执政能力提高

2024-09-23

执政能力提高(精选12篇)

执政能力提高 篇1

执政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 深层的合法性危机会导致严重的政治不稳定, 而浅层的合法性危机虽然不会带来政治秩序的严重混乱, 但也会影响执政党的执政效绩。这种危机如果不能加以消解而逐渐加剧, 最终必将导致执政地位的动摇甚至崩溃。

一、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密切相关

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执政合法性构成了一个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是其执政意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是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着眼点, 就是通过不断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 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从而完成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

一个党的执政能力, 归根结底是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同的问题, 也就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问题。党的执政能力越强, 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执政合法性就越高;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程度越高, 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 从而大大降低执政成本, 执政合法性基础就越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政党执政能力低下, 距离人民的期望越来越远, 就会动摇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执政合法性是说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最重要基础, 也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为客观的评价。执政合法性实际上是对执政能力的认同和检验, 是对一个政党有效执政的评价。因为所谓执政能力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要得到公众的认同, 也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的根本问题。执政党执政能力强, 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和民主要求, 就会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 这种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越高, 就表明执政合法性越高, 执政地位越巩固。因此,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对执政能力具有检验尺度的作用。

合法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的, 群众认同资源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执政合法性是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认同, 实际是对执政党过去和现在的执政能力的认同。但是, 人民群众对过去和现在执政能力的认同并不等于对未来执政能力的认同, 更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 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劳永逸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形势和心态的变化, 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也会发生变化, 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执政党不能与时俱进, 执政能力停留在以往水平, 不能继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预期, 不能丰富和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所需的合法性资源, 那么, 就有可能引发群众的认同危机, 产生执政危机。

从执政合法性角度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一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呕心沥血, 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 再加上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的巨大历史功绩, 使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合法性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价值取向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证了政治结构的合法性基础,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二、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1.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经济发展始终是执政合法性的最坚实的基础。

一个政府, 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崩溃还是政权的轮换, 在很大意义上都是统治者未能解决民生问题。只有经济发展, 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实现人民富裕。物质财富是生成和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实力, 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

2.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民主政治是执政合法性的根本。

现代社会, 不管统治者愿意与否, 都要让人民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同时,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碰到经济上的困难或民生满足的难题, 在这种条件下, 一个政治统治能否存续, 就要看民主满足的程度。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任何统治都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民主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问题。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根本途径。

3.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文化建设是执政合法性的灵魂。

马克思早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有的政府, 甚至是最野蛮、最专制的政府, 都试图通过某种政治文化来说服人们相信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因为政治权力一旦披上了合法性外衣就会获得一种特殊影响力———政治权威。这种政治权威不仅比赤裸裸的强制可靠和持久, 而且还能使统治者以最少的政治资源进行对社会的控制, 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无论哪个时代和地方, 只要政治统治形式获得了相当的合法性, 人们就会心甘情愿甚至不惜生命去护卫它。以往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偏重于论证破坏旧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则需要证明新秩序的合法性。我们要适应执政合法性的转型, 通过意识形态再造的手段来取得执政合法性。

4.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实现利益协调和基本正义是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支撑。

执政党具有表达、协调和整合利益功能, 要把相冲突的某些群体的利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统治。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 经济结构调整、新旧观念冲突、利益矛盾凸显、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乡地区差距加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贫富悬殊加大, 仇官仇富情绪出现, 社会普遍感到失衡, 民众的不安全感增强。各阶层认同感的偏离和社会不公现象对矛盾的激化, 有可能使某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展为社会动乱, 引起政局动荡、导致执政合法性危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是代表全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根本利益, 执政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面利益, 即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 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 保护和综合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 使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诉求得到平等的表达与整合,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健全工作机制, 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与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 坚持反腐倡廉、密切党群血肉联系, 是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人心向背实质就是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执政合法性的决定因素。在以现代政权合法性为价值基础的社会里, 如果腐败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就将引发执政党的合法性危机。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又是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广大党员崇高的革命道德和激昂的革命热情曾经长期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民族, 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拥护。然而由于革命党到执政党地位、环境的改变, 加上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党内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这是对党的威信的巨大冲击, 加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 弄虚作假, 脱离群众, 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所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这是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6. 坚持依法执政、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是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本保证。

法律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依靠法律与制度实施统治是当代政党统治的最为普遍的准则和规律。法理型统治比卡里斯马型和传统型统治依赖的合法性具更大合理性。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都要建立在依法执政的基础上, 要尊重宪法权威, 通过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党的权威, 通过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实施党的领导, 以国家意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要从党直接领导的形式转变为以政府执政、依法治国的形式, 从依靠党的政策执政向依据法律执政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机制和制度做保证。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是执政党主体的自觉行为, 执政党除了通过意识形态教化和创造良好的政绩外, 还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现各方面利益和制约各方权力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通过改革和完善执政机制、监督机制和领导方式来确保党的执政能力提高, 确保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摘要: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执政以后, 都必然要想方设法地扩大其合法性基础, 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人民群众对过去和现在执政能力的认同并不等于对未来执政能力的认同, 更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 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劳永逸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九十年了, 要想继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必须增强执政意识, 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 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不断地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 巩固执政合法性理所当然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认同,危机

执政能力提高 篇2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探析 篇3

关键词:执政能力;内涵;突出问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11—03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保证我们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也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加强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将围绕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执政能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路径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所裨益。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规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种本领具体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五种能力。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出总括性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学者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内涵进行了一些深入性的探究,延伸了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的认知思路。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忠杰副主任把执政能力解读为十方面的内容: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从严治党、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能力[1]。李君如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应当包括以党及其组织为主体的执政能力和以党的干部为主体的执政能力这两个方面。因为,严格地讲,执政是以党及其组织为主体执掌国家政权的行为过程;具体地讲,执政又是由党派出一批干部执掌国家政权机构的行为过程。但无论是以党及其组织为主体,还是以党的干部为主体,党的执政能力指的都是党完成自己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依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素质和能量。”[2]刘杰则把党的执政能力分为主体性能力和要素性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主体性能力具体包括维护主流意识形態能力、政治稳定能力、制度规划和建设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政治领导能力、经济调控能力、社会整合和调控能力、反腐败能力、外交和处理对外事务能力、人才吸纳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十二种能力,要素性能力包括提供信仰的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实施和推动创新的能力、发展党内民主的能力、干部队伍建设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能力、作风建设的能力、树立良好公共形象的能力等八种能力[3]。

简单地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通过协调党与政权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党的整体能力,也包括党员干部的个体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具体包括下述具体内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党在执政过程中应当具备且需要不断提高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在本质上一个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其关键在于执掌好国家政权,领导国家发展;执政能力需要以特定的执政理念为指导,巩固执政基础,采用科学的执政方略,创新执政体制,转变执政方式,整合执政资源,把握执政规律。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我们的党在执政的6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执政经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党内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第二,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第三,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部分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严重;第四,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五,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想作风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产生上述“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基于当时特定历史原因,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继续采取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作方法、体制,同时又由于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党又缺乏领导经济和社会的经验,在执政党建设方面主要是模仿苏联的方式,采取高度集权、行政命令的模式,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对党的领导产生的要害是要求党包揽一切,党政不分,中央高度集权,结果也就造成了党内缺乏民主,滋生了一言堂、家长制、官僚主义、个人迷信,以及长期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等弊端,这些严重制约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二是国际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从没有停止过对共产党执政的政权的颠覆,采取手段方式层出不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是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由此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的代言人。三是现实的原因。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不断涌现,人民内部以利益为主的矛盾不断增多、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这些无疑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渗透,并采取多种手段实施打压等,因此,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党的执政能力亦带来了挑战。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需要明确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指出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而且还需要设计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效率。当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党的执政机制,在机制建设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强大的基本体现就是长效执政。世上所有的执政党都希望实现长期有效的执政。只有建立与完善科学的执政机制,才能实现长效执政。因此,建立与完善党的执政机制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党完成执政使命的制度载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因此,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完善党的执政机制的具体要求,三者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和实质,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和保障,三者共同构成了党执政机制的框架。

(二)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在执政理念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其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现代的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自己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它是确立执政宗旨和执政目标的前提,是争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首要标准,也是人民用以选择和判断自己支持和拥护对象的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地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党根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地创新党的执政理念,丰富党的执政理念。一是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执政理念,精辟地回答了为谁执政的问题。二是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科学回答了何为执政的问题。三是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如何执政的问题。世界仍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没有走出阴影,地区冲突仍在继续,南海问题不断复杂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部分党员执政理念淡薄等,所有的一切,也都迫切需要继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满足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一是要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主要包括: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和执政就是服务的服务理念;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权力就是责任的责任理念;执政图治的忧患理念等。二是要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执政实践中。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党执政的本质,是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优势。因此,应当针对党内存在上文提到的突出问题,应当着力加强党的执政理念教育,确保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并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执政的一切工作的标准。对于违背党的执政理念的一切决策和行为,已经发现应当严格问责,给人民一个满意答复,给党一个完美的答案。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保持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三是要科学定位党的执政功能。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保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努力构建和谐执政环境,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真实享受到发展成果,从而赢得人民的支持与认同。四是要进行创造性执政。党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不能因循守旧。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创造性。实践的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特征和规定,也是党执政经验的基本总结。执政行为的创造性,就是在执政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敢于解放思想,又要敢于抓住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创造的机遇。总之,党的创造力越强,执政的主动性就越大,政权也就越巩固。

(三)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建设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应当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是要积极进行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党应当根据在执政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着力扩大组织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同时,党组织应当保证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要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始终保持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力与生机。三是要不断充实党的基层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是要不断加大对党的基层组织财政支持力度和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物质基础和人员素质。

(四)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在执政廉政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权力与腐败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这已为古今中外的执政实践证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党从执政之初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不懈地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罚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执政行为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一是要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尤其要不断强化群众对干部、下级对上级监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二是要继续严肃惩处违纪违法的腐败分子,尤其是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以及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的腐败分子,坚决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放纵,绝不手软。三是要把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决纠正党内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的问题,彻底铲除腐败分子在党内的隐匿之地。四是要创新廉政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廉政教育培训时效性。五是要不断创新廉政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五是要执政者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规范执政行为,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执政能力。

(五)增强党的执政主体,在执政队伍建设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因此,根据当前党的干部队伍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要选拔好领导干部和配备好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并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配备领导班子,让选拔出来的干部和配备出来的班子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二是要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干部管理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积极推行干部交流制度,严格实行干部退出机制,彻底解决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顽疾。三是要更新年轻干部提拔任用的理念。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年轻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形成年轻干部队伍培养选拔机制,构建年轻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从而彻底摈弃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与理念。四是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能力提升的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法,积极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建构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忠杰.解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刻内涵[J].半月谈,2004,(17).

[2]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9.

[3]刘杰.执政能力建设:从理论创新到战略推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29.

执政能力提高 篇4

一、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肩负着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风范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直接体现, 不仅关系到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 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和知识才能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力量, 最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 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执政规律, 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任务。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争取党风廉政建设有较大的改观, 迫切需要全党, 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和加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修养, 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和模范。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如何, 是党风好坏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直接引导着政风和党风的方向, 进而影响全社会的风气。因此, 争取党风廉政建设有较大的好转,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必须首先端正党风。而端正党风, 关键是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 端正官风。只有抓好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 对群众和社会才有更充分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经受执政考验的重要保障。

党执政了60多年, 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 但仍必须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执政道德建设作为党的深层次建设,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的内容, 有助于增加党的权威领导的含量, 实现党的权力领导与权威领导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明确领导责任, 增强领导意识, 提高领导水平, 使他们在领导行为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成好所肩负的领导重任。这对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使党经受执政的各种考验, 顺利完成奋斗目标,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党的执政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 宗旨意识淡薄, 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遭到背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反映。但是,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步入领导岗位后逐渐脱离群众, 背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们的头脑里, 当官是为了自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不是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他们在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得过且过。

(二)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 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大多数领导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 目前在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较为严重。比如, 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讲空话、讲套话、讲长话, 而不真抓实干;还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弄虚作假、谎报浮夸。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仅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动摇了老百姓对党的信心。

(三) 贪污腐败, 使党丧失了先进性。

贪官污吏历来为老百姓所痛恨。我们共产党的“官”和剥削阶级的官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 只能不折不扣地用来为人民服务, 而不能用来牟取私利。但是, 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获取私人利益。

(四) 追求享乐主义, 背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 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以及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比较盛行。

三、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 保持先进的执政道德实践主题。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执政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关系着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道德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最终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永恒主题, 也是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永恒主题。

(二) 尚荣拒耻的执政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作出的精辟概括和新的理论发展, 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 区分善恶, 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 成为新时期执政道德建设的具体行为规范。官风正则党风正, 党风正则民风清。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带动全党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要突出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

(三) 求真务实的执政道德根本要求。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是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加强执政道德建设,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关键是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新理念。

(四) 为公为民的执政道德根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和最高从政道德, 也是我们党执政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表现为党的领导和工作原则, 也表现为党员的道德原则和实践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坚持党的宗旨、厉行党的宣言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 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总之, 执政道德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把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提高市县领导执政能力 篇5

市县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核心,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加强市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市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要提高市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强化“三种意识”,端

正“四种作风”,提高“五种能力”。强化“三种意识”。首先要强化以科学发展观规范从政行为的意识。在从政过程中,必须自觉把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到实践中去,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在抓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强化以正确的政绩观规范从政行为的意识。要把握好工作热情与科学精神的关系,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的现象,又要防止不顾民力乱铺摊子的现象;把握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既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既要注重近期效益,又要致力于长远发展。第三要强化以正确的群众观指导从政行为的意识。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是检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强弱,也是检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标准,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和支持。

端正“四种作风”。一是要端正学风。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要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好的学风保证好的学习成效。二是要端正领导作风。要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要强化纪律约束,建立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落实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强化自我约束,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用好的领导作风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是要端正工作作风。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的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重视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形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要端正生活作风。要将从政作风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及时察觉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教育和帮助我们的干部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秉公用权,保持政治上清廉;合法用权,保持工作上清廉;慎重用权,保持生活上清廉。

如何衡量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篇6

执政党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有哪些指标可以显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已经或正在提高?本文认为,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能否把握制定重大政策的良机

从政策的制定看,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体现执政党把握时局的能力。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执政党一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就是推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2005]5号文)为例,笔者认为,该文件的筹备、起草、審议过程,首先体现了执政党具有把握制定重大政策良机的能力;其次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具有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精神

条件发生变化,支配人们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也必须变化。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颁发的14号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执政党对国内、国际局势变化的判断与把握。执政党意识到形势的发展要求重新认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性。14号文作为执政党有关政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实施以来所发挥的作用已被各界人士所肯定,但是,该文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989年的中国,社会各界对走改革开放道路还存有疑虑,当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上还模糊不清,直至1992年十四大召开才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据悉,[2005]5号文从筹备、起草、审议到通过、下发,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2004年初,中央提出要认真组织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检查1989年《意见》落实的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形成文件。2005年1月20日和24日,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文件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进一步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后下发。可见,[2005]5号文的制定过程是民主的过程,体现了决策者的利‘学决策精神。

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政策措施是否可行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看,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政策措施是否可行,体现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基本态势的准确把握上。作为执政党,如果对执政环境的急剧变化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驾驭”能力。而2005年的5号文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吸收了理论界在政党制度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显示出执政党非常清醒面对的新挑战,而且有勇气负责任地面对新挑战。

5号文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反映社会民意、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这反映出执政党是从“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土作用的问题,而“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说到底也是巩固执政地位重中之重的问题。

降低推行新政策的难度和成本

保证每一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中央决策的权威性,才能降低今后推行新的政策措施的难度和成本,显示执政能力的提高。

能否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应该成为考核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党尤其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一定要对社会作㈩反应,一定得明确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而且必须能对社会施以控制,而对社会的控制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实现。所以政策出台后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执政党在重要文件中所表达的新的理念、指导思想必须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让多数党员干部了解、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1989]14号文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文件颁发以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多数党委领导接受这种理念,还有大量下作需要做。[2006]5号文开头有三句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丰的重要形式。”这三句话是对政协工作重要性的准确定位。我感到目前的政协工作与此还有相当距离。“三个是”要求很高,从政协领导、机关干部到各界别委员,者日要检查自己对统战线的政策、理论了解多少,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知道多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解多少。

第二,必须出台与文件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使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制度保障,而不完全依赖于各级领导的自觉性。

执政能力提高 篇7

一、我党执政资源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出现, 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和变更, 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因素, 导致一部分执政资源流失, 这种状况制约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是意识形态能力弱化导致理论资源流失。20世纪后期, 冷战结束、苏东解体, 世界经济和社会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党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共产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及根据历史与现实进行新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但是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 由于意识形态的导向力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力的弱化, 社会评价失范, 政治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统帅能力已经难以取得以往的高度“一致性”的效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这些都是与我国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 这些以文化转播为渠道, 以经济繁荣为表现的西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渗透, 并提出要实现思想文化多元化, 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无疑也会导致意识形态的弱化。

二是党内组织结构的异化导致组织资源流失。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 党的组织资源受到了新的损耗。一方面, 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影响了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随着国有企业大量减少, 公有制成分萎缩, 党的基层组织也呈现萎缩的趋势, 党组织的战斗力趋向弱化。另一方面归属感影响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意识逐渐淡化, 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党员几乎都面临着种困惑。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十分严重, 青壮年进城打工谋生, 党组织对其吸引力不大。还有一部分组织资源可能被某些势力集团所掠夺和把持, 他们在政权内部配置代言人, 用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来牟取利益, 阻碍物质资源的合理流动, 消除党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力。

三是权力运作失范导致政治资源萎缩。政治权力失范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造成的过程异化, 如民主集中制受到封建权力观的影响演化成家长制;二是权力受不到应有的束缚而产生结果异化, 如腐败等问题;三是权力的“乱作为”、“不作为”等。权力运作的示范, 很多时候是破坏者以合法身份出现, 直接导致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反感情绪, 使国家肌体受到破坏, 从而破坏党对国家的统治和对社会的控制。

四是阶层结构的分化引起社会资源短缺。基于利益分配和社会变动的缘由,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分化。长期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出现了诸多身份与职业相背离的边缘化群体。他们边缘化的生存将会使其缺乏稳定而长期的预期, 在丧失原有文化价值和组织归属的同时, 很可能陷入一种“游民化”状态, 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与阶层结构相对应的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 社会组织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并形成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和特殊利益集团, 其结构模式多样化, 异质性十分明显, 社会阶层组织的分化, “一方面打乱了原有稳定的社会组织秩序, 向执政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和功能作用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动摇了执政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对执政党既体现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质疑。”

五是群体间价值观念冲突导致文化资源断层。现代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产生分化和互相冲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下, 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凸现, 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 致使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设计生活中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越来越向后者转移。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表现在社会心理上, 就是失利阶层的相对被剥削感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和蔓延;表现在政治态度上, 就是部分阶层因热衷于功利而转向世俗化, 政治参与意识淡化, 表现出对改革中的失措和发展中的曲折过于斤斤计较, 从而失去对政治体系的信任。

二、强根固本, 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针对党的执政资源损耗和流失的现状, 执政党一直在不断探索保护执政资源的根本方法。一个政党要取得执政地位, 无论是通过暴力还是民主的手段, 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合法性资源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这种合法性资源就是该政党执政的初始合法性。但合法性资源不是静态的, 永久不变的。因此, 执政党必须不断积累新的合法性资源加以补充, 必须不断优化合法性资源的质量, 使合法性资源总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以确保执政使命的完成。

一是要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寻求来自经济增长及其政绩所产生的合法性。我们党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承诺中, 以追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手段, 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决心和信心来赢得中国人民的支持。为了使我们党能够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民众的更广泛支持, 必然会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这体现了执政党同时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 也回应了部分民众的猜疑。只要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抓住“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的关键”, 才能使执政党获得来自于经济增长及其政绩产生的合法性。

二是面对世界文明的冲突和各种思想的交锋,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运用, 使执政党坚信: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及其在意识形态上形成的“中国特色”, 可以在秉承“贯通中西, 博古通今”原则下逐步走向具体和务实。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作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 在反映先进文化和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上找到最佳结合点, 使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中国民众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因此有了新的实现来源。

三是根据转型期阶层群体利益出现多样化趋势, 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代表的阶级基础, 为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于充分发挥政党独特社会功能的合法性。中国不是搞轮流坐庄的多党制国家, 但是执政党要实施自己的政纲, 首先必须想方设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否则就不能兑现自己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在短期内看, 如果执政党不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 就很难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甚至招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 就必须针对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执政党克服和避免自身合法性危机和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的普遍做法。

四是着力完善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公正,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于民主政治层面的合法性。党要避免单纯依靠经济增长而带来“政绩合法性的困境”, 必须针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变动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的现实, 在解决社会公正和民主法制的问题上, 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贫富差距悬殊和利益分化, 在短期内只会扩大, 不会缩小;经济市场化的取向, 将会使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和利益群体追求政治权利。这是我们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如果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难以实现, 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就会杂乱无章, 最终出现新的“合法性困境”, 党的创新理论中对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承诺, 就是基于这种思考提出的。

五是推动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现代

化, 力争解决权力腐败、重塑执政党廉洁形象,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最基本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合法性基础。执政党缺乏合法性的主要根源首先在于政党腐败。执政党只有在国家权力的有效监督之下, 才能摆脱腐败的困扰, 最终使民众增强对执政党的好感和认同。从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在国家权力的有效监督之下, 科学划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职能, 是推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现代化的明智选择。

三、开发整合, 拓展党执政的增量性资源

维护党的执政资源, 目的在于保持党原有的支撑力量, 而开发和扩展党的执政资源, 目的则在于根据形势的需要追加新的积极因素, 寻求执政的“增量资源”。实行科学、民主、法制、和谐的新执政理念, 体现了执政党扩展和运用执政资源的基本构想。

一是坚持立党为公, 科学执政, 开发政党自有资源。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表明, 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认同放在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 在执政理论和实践中牢牢抓住党群关系这个核心, 反复追问“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 从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创新中追求科学执政的境界。尊重执政规律, 科学执政, 要立足于发挥好党的两大基本政治功能:一是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推进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 民主执政, 开发执政的政治资源。先进的、有作为的执政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 特别是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 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获得人民认同的资源。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 首先取决于执政党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正义、公共政策和公共福利中对民众需求的满意程度。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 各方面都有很多具体利益, 当中也会有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的位置, 负有重要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 支持和疏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渠道, 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从制度渠道得到反映。

三是完善法规制度, 依法治政, 开发执政的法规资源。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 规范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结果, 执政党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施政, 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 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共产党通过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实施党的领导, 以国家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这就回应了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制度载体作用。

摘要: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执政地位, 就必须拥有稳固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 要想巩固执政地位, 取得持久稳健的发展, 就必须勇于吸取国外政党执政的教训, 敢于面对执政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转变, 巧妙地化风险为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整合各种支持我们党执政和更好执政的资源, 避免路径不当进入政治瓶颈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

执政能力提高 篇8

一、何谓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同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正确的世界观, 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 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就共产党人如何看待人生、权力、事业, 如何立身、用权、做事, 作了系统的回答。“三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 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 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 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 相互联系, 融为一体。

二、”三观”对干部的影响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问题, 历来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对指导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创造科学发展业绩,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思想性, 为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明确了方向。

(一) 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

世界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从根本上指明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提供奋发有为的动力源泉、铸造拒腐防变的尖锐武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它决定着党员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基和处世之本。世界观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才能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切实解决权力关、地位关、利益关的问题;才能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在政治风浪中辨明方向, 站稳立场, 不被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动摇, 有效地处理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 肩负起团结、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任。

(二) 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

“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树立正确的权利观, 领导干部要珍惜使命、不负重托, 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 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 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 真正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办群众之所需。对领导干部而言, 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付出, 权力越大, 责任越大, 付出越多。

但权力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可以被用来充分的最大限度的为人民谋利益,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被用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的非法私利。权力观的首要问题是“权力是谁赋予的、权力该为谁服务”, 这是权力的性质问题, 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决定和影响着领导干部对于权力观诸多问题的立场、观点、以及运用权力的方法、方式和目的。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 权力大小, 都面临着是运用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 还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问题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一考验, 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素质高低、贡献大小的综合尺度, 是一个领导干部能否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重要标志。

可见, 领导干部手中权力不应是一种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而是一种责任, 一种义务, 一种服务。领导干部要处理好权与责、权与利、权与钱的关系, 在工作上大胆, 用权上则谨慎, 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 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三) 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

事业观是人们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事业的根本态度, 是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为规范。事业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质上也就是地位观、政绩观。领导干部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手中掌握的权力, 更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古人言“不患无位, 而患德之不修”, 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 都应破除“官本位”思想, 视名位淡如水, 看事业重如山, 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注重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 正确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决定着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 而所创造的业绩, 最终要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 要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解难题, 办实事, 解民忧, 纾民困, 造民福。实践的检验, 要求领导干部具有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创造出符合发展规律的政绩, 杜绝虚假数字、形象工程等不符合实践的政绩。领导干部要把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起来, 重实际, 摸实情, 办实事, 求实效, 努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 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树立“三观”理想, 提高执政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途径要靠学习, 向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学习, 即习近平所说的向书本、向实践学习, 通过学习各样理论知识、实践经验, 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不断提高理论理论素养、道德修养, 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辨别力, 不断增强党性党风党纪意识。

(一) 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强调, 当前正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 是推动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有利契机。各级党组织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教育引导他们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干事创业、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弘扬正气, 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要以知民为切入点, 常听为民之言。“为政之道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领导干部要及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 建立全面深入的社情民意采集机制, 畅通反应渠道, 倾听群众呼声, 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难、所需。

要以安民为根本点, 常谋为民之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质上就是惠及全部人民的小康。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掌握群众切身利益诉求, 积极开展为民谋利的有益探索,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办群众之所需, 解群众之所难。

要以利民为着力点, 常兴为民之举。将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主要因素, 将各项惠民、便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不搞应付上级的形式主义。

(二) 深入理解“三观”, 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领导干部人生的最大价值, 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干部权力源于人民, 权力使用和运行也要服务人民。共产党人的事业, 只能是为了广大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事业。也就是说, 要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人民努力干事创业。“三观”,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反映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看, “三观”不仅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 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政治自觉。毛泽东同志强调,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 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 我们正在大力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回顾党的历程, “人民”是政治实践的永恒主题, 人民利益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

世界观是思想指南, 权力观是内心指令, 事业观是行为指导。三者融为一体、互为关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根本要求, 是指引领导干部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规范自己的人生追求客观需要。“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得金”。领导干部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作为一生的必修课目去探求、去领悟、去实践, 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三观论”告诉领导干部“为官之要”2010年09月02日[1]人民网习近平“三观论”告诉领导干部“为官之要”2010年09月02日

[2]新华时政习近平“三观论”系统回答干部如何立身、用权、做事2010年09月03日[2]新华时政习近平“三观论”系统回答干部如何立身、用权、做事2010年09月03日

[3]人民网-观点频道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2010年09月06日10:15[3]人民网-观点频道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2010年09月06日10:15

执政能力提高 篇9

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 党员干部必须站在全局和讲政治的高度, 深刻认识提高从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新形势下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 自觉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具体来讲, 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理想与信念, 它为人类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 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 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要求, 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首先, 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素养, 以思想政治理论上的清醒, 保证其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 以此端正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时刻提高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特别是要增强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思潮影响的侵蚀能力。其次, 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提高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执政党和资本主义执政党发展的全过程, 才能真正认清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不动摇, 经受住各种严重的挫折和苦难、艰难和险阻的考验。

二、坚持修身从政, 永葆先进性

永葆党的先进性, 关系到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只要党员干部都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我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首先,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 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权力观。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 明确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 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其次,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为干部的政绩观,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而且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水平。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感受和评价, 最直接的来源是每一位从政者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为和表现, 最直接的表现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政绩。倡导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是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因此,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能力与从政者素质之间的关系, 各级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必须坚持“凭党性干工作, 看政绩用干部”的原则,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个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上, 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更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 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它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首先,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切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要发扬, 一切同科学发展相违背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 归根结底要看其决策和行动是否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是否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 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如果离开发展, 那么, 坚持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无论哪个执政党, 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下执政的, 执政能力建设均受执政理念的支配和制约。执政理念不同, 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一样。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时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要紧的。”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述, 是我们党对执政理念和执政本质的精辟概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理由, 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因此, 我们党在增强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从政能力的实践中,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着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这一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意愿, 集中群众智慧, 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化, 创新发展思路, 努力使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好地发展起来,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而充分体现党的执政理念, 充分发挥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学习, 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党员干部, 既是执政党意志、路线、方针和政策承上启下的实践者和指引者,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具有直接责任, 所以必然应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 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 每一位党的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 每一个党的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具体来讲, 就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 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其次, 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要认真学习有关市场经济、法律、科技、管理、金融、文艺等方面知识, 通过学习, 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臣.新编干部培训20讲[C].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刘海藩.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思想理论问题[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范平.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C].中国方正出版社.

执政能力提高 篇10

●建议中国政府以价值工程的价值观念来经营政府,政府要实施价值管理。

价值工程 ( ValueEugineering )是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价值工程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 (寿命周期成本) , 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相同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 ( Value Eugi-neering ) 就是类似在工程上所采用价值工程 ( Value Eugineering) 的原理与方式,以价值观念来经营、管理组织机构 (政府) 或公司,使其更有成效,以确保和提供经济、均衡、安全、便捷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服务的价值管理。

●建议中国政府治理应加强独立评审 (检查) 制度,使其制度化、程式化。

世界银行的独立检查委员会,美国的独立评审 ( 检查) 制度都有许多成功案例和实践供参考。中国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应以独立评审方式全面应用价值工程,使投资项目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项目 (产品) 或服务的相同功能,从而使投资项目最优化和提高项目 (产品) 或服务的价值。美国早已立法要求所有大刑投咨项目应用价值工程进行独立评审。取得巨大收益。如美国交通部公路局应用价值工程每年节省8亿美元,美国国防部应用价值工程共节省100多亿美元以上。仅北京奥运会项目的优化就节省数十亿元人民币,中国如果真正应用国际水平的价值工程对大型投资项目进行独立评审,估计每年可节省数百亿元人民币,并可从源头上减少腐败。

网络考验官员“新闻执政能力” 篇11

网络舆论监督崛起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有四个特点:一为民间性,二为即时性,三为互动性,四为常态性。

民间性集中表现为:公众自发地利用网络对官员进行监督,甚至兴起了独立调查人和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各级机关报、电台、电视等强势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引领潮流的作用,但近年来“引领”的地位似乎已被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取而代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强势主流媒体传播范围小、互动性不足,影响范围有限;反之,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影响力显然更大。其二,强势主流媒体在随时可能出现的“禁令”面前难以作为,有时写好的稿件也会因一纸“禁令”或一声招呼而夭折;而网络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度,言论很难予以禁绝。虽然管理部门也在行使管理的职能,但往往删了帖子又有人变换手法让其重现。其三,在新闻管制颇严的今天,即便一些传统媒体通过“曲线采编”试图突破“异地监督”的框框,依然力有不逮;而网络的互动性、快捷性以及不易阻拦等特性,使得监督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意角落,不受区域的限制。

即时性体现在:网络开放,不受时空的限制,舆论监督题材的文章可以在网上迅速传播,迅速得到受众的反馈,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现实社会官员的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很快被网民捕捉,演变成网络热点。

互动性表现在:受到监督的官员或其所在单位,乃至了解情况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回应,网民也可以通过互动引证,弄清事实真相,逐步形成比较接近问题实质的观点。

常态性主要体现为: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的行为得以普及,还有自我成长的“专业队伍”不断提升监督的质量。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催生了众多草根记者,而这批草根记者则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探索,推动舆论监督不断向前迈进。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牢牢地维护并坚守着自己的话语权,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网络的普及和监督意识的觉醒,加上一批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士的执著坚守,令网络舆论监督趋于常态。

网络被称为“民间纪委”

网络监督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从严重的经济腐败问题到违法乱纪,从出格言行显现的权力傲慢到日常生活的不检点行为,甚至证据不足的“悬疑问题”,都进入网民监督的视野。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早期集中在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上。比如2004年山东省济宁市的“李信事件”(该市副市长李信跪在一个女人脚下的照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网友的诸多猜测,引起网络世界的骚动),到2008年“出国考察门”事件(网民曝光意外捡到江西省新余市、浙江省温州市公务考察团赴国外考察时的行程及消费清单,引发对官员借考察之名进行公费旅游的质问),无一不展现出互联网在揭露腐败、反对腐败方面的巨大威力。由于网络的监督,许多违法乱纪的官员纷纷落马,网络也因此被称为“民间纪委”。

继而,官员粗暴和草率的执法行为又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最典型的是2009年2月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和5月杭州的“飙车案”,网民对“躲猫猫”事件中警方给出的离奇的死因解释和“飙车案”中警方的“70码”说法,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在舆论的重压之下,警方向公众道歉并重新作出了解释。

网络舆论还将监督的视野扩展到权力傲慢方面,官员的出格言行进入网络舆论监督之列。典型如2008年10月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猥亵门”和2008年底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天价香烟门”事件,而最近的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的“替谁说话”则是最新代表。傲慢的公权力在网络监督面前低下了头。

至今,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层面仍在不停地延伸和探索,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对“悬疑问题”的监督。某些官员可能一开始本身并没有暴露出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但人们基于对某些制度的不信任,继而对某些官员存有怀疑,网络监督的法眼也将“悬疑问题”盯上。最为突出的当属对29岁市长周森锋的监督与质疑。网民对周森锋的质疑,实际上折射出老百姓对官员任用和升迁体制不透明的疑虑。

新闻执政理念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当前一些地方官场风气腐败、官员骄纵横行,人们即便有诸多不满,也由于种种原因无力进行监督。而在强势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失语的情况下,网络成了监督官员的有力武器。网民们紧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他们热衷于随时曝光官员的不法行为,期冀通过努力使官场不那么“云雾缭绕”,普通人的知情权和生存权不再受权力的蔑视。显然,在网络的推动下,舆情的力量是惊人的,在以上诸多案例中,原本处于强势地位的官员纷纷转变为舆论上的弱势。这种被动的局面不仅源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言行不当,也来自于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认知。

因此,官员首先应该转换思维方式。一些官员至今仍对网络舆论监督表现出不屑和漠视,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网民在无中生有,或是无聊小百姓的仇官心理在作祟,不需要太在意。于是,要么坐视不理,要么对举报人恣意打压,甚至跨省追捕发帖人,直至事态恶化,进一步激化官民冲突。事实上,作为拥有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理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包括网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手中的公权力才不至于被滥用,腐败现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才能出现官民和乐、一片清平的局面。当然,官员要分清偏激行为与恶意攻击、疑惑中的猜测与别有用心的造谣、不道德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对于真正造谣生事、危害社会的违法人员,毫无疑问必须依法处置;但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能小题大做,借机打击报复。

很多官员习惯于以沉默对待网络舆论监督。笔者认为,对某些无聊的问题保持沉默当属理智,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回应的不回应。这里面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理亏,无话可说,以为只要过了这个风头,一切又会恢复原样;另一种是有些官员本着官僚主义和权力傲慢的姿态,认为自己行得正坐得直,只要日后能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清白,就不怕别人去说。但网民如果没办法从正常的官方渠道得到消息,便会通过其他渠道打听,谣言、诽谤、人肉搜索等便会乘虚而入,很可能引发舆论声讨和网络暴力,甚至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进现实世界聚合示威,而此时的局面便会变得难以收拾。因此,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官员要勇于直面网民的质疑并据实相告,或可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当场接受和回应媒体及民众的质疑。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执政理念的进步。不久前,组建“躲猫猫”事件网民调查委员会的官员、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表示,云南省将发起各级政府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监督实名回帖。尽管他的想法不可避免地被责疑,但其出发点是好的,理念也是进步的。

执政能力提高 篇12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根据此决定,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1]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我国,基层干部不仅仅指乡村干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乡镇干部。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连着城市和农村,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国家方针政策最后的落实者和执行人,基层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化解基层矛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逐渐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城中村改造、新修工厂以及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导致的征地拆迁,引发乡镇中出现很多基层矛盾。这些基层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把基层矛盾解决好,这就要求基层乡镇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2、更好服务群众的需要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说明了新时代老百姓对于政府的多样化需求。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老百姓除了物质利益需求外,还有文化诉求和权利诉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何能够更好地改善民生,服务群众,这对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

3、新形势下发展经济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1978—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近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失业人员增加的压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取决于基层干部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二、H市J镇基层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

1、公开公示,推进拆迁工作

近年来随着H市的迅速发展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环境脏乱、安全隐患大、房屋老旧的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改造城中村便逐渐提上日程。

H市在拆迁工作中制定了三榜公示两级证照审核制度,通过村、乡镇、县三级公布被拆迁人情况,再加上县、市有关部门的两级集中审核,最大限度地杜绝拆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徇私舞弊和暗箱操作。J镇在拆迁工作中较好地做到了公开公示,让老百姓知悉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拆迁中产生的矛盾,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也因此作为城中村拆迁的优秀典型案例登上了央视《东方时空》栏目。

2、以服务百姓为重

2012年8月,J镇建立了首个“老少活动家园”。该活动区面积有220平方米,设置了老年活动室、青少年阅览室、老年影视娱乐房和社区居民技能培训中心。老人可以在此看书、打牌、健身,小孩子也可在此上课外兴趣班,还配备老师帮孩子免费辅导功课。

2015年5月,J镇成立残疾人工疗站。目前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总体上看,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比例仍占到70%以上。[3]除此之外,受制于身体的限制,残疾人劳动创收能力较弱,更影响了就业,并因此导致残疾人家庭普遍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为了帮助辖区内残疾人就业以及提高收入,J镇残联部门联系爱心企业家成立了残疾人工疗站,在站内安排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工期不紧、质量要求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在残疾人完成后,给予一定的报酬。

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由于建筑行业分包体制的存在,农民工欠薪问题在我国普通存在,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及矛盾,如:讨薪引发极端事件破坏社会稳定;恶化劳资关系影响行业发展;弱化农民工生存权益阻碍城乡统筹发展;侵犯劳动者权益矮化农民工人权。[4]

为了治理辖区内农民工欠薪问题,J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给镇管基建项目发放告知书,把劳动者权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将承担的法律后果告知企业;其次要求施工企业签署承诺书,承诺按时、足额给农民工发放工资;最后对施工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3、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以“乡镇增财、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重点的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发展起来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近年来,H市J镇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10年到2015年,该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2倍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招商引资增加1倍多,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万元出头增加到近2万元。该镇被评为所在省份第一个综合实力全国科学发展百强镇,并且入选第二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镇。

三、H市J镇基层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

1、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问题。科学执政,就是要不断提高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民主执政,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依法执政,就是要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早在2005年2月,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城镇房屋拆迁中要建立健全拆迁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拆迁补偿资金的监管。拆迁难的一个原因在于被拆迁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互相攀比,对拆迁补偿诉求日益提高,增大了项目平衡难度。而且根据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H市J镇科学掌握群众的心理需求,在拆迁工作中把信息都公开出去,最大限度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这种公开公示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2、提高服务弱势群体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分配不均的现象,再加上年龄增大、身体方面的缺陷等生理原因的存在,弱势群体在我国事实存在,主要包括失业者、贫困者以及处于困境中的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

在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引发一系列危机。贫困危机,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容易导致夫妻离异,进而影响子女的教育;秩序危机,当弱势群体的利益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时,他们容易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和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而造成社会秩序危机;犯罪危机,一些弱势群体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社会不公造成的,犯罪就成为他们报复社会的手段;认同危机,弱势群体容易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进而容易受到非法组织和邪教的欺骗。[5]

因此,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要特别重视服务于弱势群体。群众利益无小事,H市J镇基层干部在平日的工作中对辖区内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格外重视,不管是建立“老少活动家园”,还是成立残疾人工疗站,并且为农民工治理欠薪问题,都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满足这部分弱势群体的需求,以求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弱势群体。

3、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一个政党只有带领老百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其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巩固执政基础。一是切实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以工业的理念谋求和带动农业跨越式的发展;三是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快速发展。[6]

近年来J镇认清现实,把握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J镇利用毗邻H市中心的优势,发展花卉生产、周末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特征的都市型农业生态经济;工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J镇注重完善产业结构,发展食品、烟草、电子信息产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为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服务的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是国际服务中心。在现代服务业方面,J镇发展较为迅速,先后新增了众多商业街区、国内外知名超市、知名酒店和商业广场。以上举措不仅提升了该镇的现代化程度,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要:作为国家方针政策最后的落实者和执行人,基层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影响到基层矛盾的化解、服务群众以及发展经济的能力。文章以H市J镇为例,分析了基层乡镇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创新实践,总结出基层乡镇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如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重视服务于弱势群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关键词:基层乡镇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人民网,2004-11-27.

[2]习近平发表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2012-11-15.

[3]朱霜: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李海明: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以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及其法律救济为例[J].河北法学,2011(7).

[5]李冬梅: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物联网污水处理下一篇:离析问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