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执政能力(精选12篇)
新闻执政能力 篇1
摘要:现代社会, 能否正确有效地应对负面新闻信息, 成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和新闻执政能力的内涵解读入手, 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就政府与媒体的互动现状, 为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闻,负面报道,执政能力
1 负面新闻报道与政府新闻执政能力
1.1 负面新闻报道的涵义
关于什么是负面新闻, 国内学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1.1 将负面新闻等同于批评性报道。
1.1.2 从新闻报道效果的角度来定义, 认为负面新闻是传播后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
1.1.3 认为负面报道是对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从新闻报道的效果来定义负面新闻却又诸多不妥之处。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传播效果是很难用正面或负面来定义的。基于此, 我们所认为的观点:即负面新闻 (负面报道) 是指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 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相悖、损害人类利益的事实的新闻。
1.2 政府新闻执政能力的涵义
2009年3月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 提出领导干部应该努力提高“六个能力”, 其中一条就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这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执政能力。
总而言之,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运用新闻来提高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合法性, 向公众传播政府决策、方针, 以达到贯彻落实目的的能力。
2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与新闻执政能力的关系
2.1 负面新闻报道考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
负面新闻报道是比较挑战政府新闻执政能力的一类报道, 处理不得当, 可能会对政府名誉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危害。负面新闻信息出现后, 政府是处理事件的主导者, 发挥行政指挥的作用, 而媒体又是传播事件的中坚力量, 发挥沟通信息的作用, 二者缺一不可。然而, 向社会及时发布重要信息, 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体现。
2.2 改善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
负面新闻信息往往比正面新闻信息更加引人关注。消息发布的延误, 不仅会使政府自身陷入被动, 更会因此滋生谣言, 造成社会怀疑情绪的蔓延。抢占报道的先机, 以全面客观的新闻掌握报道的话语权, 既有助于缓解因消息不明, 信息匮乏带来的怀疑、不满等社会情绪, 也有利于媒体自身影响力和社会的公信力的提升。
3 目前我国负面新闻报道与政府新闻执政互动现状
负面新闻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新闻类型, 负面新闻的报道手法也在中国独特的语境里一度畸形生长。很多所谓“负面”事件发生之后, 我们的媒体或瞒报、不报, 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自2003年政府开放对SARS疫情的报道之后, 我国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 负面新闻报道的环境也较以前宽松自由了。
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是负面新闻报道的一个典型案例, 故本文选取7·23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惨烈、伤亡人数巨大, 举国震惊。而随后发生的掩埋车体、虚报伤亡数字、赔偿金额变化、事故原因调查结果迟迟无法公布等在网络上引发了排山倒海般的评论, 形成了热烈的舆论场。
实践表明, 面对突发事件, 政府如何进行信息沟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软任务”,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中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这一“硬目标”的达成。
4 负面新闻信息报道与新闻执政能力之间良性互动建议
4.1 政府应积极应对负面新闻报道
4.1.1 政府应明确新闻媒体的角色、职能, 对待负面报道要端正态度
新闻传媒以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为己任, 由此成为政府与公众间的桥梁和纽带, 它们肩负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 代表公理正义和人民利益, 以形式舆论和利用舆论力量的方式, 监督权力拥有者和权力部门, 干预和监测社会生活的重任。
面对负面报道, 信息的透明和畅通是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政府掌握的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 就越能尽快引导群众从错误的信息中摆脱出来,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权威。
4.1.2 面对负面新闻, 政府的全面应对措施a.信息公开有待加强
负面报道中, 公众最想了解的信息必须尽可能及时、准确、透明地主动传达, 一旦决定采用出现负面新闻, 就应该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一旦错过了最佳信息公开时间, 不仅危机反应策略会大打折扣, 还给了谣言和不良信息传递的空间, 增加危机处理的难度。
例如: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 事故发生后的26个小时政府部门几乎失声, 事故原因、死亡人数、搜救最新进展等公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大多数由媒体自发采访报道, 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消息来源, 媒体报道的数据和事故原因五花八门, 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
b.相关机制亟待完善
对于外界的不实指控, “澄清”和“否认”是最佳选择, 但在大部分危机事件中, 政府危机策略完全被传言或谣言牵制, 谣言的预警和干预意识不强, 往往在不实信息被广泛传播后才被动澄清, 且缺乏实质性, 有说服力的证据对传言做进一步消解。
4.2 负面报道下媒体的全方位应对方式
4.2.1 及早报道、真实报道
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而当出现负面新闻时, 这一点就尤为重要, 及早、真实的报道能够消除受众的顾虑, 赢得受众的信任, 把握最好的报道时机, 进而为解决负面新闻带来的负面效应赢得先机。
4.2.2 深度报道, 重视评论
深度报道体现的是媒体的传播功力, 评论则体现的是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态度, 是此家媒体区别于彼家媒体的重要标志。用深度报道吸引受众, 以评论彰显立场, 是增强媒体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结束语
负面新闻信息出现后, 政府是处理事件的主导者, 发挥行政指挥的作用, 而媒体又是传播事件的中坚力量, 发挥沟通信息的作用,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无论政府还是媒体都在负面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者都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二者要加强联系, 不可割裂;否则, 可能易造成负面信息泛滥, 公众恐慌, 不利于和谐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光凡.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
[2]丁柏栓.新闻探索集-丁柏栓的学术论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赵雪波.看得见的手-国际事件中的传媒[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2007, 5, 1.
[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5]高美, 胡泳.对外传播中的负面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 2012, 2.
新闻执政能力 篇2
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面临着越来越透明、规范的社会环境,责任要求也越来越重。面对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如果继续按部就班,按常规办事,只能落伍,甚至掉队,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转变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确保思想不落伍,工作不落后。
一要提高引领全局、畅通政令的执行力。执行力,往大处讲是执政能力,往小处说就是完成部署工作的能力。当前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服从意识。只有在思想上接受,行动上才会有干劲,才会有干好工作、突破困难的动力。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领导干部要有坚定不移的服从意识和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部署下去的任何事情,都要自发自觉、全力以赴地认真执行,不拖拉、不推诿。二是进取意识。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始终保持先创争优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工作热情调整到最高,工作劲头调整到最大,在解放思想中谋划经济增长点,探求工作创新点,坚定信心和决心,努力开创本职工作新局面。三是责任意识。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强化责任,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入手,为经济建设献计出力,为项目工作竭尽全力,为优化环境付出努力。只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尽心尽力于事业、尽职尽责于岗位,就一定能够凝聚发展合力、激发跨越之志、形成振兴之势。
二要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前进的能力。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任务。构建和谐河北,党员领导干部必
1须要具备较强的科学发展、和谐前进能力。一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竞争力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要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目前,要实现富农,必须从“三农”这个最具决定性的环节抓起,壮大畜牧业,优化种植业,狠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三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一个根本立足点就是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让全省人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新旧体制、思想相互交织,各种矛盾集中涌现。必须要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强化民政、社保、困难救助三条主线,用政策解疑心,用保障稳民心,用真情换人心,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一要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各项制度,调整充实排查网络机构,坚持领导接访和定期下访,把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变“搪塞推诿”为“化剑为犁”。党员干部要尽心尽责工作,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矛盾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矛盾转化的主动权,用温暖的言行防止矛盾激化,善于灵活运用市场和法律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用单一行政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三要变“官本位”为“民为贵”。人民群众是我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民心稳则社会稳。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民本意识,从“父母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把群众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实实
2在在办实事、办好事。
国企如何体现执政能力 篇3
市场应变能力
市场应变能力是企业对市场竞争敏感程度以及回应速度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功。市场应变能力强,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市场应变能力差,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惨遭淘汰。国有企业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管理模式,无不或多或少地留有那个年代的烙印,有些烙印还是根深蒂固的,那个年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排斥市场、排斥竞争!国有企业要想从“不愁任务、不愁工资、国家大包大揽”的安逸环境中,走进危机四伏、到处是不确定因素的市场竞争中,惯性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常常是“身子已身不由己地进入市场经济当中了,而脑袋还情不自禁地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要想走出计划经济束缚,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高举发展大旗,弘扬创新主题。
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确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超级本领。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你加入其中,就必须严格按其规则办事,否则必遭惩罚。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危机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海尔集团就是在“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中逐步走向辉煌的;就连计划色彩极浓的兵器工业也同样面临着咄咄逼人的“民转军”大潮的威胁。早在几年前,宁波的民营企业家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只要国家允许我们造兵器,我们会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偷’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因为在竞争时代,资本总是流向垄断利润最高的行业,通过竞争消除垄断,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敏锐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中前行的国有企业,只有增强敏锐性,提高警惕性,从看似平静的市场大潮中看出危机、看到商机,并主动出击,才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处处居于主动的地位。
在市场竞争中,狼性同样不可缺少。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句名言:“要想与狼共舞,自己首先要变成狼!”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凶猛地去打拼!
必须高举发展的旗帜。企业有没有前途,关键看企业是不是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在经营管理。科学的发展观具体到国有企业,就是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健康地发展要求企业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竭泽而渔,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使其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释放空间和过程,切忌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政绩,不顾社稷。
快速地发展要求企业要树立“居危思进,慢进即退”的发展理念,能快就不能慢!这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别说你不发展,就是发展慢了,都有可能被先行者吃掉。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
持续地发展要求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能大起大落,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要有科学合理的发展速度,要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许多国有企业不成功的教训固然很多,重要的一条就是后任否定前任,没有跑好接力赛。要知道,如果不是方向上出了问题,后任在前任的基础上赛跑产生的效益肯定会远远高于另起炉灶重新起跑。一个政策不稳定的企业不可能跑好接力赛,跑不好接力赛的企业不可能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必须弘扬创新的主题。创新既意味着超越自己,也意味着超越别人。由于历史的传承性,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痼疾,许多国有企业总是沉浸于对自己辉煌历史的回忆当中,习惯于自己建厂多年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当中。而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大潮中,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不学习本身就是落后,不创新更是落后。创新无止境,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否定自我,否定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老习惯、老办法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比起企业的新生、事业的长青来讲只能算做阵痛,这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制度执行能力
有一句管理名言说得非常好:“管理的灵活或许是一种艺术,制度的灵活必定是一场灾难!”
国有企业最不缺少的就是制度,但真正能够付诸实施的制度又有多少呢?有一个兵工厂早些年制定了一套很完整的管理制度,号称“18斤半”,据说这套制度有18斤半重,“18斤半”因此而得名。然而人们却发现这套制度早已被束之高阁。为什么国有企业的许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一是制度本身有缺陷,二是没有执行的环境。
制度—定要有针对性。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要求制度要有正确的政策依据做支撑,可操作性要求制度要有现实载体做平台,二者的结合就是制度的针对性。制度的针对性使制度从生硬的教条变为有血有肉的规则,它要求制度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执行制度一定要有效。有针对性的制度制定出来以后,执行就成为重中之重了。怎样有效地执行制度?首先,领导的决心很重要。事实上,对制度最大的践踏莫过于领导的带头违规;领导违反制度,应罪加一等!其次,持之以恒是关键。执行制度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是有惰性的,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抗,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就要把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通盘考虑进去;在执行制度时,千万不要稍遇阻力就退缩!我们只有迎着困难上,并咬紧牙关坚持住,制度才会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作为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好“人管人”还是“制度管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国有企业就不可能、也不会充满希望。
班子团结能力
团结是班子的生命。一个班子团结了,这个企业不仅出效益、出经验,而且也出人才!
怎样提升班子的团结能力?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大文章。只有从制度层面和人格层面加以把握,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实现班子的长久团结。
在制度层面上要做到“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是要做到制度选人。要通过公开招聘和竞聘的选人用人新机智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会的一把手岗位上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避免少数人选个别人的现象,才有可能真正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要进行合理分工。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和提高员工收入的双重压力,需要用坚定、果断、迅速的决策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来自班子内部的阻力,“四大班子”人选宜有机地精干,职位设置宜合理地交叉。三是要注意交流。干部队伍要形成“一池活水”,要创造南北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政企之间、中外之间优秀人才广泛流动的合理空间,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来自五湖四海,避免“近亲繁殖”。这样做,尽管加大了干部选调成本,但相对于促进文化交融、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而言是非常值得的。四是要强化监督。要形成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法律监督,辅之以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同级监督往往是靠不住的。要增强守法意识,教育我们的全体干部,一言一行都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在人格层面上要加强自身修养,用党性克服派性。作为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首先要有爱人之心。能够在一个班子里共事,不仅是事业的需要,也是缘分的造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从换位的角度思考,用爱心克服疑心,用党性战胜派性。其次要有知己之勇。人最难做到的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有认识自己另一面的勇气,并在一生中加强自身修养,勇敢地克服不足。第三要有克己之志。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政治追求,一定要终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工作斗志。第四要有容人之度。班子是人的集合体,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到一起,思想和行动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不能强求大家都用自己的好恶评是非。第五要学人之长、容人之短。在班子成员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坚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努力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齐心、协力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私心,保持班子向上的力量。
员工认同能力
企业是由人、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共同组成的经济实体。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真正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个企业将是战无不胜的。要想调动“三性”,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能力。
认同产生公平。中国人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认同管理是一种互动式的管理,它不仅可以走进员工的心灵世界,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平衡员工的不平衡心态;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员工自动自发地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解决了员工的认同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就会随之成倍增长。
认同带来信任。认同就是要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把员工当作一个社会人看待和管理。制度是刚性的,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制度更加人性化,让管理从尊重开始。只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使人感到安全,感到信任,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认同爆发动力。认同激励所带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研究表明,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认同环境中,可发挥到80%—90%。我们只有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在实处,把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变为行动,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做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才有可能为人才创造和谐的工作、生活和人文环境,人的潜能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这,正是我们事业所急需的。
文化引领能力
文化引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可以使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在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先进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导引方向、增强动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困难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精神的滑坡;兴盛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文化的引领。实践表明,文化强,实力弱者兴;文化弱,实力强者衰;文化强,实力也强者胜;文化弱,实力也弱者亡。
文化引领要求我们做到对外顾客导向,对内人本管理。在顾客导向问题上,有些企业把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表面上看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其实这样做是浅薄的!从辩证的角度看,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能换回持续的利润回报的。只有把“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的赢利能力。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没有任何事情比满足顾客的正当需求更为重要的了。企业家不仅要经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经营顾客”:只有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产品的市场空间才会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
在人本管理问题上,日本一些最具活力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善于调动员工的能动性和群体成就感。人本管理要求企业要紧密围绕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潜能去做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对待员工的文化氛围,并创造性地落实现代的人本理念:员工的人格、安全、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员工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为员工创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搭建成才的平台,比发钱发物还有效;在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有风险、有成就、有奉献,就有相应的回报、相应的收入、相应的待遇。营造出这样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员工的团队意识必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就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作为共和国骄子的国有企业,只有为党铸牢执政基础,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恰恰也是国有企业及其党组织迎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考验所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交出优异的答卷!
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合法性 篇4
一、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密切相关
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执政合法性构成了一个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是其执政意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是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着眼点, 就是通过不断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 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从而完成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
一个党的执政能力, 归根结底是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同的问题, 也就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问题。党的执政能力越强, 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执政合法性就越高;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程度越高, 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 从而大大降低执政成本, 执政合法性基础就越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政党执政能力低下, 距离人民的期望越来越远, 就会动摇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执政合法性是说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最重要基础, 也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为客观的评价。执政合法性实际上是对执政能力的认同和检验, 是对一个政党有效执政的评价。因为所谓执政能力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要得到公众的认同, 也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的根本问题。执政党执政能力强, 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和民主要求, 就会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 这种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越高, 就表明执政合法性越高, 执政地位越巩固。因此,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对执政能力具有检验尺度的作用。
合法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的, 群众认同资源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执政合法性是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认同, 实际是对执政党过去和现在的执政能力的认同。但是, 人民群众对过去和现在执政能力的认同并不等于对未来执政能力的认同, 更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 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劳永逸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形势和心态的变化, 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也会发生变化, 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执政党不能与时俱进, 执政能力停留在以往水平, 不能继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预期, 不能丰富和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所需的合法性资源, 那么, 就有可能引发群众的认同危机, 产生执政危机。
从执政合法性角度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一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呕心沥血, 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 再加上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的巨大历史功绩, 使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合法性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价值取向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证了政治结构的合法性基础,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二、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1.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经济发展始终是执政合法性的最坚实的基础。
一个政府, 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崩溃还是政权的轮换, 在很大意义上都是统治者未能解决民生问题。只有经济发展, 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实现人民富裕。物质财富是生成和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实力, 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
2.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民主政治是执政合法性的根本。
现代社会, 不管统治者愿意与否, 都要让人民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同时,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碰到经济上的困难或民生满足的难题, 在这种条件下, 一个政治统治能否存续, 就要看民主满足的程度。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任何统治都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民主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问题。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根本途径。
3.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文化建设是执政合法性的灵魂。
马克思早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有的政府, 甚至是最野蛮、最专制的政府, 都试图通过某种政治文化来说服人们相信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因为政治权力一旦披上了合法性外衣就会获得一种特殊影响力———政治权威。这种政治权威不仅比赤裸裸的强制可靠和持久, 而且还能使统治者以最少的政治资源进行对社会的控制, 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无论哪个时代和地方, 只要政治统治形式获得了相当的合法性, 人们就会心甘情愿甚至不惜生命去护卫它。以往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偏重于论证破坏旧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则需要证明新秩序的合法性。我们要适应执政合法性的转型, 通过意识形态再造的手段来取得执政合法性。
4.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实现利益协调和基本正义是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支撑。
执政党具有表达、协调和整合利益功能, 要把相冲突的某些群体的利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统治。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 经济结构调整、新旧观念冲突、利益矛盾凸显、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乡地区差距加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贫富悬殊加大, 仇官仇富情绪出现, 社会普遍感到失衡, 民众的不安全感增强。各阶层认同感的偏离和社会不公现象对矛盾的激化, 有可能使某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展为社会动乱, 引起政局动荡、导致执政合法性危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是代表全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根本利益, 执政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面利益, 即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 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 保护和综合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 使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诉求得到平等的表达与整合,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健全工作机制, 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与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 坚持反腐倡廉、密切党群血肉联系, 是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人心向背实质就是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执政合法性的决定因素。在以现代政权合法性为价值基础的社会里, 如果腐败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就将引发执政党的合法性危机。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又是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广大党员崇高的革命道德和激昂的革命热情曾经长期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民族, 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拥护。然而由于革命党到执政党地位、环境的改变, 加上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党内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这是对党的威信的巨大冲击, 加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 弄虚作假, 脱离群众, 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所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这是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6. 坚持依法执政、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是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本保证。
法律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依靠法律与制度实施统治是当代政党统治的最为普遍的准则和规律。法理型统治比卡里斯马型和传统型统治依赖的合法性具更大合理性。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都要建立在依法执政的基础上, 要尊重宪法权威, 通过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党的权威, 通过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实施党的领导, 以国家意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要从党直接领导的形式转变为以政府执政、依法治国的形式, 从依靠党的政策执政向依据法律执政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机制和制度做保证。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是执政党主体的自觉行为, 执政党除了通过意识形态教化和创造良好的政绩外, 还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现各方面利益和制约各方权力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通过改革和完善执政机制、监督机制和领导方式来确保党的执政能力提高, 确保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摘要: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执政以后, 都必然要想方设法地扩大其合法性基础, 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人民群众对过去和现在执政能力的认同并不等于对未来执政能力的认同, 更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 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劳永逸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九十年了, 要想继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必须增强执政意识, 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 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不断地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 巩固执政合法性理所当然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新闻执政能力 篇5
充分认识树立正确执政理念的意义
理念即理论和观念。执政理念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属于执政活动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观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行为和目标形成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既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也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为对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三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执政理念比执政能力更重要。因为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其他方面的一切活动,执政能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等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的要求和基础上确立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执政的纲领、路线政策、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能否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首先决定一个政党能否对自身执政权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即靠谁执政。其次,执政理念决定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即行使权力的利益指向,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第三,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如何执政。第四,执政理念反映一个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从而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执政理念问题,对于一个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政党而言,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来说,与“票箱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相比,特别容易在执政理念上产生问题。由于党是国家政权的缔造者,处在治理国家的核心地位,又是一党长期执政,实践证明,这样的执政党,人民权力主体的思想意识不容易牢固确立,靠人民执政的思想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容易动摇或者淡化。
范文网
深刻理解执政理念的三大基本要素
执政理念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权力来源和本质的认识及其观念;二是对权力如何行使和行使权力的价值指向的认识及其观念;三是对执政权力监督的认识及其观念。“权为谁授”、“利为谁谋”、“谁来监督”,这是执政理念的核心问题。这三个方面的理念决定和制约其他各个方面。
1.正确认识执政权力的来源和本质
2.正确行使手中的执政权力
执政理念需要解决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以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代表人民行使执政权,解决“如何执政”、“为谁执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只靠主观愿望和一般的努力,而是需要把握权力运行的规律,把握历史环境和执政环境,把握人民的意志,积极探索科学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根据党的性质和宗旨,“如何执政”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科学执政,就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去执政。执政党的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执政权力的行使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探寻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价值和规律,吸收人类长期的政治生活所积累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尊重实际,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国情,不主观臆断,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和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设计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充分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要确立民主执政的执政理念就必须明白,代表人民利益,不等于代替人民行使权利;坚持民主执政,就必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三是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教育人民群众努力学习法律,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确立依法执政的理念,就是执政党必须在坚持人民的意志与党的意志统一的基础上,善于把自己的意志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变为国家的意志,以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各种政策来领导和管理国家。
3.自觉接受对执政权力的监督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是解决执政方式的问题,它并不能体现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要解决“利为谁谋”的问题,还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确立一个理念,就是人民授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同时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党执政的历史说明,即使一个政党能够在权力来源和行使问题上确立正确的理念,但是由于政党执政权力行使的复杂性,执政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仍会经常出现偏离主人愿望甚至违背主人意志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权力授予主体必须对执行主体即执政党进行监督,以保证人民的意志和权利不被践踏。这就是执政权力必须接受监督的根本原因。对于一个先进的执政党而言,在执政过程中必须确立一个观念,就是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在把权力委托于执政党时,同时就有权在一定条件下对执政党的执政权力进行剥夺,更有权对执政党的执政行为进行监督。执政党还必须明白,执政权力的来源决定了执政党在行使执政权力时不能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执政党必须确立并且强化随时接受人民监督的意识。执政党这种意识是否强烈和牢固,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本身就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对执政方式和领导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检验。在现实政治中,执政党特别是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并且长期执政的党,在执政过程中,随时随地接受人民监督的意识容易淡化,有时会表现出不想和不愿意让人民监督的态度,有的甚至反对和逃避人民的监督。这种态度和行为既是对权力授受关系认识发生偏差,同时也是在权力价值指向上发生错位。
认真解决党的执政理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始终坚持并且反复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正确认识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用好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同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确的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但是在现实中,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症结不是执政理念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在坚持这一理念基本内容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和缺陷。这些偏差和缺陷,导致正确的执政理念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其中以下几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第一,在行使执政权力的出发点上存在主观设定和先入为主的问题。在过去,我们长期反复地强调: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党制定的所有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措施,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原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我们在理念上首先设定了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民”,没有充分估计到执政行为的复杂性,特别是领导行为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党的总体要求和原则要求与党的各级组织、社会不同部门以及每一个具体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利益要求会存在许多差别,如果不进行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规定,有些部门和领导人很容易“假公济私”,打着为民谋利的旗号而谋取局部和个人利益。这种先入为主和主观设定,就为执政党行使权力增加了很大的随意性,降低了科学性,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比如:既然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党的各种执政行为就是正确的、正义的、不容怀疑的。现实中不少领导干部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为由,无视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不是首先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哪些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认真及时解决的问题,而是主观臆断,长官意志,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群众的意志而强加给群众。长此以往,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民主作风难以保持,长官意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作风也难以禁绝。
第二,以替民作主取代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党应该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执政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现实:既然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除了人民的利益丝毫没有一党一派的私利,所以党就替人民当家作主。这种观念在具体的执政行为中,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一旦出现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数量不多、质量不好的时候,人民就会怀疑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执政水平甚至执政的合法性;二是造成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采取发号施令、直接控制的做法去领导,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服务变成管理和控制,公仆变成主人,党群关系难以维系,民主作风难以保持。今后,在执政理念上必须摒弃“替人民当家作主”,强化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现由“作主”向“民主”的转变,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到党的各项工作中。
第三,科学发展的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执政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执政为民的意识,没有执政为民的科学思路和水平,依然不能完成执政使命。当人民把权力委托于执政党时,执政党必须强化如何为人民开辟最佳发展道路的意识。在我们党内,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以至于现实中存在大量违背发展规律的执政行为,诸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所以执政党不仅要牢固树立发展的理念,同时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此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观越是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越是和谐进步。在现实中,我们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就是发展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今后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求真务实的理念,确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第四,坚持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执政理念,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也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和坚持正确的执政行为,甚至会走向腐败堕落。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出现错误,不是对党的理论政策和原则不理解,主要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生变化。今后必须把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凤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作为坚持执政理念的基础工程不断加强。2006-06-3009:43
“绿坝风波”检验的执政能力 篇6
工信部的“绿坝通知”,并无其他依据,“通知”自己创造了一个决定,并“通知”社会。这就相当于法院在没有判决作为依据的情况下,通知当事人履行。
6月30日夜,工信部宣布推迟强制安装绿坝网络屏蔽软件,这一轩然大波平息。虽然“绿坝风波”已经过去,但由此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问题,仍应深刻反思。
许多人从技术角度指出这款软件的粗糙与低劣。应当过滤的信息可能过滤不掉,更多不应过滤的信息反被过滤;更严重的是,安装后有可能严重影响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此外还涉嫌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
然而,工信部要求全国所有PC企业预装绿坝的行政过程,其竟比技术粗糙、存在重大缺欠的软件更加“粗糙”、存在更重大更严重的“缺欠”,而这是公众反应强烈的重要原因。工信部软件服务司在5月19日下发通知到所有PC企业,要求出厂的PC在7月1日必须预装“绿坝”。对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事项,时间要求却如此之急,真是急如星火;而且工信部起初并未公开文件,无视公民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事项的知情权。这一纸通知用词峻切,口气严厉,甚至不避“垄断”之嫌指定了唯一一款软件;而且采购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人们自然会怀疑其中有无利益输送。
最出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涉及全国所有PC厂商、所有电脑用户的“通知”,竟然没有任何法定依据。有法学家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指出:“通知”类文件主要用于行政机关行文,或“通知”有关单位要执行的事项,即“‘通知应当有所本,而不能以‘通知本身,形成决定。‘通知的内容,应当来自于其他法律文件,是将其他法律所形成决定的内容,传达或通知相关单位。工信部的‘绿坝通知,并无其他依据,‘通知自己创造了一个决定,并‘通知社会。这就相当于法院在没有判决作为依据的情况下,通知当事人履行!”
工信部如果要实施“绿坝工程”,它的正确行文形式应是“命令”或“决定”,而以“通知”形式出台,属于非法行文。有法学家则进一步指出:这个《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的文号是“工信部软[2009]226号”,也就是说,它是以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的名义发出的,不是以工信部的名义发出的。而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只有“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的职责,并没有以工信部名义对外发布规章性质的通知并进行“依法监督管理”的权力。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也就是说,连工信部有权制定的也只是“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而自己不能制定超出这个范围的规定,其下的软件服务业司更无命令全国有关单位的权力。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提倡多年,但“绿坝风波”说明有关部门依然认为再大的事情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发个“通知”即可,全然不顾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说明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亟待加强、提高。
正是有感于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所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三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再次申明“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新闻执政能力 篇7
一、我党执政资源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出现, 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和变更, 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因素, 导致一部分执政资源流失, 这种状况制约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是意识形态能力弱化导致理论资源流失。20世纪后期, 冷战结束、苏东解体, 世界经济和社会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党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共产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及根据历史与现实进行新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但是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 由于意识形态的导向力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力的弱化, 社会评价失范, 政治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统帅能力已经难以取得以往的高度“一致性”的效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这些都是与我国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 这些以文化转播为渠道, 以经济繁荣为表现的西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渗透, 并提出要实现思想文化多元化, 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无疑也会导致意识形态的弱化。
二是党内组织结构的异化导致组织资源流失。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 党的组织资源受到了新的损耗。一方面, 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影响了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随着国有企业大量减少, 公有制成分萎缩, 党的基层组织也呈现萎缩的趋势, 党组织的战斗力趋向弱化。另一方面归属感影响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意识逐渐淡化, 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党员几乎都面临着种困惑。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十分严重, 青壮年进城打工谋生, 党组织对其吸引力不大。还有一部分组织资源可能被某些势力集团所掠夺和把持, 他们在政权内部配置代言人, 用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来牟取利益, 阻碍物质资源的合理流动, 消除党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力。
三是权力运作失范导致政治资源萎缩。政治权力失范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造成的过程异化, 如民主集中制受到封建权力观的影响演化成家长制;二是权力受不到应有的束缚而产生结果异化, 如腐败等问题;三是权力的“乱作为”、“不作为”等。权力运作的示范, 很多时候是破坏者以合法身份出现, 直接导致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反感情绪, 使国家肌体受到破坏, 从而破坏党对国家的统治和对社会的控制。
四是阶层结构的分化引起社会资源短缺。基于利益分配和社会变动的缘由,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分化。长期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出现了诸多身份与职业相背离的边缘化群体。他们边缘化的生存将会使其缺乏稳定而长期的预期, 在丧失原有文化价值和组织归属的同时, 很可能陷入一种“游民化”状态, 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与阶层结构相对应的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 社会组织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并形成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和特殊利益集团, 其结构模式多样化, 异质性十分明显, 社会阶层组织的分化, “一方面打乱了原有稳定的社会组织秩序, 向执政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和功能作用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动摇了执政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对执政党既体现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质疑。”
五是群体间价值观念冲突导致文化资源断层。现代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产生分化和互相冲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下, 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凸现, 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 致使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设计生活中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越来越向后者转移。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表现在社会心理上, 就是失利阶层的相对被剥削感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和蔓延;表现在政治态度上, 就是部分阶层因热衷于功利而转向世俗化, 政治参与意识淡化, 表现出对改革中的失措和发展中的曲折过于斤斤计较, 从而失去对政治体系的信任。
二、强根固本, 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针对党的执政资源损耗和流失的现状, 执政党一直在不断探索保护执政资源的根本方法。一个政党要取得执政地位, 无论是通过暴力还是民主的手段, 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合法性资源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这种合法性资源就是该政党执政的初始合法性。但合法性资源不是静态的, 永久不变的。因此, 执政党必须不断积累新的合法性资源加以补充, 必须不断优化合法性资源的质量, 使合法性资源总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以确保执政使命的完成。
一是要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寻求来自经济增长及其政绩所产生的合法性。我们党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承诺中, 以追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手段, 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决心和信心来赢得中国人民的支持。为了使我们党能够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民众的更广泛支持, 必然会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这体现了执政党同时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 也回应了部分民众的猜疑。只要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抓住“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的关键”, 才能使执政党获得来自于经济增长及其政绩产生的合法性。
二是面对世界文明的冲突和各种思想的交锋,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运用, 使执政党坚信: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及其在意识形态上形成的“中国特色”, 可以在秉承“贯通中西, 博古通今”原则下逐步走向具体和务实。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作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 在反映先进文化和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上找到最佳结合点, 使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中国民众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因此有了新的实现来源。
三是根据转型期阶层群体利益出现多样化趋势, 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代表的阶级基础, 为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于充分发挥政党独特社会功能的合法性。中国不是搞轮流坐庄的多党制国家, 但是执政党要实施自己的政纲, 首先必须想方设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否则就不能兑现自己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在短期内看, 如果执政党不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 就很难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甚至招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 就必须针对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执政党克服和避免自身合法性危机和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的普遍做法。
四是着力完善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公正,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来自于民主政治层面的合法性。党要避免单纯依靠经济增长而带来“政绩合法性的困境”, 必须针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变动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的现实, 在解决社会公正和民主法制的问题上, 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贫富差距悬殊和利益分化, 在短期内只会扩大, 不会缩小;经济市场化的取向, 将会使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和利益群体追求政治权利。这是我们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如果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难以实现, 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就会杂乱无章, 最终出现新的“合法性困境”, 党的创新理论中对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承诺, 就是基于这种思考提出的。
五是推动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现代
化, 力争解决权力腐败、重塑执政党廉洁形象, 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求最基本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合法性基础。执政党缺乏合法性的主要根源首先在于政党腐败。执政党只有在国家权力的有效监督之下, 才能摆脱腐败的困扰, 最终使民众增强对执政党的好感和认同。从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在国家权力的有效监督之下, 科学划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职能, 是推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现代化的明智选择。
三、开发整合, 拓展党执政的增量性资源
维护党的执政资源, 目的在于保持党原有的支撑力量, 而开发和扩展党的执政资源, 目的则在于根据形势的需要追加新的积极因素, 寻求执政的“增量资源”。实行科学、民主、法制、和谐的新执政理念, 体现了执政党扩展和运用执政资源的基本构想。
一是坚持立党为公, 科学执政, 开发政党自有资源。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表明, 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认同放在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 在执政理论和实践中牢牢抓住党群关系这个核心, 反复追问“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 从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创新中追求科学执政的境界。尊重执政规律, 科学执政, 要立足于发挥好党的两大基本政治功能:一是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推进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 民主执政, 开发执政的政治资源。先进的、有作为的执政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 特别是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 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获得人民认同的资源。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 首先取决于执政党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正义、公共政策和公共福利中对民众需求的满意程度。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 各方面都有很多具体利益, 当中也会有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的位置, 负有重要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 支持和疏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渠道, 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从制度渠道得到反映。
三是完善法规制度, 依法治政, 开发执政的法规资源。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 规范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结果, 执政党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施政, 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 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共产党通过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实施党的领导, 以国家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这就回应了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制度载体作用。
摘要: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执政地位, 就必须拥有稳固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 要想巩固执政地位, 取得持久稳健的发展, 就必须勇于吸取国外政党执政的教训, 敢于面对执政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转变, 巧妙地化风险为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整合各种支持我们党执政和更好执政的资源, 避免路径不当进入政治瓶颈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
浅析提高企业执政能力 篇8
1 加强干部培训, 增强企业精神
企业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勤于思考, 联系实际, 持之以恒, 提高自身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学习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 制订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干部队伍素质工程”, 逐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学以立德, 提高境界, 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核, 它对于企业整体的协调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而, 企业精神的健康成长需要不断改善企业内外环境, 必须有组织的培育、引导与呵护。因此, 应该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精神, 实现企业精神的价值转化。一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为企业精神播种。二是营造一种优良的企业内部环境, 为企业精神育苗。三是推动企业精神的社会化进程, 实现企业精神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2 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文化推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其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 在企业中倡导以人为本的关爱文化, 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要积极引导企业关爱员工,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是关爱员工的一个具体表现, 对于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体现到具体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中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职工的职业, 满足职工的需要, 实现职工的价值是尊重职工的基本要求。尊重职工创造性的本质、创造性的才能、创造性的力量, 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紧紧依靠最广大的职工,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技能素质做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到实处。
3 必须弘扬创新的主题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技术创新能力衡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的标准,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强化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 广泛深入的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措施。对于企业来说, 创新有多种含义。通过联合开发走向自主开发是一种创新, 通过合资实现体系再造是一种创新, 通过低成本战略打出一片天地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既意味着超越自己, 也意味着超越别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 企业需要增强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而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大潮中, 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 不学习本身就是落后, 不创新更是落后。
4 提升企业制度的执行能力
有制度就要执行, 执行就必须要有执行力, 制度—定要有针对性。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性要求制度要有正确的政策依据做支撑, 可操作性要求制度要有现实载体做平台, 二者的结合就是制度的针对性。制度的针对性使制度从生硬的教条变为有血有肉的规则, 它要求制度简洁明了, 易于操作。执行制度一定要有效。有针对性的制度制定出来以后, 执行就成为重中之重了。首先, 领导的态度很重要。其次, 持之以恒是关键。依法治企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各级组织要抓的一项工作, 更重要的是, 这是对企业的执政行为的一个根本要求。依法治企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掌好权、用好权。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转变企业的执政方式巩固企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5 企业内部互相团结, 提高凝聚力
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注重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团结,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只有企业内部团结, 才能够取得员工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企业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 是在企业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和谐一致的社会关系, 它是维系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企业领导班子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当前, 重点是要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中“一把手”的监督, 监督的主要内容, 应该是政治立场、民主决策、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 监督的形式可以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纪监职能部门和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度, 从而增加每个班子成员活动情况的透明度, 使大家不断增加信任感。
6 先进企业文化的引领能力
先进文化对于企业而言, 具有导引方向、增强动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先进企业文化对企业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以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实现可持续发展。兴盛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文化的引领。在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别;有风险、有成就、有奉献, 就有相应的回报、相应的收入、相应的待遇。营造出这样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也会相应提高。通过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 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执政者。没有依法执政, 建设企业, 企业制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断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和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丰富、内涵精深、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课题, 占有重要地位。
用治霾效果检验政府执政能力 篇9
我们要关闭重点污染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把城区内有污染排放的企业迁出城区, 通过技术改造,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发展质量;在西安周边100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火电、水泥等燃煤企业, 今年关中地区要通过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实施天然气改造、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燃煤消耗1000万吨;省财政3年内要拿出15.84亿元, 补贴淘汰13万辆黄标车, 同时对所有建筑工地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 推进环境质量信息公开, 加强社会监督, 实行污染有奖举报, 让每家单位、每个人都成为抗击雾霾的力量。
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五年规划目标的实现, 届时, 陕西关中的空气质量有一个明显提升, 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和希望。
抓好三项建设加强执政能力 篇10
面对新形势, 要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必须坚持加强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坚持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真正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全面开展学习创新、班子建设、党风廉政三项建设。
一、抓好学习创新, 提高认识, 重点提升创新能力, 切实增强领导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 着眼于创建学习型班子、学习性机关, 全面树立创新意识, 努力通过“四抓”, 实现“四个增强”, 做到“三个结合”, 提高创新能力, 确保在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三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首先抓认识,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把领导班子学习与解放思想、理清思路结合起来。制定学习计划, 确定每月的学习主题, 保证一个月至少学习两次。定期召开班子例会, 交流思想, 协商看法。召开中层领导干部献计献策会、全体人员会等一系列会议, 找准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围绕区上整体部署, 按照强化“两种能力”的要求, 明确“两条主线”即“以创建学习性机关为主线, 锤炼多种能力;以精神文明创建为主线, 丰富各项活动, 提高凝聚力”的工作思路.
其次抓方法,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把领导班子学习与推动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自学和集中学习作为基本形式, 采取边学边议、专家讲座、专项调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方式, 发动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广大职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切实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
再次抓制度, 增强领导班子学习的规范性。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局长办公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组织领导、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五落实, 使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最后抓成效, 增强创新的针对性, 把领导班子学习与搞好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在工作中学习、以学习促工作”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以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讲课、班子轮流授课等方式, 切实提高了学习和创新的自觉性、责任感。同时,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狠抓工作落实, 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真正实现了“抓学习促提高、抓机制促成效”, 在各项重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抓好班子建设, 强化责任, 着重提高领导艺术, 确保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各项任务的落实。
坚持以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为重点, 狠抓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带动全局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有力地推动全局工作的发展。
首先强化班子思想政治素质, 夯实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着重于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 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 又稳定社会, 保持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服务意识。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为人民服好务, 尽好责。三是求真务实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突破难点。四是争创先进意识。争创一流精神风貌, 争树一流工作作风, 争建一流干部队伍, 争干一流工作业绩目标, 自加压力。
其次突出班子整体能力的提升, 筑牢作风建设的基础。一是抓好学习培训, 提高班子成员业务素质。做到每月有专题, 每周有内容, 形成制度。二是抓好调查研究, 提高决策能力, 亲自参与调查研究。三是抓好落实, 让政策发挥最大效益。实行了重点工作落实督查制度, 重点从时限、数量、标准、责任、效果五个方面确保上级重大决策和局党组、局长办公会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
再次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构筑争创先进的动力平台, 形成“一把手”带动班子成员, 班子成员影响全体干部职工的联动效应, 始终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全体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党建、法律、公文写作等业务知识, 实现学习理念的“三个转变”, 即在学习目的上, 实现拥有知识向拥有能力转变;在学习态度上, 实现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在学习方法上, 实现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
最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努力转变作风。一定要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心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善谋富民之策, 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从建章立制入手, 规范工作程序。针对群众反映的服务态度问题, 从健全监督机制入手, 完善配套措施。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为群众办实事入手, 努力塑造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抓好党风廉政, 真抓实干,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树立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从安全生产问题看执政能力 篇11
党和政府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安全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根本的要求;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和谐,事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正是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目标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重特大事故不断,今天这里死人,明天那里爆炸,老百姓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就会受到质疑,执政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队伍的变化、历史遗留问题的凸现以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一些决策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背离客观实际,违背科学,拼设备,拼体力,靠侥幸追求生产目标而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客观上使“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被扭曲,安全事故自然层出不穷,搞好安全生产难度很大,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面对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抓安全生产工作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为民思想是否确立。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一方平安,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块试金石。
安全生产问题,是个政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能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检验。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安全生产工作,大局观念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同志热衷于办“好事”,不愿抓安全生产这件难事,就是因为办“好事”容易显示政绩、赢得赞誉、树立形象,有时甚至还可以借办“好事”之名,为自己捞点实惠;而抓安全生产工作则往往费力不讨好,甚至会把责任揽在身上。不抓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把个人名利看得比人民的利益还重,计较自己的荣辱,漠视群众的安危;只考虑个人眼前的安逸,不谋求长远的发展,当然只会把安全生产工作当足球踢来踢去,导致安全生产问题成堆,矛盾重重,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制约所经济建设与发展。
安全生产问题。是个责任问题。各级从事安全生产的领导干部只有勇于并善于搞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问题,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是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有的责任制写说在嘴上,层层强调,无人落实;有的责任制挂在墙上,没有具体分工落实,缺乏明确的责任;有的责任制写在纸上,责任状签后锁在柜子,形同虚设。抓安全生产工作,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得力措施。政府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负责制就是要承担责任。各地政府一把手是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要负起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其它分管负责人,也要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权力是一种责任,每个官员要对公众负责,对其职务负责。在现有的格局下,许多党政交叉任职政府情况很普遍,党委负责人同时又兼任政府的行政职务,有些常委、副书记没有政府的头衔却直接管理属于政府的某些行政工作,所以,在明确政府官员的生产安全责任分工同时,应该公布党委负责人(书记、副书记、常委)的责任分工。安全生产不能光是行政官员要受到“问责制”的追究,而负有领导、监督责任的党委官员却置身事外,或只受到相对轻微的处分。这是当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12
一、网络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网络执政, 是指党和政府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意民情、汇聚民智民声、凝聚民心民力。在互联网时代, 这种与民沟通的网络工作机制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方式, 能够有效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
2.1网络执政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
网络执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能够有效屏蔽各种因素的干扰, 为政府听取民意搭建最佳平台, 也为公民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话语的公共空间。这一举措大大重塑了政府公信力, 获得了网民理性与情感上的双重认同, 为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破冰做出了巨大贡献, 受到了广泛好评与热烈响应。
2.2网络执政为社会管理夯实了群众基础
随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网络执政为党和政府夯实群众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可以说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一方面, 通过问政于民的方式, 党和政府可以更加及时地处理对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更好地吸纳民意, 同时能够疏导网络舆论, 化解因现实矛盾而衍生出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 在社会转型时期, 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开始通过网络来诉求和博弈, 以期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2.3网络执政以低成本、高可行性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能力
随着互联网软框架的出现, 社会管理有了一个通过较小成本和风险来进行改革的契机。网络执政的新模式能够在不改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大体框架的前提下,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 为汇聚民智、畅达民意创造有效渠道, 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提升, 促进社会难题的柔性解决, 推进社会管理的常态化发展。
三、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举措
3.1提高认识, 营造适度宽松的网络环境
发展网络民主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在决策过程中倾听网络声音, 着力解决网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如物价上涨、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等, 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渗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此外, 各级部门还应高度重视对互联网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律的把握, 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网络环境, 构建民主、合理、有序的公共话语空间。
3.2促进网络执政创新成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网络执政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 将局部性、试点性的创新成果逐步推进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层面上来, 并认真总结网络监督、网络反腐、政府微博、网络发言人等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经验和规律, 将零星的创造性火花上升为全局性变革, 以此将网络执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执政“生产力”。
3.3鼓励公众参与, 开创社会协同管理的新局面
为了真正实现问政于民、还政于民, 党和政府不仅要会聚民智、体察民情, 鼓励热心网友和有识之士尽可能地多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 更要提高对不同社会群体网络表达的解读和认知能力, 做到从诉求表象正确透视出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深层次背景。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力, 网络执政已经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 通过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社会政治信息传播途径的巨大变化, 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方法, 不断优化网络执政能力, 将是党和政府在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叶春涛.网络社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中州学刊, 2009, 02 (2) :20-22
[2]樊金山.网络舆论与执政创新[J].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 2009, 07 (1) :29-30
【新闻执政能力】推荐阅读:
执政能力建设05-19
执政能力提高09-23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11-29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06-04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08-12
焦作效能革命提升执政能力11-19
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10-03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06-27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