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执政观

2024-05-12

科学执政观(共8篇)

科学执政观 篇1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宁夏公路管理局固原分局

景清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执政理念,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写进了决定。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付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一、深刻认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重大意义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执政实践的理论升华。在新形势下,引导和促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的新变化,中央对加快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执政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执政理念,更加明确执政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能做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扎实的工作,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它科学地规定了衡量一个执政党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始终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既为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如何执政、做人民公仆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目标,又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和增强执政本领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3、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执政的行为准则。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执政理念,就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如果执政理念出现了偏差,不仅会贻误党的事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妨碍个人成长进步。因此,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执政理念是否正确,对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力,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甚至对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系重大。因此,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准确把握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深刻内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核心问题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使党成为始终做到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执政党。

1、正确认识党执政的目的。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执政的过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西岗区委提出的“从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改起”,这非常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不断改进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正确掌握党执政的方式。科学、民主、依

法执政,应该说是一语中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出政绩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创造政绩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

性。善于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主动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善于谋划长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当前的科学发展保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善于协调各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善于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律性。

3、正确衡量党执政的标准。群众、实践和历史是衡量执政的根本尺度和准绳。因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执政的水平只能由群众来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执政的效果只能通过实践来甄别;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执政能力才是真正成功。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三者的主体是群众,统一于群众公认。也就是说,衡量执政能力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三、人大工作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涉及到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要把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作为新时期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因此,要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在思想上认清“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执政的初衷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看问题、做工作尊重客观实际,无论在任何时候,从事何种工作,都要符合客观实际,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四是进一步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2、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工作。要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必须加强对决策的监督,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有的作用。一是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工作中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常委会的议题选择要体现科学性,对本辖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进行及时的审议,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察(查)”活动体现民主性,进一步加强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和联系,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通过“三察(查)”,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开展,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行使职权体现依法性,要严格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在领导班子中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常委会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使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更符合党的意志,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二是行使“三权”的过程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要科学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对影响大、投资多、范围广的重大事项,要经科学论证,必要时有关部门要提交可行性报告;要依法行使好监督权。这里要解决好的问题是监督前移和刚性监督的问题,在监督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事后监督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对于一些明显会对国家财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后果的,一定要提前介入,不要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有必要时可进行一些量化要求;要民主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任用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建立并落实领导干部评议、公示、审核等制度,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时刻处于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既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在区委领导下,振奋精神,精诚团结,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在我区早日实现。

科学执政观 篇2

一、深入推行政务公开, 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行政务公开, 是加强基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措施, 也是不断提高医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院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自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大工作力度, 提高工作水平, 为加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提供重要保证。

二、按照《意见》要求, 积极推进我院政务公开工作

按照《意见》的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 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健全政务公开的制度与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切实推进我院政务公开工作。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实行政务、医疗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积极围绕沈政务发[2006]5号《关于印发2006年沈阳市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 根据卫生行业的特点和服务内容, 逐步细化、量化、深化各项工作措施, 始终坚持把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作为推进诚信医院建设的重要载体, 通过积极开展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工作, 全力打造诚信医院, 努力创建老百姓满意医院, 推动医院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政务公开的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办事公开的组织机构。我院从上级要求伊始, 组织开展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工作, 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对办事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尤其是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认识, 是做好办事公开工作的关键。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院领导班子给予高度重视, 重新调整了办事公开工作的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务公开工作方案,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确保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2、建立健全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几年来, 在深化办事公开工作中, 我们把健全办事公开工作制度, 完善工作机制作为办事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循序渐进, 逐步建立。先后建立和完善有关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的规定及制度2 0余项, 认真贯彻落实。如:通过院长接待日制度、患者投诉接待制度、住院患者回访制度的建立畅通医院办事公开的渠道, 及时听取社会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医疗信息公示、一日清单和住院费用审核制度、医疗收费管理制度的实行, 进一步提高医院收费的透明度, 提升了医院诚信的水平。通过文明服务行为规范,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管理规定以及开展的感动式医疗服务规范全院职工的言行, 自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让病人在治疗中感受辽宁省人民医院的真情, 创建服务品牌。

3、完善办事公开的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办事公开工作方案, 确定工作任务, 明确责任分工,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责任追究制。二是调整充实由院领导带队、职能科长、临床一线人员共同组成的医院检查小组, 从组织上保证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三是结合每月的医德医风查房, 对办事公开的内容进行院内自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办事公开各项工作任务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 、结合不同时期工作重点, 不断丰富办事公开的内容

根据各个时期医院工作的重点, 紧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 将办事公开、医疗信息公开工作融入其中, 使政务公开工作更具活力且扎实有效。

1、在创建“十佳医院”以及“诚信服务杯”竞赛活动中, 我们医院编写了“健康咨询”发放到门诊, “健康咨询”, 全院每个病房一本, 内容包括:专家介绍、医疗特色、收费标准、服务承诺、住院须知、营养食谱、健康教育等。为住院患者提供方便。统一完善了医院的标识系统, 方便患者就诊。利用门诊、住院处的电子屏、触摸屏、信息板及我院的网站等形式公开医疗服务信息。

2、结合“白求恩杯”、“诚信杯”等竞赛活动, 不断增加办事公开的内容。一是在病房实行医生公示制, 同时将病房的护士、责任护士的服务区域明示给患者, 方便患者有事时与医生、护士及时联系。二是在门诊和病房大厅进行医疗服务、药品价格公示, 公开医院的收费标准。三是在挂号室公示各科当天出诊专家, 便于患者选择就诊专家。四是设立导诊咨询, 为门急诊、住院病人提供咨询、陪检服务。五是建立住院患者查询系统, 实行一日清单和住院费用审核制度。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六是在病房护士站公示护士护理日程, 让患者知晓每一时刻护士工作的内容, 积极配合, 加强医患沟通, 增加护理工作的透明度。

3、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主题”,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管理年活动中, 我院以《综合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为蓝本, 找差距, 全面开展体现优质服务。优化服务流程, 创新方便患者就医的服务模式。如:心内科增设了咨询电话, 为本科患者提供眼科咨询服务;心外科发放亲情卡, 对患者进行跟踪服务;各科室制定了体现本科系特点的服务承诺等, 让患者满意成为全院共同的努力方向。

(三)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努力拓展办事公开的形式

1、坚持院长接待日不落空, 每周四接待患者来访做好记录, 分清解决部门尽快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 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2、充分利用院内《医院简报》, 向全院公布医院工作情况、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人事任免、职称聘任等等, 每月两期。

3、利用院周会和公示板定期向全院干部通报医院年度医疗工作状况。

4、有效利用医院各个不同地点, 制作各种对外宣传板进行公示。无论在门诊或病房, 根据患者需要, 分别设立了医疗价格公示、科室医生, 护士公示、名医廊、医疗特色介绍、健康教育等内容。

5、在门诊、病房大厅设立触摸屏两个, 供患者进行查询, 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 维护维护患者利益。

6、利用电子大屏幕、电子条屏滚动公开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及医疗服务信息。

7、充分利用监督评价机制开展办事公开。利用“院长信箱”“住院患者调查表”、门诊患者的“征求意见卡”、患者回访、“质量万里行”、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进行交流, 形成互动。

推行政务公开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工作, 需要常抓不懈。我们将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构建和谐医院为己任,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为实现医院“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推行政务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基层执政实践中。本文通过对我院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逐步规范, 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逐步健全, 使此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了新的提高。

列宁执政党党内民主决策观探析 篇3

关键词:列宁执政党党内民主

关于民主决策,笔者以为,所谓民主决策就是给相关利益集团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决策过程中来。从上述界定,党内民主决策就是一句决策事项范围,给相关党员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党内决策过程之中。它要求全体党员有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处理和决定党内一切事务,进而保障执政党党内各项决策更加民主化。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列宁都非常重视党内民主决策,并积极推行党内民主决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党内民主决策问题贯穿于列宁全部思想史的始终。本文通过对列宁党内民主决策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他的许多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在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重温列宁关于党内民主决策思想,汲取其有益的历史经验,对推进我们党内民主决策和人民民主监督思想的纵深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党内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按照纲领选举党代表

推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基础。是党员民主权利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党内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列宁在推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探索与尝试。1905年,随着革命高潮不断到来,俄国国内政治局势一度好转。列宁看到此时在党内实行普遍选举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指出,当前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上的改革为以后的代表大会准备条件,以便在党内生活中尽可能真正实行选举原则。”如果没有民主选举,那么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将会失去有力保证。实施怎样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确保党内选举决策更加民主化呢?在列宁看来,“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才可以说是民主的选举。”这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必须按照纲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能够充分代表党员利益和愿望的党代表,由他们代表广大党员群众来管理党内事务。1921年春天,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要求在党的各级组织内贯彻工人民主制方针。工人民主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排斥一切委任制,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要普遍实行选举。

二、坚持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让党员多参与党内决策

党代表大会的定期召开是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是党员通过民主决策处理党内事务的重要载体。早在1904年,列宁就在《我们争取什么?》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革命者,都不会愿意留在一个完全靠人为地拖延召开代表大会来维持共处局面的党内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中规定:每一届定期代表大会都要规定召开下届定期代表大会日期。为了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决策方面的作用,列宁在提交给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党章草案中就建议党代表大会尽可能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采纳并将其写入正式通过的党章。至此,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最终形成。1907年党的五次代表会议同样规定每年召开一次,但俄共六大却一直等到1917年7月才得以召开。进入和平时期,国内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列宁再次提出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普通党员参与党内决策的重要性。从1917年10月至1923年俄共先后定期举行了六次党代表会议,即从七大到十二大,五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俄共十二大召开之际,列宁病重卧床。但在大会召开前夕,列宁坚持口授了几篇重要的书信和文章,并要求将其提交给党代表大会。在身体健康状况极差的情况下,列宁仍要按照党章规定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由此可见,列宁对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使党员多参加党内民主决策极为重视。

三、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上递条子、质询批评党的错误

允许党员在党内有讨论和批评党的错误的权利和自由是党内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丰富和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需要。在召开的历届党代表大会上,许多发言人都会收到来自下面递交上来的纸条,有质询、有建议。列宁也时常会收到许多质疑、责难的条子。1920年9月,列宁在俄共(布)九大的讲话中提出,要“创办报刊(争论专页等)来更经常、更广泛地批评党的错误和开展党内各种批评”。在党的十大上,党代表基谢廖夫对列宁使用“‘机关枪’一词提出了批评。随后,列宁在大会上立即道歉,“同志们,十分抱歉。我用了‘机关枪’这样的字眼,我郑重保证,今后不再用这类字眼来打比方。因为这些字眼会毫无必要地把人们吓一大跳,结果使人弄不清楚这是要说的是什么了”在列宁看来,党内辩论是思想交锋的正常现象,是保障党员进行思想斗争的民主权利的关键。1921年8月俄共(布)莫斯科市委、各区委成立“争论俱乐部”,以围绕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经济建设等为主要议题进行讨论。在保证党的统一条件下,是允许这些俱乐部言论自由、批评自由。列宁时期,它的一直存在保障了普通党员在适当场合、一定刊物上质询批评党的错误的民主自由权利。

四、可以作观点不同的报告、允许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

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上,经常会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争辩和讨论,但是否这样就意味着一定能实现党内民主决策呢?普列汉诺夫在《集中主义还是波拿巴主义?》一文中就对党代表大会可能会流于形式而表示担忧:“如果中央委员会到处培植亲信并清洗他所不满意的分子,这样就会在代表大会上给自己保证一个完全唯命是从的多数”,最后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由中央委员会的亲信组成的代表大会向中央齐呼‘万岁!’,赞成他的全部措施(不论成功或不成功的),称颂它的所有计划和倡议。”也就是说,在大会上,如果党代表的地位没能得到公平、公正地对待:不同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交流,那么党的代表大会就如同虚设、毫无意义,就不能成为实现党内民主决策的良好平台。为了有效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为此,列宁提出了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做法:允许做与党中央报告不同的报告,向全党阐明各自的不同立场,允许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列宁认为,所谓报告,不是正报告的一个补充,而是作为主报告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这样在党代表大会上就有两种决策被呈现出来供与会者参考、比较,然后展开自由式辩论、使不同意见得到充分的交流,最后进行民主表决。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

[2]《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3]《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87年版,第5页。

[4]《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5]《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6]《普列汉诺夫全集》俄文版第3卷第90页。(《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69页。)

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篇4

张美兰

摘 要 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个全新的命题,是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历史、战略、全局的高度,针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是执政观念上的历史性进步。

关键词 党的建设 科学化 科学理论 科学方法 科学制度

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提出:要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动党的建设创新,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全新的局势以及时代的要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命题,为我们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开放的命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它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出及意蕴

在长期的革命、现代化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十分重视执政党建设问题,一直在不断的探寻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也一直在不断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过要求,他们用自己的的语言、方式作出过论述,特别是明确提出“科学执政”的方针。早在 1929

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有一套科学的办法”[2]。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把“领导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3]。胡锦涛同志强调,党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4]。这些重要的思想为我们党提出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个任务垫定了深厚的理论和现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方针:“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十七届四中全上,党中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并总结概括出了六条基本经验。这就把我们的党的建设从能力这个层次,提升到水平这个高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意蕴,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虽没有具体论述,但全文已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我们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符合党的建设的规律,符合政党政治的规律。更好地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

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四大考验:这就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严峻的,复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必须提上议程。

1.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变化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最重要的新动向是“三个大”、“三个新”的出现,这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自己,有如夸父追日般向前奔跑着,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求全党能够抓住机遇,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并且能够驾驭当前的复杂局面。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最深刻的新变化是后金融危机中伴随着新的阶段性特征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我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需要我们去面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就业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安置等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党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提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力。

2.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和干部队伍的现状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另外,党员干部队伍也出现了新变化。从总体上讲,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同历史使命是符合的。但是当前党内干部队伍也存在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比如,腐败现象仍然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一些干部利用职权,挥

霍公款、奢侈浪费、贪污受贿等等,2009年1月至11月,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就有37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达到764人[6]。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一些制度的设计不科学。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另外目前党内仍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 加之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失衡、失范和无序现象。因此我们党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从而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1.科学理论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指路航标。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标志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也就是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全部智慧的结晶,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为我们破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面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创新成果作指路航标,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2.按规律办事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

要想使我们的党的建设更加科学化,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前提的。可以这么说按规律办事是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表明,党的建设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革命时期,我们党认真探索在革命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并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个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建党思想,就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使党进一步发展壮大,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期形成的邓小平党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党建思想,就是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要使党的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并切实取得成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按照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改革创新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基本精神。

党的建设科学化,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这是一条基本精神。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要研究“三新”,即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改革创新的基本精神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还要做到改革去“不”即不断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和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积极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去创新党的具体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理念等等,从而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实现科学化。

4.科学化方法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推进器。

增强方法的科学性,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科学的方法决定着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是提高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润滑剂、推进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加强党的建设的成功方法。比如说,实践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工作的方法等

等。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好这些成功方法。同时党的建设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一是探索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社会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党建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水平,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二是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推进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越来越需要借鉴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引入到党的建设中来,可以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三是积极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推进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各国执政党在其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自身建设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政党的有益做法。

5.科学化的制度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又是党的科学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体现到制度设计中。接着是注重统筹兼顾,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与之相配套。科学的制度是实体性制度(制度要素)与程序性制度(有机连接的系统)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第三强化贯彻执行,维护制度权威。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贯彻执行。离开强有力的贯彻执行,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在全党形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党的制度的良好风气,确保党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科学执政观 篇5

中共XXX乡委员会

关于“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创建活动的自查报告

县委组织部:

根据中共XX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09年度创建‚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申报工作的通知》(X组发“2010”15号)文件精神,我乡对‚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以下简称‚好班子‛)创建活动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乡党委下辖8个支部,其中村支部7个,机关支部1个;乡党委现有班子成员8人,其中党委委员5人;现有干部职工37人,其中党员15人。

率’上水平、争先创优促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制定了《XXX乡开展‚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确保创建活动有章可循、稳步推进。为统一全乡干部的思想认识,迅速在全乡拉开‚好班子‛创建活动帷幕,我们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切入点,要求班子成员紧密结合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切实端正学习态度,着力深化政治学习,在提高领导水平上狠下功夫。通过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规范学习步骤,并根据乡上和农村工作的特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白天开展工作与晚上加班学习相结合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保证了中心组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扎实深入开展。在学习内容上,我们坚持把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与掌握各项业务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除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外,还督促大家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门类知识,大力倡导领导干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鼓励大家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搞调研,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谋划全乡工作的实际水平。通过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班子成员先后撰写了《XXX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推进乡镇职能转变的思考》等

的原则。乡党委书记坚持在集体领导下主持全局工作,定期开会议事,充分听取其它成员意见,既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也不搞‚一团和气‛、‚好人主义‛。班子其他成员根据集体讨论决定和工作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班子做到了分工不分家、统揽不包揽、民主又集中。三是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使班子成员之间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扩大问题,大家通过善意批评,沟通思想,诚恳帮助,形成了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思想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信任的生动局面,促进了班子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为全乡经济社会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开展‚争当服务群众贴心人‛活动中,乡党委要求乡、村干部在为农服务中,要强化宗旨观念,树立服务群众意识,坚决杜绝官气、霸气;要多说实话,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特别要改变对群众的说话用语,做到‚赞美的话朴实地说,道歉的话诚恳地说,批评的话委婉地说,严肃的话幽默地说,敏感的话谨慎地说‛;要多做实事,不做假事、虚事和坏事,不搞形式主义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多求实效,避免‚手抓两把泥,能抹就抹;脚踏西瓜皮,能溜就溜‛的消极没落现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树立了乡村干部的

户均养殖土鸡50只,XX村种植猪苓6000窝,XX村种植草本药材500亩,为全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值达到7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1元,比2008年增长22%。

2、新农村建设树典型。我们以XX村农贸集镇和移民新村建设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超前规划、布局合理、统一户型、统一层高、统一墙面装修、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的要求,在XXX建立了三大块商业街道,共安置70户,现在除XX大桥南边的33户正在建设之外,其中37户已经全部竣工,街道回填,排水排污已经完工,街道硬化正在进行。通过XX村农贸集镇和移民新村建设的实施,全乡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迈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社会事业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政策符合率和B超‚三查率‛均为100%;‚双高普九‛通过几经检查,符合标准,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为合格中心校;新建了XXX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投资24万元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乡综合文化站全面竣工,XX村农家书屋、XX村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已投入使用;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乡卫生院办公楼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医疗设备逐渐完善,医疗水平逐渐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不断增强,群众满意

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网络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经常对干部职工开展《准则》、《条例》、《规定》的学习,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名、权、位,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求班子成员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坚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准利用职务和职权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自觉开展自查自纠,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在全乡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大力弘扬正气,深入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三是建立预防和治理腐败长效机制。针对‚权、钱、物‛等易发多发腐败现象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乡党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车辆管理、财务审批、公务接待、对外办公等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把廉洁自律的要求融入到各项具体事项的管理之中。坚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模范遵守党纪国法。

科学考研观 四项必须坚持 篇6

对于考研的同学们来说,如何着眼大局,统筹兼顾的做好思想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科学考试观。四项坚持需要做到。

必须坚持将考研作为现时第一要务。

你想考个名校研究生,你还想试试公务员行不行,你又觉得找个好工作也不错,或者趁着时间自由出去旅游一趟…别再左顾右盼了,考研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但是也绝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既然决定了考,那就要全力以赴,考上自己理想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坚定的把考研作为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事,一切为了考研。

必须坚持将努力作为考研必备因素。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更不要妄想天上馅饼砸到你,对于自己想要做的想得到的必须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考研更需如此!在竞争愈发激励的考研战场上,没有真正的实力是绝不可能胜出的,而实力从何而出,不要说什么天赋异禀运气绝佳之类的话,那即使有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的我们还是需要靠勤奋与努力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所以,尽全力去学习,哪怕只有这么一次,也不要让自己带着遗憾去悔恨。

必须坚持把复习计划做到合理并严格执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一定要有目标有计划。原本处于同等水平的两个同学有没有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不大相同的。可以这样说,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实现,要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完成。这样时间和任务的科学结合,就诞生了计划。为了实现学习目的,制订计划努力去实现它,就可以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使自己每一个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同学们按计划进行学习获得成功之后,可以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成功感。所以说,每一个想考研成功的同学,都应该有计划,并严格的去执行它,否则一纸空谈是不会有结果的。

必须坚持将考研进行到底。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考研,每年开始考研复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图书馆自习室坐满了人,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人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更要坚定自己。坚持到考研最后的人,无论是否成功,他都是有收获的。这一次为了理想尝试的勇气,这一场为了理想实现的战役,这一路为了理想打拼的努力,这一份因为理想而生的记忆,将温暖一生。

科学执政观 篇7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自觉, 这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体现了党执政思维方式上的重大转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再次精辟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无论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和过程来看, 还是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来看, 追求公正和谐的执政理念都是十分突显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而非少数精英创造的。离开人这个群体, 就不存在社会。为此, 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要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都应该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正是协调社会各地域之间、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 实现公正、和谐。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调节, 使人能各得其所, 缩小贫富悬殊, 平衡人们的心理, 稳定社会秩序, 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积极性, 从而依靠大多数人的智慧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还强调一切为了人, 为了人的一切, 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不仅是手段, 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具体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着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愿望, 协调人本身的发展要求, 均衡人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是人的共同体, “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这种个人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 是对人本身最高价值或尊严的肯定, 对人是万物价值尺度的公正待遇。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它所要求达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因此, 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与以人为本相联系, 它的建立与发展与人紧密相连。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社会公正,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 和谐共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关于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3]人不仅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观念、思想的根本、主体, 还是人自身的根本。人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 要求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 也不允许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左右,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

二、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蕴含着公正的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 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 而从社会上来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社会的公平与不公平, 只能用一种科学来断定, 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4]可见, 公正问题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产生的。在各种利益关系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形式是利益分配关系和利益交换关系, 与此相应的最基本的公正形式至少包括:机会均等、分配公正、交换公正、规则公正、权利与义务对等。回顾历史, 审视现实, 公正不仅是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条基本准则, 也是现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满足民众基本利益需求, 保障统筹兼顾、稳定发展的基本准则。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使我国的GDP逐年攀升, 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传统发展观在重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效率得到充分的张扬, 但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导致了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分化严重的利益格局。在这种利益格局下, 日渐悬殊的贫富差距使部分地区和阶层的相对利益受损, 由此滋生的相对剥夺感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价值观的亲和力、真实性。以上这些有自然条件的不平等, 有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有政策的不平等, 也有体制的不平等, 而带来的实际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权利和机会上不平等。利益不能惠及大多数人, 成果不能被所有投身于建设的人公平地享受, 其实是统筹兼顾的最大不公正。

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如马克思所归结的“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 表现为需要。”[5]而利益作为需要的社会形态则是人的自我实现及历史演进的驱动因素。“不论国家穷富, 各国的阶层阶级都显示出各种怨恨现有报酬分配制度的信号。”[6]从现实的利益关系着眼, 衡量社会公正与否的标尺首先是能否给社会成员平等的机会及成本和收益的比值;从利益交换关系看, 等价交换才是公正的交换, 在这里, 交换中的等价及公正的实质是一般的人的劳动的平等, 不受天赋地位、现实特权及等级差异的僭越;从利益分配关系看, 公正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应该是能力、贡献与地位、收入成正比, 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 体现富裕群体的利益日益增进, 弱势群体处境日益改善,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社会公正的实现看, 竞争是其基本的途径, 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需要以公正的规则和秩序为前提;作为公正原则的制定者和公正与否的仲裁者其自身首先应是公正的化身, 而衡量它是否公正的标尺则是其所掌权力与所尽义务是否对等。公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条根本价值判断标准, 能不断促进社会公平, 就能使统筹兼顾、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 所关注的是具体的全国和全民协调发展的公正、平等问题。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尽快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 缓解地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 已成为直接关系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此, 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 平衡发展方向的协调策略, 本身是对以往发展失误的纠偏, 发展欠衡所凸显的制度缺陷的校正。既超越了效率决定论局限, 又摆脱了公平决定论的束缚, 上升到了一种效率与公平共尊、彼此并驾齐驱、互相促进的层次和水平, 注重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 在强调公平的同时强调效率,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发展与和谐。

三、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有效协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的进步, 这种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中体现的是公正的伦理思想。具体说来, 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 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平等对待大自然。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尚认识到, 大地所以运行不息, 周而复始, 是由于自身高度的协调、和谐。《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所以, 人类应该“循大之道”, 与自然相互包含, 此为公正对待自然的态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个全球和全人类的责任, 实质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这正是公正对待自然的根本所在。

从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来看, 离开了人的尺度, 科学的前进就是盲目的, 它将使人类面临着毁灭性的核威胁;同样, 离开了人的尺度, 生产力的增长就会失去方向, 从而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当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时候, 我们才能说它是进步的。所以我们说, 不是人必须服从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 而是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为人的目的服务。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 它同样必须以人的尺度来衡量,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切实尊重和保障个人的权利, 充分发挥社会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人们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 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

人是依自然而存在, 自然也依人而有意义, 人类要实现自然赋予的目的, 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在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实践中, 使自然更人性化, 使社会更协调, 使自身在发展中存在。中国作为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能无视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 更不能回避当前所面临的、突出的人与自然间的矛盾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 普遍价值取向和全球伦理也随之诞生, 那就是我们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时, 也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在谋求一国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时, 还要有对人类和世界的关怀。总的来说, 人类在自然界中身兼主体和实体的双重身份, 既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又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 这就决定了人类应当谨慎而合理地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 既不能陷入被动适应、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境地, 也不能完全不顾自然规律而一味地索取, 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深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7]科学发展观是本着实践的精神和理性分析的态度总结出的伟大成果, 是中国乃至世界应深刻领会并应遵循的发展理念。其协调的实质蕴含着意义深远的和谐共处这一伦理学价值, 对其意义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它的实践程度。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一卷) , 第119、2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26卷) , 第3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第19卷) , 第273~2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 1979, (第42卷) , 第129页

[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第17页

科学执政观 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执政能力;考验;正确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53-02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舆情就是舆论情况,它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是较多的社会成员对于某一个或者某些事情所表达的态度、信念、情绪和意见等的总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创造出了一个虚拟世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已经被复制或投射到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在互联网上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舆论情况。

传统的社会舆情一直出现在民间,存在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的街谈巷议和思想观念当中,舆论情况的取得通常需要運用对社会情况的民意调查、明察暗访等手段进行,获取结果的效率很低,一旦样本选取少了还容易导致偏差,并且这种方式耗费很大。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民大众通常运用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关于网络舆情的获取,可以采用网络信息自动抓取等先进技术手段,不仅快捷,而且效率高,覆盖的范围也更大,获取的信息也更可靠。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网络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是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论情况的重要载体。BBS、新闻评论、简讯、博客、微博等成为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舆情具有表达信息快捷、信息多元化、方式互动性强的特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运用之中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舆情交流的直接性。运用BBS、新闻评论、简讯和博客等网络手段,网民可以即刻发表看法,民众的意愿表达更加顺畅。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互动交流,更加直接方便。第二,网络舆情形成的突然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通常十分迅速和突然,只要一有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一些过激的观点的表达,马上就可以点燃网络舆论,从而很快形成一个网络舆论情况的汇聚。第三,网络舆情结果的误差性。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留言者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的监督,一些网民自然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顺心,往往会在网络上发泄,在网络上因而容易出现不负责甚至虚假的言论。

二、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

从2008年的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仍然是中国网民的主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全部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 / 3,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是学生,占比为31.7%。同2008年相比较,2009年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比重从17.6%上升到20.7%。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9 565万人,占网民总数的28.3%。而同时期中国农村人口为71 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这显示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构成与城乡网民的比例构成严重的不对等。

依据上述数据,中国网民在职业群体、年龄构成、城乡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肯定会导致这些人不能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参与到网络之中,不能掌握网络话语权,从而成为网络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执政时还只是通过网络来收集民意,那是远远不够科学全面的,因此还要更多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三、网络舆情对党在执政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使政务民情传递沟通快速加快

当前,中国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级党政新闻网站、地方党政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等组成的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互联网传播系统,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经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比如人民网的专题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已经是网络上最权威、最系统、最全面地介绍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网站,访问量在不断上升,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有影响力的党务政务网站已经成为政务民情传递的便捷方式。比如人民网的 “强国论坛”,新华网的 “发展论坛”等专题网站以及各级党政网站,能够在高效快速地了解沟通民意、传达党务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为党科学执政提供了重要信息

随着全国各地方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网络正在成为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根据网络报道:“2010年9月‘纵贯中南海——处所带领人和处所机构留言板’正式推出,在国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起剧烈反映。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处所、国家主席、主席同志的留言超过39 760条,给国务院总理同志的留言超过41 802条。” “据统计,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有力化解了社会冲突。”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汇聚的网络舆情,可以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三)网络舆情话语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比如一些虚假信息的发布者经常在网上散布垃圾信息,误导民众;或是散布网络病毒破坏正常的网络运营,浪费了大量的网络信息;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抓住网络监管存在的漏洞,进行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都给我们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四)网络舆情敏感问题的处理考验党执政能力

在2010年12月17日,北非国家突尼斯,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摆摊中,被城市执法人员逼得自焚。这一事件经过互联网的曝光,迅速传播,不仅火速点燃了普通民众的抗议的火种,而且导致了突尼斯的骚乱持续一个多月,到最后,导致执政二十三年的总统被逼下台,流亡他国。这一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网络舆情的强大影响力。网络舆情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置是否得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尺。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放大功能,极易让事态迅速扩大,影响敏感问题的发展方向以及处理效果,这是我们执政组织应该对网络舆情时时给予重视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科学引导网络舆情,开发执政新领域

把网络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新领域来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党科学引导网络舆情。一是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准入制度。对网络的信息服务商进行运营资质强制认证,争取在信息源上清除可能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出现。二是主动提供正确网络信息资源。用及时准确的主流舆论引导普通网民,使网络负面信息没有生存的网络环境。三是合理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优势,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各自长处,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受众,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党要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这一新领域,更好地开展执政为民服务。

(二)充分运用网络舆情,巩固扩大执政基础

网络舆情有海量的民众参与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党对网络舆情加以合理利用,使网络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运用网络舆情凝聚人心,一是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阵地。当前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多元的网络信息会直接影响受众者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甚至会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执政党的执政理政。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也要妥善处理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关系的大局。三是举行重大活动主动营造网络舆情争取民心,巩固执政基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主动制造活动来宣传国家社会取得的建设成就,收到了激励人心、凝聚民意的效果,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三)合理分析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络执政水平

网络舆情突发性特点要求我们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络輿情分的析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网络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提高网络领域的执政水平。做好网络舆情分析,一是要着重关注社会问题的敏感、热点领域。二是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层级并做好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成突发事件,所以要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领域和事态的进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分级评价标准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执政效果的信息反馈制度。运用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四)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一旦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为敏感突发事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可行的预防措施加以应对,以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一是相关部门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建立科学可行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保一旦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及时为各地方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并能够对预警预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和制度支撑。二是理性面对网络问题,积极主动地引导网络舆情。网络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党要科学认识,理性地分析对待,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网络舆情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网络舆情一出现,应当靠前引导舆情,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舆情传播和处理的主动权。第一时间权威发布相关信息,这样既可以迅速消除网民的疑虑,又能够把民心团结到我们党的正确主张和决策上来,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舆论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对省部级领导讲话强调提高社会管理水平[EB/OL].http://news.163.com/11/0219/17/6T99108L00014JB5_2.html

[2]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题[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1-01-18/18145105126.shtml.

[3] 埃及中断互联网和短信服务稳定政局[EB/OL].http://news.163.com/11/0128/12/6RG3ORAT00014JB6.html.

[4] 陈明,杨国炜,陈樵哥.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EB/OL].《瞭望》杂志,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4/09/03/003289015.shtm.

[5] 胡锦涛与网友在线交流[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6-20/1287769.shtml.

[6]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演讲——社会热点问题评论[EB/OL].http://www.ruan18.com/caijingpinglun/0102/7176.html,2010.

[7] 希拉里欲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EB/OL].http://news.163.com/11/0111/17/6Q4QE6CM00014AED.html.

[8] 外媒:古巴坚决反击“网络入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7/c_121092563.htm.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下辅导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多一重身份,少一份自由--党课学习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