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建设(精选12篇)
执政党建设 篇1
在社会转型期, 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的中国, 是各种矛盾突发期, 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化,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入侵,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都对执政党的地位提出了考验。如何继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 又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是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
1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1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持续发展, 成绩显著, 三十多年来, 党领导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生活实现了小康, 开始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步攀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的重要任务, 在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 消除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新阶段党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处于“十二五”规划起步时期, 党的各项事业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性阶段, 既要继承和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来取得的成就, 又要克服“十一五”规划期间没有解决的困难, 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1.2 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 两种制度在和平相处和竞争合作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机会和挑战, 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的链条之中, 中国处于链条末端, 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建在中国, 赚取巨大利润, 中国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中国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必须深化改革, 同时加强党的领导, 防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失去社会主义特色, 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高唱中国威胁论, 继续采取和平演变的策略, 将腐朽的价值观输入中国, 淡化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 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 竞争日益激烈, 勇于面对才是正道, 接受挑战才能成长。
1.3 文化领域的发展加大对执政党的考验
在全球化时代, 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相互影响, 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另一方面, 也相互渗透, 相互碰撞, 甚至相互激荡, 相互对抗。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 我国的文化发展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时, 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 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中国受到追捧。文化发展需要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当前党中央之所以要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口号, 新的文化发展的要求对党提出了新的任务, 能否完成关系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成败。
2 坚持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群关系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 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和谐, 社会才能稳定, 国家才能发展。加强党的建设, 净化党员队伍,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认为, 我国的政治问题本质上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当党群关系向着密切或疏远的方向变化时, 政党的先进性就会得到加强或面临丧失。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 是党执政的根本, 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信条, 不容忽视。
2.2 党内制度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源泉
党内制度, 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以文件形态或习惯传统形态传承下来的党内法规和制度, 它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要求, 党要建设好, 必须从自身出发, 完善党内机制, 增强党的凝聚力, 发挥党的号召力, 保证党的优势, 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内制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 任何一个方面都须做到科学合理, 有的制度须长期坚持, 如民主集中制、政治协商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 而有的必须加以改变和纠正, 如监督机制、干部任用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需适应时代的发展, 才能使党永葆生机。
2.3 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是党发展的法宝
历史上, 党犯过多次错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扩大化, 文革, 这些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但中国共产党重视总结经验, 纠正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多次挽救党的危机。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高度总结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点经验, 即“六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总结经验是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的重大举措, 在执政党建设中要长期坚持。
3 新时期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
3.1 认清民情,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间阶层壮大, 社会分层复杂, 民情发生转变, 与革命和建国初期已经大有区别。当今中国, 社会群体更加分散, 利益分化加大, 人民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利益, 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人民共同的愿望, 阶级斗争不再是重点。党要增强社会整合功能, 在认真体察和努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同时, 注意尊重和兼顾不同阶层, 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党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 经过长期考验, 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党要针对新的民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2 把握时代特色,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 各种国际事务繁杂多样, 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西方国家常常利用人权思想、生态等问题等高唱中国威胁论。国际环境复杂, 周边关系紧张, 领土争端不断, 党必须沉着应对, 正确处理国际问题, 提高处理涉外事务的能力。人民文化素质提高, 对维护利益的诉求增多, 群众工作变得复杂, 民生问题任务加重, 群众工作压力增大, 新问题较多, 做好群众工作成为了党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外, 党的民主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新的形势, 需要党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
3.3 更新执政理念, 完善执政制度
思想和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过程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则问题, 是执政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三个观点:一观、二线、三执政, 即:科学发展观,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 都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实践证明, 一个执政党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还是党风廉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 都需要有一个配套完善切实有效的制度作保障。在经济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相应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 否则就会滋生腐败, 影响共产党声誉。建设完善的监督制度, 是避免腐败的关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明确提出“三执政”, 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 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加强党内教育, 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 要建设完善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内监督机制。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执政制度, 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 为党长期执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主编.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9 (1) .
[2]赵剑英.吴波, 郑祥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 (2009年卷)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8 (1) .
[3]吴茂朝.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1) .
[4]李伟.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几点思考[J].中国共产党, 2011, (1) .
[5]李婉君.孙宝君.密切党群关系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2) .
[6]张荣臣.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J].学习与思考, 2006, (4) .
执政党建设 篇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把各级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
强化学习实践,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是前提。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增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习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不断增强新本领、新能力。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注重把理论业务学习与思想、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水平。同时,要善于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学习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主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制定新措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1
则殆。”领导干部要勤学善思,做到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永不满足的精神深入学习、干好工作,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努力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适应形势变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和领导威信。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自觉遵守和执行党纪政纪国法,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自觉性,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讲操守、重品行,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认真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领导干部高尚的情操和气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领导干部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应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端正自己的言行举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定要做到“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
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坚持求真务实,着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干部作风实不实,需要在实践中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事业至上、责任至上,要有“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庸俗作风。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见成果不撒手,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来,把功夫和劲头下到抓落实上来,把力气和本领用到保增长、重民生、促发展上来,盯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来真的、动实的,狠抓工作落实,要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要坚持实干出政绩,领导干部要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实干精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要把真抓实干的实际成效,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信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增强宗旨观念,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大鹏之举,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工作的力量源泉。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理万机,他说,“第一机是百姓生活,第二
善政:执政党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 篇3
关键词:政党;民主;法治;善政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37-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1]人类历史进程中,政党是为满足对民主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的;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已成为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最主要形式,保证公共权力能够有效控制并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是现代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民主在各国中有不同表现形式,政党政治发展也有巨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政党政治的成熟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考察各国民主发展历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政党法治进程。所谓政党法治,是指以政党章程和国家宪法为政党活动的总规范, 以政党法律和国家法律对政党权实行规制的政党管理模式。[2]执政党法治目的在于通过完善国家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协调政党权力与公共权力、社会权利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既实现政党与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又引导政党自身发展价值,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
一、自由与秩序:政党建设的二重维度
政党是民主发展的产物,民主是社会成员追求自主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统一的诉求。从利益分化角度看,第一,社会成员渴望拥有更多获得利益的自由,这种自由本身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社会自由程度的提高既是人类发展的表征也是人类向新的自由度迈进获得新的发展的保证”[3];第二,无限制的自由必然导致利益冲突,某个个体或群体对其利益的追求势必影响其它个体或群体利益的获得,社会内部需要一种秩序对这种冲突予以协调和平衡;第三,政党同时作为其特有利益代表者并拥有者巨大的经济、政治、社会资源,具备获得利益的天然优势,这就要求有一种规则能对其权力进行制约。
因此,在社会管理中,政党不可避免要兼顾自由回应与秩序责任两方面。自由回应,就是政党要尊重个体或群体对其利益追求的自主权利,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要素认可并保护。秩序责任,指政党要认识到自主权力的过度膨胀必将带来社会不稳定,必须利用手中资源推动公共政策的合理确定,协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平衡,规范它们对利益的追求行为;同时政党要妥善处理其本身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完善针对政党合理运行的秩序。自由回应与秩序责任相统一,既保护了社会内部的自主性需求,促进完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刺激社会利益的可持续生成;又达成了缓解利益冲突的平等共识,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平衡机制,保证个体或群体利益得到满足。
二、善政:自由与秩序的理想状态
如美国政治学者V.O.基所言,“政党是把群众的偏好变成公共政策的基本的组织”。[4]就执政党而言,在发挥政党固有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之外,更要承担协调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执政党既要善于倾听民众对利益的愿望和變化,又要善于将其综合成为政策主张,在施政过程中予以贯彻,有效整合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诉求,形成社会公共利益。对于转型社会而言,尤为如此。转型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传统公共利益逐步蜕变成为新型公共利益。在这其中,新的利益诉求与固有利益诉求势必在争夺有限社会资源方面产生冲突。执政党的挑战是通过构建更科学的秩序来缓和这种冲突,整合社会利益,以“更好地实现自由”[5],亦即善政。善政一方面强调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社会公共权力好和公民自由权利的公平公正、有机统一、协调发展,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6];另一方面又要求建构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稳定的资源和环境,保证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7]。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就是通过完善秩序体系,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保护社会各群体利益重构,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事实来看,任何国家的执政党,脱离开善政谈执政,无论是片面强调自由还是一味加强秩序,都势必导致社会冲突加剧和政治局面动荡。因此,考察执政党建设质量与成效,都不得不把善政实现程度作为基本标准来衡量。
三、法治:执政党善政的必然选择
善政是政党执政所能达到的利益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成就与社会各部分动态稳定、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对自由、秩序、公正、效率等基本价值的理想希冀。法治是善政的内涵精神,善政是法治的最高追求。法实质上是利益各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代表者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法对资源的配置、利益的分配、思想的引导教育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基本途径。执政党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先导,只有执政党自觉约束其行为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党依法治国才令人信服,政府依法行政才得以推进,社会公众依法办事才有了现实可能。
善政依赖执政党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执政党对内通过政党纪律严格约束党组织与党员的逐利行为,是整合党内利益的根本保障;对外通过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为形成社会共识提供指向。就社会主义执政党法治建设而言,第一,党必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政体内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把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人民利益表达与回应机制,保证人民民主实现;第二,在制度层面确立党必须始终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增强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和威信;第三,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使党能够通过合法渠道充分了解人民意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经过法律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能够利用法治方式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四,依法明确党员权力与责任,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特别是规范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行使职权,同时建立健全反腐败机制,使腐败分子依法受到惩处。
应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政党执政的任务目标、群众基础、资源条件等不同,执政党法治建设的具体内容自然不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背景下,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了新挑战。当前,党加强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化党员法治信仰,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二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营造法治生态;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五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六是依法推进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1)。
[2]王韶兴,张垚.论政党法治建设的价值意义[J].理论学刊,2005,(1):8-11。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9。
[4]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55。
[5]中共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9:3。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5。
[7]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7-25(1)。
执政党建设 篇4
关键词:“三型政党”,执政党建设,新自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实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
新集体领导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考验、新危机, 党必须破解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课题,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和方向。
“三型政党”建设的提出, 是执政党建设的新自觉。在新的历史阶段, 建设“三型政党”,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强烈自觉和自信, 不仅包括对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向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重大问题的解答, 也包括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等重大事项的具体部署。
一、中国共产党的“三型政党”建设新自觉, 标志着党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有自觉意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认同, 这已经是被世界历史一再证实了的道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必须以服务人民来换取。共产党执政同样受制于人民群众的认同, 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应体现在能够更好地运用执政地位和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
二是对执政党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有自觉的执政意识。执政党不以摧毁现行制度与体制为目标, 而是以体制内合法活动为主, 因此执政党要有制度自信, 党的执政方式、活动方式须控制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以不超越于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为准则。在中国的条件下, 在全面执政的背景下, 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还蕴含着权力制约的意义。
三是对党的定性有自觉的执政意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政党的阶级性, 但马克思在世时共产党并无执政的可能性, 因此不能要求马克思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去探讨执政党建设问题。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党不仅代表特定阶级, 还代表政权范围所及的没有被剥夺公民权的所有公民的利益。由此同样决定了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社会整合、社会调节为主, 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一个长期执政的党, 如果不能把各种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融入到体制内, 社会就会分裂, 无异于给自己制造敌对力量;如果忽视自己传统的执政基础的利益, 同样会丧失人口中的重要一块并导致丧失执政地位。因此, 对自身所代表的利益广范性、维护社会和谐的认识, 同样是一个需要中国共产党跨越的台阶。
四是对探讨执政规律的自觉意识。政党执政是有规律的, 执政规律可以有多层次、多侧面内容,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党、政府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 而影响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的福利保障水平, 是各国执政党的首要课题。在中国, 这一课题更为重要, 越是长期执政, 越需要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否则就会由于经济基础的问题而导致丧失执政的合法性。
二、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起始于建国之时, 但真正开始自觉转变, 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一)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阶段
1948年,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西柏坡九月会议上,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作出一系列规划, 从国体到政体,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 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依靠力量, 都显露出执政意识。
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 党的领导人也从多方面谈到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在八大上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 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 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当时党的多位领导人从不同方面提出加强党的建设, 如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要通过制定一些制度防止形成特权阶层;加强对领导人的监督;六十年代初期探讨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干部交流、党要管党等等。但是, 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却使党的建设遭到严重损害。这里的原因固然很复杂, 但至少说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 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也没有真正掌握。
(二) 执政意识自觉转变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前, 中国共产党开始具有自觉的执政意识, 理论上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大致框架。其主要成就是:在党的政治路线上,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党的指导思想上, 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建目标上, 彻底摒弃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五十字”建党方针, 提出“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成为重要任务。在如何实现党的领导问题上, 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在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式上, 提出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并在执政党建设中形成了新的领域———制度建设。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在组织建设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提出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作风建设上提出要靠思想建设, 更要靠法制等等。这些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邓小平党建理论, 具有明显的执政党自觉的执政意识。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 这一时期转变的突出特点, 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党的建设出现了重大突破:一是在党的性质上, 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是提出判断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的标准, 主要是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四是把新兴社会阶层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五是对吸收新党员的标准作出解释。六是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七是提出惩治腐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八是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可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对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有了重大飞跃。
党的十六大以来, 进一步加深了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表现在:一是总结了党的执政经验,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贯穿执政党建设的主线。二是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即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同时也成为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对党在执政条件下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作了全面而科学的归纳, 是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认识。五是提出党将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考验。为此, 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作出新部署。六是党内民主取得一系列新发展。七是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叫合格的问题作出回应。
三、“三型政党”建设的新自觉, 体现了执政党的眼界和胸怀、责任和使命、气魄和追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型政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用明显而突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型党组织, 单个分开来讲, 过去都提过。如, 十七大就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全党还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但把这三方面集中起来, 作为党建的新要求、新目标, 还是第一次, 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理念。强调学习型政党, 就是强调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体现了党的眼界胸怀;强调服务型政党, 就是强调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 体现了党的责任使命;强调创新型政党, 就是强调新时期面对新问题的解题方法, 体现了党的气魄和追求。
(一) 学习是党发展壮大的源泉活水
一个政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就必须至始至终加强学习。一个不加强学习的政党, 就不可能认识新事物,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更不可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其注定不能长期执政。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惯做法, 而在目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更是对执政党的必然要求。纵观9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勤奋谦虚是我们党对学习的态度, 用学习积累经验, 用智慧启迪发展。党的发展的每一次解放和突破, 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加强学习, 苦练内功, 博取众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我, 健全自我, 这样的党才能根基永固。
(二) 服务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定位
作为政府主体的执政党必须、也必然是服务型执政党, 必须将为公众服务作为自身的定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一个政党只有根植于人民, 造福于人民, 人民才能拥护你, 支持你,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但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放松, 更不能搞形式上的“联系”, 要真正去接地气。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现好、尊重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用真心、真情、真服务去打动群众、感化群众、帮助群众, 群众才会和党“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服务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 任何时候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注重服务, 党才会如虎添翼, 所向披靡。
(三) 创新是党成就未来的精神灵魂
创新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党的历史上, “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的思想让我们党走过不少弯路。在社会发展大潮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有在思想、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 敢于打破旧的“坛坛罐罐”, 党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一个执政党, 需要以睿智、勇气、果敢,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汲取新能量, 用变化发展的观念, 去创造新的社会成果, 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
“三型政党”建设,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民心所向, 是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三型政党”体现党执政的自觉与自信。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们党始终围绕人民根本利益, 不断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求实创新,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发展智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的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
努力建设服务型执政党 篇5
来源:《求是》期号:2013/08作者:李锦斌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60多年的治国理政实践充分证明,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党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都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蓬勃发展。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从此成为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邓小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
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同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郑重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其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我们要始终牢记,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实现长期执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历史升华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作为一个整体目标提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涵盖了党的建设各个层面,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新期待,其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服务型建设是“三型”目标的核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我们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那么,执政党也必然应当是服务型政党。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主题,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核心,动员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把思路和精力向发展大局汇聚,重心和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观念和作风向为民利民转变,以推动发展的成效、服务群众的实效,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陕西省在村级党组织开展的“升级晋档、科学发
展”,以及“三体三问”(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三问三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忧、解民愁、解民困)等活动,就是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上做出的有益实践和积极探索。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其中,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前提和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党是核心和关键,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动力和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始终是我们党发展的主旋律;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和创新,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促进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只有不断创新制度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内容,才能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基础性工程
结合陕西当前实际,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以群众工作为抓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核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创新实践载体,拓展服务渠道。按照中央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和完善“三问三解”工作法,建立健全党员干
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二是完善组织体系,提高服务本领。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组建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三是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居民水平,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以提高学习力为途径,提升执政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丰富学习内容。突出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道德建设,规划好新一轮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工作。二是创新学习载体。深化我省“三统一推”(统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实施,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上水平)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探索利用延安革命圣地等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的新途径,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健全“考学”、“评学”、“奖学”机制,探索把干部学习情况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有效途径,激发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的内生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一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化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综合研判,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三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组织设置创新、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创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作用。
执政党建设 篇6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主线思考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23—04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相配套,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 十七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同时更是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之所以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确定为主线,主要是由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所决定
一般政党的先进性:“是政党在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别是在动员民众、管理社会、执掌政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性状,是政党长期形成、为社会公认和称颂的优秀品质,是政党能够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带领社会前进的领导能力,是政党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和表率的模范行为。”[2]由此定义可见,政党的先进性,从内涵上说,主要表现为品质、能力、行为三个方面,而品质、能力、行为及其体现和展示,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第二,必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第三必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政党先进性在内涵上的三个方面及其要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政党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等这些要素展现出来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是灵魂,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往往可以从它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作为判定标准之一;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是政党先进性的依托,是存在基础、践行的载体,党员队伍由先进分子组成和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显得非常重要;政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在政党的先进性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党如何组织党员,党员队伍按照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原则来管理,政党在管理党员队伍过程中,建构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对政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是政党先进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政党保持和发挥先进性具有关键作用,对执政党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大小不仅体现先进性,还决定着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是衡量和检验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认可了,社会支持了,政党才有先进性可言,所以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在政党先进性的要素中具有根本性,人民认可和社会支持是政党先进性的根基。上述五个要素不仅是衡量和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客观标准,更是培养和实践政党先进性的主要作力点。任何政党只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去努力,才能获得、保持、发挥政党的先进性。把获得、保持、发挥综合统一起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先进性建设”。
从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3] 这种界定既包含了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重点,即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党的组织、党员个体和党的整体四个层面,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先进性建设的方向。我们党的先进性首先取决于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确保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党的先进性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体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党的执政活动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实施,党的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级组织来贯彻落实,党的执政基础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巩固。保持和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可靠保证。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全体党员来实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和旺盛的活力。因此,培养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整体先进性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不断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反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实效。
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4]从我们党1988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中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成为得到人民群体真心拥护和支持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并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所以,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自身建设本身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内容。从上述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可以知道,党的先进性建设还是一项综合性建设。我们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表明,在这一系工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党的各项建设都要贯穿和体现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都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开展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揮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而且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因为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赢得、保持和发展。一个政党理论先进,并不等于实践先进;历史上先进并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先进性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贯穿于党的生命的始终。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作务更为艰巨,更需要我们党把先进性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主线位置上,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执政能力是专指一个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本领和水平。这种本领和水平既是指群体,又包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个体的本领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是根据我们党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过程中党的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而确定的。从国际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情况规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趋势和一个浪潮。一个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是不容易改变的。三大趋势中第一大趋势就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格局称为“两极格局”,即以中国苏联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打“冷战”又称为“两大对抗”。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暂时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美国极力想维持他的霸权地位,搞单边主义,但阴谋没有得逞。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由单极向多极过渡,矛盾很尖锐,斗争很复杂。国际上各种力量的整合和分化不仅没有停止,而且进一步加剧。各大国从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务实合作和战略竞争同步推进;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组织空前活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并且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三大趋势是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此变化相联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的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如何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众多问题归结在一起,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我们国内情况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到本世纪初,我们国家正面临“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点深刻变化。”[5]这“四个深刻”变化的出现,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考验。长期以来,党在领导计划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得心应手的。新时期以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以往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也在深刻变动。社会结构包括组织、阶级阶层、城乡、区域、人口、就业等方面的结构。就阶级阶层的变化来看,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分层化呈现出多层次结构,工人阶级内部就分为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阶层、下岗工人阶层;农民阶级分化为传统农民、流动农民、富裕农民、农民工;另一方面,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等阶层之外,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新的社会阶层。当前阶层分化仍在继续,如何团结和调动各阶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再次成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在利益格局的調整过程中,执政党如何整合资源,解决矛盾,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好地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党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尽快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应对挑战。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一些领域和地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党如何积极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如何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三、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定为主线,是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分为几步:第一步完成独立、统一的任务;第二步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第四步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迄今为止,我们党已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前两步的任务,正在为第三步任务的实现而努力。而第三步任务要完成,更需要执政党不断地提高能力,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在今后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为主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从目标任务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的重要目标任务,既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带领人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 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要具备的能力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方面的要求。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提高这五种能力。先进性建设是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伴随党的整个奋斗过程。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而且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当前党的先进性具体现在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密切相关。
四、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的关系
在党的建设新布局中,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主线,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党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清楚主线与其他几个部分的关系和作用极其重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处于根本性的地位,是连接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枢纽和主线,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作为主线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比较,不是平行的,而是统帅、围绕、贯穿的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通过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落实、深入、展开,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与这些方面的建设具有内在的相融性。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既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纵向贯彻,同时也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横向展开。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决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割开来,寄希望于某一个方面的建设来把党的建设整体搞好。必须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过程中,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不断予以加强;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寓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要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党的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赖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效果;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又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主题,围绕先进性建设而展开,同时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致力于执政能力的提高。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总之,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条件下,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更好地迎接挑战,必须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格局的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紧密、有机地连接起来,更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6]《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48.
[2]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80.
[3]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N].人民日报,2005-01-15(01).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01)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执政党建设 篇7
关键词:执政党的建设,干群关系,思想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
面对新时期的严峻考验, 党中央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第一,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九十多年, 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与严峻的考验, 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我们才能永远保持先进, 否则我们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就会走到邪路上, 这样的结果不仅会是党的灾难, 也是一个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灾难;第二, 要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1], 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具有无限的活力, 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点对于加强与推动执政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加强思想建设, 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能够不断地完善、进步与发展的, 并且对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这样的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是刻板、空洞、僵硬的代名词, 而是鲜活的充满生机与活力[2]。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工作, 并且把理论建设的成果用简单的形式、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 使普通群众也能够理解与接收, 使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大众生活服务, 进而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生根开花, 使之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医院, 要把思想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好思想建设工作使之成为医院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工作使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以及带头作用, 从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工作稳步地向前发展。
三、党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 所以党建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上, 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严峻考验, 人民才会有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以及历史定位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为党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在各个领域内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抓好制度建设环节、作风建设环节、思想建设环节的党建工作, 使党员干部能够在各个环节的党建工作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并在各个环节中率先垂范、不断创新, 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整体的提高, 实现巩固与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标, 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历史是一面镜子,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也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犯一些可以规避的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共开展各项工作的一大“法宝”,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发扬者以优良传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总结经验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4], 这一思想是中共的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解决了我党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我党新的历史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丰富了党建理论, 对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锐意进取、抓住机遇带领广大的工人阶级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提供了坚强的支持。
医务工作者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 把党建工作作为医院进行思想建设的灵魂, 通过学习三个代表的活动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风貌, 使党员干部能够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把良好的道德风貌与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 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率先垂范从而推动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学习三个代表活动优化党员干部的行业作风建设, 使医务工作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促进医院整体发展的目标。
五、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与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民切的联系是我党在发展与壮大过程中得出的有用经验, 也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的法宝之一。为此中共开展了整党整风的运动, 以此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使党员干部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刻注意自己的职责。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共领导人也时刻不忘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采取各种措施打击、消灭各种腐败行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目前部分党员干部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党中央予以了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措施严厉打击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对发现的违法违纪人员给予了严肃的处理[5]。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 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党中央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的坚决的态度, 加强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了党群关系。但是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要从根本上杜绝党员干部腐败行为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够的, 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范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从源头上杜绝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发生。高度重视党群关系, 广大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要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深入到群众中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群众工作, 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真正的做一些为群众谋福利的事情。
六、结语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新要求, 要把这项工作高度地重视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加强党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加强党建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 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密切干群关系, 从而使国家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 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肖东波, 曹屯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 (1949—1956)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4]王亚萍.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执政党建设 篇8
一、社会治理视阈下执政党组织变革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一) 社会治理视阈下执政党组织变革的理论依据
社会治理视阈下探讨执政党的组织变革有其理论依据, 伟大的学者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给出了论证, 在此著作中, 亨廷顿认为衡量政党力量的主要标志是政党的制度化水平, 而政党制度化水平有四个标准: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那么何为适应性?亨廷顿认为, 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 其制度化程度越高, 政党的适应性就是指政党能够应对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主动灵活地调整自身的组织和策略, 以适应环境来壮大政党力量的能力。组织环境包括组织内环境和组织外环境, 而无论是内部环境抑或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组织就要主动地去适应。当前, 执政党从革命阶段迈向治理时期, 政党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把握时代发展要求, 顺应人民共同愿望,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主动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 以满足社会治理的要求。
(二) 社会治理下执政党组织变革的理论意义
社会治理是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而治理的表现之一是“多元”, 执政党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一员, 理应承担着其中重要任务, 而且, 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治理中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应对新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 加强执政党的组织变革, 对于社会治理和执政党本身都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治理与执政党二者本身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具体表现为:
首先, 执政党的组织变革为社会治理汲取新的动力。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要求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切实取得实效, 即多元主体治理, 这不仅构成了执政党发挥作用新的背景, 而且是政党的新目标, 由此向执政党自身提出的要求: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执政党需要对组织进行调整和变革。治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执政党的领导作用, 变革后的执政党为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
其次, 执政党的组织变革增强执政党的适应性。在上文中已经指出, 强大的政党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 这清楚地表明了增强政党力量的道路。而政党的制度化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政党组织的适应性。它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身需要主动进行调整和适应, 以抓住机遇加强自我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并应对各种挑战, 以此增强组织的力量。“成功地经受住一种环境的挑战将为其后适应新的环境铺平道路。”1“组织和个人在他们适应变革的累积能力上有着显著的差别。”2由此可见, 亨廷顿的观点表明政党组织成功适应环境变化并实现了职能的转变, 定会提高政党的制度化水平和抵御危险应对挑战的能力。而且执政党的组织变革有助于提升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党适应性的组织变革是加强党的建设进行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举措。灵活的组织变革必定使政党内部的设置更符合现实的需要, 积极发展的党内民主, 激发党的活力和创造力, 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根本。
二、从革命时期向治理时期的转变对执政党的现实要求
(一) 从革命时期向治理时期环境的巨大变化
亨廷顿认为革命意味着对旧制度的摧毁, 必然带来流血和牺牲, 革命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在革命阶段, 社会表现为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二元对立;政党尽可能地动员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农村的广大农民阶级, 政党发挥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革命的作用。艰难的条件下, 政党领导革命最终取得了成功, 国家建设迈向了社会治理的新时期。从革命时期向治理时期的转变意味着政党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由革命时期夺取政权的目标转向治理的目标。
(二) 革命视阈下政党组织的主要特点
革命时期, 政党组织的特点:首先, 革命的极度艰难和革命形势的极度紧张使政党的组织成员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严格的敌我“二元”对立理念, 即我与敌人的二元对立。组织里不容许有不同意见, 除了自己组织以外的都是敌人;其次, 革命意味着“动员”。“对于革命型政党而言, 社会生活更多地表现为超越制度的政治动员。”3对于革命者来说, 任何动员目标的实现都是以超越制度和目标为导向;再次, 革命就是获得国家政权, 而政党夺取政权的关键在于完成革命的社会动员。动员实际上分化社会, 动员社会是政党在革命阶段的主要职能;最后, 革命的特殊阶段决定了政党组织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宣传和增强组织规模与力量, 此间, 政党形成了党委、宣传和组织为支柱的组织体系。
(三) 治理视阈下对执政党提出的现实要求
革命时期的结束, 治理时期的到来, 使执政党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执政党提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 执政党仍要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政党以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为目标, 除此之外, 政党还有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 而且是领导党, 因而, 社会治理离不开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是在领导方式上, 必须适应由革命党到治理型政党的转变, 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除此之外, 治理意味着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 那么在治理的多元主体中, 政党作为其中一个主体, 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 执政党组织理念的更新是多元治理的内在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组织的任何变革都是从理念或者价值层面开始, 同样, 执政党组织的任何不适应也都是从理念层面或者价值层面开始的。治理要求执政党首先革新组织理念, 只有成功地更新了组织理念, 政党才能更好地从革命时的敌我二元对立心态转向现代社会的多元共治思想。只有这样, 执政党组织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 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和执政党组织的制度化, 使执政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最后, 执政党职能的转变也是其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上文中已经提到了有关伟大学者亨廷顿的适应性政党理论, 他指出, 衡量政党组织适应性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一个政党能够主动地变革组织职能, 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革命的胜利宣告执政党这一组织职能的终结, 发现新的职能才能使政党立于不败之地, 因而, 治理的新时期要求执政党主动转变职能, 增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社会治理视阈下执政党组织变革的路径
在治理的新时期,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就要从执政党自身出发, 从对执政党提出的现实要求出发, 积极探寻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 转变组织理念
组织理念是组织的精神核心和灵魂, 它是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 它规范组织的行为, 引导组织目标的制度和功能的执行。“多元”体现在很多方面:由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带来的公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民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等等, 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都要求执政党从革命时期的二元向治理时期的多元理念转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坚持多元共存理念就要摒弃城乡二元对立,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 协调多方利益, 合理听取民众利益诉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
(二) 转变组织职能
政党的组织职能由动员向整合转变。治理视阈下, 政党要整合多元的价值观和不同的利益诉求, 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平衡各方力量, 协调统一。中央文件指出“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要求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切实取得实效”。然而, 多元共存并非是各自为政, 一盘散沙, 重点是整合各个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的理性化。
(三) 变革执政党的组织体系
在当前的社会治理视阈下, 政党组织体系要有所调整能够适应社会治理的目标。首先,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执政党的政党的首要功能是利益代表, 指政党回应和表达党员与选民意见的能力, 而政党的利益表达是指政党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现代社会, 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 政党作为国家和民众沟通的桥梁, 要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创造表达渠道。更要讲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渠道, 收集汇总起来并条分缕析, 综合概括, 再以系统化的方式表述出来, 完成利益的整合。
其次,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指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因而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 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建立适应性的政党组织体系, 加强党内监督, 建立党内监督机制是治理型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
最后,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发挥着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的功能。基层党组织非常重要:全党的战斗力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最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整个国家中的最终贯彻落实, 既要靠党的所有基层组织的自觉执行, 又要靠它们对所在社会基层单位行政工作的有效监督。
摘要:社会治理时期, 执政党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考验, 执政党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亟需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 形成社会治理和执政党自身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执政党主要从组织理念、组织职能以及组织体系方面变革。
关键词:社会治理,适应性,组织变革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秩序[M].王冠华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0~14.
[2][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11~172.
[3]袁筱林.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城市社区党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王建华.社会治理视阈下政党组织变革研究[J].
[5]董少鹏, 倪济明, 刘洪刚.从亨廷顿政党适应性理论看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2:28~30.
[6]杨欣欣, 黄娉婷.试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基于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A].专题研讨.
执政党建设 篇9
一、新媒体对党的执政能力对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 网下社会安全受到威胁
全天候的新闻世界, 民意汹涌而出, 其中裹挟着大量的负面情绪乃至虚假信息。民众一旦受到虚假消息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信息影响时, 就会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潜在危险。首先, 舆论导向受到误导。失真、虚假信息渗透到新媒体中极易误导民众, 导致舆论导向出现问题。尤其是网上反复报道关系某些社会敏感和热点问题的不实信息, 混淆视听, 误导民众, 即使事实能够调查清楚, 造成的后果严重并难以抹去。其次, 激化社会矛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在此过程中, 必然会带来社会利益的二次分配, 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加剧, 群众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渐增多。而这样的冲突和社会问题更容易引起群众持续的关注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别有用心者利用群众对此类事件的兴趣与关注, 蓄意炮制大量的与事实背离的消息, 蛊惑并进行煽动, 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二) 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
意思形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超强的凝聚力, 在同化大众及社会的理想、目标和方向中发展、进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曾经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我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它兼具先进性与科学性, 并通过执政党的支持和推广, 初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而全天候的新闻世界, 使得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成为可能, 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 这种“共享”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和挑战是巨大的。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说过:“中国不会拒绝网络, 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 只要不拒绝, 我们就有武器。”[1]
(三) 党政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面对挑战
能否很好的与新媒体相处, 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 虽然媒介素养没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种硬性指标。然而, 这并不能说明媒体素养可有可无。截然相反, 在当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中, 媒体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必须看到, 一些领导干部在应对新媒体时, 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怕“隐藏”、“捂着”“掖着”、“拖”,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 很多事件本身的直接责任并不在政府和领导, 但媒体发布不及时, 新媒体素养欠缺, 进而引起民众恐慌, 甚至导致了信任危机。因此, 如何积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掌握宣传舆论的主导地位, 对领导干部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当前这个媒体和商品高度发达的社会里, 能否有效运用新闻是一个政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些对媒体、新闻、记者不够充分了解、认识, 新闻发布能力欠缺, 与媒体关系不能很好处理的的人注定要失败, 而实践者将从中大获裨益。[2]
(四) 传统的反腐方式受到挑战
近几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反腐手段: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方法, 具有参与面广、反应速度快、影响度高优势。近年来, 通过网络而最终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 但是必须看到, 新媒体在给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作为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新反腐工具, 网络反腐在法律支持方面缺乏系统规划。正是因为是新出现的事物, 目前没有一个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条例来规范。其次, 网络反腐具有很强的非理性成分。由于其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新媒体使得网络的民意调查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因此, 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有的借助反腐的名义, 对被举报人进行恶意诋毁甚至人身攻击;有的言论情绪化色彩较浓、煽动性极强, 极易误导社会民众认知,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靠性。给反腐败工作带来较多的隐患。最后, 网络反腐倡廉工作环境不够透明。新媒体环境下, 群众能够借助新媒体曝光腐败事件, 但是, 这种举报方式安全性和隐蔽性并不是很高, 被举报者有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或者某些关系很早就知道了举报信息, 从而做好了应对措施, 使反腐败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陷入僵局。在权力主体不透明的情况下, 表面上看似很强大的反腐手段却极有可能变得软弱不堪。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研究
当前, 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能力, 借助新媒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制度, 唯有如此, 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新媒体的消极影响, 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 在思维方式方面, 要实现由“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改变
此处所用的“革命党”概念是“革命”的本意, 也就是毛泽东所述,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当前, 新的历史条件下, 从领导革命斗争的党向执政党、从领导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转变,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为自己确定的历史方位, 也是我们党因应时代变化提出的一个重大历史命题。
从历史角度看, 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关键转变, 然而, 历史告诉我们,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都是在用革命党的思维来处理执政党的问题。例如, 执政党需要把社会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协调和整合。如此绝不是号召执政党转变自己的意识形态, 但却需要执政党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足够的包容性。遗憾的是, 我们恰恰习惯于采用强迫其他所有阶层和集团都服从一个阶层或群体的思想来完成这种转变。
从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 就不会将“新媒体”看作“洪水猛兽”, 而会把新媒体作为民众表达心声、发表意见的新途径, 执政党了解社情民意、凝聚人心的新渠道。
(二) 完善新媒体舆论监督制度
当前, 新媒体舆论监督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媒体舆论监督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保护。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有关立法部门应当给予相应规范, 保证新媒体舆论监督有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可以依赖, 从法律层面保证人民大众有效行使监督的权利。综合考虑, 针对新媒体特点, 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媒体舆论监督法规是比较适宜的。在制定法规时, 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界限需要准确界定, 正确区分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界限, 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 将其与正常的网络监督区分开。将网络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对于那些采用散布虚假信息、造谣诽谤等方式破坏网络监督、滥用网络监督的行为, 依据情节的轻重及危害程度, 通过行政和法律途径进行严厉管制或惩处。[3]应充分考虑配套法规以及市场的因素, 凡现有法律可以解决的, 应尽量利用现有法律, 避免立法过多导致资源浪费, 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 其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 让市场自行解决, 政府不应干预过多。
(三) 完善党与新媒体受众的沟通制度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很小的一件事都可能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 特别是和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正式、权威的信息具有导向和安定人心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假如群众从正式媒体不能获取信息或对获取的信息不够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滋生谣言, 借助新媒体迅速蔓延, 成为影响民众的负能量。
因此,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对群众心理的影响, 借助新媒体手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发布信息, 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在舆论引导传播过程中, 传递的信息必须真实, 使民众信服。不能实行信息封锁, 否则的话, 有可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出现信任危机。有时候, 政府明明发布的是真实信息, 仍然得不到公众的信任,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促使党委和政府的相关单位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信息, 在可能条件下尽早发布、多发布, 否则就会很被动。
现代管理学认为, 政府信息越公开, 公民对政府的越信任。准确及时的信息沟通, 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政府的形象与威望,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增强政府在群众中的凝聚力, 而且可以让群众远离流言, 克服恐惧心理, 减少不安定的因素。[4]
(四) 完善党对媒体的管理方式
当前, 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仅仅通过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是很难真正加强党的领导的。要实现从“严密监控”向“主动引导”转变, “顺势者昌, 逆势者亡”, 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来顺应这种大趋势, 尊重新媒体发展的自身规律, 新媒体是把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作为对象的新产业。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职业工作的规范, 不尊重这些共有的原则和规范, 随意干涉, 严格控制, 表面上好像是管住了, 但事实上传播或许是低效、无效的, 甚至出现反向的结果。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党的执政环境也产生了很大改变, 进而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运用新媒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消极因素以及一些突出性问题, 在遵循新媒体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不断研究并发现新规律, 为我所用,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如俊, 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2]习近平.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N].人民日报, 2014.
[3]郭俊奎.网络反腐应重视立法[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
执政党建设 篇10
一、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肩负着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风范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直接体现, 不仅关系到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 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和知识才能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力量, 最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 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执政规律, 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任务。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争取党风廉政建设有较大的改观, 迫切需要全党, 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和加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修养, 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和模范。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如何, 是党风好坏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直接引导着政风和党风的方向, 进而影响全社会的风气。因此, 争取党风廉政建设有较大的好转,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必须首先端正党风。而端正党风, 关键是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 端正官风。只有抓好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 对群众和社会才有更充分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经受执政考验的重要保障。
党执政了60多年, 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 但仍必须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执政道德建设作为党的深层次建设,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的内容, 有助于增加党的权威领导的含量, 实现党的权力领导与权威领导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明确领导责任, 增强领导意识, 提高领导水平, 使他们在领导行为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成好所肩负的领导重任。这对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使党经受执政的各种考验, 顺利完成奋斗目标,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党的执政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 宗旨意识淡薄, 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遭到背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反映。但是,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步入领导岗位后逐渐脱离群众, 背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们的头脑里, 当官是为了自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不是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他们在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得过且过。
(二)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 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大多数领导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 目前在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较为严重。比如, 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讲空话、讲套话、讲长话, 而不真抓实干;还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弄虚作假、谎报浮夸。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仅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动摇了老百姓对党的信心。
(三) 贪污腐败, 使党丧失了先进性。
贪官污吏历来为老百姓所痛恨。我们共产党的“官”和剥削阶级的官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 只能不折不扣地用来为人民服务, 而不能用来牟取私利。但是, 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获取私人利益。
(四) 追求享乐主义, 背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 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以及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比较盛行。
三、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 保持先进的执政道德实践主题。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执政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关系着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道德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最终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永恒主题, 也是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永恒主题。
(二) 尚荣拒耻的执政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作出的精辟概括和新的理论发展, 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 区分善恶, 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 成为新时期执政道德建设的具体行为规范。官风正则党风正, 党风正则民风清。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带动全党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要突出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
(三) 求真务实的执政道德根本要求。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是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加强执政道德建设,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关键是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新理念。
(四) 为公为民的执政道德根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和最高从政道德, 也是我们党执政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表现为党的领导和工作原则, 也表现为党员的道德原则和实践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坚持党的宗旨、厉行党的宣言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 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总之, 执政道德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把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执政能力建设谱新篇 篇11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驾护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正确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有力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先进性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党的学习状况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今年初,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和勤奋地学习,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实践上永葆先进性。
总结科学发展成功经验
启动创先争优活动
从2008年开始,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拉开帷幕,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4月6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精辟概括了学习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部署。他特别指出,认真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和经验,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随即召开会议,对全国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把这些普遍要求具体化,明确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条件,做到简洁可行、好记好评。
为了使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节奏地持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提出,从今年4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活动,兴起创先争优的热潮。从2011年7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党的代表大会开展创先争优,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献礼。2012年“七一”前后,中组部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绩显著的先进县(市、区、旗)党委。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
关键是管好干部
长期以来,用人不正之风一直是干部、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为大家深恶痛绝。对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3月31日,中央在一天之内同时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4份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文件,内容涉及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全过程。党建专家认为,这4份文件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中央此举意在严惩党内存在的“用人腐败”问题。
多年来,少数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人所诟病。其中,“边腐边升”与“带病提拔”是被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这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责任追究办法》设立了“带病提拔”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机制,规定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其提拔任职前就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追究办法》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分级负责:既规定了追究主要领导干部责任的行为,也规定了追究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干部考察组负责人责任的行为。新出台的《责任追究办法》还对一些被处分官员的复出进行了明确规定: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上述规定的出台实际上就是对群众关于官员复出不解、困惑的一个回应,同时这也是《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有力补充。
在众多用人腐败案件中,发生在一把手身上的人事腐败最为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对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实行这项制度,看似亡羊补牢,实则防患于未然。这项制度的核心是,把市县党委书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情况与自身的进退流转挂起钩来,以倒逼机制促使他们慎始慎终,正确行使用人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这几个办法是不可或缺的,把有关事项报告做到了,可能发生的违规事情就会得以避免;把“一报告两评议”的工作做好了,得到大家的认可,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提高了;把离任检查落实了,就不会留下死角和盲点。四项制度配套衔接,形成了紧密衔接的监督链条。(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 篇12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前提
当代意义上的法治政府, 就是依良法而治的政府。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 就是把政府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严格依法办事, 防止权力被滥用。由此, 法治政府实质上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保持长期的执政地位呢?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并作出回答的重大课题。只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才能真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 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 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实质上就是要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仍然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型, 我国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的局面。人们更加注重和追求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实际利益, 使原先那些潜在的、隐性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使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引发的矛盾纠纷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提出:“近年来, 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1) 十八大报告也特别指出, 当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2) 如何化解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无疑是横在我们党面前绕不过的一道坎。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应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 当下, 我们必须认真正确地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自觉地把依法行政、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既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局面, 从而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根本
近年来, 虽然依法行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比如, 上下级执法部门执法权限划分不够明确, 造成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等许多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个体信访、集体上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这些大多与行政机关不严格依法办事有关。
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我们获得一个清晰的启示, 即完善的行政执法体制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根本。
1.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行政法制
邓小平曾特别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2011年, 我国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诸多法律法规, 如《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的修订完善, 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对于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 完善行政执法体制, 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大量而常规的管理活动, 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行政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正确执行, 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 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成败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因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提升行政执法效能。要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重新配置行政执法权力, 使行政执法权力在政府机构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分布科学、合理、有效。要积极推进综合执法, 减少执法层级, 适当下移执法重心, 提高基层执法能力, 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要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 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吏治和惩治腐败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重点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问题。而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 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吏治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源头, 是一切乱象的根源, 严重损毁我们党执政的基础, 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腐败问题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最终大多可归结为权力的滥用。虽然滥用权力的行为仅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但它造成的危害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 加强吏治、惩治腐败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重点。
1. 强化行政监督, 严格行政问责
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 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6用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加强权力约束、坚决惩治腐败也已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利剑。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创新政务公开方式,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级行政机关应当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 加强政府自身监督, 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同时, 严格行政问责, 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任何形式的监督, 只有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实效。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行为, 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 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 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2. 严惩贪腐行为, 实施标本兼治
当前,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行政案件, 是维护群众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始终保持查办案件强劲势头, 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发生的腐败案件, 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 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 重点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 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先后查处了一系列涉及省部级高官的大案要案, 既积极维护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又充分彰显了中央坚决惩治腐败、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
四、提高行政机关人员整体素质是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关键
近年来, 我国在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行政执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行政执法体制不顺。行政执法队伍复杂和分散, 粗暴执法、违法执法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较为严重。二是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滞后。行政执法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混同, 行政执法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三是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存在重队伍数量轻人员素质, 重业务知识培训轻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四是执法资格培训考试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执法资格考试规范, 授予执法资格的主体不明确, 执法资格的有效期不统一。因而, 至少到目前为止, 我国社会的总体法制现状和法治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问题。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 关键是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必须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 注重教育, 增强行政机关人员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
各级行政机关要重视完善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制度, 不断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素养。胡锦涛同志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7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懂法、遵法、护法, 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当前, 各级机关要认真开展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 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着力解决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 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教育和引导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 确立人民公仆理念、执法为民思想, 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 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确立民主法制观念、服务为民意识, 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2. 加强培训, 提高行政机关人员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十八大强调, 建设法治国家, 必须推进依法行政,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8各级行政机关要注重建立健全业务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 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的行政执法机关, 组织广大行政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钻研行政执法业务, 广泛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知识, 着力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着力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 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重视选拔善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让作风好的干部得到重用, 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戒和处罚, 真正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任作风好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 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 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9)
综上所述, 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毋庸讳言, 这是执政党及其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 也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令人欣喜的是, 党的十八大以后, 我们党和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正致力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实施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坚决惩处损害党和群众利益的贪腐行为, 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将极大地推进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摘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也是我国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 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坚决惩治贪腐行为, 切实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关键词:建设,执政为民,法治政府
注释
11 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217.
22 3 7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 51, 28, 27.
34 5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333.
46 习近平.科学有效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 2013-1-23.
【执政党建设】推荐阅读:
执政党领导力的建设10-10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考试专用)07-17
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学习心得08-21
执政能力建设05-19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08-12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06-27
为什么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08-02
执政党道德06-15
执政党思考题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