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2024-10-09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精选7篇)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论文

论文名称: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及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

摘要:

我国是一个突发事件极多的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一个党执政能力的高低。通过党在近二三十年中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以及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党在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等执政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

党的执政能力突发事件人民利益

正文:

首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当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简单来说,就是党通过各种措施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能力。了解了党的执政能力这个概念,那么党的执政能力又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们整理出了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

2、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

3、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

4、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

5、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

6、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

8、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能力;

9、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10、从严治党、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能力。我们组讨论的即是从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以小见大。

我国的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安全生产类。

二、安全生活类。此类突发事件中又包括食品卫生,火灾,水污染,其他危害社会安全的事件等。

三、外交事务类。

4、自然灾害类。

我们先从第四类自然灾害说起,看看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一看党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害,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及我国人民的一次严峻考验。在这次大灾难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向广大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党本着以人为本、身体力行、举国动员、迅速行动的原则,在灾难中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其高效、强大的执政能力。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中国共产党能否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能否迅速组织撤离,能否立刻召集救援队伍,如何对抗潜在的反动势力和分裂主义,种种问题都在考验着党执政能力的高低。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这次突发事件搞的不知所措,党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带领下,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用睿智和果敢共赴困境抗震救灾,并在救灾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尊重生命、抢救生命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写就了中国人权史上的辉煌纪录。从高层领导的果断决策、政府措施的高效运行,到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无不阐释着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为先”的政治理论,彰显出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鉴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抵制了这场特大灾难的考验,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过人的执政能力,体现出了党的领导下中国军队的意志力、战斗力,体现出了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从这次突发事件——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党逐步提高的抗震救灾能力,看到了党“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关怀及始终贯彻这一方针并落实到实处的决心,这些都是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表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真正把人民当作重中之重,做广大人民心中热爱的中国共产党,才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可以使党的根基更加稳固,才可以带领齐心协力的中国人走向繁荣富强。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党对于安全生活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及执政能力。2003年的非典,对于中国来说无异于一场大风暴,迅速席卷全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共产党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其非凡的号召和组织能力,看到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看到中华民族发展和腾飞的希望所在。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号召和组织能力。党不仅是“三个代表”的提倡者,更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党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这次抗击非典让我们看到了党驾驭全局的组织能力。疫情发生后,党处惊不乱,积极应对,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组织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非典防御网,迅速控制了疫情。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我们还看到了党领导人的处惊不乱、措施得当。疫情发生后,中央政府首先从人民对党的信任入手,毫不留情的撤换了防止非典工作不利的高级领导。仅这一点,就让广大人民佩服不已。它不但使各级政府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中央政府的决心,更使人民群众看到了抗击非典的希望。第二,中央政府敏锐的看到,医务工作者是这场战斗的主力,调动医疗卫生系统的积极主动性是当务之急。为此,党及时鼓舞医务工作者,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一批又一批义无反顾地奔往斗争前线。这些措施卓有成效的团结了人民,凝聚了忍心,战胜了恐惧。党的高超的执政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综合近二三十年来中国重大突发事件来看,其出现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经济危害性越来越大。以自然灾害为例,1980年代损失690亿元,1990年代为1000亿元,而2005年一年就造成了2042亿元的经济损失。第二、群体性事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据调查,我国上访事件呈逐年增多趋势,若上访事件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导火线。有的上方本身就是一场突发事件,尤其是那些由低往高的上访往往本身就是突发事件。第三、涉及边疆稳定、部分地区民族关系的突发事件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控制的严密及外交的相对封闭,边疆地区一直比较稳定。但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支持,使得民族分裂势力猖獗起来,这方面的突发事件明显增加。

中国共产党在近二三十年来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首先表现在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制度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早期,党对于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对防御机制的认识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水平,而对善后事宜考虑的很多。而现在,党已经从制度上、技术上寻找出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和措施,越来越强调尽可能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对突发事件责任人的问责制越来越完善。其次表现在对于突发事件的消息、过程越来越透明化、公开化。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人民本就享有对事件的知情权,隐瞒不报本就是对人民权力的蔑视,党越来越重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也制定了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权益。最后是党越来越融入国际化的潮流。党突破了家丑不可外扬的旧观念,使突发事件允许别人知晓、参与处理。唐山大地震时,我们谢绝了国际上一切国家的援助,强调中国要独立自主地救援。而现在的汶川地震,党能从容地接受来自各国的援助,都体现了党不断前进的步伐。

通过对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面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变化,所谓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怎样建设党以及建设成什么样的党,积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变迁——程美东

从抗击“非典”看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李玉侠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共产党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2

一、微博发展与问政概况

微博天生的吸引力与扩张力使国内微博发展呈狂飙突进之势。2009年国内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 2010年则呈“井喷”之势,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预测, 国内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2011年将突破1亿。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微博服务项目, 微博功能不断衍生拓展, 普通民众、影视明星、各级官员以及各地公安、城建等部门竞相开设微博。2010年2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开设微博更成为里程碑式的标志。

微博对推进民主政治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两年来, 我国微博问政不断深入, 微博直播“两会”, 实现代表与民众的实时沟通, 成为公共决策的民意直通车;微博“打拐”, 创新公共治理形式;在玉树大地震救援行动和江西宜黄拆迁等突发事件中, 微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动员、组织和舆论引导作用。据统计, 在2010年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 微博首发的达11起, 占22%, 有人甚至惊呼:“微博改变中国。”

微博在美国总统选举、伊朗绿色革命等重大政治事件中,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博问政的严肃思考。微博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指出, 微博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 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特别是在突发和热点事件中, 微博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Facebook董事彼得·特尔认为, 微博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交体系, 为直接干预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平台。微博这一新兴网络“自媒体”为公众广泛主动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功能巨大的便利平台, 在全球范围内, 微博问政的影响强度与范围还在持续增大。

二、微博问政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提升

微博开启着个人媒体新时代, 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态。微博问政推进着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协调发展, 促使执政党与时俱进地加速提升执政能力。

1、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民情与汇集民智

数以千万计的普通民众通过微博发声和评判, 汇聚了强大的民意洪流, 有利于政府高效汇集原生态真实信息。2011年1月, 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公众有过民意表达经历, 其中青年人居多, 而且更多选择了博客与微博方式。

2、提升了公共决策的科学性

广大“博民”的踊跃参与, 强化了决策的民意取向, 促进了决策程序的规范, 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诸如杭州等市的“开放式决策”, 不但扩大了公民参与决策讨论的渠道, 而且丰富了决策的信息来源, 强化了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提升了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

微博提供了信息搜集整理发布、社会动员与组织的便利渠道。2010年6月3日, 广州民警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枪击, 特警介入后, 在多次发射催泪弹仍未能控制局势的情况下, 开枪将枪手击毙。广州市公安局通过微博实时发布案件进展, 这是国内警方首次网络直播类似的恶性刑事案件。如果不是这种实时的在线公开, 有可能引发诸多猜测, 甚至会将“滥杀无辜”的恶名加在公安的头上。该不该击毙持枪伤人者, 现场的镜头使大家一目了然。正如著名评论员杨锦麟所评价的:“利用微博, 抢夺话语权高地, 值得鼓励。”

4、促使党和政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微博促进了民意的通畅表达, 强化了公众监督, 推进了公益诉讼。公民个人运用微博新媒体进行维权, 已经由个别偶然的成功案例, 发展成为普遍的维权观念。据《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统计, 2010年, 微博促成了25例公民重要网络维权事件。在这25例具体的维权事件中, 党政部门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主人公的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三、微博问政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及其成因分析

微博既是促进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推手, 更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成为网络虚拟世界管理和网络党建的新课题。

1、微博问政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

(1) 对意识形态主导能力的挑战。微博的“自媒体”特征使传统的媒体把关人的功能进一步势微, 使党对信息尤其意识形态的控制遇到了不易突破的技术难题, 2009年伊朗选举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一方面新浪等网站的微博实名认证制度增大了公众人物主导舆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多数“博民”的网络匿名制又为极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2) 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挑战。微博用户对数以万计信息流动对象的可选择性交流与微博持续增强的信息传播能力的聚合, 不断滋生社会热点问题;利益严重冲突的博民意见的纷争, 使达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

(3) 对群众工作能力的挑战。微博开启了个性化快速平等互动交流新时代, 使一些惯于坐听汇报、单向灌输、网络思维与语言缺失的官员, 对如何做群众工作、尤其是如何在网上与群众交流无所适从。

(4) 对网络信息虚拟社会管理能力的挑战。微博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 造就了其远远超过线性传播的传统媒体和网状传播的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与能量;基于增强信息发布与共享功能而开发的微博, 借助于信息平台的多样化、便利化, 已实质性地催生了更加浩瀚和难以管理的网络虚拟世界, 再加上网络“水军”等网络推手的介入, 从管理技术与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去年发生的“浙江乐清钱云会事件”, 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2、微博问政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成因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运用微博能力不强。一些党政部门和干部对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态势、强大的动员能力及巨大的公民社会构建影响力认识不够, 对微博运用的主动性与驾驭能力严重不足。微博管理技术尚不成熟, 对几何增长且海量集中传播的微博管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2) 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微博民意征集引导机制缺失。党政信息公开不及时, 内容不明确, 发言人制度仍不完善, 不能主动利用微博, 不熟悉微博上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 不善于引导民众理性表达。微博民意沟通交流机构不健全, 不能有效规避微博沟通风险, 沟通事前安排不到位, 沟通的主体不明确, 沟通的方式不确定。

(3) 公民政治参与不顺畅, 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形式不多, 参与领域不宽, 参与渠道不畅。网络决策信息收集机制、咨询论证机制、讨论决定机制、失误纠错改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导致决策的透明度不够、价值取向偏离公共利益, 决策程序不规范, 决策可行性不强。

(4) 微博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微博舆情的实时监控和科学评估, 对微博反映出的合理民意吸纳不够, 缺少必要、及时、到位的反馈。

(5) 网络伦道德建设不到位, 微博环境净化机制缺失。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一部分博民、以利益为强劲驱动力的网络运营商, 道德和守法底线缺失, 为吸引眼球肆意通过微博发表和传播不当言论;相关法律不完善, 一些微博犯罪无法可依, 违法难究。

(6) 考核评估机制不科学, 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缺乏对政府运用微博提高执政能力的指标考核体系, 对网络运营商的考核体系也不健全。对有效利用微博的部门宣传、激励不够;对借助微博危害公众、谋取私利的行为处罚、打击不够。

四、构建微博问政应对机制,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对策

微博问政积聚的“微”动力具有巨大势能, 形成强大民意场及行动力。微博问政视阈下提升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博民政治参与、协同与权益保障机制。

1、建立干部微博素能动态提升机制

深化对微博的认识, 增强关注微博新发展与新走势的主动性, 动态强化干部网络综合素质, 不断提升运用微博的自觉性与能力。

2、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机制

明确信息公开的主体、渠道、程序与责任, 保障公共信息对博民及时公开。

3、构建顺畅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

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介, 丰富公民政治参与形式、延伸参与领域、拓宽参与渠道, 确保公民政治参与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4、建立公开透明的民主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主体产生方式, 建立决策信息收集、咨询论证、讨论决定、失误纠错改正与责任追究机制。

5、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及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6、构建主动的微博民意征集引导机制

积极主动设置议题征集民意, 对微博舆情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研判与快速有力的引导。

7、建立健全实时互动的微博民意吸纳、回应与反馈机制

建立与博民常态化交流制度以及微博民意回应与反馈机制, 规范吸纳和反馈主体、程序与要求, 明确责任,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8、建立多元共管的微博环境立体净化机制

加强主流微博网站与平台建设;强化微博运营商的责任, 建立运营商管理考核评价管理机制;提高微博网络管理技术水平;赋予媒体从业者审查微博信息的权利与责任;强化网民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微博法律制度建设并依法管理;确保微博问政在秩序和自由的协调平衡中发展。

9、探索微博提升执政能力科学评估考核机制

明确微博建设任务, 设立微博运行管理机构, 将微博等网络互动和处置能力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1 0、强化奖惩并举的微博问政激励约束机制

对利用微博有效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部门和机构, 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对利用微博危害公众、违法谋取私利的行为, 加大处罚与打击力度。

总之,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并有效建立应对机制, 是微博问政视阈下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有效应用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媒体了解民情、汇集民智, 着力提高运用微博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 积极强化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管理并有序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发展, 加快网络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从而强有力地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执政能力;考验;正确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53-02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舆情就是舆论情况,它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是较多的社会成员对于某一个或者某些事情所表达的态度、信念、情绪和意见等的总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创造出了一个虚拟世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已经被复制或投射到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在互联网上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舆论情况。

传统的社会舆情一直出现在民间,存在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的街谈巷议和思想观念当中,舆论情况的取得通常需要運用对社会情况的民意调查、明察暗访等手段进行,获取结果的效率很低,一旦样本选取少了还容易导致偏差,并且这种方式耗费很大。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民大众通常运用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关于网络舆情的获取,可以采用网络信息自动抓取等先进技术手段,不仅快捷,而且效率高,覆盖的范围也更大,获取的信息也更可靠。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网络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是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论情况的重要载体。BBS、新闻评论、简讯、博客、微博等成为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舆情具有表达信息快捷、信息多元化、方式互动性强的特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运用之中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舆情交流的直接性。运用BBS、新闻评论、简讯和博客等网络手段,网民可以即刻发表看法,民众的意愿表达更加顺畅。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互动交流,更加直接方便。第二,网络舆情形成的突然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通常十分迅速和突然,只要一有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一些过激的观点的表达,马上就可以点燃网络舆论,从而很快形成一个网络舆论情况的汇聚。第三,网络舆情结果的误差性。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留言者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的监督,一些网民自然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顺心,往往会在网络上发泄,在网络上因而容易出现不负责甚至虚假的言论。

二、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

从2008年的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仍然是中国网民的主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全部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 / 3,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是学生,占比为31.7%。同2008年相比较,2009年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比重从17.6%上升到20.7%。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9 565万人,占网民总数的28.3%。而同时期中国农村人口为71 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这显示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构成与城乡网民的比例构成严重的不对等。

依据上述数据,中国网民在职业群体、年龄构成、城乡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肯定会导致这些人不能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参与到网络之中,不能掌握网络话语权,从而成为网络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执政时还只是通过网络来收集民意,那是远远不够科学全面的,因此还要更多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三、网络舆情对党在执政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使政务民情传递沟通快速加快

当前,中国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级党政新闻网站、地方党政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等组成的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互联网传播系统,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经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比如人民网的专题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已经是网络上最权威、最系统、最全面地介绍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网站,访问量在不断上升,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有影响力的党务政务网站已经成为政务民情传递的便捷方式。比如人民网的 “强国论坛”,新华网的 “发展论坛”等专题网站以及各级党政网站,能够在高效快速地了解沟通民意、传达党务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为党科学执政提供了重要信息

随着全国各地方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网络正在成为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根据网络报道:“2010年9月‘纵贯中南海——处所带领人和处所机构留言板’正式推出,在国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起剧烈反映。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处所、国家主席、主席同志的留言超过39 760条,给国务院总理同志的留言超过41 802条。” “据统计,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有力化解了社会冲突。”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汇聚的网络舆情,可以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三)网络舆情话语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比如一些虚假信息的发布者经常在网上散布垃圾信息,误导民众;或是散布网络病毒破坏正常的网络运营,浪费了大量的网络信息;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抓住网络监管存在的漏洞,进行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都给我们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四)网络舆情敏感问题的处理考验党执政能力

在2010年12月17日,北非国家突尼斯,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摆摊中,被城市执法人员逼得自焚。这一事件经过互联网的曝光,迅速传播,不仅火速点燃了普通民众的抗议的火种,而且导致了突尼斯的骚乱持续一个多月,到最后,导致执政二十三年的总统被逼下台,流亡他国。这一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网络舆情的强大影响力。网络舆情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置是否得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尺。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放大功能,极易让事态迅速扩大,影响敏感问题的发展方向以及处理效果,这是我们执政组织应该对网络舆情时时给予重视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科学引导网络舆情,开发执政新领域

把网络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新领域来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党科学引导网络舆情。一是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准入制度。对网络的信息服务商进行运营资质强制认证,争取在信息源上清除可能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出现。二是主动提供正确网络信息资源。用及时准确的主流舆论引导普通网民,使网络负面信息没有生存的网络环境。三是合理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优势,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各自长处,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受众,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党要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这一新领域,更好地开展执政为民服务。

(二)充分运用网络舆情,巩固扩大执政基础

网络舆情有海量的民众参与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党对网络舆情加以合理利用,使网络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运用网络舆情凝聚人心,一是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阵地。当前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多元的网络信息会直接影响受众者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甚至会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执政党的执政理政。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也要妥善处理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关系的大局。三是举行重大活动主动营造网络舆情争取民心,巩固执政基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主动制造活动来宣传国家社会取得的建设成就,收到了激励人心、凝聚民意的效果,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三)合理分析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络执政水平

网络舆情突发性特点要求我们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络輿情分的析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网络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提高网络领域的执政水平。做好网络舆情分析,一是要着重关注社会问题的敏感、热点领域。二是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层级并做好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成突发事件,所以要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领域和事态的进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分级评价标准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执政效果的信息反馈制度。运用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四)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一旦处置不当就很容易转变为敏感突发事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可行的预防措施加以应对,以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一是相关部门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建立科学可行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保一旦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及时为各地方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并能够对预警预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和制度支撑。二是理性面对网络问题,积极主动地引导网络舆情。网络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党要科学认识,理性地分析对待,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网络舆情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网络舆情一出现,应当靠前引导舆情,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舆情传播和处理的主动权。第一时间权威发布相关信息,这样既可以迅速消除网民的疑虑,又能够把民心团结到我们党的正确主张和决策上来,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舆论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对省部级领导讲话强调提高社会管理水平[EB/OL].http://news.163.com/11/0219/17/6T99108L00014JB5_2.html

[2]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题[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1-01-18/18145105126.shtml.

[3] 埃及中断互联网和短信服务稳定政局[EB/OL].http://news.163.com/11/0128/12/6RG3ORAT00014JB6.html.

[4] 陈明,杨国炜,陈樵哥.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EB/OL].《瞭望》杂志,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4/09/03/003289015.shtm.

[5] 胡锦涛与网友在线交流[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6-20/1287769.shtml.

[6]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演讲——社会热点问题评论[EB/OL].http://www.ruan18.com/caijingpinglun/0102/7176.html,2010.

[7] 希拉里欲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EB/OL].http://news.163.com/11/0111/17/6Q4QE6CM00014AED.html.

[8] 外媒:古巴坚决反击“网络入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7/c_121092563.htm.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风政风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向领导干部送钱、跑官要官的歪风,领导干部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经济活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顶风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也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坚决予以纠正。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保障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为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必须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一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自觉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反腐倡廉各项措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二要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强化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以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三要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四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纪律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等权利,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实名举报。五要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创新办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严格办案程序和要求,建立执纪办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执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严格依纪依法履行

职责。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5

面对建设学习型组织这一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中国共产党理应走在其他组织前面,把自身塑造成学习型的政党。

加快向学习型政党的转变,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各级组织的显著特征。随着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组织原来的一些学习方法、机制已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创新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学习制度等,才能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适应执政新环境和新任务的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突破学习的观念障碍,实现认识的重大转变

一个组织只有努力改善其成员的思想模式,促进全体成员达成认知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保障组织计划的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首先突破思想观念的误区,改进思想模式,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武装各级党组织,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运用先进理论认识和改造世界,以保证各项工作正确及时地贯彻落实。

(一)学习的内涵应由狭隘、片面向广阔、全面转变

××学习要与思考联系起来。学习过程应该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吸收知识、获取信息,还包括思想、心理和观念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政党成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战略思维是指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性思维、全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预见性思维。从领导者视角看,战略思维实际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的基点,标志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和深度;是领导者议大事、谋大局的深入思考,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选择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

××学习要与联系起来。离开实践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建学习型政党,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活动,而是旨在全党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大兴学习调研之风,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推进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创建过程中必须克服“假学”的倾向。一是要防止一阵风式的表面化学习。二是要防止机械性的盲目学习,学用两层皮。三是要防止被动性的应付学习。当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习要与创新联系起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不只是适应性学习,而且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创新意味着知识的应用并做出成果。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的环境要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应转变为创新性。画地为牢、被动应付、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精神状态,必然难逃“煮青蛙”的厄运。社会主义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断学习中求进步,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学习要与个人、社会、组织联系起来。从个人来讲,学习应成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内容。学习像水、空气和吃饭一样,是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人生目的。任何人学历再高,学问再大,官位再显赫,都不能骄傲自满,浅尝辄止,而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从社会来讲,现代社会要求构成社会的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已不只是几个人的学习、一部分群体的学习,而是全民学习、全社会学习。从组织来讲,现在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集团的事情。对于政党来讲,学习不仅仅是党员个人的自觉行为,而且是一种强制性的组织行为,各个党组织都应制定计划,确立制度,创造环境,使每一名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每一位党的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每一个党的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把设成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整个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迈进,实现jzm同志提出的“21世纪的中国应处处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伟大构想。

(二)学习的理念应由终结式、完成式向终身式、即时式转变

据有关专家们分析,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今后40年工作生活的需要;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则必须把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即每个人在一辈子的工作生活中,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深刻地分析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要做到终身学习、即时学习,就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刻,成为“全时空学习”。我们党要实现向终身式、即时式学习转变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借鉴和吸收学习型组织先进理念,在党内大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终身学习、时时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学习理念,使这些理念在全党深入人心,并转化成党员的自觉行动。

(三)学习的方式应由单线式、灌输式向互动式、共生式转变

多年来,无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如何改变,有一点则是不变的,这就是你教我学,先生永远是先生,永远是学生,教学中的主客体是基本稳定的。党员教育也是如此,政治说教多,联系实际少;老师讲得多,学员议得少,被动学习;教学形式单调、方法陈旧、呆板,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式、交流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常常注重过程,往往忽略效果,使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气氛沉默,失去了教育应具有的感染力、激发力、影响力、互动力。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所谓开放式学习,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相互交流,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所谓互动式学习,就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党员个人或组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上互相促进,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教与学互为主体,先生与学生互移其位,使之互相促进。

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党员和干部要把终身学习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刻注重信息的沟通和知识的更新。要做到开放式互动式学习,应在以下几方面创新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集中学习讨论之前的自学和调研。自学是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有的放矢的学习,是提高集中学习讨论的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途径。调研是找准存在问题的过程,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的过程,是增强集中学习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自学和调研,集中学习讨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学习的计划、月(季)计划和每次集中学习的安排中,明确集中学习前的自学内容和调研课题,尤其要深入研究关系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避免自学和调研的盲目性。

××紧紧抓住集中讨论这个中心环节。集中讨论可以让不同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通过进行积极、健康的讨论交流和思想斗争,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学习的计划、月(季)计划和每次集中学习的安排中,明确集中讨论的发言人,使中心发言人有更加充分的发言准备,其他成员有十分明确的讨论主题。

××要注意处理好集中学习和集中讨论的关系,进一步使集中学习和集中讨论有所区别,各有所用。尤其要注意把领读、看录像、听辅导等具有集中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与集中讨论区别开来,提倡多安排集中讨论的时间,少安排集中学习的时间;对那些可纳入个人自学和个人调研的学习内容不应在集中学习中重复安排,因为这样安排不但耽误时间,效果还不明显。

二、突破学习的组织障碍,建立开放的组织环境

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组织系统只有不停地保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的能量、知识、信息交换量大大提高,交换频率显著加快。如果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知识、信息过少过慢,那么该组织系统必将发生衰竭乃至为时代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看,和原有党组织相比,学习型党组织应是能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党组织,它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创新知识信息,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克服“封闭、保守、官贵民贱”的落后等级观念,建立一个真正平等、人人畅所欲言的新的开放的组织环境。

(一)营造共同愿景下的良好环境氛围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构筑、营造学习型组织的一个保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进程中,培养共同观念,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党员干部在对共同观念的自觉认识中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并调动其主动性,由“要我做”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做”的自觉性,对于增强党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奋斗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同的愿景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对于一个成功的政党来说,不仅要形成共同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分层次建立一个明确实现共同目标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保证体系(团体目标)作为中介,形成群体创新的氛围。

在创建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党员的学习必须在突破个人学习基础上不断加强组织学习的能力。组织学习是在共同愿景指导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党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从而最终实现党组织力量最大化。组织学习还应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支部会议,使大家在集体讨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性很大,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组织学习很不正常,这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立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鉴于此,有些城市在外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党支部,使这些流动党员能够集中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创造。通过营造“共同愿景”下的组织环境,以求自我激励,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才能建构起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体系,从而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二)从“参与式开放”走向“反思式开放”

参与式开放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可自由说出心中所想,它是大家较能理解的一种开放形式。参与式开放层次上的沟通,并没有使大家的看法在更深的层次上发生改变。在大家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果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果必须形成决议,决议本身质量也不会高,因为参与式开放并未影响到各人立场背后的思考。从自我超越的观点来看,参与式开放只是注重互动的方法和过程,而非互动的结果。

从参与式开放走向反思式开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参与式开放能够使人们坦率地向外说出自己的见解,而反思式开放则能够使人们“向内看”,自我反省。这类似我们倡导的“批评与”。反思式开放以向自身挑战为起点,持着“或许我是错的,别人是对的”的态度,不断检验和改善我们可能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想法。通过反思式开放,人们真正反思自身看待问题的立场、方法,检查自身的心智模式,最终对问题有较透彻、全面的了解。如此的开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三)开展与党外人士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和交流

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才能进行组织变革、组织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差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组织间的交往和协调才能得到维持,才能增强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党的组织系统也不例外。过去我们党曾有过与党外人士和党外组织亲密合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说明了一个开放的党会有无比的生气和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要继续发扬党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与党派和党外人士合作的传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只有与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不断地加强联系和合作,党才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更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也只有与他们不断加强联系和合作,我们党自身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建立开放的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系统

构建开放的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系统,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在干部培训上体现开放性,建立并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党政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健全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体现开放性,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开放式的基层干部选、育、用、管机制,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增强各种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和能动性。

三、突破学习的制度障碍,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世纪党的建设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实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必须强化制打造良好的平台。

抓住重点,典型引路,是创建和推进学习型政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对象上,要突出领导班子这个重点,尤其要把各地、各部门的“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党员领导干部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责,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者、指挥者、“第一推动力”,同时也应成为先行者、带头者、“第一学习者”。只有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学习型的干部队伍。因此,必须要求领导干部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带头参加学习活动、培训活动;带头撰写理章、调研报告;带头深入实际、学以致用。建立一种全新的领导力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全新的领导力场要求领导者必须当好三个角色:设计师、教练员、仆人。领导者作为设计师,不只是设计党组织规划、共同愿景、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设计党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党组织的价值观,设计学习过程。领导者作为教师,就是要亲自对党员不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与帮助党员在工作中形成全局观念,合理调配党组织中的全部资源,洞悉党员的优势所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乐于给党员的工作进步创造机会,给党员创造具有成长性的职业生涯,宽严有度,有效激励党员完成组织的各项目标。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共同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愿意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五、突破学习的时间障碍,把握学习的科学规律

从目前我们党内的学习来看尚存在着一些时间障碍。从主观上说,有的同志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时间学。从客观上说,现在各级组织之间来往过于频繁,有些领导干部应酬较多,忙于迎来送往,分散了不少精力,浪费了不少时间。看来,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我们必须突破时间障碍,掌握学习规律。

要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遵循学习的节拍,掌握组织学习的规律,学会在工作中创造时间。创造学习时间是学习型组织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创造学习的时间,主要是创造反思的时间,真正的学习必须是在反思中学习。如何创造时间?现代管理学提出了五种方法:(一)分享他人时间——学会分权、放权;(二)谨防“时间小偷”——应酬多,无故打扰,寻找文件,无聊电话,干不该干的,无意义的会议,不守时者,杂乱无章,缺乏自我约束,讨论无准备的“麻乱问题”都是窃取时间的小偷,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无谓的时间浪费;(三)有效利用零星时间;(四)用钱买时间;(五)改善流程。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我将回顾党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示,结合当前党执政能力的现实,谈谈关于什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怎样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执政能力建设对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启示。

一、怎样理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是相对执政党来说的,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执政至今,已经快走了60多个年头。从宏观上讲,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党、治国和治军的能力。微观上讲,执政能力就是建设和巩固政权的能力,提高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水平的能力,处理内政外交的能力,应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国内外矛盾的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等等。相对于中共来讲,执政能力还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的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执政能力渗透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

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共取的政权后要不断解决的历史课题 从国际来看,苏共在建立之处,列宁曾经强调政权建设的重要性,但苏共毕竟是第一个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无历史经验可学。在后期忽视了执政能力建设,以至于在执政70年后失去政权。中共在借鉴苏共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重视执政能力建设。在中共刚取得政权时,毛泽东就强调从学会经济建设和作风建设出发加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中,学会管理城市,学会发展建设。同时要抵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强调两个“务必”。邓小平从党的领导和党政关系改善出发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政分开,强调提高党领导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为其赋予深刻历史意义。以胡锦涛同志的党中央,强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执政方

式建设,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部悲壮的中国近代史,证明只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

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共肩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肩负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虽然

中共在取得政权后,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迫使中共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

建设,离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三)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和平和发展逐步成为世

界的主题,但局部的民族宗教冲突和由大国在后操纵的局部战争依然存在。经济

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已成大局,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已成为核心竞争,创新俨然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大局是在西方大国在主导,因而在华丽的背后是

一系列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却是使南北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

局势下,挑战和机遇并存,而在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必须理清思路,才能在国际环

境下生存,因而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内,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不断

增长,但是都是在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经济的增长方式粗放,过去的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的阴影依然存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经济发展过程一系列问题相继而来,城乡差距扩大,社会收入差距不

断扩大,人民幸福指数低。面对国内外的各项挑战,中共必须提高自身执政能力

建设,才能逐步解决国内外的各项矛盾。

三、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

(一)执政理念,就是执政的指导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就是执行力,执行力影响执行效果。因而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上,首先就要梳理执政思想,现

在我国的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因而应不断充实加强此概念的理解以及强调务实

执行。

(二)执政基础,中共的执政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经济基础是公有

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还有文化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

(三)执政方针,就是中共制定的各种全局性,战略性的方针和规划。有总体

方针和具体在某时段的具体方针。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执政方针的制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人群的根本利益。

(四)执政体制,体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但其它的体制都与政治

体制有关联,中国的许多问题都与现行体制有关,执政体制会对其他体制产生巨

大影响。

(五)执政方式,执政方式决定执政方针的具体效果。以前中国单一的行政命

令执政方式有许多弊端,虽然这样提高执行的必须性,但却缺乏能动性。应多用

法律方式,经济方式等。

(六)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执政资源就是党现在已经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优良的传统和他国的历史经验。执政环境就是国内外的环境,在国内要创造

优良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国外就是要和平相处,加强对外交流。

四、怎样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从总体讲,应建设为一个学习型政党,在不断学习挡的优良传统和执政经验的同时,应加强对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文明学习,取其优良,去其糟粕。不断加强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全党上下形成学习的良好风

气。

具体上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

国不仅可行,而且卓有成效。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就是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

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由此也给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

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二)努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在我国,中共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是提高党

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能力,先

进文化引领好的社会风气,文化可以反作用政治经济。因而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

力可以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提高处理国内外突发事件和矛盾的能力

此能力是建立在上述各种能力之上的,必须要不断完善体制,面对08年金

融危机,要及时制定金融政策来应对,面对08年冰雪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要建立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对于各种国外的局势的变化,要灵活的运用外交手段,游刃有余。

五、提高党执政能力对高校科学发展的启示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级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高校的科学发

展直接影响国家未来。从中共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各方面,高校从中应得到以下

启示从而促进自身科学发展。首先,高校党总支应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对校行政的管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务实高校教师的严格选拔与录用。其次还应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当前的高校的培训是面向市场,因而高校党总支应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培养模式,是高校的毕业生有市场

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同时,下放一定的权力,使高校在财务上有一

定的支配权,不仅提高高校的能动性,同时能够因地制宜解决问题。同时,建立

相应的监督机制,是高校在财务和人事调动上廉洁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高校教

师待遇,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高校党总支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

成学习型党总支,执行好中央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因校而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最

后高校党总支应加强对高校的文化思潮的引领,使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篇7

悖于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迟早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言中,就明确的提出了: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观点,说得太深刻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夺取政权的过程,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已经执政56年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政权,继续长期执掌政权。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党员的先进性问题,一个政党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说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向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政治核心,就必须把执政能力建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抓紧抓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深刻揭示了做好群众工作与提高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实践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遵循马克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卓有成效地开展群众工作,了解群众意愿、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又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必须坚持和发挥善于做群众工作这个政治优势,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使我们事业的发展获得强大而不竭的动力。还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需要。我们党要更好地实行政冶、思想和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团体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它们在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巩固国家政权方面的社会支柱作用。总之,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关重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只有切实加强职工群众工作,把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都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来审视工会工作,充分认识工会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工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对后勤人员的赞美词下一篇:作风整训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