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2024-10-16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共12篇)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1

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 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兼之, 广州高校密集, 其校园突发事件的防控任务显得尤为艰巨与重要, 因此, 对广州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现状调查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是抽样调查和专业访谈方式进行, 其中在学生当中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在职能部门中采用专门访谈方式。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1776份, 有效卷为1756份。在专门访谈时, 也走访5所高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及学生处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 共访谈19人次。

(二) 大学生调查问卷调查数据与结论

1. 你认为高校内会发生突发事件吗?

调查显示, 96%的师生都认为高校内会发生突发事件, 绝大部分师生对于在高校内发生突发事件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也有极少数师生认为高校内不会发生突发事件。

2. 你遇过诸如火灾火警、人身伤害、偷盗、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吗?

此题目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广州高校的突发事件发生率。有将近2%的学生遇到过上述突发事件, 近98%没有遇到过。

3. 你有为应对突发事件而作相应的准备吗?

调查显示, 只有15.21%的师生为应对突发事件作相应的准备, 绝大部分师生对此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与绝大部分师生明知会发生突发事件形成了反差, 这也引起我们的注意。

4. 如果你遇到突发事件, 你觉得你有信心应对吗?

从调查显示, 只有26.54%师生有信心应对突发事件, 这说明绝大部师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应对突发事件, 说明学校对学生相关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这在题7、8的调查中或者可以找到答案。

5. 如果您看到有人倒在地上, 您一般会拨打哪个电话?

调查显示, 82.58%的师生会报警, 其中又54.39%会报110, 29.21%会报120, 这反映了大众应急意识的提高, 同时也反映学生对应急电话的认可, 这就向学校管理部门提出了建立学校专门应急电话的要求, 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6. 你认为你们学校学生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如何?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在眼里出, 认为“一般”或“差”的分别达到“23.69%”和“55.07%”, 合计达78.76%, 这说明学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较低, 这与也题4的“26.54%”师生有信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结果大致吻合, 也可从题8中找到答案。

7. 学校有无对你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经常有”教育的为5.58%, “有一些”为45.27%, “很少有”为29.76%, “不知道”为19.39%, 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 访问的保卫干部也反映, “大都集中对新生的安全教育, 平时很少进行教育和培训。”更有将近两成的学生不知道有这类的教育, 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8. 你对你们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流程是否了解?

调查发现, 学生对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流程不知道的将近80%, 这题说明了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也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 或有意识将学生排除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之外。我们不禁要问,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 不让学生知道流程进而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 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9. 你对你们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怎么看?

从答案可以看出, 将近6成的学生是满意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的, “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达到“20.44%”、“38.93%”, 但“不满意”和“不知道”合计也将达4成, 满意和不满意分歧较大, 说明此项工作还需大大加强。

1 0. 学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如何?

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还是认同学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的, 这与题9中大部分学生满意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效果意思大致相同, 认为学校对校园突发事件“很重视”的39.52%, “一般”的30.58%。

(三) 保卫部门相关人员访谈材料分析

1. 贵校当前保卫工作运作模式?人员组成?

综合起来, 当前广州高校保卫工作运作模式上现出现3种模式: (1) 学校的保卫工作全部由本校保卫处。 (2) 学校保卫工作全部由外聘物业服务公司承担, 学校保卫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 (3) 只将学校部分保卫工作交由外聘物业服务公司承担, 但这一部分的保卫工作仍由学校保卫处进行业务指导, 另一部分保卫工作由保卫处直接负责, 出现在一个校园有两个安保力量的情况。

从人员组成上看, 高校保卫队伍主要由保卫干部、保安和校卫队员组成。保卫干部主要由转业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两部分组成:其中转业退伍军人占绝大多数, 大部分只有高中学历;保安和校卫队员主要由临时工担任或物业公司聘请, 他们大部分是初中学历, 高中学历极少, 且队伍不稳定。

2. 贵单位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与其他部门之间如何协调?

一般情况下, 相关部门都能积极行动起来, 但协调起来难度, 配合并不紧密, 特别是在涉及部门利益或责任的时候, 还会出现一些相互推诿的现象。

3. 贵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是否有预案?预案的执行情况如何?

采访的高校都有预案, 很多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机构, 但很多都是临时机构。真的发生突发事件时, 很多时候并不是按预案执行, 而是按经验处理, 且预案在之前大都没有进行演习, 基本上没有对预案进行修改。

4. 贵校学生能否积极配合并且理解你们的安全工作吗?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总的来说, 学生还是能积极配合及理解学校的保卫工作,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保卫工作就是社会上的保安, 层次低, 作用不大, 对保卫工作有一定的误会。但一般情况下, 保卫部门也不太愿意让学生参与到保卫工作特别是应对突发的治安、群体性事件。

从访谈情况看, 大都集中对新生的安全教育, 平时很少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学校安全工作主要困难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主要反映的困难有: (1)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制度不健全, 很多情况下无章可循; (2) 保卫部门没有执法权; (3) 师生不理解, 精神压力大; (4) 领导不够重视, 缺少资金, 设备原始; (5) 队伍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不高。

(四) 学生处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班主任访谈材料分析

1. 你觉得您的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如何?

普遍认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素质不高。这与我们教学定位和侧重点有关系, 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2. 学生发生突发事件时, 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大都能立即赶到现场, 了解情况, 依情况性质上报领导及相关部门, 尽可能地控制好现场。

3. 你觉得当前贵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运作机制效果如何?

总体认为本校的机制运作效果还行, 普遍侧重事件发生时的处理, 但对于如何防范及事后的总结工作不注意。普遍存在部门之间协调性不高, 责任不够清晰, 有相互推诿现象。

4.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效果如何?困难有哪?

普遍反映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很大困难, 效果也不明显。

二、广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 制度不健全

从目前来看,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还不健全, 同时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如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一些高校甚至连预案都没有, 有些就算有, 也是为了应对上级而制定的, 毫无可操作性, 流于形式。

(二) 组织构建不合理

在学校内部, “很多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机构, 但很多都是临时机构。”没有常设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工作不具有延续性, 经验不能有效保留;需要处理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 大量时间浪费在部门间的协调上。

(三) 领导及师生应对突发事件意识淡薄

在我们调查中的学生中, 认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素质“一般”或“差”的分别达到“23.69%”和“55.07%”, 合计达78.76%。只有26.54%师生有信心应对突发事件, 而辅导员、班主任也“普遍认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素质不高。这与我们教学定位和侧重点有关系, 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四) 重事中控制, 轻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

通过前面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 高校“普遍侧重事件发生时的处理, 但对于如何防范及事后的总结工作不注意”。占主导地位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中控制型”而非“事先防控型”, 缺乏日常的预备防范、教育培训、演练等工作。

(五) 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披露机制

很多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 首先想到的是封锁信息, 采取“堵”的方式, 而事实上, 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不仅无法“堵”得住消息, 更因为没有主流信息而使小道消息流行, 给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在调查中, 学生就提到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信息公开、透明。”

摘要:文章立足于对广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专门访谈等方式, 力求对当前广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现状进行较深入的调研, 并总结出广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存在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调查

参考文献

[1]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2]江历明.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

[3]王丽芳, 王奕.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文教资料, 2009, (19) .

[4]黄频.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科技信息, 2008, (12) .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2

2016年05月10日06:14 羊城晚报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国家出台四大措施应对校园欺凌

4月—7月各校开展治理,9月—12月开展专项督查

群殴、羞辱、拍视频、网上传播……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

现象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近年来,发生在各城市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去年4月29日,上海市医药学校一名女生被五六名女生轮番推搡、扇耳光、踢打、拖拽头发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去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共有9人,其中小学生2人,中学生4人,他们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6月22日晚,四川资阳乐至3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图片显示,一赤裸上身少女被3名少女包围,有两人还对镜头摆剪刀手。有网友认出,两个女孩系乐至某中学初中生,已辍学,受害者为在校学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在广州并不多见,但在广东一些偏远地区则时有发生。去年一广东廉江女孩被抽脸至昏倒的视频曾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一红衣女孩被几个同龄女生扇耳光以致晕倒。据悉,打人者和被打者均为中学生。

追问

欺凌手段为何残忍

这些学生手段为何如此残忍,且把对同学的欺凌当成娱乐?广州市某中学德育主任分析称,透视学生暴力视频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暴力事件的发生只因谁抢了谁的女朋友、谁看谁很不顺眼等。可以看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悸动期,受社会影响,很容易在“从众”、“好奇”等心理诱因下做出暴力举动。

“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有不断扩散趋势,究其原因是„黑社会‟风气在某些学校弥漫,甚至开始向小学蔓延。他们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残暴,是在效仿某些影视片里的情节,将其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更是为了哗众取宠。”

“校园暴力视频不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学生家长丁女士认为,明知这种视频社会影响很坏,为何还为其发放通行证?网站不能为了点击率而不顾社会责任,充当暴力视频的“帮凶”。

据介绍,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除专项治理外,有专家表示,应对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批专业人员,同时需要开拓孩子们交流的渠道,通过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传播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通过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从而系统应对欺凌事件。

出台四大措施应对校园欺凌

1.加强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2.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3.完善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多方联动;应对机制

当前一个时期,我国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频发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无可避免地面临着特殊时期体制滞后的内在挑战、环境变化的外在挑战以及全球化的国际挑战,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结构特征在当下的中国交织存在,由此造成了突发性暴力事件的频发、主体的多元以及地域的扩展,使本该安静纯洁的校园也被暴力犯罪所袭击。当前,我国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呈现出数量和规模扩大、行为方式趋于凶残激烈、发生机理难以防控和判断、处理难度加大、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度极高等特性。本文构建了以政府应急管理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处置,并以社会风险评估和官员问责制度做保障的多方联动应对机制。

一、政府应急管理之应对机制

学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受关注度高,该类事件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考验着政府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程度。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与新形势、新要求下应急管理工作步调相一致,需要从专业队伍、监测指挥、信息处置等方面提高政府的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切实发挥好政府在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中的主导作用。

(一)提升专业应急队伍水平

各方协调联动,建立一套应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完整机制,保障负有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管理职能的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在遇到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保证获取人员、物资以及相关突发性暴力事件信息;在日常的社会运作过程中,要加强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的宣传、教育,并有效衔接和联系应急处置方案。

培养专业的应急队伍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政府部门要合理分配应急专业队伍人员,保证硬件装备数量充足;同时要兼顾政府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的处理模式,为应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起到良好的控制和处置作用;最后,应加强政府应急队伍与社会团体、公民志愿者等的衔接,使救援队伍的力量不断壮大。

(二)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在应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中,政府部门对事件的风险系数应熟知于心,及时、准确地制定出实施针对性强的处置方案;培训一批具有专业、系统、深入知识的应急管理人,从整体上提升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对管理人开展监测手段和综合预警处置能力的学习,使之能够准确判断和监控校园安全稳定状况,科学指挥突发暴力事件处理,力争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过程中减少处理失误,不延误处置时机。

(三)健全政府和校方应对突发性暴力事件的信息处理制度

应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需要政府和校方健全对信息公开、处理的一系列制度。首先,尽快建立我国公共信息发布专门机构,通过该机构将信息资源整合,协调管理信息流通,将有关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详细信息和关乎师生生活情况的信息加以公布,使民众及时了解应对这种危机的注意事项、相关知识等内容;其次,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信息收集不断网络体系化;在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出现后,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掌握事件发生的深层次信息,分析判断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性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二、多元主体参与之联动机制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社会影响的恶劣性决定了在应对此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社区和公民的多元参与。只有切实发挥好多方联动作用,才能更好地应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

(一)政府在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中的职责

政府在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中肩负重要职责。首先,制定应急预案。政府应科学考察、认真研讨、谨慎制定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急预案。其次,指挥和实施事件处置全过程。在事件处置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案,科学指挥事件处理,切实提升处置效果。另外,做好善后和总结上报工作。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平息后,学校往往还处于人心惶惶、秩序不稳定的状态中,政府还应加强后续的信息公开、心理辅导、加强安保等各项工作。

(二)媒体在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中的职责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体在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上应发挥以下职责:第一,及时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当发生公众关注度高的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后,媒体决不能在未经调查核实的情况下随意发布相关信息,煽动师生和公众的不安情绪;第二,与政府、学校密切沟通,不误报误导的同时,理性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受众正确对待该类恶性事件,增强师生和公众面对困难的信心。

(三)校方在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中的职责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发生在校园内部或者一定的辐射范围内,学校既是最大的受害方,又是应对恶性事件的重要主体。学校应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整合校内派出所、保卫机构、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开展演练、加强指挥,建设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重大安全事件应急队伍。遇到突发性暴力事件,建立应急管理小组,负责与政府、媒体等沟通联络,承担起事件处置、善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将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危机应对能力培养当作长项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社会风险评估之防范机制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恶略,关乎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基本权益。针对此事件进行风险预测,科学合理地展开调查,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前制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对有效应对突发性暴力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四性”着手,严格评估前置程序

从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四个要素出发,在风险评估的设计过程中,政府要对暴力事件进行准确分类、整理,对所评估的内容进行充分论证。为保证更加严格、科学地制定相关预案,政府可以协同一切可支配的力量共同合作制定。

(二)坚持“四个原则”,科学合理制定评估方案

第一,坚持责任到人原则。明确评估主体,按照官员责任制度,对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第二,坚持合法合理原则。突发性暴力事件的预案制定关乎重大,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准逾越法律的规制;同时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意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三,民主制定预案原则。政府制定预案不能闭门造车,预案关乎群众利益,应发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建言献策,保证预案科学合理。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突发性暴力事件的风险评估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生活安定。

同时,增强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宣传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危害、应对等知识,增强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发动群众支持配合政府,积极参与到维护稳定的工作中。

四、舆情监管与信息沟通机制

(一)加强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管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热度普遍较高,话题的公共性极强,因此加强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完善舆情监管,对恢复校园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1.媒体应保证信息传播的客观真实性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发生,会严重扰乱公众和师生的正常心理。主流媒体应注重调查核实,以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保障群众和师生知情权。其他媒体也应以理性、正面、真实、负责为工作宗旨,严禁个别媒体哗众取宠,为不正当利益扰乱秩序,惶惑人心。

2.加强对媒体的行业和法律监督

在发达国家,行业监管在保证行业操守、产品质量、企业信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也应加强对媒体的行业监督,发挥行业监督在品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通过行业规范、行业奖惩等引导和监督媒体做客观报道、良心报道。在行业监管之上,法律监督也必不可少。完备的行业和法律监督能够及时纠正媒体的不良行为,为媒体设定警戒线,消除个别媒体以资本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不正风气等。同时,政府和学校也应积极与媒体沟通,及时传递真实消息,保证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群众和师生享有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知情权,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和学校应尽的义务。信息公开使关心该事件的群众师生及时了解真实情况,避免群众及师生盲目听信谣言引起混乱,长远来看,信息公开对培养具有现代观念的理性公民有重要作用。信息公开还能在政府和群众、学校及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为构建和谐关系打下基础。

五、官员问责制度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不仅要做到事前做好防范预警、事中积极有效行动,事后追责也十分重要。

(一)加快相关问责的制度建设

问责制度是国家运用国家机器为行动增强权威性和执行力。面对校园突性暴力事件,科学的问责制度是预案制定、方案实施的坚实保障,将官员的失职行为纳入法律法规,对官员形成震慑。同时也要注意,问责的内容需要落到实处,防止太过宽泛;问责程序上要严谨完备;责任评价上要摒弃单纯的结果主义,注重考查官员在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问责兼具严格性和人性化。

(二)明确问责的主体和客体

针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成立的领导小组,一般可作为问责主体。领导小组是整个事件处理的核心,最了解事件处理中的成绩、失误,作为问责主体具有天然的优势。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的义务主体一般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相关人员,此外还会有热心群众、志愿者团队等主动参与救援。问责的客体只应涵盖负有救援义务的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而不应包括见义勇为、热心施救的群众、志愿者等。同时还要在事前明确义务主体的职责范围,防止义务主体相互推卸责任,使追责难以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Z].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王世洲.危害国家安全罪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

[3]王庆忠.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演进逻辑及治理之道[J].理论月刊,2015,(07).

[4]方随意.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5]金一斌等.新时期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09).

作者简介: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4

一、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1、复杂的国际环境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在经济上加强合作的同时,又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推行文化霸权,向我国青年学生不断宣传和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试图引发各种形式的抗争性事件,以达到破坏我国社会稳定的局面、干预改革开放的目的。

2、转型期社会矛盾引起高校共振。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在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收入悬殊、物价上涨等矛盾不断激化,加之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许多人生考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极大压力和认识上的困惑,一旦他们的某种愿望落空或遭受人生挫折,便会产生悲观、焦虑、抑郁、厌世的消极情绪。

3、高校周边环境复杂诱发的不安定因素,容易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失衡。

随着高校区的兴起,众多高校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峻,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如果对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酿成校园突发事件。

4、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工作中的不足,造成大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失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资源的增长却十分缓慢,这给在校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不便。

5、大学生自身弱点及情感与人际交往挫折等所导致的心理失衡

目前高校在校人数众多、层次多样、个体需求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定的过程,心理素质较差,由于年龄较轻涉世不深,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这些学生就会卷入事端。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1、事件的突发性

突发事件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量的积累和叠加,最终演变为质的变化。在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件事情没处理好,就成为这种变化的导火索和突破口。突发性表现为这个导火索和突破口什么时候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出现之后其发展过程、走向、规模以及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都无法完全预测和有效把握。

2、危害严重性

高校突发事件破坏了高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给高校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带来损失,造成人民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而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国,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加深了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3、社会敏感性

高校作为科研、理论重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始终备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并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涟漪效应。

4、影响持久性

由于高校在城市的集中性,以及现代化的传媒的发展,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产生对外的波及效应。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置,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甚至对现行社会制度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

三、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1、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我国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高校突发安全事件的发生。一是要面对在校学生人数快速扩张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二是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变化方式。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要善于捕捉到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所为,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患措施。三是要适应后勤社会化,制定出相应的学生管理方式。四是要重点做好贫困生工作和心理不健康同学的工作,从心理上理解、关心、爱护他们。

2、提升安全预防能力

对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事件尚未形成的时候就制止它。美国教育部认为,一个安全的学校应包括的特征有: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家庭有效沟通、与社区融洽相处、强调学生和教职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公开讲座安全问题,保证学生受到平等的尊重,开通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使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想法,建立学生为其所受不公平待遇进行申诉的渠道,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外(校外)心理咨询服务,提倡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完成从青年到成人、由学校到工作的转变,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置,不能从突发事件发生后开始,而应从发生前到结束这一系列过程着手,建立相应的措施。一是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工作。如建立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经常分析学校安全隐患、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处置的预案、组织人员学习预案内容并演练、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安全教育等。二是突发事件发生后,要临危不乱,结合预案和现场情况、当机立断处置突发事件。三是在突发事件平息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4、提升对危机的转化能力

处置突发事件的好与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的负面影响是否降到了最低甚至是化危(危险)为机(机遇)。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要时刻把维护师生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赢得师生认可的关键;二是充分发挥权威的传播功能,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学校应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得到新闻媒体的公正对待和支持;三是争取权威机构的支持,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向政府部门(主管教育的部门)报告并获得支持,唤起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四是随时把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机会,如受害者的和解、降低要求等,将大事化小,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1]、周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在教育部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10日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5

——对“10·25世纪新华都酒店火灾”报道的几点思考

唐征宇林玉琴

2005年10月25日下午3点,福州市广达路世纪新华都酒店10层突发大火,5位入住酒店的百万富翁从10楼跳窗逃生,结果酿成3人当场摔死、2人摔成重伤的悲剧。福建广播影视集团987都市生活广播中断正在举行的周二例会,延迟设备的停机检修,从下午3点20分开始到晚上7点30分对此突发事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连续报道,成为当天下午事发同时福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对该事件进行同步报道的媒体,笔者作为一名记者也亲自参与了这次的报道工作。根据987行销部当天下午4点开始对福州路面的移动人群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相当大的比例当天下午锁定收听987的连续报道。和伊拉克战争、非典、特大洪水等突发事件相比,这也许只是很小的事件,不过媒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发生,“10.25世纪新华都酒店火灾”(以下简称“新华都火灾”)的成功报道同样给笔者以启发与思考。

突发事件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动,比如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疫情等等。它冲击力强、震撼力大,很快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无论哪一级新闻媒体都把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作为抢抓新闻时效、扩大自身影响、显示综合素质的难得机会。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

一、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

要想正确制定突发事件报道的对策,首先要先了解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突发事件报道与普通新闻事件报道相比有如下特点:

1、时效性更强。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突发”,来的突然,去的也快,往往影响巨大,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火灾的波及面有多大、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暴雨即将带来的降雨有多少等等信息,而且有些事件还需要受众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以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显得更加重要。同时,时效性也是新闻竞争胜负的主要标志。

2、具有连续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群众都十分关心,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报道后,就应该跟踪报道事件的发展过程,让受众了解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有关方面的反应。就“新华都火灾”事件,987都市生活广播就采取了分段连续报道的方式,第一事件向听众现场直播了火灾的发生情景、消防队员灭火救人的过程、新闻发言人的讲话、灭火后调查工作的开展、大火对周边交通造成的影响等等重要信息,连续的报道不仅让受众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疏导交通营造了良好的救火救人的环境,也传达了政府的声音,安定稳定了人心。

3、准确性要求更高。突发事件报道,由于时间紧、现场混乱,了解情况难度大,但突发事件报道影响大,引导性强,稍有差错就会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如果不能够亲临现场,或者在外围“道听途说”,在没有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将火灾说成爆炸起火、将意外导致的火灾说成人为纵火、将跳楼逃生说成为罪自杀,对听众来说,这虽然听起来荒谬,但毕竟出自记者之口,必将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新华都火灾”事件事发闹市,现场目击者多,新闻发言人提供消息早,还不至于发生如此荒谬的报道事故。但总之,突发事件报道的准确性要求比普通新闻更高。

4、现场生动、感染力强。在“新华都火灾”现场,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跳楼逃生的人跳楼前手抓的铝合金门框被烧变形脱落、停在楼下的一辆面包车被落下的人砸出一个深半米多的凹陷、酒店十楼许多间客房窗户玻璃被烧得碎裂从高空坠落、从酒店逃出的房客有的还衣冠不整„„

1突发事件报道因为有事发现场,只要在报道中抓住了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就会给受众以真实感和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

二、媒体搞好突发事件报道的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率和时效性。

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消极的一面,不少领导怕影响工作业绩和稳定不愿公布,一些新闻媒体也因为怕触动了某根神经而顾虑重重,从而使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报道,有的甚至始终不做公开报道。实际上,现今社会人们思想已比较活跃,对突发事件比较敏感,加上通讯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突发事件捂是捂不住的。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中,如果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缺位,那么,各种新闻的替代品一定不会缺位,越是想“封锁”,越是谣言、小道消息漫天飞,群众马上会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并且可能导致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满足公众的知闻需要,而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新华都火灾”发生后,987都市生活广播总监立即决定派记者前往现场对事件进行报道,当了解到火灾重大并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后,又立即决定增派记者进行连续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公开火灾造成伤亡的准确数字。事发闹市,警戒线外的围观群众不下千人,数百辆小车滞留在火灾附近的道路上,周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区居民,由于这些群众只能够看到许多消防车、许多警车在忙碌,不能够像记者一样进入现场进行采访,如果他们第一时间得不到事件本质和伤亡人数的有关信息,就会猜测臆断并且把猜测作为事实向外界传播。但是此时有媒体向社会公开了事件真相,就避免了谣言的产生。另外,此次政府相关部门的动作也非常迅速,有关领导第一事件到达事故现场,并责成有关人员开展事故调查,在火灾发生后的仅1个多小时,政府新闻发言人就在现场向媒体和社会发布了火灾的救援和调查结果,这对安定稳定人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建立广泛的信息网,增加线索来源,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灵敏度。

突发事件的现场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没有广泛而又畅通的信息系统,就不能迅速了解新闻信息,及时赶往新闻现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消息。福州几家成功的新闻媒体的实践证明,新闻媒体不仅要与政府部门、公安、交通、交警、消防、水利、卫生等部门建立联系,还要将媒体的联系电话(新闻热线)的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采用新闻线索有奖的方式鼓励广大群众发现新闻线索时能迅速与媒体取得联系。

“新华都火灾”发生于当天下午3点左右,从3点05分开始到直播开始的短短15分钟时间里,987都市生活广播的热线不断,接到听众提供的线索30余条,并且从消防、公安、医院和媒体同行等不同渠道得到同样的线索。广泛的消息网不仅保证了消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线索。

3、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采编播队伍,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质量。

突发事件报道一般需要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如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如何,怎样获得事件的有关情况,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报道更加有利等等,记者没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对于广播记者来讲难度更大,广播通常要求用最快的速度现场直播,除了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目击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外,还要迅速理清思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做报道,编辑和剪辑的过程都是瞬间在大脑里完成的。所以,除记者本人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外,作为媒体,也应加强训练,培养一支去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采编播队伍。

4、建立媒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应该激活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整合传播”概念来自美国营销界,是近两年传媒界比较看好的品牌推介策略。由于体制原因,媒体不同利益单元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很难形成统一的驱动。媒体各个环节之间互相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有机运转,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建立统一的应急机制。打破部门、中心、栏目等科层化界限。从实践看,应急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领导机制、人员配备、策划预案和技术支持。

不同的频道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报道规模、手段、方式,对此进行精心策划,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策划预案。成立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建立上级沟通机制、掌握报道方针,维护新闻纪律,做到报道安全,发挥稳定社会的导向功能。组成重点报道力量,抽调精兵强将,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各个环节人员协调配合,打破原来的分工界限,进行横向联合,组成任务小组。使报道有充分的人力保障,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

在“新华都火灾”事件的报道中,987都市生活广播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发挥了充分的作用。频道在得知火灾事件发生后,原先制定好的火灾报道应急预案立即启动,频道总监下达报道决策,分管节目的副总监亲自到导播间协调安排记者和直播间主持人的采编播工作。在安排现场采访方面,除了一名原先就负责突发事件报道的记者来自机动采访小组,另外又从频道节目部和行销部抽调精干力量到现场和医院增援。直播间安排了两名有丰富经验的新闻主播对现场直播进行引导和控制。在统一协调和指挥下,整个报道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报道全面客观、有深度、有力度。

另外还要提到的就是技术支持。时效是新闻竞争的第一要素,在新闻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报道的技术支持是保持时效的关键因素,对电视台和电台来说更加重要。如直播节目的直播连线,完全以可靠的先进的传输手段支持运做。技术大发展已经使电台、电视新闻的时效由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闻今日报发展到NNN(Now News Now)现在新闻现在报阶段。在电台、电视日益强调现场事实,现在进行时的时代,直播的各种技术手段应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新华都火灾”事件发生正逢周二下午,这是省级所有电台停机检修的时间。987都市生活广播领导果断推迟了停机检修时间,保证了连续直播可以正常进行,成为福州上空当天下午唯一同步报道该事件的声音。如果没有技术部门的支持,可想而知这一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突发事件报道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突发事件报道应注意与平时报道的不同特点,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不可预知性、偶发性、无法控制等特点,使新闻报道难度加大,报道好坏关系社会稳定。要想成熟、理性、有度地报道突发事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反应但要准确判断。

在各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时效竞争是第一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发事件后,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时差越小,新闻越新,时差为零,同步传播,是新闻记者的最佳境界,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但是,抢时效不等于没有判断的抢发。媒体对突发事件应准确分析判断,顾全大局、严格纪律。应从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判断事件性质,影响。应谨慎选择报道时机、口径、范围规模,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正面组织报道,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对于“新华都火灾”事件,987都市生活广播首先作出了快速反应,立即准确判定了事件性质并开展连续直播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尽量少描述火灾带来的灾难性场面,多描述消防官兵救火救人的感人场景,以减少火灾和人员跳楼对群众带来的恐慌。因为当时有22辆消防车停在不宽敞的广达路上,交警部门戒严了道路,节目除了报道火灾外,还在每次报道中强调了当时的最新路况,对引导交通,畅通救援通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后期,报道的重点又转移到了火灾的起因、大楼存在的安全隐患、高楼火灾逃生的技巧等等方面。

2、全面报道也要有取有舍。

对突发事件,媒体应力求真实、全面报道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对于新闻的五个W、一个H(how)应予以全面真实客观揭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获得事件真相,记者就可以不折手段、不计影响。

在“新华都火灾”救援的现场,为了灭火能够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调查取证酒店一楼大堂被警方的警戒线戒严,不允许记者进入大厦,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出于对记者安全的顾虑。记者当然可以不顾生命危险强行进入火场,了解到更为生动的细节,拍到更让人震撼的画面,但是也给消防队员灭火工作带来困难,给被困人员的疏导带来麻烦,甚至还会破坏火场留下的一些重要物证从而

影响火灾的定性。所以,全面报道突发事件原貌,也应坚持报道的法律尺度和法律道德约束,不超越报道权力的极限。

3、客观真实却要注重以人为本。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对突发事件的实录与直播,追求现场感、真实性是我们的责任,但追求客观真实并不是乎视人的价值、生命与尊严,追求“热点”、“焦点”更不应乎视广大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新华都火灾”事件中有5个人从10楼跳下,3人当场毙命,亲眼目睹这一幕的人也许终身难忘,类似的突发事件对人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对于受众来说也是如此。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不应该过分地描述当时跳楼的场景,更不应该拍摄和登出或者播出摔死的人员的惨状,这是对受众的一种尊重。火灾发生后不久,许多死者和伤者的亲戚朋友赶到现场,许多租在大楼里的公司员工也赶到现场,这个时候,记者不应该因为拍到独家镜头而“欢欣鼓舞”或者笑容满面。另外,跳楼生还的一名男子次日清醒的时候就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此时伤者对火灾发生的那一幕还非常恐慌,一提及当时发生事情呼吸心跳立即加速,如果有媒体不顾伤者情况,继续追问下去,尽管可以问到事件的真相,但是对伤者和伤者家属来说,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所以,媒体追求卖点的同时,也要充分为死伤者及其家属考虑,也要考虑受众的安全感,体现人文关怀。

面对突发事件,媒体如何来正确应对,是各级媒体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挑战和考验,从另一视角看这更会给我们带来机遇和发展。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策略分析》

《地方电视台突发时间报道的对策》

作者: 苑志强 作者:襄樊电视台 肖大顺 叶学军 《浅论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传播和应对措施》作者:毛晓梅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6

一、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的域外借鉴

(一)美国的“政府与社会协调监管”模式

美国政府与社会普遍认为,对社会的管制不应由政府独立完成,对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监管也是如此,应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调监管。在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制度的同时,加强学校、社区及家庭对暴力事件的预防与监管,提高社会成员对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激发公民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责任感。同时,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信息传播进行分级,过滤垃圾和有害信息,减少暴力性思想的传播。此种模式的运行,既降低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又提升了监管效果,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伤害,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加拿大的“完备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和体系”模式

加拿大会对各类犯罪形式通过出台法律进行清晰的界定。加拿大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网络服务和电子政务成熟度很高的国家,对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监管,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通过建立完备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和体系,从不良网络信息中分流出非法信息和攻击性信息,对网络舆情信息实现自我规制。同时,加拿大努力提高民众的自律意识,选择一些公民作为代表,为突发性暴力事件提供信息及反馈,并参与研究解决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常见问题,从根源上查找原因并予以解决,降低突发性暴力事件出现的频率。

(三)法国的“政府、行业和用户三方共同调控”模式

法国社会普遍认为,公权力的行使不应超出其应占的比例,应将其限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因此,法国政府要求行业和用户一起加入到对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监管中来,行业内部监督机构相继成立,对信息传播进行监测,并自我调控社会中出现的暴力舆论。法国政府认为,突发性暴力事件这一问题仅靠某个人、某个机构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人人参与,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该问题,因此,政府、行业和用户三方应互相协助,实现共同调控,在不造成公权力过度行使的情况下,维持社会运行的平衡。

(四)德国的“合作化管理”模式

德国实行的合作化管理模式是让公民参与到突发性暴力事件的治理中去的一种民主模式。公民参与其中有利有弊难以准确评判,因其价值主要是由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参与公民的个人素质两方面来决定。民主需要成本,公民参与的时间耗费、危险系数等,从单一的标准无法检验,而应当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横向的社会中进行宏观辩证的考量。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公民参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历史成本一定是远远低于其历史收益的。因为对于突发性暴力事件,公民可以参与到预测信息的收集、提前的预防,以及引导事后的舆论导向,应该说是绝对的利大于弊。同时,公民的参与可以提高其维护国家安全及人民利益的热情,较之冷漠的国民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团结。

(五)韩国的“实名制管理”模式

韩国的实名制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恶意、虚假、暴力信息的传播,对于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进行净化,防止未成年人因缺乏判断力而跟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形成原因中,存在一定数量因接触错误思想而实施犯罪的行为人,而实名制管理会使人们在传播信息时谨慎分辨信息的可信度,缩小错误思想传播的范围,降低错误思想的影响幅度,其对减少突发性暴力事件有积极意义。

(六)新加坡的“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的模式

新加坡“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的模式着手从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去构建,如加强危机教育,帮助社会成员掌握基本的应对技巧和能力,同时开通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在减少群众惶恐心理的同时,也有利于流言传播的阻断。注重有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将问题掩盖,造成更坏的负面后果。在突发性暴力事件发生后,及时解决受损群众的后续安置问题,提升政府形象,形成良性循环的防范处置模式。成熟高效的预防与处理模式,对减少降低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我国的启示

从上述国家防范与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经验来看,校园安全防范在时间上要提前做好日常防控预案、加强防控演练,增强广大群众和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主体上形成合力,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民间团体、周围群众,尤其是校内派出所、保卫机构、安全保障队等要统一调配、分工与协作明确,切实形成防范与处置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合力;同时,在信息上掌握先机,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等筛除攻击性信息,掌握危险情报,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引导舆情方向。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 篇7

一、要正确认识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现代的社会,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网络已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 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这样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社会,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能检验出一个政府的应急水平和反应能力。因此, 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端正心态, 以适应现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社会, 并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形势下, 传媒应对的方式和方法。要认识到一个地方在发生突发事件被媒体曝光后, 如果政府机关采取回避、封锁等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往往是适得其反, 就会引来全国舆论媒体的过分关注, 结果不仅影响当地政府的形象, 而且也会受到相应的严肃处理。如果面对发生的问题, 面对众多采访媒体, 实事求是, 坦言承认, 一般相关领导和人员也不会受到严重处理。

二、政府部门要树立服务媒体的意识

在我国,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 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很多媒体都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 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 媒体需要大量的新鲜的信息来吸引受众,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这个情况, 树立服务媒体的意识, 欢迎传媒多来报道、监督。而不是关上门, 人的好奇心往往都是因为关门而引起的, 这样打开大门, 多与传媒交朋友, 多传递信息, 力争做到在负面新闻中显现正面宣传效果。例如"周老虎"、"躲猫猫"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都是因为当地政府阻碍传媒和封闭消息, 结果导致势态扩大化, 后果难以收拾。可见, 消极地对待媒体的批评监督, 不仅不利于我们工作作风的转变, 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声誉。

三、政府部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

“流言止于权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 让公众了解事实和真相, 也是政府部门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因此, 提高政府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及应对媒体的能力, 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 至关重要。现在, 我国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 这将大大提升政府在新闻宣传策划、危机事件的处置等能力。

1. 面对媒体保持稳定情绪, 从容面对。

突发事件发生后, 众多媒体趋之若鹜, 有的记者在不全面了解情况下, 问题比较多, 有的记者提出的问题还很尖锐, 如果在有记者采访或提问时, 情绪有些激动, 或者拒绝记者采访, 就要让媒体抓住把柄, 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引出新的新闻, 因此, 应对媒体要早做准备, 记者在为难你时, 要从容回答, 防止媒体在这方面做文章。

2. 回答媒体要精练准确, 防止歧义。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 拒绝回答问题, 和不接受记者采访是不应当的, 但是, 与记者畅所欲言也是不明智的, 俗话说, "言多必失", 在与记者交流时, 语言表达一定要简单精练, 在对于突发的事件不了解和不清楚时, 语言要谨慎小心, 一些记者来采访前, 都是经过大量的精心准备才来的, 所以, 在记者进行采访提问时, 有时会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 你要考虑好如何去用简短精练的话来回答, 尽量防止歧义的发生。同时, 政府行政机关实行的是一把手负责制, 如果你是一把手, 面对媒体, 讲出的话一定要敢于负责, 勇于承担, 但切忌说话太绝对, 更不可随意做出承诺。

3. 要善于抓住时机, 主动辟谣。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第一时间站出来, 澄清事实, 向广大媒体讲出事实真相, 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取得媒体和群众的信任, 否则, 一旦媒体曝光后, 政府在事实面前, 闪烁其辞, 或退避躲让, 让媒体和群众只能是猜测, 或谣言四起, 让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工作陷入被动。所以, 政府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被媒体曝光时, 要选择最佳时机, 主动出击, 这才是政府的明智之举。

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研究 篇8

1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其主体为学生,扩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事件。它主要有自然灾害、政治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治安类事件等[1]。这些高校突发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1 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有些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有学校内部的管理失误的缘由,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入侵造成的。但归结起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有着极大地不确定行,且发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

1.2 扩散性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信息通讯更为迅速与便利,加之高校是一个学生相当集中的地方,各种信息能迅速在学生之间传递,在这过程中,更易产生事实的扭曲或夸大,同时学生与家长之间也会传递信息。这就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呈现出扩散性的趋势。

1.3 破坏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题是大学生,且一旦发生,会给学校和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打破了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和环境,严重的更对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有一定影响,最关键的还是造成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1.4 紧急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大、影响力强的特点,因此它的处理越快越好,容不得半点迟疑和懈怠,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给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和方式上要有一定培训。

2 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1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高度的警觉性、临危不乱的沉稳心态、随机应变的灵活作风、大智大勇的机敏头脑。面对突发事件时,高度的警觉性能够帮助辅导员在事件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只有思想上临危不乱,冷静沉稳,行动上才能机智果断,站在全局的角度不推上不责下,事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抽吸脖间解决问题。但突发事件并不是不可预计的,通常都有一定征兆和暗示,因此辅导员要依靠本人的经验和以及正确的判断来提供有效信息,把握时机,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平息事件,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若辅导员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在事后呗认定为是最佳选择,则说明辅导员已具备了应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2.2 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辅导员具有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但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存在明显脱节,没有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欠缺,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此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尤其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调控技能。辅导员熟悉必备的心理学知识,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这是由于,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就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实行改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展开政治教育工作。综上所述,辅导员除了要有渊博广泛的知识外,还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生,把握工作方向,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3 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

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处理所有的工作部完成。事实上,突发事件给学生当事人以及其所在群体造成的伤害并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心理创伤。心理恢复是处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深刻入了解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同时具备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讷讷个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需要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好的记忆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而且要有果敢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等。在心理恢复阶段,辅导员应积极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高解决心理问题的效率。

3 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策略

3.1 预防阶段的教育引导

辅导员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与大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对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想,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成长过程都有相对较多的了解,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直接指导者,并对预防突发事件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作用。是要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学生动态,做好跟踪服务;构建科学完整的防范制度,补充完善预防机制是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根本保障。辅导员作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大力推行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强大的内心,提高心理素质,树立防范意识,减少恐慌、迷茫、不知所措的情绪。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为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更多的时间,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

3.2 应对阶段的沟通疏导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强,可控性差,而且辅导员个人的能力及职权有受到限制。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对学生的的了解,从各种角度对事件的发生缘由、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做出基本判断,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向学校领导快速决策和专业人士求助,并协助他们尽快处理提供准确信息和有益帮助。高校辅导员是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是学生最信任的人,这就需要辅导员充分运用自己角色的特殊性,发挥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感知能力,及时掌握情况,争取主动,按照特事特办,采取灵活方式和快速应急措施,疏导学生,控制局面,稳定情绪[3]。在进行时候的信息发布时,要保障消息的透明度,认真总结,还原真相,不要遮遮掩掩,以免学生和外界过多猜测,虚构事实,反而造成更为不良的舆论影响。

3.3 恢复阶段的心理辅导

当突发事件得到快速而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后,并(下转第120页)(上接第78页)不表明整个事件的处理就圆满完成,针对此事件折射出的各类矛盾以及对恐慌、惊吓、学生的心理辅导,是突发事件处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时,高校辅导员就要充当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安抚学生的心情,为思想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契机。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回避,要积极化解,要做矛盾双方之间的调解员。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利益或是身心受到伤害的学生,辅导员要加强对其的关注,通过单独谈话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或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减少因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防止出现连带的意外情况[4]。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给校园安全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考验了高校辅导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状态、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新时期下,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应该从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这必将成为一个趋势,形成一种崭新的理念。提高警惕、注重预防是防止突发性事件增多的最好办法。辅导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意识到校园安全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校园环境,共建美好的和谐校园。S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给校园安全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考验了高校辅导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状态、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策略,以期共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2]吕鹏.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3]罗晴,董波.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初探[J].党史博采,2008(6).

谈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应对策略 篇9

一、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 应对意识薄弱

尽管目前我国多数媒体,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特别是也建立了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但仍然存在着应对意识薄弱的问题。一些媒体对突发事件不够敏感, 特别是对一些潜在的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分析, 很多时候都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反应。还有一些媒体应对存在随意性,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在应对过程中不能从引导的角度出发, 随意进行报道, 甚至出现了不正确的舆论引导。

(二) 应对机制落后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是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 多数媒体都能够按照这一方针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国一些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处置过程中, 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应对机制, 特别是由于很多突发事件涉及面较广、事件比较复杂, 需要媒体与相关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和分工负责, 但还缺少良好的合作机制, 统一、协调、有效的应对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特别是推诿扯皮、躲避逃避、推卸责任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

(三) 记者素质不高

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 记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记者必须以较高的素质来应对突出事件, 否则极易造成处置不当。尽管我国媒体记者整体具有良好素质, 但仍然有一些记者存在着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由于不负责任或者缺乏道德而出现问题。比如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的报道中, 辐射单位“毫希”与“微希”相差1000倍, 但一些新闻记者由于缺乏责任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没有弄清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随意使用这一辐射单位,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二、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 强化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引导作用

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公共应急媒体”的作用, 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媒体应着眼于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将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特别是要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重点,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积极构建信息公开平台, 着力强化信息公开能力。强化引导作用, 还必须加强对潜在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 特别是要对网络舆论焦点进行分析和研判, 对于那些可能形成突发事件的舆论焦点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辟谣”, 并做好跟踪报道, 将事实真相呈现在受众面前, 切实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 明确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 必须区别于普通新闻报道, 着眼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破坏性、偶发性等特点, 注重把握应对原则。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保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某次空难发生后, 打捞队在将“黑匣子”打捞上来之后, 由于出现了人群鼓励的场面, 播出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还要坚持快速反应的原则, 对于突发事件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给予反应, 而且还必须做好跟踪报道, 通过快速反应和真实报道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三) 建立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公共传媒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 这些都需要建立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协调机制, 媒体之间、媒体与政府部门之间、媒体与社会组织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 共同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特别是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还要大力加强媒体记者、采编人员、报道人员教育教训机制建设, 不断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

三、结语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10

关键词:政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应对策略

从2003年的“非典” (亦即SARS) 开始到H1N1流感、新疆骚乱事件、舟曲泥石流乃至7·2四川什邡事件、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 等等, 考察与归结我国突发事件的诱因, 既有自然因素, 也包含社会原因, [1]概括来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逐渐进入了所谓“高风险时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 社会就进入了高风险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 这表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稳定性显著降低。二是全球气候变化亦是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又一诱因。这些突发事件一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但同时也把一些长期被忽视或暂时搁置的社会问题迅速摆在了各级政府的案头之上, 反而成为促使各级政府迅速出台应对策略和提升信息传播能力的良好契机。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 突发事件不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更吸引了学界的深入追踪和更宽领域研究。所谓突发事件, 亦称突发公共事件, 即因自然或社会因素致使突然发生的, 由于事件发展快、危害大、影响广而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迅速采取行动, 调动相关力量予以遏制并加以解决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状态。[3]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 为此, 我们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 逐渐掌握其中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应不断改善和提升政府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信息传播的能力与策略。[4]在我国社会转型期, 面对突发事件频发, 学界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越来越偏重于引导策略的显学, 缺乏系统性理论视角, 因此难以构建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传播系统。而政府作为社会管控主体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 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和预防方面还处于经验积累和摸索阶段, 然而探索和建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应对策略与机制对于突破政府应急处理壁垒、提升信息传播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突发事件中政府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 突发事件中提高政府信息传播的能力与策略有利于政府形象建设和决策执行。突发事件中政府运用媒体新闻快捷迅速地向公众传播执政者的决策、方针、路线等讯息对于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5]。正如阿伦特所说: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的复数性本身, 来自“人最初的聚集”和人的“共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得到了人民的认可。所以执政的合法性并不能掩盖个别部门和地区个别时间节点在资源利益分配、民众政治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不正当。民众对政党和政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单来自书本与影视作品中对党的光辉形象宣传与教育, 还来自生活体验中的感性认识。而生活体验的感性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观察与交流沟通后的感悟[6]。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党委政府一味地封堵信息、扑杀各种“有害信息”, 错失了与民众沟通的机会, 最终只会造成谣言肆虐、激化矛盾, 损害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 突发事件中政府提高信息传播能力有助于缓解紧张的管理关系, 实现管理的正向绩效。突发事件因其事发突然, 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 矛盾尖锐对立, 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 往往对政府的正常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 则必然诱发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失灵, 将极大影响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正面评价。从现实来看,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管理往往受制于决策和执行中的某些缺陷和盲区, 出现所谓的“管理负效应”的倍增现象。与管理学原理中的“水桶理论”相似, 即水桶容量取决于水桶最短的一块木板, 若将这一原理用于解释和考察政府管理行为, 笔者不难发现因“最短木板”而产生的管理负效应增倍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管理负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冲击力会远大于管理正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建设力。因此, 提升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能力, 特别是新闻信息发布和媒体应对策略, 对“抚慰民心, 稳定社会公众情绪, 争取舆论的配合与支持, 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发布为政府迅速有效地开展其他应对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7]。

二、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应对策略建构

(一) 在突发事件中诚恳回应民众利益诉求是政府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和应对策略的基石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所说: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 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 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 表现出冲动和具有进攻性的特点[8]。许多突发事件, 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遵循了相似的路径:人民群众正当诉求长期得不到重视, 进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情绪, 当政府对事关群众利益、社会公平的个体事件处置不当时, 围观人群便产生了代入感, 个体维权变成了群体泄愤, 事态迅速扩大。很多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往往全力封堵信息, 对媒体则是能捂就捂、能压就压。正如朱明国在《人民日报》所指出的, 处置突发事件“不是权利维稳, 而是权力维稳, 不是动态维稳, 而是静态维稳, 不是和谐维稳, 而是强制维稳, 甚而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舆论力度骤然增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 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媒体形态的变迁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 使网民能够通过新媒体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并迅速形成大规模网络舆论。然而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是严重缺位的, 出现了所谓的信息真空和主体缺位[9]。要实现这一趋势的扭转必然要进行政府管理取向的转变。在突发事件中, 媒体和互联网既不是事件的起点, 也不是终点, 诚恳回应民众利益诉求是根本[10]。各地的突发事件处置的经验教训表明, 维护群众利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 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应该成为维护权益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复杂挑战, 为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 围绕突发事件不断建构和完善相关长效机制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在于政府积极建立和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上面, 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前预警机制。在预警阶段, 政府要对各种社会谣言、政治民谣和社会思潮等“隐舆情”格外重视, 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能够解决的应维护群众利益及时解决, 暂时不能解决的应与民众对话沟通, 对于自然灾害等应及时预警, 做到真实公开, 以消除谣言, 把可能的灾害降到最低。二是在突发事件处置阶段, 政府要从“全能政府”的理念转变到“有限政府”的理念[11], 及时客观地提供信息, 而不是像惯常所做的那样, 认为等到事情处理圆满之后再披露, 才是对人民负责。在信息社会中, 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人们只能从其他渠道寻找信息, 谣言便很可能传播开来, 最终造成政府的被动。三是在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 政府应及时总结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经验并通过媒体及时发布, 征集民意以建立完善诉求表达解决机制、可操作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三) 突出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的联动

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 政府应有意识加强与媒体的联系, 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和公众进行沟通, 收集民意、了解民众诉求, 重视媒体和民众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对政府来说, 突发公共事件各阶段, 必须以最快速度发布真实消息。近年来的突发事件有很多都是个体事件通过媒体报道后引发的, 所以有的领导对媒体有抵触情绪, 甚至“谈媒色变”。媒体进行报道监督是自己守望社会的职责所在, 并且我国传媒行业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媒体监督是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

对媒体来说, 坚持媒体自律, 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有监测环境的功能。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特性使其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有天然的敏感。媒体在进行准确报道、舆论监督同时, 其内容也可成为政府了解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另一个方面, 媒体还应向公众传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服务信息, 为公众表达诉求提供平台。对公众来说, 提高媒介素养, 主动获取权威信息。突发事件中, 由于不确定性和较高的相关程度, 公众产生好奇乃至不安是正常的, 但只有提高自己的批判能力才能有效地抵制谣言和流言, 使自身、社会和国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以外, 公众也要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合法表达诉求的能力。

三、结语

尽管提高我国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的能力和应对策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但要实现实质性飞跃,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从200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 到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表明我国对突发事件中政府的信息行为的规定已经日趋完善, 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 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中的信息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一方面这些法律规定的贯彻有时并不到位;另外, 我国宪法在司法实践中并不能直接适用, 下位法律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 有的行政法规甚至与宪法相抵触, 导致了我国媒体难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与监督。相关法律的制定已经刻不容缓, 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管制与新闻自由、民众知情权等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景华.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10.[1]任景华.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10.

[2]郭兴旺.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5) :4.[2]郭兴旺.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5) :4.

[3]赵振宇、焦俊波.系统论视野下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框架构想[J].现代传播, 2012 (10) :46.[3]赵振宇、焦俊波.系统论视野下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框架构想[J].现代传播, 2012 (10) :46.

[4]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变迁[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3) :28.[4]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变迁[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3) :28.

[5]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 2005 (1) :27.[5]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 2005 (1) :27.

[6]吴小君, 刘小霞.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与新闻执政能力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 2011 (4) :34.[6]吴小君, 刘小霞.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与新闻执政能力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 2011 (4) :34.

[7]刘堂灯.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媒体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 2010 (17) :17.[7]刘堂灯.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媒体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 2010 (17) :17.

[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9]喻国明“.抢盐风波”中的舆情态势及结论——基于网络文本的智能化舆情分析技术[J].国际公关, 2011 (4) .[9]喻国明“.抢盐风波”中的舆情态势及结论——基于网络文本的智能化舆情分析技术[J].国际公关, 2011 (4) .

[10]祝华新, 单学刚, 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10]祝华新, 单学刚, 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11

网络突发事件传播的特点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网络包含了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元素,信息传播窗口多样,交流快捷方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表明:2009年发生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高达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其中2.26亿网民浏览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通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博和QQ群。

传播内容的广泛化。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失去了审核新闻的垄断权,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得到迅速传播和扩大,例如“2010年山西地震谣言案”、“我爸是李刚”、2011年“日本地震造成中国的抢盐风波”事件、“双汇瘦肉精”、“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2012年“湖北学生焚书”等,这些突发事件都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传播效果的扩大化。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的特点,信息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一旦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出现,网络媒体就会第一时间报道,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如果得到大量受众的认同,消息就会很快散播开来,随着不断的跟帖和被跟帖,就会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

网络突发事件被炒作的原因

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一个突发事件被媒体在网络中报道后,就会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形成一个舆论的焦点。正如2010年“7.16”中石油大连储油基地发生的火灾事故,新闻媒体在网络上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时公安机关适时介入,正确地引导了社会舆论,控制了事态的发展,这是网络对突发事件的正面宣传效应。

网络“推手”的利益驱动。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催化产生了一些网络“推手”,他们有着娴熟的网络技能,熟悉网络流程,经常是将“劣”变成“优”、好”说成“坏”,混淆是非,以实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目的。

网民的好奇心推波助澜。一些原本平淡无奇、普普通通的事件却被炒作成倍受关注的事件,这些都是网民的好奇心在作怪,盲目的跟帖,造成這些事件迅速传播,聚焦成网民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经调查,大多数网民并没有“政治企图”和“个人目的”,只是因为好奇心作怪,纷纷点击跟帖,瞬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群体,致使普普通通的事件成了巨大的社会热点,引起群众的恐慌心理。

敌对势力的破坏和诱导。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形形色色的人均可以登台亮相,致使一些敌对势力、国际反华组织和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利用网络媒体这个平台恶毒地攻击党和政府,尤其是利用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大做文章,歪曲事实、挑唆诱导、蛊惑人心,制造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实现其卑鄙不可告人的目的。

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误区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公众对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平时,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扮演着传递新闻信息并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角色,因此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策略,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的发展和处理。然而,目前某些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较多误区,导致事件处理困难,政府公信力下降。

第一,新闻媒体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遇到突发事件,某些当事方却一心想封堵信息并压制公众舆论,企图借助行政力量让媒体停止报道。而封堵信息、设置媒体报道的障碍,不但不能缓和局面、化解矛盾,反而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失去处理的最佳时机,丧失公信力,这样就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聚集和爆发。

第二,信息发布比较慢,舆论应对不力。由于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牵扯的利益比较复杂等特征,如果当事方对突发事件置之不理或是进行冷处理,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控和引导公众舆论,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发布虚假信息,没有好的传播技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当事方向公众和新闻媒体发布虚假信息,则会严重影响到自身公信力和对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些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方法策略

根据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深刻认识到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以采取恰当的媒体应对策略来处理好突发事件。

首先,媒体应该转变应对策略,信息及时主动的公开。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曾经指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信息的不透明和信息阻塞,都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引发骚乱、暴动等社会负面行为。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严密封锁突发事件消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及时公开信息,正如迈克尔·里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则:Tellityour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我国已制定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来应对突发事件,为媒体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目的就是要求媒体主动公开,通过发布新闻消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另外,只有及时、主动、充分地发布信息,才有可能缓解或杜绝网上各种议论、流言、猜测的压力,才能在事态控制上取得主动权,提升公信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基于当下媒体提出了“黄金四小时”原则。“黄金四小时”是新闻发布要及时,政府要第一时间发表意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nlc202309051226

其次,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进行有效的互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仅仅通过媒体及时发布消息还不够,还必须搭建网络平台,建立相关的网站,利用网站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开设群众诉求通道,回答网民的各种问题;采取公布电子邮箱、博客、论坛等方式,征求网民的意见,保持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的畅通;通过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论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与网民做好互动和沟通。

第三,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流言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价值判断信息组成的,不同的人对信息的看法和判断不同,因此,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权威意见,通过转载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邀请权威人士做访谈,推荐比较好的网友评论等。(2)对网络上的一些错误意见进行删除。由于网络评论的匿名性和开放性,许多人对自己发表的言论不负责任,致使许多偏激及错误的意见在网络上流传,对于这种蓄意破坏网络舆情环境的信息就予以删除。(3)培养意见领袖。网络的开放性让网络媒体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网络上发布的新闻并不需要严格的审核,这就导致部分匿名消息发布者忽视或无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报道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比如“韩峰局长日记”事件出现后,网络舆论变得相当复杂,有的网友说韩锋作风恶劣,要求严惩贪官,而有的网友则说韩峰是个好干部,要求宽恕他。大量的评论信息充斥着媒体,而受众通常会将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一些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专家学者及网络论坛版主、知名博客博主成为意见领袖,对于引导舆情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意见领袖也称为舆论领袖,是传播学中的专业术语,指那些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这些人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他们可以有效消除公众因非理性、情绪化表达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第四,加强媒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引导社会舆论。由于突发事件很难预料,出现的非常突然,网络輿论形成的也比较迅速,受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进而形成网络舆论,因此可以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出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和传统媒体高权威性的优势,做到两者互补、有效联动,让网络媒体的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

第五,消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处理突发事件不利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例如谣言、网络上的一些恶意评论等,都要及时地消除以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中国有句俗话叫“谣言止于公开”,公开“谣言”表明了当事方积极的处理态度。比如2007年海南香蕉的谣言事件,网络和电视媒体几次公开辟谣,正确合理地引导社会舆论,表明了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网络上消除这些不利信息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用事实说话和用评论说话。对一些蓄意破坏社会安定和存有不轨意图的消息,要及时的处理。

第六,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处理好,在网络上就会向正反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不可遏制的态势,这会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公安机关的舆情导控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必须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突出网络舆情监控重点对象,对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进行全方位的网上巡查,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掌握突发性事件的网上炒作,尤其是涉及党政领导的网络舆情。二是加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积极宣传法律条例,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以公正、求实的言论团结人民群众,引导网络舆情向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舆论轨道上发展。

第七,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处理网络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工作预案,完善舆情分析和舆情预警工作机制,保持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发现、收集渠道的畅通,加大网络舆情信息的判断指导力度,掌握突发性事件网络炒作的处置和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实事求是地回应新闻媒体和网络群众,充分表达党和政府的诚意,增强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总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公开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媒体和当事方转变观念,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才能起到澄清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社会恐慌,并为公众应对公共危机提供策略指导,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稳定、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

|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编校:郑明扬

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篇12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政外交事件频发的多事之期, 1927~1949年间, 由于国力的衰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曾发生大小外交危机和涉外突发事件数十起, 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当时的条件、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出发, 对这些涉外突发事件主动或被迫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最后导致了事件处理的不同结局, 其中成败利弊皆可作为历史的借鉴。以下我们择取其中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外交突发事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济南事件

1928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继续进行二期北伐。5月1日, 北伐军占领济南。就在蒋介石率军准备继续北进时,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驻济日本军队忽然向北伐军发起全面攻击, 占领全城, 并大肆屠杀中国军民,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面对日本的出兵, 中国政府进行了抗议与交涉, 但中国政府的所有努力, 都没有取得成效。5月3日, 日军在济南各处制造流血事件。疯狂的日军“遇中国人, 不论兵民, 即开枪射击, 一时尸体满街”。由于部分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日军就更肆无忌惮, 而且不顾国际公法, 闯进外交部驻济南交涉署, 残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外交特派员蔡公时等17人, 更用大炮轰击北伐军驻地和济南市民。据调查, 在这次惨案中, 中国军民死亡3254人, 受伤1450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惨案, 当时中方在济案发生后所采取的应对之策, 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蒋介石在济南采取避战措施, 与日军就地交涉;二是由国民政府进行外交交涉和全面应对。

惨案发生后, 蒋介石即派外交部长黄郛到日军司令部进行交涉, 不料黄郛因拒绝日方无理要求, 竟被拘禁18个小时。4日晚日军用飞机和大炮向济南城内轰击, 向北伐军发起总攻, 限令城内守军一小时内缴械离城。面对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的蛮横态度和日军在济南城对中国军民的疯狂屠杀, 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在阵前与福田彦助交涉的打算, 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并以此事实宣告全世界”。

济南惨案发生后, 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 决定北伐继续进行, 济案由外交部继续提出抗议, 严重交涉。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应变指导方针, 比如, 国民党采取了指导各地民众团体游行抗议、组织抵制日货活动等行动, 甚至组织军队也参加游行示威。在上海、南京等地就成立了对日经济绝交委员会。

6月8日, 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 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此后济案的交涉由国民政府外交部与日方进行, 历经多次变化, 直到1929年3月中日双方才达成协议。该协议内容没有追究日方的军事责任, 而只决定了两个月内, 日军从山东撤军和共同组织中日调查委员会另行调查双方损害问题等事项。济南事件由此结束。

纵观济南事件中日交涉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对事变的应付之策只想妥协退让, 完成第二次北伐。先采取的是就地解决方法, 不行则诉诸外交解决, 辅以内部动员抵制日货等民众运动。但这种一味地妥协退让的交涉方式, 使得日军愈发肆无忌惮, 济南一度为日军所占, 中国人民遭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民政府这种做法, 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 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 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特别是从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 使得日本今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二、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变

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全国后, 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 他们不断派出间谍在东北各地活动, 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1年2月, 日本参谋省情报科情报员、陆军大尉中村震太郎等四人潜入我国禁区黑龙江兴安屯垦区猎取情报, 被我驻军第三团关玉衡部捕获, 当场搜出地图等证据。中村在受审时武力抗拒, 与我军人搏斗, 被打死。驻军考虑到如与日方交涉, 软弱的当局最后将会屈服, 情报将会被日方取走, 随即决定将日谍全部处死。

关玉衡将情况和证据向当时在北平的东北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做了报告, 但他却没有向沈阳东北长官公署主持政务的参谋长荣臻报告。

8月初, 日本驻沈阳领事向东北长官公署提出抗议, 要求中国方面调查, 9月上旬, 中国政府被迫承认了处死中村等人的事实。

在东北方面, 由于张学良与荣臻也没有对此事及时通气, 更没有研究应变的对策, 荣臻没有思想准备, 以致日领询问时, 荣以不明真相含混其辞。日本军部乘机大肆制造舆论, 在军事上咄咄逼人。于是, 张学良向荣臻指示了对中村事件的方针:“俟该事件充分调查后, 根据事实, 决与圆满公平解决, 并充分地努力, 使两国国交不发生阻碍。”这一目的在日本蓄意挑衅之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村间谍罪行确凿, 中方代表据此与日方据理力争。在确证面前, 日本领事的态度顿时大变, 转而提出要中方道歉、处罚责任者、赔偿损失和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四项解决条件。中方以请示为由拖延之。

事实上, 日本外交谈判不过是掩盖战争准备的手段, 在此期间, 日本军方决心用军事手段占领东北, 已经悄悄完成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部署。

1931年9月18日夜, 日本关东军借口南满铁路遭到破坏, 突袭东北军沈阳北大营, 进而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对于南京国民党政府来说, “九·一八”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遭受外敌入侵国土沦陷的重大突发事件。

“九·一八”事件后, 蒋介石确立的应付原则仍坚持一贯的妥协方针, 可概括为“忍”、“韧”、“拖”三个字, 即军事上不抵抗—“忍”;外交上不屈服—“韧”;不绝交, 不宣战, 不与日本直接交涉, 不签丧权辱国的条约, 尽力拖延与日本直接摊牌的时间—“拖”;同时诉诸国际联盟, 将事件国际化, 争取国际同情, 希望通过国际干涉, 迫使日本撤兵。

具体运作, 则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 控制国内舆论;二是调整运作机制, 成立专门决策机构来应变;三是对日本方面只提抗议、提要求, 不与之进行谈判;四是在军事上忍耐的前提下, 将日本侵华真相诉诸国际联盟, 希望西方列强主持公道, 强迫日本撤兵。

日本对此采取反诬手段,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亦向国联申诉中国挑起事端。从1931年9月到次年秋, 国联多次召集会议听取双方陈述, 并曾派以英国李顿伯爵为首的调查团到东北实地调查。在得知事件真相后, 国联多次做出决议, 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兵。但日本拒不执行, 反而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后来干脆宣布退出国联, 使南京国民党政府依靠国联迫使日本撤兵的计划完全破产。

国民党对应日本制造的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件方法成败因素, 有几点值得注意:

1. 战前的日本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近百年来, 他对中国的基本政策就是尽一切可能来破坏中国安定统一, 阻止中国富强, 其做法就是不断在中国制造内乱和矛盾, 破坏中国的政治与民族团结, 欲陷中国于永久的一盘散沙状态, 以利其侵略蚕食。所以, 对于中国的在野派反对势力, 不论是孙中山的革命党还是北洋军阀, 他们都给予庇护、支持、援助, 而绝非出于同情中国革命。日本为了国家的利益, 无视国际组织、国际法与已订立的条约, 一旦回避不了, 就做片面解释, 蒙骗不了则耍起流氓手段, 宣布退出国联, 欲让中国“有冤无处申”。他还特别注意舆论宣传, 凡是有利本国的就大力宣传, 凡是不利本国的就回避或歪曲, 以蒙蔽本国民众, 在国际上混淆视听。如中村间谍案中因事实确凿, 日本心虚, 便在其控制的《盛京时报》等报刊上或不提原因, 或歪曲事实真相, 纯系淆惑世人听闻, 企图推卸其间谍活动的责任, 并在国内掀起战争狂热。

2. 就中国而言, 当时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导下, 国民党当局上下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忍气吞声, 一味忍让, 出了事怕事, 越怕越出事。如中村事件中, 本来中国方面事前已向驻东北各国领事发了照会, 不许外人进入禁区, 有言在先。事件发生后, 中村间谍罪行确凿无疑, 中方本可以通过舆论将日本的间谍行为昭告天下, 争取主动, 占据话语权, 但东北当局始终将事捂着, 开始时不承认, 当事实无法掩盖了, 才承认处死中村的事实, 还一厢情愿地要“以镇静与稳慎的态度, 希望和平解决”。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十分被动。蒋介石也不敢向日本提出抗议, 反要将行使正当职权的关玉衡“进行军事审判, 予以严惩”, 想以“自虐”来换取日本的让步, “与虎谋皮”的结果客观上适得其反。

上一篇:心外手术下一篇:外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