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2024-08-06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共12篇)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1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 一般是指突然发生, 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正常进行, 对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 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对学校产生不利的影响, 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及安全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发生在校内, 或者虽然发生在校外, 但是事件与学校或师生等有关。由于高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 突发事件不仅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对师生造成的心理冲击更是无法弥补。因此,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规律,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事件进程的紧急性、事件影响的广泛性、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等主要特点。

1. 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高校突发事件在爆发的开始, 对管理者而言, 一般很难采集到相关的信息, 信息的滞后性十分明显, 管理者无法进行及时地判断, 而事件本身又在瞬息万变, 对事件后果可能涉及到的影响没有先前的经验性知识作指导, 所以, 不确定性是突发事件的一个很大特点。

2. 事件进程的紧急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爆发, 对学校而言其所面临的管理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 学校管理者需要在高度的压力下迅速做出决策, 这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现实的检验。

3. 事件影响的广泛性。虽然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只是在高校内发生, 但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高校爆发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涟漪反应”, 将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的影响, 事件的主体将会具有社会群体的广泛性。

4. 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非常规管理, 也就是说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在有限的信息、时间和资源条件下, 寻求较“满意”的应对处理措施, 这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管理决策。高校要迅速完成从常规管理转到非常规管理, 即从常态到非常态的转换。所以, 管理方式的转变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分析

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模式。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酝酿、爆发、恢复三个阶段, 并遵循着这一特定的生命周期, 在每一阶段, 需要高校管理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 酝酿阶段, 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不断积累膨胀, 引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阻止事件的发生, 尽可能控制事态的发展,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而具备预警分析能力则是对高校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2. 爆发阶段, 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因素的积累已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 事态的发展也由量变转变为质变。这时, 高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动用各种管理资源, 尽最大可能及时地控制突发事件, 防止事件的蔓延, 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这时的关键是管理者的快速反应能力。

3. 恢复阶段, 是指突发事件的影响已减小或消失, 高校非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减小, 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增加, 高校正在逐步转入常态。对高校管理者而言, 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进行调查评估,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时强调的是高校管理者的善后学习能力,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为应对下一次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三、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1.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句话体现了事前管理的重要性。从防范到化解, 再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事后的恢复, 这就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就是为了起到防范的作用, 使高校管理者树立危机意识,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进行监测与评估, 为决策机构提供信息。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 就是学校的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诱发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和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估, 并由此确定进行突发事件管理的活动。所以,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基本功能是预报, 也就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 ( 可能爆发, 也可能不爆发) 发出提前预警, 使高校做好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 变被动为主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讲, 高校只有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才是最节约成本和最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2. 制定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原则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针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 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就是为了明确一旦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应对和如何应对的问题。高校在制定处置预案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预案要有弹性。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复杂性, 任何一个预案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 也很难穷尽所有的细节, 所以, 在制定预案时不能太刚性。一个完整的预案, 应包括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处理程序、资源保障以及管理者和组织的分工关系等。

(2) 方案要多样性。高校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紧、种类繁杂, 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方案都能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 因此, 在制定方案时, 一定要准备一些备用方案。一旦第一方案失效时, 就可以紧接着采用第二方案……这样,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束手无策。

(3) 预案要有实用性。制定预案时, 一定要考虑到高校本身的资源特点和实际情况,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外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危机管理方面的一些专家, 高校可以吸纳他们为顾问。这样, 不但可以弥补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人才的不足,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公信力, 使师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

3. 进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培训演练的原则

对师生进行培训与演练, 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培训与演练,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与信心, 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预案中的不足, 从而达到完善突发事件管理的目的。

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每年新生刚一入校, 就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反恐、消防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 通过这样的培训, 使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这种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并在其他高校进行了推广。

4. 建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机制的原则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 传播媒体的发展, 人们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师生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信息的需求是十分渴望的, 如果高校没有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 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趁虚而入, 加重师生们的恐慌心理。2003年发生在北京的“SARS”危机, 就是因为沟通不及时, 结果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这个教训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沟通过程中, 高校管理者应掌握好以下两点:

(1) 高校应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 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 要想封锁突发事件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所以, 高校应该主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高校管理者应该迅速调查原因, 弄清真相, 尽快把相关的实事通过新闻发言人通报给公众信赖的媒体, 这样就能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这样就能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否者, 将会十分被动。

(2) 高校应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和公开

有些管理者担心, 如果把相关信息公布于众, 将会损害学校的形象, 实则不然, 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十分发达, 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采取对信息封锁的做法, 显然是行不通的, 并且容易造成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突发事件发生后, 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应迅速展开实地勘察、调研, 及时写出事件的鉴定报告, 告诉相关人员: 突发事件的类型、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事件过后的恢复行动等。信息发布可利用的平台有: 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电子邮箱、手机等。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有: 举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新闻稿、组织记者进行报道、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等。

5.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评估创新机制的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爆发过后, 学校的人、财、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尽快地使学校恢复到事前的常态, 这是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处理工作的延续。对高校突发事件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 事件会对学校造成损失和冲击;另一方面, 事件又为学校提供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即危机与机遇并存。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做好事后的评估和创新, 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 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处理预案。通过事后的评估与创新, 提高管理者的水平, 重塑学校的形象, 转“危”为“机”, 这是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创新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般在常态的秩序下, 高校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很难显露, 而突发事件的暴发, “能够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 警示处于政治权力中心的人们”。事件过后, 通过评估找出必须排除的隐患和需要纠正的不足, 可以采用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方式,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应对预案等管理更为科学周密, 为下一次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所以,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作为高校管理者, 不应仅仅追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的状态, 而是利用事件创造的机会, 从管理者的观念更新、学校的制度建设、管理机构的合理和政策的改进等方面, 进行更高起点的学习和创新, 这才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实信, 写措广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正常秩序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应对, 将会引发危机。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入手, 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进程, 提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对高校在非常态下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76.

[2]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2

四、结语

大学校园一直是内部组织稳定性很高的安全之所。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高校突发事件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伤害,同时对高校的声誉的损害也不容小觑。这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比较的重要。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期,前期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功能,中期要把重点放在调适和沟通、规范功能,后期必然要以整合功能的发挥为主,从而保证高校的稳定和和谐。

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3

(1)做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处理学生工作的突发事情。虽然我们作为辅导员都不希望遇到这种紧急的突发事情,特别是突发事情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处理的非常规性,所以要求我们所有的辅导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事情发生之后,都能够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来解决问题。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亟待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才能冷静的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找对策,化解矛盾。

(2)解决突发事情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应积极地了解情况,深入分析,对症下药,不能盲动。古语说,“谋定而后动。”我们辅导员一般都是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的,大部分也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详细地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全面认真细致的掌握实际情况,才能成功的掌控全局。决不能错误估计形势,想当然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辅导员应全面了解情况,不能乱动、不能瞎动,稍微一盲目,或是不了解情况做错了事情或是说错了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加剧矛盾的演化,使问题雪上加霜,非常棘手,难以解决。

(3)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辅导员应培养实际过程中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平时学了很多学生突发事情处理的知识,接受了很多辅导员专题培训,可是真正面临突发事情的事情,我们仍旧会显得六神无主,没了分寸。因此辅导员针对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不断提升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时时地积累经验,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同时更要注重实际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切记纸上谈兵。

(4)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量力而行,懂得利用学校、学院和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突发事情紧急性强,事态影响比较大,处理不好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辅导员在勇于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更要努力寻求借助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毕竟我们从事辅导员积累的经历尚浅,阅历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积极的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意见,特别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个人解决的范围和职责。在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学院其他领导、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处理,尽力化解矛盾,及时解决问题,尽早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以至于事态的恶意扩大。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院里领导沟通,特别是事件的处理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危,而且事件的发展如果已经超出了辅导员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决断能力,必须尽快请示上级领导。

(5)辅导员应掌握应对突发事情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情时,应审时度势,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必须注意下面几点:①面对家长时,应有礼有节。注意和家长说话的态度。一定要注意语气,不能随便答应或是承诺什么。要尽量和学生家长搞好关系,争取家长的认同。②要正确的分析形势,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③某种程度上,要学会妥协。④注意利用学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要知人善用,注意利用学生干部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⑤要用好法律的武器。法律可以被人用来向我们申述他们的权益,也可以被我们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在超出学校管辖的范围内,要懂得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⑥将矛盾尽可能控制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但不是“往下压”、“使劲捂”、“用力盖”,一味地遮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加剧矛盾,使问题扩大化。⑦对学生要做好养成教育。

(6)注意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我们只能主动面对,不埋怨,不推卸,积极想办法,寻找帮助进行最有效的救助。要勇于承担责任,该你承担的不能退缩。换位思考,真心相助。再多的语言也比不上一次实际的行动,再多的安慰也不如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再有力的劝说也不如一个感人心肺的动作。

(7)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了解情况。要有危机的处理意识,预防为主。作为辅导员,应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取得学生思想工作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和学生平时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彻底,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痛不痒,不见收效。我们更是不能对学生身上出現的问题忽视或是麻痹大意。一定要对学生的问题慎重对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正确合理的分析问题,审视地估计形势,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对潜在的危机一定要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把各项工作走在前面,有危机的处理意识,保持高度的警惕。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4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或事件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因果联系,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影响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 危及高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如校园火灾、交通事故以及学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 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 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等[1]。近年来, 高校由于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 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在网络背景下, 网络媒体已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深入人们的生活, 当事件发生后会通过各类网络传播工具以极速裂变的方式向外传播, 随之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可以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 延缓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因此, 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 重视网络舆情研判, 强化网络舆情引导, 注重网络舆情反馈, 这些对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文章拟通过一起真实的高校突发事件, 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1 一起高校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处置策略分析

1.1 事件概述

2013年11月11日14时左右, 某高校校园发生一起凶杀案。一校外男子持水果刀连扎该校一名女生6刀后自杀, 随后, 两人被送往医院抢救。11月11日14:32, 百度贴吧网友“LRJ军儿”发表该事件的相关帖子。11月12日, 大河报以“大学校园内男子刀刺女友后自杀”为题做了相关报道, 称当地警方已展开调查, 两名当事人均未脱离危险。当天, 大河网 (3篇) 、凤凰网 (3篇) 、人民网 (5篇) 、新华网 (9篇) 、中国新闻网 (4篇) 、光明网 (2篇) 、网易 (6篇) 、新浪网 (2篇) 等众多网站进行了二次转载报道, 网友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微博有2 015篇相关报道, 关于事件的缘由和结果众说纷纭, 导致该校学生恐慌情绪严重, 致使事件迅速升温, 形成了舆论的高峰。然而在11月13、14日, 网络新闻媒体中没有出现新的相关报道, 论坛、微博中有少量的转发报道, 事件逐渐趋向温和, 关注度降低 (见图1) 。

1.2 网络舆情处置策略分析

WAP2.0时代, 人网互动成为主流, 突发事件的性质决定了其传播机制。在事件发生之初, 网民在猎奇心理的促动下, 网络迅速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舆论场, 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由于官方权威的暂时失语, 网络谣言滋生迅速。受到群体舆论暗示的网民在非理性思维下, 往往先入为主地将谣言视为事实, 利用人际交往与自媒体进行扩散, 不仅扰乱网络社会秩序, 更对事件的处置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网络舆情的一系列特点, 事件发生后, 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即刻赶往现场, 配合医护人员对两人及时进行救治;及时召开紧急会议, 成立由学校书记牵头的案件处理领导小组, 并对案件处理做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以高度的政治态度和责任心, 协助公安部门尽快破案;二是及时通知受害学生家长, 认真妥善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三是立即上报省教育厅和其他相关部门;四是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稳定学生情绪, 全面加强安全防范和学生管理, 查找学校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 保证校园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五是真诚与各新闻部门、网友沟通, 适时公布案情进展。会议之后, 学校于11月12日公布了该事件的调查情况说明, 解释了事件是由感情纠葛产生的报复性行为, 称二人伤情已稳定, 警方正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综观学校的处置策略, 基本符合危机公关所采用的5大原则, 即承担责任原则 (shouldering the matter) 、真诚沟通原则 (sincerity) 、速度第一原则 (speed) 、系统运行原则 (system) 、权威证实原则 (standard) , 也正是有了这样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策略, 才使得该事件的网络舆情从发生期演变到扩散期和消退期仅经历了3天时间 (见图2) , 并且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也做的非常有效, 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工作在一周之内得以恢复正常。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知, 随着手机和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 使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具备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载体, 高校学生成为了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3]。再者, 高校学生集体居住, 大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 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片面性、偏激性, 不能客观评判和传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 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偏离性、影响面大、速度迅捷等特点[4]。为了保持高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有效控制、及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

应对突发事件, 1984年山丁·格鲁尼格和汉特开发出了比较完善的四种危机传播模式。在四种传播模式中, 公众信息模式与双向信息模式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有所借鉴。在公众信息模式中, 要求事件主体澄清事实, 使用单纯权威的新闻发布会来报道信息。在此基础上, 增加双向信息模式, 使得网民知情权得到保障, 网民在对事实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进行参与式传播, 确保事件的良性走向。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 应当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在成为权威信息发布主体的同时, 保证与网民, 特别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交流渠道。

2.1 直面危机, 主动承担责任

通常, 任何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关注的焦点都会聚集到当事人的头上, 媒体、受害者家属、公众首先考虑的就是事件的责任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方, 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意外无论原因为何, 学校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学校只有主动承担责任, 表现出勇于担当的姿态, 才能获得受害者家属及公众的谅解。上述事件为谋杀案, 危害严重, 并且能够吸引社会舆论的关注, 如杀人动机、杀人过程、被害人和家属如何令人同情、凶手如何令人痛恨秩序等。该校在事发后相关负责领导及时赶往事件现场, 即刻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及时通知受害人家属并妥善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及时向公安局报案并协助破案, 主动与各级各类媒体沟通, 通报事件原因、救治情况及校方采取的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换来了网民及家属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舆论对学校的负面评价, 有效缓解了矛盾。

2.2 及时介入, 有效控制舆情发展

快速反应、及时介入, 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根本原则。如果能及时把握舆情处置的“4小时黄金时间”, 就能将事态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内, 才能有效化解矛盾, 解决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怕、拖、瞒、堵、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只能导致网络舆情的恶化, 并最终使校方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任由网络舆论摆布。

从上述事例来看, 该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传播上介入稍晚,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才发出校方公开声明, 好在后面的应对措施得力, 才没有导致舆情的恶化。回顾重大12·30云湖案, 重庆大学在案发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发布了官方微博, 赶在媒体发稿前发布了官方的声音, 有效引导了网络舆情的发展[5];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 正是由于校方的沉默、对矛盾问题的回避, 最终导致了网络舆情的恶化。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 校方一方面以人为本着手学生的救治;另一方面, 迅速积极主动公布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在第一时间将权威信息公布社会, 可以有效地制止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其有可能造成的危害, 使事件朝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总之, 高校在处置舆情危机时只有及时、全面、真实地公开披露事实真相, 与新兴媒体良性互动, 与关注危机的公众真诚交流, 对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只有以坦诚的态度、积极的回应才能赢得媒体、网民的信任支持, 才能有效掌控舆情危机, 妥善解决问题[6]。

2.3 积极进行救治工作, 着重处理好善后问题

事件发生后, 学校一定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救治工作, 要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加大学生安全教育, 制定相关制度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安抚在校学生情绪, 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公安部门做好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出来后, 要根据责任划分做出相关处理决定, 并将事件的最新进展通知主流媒体或通过学校、公安的官方微博进行发布, 避免因网民的无端猜疑而恶化舆情。

2.4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 有效引导舆情走向

麦奎尔认为, 最有效力的危机解决方案就是控制新闻或使其沉默。突发事件形成网络舆情后, 学校一定要监测舆情的走势, 关注网民的观点,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 引导舆情的发展。具体操作时, 学校应与媒体保持及时沟通。格雷姆认为媒体在选择报道主题时, 各种犯罪行为常常会成为被夸大和选择的对象。这类新闻报道的特征之一便是引发“道德恐惧”, 这类报道一般会激起受众对人身受到伤害的恐惧。相较之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在这一方面表现更甚。所以高校必须通过省内的新闻媒体通稿引导舆论, 及时与省外官方媒体进行主动对接发出正面声音, 避免媒体采访及媒体炒作带来的麻烦;要对重点网站及微博进行舆情疏导, 对网友的倾向性问题进行合理的跟帖引导。一般情况下, 危机事件发生后, 公众对于事实的渴求心理很容易被谣言充斥, 学校可以通过第三方权威来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以击碎谣言, 缓解危机。比如通过公安官方微博实时发布信息, 公安部门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使得公布的信息或者发表的言论比较容易获得网民的普遍认可, 这样可以避免各种无端猜忌, 有利于事件的处理。

当然, 要想准确研判网络舆情, 学校要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工作:一要全面收集网络信息;二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真伪分析, 防止在新闻转载或跟帖中出现添油加醋现象, 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三要归类分析, 判定突发事件的类型, 这样在网络舆情研判中就有的放矢, 并可借鉴国内和本地类似舆情事件的处置经验;四要进行指向分析, 管理人员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 可以得出网络舆情的基本研判结果[7]。

3 结语

重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当下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变化、维持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要想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舆论应对能力, 仅靠上面谈到的应对策略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有必要构建一个以制度干预为主的网络舆情治理、引导的长效机制, 一旦爆发危机事件, 高校应能够迅速、正确应对, 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3]。另外, 高校还要强化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 全面了解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正在谈论或转载的各种言论信息, 关注并跟踪学生在网络上所探讨的热点话题和过激言论[6], 及时介入并进行引导, 科学化解舆情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 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 高校还应该对师生进行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提升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媒介信息偏见的客观判断能力, 引导师生理性约束、正确利用网络媒介带来的传播力, 增强师生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对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及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等[8]。

摘要:文章在分析某高校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的基础上, 结合以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解决案例, 提出了直面危机、及时介入、积极进行救治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等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郭凤安, 陈华.从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对策[J].企业家天地, 2010 (12) :176.

[2]刘清生, 张强, 张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101-102.

[3]施敏锋.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制度干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24-125.

[4]顾佳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63.

[5]刘东堃, 蒲珏伶.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 2013 (6) :324-325.

[6]李海榕, 庄琪.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其处置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6) :67-68.

[7]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内容与流程[EB/OL].http://www.100ec.cn/detail--5011976.html, 2010-02-25/2014-01-21.

应对突发事件题解 篇5

(其他机构所拟,仅供参考)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有:

(1)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

(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对抗化;

(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7)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

(8)一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

(二)应对原则与思路

(1)民事纠纷

答题原则及思路:

1.及时介入。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力争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2.坚持疏导。晓之以理,示之以害,动之以情,彰之以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注意与群众的沟通,要耐心、真心听取群众的合理要求和建议。决不可简单粗暴、鲁莽行事,更不能随便动用专政力量,激化矛盾。在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疏不可堵”。正确判断事件性质,严格掌握政策法律界限,讲究策略,把握时机,抓住重点,因情施策,积极化解矛盾。在处理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矛盾双方基层干部、党员群众和在当地享有威望、德高望重的人士的影响作用来做调解工作;二是要迅速查清突发事件的重要人物并予以重点控制,使其活动受阻滞,事态不会继续扩大,同时要避免有人借机激发矛盾;三是要准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采用教育疏导的方法,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3.依法处理。严格依法行政,绝不能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

4.做好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善后工作。并引以为戒,总结经验教训。

(二)群众性上访事件

答题原则及思路:

第一、设法控制事态发展,平息群众情绪。

第二、态度诚恳。待人真诚。

第三、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遵循“三先”、“三稳”、“三隔”原则。“三先”:1.先倾听群众呼声;2.先检讨工作上的失误:3.先顺应群众的感情趋向;再予以引导。“三稳”:1.稳住大多数;2.稳住群众代表;3.稳住事态发展。“三隔”: l。将上访者与围观者隔开;2.将矛盾的双方隔开;3.将上访人员与随行车辆隔开。

第四,观点要讲清,政策要阐明,特殊情况处置要果断。

第五,紧急情况要随时向上级汇报。

(三)试题分析

1.村里有两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械斗事件。作为村支书,你如何处理?

【思路分析】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村支书,你面对村中邻里两家因为宅基地发生械斗的问题。解决此题,首先进行角色定位,然后根据具体场景详细作答。

【参考答案】

作为村支书,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村支书是身处一线的基层领导,是全村的核心,是村民的主心骨。面对械斗事件时,要沉着冷静,妥善处置。首先我会立即带人去现场,把事发双方分别拉开,平复两家的情绪,争取做到无人伤亡;然后分别听取两家理由,做好两家思想工作,进行调和,调和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如调和不成功,我会建议他们采用法律手段解决此事,禁止再次发生械斗事情,否则从严治理。

维持村里团结和睦是每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一定会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真,维护农村的一片和谐。

2.假如你是一名公安干警。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受到罪犯家属和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攻。此时你怎么办?

【思路分析】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一名公安干警,面对突发性被围攻,首先必须沉着冷静,然后设法化解矛盾,说明事实,摆脱困境。

【参考答案】

执法人员被围困,的确是件尴尬的事情,但我相信是群众不明真相所致,我将努力运用情理法来劝退群众,摆脱困境,并了解情况,以便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首先我会保持冷静,努力平复围攻群众的情绪。向他们宣传政策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保证自己情绪稳定,不能激化矛盾;如果围攻群众还是不能转而支持我们,我会尽量与他们僵持,让同事趁机离开现场向上级汇报,以便增派援手;以此为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此类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一名公安干警,手中的权力是为了人民的安危。是为了保一方平安。如果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就要怀着为民的心。解释好造成误解的原因,化干戈为玉帛。

3.假如你是某地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现在有大批群众情绪激动进行上访,要求解决问题,你怎么处理?

【思路解析】 本题是情景处理题的群体性事件试题,你的角色是一名信访接待人员,面对群情激动的群众上访,首先必须热情接待,然后设法平复群众情绪,进而了解情况,作好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作为一名信访接待人员,面对群情激动的群众的上访,首先我会热情接待;然后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群众情绪;由于上访的群众很多,待群众情绪稳定后,我会要求他们选出自己的代表,然后重点作代表的工作,进而认真倾听代表所反映的意见并仔细记录相关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会及时汇报领导或转到相关部门;然后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极力安抚群众。如果群众情绪难以平复,有可能造成现场混乱,我会及时通知公安部门或单位保安部门派人到现场维持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为解决群众反映最

热切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真正会学习的人,必定会“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具体试题的解析,相信广大考生一定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政法干警面试中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并对政法干警面试中的一般问题作出思考,在顺利通过笔试的情况下,再顺利通过面试,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法干警梦想。

4、你是超市工作人员,你所在超市有个政策,一些人可以免费得到一些超市的东西,有人举报超市存在假冒产品,而且该领物品的人没领到,这时你的领导也在场,你怎么办?(2010年3月3日国家公务员面试黑龙江国税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作为一名超市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应对,不能慌了阵脚。第一,我会向领导做好解释工作,请领导不必担心,我会处理好。

第二,我会向举报人员表示感谢,谢谢他对我们超市的关注和负责,并做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即我们产品的进货途径是安全的,所有产品也都是经过质监部门检验的。

第三,同时,不过本着对产品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们会迅速核实他所举报的产品,请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做检测。及时将检测工作的结果予以公告:如果没有任何假冒产品,我们会向他们及时作出澄清,如果确实存在假冒产品,我们会及时将其下架,并且会加强自身进货渠道的把关,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假冒产品的源头调查工作。

第四,对于该领物品的人没领到的问题,我会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由于最近领礼品的群众众多,而我们超市工作人员有限,导致礼品不能及时发放,还请群众们多多谅解。同时我们也会合理调配人手,协调好时间和程序,做好礼品的统筹发放工作。希望群众们不要着急,没有领到的我们都会补发给他们。

第五,这件事情处理完毕之后,我会向我的领导做好汇报工作,同时也会把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向领导承认错误,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弥补的损失我也会尽自己所能把它完善好。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指示和帮助,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5、元月份我国普降大雪,内蒙古地区有辆列车中途被雪灾困在低洼地区,大雪掩埋了半截车厢,车上的食物、饮用水、药品都已经严重不足。这时,你作为列车长,你会怎么办?(2010年3月6日面试真题)

【考查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答题要点:

1.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列车长,必须保持沉着,及时通报上级领导。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有序开展工作,为乘客服务。

2.迅速明确事态状况,向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旅客。及时通报天气、车况等基本情况。根据职责将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分成各工作小组,主要包括联络组,安抚组,维持秩序组,医护组等。联络组负责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气象状况,并向外界请求支援;安抚组负责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乘客,安抚乘客情绪;维持秩序组负责保持列车上的良好秩序,避免引起骚动;医护组则负责对部分病患乘客进行医护。

3.等待过程中,作为列车长,要组织协调各小组工作,随时关注事态发展,对

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注意尽一切可能就近联系到相关的食物、饮用水和药品,以便保证车上的供应。

4.此次事件处理完毕后,总结关于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形成应急预案,以备日后工作参考。

6、校车安全演习,车上的小孩子以为真的出了安全事故,不停的哭喊,还用逃生锤弄碎了玻璃,围观的群众也以为发生了安全事故,纷纷议论,你是这次演习的负责人,该如何处理?(2010年3月4日面试真题)

考查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题要点:作为一个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安全演习发生惊慌失措砸玻璃的情况,我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眼前的问题,如何安抚学生的情绪、如何保证学生的安全、如何控制这样的场面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会第一时间启动本次演习的应急预案。

首先,依照应急预案,确保演习现场的秩序,并组织人员隔离演习现场。同时,组织老师制止学生砸玻璃的行为,并安抚学生的情绪,告诉他们这只是一次演习,让他们不要惊慌。如果有学生受伤的话,则由专人负责联系在场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学生受伤,则在尽快的时间内,稳定所有学生的情绪,并清点学生的人数,防止在混乱之中,有学生丢失。

其次,在确定没有学生受伤和没有学生丢失的情况下,我会和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请求他们谅解,并请他们放心,告诉他们所有的学生现在都安然无恙;若有学生受伤,也会和受伤学生的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再次地表示歉意,并把孩子已经送往医院前去治疗的消息告诉他们,让家长安心;对于公交公司的损失,我们也会承诺赔偿,事后会请专人和公交公司沟通,并请司机朋友谅解;对于围观群众,做好疏导和解释工作。

事后,作为学校负责人,学生的演习发生这种事情,我会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相关的情况,请求上级的处分。同时我会总结问题的原因,是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够还是平时开展相关的安全活动太少?总之,针对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7、单位新上了一套办公软件,但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效率,你作为该软件上马的负责人,准备如何处理?(2010年3月7日面试真题)题型分析:应急处理类

考核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答题要点:

1.作为该软件的负责人,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效率,对于此问题我作为该软件上马的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必须主动、及时地予以解决,避免对单位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发生的原因。如果是单位人员对使用方法不了解导致的问题,要组织对工作人员在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如果是设备方面的问题,则安排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修整;如果是软件运行方面的问题,则安排技术人员予以解决。

3.如果经过多方努力和一段时间的使用实践,该软件的使用仍然有问题并影响工作效率,证明该软件本身并不适合在单位使用,对此要经过谨慎的验证,予以更

换,并向单位同事进行解释。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幕幕惨剧,一场场纠纷,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对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发生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应该有新的思考。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1.随着“大学城”的兴起,众多高校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峻,加之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舞厅、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闲杂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寻衅滋事,如果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酿成校园突发事件。

2.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校在校人数急剧膨胀相对应的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十分缓慢,随着新校区建设之风的盛行,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匆忙上马最终由于财力有限使之陷入经济危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面紧张。财务紧张的状况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这给在校大学生的學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高校合并也使人员骤升。

3.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本身失却了对自己的职业信守,丧失了自我约束的意愿。“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现状

1.部分高校管理方式落后,采用“事后动员型”模式,习惯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看成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职责,很多高校仍把应对突发事件看临时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力量主体单一,没有形成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建立专门的部门。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疫情、食物中毒、火灾、地震和防范意识苍白。

4.财力、人力投入不足。高校缺乏足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包括足够的设备、管理人员配备、资金储备,缺乏足够的社会合作资源和宣传资源。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建议

(一)提升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高校不但在硬件设施的安全性上要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举措,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解好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和品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了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学校要帮助学生驾驭、控制、宣泄、消除这些情绪,必要时请心理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强化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达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的。

(二)提升校园日常管理能力

1.就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不但要建立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管理制度,更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预防工作与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捆在一起,共同部署、检查和落实2.。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真抓真管,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要重视细节,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细节,从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入手,及时掌握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和动态信息,在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上,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苗头,在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上,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学生异样的生活细节,细致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主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纠纷的苗头,排除不稳定因素,力争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控制到最小。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并及时总结教训,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搞好重点整治。

(三)提升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1.汶川大地震的余痛还在,各种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仍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发生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报警电话,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并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逃生演练。高校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3.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处的信息监控。针对学校的情况变化要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4.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作者简介

*肖华平,1973年10月,男,江西万安人,汉族,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研究方向.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7

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突发事件特指政府行政管理中所遭遇的紧急情况,是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门概念,主要指突然发生、导致或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对社会应急、政府管理有很大影响,必须立即做出抉择,并要付出较大代价才能脱离困境的一些事件。(1)

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技能的地方。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就应当清楚地把握相关概念,我们可以把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学校里紧急发生的,对校园教育秩序造成混乱或较大干扰的,给校园师生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或实际伤亡的,给高校声誉造成不小损害的不确定性情况。(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四个类别。(3)

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发生突然,很难预计。突发事件作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内在矛盾瞬间由量变向质变飞跃的过程。人们难以完全预测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相关态势、具体规模和实际影响,体现较大的突然性,难以提前防范。

(2)蔓延性:扩散迅速,关注广泛。目前,随着高校正逐步从整个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发生在校园内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加上网络的盛行,甚至可能在一小时时间里扩散到全世界。

(3)危害性:影响安危,破坏秩序。不管突发事件的规模和性质如何,都必然或多或少地给高校正常、稳定的教学、生活、管理秩序造成不确定的干扰,同时造成学校名誉、资产上的破坏,甚至造成政治影响。

2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

2.1 社会大环境冲击不断

改革开放30年让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大都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学生的父母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既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者,也是改革开放30年亲身经历者,他们对现今社会形式、改革开放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我们不可低估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08页)和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一些大学生群体和个体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

2.2 高校管理隐患丛丛

高校与学生之间缺乏认同感。近年来相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证明,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认同与否,对校方管理工作支持和理解与否,主要还是决定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否能够在利益层面产生共识。(4)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权利的关注普遍不够,在维护和保障学生基本权益上,也不能做到“三公”,不少学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良好保障,导致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偏低。

2.3 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90后的大学生与70、80后不一样,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日趋多样化,维权意识增加,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并没有及时的调整和跟上学生的变化,导致学生中诸如罢餐、集会等群发性事件增多,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新的课题。

3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3.1 应急管理理念落后,突发事件管理流程缺乏

通常普通高校会把突发事件的处理看作仅仅是学校安保部门的职责,“大学校园安全意识”尚未树立,也没有认识到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网络才是高校应急管理的应有之义,这样工作必然要协同发挥各方面力量。(5)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的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危机教育机制,尤其是缺乏突发事件预防阶段的模拟演练,未能设计制定标准的应急工作程序,校自身现有的应急组织结构体系无法适应突发事件预警与快速反应的需要。

3.2 应急指挥中心协调联动能力薄弱,应对和整合能力大打折扣

第一,因为缺乏常设的工作机构,一些日常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指挥评估等工作基础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不能及时协调所需的人力和财力;第二,由于领导机构也多是临时设置的,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和科学的应急管理计划难以形成且不易付诸实施;第三,由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学校内外多个层面和部门的合作,临时设置的应急管理机构每次都要在对外对内协调上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导致错失应对良机,更是难避免出现权责不明、职能不份、相互推诿的问题。

4 应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改进策略

4.1 提升预警预测观念,建立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机制

预警预测是指事先发出警示信号,提示人们要对于系统运行中马上可能发生的不均衡的突发情况高度警惕,注意采取即时措施,维护系统的良好运行。(6)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总会有一个过程,包括开始酝酿、突然发生以及迅速蔓延,一些信息也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迹象凸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高校领导以及管理学生工作的同志应当养成较高的预警观念,加强信息、资源的交流、搜集和共享,为校园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层面的支持。

4.2 重视学生主体意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追求平等、自由、互惠双赢和自负责任等行为准则。这些诉求对高校管理者是一种挑战,如果高校管理者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学生的新发展,势必会引发学生不满情绪,产生隐患。同时,在新情况下,高校办学及管理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在平时给学生提供有效舒缓的空间和正确反应问题的途径,解决学生日常的“不顺心”,防止积压。

4.3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应对突发事件

过去很多学校和老师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希望把突发事件压制,这种方法在新时期下愈发显得捉襟见肘。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变得不再可控,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不再满足以妥协的方式处理问题。所以只有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和主动的方式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为新闻发布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入,近些年高校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是影响高校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缺乏经验及应对机制,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错过了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而显得被动。本文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高校突发事件的新动向与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新动向,机制

参考文献

[1]苟欣文,李国军.试论应对突发事件的与提高执政能力[J].探索,2003(4):33.

[2]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2009(5):25.

[3]http://www.gov.cn/yjgl/2005-08/07/content_21048.htm.

[4]朱新力.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6):52.

[5]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162.

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篇8

现代篮球竞技运动, 由于比赛结果的导向性, 在篮球竞技过程中, 对比赛影响的因素增多、对抗加大、速度更快, 比赛和训练过程中未知的不可控的因素增加, 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频率也将会越来越高。为了避免或减轻突发事件对高校篮球队的危害, 高校教练员和管理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1 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概述

在一个社会系统里, 突发事件是一个由内外因素诱发出原正常状态中的隐性问题, 破坏了原系统稳定的运行状态, 导致不稳定现象的显现, 从而形成突发事件。对于一个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而言, 都会具备三个共性:一是突发性;二是问题发生时相当重要;三是首次发生。这三个共性特点就决定着在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预料困难、急需尽快处理而又无经验可循的状况。

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篮球训练和比赛期间发生的, 对正常训练比赛产生危害的突发性事件。

根据对篮球队影响的性质, 我们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以上各类突发事件按照严重程度, 分为四级:特别重大 (Ⅰ级) 、重大 (Ⅱ级) 、较大 (Ⅲ级) 以及一般 (Ⅳ级) 。

⑴Ⅰ级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用红色预警信号表示。是指在篮球比赛或者训练期间发生的, 情势非常严重, 导致因素复杂, 对竞赛秩序和每个参赛球队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 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需要启动强大的外部支援 (包括社会力量甚至国家力量) 。

⑵Ⅱ级 (重大突发事件) :用橙色预警信号表示。是指在篮球比赛或者训练期间发生的, 情势严重, 导致因素较为复杂, 对竞赛秩序和参赛队带来严重危害, 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需要启动外部支援 (包括社会其他多个组织力量) 。

⑶Ⅲ级 (较大突发事件) :用黄色预警信号表示。是指在篮球比赛或者训练期间发生的, 情势较为严重, 导致因素多, 对竞赛秩序和参赛队伍带来危害, 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需要相关的组织力量共同协调解决。

⑷Ⅳ级 (一般突发事件) :用蓝色预警信号表示。是指在篮球比赛或者训练期间发生的, 情势严峻, 导致因素较为明显和容易控制, 处理不当有可能对比赛秩序和参赛队伍的正常发挥带来威胁, 甚至有可能带来人员或者财产上的损失, 需要竞赛组织者或者球队内部进行应急处置。

2 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应对理论模式

根据突发事件发展的规律, 总结不同领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广泛经验, 可将应对过程分为日常工作中的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将要发生时的预控、预防;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处理;事态平息后的评估、恢复等共四个阶段。虽然高校篮球队是一个较小的社会单位组织, 如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和物资保障等都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对突发事件对应对过程却不会因此变得简单, 所以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和学校以及社会危机管理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其资源, 来完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

2.1 监测、预警阶段

监测、预警阶段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主要工作, 通过对隐性对不稳定对因素对监控, 尽早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为预控提供信息依据。是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的前提。

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阶段主要运用于比赛的组织和运行过程。工作是加强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获得各种危机预警经验, 以备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快速准确传达到球队, 使球队人员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有用经验信息, 尽早对事件进行预控。此项工作一般由领队兼职。

2.2 预防、预控阶段

根据上阶段的预警情况, 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控因素进行控制和防范, 避免危害后果的发生。

预控, 预防阶段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如何预防, 是考验球队管理者和学生队员能力的关键。在此阶段, 提前编制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是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的保障。

2.3 应急处理阶段

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按照统一部署, 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减小危害后果的阶段。

此阶段是整个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其难点在于, 本阶段是在突发事件造成的紧急状态中进行的, 在这个紧急状态中, 能够让相关人员做出有效反应的时间很短, 信息流失很快, 处理时机转瞬即逝。而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按照既定程序, 做好每一步, 基本可达到最好的处理结果, 甚至可转危为安。见表2。

2.4 评估、恢复阶段

此阶段是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进行总结与评估, 并进行积极恢复和重建工作。

在此阶段, 需要及时决定是否进行正常对比赛和训练工作, 即做到尽最大力量来恢复正常秩序。重点是保护学生对安全。

而对于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 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和全面的总结, 对在处置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增加和改进应急预案。

3 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的应对

3.1 编制预案

根据和参考以往经验, 对不同的类型、规模和程度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借鉴和总结, 编织出符合本组织实际的相应处置程序, 配备相应的硬件和人员, 为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根据高校篮球队和高校篮球联赛的竞赛组织体系, 各个高校在学校和竞赛组织总体预案的指导下, 制定符合自己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

3.2 危机教育

对相关人员的危机教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大前提。也是提高应对效率对保障。高校篮球队对危机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球员和教练员等工作人员的培训。而危机的演练是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3.2.1 对学生和教练员、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1.重视危机处理

作为高校篮球队来讲, 在保障学生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安全的大前提条件下, 获取比赛的胜利是每个高校篮球队的最直接的目标。而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是整个球队完美表现的重要环节。应对突发事件虽然不是高校篮球队取得胜利的基础, 但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力, 完全可以葬送球队所有的努力。

2.提升防范意识

接受危机处理是每个球队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时, 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主要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 让每个球队参与人员掌握各种防范技能。

3.加强道德意识

危机事件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考验。也是对高校篮球队整体人员道德水准的检验。

4.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每个人的天生个性和生活经历的独特性, 对危机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高校篮球队这个集体而言, 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教育、演习, 增加整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这也是有效的弥补个人承受能力之间的差异。

3.2.2危机演练

预防演习是国际公认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原因为:

1.可使球队人员切实感受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较为真实的情景和状况, 能增加人员的应对信心。

2.可以提升球队相关人员的反应速度, 特别是球队的管理人员。

3.检验已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并对其进行维护修改。

摘要:高校篮球队的作为高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特别是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 代表着学校的荣誉和传统。而高校篮球队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 同样处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威胁之下。而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能力, 也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声誉, 因而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等分析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处理情况。主要结论:针对高校篮球队日常训练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出理论阐述, 系统归纳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 为高校篮球队的危机管理提供依据。同时, 也可为高校其他运动队的危机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篮球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计雷, 池宏, 陈安, 陈建明, 赵红, 王亚慧, 李建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秀梅, 甘玲, 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杨桦, 等著.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5]陆卫平, 柴建设, 孟繁林.北京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1, 18 (1) :26-28.

[6]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历届奥运会安全事件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7]肖鹏军, 主编.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9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依据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程晓娟认为,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没有事前预警和应对准备的前提下, 突然发生或潜在的, 发生在高校校园和外面周边环境的, 危害到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丁烈云等认为,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危机师生安全、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急需学校甚至政府快速应对的负面事件。总结以上的概述,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地点为校园内部或与大学生有关的外部周边环境, 前提是事先未预警或没有应对准备, 强调的是突然爆发或潜在的危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从高校突发事件经历萌芽期、爆发期和解决期三个阶段来看, 每个阶段都需要高校辅导员积极应对, 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以学生为本, 维护稳定

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中, 要以学生为本, 以维护全体师生的利益为标准, 在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紧要关头, 调动一切资源, 将学生伤亡概率降到最低。由于高校处在社会系统的特殊地位, 预防各种破坏分子和敌对势力, 维护校园稳定任务成为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 必须控制事件的稳定, 防止事态恶化。

2. 快速反应, 及时上报

高校突发事件大多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 辅导员需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 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迅速反应,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势, 为后续事件的处理提供宝贵时间, 争取解决事件的主动权。同时, 详细了解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 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该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并通知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协助处理。

3. 教育引导, 科学管理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 需要辅导员及时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 如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等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 降低事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须认真做好学生基层管理工作, 确保应急管理部门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到班级、宿舍、每一位学生。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应急处置突发事件

高校辅导员应自觉主动的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为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准备。总体来说, 需要增强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积极预防、应对执行、善后恢复。

1. 增强辅导员突发事件的积极预防能力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根本前提

虽然高校校园里突发事件不会时时发生, 还是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把事前主动预防视为应对突发事件最根本的任务。辅导员要把工作放在前头, 增强自身和学生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 减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具体来说, 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积极预防工作中应该提高突发事件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突发事件应急预警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基层日常管理能力等。辅导员可以通过保卫处组织学生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训练, 如消防安全常识:如何使用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在大火中逃生、如何在宿舍里安全用电等, 提高学生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技能。经常举办“串宿舍”、班级座谈等活动掌握学生动态, 关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特殊群体,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做好个体辅导, 同时掌握敏感时期和社会热点期间的学生动向, 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 把辅导员基层日常工作做细、做全面、做到位。

2. 增强辅导员突发事件的应对执行能力是减少突发事件伤害和影响的重要举措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爆发性、危害性、影响力, 事件发生的突然爆发之快, 对学生造成危害之大, 造成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的影响之广, 都迫切需要辅导员极强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稳定住现场局面。辅导员是现场学生的主心骨, 首先保证自己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稳住学生们的心态, 控制好局势和事态。同时, 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通, 以便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还要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给学生, 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因此, 辅导员一方面要做好与其他部门领导的沟通工作, 另一方面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联系, 做好多方联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增强辅导员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是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保障

学生在突发事件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 辅导员需要通过个体或者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安抚好受到影响的学生。还可以建立同辈的干预机制, 配合辅导员做好心理的疏导工作, 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后续跟踪的学生情况, 采用互助形式帮助学生心理恢复。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反思与总结, 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避免其再次发生, 同时应做好事件的信息搜集和整理归档工作, 为以后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12) :93~94

[2]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杨雪岩、姜大川.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别划分[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2) :74~75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10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网络舆情影响范围较广, 如果处理不当, 极易诱发学生的不满情绪, 使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危及校园稳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社会认知水平有限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喜欢关注新生事物或者热点问题, 热衷提出个人看法, 希望获取他人的广泛认可, 从而寻求心理上的成就感。高校学生彼此联系紧密、沟通密切, 拥有共同的兴趣以及追求, 彼此存在着众多的一致的话题, 但由于缺乏认知, 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一定偏差, 特别是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破坏了学生心中美好的愿景, 情绪控制尚不成熟的他们, 内心产生的不满愤怒, 极易使其产生过激反应, 从新媒体渠道宣泄情绪, 使得网络舆情的扩散和传播大大加快, 加剧事态的严重性, 使网络舆情上升到危机层面。

1.2 高校网络道德危机

新媒体时代, 信息的爆炸化传播带来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 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滑坡, 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拥有多重虚拟身份, 部分学生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行要求有所降低, 以及对网络责任认识不清, 意识不到相关言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导致一些大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更有甚者故意进行网络舆情传播, 以获取他人的关注, 弥补自身心灵的空虚, 更有甚者毫无顾忌的在互联网上散播谣言, 激化矛盾, 从中找到快感, 网络道德面临严重危机, 使得社会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件经过层层传播不断发酵, 最终离真相越来越远, 变得无法控制, 进而演变成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

1.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善

新媒体时代, 高校关注的工作重点往往是不断拓展建设新媒体阵地, 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 高校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 没有专门的组织和团队进行监管, 缺少资金技术等条件支持, 学校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之时, 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同机制, 没有规范的预案和干预机制, 无法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 容易错过舆情危机处理的最佳宝贵时机, 容易造成事态恶化。

1.4 高校网络平台监管不力

新媒体时代, 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构建起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 信息来源复杂、多样, 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大学生, 无法直接了解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快速化使得很多来源不可靠、不属实的信息爆发式传递, 很多大学生对传播过程中已经被添枝加叶的信息二次包装, 甚至为了一时之快或者获得点击率无中生有, 凭空猜测, 在无法进行责任认定的情况下, 高校监管又不到位, 催生网络舆情肆意爆发。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2.1 健全思政教育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出发点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成长, 避免形成网络舆情危机, 因此在突发事件形成之前, 高校相关部门及其管理者应充分掌握舆情问题产生的原理, 合理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 协调各种资源, 主动开展线上网络活动,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 从而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同时, 由于新媒体爆发式的传递特点, 留给高校处理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 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恶性扩散, 高校应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公布突发事件真相, 避免谣言产生, 掌握舆论主动权, 此外, 应及时向新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大V等, 主动传达最新信息, 让主流舆论占据信息主阵地,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认清事件真相, 理性思考, 从而避免爆发舆情危机。

2.2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将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首先, 应充分认识网络舆情, 熟知网络舆情一般规律, 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其次, 应结合学校网络情况, 制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制度, 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相关法律法规, 约束学生的不当言行。第三, 重视网络舆情监控相关技术的运用, 构建网络舆情相关预案, 高校应当自主研发或是购进拥有相应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及软件等, 按照某个问题或是热点于某段时间当中的总浏览量、转跟帖量等来评定舆情情况, 同时重点注意部分言论, 弥补由人工监督管理带来的漏洞, 构建持久高效的应对预案, 防患于未然, 防止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3 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对舆情的监督管理, 及时掌握舆情状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适有效的应对方案。

首先, 健全网络舆情的组织架构, 打造专门的管理队伍。高等院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 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 团队成员应熟悉国家及学校的法规政策, 具备良好的网络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深入网络, 在学生当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对社会热点及学校相关问题及时跟进, 在网络舆情发生时能给予正确引导, 缓解舆情。

其次, 提高网络舆情技术水平,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构建宽口径信息收集渠道, 在事件发生时, 能全面准确的掌握信息, 避免在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产生误解, 降低学校的公信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通过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 学生同高校之间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对称, 进而预防谣言出现并大量传播, 提高舆情管理效率。

2.4 健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突发事件的产生, 部分原因是新媒体时代, 信息的快速传递性导致某个很小的事情会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快速被演变为重大舆情,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忽视学生的诉求, 没有及时应对, 错失处理良机。

日常工作中, 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收集最新的社会和校园网络热点信息, 把握舆论的风向标, 并进行挖掘、分析和研判, 汇总近阶段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 及时捕捉住大学生思想的异常动态。运用科学的技术措施整合相关信息,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分析舆情信息特点, 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 有效预测和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5 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

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 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的决策系统。应将网络舆情处理所涉及到的种种因素进行整理分类, 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理方案。通常的处理步骤为:启动应急预案, 舆情处理部门综合决策、统一指挥, 舆情控制中动员、调动社会学校等资源和力量, 部署舆情阻断的种种可能措施, 及善后监管与恢复。

突发网络舆情得到妥善处理之后, 还需高度关注相关恢复措施的运用, 进行时候评价总结与信息反馈, 研究舆情产生、演变、处理等流程的各个环节, 归纳舆情处理工作的相关经验, 整理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备案, 提出在管理、组织机构、运作程序和技术方面的改进意见。另外, 就突发舆情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解决导致舆情产生的隐患, 预防问题再度出现。高校还可以使用新媒体平台公布突发舆情相关处理情况, 引导学生就有关问题真相进行清晰的认识, 使用正面宣传降低突发舆情造成的负面作用。

3 结论

总而言之, 新媒体时代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等方面,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并存在相应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 必须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制度, 建设一整套的预警、监管、研判、处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健全势在必行, 任重而道远。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了“形成快、内容杂、传播广、监督难”等特点, 导致传统的高校舆情应对模式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根据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探索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陶宇炜, 熊长江, 王娟琳.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2) :111-113.

[2]陈树春, 王大鹏.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8 (2) :35.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11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前言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

一、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来看,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条第三项规定了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更趋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困难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群体中各种不安定、不稳定诱发因素增多,在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受制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法规制度还够完善,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法规条例。只能依靠《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来粗糙界定。显然,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解决仅靠惯有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辅导员处置事件的现实需要,更起不到对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预防的作用,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无奈,给高校辅导员在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受困于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束缚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倘若制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也仅仅是个“文本文件"而已。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猛增,这也无形中使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辅导员的应对困境更加凸显。首先,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次,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意外死亡、群体性斗殴等案件增多。最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物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就業压力大而发泄等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这些问题的处置情况往往容易复杂化,导致辅导员在大学生学生突事件处置中经常措手不及。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其功能和内容上的延续。因此,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应对离不开包括辅导员与学校各部门、学生家长、学生及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如果辅导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学校、家长、媒体、上级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往往会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

三、危机管理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做好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工作,须耐心说服引导,稳定学生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做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管理,积极预防

强化管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利用周全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充当突发事件的发现者角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贫困生等工作,在党、团支部、宿舍等方面培养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助手;通过学生的自律自管,依靠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落实信息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处置,应对自如。

(二)立足服务,强化能力

立足服务,努力培养和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好大学生精神按摩师和生活矛盾的协调者。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在强化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三)善于总结,重塑恢复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 篇1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公共事件的组成部分, 高校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不仅有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公共性、延伸性、潜在性等特点, 还有自己的特性, 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

1. 主体的活跃性。

高校突发事件不同于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群体, 他们思维活跃, 有知识、有理想,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且比较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他们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同情心, 爱打抱不平, 富有激情, 情绪波动大, 热衷于表达意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他们常常会积极参与, 迅速行动, 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特别是当涉及自身利益受损, 或某一事件处置不当时, 他们会骤然集聚起来, 将单一突发事件迅速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2. 诱因的多样性。

俗话说, 无风不起浪, 事出必有因。一件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 它的突然爆发, 必然有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高校的突发事件亦是如此, 诱发因素多种多样, 可能是涉及国家主权、民主尊严等这样的大事情, 也可能是学生个体利益受到伤害, 而聚集起来表达诉求上升为群体突发事件, 如饮食问题、收费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等。可以这么说, 凡是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 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 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 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3. 扩散的迅捷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各类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学生与外界联系广泛, 热衷于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 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沟通方式, 可以极其便捷地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一旦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 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 成为公众热点, 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涟漪效应”, 得以迅速蔓延与扩散。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 越容易受到影响;在人群集聚的地方, 人们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参与者便可能越多[2]。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参与其中, 一旦产生共鸣, 则容易出现跨校、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学生联动, 引起社会反响, 进而波及社会。

4. 处置的复杂性。

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涉及高校内外公众多个层次, 本身处置工作的头绪就比较复杂, 加之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 进一步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复杂性。同时, 高校参与应急处置单位的数量、管辖范围和专业特点, 决定了应急指挥的复杂程度, 在实际的应急处置行动中, 参与的单位很多, 一旦协同出现问题, 既不能高效地完成总体任务, 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各自承担的局部任务。此外, 高校的突发事件也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 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 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旋涡, 呈现过激状态。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 历观近二十年来的所有大的不稳定事件, 都有高校的参与或与高校有较密切的关联[3]。由此可见, 高校能否平稳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高校非常重视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 然而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 制约着高校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领导高度重视与师生意识淡薄的反差。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 高校在理念上一般把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目前, 高校在认识上已经树立起“校园应急管理”意识, 高度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 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力求建立起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协同处置的互动网络。然而, 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 高校师生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是淡薄的:一方面, 因为安全宣传教育不够到位, 高校师生都不同程度缺少必要的躲避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 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另一方面, 也因为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高校师生员工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不知所措。有调查显示, 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 但在面对地震、火灾、疫情等其他灾害上, 自救逃生的知识却十分苍白。

2. 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

目前, 在高校内设机构中, 并没有专门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 临时组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决策主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做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对临时管理机构的协同处置要求非常高, 稍有不慎, 就会影响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尽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与方法, 但通过由各部门临时组建的管理体系来应急处置, 仅仅是依靠临时受命来协调各方关系, 开展共同的行动, 既难于统筹又缺乏效率。或许, 只有依赖相对稳定的应对机制和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 才能让参与应急处置的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然而, 高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 尤其是高校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来, 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4]。高校要想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 避免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 高校内部制度体系的协同是首当其冲的。

3. 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应对的无奈。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 学生得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知识, 同时也让一些有害的信息迅速渗透并传播, 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内容, 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极大的冲击,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 新媒体的不断出现, 如QQ、微博、微信、飞信等, 具备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 突破传统媒体的制约, 传播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构筑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新媒体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 也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放大, 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媒体成为风险放大的助推器。在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的交替作用下, 一些负面信息很难被及时地发现、封堵与清除, 容易转变为网络热点问题, 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网络上转发炒作、串联, 会导致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对机制

针对上述特点与困境, 高校要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 首先是要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其次要重点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控制, 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建立相契合的应对机制。

1. 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维护保障高校稳定的重要基础, 要注重突出以下三点:一是突出系统性, 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 从学校顶层到基层, 层层制定应急预案, 又要按种类的要求制定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要形成体系, 各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 逐级细化, 越是层级低的预案, 操作要求就要越明确、越具体、越量化。二是突出重点性, 要统筹推进、逐级负责。针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难在基层的情况, 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根据分层、分级、分部门负责的要求, 集中精力, 抓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 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三是突出实效性, 要便于操作, 科学管用。衡量一个应急预案的质量不在于文字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实用, 是否管用, 切忌纸上谈兵。要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制定出符合实际、反映规律、可操作、出实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2. 事前阶段———预警预防与安全教育机制。

防患未然, 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 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在事前阶段, 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预警预防机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 建立内部信息、舆情监控网络, 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 密切注视和分析当前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预兆、导火线和引燃点, 并定期进行研判分析, 及时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 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 不断提高统筹协调、组织应对的本领, 牢牢掌握维护学校稳定主动权, 以一种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的机制使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出事地点妥善开展工作, 最大限度地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二是安全教育机制。形成融危机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法律法纪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等为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 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 做到人人知法守法, 事事依法办事, 自觉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辅之以各种模拟演练, 使学生知晓防范应对的流程, 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3. 事中阶段———快速反应与协调化解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要按照“冷静观察、疏堵结合、理性对待、从容处理”的原则进行, 建立事中阶段的应对机制, 迅速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化解的资源, 控制事态发展。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反应越快, 处置越早, 越能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 将危害降至最低。快速反应,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 既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报告, 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也依赖于统一的训练与管理, 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二是协调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组建临时处置机构, 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一般由高校主管领导担任, 协调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具体行动。在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中, 最为关键的是要积极组织力量, 统筹协调各方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配合关系, 团结协作。要明确现场指挥的工作程序、指挥的职责和权利, 充分调动各参与部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性, 尽快化解危机, 决不能因相互推诿扯皮而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 对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提出后续解决方案, 千方百计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 事后阶段———善后恢复与心理干预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后, 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善后恢复机制。善后恢复工作做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要组建负责善后恢复工作的专门机构, 制定工作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 立即着手恢复重建。这种重建包括有形情境和无形情境:有形情境的重建包括事发现场的清理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的重新恢复、损毁建筑物的重建或维修、受损资产及设备的复原或重置、水电气恢复正常供应等;无形情境的重建包括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校形象、师生的个人形象与社会知名度、信任度等的重建。同时, 也要组织专门人员, 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 追究相关责任, 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经验教训等详细记录, 为有效预防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二是心理干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的后期, 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思想疏导, 稳定情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突发事件相关伤亡或遭受损害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安抚, 使他们摆脱突发事件阴影, 重建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 扭转被动局面。对于群体性的突发事件, 因事件影响范围大, 对周遭同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反应往往会比较强烈, 情绪波动大, 要安排辅导员进行思想疏导, 做好安抚工作, 通过座谈、走访宿舍等方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事中、事后阶段, 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适时向校内外通报事件情况, 做好舆论的引导与掌控工作。总的来说,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 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 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事件的规律, 健全和完善高校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维护好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虞庆国.社会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稳定工作[N].学习时报, 2012-07-09.

[2]许文惠, 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58.

[3]蒋冀骋.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1) :54.

上一篇:行政侵权下一篇:沟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