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

2024-05-19

舆情应对(共12篇)

舆情应对 篇1

案例

一天,某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帖:“××幼儿园让每个孩子带一个香蕉牛奶的纸箱交到老师那儿, 可这牛奶大人孩子都不喜欢喝,为个纸箱子还得去买箱奶回家,不知这事幼儿园是如何考虑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有意见,请有关部门给予合理的解释, 否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问题。”此帖一出,正面的、负面的跟帖纷至沓来,有的网民甚至断言“一定是××幼儿园或教师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是变相的推销,在谋求好处”。园长了解此网络舆情后, 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在园内展开调查。原来是某班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校信通平台给班上的家长发送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各位家长您好!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活动,游戏材料还需要补充,请家长一定积极配合带以下两样物品:第一,每位孩子至少要带一个硬包装的鞋盒子。第二,每位孩子至少带一个黄色的香蕉牛奶的盒子。此项任务必须在 明早完成 。 感谢您的 配合 ,各位家长 辛苦了。”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幼儿园在第一时间给予网络舆情正面回复——“广大网友您好!××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近期开展了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此活动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理念,尝试家园合作、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包括各类纸箱)。个别班级为了便于孩子们开展搭建、造型活动,发动家长重点收集统一规格的废旧箱子。 调查中,我们未发现该班级教师行为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也未发现存在推销问题。今后, 幼儿园在举行类似的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广大家长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好事做好。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针对幼儿在园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好能与园方领导或老师及时沟通,以避免误解。家园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利用下午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召开了该班家长专题会议,教师致歉,园长解释,使得此次事件很快得以平息。

反思

1. 要建立组织机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园长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展开调查,制订解决预案并及时发布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将真相告诉公众,有效遏制了不良信息在网上蔓延, 维护了幼儿园良好的社会形象。

2. 要加强校信通平台使用的监管力度。校信通使得家园联系、家园合作更加快捷、有效,幼儿园在享受校信通优越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有效的监管。 比如,对教师发短信的数量、信息发送时间以及短信内容等进行审核、监管,明确具体负责人,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防患于未然。

3. 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短信交流方便快捷,但一条不经意的短信也可能会伤害到家长。因此,幼儿园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新教师发送短信时一定要慎重仔细,短信内容的编辑要认真思考,不能随意、盲目发送。

4. 要鼓励家园良好互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短信、网络和班级教师、幼儿园领导实时互动或者留言,使一些当面不便交流的问题得以处理,避免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将问题抛向媒体网络, 造成负面影响。

评析

该园园长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本着公开透明、有效回应的理念,主动抢占舆论先机,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具体体现在:一是及时。事件发生后,该园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发布事件认定的实时信息,第一时间表明幼儿园的立场态度,占领化解危机的信息制高点和民意制高点,防止了舆情向不利方向发酵升级。二是真实。该园坚持讲真话讲实话,不隐瞒事实,不回避问题,以赢得社会信任和理解为目的,用真实表达回应社会关切。三是准确。该园在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发布准确信息,情真意切,化解了网民的质疑甚至误解,树立了幼儿园公信力,避免了“次生危机”发生。四是主动。该园主动整合各种力量,通过召开家长专题会议、教师致歉等多渠道沟通交流, 建立舆论引导的“统一战线”,从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声音,引导舆论朝有利于网民认识事件真相、 推动问题解决的方向转化。总之,面对突如其来的校园网络舆情,与其拒之、堵之,不如欣然迎之、泰然处之。

舆情应对 篇2

引发的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如山丹县一起拆迁户与房地产开发商因房屋征地补偿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升级后引发了强烈对抗。这一对抗过程,拆迁户利用摄像机将案件内容录制成视频短片上传至各大网络门户网站和本地贴吧,进而导致一场舆情大爆发,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政府的初始的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的正面回复在谩骂声中被淹没了。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23日9时25分,山丹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接报后,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民警到达现场处臵。到达现场后,处警民警发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争吵,且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民警迅速制止事态并对情况进行了了解。经初步调查,系施工地原平房住户王某、唐某等人与施工人员马某等人因房屋拆迁发生纠纷。民警立即对双方进 1 行劝解,告知双方就此事找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协商解决。施工方同意停工,并与王某等人协商解决。

2013年10月24日8时44分,城关派出所再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民警到达现场,告知施工方停止施工,并将施工方负责人申某等带至城关派出所。在派出所民警当面告知其立即停止施工,同住户积极协商;在未达成协议之前不得强行施工。申某等人同意民警意见,表示立即停止,同拆迁户协商。

2013年10月24日11时20分,城关派出所第三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王某报警,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打架。民警立即到达现场,了解到系施工方马某某、钟某、马某、连某等人施工时与住户王某妻子唐某、妹妹王某等人发生争执并打架。民警迅速将双方制止,及时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救治,同时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并就案件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主要做法

在案件正在调查中,10月24日晚23时08分,网民“舞墨游着”在《土豆网》发布题为“山丹县赵鸡鸣强拆民房引发的暴力流血事件!”的视频信息。后视频经过腾讯视频、搜狐、网易、南方周末、56等多家网站和贴吧转载,视频点击率迅速上升,点击量最高一天超过8万次,累计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成立案件督察组 2 赴山丹督导处臵该问题。

二、主要做法

案件发生后,山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召集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公安、建设等相关部门对案件处臵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一是迅速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长任正副组长的工作组开展调查处臵工作;二是责令立即停工,控制局面,深入调查事件真相,防止事态扩大;三是全力救治伤者,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四是及时跟进网络动向,正确引导社会面舆论;五是从速从快处臵违法行为,妥善做好后续协调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处臵工作组迅速召集公安、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处臵。同时,山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1次和县长办公会议3次,对案件调查处臵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确保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有序开展。县委、县政府科学应对,果断处臵。立即从相关部门抽派熟悉法律法规、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工作人员,向拆迁方讲清政策,劝说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县公安、建设等部门做好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同时,责令拆迁方立即停工。迅速抽调警力,对县电影院因房屋拆迁纠纷引发治安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从快从严对涉案人员依法处理。

县公安局局长谢卫民责成城关派出所对此案件迅速展开调查,固定相关证据。同时,网安大队及时关注网上动态,密切关注网上动向,并开展网上舆情引导,防止扩展。经查,位于山丹 3 县胜利街的原电影院地段属于我县旧城改造总体规划范围,2008年由赵某中标开发,并由其女婿申某、承包人马某某等人负责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居住在原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经多次协商未能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双方遂发生纠纷。2013年10月24日11时许,施工方马某某、马某等人在拆除与王某相连的朱某已征房屋时,与王的妻子唐某、王某的妹妹等人发生争执并撕打,致唐某、王某、唐某、唐某和施工人员马某某等5人受伤住院治疗。2013年10月26日,我县公安部门派法医对5名受伤人员进行活体检验,根据医院诊断、检查结果及法医临床检验,初步判断5名受伤人员均为轻微伤。

10月29日,县公安局对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的调查和受害人王某及其亲属等人的询问,以及山丹县医院诊断证明和双方提供的现场视频资料等证据进行分析,确定此案为殴打他人的治安案件。马某某、马某、马某某的叔叔、钟某、连某等5人的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之规定,决定分别给予殴打他人的马某某等人治安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对马某某、钟某分别给予治安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治安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2013年10月29日下午18时,公安部门将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送山丹县行政拘留所执行治安处罚。

三、经验教训

案件处理之后,个别网站转载发布了一些评论信息,与事实不符,有恶意炒作行为。山丹县委安排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起草了案件处臵情况的新闻通稿,统一口径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案件进展情况,做好迎接各类媒体来丹或电话采访,引导新闻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负面影响。积极在《中国甘肃网》、《中国张掖网》等网站,公开发布题为《山丹县处臵一起因拆迁引起的故意伤害案件》的新闻稿件,正面回应社会关注,还原事实真相。山丹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信息工作办公室积极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工作,定期不定期编发《信息快报》,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动态。11月8日,在县龙首广场举行了全县打击网络犯罪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活动,集中侦办一批网络犯罪案件,坚决挤压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坚决处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为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整治影响网络秩序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互联网正常秩序和社会政法大局持续稳定。县广播电视、《西部山丹》等新闻媒体要开辟“打击网络犯罪”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成果,进一步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有力震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至此这起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纠纷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依法果断的处臵下,最终尘埃落定。

四、体会启示

这起拆迁纠纷因与居住在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未达 5 成拆迁补助协议,在拆迁与王某邻居朱某的房屋过程中,拆迁户刻意激化矛盾,请君入瓮全程摄像,两方遂发生纠纷并打架斗殴引发事端。反观这次纠纷,在现行的制度下,拆迁主管部门颁发拆迁许可证后,拆迁补偿需房地产开发商与被拆迁户协商才能达成,但由于双方意愿差异,往往协商难度大,开发商又借拆迁裁决渠道,申请拆迁主管部门裁决,以实现其最终目的,上述过程中行为主体不断变更,程序交叉往复,容易出现政府与开发商为一方、被拆迁户为一方的对峙局面。

在理念层面表现为忽视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泛化解释,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但是政府在下达了行政命令后,将房地产开发商推前台,自己“淡入”幕后,扮演一个“仲裁人”的角色。一旦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发生对峙乃至出现打架斗殴案件。这起拆迁纠纷引发的舆情事件,是政府和开发商没有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引导工作,没有重视网络时代无可估量的影响力,导致最终网络舆情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 6 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2.8%,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迅速壮大的网民力量,基层县级党委、政府不仅仅绝不仅仅限于一个区域,而是面向全国亿万的互联网用户。基层县级党委、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面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应该有所思考。

还有就是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一般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暗含许多不确定的负面因素。一般这些导致危机的网络舆情都是与社会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并且一般都是不好的事情;其次,在这类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后这类事件中大众的一般态度都是“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这种“弱者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即便是在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依然存在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网民实际上的关注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事情本身,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该事件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平时积累的却不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这就是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该地区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在网上随处可见谣言、谩骂、攻击性言论,这种非理性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的渠道。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7 地方政府承担去伪存真的角色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采取强硬有力的行政方式,因为网络舆论扩散有着自身的规律。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大量的网络用户,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压力集团”,现实中当事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网友敏感的神经,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网络舆论的巨浪。在处理民意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科学、不严谨、不恰当,违背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都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并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有时一个并不起眼的事件却可以滚雪球似的扩展为一个空前的公众网络舆论事件。

虽然网络舆论尚存在弊端,但我们需要看到它有促进制度建设的积极的一面。不仅要重视网络舆论,更要主动参与网络表达民意。政府机关要以事实真相的公布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去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形成最有益的健康网络舆论。网络舆情链接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了解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不能等到危机爆发后才匆忙、被动地去理解网络舆论,绞尽脑汁去减轻网民的负面情绪,强调网络舆论的遏制之后,忽略事前监测。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完全杜绝。实践证明,创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是合理解决网络舆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它将帮助当事人部 门及时把握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舆论、化解矛盾,避免二次危机,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公开透明,说明 8 事实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违背信息公开的法则而且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因此,公众舆情发生后,有关党委和政府应该勇于面对,尽可能快的开诚布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公众说明实情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二是快速处臵,解决问题反应太慢是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合法合理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事件。

自媒体负面舆情应对策略 篇3

自媒体下负面舆情的特点

——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自媒体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身份界限被消除,处于草根阶层的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形态的发展,催生了网民自产自销信息的传播新机制。一旦事件爆发,在场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而不在场的人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对事件进行实时转播。这一特点使得事件的相关信息会以病毒式、爆发式进行高速度、广范围的扩散,而负面舆情也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并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群体极化现象严重。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利益诉求的公众的声音。自媒体下,社会矛盾依然是舆情压力的重要来源,现实社会事件在虚拟网络中得以延伸和展开,并引起较大的舆论风波,尤其在涉及公共安全、官民关系、仇富心态、权益纠纷等比较敏感的社会话题时,群体极化现象严重。而群体极化的严重后果之一便是将对相关事件不相干的多数群众推到一个极端,使得本已紧张的官民关系变得更加敏感,使得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对立更为严重,为社会埋下了更多隐患。

——“三微一端”成为新引擎。在近年来的负面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微视频及新闻客户端成为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主要信源,并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特别是随着4G网络快速发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社交应用微视频发展如火如荼,很多热点事件背后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如爆炸事件等各类微视频刷屏社交媒体,以丰富的视角营造出极强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同时,“三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事件发生后,公众的个体意见借助自媒体力量得以迅速传播,并在与其他主体意见交流互动之后,最终汇聚形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应对负面舆情 树正确舆论观

——建立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和引导机制。 1.构建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舆情引导的决策主体是党委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党和政府作为舆情引导的总协调者和控制者,其所持态度和所做决策直接决定了舆情引导的走向,是整个舆情引导的主导性力量。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反应机制,把握好网络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是保证整个网络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也是预防网络舆情恶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制定完善的后续处置机制。舆情从发酵到高涨再到消解,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每个阶段的处置都会受到网民的关注。尤其是负面舆情,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引发舆情走向的转变。因此,制定完善的后续处置机制关系着整个舆论引导过程。包括后续信息的发布、相关责任人的处置结果、公众情绪的安抚、对事件本身的还原等,既要做到线上妥善“应对”,又要做到线下协调“沟通”。

3.建立科学的预防与研判机制。舆论是由公众意见、态度和情绪的表达所形成的,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舆情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发酵,并不断发生演变,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建立科学的预防与研判机制,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对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准确了解公众的关注热点、所持的立场、态度以及其中的利益诉求。舆情监测的过程伴随着舆论引导的整个过程,包括对事实真伪的判断、对信息涉及关系的研判、对舆情发展趋势的研判、对舆情引导效果的监测和反馈。

——利用好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在舆论的形成与变化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舆情引导的关键一环,主流媒体是搭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桥梁,其立场和态度与舆情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形象的塑造者和公众利益的代言人,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找准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公众所关心话题之间的结合点,通过议程设置提高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重合度,减小两者之间的分离度。如对政府信息及时公开、保证信息的权威和准确、维护主流核心价值观、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

——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二级传播”功能。在自媒体下,以娱乐明星、知识分子、草根名人、知名作家、著名记者等组成的舆论领袖成为网络中的“明星人物”。特别是在负面舆情的传播过程中,他们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既可以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也有可能成为舆情发酵的源头。通过舆情监测的方式尽最大可能掌握辖区内的网络舆论领袖,和他们经常性联系,保持良好的沟通。一旦发生负面舆情,在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之后,最大限度地争取网络意见领袖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相关事件,让其为传播事件真相、引导网络舆情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提高网民的素养和法治意识。公众是舆情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不仅是事件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事件信息的积极传播者,其对舆情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媒体下,处于草根阶层的民众可以直接参与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主动性日益明显。但是,从目前统计情况分析,网民普遍还缺乏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不理性行为较多。如发表掺杂个人情绪的言论;一味站在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对立面等,易冲动、轻信谣言、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被无意识地卷入网络声讨、声援的队伍中。因此提高网民群体的自律和理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培养其思辨能力,对于危害公共利益的不良行为要敢于批评和指正,对于网上流传的不实信息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另一方面,要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发表过激言论,不传播谣言,尊重他人隐私,做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

——加强互联网行业监管,构筑综合防控体系。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很强的信息放大效应和社会动员力量,较难驾驭,使用不当会导致和加剧社会动荡。埃及前些年的一系列社会动荡与网络媒体管理失范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一深刻教训需要我们深刻警醒。要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加强负面舆情应对引导,防止形成重大舆情危机。要加强网络技术手段和管理力量建设,加大网评员队伍建设力度,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封堵、删除网络有害信息,及时有效应对涉稳热点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对于负面舆情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要督促依法进行封号、查处,严防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制造谣言、恶意炒作、煽动滋事,构成犯罪的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介入、落地查人。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篇4

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第一, 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更为自由。简单来讲, 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网吧, 每个人就可以在网站、论坛、贴吧以发帖、博客等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第二, 网络舆情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由于网民大多匿名, 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反映自己真实的情绪, 客观地反映社会矛盾。

第三,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网民在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评论时, 常常有其他网民参与进来, 形成探讨、争论, 使各种观点和意见集中表达出来。

第四,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某一事件一经发生, 马上就会有网民参与进来, 迅速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和传播, 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声势。

第五, 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扩大性。在网民发表意见的过程中, 部分网民缺乏理性, 表现出感性化、情绪化, 甚至具有煽动性, 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对于促进司法公开, 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案件事实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评论误导舆论。网络舆情具有的自由性、广泛性决定了其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是无法有效控制的, 这就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打击报复办案人员, 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翻案, 通过网络的不断炒作给司法机关增加压力。

第二, 对案件事实的肆意夸大引发大众消极情绪。最典型的莫过于轰动一时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 本来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 一句“我爸是李刚”, 使得父子二人卷入“官二代”的舆论漩涡, 网络上的不断炒作, 使得李启铭成为纨绔子弟的代言人, 李刚更是成为贪官、恶官的同义词, 使得本案在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三, 通过对案件的报道借机攻击我国司法体制。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司法体制, 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 这种体制也存在着重配合、轻制约的弊端。一些媒体在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 尤其是一些错案进行报道时, 指责公检法三家缺乏监督和制约, 攻击我国司法体制, 并借题发挥, 攻击我们的国家制度, 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制定应对网络舆情的正确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既应该肯定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司法实践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把握其规律和特点, 及时掌握其发展动态, 正确面对, 积极引导,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正确面对网络舆情。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推动司法公开, 促进公正执法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司法活动, 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监督。

第二, 健全组织领导,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要在司法实践中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 对各大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等集中反应网民观点、意见的载体, 随时进行监控, 遇到有炒作苗头的事件要及时上报, 为制定应对措施打好提前量。

第三, 作好日常办案工作的风险评估工作。要做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首先要确保公正执法。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媒体关注的案件、证据瑕疵案件及有上访隐患的案件, 要作好舆情预判工作, 看是否会引起网络炒作, 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第四, 设立新闻发言人, 直接面对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上的质疑和猜测, 我们要本着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基本原则,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选择形象好、气质佳、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担当新闻发言人, 展示司法机关良好形象,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保持发言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第五, 设立门户网站,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互联网设立司法机关自己的网站, 公布自身的职能、受案范围、工作规定等相关信息, 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对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及时公布最新进展, 让执法行为处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 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分清善恶是非。

第六, 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形成后, 要及时上报, 并与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发言的主导权, 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 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 其发展堪称来势凶猛, 在促进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活动, 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分析其发展规律, 掌握其发展动态, 建立科学的应对机制, 保证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篇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扩展。而目前互联网的自由性使得人们在发布自己的诉求和言论时无所顾忌,大多数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无法认清信息的真实性,更多的仅仅是盲目的跟风和起哄,随着更多网民的加入,这种信息的传播面将更广、引起的后果将更严重,甚至能达到失控的局面。监狱的管理性质决定了大多数信息无法及时公布公开,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有关于监狱的舆情信息。如何能在网络舆情爆发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舆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

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微博、QQ 群、微信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网络监督员。在互联网上设置网络监督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监督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监狱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建设网络舆情搜集平台,通过论坛、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七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八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建立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监狱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信息,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监狱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实时搜集网络信息,并定期编写舆情报告,制定舆情疏导方案。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

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报宣传部门处理。特殊情况,直接向分管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狱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做好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利用网络管理员和宣传部门作为网络“写手”,将舆论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疏导,同时积极与相关网站联系进行删除或冷处理。

(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信息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搜集舆情信息,由宣传部门进行处理。

2、固定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写手”。

3、做好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4、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五)建立网络保密制度,预防内部信息泄露。

1、内外网必须进行物理隔离。

2、内外网U盘必须分开使用,不得将内网文件在互联网计算机上尽心处理。

3、内外网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防木马软件。

4、内网禁止使用无线设备。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内网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

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89-04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主要为:BBS论坛、博客、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教育系统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身热点问题很多,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国互联网的特点

我国的互联网除了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渗透性、随意性等网络共同的特点外,还具有中国特色。

1.网民众多,呈现大众化、年轻化的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一次调查,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4岁以下网民占49.9%,30岁以下占68.3%,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中国拥有近15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有时达到几十万条。

博客素有“网络日记”之称,目前我国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达1.07亿人。

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近2000万,成了网民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艳照门”、抵制家乐福、“人肉搜索”等网络活动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3.网络成为各级领导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关于各级官员“触网”、“开博”的新闻一直源源不断。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必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册。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至少透露出三大信息,一是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党中央对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更加重视。三是今后中央决策将会更加注重听取“网意”。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强调,法院审判要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等诸多方式和环节,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还要求这种表达机制应扩展到纪委等其他部门。可以看出,今后各级官员将会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网络将成为普通群众与官员沟通的桥梁,难怪有网友称“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

4.网络暴力日益显现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针砭时弊、舆论监督、传达民意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当网络舆论与社会事实偏向严重时,网上的意见容易呈现两极化,网民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捍卫自己的价值立场,极端地赞同或者极端地反对,就会出现一些“网络暴民”,他们自以为怀着正义之心,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骚扰、现场骚扰等。在一些引起网民反感的事件中,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群体性地聚集,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力无比的“人肉搜索”可见一斑,人肉搜索引擎因为它一次又一次地“伸张正义”,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这个名字并认同它的存在以及合理性。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的魅力: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比如“虐猫女人”、“5·12地震”的“辽宁骂人女”、重庆“Die豹”等等。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1.直接性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3.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4.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5.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三、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1.弘扬主旋律,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行校务公开,搭建学校与学生网上沟通的桥梁,使网站成为各地各部门宣传的窗口,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平台。

(2)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引导学生增强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减少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3)“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必须关注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根据多年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良信息,一个是网络游戏成瘾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免疫力。疏导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媒体、认识网络,正确地利用网络来推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把住源头,过滤不良信息,封堵不良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2.建立机制,监控引导,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都应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2)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论坛、博客、播客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各个网站和互联网运营商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1)网络信息发布

“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不经过审查。”一位传媒研究者称,“一方面,这可以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同时,由于鱼龙混杂,你无法分辨它的真假。而对那些年轻的网民来说,情绪非常容易被煽动。” 正是如此,网站一定要严把信息发布关,要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规范信息审核流程,实行专人负责。网站开办的BBS论坛、博客、播客等交互栏目,必须实行“实名注册”并落实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贴制度。

2)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要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和方向。网络舆情监测要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主要由BBS网管和版主来担负此项重任。监测的意义在于,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网络舆情监测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被遗漏或忽视,会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对社会的稳定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动向,通过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舆论导向,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开展即时性评论,及时跟帖批驳反面声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发表引导性评论,发布正面观点。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出现海量信息时,网民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依据。

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各版主还要严格审核有关信息,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帖子作缓冲处理。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言论强势。

(4)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1)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

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原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对“黑砖窑”事件进行的深刻反思中认为,黑砖窑事件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这不是一句例行官话,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这个事件背后的实质,以及对这个事件需要反思的问题。

3)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有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因为传统媒体往往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期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负面消息,于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互联网就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第一选择。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

不久前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当地一位少女溺水死亡的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但由于警方的处置方式不当,缺乏说服力,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社会势力利用,一发不可收拾,酝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最大程度地进行信息公开,一则可以将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只有在民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才能妥善、稳当,避免引发其他矛盾和不安情绪。“瓮安事件”的及时果断处理也得益于真相的及时公开。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

各级领导要关注网络,把网络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这也是温总理连续四年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互联网。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表示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在黑砖窑事件过程中,于幼军一直高度关注网上的反应。总之,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民意表达,提高在网络时代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各级宣传、公安、国安、工商、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和网络运营商要担负起互联网管理的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动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监控。特别是对学校各种贴吧、BBS,要及时清理,了解并掌握各个版主的情况,要掌握它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门户网站招聘了一批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学生骨干、学生辅导员、年轻专业教师等为专兼职网上评论员,开展网上舆论引导。

总之,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今传媒,2008,2.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 篇7

我们认为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以人为本, 生命第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质,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目的,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 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政治民主的需求。以人为本, 就是要求政府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舆情应对过程中, 要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 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而非简单地堵住舆论的“枪口”。

在事关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网络与应对过程中, 应及时报告, 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第一时间报道现场, 把人的生命健康权放在首位, 生命第一, 在信息发布过程中, 尽最大努力抢救和挽救生命, 先救人后救物。这也是近年来, 各国在重大安全事故后, 停止部分娱乐电视节目, 而及时播报事故、伤亡及救援情况的原因。

二、依法应对, 合乎情理

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和准绳, 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要求。宪法明确了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权。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第41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依法保护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 要依法规范公众及网民的监督行为, 对那些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诬陷他人、危害国家利益以及对网络监督压制、打击、报复的, 对违反有关网络管理或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 有关主管机关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 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我国出台了诸多关于互联网的规定和管理办法, 也是舆情应对工作的法律依据, 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舆情应对还应做到合乎情理。不仅对待网民和公众要合情合理, 公布的事实真相, 事件细节也应符合情理, 符合常理, 否则必然引起网民的质疑, 甚至攻击。

三、及时应对, 积极面对

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迅速, 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增加, 微博的普遍使用, 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爆炸新闻等传播更是神速。因此舆情一旦爆发, 相关部门应坚持“黄金一小时”原则, 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及时应对。从近年来的经验看, 凡是有关政府某部门的负面新闻一旦出现, 该部门应立即进入舆情应对状态。

舆情一旦发生, 基层相关部门应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 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 根据经验,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应对和先期处理工作, 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上级部门来应对, 或是等上级过问才开展应对工作。或者消极抱怨, 或者简单地“瞒”“捂”“堵”, 在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 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错误和愚蠢的。也不要抱有“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 这将会使自身在舆情应对工作中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

四、主动应对, 抢占先机

舆情一旦发生, 相关部门应通过媒体, 主动宣传, 营造有利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例如, 主动准备新闻通稿等新闻稿件, 主动联系有关媒体发布事件相关公告或信息, 而不是以“主人”姿态坐等媒体调查事实真相和进行现场报道。尤其是对重大敏感事件、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 要努力抢占先机, 把握话语权, 赢得主动权, 为应对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在舆情形成初期, 网民有实现话语权的欲望, 有附和情绪和盲从心理。因此, 在其形成初期, 有效的主动应对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舆情应对工作抢占先机, 抢占“制高点”。舆情爆发后若没有官方的声音, 没有官方的消息, 各种猜测、曲解必将给事件的处理带来阻力, 导致应对工作的被动。主动发布权威信息, “在媒体还没来得及报道时”, 即发布相关信息, 可避免公众盲目猜测、恶性炒作以及媒体虚假报道

五、公开透明, 互动沟通

信息公开、透明, 是应对舆情的基本原则。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 信息公开是对付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最好办法。事件发生或舆情爆发后, 应公开事实真相、事情经过、伤亡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已查明的事件原因 (未确定原因的事件不要随意假想臆断) 等等, 让网民想知道、想了解的情况都能通过公开的渠道和信息找到, 而不要让网民想要获取舆情信息, 无从获取或查找, 致使网民主观臆断或造谣。

在信息沟通和传递过程中, 应重视平等公平地和网民、媒体的互动交流和沟通,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对媒体、公众一视同仁。舆情爆发, 群情涌动, 如果居高临下, 自说自话, 会激起公众的质疑和反感, 形成对立。无数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经验表明, 对话胜于对峙。舆情处置者只有放下架子, 积极与媒体沟通, 平等地与公众交流, 以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 才能赢得信任支持, 才能有效引导舆情, 妥善处置事件。

六、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

现实社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探讨焦点问题, 舆情便会逐渐形成。对于突发事件, 网民会有各种疑问, 会关心细节, 对事件走势会表示关切, 质疑事件的原因以及来龙去脉。因此, 舆情一旦爆发, 仅仅发布信息是不够的, 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的舆情信息, 迅速回应公众疑问, 如果对网民的疑问和质疑置之不理、漠不关心, 很可能导致舆情升级。

在回应网民疑问的同时, 还应主动引导舆情及舆论方向, 将网络的评论、跟帖、讨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引导网民理性、客观的评价和看待事件, 不能让非理性、偏激的观点占据主流。对涉及政治等敏感性问题, 更是应向正面引导, 避免舆情向反动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利用舆情专员或舆情评论员, 监控、跟踪舆情, 参与跟帖、评论、讨论, 影响网络论坛, 进而影响舆情走向, 将不利舆情引导到主流舆情上来。

七、信息准确, 细节真实

真实准确是信息之本。准确真实的信息才不会误导公众, 错误虚假的信息比没有信息危害更大, 会给事件处理和舆情应对带来极大的危害。信息准确、细节真实, 还原真相、还原全貌, 尽量不让事件留下疑点, 力争不给公众带来困惑, 做到客观公正、取信于公众和网民, 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问题尽早解决, 舆情尽早平息。

2012年5月10日发生在云南巧家县的爆炸案, 前期因为案件在没有查清的情况下, 公安局有关人员表示愿以前途担保爆炸案为赵登用所为, 引发了网民、媒体的诸多质疑, 提出了多个疑点, 导致网上激烈争论, 各种关于爆炸的真相版本散布于网络, 致使后期在案件处理和舆情应对方面处于完全被动的境地。如果及时发布正在调查侦破案件的消息, 在及时调查清楚案件后, 还原案件过程、细节和真相, 或许不至于此, 而最终结果却是雇佣赵登用的邓德勇、宋朝玉因为不满征地补偿制造的这起爆炸案, 致使相关部门更是难辞其咎。

八、部门联动, 协同应对

舆情应对工作涉及面广, 会牵扯多个部门, 应对工作需要部门之间有效联动, 协调行动, 共同应对。部门联动, 协同应对是指相关舆情的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联合行动、分工协作、彼此配合, 对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等, 从而化解舆情, 促进舆情涉及的事件或问题有效解决。

部门联动既指舆情应对的各主体之间联合行动, 如宣传部门、公安部门、工信部门等, 也指上下级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行动, 甚至包括与媒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和沟通。各个部门之间高效的联合行动需要有效的沟通协调, 做到步调一致、口径一致、行动一致, 才能提高舆情的应对效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 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行动, 是致使事件和舆情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九、分级应对, 分工协作

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舆情应对工作的原则。根据舆情危急、紧急的程度以及舆情涉及事件的大小分别由不同层级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应对,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坚持归口管理, 尽量就地解决, 将舆情及舆情反应的事件化解在基层。

同时, 各级宣传部门、公安网监部门、国安部门、工商部门、教育部门、共青团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等部门和网络运营商要担负起各自的互联网管理职责, 职责, 按照职能分工协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齐抓共管, 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 有关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涉及本单位的舆情和事件爆发后, 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做好应对工作, 避免矛盾激化。

十、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舆情一旦形成, 应立即明确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及其责任, 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舆情应对工作, 避免相互掣肘。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而引发的舆情, 在危机状态下, 领导指挥机构有权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力、物力, 以便统一行动, 从而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同时应在领导指挥机构设立新闻工作组负责事件的媒体接洽、对外宣传、舆情应对工作。

涉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 篇8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舆论导向呈现出一些显著的新特点

(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影响社会稳定的“触点”增多, 范围更广。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网民已经超过了5亿, 网络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称为第一媒体。公众利用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兴传播手段自由讨论、发表言论和意见, 而一旦变成网络舆情, 瞬间传遍全球。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舆情也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逐渐渗透到包括税收工作在内的社会各领域。

(二) 网络的多元化扩展, 对现实社会产生更深的影响, 对强化舆情引导提出更高挑战。

互联网络的多元化发展, 使得网络与现实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各领域的冲突随时可能延伸到网络。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由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发言者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诉求, 使得政府主导舆论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 征纳双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涉税舆情事件更具感性化和情绪化, 这对税务机关的舆情引导提出更高挑战。

二、面对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特点, 税务部门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 建立健全涉税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

建立领导机制。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 时刻保持对舆情的清醒认识, 正视网络媒体挑战, 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把网络舆情当作重中之重来应对。成立舆情工作领导小组, 由单位领导总负责, 相关科室负责人全部参与, 并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办公室, 明确具体的网络舆情应对责任人及网络宣传员, 负责日常的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

建立预警机制。要健全涉税舆情监控制度, 通过国内外知名搜索引擎或使用专门软件对涉税舆情进行监控, 并把监控情况记入日志。对监控出来的涉税舆情立即编写舆情报告, 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 及时进行分类整理, 区分舆情级别, 提出处理意见, 为领导和上级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干预机制。一是事前干预。舆情发生前一般都有一定的征兆, 通过舆情监控等手段及时捕捉信息, 抓住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及时处理, 力争事态没有扩大前解决。二是事中干预。舆情发生后, 对内应当立即启动舆情应急预案, 制作新闻通稿, 由单位新闻发言人或舆情办指定人员统一发布信息, 杜绝多头指挥, 分散应对。对外, 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 与媒体、记者交流而不交恶。与新闻采写记者沟通, 坦诚沟通、平等交流, 确保不再发负面稿件。三是舆情引导干预。建立专门的舆情信息员队伍, 舆情发生后, 统一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 按照轻重缓急妥善应对。通过恰当的回复和引导, 把实情、真相、纠错措施公之于众。

建立协作机制。部门配合应对涉税舆情是不可或缺的, 特别是重大涉税舆情仅靠税务部门一已之力难以应对和处理。加强与市、县的宣传、公安、信息化等部门的横向协作联系, 及时汇报涉税服务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重大舆情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直接参与领导和指挥。并有所侧重地与当地主要网站保持密切联系, 加强工作沟通与协调, 确保舆情发生后获得当地媒体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建立整改机制。及时整改既能改进工作又防止舆情的再度发生和炒作。舆情应对处置结束后,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做好总结评估工作, 对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处置个案, 形成书面或影响总结材料。根据舆情应对人员在舆情应对中的表现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或问责处分。

(二) 树立税务干部形象意识, 加强税务干部危机意识教育。

税务人员在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巡查稽查等税收征管环节和纳税人打交道时都要树立规范意识、形象意识和危机意识, 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税务干部的言行代表的是税务干部的整体形象, 一旦因为个体的言行不当, 导致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加大, 将影响到税务部门的整体形象, 进一步影响公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所以在税务系统内部, 要不断提升税务干部的整体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加强个体的形象危机意识, 从而才能树立良好的税务部门社会形象。

(三) 加强税收法律政策的宣传解释, 实行政务电子信息公开, 同网民建立良好的日常沟通。

税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与群众的沟通理解, 多方面做好工作。税务部门要将税法宣传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 不仅是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期间重点宣传, 而且要将此项工作常态化, 扎实开展税收宣传工作, 着力提升广大民众对税法的知晓度, 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多为纳税人着想, 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纳税人的支持和理解, 避免因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知晓不足而引发针对税务部门的网络舆情。积极实行政务公开, 为行政信息的公开透明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总之, 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 具有发生的不可确定性。税务部门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正确对待网络监督, 积极正确引导涉税舆情, 坚持与时俱进的应对方法, 主动适应新形势, 探索工作新举措, 切实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实现征纳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顾小云.我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善[J].太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0.

高校“微舆情”应对策略刍议 篇9

一、高校“微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微舆情”是指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发布、评论、转发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各种看法的“微舆论”情况, 它是网络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热点问题所形成的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言论和观点在“微媒介”中的传播情况。高校“微舆情”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对学校某一事件各种看法的“微舆论”情况。当前, 由于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热衷和熟稔, 任何信息都可能通过微博、微信发出, 引起媒体关注, 形成网络聚合效应, 将小事放大, 形成舆情。因此, 准确把握高校“微舆情”的特点, 对做好舆情的预警和引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传播主体的年轻化和特殊化

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最大的特点就是“草根化”、“平民化”。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 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 他们乐于表现、善于交际, 喜欢分享和发布信息, 是高校“微舆情”传播的主力军。由于大学生群体比较年轻, 社会阅历较少, 辨析能力相对较弱, 容易被感染和影响, “意见领袖”或“网络推手”发布的言论, 会使他们产生共鸣, 大肆发表言论和宣泄情绪, 使“微舆情”逐渐升级, 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网络舆论危机。

(二) 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和精确性

新浪、腾讯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末财务报告显示, 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1.76亿, 微信月活跃用户已增至5亿, 远远超过了微博。由于微博、微信两种“微媒介”的使用特性、传播规律等不同, 当舆情爆发后, 微博更能第一时间爆发出强大的媒体特性, 传播对象较为广泛, 能将信息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出去。而微信则带有社交平台的特性, 在精传播方面比较突出, 从而能够精确地到达传播对象。因此, 在信息传播上, 微信专注深度信息精准抵达, 而微博则更加注重社会热点的即时扩散。 (2)

(三) 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裂变性

简单化、实时性、交互性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区别于其他媒介的主要特点。一条信息用140个字就可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手机拍照或录制视频就可以随时随地、原汁原味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进行实况转播。相关信息几经转发和分享, 可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中如细菌裂变一样呈几何倍数发展。这种传播信息的及时性、裂变性, 造成了网民迅速的围观和响应, 极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二、高校“微舆情”的内容及传播模式

(一) 高校“微舆情”的内容

高校“微舆情”的内容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时政热点及社会公共事件;二是校园突发性事件;三是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及服务类问题;四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权益类问题。总之, “微舆情”从传播内容来看, 涉及到社会、学校及个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每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微舆情”的爆发点。

(二) 高校“微舆情”的传播模式

高校“微舆情”传播模式经过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例如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 经历或目击突发事件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对事件进行发布, “微舆情”开始出现, 此时处于萌芽阶段。随后信息经过“微媒介”快速传播, 渐渐引起其他学生、校园意见领袖的围观、评论和转发, 使得关注突发事件的主体越来越多, “微舆情”进一步发展, 进入发展阶段。随着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聚合效应开始形成, “微舆情”的发展阶段到达高潮, 网络舆论危机爆发。

三、高校“微舆情”应对策略

(一) 提高领导层的“微意识”, 建立舆情领导机制

在“微时代”, 高校领导对互联网要有接纳和包容的态度, 对“微舆情”的生成媒介要高度重视, 不仅要及时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媒介”, 而且要利用“微媒介”进行舆情监控和引导, 强化时时关注“微舆情”的工作意识。同时, 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小组, 可在宣传部或网络管理部门设立日常办公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二) 增强舆情监测“微能力”,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 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 (3) 舆情预警的目的在于“微舆情”出现的早期阶段, 及时发现和预测危机的端倪, 并进行研判和应对。因此, 要做好“微舆情”的预警, 必须具备一定的“微能力”。一是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是“微舆情”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每天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上都会出现海量的信息, 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 去伪存真, 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及时发现“微舆情”的端倪;二是信息研判能力。信息研判是舆情预警机制的中心环节。要密切关注“微舆情”动态, 及时发现了解可能使舆情激化的敏感信息, 客观评估舆情的发展态势, 及早通知各有关学院、职能部门做好应对舆情的准备。

(三) 整合校园网络“微力量”, 建立舆情引导机制

一是构建高校舆情应对“微矩阵”。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 构建学校、院部、班级及学生组织等三级“微矩阵”, 通过联动应对“微舆情”, 强化主流舆论, 孤立负面言论;二是培养高校网络舆论评论员。组建一支以网络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等为主, 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通过对“微舆情”的引领、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三是团结校园“意见领袖”。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上, 活跃着一些对大学生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他们的言论和观点, 往往成为学生发表自己想法和观点的重要依据。因此, 平时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联系, 并建立良好的友谊, 当“微舆情”爆发后,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力量, 让网络舆论引导事半功倍。

(四) 搭建思政教育“微平台”, 建立网络思政教育机制

要做好舆情工作, 必须以人为本,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个人的“微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 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 开发其潜能, 发展其个性, 并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主体”。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重视个性化教育与群体性教育的结合。因此, 增强大学生的“微素养”, 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形成网络理性表达意见的习惯, 避免“微舆情”的爆发及恶性升级。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 已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 随时可引发“微舆情”, 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 高校应提高“微意识”, 增强“微能力”, 凝聚“微力量”, 打造“微平台”, 主动出击, 合理引导, 切实做好“微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关键词:微舆情,微媒介,应对策略

注释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5-2-3

22 王金泽.微信营销完全攻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15-16

33 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154-159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篇10

1. 涉警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征

1.1 涉警网络舆情的含义。

所谓的涉警网络舆情, 实质上指的是社会公众运用互联网平台, 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工作方法、行为态度所发布的言论, 涉警网络言论将会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整体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形成倾向性意见。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容量大、数据传输速度快, 所以造成涉警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畴广。

1.2 涉警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首先, 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传播速度快的特征。由于互联网数据传输速度快, 所以造成涉警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较快, 能在短时间内对公安机关产生较大影响;其次, 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一定的负面性。在涉警案件处理过程中, 公安机关处于劣势地位, 易受到社会公众的攻击, 受到社会的关注面较广, 对其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力较大;第三, 涉警网络舆情具有炒作性。互联网平台具有公开化特征, 广大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对于一些涉警舆情信息, 在一些网民的推波助澜和恶意炒作后, 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通过炒作将会给公安机关形象产生影响。

2.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理念

受到互联网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的影响, 涉警网络舆情通常具备一定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一些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对涉警网络舆情的认知力不足, 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理念, 在舆情出现初期, 采取观望甚至回避的方式, 导致错过最佳控制和应对时期, 丧失了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主动权。如此一来, 不但助长了负面报道和谣言传播, 而且加剧了社会公众的猜疑[1]。因此, 缺乏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理念, 成为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2.2 缺乏科学、可行的舆情应对机制

涉警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形成大致经历信息传播、民众辨别、统一认识和传播普及四个阶段。信息传播与民众辨别作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最初表现, 也是公安机关处理和应对的黄金时期。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公安机关并没有抓住这个黄金时期, 以至于在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究其原因, 由于缺乏科学、可行的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所以公安机关并没有进行专业舆情信息研判机构的设立, 造成涉警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流于形式, 出现无人监管和应对的局面。

2.3 舆情信息监管过于被动

由于互联网平台具备公开、虚拟、开放等特征, 所以广大网民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自由言论的发表。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加之涉警网络舆情的随机性较大, 并且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 造成舆情信息监管难度较大。使得公安机关在舆情信息监管过程中, 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及时获取到权威信息。与此同时, 舆情信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监管体系落后, 也加大了公安机关涉警网络舆情应对难度, 导致舆情监管过程十分被动。

3.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理念

涉警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 必须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及民警改变传统、陈旧思维观念, 树立全新的舆情应对理念, 确保执法的透明性、公开性和公平性。首先, 针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 要及时查明原因, 正视存在的问题, 不能遮掩事情真相, 勇于承担工作中的过失;其次, 正确对待涉警网络舆情。对于涉警网络舆情的出现, 不戒不燥、认真研判、正确对待、科学决策、强化沟通, 选拔和聘用一批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分配到涉警网络舆情工作岗位。与此同时, 正确引导和鼓励广大社会公众参与涉警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充分体现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3.2 健全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需抓紧时间、紧抓源头, 公安机关的领导作为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 必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健全和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 将是确保涉警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的基础保障。因此, 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确保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在涉警网络舆情信息应对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行事, 借助于舆情监测分析系统, 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涉警网络舆情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另外, 做好涉警网络舆情动态化监测和精细化研判, 对于一些重大信息线索, 及时主动出击, 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涉警网络舆情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 从而达到维护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目的[2]。

3.3 增强舆情信息监管的主动性

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部交互、沟通渠道不畅。部分公安机关尽管进行了涉警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的设立,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基本上流于形式, 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没有主动进行涉警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 任由事态进一步发展, 基本上以事后应对为主, 缺乏对舆情信息监管的主动性。因此, 公安机关必须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保持密切联系, 加大舆情信息监管力度, 多管齐下、多方筹措, 在增强监管主动性的同时, 确保涉警网络舆情能够得到科学应对和合理处置。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 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意见、建议发表的重要平台。涉警网络舆情正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所产生的重要产物, 研究和探讨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光明.加强网络涉警舆情应对工作之探析[J].公安研究, 2013 (6) :51-54.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应对;新媒体

此文为沈阳市教科工委课题研究成果。

G206;G647

近年来,3G、4G 移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让社会舆论迅速向校园渗透,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问题时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等。高校网络舆情不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的规律,还因其发源于知识性和开放性较强、人群聚集性较密的高校,又有其独特性。密切切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积极合理引导,对建设和谐与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等,大有裨益。

(一)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谐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如不能正确引导,小则会引起恐慌、骚动,大则会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高校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爆炸、思想多元、言论自由、交流频繁。大学生因生活学习环境单纯、自身经验不足、阅历浅等因素,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载体。积极的网络舆情可以鼓舞人心,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起到煽动、激发矛盾的作用。同理,高校的网络舆情,若能积极引导、及时应对,发布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言论、评价等,则能鼓舞和启迪广大师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絡舆情应对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内形成、演变和扩散,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成为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成为高校民意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们社会信息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主动应对、高效引导,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一) 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占领与利用新媒体阵地。现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 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来了解社会、表达诉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这些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在掌握学生心理、生理、学业成长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悄悄地观察和接近他们,利用新媒体适时开展渗透式教育,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导向。

(二)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要想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研判和引导,就必须健全高校各项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由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校团委等分头负责,人员分散,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笔者认为,可以由某个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机构,配备具备专业技能的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网络监管员等,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监控和管理工作。

2.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的是从舆情危机征兆的出现,网络监管员等相关人员为防止破坏性影响、破坏性行为的发生而采取的有效防控行为。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应首先明确危机研判标准和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 其次,要密切注意舆情危机的发展动态,做好危机处置的准备,明确责任人和处置步骤; 最后,要有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的渠道,明确上报的标准、程序、时间等。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监管员要根据预警方案,将危机定性。舆情危机产生后,舆情处置小组要深入剖析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态势,找到解决危机的初步工作思路。要根据舆情危机的级别,启动相应的预警方案,各司其职,完成处置。要及时跟踪舆情处置后的网络动态,通过各种校园媒体或新闻发布会等向学生和社会反馈处置进展。

(三)培养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所谓“舆论领袖”就是经常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和评论,并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舆论领袖”,高校网络监管员可以在高校中挑选成熟理性、德行兼备、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学生干部、党员、青年骨干教师等来当校园“舆论领袖”,在大家所熟悉的校园网络上,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气。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校园“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

(四)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疏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网络舆情发展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利益,给学生足够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保护权益、言论自由的文化氛围。

(五)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新媒体下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校园网络监管可利用专业软件,对网站信息进行过滤监控,从源头上清理、规避或直接切断不良信息,从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但是对不良信息鉴别务必准确、合理,防止对信息被过分截留,变成“塞堵”政策,引起学生的反感。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让当今高校的舆论多元且复杂,要想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动权,占领新媒体这一新兴的阵地,就必须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渗透,而不能生硬阻止学生的思想和言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认真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干预机制,并利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各种舆论,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 篇12

一、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涉税网络舆情,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在中国社会范围内,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围绕相关涉税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及税务人员等所表达的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 是纳税人情绪、态度、意见的集合。税收执法关系到国计民生, 很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新媒体网络时代社会舆情具有以下新特征:

(一) 涉税网络舆情载体增多, 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

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新旧媒体交互并存, 光纤和无线网络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在参与性、互动性、影响范围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也加大了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难度。回顾近年的涉税舆情事件, 不难发现, 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利用舆论监督税务机关的主要阵地。由网络炒热的某一涉税事件, 再加上传统媒体介入, 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 致使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升级甚至无法收拾。

(二) 涉税网络舆情突发性强, 对涉及利益关注度高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 直接导致了舆情成为民众表达合法诉求的主要渠道。由于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信息简单、直接、可隐蔽身份, 加之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 无论是合法权利没有得到正视的普通民众, 还是少数别有用心的违法乱纪分子, 都可以就某一税务事件通过网络发帖、媒体传播迅速引起社会关注, 让人始料未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税收征管转移到纳税服务, 由税款缴纳转移到税款使用。

(三) 涉税网络舆情观点繁杂, 负面舆情破坏力大

中国有5亿多网民, 网络环境宽松、开放, 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 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参与其中的众多网友在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 使得人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散播虚假信息, 致使谣言愈演愈烈, 蒙蔽民众, 致使民众情绪失控, 开始质疑税务部门的执法公信力, 引发民众对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抵触情绪, 对征纳关系、社会和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四) 涉税网络舆情联动效应大, 必须及时快速应对

税收关系到社会多个层面、阶层, 几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涉税网络舆情大多与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一旦事件发生, 无处不在的媒体通过各种渠道争相报道, 在线率高的网民们迅速跟帖、转发, 铺天盖地的各方言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暴。涉税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公众监督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有力武器, 因而税务机关必须时刻关注事件最新动态, 在第一时间出面澄清、发表声明, 防止事态扩大。

二、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对策

(一) 凝聚舆情共识, 强化三种意识

税务机关应转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理性面对舆情。“民意”不是“敌意”, 舆情像一把双刃剑, “乐言”是鞭策政府部门的动力, “杂音”亦应在接纳和疏导过程中推动依法行政。只有不断在执法人员中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风险意识, 才能防舆情于未然。培养大局意识要靠强化组织协调, 各市局、县局及直属单位都应成立舆情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进行定期监测和汇报, 形成上下一线、全局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培养责任意识要靠明确的任务分工, 在机关工作目标和绩效中加入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考核, 细化工作职责,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 明确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归口办公室, 具体负责征管、监察、信息处理工作。培养风险意识, 要通过定期的矛盾排查, 突出重要时点、事项、部位的排查。坚持把矛盾纠纷的排查作为防范工作的关键。对于已经发生的利益纠纷, 要认真查处、耐心解决, 做到事事有结果, 件件有回音。

(二)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是网络舆情的长效应对机制, 应该包括涉税网络舆情安全监测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正面引导机制、内外公开机制四方面。要对检测、预警、处置、善后预案进行分类分级, 同时借助当地党政部门的控制危机优势, 做好双重应急准备。应提高新闻发言人、网络宣传员、税收评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 建设好应对舆情的三支队伍。加强舆情风险评估研判, 对可能引发涉税舆情的重大政策、工作进行事前风险等级评估, 有预见地制定应对之策。正面引导机制, 主要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 把握话语主动权, 在全系统内外网站的主渠道加大对税收工作的宣传, 切实解决纳税人对税收认知的缺失, 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利用在线“会客厅”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 正面引导舆论走向。对内公开, 是指保证工作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增强内部凝聚力;对外公开, 要将舆情公布到相关政府信息公开网站, 开设公众开放日、局长接待日等, 积极参与线上涉税交流互动

(三) 讲究方式方法,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技能

科学的处置方法是妥善处理舆情的关键。“冷处理”负面舆情, 降低关注度。“热处理”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积极解决, 赢得纳税人的信任。在应对舆情危机时, 要时刻记住五点:第一, 要抱有对话态度。问题的产生和清除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税务机关应该本着实事求是、服务为民的态度, 以对话而非对峙的姿态面对民众。第二, 要快速反应。“黄金24小时”是处理涉税舆论的原则, 即在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事实, 表明官方态度, 安抚情绪。第三, 审慎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既要及时, 又要保证口径一致, 合情合理。第四, 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除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外, 更要注重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运用, 加强动漫、短信、漫画、手机报、电视短剧、公益广告等方面宣传应对, 在主流网站、大型门户网站上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用更贴近民众的交流方式阳光执法。第五, 亮明积极的应对态度。在涉税舆情处理期间坚持“查清多少, 公布多少”, 不间断播报, 频曝消息, 切忌没有回应和下文。

(四) 规范执法行为, 减少负面舆情隐患

要从源头上消除负面舆情的隐患, 就要从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能力水平入手。持之以恒地创建税务文化, 加大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愿景团结队伍, 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人文关怀, 减少生活和工作压力, 降低内部涉税舆情发生的可能。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引导税务人员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 牢固树立“民本”“廉政”思想,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从自身做起, 端正作风, 做到文明规范执法。尤其是在对待纳税人反映的侵权问题、热点问题上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增强服务意识。同时, 要建立畅通的投诉和信访渠道, 按时处理纳税人有关合法权利得不到维护的事项, 避免出现突发性的“爆料”、上访等情况, 避免矛盾升级激化;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民主、以公开促公信, 从源头上消除负面舆情的温床, 掌控涉水管理的主动权。

三、结语

总之, 涉税网络舆情既是民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执法监督的重要途径, 也是税务部门重建公信力、重塑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研究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办法, 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防舆情于未然。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 要做好应对和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的工作, 充分发挥其维持社会安定、促进我国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相东.新媒体时代加强涉税舆论引导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3) :90-92

[2]甘玉球, 李育平.涉税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南方论坛, 2013 (2) :45-47.

[3]肖社会, 朱春凤, 崔冬梅.把网络舆情作为完善服务的一面镜子[N].中国税务报, 2011年

上一篇:槽式系统下一篇:初中几何的入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