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特性(共12篇)
网络舆情特性 篇1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五)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网络舆情特性 篇2
1 网络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主要是在各种个原因的刺激下, 而导致事件发生的, 他是经过互联网传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 它的本质在于对互联网媒介中人们对事件的所有认知、情感等因素和行为倾向的一种情报信息的集合。由于网络舆情载体比较特别, 网络舆情和其他形式的舆情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有多新的特征和传播模式。
1.1 内容多元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媒介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舆情信息主要是依靠它来传播。内容形式多样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具体可包括:1) 复杂多变的话题。主要波及的范围是国内外各个层面的问题。2) 形式多样的内容载体。主要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帖子等各种形式, 还有现代刚产生的3G传媒等。3) 表现方式各式各样。网络舆情不只是局限在图文信息、影像视听等方面的资料, 更是加入了其他的网络传播形式。内容的复杂多样直接增加了无序的噪音, 就直接影响了决策者的相关信息, 更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中经常会有不真实的报道, 一些不道德信息反应往往会导致感情用事, 而人们对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可行的方法去阻止, 极易导致“三人成虎”、“激进盲从”、“蛊惑人心”等不良局面的发生。不良情绪的持续升温和累积, 甚至会引发过激的行为, 进而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1.2 主体主导性
是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 在网络舆情出现时, 网民的主观能动性对网络舆情的有着决定性影响。现在我们所看到是, 网络舆情主体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行为主体。首先, 体现在网民的人数在增多, 据统计, 已超过4亿用户;其次, 现在网民的自身特点也比较接近当代现实社会的人群结构。所以, 网络舆情较多的体现出的是社会民意。伴随而来的是网络参与和公民思想的觉悟, 当代形势下“消极公民”逐渐在网络上面转变为“积极公民”。但是, 这也表现出了网民的现存的许多缺点。一是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对于陌生事件能产生的唯一的情愫, 就是对他所面临的事件的想象观念所产生的思想。”面对这种问题时, 对网民而言, 直觉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即对事件了解不充分, 不清楚真相, 再加上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只是以个人的想法为主, 容易形成片面的见解。还有容易形成多数人没有共同的思想, 较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感应。由于网络速度是具有时效性, 产生的情绪极为容易得到快速传染。
2 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社会结构自身特点的原因, 在具备了结构性诱导原因后, 需要有一种信念对一个问题产生相同的反应。在此形势下, 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只要产生, 在形式无法受到掌控的情况下, 群体性事件就出现了。网络舆情和他的传播在这个时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1 网络的群体极化性特征引起一般化信念的发生
最为快速方便的网络舆情中, 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在社会中较为常见, 不同区域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在现实社社会中却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表达思想, 所以, 当网络上发生了能引起对网民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时, 就有可能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在现实的社会中, 网民都是独立的一员, 但在互联网当中, 有着自己的角色。在这种范围中, 网民们依据某种形式来组建的虚拟共同体。上文曾说道,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讨论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和问题, 中立的人员可能会慢慢的转变自己的态度, 从刚开始的一般的态度慢慢的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后使中间人员慢慢的消失, 意见也逐步变为两种;在此之中, 如果有一种意见占有主流位置, 这在今后的群体极化后更会变得越来越主流。所以, 在经过此类事情之后, 观念会逐渐引起一般化的产生。
2.2 不良因素或事件的产生经过网络舆情传播变得普及化和扩大化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报纸的影响力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普及的人群也只是局限于区域之内, 也就是说区域性色彩比较浓重;在今天的网络时代, 网络舆情所反映的信息不再受限于官方的意见和所引起的变化。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开放性和网络舆情的内容多样化, 这些网络舆情便没有限制的地出现在网络空间里。
3 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处理机制中的作用
3.1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并及时监督和处理, 可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
核心交换机是放在网络主干部分的交换机, 一般在50台机器以上就需要用到核心交换机, 交换机作为企业网络的枢纽部分, 它的性能是保障网络安全, 稳定性和速度的主要设备。核心交换机在网络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网络容量和速度。
1核心交换机的功能
核心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构, 以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应用, 超大容量的背板带宽和线速的转发速率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无阻塞传输。它具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VLAN间的通信、优先级队列服务和网络安全控制。同时, 核心交换机的硬件冗余和软件的可伸缩性, 也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1]。
2核心交换机的安全控制
安全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在企业内部很多数据属于保密性文件, 所以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更为重要。
2.1交换机自身的安全
核心交换机实际是一个为转发数据包优化的计算机, 但是只要是计算机就会有被攻击的可能性, 如果一些黑客非法入侵, 造成网络瘫痪, 随时有可能丢失数据。传统交换机主要用于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注重的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转发性能, 网络安全就是目前企业中面临的问题, 对网络中的重要数据进行保护, 防止机密信息被泄露。
对于传统的交换机来说加强其安全性是尤为重要的,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交换机的安全性, 这样从网络安全和用户的角度出发, 实现特定的安全策略, 在交换机中嵌入安全模板增加交换机的防火墙和身份认证等功能[2]。
2.2通过交换机实现网络安全
安全性加强的交换机本身具有抗攻击性, 它有着良好的安全保护功能和智能性, 在系统安全方面实现很好的安全机制, 通过工程师对交换机内部结构的设定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 防止外来入侵, 使用安全机制接入, 避免内用网的网络安全。
分析核心交换机在中、小型宽带运营商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文丨邱爽
摘要:在中、小型宽带运营商的网络安全中由于工作量很大, 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是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内部网络的交换数据量的增大也为网络安全带来隐患, 通过对交换机的安全控制从而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控制, 是防范的主要措施, 适应企业需求选择可靠性高和性价比高的交换机, 实现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舆情的背后有着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爆发之前都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最为常见的体现在对一个事情的认识只是局限于个人, 随着受刺激人们的数量的增多和事件影响范围的加大, 很有可能从“小气候”, 逐渐变化为“大气候”, 最终结果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 这对我们防治问题产生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此类信息的收集, 可以总结出人们关心的以下几点现象, 从群众的角度检查各级政府的行为, 以便采取良好的方法去实现人们正当的诉求。
3.2 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反思可以不断减少群体性事件
今天,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谓网络舆情就是人们的理想和情感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 这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民情为基础, 其有效性也是以社情民意为根本检验标准。还有, 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方面, 必须要重视其积极的一面, 并采取积极的经验措施, 面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 并经过这方面理解公众的需求和诉求, 并为其实现愿望。但是现在我们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 对此种事情出现后, 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 交流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在理论方面, 体现在没有认清网络舆情规律, 面对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思想和反思还需加强。总而言之, 对网络舆情要从其自身的特点去思考, 更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舆情回应的速度与力度、以及研判的准度与精度等, 都是反思的重点。
摘要:网民, 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 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 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 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情,媒体,群体性,事件
参考文献
[1]吴晓明.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河北学刊, 2011 (3) .
网络舆情特性 篇3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网络舆情现状 篇4
我国当前“网众”数量与力量均呈上升态势。不同于以往呈原子状态的个体分散网民,一个由“网络化用户”构成的“网众”群体已悄然崛起,以数亿计的庞大数量构成了一个“压力集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至2011年底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13 亿,其中48.7%的网民在使用微博,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另据调查,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并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但是网络舆情在集中民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1、网络舆情能够快速集中和表达民情民意,是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通过网络表达观点诉求已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当某一社会事件被迅速关注而成为热点或公共性事件时,由数量庞大的“网众”积聚的舆论压力和行动力量,便不容忽视—其可能不再局限于言论自由范畴内的“说”,进而转化为社会行动范畴内的“做”。比如近年来,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在网络监督下,我国的部分贪官被曝光,这有利于政治腐败的解决。
2、网络舆情能够有效促进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更是人际交往的一张大网,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流的平台,是思想碰撞和交融的阵地。各种网上流行语的传播、贴吧微博中的帖子和论坛等既反映某一全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同时又会影响其他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生活方式。
(二)网络舆情的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由于网络群体众多,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狭隘性,加之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不当,使得某些群体借题发挥,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1、网民对现实现象中的偏见容易造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党政网络话语权受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有所加剧,社会各阶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使社会舆论对政府、官员、富人、官二代、富二代、明星等群体持有相当大的偏见或敌意。当牵涉钱权利益时,民众便会形成巨大的舆论阵营,挖掘官员、富人和明星的背景,甚者捕风捉影,形成负面新闻。这会使得党政网络舆论时陷被动、失语状态。
由于处于虚拟空间中,群体状态下的公众是情绪化的,没有信仰就很容易被煽动,也很容易将毫不相干的人作为攻击的靶子,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侮辱和伤害。面对指责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政府公信力面临考验,人民日益不信任党政部门、司法机关。人们甚至以民间司法的形式参与事件的调查、跟踪和执法。
2、网络作为虚拟空间,其信息的虚假性易使网络舆情失控。
由于网络发展的广泛性,造成各类网络信息同时传播,虚假信息及谣言也遍布皆是。这一类失真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容易混淆视听,引起民众不良反响。基于这些虚假信息以及谣言产生的网络舆情会在更广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造成信息误导,不仅让网络新闻失去可信度,还造成了网络信息的严重失衡,使民众利益受到侵害,甚至还会让网络舆情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随着人类生活快速网络化,社会利益快速向网络延伸,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犯罪行为都在虚拟空间内找到了成长的土壤,网络病毒、网络盗版、网络赌博、金融诈骗等,已经极大地伤害了社会诚信,破坏了社会秩序。
3、网络舆情容易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领域,个人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与去责任感,个人的言辞更多地呈现主观、随意的特点,给网络上人身攻击、人肉搜索、散布虚假信息,以及发动政治活动等不文明现象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为网络缺乏事前审查机制,使用者常常混淆“公”和“私”的界限,公众的隐私权、名誉权屡受侵犯和践踏。人肉搜索是一种强大的搜索工具,它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脑力和智力,然而,近年人肉搜索的泛滥使用,让人类的道德与法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4、网络舆情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意,有时甚至阉割了真正的民意。
网络舆情还时常受到网络谣言的裹挟。网络造谣者在利益驱动下,娴熟地使用着“议程设置”、“涵化培养”和“沉默螺旋”等传播技巧,恣意虚构了大量所谓的“网络民意”。
譬如,一个人可以注册多个网名,拥有数以百万甚至千万的粉丝,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向不同网络平台瞬间发送数量惊人的内容,从而虚构出俨然颇具代表性的“民意”,表面上是很多人支持同一观点,但实际并非如此。甚至,网络舆情与真正的民意相去甚远,不仅因为参与网络表达的网民是少数,更是因为少数利益攸关者言辞激烈的表达,造成“沉默的螺旋”,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
5、网络舆情中的言论自由和意识形态主导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网络舆情 篇5
李克强:良好关系是中美创造更大全球化利益空间所在引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并座谈。李克强表示,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对彼此有利,也具有全球影响,是中美创造更大全球化利益的空间所在,引舆论关注。
一是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美关系,中美两国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两国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美双方要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强互信、深化合作、拓展利益,共同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网民“小布点”说:李总说的对,与大国间多沟通合作,这才能为中国发展创立好条件。网民“d7317119”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为中美合作创造了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国紧密合作将会互利互惠。网民“混沌世界”说: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不断加强交流,增强友谊,全面深化合作。不断推动两国共同发展,为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提供了正能量。
二是认为中美双方不断在加强理解、信任、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两国人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是向前的,得到了
历史性发展,两国利益深度交融。中美合作不仅造福中美两国人民,而且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网民“李斯羽”说: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网民“此生颠沛”说: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加强两国合作,对两国经济发展都有帮助,让百姓真真切切体会到发展的成果。网民“张洋11”说:争取巩固良好的国际关系,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大力促进两国人民的生活。
三是认为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认为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对彼此有利,也具有全球影响。美中是重要而紧密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合作将使双方获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网民“SD卡in你12”说中美双方要审时度势,登高望远,相互尊重,增进互信,加强合作,携手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网民“临前”说:中美双方要审时度势,不为一事一物阻挠,登高望远,相互尊重,增进互信,加强合作,携手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不为一事一物阻挠。网民“早点上岸啊”说:支持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全面深化、积极开拓各领域友好合作,共同谱写中国与世界关系新篇章。
四是表示中美双方“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两败”,认为中美应该“增信释疑”,以更开放的姿态为两国深化合作创
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篇6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信息归档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宣传处日常检查
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
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
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
5、市委宣传部通报
6、市教育局通报
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
8、其它部门通报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等查找相关的话题。
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贴吧进行日常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
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信息。有害信息又可分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侵犯我院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
10、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第9条(大部分属于泄愤类)。
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院的各类建议与意见。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
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理
2、经核实,属于言论过激,则针对言论内容做出相应处理
3、经核实,内容低俗,则针对言论者做适当的教育引导。对于无害信息,学院应严格按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处理办法》执行。
五、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
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向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通报。向院外上级部门反馈统一由宣传处负责。
六、网络舆情的信息跟踪
网络舆情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反复及多样性。对处理完毕后的信息应开展跟踪工作,查看是否有类似的信息在其它相关网站出现,或同一发贴者事后又多次发贴,是否做好发贴者的转化引导工作。
七、网络舆情的信息归档
网络舆情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其中包括重点监控网站列表、网络舆情监督员名单、院内重点监控人员名单、媒体黑名单等。
八、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 网络舆情应建立三支队伍:
1、由分管副院长、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团委、学生处、保卫处、现教中心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
2、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由学生党建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网络舆情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
1、宣传工作(部)处: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员日常管理与培训;对重点网站及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制订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向各部门通报相关情况;联合学生处考核相关辅导员日常工作业绩;处理相关有害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
2、党政办:依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管理办法》监督各部门的信访工作;对宣传处转交的重大问题及时请示院领导;考核各部门的信访工作;确保院长信箱畅通、院长接待日公示。
3、学生工作(部)处:定期开展网络使用的普查工作,为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提供必要数据;完善学生的有效信息,重点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要重点把握,开展关于文明上网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校内申请宿舍上网的学生审查工作;通过展板、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鼓励辅导员开通博客,微博,建立班级QQ群。
4、现教中心:对通过校内局域网上网的学生做好登记工作,做好一人一IP;安装客户端的过滤软件;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
5、保卫处:及时向各职能部门通报院内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或警示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查找有关发布有害信息的人员。
网络舆情特性 篇7
一、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淡,网络逐渐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随着大众对一些在国内传播、扩散和改变的大事件的关注,事件逐渐成为一种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可以反映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所表达的态度、信念和情绪,有理智及非理智的区别。
(二)大数据的利与弊
一般来说,2013年被当作是“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也开始慢慢显现。大数据并不是单纯指庞大的数据量,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是大数据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以政府工作方面为例,大量复杂数据的集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促进其发展,包括教育、公共卫生、能源、国防等等。奥巴马的连任就被认为是“大数据研究” 的胜利。在连任竞选中,奥巴马用了数倍于第一次竞选的工作人员整理的数据,旨在有效把握选民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竞选策略。
二、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分析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时间规律
下面以社会科学研究所公开的2008年到2013年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子,研究网络舆情改变的时间规律。这次公布了120个事件,平均每年发生20件,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了统计和整合,具体情况见表一。
通过对上表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网络舆论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然后依次是1月、6月、8月、 4月和7月;2009年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分别是5月和3月; 2010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6月份,而2011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1月和5月;2012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3月和1月;最后, 2013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8月和7月。根据上表数据显示, 对2008年到2013的网络舆论大事件进行频率的统计,具体内容见表二:
(二)网络舆情演变的空间规律
利用SPSS软件对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2008年到2013年网络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统计,一些如“肉品涨价”“油价上涨”类事件的发生都被人们(下接第220页) 所广泛关注。具体统计情况见表三: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发现,由于21世纪互联网网络的应用,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正在快速增长,对于舆论大事件的了解程度也在提高。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增强政务公开的程度,提高相关事情的透明度。
三、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的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有助于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这样有助于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的提高,建设出特定的舆论场所供大众发言、交流意见。现在这个时期,政府要做到提高政务处理的透明度以及政事公开,不仅有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同时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及推进政府廉政工作的开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做好舆情流通控制工作,有利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2008年至2013年公开的舆论大事件的SPSS分析,得到一些相关结论,了解了舆情的改变状况, 并且最后总结了研究舆情走势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根据相关机构公开的2008年到2013年发生在国内的网络舆情大事件进行SPSS分析,找寻出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的变化态势,并且从中得到几点相关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初探 篇8
[关键词] 社会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5-1
一、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首先,通过下面一组案例了解社会舆论,尤其是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一)泸州二奶继承案:2001年,黄某立遗嘱将财产遗留给情人张学英,并进行了公证。黄去世后,其妻拒绝将其遗产交付张。张遂提起诉讼,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更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论,网络上舆论纷纷,给审判机关带来了很大压力。法院判定遗嘱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二)李思怡案:2003年6月4日,长年吸毒的成都妇女李桂芳因偷盗被抓,后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多次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的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只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在戒毒所里求助时同样没有给予答复,其家人及邻居也都未接到通知,导致其3岁幼女李思怡被困家中活活饿死,直到6月21日才被发现。四川媒体记者在网络发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民警被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8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法院对原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和民警黄小兵公开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王新和黄小兵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三)河南“喝水门”案: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当地警方“喝开水死亡”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喝开水”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检察机关能否查明事件真相、能否依法公正处理的质疑。河南省检察院监测到鲁山县“喝水门”事件的舆情信息后,指示平顶山市检察院介入,迅速查明了4名公安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4名涉案人员被依法批准逮捕。至此,这起网络舆论事件才渐渐平息。
以上几个案例,都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案件审判产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李思怡案),也包括消极影响(泸州遗产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机关的舆情监测与相应的举措也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后者对前者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么去完善,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二、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三、舆情监测制度概述
(一)舆情监测制度的概念。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二)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保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四、舆情监测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网络论坛,尤其是市县级论坛的舆情监测。加强地方网络舆情监测,应建立以当地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为先锋、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后盾、以同级司法网站为互访对象的舆情监测网,搭建夯实的技术平台,对网络不良信息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全国性、主流论坛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引导。全国性、主流论坛往往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孵化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类主流论坛和网络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影响力,可以与传统新闻媒体一样通过“议题设置”把网民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三)加快司法部门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应变速度。畅通网络与司法部门的舆情沟通渠道,确保司法部门能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司法部门应拓展自己的网络传播阵地,创办好法院网站,对题材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在充分策划后及时公布结果。这是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网络舆情监督制度 篇9
为更好的服务我院师生,根据《龙岩学院校园网信息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凡我院微博、微信、网站及各个班级微信、微博平台都属于舆情监督对象。
第二条
以团委学生会名义,成立相对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监督员队伍、新媒体管理队伍。
第三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由一名专任教师指导,针对发现的违反党纪国法、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道德伦理的网络信息及时删除,并根据信息的影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确保有天天有人,时时关注,工作安排合理紧密。
第五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定期培训,掌握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第六条
本条例自制定之日起实施。
**工程学院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10
学号:6100114004
姓名:陈文鑫
专业:电子商务
新闻背景: 南昌大学14年9月1日开始全校实行自主保洁,寝室保洁阿姨全部被请辞,学生们要轮流打扫公共卫生,寝室楼道加公厕,然而在短短时间内,引起了在校学生的强烈反弹和社会网络的激烈讨论。
据钱江晚报记者赶赴南昌采访发现:南昌大学宿舍的卫生情况已经有了好转,事情该怎样发展?这是52岁的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度过的第27个教师节。面庞黝黑、显得有些疲惫的他在自己整洁的办公室里踱步,头也不抬的回绝记者的采访要求说赶着开会。
这位被“上头条”的校长,正与他履新一年的南昌大学共同深陷舆论漩涡——南昌大学“自主保洁”制度,激起校内学生的强烈反弹。
有学生在微博上直言,“我交了学费,不是来掏粪的”.更有学生调侃到,“学校有条韬奋路,我们都是掏粪男孩”,此事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还有学生质疑,学校执意推广,破坏了校园民主,相关费用流向也未及时公开。而众多网友则批评,这些90后太娇生惯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声称“招人不招昌大生”、、、、“自主保洁”为何酿成轩然大波?南昌大学是否存在强行推广?相关费用流向是否公开透明?
学生爆料:目前存在反雇清洁工现象
学校有规定,不分男女,一个学院的学生负责“承包”指定楼栋的卫生,包括厕所》同时,由于同一学院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宿舍楼居住,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们可能被分配去打扫非自己居住的宿舍楼卫生。
学生反应,因为高楼层水压太低,秽物冲不下去,感觉恶心,连午饭都吃不下。
多名学生证实,在目前的“自主保洁”中,存在某些班级摊派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做清洁,以及反雇清洁工和学生工的现象。
校方回应:之前和学生沟通存在误会
舆论的发酵,已然席卷巨大风暴》面对来访的钱江晚报记者,南昌大学单位宣传部部长刘继荣表示,校方感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几天,学校针对自主保洁开了不少专题会议。
“自主保洁”的提出,源起校长周创兵到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的一次调研。刘继荣介绍,抚州医学院的保洁改革很成功,“全宿舍楼除了两个保安,其他都是学生自主管理。”这让周创兵很受触动。所以才实行这一制度改革。
刘继荣解释说,之前和学生们国沟通存在误会,其实学校从未强制实行轮流打扫,或者强行摊派清洁任务。他出示一份署名为“学生组织联合会”的倡议书,倡议书里表明,学校决定自9月1日开始在全校推行学生公寓自主保洁服务工作,倡议积极参与班级(楼层)值日,认真完成日常保洁任务,积极争当志愿者,努力完成特殊保洁任务,积极参加大扫除。
一位校方知情人士分析,自主保洁走样,学校上下各级都有责任——从学院一级来说,“自主保洁”只是徒增他们的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好处。
制度去向:不会取消,将推广行政人员“自主保洁”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472名学生联盟上书反对,校方却称这些学生只占到了全校的百分之一。外界质疑,学校省下了保洁人员费用支出,是不是太抠门,省下来的钱哪去了。南昌大学学生宿舍与教室管理中心主任李永坚说:“不是学校抠门,实际上,学校还另外贴了4万余元,用于购买垃圾桶、废纸篓、劳动工具等。”
他介绍说,目前前湖校区实行自主保洁的共有34栋宿舍,涉及4万名左右的学生,按相关标准,这些保洁人员将会产生152万余元的保洁费支出。届时,学校将向4万名学生共返还152万余元,直接打到每位学生的银行卡里。
4名学生给校长寄拖把
如果校长能拿起扫把,我们将集体鼓掌
在社会和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学校拟微调保洁政策,现如今校内学生表示赞同,这种做法的效应让双方都取得了想要的结果,所以说政策的实施成功与否,在于民意如何?学校应时时为学生考虑,布置工作要落到实处,多和学生沟通。
网络舆情的局限性 篇11
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为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被过度放大了。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整天生存在微博中、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为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nlc202309031759
刍议网络舆情的处理 篇12
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
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给舆论下的定义:“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舆论既不是暂时无变化的,也不是从地理角度上构成一个整体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舆论这样定义:“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综上所述,舆论即一个群体对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的态度,意见。由于群体内个体的多样性,导致了意识与态度的内部具有一致性与分歧性,但通常其整体的表现形式为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同时舆论的形成的主体必须是多人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
随着群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的深化,舆论是不停的变化的。因为意见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事物,所以舆论具有影响个体思维的巨大力量,随着舆论的规模扩大,有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运行状态。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正是网络对舆论的传播提供了诸多的便利,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所谓网络舆情来源于人们通过论坛、博客的跟贴或者新闻事件的评论等渠道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通过大量的评论,往往能形成一定的舆情。
网络舆情即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与自身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有关的多种情绪,态度,意见交错的总和,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中的映射,其中有不少言论具有较高的鼓动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
网络本身是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的,这就说明了依托于网络的网络舆情本身就具备着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
一是广泛性、网络舆情的广泛性涉及方方面面,从内容上来看,网络舆情涉及的社会问题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主体上来看,网民来自于各个领域。网络打破了地域阻隔,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
二是真实性、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展示的往往是深层次的自我,能够真实的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民意更加畅通,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的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不过也有可能导致个体的言论和行为与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脱节,在不良动机的煽动下造成消极影响。
三是实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缩小了信息传播的距离,从而加快了网络舆情形成的速度,任何人通过网络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扑捉到的热点发布到网络中,形成舆情,与传统舆情不同,网络舆情一经发布即可在大范围内传播。
四是突发性、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是由点到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呈现出爆发性的趋势,一个热点在加上一些情绪化的言论就可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1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不当处理后可能存在的危险
网络舆论发展至今,言论的层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表明态度型,个人意见型,学术讨论性。三种层次的言论在网络中人数逐层递减。当今网络中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见解,大多数的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评论不是引领其个人的价值观与做出意见、判断,更多的在于宣泄,尤其是在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时,他们在网上的言论往往以网络牢骚的方式呈现,而网络牢骚较之现实社会中的牢骚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也更广,当然网络牢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反映社情民意;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能让网民宣泄、舒缓自己的情绪。但当舆情以过盛的网络牢骚形式呈现的话,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对之加以疏导,则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如相对少数的理性声音也会淹没在大片的网络牢骚中。
每当有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网络中的公共空间总是会充斥着大量的评论,网民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敦促执法部门尽快透明公正的解决事件。若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妥善的解决该事件时,网民会将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不公平”的生活现象产生的不平之感喷薄而出,导致在网络中舆论处于“一边倒”的趋势,不仅会影响网民的心理,让他们觉得社会不公,更严重的是,过盛的网络牢骚会衍生出信任危机。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整个网络环境的氛围,然后向现实社会扩散,导致现实社会上也是充满了负面舆论,这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湖北的“石首事件”,就是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民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流言牢骚充斥在网络中,消极情绪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2 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
由于网络舆情的不当处理可能会危害社会的稳定,所以作为政府机关,不能忽视对其正面的引导,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果断的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分析海量的评论,会发现每一个公共评论空间,总会至少有一个意见领袖,引领着多数人的言论方向,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评论空间的舆情的方向,如果意见领袖总是在愤愤不平的发牢骚,那么这个舆情的方向就会向着牢骚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意见领袖能够理性的看待整个事件,那么舆情就会更多的呈现出理性的评判。
而在网络社会中,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一些资深网民,这就导致政府机关在处理网络舆情时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这就要求官方言论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担当意见领袖,政府机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往往掌握着权威的信息与开放的平台,以下几方面是政府应该做的:
第一,完善对外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官方网站不仅仅是公安部门在网络中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公众与公安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第二,及时公布真相,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在突发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信息发布的态度本身就代表了事件处理所表明的态度。
第三,定期与网络媒体进行沟通与联系。政府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新闻媒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体离不开政府的新闻资源,政府同时也需要新闻媒体宣传政府工作。
第四,坚持诚实透明,随时将公众放在第一位。谣言止于公开,面对公众,不夸大,不遮掩,尽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总体来说,网络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牢骚,应该让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宣泄他们在生活中的抑郁不平之感,这样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应当让牢骚以一种平和而非激进的形式宣泄出来,所以说当热点问题形成网络舆论时,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就应当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对民众的牢骚进行引导,使牢骚宣泄而不升级,从而使网络舆情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3 网络舆情应急响应
网络舆情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件发生后但还未在网络中形成广泛传播;第二阶段是事件已在网络中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及讨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两种阶段处理的总体方向都是相同的,但具体的细节操作上会有少许不同。
通过对以往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理与网络舆情有关的案件时,有一些做法是具有共性的,这些共性也为以后的舆情处理提供丰富的经验:
(1)把握重点,在处理网络舆情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任何舆情的起点都是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所以在处理此类事件时,要实事求是的查清事件本身,辨别事件性质,对案件合适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舆论引导。
(2)健全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的应急响应预案,如工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标准;预案应该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修改,多加演练。信息的传播是符合能量传播的规律的,在事件刚发生时,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随后逐渐递减,所以健全预警机制有助于在事件刚发生的黄金时间内把握主动。
(3)完善涉警网络舆情的收集评判机制,落实专门的机构执行舆情的收集评判制度和审读制度,开展有效的舆情监测与分析;加强与社会网站的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将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
(4)完善对外发布机制,明确发言人的职责,新闻发布制度,反馈评估制度,针对具体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主动引导大众媒体和网络。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言论重要通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的,加强网上舆情引导,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并介绍了其形成方式与不当处理后可能会导致的危害,然后说明了政府机关在对待网络舆情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最后总结出一些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带有共性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论,应急响应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M].湖南社会科学.2003.
[2]夏临.从跟帖看网络牢骚与网络舆情的形成[M].东南传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