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舆情

2024-05-23

校园网络舆情(精选12篇)

校园网络舆情 篇1

摘要:本研究结合中国石油XX油田的发展状况, 相信阐述了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并根据影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舆情监控建议, 以有效促进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舆情监控

网络是继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后而产生的、以反映社会舆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媒介,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呈现方式[1]。中国石油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避免因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

1 石油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分析

由于石油多产生于荒芜的地区, 因此石油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石油XX油田地处XX地区, 石油开采周边环境相对较差, 且发部分油区均远离居住区, 导致企业内员工常年处于奔波的状态, 出现了很多家庭问题。另外现阶段国家对石油有巨大的需求, 而油气的产量又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 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网络舆情。

从石油企业的网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石油企业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高, 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发生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 石油企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诉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石油企业受自身工作生产属性以及国家关于石油信息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方面的影响, 企业内部很多网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导致网络舆论的潜在诱发因素持续存在。

2 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网络舆情监控

近些年以来, 中国石油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 使人们更加强烈且普遍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 石油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需要重点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 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引导渠道的有效建立能够较好的预防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泛滥, 石油企业应重点搭建诉求平台, 开发多元诉求渠道, 不断丰富石油企业门户网站, 为网民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沟通平台, 以更好的了解民意。另外石油企业还需要深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突出管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 比如可以建立网络发言机制, 架构起企业与网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定期向网民发布企业的重大决定与热点事件、定期回复网民问题, 给网民足够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力[2]。

第二, 石油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石油企业要首先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 强化门户网站的管理, 围绕企业的重大事件与决策开设专栏, 主动发布重大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 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 石油企业还需要重点突出发展主旋律, 通过开辟网络平台与专栏, 来引导网民积极讨论, 将网民的关注点引入油气生产工作中, 使网民认识到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关系。

第三,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 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石油地质信息库, 以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勘探开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信息, 充分发挥企业门户网站的功能, 满足网民对石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舆情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 由相关人员来对企业门户网站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检测, 以为企业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提供预测与参考数据, 并给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引导性建议。其次还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机制, 定期对网民发布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关于网络舆情的甄别制度, 比如建立特定的IP地址并分配使用, 进行用户实名制认证, 不断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与舆情发展动态, 甄别舆情类别并强化对网民网络活动方向与领域的关注。

第五,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支网络宣传队伍, 及时发布有关石油勘探开发与经营的状况, 围绕网民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 主动撰写文章, 吸引网民分享, 以有效引导舆论发展走向, 将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 以形成正面良性的舆论形式。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关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石油企业网络文明教育,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内部网民的网络道德层次, 引导网民自觉的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积极传播有利于石油企业发展的信息。

第六, 石油企业需要需要充分完善关于网民上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建立员工上网管理办法, 规范员工上网行为, 将上网行为与员工考核结合起来。另外还需要企业投入先进的监督控制网络体系, 强化硬件投入, 建立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系统, 自动对话题进行采集、分类与统计[3], 以实现企业对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 以充分保障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网络舆情作为影响石油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石油企业充分重视并引导, 积极发挥网络舆情的良性影响作用, 避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的产生, 以有效推动石油企业实现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

[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

[3]胡新录.对石油企业如何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 .[3]胡新录.对石油企业如何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 .

校园网络舆情 篇2

昆明狼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媒体上收集信息

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从部门收集信息

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从民间收集的信息

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

校园网络舆情 篇3

【关键字】网络追逃 微博 微舆情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舆情”一词源于微博这个新兴的传播空间,作为网络新平台,它是“网络舆情”的一种具体形式。舆情研究学者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本文对“微舆情”的界定借鉴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由于某一事件的刺激产生的,通过微博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根据腾讯科技推出《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微博网站——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仇子明事件发展中微博的分析,探索网络“追逃”事件中微博舆情的特点。

7月27日 晚上22:12,新浪微博博主“冒安林”的消息拉开了“网络追逃”事件的序幕。此消息在新浪网微博上引起了较大关注。截止28日凌晨,冒安林的微博消息有139人发表评论,并表示将继续“关注”此事。此消息也在一夜间被大量转载。网络微博成为仇子明被“网络追逃”事件的第一揭露者。

2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纪许光向遂昌县公安局核实了“通缉”事件的真假。是日一篇题为《经济观察报记者报道公司交易内幕遭警方网上通缉》的报道在南方都市报中登出,“网络追逃”正式从微博走入大众眼帘。新浪微博对仇子明事件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各个阶层都在关心仇子明的状态,并在微博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截止8月10日,新浪网有关仇子明的微博数量为11280条。围脖们对“网络追逃”事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守护舆权

事件被揭露的第一天,微博中的舆情集中在对“舆论监督权”的维护。

五岳散人:这次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对记者所下的黑手,背后到底有没有其他原因不好说,但这并非是对于一个记者的通缉,而是对于舆论监督的一次通缉,如果此事继续发展下去而令其得逞,关在他们拘留所、将来站在被告席上的,就不是一个记者,而是舆论监督本身被审判。(新浪微博,五岳散人,2010-7-28 10:32)

五岳散人,真名姚博,现在《中国日报》工作。这则评论后来被多家传统媒体和个人转载。五岳散人以这则犀利的评论成为仇子明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之一。他的矛头指向了下“通缉”令的遂昌县公安局。一方面,将仇子明报道上市公司的黑幕定性为“舆论监督”,另一方面直接将对记者的通缉等同于对舆论监督的通缉。在他们看来,记者行使的不过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功能。

微博客们在微博中大声疾呼:“对新闻自由,对人权,对良知与正义的通缉!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新浪微博,郑昌俊 2010-7-28 10:35)”、“这不是兔死狐悲的义愤,而应该是捍卫所有人的权利,不但是同行。(新浪微博,五岳散人,2010-7-29 14:16)”

记者被“通缉”的直接影响,就是让许多网民,对中国舆论监督的环境表现出失望和消息的态度。有微博客发出感叹:中国的舆论监督本身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新浪微博,孙鉴,2010-7-28,11:46)。

2.质疑“公权力”

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在网民们坚持守护舆论监督权的同时,对于“公权力”的质疑也称为焦点之一。

阿忆:让内地权力机关懂得新闻监督的意义,需要20年,让它们懂得真正的新闻监督必须以宽容记者为前提,需要40年。在这个过程中,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将首先受到严惩,绝大多数记者便低头去做娱记。 (新浪微博,2010-7-28 02:07)

有微博客认为,此次事件是“公权力”腐败所致,是公权力干涉了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

挥一挥衣袖2007:岂止是对于舆论监督的一次通缉?通缉记者这件事绝非是公安局一家敢做主的,这里面肯定还有复杂的当地政府背景,而能对政府公关的都是些什么人?这种利益纠结交错在一块,法律自然只能沦落成当权者手中的工具了。(新浪微博,2010-7-28 12:04)

3.质疑“记者”

7月29日下午2点,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责令遂昌县公安局撤消了对仇子明的“网络追逃”令,并向仇子明表示道歉。仅仅36小时,“记者被通缉”事件从消息曝光,到通缉撤销,已走完了全过程。对记者通缉已经撤销,但真相依然“在逃”。围脖们转而关注:仇子明参与周氏兄弟的四人会议,到底是“采访”还是“密谋”,仇子明始终没有表态。这引起了部分网友对记者的质疑。

王志安:通缉门事件中的仇子明,行为可能还真不一定单纯,希望新闻同僚继续调查此事,还原事实真相,也希望仇子明能公开接受采访。(新浪微博,2010-8-5 12:08)

偶然思考:仇子明被网上通缉和仇子明本人是否存有其他动机,是两件事情,一码归一码。前者是商业和政府的连横对媒体人或者任何个体进行无法律依据的行动,伤害到言论、伤害到个人;后者如果真是动机问题,那是从业者的操守问题,这与郎咸平的方法“先攻后捞”相同,这需要大家评说或者纳入法律程序。(新浪微博, 2010-8-5 14:50)

4.质疑体制

对体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体在面对记者遭遇时的应对机制;另一方面,表现在整个社会法治系统对记者的保护。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杜俊飞在微博中分别针对这两方面做了一些总结:

杜俊飞:经济观察报的声明晚了一点。它现在应该做的是:1、抓紧时间系统化、科学化取证,并保护好证据。2、不放弃对被刑拘的温某的救援,他是诉讼的基石;3、保护好其余的新闻线人;4、区分凯恩股份和丽水警方的作为,以及正当性与不正当性之间的界限;5、以组织之力保护好当事人记者;6、正式成立危机管理组。(新浪微博,2010-7-28 20:29 )

范以锦:姑且不说这是正当的舆论监督, 即便报道失实就该抓吗?“损害商业信誉罪” 有严格的界定。这个口子一开不得了, 谁要是报道经济领域出了点毛病, 就有可能涉嫌犯罪。 我们还能当记者吗?(新浪微博,2010-7-29 10:06)

“微舆情”特点

纵观事件始末和“围脖”关注的焦点,“微舆情”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主体多样

传统的舆论监督,主体一般默认为大众传媒。网络的兴起,打破了大众传媒在舆论监督上的势单力薄。特别是微博的低门槛和易流通,让社会各阶层都以网络为平台,参与到舆论监督的行列中。

具体到“网络追逃”事件的微博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与事件无关的普通的网民“围脖”;第二类是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如仇子明(白衣渡江)、浙江吴女士(被捕者翁安林之妻)等;第三类是媒体人(包括记者、媒体单位),如新浪财经、闾丘露薇、华东特种兵安安(新浪财经中心徐安安)等;第四类是学者、专家等,如杜俊飞、律师周京等;第五类是比较特殊的普通网民,如网络评论红人“五岳散人”,这些人具有意见领袖的特征。

相比传统媒体,微博主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是更具有联系性、依托性。此事件最先由普通网民冒安林引起,他是整个事件的“揭露者”;五岳散人凭借对事件的关注和其犀利的评论,无意中成为意见领袖,使“舆情”出现一个小高潮。当事人的微博中关注的是事态的发展和自身的命运,媒体人的微博力图挖掘真相,学者、专家的介入,适当地弥补了“舆情”的权威性。

2.焦点多变

微博中,微博客们利用先进的3G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对事态的关注。同一个话题中,往往会出现众多的隐性或潜在话题。承上文所述,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使得消息来源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

“网络追逃”事件中,最开始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记者被通缉”,普遍的视角是记者由于正常的舆论监督被打压。当事件发展到两大家族企业之争,仇子明牵扯到一个神秘的“四人會议”时,关注的焦点,又转向了仇子明以及记者的道德操守。仇子明参与周氏兄弟的四人会议,到底是“采访”还是“密谋”,仇子明始终没有表态。这引起了部分网友对记者的质疑。一直到8月4日,事情有了平息的势头的时候,众多“围脖”们仍不忘继续追问事情的真相。

3.信息情绪化

微博中表现出来的“舆情”信息,用中国古老的俗语来形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通过第一部分的舆情焦点,可以看出,大部分“围脖”在发表评论时,都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这种情绪化体现在:第一,事件未水落石出之前,定性事件。比如大风细雨的“官商勾结”、“欺压百姓”,事件的真相虽然一直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在仇子明未表示是“采访”还是“密谋”之前,过早下结论反应出“围脖”的情绪化。第二,将自己纳入受害者行列。许多“围脖”在评论此事时,轻易地就将自己置于舆论监督的受害者之席,五岳散人的评论便是一例。这种“被伤害”的情绪,散落在微博中很常见。第三,信息的随意性。把关人和相对严格的编审制度的缺失,使网络言论往往表现出随意性的特点。微博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公众的义愤填膺之语或一时兴起,措词、语调和感情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色彩。

校园网络舆情研究 篇4

一、舆情传播的新样式

如今,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促进计算机和互联网广泛的普及, 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 信息的传播更加通畅, 渠道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 相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 其受众人群更广、时效性更强。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点对面单方传播演进成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信息具有了双向的互动性。新闻等信息的发布不再局限于专业新闻机构, 这些新兴的信息平台使每个人有了发声的渠道, 如某个人的路上见闻, 拍了照片、辅以文字、上传到网络就很可能成为举国新闻关注的新闻热点, 民众更可以围绕这样的新闻热点迅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应运而生的大批网络自媒体、时事评论员等群体, 让舆论的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速度, 舆论传播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 舆论观点的地域差别、时效差异、趋同程度等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直观。这样成规模且易于分类的舆论情况就像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温度计和社会阴晴表, 对于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把握和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相关管理机构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

二、管理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的举措

我国已经迈进网络舆情繁荣期, 由此引发的社会敏感事件也愈发凸显。每一次突发的重大社会事件都会掀起一轮激烈的网络大讨论, 民众的思想在微信、微博这样快速传播的平台轰轰烈烈的碰撞。在这当中, 许多虚假的和负面的信息充斥网络, 给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造成损害。同时, 舆论的关注点也不再是对于问题的探究和反思, 民众更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渠道呼喊出最基层的声音, 使其传递到执法者和立法机构耳中, 对于国家管理的参与感有所增加, 问政于官的热情愈加高涨。带动了政府机构与百姓的互动增多, 各类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参与其中, 推行政务上网透明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能力。要求政府建立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动关系, 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民众内部的矛盾,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了挥舞好舆情这把“双刃剑”, 国家设立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社会舆情管控的普及。

三、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管控意义

据统计2014年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 网民人数达到6.32亿人, 其中20岁至2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达到30.7%, 青年人一直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 这些青年网民也多是在校的学生, 接触网络更多的高校学生也就成为这其中的主体。高校在校生这一群体通常对社会时事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并对新奇热点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易于形成群体共识, 小团体间舆论传播速度快。但是由于缺少社会实践, 社会经验缺乏, 政治思想不成熟, 也容易对事物理解差生偏差, 比较容易被外界思想感染, 因此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高校的普遍具备良好的网络硬件基础, 上网便捷且渠道多样, 例如, 校园网的贴吧论坛、师生博客、即时通讯系统、电子邮箱、校园主页新闻、教务互动交流系统等。其中, 最灵活自由的平台当属校园论坛贴吧, 也称为“BBS”, 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 即电子公告栏。通常BBS都是各大高校的网络热点地区, 优秀的BBS不但是学生心灵交流的殿堂, 而且功能强大, 内容包罗万象。含盖了例如校园内日常生活信息的吃住行, 到教室安排、老师的印象、课程的难易, 甚至是就业考研、社会政治、国际局势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国内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学生思想的管理, 心理辅导员的管理就是一种主动的干预和引导。可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不易实现对心理养成的教导,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可靠地校园网舆情管控系统, 不但便于自动化全方面的管控, 而且也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数据。

而这其中对于校园网中的舆情管控研究还处于探索时期, 缺少管理经验和相关法规, 正是源于校园网络特殊的网络架构及其不同于社会网的信息内容。校园网的用户主体是在校学生, 学生不但是用户还常常是网络的管理者和社群的组织者, 他们是对新思想、新技术高度关注的群体, 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会对网络热点形成快速并且激烈的反应, 但也是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健全的群体, 网络上的舆论导向和事态发展趋向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而这种引导又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管的紧了束缚多了会限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任其发展会在错误的舆论焦点上形成群体性感染, 从而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国内各大院校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的环境下, 补齐校园网络舆情管控方面的短板尤其重要。

摘要:互联网发展日益成熟,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舆论情况最直接快速的反应, 受到我国政府机构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活跃, 对社会事件的敏感, 他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自由表达个人观点, 但也混杂非理性成分。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必须对网络舆情做好监控和疏导工作。

关键词:舆情,校园网,思想

参考文献

[1]董德海.自媒体环境下基层舆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1-6.

[2]郭玙.试论民意对刑事司法之影响[D].南京:南京大学, 2011, 1-6

网络舆情监督制度 篇5

为更好的服务我院师生,根据《龙岩学院校园网信息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凡我院微博、微信、网站及各个班级微信、微博平台都属于舆情监督对象。

第二条

以团委学生会名义,成立相对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监督员队伍、新媒体管理队伍。

第三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由一名专任教师指导,针对发现的违反党纪国法、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道德伦理的网络信息及时删除,并根据信息的影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确保有天天有人,时时关注,工作安排合理紧密。

第五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定期培训,掌握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第六条

本条例自制定之日起实施。

**工程学院

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初探 篇6

[关键词] 社会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5-1

一、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首先,通过下面一组案例了解社会舆论,尤其是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一)泸州二奶继承案:2001年,黄某立遗嘱将财产遗留给情人张学英,并进行了公证。黄去世后,其妻拒绝将其遗产交付张。张遂提起诉讼,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更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论,网络上舆论纷纷,给审判机关带来了很大压力。法院判定遗嘱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二)李思怡案:2003年6月4日,长年吸毒的成都妇女李桂芳因偷盗被抓,后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多次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的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只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在戒毒所里求助时同样没有给予答复,其家人及邻居也都未接到通知,导致其3岁幼女李思怡被困家中活活饿死,直到6月21日才被发现。四川媒体记者在网络发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民警被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8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法院对原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和民警黄小兵公开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王新和黄小兵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三)河南“喝水门”案: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当地警方“喝开水死亡”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喝开水”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检察机关能否查明事件真相、能否依法公正处理的质疑。河南省检察院监测到鲁山县“喝水门”事件的舆情信息后,指示平顶山市检察院介入,迅速查明了4名公安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4名涉案人员被依法批准逮捕。至此,这起网络舆论事件才渐渐平息。

以上几个案例,都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案件审判产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李思怡案),也包括消极影响(泸州遗产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机关的舆情监测与相应的举措也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后者对前者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么去完善,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二、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三、舆情监测制度概述

(一)舆情监测制度的概念。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二)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保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四、舆情监测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网络论坛,尤其是市县级论坛的舆情监测。加强地方网络舆情监测,应建立以当地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为先锋、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后盾、以同级司法网站为互访对象的舆情监测网,搭建夯实的技术平台,对网络不良信息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全国性、主流论坛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引导。全国性、主流论坛往往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孵化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类主流论坛和网络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影响力,可以与传统新闻媒体一样通过“议题设置”把网民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三)加快司法部门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应变速度。畅通网络与司法部门的舆情沟通渠道,确保司法部门能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司法部门应拓展自己的网络传播阵地,创办好法院网站,对题材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在充分策划后及时公布结果。这是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网络舆情巧应对 篇7

一天,某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帖:“××幼儿园让每个孩子带一个香蕉牛奶的纸箱交到老师那儿, 可这牛奶大人孩子都不喜欢喝,为个纸箱子还得去买箱奶回家,不知这事幼儿园是如何考虑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有意见,请有关部门给予合理的解释, 否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问题。”此帖一出,正面的、负面的跟帖纷至沓来,有的网民甚至断言“一定是××幼儿园或教师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是变相的推销,在谋求好处”。园长了解此网络舆情后, 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在园内展开调查。原来是某班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校信通平台给班上的家长发送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各位家长您好!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活动,游戏材料还需要补充,请家长一定积极配合带以下两样物品:第一,每位孩子至少要带一个硬包装的鞋盒子。第二,每位孩子至少带一个黄色的香蕉牛奶的盒子。此项任务必须在 明早完成 。 感谢您的 配合 ,各位家长 辛苦了。”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幼儿园在第一时间给予网络舆情正面回复——“广大网友您好!××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近期开展了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此活动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理念,尝试家园合作、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包括各类纸箱)。个别班级为了便于孩子们开展搭建、造型活动,发动家长重点收集统一规格的废旧箱子。 调查中,我们未发现该班级教师行为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也未发现存在推销问题。今后, 幼儿园在举行类似的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广大家长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好事做好。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针对幼儿在园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好能与园方领导或老师及时沟通,以避免误解。家园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利用下午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召开了该班家长专题会议,教师致歉,园长解释,使得此次事件很快得以平息。

反思

1. 要建立组织机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园长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展开调查,制订解决预案并及时发布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将真相告诉公众,有效遏制了不良信息在网上蔓延, 维护了幼儿园良好的社会形象。

2. 要加强校信通平台使用的监管力度。校信通使得家园联系、家园合作更加快捷、有效,幼儿园在享受校信通优越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有效的监管。 比如,对教师发短信的数量、信息发送时间以及短信内容等进行审核、监管,明确具体负责人,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防患于未然。

3. 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短信交流方便快捷,但一条不经意的短信也可能会伤害到家长。因此,幼儿园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新教师发送短信时一定要慎重仔细,短信内容的编辑要认真思考,不能随意、盲目发送。

4. 要鼓励家园良好互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短信、网络和班级教师、幼儿园领导实时互动或者留言,使一些当面不便交流的问题得以处理,避免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将问题抛向媒体网络, 造成负面影响。

评析

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研究 篇8

1 校园网络舆情系统总体模型

现阶段,校园网络舆情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并将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然后通过收集的数据对进入学校的信息进行处理,例如对网页进行净化,对词汇进行分组等,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并制定专门的数据库系统,利用收集的信息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获取最终的网络热点,在不影响学生日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信息的净化和舆论的引导。

1.1 输入输出层

输入层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数据和引擎方面的问题,对于数据的使用要高效便捷,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关注,将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相结合,便于数据的采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人们数据采集来源更加广泛,需要结合相应的平台对信息进行控制,并利用校园网络设置相应的阻碍,对舆情进行引导和关注。而且在进行计算机前端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热点和关键词,对热点资讯和热点问题的观点等进行指导,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过激的舆情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1.2 业务处理层

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业务处理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校园舆论的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信息采集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加强网页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网页的情况获取网页源码和原始网址,对网络进行拓展。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简单的关键词就可以检索相应的数据,并保存检索历史,便于后期的梳理工作,提升网页使用有效性。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的工作目标是:及时科学地清洗、分词、分类处理从Web网页程序上采集的数据,在基本数据完成之后进行数据输送,在数据库中对信息情况进行分析,提升舆情处理有效性。预处理采集到的信息,例如,转换网页的格式、过滤舆情信息等。对于一些新闻评论,每天都要过滤掉那些无关的信息,只保存新闻标题、作者、发布时间、具体内容、点击次数、评论者、评论的具体内容和评论数量等。而一些论坛、博客,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作者、发布时间、具体内容、跟帖内容、跟帖数量等数据,最终生成格式化信息。

第二,校园网络舆情数据的存储。主要指舆情数据录入数据库、网页快照、附件的存储等。舆情数据要及时存到数据库中,数据库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算法知识子库、舆情收集知识库、舆情向量特征库、语义分析知识库等。

第三,校园网络舆情语义分析。主要步骤包括对舆情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升数据处理的广度和深度,在此过程中及时分析舆论热点和舆论趋势,并对信息进行详细处理,通过设置网页净化系统对热点等进行追踪,并及时对舆论进行指导。在使用舆情管理系统时关键的步骤是建立模型对网页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制定相应的技术算法和问题算法,提升网页筛选和数据分析的效果,屏蔽一些过激言论等,引导学生的舆情。同时,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高效融合和采用多种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可选择、可定制处理过程的算法组织形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如此一来,能有效确保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与实际需要,逐渐调整和优化策略,从而使整个舆情系统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2 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信息预处理技术

现阶段,我国校园舆情信息预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模块配置法和网页文本结构处理方法。模块配置法主要是将信息浏览控制在相应模块内,在指定站点内可以对需要的新闻进行浏览和阅读,从而对舆情进行管理和控制。采用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管理难度,只需要对相应的网站进行管理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精确度较高并且更加容易操作,但是,这样的上网形式需要工作人员对信息源进行单独设定,工作量较大,并且关联性存在问题,学生想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资源搜索往往受到影响。而网页文本结构处理方法主要是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按照相应的系统设置对网页结构等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智能转化节点,可以对网页内容进行分析,简化相应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一般来讲,网页主要关注的是内容和情绪,内容筛选是删除网页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防止大量消极思想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偏差,而情绪主要是在网页中一些消极情绪和不良态度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网页中还包括一些掺杂系统,因此需要对网页进行净化,可以采用HTML网页标签树技术,降低网页结构的复杂性,减少网页的空间大小,最终发挥节约分析过程的时间、节约空间的作用。

当HTML网页标签树建好之后,工作人员就可以科学裁剪标签树上的节点,例如Head、Title等,剔除干净那些无关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就是叶节点、链接和Text文本的内容,这里的文本内容主要指文本内容型、链接型和图片型等方面,校园网络舆情系统多使用净化策略、预处理词特征向量模型技术。以下是具体的算法步骤。

(1)设定:第一步为内容块;第二步为文本类型;第三步为链接类型;第四步为图片类型;第五步为关注点特征集合;第六步为采用标签识别出是哪种类型的。

(2)文本内容的净化:对网页本身内容进行清理,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然后将网页信息通过模型进行筛选,找到特征向量,对文本进行处理。

(3)链接类型的内容净化:链接类型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同的链接连接不同的网页,其内容无法确定,因此,需要对链接内容进行净化管理,对于链接产生的信息进行筛查,重视信息的安全性,并在合适的位置放置重要信息,而在两侧等位置屏蔽一些重复信息,并采用计算法将重复出现的信息删除,进一步加强网页管理。

(4)图片类型的内容净化:图片的筛查技术难度较高,需要转化成为文本格式进行识别,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净化网页。

(5)对网页相关文本信息进一步进行处理,并通过专业的空间模型展示处理,找到特定的向量结构,产生支持矩阵,得出相似比。

2.2 舆情信息语义分析技术

通过对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进行追踪和管理,可以对舆论导向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将一些不利于舆论导向的观点筛选出来,分类成不同的文本结构,通过计算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得出不同情况下的舆情,最后得出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库主要由索引信息构成。

现阶段,对于语义的分析包括文档分析、算数分析、结果分析几种,这几种分析结果可以对舆情进行整体完善的划分,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保存,算法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工作程序如下。

第一,算法库的管理。笔者提出科学的选择算法的策略。现阶段的算法库主要由一些配置文件组成,通常可以进行扩展、增加。在进行处理线程管理中,每条线程会产生不同的算法,需要将不同算法下的接收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库中,后期出现该情况自动进行筛选。

第二,算法的调度。主要负责分配进程、管理多线程,在现阶段的校园网络舆情分析中充当发动机的角色。复合式的分析和处理所得到的处理结果,调度各种算法,使用各异的处理顺序进行科学合理分类、聚类,高效控制线程的运营。舆情系统管理和控制不同用户的不同进程,并能同一时间处理不同用户的不同进程。舆情系统产生的处理法有:发现并全程跟踪、关注热点事件,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创建两个不同的进程,一个用来发现热点,一个用来跟踪事件的全过程,从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处理信息。

第三,线程的处理。线程处理本身牵扯较多,需要具体分析文本结构对算法进行确定,并确定文本后期的各项变化。因此,在进行线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到线程在不同网页条件下的反应,并制定相应的算法对线程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将计算方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结合学生上网喜好,对计算方法进行调整,便于网页以适当的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

3 结语

校园网络舆情系统通常选用能灵活搭配的算法、能自由处理的框架,从而发现、追踪和分析热点事件,综上所述,笔者立足于灵活搭配、自由处理的要求,高效使用文本分类和聚类、识别观点倾向性等技术来设计校园舆情分析引擎系统,真正做到追踪和分析热点事件。该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成为各大高校管理部门重要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具,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树平,范书平.话题跟踪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2,18(27):35-38.

[2]熊志斌,王冬.舆情监测技术及应用综述[J].软件,2012,21(15):28-31.

[3]徐东亮.基于聚类分析的网络论坛舆情信息挖掘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谢宜瑾.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2.

网络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思考 篇9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管理,舆情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出于某种观点、某种目的或某种利益, 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 并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常聚集, 干扰正常社会秩序, 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事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 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主要形式有:新闻跟帖、网络论坛 (BBS) 、聊天室 (ChatRoom) 、博客 (Blog) 、维基 (Wiki) 、聚合新闻 (RSS) 和即时通讯 (QQ、MSN、飞信等) 等等。

1 归纳网络群体性事件情况

掌握网络舆情话语权, 牵动执政行政和社会稳定, 是执政党和政府必然选项。

1.1 网络舆情引导执政行政选向

网络舆情浓缩社会生活。经济转型社会实质上是社会各阶层、群体等利益的重新分配, 民众势必对自身乃至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等社会现象、问题高度关注;同时,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随着社会科技与媒介的迅猛发展, 民众借助网络平台, 使各自思想、认识、情感等交流, 乃至通讯、联络等得到极大自由。归纳近年重大网络群体事件, 如云南的“躲猫猫”、南京的“天价烟局长”、江西的“官太太出国”和湖南的“官员别墅群”等事件, 无一不沿着网民披露-群体跟进-媒介传播-社会关注-形成舆情的路径发展。由于网络具有实时、互动、宽泛等特点, 使民众能够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会映射各种理念, 瞬间集聚起不同年龄、空间、种族、信仰等类群, 引发一呼百万应等效应, 对舆情产生深刻的影响, 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 波及社会秩序, 干预执政行政理念。

1.2 网络舆情考验执政行政能力

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网络舆情可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也可能因误判误导诱发社会事件。反思近年网络群体性事件, 如四川“5.12”地震后, 都江堰市部分死难学生家长质疑教学楼工程质量事件等等, 相关组织无视网络舆情, 或消极应付, 或处置失措, 不同程度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经验表明:漠视网络重大、敏感等舆情, 将导致事态无序变异;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后, 仍反应迟疑、处理不力, 或掩饰事实、封杀消息, 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隐患, 进而激化矛盾, 乃至挑战政府公信力, 撼动执政行政社会基础;在恢复秩序过程中, 也将耗费更多、更大的社会资源。

1.3 引导网络舆情是执政行政的必然要求

网络舆情引导是执政行政能力的现实体现。网络舆情是民众思想、情感、诉求乃至行为的交织, 响应民众诉求是执政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内在要求和职责。理智对待舆情, 科学处理舆情, 是一个成熟政府的基本要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 舆情是社会的一个法庭, 在某个事件没有最终裁决前, 人们必然对事件进行必要的控辩和议论。在这个法庭上, 政府就是法官, 争议的结束取决于裁决的是否公正。

2 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变

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 必须认真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道德、法制建设, 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近年社会群体性事件主要特点为:实体性群体事件与网络群体事件交织。基本演变路径是:实体事件——网络舆情——网络群体性事件——实体性群体性事件, 其中, 网络舆情是事态演变的关键链接和变速箱。经验说明, 社会突发事件发生2至3小时后, 信息在网上出现, 6小时后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 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可达到高潮。其中, 臆造、猜测、道听途说等等信息, 往往能够左右走向舆情走向, 推动事态波澜起伏。营造积极、文明、法制的网络氛围, 树立公德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 倡导绿色上网, 净化舆情环境, 对化解矛盾, 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2.1 弘扬道德文明, 强化社会责任

网络是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统一, 操作者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 截至2009年6月30日, 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 仅半年时间就增长了4000万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5.5%,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已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表达心声的重要渠道, 宣泄着各种情绪, 传播着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理念、信息。经济社会发展中信念淡薄、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等问题, 在网络中时有张扬;法制社会中, 仍可能因网络信息发布者不清楚所承担的法律或社会责任, 或因法律滞后而不承担法律责任, 而导致信息恣意发布;常态下, 政府还难以完全过滤。

道德是初始的柔性“法律”, 隐形约束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 潜移默化影响着社会走向, 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 具有深厚的道德文明基础, 大力弘扬道德文明,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公众有义务讲文明、讲道德, 自觉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 传播科学文化, 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2.2 强化网络管理, 完善法制建设

目前,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刑法》等, 它们对于管理网络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日新月异网络科技面前, 法规和管理的滞后属性已显突出。近年来, 网络涉黄、欺诈等问题成为视线热点、破案难点, 法制和管理漏洞不可或缺。强化网络行政主体法律执行力, 提高网络行为主体法制意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是一个艰巨而又迫切的课题。

2.3 亮化政府网站, 着力引导舆情

网络舆情本质是一种社会舆论, 带有显著的易变性、不稳定性和倾向性, 极易产生“羊群效应”。有力引导舆情, 掌握舆情话语权, 是执政党和政府的职责。中国社科院《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 (2009) 》表明, 全国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 有半数以上网站不及格。主要问题:一是“缺”, 如联系电话号码或邮箱网址错误、栏目空置等, 有名无实;二是“空”, 信息陈旧, 内容空洞。三是“虚”, 网站的目的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回避或应付民众诉求。根据调查:中国57.5%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恢复政府缺失职能, 掌握网络话语权, 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频发, 是当前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反思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 必须重视网络舆情引导, 掌握动态, 健全机制, 提升队伍素质。

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 特别是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面前, 一些地方政府时常手足无措, 无所作为;有的因个别人、个别问题、个别事件处置不当, 导致有口莫辨, 颜面尽失;有的仅靠“堵”、“删”, 按下葫芦浮起瓢, 事与愿违, 导致事态一波三析, 从网络走向社会, 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变为实体群体性事件, 激化了矛盾。他们将原因简单归结为网络“三个进不去”, 即: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政治思想工作进不去、国家强制力进不去, 却忘记了自身舆情引导职责, 随之也失去了网络话语权和工作主动权。实践证明, 重视网络舆情引导, 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是有效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3.1 切实履行执政行政舆情引导职责

网络舆情是民众监督政府、监督公职人员公权力运用的重要途径。尊重网民思想情感表达, 接受网民合理建议, 正确疏导网民情绪, 是政府执政行政的基本要求。据统计, 至2009年6月底, 1.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2008-2009年上半年, 对“社会现象”发言的占54.5%。

近年来, 网络舆情已成为重大、敏感事件的暴发点, 防腐反腐的突破点, 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的渗入点, 并有可能形成一股社会力量。据称, 腾讯QQ网民QQ群有5000万个之多。在重大、敏感舆情面前, 适时表明政府立场, 发布权威信息, 形成主流认识和声音, 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目前, 地方党委、政府纷纷通过网络与民众开展交流, 增进情感, 吸纳良言, 消弭隐患, 不仅获取得了大量真实的社会信息, 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塑造了阳光政府的形象, 对引领舆情发挥重要作用, 应认真探索和推广。

3.2 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养

在重大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 民众期盼着政府的声音。目前, 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发言人”制度, 对引导舆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少数公职人员不负责或不经意言论, 激化了事态。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让新华网关闭!”、“人民网是电子垃圾!”等等。当前, 问责公职人员问题已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从“邓玉娇”“罗彩霞”到2010年的广西“日记门”事件, 凸显了公职人员队伍的“短板”, 亟待解决。

3.3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凡事预则谋, 不预则废。目前, 我国正在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各类社会矛盾高发将是一段时期的常态。据IRI研究, 目前网民对社会各类重大事件网络舆情贡献率达59%。党委、政府以及宣传、文化、工商、公安、网络建设单位是网络共同建设者和管理者, 应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和强化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做好处置重大、敏感、危机舆情主导者或参谋。一是应明确专门人员或班子, 主动收集重要网络舆情, 做好梳理分类;二是应适时归纳综合, 把握发展动向, 以便做出正确判断;三是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总体应对策略、预案, 并结合当前实际加以修正;四是对容易引发重大、敏感事件的“热点”信息, 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预防和制止事态发展、蔓延。

3.4 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

网络群体性事件总的处置思路是:早发现、早处置、化解于无形之中。分析近年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 演变的基本路径是:起因较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网络和实体群体性事件-基层无法控制-惊动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在冲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 一些基层组织往往对社会矛盾反应迟钝, 判断失误, 处置失当, 导致“小事拖大, 大事拖炸”。现行一些体制、机制中的瑕疵, 也时常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才有凸显。例如, 在政府处理民众敏感或“热点”问题时, 因民主、公开等不力, 导致与民众“断裂”, 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 一些地方也针对此类情况进行了探索, 得到了社会上良好回应。如:在处理“躲猫猫”事件中, 采取警民联合调查等办法;在处理“南京儿童医院医生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事件中, 采取主管部门、专家、律师、政协人员共同调查等办法。

4 综合网络群体性事件情况

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 必需提升网络话语能力, 发挥传统媒介作用, 强化舆情预警手段。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舆情的聚变, 催化了舆情演变。特别是网络与手机等无线终端已经互联, 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可能使舆情瞬间出现激化、恶化、扩大化, 谣言、传言、危言横飞, 臆造、编造、猜测信息纵行, 导致是非不分、真假莫辨, 如河南杞县“钴60”事件等等。另一方面, 舆情也能放大群体性事件, 使相关组织或人员数小时内, 在网络中形象坍塌, 陷于“媒体审判”, 如“俯卧撑”“周老虎”等等。

综合近年社会群体性事件基本特点:一是融合, 实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趋于一体, 互为作用;二是敏感, 特别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通常表现为一石击起千层浪;三是多样, 即事件主体、诉求、地域、行业、组织、规模、形式等多样。经验表明, 平息实体群体性事件, 必须防止或处置好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 必须引导好网络舆情。

4.1 掌握网络话语权

引导网络舆情必须掌握话语权。社会群体性事件过程中, 各类网络信息和言论迅速蔓延, 引导、诱导着公众认知和判断。当前, 网络舆情主要议题是:关于公权的信任、社会公平正义、经济社会稳定、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问题, 并呈宽泛化发展趋势。网络舆情应对重心主要是修复政府公信力。

公开信息, 是政府夺取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手段。“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政府发布的信息首先要“真”, 如实向公众介绍情况, 防止避重就轻;其次要“准”, 有一说一, 防止搪塞草率;第三要“多”, 尽可能向公众说明情况, 防止推诿掩饰。以争取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达成共识, 堵塞流言蜚语传播途径, 稳定事态。

快速应答, 是政府掌握网络话语权的重要一环。“先发制人”是网络舆情的特点, 重要信息的发布者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网络群体事件处置中, 政府应充分利用舆论主导地位, 快速回应公众疑问, 压缩负面信息生存时空, 力争把政策、主张最早、最快、最真实地传播出去, 把公众视线引入公正、理性的轨道, 切忌消极回避。

展开对话, 是政府控制话语权的必要措施。针对网民对引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者”和“意见领袖”的盲从心理, 应注意与“信息发布者”和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对话, 从源头上掌握信息真伪和全貌, 制定对策, 掌握主动;并争取他们的支持, 以便控制舆情, 把握全局。

4.2 重视运用传统媒介

保障公众知情权是平息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要件。2009年人民网对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77件事件分析, 社会舆论约三成发端和兴起于网络, 传统媒介发布的信息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 网络与传统媒介通常是舆情互为作用, 互为推动, 并放大了舆论功效。上海“钓鱼执法”等事件处置实践说明, 运用好网络和传统媒介舆情引导功能, 对平息事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应该注意的是, 在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 媒介与政府是建立在互为诚信基础上的合作, 政府的公信力是及时化解危机, 媒介的公信力是及时传播事实真相。政府应重视与媒介互动, 媒介应主动协助和监督政府平息事态。媒介越早、越快介入, 越利于事态平息。反之, 则可能导致事态激化、恶化。

4.3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

近年来, 网络舆情危机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乃至社会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公共危机突发过程中, 因社会等问题触发的各种情绪, 经过网络中渲染, 将可能引发社会、民族、国际问题渗透交叉, 互为作用。当今世界, 各主要国家已将控制网络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位置, 美国、俄罗斯等在军队中建立了网络司令部;2009年, 伊朗军方因选举骚乱而宣布网媒管制, 乌鲁木齐因新疆“7.5”事件而实行通讯管制, 以稳定社会秩序。

所谓网络舆情预警就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支持下, 采用预测和仿真技术, 对各种社会警源的变量进行监测、度量和评估, 以及某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网络及公共事务领域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控、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 并就某一问题向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归纳近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 主要是:利益分配不公、合理诉求无法表达、贫困群体心态失衡、社会矛盾处置失当。采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有助于解决网络信息隐慝、海量, 收集、整理、分析、判断难度大等问题, 便于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参考文献

[1]杨久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32.

[3]陶睿.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网络舆情控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0) .

[4]翁诗环, 龚建平.公共事件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J].求索, 2007.

基于网络舆情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10

1. 稳定性。

目前, 对于校园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总的来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体现着学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点来说, 校园文化就是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 比如各种文学活动、体育运动、社团组织都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不管怎么定义校园文化, 它始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 是在历史的历练中凝聚下来的, 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是它的稳定性所在。要保证校园文化稳定性的同时, 也要使校园文化不断的提升和升华, 不断弘扬校园文化, 与时俱进。

2. 多样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变化,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元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被校园文化所吸收, 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更加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 也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但必须要明确的是, 尽管校园文化多样性, 其主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是固定的, 是唯一的, 是不变的, 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 正面作用。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丰富的内容, 可以很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入新的活力, 增添新的内容。随着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和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 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可以轻易的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并迅速传播, 影响校园文化。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国际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国外的国情民情、国内的大事小情, 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 提倡积极的价值观过河人生观,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网络舆情除了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 还能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平台, 给予学生们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增加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网络舆情可以增加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互动以及交流, 使得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能够快速的传递给学校管理者, 并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 有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的科学和民主。

2. 负面作用。

基于网络舆情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它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 网络舆情增加了校园文化管理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计较广泛, 传播的信息比较多元化, 包括的群体比较分散, 这些都增加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在网络舆情下, 大学生会接受不同的事物, 不同的观点, 当然对待人事物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容易形成情绪化, 被情绪所主导。学生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 社会阅历尚未丰富的阶段, 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 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一般较大, 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事物和信息的判别力, 分不清真假, 不利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基于网络舆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 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

在网络舆情下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保证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文明的使用网络。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错误舆情和言论的能力, 要经常在QQ群或者是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舆情聚集的地方, 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了解和关注学生对于事物的态度和想法, 并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性地了解和分析社会事件, 而不是被网络信息所左右, 相信网络的一面之词。要引导学生积极文明的使用网络力量,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比如可以建立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使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 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 从而利用网络生活建设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2. 建立网络安全规范。

络舆情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要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的规范, 以保障校园文化的价值走向和意义。建立网络安全规范, 主要是要对网上的信息和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 以免不良的信息和内容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网络安全规范致力于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 以维持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 通常要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以及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过滤掉或者是加以屏蔽, 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网络安全规范的建立, 能够极为有效地过滤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舆情和言论, 创建健康的、文明的、理性的网络环境, 更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结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在学校建设中,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健康的、文明的方向发展。而校园网络舆情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所以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校园网络舆情的优势,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2:58-59.

[2]张红瑞, 冯秀彦.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59-60+72.

网络舆情的局限性 篇11

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为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被过度放大了。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整天生存在微博中、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为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nlc202309031759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研究 篇12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论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对于网络舆情的概念, 我国学者大多倾向于王来华在其著述《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中对舆情的定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就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状况所反映出来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

网络舆情则是指在网络空间内, 围绕公共事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网民作为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客体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 引起较多人共同关注, 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 (BBS) 以及新闻跟帖所共同反映并形成的多数一致的意见。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 我国学者曾润喜指出, 在高校论坛上学习生活类话题以及学校事务管理类话题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话题。当代大学生爱国、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 但其自身还不成熟、不会冷静思考, 缺少理性分析, 他们会关心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也会关心学校政策部署。郭志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概括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二是校园突发事件;三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技术优势, 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 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 同时网络的迅捷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夸大的效应。

在较强的知识性、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碍, 使得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互联网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 并且又具有隐匿性的特征, 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难免会在网络上宣泄。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势必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李新萌在《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中以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为研究对象, 总结出在当代这个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 高校大学生群体个性化更加凸显, 并且越来越趋向于独立性与现实性。郝英杰等从舆情形成的角度出发, 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中, 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

此外,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 也是源于现实。但是由于网络的某些传播特征, 使得网络舆情在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媒体舆情的特点, 显现出自身的特点。

1. 自由性与散漫性。

网络舆论的自由性是指网络舆论在传播上是自由的, 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为网民提供了空前的自由空间。网络同时赋予了用户极大的主动权。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甚至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不会担心因为发表了某些言论而引生事端。高校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可以自由地选择发布信息, “量身预订”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然而, 由于网络中时间和空间的稀缺, 使得散漫性的信息有机可乘。

2. 个性化与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这种网络充斥的境况中, 大学校园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集体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大学生在校阶段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现在大学生都想与众不同, 再加上网络虚拟社区的大量存在, 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点日益明显。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阻隔, 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渗透。

3. 突发性与快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突然。网络具有高容量、交互性的特征, 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承载网络舆论的信息在网上迅速地传播, 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 当某一有价值的信息在网上曝光后, 大学生反应会很迅速, 使得事件本身和大学生对事件的反应以信息的形式在网上迅速传播。

4. 开放性与平等性。

上一篇: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下一篇:煤焦油加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