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共8篇)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 篇1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一个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学校名声,更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发展与昌盛。
在构筑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特殊的学生,如学习困难生父、父母离异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长得高高瘦瘦的,从她的入学登记来看,没有什么特殊的,她的母亲也没有向我提起过什么要求。但时间一长,我看出了这个孩子的特殊:衣服、裤子总是很短,露出长长的一截,穿来穿去总是那几件,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前去家访,发现其家中的陈设很简陋。虽然这个孩子的家庭不太富裕,但孩子却乐观、开朗,学习也不错,真为这个家庭感到高兴。
有一次,学校要收集学生的一些资料,需要户口本,乔真说她的户口本在她父亲处,过几天再拿来,这使我产生了疑惑。过了几天,孩子的母亲把户口本拿来了,我说出了我的疑惑。孩子的母亲这才告诉我,原来,孩子的母亲是外来妹,几年前离婚了,为了孩子能报上上海户口,离婚时把孩子判给了父亲,但日常的生活还是由母亲照顾。孩子的母亲没有正式的工作,两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但怕其他人知道了看不起孩子,她一直隐瞒着。听了孩子母亲的叙述,我被深深感动了,我钦佩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也更喜爱这个乐观的孩子。我觉得我有责任帮助他们。
从那以后,我更关心乔真了,学习上指导她,生活上关心她。还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教育局妇联与她结成对子,定期对其资助。收到第一笔钱时,乔真母亲给我写了一张字条:华老师,钱已收到,谢谢华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教育局的帮助,我会教育女儿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看着这张纸条,我思绪万千。我知道,那笔钱是不多的,但那种精神鼓励却是无穷的,它让一个外来妹在异乡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帮助,让一个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我相信,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必将教育出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公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 篇2
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 主要是指那些在经济上较为贫困或者在学业上落后, 在生活中散漫, 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或缺陷, 在大学生群体中地位相对偏低的大学生集合体。据统计, 我国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高达35%左右, 而且呈上升和复杂的趋势。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办学规模的空前扩大, 大学生进校门槛的大大降低, 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加上网络的高度发展,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学习、经济、就业、情感、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压力明显增大。大学生特殊群体大部分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和个性倾向, 主要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性格孤僻, 对事物的认识有偏激, 对群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等, 他们承受压力能力差, 易形成思想包袱, 从而导致他们行动上的与众不同, 地位相对偏低, 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要类型有:人际交往不良群体、大学生吸毒群体、恋爱同居群体、经济困难群体、网络痴迷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等。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和谐校园是靠生活和学习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共同创造的,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偏激了任何一方面都将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创建。云南的马加爵事件虽是极个别现象, 但影响较坏。全国各地高校频繁出现的大学生意外死亡事件, 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缺陷和漏洞。
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不同程度的虚荣心, 家庭困难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和开放多元的校园里。部分学生始终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 自卑心理占据着求学的历程, 这对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恋爱同居群体所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大学生吸毒群体是高校新的弱势群体,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事实上其危害是很大的, 吸毒者更接近死亡, 诱发盗窃、抢劫、卖淫等犯罪。网络痴迷群体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较寂寞、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商较低, 这部分大学生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还严重影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安定。据调查, 在大学生不及格的人群中有70%左右的是网络痴迷群体。人际关系不良群体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而心理存在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学生, 集中表现为不适应大学生活, 有焦虑、厌学、抑郁、社会恐惧、特别想象、失眠等现象, 高校中由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所占的比例已超过六成。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成长, 同时还影响着周围人群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当前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那就是一个庞大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 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而努力奋斗。
(一) 采取多种途径, 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档案
要想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 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者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摸清学生底细, 建立健全弱势群体档案。在新生报到时, 密切注意学生交纳学杂费情况, 对交纳学杂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逐一登记, 与这部分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沟通, 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异常行为学生, 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力争对他们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以确保所建档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平时工作中, 要及时调整大学生弱势群体档案, 以确保所建档案的时效性。
(二)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形成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合力
1.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提高敏思明辨的能力,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 成为学生所钦佩、所信赖的人生挚友, 只有这样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才会得心应手。
2.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功能, 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导师制。首先, 选好导师。导师应选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老师担任, 其次根据“弱势群体”的特殊状况与特点进行选配, 一个导师帮扶2~3名这样的特殊学生, 结成对子, 建立联系对象, 明确导师的任务和内容, 定期对教育成果进行交流, 以探索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
3.开发利用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资源,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 因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 说服力最强, 最生动形象, 倾向性鲜明, 极富感染力, 易于为广大学生接受的人, 通过弱势群体先进典型教育弱势群体效果极好。
4.充分利用学生组织, 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监管, 这对做好这部分人群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平时工作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宿舍自律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他们明确任务。在学生宿舍中可以全面实行党员责任岗制, 成立学生党支部, 每一位学生党员负责一个或几个不等的宿舍, 学生党员不仅要负责相应宿舍的卫生, 学生的迟归、不归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密切注意所负责宿舍中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上报, 及时跟踪教育, 避免了许多突发事件, 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针对不同大学生弱势群体,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对心理障碍群体, 多途径疏导。
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科学的世界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有了科学的世界观, 大学生就能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诊治。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方便和保障。三是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正视自己、走出自我、融入人群, 这样就会得到理解和信任。四是心理治疗,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而言的, 当大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时, 必须把他们送至相关医疗机构, 以便患者及时医治, 早日康复, 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对经济困难群体, 多渠道资助。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设立学生特困生奖学金。二是采取定期补助和临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 区别情况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三是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完善勤工俭学制度, 建立劳务型勤工俭学基地。五是开展捐助活动, 积极开展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与特困生自愿结队定向帮扶活动。
3.对网络痴迷群体, 多措施预防。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的整治力度。二是积极开发校园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校园网上来, 利于有效控制。三是绝大部分网络痴迷群体存在心理问题, 对他们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四是加大对网络痴迷群体的家庭教育, 教育家长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孩子, 尤其是放假期间。五是利用学生干部对学生迟归、不归现象的检查, 堵漏网络痴迷群体上通宵网。六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充分调动网络痴迷群体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网络知识的优势, 提供大量的机会, 把他们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可控制的范围内实施教育。
4.对恋爱同居群体, 多层面引导。
一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认识什么叫爱情?采取主题班会就恋爱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明辨是非。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是加强女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应适当加强针对女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及爱情权利和义务教育, 使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保持三自:自尊、自重、自爱。三是开展切实有效的性教育, 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性心理”及“性生理”方面的知识。
5.对学习困难群体, 多方位帮助。
一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 加强对新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教育, 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授课方式, 开展新老生学习交流会,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中自学的重要性, 改变过去的中学学习方法。二是在思想上, 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正确引导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要进一步做好人际关系不良学生群体的疏导工作。
首先, 要调整它们认知偏颇, 改善认知模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判断标准, 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其次, 要充分分析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剖析他们的性格缺陷, 帮助他们确立较高的人格目标, 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注意学习和吸取别人性格上的优良品质, 从而使性格不断完善。三是, 要训练他们的交往能力, 弥补交往能力缺陷, 要创造条件, 开展各种有针对性活动, 教会他们细心观察身边同学言行, 分析其优缺点, 尽可能与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同学多交往, 教会他们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在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 构建和谐校园,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这不仅需要学校努力, 同时也要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当然大学生弱势特殊群体本身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奋发向上, 不断充实自己, 主动去适应社会, 做生活的强者。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忽视庞大的在校大学生弱势群体, 没有他们的稳定, 就没有高校的稳定, 没有了稳定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孔德根.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J].林区教学, 2007, (3) .
[2]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5-03-22 (5) .
[3]张国忠.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指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 .
[4]吴远, 缪志红, 施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 篇3
严格要求与正面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正是身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普遍存在敏感、焦虑、叛逆等不良情绪,留守学生还容易形成孤僻、自卑、易怒等性格,甚至发生冲突、破坏公物等行为,他们的违纪比例大于一般学生。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做好正面的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入校,我们先组织八天军训,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团结、互助、拼搏、顽强、坚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志品质。我们还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邀请有影响力的老教师、老模范来校讲座,让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生活目标,并且这些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党员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全校50名党员,每人与三名学生结成对子,做到每周一次学习检查、每月一次谈心、每学期一次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个别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捐赠,并联系扶贫协会、人大代表等社会有识之士帮扶,既从生活上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鼓励他们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奉献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让留守学生感受集体温暖
班级将留守学生均匀分到各组,通过组内活动,尽快消除他们自卑、敏感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搭建展示留守学生的平台,展示他们积极、乐观、自律、灵活的一方面。如在班会上,让这部分学生介绍父母打工地的风土人情、手工艺品、美食小吃等,使他们受到关注,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体育节、艺术节上有意识开展集体项目,如拔河、传球、运水、接力、大合唱等。突出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让他们成为集体的一员,以为集体做出贡献而自豪。
家校合作,创造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机会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合作作用,采取家长会、听报告、看录像、感恩教育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与子女沟通等方面的培训,让家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让家长认识到关心孩子不是给他们买吃的、穿的、玩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平时的呵护与理解。我校多次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亲子活动、“最美瞬间”摄影展、“最美孝心少年”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家长的高度好评,活动中多次出现两代人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给人以“多年坚冰一朝融化”的喜悦。这些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使学生理解了家长的艰辛与期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及时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我校在1993年以实施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为起点,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实施了省、市级课题《中学阶段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对策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早恋作用的影响》,不间断的专题性的课题实施,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师资、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目前,我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名,还有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可以开展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讲座。学校以此为基础,坚持开展亲情教育、考前辅导,开设“心里话信箱”,创办《心理健康报》,每周开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及时解决、疏导学生心理上一些问题,效果显著。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 篇4
为了积极响应学院关于开展“西京学院安全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更为增强学生安全防护意识,计网0801班于2010年3月16日晚上7:30在3A2202教室召开了“平安西京,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辅导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1、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力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在班内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主要从人身安全、财物安全、外出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全面进行教育;
3、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4、严格请销假制度,加强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重要的,安全也是必备的,我们应做到将安全“放在心中、牢记在心中、刻在心中”。正如 “安全重于泰山”。只有懂得安全知识,注重安全,积极地加以防范,才会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才能使生产和生活得以正常继续下去,社会更加繁荣和稳定。危险事故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提醒人们,必须时时事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密防范,居安思危。此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召开使大家都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每人都写出了“安全稳定,人人有责”决心书。本次班会达到了预期效果。
辅导员:侯培杰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 篇5
[摘要]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关心、了解贫困生,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对创建和谐校园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据调查得出,贫困生存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希望通过经济资助、精神关怀、心理防御、自我调适等矫正机制使他们能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7年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成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社会问题。据2007年统计,燕山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5316人,占学生总数的29.16%。其中一般困难生人数995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的18.72%;困难学生人数240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45.32%;特殊困难学生人数179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33.84%;临时困难学生人数113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2.13%。通过对燕山大学不同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外,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更为重要。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已经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开发主管孙美丽2004年8月4日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而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这是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的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救助的同时,还要考虑对他们进行“精神扶贫”。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看,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简朴,作风朴实,为人诚恳等。但就某些个体来说,也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精神贫困”。
(二)贫困大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有自尊感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尊感过强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在做奖助贷工作过程中一位同学说他在大学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一直没有申请助学金,也没有不想要求困难补助,不是因为他爱慕虚荣,而是不愿看到作为贫困生公布后,别人或鄙夷或同情的目光。他相信依靠自己也照样能够活下去,这几年打工吃了很多苦,但活得有价值有自尊。又如,另一位贫困生,当其他老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问到其家庭经济情况时,该同学拒绝回答,并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从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贫困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心里的积郁和苦闷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释放,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2.学习、交往上的挫折感
以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周围一片黑暗,自己只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入大学后,天亮了,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了,贫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生活不宽绰的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索性有意躲着别人,行单影孤。
3.面对竞争时的焦虑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4.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贫困生本身思想方面
目前这几所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不良思想状况,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有些同学内心虚伪,虚荣心强,自身存在一定的自闭心态,不敢坦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个别学生无节制开销并不应是一个贫困生该有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贫富分化。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问题
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2.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3.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贫与富的反差、先进与落后的反差、素质高低的反差等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在这种反差较大的环境中,尽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遭遇困惑。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穿着上的落伍、素质上的偏颇而滋生多种不健康心理
另外,为了让高校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共建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家庭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高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本身就不容易,高校应该给与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从实践上来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必须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关心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道路。因此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相结合1.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关心、心理引导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中,千万不能忽视他们心理的感受,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持是别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质支持的同时丢掉了个人的尊严。所以,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要让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完善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扶助,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贫困生自我的心理调适
(1)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贫困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树立与自己相符的理想,而不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念头。
(2)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贫困生,不管别人给他提供多少帮助,成功永远都只是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动之上,不要奢望别人能替代自己。其实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不能正确面对贫穷,不付出努力改变贫穷。只有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真正培养起自立自强的精神,立志成才。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以消除心理上的抑郁与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建立自信心。另外,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减少以往由于自卑而带来的封闭,让自己更开朗。
(3)学会感恩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各类资助,当他们成长后,他们应该学会感恩。学校应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践活动,倡导贫困生在受到社会、他人资助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学校角度来说,通常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当今世界,由于受到太多的诱惑,人们往往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应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贫困是现实,但如果能正确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就能扬起生活风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赢得社会的赞誉与尊重,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困境中。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诚信上,有时在贫困生的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因诚信缺失不按期还贷等。因此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已变得及其重要,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培养诚信品质。
(2)学校要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等、靠、要”的习惯思维模式,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努力去改变贫穷,只要自己艰苦奋斗,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改变自己的状况,拥有美好的明天。
(3)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校园氛围
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校园内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努力营造充满爱心的和尊重的社会支持氛围。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心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要关心学生心理问题,切实使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被遗忘被抛弃,而是一直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学会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引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的词语,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比较。在解决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提倡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核心,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它各种社会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引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以上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尽情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创造灿烂辉煌的人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心理咨询、救治,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包括生活救助、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光兴1 学校心理学[M]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张兰君1 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 ]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3)1
[3]程林森1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 ]1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4)1
[4]牟艳娟1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1 广西社会科学,2004 ,(3)1
[5]龙晓东.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3(4).[6]夏金元,梁军萍.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王艳,梁仕新.浅谈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资助机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
3.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许科红:《高校特困生心理困扰的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10期。
5.谢振安:《特困生抗挫行为的调查分析》,《辽宁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6.孤草:《逆境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2005.2
8.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1
9.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唐山)2004.6
10.马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绥化学院学报》
11.刘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南宁)2005.6
12.余高:《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鄂州大学学报》2005.4
13.蒋艳菊、李工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沪)2005.3
14.晓荣:《大学生心理自卑及调试》,《集宁市转学报》2005.6
15.任俊、陈小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生活因素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秦启根、王新法:《贫困优秀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沪)2004.6
17.辛勇:《大学贫困新生热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1
校务公开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篇6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障,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校务公开是校园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让广大师生员工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发扬其主人翁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校务公开的意义
校务公开是继政务公开之后,被延伸到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民主政治建设举措,对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
一是实行校务公开能够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校务公开,可以不断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决策民主化,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方方面面的人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畅通民主渠道,营造民主气氛,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决策水平、政策观念,从而促进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实行校务公开是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的创新。它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和转变。实行“校务公开”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克服程序不严格、办事效率低下、随机性大的管理弊端,以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精神,适应“校务公开”的要求,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应“校务公开”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实行“校务公开”,可以增大各项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制止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现象。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自觉性,为领导干部的廉政、勤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另外,实行“校务公开”还可以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校务公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办好学校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利于净化校园政治环境,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校务公开将办事规则、程序、结果公诸于众,一切都在阳光之中、公众的监督之下,扯去了搞腐败者的黑幕,使腐败难以得逞。从而使校园的政治空气得以净化,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形象得以维护,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加强。
二是有利于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信息畅通、沟通及时、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兼顾各方利益、公开公正、民主公平的基础之上的。校务公开能够达到以上目的,使人心和顺,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三是有利于协调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实行校务公开,将民众所关心的、可以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如高考录取及研究生招收情况、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学费标准等等全部及时地公开,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能有效地与学校沟通,避免由于情况不明、信息不畅可能造成的某些误会,甚至矛盾和冲突。同时,让社会更好地监督学校的工作,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达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二、我校校务公开取得的重大成效
多年来,我校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构建和谐校园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建立了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校务公开就是向教职工“交家底、议家事”,体现了领导对教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尊重。给了教职工“知情权”,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学校机构改革中,我们实行公开推举院长、系主任,公开招聘机关部门的处级干部,逐步建立一种公正、公开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了切实保证教代会行使好对干部的监督评议职权,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规定要求,我校党委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述职评议工作的安排意见》,教代会每年听取校领导的述职报告,参与对学校干部的民主评议。这些作法强化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收到了教职工代表、学校党政领导、被评议的干部三方满意的效果。
在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开方面,我们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广泛接受教职工监督。干部调职、接收毕业生、职称评审等工作做到政策公开,处理结果公开。推行公示制度,干部任前要公示;教职工住房分配时房源、分配名单要公示;评先选优名单上报前要公示等等,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体现了公平原则,深受广大教职工的欢迎。通过校务公开,和谐了校园人际关系,减少了矛盾,融洽了气氛,提高了积极性,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利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二)促进了学校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学校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我校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利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和教代会及各种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强化了民主监督与管理,推进了学校民主决策的进程,使学校所做的重大决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意。通过校务公开,有力地增强了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法治意识,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管理,进一步推进、丰富和完善了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载体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三)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校务公开,将学校可以公开的事项都公之于众,置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我校建立完善了监督制度,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在学生收费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费标准公开,主动接受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检查;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公开方面,基建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在大宗物品采购的公开方面,后勤处招标严格执行《哈工大大宗物品、仪器设备采购实行公开招标的暂行规定》,由纪检、审计、财务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每一个项目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整个招标过程进行监督和公证,严格把关。通过校务公开,使领导清白,教职工明白,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四)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教育收费、招生等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务公开增加了学校在这方面工作的透明度,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和理解。我校在招生和学生管理的公开方面,学生处招生办认真推行了“四公开”制度。即招生计划公开,政策性规定公开,工作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并及时公开教育收费种类与标准。教务处在推荐研究生、专升本及重大学籍处理上,也实行公开制度。由于这一系列措施,我校近年来招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信誉,生源质量逐年大幅提高,为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做法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不去,思想不统一,校务难公开。因此,要推进校务公开工作首先要思想认识到位,而领导重视又是实行校务公开的关键。我校校务公开工作之所以不断加强,首先是与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分不开的。我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党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会《关于推进校务公开的意见》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省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全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的意见》等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党政班子成员对实行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推行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为了保证校务公开制度的顺利实施,我校连续多年对工会、纪检、监察干部和教代会代表进行校务公开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同时,我们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学校印发的有关校务公开的文件、法规,增强他们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报、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宣传栏、语音服务台、《哈工大教工》等宣传工具,对校务公开进行了广泛宣传,为推行这一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建章立制,层层落实
校务公开是学校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而制度建设又是全面推行校务公开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为把校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根据全总、省总、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和省教育工会有关推行校务公开的规定和要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以党政名义联合下发。该文件共20项条款,对校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内容、主要形式、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学校办公室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校各院、系、部、处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纷纷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必要的配套制度、措施,为推行校务公开,提供了规章制度上的保证。几年来,我们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采取逐步推进、区别对待的方法,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校务公开工作的文件、规定和制度。这些文件和规定的陆续公布与实施,使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通过抓学习、抓规划、抓安排、抓落实、抓检查,促使这一工作不断向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学校每年召开各院、系、部、处会议,总结和交流校务公开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逐步规范和完善校务公开工作,使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始终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
3.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校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加强对校务公开的领导协调,我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组织、人事、校办、监察、财务、教学、科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由纪委、工会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并设立校务公开办公室。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领导、运行和监督机制。为校务公开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明确载体,拓宽渠道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我们始终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会上学校领导要报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坚持 “大事让教职工知道,难题找教职工商量”的好传统,坚持代表提案征集、处理、报告和反馈制度,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和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和
困难。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不仅可以促进校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丰富教代会的内容,充实教代会的职能,增强教代会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多年以来,我校已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在明确载体的同时,不断拓宽校务公开的渠道。一是通过会议形式,如建立教职工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校情发布会、通报会、座谈会,公开校务,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通过校报、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向师生员工发布公开的事项,通过校园网页和创办的“哈工大语音服务台”发布信息,听取意见。目前,“哈工大语音服务台” 自创办以来,己收到1000多份意见和建议,有利地促进了教职工关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解决,得到了教职工的好评。三是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和学校办公室信访接待制度,以及公布校长热线、校长信箱、信访、举报电话等形式,提供校务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二)体会
1.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加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推行校务公开,事关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须高度重视。要把校务公开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行政领导要把校务公开纳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为校务公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实行校务公开,必须按照法规办事,处理好公开与依法治校的关系
校务公开内容广泛,涉及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确定公开的项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与相关配套措施。在校务公开中,既要维护干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又要维护学校领导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权力。要处理好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与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3.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进行
校务公开,不仅直接涉及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推行校务公开,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服务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大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稳步推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4.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处理好与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关系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制度,也是推行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推进校务公开与落实教代会职权有着一致性。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教代会闭会期间只有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会议的不足,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个创新。在校务公开中,要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作用,使校务公开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5.实行校务公开,必须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处理好与党内监督及其他监督的关系 校务公开是纠正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务公开是对学校已实行的群众监督在制度上的完善和形式上的拓展,为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利于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但不能因校务公开弱化,甚至代替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
6.实行校务公开,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和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成员,在推进校务公开制度领导格局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在推行校务公开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务公开过程中,工会要向党政领导提出建议,协
打造群体名师与和谐校园 篇7
学校倡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打造两个工程,搞好三个建设,提高四种意识”的工作思路,更是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内涵深刻、深得人心。学校的教学、政教、后勤等工作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全校教职员工更是士气高涨、鼓足干劲,为实现第八中学跨越式发展奋力拼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抓好新工作思路的落实,学校将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目标思路
确立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力打造两个工程:打造群体名师工程及和谐校园工程。搞好三个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提高四种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
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第八中学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历年中考成绩优秀,逐步形成了一所社会瞩目、领导关注、家长信任、学生向往的名校。要想让第八中学谋求更大发展,唯有紧抓教学质量这一主线不放松。学校将把教学常规管理当作重点来抓,教学常规的规范化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将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明确各项工作细则要求。要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备课做到“五统一”(即进度、内容、重点、难点、作业的统一),上课要做到“十不准”,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性。第二,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第三,完善业务研讨制度。坚持集体备课与听、评课活动。
全力打造群体名师工程及和谐校园工程 第一,第八中学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全市前茅,始终延续着一批敢打硬仗、业务素质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名师队伍,在全市形成了一种名校效应,社会影响力较大。第二,学校要发展,和谐是前提,因此学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实现学校各方面工作,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环境,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山光以悦人性,湖水以静心情”。环境优美的校园,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在优美的校园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环境氛围,可以激发校园师生爱校如家的热情。
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第一,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倡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化作自身的自觉行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弘扬敬业爱生和教书育人的主旋律,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学校的师德形象;尊重学生人格,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乱订教辅资料、乱补课等四乱现象,纠正师德缺失行为。第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抓班子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拔师德优良、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改善班主任工作条件,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抓好制度建设,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更趋科学化和人性化,全面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长为志”的办学氛围。
在工作中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做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把质量意识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句话上,形成一种时时处处以质量为先的工作意识。第二,强化领导班子、班主任、任课教师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确保人人讲责任,人人讲奉献,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进一步强化爱与责任的从教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安全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重点做好食品卫生、交通、消防等安全教育与预防工作。努力做到细化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提高大局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创新意识,创新学校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执教能力。
结束语 只要学校坚持办一流学校的信念不动摇,以更高的定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去追求更大的发展。确立质量立校观念,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兴教学研究之风,创建学校特色品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体教师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勤奋求实、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相信,通过八中师生的共同拼搏、锐意进取,一定能创造第八中学更美好的明天!
以人为本 构建劳动关系和谐校园 篇8
一、职业院校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因素
1.心理契约不履行
为了得到相互认可,劳资双方在最初往往都会给对方一些许诺。老师在面试时承诺自己可以干这个、干那个,但到了工作岗位,却发现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不能或无法实现,令学校很失望。此外,一些教职工会对学校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学校通常也会对一些高学历、或经历背景优秀的教师期望值过高,这些期望中的虚幻成分往往也是今后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2.劳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劳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了,可能也会导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例如,一个新来的老师,业务不熟,教学水平有限,他愿意接受较低的基本工资和较低的绩效奖金。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教学工作、班级管理水平得心应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他便会觉得自己对学校的贡献很大,觉得原来的报酬太低了。此时,如果不调整他的工作条件、报酬、地位,他就会找种种借口离职或消极怠工,甚至做些不利于学校安定团结的事情。
3.劳动关系和劳动报酬的多元复杂
聘任制、合同制、人事代理、人事派遣及事实劳动关系等诸多用人形式,导致了学校劳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元。应该说,多元的用工形式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不同的人员性质必然有不同的劳动报酬。然而,不同的劳动报酬也是引发各种矛盾和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因素。比如在分配各种工作任务时,就会有老师挑肥拣瘦,应付差事,甚至不肯做事。
二、构建劳动关系和谐校园的策略
1.更新观念,将构建劳动关系和谐校园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
职业院校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进程中,必须树立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的观念,重视他们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及人事部门领导也要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变:由偏重对教职工进行监督、考核、控制等管理,向支持、关心、督导、激励的方式转变;由传统的单项式管理,向学校与教职工双方沟通的“桥梁”、“纽带”角色转变;由人力的工具性使用,向为学校发展目标实现而进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转变;由自上而下行政型的刚性管理,向双向互补合作型的柔性管理转变。
2.完善机制,加速推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职员工职业行为。进一步疏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用制度管人,做到有章可循,奖罚分明;制定教职工行为条例,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各项制度执行能力。
(2)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维护教职工合法利益。学校与教职工的用工合同要内容全面、合法,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各个环节都依法依规运作,并能严格履行合同内容。
(3)履行组织维护职能,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能。同时全面推行校园事务和财务公开制度,积极征求各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完善和细化各项规章制度。
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1)找准薪酬定位,协调内外公平性。学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定人定岗,以岗订薪,并力求在不同的岗位薪酬之间找到平衡。
(2)改善并强化激励机制。对不同岗位的教职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充分发掘教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加透明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通过评优、评先等活动,选出最美教工,对全体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强调管理者与教职工共同制定目标,重视教师对学校的贡献,教职工参与绩效管理全过程。
(3)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考核体系。根据教职工不同的岗位标准进行差别考核,相对公平的考核制度能够使教职工对自己所处位置和享受的待遇产生的抱怨最小化,能有效消除内部摩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人性化管理
(1)实行人性化管理,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如关注教职工身体健康,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走访慰问生病教职工和困难老师,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2)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学校在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应定期组织召开一线老师座谈会、班主任代表座谈会、外聘教师座谈会等,广泛征询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学校发展的各项举措告知所有老师。学校要通过一切信息渠道,引导教职工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使之成为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对内促进沟通交流的信息品台。畅通的教职工沟通渠道,可以及时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建设和谐校园关系重点】推荐阅读:
关注校园安全活动方案08-30
关注消防平安校园心得09-03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10-20
构建校园师生和谐关系09-10
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建设安全和谐校园07-27
和谐校园建设05-14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10-21
校园和谐文化建设06-02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