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4-10-13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共9篇)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大岭中学建设和谐校园

工 作 计 划

大岭中学 2013.3

大岭中学建设和谐校园工作计划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我校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各项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坚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学校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坚持党委领导,全员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校园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和谐校园建设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稳定、有序的校园,敬业、厚学的校园,崇德、宽容、协调的校园,成为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田园、精神的家园和生活的乐园。

二、工作目标

(一)、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之地。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把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学校具体工作中。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推动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实现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2.建设和谐校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全面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科学规划校园建设,着力美化校园,建造校园新建筑物,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生态校园、人文校园。

(四)、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推进力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修订校务公开实施细则,不断提高师生对学校决策的知情度、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对学校运行的民主监督度,健全不同利益群体的意志表达机制。

三、主要工作安排

4月 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5月 爱心捐助师生共同行动活动

6月 开展安全月活动

10月 迎“十一”养成教育系列活动等活动。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是在中学校园内呈现出的, 以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师资等;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体育课制度、大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竞赛制度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

二、推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学校体育不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的形成期和品德的养成期, 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丰富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具体构建。更重要的是,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反映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风貌,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换句话来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离不开中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基于上述认知,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是建设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安全”的主题, 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和教育学生。

2. 弘扬“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为依托, 紧密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建立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

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 必定有一个和谐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 各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从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需要。

4. 做好规划部署, 适应学校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积极规划, 整合资源, 保障到位, 逐步实施。发展规划还要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着眼于形成一个宏观布局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学校发展的同时又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5.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要充分发挥运动会、各单项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以便调动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一来,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同时也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 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6. 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和学生同玩同练。不但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创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沟通师生感情, 还能锻炼教师的身体, 缓解工作压力, 增进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教师 ( 尤其是体育教师) 的指导、保护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7. 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各个中学办学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那些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努力锻炼学生身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 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结束语

建设和谐中学校园 篇3

关键词:校园关系;环境建设;形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109-02

1.校园人际关系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以知识为媒介的创造性劳动,因此特别需要形成一种“团结完善、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极大地减少师生的挫折和焦虑,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提升学生对来自教师影响的接受性,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1校园师生关系管理

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当前中学校园内师生关系状况仍不尽人意。首先表现为由于教师高压而导致的学生厌学现象。据“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表明:当前师生之间表现出知识传递的渠道在加宽,而感情沟通渠道在缩小的趋势。当前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己降到低限,仅“5%的学生有心里话愿和老师说”,而且“学生对全体任课老师满意的仅20%”。其次,表现为师生关系不民主,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但在实践操作上,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和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措施上,仍有不少的教师表现得并不民主。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当前,我们首先应组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活动,更新知识、修正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技能,落实教师的“垂范”作用,提高教育的质量。其次,改变教育中的强制与灌输做法,大力倡导新型的民主合作的观念及民主的行为方式。

1.2学校同事关系管理

学校同事关系管理的水准,直接决定学校的风气和教师的满意度。目前教师工作繁忙,同事之间的交流质量不高,关系并不太和谐。校园同事关系的和谐对于初级中学教育来说,重要性表现为:校园内和谐的同事关系有益于交流彼此的教育经验和所掌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能减少教师之间的内部损耗,提高集体教育的效能,达到整体大干部分的功效;尤为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对有着无限憧憬的学生进行合作、协调以及坚持和妥协等的示范,为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理想人格等问题的思考,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调节校园同事关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目标激励。学校应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各教师的工作目标予以明确界定,以营造同事关系的和谐为工作中心。B、倡导民主、平等,摒弃学校内所存在的专制作风,形成“学术氛围”,承认彼此差异,让大家都能够畅所欲言,达成真正和谐。C、遵循“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的传统,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不同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交往环境,提高其安全感,增强凝聚力。D、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专业上以老带小、以强带弱,生活上相互帮助,营造一个无后顾之忧、积极上进的氛围。

1.3校园同学关系管理

校园内同学交往对学生理想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同辈参照系,为学生自我评价及整个自我意识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随着同学交往活动的进行,学生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能力、爱好等人格特征。再次,通过交流,许多同学了解到了由不同同学从各自家庭所带来的各种职业的信息,并对之进行比较,为其职业理想的形成奠定初步的基础。最后,尤为特别的作用是它可以随时为大家提供活生生的、具体的榜样。

但是现在校园中,往往一味地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忽视个人的需要、个性的存在。为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榜样不再要求其完美无缺,只要在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皆可成为该方面的榜样。这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榜样对其它学生的表率激励作用;对被树立为榜样的学生来说也会起到荣誉激励的作用。同时要树立全体同学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从一点一滴开始追求真、善、美。其次,我们还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学生中的个人与集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防止工作中的急躁与盲动,合理优化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水平,发挥同学交往对学生理想形成的良好作用。

2.校园环境建设

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校园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环境的品味,并最终影响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的品味。在学校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影响教育效果的。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受到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普遍重视。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就很有密切关系”,“建筑标准应适合教育、卫生、美术、经济、耐久五种原则”[1]。但是如今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恶劣,校园环境不能给人以基本的安全保障;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不正确,存在富贵化的不良倾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为此国家应在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美化、净化和教育化的标准。学校也应提高对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加强环境的管理。应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深入发掘环境的教育功能,比如应“让学校的每一个墙壁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语)。学校还应该通过环境中的各要素,宣扬学校的教育理想(目标)、管理思想、生活方式等,尤其是宣扬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导引学生质疑现实、“批判”自己,从而为其今后追求更加真、善、美的生活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如命名教室、设计走廊等。

2.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规范之总和。目前就总体来看,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科学化程度不高:A、制度不健全。包括国家的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学校的规章制度亦不完善。B、规范性不强。制度的制定程序不规范;未经民主讨论,未达成广泛的认同即被少数人制定,造成执行的时候冲突不断,导致不能有效地执行。这样既挫伤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损伤了制度的权威性。C、服务的对象偏失。不少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时,不是考虑被管理者,而多从方便管理者及体现管理者的权威出发,不能平等地对待被管理者。

当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进行所谓的“科学化”过程,完善、完备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其次要明确规章制度建立的目标是什么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规范调节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规章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而绝不能将其异化为奴役人的工具。最后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遵循民主化的程序,既使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求得相对共识。只有允许参与决策,才会使全体成员产生真正的主人翁感觉,才更有可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2.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表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展现出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校园精神文化最直观地表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上。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完成了“三风上墙”的工作。但细加考察我们就发现,现在上墙的话语主要有两大类型:A、长官意志型,因为上级明文规定“三风上墙”而拍脑袋想出来的。B、名言豪语型,用名人名言或政治性口号来体现。它们所导致的问题是:其一、上墙的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对学校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的浓缩和提炼,无法得到师生的情感共鸣。其二、远离师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其应有的目标激励、导引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其三、缺乏相应的教育活动,学生无法理解和思考其所包含的深刻涵义。

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我们要确立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地位。在具体的建设中应注意:第一要提炼。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和传统的积淀,是存在于人的心中、表现于人的行动中的精神财富。进行构建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提取其真、善、美的精髓。第二要倡导。精神文化绝不是一般的制定标准、检查考试及奖惩所能左右,而要进行不断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予以彰显,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第三要阐释。对于提炼出来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只是一些空洞的、没人注意的符号。而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使之为成员所理解,变成“有意义的”信念。第四要维护。校领导应使用“走动管理”的方法,随时感受校园内精神文化的气息,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3.管理者的形象管理

在中学教育中,学校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实行有效的管理,除了职位、资历

等权力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道德、才能、知识形象和情感魅力等非权力性影响,来有效地改变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使其产生对管理者的敬爱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切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

首先,在学校里,学校领导者应“为政以德”,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形象管理涉及到领导者整体素养的提升,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来说,则应以自己高尚的生活追求、执着的事业追求、良好的专业精神、真诚的社会期待以及真实的爱岗敬业等精神来塑造一个良好的领导者形象,感染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这样通过正己正人,实现不用外部的强制力来激发被管理者求真、求善、求美的激情。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最多,因此教师的“形象管理”也非常重要。为了提高教育的成效,教师应有形象管理的意识,注重自己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的树立。教师应首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在学生中树立并保持自己知识渊博的有“才”的良好形象;其次应走进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切实提高自己的威信。再次,教师应通过自己对所教学科强烈的爱来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8.

浅谈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4

作者:杨兴美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01 点击量:189 论文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建设途径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室、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的两大空间。本文从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问题。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在校园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可能衍射到校园之外。

现今,走进农村中学,可以看到一些学生随地乱丢垃圾;举止粗俗,出口骂人,污言秽语;四壁涂鸦无顾忌;任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大声喧哗、哗众取宠;男生染发长发;奇装异服,追求个性;诚信差,人情薄……农村中学学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1)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缺乏,致使校园文化贫乏。有些民办中学处于缺编状态,为应付课堂上课“正常”,代课、改学科教师就应运而生,因此,不可能从高文化、高素质等方面去要求师资,那么“以己昏昏”的教师又怎么能令学生“昭昭”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更不必说了。(2)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评价,多以有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驱使着学校重课本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或是少培养做人道理。(3)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多是闭塞、不开放的,家庭又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再者,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不断递增,家庭的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多种媒体误导,使得精神文化本来就贫乏的农村中学生,就更会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讲攀比”、“显摆”,以此来张扬自己的“优势”。

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不定型期,我们并不能指望一次英模报告会、一次讲座、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把他们塑造得尽善尽美,而是要立体地、全方位地、反复地运用校园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对他们进行感染、陶冶、磨炼,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及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张贴激励人的标语,如: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求学,不时冷时热,要持之以恒;言行,不浮躁轻妄,要稳重踏实;律己,不放纵苟且,要防微杜渐;待人,不狭隘争斗,要豁达利他。

没有大到不可实现的理想,也没有小到不可设定的目标。

鸟要飞翔,有天生的翅膀;人要飞翔,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学生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时刻提醒学生要博闻强记,奋斗不息。可由值日生在黑板边角写上名言警句,如:“傲雪欺霜赛严寒,乘风破浪争上游”、“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巍然蜀道勇者平,学海无涯智者胜”等。这些名言警句,既可挖掘人文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开辟“班级文化园地”,设计“班主任寄语”、“时事纵横”、“温馨提示”、“精文荟萃”、“星语心愿”等栏目,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培育人文素养。

二、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是陶冶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少先队活动阵地、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班级文化栏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之自觉形成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校为提醒学生爱护自然环境而题写的警示语,使得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去体会花、草、树木、建筑、雕塑等,用心灵与历史对话,感悟生命,就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积淀浓厚的人文素养。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一个具有优雅文化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会有所收敛。实行“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并发放“星级班级”标志,挂在教室外面;实行班级量化考核,落实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月汇总,掀起全校性比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竞赛高潮,极大促进了校园文明行为。

三、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其弘道扬义,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汲取文化养料。如开展每周的升国旗制度,进行各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古诗文吟诵”,讲中华美德故事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征文活动;爱母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搜集当地文化名胜、历史名人,从中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四、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为此,我们要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外人文活动,丰富第二课堂,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交流、巩固和检验人文素质训练的效果,以此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中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包括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书画展览、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每年可举行“一二·九越野跑”、“元旦联欢会”、“爬山远足”、“读书汇报会”、“国庆文艺汇演”等活动巩固成果。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活动,做“环保小卫士”,上街清除“牛皮癣”,扫大街;建立长效的环保机制,有专人负责校园文明用语,清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说脏话、乱丢乱扔的同学进行集中教育,用正面典型做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新河中学创建和谐校园工作总结 篇5

近年来,我校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并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在创建和谐校园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网络,有效保障创建工作。1.统一认识,健全组织。

我校对学校创建和谐校园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把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并以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学校管理。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制订了《新河中学创建和谐校园方案》,学校成立了以夏以毕校长为组长,秦树明、赵远为副组长,陈连军、王雨华、单培虎、胡道如、郭睿华、谢爱春马树涛为成员的和谐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切实做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全体教师共同抓,使创建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与各部门、各班主任签订责任状,把责、权、利相结合,把各教师、各班级每学期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打分,并作为期末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构建和谐校园,校行政和各部门协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灵魂;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关爱教职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创建工作主要抓了下列几点:(1)召开教代会开展民主测评学校领导班子活动,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一次测评,评议通过“述、评、谈”形式进行,促进了班子团结、和谐。

(2)坚持学校校务公开,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推行民主集中制,民主治校。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学生收费、教职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干部竞聘、评优树先等学校都要公示,确保公正、公平,促进干群的和谐。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3)建立科学、严格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规章制度来保证,制度是校园道德行为的底线,是依法治校的“法”,是学校管理的依据。为此,我校制定了《教学发展规划》《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常规教学管理细则》《新河中学教师工作管理细则》《新河中学教师绩效考核细则》《新河中学班主任考核细则》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管理既要科学规范,又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人、相信人,要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学校在出台的重要规章制度我们都通过召开行政会讨论表决,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制度大家定的,执行起来才心情舒畅,进而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

三、以活动为载体,为培育学校精神注入源头活水。

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散见于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节。而以活动,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失为培育学校精神的一个较好的途径和方法。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如我校的读书活动开展尤为扎实,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诱发学生多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充分发挥广播站,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为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师生精神素养,加深师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怀。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 2 活动、祭扫烈士墓、国庆节、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部分。

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和谐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

1、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工的疾苦,想法设法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为每个年级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液晶投影仪,让老师上课、备课更方便。

2、丰富的活动,磨砺师能,促进了和谐。

我们年级组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在工作上、生活上都拧成一股劲,团结互助,无论是集体备课,举行公开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他们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年级组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感到很快乐。我们组每个成员都充满着活力与进取,各年级备课组研究气氛浓厚而融洽。老教师如同兄长,年轻教师如同兄弟姐妹,他们活泼开朗,热情阳光。

学校还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了教师美文诵读、教师优质课擂台赛、教职工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增进了友谊,彰显个人才艺,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了凝聚力。

3、积极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在精心塑造学生心灵、努力培养实践能力、用心挖掘成长潜力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引路人、帮助者、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形象。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求班主任和科 3 任教师关爱学困生,加强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以爱心唤醒他们的信心和希望;开展班干部与学困生的“手拉手”帮扶活动,通过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感化学困生;建立“一帮一”学习互助制度,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合作、互助、友好、团结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才是教育发展,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之关键所在。

五、创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真正做到了让“环境说话”,让学校一切不会动的设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平方米土地都能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的教育作用。

六、重视班级文化个性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目前,班级文化建设,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辐射功能”

1、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校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中必须有体现本班个性特色的班名、班风、班徽、班级公约、班级特色介绍等基本组成,班级文化建设重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特点。我校既有统一的教室布置,又有各班的特色。“名人名言”、板报、光荣榜分班设计,让每幅画、每条标语各个班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每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都体现了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协商班级的发展目标,让每一堵墙,让每一个空间都能说话。

2.打造个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的作用。管理文化开发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能否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明、管理科学。各班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包干区卫生值日制度》、《早晨领读制度》、《小干部轮换制度》、《月班长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等 4 一系列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

七、打造“平安校园”,为建设和谐校园增添新内涵。

校园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家长放心。我校认真创建平安校园,牢记“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建立健全组识机构,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条例》,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经常性地排查各种安全隐患。严格遵守食品、消防、用电、财务、门卫等安全管理制度,对全校各类设施、设备做到及时检查、维修、保养。与交警部门配合,加强周边道路交通的治理,树立交通安全警示牌,铺设减速带,安排家长接送处等。与城建部门联系清理周围小摆摊。做到了校园周边安全整洁,为学校的和谐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天道酬勤,付出必有收获。我校通过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工作,不仅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而且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学校的特色文化品味,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如既往地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使新河中学这枝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更红更艳。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6

2009—2010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市科教党委《关于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开展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通知》(沪科教党〈2007〉290号)和《徐汇区教育系统开展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徐教委(2008)3号〉文件精神,将和谐校园作为我校创建新一轮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根据徐汇区教育系统开展2009-2010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寄宿制高中实际情况和新一轮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评比工作,特拟定我校2009——2010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把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创建作为学校发展的总抓手,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寄宿制特点优势化等基础性工作的发展相结合,与学校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推进学校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二、工作领导小组及联络小组

根据市科教党委和徐汇区教育党工委的通知精神,中学此次和谐校园争创工作由学校党委具体牵头,党委宣传委员具体负责。学校将在争创工作开始的初期,成立由校工会、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信息处、团委等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同参与的争创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刘晓舟同志担任争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庆波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中层负责人担任组员。同时,为保证学校争创工作能够及时汇总各方面材料,学校决定在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再增加联络小组。联络小组由校党委宣传委员***同志担任组长,由***等同志担任组员,联络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督促工作小组组员能够按照新版指标体系中的15个核心指标,及时准确的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达到争创文明单位的工作要求。

三、工作重点

中学作为一所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和寄宿制办学经验的高中,在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争创工作中,要紧紧抓住学校的工作特色,争创工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力争通过争创工作,提升学校的核心价值,实现学校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学校要把此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创建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总抓手,在校园内营造“人人都是创建的参与者,时时都是创建的好时机,事事都是创建的好载体,处处体现文明创建的成效”的工作氛围,认真体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工作要求,切实发动每一位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到此次文明单位的争创工作中来。

具体来说,学校要切实发挥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小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队伍、校内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责任,对15项核心指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力争实现工作的边界清晰、责任明确。

同时,学校的创建工作将紧紧围绕上海市普教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测评指标体系,重点突出15个核心指标和教育党工委、教育局的重点推进工作,凸显学校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迎世博主题教育、建国六十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校园歌曲大家唱活动、“为人、为师、为学”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廉洁教育、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和有效经验。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校此次争创工作拟定以下几项工作重点:

1、在争创工作中坚持思想保证坚强有力。学校将在此次争创工作中,以争创工作带动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理论教育,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做到工作有制度、实践重实效,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创建工作中,充分发动广大党员和教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学实”活动的工作成效,在整改落实阶段认真梳理学校工作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在认真总结“学实”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争创工作有机的融入其中,在争创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梳理学校工作的经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上,学校要以此次创建工作为契机,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敬业、勤业、精业”的思想理论教育。

结合学校在“学实”活动的工作经验,学校将在争创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继续以党支部为重要的工作依托,以占学校总人数一半以上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为支撑点,认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在宣传栏、校园网进行优秀教师的师德、师风展示,在教职工大会等会议上弘扬先进、树立典范,以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来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2、在争创工作中坚持组织保证健全完善。学校党委将以此次创建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组织制度上不断健全,在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将在争创工作中,认真梳理学校的各级各类规章制度,对明显不符合时代需要、学校发展的予以废除或修改;对新局面下产生的新的问题及时设定规章制度予以界定,从岗位职责、部门标准和重大工作规范标准等三个方面,对学校现存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的整理。

同时,学校党委、纪委要以创建工作来带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班组的创建活动,要在现有的文明班组创建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各班组根据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创建要求,认真收集、总结现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学校党委还将在创建工作中,不断加强工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工会工作要以教代会工作机制的推进作为核心,以妇女工作、关心退休教师生活等工作作为工作重心,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贴心人;共青团工作要在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标兵集体的基础上,继续以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作为工作抓手,实现学生团、教工团组织工作齐头并进。

3、在争创工作中坚持内涵建设扎实有效。学校将把此次市级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与学校新五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步思考、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力争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寄宿制特点等基础性工作上,不断充实内涵,扎实有效的落实学校的全面发展。2009年8月,学校的新一轮发展规划(2009——2014)已经在学校三届二次教代会上予以通过。在争创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对规划进行不断修改完善;另一方面,要在争创工作的平台上,根据规划,继续认真贯彻学校新一轮规划中的“双自主发展”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寄宿特色等办学支柱以及国际化、数字化等办学特色,力争以争创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工作平台,促进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4、在争创工作中坚持管理体制科学民主。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学校要市级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争创工作作为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体制的一次重要提升机会。除了在岗位责任、部门标准和重大工作规范等方面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之外,学校还将从领导班子“三重一大”、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几个方面,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做好宣传工作,继续建立健全学校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与程序,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制度。

5、在争创工作中坚持校园文化健康向上。学校将以此次争创工作为重要契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同时注重提炼和运用的文化传统,将传统积淀与现实工作结合在一起,不断开拓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健康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此次争创工作,恰逢世纪盛会——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上海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我校争创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要在此次市级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争创工作中,始终坚持与迎世博活动相结合。学校要在世博会召开之前,利用校园网、校内媒体认证宣传世博会的各类知识;要以团委、学生会为主,开展各类与“迎世博”相关的主题活动;要在“迎世博”的关键时间点(如倒计时100天)等,积极号召广大师生“宣传世博、服务世博、参与世博”,以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多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多个方面的“迎世博”系列活动来迎接世博盛会的召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争创活动中,把“迎世博”系列主题活动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充分结合在一起,以活动促发展,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当好世博东道主,激发师生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的热情。

6、在争创工作中坚持优化校园环境氛围。学校要以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安全文明(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建设。在争创过程中,要注意个单项工作的重要性,在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平安校园评选等工作中,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如认真开展安全演练、认真实行流行疾病防控等,努力做好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性工作。

同时,努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构建保障有力的校园环境。除了营建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学校还要在争创工作中坚持构建和谐的校内、校外关系。继续发挥好教代会、教代会主席团等工作机制的措施,不断开拓新的沟通平台,力争做到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融洽,尊师爱生,志愿者工作规范有效,同时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向周边学校、社区辐射,通过开展各类共建共享活动,实现学校的资源。

四、具体实施

根据徐汇区教育党工委通知精神,学校争创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时间节点安排如下:

1、2009年6月,召开争创工作小组会议,各部门根据创建目标体系,进行规划、自查,组织材料,信息处搭建校内网上创建平台。

2、2009年9月,成立争创工作联络小组,各部门在联络小组成员的指导督促下,认真学习争创工作核心指标和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的重点工作,整理工作资料。

2、2009年9月——12月,争创小组各部门按照创建目标体系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力争按照评审要求,达到评审标准,完成评审准备工作。

3、2010年1月开始,党委宣传委员、校长办公室、争创工作联络小组组织材料,准备迎接徐汇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办公室网上资料上传、中途抽查等工作。

五、工作保障

争创工作领导小组以后,将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准则,中学的新一轮文明单位的创建要上新台阶,必须按照区委“统筹、协调、联动、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遵照区委、区教育党工委对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的创建要求,着眼于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新一轮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上海市**中学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7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在农村教学中, 语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都有着与城镇教学不同的特点, 集中表现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求学意识不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等等。

因此, 在利用、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果,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势必要求具有适合农村教学特点的独特策略。本文尝试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入手, 寻找农村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从属于校园文化, 并受到校园文化其他各形态的影响乃至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校园文化建设得越好, 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比如一个学校有着学习语文的良好传统和氛围, 就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极大兴趣和愿望;一个有着优美环境的校园, 就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创作对象, 成为学生精神活动、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应用于实践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果缺失语文教学的参与, 校园无以言文化。语文教学一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 那么其效果则是明显的, 因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语文教学的融入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是立体、全方位的。无论是物质财富, 还是精神财富, 我们都能找到语文教学的踪影。在学校建设中,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 是相互促进的两股力量, 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二、课堂外的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廊道文化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廊道文化是重点, 学校通过廊道展示一些励志图片、经典名句、名人名言等, 将原来普普通通的教学楼走廊和道路打造成为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区, 形成了新的富有个性的廊道文化, 对学生来说, 在课间玩耍的同时也熏陶着语文的涵养, 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品位;同时, 校园文化区的呈现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成果、未来展望等, 无形中也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 美化了学校育人环境, 显示了学校现代化成果, 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文化长廊。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 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各种设施等, 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 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 与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而语文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 语文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才华的平台, 营造了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外, 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语文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 这就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总而言之,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 学校每个学期都在各年级组开展了系列语文活动, 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主题手抄报比赛等, 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也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 提升语文素养, 从深层意义上说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8

近几年来,构建和谐中学校园的呼声已是愈来愈强烈。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校貌及整體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直接从事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时常感到困惑。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与解决对策,对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实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概述

(一)中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及任务。

班主任在中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起着骨干作用,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1.进行日常班级管理与活动的安排工作,并充当各科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桥梁;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积极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

由此可见,在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就是打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班集体。在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达到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中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中学校园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工作的保证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成功,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保证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中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学生自我控制意识弱,思想教育工作不易入手。

目前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因此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些学生迷恋网吧、部分学生因家境贫富有别而经常攀比等等。这些都给班主任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造成很高的难度。

同时,部分学生有不良习气,例如,经常不完成学习作业,导致优良的班级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尽管对这些学生的进行了大量思想教育工作,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这无疑给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与困惑。

(二)部分学生的学校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颇为严重。

中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纪律松懈,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例如,一些学生经常上课迟到和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中学生因存在升学压力,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学生一般很难配合班主任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师生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及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原因,对班主任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看法。总是以为班主任是来管着他们的,这样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存在隔阂。例如,班主任在下课时,巡视班级,学生之间本来互相聊天,但是一看班主任来了,立刻禁言,这就是由不和谐因素造成的。

(四)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还不够重视。

一方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质量与升学率的提高等方面,对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地位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某些中学领导虽然认识到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怎样开展工作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系统有效的制度。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四、改善中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实效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

中学班主任首先要有针对性的通过主题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内在成才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及心理上的困难,让学生适应学校环境、融入学校生活。例如,班主任可以深入班级和宿舍,找学生谈心,发现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班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

首先,班风、学风在班集体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班主任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应结合班集体的实际形势,有针对性地研究与制定各项加强班风建设的有效措施,并要保证落实到实处,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班主任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用耐心冷静的态度对待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工作中势必会有很多棘手的问题,班主任应时刻抱以沉着冷静的心态开展工作。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提倡人性化。例如,在日常批评教育中注意措辞,让学生感到深切的关怀,在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逆反行为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等等。

(四)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一方面,学校领导干部应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并在坚持常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例如创新考试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狠抓教学管理,采用启发式和项目式的方法开展工作,以此营造一种竞争激烈、约束严明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五、结论

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中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学生思想、行为、教师教学等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相信,只要中学班主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不断的摸索实践,定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明春.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5).

[2]徐靖.中学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浅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9,(4):18.(编辑王影)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9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中心学校校长李振明

遵照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精神,根据山城区教育局党的统一布署,结合石林乡农村教育的现状,我们石林乡教育总支,中心学校在全乡作了统一安排,提出具体的学习讨论调研,查排办法。

乡中心学校在深入学习,讨论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组织了乡中心学校全体成员,于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共一个半周的时间对全乡所属三所初中,八个中心小学和十个教学点进行调研,汇总情况如下:

一、全乡教育现状

石林乡位于鹤壁市山城区东边,北邻安阳东邻汤阴,南接 楼,西邻老区,地理位置独特,自然形成三道河沟,习惯称作,中沟,南沟,北沟,全乡辖行政村39个,总人口39000余人,全乡初级中学三所,(其中区管一所乡管二所)中学在校生1586人,全乡完全小学15所,教学点8个,在校生2522人,全乡在岗教职工257人,新分见习生

二、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启迪

近年来在山城区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林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普照程度都有较大的进行的提升。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学校的课堂和管理。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更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也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才能领到其真谛,只有领会了其中精化,才能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实践进行改革。和谐的校园需要科学的构建,只有科学地发展农村教育才能和谐地构建特色的农村校园。

三、调研活动内容:如何办好成乡结合地区的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面临的社会现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道渴求,生育观念的更新,农民生育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少,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许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不再满足现有农村学校的教育模式,他们向往市区的寄宿制学式,他们甚至不用打工换来的血汁钱,交择校费。邻近市区的村小受冲击较重,如我乡,柳江中心校原有学生160余名,本学期只有50余名,三村学校也是由原先百余学生转到如今40来名学生,罗庄学校百余名全部流失,到周边的私学或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就读,乡属二所中学学生流失也相严重,个别年级目前只有4名学生。

2、学生流失的原因。造成个别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诸多,但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知识意识提高,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求标准提高,二是许多农民出外打工,无法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把孩子送到全寄宿制学校,一是家长省心,免得接送时误工,二是省得对学生的作业辅导,而大部分家长无能力对子女进行家庭作业辅导,三是市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管理模式都比较优越,四是农村学校自身存在不足,硬件不硬,软件不挺。五是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教学管理,授课时间,在校时间的差异。

3、问题剖析

(一)公办学校办学优势

①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办学条件的对比,就目前石林地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公办学校优于私立学校。

②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和私立学校三分之一左右。③公办学校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初经费财政划拔私立学校靠收学费发放工资和正常开支。④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育大多数受过正规教育培训,有较高的职称和较高学历。

(二)私立学校的长处

①私立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的建立目的,主要是通过办学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

②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完全校长负责制,从某种角度上说他适应了现代人的子女就学的心理,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在校时间,教师从早到晚一跟到底。③教师实行优胜劣汰制,学校有权解雇教师。

④私立学校教师年青化,知识化,有竞争意识,有紧迫感有危机感。

4、个别学校学生流失给我们的警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市边学校向市区学校流走从办学条件中差的向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流走,从村小向中心小学流走,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此下去不用几年一些学校就会没有生源,学校将不复存在。

5、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想让农村的中小学得到巩固发展,使农村教育运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学知识学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考虑农村办学方向从根本上改变老一套办学模式,实事求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统筹规划,实行全乡教育,实行全乡教育一体化,具体设想有二。

思路一,科学布局,实行新一轮资源整会

依据石林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石林乡三道河沟沿线分别建三所千人规模小学,实行走读寄宿两制相结合,中沟小学分别招收,现有的温沟中心校石林中心校,马村中心校的服务境内学生,以石林乡政府为中心校东西辐射,学生人予计为1400名左右,北沟小学,对时丰两寺望台东中间地为中心,分别招收现有的柳江中心校,寺望台中心校时丰中心校辖区学生,予计人数1200名左右,南汤以耿寺村北为中心分别招收苗庄中心校,耿寺中心校所辖地区学生,予计人数1100名左右。

学校规模占地面积予计30-50亩,管理模式按市区学校进行,这一设想于2009年8月份已由区教育局上报这一规划者能实现,将彻底改变石林乡的教育面貌,彻底根除学生流动现象,为石林乡的人才培养奠定百年基业。思路二,依然现状科学发展

1、在部分学校实行午餐供应,解决远途小学生中午饭难的问题。

2、对生源严重不足的个别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或全校节省教育资源。

3、优化校的领导班子,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每年对全乡校级领导进行综合评仨。对不称职的同志,提出警示劝退,免职。积极发现人才,学校领导步,实行意制,全乡校长,实行轮调制,推活全乡教育这盘棋,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另管理要有新跨越,新发展,从2008年中秋我乡实行校级领导任课制,制订了石林乡校级领导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正副校级的任课时数,并列入考核。

4、充分利用职称晋 升,评优表先等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职称评审晋升工作关于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教师之间的团结,学校整体的和谐,职称评审要公开,公正透明,学校制定的条件,标准,要适合本校实际。通过职称评审推荐,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在评造先进,表彰先进方面要实事求是,要克服评职称,论文,优质课,样样争,职称评过样样松,个别人职称评定前工作像头牛,职称评过滑如猴,学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高职称人员的作用,不能职称高,水平低工资拿得多,工作干的少,要创品牌学校,出名师效应学校要树立典型,树立榜样,对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荣誉和地位,经济政策也要倾斜。

5、利用效工资杠杆,托动学校感体工作车轮。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措施,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义务教育教师的关心,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师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乡各中小学要根据上级绩效工资的级精神,符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分配方案,方案要向如下几方面倾斜,一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同进,二是工作成绩(考试成绩)突出的同志,三是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力量,四班主作工作成绩显著,五是积极参与学校中心工作,精心服务于学生学校的同志,六是出满勤满点,埋头苦干的同志。

6、强化乡中心学校对下乡中小学的监管,形成常规的管理秩序。教育发展处于所有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的质量,正如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一样,我乡的发展同样的决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劳动者的素质最根本的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首先的思想素质即思想品德道德情操,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创造更好更多价值就是文化知识水平。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如何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如何评价一个教师传道授业的能力,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用什么方法评判,纵向横向如何对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质量检测。提倡素质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多年来人们一直再探索,试图改变考试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审判形式,而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出更科学的路径,考试的结果是对平时教学工作突绩的部分显现,高考是一根引导办学方向无形的指挥掍,他引导无数的莘莘学子为此拼搏奋斗。人生学生生涯是一种接力赛,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环节需要努力拼搏,小学教育达场接力赛中,有着起跑线的重要作用。抓好小学基础教师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乡中心中学校对所属的教育教学质量适时行监管理检测,事必然,责无傍待。

上一篇:自编徒手操说课稿下一篇:特殊药品和高危药品管理培训考试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