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2024-10-20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共9篇)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1

和谐校园的产生源自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 也是社会对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历来就是培养与造就社会精英与社会劳动者的重要场所, 它必须适应社会引领的客观要求与主观愿望。因为教育作用是一种理想, 它是一种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没有这样的理想教育, 我们就不会有光明的前程;没有这样的桥梁, 我们就无所适从, 必然会走入理性的误区。为此, 我们必须建立和谐校园, 以和谐校园的建设来推动学校的教育。笔者以为, 要建立和谐校园就必须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物质与精神、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这三大关系。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工具理性没全错, 错的是外加了功利性。

和谐校园在办学思想与办学行为上确实应当是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有机结合, 而且必须以价值理性为根本、以工具理性为方式, 来促进制度与人的和谐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 我们存在的问题是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开来了, 纯粹地以脱离了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的方式去衡量学生, 因而形成了学校“分数主义”的“应试教育”, 从而脱离了人的根本性——价值理性。但是, 笔者以为工具理性是一种衡量的方式, 这种方式本身并没全错;错的是我们使用的方法中被渗入了功利性的自私观念, 由此引起了教育的偏激行为。

价值理性强调的是精神因素, 即人性的支撑点。这些累积的思想行为本身并不是功利, 因为人性的本质应该是属于真、善、美的。如果说有功利性, 那是接受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尚品质培育的过程, 我们当然不应该渗入功利性。笔者并不反对工具理性, 因为其中一些数量的关系使我们有了衡量的尺码, 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具的理性就是功利性的。事实上功利性是由人们外加的, 如果没有这种外加的东西, 工具理性的价值就更加客观与合理。因此,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可以把分数作为一项衡量的标准, 但不能将之引向功利性。在笔者看来, 当今学校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把分数与功利结合了起来, 教育也从而陷入了所谓理性的误区。

从学校管理的意义上来说, 教育的价值理性确实是通过教育的工具理性来实现的, 但绝不是以价值理性的缺失为代价的, 教育的工具理性必须服从于人的价值理性。唯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把工具理性的方式建立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之上, 我们才能在学校管理中真正构建美好的和谐校园。

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物质决定精神, 但一定时段内, 物质反映了精神的内涵, 由此决定了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精神的领导与共建。

和谐校园强调价值理性, 实际上这种价值理性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建设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 和谐校园也就是要建立一种学校的文化, 而它的衡量标准又必须由工具理性的价值来确定, 因此说, 和谐校园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于是, 我们都在创建物质文化, 布置美好的校园环境, 并在环境中凸显人文精神, 以物质文化来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于是, 我们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在教育中坚持德育为先,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然而, 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常常不能名副其实, 这与工具理性的衡量标准不无关系。这里还有一个物质与精神的问题。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精神是对物质的反映。那么校园文化的建设, 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呢?物质文化的构建, 是由精神的人创造的吗?从目前的现实来看, 显然人在创造着校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之所以起作用正是源自于精神的引向。这种在时段上的向背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能忽视的。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源于教师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工会活动又是展现教师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通过活动的展示, 协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干部、教师与学生, 以及教师与职工的关系, 融合群体多元文化的精华, 从而起到精神领导与共建的作用。因此, 学校文化的立意在于精神, 物质文化也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罢了。

三、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

刚柔并济应当以柔为本, 以柔为本, 就是以人性为本;以人性促进制度, 以制度完善人性。

和谐校园的建立, 当然离不开学校的管理, 管理也是实施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那么, 管理是以工具理性为标准, 还是要以价值理性为标准呢?这里实际上是个制度合理不合理、被不被认可的问题。制度的起草、讨论与决定通过, 是全体成员共同的事务, 是共同的决定, 还是只是部分人的事情, 部分人的决定?刚性的制度是来源于强制的权力, 还是来自于群体认可的团体准则?这才是刚性制度管理问题的根本所在。显然制度应该服从于群体的意向, 如果这种意向被忽视了, 制度就会变成强权。其实,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这个强制的权力, 而是这种刚性制度的认可程度与有效性;没有得到广大成员认可的制度, 即使再刚性, 也无济于事。因此, 学校管理的要义首先是制度制定的柔性管理, 而后才有了制度执行的刚性。

制度的有效实施根本在于尊重人性, 这种人性从制度的实施中表现出来, 制度显然应该是人性的反映。制度可以规范行为, 但是它在规范行为的过程, 应该更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否则, 这样的制度就是残忍的。

管理的目的在于发展人性、促进制度的改善, 而不是压抑人性、以制度来限制人性。因此, 柔性管理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与根本。制度的刚性原则显然是建立在柔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忽略了柔性管理, 学校的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它的原动力。

从目前来看, 我们的学校管理大多停留在制度的管理上。以等级制的层级关系制定学校的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来确定教师的规范、控制教师的行为, 常体现为刚性的管理, 表现为奖惩的事项, 如根据月考、中考与高考的成绩高低来对教师进行奖惩, 以及学校常规的五项评比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中, 我们也常常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最重要的标准, 以致造成了教育基本功能的缺失, 也违背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学校管理中, 我们看到不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了相互割裂的学校管理文化与教师文化。在市场化社会中, 我们的学校受到了功利性的冲击, 唯利是图的办学方式也并不鲜见, 譬如“校中校”的现象就很普遍。“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也逐渐丧失殆尽, 各个层级都完全与利益相挂钩, 在管理中表现为“不是我的范围, 哪怕事情再糟糕, 也没有义务去。”管理层之间互不相干, “老死不相往来”, 学校工作难以整体推进, 甚至形成了利益纷争的混乱局面。由此我们看到, 在制度管理中仅仅靠刚性原则显然无法协调学校的发展关系, 因此, 必须重视柔性管理。这种人性的魅力、品格的象征与智慧的光芒, 永远是我们管理中最珍贵的东西。一旦消失, 学校就会进入僵死或无序的状态之中。

刚性管理是执行制度原则的过程, 必须建立在柔性管理的基础之上。为保证制度有效实施, 确实需要刚性管理, 但单一的刚性管理往往难以奏效。当然, 学校管理显然不能离开刚性管理, 否则, 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造成学校规范的缺失和思想的混乱。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当看到, 人类在不断地进步, 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 因此, 新建立起来的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以新的进步的思想来及时调整制度, 使刚性管理更符合人性的发展。这样, 刚性管理就有利于建立和谐有效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促进人与制度、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而更有利地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2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障,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校务公开是校园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让广大师生员工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发扬其主人翁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校务公开的意义

校务公开是继政务公开之后,被延伸到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民主政治建设举措,对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

一是实行校务公开能够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校务公开,可以不断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决策民主化,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方方面面的人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畅通民主渠道,营造民主气氛,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决策水平、政策观念,从而促进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实行校务公开是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的创新。它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和转变。实行“校务公开”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克服程序不严格、办事效率低下、随机性大的管理弊端,以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精神,适应“校务公开”的要求,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应“校务公开”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实行“校务公开”,可以增大各项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制止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现象。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自觉性,为领导干部的廉政、勤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另外,实行“校务公开”还可以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校务公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办好学校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利于净化校园政治环境,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校务公开将办事规则、程序、结果公诸于众,一切都在阳光之中、公众的监督之下,扯去了搞腐败者的黑幕,使腐败难以得逞。从而使校园的政治空气得以净化,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形象得以维护,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加强。

二是有利于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信息畅通、沟通及时、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兼顾各方利益、公开公正、民主公平的基础之上的。校务公开能够达到以上目的,使人心和顺,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三是有利于协调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实行校务公开,将民众所关心的、可以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如高考录取及研究生招收情况、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学费标准等等全部及时地公开,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能有效地与学校沟通,避免由于情况不明、信息不畅可能造成的某些误会,甚至矛盾和冲突。同时,让社会更好地监督学校的工作,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达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二、我校校务公开取得的重大成效

多年来,我校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构建和谐校园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建立了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校务公开就是向教职工“交家底、议家事”,体现了领导对教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尊重。给了教职工“知情权”,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学校机构改革中,我们实行公开推举院长、系主任,公开招聘机关部门的处级干部,逐步建立一种公正、公开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了切实保证教代会行使好对干部的监督评议职权,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规定要求,我校党委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述职评议工作的安排意见》,教代会每年听取校领导的述职报告,参与对学校干部的民主评议。这些作法强化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收到了教职工代表、学校党政领导、被评议的干部三方满意的效果。

在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开方面,我们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广泛接受教职工监督。干部调职、接收毕业生、职称评审等工作做到政策公开,处理结果公开。推行公示制度,干部任前要公示;教职工住房分配时房源、分配名单要公示;评先选优名单上报前要公示等等,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体现了公平原则,深受广大教职工的欢迎。通过校务公开,和谐了校园人际关系,减少了矛盾,融洽了气氛,提高了积极性,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利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二)促进了学校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学校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我校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利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和教代会及各种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强化了民主监督与管理,推进了学校民主决策的进程,使学校所做的重大决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意。通过校务公开,有力地增强了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法治意识,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管理,进一步推进、丰富和完善了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载体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三)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校务公开,将学校可以公开的事项都公之于众,置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我校建立完善了监督制度,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在学生收费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费标准公开,主动接受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检查;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公开方面,基建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在大宗物品采购的公开方面,后勤处招标严格执行《哈工大大宗物品、仪器设备采购实行公开招标的暂行规定》,由纪检、审计、财务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每一个项目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整个招标过程进行监督和公证,严格把关。通过校务公开,使领导清白,教职工明白,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四)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教育收费、招生等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务公开增加了学校在这方面工作的透明度,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和理解。我校在招生和学生管理的公开方面,学生处招生办认真推行了“四公开”制度。即招生计划公开,政策性规定公开,工作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并及时公开教育收费种类与标准。教务处在推荐研究生、专升本及重大学籍处理上,也实行公开制度。由于这一系列措施,我校近年来招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信誉,生源质量逐年大幅提高,为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做法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不去,思想不统一,校务难公开。因此,要推进校务公开工作首先要思想认识到位,而领导重视又是实行校务公开的关键。我校校务公开工作之所以不断加强,首先是与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分不开的。我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党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会《关于推进校务公开的意见》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省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全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的意见》等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党政班子成员对实行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推行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为了保证校务公开制度的顺利实施,我校连续多年对工会、纪检、监察干部和教代会代表进行校务公开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同时,我们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学校印发的有关校务公开的文件、法规,增强他们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报、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宣传栏、语音服务台、《哈工大教工》等宣传工具,对校务公开进行了广泛宣传,为推行这一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建章立制,层层落实

校务公开是学校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而制度建设又是全面推行校务公开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为把校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根据全总、省总、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和省教育工会有关推行校务公开的规定和要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以党政名义联合下发。该文件共20项条款,对校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内容、主要形式、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学校办公室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校各院、系、部、处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纷纷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必要的配套制度、措施,为推行校务公开,提供了规章制度上的保证。几年来,我们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采取逐步推进、区别对待的方法,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校务公开工作的文件、规定和制度。这些文件和规定的陆续公布与实施,使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通过抓学习、抓规划、抓安排、抓落实、抓检查,促使这一工作不断向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学校每年召开各院、系、部、处会议,总结和交流校务公开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逐步规范和完善校务公开工作,使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始终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

3.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校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加强对校务公开的领导协调,我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组织、人事、校办、监察、财务、教学、科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由纪委、工会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并设立校务公开办公室。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领导、运行和监督机制。为校务公开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明确载体,拓宽渠道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我们始终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会上学校领导要报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坚持 “大事让教职工知道,难题找教职工商量”的好传统,坚持代表提案征集、处理、报告和反馈制度,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和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和

困难。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不仅可以促进校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丰富教代会的内容,充实教代会的职能,增强教代会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多年以来,我校已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在明确载体的同时,不断拓宽校务公开的渠道。一是通过会议形式,如建立教职工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校情发布会、通报会、座谈会,公开校务,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通过校报、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向师生员工发布公开的事项,通过校园网页和创办的“哈工大语音服务台”发布信息,听取意见。目前,“哈工大语音服务台” 自创办以来,己收到1000多份意见和建议,有利地促进了教职工关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解决,得到了教职工的好评。三是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和学校办公室信访接待制度,以及公布校长热线、校长信箱、信访、举报电话等形式,提供校务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二)体会

1.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加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推行校务公开,事关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须高度重视。要把校务公开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行政领导要把校务公开纳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为校务公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实行校务公开,必须按照法规办事,处理好公开与依法治校的关系

校务公开内容广泛,涉及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确定公开的项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与相关配套措施。在校务公开中,既要维护干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又要维护学校领导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权力。要处理好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与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3.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进行

校务公开,不仅直接涉及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推行校务公开,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服务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大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稳步推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4.实行校务公开,必须处理好与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关系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制度,也是推行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推进校务公开与落实教代会职权有着一致性。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教代会闭会期间只有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会议的不足,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个创新。在校务公开中,要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作用,使校务公开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5.实行校务公开,必须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处理好与党内监督及其他监督的关系 校务公开是纠正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务公开是对学校已实行的群众监督在制度上的完善和形式上的拓展,为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利于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但不能因校务公开弱化,甚至代替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

6.实行校务公开,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和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成员,在推进校务公开制度领导格局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在推行校务公开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务公开过程中,工会要向党政领导提出建议,协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3

从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和管理”来解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的三大关系。每一维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每一维度内部的关系。在时间这个维度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横向关系;在空间这个维度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垂直关系;在管理这个维度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辩处理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从时间这个维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横向关系

相对于物质来说,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不仅表现在它的“现在”, 也表现在它的“过去”, 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也有相对独立性, 对于它的横向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吸收有利的一面。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过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保留过去的优秀经验。对它的历史, 我们应该采取正确态度, 不能全部否定, 而是批判性地继承它的优秀经验。为此, 这里简单梳理下它的历史。就像上面所说,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然而, 古代校园文化, 除了稷下学宫之类的学校学术争鸣外, 总体来说是伦理思想和统治者选定的观念、理论的教育。然而, 近代, 它是从1898年北京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开始的,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阶段, 它是与社会经济相联系, 是各种新思想交锋的阵地, 是与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途径紧密联系。它有个亮点, 就是北京大学建设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倡导学术自由, 加强政治和伦理道德教育, 朝特色文化发展。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现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当今的新形势。随着时代的进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新形势, 利用机遇, 而且要迎接挑战;而不是完全陷入挑战中不能自拔, 没有了机遇。新形势, 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二是大众媒体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而且是基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考虑, 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是, 也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带有“市场”属性———以市场为导向, 只要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 它就向那个方向发展;只要能满足市场的文化消费, 不管是高雅还是低俗的, 它就产生, 带来的结果是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功利性、形式化和同质化。大众媒体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 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带来新渠道, 但是, 高校校园文化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健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利用新形势的机遇,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形式。

二、从空间这个维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垂直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为, 共性与个性统一于事物之中,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的, 也是区域的, 还是民族的, 再是世界的, 对于它的垂直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吸收有利的一面。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是世界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固守永恒的经典。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12世纪开始的, 西方的大学算是历史悠久的。我国近代大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历史相对来说短暂, 没有西方那种丰厚的底蕴, 同时,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又明显带有西方的特点。西方学者关于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阐述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 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认为,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和“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创立者威廉·冯·洪堡和亚历山大·洪堡认为, 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 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等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要固守四大经典使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是民族的和区域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 学生深受西方文化不利的影响。如:有部分学生崇媚洋外, 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更有甚者, 有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自以为是,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为此,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重视内在修养, 重视礼节, 重视集体思想等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重视内在, 重视集体。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园自身的特色。校园自身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外表, 更体现在它的内在。时代的进步, 为高校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用机械设备, 把土地整平, 按照规划图, 进行建筑, 高校建设的速度是快了, 但是,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我国高校呈现出同质化现象, 都是规模大, 整齐划一。为此, 高校建设要依托地理和周边坏境而建, 并且依据具体情况, 建造人工景观, 以突出校园外表的特色。另外还要突出校园内在的特色, 就是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如, 航空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是建设航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建设特色的校园, 这体现在外表与内在两个方面。

三、从管理这个维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辩证处理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

高校管理是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 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 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 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 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管理是特殊的, 特殊在于它的管理目标与管理客体一致, 即管理目标是培养学生, 管理客体也是学生。从管理这个维度, 要辩证处理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 发挥领导者的引导作用, 发挥教职工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领导者要转变观念, 从行政管理转变为行政服务, 起到引导作用。由于计划体制的原因, 我国高校带有很强的“行政”属性, 这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的特色。虽然现在我国高校的管理观念有所转变, 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 政府职能改变, 政府不再直接插手高校事务, 不再用指定性命令, 而是为高校提供各种行政服务, 为高校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另一方面, 学校管理转变, 做好服务工作, 服务好教师和学生, 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创造良好环境, 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各种便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转变管理观念, 做好服务引导工作。

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非常重要队伍是教师。教职工跟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 教职工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 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建立。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导作用, 指的是教师在学术与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在教学方面,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术方面, 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研究的内容和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教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 要考虑和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有针对性建设;另一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丰富,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学生。一是学生有空闲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二是每年的新生为学校注入了新血液。高校目标是培养学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应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组织, 自己设计, 自己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辩证处理的一面是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篇4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关键词: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干群关系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而构建和谐校园,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理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三类群体的内部关系以及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等,其中干群关系和谐是关键,师生关系和谐是根本,各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基础。

一、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领导应该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作为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在信任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魁力“征服”人心。

各处室、各中层领导干部应以学校的大局为出发点,不要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做好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遇到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生活作风正派,不拉帮结派,不搞分立。

二、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群体内部关系需要教职员工以真诚、尊重、宽容、互助为原则,构建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的同事关系。

对同事应多理解慎支持。在办公室里上班,与同事相处得久了,对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把人家的隐私抖了出来。任何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触。同时,对工作我们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导致盲从,也会滋生拉帮结派的嫌疑,影响学校决策层的信任。

各班主任之间因为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在解决班级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容易处在人际关系紧张的边缘。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就事论事,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事关各人利益的大事上,如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优秀名额的分配等,则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学校大局为重。

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友好、合作对于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洁性和丰富性。学校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青少年,这种情况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群体人际关系中。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可以直接交往;几乎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丰富多彩。因此,改变管理方式,优化师生关系,积极创造教育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气氛,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等,都有利于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

四、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只有校园和谐,才有书声琅琅。只有消除校园中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及时

化解各种矛盾,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读书做学问上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大环境,师生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理念、学术上的探讨、交锋和争鸣,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这样,高素质人才才能破茧而出。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学会健身,就是要注重活动课程的实效,提高活动课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健身”,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做中学”为基点,努力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眼、手、脑、口等感官的同时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学会关心,是要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关注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为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等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五、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和谐的干群关系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关心、关注教职员工的需求,用真挚的感情和丰厚的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要倡导干群之间的团结互助、谅解与宽容,促进教师与干部、职工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理解与尊重、支持与合作的和谐氛围,使所有教职员工都能在信任和关爱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任何一个上司,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

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但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上司命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上司提意见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力完善、改进、迈向新的台阶才是最终目的。要让上司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拿出详细的足以说服对方的资料计划。

作为上司对下属应该多帮助细聆听。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职位上的差异,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我们只是一个领头带班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荣耀和得意之处。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也让你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树立了开明的形象。

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园是一个大家庭,在这家庭里编织着各种人际关系网,只有搞好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凝聚力的学校,学校的事业才能发展,才能呈现一个文明、向上、宽松、包容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侯慧君—————《三大重点构建和谐校园》

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5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论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和谐,和谐校园,法治

1 和谐概念的界定

从社会学角度看, 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有学者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和谐统一。哲学上的解释: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 矛盾着的各方也是既斗争又统一.和谐的最高表现在于矛盾着的各方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和谐社会的构件其实就是化解矛盾的过程.

2 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

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 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 就内部环境来说, 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 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 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学生天性的教育, 为每一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早在《共产党宣言》里, 对和谐社会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 在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 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 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而和谐思想的端倪来自于“十六”大报告, 在报告里, 提出了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始.

2003年SARS的出现, SARS过后, 我们反思这场公共危机风波时, 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这条腿太长, 而社会发展这条腿又太短, 东方巨人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这个时候, 产生了两大理论:一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主义

2004年,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我们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在5种能力中, 第四种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到了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里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总书记在给的这六大要素 (民主与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环境要素) 里用的是价值判断 (应然状态) .他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06年12月26日,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召开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至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理念正式提出。

3 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背景

首先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延伸到和谐校园, 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其次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有一系列判断,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判断。在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时, 我们更要注重最新的理论成果。而我们目前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

然后是现实的需要。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

另外, 自杀蔓延高学历象牙塔悲剧频发, 2006年5月16日上午, 一名即将毕业的董姓女博士, 从校园宿舍楼八层跳下身亡。可以说像董博士这样要强好学的精英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压力和困惑, 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再次是全球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真正融合, 是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 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

4 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从法治角度看, 立法是分配权利与义务、界定和协调利益关系的一种活动。学校管理中的立法指的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 主要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制约。如学校法人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学校的具体管理规章制度, 规定学校内各个部门、教职工等的权利、义务、职责及相互间的关系。学校建章立制涉及多方面利益, 关系到和谐校园秩序的建构, 需要工会等中介组织的民主参与。给与不同利益主体以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途径, 使得各种利益进行沟通、交涉和整合, 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

和谐的校园秩序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是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协作系统, 与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着各种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 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和谐校园的内容比法治更广泛, 因为法治不能回答道德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而和谐校园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法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5 以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有一系列和它相适应的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实质是法律与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所做的价值选择和持有的立场。

第一个理念, 和谐校园需要法治理性的宽容精神。学校享有在校内实施管理的概括性权力, 但如果仅以权力来保障秩序, 维持的只能是表面的和谐。理性的宽容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法治体现, 不仅学校管理权力的运用 (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应符合这种理性精神。

第二个理念, 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重新审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机制, 是当前时代的要求。尊重权利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慎用权力。学生所犯错误是否够得上“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这种剥夺受教育权性质的处分, 必须以法治的精神来判断。也就是说, 对学生行为“错误”性质的价值判断, 并不能代替对其所犯“错误”程度的事实。

第三个理念, 以学生为本,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法治理性的宽容信任中,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法治文明对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是“认真地对待权利”。

在实体要件上, 要限制规章制定的随意性。任何对法律的尊重既是对守法者的要求, 也是对立法者的要求。学校制度的立法过程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精神, 在立法程序上保障广大师生的参与权, 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

其二, 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是学校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缺失了这个特点, 就难以称之为大学。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种良好的体现法治理性的学校制度的有效遵守, 有赖于学校人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校园社会对违法行为的抵制。

其三, 培养一批懂法, 对专业知识有深厚造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这样, 才能从容应对学校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时, 应该赋予教师一定的“抗命权”, 即如果教师认为上级领导的指示明显有错误, 可以要求上级领导收回成命, 如果上级领导执意要下级执行, 那么所发生的错误由上级领导来承担。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6) .

[2]田伟宏.简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 2005, 14 (1) .

[3]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2005-3-7 (1) .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7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目标, 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创建和谐的各行各业。建设和谐校园是这一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所以,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和价值体现为本, 以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 把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校园是我国高职院校校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它是教学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 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高校中各种有利于发展的要素间形成一种协调均衡的和谐状态, 其中主要体现为校园各组织之间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目前, 在国内, 对校园文化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 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内涵建设, 所以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1、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 定位不准

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化活动, 注重开展丰富多彩, 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而对校园精神的的培育和影响重视不够: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 甚至只是学生的课余文化、社团文化, 比较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而较少注重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缺乏个性

虽然很多高校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思想和目标, 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述多为求实、创新、奋进, 趋同化比较严重, 缺乏风格独特的个性。

3、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不突出, 辐射力不强

这突出表现在比较注重物化环境的建设, 而对营造具有文化深度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人文环境研究不足, 校园精神的核心地位不突出, 凝聚、感召、教育功能不明显, 一些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学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不强,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发挥有限。

四、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 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崇尚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 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 忽视政治方向和人生修养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价值取向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人生规划也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的普及, 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这三大变化对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解决。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通过校风建设, 可以使全校师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及不怕困难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宝贵资源, 并结合学校实际规划, 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进一步规范师德管理, 在学生中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 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优良教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能以完善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去感化和影响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对于学生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 严格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 形成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2、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潜在功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邀请名人名家到校讲学, 作报告和讲座。通过这种高品位的人文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的心灵, 在这种校园环境的熏陶下, 是学生们的视野开阔, 使之思想和心灵趋于成熟。同时, 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一些传统的艺术进校园, 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不仅如此, 高校还可以在丰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 拓展第三课堂, 让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 一方面, 通过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热爱、向往、参与艺术的激情, 另一方面走出校门, 让高雅艺术服务社会。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 也有利于营造特有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 对培养符合一定教育目标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把德育、智育、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 提高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利用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可以开展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建设一批精品网站, 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平台, 让师生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 探讨发展,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 对他们要加强引导, 确保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请优秀校友到学校中对学生宣讲其成才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来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 借助于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典礼、各种荣誉的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 激励大学生求实、奋进、和谐、创新。对于诸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 优化学习环境, 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高校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建好校史陈列室, 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理念, 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现实中, 优美的校园景观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所以, 可以在诸如教学楼张贴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作品, 在公共场所布置内涵丰富的浮雕、雕像、书画等文化作品。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设计、建设、命名及管理中, 一方面不仅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 在自然环境的改善中, 使师生的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六、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取证调查, 发现大部分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而忽视了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师生成长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与人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 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校园文化的实践。实践证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利害关系, 这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要切合实际的进行创新发

展, 继承是基础, 创新发展是生命力, 没有创新,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其实, 这是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 东西方文化、不同国家、名族的不同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 全校师生就必须在思想上达到共识, 在建设中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并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共同进取的精神纽带。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师生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者, 必须正确对待他们在建设中的角色,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时刻把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另一方面, 作为教师更要志存高远, 潜心育人,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教育水平和工作效率, 把教育育人落实到实处,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学风建设既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又对第二课

堂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 处理好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可以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系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外语系可以开展“外语文化活动周”、艺术系的服装专业可以组织服装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 拓展知识, 培育良好学风, 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4、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校园

文化建设在关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 更要把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最终通过提升精神内涵达到育人的效果和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成才, 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和谐发展。所以在文化建设中, 即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让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磨练成长, 还要关注贫困生、弱势群体的成长,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通过开展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做到知识、技能、道德、学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青.浅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高校建设的关系[J].教学管理, 2011 (33) :258-259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8

从道德层面谈人际关系, 就涉及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问题。道德义务不能与道德权利简单地相对应, 不能简单地适应等价交换的原则。我们不能把享受道德权利作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 我们不应把“受他人尊重”作为“尊重他人”的前提条件, 否则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哲学家康德说过, 道德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它伴随着巨大的牺牲。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相处应该真诚、友爱, 同时更应该多些宽容。在现实的学校管理过程中, 要构建学校关系的诚信、关爱、亲和理念, 使师生们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摆脱偏见, 消除隔阂, 缓解矛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和人格的互相尊重, 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和相互支持的目的, 要培养领导、教师、学生正确的交际意识, 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 加强情感的沟通融合, 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形成宽宏豁达的人格修养

高尚人格涵养体现着个人心理、意志、性格和观念品质, 是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环境和教育对个人人格涵养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涵养;进行公德教育, 规范师生言行;进行理想教育, 提高师生责任意识;培养自信心, 增强荣誉感。加强学习, 提高文化涵养, 塑造新时期既各具专长能力、充满朝气的, 又文明儒雅、谦虚有礼的现代人格风貌。围绕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 给大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全力营造融洽、和谐、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 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 都依靠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 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形成宽宏豁达的人格修养, 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负责的教育教学态度。

二、以师德建设为龙头,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师生关系也是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具有爱心和良好师德的教师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身正、德高”之师通常是受到学生尊敬与欢迎的。教师应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教师要能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 要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 承认教师的客观差异。对教师不求全责备, 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 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从而在学校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创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以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发展, 保持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 “尊师重教”与“师生平等”观念的碰撞已屡见不鲜。我国高等教育由免费上大学到收费甚至是高收费上学的这一改革举措使上大学成了付费教育, 教师更应该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如果教师仍持以往的观念看待问题, 那么师生关系则难以和谐。当然,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楷模和榜样。例如, 2004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支教期间, 不顾嗓子喑哑, 他仍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 经诊断, 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 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也一定是广泛、深刻、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言传固不能少, 但更要注重身教。教育者要说服别人, 先要具有服人的资格, 这便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以身作则, 成为教育对象心中的楷模, 言教方才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常言道: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要人家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人家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要做。正是由于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就从道德层面进一步说明, 教师的道德水准、教师的个性心理对学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以诚信友爱教育为重点, 夯实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是同学友好交往、师生默契交流的前提,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近年来, 高校在诚信友爱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创新, 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讲文明礼貌、重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蔚然成风。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但现阶段, 由于法治与人权时代的到来, 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法治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是平等关系, 它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骄纵中长大的大学生,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临时毁约、不信守承诺的做法, 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所以, 现阶段加强诚信友爱教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 诚信友爱教育需要和大学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大学生有与他人, 特别是与同龄人交往的强烈需要。同学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满足个人安全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以及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从而利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校园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精神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 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 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能够更好地学好大学文化知识。大学文化对学生具有独特的教育渗透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和约束行为功能。诚信友爱教育与大学文化相结合, 用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的素质, 使之更加高尚、更加全面。

总之,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而道德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纽带, 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提供道义基础和价值导向。高校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和人际关系,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2005-06-26.

[2]郭文理, 全宏伟.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J].决策探索, 2007, (4) :48.

[3]陈克充.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学校发展[EB/OL].http://www.haogao8.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403&Page=2.

[4]陈明德.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J].科学中国人, 2005, (5) :47.

[5]唐艳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101.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在学校的诸多交往形式中,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 更影响着育人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但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每个人都是信息源, 都在影响着别人和接受着别人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当一名“阳光教师”, 锤炼自己的思想, 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其次要做一名思想者, 努力寻找唤醒学生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还要做一名博爱者, 爱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做到是教育者的同时, 必须成长为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者。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分享,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二、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朋友

千百年来, 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多年来, 教师已习惯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模式化”“规范化”。然而,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 把社会需要能动地转化为自身需要。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 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的认可,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师生之间平等作为逻辑的起点, 作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更多的应该是与学生的探讨, 学会聆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认同, 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也才能使师生互动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张力, 化解师生之间的情感矛盾。

三、注重实例, 贴近学生心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成人化, 不能只讲大道理, 否则,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是睡觉课,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还会造成思想教育的不和谐。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例教育的研究,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身边的事情,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将这些实例概括、再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 让学生认识事情的是与非, 与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5.12地震中的图片和一组非典蔓延时人们带着口罩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到地震和非典可怕的同时, 体会到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讲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时, 我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道, 打扫卫生, 看到行人的欣赏和赞叹, 学生们“累并快乐着”, 一种服务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感悟就会由衷而发;在谈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我首先播放了采集到的黄金周过后各个旅游景点一片狼藉的片段, 组织他们讨论, 然后结合本校实际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随手乱丢垃圾不只是习惯问题, 而是环境意识问题, 是个人素质、社会公德问题;在讲到“我国的文化”时, 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美、博大与精深。总之, 从实例出发, 用实例分析教育, 更贴近学生心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化解矛盾, 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未成年人, 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单一, 由于他们和教师之间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发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所难免, 当情感矛盾出现时, 教师不能强硬要求, 也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认识到这正是思想教育的契机, 顺势的启发与引导可能会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心血管外科下一篇:低血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