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教育

2024-08-09

和谐校园教育(通用12篇)

和谐校园教育 篇1

一、以师为本, 坚持和谐管理, 保持教师队伍和谐稳定

1. 树立先进管理理念。

学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施集体领导、分层管理、权责明确, 使刚性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学校要通过教师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对学校管理、校风、教风、学风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听取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 在合理合法、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感情、利益、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2. 健全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 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 签订目标责任书, 形成从学校到部门、从部门到教师的分解式目标网, 使学校目标具体到人, 具体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根据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实施竞争激励机制, 激活教师的积极性和潜能, 达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挖掘和优化人才资源, 让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3. 制定政策措施。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分配制度。注重“三个合力”, 即全校教职工的整体合力、同年级组的小集体合力、同班级科任教师的合力;另外还要强调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协作。在政策上既注重整体利益、合作精神, 又鼓励教师个体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教师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4. 完善规章制度。

学校要与时俱进,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既体现制度的实用性、操作性和人文性, 又体现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在执行制度时要处理好考核与评价的关系、约束和激励的关系、奖励与处罚的关系, 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二、以生为本, 实施和谐教学,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地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教学要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全面发展要求出发, 加大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启发诱导的力度,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探索。关爱弱势学生, 实现差异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2. 学科和综合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要求教育教学必须跳出封闭的学科观念, 提倡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3.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和谐教学, 要求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自然科学学科要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 社会科学学科要反映时代特点, 注重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工地, 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 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为先,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施和谐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和宽松的育人环境, 必须以德育为先导。“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 又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 更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时时处处优化自己的情感, 用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鼓舞学生, 从身边小事入手, 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立德修身教育,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健康人格和坚强意志。特别是班主任, 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同时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工作, 消除学生集体中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采取结对互助、送温暖等形式, 使学困生融入团结友爱的班级大家庭, 为全体学生创造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学校管理,和谐教育,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教育 篇2

——合黎初中‚快乐校园‛创建方案

‚快乐校园工程‛,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创建会说话的校园,为学生提供快乐的环境;创建快乐的课堂,使学生乐学会学习;创设多彩快乐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校园工程‛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感到幸福和快乐。实施‚快乐校园工程‛,要通过教师快乐有意义的劳动,让学生在无际的学海中快乐求知,由‚厌学‛变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最终达到‚学会‛、‚会学‛,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为终生幸福打好基础。

一、‚快乐校园‛工程建设领导机构

组长:李文聪

组员:樊明军王万元盛永兵班主任各兴趣小组负责人

二、快乐校园构想

(一)树立‚一个理念‛:快乐教育观

实施‚快乐校园工程‛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教学、快乐地指导学生活动和生活,才能够构建学生的快乐。有了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教师,‚快乐校园工程就有了保障。

以《中国教育改革革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学校自身发展为需要,以师生的共同成长为目的,结合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集思广益、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长远办学目标:‚塑造科研型教师、培养创造型学生,走合格特长之路、展示教育特色‛

摒弃传统的宣传说教法、以建设‚学习型学校‛为手段,让教师自觉在学习中产生为下一代的幸福而努力工作的快乐使命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创造学习硬件上加大投入。在教育教学上改变观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着眼于传授知识,更着眼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师要按新课改要求,因材施教,不强迫学生意志‚生拉硬拽‛,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上一把,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协调两个关系:普及与提高、表层快乐与心灵愉悦的关系 快乐教育,一般原理解,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平淡的校园生活多一点色彩,枯燥的学习多一份开心。其实这仅仅是表层的快乐,是容易实现的,如何把快乐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点一滴,渗透在学生的情感里,让学生感到读书是快乐的、生活是快乐的、学校是快乐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快乐的,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身心、快乐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心理的愉悦,一种高层次的快乐。这种理念,存在于教师心中、落实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细节中,成就在学生的快乐一生中,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推动更广泛的普及活动。

(三)搭建三个舞台:快乐的校园、快乐的课堂、快乐的活动。快乐校园,应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学校从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到文化建设、各种活动室的建设作好充分的硬件物质准备。文化墙的布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运动场摆满器材,开设乒乓球室、书画室、音乐室等多种功能训练室。主题鲜明的校园布臵和充足的活动设施,是快乐校园活动开的坚实基础。

快乐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快乐地去学习、去体验:用‚爱‛贯穿课堂教学。爱学生,更爱后进生。‚心‛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实行模糊等次评价。在《学生质报告册》中,采用‚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式。期末评选‚校园之星‛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长,领到一份相衬的奖状。

快乐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快乐。学校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口号‘人人全面发展、个个特长显著’,并用‚三节两会‛来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三节两会‛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及歌咏会、诗歌朗诵演讲会,面向全体学生,分学期或穿插举办。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兴趣特长展示舞台,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口味‛;既可对日常学生文体特色培训工作进行检测,还能营造氛围,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三、具体措施

(一)分析现状,坚持已有特色不放松。

1.继续深化‚快乐星期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从2006年起我校开展了‚快乐星期四‛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利用每周星期四下午,集中2小时时间,开展‚快乐星期四‛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生按照个人愿望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不同专业小组,在辅导老师引领下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现设有校园合唱团、书法、美术、舞蹈、计算机、文学社、科技制作、棋类、篮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影视小组、数学奥赛、英语沙龙等15个小组。经近3年运行,乒乓球队获得队县级比赛初中队团体一等奖,校园舞比赛获全县中学组第一名,2名学生的电子报刊获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央电教馆主办)三等奖,1名学生动画作品获得甘肃省二等奖,1名学生在高台县首届少儿才艺大赛中获声乐组三等奖,2名学生科技制作发明获得市级二等奖,发行《黎山一叶》校园期刊6期。以上一切充分说明‚快乐星期四‛活动,在我校已初见成效。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活动不放松。以后,我们将用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保证这一师生欢迎的活动深入开展。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连心 手拉手‛师生结对子活动不松懈

‚心连心 手拉手‛师生结对子活动,也是我校从2006年起开展的帮扶‚思想后进生‛的一项活动。每一级,每个班都有一些学生,因家庭原因,学校教育跟不上而导致的恶习不改,难管难教。针对此现状,我们提出了要用师心温暖‚冰山‛的教育思路。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全校每位教师跟这样的1至2名同学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尤其在思想上,我们通过师生共写‚爱心日记‛这一现实载体,让学生向老师诉衷肠,老师们精心批阅,春风化雨,点滴渗透,爱心育人。为了强化落实,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到少写3篇日记,教导处每周五签阅一次。这一做法,确实转化了不少学生,有的能考及格,有的更理解家长了,违纪的事情也少了。县政法委、精神文明委、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在屡次学校工作检查中对这一做法给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做法,这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新点子。‚心连心 手拉手‛师生结对子这将是我校继续坚持的另一个特色。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百首古诗词。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祖国五千年文化史中的浪花,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优秀的古诗文,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鼓舞着人们的志气,顿悟着人们的思想,提高着人们的修养。从我校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相当一部分人有学习汉语言专业的经历,教师们对古诗文非常喜好。因此,在我校开展‚诵读百首古诗词‛的活动,有师资的优势和良好的氛围。我们设想的做法是:

1.集中汉语言专业的强势师资,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文科组牵头,组织古诗词能力强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选编百首经典古诗词,要有对古诗词的难点解释和精妙点评。此教材分为三册,七年级35首,八年级35首,九年级30首。教材中要将一些名句名篇涵盖,让学生从小积淀中国古文化底蕴,热爱中国文化,进而发扬中国文化。

2.制度保证,活动促进。

学校针对这一活动,要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具体的量和质的要求。依据具体的实效和成绩计入教师工作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为

了让‚诵读百首古诗词‛的活动能突显氛围,我们计划开展‚古诗音配画朗诵‛活动、‚古读背诵我最棒‛活动、‚古体诗词仿写活动‛三项活动。‚古诗音配画朗诵‛目的是通音乐和画面意境,借助现代多媒技术手段,让学生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读背诵我最棒‛是检查全校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记忆质量。‚古体诗词仿写活动‛

(三)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建设‚快乐校园‛。

认认真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师生每天有个好心情,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近一年来我校在开展好传统田径体育项目的同时,还开展了集体跳绳、地滚球、开火车、两人三足跑、赶‚老牛‛、滚铁环、踢毽子、自行车慢赛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这样的活动师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真正起到了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悦愉了身心。快乐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师生的身上,每天工作和学习是轻松快乐无比。我们将在坚持原有做法的同时,继续探索更新更有趣的体育锻炼形式,让校园更快乐。

‚争创学校特色,铸就学校文化‛。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无论从国家到社区,从企业到学校;只要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否则都将会被慢慢掩埋甚至消灭。特色学校就应该是具有独特的教育个性,独特的教育风格,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等区别于其它学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和其它学校公认的学校。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教育氛围 篇3

一、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治理校园环境、维护校园安全的工作放在首位。

努力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校园内树木精心栽培,对一些树枝叶和草坪定时修剪平整。学校全体师生都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养成维护校园整洁的良好习惯。校园卫生工作专门安排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食堂等卫生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

努力完善教育设施,丰富教育资源,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横幅标语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牢记校纪法规;图书借阅室、科学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钻研的场所;英语角、校报、各类书法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风采的舞台。校园内形成了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

为了维护稳定的校园环境,学校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制订《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举行一次安全知识学习调研活动,聘请公安民警到校进行安全知识演讲。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相处得开心、生活得安心,这无疑是和谐校园追求的境界。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平等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我们学校的教师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待人诚恳亲切,性格开朗活泼,生活态度乐观进取,工作认真负责,处事公正果敢。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使学生对人生、对世界有一个客观而积极的正确认识。学生自觉地向教师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诲,勇于克服困难、改正缺点。

教师从不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以启发式问答、讨论、竞赛抢答、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在课堂的提问、回答、评价等师生交往中,始终做到人人平等,无论是优秀学生、一般学生还是后进生都可以获得平等的交往机会。教师更是发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敬业精神,对一般学生、后进生给予更多的课外辅导和面批作业的机会,并注意挖掘他们的长处,使之产生成功的体验。

学习之余,教师常常与学生“玩成一片”。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友情参与;学生喜欢下象棋,教师也能对奕几盘;学生喜欢打乒乓,教师也乐意“杀”上几局……在这些课外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共同参与,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由此产生的好感还迁移到教学、德育等其他工作中去。学生也比从前更愿意接近教师,师生之间更加和谐。

三、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校风的形成是学校长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是管理效能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我们学校倡导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团结奋进的校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从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班级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思想品德课、社会课等,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义务教育法》为重要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利用黑板、广播、橱窗、小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周、宣传月、纪念日等形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精心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效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途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使师生都能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去年我校党支部还组织开展了为贫困生送温暖的活动,全体党员为这些学生赠送了新棉衣、新围巾和新手套。在一日募捐慈善活动中,每个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捐款。同时,学校每年还为特困生申请各类补贴,捐赠文具用品、书籍等,此项活动的开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很好的发扬,充分体现了我校每个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同时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推进教育创新 打造和谐校园 篇4

我校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首先确立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中心工作的认识。我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 使全校各级领导及全体教职工明确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 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 亲自抓教学质量。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 研究教学工作的政策与措施。把教学工作作为主要日常工作, 每学期至少安排二次教学工作的专题会议。学校管理人员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 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学校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重视教学, 关心教学, 支持教学。确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认识。学校各级领导及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忧患意识, 牢固树立质量生存、质量取胜、质量发展的观念, 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

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强化教学检查制度。确保教学管理这一行政的畅通、有序和高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教务处通过讲评教师上课情况, 并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发布等方式检查全校的教学情况。学校对教学质量较高的组, 在年终考核中给予政策倾斜, 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 保证教学信息反馈畅通。制定《关于实行教学反馈制度的暂行规定》,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打通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通道。通过实施领导干部听课制、学生评教制、教导处的检查制, 建立纵横教学信息反馈网, 保证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

加强研究型教研组建设, 搭建教研平台 (管理模式) 。要改变一所学校, 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 进行相互评论,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目前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 常常都是布置工作、检查工作以及以教研组名义组织的例行公事的所谓“学习”, 这些都不能算作是研究型教研组的活动。研究型教研组应该是研究问题, 而不是完成任务, 应该是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 对其进行深入地思考, 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 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研究型教研组活动不是简单地组织公开课, 而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完善课堂教学管理, 针对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主讲者, 依据不同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评议、比较、取舍活动。一个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究竟有多少种类的课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不过从目前教学管理的实践来归纳, 基本上有四种课型, 即“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和“优质课”。学校在学期 (学年) 内有序开展这四种课型的教研活动,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达标课”是每位教师上课的底线, 要求基本功达标, 教学理念达标, 上好了“达标课”, 才能上“研讨课”, “研讨课”要有特色、价值, 才能推荐上“示范课”。只有在完成前三课的基础上, 才有资格参加校级以上“优质课”展示与评比。教师围绕着这四课型而进行有阶段性、有梯度的渐进式发展, 明确努力方向, 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有保障和动力。

我校还构建学科教研文化, 催生个人教学特色 (教研特色)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发现不仅自然界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在社会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和人格。”作为一个学校的学科教研组, 多则几十人的群体, 教师们毕业院校不同, 成长背景不同, 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 也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要有利于发展个性和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中, 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个性化的教育, 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等的开设, 使教师在教好必修课的前提下, 能在其他领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展示个人教学特色, 只有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本领才能保证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学科教研组对学科教师的管理和要求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要互相兼容并重, 允许学术思想自由, 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是构建学科教研文化的基础。

尊重教师个性。教师要有个性, 首先必须具有自主性。学校应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创造有利于研究的氛围, 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 赋予教师自主权, 鼓励思维的独立性, 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 这样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再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 作出自己的决定,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倡导教师自我反思。舍恩为“反思性实践者”提出了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应着眼于整个生活的反思而不只是教学的反思;二是所有实践者的反思而不只是教室之内的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从中发现问题, 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 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反思时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开放自己的眼界, 汲取“他人的经验”, 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

不断学习教育理论。首先, 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 使自己站得高, 看得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出“教学生三年, 想学生三十年, 想国家三百年”的教育行为。其次, 提倡带有研究色彩的理论学习, 那种围绕问题并指向问题解决的理论学习, 这样的学习, 教师获得的不是“那是什么”的科学知识, 得到的是“如何做”的实践智慧。这样, 学习的结果不是成果的学术化, 而是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改造。因此, 学校不要去刻意追求教师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而应注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 教风师德建设关系到学校学风、校风的建设,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 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加强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学校根据《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在组织上岗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的基础上, 还着重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拟制定《晋升技术职务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办法》, 评估合格者方可取得申报资格, 保证晋升职务的教师具有相应职务的教学水平。我校教导处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实行中年教师指导制。各组要为青年教师安排指导教师, 并要求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为年青教师进修创造条件, 支持年青教师攻读在职本科课程, 提倡年青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校还健全制度, 严格管理, 加强教风建设。认真执行《教师工作手册》, 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执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并切实与教师考核和聘任挂钩。实行教考分离。本学期考试命题依然应用教育局统一命题试卷, 试卷实行流水批阅, 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使考试成为检测、反馈、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专业报告制度, 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报告会, 营造自由、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探究自己的课堂模式, 力争打出自己学校的品牌。开展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 优秀教师获得者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 也是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在教师职务评聘中, 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于教学效果差, 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 教导处经调查后上报主管校长批准, 可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并及时更换教师。

我校加强学风建设,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良校风、学风、班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各级部门, 特别是各组, 通过开展学风、班风建设活动, 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 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全校师生要排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干扰, 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 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考试纪律与违纪处分条例》。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篇5

摘 要:文章指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阐释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本内涵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28-02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无论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校园都应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基于此,高校应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精心规划,科学管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观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和谐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谐发展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谐发展观新理念。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高校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高校和谐发展由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六个要素反映,每一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是首要的,他们是高校和谐发展的主体。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在物质生产领域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和进行的。校园是实现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高校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和谐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追求的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

2.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高校和谐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和谐发展是根本。全面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强调高校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和谐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全面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是推进现代高校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等学校必须在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规划、工作部署、考核体系等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1.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的源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政治基础,也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所特有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校园和谐。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

高校加强民主法治,就是要尊重并保证师生员工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高校管理的根本途径,高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克服体制和机制的弊端,真正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去,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其次,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法治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做到公开透明,听取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接受师生的评判和监督。高校要把实现民主法治,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宽松活泼的和谐环境作为基本的管理定位,并以此为核心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来保障落实。特别要注意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师生权益的事件。

在高校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诉求、评价标准、意见主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保障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诉求、主张的协商对话和参与渠道,造成校园的不稳定与不和谐。要通过丰富和扩大各种形式的民主,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平等的协商沟通,努力寻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把这些作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制度化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努力打造一支善于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高素质师生代表队伍,充分了解师生利益要求,集中起来加以表达。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群体的表达与参与,使他们的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要加强协调对话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2.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1)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常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3.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凤采的舞台,使高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

加强禁毒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篇6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禁毒教育

学校政教处根据中央关于大力开展“无毒社会”创建活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集聚资源,整合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把禁毒教育列入学校安全法制教育轨道。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禁毒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与学校法制教育紧密结合。政教处工作人员与校长签订责任状,班主任、任课教师与主管领导签订责任状,做到层层落实,人人到位,切实提高我校每个教职工的认识,使我校每个教职工为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远离毒品,不遗余力地工作。

二、健全领导机构,部署禁毒教育

学校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平台,成立毒品预防教育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政教处工作人员、班主任为组员的学校禁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网络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领导小组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认真组织实施。校长为学校禁毒教育和宣传的第一责任人,与中心校签订责任状,全面部署学校禁毒工作;副组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防毒、禁毒制度、措施和计划,主持日常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禁毒活动安排,督促检查评价班主任的禁毒工作,指导政教处工作人员全面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依法处理有关问题。

三、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禁毒教育

禁毒关键在于预防,预防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认知能力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不良分子的侵蚀,使他们不知不觉走上绝路。因此,我校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全面认识毒品,懂得毒品的危害,坚决拒绝毒品。

1.“一专题”。我校每学期邀请镇派出所的领导来校上一堂禁毒教育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毒品、毒品的来源,深刻认识吸毒的危害性,使学生自觉“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一纳入”。我校把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德育课教学内容,每期不少于3-5课时。通过学生大会、教职工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板报、宣传栏、广播站,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师生潜移默化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三位一体”。我校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依托社会教育资源,扩大禁毒教育范围。学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信息中心,定期反馈信息给家长,致禁毒公开信给家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禁毒专题讲座,使所有的家长明确了禁毒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他们对子女进行禁毒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禁毒所,与已痛改吸毒恶习的成员进行正确的思想交流,让学生自觉增强禁毒意识。总之,“三位一体”的禁毒教育模式,教育效果佳,社会反响大。

4.“严把关”。我校政教处制定了严格的门卫制度,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建档登记,教职工家属立卡造册。对学生执行严格的请假、销假制度,防止毒品偷偷进入校园。班主任摸清学生思想动态、经济来源、交往关系、生活规律、来往去向、现实表现等变化,防止吸毒活动。

5.“两激励”。我校提倡学生对学习禁毒知识和参加的禁毒教育活动写出心得体会及小论文,并由团支部组织评奖,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校禁毒教育的落实;结合我校实际,鼓励教师将毒品预防教育带入课堂;研讨毒品预防教育,撰写工作总结和论文,探讨出学校禁毒教育的新途径。

6.“多帮教”。我校多次召开学校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和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扎实地排查出各班的潜能生。进行责任帮教,定期交流,效果甚佳,所有潜能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脱离了关系,心态很好,学习劲头很足。

四、建立立体平台,杜绝毒品侵害

1.建立学校与当地人民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的联系,加强对学校周边人员的排查登记,对可疑人员进行重点管理。

2.建立学校与派出所、文化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共商教育宣传之策,严防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进入不健康的网吧,以免染上吸毒恶习。

3.深入社区,初步摸清社会上有吸毒史人员的情况,时刻关注这部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

实施人文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7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我们应深入探讨和挖掘这些传统文化思想, 以此来教育学生, 加强自身修养。同时, 我们还应该结合当今时代主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面对社会现实, 创造性地阐发和提升和谐精神。深入研究影响学校发展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齐心协力谋发展。将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关怀相结合, 切实解决师生的困难。

一、和谐校园, 是师生、生生和谐的校园

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讲和谐, 不仅要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还要人内心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要求师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有障碍, 构建和谐校园无从谈起。因此, 要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引导、激励、沟通、支持、帮助、关爱等方式, 努力营造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健全的人格, 健壮的体格, 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倡导包容、兼容。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我为学校, 学校为我;校兴则我兴, 校荣则我荣”。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二、和谐校园, 是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的校园

充满活力, 使学校拥有较强的创造力, 能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做到真正依靠他们, 信赖他们, 并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便利, 创造条件, 让他们各尽所能, 各尽其力, 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促使他们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在教学、科研、学习等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以及团员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 让校园内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定有序, 使学校各项制度健全, 管理有序, 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没有稳定, 就没有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学校的各种矛盾,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倾向性问题, 努力把矛盾降到最低限度。要求大家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 安定有序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管理制度, 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 特别是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 养成遵纪守法、健康文明的良好习惯。

三、要率先垂范, 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信构建和谐校园也将迅速成为我们全体师生的共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关键在行动, 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 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 我们教师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爱生乐教、严谨治学、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要好学上进、刻苦砥砺。全体教职员工要确立“工作为重、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 工作中弘扬“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校园精神, 淡化议论、强化感觉;淡化复杂、弘扬简单;守土有责, 尽心尽力。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 目标上同向, 行为上同步, 事业上同干,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全心全意, 群策群力。

创建和谐校园 实施素质教育 篇8

1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夯实素质教育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落实到教育上就是以提升师生素质为本。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素质不高, 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

1.2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修养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该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研究的能力, 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五年来, 我校每年耗资*万元购进各类图书, 引领教师参与学习、交流、考学活动, 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业务能力。2009年校教科室创新“考学”工作, 倡导读书活动, 每星期公布“好书目录”, 向老师推荐两本教育教学类书籍。每两周安排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 教师们把读书带给自己的、带给学生的、带给教育教学的各种感悟, 阐述得淋漓尽致, 也使其他的老师受益匪浅。

1.3 加强交流合作,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和学生一样, 需要良师的引导, 见贤思齐, 可以使教师在前进的路上少走弯路, 少摔跤。

(1)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我校长期实施“青蓝工程”, 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以“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师徒结对, 共同提高”的方式积极为青年教师专业成才创造条件, 提供舞台, 用务实的目标导向, 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成为育人的模范、教学的行家和科研的能手。

(2) 我校在南师附小建立交流基地, 每年选派两名教师到南师附小挂职锻炼, 进修半年, 外派骨干带着问题和任务到名校进修, 不仅学习名校先进管理经验, 追求个人专业成长, 而且通过交流及时学习、借鉴名校最新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 在周末回校汇报心得体会, 使得我校能与省城名校同步发展。

(3) 从2009年起, 我校开始承办“现代与经典”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校全体教师全程参加会议, 听课学习、评课反思。对教育教学工作见解卓越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 使我校全体教师的思维都变得活跃, 很多教师思考如何学习专家、如何糅合自己的特点形成精彩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

(3) 学校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报考教育硕士, 我带头报考, 为青年教师做出了表率, 目前我校已有9名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2010年又将有6名教师报考教育硕士, 我校师资力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1.4 培养教师争先创优意识, 发掘个人潜能

淮阴实小犹如一块平实的土地, 教师个人潜能的集聚便是高耸的山巅。学校为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在各级各类活动中, 我校教师踊跃参与,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濮坤副校长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国家级课题“行知路在脚下——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中成绩显著, 正式出版了27万字的课题专著《快乐教轻松学》, 得到市局领导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幼儿园省级课改实验课题《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结题成果丰硕, 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由我主持的《校园文化的营造与开发》省级课题, 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还有数十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省市核心报刊上发表。朱勤、黄向云、刘佳、徐勤波、李春霞、杨子昂等教师获市优课一、二等奖。

2 呵护孩子身心健康, 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呵护, 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儿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 同时积极加以引导。浓情贮满心灵, 我校的师生平等地共同去建构人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 使得全校的孩子们都如春天的种子一样吸取甘露。

2.1 精品课堂, 教会学生慎思、明辨、笃行

实施精品课堂和教学精品化工程是我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六认真”的每一环节都会有推敲的痕迹。力争让学生将概念或原理应用于新的疑难情境, 做到读史能够明智, 读诗使之巧慧, 学数学令其精细……

语文学科组织尚美传承诵读、经典诵读、名篇荐读、尚美写字、尚美作文活动, 编印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唐诗》、《宋词》等校本教材;全校组织诗词诵读竞赛, 编印《尚美诗教专刊》, 办诗教手抄报, 丁长眉老师和她的学生在学校的资助下正式出版《萤火集》诗集。“每月一本书”更是让实小的孩子们和书交上了朋友。一本本影响着自己的书、一篇篇激励着自己的文章、一个个感动着自己的人物, 孩子们享受着读书的喜悦, 领悟着读书的幸福。“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我校实实在在的读书活动, 走进校园, 到处有琅琅的读书声, 到处有学生忙碌的活动身影, 学生也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真可谓是书香溢满校园。

数学课上, 教师教的不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 而是根据内容, 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落实教学任务。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把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每学期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 如开展数学讲座、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故事会、出数学墙报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发挥聪明才智, 提高观察、思维、表达、动手的能力, 学会讨论、交流, 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从而长知识、增才干。

2.2 加强兴趣团队建设, 发展学生艺术特长

我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至两项突出的兴趣爱好, 各个班都成立了班级艺术兴趣团队, 包括泥塑、篆刻、合唱、形体等50多个兴趣小组, 每星期正常开展活动, 除此之外, 学校还组建了校级的合唱团、舞蹈队、鼓号队、腰鼓队以及绘画、工艺等艺术兴趣团队。2007年10月我校组建的鸾翔管乐团, 在市一流的铜管、木管、萨克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成绩突飞猛进, 已多次参加省、市、区的各类比赛, 取得优异的成绩。绘画组的学生庄园、戴安娜、张敏、倪擎天、顾舒等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中获金奖;孙乾、马一萌等41名学生在2008年的《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获钻石奖、金杯奖。2008年在市“童心画世界, 同心迎奥运”集体现场绘画比赛中, 我校8名学生参赛, 获得最佳创意奖。实小的孩子确实很幸福, 因为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艺术的舞台。

2.3 体艺并进, 增强学生的体质

我校扎实开展“体艺2+1”活动, 并从时间、内容、指导教师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案,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开设了田径、球类等校外艺术活动, 2007年6月举行了“体艺2+1”特长生大比武。学生各显身手, 张扬个性。2009年丁统民同学在全国舞蹈公开赛中获团体舞组一等奖, 幼儿四项组一等奖。

2.4 打造魅力舞台, 举办校艺术节, 彰显学生才华

学校为了让学生的才华有展示的机会, 专门在操场搭建了“魅力舞台”, 组织学生按年级进行艺术才艺展示, 还举办了“游戏节”、“快乐圣诞, 开心英语”等活动。

学校有了文化, 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学校有了艺术, 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每年5月举办的校艺术节是一个让所有学生为之欣喜和期待的节日, 是一个让大家的才华和活力得以尽情展现的舞台。五年来, 我校举办了“五月的鲜花”、“感恩的心”、“280年校庆”、“现代与经典”等四届艺术节活动。充分展示了淮阴实验小学的素质教育成果, 提升了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5 开展全程、全方位、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1) 组织健全的德育制度, 充实德育队伍力量。我校每年都会采用多种形式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学习《班主任工作职责》、《如何当好班主任》、《班队工作考核细则》等, 组织教师观看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李镇西的讲座录像, 通过精彩生动的报告, 班主任化解了长期积淀在心底的疑虑、困惑。这样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工作能力。同时, 加强班主任之间的经验交流, 通过共同学习, 共同探讨,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学校还进一步健全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制度, 考核尽可能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考核的科学公正, 有力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

“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提高升旗仪式教育活动的效果, 我校不断改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和形式, 有时安排值班领导讲学校中心工作;有时安排优秀学生介绍成长事迹;有时安排学生结合学校德育热点问题和台下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近距离自我教育, 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 使国旗下讲话更加生动了起来, 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队员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强化常规管理, 提高德育实效。常规管理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淮阴实验小学在实践中, 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 制订了“星级班级”考核细则和“星级学生”考核细则, 加强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和考核, 强化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3) 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 在教育目标和方式方法上达成一致。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家长学校常年开班, 每学期举办两次家教学术讲座, 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 交流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 通报教育方面的信息, 促进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4) 与社会机构沟通, 立体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立体网络, 我校经常与各社会机构联手, 为学生建构锻炼学习平台。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 唱歌跳舞, 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关爱。每学期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公益活动, 栽树、种花, 清理“牛皮癣”、打扫街道,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

我们在与附近中学, 如淮阴中学、清江中学、淮州中学的交流中得到这样的反馈, 淮阴实验小学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民主和法制意识强, 具有积极的继续学习的态度、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结合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43页) 作意识、面向世界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高尚的审美情操、热爱生活改造生活质量的勇气。

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人文发展的基本, 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 所接触的一切, 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 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 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我校按东南大学专家的校园文化专业设计, 改造学校大门, 新建早教中心、润童心小瀑、必成画廊、必成广场、铜像雕塑、祥云大道、诗教长廊、诗词石刻、栽植高大银杏、法桐、桂花。使我们的校园内春季生机盎然,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浓墨重彩, 冬季素雅清静, 四时鲜花不断, 处处移步换景。

“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在我们学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点, 甚至每一株树木、每一片绿地, 都可以看到唐诗宋词、名人箴言……, 处处呈现着300年老校的灵气。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海洋中, 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 拥有了睿智的思考, 更懂得了人间真、善、美, 在这飘着书香的新大陆,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的魅力, 学校的魅力。

创新德育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一、强化体系建设,建立德育保障机制

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完善德育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保障机制。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构

学校建立了学校—学生科团委—班级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合理分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2.着力建设一支研究型,创新型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效。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我校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职工队伍”“构建学习型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在全校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及育人能力。

二、突出德育主阵地,加强学科间的德育渗透

(一)突出德育主阵地作用

为了更好的突出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对德育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1.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增加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卫生法律法规》德育课程。我们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删去了一些繁琐不切实际的内容,增设了有利于技能培养的内容,解决了人文课程如何服务于临床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独具我校特色的教材改革之路。

2.加强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了“专题讲授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创新德育评价制度。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因此,我校考核学生的德育成绩,不以试卷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政治兴趣,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德育知识等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总之,通过改革使授课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职业,使德育课教学紧紧围绕“护理专业”,围绕“社会需求,”围绕“岗位需要”。力求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学科间的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德育工作人人有责。我们坚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自觉地挖掘德育资源,力求每一节课既对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我们注重学校环境的文化建设。每一个教室里均张贴国旗,悬挂南丁格尔画像。流动的“文明教室”奖牌醒目的镶嵌在教室的门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笃学博爱济生”的校训和“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的护校精神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利用走廊、墙壁等醒目的位置,制作一百多块句句含哲理,条条启迪人的名言警句。实现了让建筑会说话、墙壁能回答。这有形无声的语言时刻激励着学子们突破、创造。

四、重视主题活动的德育渗透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渗透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学生科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

1.坚持组织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

每周一早晨7:30,学生科必会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并准备一篇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讲话,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坚定爱我专业、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决心。

2.常规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假日活动

所谓“万事孝为先”,每个节假日,学生科都会很郑重地布置学生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深切的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有所感悟。

3.创新设计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3月学雷锋,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4月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进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5月劳动节、青年节,护士节,举行成人仪式,进行公民意识、理想前途教育和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主题不同,作用一致,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处在重大而深刻变革之中的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彼此渗透,对学生心理产生着影响,为此,学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1.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

学校抽调出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各班推选出的一名责任心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及时反映班级和同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开放“温馨小屋”、开通“温馨姐姐热线”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学生许多不敢对家长说、不便对班主任说、不愿对同学说的话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并且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为学生解决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渠道。

2.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中既包括学生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也包括气质类型测定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针对性和前瞻性。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不同主题和教育内容的心理讲座,包括“男儿当自尊”“女儿当自强”“珍惜青春奔赴成功”等,使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得到正面引导、心理疏通,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六、家校携手共育天使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努力将德育教育空间拓展到校外,创办家长学校,积极构建家庭—校园—社会教育网络。

1.定期召开“家校携手共育天使”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相互探讨教育途径,交流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成效。

2.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组织若干社区服务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到老年公寓、部队干休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到街面清除野广告……通过活动,使学生克服了怕脏、累、怕吃苦的心理,体会到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在为社会服务中,奉献出了爱心,升华了人格。

和谐校园教育 篇10

今年年初, 校党委书记周太良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 教育是基础, 制度是保证, 监督是关键, 纪检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 实现“三个突破”, 即在反腐倡廉教育上要有新突破,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 在反腐倡廉监督上特别是对“三重一大”的监督上要有新突破, 进一步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在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上下功夫,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号召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带头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按照校党委的总体要求, 校纪委紧紧围绕“三个突破”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着力在反腐倡廉教育上下功夫, 积极创新思路和方法, 从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入手, 把握规律, 大胆探索, 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

一、创新学习形式, 注重分层施教, 反腐倡廉日常教育取得新成效

反腐倡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不断创新, 常抓不懈。学校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牢固树立“层层抓教育”的大系统观, 坚持将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 将反腐倡廉有关学习内容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日活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统一安排, 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 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 实现党风廉政教育的多角度全覆盖最佳效果。

今年以来, 学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省纪委九届三次全会和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廉政法规教育和政治纪律教育,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 做到廉洁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不断线、不脱节, 保证全面覆盖、全员受教育。一是党委中心组学习采取专题报告会形式, 扩大到全校正处级干部列席参加。针对有关内容, 每一位校领导负责一个专题, 精心准备, 重点发言, 进行专题辅导, 加深了领导干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了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处级干部学习采取干部论坛形式进行集中教育培训, 党委组织部提前做出安排, 每次论坛围绕一个主题, 选拔处级干部代表进行大会发言, 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并不断提升论坛的层次和品位, 精心打造成为涵盖副处级以上干部和教授参加的高层次人才论坛, 使论坛成为交流学习体会、促进能力提高的平台, 成为拓宽眼界、促进观念转变的平台, 成为研讨发展思路、促进措施落实的平台, 成为加强廉洁教育、强化自律意识的平台, 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宣传部组织校内宣讲团深入基层, 开展巡回宣讲教育活动, 广泛宣传十八大精神;校团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十八大, 建功中原经济区”主题团日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 进一步促使广大党员、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校纪委组织编印并为全校科以上干部发放了《廉政教育手册》, 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学习, 增强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群众意识, 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教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廉洁的作风, 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讲大局、比奉献、正作风, 出现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教育重点, 注重警示教育, 岗位廉政教育取得新突破

反腐倡廉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 就必须在抓好日常教育的基础上, 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龙头”, 围绕腐败现象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因人施教, 因势利导, 突出灵活性, 注重针对性。一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 其精神面貌和行为作风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 他们能否以身作则, 廉洁自律, 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学校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的意见》, 先后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纪检监察工作专题会等会议, 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实施细则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并按照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作出安排, 书记、校长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 带头深入基层, 带头改进作风, 带头抓好落实;根据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和从政行为特点, 结合社会上出现的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 通过讲廉政党课、以会代训、廉政谈话、重要节点提醒等形式,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 改进工作作风, 规范从政行为。二是以案说纪, 加强对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领导干部掌握着工作的决策权、人事的调配权和财物的支配权, 很容易成为某些利益主体腐蚀拉拢的重点目标, 存在着发生权力腐败行为的危险。因此, 加强对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警钟长鸣, 自觉带头抵制腐败至关重要。同时, 为切实加强对新任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学校及时修订完善了《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对上半年调整、提拔的部分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进行了集体廉政谈话, 并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集中观看警示录像, 加强了任前廉政培训, 引导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 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围绕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风险防范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 重点围绕基建、财务、招生、招标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组织人事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 结合制度建设年活动、廉政风险排查、行风评议及学校重大活动的开展,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廉政教育和纪律红线教育, 并结合不同单位不同对象, 区分层次, 分类施教, 分别采取组织相关政策法规专题学习、观看有关典型案例警示片、开展座谈等形式, 对有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和廉政风险防范教育, 发现违纪苗头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或帮助教育, 防患于未然。

三、探索新的载体, 注重文化熏陶,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篇11

礼仪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基础。而“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一个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及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表现出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不爱劳动,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不关心集体及他人,无责任心等;在仪表行为上,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社会交往活动中不讲礼仪、公共场所不懂规矩、不文明现象令人瞠目;雪白的墙壁随意涂画,打架、骂人、乱拿他人东西时有发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我国“礼仪之邦”的称号极不相称。现在的中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正所谓:教好即好,教坏即坏,可见从小加强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我们教育学生讲文明礼仪,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寓大于小,由小及大,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把文明礼仪的行为化为习惯,让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成为他们必备的一项生活素质,最终升华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并使其自然呈现。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是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必备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搞好文明礼仪教育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文明礼仪认知教育,让学生知道那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学校可以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紧扣“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等内容的教育;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网罗收集一些礼仪常识等,切实加强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把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和课堂上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教材的教育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统一起来,开展最佳教案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竞赛,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把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和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结合起来。

三、强化教师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监督者,是文明礼仪教育成败的关键。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是自己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举止、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必须率先示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文明礼仪的典范,做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要爱生如子,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对待同事团结谦让,互敬互帮,努力形成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群体,为学生的礼仪教育树立样板。

四、开展礼仪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成为可能

实践活动具有具体、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它克服了单纯知识教育的枯燥乏味性,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的文明礼仪知识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丰富和发展。比如开展“礼仪岗”角色体验,“今天我是值日生”主题教育,以及“小鬼当家”、“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主动认识,深刻感受到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通过一系列主体教育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整合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作用,拓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学生,那么就会出现教育断层,所以培养学生的礼仪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最大限度地落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使学校的礼仪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另外,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清刷标语,服务社

区,展现学生精神风貌,与家长开展“文明礼仪进万家”等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使学生带动班级,班级带动学校,学校影响家庭和社会。

六、优化校内外环境,塑造和谐校园形象

创造净化、美化、绿化、教育化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教育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无一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形象,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环境是塑造人的摇篮”。要想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必须要求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在举手投足之间,在亲切的问候,会心的微笑,信任的眼神中寻找答案。美丽的校园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和装点。随用手捡一张纸屑,爱护一草一木,遵守公共秩序,少几句污言秽语,多一点文明礼貌,献一份诚信和爱心。唯有将道德内化为习惯,将别人的管理转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们的内心才会充实,行为才会优雅,环境才会整洁,才能享受绿树成荫、花繁叶盛的校园生活,才能在校园内欣赏鸟儿在林间跳跃,鸽子在身边起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透过教育生态理念看和谐校园构建 篇12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念,生态环境,和谐校园

当前, 我国教育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规模, 轻效益;重升学, 轻人文;重模式, 轻创新;重发展, 轻稳定;重行政, 轻服务;重眼前, 轻长远”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正在引发教育生态的深层危机。为确保当代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理念——教育生态理念逐渐被教育人所倡导。教育生态理念, 既蕴含教育生态性又具有教育因子和谐性, 两者既高度统一又相互和谐。它近接西方人本思想, 远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者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人本主义、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现代科学理念;远者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老庄的人性自然与自由主张、孔子的“游于艺”与“和为贵”等。教育生态理念引领当代教育教学运行于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态势, 笔者尝试透过这一理念感知现代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人来自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教育内部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 它驱使校园内部机制启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长流不息。当人们置身于别致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路面、葱郁成行的树木、翠绿连绵的草坪、芬芳四溢的花圃之中, 其中兼有小桥流水、池塘山丘、树庭院落等自然点缀, 一种清新自然、恬静典雅、美丽安详、具有环保意义的绿色空间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

校园既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 又是学生流连忘返的成长乐园。每当学生跨进风光旖旎的生态校园时, 迎来俯拾不完的美景, 身心愉悦, 情感升华。有唐诗曰:“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 正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内,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并因此展开灵感的翅膀, 放飞美的心灵, 恰如是“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校园和谐的生态性, 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文化生态导向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 而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整合为文化生态环境。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体现为该文化系统的内、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链。文化生态链是一种比自然生态链更为复杂的系统, 它既包括人的人文素养, 也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既是若干年国人文化的积淀, 又有外来文化的渗透。

校园文化是人类文明生态链的一个环节, 是学校主体成员经过长期奋斗在治学目的、方法与态度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特色又富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 是物质、精神、制度、学术、形象等多元文化的整合, 是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张扬的融合, 是面向未来和与时俱进的融合。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被称为校园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是学校特定的、个性化的综合实力, 是一种校园文化辐射, 是教育人对知识的孜孜追求所呈现的学术氛围、校内外学术团体营造的社团氛围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组织氛围等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园文化还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考风与对外文化宣传等途径得以彰显, 并使之形成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这里既有深刻的人文底蕴, 又有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既蕴含着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又渗透着放眼未来的治校方略。譬如, 其中的校训, 每当人们读起时, 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这种敬意既莫名又顺理成章, 她既是一种魅力, 又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文化导向。

校园文化辐射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生态力, 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滋润着师生的心灵。犹如说,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手增添力量, 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明, 让弯曲的脊梁变得挺拔, 使卑微的人们变得自信。因此学校要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 要强化校本文化的建设, 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的文化氛围, 让这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浸润”其中, 感受这一文化的滋润, 接受这一文化的洗礼。因为这一特色文化的浸润, 校长具有绅士风度, 教师具有学者气派, 学生具有君子性情。

三、个性张扬与民主自由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身体运动、自然观察、存在等多元智能, 但各个人的具体智能层面却不一样。即使是孪生子, 两个人也不会拥有完全一样的智能层面, 其思维方式、智力优势、内在需求与个人特色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形成智能生态链。该智能生态原理要求, 当代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拓展空间, 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合理地开发。换言之, 当代教育不是培养精英,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让每个人都有所发展, 各尽其长, 各尽所能。

从人性的本质来看, 追求个性张扬与民主自由既是人的天职也是人们的生活境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 创造,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之源。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都要为营造校园自由民主氛围尽心尽力。学校领导尤其要让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使得他们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有益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多次强调, “要给教师思考的时间。”[2] 同样, 教师也要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就此,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开展他们的天才。”[3]

四、和谐氛围与协作精神

从生态视野角度来看, 自然界的各物种之间均处于一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 动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庞大的地球生态之家。在此, 每一个物种都是主人, 同时又都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 彼此依存, 生生不息。就校园生态之家而言, 作为校园人际生态的主体, 师生关系应彻底地走出传统的“非生态”误区, 从单向倾斜走向双向平衡;教师的角色从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观察者、调研者、评估者等, 教师引领但不再指令学生的具体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变得更加自信, 更有活力,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努力创新。

换言之,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境界, 追求自由、和谐、宽松的多向交流氛围。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可以消除学生的某些胆怯与依赖心理。没有胆怯, 学生就能积极参与, 勇敢探索, 勤奋思考。教师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权益、把引领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看做课堂教学的信念。他们举手投足都带有亲和力, 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视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 送给暂时不能回答或答错问题的学生以理解、信任、激励的眼神, 送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关爱、期待、启发的眼神, 送给回答正确并富有创意的学生以佩服、赞许、欣赏的眼神等, 从而使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合作方式感受亲切, 感受温暖, 感受成功和喜悦。

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的主导, 生生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的主体。除此之外, 还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师生与后勤人员、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中的又一重要因子, 他们之间的和谐协作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当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时, 其间各种要素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 共同推动自然界向更高层次进化和发展。在人类社会中, 无论是人还是组织, 其事业有成的秘诀之一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喜欢, 彼此欣赏, 彼此信任, 追求合作。追求合作使得人与团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很多时候, 一个团队所能给予一个成员的帮助, 更多的在于精神方面。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鼓舞每一个成员的信心, 一个充满斗志的团体能够激发每一个成员的热情, 一个时时创新的团队能够为每一种创造力的延伸与智能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和睦融洽的团队能为每一位成员带来一份温馨的感觉。和谐推动协作, 协作增进和谐。培养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让团队精神感化人, 让合作理念成就人, 这是教育生态理念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五、管理人性化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以来,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性管理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人性不喜欢被“管” (制度管治) , 但却喜欢被“理” (非制度理顺) 。换言之,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靠发号施令, 而是依靠社会关系的总协调。人性化管理是人际生态关系调整的一个因子。管理人性化、教育人性化, 通过教师这个桥梁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 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必然会营造出和谐协作的空间, 整个教育生态链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教育生态理念要求, 学校的一切机制应顺应人的禀赋, 提升人的价值理念, 挖掘人的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校长的“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4] 便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教育经验本质时, 我就回答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5] 当教师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会感受到幸福。成功的校长, 就是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思想上“合心”, 言论上“合拍”, 工作上“合力”, 才能增强教育的向心力、学校的凝聚力与教师的归宿感。

六、教育多元化

生态世界观认为, 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多元化与开放性是保持自然生态稳定的必要前提。教育生态理念承认和鼓励每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千差万别, 但这些“千差万别”必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拥有这一平衡, 当前教育就能避免急功近利, 就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内在品质, 就能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并反过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要求, 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皆以保证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这一宗旨基于教育性、主体性、创新性、实践性、能力性、高效性、合作性、差异性、健康性、艺术性等多元教育的和谐实施, 多元化教育的和谐实施又使学校的师生队伍建设、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得以可持续地发展。多元教育的和谐发展, 必将增进教育生态链良性互动。

七、教育人文化

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环链显示, 人只有在生态环链中才得以生存, 人与自然万物生态环链须臾难分;人的生态自觉性表明, 人是生态环链中唯一有自觉意识的物种, 人既有维护生态环链平衡与稳定的自觉意识, 又有破坏与保持生态环链平衡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资源非理性的开发使得自然“生态环链”失去了平衡, 但与之相应的生态人文教育又能使它保持动态平衡。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途径使其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与修养, 成为每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创造性的思维和多维性的知识视野。人一旦具有“高品位”, 就能科学地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就能进一步地追求人性的完美, 就能圆满地解决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矛盾。

当前教育正在努力实现六个转化:传授知识转化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化为自主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使用从机械僵化转化为灵活多变;填鸭式教法转化为多变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单纯的认知与接受转化为兴趣和爱好;他律性管理转化为自律性修养。为此, 在课程设置上, 要注重人文与广博知识教育, 推崇“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 注重人本性, 倡导“和谐教育”;在方式上, 以参与、合作、体验内化途径, 即“知、情、意、行”相结合;在目标上, 学校要引领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通过开展亲情、感恩、行为规范、劳动以及审美等多元化教育形式, 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 培养学生心存他人、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现代公民意识。

八、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不受威胁, 其中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安全体系 。就范围大小而言, 可分成全球、区域与微观生态系统;就系统形式而言, 可分为自然生态、人工生态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生态安全可以调控, 通过调控, 安全系数可以提高, 安全隐患可以排除, 灾难程度可以减轻。

由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机制, 社会局部不和谐的现象此起彼伏, 所以即使管理再完善的地区或单位皆有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而一切安全隐患都源于人们心理安全机制的缺失。对此, 学校应努力完善“安全管理规定”, 制订“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挂心理咨询信箱, 以排查与摸底、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与有关学生促膝谈心, 从而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机制与心理疏导机制, 从根本上消除内外安全隐患, 彻底杜绝突发事件, 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拥有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理环境与安全的育人环境。总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 必须基于安全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终上所述, 当迎来教育生态时代时, 人们将幸福地感受当代教育的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与生态性。生态和谐的校园, 在自然景观上, 呈现为“掬漪”潋滟, 佳木葱茏, 碧草如茵, 花香流溢, 使身处其中的人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和谐发展;在文化上, 校园环境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有着高度的人文启迪;在内涵上, 人本管理、内和外顺、公平正义、政通人和、和衷共济、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在结构上, 校园组织结构、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校与个人家庭社会教育竞相和谐;在育人上, 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整个育人的时空充满人文的亲和力和艺术的浪漫力;在价值观上, 全体师生员工以和为真, 以和为善, 以和为美, 以和为贵。一句话, 倡导教育生态理念将使亲和、融洽的精神渗透到校园内在机制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使他们连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54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97.

[3]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268.

[4]黄学华.浅谈当代校长的素质结构与管理意识[J/OL].励志网[2008-2-25].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下一篇:通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