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2024-08-09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精选8篇)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1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和公共场所给地段带来的优越性。好的公园设计不仅可以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舒适的感觉, 同时也可以为这个区块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和好的气候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其实是多方面设计的结合。

1 人性化的公园包含的内容

1.1 优美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 也许是绿树成荫, 也许是有人文文化, 也许现代时尚, 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 丰富了城市的景观, 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美。

1.2 特色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可以是观光旅游的地点, 也可以是休闲养老的基地, 随着城市中的各种环境问题, 以及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增加, 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另外, 随着科技的进步, 工作时间的缩短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 人们走进自然, 观光旅游的愿望越发增强, 城市公园绿地, 风景区都可以以当地特色为主, 形成有特色的公园, 历史名胜, 都市景观等等。这些主题的公园都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气息和起到疏减压力的作用。

2 公园的发展和特征

2.1 公园是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城乡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多, 公共区域也随之增加, 其中之一便是公园。一般公园分为几类, 一类是以城市中心为主, 范围不大, 交通便捷, 满足附近居民的活动需要。另外一类是以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为主, 或者是绿地为主, 还有些公园有比较明确的主题, 如活动乐园。

2.2 公园的种类与逐步演化出来的不同功能

以发达国家为例, 美国早在1872年就设立了国家公园法案、包括国家公园、纪念物公园、军事公园、滨河公园、城市公园、自然公园等等。所以, 公园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 有单纯游园性质的, 也有参与活动性质的和游览路过的。但是, 无论是怎样性质的公园, 有一些基本作用或者是设计原则基本都是相同的:担负着一些功能, 满足人们的需求, 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公共场地。以一般城市公园为例, 我们简单探讨下公园设计的要点和方法。例如洛阳的牡丹园, 建于1956年, 是洛阳的代表性公园, 当时的定位是市民公园和文化历史公园, 该公园是在隋西苑遗址上规划建设的以洛阳牡丹文化为特色, 应用现代园林建筑风格, 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在牡丹园中绿化覆盖率大概为80%, 并且设置不少的活动区域。有水上活动区, 烧烤区, 观赏区。

公园的主题定位在牡丹花卉园, 公园广场可作为城市活动的区域, 每年的公园都会以牡丹为主题举办各式各样的游园活动, 吸引当地和外地来的游客参观。在设计形式上面, 牡丹园设计上突出了牡丹的主题, 以各式的牡丹为主, 以内容吸引人流也是一个公园设计的突出主题的方法。

公园设计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充分发挥公园特有的自然条件, 结合公园现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 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公园, 并且可以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等特点, 将公园定位成不同功能的公园主题。这是人性化公园设计的一个方向。

2.3 从实际功能考虑公园的设计

城市公园在设计中需要以实际功能出发, 以活动功能区域为主, 为附近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去处, 除了功能性为主的公园之外, 和美观的基础上, 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上, 人性化的公园同时也是利于人们生活习惯和行走习惯的公园。人们在穿越浏览一个区域的时候, 公园是否能满足人们的交通作用和休闲作用。比如有些公园建在闹市区, 可能会有公共道路穿插在公园中, 所以公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情况, 处理好步行和车行道路的交通关系, 优化本来的交通联系。

以国外的公园为案例, 这个案例是处于发达城市的一个典型的新型公园设计。瓦伦西亚中央公园, 这座新公园的建设将与高速铁路的发展结合起来。位于市中心的区域, 周围交通复杂, 并且密度高, 所以在这里设计的公园面积不能太大, 这座公园大约占地23hm2, 并且绿化面积60%, 一半的面积种植了花草, 而且设在新的轨道隧道之上。地块四周是城市的主要交通, 所以出入口和道路衔接的设计就会非常多, 处理的手法也比较特别。有标志的入口广场可以满足市民活动, 而且人行道路非常之多, 便捷的交通流线也是公园设计的特色之一, 在方正的场地之中有不同作用的空间, 比如为周围的住宅配备了必须的停车场和花园, 花园的部分和公园也衔接起来, 水系和草地流线型地衔接起来, 开阔的草地可以在日常为人们提供沐浴阳光的场地, 夜晚的时候LED灯亮起, 沿水边的道路就会凸显出来, 人们在散步的同时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

同时为了提升这个区域的集聚效应, 周围还有一些房地产的开发。其中包含住宅区停车场和花园, 占据43hm2的土地。并且成为城市的再开发计划, 有着异乎寻常的美丽景观。以下是公园的总平面图。

可以看到绿化的面积远远大于硬质铺装的面积由此可见在城市中的公园, 更加注重能否改善区域的小环境, 人性化的公园设计注重细节部分, 例如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 小而精致。在小空间中做文章, 不得不说到中国的古典园林, 和皇家园林, 虽然不是开放的公园, 但是修建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人的空间感受, 例如私家园林留园, 拙政园等。空间上小巧丰富, 色彩上颜色清雅, 在人流交通上, 通过人工的处理手法, 使得景致一步一景, 每个区域不同的角度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亭台楼阁, 小桥流水, 利用自然的形式装饰点缀在有限的空间中。小而精致别有洞天, 也是营造空间增加体验的人性化设计之一。

3 公园设计的实践内容

3.1 宏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在宏观设计中, 不单是考虑人的角度, 也需要从城市总体出发, 甚至是上位城市的总体设计入手, 分析公园设计的合理性, 满足区域的需求, 甚至是从生态角度出发, 改善区域环境。从城市交通综合能力出发, 考虑公园设置的地段是否可以解决人流的需要和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一个好的设计需要站在人的角度, 更需要在总体规划上进行布置, 不能随心所欲, 合理的设计前期必定需要严谨的分析。

3.2 微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细节的设计, 不单单在作用上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并且每增加一处细节, 就更加合丰富了环境的趣味性。让游览在里面的游人更加舒适。从人的感受角度来体现公园的价值。铺装材料的运用和座椅小品的布置, 灯光的设计和雕塑, 都是影响感受的细节设计。在公园设计中, 材料一般可以选用比较自然的材料, 尤其在小空间里, 自然的材料更加可以拉近人的感觉, 一般的材料有透水砖, 青石板, 卵石, 洗石子, 防腐木地板等等。不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自己对人性化景观园林设计的想法, 公园也是属于园林景观的一部分, 其中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到, 要把人类聚集作为一个整体, 从设计案例中讨论如何才是人性化绿色生态设计。人性化的公园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 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人们也意识到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园有大面积的绿化, 通过绿化可以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改善城市的环境, 改善热岛效应。同时也可以降低噪音, 通过40m宽的林带可以使得噪音降低10~15DB。

4 结语

最后谈到人性化的公园设计, 其实包含的方面非常之多, 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泛泛而谈, 公园的设计有很多是根据城市和自身的情况, 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联系起来, 考虑大的关系系统也考虑到公园中生态植物和人文的关怀, 才能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美·弗西德里克-斯坦那.生命的景观.

[2]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2

我设计的公园在八楞山上,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我给我的公园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梦幻公园”。

一进公园的大门,里面有很多英雄石像,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他们都摆着不同的姿势,有的手里端着枪、有的骑着马、有的……看到他们,你就会想到革命烈士,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石像的旁边有一座假山,假山是由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积成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大人和小孩去假作文山玩耍,可好玩了,运动的人如果累了,还可以坐在假山上休息。再往里面走,你会看到一个音乐喷泉,喷泉随着音乐而变换,可以喷出不同的形状。公园的中心是一条人工湖,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碧绿碧绿的。湖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鱼,小鱼每天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嬉戏,开心极了。湖的两边是成排的柳树,在春天,柳树抽出嫩嫩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女孩的长发在随风飘荡。

这就是我设计的公园,你们喜欢吗?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3

关 键 词:以人为本 道法自然 工业设计 回归自然

前言:

设计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类一直生活在大自然和自身“设计”的世界。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日益恶化、人文环境浮华;“以为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商品经济倡导的今天被严重地曲解,设计沦为奢华、金钱和权力的附属品。因此,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危机。面对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物质丰富的今天,“设计”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感。这违背了“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本质,这一现象的产生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回到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为避免或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做出我们的努力。

一、“以人为本”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是指在产品设计中把“人”作为设计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将人的感受与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因素,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设计结果的尺度。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个体,我们属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求得生存的本能是自然属性的根本体现。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从属于人类。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前提。对生态链条任何环节的破坏,都将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毁灭。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更不能成为他们的主宰者,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是设计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师,为自然的生存而设计,像自然一样去设计和制造,像自然一样去生产和消费,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设计在本质上不单是某种经济行为,或是艺术行为,而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和改进的行为。“以自然为本”更加符合“以人文本”的人类发展需求,设计应是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设计。

二、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即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经》中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道法自然”思想的本质核心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回到设计的核心“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道法自然”的设计观念来扬弃“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并非意味设计不再考虑人的需求。实际上,“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可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偏执地认为科技进步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如果人类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那么科技的进步不但不能保护这种统一,反而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统一最大的威胁。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汽车排出的惊人尾气也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重(见图一)。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巨大好处时,必需要有“道法自然”的意识。“道法自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教授我们保护自然的方法,但是却给设计提供了指导思想:如何通过设计使人类接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回归自然设计

从设计的历史发展观察设计目的的变化。石器时期,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如木材)来制造生活产品;工业革命,人们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设计思想;现代社会设计提倡“以人为本”,设计以人为中心,目的为了更加方便人的使用;发展到未来,设计的目的必定会演变成以自然为本,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即“道法自然”设计思想。

“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强调“物—人—自然”的引导和回归,其思想核心被广泛地运用到设计领域,并且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

1.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停用在它的使用价值层面,而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注重产品的内涵设计,即“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把“人”作为一个首要条件来考虑,它体现了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性化设计”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带有鲜明的后工业工业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生活在“物—人—自然”的大环境中,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一味地进行功利性的活动而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心声,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到现在的人文精神关怀,要求设计中融入“人性化”因素使其具有情感、生命,赋予“人性化”的品格,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发展,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物—人—自然”三者之间巧妙融合的产物。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全新的生产环境,注重“ 物—人—自然”的共生存的思想。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关注人们自我情感体验与认知,这也是“人性化设计”的精神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整体设计虽然简介古朴但充分中体现人文关怀,采用仿生设计形态如“巢”,象征孕育生命,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希望(见图二)。它的成功证明人性化设计必然会成为设计趋势,当然这也是“道法自然”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物—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2.工业设计的可持续设计

将设计行为纳入“物—人—自然”系统,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争取适度利益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将“环境”因素视为设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即“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思想是站在人类根本利益上全方位的设计理念,它的观念来源于“绿色设计”。工业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就是在产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

nlc202309041206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并称为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从本质上说,这三大问题是一致的都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加剧,人类也意识到“物—人—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可持续发展设计成为整体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可持续意识体现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并将产品生产、使用、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减至最低。未来具有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持续设计是对以人为中心设计理念的提炼于升华,通过设计使“物—人—自然”达到和谐的发展。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时刻要有可持续设计的意识,注重设计中的“环保”概念,引导设计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设计主张合理使用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健康的、节省资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需求。日本Wasara公司设计一系列纸质餐具(图三),使用纸浆和蔗糖的混合天然的材料,虽然为纸质,但是产品在设计上考虑人体工学的舒适度,品质感强,暖色的色彩,让人有种先天的自然接近性。这与“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相一致:产品源于自然、顺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四、结论

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转向“道法自然”的设计思考,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本质。我们提倡“道法自然”设计理念,不是为了所谓的“理论创新”,而是为了改变设计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反映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实现“物—人—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老子著、徐澍、刘浩注释,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5] 钱竹,艺术与设计[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6

[6] 图片来源:图一:http://info.auto-a.hc360.com/2012/01/130856477779.shtml

图二:http://www.nipic.com/show/1/48/837896dbadb0fc49.html

图三:http://shijue.me/show_idea/5111f9209d71152cc300005f

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 篇4

现代城市生活日益紧张, 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些年来空气、水体的污染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压抑, 城市居民对良好环境和纯净自然风光的渴望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就是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在居民区内部营造居住区环境和建设绿色生态体系, 以满足人际交往、感情沟通、放松心情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方法有一下几种。

1 自然要素设计

社区公园, 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是城市水泥城墙钢筋森林中的一片“绿洲”, 是城市居民区的“后花园”, 社区公园自然景象丰盛, 植物繁茂, 山水姿色美丽, 能够用最真实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这种公园的自身定位要求其设计一定要环境优美、亲切宜人, 流动的水体, 惟妙惟肖的假山, 四季盛开的鲜花, 自然植物必不可少。

1.1 水体设计

“水为万物之源”, 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 很少有机会能感受自然界水体的魅力, 除了每年为数不多的几次旅游机会外, 很少有时间仔细享受自然界水体之美。人类原始生命是从绿色海洋中走出来的, 人类对纯净的水源自然有一种亲切之感。社区公园自身功能定位是城市社区的后花园, 是社区生活的桃花源, 这就要求社区公园在设计施工时必须要满足人们对水源的需要, 满足人们对于纯净自然水体的渴望。公园自然水体的设计应照顾到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个性需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个性爱好、生活习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要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尽可能的去满足适应所有居民的娱乐休闲需要。儿童区的水体设计要侧重满足儿童的玩耍, 嬉闹;中青年区的水体设计要能够让人舒缓减压;老年人的水体设计要注意养生保健, 舒适身心。

1.2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是社区公园的主要特色, 层次分明, 色调均匀的社区植物是社区环境的最主要承载物。绿色的树木, 鲜艳的花朵, 色彩纷呈的枝叶是一个社区公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符合人们欣赏习惯的植物分布, 能够更清楚的展示自然美和体现人与自然有和谐关系。因此, 社区公园植物选择与配置上, 一是要尽量选用乡土品种, 做到“适地适树”;二是树体大小上切忌盲目追求瞬时效果, 移栽大树和古树;三是植物的组合和配置上要注重疏密得当以及植物之间的相容性;四是要从立体空间的角度, 对植物个体进行结构定位。

2 交往空间设计

高质量的社区公园设计除了优美的植物, 纯净的水源, 生动丰富的假山以外,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空间结构的设计布局。合理的空间设计结构不仅能充分利用空间, 减少社区公园空间浪费, 还可以拉近园区景色与人的距离, 让游人感觉舒适、亲切。合理分离不同群体的园区景色, 做到别致有序, 紧密搭配, 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能充分享受自己的空间。

2.1 空间界线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 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 既可以为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 以决定是否加入, 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 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 座位布置

合理的座位布置是园区游人享受景色的基础, 在设计坐位时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来进行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面对面放置, 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 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 不利人们交往。

3 园路设计

3.1 园路设计原则

园路系统是公园景观设计的骨架, 设计时应贯彻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步行者优先原则。即在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中, 强调行人在公共环境中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形游步道原则。即设计时应从居民的行为特点出发, 设置环形游步道系统, 使居民通过运动, 减缓压力, 并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益处, 改善心血管循环状况, 减轻成人和儿童抑郁现象。

3.2 园路布置

社区公园内的园路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 人流量相对稳定, 并且其场地有限, 因此园路设计不宜过宽, 为方便轮椅转弯, 道路宽度为5英尺以上。一般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散步道。园路的布局应结合园林景观和活动场地的布局, 兼顾游览交通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充分体现园林空间布局的分隔、流通与穿插, 使公园的空间呈现丰富的多样性。

4 功能区设计

4.1 游览休憩区

老年人群是社区公园的活动主体, 形式主要有:闲坐聊天、带小孩、散步等。在老人活动场内应多设些桌椅坐凳, 便于下棋、打牌、聊天等。老人活动场一定要做铺装地面, 以便开展多种活动, 铺装地要预留种植池。

4.2 文化宣传区

主要有棋牌娱乐、吹拉弹唱、阅读写作、宣传表演等, 多为居民自发组织, 也要求社会或官方文化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引导, 在场地设施上做出相应的内容布置。从建设现状来看, 大部分的社区公园都有文化园地及文化宣传设施的设置。

4.3 康体活动区

主要有踢毽球、跳舞、太极拳、器械健身、球类运动等等民间体育活动。社区公园相应地提供大草坪、林荫广场等活动空间。

4.4 儿童游乐区

针对儿童活动多样性的需求, 设计应融参与性、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为儿童创造轻松、自然、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 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可采用活动量适中的智力型、体力型活动设施, 如沙坑、滑梯、转盘、翘翘板等, 具有“寓教于乐”的潜在作用, 让儿童们在游乐中增长知识。儿童游戏场的位置, 要便于儿童前往和家长照顾, 也要避免干扰居民, 一般设在人口附近稍靠边缘独立地段, 旁边应设坐凳供家长休息用。

5 结语

随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人口和居住密度增大等问题的日益突显, 社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它已经成为了人们改善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社区公园, 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为大家营造自然的居住环境,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引导大家健康生活, 让我们共创人们美好的“城市公共客厅”。

参考文献

[1]刘纯清.因地制宜,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J].园林科技, 2006 (04) .

[2]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马归民.城市公园中儿童活动场地的人性化设计[J].知识经济, 2011 (17) .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5

【关键词】公园设计;空间设计;植物配置

1引言

公园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绿地系统,而公园的植物配置是公园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公园中植物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植物作为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公园的地貌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公园的设计效果,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公园环境,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化建设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城市环境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公园中的植物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还能利用植物的观赏性丰富公园的景观,为居民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被的配置工作才能使公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3公园植物配置原则

3.1生态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应符合生态建设。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植物要能产生一定的生态作用,使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美化环境。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种植合适的植物,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节省公园建设成本[1]。公园管理部门要对植物进行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维护公园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公园的生态建设。

3.2艺术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不仅要遵循生态原则,还应遵循艺术原则。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将生态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公园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2]。例如,将植物与建筑物等其他设施进行搭配,如果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深,那么公园的植物应选取颜色较浅的;当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浅时,应采用颜色较深的植物与之搭配,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建筑物与植物相得益彰。另外,如果公园有一定的主题,还应针对不同的主题挑选合适的植物。

3.3整体性原则

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即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3]。公园设计部门不仅要考虑内部结构的整体性,还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例如,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公园所设置的椅子与树木进行搭配,不同树木或不同的植被应种植在不同的椅子周围,同时也可以在椅子周围搭配不同种类的花朵,进一步提高公园空间的整体性。

4公园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具体要求

4.1注重留白设计

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设计效果。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留白设计,给居民一定的想象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往往不同,不同的植物间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不同,植物的高度与枝叶的疏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可以使公园的空间效果更美观。公园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可以在搭配过程中出现透过植物观看另一植物的现象。例如,公园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植物是柳树,居民可以透过垂下的柳枝观看远处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植物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视觉效果越宽阔,距离越小,视觉效果越狭窄。例如,在同一公园水面沿岸种植同一种树木,但树木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距离较宽的树木就会有宽阔的视觉效果,距离狭窄的树木就没有宽阔的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为居民带来压抑感,不利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留白设计,并且将留白设计与植物相结合,使公园的视觉效果达到最佳。

4.2充分利用植物特征

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特征,根据植物的外观形象进行不同的设计。植物的形态就是植物的外观形象,植物的外观形态主要表现在植物的高度和植物的外观2方面。一方面,在植物的形态中,植物的大小是公园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公园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大小的植物,使大小不一的植物有机地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植物的观赏效果。例如,可以将大乔木作为设计主体,确定主体位置后,对大乔木搭配大小不同的植物,进一步丰富视觉效果。同时,在搭配过程中选用不同的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的植物进行模拟,进一步提高公园视觉效果,吸引视线。另一方面,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内不同的空间选取不同的植物。例如,在老人活动区和公园的活动区,可以采用高大整齐的树木,达到遮阳的目的。

4.3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植物的种植,还要关注植物与其他元素的有机结合。(1)在植物与地形方面,公园设计部门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不同种植不同的植物,进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2)在植物与水方面,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些公园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且面积较大。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与植被相结合,在沿岸两侧种植不同的植物,使植物和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美化公园,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3)在植物与建筑物方面,应注重建筑物与植物的有机结合。公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公园管理部门、厕所等公用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公园建筑物与植物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公园的整体效果。

5结语

公园的空间设计与植物配置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物的配置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园的视觉效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园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植物配置在公园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公园植物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注重留白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特征、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等植物配置具体要求,提高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以期为研究公园植物配置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并为公园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公园的生态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机结合,促进公园空间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构建;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1-01

公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主要包括:公园当代文化、城市特色文化以及和谐的建筑设施文化的建设等等。在城市构建公园设计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无数的社会人士和多名设计师共同努力,通过漫长的时间沉淀,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现在城市公园文化。

一、公园设计当代文化的构建

城市公园的传统功能主要就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浏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公园的文化建设上,大多是以我国城市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等题材为基础进行设计的。随着城市文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城市公园文化的建设也从原来的通话城堡、世界公园、未来世界等逐步转化成反映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已经成为传承城市文脉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特色文化构建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主旨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对其景观进行设计时,一 定要突出城市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城市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例如,对于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设计中,除了要使其具备游憩、教育、科研的作用 之外,还要使它能够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一)地域性的原则。

公园的设计建设必须要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文化和景观,保持其所在地域的历史、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地方性特色,使它在整体上能够体现一个地域的文明财富。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时,一定要从城市的地域特征和特色乡土景观、人文景观中获取设计语言和主题。

(二)协调统一、整体规划的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规划,将公园主题 的整体性贯穿于整个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对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进行协调和统一,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和谐、有效的融合 在一起,进而融合于整体公园的大环境中去。

(三)创新性的原则。

由于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越来越多,因此,在它的景观设计上一定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突出公园文 化主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切忌千篇一律。例如,河南省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设计蓝本,将1000多年前繁华的北宋汴京城重现在人们 面前,开创了我国国内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

三、公园和谐设施文化构建

和谐是一切美的源泉,和谐化设计就是需要设计在人、产品、环境之间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人们对于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

(二)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

自然环境是地球内应力和外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比如我们设计的江西红枫公园,地处南方,自然要考虑到气候温热多余的因素,所以我们公共设施材料多采用于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鲜艳醒目,选材也要注意防潮防锈,所以,材料多以塑料和不锈钢加上亮色为主。

(三)经济实用原则。

公园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休闲,旅客游览为主,在公园景观中的公共设施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既要考虑到景观环境美化的功能,也要考慮到经济成本,根据地形地貌适当修整,此外,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养护费用。

一座公园就是一段历史,它让人们一走进园子,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昔日的温馨画面曾经的美好记忆,一座拱桥、一个雕塑、一棵老树,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布置,使城市公园自然气息浓厚而又包含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 冯伟波.关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思考[J].中国园林,2000.(3):23-25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7

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 是居住区的“绿肺”, 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 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 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

1.1 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 有水才会有生命。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水体各要素的关系, 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 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 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 池底作防滑处理。其次, 形态上有动静之分。

1.2 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 居住区公园一般要求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 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 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其次, 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再次, 树种选择上, 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做到“适地适树”。

2 创造交往空间

居住区公园是最适合邻里交往的场所, 所以设计者应努力促进邻里交往, 应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

2.1 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 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 这样可被多数人利用。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 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 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面对面放置, 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 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 不利交往。

2.3 道路引导

一个交通系统, 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 而不会强迫他们留下来。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 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 配置环境设施

3.1 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和静态活动区。

3.2 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 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 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 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

3.3 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 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 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 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其次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 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 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然后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 是否方便骑自行车或滑板、携带婴儿车。

3.4 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 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 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 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 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

5 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 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 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其对人的关怀设计应体现到细节的处理上, 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 高的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 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 每隔1.2m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 遮阳、避雨的设计, 防滑设计, 照明设计, 公厕设置, 电话亭设计等。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 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 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 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 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 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 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 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 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 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 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关键词:以人为本,居住区公园,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华怡建筑工作室.住宅小区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2

[2]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2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8

关键词:自然;服装设计;永恒

德国的设计大师科拉尼说过:“设计应量遵从于自然法则。我们必须向自然界学习,使它和人类的聪明才智融为一体。”作为天之骄子,虽然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就艺术来说仍旧是不能超越自然的,人类始终是在和大自然的不断融合中生存和发展的,不管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与自然的结合,生存与审美的结合,都将成为人类服饰领域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因。

打开世界服装史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自然在服饰中的体现。从天体宇宙到一草一木,自然界的各种美感形式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崇尚自然的潮流中,设计师将自然的朴素之美融入到创作中,把造型、色彩、图案、潮流时尚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对自然的渴望和诠释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

早在原始时代,人们披兽皮,挂树叶,以此御寒护体。然而佩带鲜艳的鸟类羽毛、石头、贝壳,则是原始人时期相信万物皆有灵,为使恶灵不能近身,得到善灵的保护。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孔武有力、智慧灵巧、勇敢无畏,原始人也用猛兽、猛禽的爪牙、羽毛、皮骨作装饰物,这在许多中外美学家、考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都可以得到证明。随着印染技术的提高,大自然的图案多被直接模拟或抽象提炼出来应用在服装面料上。比如在欧洲巴洛克、洛可可时代流行的服装中,为了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大量的题材是以花卉和风景为主,通过自然的色彩表现织物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自然的观念大受设计师推崇,他们把自然的图案和色彩作为现代高雅品位的象征,按照自然来创造流行的时尚借鉴动物的色彩图案来设计服装。如设计师将虎纹、斑马纹、蛇纹等等功物的纹理色彩吸收设计中,借从警示大家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并爱护它们。又如,近儿十年来,每年的流行色必有自然的色调,一般都以山石、森林、海洋、天空、雪原、树叶、大地等作为图案主题的来源,以细致、抽象、超现实的多种手法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眷恋和关爱,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国有所差异,但灵感同样源于自然,在遵循自然比例的设计中,在无限变化但又不杂乱的关系中,找到大自然生动鲜活的本质。

归根结底,自然这个主题之所以自古以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表现于各种形态的服饰文明中,皆因人类本身即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饰文化中表现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这是人类本性的体现,大自然就象一块永不失效的磁石,一个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主题。

二、自然因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大自然深奥神秘,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自然美则是指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以及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的审美评价。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应做好两件事:一是观察自然,二是将心灵感受转变为视觉形式。无论直接依据自然,还是通过记忆和幻想进行创作,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源泉。

(一)用自然精神塑造着装风格

在中国传统的美育学说体系中,自然美以其天放广阔、自由随意的形式与神韵,对人类的主体性进行感召,使人格在礼法社会中穿越世俗的束缚,在回归天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那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海,秀美的原野,翻卷的风云,乃至于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是自然造化的赋予,因而古人很自然地将人的品德才性与它相比方。《诗经》中的比兴就是这种观念的运用,“嵩高维岳,骏极于天”,这是用高山来比喻人格力量的伟大;“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这又是用老鼠来直指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这是说仁者所以乐山,是因为高山象征着仁者的博大胸怀。

这种源于自然的精神常常会使观赏者有感而通,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是以心灵指导视觉,我们观察自然就不应局限在眼睛,还可以聆听和触摸,因为一切感官,甚至包括味觉和嗅觉,都会唤起真切的感受,而最终通过视觉形式来传达。谁能最诚实最敏锐地感受自然,谁就越能把握自然的特征,将这种大自然的神韵巧妙地运用在服饰设计作品中,使服装艺术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境界,这种作品将比直接搬来自然的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观赏者会因其不同的联想,从作品中体会到自然精神赋予人们的不同的美感享受。

(二)用人类自身的需求指导设计

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人出生后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死后又化为一抔黄土,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的信赖、依恋之情无处不在,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不解之缘。服装,正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之一,是人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时空条件下为着生存与发展所作的力所能及的选择或行为的模式。服装的创造源于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所以,服装设计必须在性质、功能、结构、造型等方面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认知和审美的需要为前提。

1.生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服装的表现形式就开始为环保主义,各国不但十分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而且以人类自身的健康为一切的设计前提。在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都相继开发出不少的新型纤维,并且利用生态遗传技术,培育出彩色生态棉花、生态羊毛以及各种无公害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并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纤维材料等。这种设计产生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要求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满足这些要求,服装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服装设计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使产品从功能、材料上满足环保要求,并与服装的视觉效果及保护功能等方面结合起来,这正是服装设计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课题。

2.心理

自然这个主题之所以自古以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表现于各种形态的服饰文明中,一方面因人类本身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饰文化中表现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是人类本性的体现,这是一个永久性的主题。一方面美在自然才得以长久。不管是漫长的封建文化,还是今人陶醉的现代文明,不但没有从根本上割断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情;反而从正反两方面增强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服饰上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正是人们对大自然依恋之情的委婉流露。今天,人们在尽情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紧张、单调、程式化的生活节奏和无所不在的工业污染之中,这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消长,会使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那些表现着自由、纯洁,具有个性解放意味的东西。因此“自然主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一直是当今服装设计的主题潮流。提倡自然的无人工雕琢的时尚氛围,运用海洋、田园、森林、泥土、冰川、民间、原始的自然颜色,创造出古典与流行以及更具个性化的服饰风格,这成为各国服装设计师有目共识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上一篇:大学英语听力能力下一篇:和谐校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