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2024-08-15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精选12篇)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1

摘要:本文以当前我国老城区公园改造设计为研究对象, 分析公园改造的背景, 探讨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 并提出公园改造的原则以及公园在规划改造设计中的对策, 希望能对老城区公园的改造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 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首选场地, 然而老城区原有的公园规划设计以及服务品质已经越来越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 城市公园的改造成为了公园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下面本文首先从公园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来着手分析。

一、城市公园改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公园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有围墙围护, 公园的管理比较方便。城市公园的改造为城市公园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同时也给城市公园的管理带来挑战。公园取消门票开敞后, 游客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游客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一些游客在逛公园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例如, 有的游客不顾公园管理的规定, 随地扔垃圾、践踏草地, 违规下池戏水, 甚至有部分违法分子专门针对公园展开盗窃行为, 给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这些都对公园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公园边界空间过于闭塞

我国老城区的公园受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影响, 公园边界空间大都有围墙来分隔园内与园外, 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在功能上主要起着一个界定空间与防护园林的作用, 很少考虑人的活动需求, 因此, 这样的公园边界空间是一个消极的空间。在围墙的防护下, 人们进出公园都要从公园大门通过, 景观的营造仅仅局限于公园内部, 对公园周边用地的设计考虑非常少。城市公园用地与其周边城市用地缺乏过渡与联系, 造成了城市公园与城市用地的融合度不高, 使得城市公园成为了一座“孤岛”。

3. 设施功能不完善

我国原有的城市公园大都是修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公园的建设与当时国家财力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以城市公园为主的休闲场所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原有的城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另外, 随着城市公园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型改造, 游客的数量大幅增长, 人们在城市公园进行的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景游乐,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对公园配套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针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设计不足

老城区的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大都是以健全人士的使用要求为主导的, 对特殊群体的需求考虑非常少。经笔者实地调研发现, 很多城市公园没有盲道设计, 在一些有地势高差的地段也没有无障碍坡道设计, 还有在卫生间的设计上也没有考虑无障碍卫生间, 这些都给残障人士在游览公园时带来了不便。有的城市公园尽管考虑到了无障碍设计, 当时在实际使用当中存在设计、施工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现象。

二、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 城市公园内的植被具有多重的生态意义, 可以防尘、降噪、净化空气, 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保留完善,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园的生态效益。

2. 经济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要涉及到成本控制, 一个优秀的改造设计方案要经济可行, 后期的维护成本也要低, 在用材选择上要做到量地用材, 在植被的选择上也最好选用乡土植被, 园林内的建筑既要考虑到造景的需求, 同时还要经济适用。

3. 文脉延续原则

城市公园的发展演变记载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 因此要对公园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进行有效的保留, 让人在游览公园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另外, 在城市公园内增添景观要素时也要对公园历史, 乃至城市历史信息加以提炼、吸收, 运用到新的城市公园设计当中。

4. 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要以人的使用尺度为标准, 而不能盲目追求视觉效果, 建造宽大的广场, 庞大的建筑。同时还要对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进行考虑, 进行无障碍设计, 例如增加盲道、无障碍坡道、盲文信息牌等等。另外, 在设计细节上对人性化也要有所考虑, 比如铺砖要注意防滑。

三、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对策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对策多种多样, 每一个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主要把公园改造设计的对策归纳为三点“完善”、“增添”、“减少”。

1. 完善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并不是大拆大建, 而是要尽量对其中仍然能够保留的观景要素、空间形态进行完善, 使之继续发挥其功能效益。城市公园开放后, 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 原有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完善、场地空间面临着扩容、场地功能也急需转型, 同时一些园林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出现破损、建筑立面的造型设计也与园林景观不相协调, 这些都需要改造完善。

2. 增添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公园有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服务设施, 景观要素以及活动场地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进行添加。服务设施是首先需要添加的项目, 如进行桌椅、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照明设施等的添加, 同时还要增加针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设计, 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要求;其次,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 公园还要增加一些景观要素;再次, 城市公园还需要增添活动场地, 现代开放式的城市公园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对活动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跳广场舞为例, 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在公园跳广场舞, 但是活动场地却显得不足, 场地空间也偏小,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加以考虑。

3. 减少

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还要注意对一些不符合人们休闲需要的要素进行剔除。例如, 原有的城市公园大都有围墙界定, 随着城市公园走向开放, 公园边界空间的围墙也要进行适当拆除, 方便人们游览公园。在笔者调研期间还发现随着城市公园走向开放, 一些商家看到了公园在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商机, 在公园内从事与市民休闲娱乐不相适宜的商业活动, 比如有人开设了茶馆、饭店、会所等等, 侵蚀了市民娱乐休闲的空间, 应当予以剔除。

四、结语

城市公园的改造是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 由封闭走向开放将是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公园的改在过程要对各种组成景观要素进行适当的权衡、取舍, 对公园的空间形态进行完善优化, 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的改造使公园的整体游览品质提高了, 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同时也促进了公园用地与城市周边用地的相互融合, 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罗正敏.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规划[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 2007.

[2]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2

一、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自由的”公园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规则式园林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规则式的建设会引起长沙人的认同,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规则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设计目标

1、“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角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人们的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考虑设计空间。通过不同空间序列来符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2、空间层次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考虑其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疏密有致、虚实互间,有封闭、半封闭、敞开等不同选择。每一个空间都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

3、文化传承

其地理位置是位于长沙市,因此考虑文化上的深入挖掘,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

4、生态建设

设计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项目为其生态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都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布局的形式以直线转角的形式来表现,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创造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性公园。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主次清晰,并以不同铺装材质、纹路、尺寸来区分。同时道路分级明显,为管理,娱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方便。

五、植物配置

城市公园景观植物设计分析 篇3

摘要:

如今,公园景观已然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需要一个环节优美宜人,帮助舒缓精神压力,提供舒适自由的空间场所。因此,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试图分析其景观构思与设计,展现其特色植物配置,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提供宝贵学习建议。

关键词:公园景观设计;景观空间分析;植物配置

杭州太子湾公园紧靠西湖景区,与众多西湖美景相互照应,共同打造了杭州城市景观美景。但其早年间,虽占得天独厚的的地理环境,却未被及时设计规划,造成西湖周围景观资源失衡。为此在1987年,政府决定开始对太子湾进行景观规划,希望太子湾公园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营造风景秀丽、具有浪漫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性公园。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与设计

太子湾公园是为平衡西湖周围风景资源而后期修建而成的,如今太子湾公园闻名全国,每年都要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欣赏优美景色,赞叹独具匠心的景区设计,实为我国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典范。“虽为人作,尤为天成”的造园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其要求设计者在园林规划中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要将设计结合自然。而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就是以顺应自然、追求天趣为宗旨。太子湾公园倚靠九曜山与南屏山,高大的水杉林封闭了北部,东边清静的寺院,处地僻静,环境幽美。由于靠山,因此在规划时,山体景观的合理应用便成了首要问题。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本就是基本元素,两者突显园林的生气与命脉。因此,必须对山水进行保留与加强,尽最大努力赋予太子湾公园“高山流水”,在其“静”的特征上展现“动”的一面。而这样的设计使得公园整体灵动活泼,更好的和周围其他景区相融合。

(二)太子湾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在景观空间布置中,太子湾公园以简洁明快的空间设计自成一体,追求浪漫的同时也营造更多自由空间。

地形分区上,主景区是东岸的琵琶洲及西岸的翡翠园,园内水体曲折蜿蜒,坡岸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形成特色水岸景观?。材质考究、造型雅致的小桥,连接着两岸园路。伴着水声,不久就看到一座石砌拱桥立于水面,流水涌至石桥前方的横石处淌落,轰鸣之声回荡四周,令人有身临幽泉深谷之感。

水系规划上,太子湾公园借助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实现园内水系的流动性。钱塘江水经中部河湾注入西湖,将园内部分水系变为动水景观。同时,引水河道接纳钱塘江水后沿池湾溪流左右迂迥,由多个出水口流入西湖,并在引水洞口上方建造邀月潭蓄积山水,旁设隐敝水泵,以此将引进的钱塘江水压入潭中,再将蓄水吐出,层层下跌,造成飞瀑叠水的美景,最后回流入西湖,如此这般推动太子湾公园水体良性循环,即构造了园区水景,也保护了当地水资源。

二、太子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

(一)植物丰富,主题突出

太子湾公园中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较多的是木兰科、蔷薇科、山茶科等。漫步在公园中,可发现各色各类花卉树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落叶,不同类型的植物在不同时节展现着特有的姿态,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春季,樱花的浪漫、风信子的斑斓以及郁金香的典雅弥漫在整个公园中。因此举办的春季花展更是吸引大量各地游客来此观花留念,场面令人惊叹。

(二)四季分明,配置简洁

公园景观重点虽是春季景观,但其他季节景观特色并未被忽视,依旧按照季节变化而形成绚丽的季相景观:春季花香,夏季成荫,秋季飘红,冬季盘曲。太子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从整体出发,力求简洁淳朴,打造花卉树木自然成景,尽量减少人工雕凿。公园中造景手法大多是组团、成带的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乔、灌木,整体中彰显变化,增强观赏美感。

三、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空间设计分析

公园景观运用不同组合与搭配的植物,形成虚实疏密、曲折起伏的山林之景,营造既有开阔草坪,又有封闭山林的多样园林空间景观。

(一)垂直与覆盖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樱花种植在园路两侧,树冠枝条向上延伸蔓延最终连成一片,覆盖园路。树下花草,视野开阔,形成花径走廊。此外,随园路布置的中小型乔灌木,形成覆盖空间,漫步在树下,满目葱绿。秋季树叶变色之时,园内仿佛出现彩色丝带飘舞,极具魅力。冬季叶落,形成的半开敞空间满足人们对阳光的需求。

(二)半封闭与封闭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半封闭空间指的是望山坪与逍遥坡两大草坡。其中,望山坪草坪周围有四个组团空间,组团间留出透景线,空间开阔。北面、西面群落以春季景观为主,东面、南面以秋冬季景观为主,形成四季皆景。逍遥坡草坪仿英式园林,众多郁金香色块搭配樱花,形成高低景观。其中欧式教堂增添了异国文化气息,博人眼球。除西面外,其余均以高大乔木进行虚隔,展现空间的开阔敞亮。

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遵循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园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展现着“人工之中见自然”的风格,着重体现和象征了自然之景,创造出一种简洁、静雅的景观之境,更是筵席古典园林的传统美的同时又结合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由此,对杭州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将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上海静安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3(07)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高亚红,吴玲,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及其空间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4] 张竞,宁惠娟,邵锋,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2010(06)

[5]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4

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城市公园,平灾转换,改造设计

引言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灾害频发, 人民饱受其害。尤其在城市中, 建筑密集, 人口集中, 地震灾害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尤为明显。在城市规划中,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十分重要。

当灾害发生时, 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并给予妥善安置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城市公园作为开敞性空间, 可以为避难人员提供庇护之所。根据过去发生地震后的经验, 市民往往会自主前往城市公园避难。但城市公园毕竟不是应急避难场所, 防灾功能缺乏, 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难以满足避难人员的各种需求。依托城市公园, 结合避难人员的需求, 通过改造, 合理导入防灾功能, 使其在灾时转化为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公园注重景观设计, 而应急避难场所则偏向于防灾功能。但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上看, 两者又具有共性。对现状公园进行评价与分析后,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规范进行改造, 既要保证景观尽量不被破坏, 又要满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 达到平灾转换的目的。

1 设计原则

1.1 平灾转换

平灾转换是指兼具平时和灾时功能的城市公园根据不同时段的要求进行功能转换。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 将公园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灾时所需求的服务结合起来, 平时基础设施可供游人观赏、休憩、娱乐, 灾时则作为应急设施, 为避难人员提供服务。改造时应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植被景观、水体等, 减少改造经济成本。

1.2 可达性

地震发生时, 人群往往十分慌乱, 如何迅速高效地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非常重要。应急避难场所应有两条以上与外界相连的方向不同的疏散通道。应对城市公园周围的道路体系是否合理做出评价, 保证人们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同时, 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明显的引导标志。

1.3 以人为本

改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避难人员。在改造设计中, 空间布局和设施布局都应满足平时人们的生理及审美需求, 更应充分考虑避难人员在灾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设身处地, 合理配置应急设施, 为避难人员提供一个较为便利、舒适的环境。

2 改造设计

根据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21734) , 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分:基础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

2.1 基本设施

2.1.1 应急篷宿区

民以居为安, 当人们居无定所时, 往往会产生不安的情绪。首先要解决的是受灾民众的住宿问题。出于搭建救灾帐篷的需要, 应急篷宿区可结合公园内较大面积的开敞式绿地或球场、活动广场等硬质铺装场地设置。救灾帐篷宜采用标准制式, 符合国家民政部行业标准《救灾帐篷》 (MZ/T 011.1) 的要求, 可根据用途选用不同规模。篷宿区宜分区设置, 区域之间应有消防通道。另外, 室内场地如体育场馆也可作为篷宿区。

2.1.2 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

地震时必然会有部分人员受伤, 需要在公园内增设医疗点, 能够及时收容伤员, 受伤人数可按避难人数的2%进行计算。同时配备足够的医疗用品和器材。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可结合建筑设置或采用医疗帐篷, 手术医疗间应保证正常照明, 不妨碍手术的进行。医疗点还应定时对公园进行消毒, 避免发生疫情。

2.1.3 应急供水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 应设置供水设施保障避难人员的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可选择市政供水管网和供水车、蓄水池、抗震水罐、水井等相结合的供水方式, 保证用水的及时供给。各类用水设施注意与公园内环境相协调。饮水处可结合景观设置水龙头, 每百人至少设置1个水龙头, 平时可作为绿化灌溉使用。

2.1.4 应急供电设施

地震灾害发生时, 市政电网可能会遭到破坏而无法发挥作用。为保障供电的安全可靠, 可采用柴油发电机、应急电源车、燃料电池、太阳能供电系统等作为补充。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电保护措施。照明可采用太阳能路灯或风光互补路灯, 可以有效地节约应急电源的资源, 篷宿区内应设置安全照明。

2.1.5 应急厕所

应急厕所可根据篷宿区的情况选用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暗坑式厕所可结合草坪建设, 地下设置暗坑沟道, 上覆水泥盖板, 坑道首端设置水阀, 末端则设置化粪池。平时盖板上可覆盖草皮, 与周围环境协调, 灾时则打开盖板, 围上篷布, 即可使用。如果篷宿区面积较大, 对坑位的需求较多时, 可选用暗坑式厕所, 较为经济。如果篷宿区面积较小, 或是不方便建设暗坑式厕所, 可选用移动式厕所, 便于移动。应急厕所的设置应位于下风向, 距离篷宿区有一定的距离, 保证篷宿区的空气不受污染。

2.1.6 应急垃圾储运措施

地震发生后, 避难人员集中, 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 对公园环境造成污染。可根据避难人数合理布局垃圾站、垃圾箱、移动式垃圾桶等。垃圾储运设施应位于下风向位置。

2.1.7 应急通道

为了配合救援行动, 内部道路应连接各应急篷宿区、医疗救护区、出入口交通集散区, 形成道路网络系统。公园内道路通常景观性较强, 道路宽度可能不满足救灾车辆通行要求, 考虑消防车辆需要, 园内道路应不小于4米。出入口宜设置开放式, 方便迅速进入避难, 出入口应不小于2个, 且位于不同方向。

2.1.8 应急标志

在主要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 在主干道及路口设置功能指示牌, 引导内部交通, 帮助人们快速找到应急设施。各类应急设施旁应设置明显的应急标志, 标志内容包括图形符号、汉字和英文三种形式, 以便于不同的人群识别应急标志。

2.2 一般设施

2.2.1 应急消防设施

人员集中的地方, 消防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可在公园外侧种植防火林带, 选用不易着火、不易燃烧的树种, 从外部断绝火势蔓延。各篷宿区和医疗救护区域应配备应急消防设备和设施, 可利用公园现有的消火栓和灭火器材, 不足时应新增。若有条件时, 可建设取水码头利用公园内水体提供消防水源。

2.2.2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

物资储备设施可单独建设或结合周边仓库、超市、药店、商店等设置。物资储备设施不宜离应急避难场所太远, 应小于500米。物资包括生活物资、医疗救护物资和管理服务物资等, 并应有专人管理定期维护。

2.2.3 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地震发生后, 避难人员需要及时了解灾情和救灾情况。良好的通信系统, 能够起到引导群众、传递信息的作用。指挥管理设施一般可结合公园内设有监控系统、广播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地方设置, 如公园管理处。为保证任何角落都能收到来自指挥中心的指示, 广播系统应覆盖整个应急避难场所, 同时还兼具发送寻人启事、医疗信息等多种功能。监控系统应覆盖所有通道和出入口, 以便于指挥管理中心能全局掌控整个应急避难场所内的情况, 并对突发情况作出应急反应。

2.3 综合设施

2.3.1 应急停车场

公园一般都设置有停车场, 灾时仍然作为停车场。可根据公园疏散避难的人数确定是否需要新增场地作为灾时临时停车场。停车场主要停放车辆应为救灾及医疗车辆。

2.3.2 应急停机坪

应急停机坪可选用开敞、平坦的硬质铺装场地。为了保证直升机有升空平行安全角度, 周围10米内不能有高大树木和建 (构) 筑物。

2.3.3 应急洗浴设施

洗浴设施可结合应急厕所设置。若为暗坑式厕所, 避难人员可采用冲水阀门接出的水管进行洗浴, 污水则随暗坑排入厕所末端配置的化粪池内, 直接排入污水管网或经处理后排入水体。若为移动式厕所, 可采用移动式洗浴设施。

2.3.4 应急功能介绍设施

为了使避难人员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 应在主要出入口设置功能介绍图板, 配上平面图及设施介绍文字。

2.4 其他要求

上述应急设施, 无论是结合现有建 (构) 筑物设置, 还是新建建 (构) 筑物设置, 都应满足国家相关抗震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田雨灵, 孙黎, 罗言云.“5.12”地震后成都防灾公园改建设计探讨[J].广东园林.2009 (6) :17-19

[2]陈朝霞, 白红伟, 仲丽娜.对城市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改造模式的探讨——以济南泉城公园改造为中心城区防灾避险公园为例[C].2014年中国公园协会成立20周年优秀文章.2014:192-196

[3]曾娇.城市公园防灾化改造设计研究——以鹰潭市东湖公园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 21734) [Z].2008-05-07

[5]单培卿.“通用空间”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郑兴忠, 王珍.城市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J].四川建筑.2011, 31 (3) :7-8

城市综合公园设计任务书 篇5

城规181,建筑181.182

一、设计项目概况

1、区域范围

本地块隶属于昆明市斗南片区,土地面积7公顷多,是片区靠近滇池的商业中心地段,此外此地毗邻东侧滇池湿地公园。近年来,随着片区商业商务住宅小区等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人民对环境景观的需求的提升,特将此地块设置为一处综合性公园。

2、自然环境条件

(1)地貌与土壤

地势平坦,呈近方形,土壤肥沃,土壤PH值为6.3。

(2)气象水文

受地理环境影响,昆明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无雨雪,夏季多雨,因毗邻滇池地下水位较高。

二、设计任务

1、功能及主题定位

主题自定的城市综合公园

2、规划设计范围

规划设计面积7公顷(规划范围详见附图)。

3、设计要求

1)满足城市公园的功能,以休憩功能为主,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功能;

2)体现设计主题,创造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3)具备为附近的居民和游人提供游览、休息、健身等活动的场所。

4)充分分析场地所处的区位、环境和项目特征,准确定位、合理布局。

5)因地制宜,结合设计对象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其环境优势,做出既有特色,又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园林景观。

6)建筑及小品形式应与总体风格统一,与周围环境协调,植物材料的选用做到适地适树。

7)遵循生态、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使用新材料、新技术。

8)探索风景园林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创新。

9)根据规范,合理配置和设计公园内附属建筑如:餐饮建筑,公厕,公园管理用房等和停车场(建筑不要求平立剖)。

三、提交文件要求

1、规划设计平面图(1:500,A1)

2、重要部位剖面图或立面图(比例1:500、数量各不少于2个)

3、植物种植设计图(1:500,A2,局部经典部分)

4、重要景观节点效果图(A2布局,数量视需要而定)

5、总体鸟瞰图(A3)

6、分析图(种类、数量、比例视需要而定):现状分析图必须(比例自定)

9、设计说明

四、时间安排

1、资料查阅:第5周2、方案草图:第6周-9周3、方案定稿:第10-15周4、方案提交 第16周周二上课提交A1打印正图。

五、规范参考

1、《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地域性城市公园设计探究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郑州

1 地域性文化与城市公园

地域作为一种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的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地域反映了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历史人文特征,而地域的差异则主要是从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反映出来。“地域文化则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性、社会性的活动与成果,属于一种行为模式,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独特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缔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城市公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存在于城市之中,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也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有机载体,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公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我国目前主要划分为城市基干公园(线型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动植物园、主题公园和历史名园)和专类公园(博览会公园、雕塑公园、城市广场和森林公园)两大类。

2 地域性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2.1 国内外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首先发起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出现在西方的建筑领域并认识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地域文化在建筑作品中的表达逐渐成为被人们日渐重视,地域文化在规划和景观领域逐渐蔓延开来。最早是通过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乡土植物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习惯为探索地域文化的表达应用,后来不断地对地域性文化进行研究,理论逐渐丰富起来, 文脉主义和场所精神等理论诞生,在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挖掘中,开始注入生态学的理念也对地域的认识更加深刻,设计要结合自然与生态性融合,形成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表现方法。

李泽厚先生曾说过:“中国园林是人性与自然的人化”。中国园林自产生之初,就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宜人的和谐生态空间。主张在设计中人要与自然互动,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之上,追求朴素自然的景观。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能够让人产生深刻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特殊文化表达的一种传承与创新方式。中国现代城市公园, 割断了古典园林在意境上的表达,很大一部分现代城市公园是在原有园林旧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盲目追风仿建西方园林,没有再现地域历史文化和创造不同方式的表现手法。随着城市公园在设计中的不断模仿,缺乏本土创新,城市公园面临着片面的理解和匮乏的地域景观现象。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很多城市文化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城市公园中表达地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公园的设计尊重生态性,以文化为本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结合地方特色,创造宜人的诗意的居住环境。结合我国城市景观的理论和其他方面不断发展,地域景观已经在城市园林景观营造方面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形式来源,以文脉关系和场所特征为基础,体现出自然文化设计方法的多元化。

2.2 郑州地区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郑州地处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枢纽地带。作为中国第八大古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紧依广阔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历史上五次为都城,地理位置介于古都洛阳和开封之间,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郑州现有几十处公园,位于老城区内的有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东风渠滨河公园、滨河公园、世纪欢乐园、儿童公园、郑州市动物园、月季公园、郑州市植物园,绿博园、郑州之林公园、湿地公园则位于新开发的郑东新区内。老城区内的公园如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等,建成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功能分区以及设施等比较老旧,公园内主要为自然景观何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要素主要为一些山体和植物;人工景观要素主要为人工湖、假山置石等,部分公园如人民公园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在园内设置了大量的游乐设施,用此以吸引人流量,园内各种元素通过一定的植物景观衔接起来,功能分区多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以及本土文化的展现;碧沙岗公园作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遗迹,是郑州地区红色文化的展现窗口,公园设计以历史遗迹如北伐革命纪念碑等为中轴线,采用自然型与几何型园林交叉的混合园林表现形式,整体设计规整能够体现郑州地区的自然和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但因时间久远园区整体规划相对落后,部分地域特色展示形式不完善;东风渠滨河公园为带状公园,具有防洪、景观、文化、休闲和游览等功能,园内主要景区为四个,其中一处的景点将废弃的旧铁路通过改造设计为铁路文化景观,展现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铁路文化历史,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园区功能设计的互动性和停留性比较差。

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着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在城市外围不断建设多座不同功能主题的城市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以东的绿博园为一座展览性城市公园,以园内枫湖为中心呈发散状分布几十个独具特色的小园区,小园区内多为展示其他地区地域特色的微缩景观,例如充满古典园林特色的苏州园和展示盆地景观的四川园等,公园最外部种植稠密的森林带,园内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游览设施完整,是一座主题鲜明的大型城市公园,也从侧面展示了郑州地区包罗万象的文化特色,是展示城市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大进步。东部新区的郑州之林位于中央商务区西部,是郑东新区中心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外围由不同种植方式组成的树林进行围合,有模拟自然状态的小片森和不同乔木、灌木、草植物群落组成的规则变化之美的几何型树阵。中心地区则为广场和开阔的草坪,中心广场上的喷泉和园内湖泊蜿蜒相連,喷泉、溪流、跌水和湖泊四种状态的水体形式变化多样,观赏性十足,中心草坪视野开阔,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整个公园设计既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打破传统城市公园的界限,园内景观与外部道路绿化风格统一,城市公园自然的融入城市建设之中,体现了郑东新区“共生”的城市整体规划理念,使得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但园区规划景观设置片面强调观赏性,忽略人的参与性,功能分区也较为单一,体现出来城市公园的部分功能特性却缺少本土特色。

郑州新旧城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老城区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另外功能比较单一且没有特色,新城区城市发展和绿地景观同步进行,规划合理,与建筑以及周边公共设施完好地融合在一起,有较强的系统性,国际化现代气息浓厚但同时失去了地域特色,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公园的发展。

3 鄭州城市公园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美好环境的建设,而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景观和城市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在满足建设需要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彰显独特的城市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设计之中,打造独树一帜的城市名片。地域特色作为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载体,是城市特征的集中表现。

郑州独特的区位因素为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郑州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有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还有适宜种植的肥沃土壤,这些条件促使丰富多样的自然植物资源的产生,如柳、杨、槐、椿、榆五大乡土树种,此外还有木槿、石榴、连翘等花果树资源和油松、玉兰等园景树资源。植物资源的丰富则使得郑州地区植物季相景观的丰富美观,反映了植物生长的时空特性:春季树木抽芽,繁华绽放,一派欣欣向荣;夏季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秋季金黄璀璨,硕果累累,一幅大丰收景象;冬季树干蜿蜒,清冷萧瑟。

郑州地处中原,作为农业大省,具有独特的农田景观特色。郑州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全年降水量较小,基本为旱地农田景观,常见的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等)、蔬菜(白菜、萝卜等)、果树(苹果、红枣等)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形态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农田植物景观,另外不同作物由于季节变化产生的五彩绚丽的农田色彩,则是农田景观最直观的表达,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郑州地处中原地带又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多远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状况的体现,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三皇帝故里祭祖大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祭拜。“大风起兮尘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吴梦吴向往”。《黄帝颂》这首歌传递着一种信仰和力量,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州作为一个“火车拉出来的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最为著名的为二七纪念塔。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星并联式双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纪念性建筑,将郑州现代历史上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故事演变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二七”文化,是郑州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标志;郑州是一个具有3600年文化底蕴的古商都,拥有较为完好的商城城墙遗址和灿烂辉煌的商文化,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此外郑州地区还有现存的大村河遗址、二里岗遗址和城隍庙以及文庙等,古城、古建筑以及古文化等的丰富,使得郑州地区拥有了浓厚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郑州的城隍庙就是人们在对古代神祗的信奉下而产生的,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是郑州地区深远文化底蕴的证明,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

4 结语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7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2 年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系统的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1]。公园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特殊象征,而且其自身的景观生态规划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此城市的品位、文化特色及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生态发展不足,文态发展过度的趋势。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要全面考虑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是否符合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把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放在标志性建筑、广场、植物群落的艺术等方面。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景观生态资源的有效规划是做好城市的绿地规划、生态环境以及创建城市特色,还原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

2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定义

公园景观生态的恢复与改造,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的恢复公园本来的面貌。本文所指的景观生态恢复与改造,是在理解公园原来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公园的历史与文脉上,以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理论为基础,详细了解、调查,分析公园的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场址精神,对公园的景观生态各个要素进行适当修缮,改造与重组,从而达到提升公园生态景观品质的目的[2]。

3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重塑综述

公园恢复改造的实质是以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公园改建的过程中,对旧公园的规划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发挥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3]。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方法主要基于对恢复改造公园场地的调查、分析和一定的评价,这种具体的表达形式针对的对象可以是某一特定的景观元素,也可以是某一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景观单元。

3.1 记录

对需要恢复改造的城市公园用详细的文字以及绘图来记录,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以后公园恢复和可持续性的规划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记录能够为以后公园的建设提供有用的依据。

3.2 保留

对于公园中有着历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记忆或者引起民众强烈精神共鸣的景观要素,包括建筑、水系、植物、雕塑等具体的物质遗存,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此外,还可以保持公园原有的空间布局,以增强景观归属感。

3.3 保护

城市公园中一些景观比较好的生物资源,虽然在人为的干扰下,遭受一定的损坏,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措施后,破坏的景观逐渐恢复,因此可以人为的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恰当的保护,维护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4 重建

重建景观生态系统需要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没有太多可以提升价值的景观单元或要素。运用这种方式更要尊重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学的原理,如何能够在低投入的条件下,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与景观要素的有效配置。

4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规划途径

4.1 设计需结合自然,再显城市中的自然

对城市公园的景观进行生态恢复改造规划宗旨在于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布局、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要做到恢复改造能搞保证自然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性和景观生态的适宜性;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进行生态恢复改造时,要尽量避免陷入设计与自然脱节的规划怪圈。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应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公园中现存的山水、景石、古树名木等自然之美,并适当给予少量的人工之美,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充分地融入公园恢复改造中,实现公园优美的生态景观。

4.2 挖掘场所精神

地域特色是对城市公园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往往是恢复改造中能够形成特有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在因素。城市中年代比较久远的公园都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伴随下而发展起来的。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各个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情怀。这些回忆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后慢慢转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特定的情感精神。因此,在对公园进行恢复改造时,要充分的挖掘该公园所蕴含的特有精神。

4.3 充分发挥本地植物景观的造景功能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公园,特别是乔木,大多历史悠久,姿态挺拔,叶形优美,郁郁葱葱。因而,在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园现存的古树名木以及拥有不同的姿、形、色、果、味等植物的本身特性,营造出不同的造景效果;让游客身在其中就能够感受到四季不同的变化,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5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实例——武汉解放公园

5.1 区位概况

解放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的东北部,东临解放大道北段,南靠解放公园路,西临武汉市委,北接永庆路。前身为英、法、俄、德、日、比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1953年始建公园,1955年5月16日建成开放,而正值武汉解放6周年,故名“解放公园”;总占地面积为46hm2,水面约7.6hm2,是武汉市最大的城市自然生态公园[4]。

5.2 现状分析与恢复改造建议

5.2.1 植物景观

(1)现状。

由于解放公园年代久远,因此,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比较丰富,景观可支配资源丰富。但是当初这块区域是作为苗圃而用,所以,从整体上而言,公园内植物的品种单一,缺乏合理的时空组合,优美有序的优势植物群落,尤其缺乏季相变化。

(2)改造建议。

把公园的所有现存的树种做一个全面又详细的规划,依据武汉市的乡土植物特性,用丰富的植物种类给公园营造出不同层次、空间的视觉和感官效果。尤其注重各个重要景观节点的植物配置,可依次按照公园入口、滨水区域、草坪植物以及转角视点植物群落来配置。

5.2.2 道路系统

(1)现状。

由于园史悠久又历经数次改造,公园内的道路系统结构大多已经破坏,不仅视觉效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这些道路的使用性也比较低下。

(2)改造建议。

按照公园道路功能分为三级,一级园路为公园主园路,改造成环形,满足园内的基本交通;二级园路作为主游步道,与主园路联通,并且打通公园各个景观区域与主要节点;三级园路基于二级园路的基础上,以形式多样的诸如汀步,木栈小道等串接各个小型景观节点,此外还应该在二级园路中设置残疾人坡道。

5.2.3 水系

(1)现状。

水体面积比较大,由于公园中的水系并未完全贯通以及缺少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水体的不流动,水体的水质比较差,水体景观单调。随着公园对外的免费开放,游览的人数逐渐增加,水体污染更加严重,水系中出现了很多刺眼的绿水。此外,水体的驳岸景观也过于单调。

(2)改造建议。

可适当改变水体大小,增加岸线曲折的小型水体,既为养护提供便利又增加了趣味性,还可增加水体的循环和流动。可依据不同水域设置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浮水、沉水几大类,配置如荷花、芦苇、香蒲、睡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等[5]。采用草坪与驳岸结合的形式,既增大绿量也降低了驳岸的硬质度。

5.3 解放公园恢复改造后的生态景观特色

5.3.1 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与立体化

生态城市公园恢复改造最崇尚的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感官效果。因此,作为生态恢复改造中城市公园的代表之一,解放公园给我们所呈现的是植物的丰富多彩。例如经过恢复改造后的解放公园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乔、灌、草、花的立体构造更加贴近自然,而且打破了公园原来植物构景的单调模式,更加能够呈现大自然四季明显的季相变化;在植物的布局上,采用了行列式排列,并以草地,诸多草本植物作为点缀,形成林区。游客在休闲游览之时,能够感受植物带来的清新的空气和浓密绿荫。

5.3.2 公园道路系统的人性化

恢复改造后的公园的道路系统以人为本,充分的考虑各路人群的需要,兼顾混合使用的情况,使公园的生态景观更加巧妙的与道路景观融为一体。

5.3.3 公园湿地系统的生态化

解放公园生态景观恢复改造后最大亮点是“人工湿地系统”,将这一生态恢复理念运用到城市公园的改造建设在国内可算是先行。例如将原先河岸边传统的硬质砖块运用一种全新的“软堤”来代替。水岸边的景观带考虑到游客的安全以及亲水的心态,采用镂空的木质结构,既保证了安全又有亲水的体验。该湿地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公园中的湖水边的19.7m的标高,通过泵的运转,提高到20.5m标高的蓄水池,然后经过公园中四条形态各异的渠道,在净化水域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最后将处理过后的水质,再经过池中水生植物的吸收,从而使园中水质达到净化利用的目的。园中的水质不断的循环,打破了原来“死水”的局面,使园中水域可达到游泳的标准,一方面水质提高了,环境好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们的娱乐活动。

摘要:阐述了城市公园恢复改造中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些重要原则与相关要素,并以武汉解放公园为例,提出了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城市公园恢复改造的全面规划,探讨了城市公园在景观生态恢复改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恢复改造,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原理,城市公园生态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勇.城市公园改建中景观的延续与重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崔文波.城市公园恢复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李大鹏,沈守云,陈燕.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2):11~12.

[4]章勤春.改造后的解放公园凸显的三大特色[J].建设实践风采,2005(6):97~98.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8

北湖公园像一颗晶莹的明珠, 镶嵌在湖南省郴州市城区中心。全园占地31.6hm2, 湖水清明柔美, 园内樟松青翠, 入夜, 月色水光, 倒影如画, “北湖水月”因其雅致的景色被誉为郴阳古八景之一, 曾吸引过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作为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公园, 北湖公园承载着几代郴州人对它的爱恋。

然而多年来, 北湖环境遭受严重污染。201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文化、休闲、园林”的主题, 北湖公园启动了提质2期建设项目, 重点扩建北湖公园南门广场, 同时着力扩大北湖公园水面和绿地面积, 实现“还水于民, 还绿于民”。

2 规划的总体空间结构

2.1 规划的总揽全局作用

1975年建园时,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经济的限制, 北湖公园定位于满足郴州人节假日休息游览的最低需求, 仅作了水榭、五连冠群雕等景观节点。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安静休闲区、儿童活动区、青年少年娱乐区、湖区和行政管理5个功能区。本次总体规划布局核心为“一环五区”。一环:沿新扩大的北湖公园水面范围周边设车行游路环线, 联络各功能分区, 形成一环。5区按动静分置, 人车分流, 陆地与水面相结合, 以水体外围环线和5连冠“拼搏”雕塑为游览轴线, 按不同功能将公园规划成谐园、颐园、趣园、丽园、商园。

谐园, 位于公园南面陆地, 以“静”为主, 是从喧闹的城市过渡至宁静公园的交界线, 平时场地里会比较安静祥和;颐园, 顾名思义是颐养天年的意思, 是老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趣园, 位于北湖南岸, 以北湖诗墙、北湖水月等历史旧址文化传承景观为主, 游人可参观韩愈游北湖的历史文化遗迹;丽园, 位于湖的北岸, 以“涌泉”为开篇, 以北湖自然景观及水文化为主;商园, 顾名思义是商业区, 位于湖的东北面, 以对外商业经营为主。

2.2 体现总体空间布局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公园地处老城区, 既是老城区唯一拥有活水且绿化较好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又是市民日常休闲、游乐的场所。同时, 周边有较多商业建筑分布。公园免费开放后, 人流量急剧增大。因此, 如何立足现状、还原历史文化景观, 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满足人员活动空间与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空间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为协调总体空间布局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设计方面, 始终坚持既要保障提供市民宽敞的锻炼场所, 又要满足公园赋予的历史文化特色内涵的设计理念。结合北湖特有历史文化, 将南门原内外广场合并并扩建, 新建具有北湖历史文化特色的西门水月广场。在利用空间分隔方面:樟树林、桂花村利用透水砖铺建成游人可以活动的林荫场地, 运用中国苏杭园林曲径通幽等造园手法及人造微地形结合保存了原有上层乔木资源, 改变樟树林一马平川的现状, 为不同需求的游人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利用园林小品及材料方面:将花坛与坐凳相结合, 同时硬材 (大理石) 与软材 (防腐木) 结合, 既节约成本又能满足基础设施功能, 还可节约活动空间。

2.3 东、西、南、北4个出入口及其广场的设计

北湖公园位于郴州市城市中心, 南、东、北分别处于城区的主要商业区, 2008年公园免费开放后, 成为连接城市商业区的主要人行交通道路, 游人出入量大增。

南门及其樟树广场:南门位于城区东西方向主道人民西路, 地处市中心, 是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因历史原因, 南门处于只有半大门及半广场的尴尬窘境。而现有城市总体规划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 周边除北湖公园外无其他场地可以取代其功能。随着免费开放、城市的发展, 原有的内外广场已不能满足其使用功能及城市发展需要。

为解决这一窘境, 充分考虑入口与城市街景的关系, 延续郴州的地方文脉, 将现有陈旧的雨蓬入口大门拆除, 南入口北移, 入口广场向东扩大, 中轴线向东偏移, 解决了视觉上半边大门广场的感观。并结合原有樟树林做成具有集散、休憩、停车、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林荫广场, 使公园的功能和景观向城市功能和景观过渡。

西门及水月广场:西门位于住宅密集区郴桂路与同心路交汇处, 周边已发展成为高档住宅区。建园时定位是职工上下班的通道, 随着城市发展成为周边居民来公园健身、锻炼、游玩的主出入口, 是城市界面与公园界面交接的主要节点, 结合考虑人的参与、停留等行为因素, 定位成开敞式的广场;在景观元素上则提取了北湖独有的郴阳古八景之一的“北湖水月”文化及诗词, 通过景观小品如水月方印、诗词地雕等体现公园的文化内涵, 建设成有北湖地方特色的水月广场, 满足城市发展对公园功能建设的需要。

3 公共绿地空间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控制关系

北湖公园南部为陆地园林, 北部为近16.67hm2的自然水体——北湖。为南高北低丘陵地形, 南部陆地向北逐步缓坡, 无山地和高坡。地处郴州市闹市区, 南侧为人民路、北侧为同心路、东侧为国庆北路, 是郴州市极为繁华的主干道, 两侧商铺、住宅繁多, 周边多层和高层建筑林立 (多数是近20a建设的现代建筑) , 其风格与北湖公园的历史文化氛围十分不协调。为将“北湖”打造成中国名湖, 如何从公共绿地空间的角度去思考控制北湖周边建筑物高度、体量是关键所在。

从法规上完善北湖公园景观保护区域范围。政府规划部门应从公共绿地外围控制好景观 (建筑景观与绿地景观) 规划, 并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 打造并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在设计上对周边新建建筑方案的高度、体量、形式、外墙装饰等方面进行把控;从城市的长远发展上, 对已有建筑物制定拆除及逐步改造方案, 对近期不能拆除的建筑进行外墙装饰及建筑周边绿地景观提质等。

借景扩大视觉景观范围。依据公园游人的视线空间感, 利用小品、绿色植物等造园手法, 阻隔、屏障视线上与公园景观不协调的周边建筑物。另借阻隔视线的绿化带与周边山头绿地在视觉上的空间连接, 进行景观空间的借景。如在北湖公园周边建少量几栋附属景观建筑, 建筑风格与北湖公园建筑保持一致, 借苏仙岭塔顶景观形成与北湖视线景观的借景。

4 保护北湖泉眼, 做活水文章, 建设特色公园

4.1 水厂与水质的关系

北湖水域面积约13.7hm2, 总储水量30万m3, 周围的群众一直都是以北湖水为饮用水, 是城市中心的主要用水源地。明《万历郴州志》称, 北湖水源出自湖中龙窟, 渊深莫测, 湖底有100多个泉眼, 泉涌四季不枯, 沉积为一浩大水面, 最初称“百湖”, 音通“百福”。

古时的北湖是现在的北湖所不能比拟的, 古时北湖源头有活水, 水深5m许, 久旱不枯, 日涌水量达3万m3, “深窥沙可数”。龙窟涌泉因其“水气袅袅, 薄雾冥冥”曾经为郴州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如今的北湖, 虽然经过水质治理及湖水周边环境治理, 但却难以再现以往盛况。湖面始终是波澜不惊, 如同死湖。主要原因是北湖水厂每天从湖内抽取3~4万t水, 致使北湖地下水补给几乎断流, 泉涌奇观也已不存在,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因湖水的蒸发, 致使水中污染物浓度增加, 湖水缺氧严重, 水生动物频频死亡, 湖面散发出浓浓的臭味。如要重现泉水喷涌的景象, 彻底改善湖水水质, 必须要有活水引入, 因此关闭北湖水厂迫在眉睫。

4.2 北湖夜景的打造

北湖之于郴州不仅仅是一个湖, 更应是这个城市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体现, 早在明《万历郴州志》就将“北湖水月”列为郴阳古八景之一, 皓月当空的夜晚, 漫步湖边, 星月灯火倒映在湖里, 相映交辉蔚为奇观。如今围绕北湖, 打造新的“北湖水月”夜景, 更能彰显城市的繁华。

北湖具有实施一流夜景工程的资源。有历史景观叉鱼亭, 园林景观水月洲、桃花岛、长堤, 汇合成丰富多样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元素, 成为实施亮灯工程的良好载体。

5 城市防灾建设与城市公园绿地的关系

城市楼房林立, 人员密集, 一旦出现大地震, 大火灾之类的灾害, 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卫场所, 为了更好的完善这一功能, 提质建设后, 公园完善了防灾避险基础设施, 平常时期供人游憩, 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6 结语

项目始于2008年, 于2013年12月完成提质, 实现了一个封闭的、传统的老公园向完全开放的、现代新公园的华丽转身。本次总体改造有以下几点体会:

6.1 打造特色

公园仍然承载着当地特有的文化与历史。城市公园在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等功能的同时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宣传的责任。

6.2 园林规划

设计最终依赖于施工, 它不同于建筑。特别是老公园的建设, 需保护利用现有资源又要有突破性建设, 这需要设计与施工在现场高水准的配合。

6.3 防灾建设

老公园多处于城市中心, 可在不改变公园原有设施和功能的情况下, 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结合, 在非常时期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6.4 展望

如何保护利用现有资源, 又具突破性的建设老公园, 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探索和深化。

摘要:中小城市老公园存在着不能满足市民使用需求、不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能体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等问题。综合考虑公园远期效果、延续公园特有历史文化的总体构思, 在道路、植被保护、基础设施完善、防灾等方面进行规划改造公园实现了华丽转身。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成都市开始进行整治府南河的浩大工程, 当时可谓是动员全市的力量来支持政府的这个“1号工程”, 整治后的效果另当别论, 但由于这个工程所搬迁的居民却是另一个问题, 当时政府把这些拆迁户集中安排在了青羊、抚琴、水碾河、石人等小区中。这些小区规划和修建的比较早,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居住拥挤, 商业过度化, 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弊端, 为了解决这些弊端, 缓解居住压力, 政府开始对这些老旧社区进行改造, 增加绿地植物景观, 石人公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石人公园的景观现状

石人公园位于石人居住小区, 石人东路与石人北路交汇处。 由青羊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出资修建, 占地面积18 600 m2。由于用地的限制, 它的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西面和南面分别是石人北路和石人东路, 北面是一个大型超市, 东面是一个小高层楼盘。公园由两个小广场、儿童游乐设施、花架和亭构成, 公园中的绿地植物也相当丰富,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休闲, 集会和体育锻炼的场所 ( 见图1) 。

1. 1丰富的植物品种

石人公园面积比较小, 没有浣花溪那样宽阔的环境来表现植物的繁杂多样, 但在有限的空间里, 仍然可以看到乔、灌、草植物丰富的组合景观。刚进大门便可以看见两边的黄桷树, 路边是常见的海桐作为绿化的分割带。这个公园的道路都是适合散步的小路, 在路的两边通常是海桐或者迎春等灌木或草本作为分隔道路和绿化的屏障, 而公园四周都是围栏, 围栏的内侧通常采用黄桷树等矮小的乔木起到软化硬制栏杆的作用, 使人们畅游其中不会感觉到空间的局限。在一些宽阔的草坪上, 除了灌木之外, 还有罗汉松与银杏等比较高大的乔木作为绿地植物景观的构图背景, 在不同层次绿色植物的组合中, 还点缀了不少红叶李和青枫作为色彩的调节, 由于公园东面是一个小高层, 为了不让散步休息的居民有压抑感, 东部的绿地上种植了大片的低矮乔木, 由于枝叶茂盛所以遮蔽了不少光线, 散步其中的人不但感受不到旁边的建筑, 而且在夏天还可以坐在树下乘凉, 由于树木比较矮, 也常常聚集了不少遛鸟的老年人。公园中的道路系统是沿着公园边界的环绕路和广场的放射性道路相结合, 所以道路分割出了不少的独立绿地植物景观, 设计者在设计这些大小不一的地块时, 有很多都采用了集中布置同一种植物的手法, 比如在广场的不同方位集中布置贴梗海棠和蒲葵等等观赏植物, 在一些非常小的地块还布置了龙爪槐这种主干比较细但树径比较大的植物 ( 如图2所示) 。

1. 2巧妙的地形处理

石人公园整个地块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 在公园的东南角有一块高数米的小山坡, 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有意利用这个小山坡进行景观的处理, 不但在山顶上设计了一个供居民休息的凉亭, 而且专门开辟了上山和下山的小路, 上山的小路是穿过一片桉树林到达凉亭, 这片树林十分幽静, 使人们感受不到一墙之隔的小区道路的喧嚣。下山的道路稍微有些陡, 所以两边有铁栏杆扶手, 沿着扶手布置的是女贞等灌木, 后面则是海棠, 桉树等乔木, 整个坡道由植物构成了一道“绿廊”。走下坡道, 便是一个小广场, 小广场由硬制铺装和种植了不少绿色植物的“花坛” 组成, 夏日的阳光曝晒在广场上, 人们三三两两的坐在花坛周围乘凉。再往北走, 又是一个下坡路, 右边是大片的低矮乔木, 左边是整齐布置的黄桷树, 许多老年人坐在台阶上休息, 顺着台阶可以看到平地上的另一个小广场, 广场两旁种植着棕榈树 ( 如图3所示) 。

2社区公园改造重点方式思考

结合自然起伏的地形, 石人公园的设计者利用有限的空间布置了丰富的绿地植物景观, 这个公园为石人小区的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场所, 但由于石人小区本身居住压力大, 人多地少,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人们涌进公园, 并没有注意草地和道路的分别, 大部分的草丛都被踩踏至平, 光秃秃的土地裸露出来很不美观 ( 见图4) 。另外, 经常会在公园出现私自搭建凉棚的现象, 对景观植物的破坏也很大, 原本丰富美观的绿地植物景观现在已经在不少地方出现了被破坏的景象。如何改造石人公园, 使它更适合当地的环境, 笔者认为是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石人公园处于石人小区的中心位置, 又位于道路交叉口的旁边, 而且公园北面还有一个大型的购物超市, 诸多因素使得这里的人流量非常的大, 人们踩踏绿地不可避免, 但通过设计的手段合理引导人流可有效解决问题。

在公园中,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花坛式的绿地植物景观受到的破坏最小, 开放式的草地基本上已经被踩踏成了平地。在改造中, 应该增多花坛式景观的比例, 在一些小的地块更是如此, 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 但从长远看, 由于破坏产生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会相对降低, 不但保护了绿色植物免遭破坏, 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坐下休息的地方。同时, 应该增加硬质地面, 并不是增加裸露在阳光下的广场, 而是在一些茂密的树林中不必种植太多的草本和灌木, 并且在乔木下面布置一些供人们休息的坐凳, 结合树基适当地点缀一些观赏性的灌木, 使这些高大的乔木下面也能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如果考虑到花坛式的绿地植物景观过于单调, 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由灌木围合的绿地景观, 绿地中间可以布置一些观赏乔木如银杏或者种植少量的大型乔木如大叶榕, 都可以很好的构成绿地景观。石人公园休憩小广场如图5所示。根据总体布局上的改造,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点。

2. 1植物景观为主, 建筑点缀配合

这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之一, 建筑有机地与周围的地形和植物造景相结合, 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建筑形象。中国园林组成的五大要素中, 山体水系是骨架, 建筑是眉目。建筑具有重要的造景、点景作用。石人公园起到点景作用的建筑只有山顶的凉亭, 其实可以适当的加入其他一些建筑元素比如廊, 墙等营造景观的层次特点, 也为绿色植物景观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

2. 2统一中求变化, 对称中有异象

任何绿色植物景观的布局都属于整体园林布局的一个部分, 都必须着眼于整体。按照构图规律, 组合全园成为统一的整体, 同时, 力求其中的变化。从石人公园的整体布局可以看出是一个以中间两个顺序的广场连线为中轴, 左右相互对称的布局, 构图布局关系比较得体, 但在绿色植物的分布上则显得有些各自为阵。如果把小地块中统一的植物种类适当的分散到整个公园的各个角落, 组成各种主次有序的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的绿色植物景观, 做到从总体布局到细部精美的安排, 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3对景顾盼, 借景有方

在绿色植物景观中引入对景的概念, 就是说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一般透景线穿过水面, 草坪, 或仰视、俯视空间, 两景物之间互为对景。在石人公园中应该注意各处绿色植物造景之间的可视性, 真正做到“步移景异”。所谓借景, 是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优美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最出名的是苏州园林中的“框景、添景、夹景、 漏景”等借景手法, 其实诠释的是“小中见大”的道理。对于面积有限的石人公园来说, 一方面可利用东高西低的微地形起伏形成“起、承、转”等空间序列, 借周围景物形成前景、背景互为场景的景观布局模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借用围墙外面的绿化来充当自己的“边界”使人们在其中漫步时也感受到来自公园外面的绿意。

3结语

社区公园是距离人们生活最近的公园, 一方面因其占地少, 就近服务的优势, 在合理构建城市公园绿地和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增添生活乐趣、提高住区环境质量、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和防灾避难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会进一步升华和强调这些作用, 并期望通过对众多社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适应性改造的实践思索, 让社区公园真正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功能、社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滋润、沁养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唐学山, 李雄.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误区 篇10

当前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各地纷纷效仿, 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 更主要的很多设计人员主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 对中国文化继承不够, 认为西方的就是时尚、尖端, 全然不顾城市的文化内涵, 以及所建造的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定位, 公园设计的理念方向感不准, 设计的作品没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环境特色, 更没有深刻体现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 甚至出现反季节种植、拆墙透绿等致命性错误。因此, 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 还要求其神, 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 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 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 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 城市公园设计中人的因素

2.1 缺乏调查公众需求的研究

建造公园的最初动机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生存环境、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在现实公园设计中, 设计者缺乏对使用对象的调查, 缺乏对使用者的考虑, 不了解游览者的时间如文化层次, 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 设计公园并不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公园游览只是留下了人类活动, 失去了公共空间景观精神的意义。事实上, 公园的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必须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调整我们的设计, 新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 从设计到施工, 并确保所建造的公园有价值。

2.2 决策者和领导的不正确干预

领导者或决策者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设计进行干预, 造成设计的公园有了个人色彩, 不切合实际。此外, 一些领导只在乎他们的政绩, 建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园林建筑, 豪华倾向较重, 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城市园林日常维护费用, 其次, 监管方在公园建造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造成建设工程质量差, 在未来的损害过程迅速, 影响正常使用。再次是设计师本身的问题, 设计师没有把握好设计的规模尺度, 对公园设计的理解不够, 不明白公园设计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 只强调设计理念和盲目追求档次, 不顾景观的实际效果, 结果是内置或与周围的环境, 或与周围的植被不合理的匹配兼容, 导致公园设计成为一个失败品。

3 只注重视觉上的形式美, 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现在公园设计流行“扎堆热”, 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 气派堂皇的形式美, 忽视园林建筑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特点, 不考虑公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而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档次, 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破坏了整个绿地的景观效果。首先是建筑设计造景过多, 公园的服务功能被削弱, 建筑喧宾夺主。片面强调建筑造景而忽视公园服务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结果导致公园绿地中建筑多、比重大、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美。并且建筑设计尺度大, 与周围小景观不协调, 给游人压抑不自在的感觉。其次,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些公园在设计时过于强调某些功能要求, 扩大其经济效益的尺度。最后就是某些设计师过分宣扬自己的个性, 在设计中强调奇、险、新, 而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又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忽视公园的安全隐患。为此, 现代公园休闲建筑设计要注意慎重选址, 使其合理选址自然融入自然环境, 体现自然效果, 同时要巧妙处理, 因地制宜, 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4 对园林植物随机配置, 忽略植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及植物生长的形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只种植同一种植物往往会忽略生物的多样性, 也利于病虫害防治, 维持稳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生机勃勃有特点有特色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对于某些园林植物, 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品种和规格的类型, 只注重其种类, 像许多园林设计作品中, 粗狂地定义为桂花, 玫瑰等, 但桂花大致可分为丹桂, 四季桂, 金桂, 银桂等, 玫瑰也可分为香水月季, 微型月季品种等, 对植物的笼统归类, 容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使用质量较差的品种, 肯定不可能实现其设计效果。

5 设计师缺乏社会责任感

小议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85-1

0 前言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

然而,在城市建设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的城市公园的乡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各种公园景观风貌趋同一致。正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趋同性现象,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开始研究将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而城市文化公园也就成为目前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公园不仅具有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还能够保护、继承和宣传其所属城市的人文风情、社区文化、习俗礼仪等传统。城市文化公园更注重对城市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使城市公园不仅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更能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将城市公园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体现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1 城市文化公园设计的指导原则

1.1 突显人文特色

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是展现现代城市文化文明,弘扬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生机澎湃、活力四射的现代城市公园,因此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应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风格高雅的现代文化景园为目标。

1.2 注重场地肌理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城市文化公园应该是基于场地原有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是在场地不能适应发展需求或与领土景观特征相去甚远时进行的一种帮助场地资源再组织、再运行的方法[1]。城市文化公园应在满足城市公园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场地特色及现状风貌的原则,挖掘场地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城市文化公园最基本的原则。

1.3 设计以人文本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在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尊重公众意愿,增加公众的参与性。城市文化公园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的橱窗,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通过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要求,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景观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真正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活力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

1.4生态设计优先

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就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城市文化公园也不例外。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顺应自然的和谐景致,设计原则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城市文化公园的环境景观应是自然植被多、群落多、种类多的生态风景空间。特别是选择地方长势强盛、造型优美、抗性良好的优势植物材料配以合理地方生态的针阔比和乔灌比,打造自然优美的城市文化公园景观。

2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2.1 文化要素的合理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而城市文化公园则要强调将文化要素结合景观要素,将各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城市文化公园的特色景观。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认同的基础。

(2)地域建筑:民居建筑是地方性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具有依托自然又抵御自然的地方特征。

(3)民俗风情:“民俗”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的理想、信念、情趣、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是民众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的真实体现。

(4)地区产业文化:产业文化由地方文化长时间不断累积而成,而不同产业、区域、居民、风俗等因素,均对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有所影响[2]。

将文化要素与建筑相结合,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使建筑与文化特色相统一。其次在植物选取时多采用乡土树种,将地域植物与特色植物相结合,丰富季相景观,赋予文化景观的生命力。此外,文化要素还应与公园中的主题小品相互协调,在小品材质和形式的选择上注重体现文化特色,表现城市公园的文化主题。

2.2 公园景观空间的营造

城市文化公园中更强调景观空间的序列组合,从而表现城市的空间特色。将文化公园的各部分景观空间按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是为游客营造最佳景观空间。

首先是利用文化主题打造空间序列,通过空间序列节奏性的变化来调动和引导人的情绪,可以使游人在进行游园活动时,自然地体会到空间的秩序和变化,并伴随产生相应的心理律动和情感的序列[3]。

其次是将公园内的文化景观空间并列放置。将景观空间紧紧围绕文化主题线索,依据环境内部特定的联系,按照一定的空间序列结构形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环境空间形散而“神”不散。

3 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文化特色不断被“吞噬”,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就是要避免城市面貌走向趋同。努力发挥城市特色,保留城市传统文化景观,为我国城市景观增加文化魅力。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体会传统文明,继承传统文化特色,最终形成鲜明的外向型文化特色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并强化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2] 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罗艳艳.民族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云南民族村新建民族村寨”工程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篇12

关键词:文化传承,梅城公园,活力,生态,艺术

一、项目概况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黄河中下游,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梅城公园面积为7.8公顷,基地地势较为平坦,基地周边为交通要道。这里资源类型全、组合度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创新力。设计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园的需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以及文化特色使其成为与城市形成一体的主题公园,融会贯通。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感悟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二、现状分析

现状植栽状况较好,建议保留,并依照设计方案提升。现存梅花寨城墙给予保留。公园地势平坦,无高差,河道有边坡,对其进行生态草坡建设。公园整体形象较差,辨识度低,建设记忆性景观符号,增强公园整体形象。交通组织不够完善,游览系统单向组织,重新疏通网路。街具设施,标识系统和停留空间缺乏,进行艺术性公共创新标识设施。河道边坡敏感,工程处理较难,解决高差设置台阶草坡。

植物种植现状分析及解决方向:

1)植物现状分析:公园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尽量保留;现状植物需要维护,建议加强管理;现场色叶树种数量少、品种单一;现场部分区域需要增加种植,只有部分主题性不突出。

2)植物现状解决方向。本次种植整改只需要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完善修改管理即可。强调公园主旨,在景观节点处增加梅树,以“梅”元素作为连接公园东西两处的植物桥梁。适当增加蔷薇科开花乔木,如樱花、碧桃、腊梅等,亦可增强的主题。增强对公园现状植物的修剪养护管理。公园入口处植物做适当修改,增强辨识度,于适宜处增植樱花等蔷薇科植物。在人行道及活动场地补植遮荫大树。大树形成绿色穹顶,避免人流活动受日照干扰过大。增植色叶树种或灌木,增强公园的植物色彩。局部增加开花地被植物,增加季节性花卉,吸引人流。增加南阳特色植物,强调地域性特征。

三、设计定位

打造结合自然体验和文化运维的互动式开放综合公园,融和艺术文化休闲公园,架构活力新城完美绿地。

1)设计目标。展示城市新风貌,创造独特而现代的城市风格,吸引人气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平衡的商业和住宅发展。激活:赋予梅城公园新的生机,激活城市生活;共融:公园连接城市脉络,与城市共同生长;场所感:具有识别性与记忆的景观符号;流动:对入口、边界和动向的调整形成开发的循环系统,增强公园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2)设计原则。功能性:层级设计,空间序列有变化;互动性:创造魅力,结合周边不同功能用地性质和人群需求设置节点空间和景观界面;连通性:漫步和车行道系统,设计功能层级分明的入口、道路和周边用地的良好的联系,创造充满趣味并便捷的游览线路提供游人漫步和体验;生态性:可持续性保护、开发和提升,将针对植物的现状,结合景观功能,采用维护移种和补种等策略,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在道路和景观墙等硬质景观的设计提升上也体现生态性原则。

3)设计风格。设计风格为现代简约风格,以规则式为主,多用方块堆叠与直线组合,以几何美为创造方式。水体设计,让整个主轴富有生机。植物的植栽设计,使整个观赏园富有时尚简约的气息,色彩树屋更是增添园林活力。中心雕塑的设计感,更具有时代性,硬件设施与水体设施,软硬相调。体育活动健身区和静区,形成动静结合。整个公园在城市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现代、生态,更加充满活力。

四、设计营造

1、植物设计

遵循生态、季节、文化、空间的设计目标。以绿色为主基调,点缀彩色植物,根据体量营造不同的景观感受,不同的质感产生不同的感染力,梅花的种植突出体现梅城公园主题,多使用特色植物南阳市市花月季,形成花圃,壮丽迷人。

通过植物品种的组合搭配,在不同季节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及空间感受营造出季节的特色,做到春季有花,夏季浓荫,秋季落叶,冬有老枝,尤其是以“梅城”为主题,形成公园的一个标志性的象征。

2、水体设计

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的主题。

3、道路广场

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封闭性的草坪、广场空间,以对称建筑群或规则式林带、树墙包围。道路均为直线、圻线或几何曲线组成,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4、其他景物

除建筑、花坛群、规则式水景和大量喷泉为主景以外,其余常采用盆树、盆花、瓶饰、雕像为主要景物。雕像的基座为规则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终点或交点上。

5、融合文化

结合南阳梅花寨历史遗存南寨墙再现昔日辉煌,再塑文化新名片,保护修复,珍藏历史留住记忆。

五、设计总结

梅城公园为现代公园的营造,运用规则式设计,几何体块的堆叠,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造园手法(障景、透景、),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周边环境功能设置不同空间,艺术气息充满整个公园,场所感意味深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凝聚民俗风情,“以人为本,生态设计”的设计理念,打造结合自然体验和文化运维的互动式开放综合公园,融和艺术文化休闲公园架构活力新城完美绿地。展示城市新风貌,创造独特而现代的城市风格,吸引人气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平衡的商业和住宅发展,给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孙锦编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杜,2014

[3]丁绍刚著.风景园林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李挣生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6

上一篇:角度创新下一篇:久保田联合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