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设计

2024-11-08

城市公园设计(精选12篇)

城市公园设计 篇1

1 传统文化继承不够, 盲目追求“高端”

当前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各地纷纷效仿, 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 更主要的很多设计人员主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 对中国文化继承不够, 认为西方的就是时尚、尖端, 全然不顾城市的文化内涵, 以及所建造的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定位, 公园设计的理念方向感不准, 设计的作品没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环境特色, 更没有深刻体现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 甚至出现反季节种植、拆墙透绿等致命性错误。因此, 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 还要求其神, 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 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 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 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 城市公园设计中人的因素

2.1 缺乏调查公众需求的研究

建造公园的最初动机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生存环境、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在现实公园设计中, 设计者缺乏对使用对象的调查, 缺乏对使用者的考虑, 不了解游览者的时间如文化层次, 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 设计公园并不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公园游览只是留下了人类活动, 失去了公共空间景观精神的意义。事实上, 公园的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必须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调整我们的设计, 新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 从设计到施工, 并确保所建造的公园有价值。

2.2 决策者和领导的不正确干预

领导者或决策者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设计进行干预, 造成设计的公园有了个人色彩, 不切合实际。此外, 一些领导只在乎他们的政绩, 建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园林建筑, 豪华倾向较重, 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城市园林日常维护费用, 其次, 监管方在公园建造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造成建设工程质量差, 在未来的损害过程迅速, 影响正常使用。再次是设计师本身的问题, 设计师没有把握好设计的规模尺度, 对公园设计的理解不够, 不明白公园设计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 只强调设计理念和盲目追求档次, 不顾景观的实际效果, 结果是内置或与周围的环境, 或与周围的植被不合理的匹配兼容, 导致公园设计成为一个失败品。

3 只注重视觉上的形式美, 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现在公园设计流行“扎堆热”, 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 气派堂皇的形式美, 忽视园林建筑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特点, 不考虑公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而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档次, 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破坏了整个绿地的景观效果。首先是建筑设计造景过多, 公园的服务功能被削弱, 建筑喧宾夺主。片面强调建筑造景而忽视公园服务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结果导致公园绿地中建筑多、比重大、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美。并且建筑设计尺度大, 与周围小景观不协调, 给游人压抑不自在的感觉。其次,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些公园在设计时过于强调某些功能要求, 扩大其经济效益的尺度。最后就是某些设计师过分宣扬自己的个性, 在设计中强调奇、险、新, 而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又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忽视公园的安全隐患。为此, 现代公园休闲建筑设计要注意慎重选址, 使其合理选址自然融入自然环境, 体现自然效果, 同时要巧妙处理, 因地制宜, 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4 对园林植物随机配置, 忽略植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及植物生长的形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只种植同一种植物往往会忽略生物的多样性, 也利于病虫害防治, 维持稳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生机勃勃有特点有特色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对于某些园林植物, 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品种和规格的类型, 只注重其种类, 像许多园林设计作品中, 粗狂地定义为桂花, 玫瑰等, 但桂花大致可分为丹桂, 四季桂, 金桂, 银桂等, 玫瑰也可分为香水月季, 微型月季品种等, 对植物的笼统归类, 容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使用质量较差的品种, 肯定不可能实现其设计效果。

5 设计师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设计工作上, 有些设计者盲目照抄别人的图纸, 拼拼凑凑, 没有很好地把握所要设计对象的尺度, 造成设计上的不合乎现实甚至以失败告终, 所以,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必须正确衡量自己的水平, 以对公园服务的对象负责的态度, 做好自己的具体工作。多看现场, 多聆听使用者的意见, 多方面收集资料, 而不能将设计作为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卖弄水平。另外, 设计师应多为公众着想, 在公园设计中多提供各种类型的空间环境, 如老人聚集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朋友聚集空间、情侣私密空间等。多为使用者提供交流的场所, 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安排设施, 布置无障碍设施, 真正做到设计的人性化, 让民众找到归属感。

城市公园设计 篇2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意义和作用

1 城市公园绿地的概念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休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因此现代化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不仅要起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要达到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城市公园绿地以其独有的特性而显得非常重要,已成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感受自然的重要场所之一。

2 城市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公园绿地是在城市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4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开始引入绿地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进入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为中心的城市生态阶段,注重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要求及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因此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数量增长的同时,城市公园的质量建设也有了很大提高。

3、实际规划案例——深圳湾内湖公园景观

3.1 深圳湾内湖背景分析

在深圳有很多高速发展的地区,深圳湾南山后海就是众多高速发展地区之一,这里即将建造一个具有多功能性质的亚热带海滨城区。

深圳湾内湖公园位于后海片区的核心地段,红线内占地约 61 公顷,其中水体面积约 32 公顷,是深圳湾内凹进入城市的展现。自从 2008 年以来,这块地方每年都是 F1世界摩托艇比赛的专用场地。

片区的高标准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建成和深圳湾滨海公园的开放,将深圳湾内湖公园再次推上历史舞台。

3.1.1 深圳湾内湖公园区位分析

内湖湾公园地处于深圳南山区后面的填海区,东边为科苑大道,西边为沙河西路,北边靠近东滨路上,最南边在海德三道上。在内湖湾公园的西侧就是南山区最繁华的地段,这里有商业文化中心,以及以后的后海 CBD 也是在这里,体育馆在公园的北部,东边就是深圳湾的海滨地区,所以内湖湾所处的地区和交通都是非常便利的。

3.1.2 深圳湾内湖公园三大背景

深圳内湖湾公园在设计时因为交通的便利,所以在设计建成之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便利的活动场所,在该地区依靠着三大背景:城市、运动、生态三大主题背景作为依托来提升该地区的价值。

首先,从城市背景来看,后海填海片区是深圳未来城市中心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区域。内湖公园将成为后海片区的绿核和最大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也必将带动周边地块的价值提升。滨水公园的建成就是为了能够让它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让城市生活能够和滨水空间形成互利的关系,通过城市中的交通道路网络与城市的网络空间相互密切的连到一块,让城市中的肌理能够伸展到滨水空间中去,从而让滨水空间和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图1)。

图1  效果图

其次,从运动背景上说,F1 摩托艇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现场观看来感受比赛所给人们带来的那份震撼,摩托艇在速度性、惊险性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以及北侧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建成,注定运动这个特质,在场地众多特质中的脱颖而出。而且深圳本身就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一年12 个月里面这个地方都可以进行水上运动,在深圳旁边的香港就有几十万的游艇会员在这里注册,据调查得出珠江三角洲的人们要比长三角的人们富有,而且旁边还有 5个国际机场,来这里游玩的交通是非常的方便的。同时在深圳诸多公园中,缺少这种具有运动性特质公园(如图2)

图2  效果图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来说,公园周边的综合景观资源较好,作为后海片区的绿色核心,同时作为深圳湾滨海公园进入城市、继续延展的一部分,保留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生态在同一个环境中和平共处的原则,而且还展示出了这片区域的环境友好性能(如图3)

图3  效果图

3.1.3 深圳湾内湖公园分析图

(1)功能分区:项目区域城市为未来中心商务区,有 4 条主要轴线从城市进入内湖公园,1 条轴线来自深圳湾体育中心。城市公园被商业核心区、商务办公区、商住结合区三大商务区包围,未来建成以后能够给公园周围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休憩、放松的场所来缓解平时工作的压力。

(2)轴线分析:从轴线分析上来看,该地区相对来说交通道路比较流畅,由三条主要轴线和四条次要轴线全方位的展现出深圳湾内湖公园的便利和便捷。

(3)绿地系统分析:深圳湾地区整体的绿地系统由水面、广场绿地、街坊绿地、公园绿地、林荫道五部分组成,到公园内部看出内湖湾公园整体的绿化面积占全园的85%左右,为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夏天避暑、娱乐、休闲的场地,同时该地区也是 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比赛场地,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够让人们在观赏比赛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凉爽。

(4)区域交通分析:区域周边交通以车行道为主,最近的地铁站为蛇口线的后海站和登良站,距离基地均约 600 米,自行车道和漫步道主要来自深圳湾滨海公园。在该地区交通道路网络很方便,有车行交通系统,开车前往内湖公园是非常便利的,公园的四周都可以开车前往。有步行系统,周边的人们能够很方便的从不同方位步行至公园内部。地铁系统,其他地区的人们可以坐地铁蛇口线抵达后海站和登良站然后步行前往到公园即可。停车场,供开车前往的人们能够在公园周边有一个较为方便的停车区域。公交站系统,在各大道路的主轴线上都有不同车次的公交车停靠在公园的周围,方便人们的出行。自行车系统,自行车系统的设计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体验到整个园区的内部环境,更为方便的浏览和观光。

3.1.4 深圳湾内湖公园场地分析

(1)场地植物分析:基地植物乔木品种单一,以人工苗木为主,主要为:芒果、荔枝、细叶榕、大叶榕、垂叶榕、麻楝、小叶榄仁、菜王椰。其中基地中也有部分成片的楹树自然林。

基地地被种类较为单一,以人工草坪为主,局部有点缀种植的大红花、黄金榕,

与成片状种植的勒杜鹃,还有自然生长的含羞草,蟛蜞菊等。

(2)场地生态分析:在内湖湾内对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所生长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不同的,大致分为了四大区域,①区域为湖口,这是一个直接联系湖口和大海的位置,在这里海水可以直接流入湖中,而大坝可根据需要,临时性的切断和连通大海。而湖口同时是连接深圳湾的一个生态地带,罕见的翠鸟曾经在这里被发现过。②区域为自然驳岸,在湖岸可以常常看到很多鸟类动物,如苍鹭,并不是所有湖岸都連通深圳湾,但是也仍然给鸟类提供了一个隐蔽生存的地带。③区域为带状地区,步道成为体育馆和公园的交通联系,经过这里能够发现许多渔具,而渔民也常常在靠近湖口的位置捕鱼。④区域为硬质驳岸,在城市另一边,阶梯在该地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了,由此产生了该地水和陆地之间锐利的边缘。尽管在岸上存在着一些牡蛎,但可以发现的是来到这里冒险求生存的动物几乎所有都会留在湖口。在早期,该地就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捕鱼虾和牡蛎的场地。而这些存在的牡蛎壳也就成为了我们缅怀当年此地的历史风情。

3.2 公园绿色生态设计

3.2.1 湿地生态系统

公园生态系统在设计上注重保护周围的动植物,所以按照湿地系统的循环模式分为生产者与分解者这两大部分,生产者通过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终成为分解者,达到一个平衡。

在湿地湖岸的设计上根据水位变化的不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植物来达到一个生态系统的的平衡。在整个湖岸设计上采用的植物有老鼠勒、粉叶厥、双穗雀稗、芦苇、光梗阔苞菊、牛毛毡、喜盐草、川蔓藻等植物来进行摘种。

3.2.2 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就是需要能够保证在生态环境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和社会以及经济都能够对人类社会起到一定的贡献作用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城市架构推进了动物和植物的生境,消遣的设施,可持续性成为了设计过程中新的目标,而过去主要是针对商品,实用性以及是否能够让人感到愉悦这几个方面为目标。

由这里的场地设计发展可以看出来,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整个公园的设计就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设计。

第一,场地使用上,内湖公园将会通过一系列的联系将周边郊区的环境联系起来,欢乐海岸以及在体院馆内的体育设施将会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而焦点将会放在如何提高海湾的生态环境,如何提高它的自然价值这些方面。城市中对于运动场地的设计将会是场地设计的第二个重点,并且最终内湖公园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将会提升周围办公的环境。

第二,能源策略上,作为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园,整个公园的低耗能性是通过保护能源或者是通过自然可再生能源产生的能源,整个现代的公园将会建设成为在新的城市发展中,节约能源的一个优秀的案例(如图 4)。

图4  意向图

第三,垃圾处理/循环上,例如,内湖公园将会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同时考虑到自然的可降解物质将会保存在公园内直到它成为了肥料。这些都是免费、同时可以再次利用的天然肥料。而不可降解的垃圾将会分类处理。

第四,雨水处理上,雨水在可持续系统中将会被利用,它们在经过过滤的程序后将会被保存和使用,植物和各类的缓冲设施将会用于过滤水体,保证其能够在公园内正常使用,通常它们都将会使用在灌溉系统和生态建筑中。

第五,休闲活动也是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其也能成为公园收入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场馆设施中的小卖部或者是提供给人们休闲活动的各式餐厅。同时在公园里面设计的设施都是根据不同层次的人们来设计出不同样的式。短时间和长时间的停留都会融入在设计中(如图 5)。

图5  意向图

第六,植物和动物的保护上,公园内的盈利部分将用于改善公园内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公园现有许多种野生动物并存,如果他们的生态环境可以再建设后进行重建或者恢复,相信动物们将会回归并且重建它们的家园。(如图 6)

图6  意向图

4、园区内植物总体设计

4.1植物品种选择

在公园的设计中植物品种的选择主要以抗风耐碱品为主。而植物的选择主要分为落叶乔木、常绿乔木、棕榈植物、观花灌木、观叶及耐阴灌木六种。

落叶乔木的选择主要有凤凰木、大叶榄仁、小叶榄仁、木棉。常绿乔木的选择主要有小叶榕、大叶榕、海南蒲桃、黄槿、荔枝、台湾相思等。棕榈植物有海南椰、菜王椰、散尾葵、等。观花灌木有蟛蜞菊、金花生、葱兰、紫竹梅、马缨丹、三角梅、变叶木、美人蕉)、长春花等。观叶及耐阴灌木有龙舌兰、肾蕨、丝兰、圆叶蒲葵、海桐。通过这些植物的选择和应用来美化公园的整体景观。

(1)红树林湿地植物品种选择

在园区内通过红树林引种和培育,营造出理想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理想环境,将内湖公园打造成为自然的生态公园。

在红树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主要選择木榄、海桑、老鼠勒、角果木四种植物(如图4-1)

图  4-1 意向图

半红树植物的种类主要有黄瑾、银叶树、海滨猫尾木、以及水黄皮和小花老鼠勒五种植物

伴生植物主要有鱼木、草海桐、粉叶蕨、双穗雀稗、芦苇五种植物(如图4-3)。

图 4-3 意向图

海藻类植物主要有川蔓藻、牛毛毡、茳芏、喜盐草(如图 4—4)。

图4-4 意向图

通过选择这些植物的摘植和摘种来为红树林湿地地区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海滨湿地系统,为整个公园和地区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生态系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圳湾内湖公园的设计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了整个园区内,结合之前所说到的有关城市生态型滨水公园景观的概念与理论、城市滨水公园生态设计的理论,滨水空间的管理和维护方法等,对各景区的生态性能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有效的回应和验证了生态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在设计时不要光考虑美的设计和理念,而忽略了生态属性的设计,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它的综合性是比较广的,应该要从生态、美学、功能、心理等方面来处理和解决,这样才能够为城市的未来提供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2012.城市滨河带状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以上海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为例.中外建筑,07:112~114.

[2]李海燕.2013.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5).

[3]王铁城.2010.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探析.硅谷.03:111.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探析 篇4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 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首选场地, 然而老城区原有的公园规划设计以及服务品质已经越来越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 城市公园的改造成为了公园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下面本文首先从公园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来着手分析。

一、城市公园改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公园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有围墙围护, 公园的管理比较方便。城市公园的改造为城市公园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同时也给城市公园的管理带来挑战。公园取消门票开敞后, 游客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游客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一些游客在逛公园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例如, 有的游客不顾公园管理的规定, 随地扔垃圾、践踏草地, 违规下池戏水, 甚至有部分违法分子专门针对公园展开盗窃行为, 给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这些都对公园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公园边界空间过于闭塞

我国老城区的公园受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影响, 公园边界空间大都有围墙来分隔园内与园外, 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在功能上主要起着一个界定空间与防护园林的作用, 很少考虑人的活动需求, 因此, 这样的公园边界空间是一个消极的空间。在围墙的防护下, 人们进出公园都要从公园大门通过, 景观的营造仅仅局限于公园内部, 对公园周边用地的设计考虑非常少。城市公园用地与其周边城市用地缺乏过渡与联系, 造成了城市公园与城市用地的融合度不高, 使得城市公园成为了一座“孤岛”。

3. 设施功能不完善

我国原有的城市公园大都是修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公园的建设与当时国家财力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以城市公园为主的休闲场所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原有的城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另外, 随着城市公园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型改造, 游客的数量大幅增长, 人们在城市公园进行的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景游乐,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对公园配套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针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设计不足

老城区的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大都是以健全人士的使用要求为主导的, 对特殊群体的需求考虑非常少。经笔者实地调研发现, 很多城市公园没有盲道设计, 在一些有地势高差的地段也没有无障碍坡道设计, 还有在卫生间的设计上也没有考虑无障碍卫生间, 这些都给残障人士在游览公园时带来了不便。有的城市公园尽管考虑到了无障碍设计, 当时在实际使用当中存在设计、施工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现象。

二、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 城市公园内的植被具有多重的生态意义, 可以防尘、降噪、净化空气, 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保留完善,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园的生态效益。

2. 经济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要涉及到成本控制, 一个优秀的改造设计方案要经济可行, 后期的维护成本也要低, 在用材选择上要做到量地用材, 在植被的选择上也最好选用乡土植被, 园林内的建筑既要考虑到造景的需求, 同时还要经济适用。

3. 文脉延续原则

城市公园的发展演变记载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 因此要对公园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进行有效的保留, 让人在游览公园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另外, 在城市公园内增添景观要素时也要对公园历史, 乃至城市历史信息加以提炼、吸收, 运用到新的城市公园设计当中。

4. 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要以人的使用尺度为标准, 而不能盲目追求视觉效果, 建造宽大的广场, 庞大的建筑。同时还要对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进行考虑, 进行无障碍设计, 例如增加盲道、无障碍坡道、盲文信息牌等等。另外, 在设计细节上对人性化也要有所考虑, 比如铺砖要注意防滑。

三、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对策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对策多种多样, 每一个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主要把公园改造设计的对策归纳为三点“完善”、“增添”、“减少”。

1. 完善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并不是大拆大建, 而是要尽量对其中仍然能够保留的观景要素、空间形态进行完善, 使之继续发挥其功能效益。城市公园开放后, 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 原有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完善、场地空间面临着扩容、场地功能也急需转型, 同时一些园林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出现破损、建筑立面的造型设计也与园林景观不相协调, 这些都需要改造完善。

2. 增添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公园有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服务设施, 景观要素以及活动场地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要进行添加。服务设施是首先需要添加的项目, 如进行桌椅、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照明设施等的添加, 同时还要增加针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设计, 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要求;其次,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 公园还要增加一些景观要素;再次, 城市公园还需要增添活动场地, 现代开放式的城市公园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对活动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跳广场舞为例, 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在公园跳广场舞, 但是活动场地却显得不足, 场地空间也偏小,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加以考虑。

3. 减少

在城市公园的改造中还要注意对一些不符合人们休闲需要的要素进行剔除。例如, 原有的城市公园大都有围墙界定, 随着城市公园走向开放, 公园边界空间的围墙也要进行适当拆除, 方便人们游览公园。在笔者调研期间还发现随着城市公园走向开放, 一些商家看到了公园在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商机, 在公园内从事与市民休闲娱乐不相适宜的商业活动, 比如有人开设了茶馆、饭店、会所等等, 侵蚀了市民娱乐休闲的空间, 应当予以剔除。

四、结语

城市公园的改造是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 由封闭走向开放将是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公园的改在过程要对各种组成景观要素进行适当的权衡、取舍, 对公园的空间形态进行完善优化, 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的改造使公园的整体游览品质提高了, 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同时也促进了公园用地与城市周边用地的相互融合, 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罗正敏.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规划[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 2007.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篇5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郑州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分析 篇6

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是户外空间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它不仅是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文化要素,也能展现不同城市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通过以郑州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公园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其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郑州市;公园公共设施;景观设计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满足物质方面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主要的户外开放空间,城市公园不仅是市民首选的休闲游憩场所,也是展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的重要窗口。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要素---公共设施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让人们在户外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人性关怀,如何让一个城市更好地满足市民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如何让一个城市从细节中体现其文化特色,全面展现城市风貌等问题成为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

公园设计规范中对公园的解释: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对公园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二)城市公园公共设施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环境设施是将环境设施的设置空间限定在城市公园这类有场域限制的户外公共空间中,为游人提供满足户外活动相关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具有其他类型的城市环境设施所应具备的功能及社会价值,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规划和设计定位。

主要包括:休息设施系统、游憩设施系统、卫生设施系统、照明设施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商业设施系统、管理设施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系统。

二、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现存的问题

(一)从功能角度分析

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具有的最基本属性,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设施、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然而有些公园的公共设施因为缺乏合理性、整体性的设计,导致城市公园在设置公共设施后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户外环境中,公共设施需要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不只是大多数人的需要,特别是要为残疾人、弱势群体、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方便的户外活动设施。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真正需求和心理感受,才能设计出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程度。

(二)从审美角度分析

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还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公共设施作为公园景观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中每一个座椅、路灯、雕塑、甚至包括信息牌,都要展现出艺术性。如果设计缺乏美感,造型粗糙单调,对于城市公园环境和城市居民来说,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园整体的景观效果,也满足不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三)从人文角度分析

现在的很多城市中,城市公共设施往往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设施的生产过于批量化,导致公共设施的设计无法展现这个城市的特色,因为它没有很好的和城市的文化相融合,更不能提升该城市的形象。成功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是与该城市文化相融合,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脱离城市文化而独立存在的。

(四)从设计角度分析

公园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商业迅猛开发下,公园公共设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导致我国公园中常用的公共设施与公园整体环境产生不协调感,这往往成为公园整体景观中的瑕疵。通过调研发现公园公共设施整体缺乏对城市环境、地域特色的体现。表现为设施风格各异、色彩各异、新旧共存, 设计风格不统一的特点,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园整体的景观效果。

三、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建议

(一)系统性的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由于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和实施往往滞后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这样就会出现城市公园环境设施与所在环境产生明显的脱节,不能和周围环境、建筑风格相协调。对此,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设计应该力求与公园景观环境设计同步进行,使设施更好的与所在环境相协调,更加完善城市景观效果。

(二)艺术性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公共设施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应该起到美化周围环境、供人们观赏的作用,它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对造型、材料及颜色的合理搭配,来提高原有城市公园中公共设施的审美性。

(三)地域性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是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地域性原则在景观设计中主要是涉及到了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前者指的是地理条件,后者指的是时间。因而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应充分考虑郑州当地的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通过造型和材质的选取来体现出郑州市的发展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来体现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四)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要满足单一人群的使用,更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每一个公共设施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还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在以人为本的经济利益前提下,满足舒适、环境优美的各种不同要求。

(五)合理性的设计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务必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设计中,合理性是一个多方面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来自单方面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使用材料的选择、设施摆放位置选择、设计风格的选择,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体现人性关怀上,根据不同公园的功能、人流量、主题风格来选择相应的材料、摆放位置等,既要保持设计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又要展现出不同公园的主题特色。

四、结语

我相信,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设计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户外生活品质要求意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设计。虽然它只是整个城市景观中的一个设计元素,但是却起着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公共设施,通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客观的去发展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

[2]安秀编.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

[4]邹立坤.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意象,元素,导向识别

城市公园是具有独立功能和规划结构的完整系统。凯文·林奇曾在《城市的印象》中, 针对城市景观可读性作用, 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 并列举5个基本物质形态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1]。近年来, 世界各地都兴建城市公园, 这已成为衡量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2]。该文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 从5个形态元素入手, 逐一分析其空间意象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

1 意象元素及其导向识别作用

无论从景观设计的传统意义, 还是从人的主观意象, 城市公园的基本构成要素均可分为园路、边界、功能分区、节点和标志物。各元素在城市公园的组成、布局形式和导向识别作用中均具特色。五大元素是构成城市公园形象的原材料, 它们形成一种图形以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形式, 这种意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重复性[3]。同类构成因素间可相互组合, 而不同构成因素间也可相互关联、相互衬托。

2 空间意象元素设计 (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

2.1 概况

儿童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商业果戈理大街上, 属市级城市综合性公园, 占地17 hm2, 濒临马家沟河。公园实行封闭式管理, 边界明确, 各项功能服务设施齐备。

2.2 元素导向识别设计

2.2.1 园路。

即游人经常或偶尔穿越的通径。儿童公园的园路呈明显的带状式, 主要道路贯穿公园南北2个入口, 沿马家沟河布置, 道路通直, 宽6 m。次级道路宽4 m, 直接从主路通向公园西侧的次入口。同时, 用曲线组织三级路连接不同的活动区域。可见园内通过不同的铺装形式与宽度设计, 明显区分了道路的等级, 具有导向识别性。

公园内道路形式主要为直路, 虽然具有很强的导向识别性, 但是却缺少游览的趣味性。因此, 应适当丰富道路两旁的景观内容, 通过植物群落形式、季相和颜色的变化来丰富道路的四维空间, 道路两旁可增设小品, 强化园路的意象内容。

2.2.2 边界。

即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儿童公园具有2种外边界的围合方式, 一种是用围墙将公园和外部环境隔开, 另一种是用水体将公园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这2种边界的围合方式均可给人以明显的界限感, 而公园内的内边界形式采用栅栏围合和绿地分隔的方式, 造景方式和手法略显单一、陈旧。对于围墙、栅栏等强制性阻隔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入柔和度, 可利用攀岩植物等形式弱化其强制性的意象。

2.2.3 功能空间。

即游人可以在园区内随意进入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公园内功能分区明确, 整个活动区域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 各功能区域通过一条完整的轴线连接贯穿, 各区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通过节点连接, 游人就会按部就班到达各个区域。虽然公园整体区域划分明显, 但趣味设计上缺乏新意, 功能区域的过渡变化略显直接。

区域的导向识别设计应突出区域内景观功能的特点, 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有序, 同时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注意起承转合, 明暗开合, 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园境[4]。

2.2.4 节点。

是指游人可进入, 且可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由于儿童公园的管理模式为封闭式, 因此其入口空间分内外2个部分, 外入口空间主要起到与城市道路连接、停车和售票的作用, 但公园外入口广场功能凌乱, 正门略大, 与售票厅比例不协调。内入口空间应起到连接入口和公园主要道路的缓冲作用, 但该公园的内广场面积过大, 且没有起到标识性作用的景观节点, 因而其导向识别作用较弱。

2.2.5 标识物。

所谓“物”是指点状的造园要素, 不仅起观赏作用, 且可突出其导向识别作用。城市公园内的导向标识设计应建立在能够将整个公园空间融入内心、宏观把握整个空间的基础之上, 使游人能乐于其中。人性化、系统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是公园标识的设计趋势。

3 展望

借鉴城市意象的基本原理, 将哈尔滨儿童公园的意象设计通过五大元素的检验, 逐一分析五大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及其特有的表现方式, 表明现阶段该公园的设计确实存在意象不明确的问题。随着游人主观意象思维的不断变化, 公园内各个景观要素并未随之而进行有效地优化, 也就逐渐失去了在公众意识中的位置和形象。因此, 关注老化、陈旧的城市公园, 与时俱进地将丰富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落实是今后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凯文, 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BUCKLEY R, OLLENBURG C, ZHONG L S.Cultural landscape inMongolia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 (1) :47-61.

[3]顾朝林, 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 2001, 25 (3) :70-73, 77.

城市公园景观拱桥设计要点 篇8

西宁市西郊乐园景观拱桥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植物园内, 跨越公园内人工湖。工程总投资约60万元, 于2012年建成, 实景如图1所示。工程总体布置如图2;图3。

桥梁主要参数:主拱净跨径8.0m, 辅拱净跨径4.5m, 拱圈均采用半圆曲线钢筋混凝土板拱, 拱轴线底部附加0.5m高直线段;桥宽4.2m, 净宽3.4m;桥梁下部采用变阶扩大基础。

2桥梁建设条件及技术标准

2.1地形地质

工程场地为城市景观公园, 地面高程介于2253.7~2253.9m, 较平坦。据地勘报告[1], 在控制深度内, 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第四系杂填土 (Q4ml) 、卵石 (Q4al+pl) 、泥岩 (N1X) 。

2.2气象水文

西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属高原半干旱气候, 特点干燥多风, 夏季凉爽, 冬季寒冷,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太阳辐射强和昼夜温差大。据青海气象台多年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5.9℃;最低气温-26.6℃, 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379mm, 平均相对湿度55%, 最小相对湿度0%。桥址处人工湖为静水湖, 规划蓄水深度0.6m, 常水位2251.830m, 湖底高程为2251.230m。

2.3技术标准

人群荷载集度4.0k N/m2;桥面最大纵坡1∶3;地震参数:场地类别属Ⅱ类, 抗震设防烈度属7度区第三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不存在液化土层, 场地属建 (构) 筑抗震一般地段;标准冻深1.23m。

3概念设计要点

作为一座城市公园景观桥梁, 概念设计时必须考虑公园景区的现状、规划及定位, 遵循如下全局性设计理念和原则:

3.1设计理念

桥梁定位和功能应服务于公园景区整体定位和功能, 桥梁应融入环境并提升环境。西郊乐园系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西宁市为湟水景观带提升付出长久努力。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 湿地保护工程整体定位和功能是通过工程实施来保护和恢复湟水河流域湿地, 恢复湿地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改善河滩湿地景观, 为迁徙鸟类提供适宜栖息环境;使湟水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小气候功能不断增强;改善并恢复河滩湿地多样性景观, 促进西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综上可看出湿地景观整体定位和功能多集中反映人文、自然、宜居等方面, 作为这一大背景下一座小型景观桥, 不应现代、高调、突兀, 而应古典、淡雅, 精致。基于这一理念, 西郊乐园桥方案设计选择图1所示3孔古典实腹式拱桥。

3.2设计原则

基于前述设计理念所提出的3孔古典实腹式拱桥方案在具体设计时尚应综合考虑桥梁专业自身设计原则[2]: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美观环保。在设计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设计原则, 其主要作用在于使桥梁在融入环境前提下确保结构自身合理性、节约投资。西郊乐园拱桥建成后不仅景观和结构上获得市民一致好评, 其建成核算总投资亦低于建设方原定投资预算 (60万元) , 取得经济上成功。

4总体设计要点

4.1桥长

常规来看桥长取决于造价控制目标和功能目标。简而言之, 因桥梁造价高于路基造价, 桥梁长度一般尽量可能短, 足够跨越既定地形即可。但作为公园景观桥梁, 它连同人工湖一起均为人造景观, 就有必要协调两者关系:既不能桥长过短, 也不宜过度浪费投资, 同时还要兼顾美观性。从美观上讲桥长占湖面全宽一定比例, 桥台顺接一定路基并予以山石、绿化点缀, 较全部采用桥梁跨越人工湖水面方案景观效果更好。

基于上述造价、功能及美观三方面考虑, 西郊乐园拱桥桥长定为26.3m, 约占湖面全宽 (83m左右) 32%, 路基长度约占全宽68%, 路-桥比例较接近黄金分割率。

4.2桥面高度、纵断

西郊乐园拱桥桥面高度和纵断设计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1) 人性化:桥面过高将导致行人通行劳累。桥长一定情况下桥面过高则桥面坡度较陡, 不利西宁这类寒冷地区冬季行人通行安全。反之桥面过低则桥梁景观效果较差, 不利于观景行人获取一定高度视角。 (2) 景观效果:作为景观桥其整体高度应与周边景物相适应。如周边景物较低, 桥面过高将致使桥梁自身有突兀之感, 反之则使桥梁过于隐形, 缺乏景观点亮功能。就西郊乐园拱桥而言, 其周边树木高约10~15m, 桥高约5m, 亦接近黄金比例。 (3) 立面效果:合理纵断设计是保证桥梁立面效果及通行舒适性关键。上、下桥坡度决定踏步舒适性, 西郊乐园拱桥上下坡率1∶3, 系总结城市天桥踏步舒适性经验的结果:城市人行天桥踏步比例一般1∶2~1∶4间, 1∶3是相对舒适台阶比例。

上述三点不是独立的, 桥长确定后, 桥面高度与纵断设计相关,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两者协调和平衡。

4.3拱圈线形、跨径、矢跨比

4.3.1主拱线形

拱圈线形一般有圆曲线、圆曲线结合直线组成圆端曲线、椭圆曲线及悬链线等, 其中悬链线形拱轴线多用于大型拱桥, 在小型拱桥中不多见;竖向长轴椭圆曲线及圆端曲线多用于桥面距离水面较高且桥长较短的情形;竖向短轴椭圆曲线或坦圆弧曲线多用于桥面距离水面较低且桥长较长, 没有通航需求的情况。西郊乐园拱桥在设计时结合桥高、桥长、水位等几方面因素, 最终采用半圆弧线拱轴线底部附加0.5m直线段拱轴线。底部0.5m高直线段在正常情况下隐于常水位以下, 其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基础底面高度, 使其落至有利持力层并防止枯水时基础顶面外露过多, 影响景观效果。

4.3.2主拱跨径、矢跨比

在桥面设计高度、桥长及拱圈线形已基本确定的前提下, 跨径和矢跨比的确定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1) 确定主拱拱顶最小侧墙高度:作为景观桥, 可按拱顶填料分层压实厚度来确定拱顶最小侧墙高度, 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通透性。按填料种类的不同, 规范[3]对其分层压实厚度有不同的建议值。西郊乐园拱桥填料为灰土, 设计取拱顶灰土最小厚度30cm; (2) 根据桥长确定主拱跨径:拱顶最小侧墙高度确定后, 可根据主拱占全桥长度的适当比例及拱圈总数来确定主拱跨径。特别的是, 当拱圈为圆曲线形时, 拱圈高度即决定了其跨度。西郊乐园拱桥即由拱圈最大高度取净跨为8m; (3) 根据跨径和桥面高度决定矢跨比:主拱跨径初步选定后, 逐渐加大矢跨比可以改善拱圈受力, 减小拱座水平推力。实际设计时可以拱顶最小填料厚度为极限, 采用选定跨径对应的最大矢跨比。如若此方法得到的拱轴线仍过坦, 可以调整跨径或拱圈数量, 重复这一过程, 直至得到合理的矢跨比和较好的景观效果。

4.3.3副拱跨径

副拱跨径的确定主要考虑两点: (1) 平衡主拱推力:从这一角度来说, 副拱跨径不宜过小, 否则中墩水平推力将较大; (2) 与主拱跨径匹配:这是一个美观上的要求, 目的是为了获得由主到次, 跨径由大到小渐变的效果。西郊乐园拱桥副拱净跨径为4.5m, 亦接近主拱的黄金分割比例。

4.3.4副拱线形、矢跨比

副拱的线形和矢跨比应尽量与主拱一致, 保持全桥风格统一。

4.4基础设计

由2.1节可知西郊乐园拱桥地质良好, 具有承载力较高的卵石层且其深度适宜。故设计时未考虑桩基础而是直接采用扩大基础。扩大基础的构造设计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 台阶应采用斜坡变阶以避免枯水期将基础较大顶面及其直棱角露出, 影响景观效果; (2) 基础应根据各墩水平力情况, 沿桥纵向设置合理偏心, 使上部结构合力尽量作用于基础底面中心; (3) 设计计算时, 应使各墩、台基础抗沉降安全系数趋于一致, 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4) 基础埋置深度除计算要求外, 尚应置于冻胀深度以下, 防止基础底部地下水冻结、鼓胀, 对结构造成破坏。

4.5附属结构

4.5.1拱上填料

拱上填料种类很多, 为方便施工, 简化填料内部防、排水设计, 西郊乐园拱桥拱上填料直接采用3∶7灰土, 分层夯实后加铺表面钢筋混凝土垫层及踏步。

4.5.2拱内排水

为防止拱上3∶7灰土填料在施工期间或板结前雨水渗入拱脚凹槽等低点, 拱肋顶面预先设置素混凝土调坡层, 调坡层以拱肋中心为高点向外成双向1.5%横坡 (见图3) 。雨水沿此横坡排至侧墙墙脚时再通过预埋于侧墙内的Φ50mm带筛孔钢管穿出侧墙排至人工湖。

4.5.3外立面装修

拱桥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 外立面装修是一般公园小拱桥完善景观效果的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最关键工序之一。作为上承式实腹拱桥, 其运营过程中变形和振动较小, 一般石材贴面工艺即可用于其外立面装修。西郊乐园拱桥采用大理石石材, 古典石材栏杆等外部装饰后, 景观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5结语

(1) 城市桥梁特别是城市景观桥梁设计是项自理念到细部系统工作, 除结构本身外, 它还牵涉管线、规划、美学、环保等多层次、多领域问题。国内鲜见关于城市桥梁设计方面权威专著, 新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4]虽有提及设计应符合规划等要求, 但它更多关注的还是结构设计层面问题。本文在城市景观小拱桥设计方面论述纯属抛砖引玉, 其设计体系完善尚需业内同行共同努力。 (2) 从西郊公园拱桥建成后效果看, 虽结构简单但景观效果却不输于片区内造价更高的其他桥型。这提示我们广大桥梁设计人员, 工程投资和桥梁建成后功能、景观效果间投入产出关系也是值得深思问题。

参考文献

[1]西宁市湟水河二期绿化景观工程三孔桥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详勘阶段) [R].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 2012 (09) .

[2]JTG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1) .

[3]JGJ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11) .

城市公园设计 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环境,生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在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公园类型——城市生态公园[1]。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乡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因此,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态公园大为追捧,其设计理论的讨论也空前热烈。

1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理论应用对策

1.1 景观生态学借鉴

空间是生态公园的主要表现形式。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空间形式语言不仅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具有意义,在生态学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2]。在生态公园设计时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借鉴主要在“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景观格局理论、关于物种—面积关系的理论、尺度与等级理论等方面。

1.2 深层整体生态观借鉴

深层生态学的整体观把地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地球生物圈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物质量的封闭系统,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作为整体系统的次级系统,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运行对资源和能量的使用受制于这种有限性,因此,建立可持续性的生态技术体系是从资源使用层面达到生态可持续性的必要途径,是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的必要环节。技术体系的建立应提升到总体规划层面进行,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内容,即技术体系规划[3]。

1.3 树立和谐生态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在思想上影响人对自然的行为。在生态公园设计中,生态思想要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和理念中[4,4],以这种和谐的生态观来改善人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使公园的使用功能与生态功能在空间、内容、规模上能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1.4 生态设计兼顾文化观

美国建筑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把“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5]。生态公园的生态设计要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景观形式,给人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从文化概念中提取形式元素,是景观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基于文化观的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通过对生态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态”与其它文化概念一样,能得以具体地表现。

2 天津市大港公园设计构想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政府附近,东侧为居民住宅区 ,西侧为商企建筑区,该区域由4条道路围合而成,公园现有用地面积约32 hm2。园内现有3处鱼塘,2处苇塘和2处水塘,形成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槐树、白蜡、椿树、沙枣、紫穗槐等大片乔木长势繁茂,为在这片区域建设成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总体设计构想

总体设计紧扣“生态公园”的性质,以景观设计结合生态保护和文化科普教育为特点,在总体布局的空间及形态设计和内容寓意上,均力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个公园以自然、绿化、生态、人文为主调,形成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整体风貌。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的运用,努力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生态型城市公园(见图1)。

3 生态公园设计实践方法

3.1 融合渗透,联接城市绿地系统

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规划公园绿色景观廊道,与邻近公园以及周边城市道路、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色斑块、廊道有机配合相互融合渗透,加强城市绿地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2 多元发展,优化公园景观格局

通过对理想景观模式、景观格局分析及适宜性分析等景观格局理论方法的综合使用,按照公园的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将公园的景观格局优化成“三主题——五区”的布局形式(见图2)。

3.2.1 “三主题”

基于基本的总体设计构想,具体景观的设计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创造时空交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景观。景观设计主要应用三条景观轴线实现这一设计理念:(1)人文历史主题。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历史、将人文融入到风景之中,通过人文景观的创造,让人们体味历史的凝重与深远,在时间的角度上感知“天”的博大。(2)自然野趣主题。在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野趣”的涵义,通过动植物的造景与搭配,让人们在充满趣味的休闲娱乐中体味自然,在空间的角度上感知“天”的生机与力量。(3)天人交融主题。景观的营造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们的参与性,注重科普教育性,让人们在游玩中了解“天地”,了解“自然”,并与天地自然和谐交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2.2 主入口区

该区域以休息空间和水景为主,作为人们进入公园的主要交通地点,在景观上也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入口区的休息空间成为人们绝佳的等待休息区域。入口前的涉水滩,让还未进入园中的人们提前体味到园中的乐趣和与自然的交融。独具特色的林荫大道、木桥、流水、鸟鸣、花香让游人身临大自然,流连忘返。

3.2.3 文化生态景区——阅古通今区

此景区遵循人文历史主题,景观设计灵感取自于“六艺”的《易》《书》《诗》《礼》《春秋》中智慧精华,创造了富于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建造了道事广场、道行广场、道志长廊、道名景观路、神化广场等景观。通过各景观的建设使游人在此景区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3.2.4 生态科普教育区——科普观赏区

此景区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并兼顾科普教育性,充分挖掘“野趣”的涵义,通过植物的造景与搭配,通过自然景象的景观再造,以及解说牌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环境科普教育,进而充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整个景区春野有意、夏野有味、秋野有韵、冬野有致。本区域主要有6个景点:风醉草暖(见图3)、香馨竞芳、虫鸣鸟语、绿波泉涌、林海雾谷、密林石径等景观。

3.2.5 自然生态观赏区——休闲娱乐区

此景区被水系包围,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涧的不同水面设计,丰富了水景观的形势,在环抱的绿岛中还设有一个松鼠园,能与水和小动物的亲密接触,这里会成为了游人的乐园,特别是小朋友活动的场所。主要景点包括:碧涧采茵、亲亲松鼠园。

3.2.6 湿地生态保护景区——水上活动区

利用基地原有的鱼塘、苇塘及水塘,同样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将此区规划成一个湿地的生态保护景区并让人们亲身感受原始生态的美。主要包括的景点有:盈盈垂钓、莲芦泛舟、鸟吟蛙鸣(见图4)、莲湖探幽、渔村餐厅、水上乐园。

3.3 纵横交错,组织景观交通线路

根据公园设计理论,设计重点强调景观组织与游览路线的合理性(见图5)。在优化各景区间引导路线的同时,增加各景区内的步行游览路线。同时,建设局部水上交通路线,扩大亲水空间,使交通布局合理化、自然化。

根据路面宽度将公园交通路线分成3个等级,一级路为主浏览线路,用于组织和联系各生态景区,主要由入口景观大道(宽12 m)和环形道路(宽4 m)组成。二级路各景观节点内部游览路线组成的次交通线路,主要宽度在2.5 m左右。三级为小游路,宽度在1 m左右。园路曲折多变,配以丰富多彩的地面铺装,在引导游人的同时,又增加了公园的景观(见图6)。

3.4 秉承文化,融合文化生态景观

城市生态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性,还具有文化性,公园设计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态科普教育,彰显其文化生态的观念。

3.4.1 文化景观设置

在“阅古通今”区利用典型的文化原型以及人文植被树种,创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小品(如雕刻童谣的景墙、带灯谜的灯笼、代表吉祥的松柏等),增加公园的文化品位和价值,使观者能够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深厚与伟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

3.4.2 景观设计兼顾生态科普性

公园设计中将景观赋予生态科普教育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解说牌和形象的景观雕塑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生态科普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增加环保知识。

3.5 因地制宜,构建植物生态群落

根据地形的不同实施变化,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重点植物景观,也形成了保护性植物群落,观赏性植物群落,原始型植物群落等多种植物群落类型,也能够获得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在水体岸边注重乔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注意树木和植物的季相变化,以丰富水面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层次,调节景观空间的色彩变化,柔滑驳岸,形成没有视觉遮挡的景观环境。改造原有单一的树种结构,大量使用地带性耐盐碱树种、落叶树、常绿树相互衬托,乔木和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丰富原有濒水景观层次,形成绿带。并且保持植被的多样性,尽可能结合地形,突出地带性植物景观的特征。

3.6 基础设施的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因此,在大港公园的设计中特别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恢复与景观和场所塑造的结合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公园应用了一些生态技术,如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采集等。希望通过这些能减少公园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4 结语

城城市生态公园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公园类型,其设计理论及方法还需不断的完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系统的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性,表现为它的时空性和时空结构的整体性[7],因此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时应考虑其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在保护原有生态——空间格局基础上,优化景观格局。生态公园设计时还要融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元素,这样生态公园就不再那么“单调”。

参考文献

[1]丁新权.城市公园特征及其规划布局[J].中国园林,2009(8):35-3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9-80.

[4]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4-55.

[5]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5:81-93.

[6]唐秋子,应雅琴.巧借自然营造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公园生态建设小议[J].广东园林,2006,28(5):13-15.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篇10

1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特征及现状

1.1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特征体现

(1)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主体文化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城市的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中,由于和一般的设计不同,所以就要能注重设计的科学性。 在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特征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文化公园显然比较注重历史文化及人文风貌等题材。景观的营造模式层面也有着其独特性,景观设计三元论的应用比较广泛[1]。在景观环境的形象方面,应注重建筑群以及其它园林要素的融入。通过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独特性的呈现,就能打造全新的公园景观, 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

(2)文化公园景观的娱乐性特征是比较显著的。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主要就是对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将文化娱乐的作用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 也在普遍的参与性特征上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一特征使不同兴趣的游客从中找到符合自己欣赏的景观内容,这是动态景观的一个重要设计内容。

(3)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特征,还体现在地域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层面。从地域性的特征层面来看,文化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能够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以呈现,并且这一地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2]。在功能的多样性特征上,主要起到美化环境以及休闲娱乐等作用。

1.2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1)从当前的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没有充分注重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紧密结合。在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注重和城市功能的结合。若没有将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和城市的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则不利于公园景观的良好发展。

(2)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没有充分注重公园的功能科学分区。这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没有注重地域文化的特色融入,没有重视本地的文化元素以及文化风俗的应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没有注重公园景观的类型多样化以及功能的多样化等[3],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2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

2.1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需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设计的良好效果得以有效呈现。在具体的设计中,充分注重整体设计以及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自身历史以及人文资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在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遵循地域性,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得以独特地呈现。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要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障公园景观的设计对城市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文化旅游以及后续的发展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将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最大化。另外,要注重文化真实和创新性的原则的应用,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有利于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科学化发展。

2.2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策略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要注重对文化要素的合理化应用。城市化进程中,在具体的设计内容层面比较多,其中有建筑、水体和山体等。在每个设计的环节当中,要能合理地应用文化要素, 注重文化要素和文化公园的有机结合, 使得设计的独特性能得以充分体现[4]。 在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方面的内容较多,其中有地域传统文化、地域建筑文化及民俗风情等。只有将文化要素和景观设计内容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良好的设计效果。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要科学地实施多元游览线索的应用。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需利用相应的线索,将空间、 时间及情节等内容结合实际设计加以科学化地应用,这样就能够带动游客对公园文化的探索,在各个设计的环节都要能从游客的角度加以实施。

在纪念性的文化公园设计过程中, 通常是采取的时间性的线索进行设计的。 将时间作为贯穿整个文化公园的主线, 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呈现历史文化及历史事迹,这样就能有效加强文化的表达能力。

城市文化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遵循开放式的设计方向。文化公园内的功能分区不能盲目划分,应该结合实际的内容加以划分,尤其是在土地资源面积相对较为小的公园,更要科学地划分功能区,使得景观设计和功能划分能和谐呈现[5],以有利于公园景观的科学化的设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的策略应用上多方面考虑。文章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与分析了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8).

[2]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8).

[3]陈佳,陈祺.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的探究——以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一镇二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7).

[4]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16):310-316.

城市公园设计 篇1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0 引言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建立“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指的就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在蓄水、净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海绵城市”的理论被成功地运用在了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这一理论得以彻底地从生态景观学的角度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和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以“海绵城市”为理念,结合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案例,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模式,为今后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1 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城市中的每寸土地需要有对雨水收集,雨水调节,雨水净化的能力,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本质。“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对城市里面的水生态整体系统的调整修复,如果想要调整城市中关于水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研究城市中的水体扩大到整个水生态系统上面来。通过生态的途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解。“海绵城市”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系统设施,并且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2]

1.1 项目概况

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位于伦敦的东部,占地约250英亩,是英国19世纪以来建成的最大的公园,公园场地是以利亚河作为中心的,它的两侧分布着利亚河的河道。河道将道路、下水道、铁路网络等配套系统囊括其中。项目初期面临着很多问题,公园选址在垃圾场上,这里的土壤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变得十分贫瘠,植被也无法在此生长。场地原有的建筑破败不堪,交通也十分不便,并且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加之附近居住的人群混杂,这里成了低收入群体聚集的场所。

1.2 设计思路

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几何元素。场地中心形似一个沙漏并且巧妙地将园区分为了南北两个园区,北园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生态的展示,园区内种植了大量的英国本土自然植物供人们观赏,它的地面覆盖了丰富的草本植物,地面上的草坪、湿地和林下层构成了一个生态的水循环系统。南园则更加注重对于文化层次的表达,南区内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带、绿篱和亲水型的公园构成了南区独特的风景线。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奥林匹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本次对奥林匹克公园的项目设计是以奥运会作为契机,目的不仅仅是修复被破坏的城市肌理,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伦敦的整体形象并且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项目地英国的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常年温和多雨,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往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解决城市雨水排放的问题。因此,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项目以“海绵城市”作为设计理念,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简称LID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3]通过利用生态的理论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手段相结合来维护公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海绵城市”在园区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第一,绿色街道设计。场地街道当中种植了丰富的植被,场地中的乔木、灌木、绿篱等丰富的植被对于排水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植物、微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来调节地表径流。大面积的草甸和植被的种植改善了土壤中的养分。当暴雨来临时,健康的植被和草甸能够控制洪水带来的破坏。这些雨水能够快速地被植物群吸收,植被又反被雨水滋养,形成良性的水循环,降低了自然灾害给园区带来的损失。

第二,生态沟的设计。生态沟技术指利用植被来降低地表径流,生态沟中的植物对雨水进行收纳和渗透,并且通过植物将雨水中的污染颗粒去除和溶解。生态沟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地下排水系统,本质上解决了排污管道乱搭乱接的现象,从而能够有效地从径流的传输过程当中净化被污染的水资源。设计者在北园提出了利用生态沟技术来滞留场地当中的地表径流,雨水放缓了排入河道当中的速度,并且雨水的冲刷带走河道土壤当中的污染物质,净化了水源。

第三,雨水再生系统设计。原本贯穿南北两岸的利亚河被改造成了一个湿地生态区,湿地生态区对公园的雨水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者在对公园湿地保护上充分结合了自然特征,保护公园中原生湿地系统,让土壤、水源和植被可以继续发挥调节水系统的作用。营造符合本地自然环境的公园景观,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可以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修复。[4]另外,奥林匹克公园大量运用了可持续的排水技术,雨水可以流入与池塘相连的生态洼地。[5]

第四,可渗透路面设计。在园区的人行道,停车场都采用了透水材料。与传统的使用硬質材料铺装不同的是园区内大规模的透水路面的设计减少了硬质化铺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透水路面对雨水分散收集,将被动排水变成主动吸收雨水,消减了径流高峰值。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使用透水材料,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的植被和微生物,修复了生态系统。另外,通过透水材料多孔的特性可以使能量进行转换,降低了噪音给园区带来的危害。

3 结语

从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案例中,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理念运用给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设计的好坏绝对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好的设计必须满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生态发展的同时,带来良好的公园环境。

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上述关键技术点进行设计,使场地构建了“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水循环系统。并依次构建产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2]并且通过对场地内部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和区位进行合理分析,有意识地对场地中的道路、河流、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干预,争取采用最小的人工干预手段来实现“海绵城市”在城市公园当中的应用,维护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吕国宪.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4):550-560.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

[3]王建龙,车伍,易红星.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J].工业建筑,2009.

[4]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3):11-18.

城市防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研究 篇12

1.1 城市灾害

城市灾害是指所有能给城市发展、人文建设、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 特别是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较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城市灾害种类繁多, 一般包括地质灾害、水灾、火灾、气候灾害等其它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有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不仅会地面震动、地表断裂和变形, 还可能伴随海啸、火灾和洪灾等自然灾害, 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破坏性极强。

1.2 防灾公园

日本是地震频发国, 1923年关东大地震, 220处大火连续燃烧3天, 70%的居民房屋烧毁, 地震中死亡的14万人中, 50%左右死于次生火灾。关东大地震大火熄灭的主要原因一是消防灭火, 二是自然熄火。公园绿地起了延缓燃烧速度与防止燃烧的作用, 60%的大火熄火于广场、山崖和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自由空间。依据这次地震的深刻教训, 日本一直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在我国, 目前北京已建成29处防灾公园, 成都, 西安等城市也已新建和改造多处公园, 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 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给予格外的关注。

2 植物防灾

2.1 植物防灾理论

据调查发现, 关东大地震中, 157万市民 (约占东京人口的70%) 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在这里广场、绿地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 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后, 据统计, 仅凤凰山公园、大城公园部分地区, 就疏散了灾民1万人以上, 充分体现了公园内部的防灾避险功能。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难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植物来发挥, 园林植物是发挥防灾避难功能的主体。利用植物防灾, 可有效达到“平灾结合”的效果, 发挥公园的综合功能。

2.2 生物防火理论

生物防火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营造各种防火林带, 阻隔和控制林火及其蔓延;二是调节林分结构, 改善森林环境, 降低其易燃性, 提高林分的抗火性:三是利用生物和生物工程的办法减少林地易燃物或改变其燃烧性。

3 植物防灾营建方式

3.1 防灾树种

陕西地区可作为防火植物的树种有女贞、旱柳、小叶杨、卫矛、刺槐、银杏、紫丁香、接骨木、柽柳、忍冬、杜仲、沙棘、白榆、香椿、火炬树、柿树、楸树、山杨、水曲柳、五角枫、臭椿等;防风树种有油松、国槐、紫穗槐、刺槐、云杉、银杏、喜树、五角枫、柽柳、河北杨、新疆杨、沙棘等。

3.2 防火林带

一般普通公园内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的自由空间以及不同规模的树林带、草坪、水池、水流等, 以备在灾害发生时可作为防灾减灾的设施。绿地树林带, 从景观的角度讲, 是风景林带,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 又是防火林带。林带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植物, 并且通常由高大的乔木组成, 有些在林下点缀灌木和草花, 常呈带状设计, 呈现风景林带景观。考虑到日常公园景观维护, 实际建设中, 在景观树种的基础上, 搭配一定比例的优良景观防火树种或者一般景观防火树种, 或者在外围尽量挑选有防火功能的景观树种, 都是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例如栓皮栎、麻栎、连翘、麦冬为主的林带植物群落, 要格外加入其它景观防火树种和灌木进行防火隔离。公园内开辟特定的区域, 作为灾害躲避场所。紧急避难所防火安全带的宽度10~15m, 固定避难所应宽于25m。大型避难所内应划分区块, 区块之间亦应设防火隔离带。如果避难所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 应当加宽防火隔离带。

3.3 垂直绿化

城市环境常因交通掀起微尘, 尤其是干燥地区或季节, 扬尘更严重。如能搞好墙面绿化, 通过滞留刮向墙面的尘沙, 即可直接阻挡较多的尘土进入公园内和建筑物内。由于藤本植物多数生长快, 有的具有一年内多次发枝的习性, 污染受害后的再生更新能力强, 对非连续的高浓度的大气污染较能适应。地震等灾害发生时, 也可有效缓解扬尘现象。另外, 用攀缘植物大面积覆盖建筑物墙面, 可以减缓火势的蔓延速度, 为消防灭火争取时间。

4 结论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多数都在70%以上, 植物景观成为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防灾功能在历次灾害中也得到了检验和应用, 不论从植物种类还是植物造景方式上讨论植物的防灾功能, 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让植物不仅成为我们欣赏的美景, 更是灾害来临时城市居民的保护屏障, 这是防灾公园的建设要求, 也是我们园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闫永庆.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的有效防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4)

上一篇: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下一篇:企业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