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创新(共12篇)
角度创新 篇1
受众是电视新闻服务的对象,在电视新闻编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是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者,更是新闻节目质量的评判者和新闻内容的传播者。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积极推动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受众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有其特殊的政治使命。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需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树立媒体公信力,而受众则是电视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受众需求不仅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也影响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沃尔特·克朗凯特获得受众信任的新闻播报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沃尔特深切了解受众的需求,对新闻播报力求客观公正,充满人性化,注重挖掘一手资料和背景信息,其成功的经验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受众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首先,受众观看新闻与其他类型的节目不同,如综艺娱乐节目、影视节目,只要受众从中感受到轻松愉悦,就达到了节目的基本目标。而新闻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半点折扣,且要保证时效性,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得更为鲜明。其次,受众是新闻节目观看的主体,新闻节目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践行服务受众的使命。新闻节目要想树立媒体公信力,就要博得受众的认可。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能够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新闻内容富有感染力,充满人性化的真情流露。最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电视报刊还是移动互联网,都可以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媒体之间也出现同质化的新闻内容。此时,受众更希望获得耳目一新的一手资料,感受“有血有肉”的新闻解说,所以报道的深度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
2 基于受众角度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方向
2.1 电视新闻的内容应具备新颖性、独家性
即使是同一类的新闻主题,其内容也可以另辟蹊径。新闻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新颖性,在各大媒体近于白热化的竞争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媒体对某一新闻主题的报道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容易丧失电视新闻的优势,也不利于满足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观看需求。因此,针对某个新闻主题,电视新闻应当打造全新的内容,通过挖掘深入的背景资料和深刻的分析解说,为受众带来新的启发。以民生新闻为例,电视新闻编辑虽然要求贴近百姓生活,但民生新闻也不等于只是家长里短。通过民生问题带给受众新思想、新观念、新启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领航作用。比如,很多新闻节目都曾提及小区擅自占用绿地作为车位的问题,反复的报道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类矛盾。有的新闻节目在编辑过程中则是深入调查成功案例,介绍某小区用植树的方式作为车位之间的界限。这种统筹规划的先进理念着实为受众开辟了新的视野,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再如,当夏季暴雨来临时,突发特大暴雨后受众迫切希望了解一线资料,主持人及时与现场群众对话,并播报现场群众参与救助的感人场景,不仅实现内容的创新,还有助于调动更多的群众力量参与救助。
2.2 新闻编辑的形式不拘一格
新闻栏目出于真实性、严肃性的考虑,一般对栏目形式有着较为固定的要求。如以新闻主持人播报为主,结合现场采访的画面,使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但模式化的新闻节目也容易导致受众的视觉疲劳。正是因为受众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期盼探寻问题的本质,才需要新闻编辑形式的创新。如果单纯是主持人对新闻内容加以宣读,配合简单的新闻画面,受众无法看到新闻现场,感受真实的一线资料,新闻的感染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新闻编辑应当注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穿插,动态新闻与演播室访谈的有机融合,力求从不同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满足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例如,在谈及雾霾问题治理时,观众需要了解所居住地区的空气质量、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应对雾霾问题的有效对策。此时,新闻编辑人员如果将近期天气情况、医院接收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数量、专家对雾霾问题的分析进行综合,就可以使受众观看到更具深度的新闻节目。再如,考虑到受众参与新闻互动的需求,借助现场采访、场外连线、微博互动等形式,将有效的增强新闻节目的反馈机制。
3 基于受众角度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实践举措
为推动电视新闻编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栏目组应当深入调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挖掘富有吸引力的新闻题材,编辑高质量的精品新闻节目。
第一,深入调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把握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更为精准,实现与受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例如,对于早间新闻的编辑,受众对早间新闻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这主要包括对最新时事新闻的动态了解,获取生活有关的实用信息,希望轻松休闲开启新的一天。早间新闻就像精神早餐一样,成为很多观众的必需品。央视的《第一时间》节目,就结合了受众对早间新闻的需求,将多方面的新闻融会贯通,并且注重和受众的互动,每天推出一个互动话题;另外,还有风趣幽默的“昨日之最”,节目定位清晰,形式丰富多样。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善于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新闻需求调研,全面把握老中青受众群体的特征,塑造电视新闻的内容优势和形式优势,强化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与监督功能。
第二,挖掘富有吸引力的新闻题材,充实新闻信息量。随着互联网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往往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所以电视新闻编辑也应当从新闻题材和信息量的角度,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挖掘具备时代意义、富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视听于一体的特点,而且可以对新闻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善于选取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题材方向,如时事政治类、社会民生类及法制类,并且要努力深入到新闻一线,捕捉新闻亮点,预判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人员要对纷繁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选取教育启发意义更强、更利于传递积极思想的新闻信息,运用多种新闻形式,巧妙增加新闻信息量。
第三,编辑高质量的精品新闻节目,打造品牌优势。画面效果、声音背景、新闻解说等都是电视新闻编辑的优势武器,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将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呈现在受众面前,并为栏目积累品牌竞争力。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善于对新闻画面精心雕琢,选择贴近受众内心情感的画面剪辑方式,将最为真实、感人的一面传递给受众,并搭配与之相符的背景音乐。另外,高品质的精品新闻与新闻内涵、深度是分不开的,编辑人员应当通过增加故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评论性报道来聚焦新闻热点,从而增加信息传播的集中度。
摘要:受众是电视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其需求不仅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也影响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为推动电视新闻编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栏目组应当深入调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挖掘富有吸引力的新闻题材,编辑高质量的精品新闻节目。
关键词:受众,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参考文献
[1]丁芃,历娇.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思想分析[J].新闻前哨,2013(2).
[2]洪功兵.电视新闻频道应以受众为中心——从《朝闻天下》的改版说起[J].新闻世界,2012(10).
[3]周小普,刘斌.从受众选择偏好谈电视新闻节目制播[J].电视研究,2013(2).
角度创新 篇2
但创新所要求的变动性与法律所要求的稳定性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
2月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以“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题作重要讲话,极大地强化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笔者认为,社会管理作为国家治国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可偏离国家治理的主旨———法律,法律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准绳。
1.法律至上,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和国家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而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这种“新”绝不是一种抽象的一般要求,而是为政理念的调整,是社会管理目的、方式和体制的大改革和大进步,是个系统工程。
整体而系统的社会管理变革必须以一定的理念为先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法律至上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方面,中央政法委书记周从社会管理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治体制以及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出发提出了社管理创新的五大理念。
其“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本质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形式法治,而且要使法律内含“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实质法治; 其“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是要求法律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关涉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应以多方主体参与为目标; 其“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可理解为强化源头立法的法制要求。
“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亦是对法律处理多元利益和多元诉求的要求,这些理念最终要以法治理念实现,而其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理念则对法律理念的直接表达。
在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遵守的同时,还要求这种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以保证人们可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从而保证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之下。
从法治的内涵可知,以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为基本要求,以法律的稳定性为基本保障。
有别于此,社会领域的创新则要求人们对既有的体制、制度、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时作出调整与变动,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律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创新所体现的变动性至少在表面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创新,就势必面临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及其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实施法治,则又面临如何保证创新的及时进行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问题。
在社会管理领域,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2.法律与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同或相关的事物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和其他事物相比,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系统更加突出。
社会管理创新和法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整体性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宏观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目标和原则,是其他各项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重要依据。
反之,各项基本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具体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又决定了宏观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确定目标和原则能否实现。
没有各项基本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具体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以及不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互相间的联系与配合,也就没有总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动态性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世界上一切开放系统一样,需要不断的与外界环境交流能量、物资和信息。
从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就社会管理本身来说,即便是解决一个稍微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制定管理创新就达到“最佳方案”的程度,需要管理创新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才能逐步做到优化。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本身也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管理与法律的文本,而是一个由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制定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执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着重通过执行和实施的环节作用于社会环境。
作用的结果又会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评估等环节影响到新一轮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制定。
只有社会创新管理这个政策和法律存在,这个动态过程就不会停息。
除了上述的2个方面外,管理法律的系统特性还包括层次性、结构性和相关性等。
在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系统特性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创新法律的整体性。
因此,人们在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和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时,必须具有综合的观念、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认识和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要求。
结 语
法律服务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其所属的上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如法律制度创新与政治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经济管理创新等的相关性及其协调;也要关注平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如法律服务创新与立法创新、司法创新和行政执法创新的相关性。
‘法律服务组织作为中介服务组织,与社区管理组织创新、新的调解组织创新等的关联性和协调;更要关注法律服务创新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创新的关联性和协调,如内部人员观念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创新、提供法律服务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法律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戴佳.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N].检察日报, -08-22
[2]于洪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路径何在?[N].光明日报,2011-08-14
[3]谢耀南.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思考[N].闽西日报,2011-07-23
巧取引领角度 创新阅读方法 篇3
一、从朗读角度引领阅读,播洒激情膨胀剂
有感情是朗读的灵魂。特级教师盛新凤引领学生阅读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是这样播洒激情膨胀剂的:
师:刚才从同学们的意见中,都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这三句话。(媒体播放小鸟的三句话)这样吧,你先一个人在位子上,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学生自由地练读。)
师:想读了是吧,谁先读?任选一句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我听出有点焦急了。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焦急。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同学要读吗?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在为大树担心呢。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焦急。咱们一块读好吗?
生:好。
师:第一句。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老师感受到,大伙儿都焦急起来了。再读一次。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你们看这边的孩子,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师体会到了他心中的焦急。再读第一句。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读下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您知道吗?他多么想知道呀。再来一次。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再读下去。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
盛新凤老师为什么从朗读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而不是用讲解的方式去体会小鸟对大树的一片真情?用徐世荣先生的话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文本;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赋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会使人感受。”不错,朗读是一种“综合、融贯、活的、感受”,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以及情感到位。
盛新凤老师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地引领学生朗读小鸟寻找大树时,焦急而又担心地询问的三句话?原因之一,朗读是在用声音、表情传达文本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柏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指出:信息的反应等于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所以,朗读的读书声为最至清,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表情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原因之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要反复涵韵文本,才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从朗读的角度引领阅读,学生可以经历三重境界,用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第一重境界,读顺课文,语音渐觉流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读通课文,语意渐觉通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读懂课文,情意渐觉酣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跃出文本”,给“作品以生命”,“使人感受”,熏陶学生的情感,吸取文本分泌出来的“奶汁”。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
二、从默读角度引领阅读,点亮思维绿灯
默读是在做思维体操,思维通道要亮起绿灯。默读靠视觉器官接收文本信息,通过思维处理信息。默读包括“视觉器官”的速读、略读和浏览,要让学生掌握两个要领:一是眼睛的视幅要宽;二是进行成组视读,要求学生把逐字逐句“合成式”的认读方式变成由语言构成意群的“整体式”认读方式,通过眼球转动,扫描整个意群,整体领会意思。从默读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通常使用四种方式:
1.心读。引领学生默读抒情类课文时,每个字的声音都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而是通过内部语言将文字清晰地呈现在大脑中,心随文本的情节起伏跌宕,如一叶扁舟凌于万顷碧波之上,乘风破浪地驶向默读的预设目标,所谓用心读书即是如此。心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宽。学生阅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心里想到军歌中的小白杨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就更深刻了:驻扎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境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有一位锡伯族战士程福胜,1982年,回家探亲后,捎回了母亲准备的十棵小白杨树苗,种在了哨所旁。由于条件艰苦,十棵小白杨只活了一棵。32年过去,小白杨的精神,仍在哨所代代相传。用心去读往往能给学生一种自慰的心理满足,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达到独立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不把心融进去,就算目光穿透纸张,也不能真正领略文本中饱含的况味”(叶圣陶语)。
2.意境之读。古诗类课文往往由丰富的意象构成。默读的“意境之读”,一是引领学生与诗歌的作者对话,走进诗歌作者的内心;二是意象的拓展,诗歌是流动的意象,让学生在流动的意象中发现、体验情感;三是回归文本,让学生在默读中细细含韵文本的丰富内涵,使健康的心灵一点一滴地诞生于一次一次的默读经验之中,让心灵丰满,精神愉悦。
3.字面读。学生默读叙事类课文,用眼扫视文本,粗知大意即可。默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引领学生将语言文字以句,或者以行、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视读。当学生默读扫视到“快四十岁、挺高、四方脸、高颧骨、布满皱纹、两鬓斑白”这些文字时,就可以了解到“字面义”,如见图像一样见到了“老班长”;当默读思考到“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硬咽下去”时,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到“字中义”:“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当默读体验到“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学生就感悟到“字外义”,如同见到了一位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老班长”;当默读涵韵到“看着我们吃完、露出了一丝笑意”和“奄奄一息”时,学生就可以听到“弦外音”:这个鱼钩挽救了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而老班长却为此壮烈牺牲,也就不难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意思了。字面默读,使这些文字信息如同图像一样将它“并行”地进入儿童的大脑中枢,并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编译信息,使眼脑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达到略读的教学目标。
4.参考读。学生默读议论文、浅易文言文,需要使用一些参考手段才能进行,比如遇见生字需要停顿下来查字典,弄清字义;遇到不懂的新词,需要翻词典,联系上下文琢磨词语的具体意思;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对照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默读的方式还有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跳读等等。这些默读方式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忆、思考和想象四种思维。
默读不等于默读教学。默读是个人的主动阅读过程,它拒绝外界的干预、支配。默读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进行默读教学设计;驾驭默读教学课堂,即驾驭学生在默读时的思维动态,驾驭“学情”(学生在默读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引领默读过程;指导默读方法;评价默读效果;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等等。引领学生默读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从理解关键词句角度引领阅读,瞄准文本切入点
为什么要从理解关键词句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现代阅读研究表明,句子的意义重心是一些“意点”(词语),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意点与意点之间跳跃的过程。语文教学最终是要回归文本的关键词句,回归文本的细节,回归文本的血脉,回归文本的意义场中。也就是说读书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因为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组织结构的信号体系。如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引领学生抓住“穿、下、向”三个动词思考阅读:同样是描写地域的四个词语,为什么“巴峡、巫峡”之间用“穿”而不用“下、向”?“襄阳、洛阳”的前后为什么不用“穿”?可以说成“向襄阳”“下洛阳”吗?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就会明白,原来诗人是因为巴峡、巫峡的“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襄阳;再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精准用词,反映了诗人饱受战乱之苦、欣喜国家统一、急急忙忙回家乡的迫切心情。从理解关键词句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就是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培根说:“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假如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笛卡尔的观点与此相似,他把这种准则称之为“指导心灵的规则”,即问题研究,其方法为探究的方法和怀疑的方法,并以此推动知识论的转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随之便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产生“文本细读”的冲动,对文本语言、结构、音韵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找到文本中的“缝隙”,细细品味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
四、从感悟思想感情角度引领阅读,启动语文双引擎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双引擎。语文课程,它不仅是解释,不仅是说明,不仅是授与,还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从感悟思想感情角度引领阅读,学生在涵泳文本中得到情感熏陶,在情感熏陶中受到智慧启迪,在智慧启迪中进行言语历练。阅读,就是与最伟大的智慧对话的过程,就是在获得智慧的过程中发展智慧的过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你来体会体会皇帝的内心世界!(生读得不够夸张。)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真是荒唐!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真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师读,读得快速、震惊、害怕、担忧,生再读。)
师:皇帝此时真是胆战心惊、可怜巴巴呀!如果前两个大臣说实话,他还会这么窘吗?如果他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转身会对大臣和骗子说什么?
生:你们俩居然敢骗我,这布料明明就不存在,你们不想要工资了吗?
师:到这个时候,还想着要不要工资问题的皇帝!(全场笑。)
生:你们胆敢欺骗我,犯的可是欺君之罪,来人,拉出去斩了!
师:多么威严的皇帝!这两个骗子犯的可是杀头的罪,还有人说两个骗子聪明、机灵吗?
生:没有!
窦桂梅老师从感悟思想感情角度引领学生阅读,有两大亮点:一是与学生“共情”。现代心理学和传播学常用一个概念——共情。说的是甲乙双方传播的最好效果是双方在某一点上有一致的情感。在学生朗读不够夸张的时候,她亲自示范朗读,与学生达成情感共振。二是与诚信共舞。窦桂梅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正确的思想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学生虽然不再面临血与火的直接考验,却经受着更多物质上的诱惑、精神上的迷宫。越是这时候,越需要将信仰扛在肩上,而定位学生的精神坐标,指引学生人生行进方向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
五、从体验表达顺序角度引领阅读,踏上写作便车道
从体验表达顺序角度引领阅读,就是帮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踏上写作便车道,构筑两条语言生长线:一条是“言语技能线”,致力于学生个体语言的“学得”;一条是“生活经验线”,着意于个体语言的自然“习得”。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要引领学生从第7自然段入手,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1.阅读课文,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1)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她喜欢读书。)(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珍爱读书。)(3)引导学生“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相互交流。(4)“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第5、7自然段),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的理由。(5)“再读其他部分”,“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①第1自然段,作者用“假设”手法仿佛在与人倾谈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把从书中获得的乐趣表达得淋漓尽致。②第5自然段,作者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热,家越回越觉得美丽,书越读越发现新东西。③用设问修辞方法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表示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④用词语概括第4自然段段意:一是行千里路,读一本书;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是熟读成诵。⑤比喻,把书比作“故地”,是说书已经读过许多遍了,了解并且熟悉,表达作者对书的依赖之情:故地重游,其乐融融;一书多读,温故知新。(6)“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互相学习借鉴。(7)“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课文作者是男是女?有怎样的生活经历?相互间畅所欲言。教师再出示课件:课文作者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出生于1924年9月4日,病逝于2004年。曾荣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她是英国诗人ConradAllen的女儿。她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课文第七自然段关于读书的方法,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献辞时写到过。
2.积累练笔。引导学生谈自身对书的感受,完成“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有位学生练笔时写道:“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是唐代诗人陈寿写的鞭策我们读书的珍贵名言。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缺少的东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真正地走进了“书”的世界,“书”就成为了我们永远离不开的好朋友。记得有一次,我偷偷地跑进爷爷的书房,拿了一本《小雨点住旅店》,悄悄地蹲在家后面那棵高大的挂花树上,如醉如痴地读了起来。书中的人物有的哭泣,我也跟着哭泣;有的疯狂,我也跟着疯狂;有的情绪高,我小小的心就随着蹦蹦地跳个不停;有的情绪低落,我小小的心又缓缓地沉入海底。心想:这位作者真有才呀,把枯燥的语文知识编成了童话故事,让我在快乐地阅读中分清楚了什么是明喻、什么是暗喻、什么是借喻,我从那本书中得到了很多的知识。“千层宝库来翻开,纵横乌黑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小伙伴们,快快从书中寻找乐趣吧!一定要快哟!(五年级一班袁雯麒)从体验表达顺序角度引领学生阅读,就可以营造一个写作的众创空间,培养许多习作小创客。
六、从体味各种文体角度引领阅读,吸纳普惠价值
1.关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语言,让人永久不忘:“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作品细腻的笔触,生动活泼的语言,把雨来刻画得栩栩如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那是他们自己的。”巴金是这样回忆自己童年愉快的读书情景的:“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吸取了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了较高的境界。”
2.品味诗歌的“诗眼”。“诗眼”行家称它为“响字”,一般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比如赏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引领学生抓住诗眼细细品味:“红”,以色代指花;红花沾雨,故曰“红湿”;所看之花,非一株两株,而是一丛丛,一簇簇,故曰“红湿处”。“重”字,不要呆看,把一座锦官城妆点得分外妖娇,这也就是“重”;“锦官城”,即成都。不说成都城,而说锦官城,虽与声调有关,但主要是为了适应诗的内容的需要。诗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喜悦的感情和优美的境界,所以特地选用了这个有声音、色彩的漂亮的名称,并借以和盛开的红花取得协调一致。锦和花原是老搭档,成语中就有“如花似锦”“花团锦簇”“锦上添花”等等,用锦官城,正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如果将这句改为“花重成都城”,虽然意思完全一样,但声调既哑,色调也暗,削弱了诗的感染力。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的色彩中时,儿童才能理解它。
3.玩味童话的“童趣”。童话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摇篮。童话充满童真、童趣,《皇帝的新装》多么有趣啊!两个骗子多么狡猾啊!说假话的大臣们多么愚蠢啊!一丝不挂的皇帝多么可笑啊!敢于说真话的小男孩多么可敬啊!教材中的童话以歌颂美好的人物、美好的心灵为主。儿童在学习童话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角色认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对道德养成、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他们的智力发展也非常重要。
七、从诵读角度引领阅读,走进书香社会
从诵读角度引领阅读,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书香社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要“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诵读就是读出声音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熟读;二是背诵,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如背诵《山中访友》自己喜欢的段落;三是朗诵,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1.诵读的三重境界:(1)原境诵读。诵读时重视原境的辨识复原,“口中念念有词、脑中时时显像”,因为诵读的本意是为了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原境诵读,一是紧扣“眼睛一眨就是一句”的速读、“沐浴”与“沉醉”结合的思读,透过语言文字辩证复原文本的意境;二是创设情境,进入文本之境的诵读。(2)意境诵读。诵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发掘,因为阅读的文本往往是由丰富的意象构成。比如叙写人物的文章,也有融象(人物形象)之境。古语说:“读书不想,犹如隔靴搔痒。”“想”就是想象文本的美妙意境,引发诵读的兴趣,达到高效诵读的目的。(3)心境诵读。诵读必须关注儿童的心境,儿童诵读自然是儿童个人之读,走进童心尤其重要。一要缩短文本与儿童的心理距离;二要引领与童心感召结合;三要从诵读别人的作品开始,鼓励儿童努力成为自己;四要情境建构性积累,在诵读中真正把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生命。
2.引领学生诵读审美:(1)领会诵读的读字清晰美。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2)享受诵读的节奏音韵美。诵读要有节奏音韵,比如诵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就要读出节奏的音韵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节奏音韵美是思维的丰富源泉,它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诵读时,不仅要让学生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头脑去思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印象,非常重要。(3)领悟诵读的意义感觉美。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悟:“一水间”“数重山”,如此之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又是一年,时间久了,早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终究羁旅他乡,不能“还”。学生理解到了诗人又想回到皇帝身边帮助他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的矛盾心理,又记住了王安石曾经“泊船瓜洲”这件事情。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说了一个名词叫“事件记忆”,事件记忆能激活人的大脑皮层,使人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4)品味诵读的激情感召美。如朗诵臧克家的《有的人》时,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会得到许多人的怀念?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会受到人们的唾骂?朗诵的激情感召着学生心向真善美。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和自我鉴赏能力。(5)领略诵读的磅礴气概美。诵读有如洪钟巨鼓的磅礴气概美,给人精神的振奋和成功的力量。曾经,美国一名记者问李嘉诚先生成为华人首富的原因,李嘉诚用两个字回答:气概。这名记者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令我终身受益!”
总之,巧取引领角度,创新阅读方法,能更好地让文本信息在学生的大脑中“3D成像”,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陶冶情操,享受快乐的阅读过程。
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 篇4
1 新闻的角度
新闻存在的目的在于将当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展示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在新闻编辑工作中,首先,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后才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编辑和表达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与传统的文章写作相比可以发现,新闻的写作和编辑范围比单纯的写作要广得多,需要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所出现的事件,并带给人不同的思想感受[1],而写作只需要对事情进行描述就行。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需要描述的事件进行分析和阐述,引导大众对此产生出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
2 当前新闻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新闻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交流的工具,其主要是为党和人民而服务的,通过新闻文章来实现控制舆论导向的作用。但在当前的新闻中,却表现出许多不足之。首先,关于会议方面的新闻报道过多,重要的会议内容的确需要进行新闻报道,但在报道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量的控制,在报道过多之后,反而会失去许多的受众,起到相反的效果[2]。其次,对于领导人的宣传过多。最后,新闻报道中插入大量的广告信息等。这一系列的不足之处,使新闻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严重阻碍着新闻工作的继续发展。
3 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措施
针对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分析其影响,制定出以下的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措施。
3.1 从受众角度考虑
一则新闻的报道是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其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受众的注意力。以上文提到的会议报道过多,领导人宣传报道过多等为例,会议报道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和信息,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但从受众的角度进行考虑[3],他们更多地是只希望听到会议的重点。因此,在新闻编辑时,可以着重报道会议的重要地方,对于领导人的发言讲话等,只需要表述其大概意思就好,不然会使受众观看时候显得特别的枯燥乏味。
3.2 注重新闻的可观看性
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广大的受众,并且成功的引导大众的思想。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当注重新闻自身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可观看行。例如:在采访和报道某重要领导人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报道方式,将该领导人所说的话和相关意思表达出来,会显得非常空洞乏味。应当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在其中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让新闻更加具有吸引力,具有更多的受众。
3.3 新闻播报要求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在播报时,仍然采用以往的方式会严重的影响新闻播放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新闻播报进行创新,根据当前的形式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例如:传统的新闻播报,播报人员通常表现出较为严肃的表情,按照事前准备好的新闻稿播报,使人们在观看时,自身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气氛,且显得特别枯燥,这也是许多人不喜欢观看新闻的原因之一[4]。在此情形下,新闻播报人员应当做出适当的创新,改变自身播报时的音调和语气,改变播放时时严肃的氛围,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听取新闻,最好能够达到当前一些主持人做到的一些效果,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受众。
4 结语
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也应当发生相应的改变,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新闻编辑工作,且在采编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创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发挥出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新闻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当前人们对新闻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新闻作者应当思考采取怎样的方式,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工作,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海清,董瑞海.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分析[J].科技传播,2014(6).
[2]汪洋,吴兵.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及其创新[J].科技传播,2012(4).
[3]朴贞善,刘瑶.关于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2(22).
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创新 篇5
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一切具有跨时代气息的词语,接踵而来。创新无非是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一切伟大的创举皆始于创新
创新的精髓就在于新字,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必定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新意,抛开旧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这就是对创新的解释。但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创新一词在生活中的表达意义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架正常运作的照相机,也许在当我们使用它是只是单纯地拘泥于一种模式的拍摄,单纯的拘泥于一种角度的记录,那么拍摄出的景色永远只是那样平凡,毫无视觉冲击;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拍摄,换一种姿势去拍摄,那么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角下产生的照片必定无与伦比,精彩无限
也许,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们都忽视了新的存在,都忘记了要去创新,或认为生活很平凡无新可创。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新就在我们身边,新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多角度思考的脑,有一颗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
不知道你留心过苹果中藏着的秘密没有。也许你曾经不知吃过多少个苹果,通常的做法是从苹果的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出,倘若横着切开呢?横着切开是什么?是一个清晰地五角星图案。
是的,苹果很普通﹑平常,但是知道苹果的秘密的人却很少。人们只是局限于常规的思考﹑行动,很少有人想过换一种方式去切苹果。既是一个人一生吃过再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展望我们的现实生活,困难重重,艰难重重。困难就像一扇铁门牢牢地把我们锁在里面,而创新就像是一把开启铁门的钥匙,能助我们脱离险境。如果我们当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蛮力,使用寻常方法去打开这扇铁门而不是换个角度思考,另择出路,那么最终我们将被锁死在门后。其实乌鸦喝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乌鸦没有在尝试了一次的情况下,换角度思考,它最终也不会喝到甘甜的溪水
从创新角度促进财政税收方向发展 篇6
关键词:财政税收;创新;财政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6
一、目前不同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的状况
不同地域因为分税制的实行而逐渐的被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很好的促进了区域财政的发展,每个地区的财政规模都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我们也需要客观的看到不同区域财政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地区财政已经表现出难发展的情况,例如历史包袱越滚越大、收税发展存在大量虚假情况、收支矛盾越来越明显、无法高质量进行财政收支等。
二、导致地方财政税收无法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历史包袱越滚越大。因为历史的原因,地方财政税收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背负的问题越来越多。中央财政困难问题在通过分税制财政改革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环节,但是却也导致了区域性财政困难的情况,部分地区不得不一年年的往身上挂账,导致财政系统超负荷运行,积重难返。(2)无法快速转换思想。因为计划经济的长久影响,导致很多地区领导在进行财政分配的过程中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频繁出现超支的情况,对整个区域的财政经济的良好运行和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3)财政资金没有在体制内运行。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互相就款项进行争夺,直接动摇了财源的根本,导致地区财政和经济的发展都备受阻碍。(4)各项配套设施无法与时俱进。因为配套设施没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财政收支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庞大的行政机构,冗杂的人员,导致政府财政效率过低,绝大部分单位都还没能进行社会化改革。(5)地方政府未能明确经济体制关系。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能够对当前的经济体制关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导致地方财政需要为很多额外的支出来买单。(6)因为政策原因导致的收支变化。我国政府频繁出台各项税收及政策法规的调整,导致地方财政税收收支矛盾加剧,地方财政发展困难。(7)财政支付太过随意。部分地区政府倾向于财政拨款进行项目投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当地市场,对当地民企起到了排挤的作用,而且地方财政税收也日渐紧张,阻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8)地方财政监管存在漏洞。地方财政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频繁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这也是阻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解决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对于经济和地方的财政税收之间的关系要客观明确。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职能和市场功能之间的关系。政府财政所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当是不与市场能力范围相重叠的地方,凡是市场没有办法实现的作用,政府财政都应该有能力实现,进而达到两者共同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需要按照政府的相关分工,对该地区政府的职责范围和内容进行明确,确保在职责范围内,政府财政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是需要对政府财政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根据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体制是需要进行转变的,无论是何级别的政府财政都不可避免,所以需要针对此构建稳定的公共财政体系及相关的运行机制。第三是需要将财政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方式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要在尊重市场能力的前提下,为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确定运作方式,以保证其能够保证市场主体之间最基本的公平竞争和确保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运营。
(二)重新确定新的政府理财制度。首先是要创新财政支
出。其重点应当集中在范围的拓展方面,并且对各个单位的公共采购制度进行完善,并且按照社会化标准对单位进行改革。对于国企改革需要遵循适时进退的原则,创新我国政府投融资制度,并且对政府的投融资范围进行重新的划分,以求可以更好的应对社会保障模式的转换和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补贴范围进行控制,对税式支出的规模进行控制,创新税式支出和財政补贴的制度。第二是要对财政收入制度进行创新,对税制结构进行改进,对当前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对政府实际可用财力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包含国有资产收益以及变现收入,可以更好促进政府投资制度改革。
(三)对地方财政税收的运行质量进行控制。在保证妥善处理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财政综合预算制度,对预算制度进行精细编制,确保高效、法治、规范和统一的进行政府理财。
总结: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并且具有社会主体特色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对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需要持续的进行创新,对创新改革财政税收的相关措施要严格落实,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也为我国财政税收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符合实际的情况,以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角度创新 篇7
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安身立命之本, 学术界以及实践者对此问题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Porter认为决定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是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1]。现有的研究虽然着重于探讨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问题[2,3,4], 但是从创新的本质—创新主体角度切入的研究较少。而事实上"创新主体"在创新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才能够真正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企业而言, 员工凭借灵感的迸发和个人的好恶所产生的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能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带来效益的有效创新需要以竞争性情报信息的获取为基础, 因为竞争性情报信息是创新决策的奠基石和创新过程的推动力, 它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度非常高。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最终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创新主体, 才能使其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并运用竞争性情报信息, 最终起到推动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2 竞争性情报信息
情报信息和企业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缺乏深入研究[5,6,7,8]。竞争性情报信息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CI) 可以被定义为:“企业的行动建议是从一个系统的过程中产生的, 包括计划、收集、分析和传播外部环境的信息, 这些信息关于商业机会与技术开发, 对企业与国家的竞争地位有潜在的影响”[9,10]。竞争性情报信息同时也被定义为“关于外部商业环境的行动信息, 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地位"或者是"一个信息的过程, 即企业服从于环境, 为达到其目标而决定其行动”[6]。
竞争性情报追踪的是一定范围内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者、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活动:包括不同的部门中一般的商业行为, 战略和战术或新的行动导向, 市场渗透率, 有形的或无形的需求变化, 专利注册, 调查活动, 新技术开发及其他[11]。这一过程可以与雷达扫描相对照, 他定点于新机会, 帮助转移灾害, 并且使公司能够了解其自身的演化, 同时监测环境。
竞争性情报活动通常组织于一个情报过程之中, 主要阶段如图一所示。竞争性情报处理的最终目标是应用竞争性情报所带来的信息, 做出战略决策及行动, 即对整体竞争环境的新变化作出回应。主体流程为: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应用信息。
来源:Savioz (2004)
3 创新过程与创新维度
创新通过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 (1) 什么发生了变化。即创新的类型, 包括产品创新、制程创新和服务创新。 (2) 感觉到了的变化的程度。即创新后所引起的变化的程度, 分为逐渐变化、激进变化与彻底转变[12]。如图2所示:
4 竞争性情报信息与创新绩效、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战略能够成为整体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3]。研究验证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关系, 并且指出创新活动会带来更高的绩效[13,14]。开发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对于创新活动而言是重要的部分[15]。市场和技术的相关信息的获取与高创新率正相关。合作联系以及网络的扩大提升了组织的创新潜力[16]。研究所识别出的信息源包括:公共机构、私人顾问、伙伴、专业联盟、科技和贸易期刊、贸易展览会、互联网、电子专利、研究数据库。竞争性情报活动为企业行动提供情报信息, 帮助企业做出管理战略决策, 并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整体的创新绩效[17]。企业的情报信息活动是基于他们的信息管理能力。一个企业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构成其商业成功的主要因素[18]。企业在本土及国外市场良好的表现与获得必要的竞争性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紧密联系。
信息本身、以及查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是企业能够识别出新机会和获取新知识的源泉, 偶发性的创新绩效的显现并非创新能力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每一次创新绩效提升之中, 是一种不断上升, 不断前进的力量, 而这种持续不断地推动作用需要创新主体去实现, 即创新主体挖掘情报信息、进而对竞争性情报信息甄别筛选并产生新知识, 这有赖于不同部门, 不同专业技能的企业员工在不断的交流与学习中去获得与创造, 而这些人员则分布于情报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结点上, 各个结点则内嵌于企业不同的部门中, 而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则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从创新维度的角度讨论, 特定的情报信息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新产品、制程、服务和专利的决策以及基于这些决策所采取的行动来实现的[8], 从创新过程的角度研究, 创新的四个阶段都依赖于竞争性情报信息的获取。第一个阶段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 后三个阶段则依赖于企业的创新学习机制对员工的信息分析、传递以及应用能力的推动作用, 而整体能力的增加会反过来增强企业员工的信号处理能力, 即员工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以及信息的捕捉能力。故而, 提升创新绩效、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有赖于对于创新主体利用竞争性情报顺利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
5 竞争性情报信息与创新学习机制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是一项并非一蹴而就的系统工程。上文已经指出, 竞争性情报信息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推动作用, 而创新能力是企业在一次次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真正的创新能力不是企业员工偶然灵感的迸发, 而是一种逐渐积累的必然。情报信息处理本身的过程是动态的, 但是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 它则是一种资源 (resource) , 创新能力本身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动态能力 (capability) 。因为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资源配置结构的能力。对于技术和制程而言, 创新能力的结果就是新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制造过程;对于组织而言, 创新能力的结果就是新的组织形态;对于市场而言, 创新能力的结果就是新的市场位置 (规模和范围) 。情报信息能力就是蕴含与创新维度和创新过程, 服务于上述创新能力的。并且它必须通过创新主体的能力来体现, 创新主体对于企业而言是具备各种职业技能的雇员,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培养普通员工成为创新主体的机制, 这种培养机制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生命力所在。
信息的搜集需要的是组织氛围的营造和信息技术的提升, 信息技术的完善是对硬件的要求, 而组织氛围的营造则是为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获取信息的积极性;而信息的分析、传递和应用的过程则是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将信息加工为知识则需要组织创新学习机制的建立。简而言之, 竞争性情报信息与创新学习机制的关系就是:学习首先是受到内外部情报信息的刺激 (例如竞争者的信息, 技术的信息, 客户的信息) ;进而组织感受到创新的压力;然后是内部选择阶段, 即选择哪些经验值得显性化, 显性化到什么程度, 这就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 并且组织要决定学习的强度, 即在知识表达, 知识编码, 知识传递, 知识共享, 产生全新未知知识等各决策之间进行选择, 以及什么时候显性化, 即学习时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 管理者的决策需要足够的内外部情报进行支持;进而是知识的内部复制扩散阶段;最后是知识的保持阶段, 这一阶段也孕育着下一次知识更新, 即创新的开始。根据图一可以得出, 信息处理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整个过程的各结点互相促进。故而, 将创新主体的搜集、分析、传递及应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全部纳入企业的学习机制的建立之中。所以, 创新学习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的过程就是创新主体培养的过程。
6 创新主体的培养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 本部分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培养创新主体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构建创新学习机制, 增强创新主体的情报信息获取、利用、传递和应用的能力。
第一, 创新主体培养的本质。
追求最新、最时尚或快速解决办法的公司通常不可能在进行深层次变革所需的学习上进行投资, 从而也不会产生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应该构建的创新学习机制在本质上是探索型的, 即试图修改、创造或构造一些新东西。也就是企业员工在参加长期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和学习团队必须主动应对问题进行创新, 愿意接受反馈和变革, 对企业有所贡献。
第二, 创新主体应具备的特征。
创新主体应该能够促使企业根据各方面的变化, 不断开发出新的结构和制度, 确保将新旧知识都保存在组织的记忆之中, 员工会获得和分享这些知识。员工的创新型学习是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 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种散漫的个体学习,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学习。学习的目标不是规则和程序等显性的东西, 而是隐性的知识, 包括直觉、专门技术、常识、核心能力等。创新主体不但在企业内部学习, 要更善于向竞争者和合作者学习, 更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学习得越快, 创新能力就越强。
第三, 创新主体培养的原则。
信息能否顺畅地传递, 知识能否有效地共享, 需要企业有整体的组织安排以及资源和管理努力的投入。那就需要一定的构建原则进行指导。根据圣吉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观点, 研究者提出五项指导原则: (1) 员工追求自我超越。个体通过教育、正式的学习活动和工作经历而获得专业技术, 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期望超出预期的绩效—提升创新意识, 即增强信息敏感度。 (2) 员工拥有共同心智模式。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博耶特指出, 共同的心智模式通过帮助员工将看上去无序的事件搞清楚原委, 以此来支持组织学习—增强竞争型情报信息的可传递性。 (3) 员工怀有共同愿景。代表了员工的共同观点, 由组织成员对公司使命和目标的认识衍变而来—使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就学习及其对个体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应达成共识。 (4) 团队学习。鼓励沟通和合作, 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相互尊重, 将他人视为企业的情报信息资源来重视—增强信息分析和信息传递能力。 (5) 鼓励员工系统思考。即培养创新主体的大局意识, 了解企业的使命、战略、文化、结构和管理实践各方面进行考察与反思, 促进各部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升信息传递、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能力。
第四, 构建创新学习机制的子系统。
(1) 学习子系统。学习子系统中有三个方面的学习类型:个体、团队、组织。创新个体通过培训、自学、技术指导、洞察力、观察和反思而不断获得新的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个体不断地处理情报信息和知识, 同时赋予信息不同的含义, 这将最终影响成员之间的关系, 导致每个个体都拥有更多的经验;团队学习通过整合不同的见解, 增进彼此的理解, 化解矛盾和冲突;而组织学习则决定了团队学习成果能否得到共享。总体而言, 整个组织的成员应该共同深入探究复杂问题和困境, 着眼于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组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包括文化、愿景、战略和结构。创新学习机制要求文化应该通过重视创造性、团队工作、持续改善和自我管理来激励团队和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愿景应该体现为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不断进行学习, 进而实现创新再造的的重要性;战略应该鼓励使所有情报信息和知识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公司结构应该尽量实现无缝连接, 使个体和团队间的信息流合作达到最大化。 (3) 人员子系统。人员子系统中就蕴含着创新主体。它包括员工、管理者、领导者、消费者、商业伙伴。每一个群体都会影响到创新成功与否。员工应尽量扩大知识面和社会资本网络, 管理者和领导者应尽量对员工进行支持, 合作者再创新过程中应该能够分享到利益。 (4) 知识子系统。知识子系统是创新学习机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和传递进行管理。知识子系统是连贯的且相互作用的。首先要收集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其次储存新的创新知识, 再次对知识进行编码, 保证有需求的人员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以运用自如, 最后是对知识的转换和应用。如果做到以上四点, 基于信息的创新主体的培养过程就得以运行。
7 结论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意义,创新方法
在时代的进程中, 小学体育教学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同时也在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想让新课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第一,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小学阶段, 学生感性思维丰富, 理性思维比较欠缺, 可塑性较强, 是锻炼意志的最佳时期。体育项目属于竞技活动, 运动员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来不断实现训练成绩的突破。训练的过程, 其实是培养运动员耐力、决心、意志的过程。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 而是教会每个学生坚持和奋斗, 鼓励他们向优秀的运动员学习, 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受益终生。
第二,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各有所长、分工合作,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小学体育课程教授内容比较广泛, 涵盖了足球、篮球等团队项目, 这些以团队为单位的体育项目最讲究的就是团队意识、团队配合。这种项目的体育教学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魅力和作用。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第三,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比以前高出了不少, 小学生升学压力加大, 学生大都作为独生子女肩负父母、学校的期望, 只好努力学习文化课, 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再加上好多家长过分宠溺孩子, 担心在运动中出现意外, 频繁干预孩子锻炼运动, 导致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断变差。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 在全班都运动、全校都运动的大环境影响下, 促使学生自觉地开展体育锻炼, 促进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1.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体实施者, 其自身素质和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说来,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素质: (1) 体育老师要明确不断进步的意识, 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活动,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能力。 (2) 积极投身教研工作,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研工作中, 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 探讨体育教学新模式, 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 (3) 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小学体育老师应针对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这是做好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步骤。
2.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出色的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意义,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前准备是开展高效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教师教课方法较为随意, 缺少必要的课前准备。传统的体育教学工作存在许多问题, 课前准备要有效结合这些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作为体育教师, 要多和其他教师交流, 进行互助性备课, 多了解一些其他老师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教学效果, 在参考别人的教学模式后有目的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 引入体育合作教学方法
体育合作教学方法是许多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教学方法之一。研究表明, 此方法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开展好体育合作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不同的学生, 体质、兴趣爱好、体育天赋皆有所不同, 教师要走近学生, 真正了解学生, 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加以合理分组。在整个体育合作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是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如何发掘同组别的成员的优点,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来。
4. 创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目前, 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补充的音像教材、网络教材都严重不足, 也很少有用武之地。作为教师, 要积极寻找一些内容丰富、知识点丰富、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像教材和网络教材, 要把这些教材主动推荐给学生, 教会他们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要力争少而新, 要能反映现代体育发展的成果, 要能突出重难点。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不能拘泥于固定形式, 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育事业。我国小学在体育创新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小学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创新学体育创新教学策略, 为我国小学在体育创新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叶丽彬.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1 (16)
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篇9
一、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小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将文化课作为重点、难点,将小升初的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综合素质,限制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育课程占据的课程数量比较少,并且经常被占用进行文化课,小学生的身体得不到训练。小学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基本上形同虚设。
2.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问题,体育教学也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大大下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学生无心学习体育知识,得过且过,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水平、教学素质、教学能力都有待提高,导致教学中有许多的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体育学习的兴趣,制约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4.体育教学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体育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完的评价体系,才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没有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作用。
二、创新角度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与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小学体育教师要确立进步与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与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小学体育教学服务。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研究活动,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找出缺点,扬长避短,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做好筹备工作,认真进行备课。课前的筹备工作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基础,一节体育课的成功,往往是要对课堂教学做好筹划,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在进行贝壳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灵活性的工作,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备课与实际体育教学结合,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若想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全面的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榜样作用,带动学生共同注重体育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小学体育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履行自身的职责,不要将自己的教学时间让给主科的教师,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课程,不要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学生的自由活动,就是学生随便做一些课外活动,这是对教学的不重视,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体育课程中的《球类》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给与高度的重视,普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基础的知识,普及相关的运动规则与项目,将这些知识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好榜样,从自身做起,全满的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
4.实施积极地教学,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实施积极教学。所谓的积极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要注重责任感的培养与激发。这里所说的责任感,包括学生的责任感,即在学习中的认真程度、学习态度,也包括教师的责任感,每个小学体育教师都需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课程,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专注的传授每一个知识,耐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一节体育课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这里所谓的责任感,除了在教学中的责任感,还要求教师要有责任意识,对体育教学产生热爱的心理。例如,在小学体育《田径》的教学中,小学生在接触一些田径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教师认真的指导与讲解,学生才会深刻的理解知识,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这是教师的责任。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生身体健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往往是非常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形成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创新角度:小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贺明雄.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2):37.
[2]齐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5):12.
角度创新 篇10
1. 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诚如我们所知,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源泉, 而金融创新更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一方面, 我国当前面临着更为开放、更加成熟、竞争也更为激烈的国际环境, 同时我国与国外经济组织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 与时俱进地推动金融创新则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 现代金融行业本身就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创新活动, 我国金融业服务的客户类型和面对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因时制宜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 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个体化, 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调整和革新我国金融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是具有竞争战略意识的表现。
2.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和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我国金融业也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一方面, 我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金融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资金市场更为灵活;另一方面, 金融创新也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显著下降, 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有效性也受到极大的打击。从现实情况看来,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金融深化所带来的金融创新同样离不开金融监管的约束和调控, 否则诸如“次贷危机”和“后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和损害将会不断扩大,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会不断增加。总的说来, 金融发展离不开必要的金融创新, 而金融创新效益的实现和风险的规避更离不开金融监管的辅助。
二、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 监管范围狭隘, 监管内容不全面
一方面,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明显地偏重于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内的合规性监管, 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和财产状况都没有开展相应的监管活动;与此同时, 我国金融监管并未将彩票市场、社会筹资业务、社保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准金融业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内, 而是交由其他部门协助监管。从它们的监管现状看来,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业务的开展十分混乱, 不少地区还出现了地方政府干预和挪用专项金融款项的行为。
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在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然而, 对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而缺乏关注, 更重要的是, 对于像网络银行等金融创新行业和领域, 我国金融监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 监管协调机制不健全, 金融发展空间受限制
从我国金融业当前的发展实际看来, 我国的金融监管采取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的模式, 也就是说, 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是实行分业经营的, 而在它们分业经营的基础上, 它们三者又分别接受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金融监管。在这种金融监管模式下, 监管工作的细化使得金融业的相关机构更好地识别和规避金融风险, 然而, 它的缺陷和不足所带来的危害也十分巨大。首先, 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的模式不仅会提高监管成本, 还会增加金融监管工作的重复性、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其次, 由于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存在不少合作项目, 工作的交叉性和关联性十分大, 但是由于多元化监管模式的实施以及相应的监管协调机制的不完善, 往往会导致相关的金融业务难以开展, 或者是开展的金融业务缺乏相应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金融风险由此大大增加, 金融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 监管协调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相应的金融创新活动难以开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也由此大大受限。
3. 金融监管手段落后, 专业金融监管人才缺乏
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过分依赖行政管理, 而没有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和模式。过多地采取行政管理和行政干预的方法和手段, 金融监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难以得到保障, 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随意性十分大。其次, 不少监管部门并没有实现与被监管部门的电脑联网, 也没有建立实时监控的监管模式, 因此, 监管人员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监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并开始层层上报的工作。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 投入的监管成本也十分高。
另一方面, 从当前金融监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看来, 金融监管专业人力资源存在严重结构性失调问题, 尤其是在基层监管机构, 队伍机构上存在明显的中低学历人员为主, 高学历从业人员少的现象。同时, 在监管人员当中, 能够掌握和熟练操作现代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并不多, 大多数人还停留在传统金融业务的操作水平上。此外, 当前监管人员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占据了大多数, 而从事专门的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却很稀缺。
三、基于金融创新视角探讨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战略
正如上文所述的,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存在无疑会降低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影响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增强, 更不利于金融业的金融创新。因此, 在当前金融创新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 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推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1. 创新金融监管模式,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由上文所述,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建立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的, 而这种监管模式带来的混乱和风险对我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十分不利。因此, 我们首先要对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投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推动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具体说来, 我们首先要保障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整体调控能力, 不能够急进地推动全面混业经营模式, 而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就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机构的协调沟通机制, 推动定期会议协商成为制度性的活动, 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与此同时, 我们要推动全行业监管标准的制定, 明确界定交叉任务的监管责任认定方式和手段, 以逐步实现向“混业监管”模式过渡。
而从长远看来, 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 推动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是真正有效的方式。通过合并人民银行的监管部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管理机构, 实行分区分片管理, 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同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困难、责任认定程序复杂的问题, 还能够最大限度地精简组织结构,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加强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 针对当前金融监管工作过于依赖行政管理和行政干预、没有实现全网联合的缺陷和不足, 我们首先要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和措施。具体说来, 我们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的工作规范和监管标准, 严格按照金融监管的行业制度来处理和开展金融监管工作, 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工作的影响力。其次,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信息化技术, 通过建立不同区域的数据信息库, 高效地实现金融机构数据与金融统计数据的对接和融合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对非现场监管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 从而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完善电算化档案管理系统, 通过对金融监管的连续性监管, 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 考虑到当前国际经济交流与贸易日益频繁, 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重大的现实情况, 我国要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交流与互动。针对当前国家之间金融监管政策的差异和矛盾, 开展合理的协商和交流, 借鉴相应的国际金融监管惯例和先进经验, 完善和调整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
3. 建立健全金融自律组织, 培养高素质金融监管人才
一方面,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 通过组建金融工会组织和同业协会机制, 形成一个在自愿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与监督平台, 进而减少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政府行政管理的依赖。具体说来, 通过这个自律组织, 我们可以实现完善的预防性监管, 减少大规划金融监管漏洞和缺陷, 并通过向社会发布相关的金融监管信息和政策变革信息,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另一方面, 考虑到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存在的人才结构性失调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掌握基础的现代金融知识和操作规范, 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有关部门还应该提高相应的招聘标准, 增强对应聘者专业金融理论知识、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和金融创新观念的考察和检测, 为金融监管机构引进专业化、高素质的金融实务监管人才和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型人才, 在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 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理论研究水平。
总结
总的说来, 金融监管工作的改进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 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在模式、制度层面加大投资和建设, 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同时, 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仍需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 以促进金融监管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建云.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金融研究, 2011 (9)
从传承角度看戏曲现代性创新 篇11
关键词:戏曲;传承;现代性;创新
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里独特而丰厚的艺术形态,在长久的发展中,留存了丰厚的艺术积淀,成为国粹和珍宝。戏曲是人类心灵需求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观念的、情感的世界。在戏曲的发展中,必须先强调保护与全方面传承,在这个层面上谈创新才具有合理性。
一、戏曲本位的传承
艺术的传承,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再生性的传播,尤其针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世纪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是指以某一戏曲剧目的舞台表演艺术为具体传播对象的传播。本位传播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一个剧目的完整的舞台呈现; 二是直接面对观众的现场演出。本位传播可划分为整体传播和分支传播,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目为单位在舞台上完整地传播给观众,这些传播可视为整体传播; 另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本"唱段"单出等形式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可视为分支传播。在整个21世纪,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是把整体传播与分支传播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的!整体传播是分支传播的讯息源,21世纪戏曲整体传播的业绩主要体现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两大方面!在整体传播的基础上,衍生出大量的分支传播!因此,21 世纪戏曲的分支传播非常可观,主要表现在剧本、唱段和单出表演三个方面。
从理论上而言,戏曲的传播可以划分为本位传播与延伸传播。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基于戏曲艺术自身的特点以及戏曲艺术对于观众的需求紧密相连。戏曲艺术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由编剧"导演"作曲"演员"乐队"舞美通力合作方可完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综合特点就决定了戏曲传播讯息源的丰富性和传播角度的多样化。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目为单位在舞台上完整地传播给观众; 另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本、唱段、单出等形式进行传播。经常有些大型剧目因演出场面大、演出时间长或因演出成本高不便完整呈现,故演出院团也会抽出部分精彩段落单独演出( 如折子戏表演) ,或演员可以借助某类舞台表演场合就某个精彩唱段进行表演( 如综艺节目中的唱段表演) ,尽管也是现场演出,但不是对一个剧目的完整的舞台呈现,因此,这些传播均可被视为戏曲艺术的分支传播。
整体传播是指把一个戏曲剧目通过舞台完整地传播给观众的行为。它是戏曲艺术最为“原真”的本位传播!因为它包含了一个剧目经过演员在舞台向观众表演的完整程序。21世纪,由于专业院团的出现和现代剧场的兴起,整体传播越来越成为可能,也越来越受人重视。无论是传统剧目的传播,还是新创作的现代戏和历史剧,都在本位传播方面取得过优秀的业绩。尤其是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在本位传播方面成绩最著。
艺术在传播上的可行性,证明了该艺术具备传承的价值和自身特质。
二、戏曲艺术的现代性创新
戏曲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保持经典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求新,这也正是戏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不可否认,戏曲艺术一直在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舞台表现形式上,中国戏曲在表现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诸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正因如此,现代戏曲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中国戏曲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到走向融合体现出一系列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中国戏曲艺术在写意与写实、单一性与综合性、程式化与创新性的的艺术诉求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兼容性、模糊性和重构性等特点,戏曲艺术也是在一种“语境”之中,折射出语言的效果、语言的表述和语言文本的本质,反映出戏曲艺术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中国戏曲艺术重视写意性,戏曲的写意性与后现代主义的虚构性和符号化的特征相吻合。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都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另外,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演员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段来比拟现实环境和对象。对舞台虚拟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是符号化的、比喻式的,而不是现实的真正时间和空间,这也与后现代主义“虚构亦真实”的本质相通。此外,在后现代艺术中,“现实”与“虚构”往往交织在一起。当下,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受后现代文艺思潮影响,突破以往单纯写意性的界限,表现出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趋向。不可否认,戏曲由于其高度的凝练性和程式化的特点,使戏曲知识缺乏的观众在欣赏戏曲时不免领悟困难。而时下,戏曲在尝试缩小专业人士与“外行”人在观赏方面的差异,有意识地降低戏曲欣赏的难度和门槛。现代戏曲将观赏传统戏曲所需要的主观时间感觉和空间想象力逐渐淡化。这种创新有待商榷。
戏曲是一门单一性和综合性兼有的舞台艺术,体现了后现代拼贴、综合和狂欢的艺术要旨。中国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而戏曲的音乐、舞蹈、舞美等都可以成为独立的舞台展演艺术。所以,在诸多元素中,模糊边界、穿插、混杂、拼贴成为现代戏曲创作的一个新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廷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J].艺术百家,2006,(04):40-43.
[2]刘厚生.为京剧折子戏呼吁[J].中国京剧,2005,(03):4-8.
[3]沃林格.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角度创新 篇12
1关于新闻角度
一般来讲, 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事件展示给群众, 确保有更多的人对这件事情详情经过有所了解。相比于传统写作来讲, 新闻报道写作的角度则相对较广, 从一定程度上讲, 写作大多是从正面直接对问题进行阐述, 而对于新闻报道而言, 则必须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做详细分析。同时, 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分析, 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也正因为如此, 新闻报道往往比简单的写作更能使受众产生兴趣, 吸引群众兴趣。我们可以新闻事件的每个点看成为报道的一个角度, 对于同一新闻而言, 如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 那么也会给受众提供多样性信息, 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1]。
2当前新闻工作主要存在的不足分析
新闻媒体充当着人民群众代言人、党的喉舌之效, 自我国步入新世纪以来, 其秉承着舆论导向之责。然而, 在发展的同时, 也还存在众多不足, 譬如新闻媒体的“三多”现象。所谓的新闻“三多”现象, 指的即是以下三点。首先, 会议报道多。其次, 官员上镜活动多。一般而言, 在做新闻之时可以将重要领导讲话剪辑或者编辑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报道, 但是在一般的新闻报道当中, 往往从省长、书记等职位逐场、逐地都作了详尽的报道, 且报道形式大多也是千篇一律, 多数表现为“几点希望”、“肯定成绩”等, 此外, 报道时间也非常久。最后即为低俗而泛滥的广告[2]。
3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的具体措施
对于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的具体措施具有多种, 笔者将分别从会议新闻以及新闻播报两种新闻采编模式进入探索与分析。
首先, 创新会议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路。笔者认为, 要对会议新闻进行创新, 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可以适当增加从群众的角度来切入、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以往的会议报道部分, 可以从群众需要的角度来剖析, 将传统呆板的媒体报道做活、做好。要做到这点, 就必须从群众的视角来看问题, 基于群众的眼光来不断摸索与探究, 只有如此, 才能有效改进传统会议报道形式单一的报道模式。一般而言, 新闻是报道的基础, 而对于会议新闻来讲, 其主要传达的信息即是广告与政策, 而对于此事件进行展开报道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普及这个事件, 让广大群众也对此事进行掌握与了解。与此同时, 还可适当将会议、相关领导情况与当前焦点事件相融合, 达到新闻上的与时俱进, 对于这样的报道形式来讲, 可能更能够吸引受众视觉。第二, 增加新闻可看性。新闻工作是党的喉舌, 因此,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 一些与党的政策相联系的新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许多新闻在报道的时候大多遵循老一套方针, 不仅观众不受待见, 长此以往, 广大新闻从业者也将感到疲于规则, 无法采集出好的新闻。因此, 在新的形势之下, 必须对新闻采编工作加以创新, 适当增加新闻的趣味性与深度性及可看性, 才能让百姓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3]。
其次, 从新闻播报的角度来看创新采编工作思路的具体措施。当前, 许多电视台已将传统播音者定位为主持人, 具体来讲, 也即打破了传统播音人员身上的刻板性。对于主持人而言, 其岗位要求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依稿读文、字正腔圆的模式, 必须摆脱传统束缚, 让他们同其它节目主持人一样, 在节目当中呈现与观众沟通、放松的姿态, 在播音的同时, 也要展现主持者自身的个人魅力。要做到以上这些, 对于主持人来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进行播音之时, 必须掌握好用语、用词及发音方式, 摆脱传统新闻播报定性思维, 可以适当将主持人个人标志情感色彩等适当保存到节目中去, 比如说话的面部表情、咬文嚼字的特殊习性、富有人情味的适当调侃都可以予以保留。在当前的电视节目当中, 这种模式早已被各省级及地方台所运用, 当然, 中央台在非《新闻联播》时段也对其有所引用, 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模式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观众乐意接受也愿意参与, 可以说, 此种播报模式是真正实现了沟通零距离, 达到了“广而告之”之效[4]。
最后, 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路与角度, 可以给新闻领域带来一股全新的风气与力量, 促使新闻事业再上一步台阶。如前所述, 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了解群众、深入群众, 新闻报道才能尽可能广泛与真实, 也才会更具公信力与说服力, 凝结全民向心力, 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也才能对新闻价值真正认可, 也只有这样的新闻, 方能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对党起到它理应承担起的社会之责。然而, 由于各方因素所限, 本文所探讨的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还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新闻工作当中, 希望业界同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对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进行创新, 也唯有如此, 我国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在国际新闻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阴卫芝, 刘亚晶.媒体发展的短板:采编业务规范化——兼论采编业务规范理论研究之亟待加强[J].新闻与写作, News and Writing, 2013 (3) .
[2]刘梓良.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从业者素质——建立《新闻采编执业资质标准》试点报告[J].新闻记者, Journalism Review, 2010 (7) .
[3]吴良勤.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地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