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角度

2024-05-14

推广角度(精选5篇)

推广角度 篇1

一、何为“养老金入市”

首先, 当前我们所议论的要入市的养老金, 是专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它由个人缴费和企业参保形成, 分散在各地方。

养老金进入的市场是资本市场, 并将其进行市场化运营投资, 而不应简单理解为进入股市。我国多种养老金中, 全国社保基金 (国家战略储备养老金) 、企业年金 (第二支柱养老金) 均实现市场化运作、入市投资, 仅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一支柱养老金) 。具体来说, 养老金入市就是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 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在内的多个投资领域。

二、养老金入市的风险

(一) 资本市场风险

资本市场价格有起有落, 养老金入市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目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风险的不可控、监管力度的缺乏, 资金需求量猛增而导致IPO的滥发增发, 多数上市公司的资质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心的是“炒风”根植于我国股票市场, 机构投资者的不足, 使大多数散户投资者产生“羊群效应”, 没有固定的投资行为, 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盲目运作。过度炒作时, 就很容易产生泡沫, 直接导致养老金投资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加大。

(二) 利率风险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加剧的现实状况下, 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将以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为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杠杆, 以基准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手段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所波动。而目前固定收益产品是大部分养老金的首选投资项目, 所以, 一旦央行加息, 养老金的相对超额收益必然大幅度减少。

(三) 社会道德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存在监管缺失, 内幕交易、“老鼠仓”等操作不规范现象。基金公司基金黑幕和利益输送丑闻频发, 基金经理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尚待认可。养老金入市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 一旦养老金的庞大资金被用来谋取私利, 后果不堪设想。有学者就认为, 养老金作为保障国人未来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 投入资本市场, 无异于羊入虎口。

与此同时, 养老金是社会未来无数老百姓的生活给付, 一旦投资失败, 必然激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与恐慌。影响社会稳定运行, 甚至成为社会危机爆发的诱因。

三、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理

(一) 加强顶层设计, 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 拓宽投资渠道

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调研考察、集思广益, 通过政策改善及制度完善, 使养老基金能够在有较好预期回报、收益预期明确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上拥有优先权。因此, 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除一般的二级市场 (股票、债券) 外, 还应该包括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实业、基础设施建设、另类投资等。

( 二 ) 加快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 创造更为多样丰富的金融产品, 促进养老金的多元化投资

以我国债券市场为例,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42%, 但同期占全球债市的比例仅为3% 左右, 债券市场规模还是过于小。并且, 我国债券市场的构成也不合理, 国债和金融债所占比重较多, 而发展迅速的公司债、企业债的总量忍让严重不足, 其他如资产支持债券、指数型国债、市政债、高收益债券等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为保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各类养老基金有更多的资产配置选择工具, 市场上的金融投资管理机构应在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养老基金投资需求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上展开更多的积极探索。

(三) 优化投资分配结构, 实行多样化投资, 分散投资风险

应坚持证券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基本原则。因此, 合理配置养老金的投资分配比例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新兴市场, 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因此, 为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 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比例不应太高, 应比企业年金允许投资权益类资产 (股票、股票型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更低, 而应将资金大部分投资在低风险的金融资产上如金融债, 企业债等风险相对较小的固定收益债券, 也可以投资共同基金产品和业绩良好的蓝筹股。

(四) 加强对基金公司的监督检查, 完善与资本市场相关 的立法

养老金的主要资产管理机构是基金公司, 它掌握着养老金的投资权。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审查, 防止内幕交易等问题的出现。应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 加快养老金入市的立法进程, 对出现违规操作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

(五) 强化基金信息披露, 提高养老金运作的透明度

养老金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公众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应当敦养老金的管理方及托管方及时真实地公开养老金的运作状况, 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同时, 积极接受广大民众的建议、质询与意见。

参考文献

[1]宋效中王国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养老金入市问题》武汉金融2012 (9)

[2]江雪峰梁晓姗.《浅谈养老金入市》中国证券期货2012 (2)

[3]景爱民《如何看待养老金投资股市》晚霞2012 (4)

[4]高兴《养老金不能成为股市的炮灰》新民周刊2012 (7)

[5]郭福生《对我国养老金入市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2 (14)

推广角度 篇2

浅议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消费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社会学1班兰睿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消费与文化角度分析了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发展和推广的现象。认为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往往是一种共有行为,是一种同时为许多人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文化。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经营,二是管理,三是文化。其中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

【关键字】消费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Shallow discuss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ength

-from consumption and the Angle of culture are analyzed

LanRu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class 1 Grade 10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consumption and culture analyzed the modern enterprise attention to enterprise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phenomenon.Think consumption is not only to the behavior of the1

individual, and is often a were behavior, is a kind of at the same time for many people common expression of culture.But for an enterprise that,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ainly have three key factors: business, 2 it is management, three is culture.On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qu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So developing enterpris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strength.【Key words 】 consumption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引言】

鲍德里亚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符号消费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消费品的符号意义或象征意义超过了它本身的物质或实用意义。人们在消费时,首先追求的不是消费品的实用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实用价值退居第二位。”的确,在当今社会消费所表征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整个社会无疑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企业注意到这个变化,跟随其调整了他们的竞争策略——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那么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如今企业文化到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企业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笔者将结合所学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从消费与文化的角度分析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有文化消费的社会行为成为消费的主角。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科学技术之争外,文化之争似乎成为其竞争的核心。解释此种现象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消费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①。它是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品符号体系[5]。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

②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它反映着企业的追求、形象和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6]。

由此可以看出看出消费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简单说消费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基础,主体的消费文化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文化反映着消费文化。基于上述的观点谈谈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②王宁 《消费社会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耀 《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规范和整合员工们散乱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本企业独特的规范理念。因此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创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从而产生一种高效的运作系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文化贯穿企业的各个方面。它指导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准则,并维系着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着员工的向心力。企业文化涉及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规范着员工的言谈举止,这些潜在的效用都是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企业文化熏陶着员工们的敬业品质。从而创造一个质量优良的团队群体。员工团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所以,企业员工及其企业的领导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一群有素质、有职业道德、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二、简述现代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现状

在21世纪的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是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就目前的整体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而言,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也有需要改善和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其真正内涵。

纵览在各行各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多数企业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从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例如一些规模不大和机构设置较少的企业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管理者曲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意义,将思想教育认为就是一种文化建设,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存在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具体实践活动相分离。

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具体实践活动相分离,二者似乎毫无

关联。而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那么企业文化的就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从而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三)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

文化建设越来越缺少创新,缺少本企业应具有的特色文化。例如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其长远的文化意义,没有认识到文

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继续持久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实际上,企业文化应是某一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法则,是一种的个性化表现[4]。

三、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对策

在一个消费文化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每个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管理制度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呢?

(一)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中高层次管理手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既反应企业员工的业观念、行为准则、集体意识,又反应企业宗旨,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目标、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企业文化是广大员工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能否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及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行为约束同时也暗含着一定的管理方式,因此它必须融入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去。然而不同的企业又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然而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得不到其想要效果。所以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思路,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应创立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

每个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育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但都必须体现出本行业、本企业的特色。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从企业文化各个方面做全面而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从而打造一个属于本企业的独特文化体系[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诉,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的主要方面便是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伴随着文化与消费共同发展产生的文化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且文化的力量似乎凸显的越来越明显。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说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齐晓琦.以企业文化推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中国中媒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李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3].谢海源.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A]

[4].郑文娟.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A].绍兴市质量协会

[5].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耀.《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0级社会学1班

推广角度 篇3

关键词 阅读推广 读者发展 理念 高等院校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3.008

The Associ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University: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 Development

Zhao Jingjing, Zhang Lili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been active in reading promotion and every year they throw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to it.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behavior is not obvious and also the good reading atmosphere on campus is not formed. The reason is lack of awareness and research of reading promotion targets. In Britain, the concept of reader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our reading promotion. So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reader developm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reading promo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by this paper.

Keywords Reading promotion. Reader development. Concep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阅读是教育、学习、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并具有提升整体国力与开发个人智慧潜能的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的兴起,计算机、手机的普及,人们阅读生活拥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人们阅读的机会不断增加,阅读时间普遍延长。

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传播并未向深层次、文明化的方向转化,反而那种宽泛的、肤浅的、功利性的文化信息更为流行,网络上大量的、即时性的、碎片化的信息占用了人们太多的精力,导致人们无暇去思考。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授指出,大学生们的阅读现状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缺失人文阅读,缺失纸质文本阅读,缺失结构性阅读和目标性阅读,更缺失“苦读”和“悦读”、“深阅读”和“深思考”。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才是阅读真正的障碍与危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才是阅读推广的终极目标。因此本文拟借鉴英国“读者发展”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阐述高校阅读推广的创新措施。

1 读者发展理念解读

“读者发展”概念最早是1995年由英国开卷公司提出,“是一项以读者为中心的工作,它主张对阅读积极介入,增强人们的阅读信心,提升人们阅读的愉悦感,开放读者的阅读选择,为读者分享阅读体验创造机会,以提高阅读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的社会地位。”[1]读者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它关注的重点在于阅读推广活动带给社会成员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推广者作为引导者和助推者使这种成长成为可能。

读者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潜在读者的培育,即对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阅读需求,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者的发展;二是读者潜在阅读需求的挖掘,即那些有阅读意识和潜在的阅读需求,但阅读需求模糊缺乏方向感,或阅读方法欠缺的读者;三是读者未知阅读体验的开发,即针对具有较深的价值认同,也拥有独特的阅读偏好,但是阅读体验单薄或阅读愉悦感较低读者[1]。阅读推广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读者及其阅读体验的发展,培育一种全民阅读的社会风尚,为个体的阅读创造更好的环境[2]。

2 高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推广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对于阅读推广的针对人群、达到何种目的与效果、活动开展的原则依据等等都没有明确的分析,活动目标和方向的阐释多为愿景性的描述,如“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爱书、读书的风气”等,无法对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进行科学的指导。在理论研究方面较多关注的是阅读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阅读的价值,实践方面则偏重于活动开展的类型、规模、影响力等,导致阅读推广活动关注的重点集中于活动本身,评价变成了活动组织效果的评价,而阅读活动对读者的实际价值反而被忽视。

2.2 阅读推广活动规划不足,未形成长效机制

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对活动的科学发展和持续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近期与长远目标,但通常校园阅读推广活动都自成一体,互不关联,甚至活动间交叉重合,让读者无所选择,更别提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链接、互补与融合。因此,各类嘉年华性质的阅读推广活动常常成为一次性的短期行为,对阅读风气与氛围的形成与营造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改善。

2.3 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缺少创意及品牌

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新颖性,还需要较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因此需要树立部分拥有品牌影响力的,具备特色性的活动。当前,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由于目标的不明确,活动的开展往往停留在表浅的层次,无法深入到读者真正的需求上,虽然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多样,如读书征文、讲座、培训、展览、报告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读者座谈会等等,但是能被读者认同并牢记的项目很少,活动规模、范围难有拓展。

3 挑战与机遇——大学生阅读现状与思想行为特点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调查研究”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中,学生自己认为“不会选择图书”“业余活动占用了时间”“不想阅读图书”“不会阅读图书”占据了前四位;而图书馆认为“不会选择图书”“不善于利用电子资源”“不想阅读图书”占据前3位[3],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不足以及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是导致阅读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特点也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应考虑的因素。首先,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选择性强,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大学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展活动时应关注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其次,大学生功利性较明显,缺少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平和的求知态度,较难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但也更实际,关注个人成长与进步;再者,大学生开放包容、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依赖网络,易受媒体误导,表现在阅读方面,由于缺少对文献信息的搜索、分辨、选择与应用能力,不愿意阅读有趣的科学和文艺书籍,而那些轻松读物和低劣的惊险小说反而能吸引他们。

4 以读者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校阅读推广措施

4.1 明确阅读推广目标

阅读最直接的价值是对阅读者的自我发现和发展[1]。根据读者发展理念,高校阅读推广的目的在于促进读者阅读意识的形成、阅读能力提升及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开展都以此为指导,使活动开展的重心转移到读者的成长与发展上来,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使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4.2 健全阅读推广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通过部门联合推进阅读推广工作。在大学里通常设立独立的阅读推广组织,委派专门人员负责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并且与原有职能部门联合,如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工会、图书馆,各部门可以自主策划活动,也可以作为联合者进行人财物的支持,使各部门项目共享、职责共担,不但能壮大推广委员会的力量,也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二是成立大学生阅读推广自助组织。大学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也是一种自我觉悟、自我教育的过程,由于对自我群体的了解,推广措施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朋辈群体的影响与示范作用也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更有效和更广泛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成立大学生阅读协会、读者俱乐部等学生自助组织,定期举办阅读指导、评比、交流等活动。

4.3 加强部门合作,促进读者发展

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责任。首先需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好的政策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只有政策好,相关人员才能够大胆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更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这都需要行政部门的鼎力支持,否则就无法顺畅地组织好任何活动。其次是教学方面的责任。大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分辨与运用方面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再者,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推送是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

4.3.1 培养阅读意识——阅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阅读推广不仅是一种行为的推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与推广。通过阅读能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能够增强思考能力,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凯勃斯说过:“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因此,要通过各种活动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大学生,让他们体会并认识到这种习惯的好处。

4.3.2 提升阅读能力——加强资源检索与应用课程的设置

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包括对纸质、数据库、网上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应作为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并定期进行更新和深化。同时,还要加强阅读指导课程的设置。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时进行联想、分析、推理、判断、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不足是影响阅读效果、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与提高,可以通过开设阅读方面的课程,系统地进行学习与培训,为学生有效阅读清除障碍。

4.3.3 强化阅读体验——提供多样的阅读交流与分享平台

读者在阅读之后,有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的需求,或是阅读情绪的表达,或是文中片段的分享,或是阅读思考的交流,或是阅读困惑的求证,或是书籍的推介等。创设读者交流平台,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读者释放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够保持其阅读的愉悦感,推动其继续阅读,同时他们也成为阅读活动的最好推广者[1]。如一些高校开展的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话题讨论等各类活动,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发了读者资源。

4.4 扩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整体阅读氛围

在高校,阅读意识、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不足不仅存在于学生中间,教职工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考虑,而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山东科技大学在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图书馆联合团委、工会、离退休处等部门在举办征文、文化艺术讲座等活动中,积极扩大活动的影响面与参与面,实现阅读推广活动在校园的全覆盖。通过合作,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同时在资金、宣传、参与面等各方面获得广泛的支持,并形成品牌,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常规项目。

4.5 丰富活动内容,形成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推广角度 篇4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很多大学生开始认识到父母没有供他们读大学的义务, 他们希望把贷款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第一笔重大投资, 并通过这个经济行为建立自己信用账户上的第一笔记录。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助学贷款为他们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 成为他们了解经济行为的窗口。同时, 教育的产业化使大学教育费用大幅度提高, 一个大学生平均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10000元左右, 很多城镇工薪家庭和农村家庭根本不可能从容地承担这笔费用, 但是这些家庭的人均收入又达不到国家助学贷款 (即政府贴息信用贷款) 的要求,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目光转向了商业贷款。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 贷款收入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整体信用水平比较高, 助学贷款每笔数额较小, 这符合基本的风险组合原理。同时, 如果一家银行的校园贷款推广做得好, 将为该银行培养大量潜在的用户。

由此看来, 商业助学贷款有较大的市场前景。但是从目前来看, 这项业务开展得并不活跃。每年全国助学贷款需求额为71亿元左右, 但截至2005年6月末, 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只有50亿元, 而获得批准的人数只占申请人数的31%。可见此项业务还远远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 苛刻的担保或者抵押条款约束了学生的申贷行为。贫困学生固然找不到担保人, 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正是为了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才希望向银行贷款, 如果贷款需要家长担保或抵押, 助学贷款就演变成了家长贷款, 丧失了最初的意义。 (2) 助学贷款规定的还款期限过短, 目前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大多不超过5年, 但大学生在工作的最初几年不可能有较高的收入来偿还本息, 再加上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使大学生没有把握到期还款。 (3) 贷款程序过于复杂, 各家银行缺乏统一的标准, 且对学生的信任度低, 学生缺乏对商业贷款程序的认识, 也造成实际贷款率低。

二、从4P到4C, 用市场营销学的眼光推广商业助学贷款

过去, 国有商业银行多把助学贷款看成是国家政策性贷款, 是风险很大的赔本生意。因为他们把银行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不考虑或者只是简单地从4P考虑各种贷款的营销。但是, 当我们用4C组合眼光看待助学贷款时, 就会发现这项业务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1、从Product到Customer

商业银行贷款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 虽然它也是应市场需求而生, 但在长期国有金融业垄断中, 银行的产品设计是以银行的期望值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 与消费者的需求有一定偏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 好产品来自消费者。一家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 必须要更新其经营理念, 把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盈利的手段。仔细地定位目标市场, 并且针对目标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或服务。

随着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旧有的家庭观念日益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向西方的同龄人一样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这些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不存在家庭经济问题, 他们的贷款需求主要来自文化的进步而非经济的困难。这就决定了这一部分学生就业后的经济压力要明显小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其还款能力也明显高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所以银行在商业助学贷款的市场定位上, 应当选择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大学生。

大学生对于商业助学贷款关注较多的是担保和抵押问题。现在的商业助学贷款全部要求担保或抵押, 学生由于社会经济关系较少, 能够找到的唯一担保人就是家长, 这与大学生希望独立的初衷相违背。针对这一情况, 银行可以采取变相担保的方法。如银行可以建立补偿余额制, 让学生家长把原来拟用于学生学费的部分存在其银行下, 并保存一定余额, 以增加银行的营运资金, 而且银行可以利用这笔存款再投资, 获取利润。

2、从Price到Cost

银行在制定贷款价格 (主要反映在贷款利率上) 时, 目前主要采用B P M P (Below-Prime Market Pricing) 模型, 即

银行把各种成本累计并转嫁到顾客身上, 势必会最大化违约风险升水和边际利润, 同时不会积极地对各种成本加以控制。这种计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对商业助学贷款收益率的误解。

如果银行以一种更为合理、更为先进的定价方法, 即CPA (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模型, 来考虑助学贷款利率, 就会发现商业助学贷款还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业务。

对于上述公式的分析如下:

(1) 服务该客户的总收入

服务该客户的总收入不仅包括表面的利息收入, 还包括附加收入。一方面, 助学贷款是培养潜在的忠诚客户的一种方式, 这将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长期收益。另一方面, 银行在社会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大企业愿意跟拥有较多的客户信息的银行合作, 而与信誉好、资金充足的大企业的建立长期关系是所有银行都梦寐以求的。

(2) 服务该客户的总成本

银行除了应该正确估计风险升水外, 还应当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

另外, 把助学贷款当作总体看, 其风险比其他类型的贷款风险低。因为根据投资组合原理, 助学贷款是数量众多的小额贷款的总和, 这对于一个整体信誉水平比较高的群体来说, 道德风险已经被分散。

3、从Price到Convenience

客户要求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银行的政策和信息, 以及个人贷款账户的具体情况。而目前, 学生想要得到银行贷款, 必须填写大量的表格, 并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期。繁琐的手续也让很多有意向贷款的学生望而却步。

简化贷款程序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金融电子化。在这方面, 全美最优秀的教育贷款银行W e l l s Fargo也给我们很多启示。Wells Fargo在教育贷款业务上大力推进CRM战略, 实现了无纸化业务在线处理与流程化管理。在未实施无纸化业务在线处理与流程化管理的1994年, 教育金融贷款项目的年销售额为80亿美元;而在实施后的2000年, 给数额已激增至210亿美元, 从而也使Wells Fargo一跃成为全美领先的教育贷款供应商。

便利性包括贷款的便利性和还款的便利性。金融电子化不仅简化了申请与审批贷款的操作规程, 而且有助于实现异地偿还和异地催缴。

4、从Promotion到Communication

Promotion强调把产品推销给客户, 但Communication强调互动, 实现双赢。

交流一方面使银行把利于其营销的观念传达给顾客, 使顾客了解其产品。但更为积极的意义是, 可以听取顾客的意见, 改进产品或服务, 以此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 可以从某些顾客的想法中发现道德风险的可能, 从而及时对其加以防范。

交流还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从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绝大多数的客户流失不是竞争对手造成的, 而是因为企业在销售和服务过程中, 因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而使客户对企业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而且没有互动, 最终导致客户选择其竞争对手。银行不应该仅仅将贷款局限在对顾客的教育服务上, 而要力图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提供长期贷款,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消除了第三方或者其他中介机构的介入, 实现对客户直接点对点的接触。从长远看, 帮助大学生就读成才, 是在为银行培育未来的优良客户。大学生既是最易接受新兴理念的人群, 也将是未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经济群体。市场营销学的八二规则认为20%的客户创造80%的业务量。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7.4%。相对于其他群体, 今天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未来那20%的高端客户。商业助学贷款业务的成功将会成为一家银行未来竞争的一项优势。

三、总结

从国外经验看, 助学贷款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品种。国有商业银行在吸收国内客户上更有优势, 他们不仅获得了长期的政策优势, 而且更了解中国的市场。信贷业正在向国际化接轨。2006年我国的金融业全面开放后, 大量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我国的贷款市场, 信贷业务势必将会出现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内的商业银行必须抓紧时间, 占领市场, 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贷款不仅有经济效益, 而且有社会效益。大学生在贷款时, 以披露个人的信息为代价;在还款时, 建立了人生的第一笔信用记录。这些原始资料将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立的依据。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逐渐丰富和完善, 将大大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 使其更加规范。

推广角度 篇5

一、品牌形象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更多的实现文化和经济价值, 已成为当前非遗创新和发展的新议题。经济学视角中的品牌形象推广策略, 无疑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潮流,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品牌。

所以说“品牌形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宝贵的财富, 是唤醒与温暖族人的文化根源。譬如, 上海的“石库门旅游”和“弄堂游戏”就正以一种“品牌印象”的姿态, 使怀旧成为一种时尚激发了旅游价值, 也顺势带动了上海石库门、弄堂建筑等因此品牌地推广工作而得以很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然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生存现状, 却一直没有大面积缓解的迹象, 许多正一步步由濒危走向灭绝, 正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想进一步的获得创新与发展就离不开营销, 营销的重点是要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树立起大品牌意识, 应随着消费者心理需求变化的新特征, 适时在品类创新、形象推广上拥抱传播营销新形势, 维护好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新鲜感, 益于保护非遗的繁荣多样性, 使非遗“品牌形象”历久弥新。

二、“品牌化”是非遗保护、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中的“品牌推广”策略, 是指一家企业在打造产品品牌形象, 或者塑造企业自身形象时, 营销活动中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同感的系列活动过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创新和发展, 目前实践效果最好的策略当推“品牌化”的运营模式。非遗工作需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努力打造适合非遗自身品牌定位, 挖掘出自身的文化内涵, 这也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之“魂”。如今, 众多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品牌化”策略, 以一种产业化方式来保护、创新和发展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 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通过“品牌化”策略, 主攻“闻名世界的薰衣草花田”这一定位, 通过以种植大面积的薰衣草为主, 多达150种的花卉为辅的形式, 巧妙极致的呈现出北海道原生态的乡土民俗文化。富田农场虽是私家农场, 近年却成为旅游北海道人士的必经之所, 游人络绎不绝, 已成为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典范。韩国则是以一种纯娱乐性的氛围进行“品牌化”策略, 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送其民俗或民间非遗文化。如韩剧、韩国歌曲、韩国偶像都在为韩国料理、韩国泡菜、韩国服饰、韩国民俗代言。美国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却强势改造着全球的文化遗产, 用于演示美国的文化价值所示, 美国利用非物质文化创造的文化产业价值竟占其国民经济总值的30%。泰国、埃及等国更是依靠“品牌化”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撑起国家的经济。

非遗在保护、创新与发展工作中, 国内也有一批通过“品牌化”运营模式走上成功之路的范例。如唐三彩、杨柳青木版年画、景德镇瓷器等大名鼎鼎的品牌, 不仅具有精湛的手工技艺, 还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青神竹编”依托核心品牌闻名世界。“青神竹编”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青神竹编从明代开始向工艺转变, 它创造性地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相融合, 目前已发展成为平面竹编、竹编套绘、立体竹编三大类近三千种的产品体系。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青神竹编”依托品牌优势, 不断增强自身特色, 通过品牌运营模式已打入市场工艺品市场, 不仅成为青神新农村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也成为民族传统非遗手工艺的特色品牌。

三、如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管理保护水平

最近几年, 关于非遗旅游品牌或文化品牌的建设, 国内很多地方已开始此工作了, 许多项目也开始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总体来说, 非遗大部分仍处于一种散养、粗放型的运营态势, 仍有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化推广”增加经济价值。

1. 非遗项目建立品牌化战略, 需走品牌化生产路线

非遗中蕴藏的创造性文化, 要实现其文化与经济效益需转化为商品, 需走品牌化运营的模式。即将新的生产方式运用于传统形态非遗产品的制作, 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生产线, 这样才能获得新生, 使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中蕴含的文化气质、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精神。

许多非遗项目自身就特色鲜明, 譬如, 山东地区有潍坊的风筝和年画、鲁西南的鲁锦、德州的黑陶、日照的剪纸等手工艺, 都能在保有其原始风貌中, 结合工业化的生产手法进行合理的品牌化生产之路。同时, 还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投资, 逐渐走上品牌化的规模生产之路。非遗在走品牌化经营路线时, 也需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还要融合现代文化的需求, 最终使新版非遗产品兼备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2. 巧用传统节庆与民俗促非遗的品牌形象推广

传统民俗和大型节庆日, 是促进文化旅游的一个重头戏, 也是推广非遗品牌形象的大好时机, 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塑造非遗个性化品牌的有效途径。譬如潍坊国际风筝节, 就凭借广泛的群众参与率、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成为利用节庆日宣传非遗品牌形象的范例,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士参与, 已发展成潍坊的“城市名片”。当地政府自第16届起就开始尝试市场化运营之路, 采用“风筝牵线、经贸唱戏、文体搭台”的品牌运营策略, 即一项主题活动加若干项附加活动的办公会模式。在节会期间同期举办如临朐奇石展销会、寿光菜博会、潍坊工业品展销会、鲁台贸洽会等商贸活动。但对于潍坊市来说, 长期采用此种模式办潍坊国际风筝会, 也会失去客户心中“城市名片”的新鲜感, 这一优质的非遗文化品牌的推广也需时时创新与发展。

3. 以品牌做核心竞争力, 建设好综合性的非遗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与发展中建起综合性的非遗基地, 是非遗产业化运作的高级形态。目前国内已诞生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它们是经文化部组织专家评审与实地考察后, 经评审委员会审议和公示等程序获批的基地, 如河北衡水内画、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等41个项目单位或企业, 39项国家级名目入选。

其中“衡水内画”, 它是汉族独有一种在鼻烟壶内壁上绘画的民间工艺技艺, 精妙异常、不可思议, 如同鬼斧神工。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是由“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与其长子王又三于1996年创建的集内画艺术研究、人才培养、艺术品生产开发等“冀派内画”精品展销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该公司也入选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公司在生产、开发、销售等环节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习三”内画工艺品品牌的维护及推广大工作。

其实, 这一类的非遗基地都非常重视创业, 注重知识产权创新, 善于品牌营销工作。它们紧紧围绕一个非遗主题, 将基地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链, 将品牌的影响力充分扩散, 将各类有经济优势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的产品, 最终实现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愿景。

四、“品牌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创新和发展的反思

通过“品牌化”运作做非遗项目的品牌形象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 我们在“品牌化”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也有许多值得反思改进的地方。

1. 需借鉴国外非遗“品牌化”运作的经验加大宣传推广

一些以文化资源为主体的非遗景点, 需在统一品牌形象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品牌化”运作的先进经验, 加大非遗景点的广告宣传力度。譬如同为非遗中的传统民居, “江浙水乡”就比“皖南古村落”的品牌形象更清晰, 市场定位也更明确。虽然“皖南古村落”有宏村、西递等承载着丰富徽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 但“江浙水乡”因旅游内容更丰富, 重视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广工作而出现了“后来者居上”的旅游发展态势。

2. 中国的非遗文化产品需多与国际品牌合作走向世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张张极好的“中国名片”, 若能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产品多与国际品牌合作,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碰撞出火花, 一步步打造出具有中国基因的国际时尚品牌, 才能引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近年来, 一些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被国际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人士关注。许多国际大师或华裔设计人员, 通过采用这些非遗元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热潮, 一批非遗也借力于此在保护、创新与发展上获得了新生机。

3.“品牌化”运作非遗是创新而非破坏它的原生态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至今已有12年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开展之际, 许多专家就表示“谈传承保护慎谈发展”, 很多人觉得一旦创新和发展, 就会破坏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非遗“品牌化”运作的实践一次次证明创新与发展能够与传承和保护兼顾并行, 以产品养产品和以商养文化使非遗摆脱了生存危机, 并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价值。

综上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传播研究是非遗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其业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非遗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工业文明时代要想重焕生机, 获取艺术审美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通过“品牌化”运作的模式无疑是最佳策略, 这也是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推广角度】推荐阅读:

诗学角度07-15

受众角度07-19

新闻角度10-20

力学角度10-21

逻辑角度05-15

政府角度05-26

专题角度06-19

转向角度06-20

几何角度07-05

价值角度07-11

上一篇:坐月子下一篇:零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