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计量(精选6篇)
角度计量 篇1
1 计量检定类别
计量检定工作依照我国法定规范, 在做好仪表设备、仪器设施依法管理的基础之上将计量检定划分成了强制性以及非强制性检定两类。简单来说, 强制检定重要等级较高, 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易于出现误差问题。
贸易结算工作、安全管理防护等环节应用的计量器具, 均应定期快速的完成常规检查, 并定期送交到有关计量机构做依法强制检定。非强制计量检定即是当一般计量器具如果存在故障问题, 或是到了定期需要检定的时间, 则均应送交到计量检定部门做好周期性的分析检定。进行计量检定工作的核心目的即是为限制计量器具的固有误差超出允许范围, 避免最终对检定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形成负面影响。
无论什么样的计量器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断的使用, 固有误差均会逐渐加大, 而该类变化通过人们的感官无法直接察觉, 因此要利用精准优质的计量检定设备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完成检定, 这样一来便能够快速的发现计量器具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作出修正, 提升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确保计量器具安全可靠。
2 计量检定安全环境条件
计量检定工作中, 应定期考量对计量检定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类外在条件。例如环境条件, 其始终为计量分析任务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适当的环境条件可全面提升计量检定工作效率, 为计量检定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性。
另外, 环境条件在一定层面上可对计量检定的最终结果形成影响。如果环境条件不利于检定工作, 那么最终必然导致检定结果的不准确。再者, 环境条件还会对检定测量应用仪器设备的服务寿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计量检定客观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及其波动变化量、相对湿度、光照条件、扰动影响、振动程度等。
计量检定过程中, 还应注重做好计量工作中心操作环境的噪声管理, 确保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以防由于意外现象影响计量检定结果的精准性。
3 对计量检定工作技术产生影响的问题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计量检定工作技术以及应用仪器设施也不断进行着改进优化, 传统的计量工作规程实际上已经无法跟上新形势下计量检定工作快速发展的步伐, 实践阶段较易受到规章体制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约束, 因此呈现出较为滞后的状态。
从应用的仪器设备角度来讲, 其存在的误差问题也是一类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仪器自身包含的问题会带来固有误差, 另外, 不利的计量环境条件也会导致仪器设备出现误差。再者, 一些计量单位的仪器设施没能及时的换代更新, 因此会面临不断老化的问题, 无法符合计量行政单位日常工作的需要, 在计量检定工作中便会经常引发误差问题, 对计量检定结果形成不良影响。
计量工作人员进行检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主观层面的误差问题。例如由于工作人员没能掌握过硬的综合技术, 没有依照有关检定规程、检定规范去操作, 一贯依照个人主观意识实施检定分析, 无法严格的掌控好检定应用设备的恒温以及横湿条件, 再加上视角出现了问题, 均会令检定结果出现偏差, 同时, 计量阶段中无法合理的处置分析数据也会产生误差。
4 基于计量检定重要性由安全角度加强检定工作要求
基于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应严格依照有关标准与操作规范做好计量应用器具的分析检定。同时, 计量工作人员应承担起做好计量器具的综合管控以及优质服务的重要任务, 确保计量检定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有效对策, 强化计量器具检定控制管理, 及时通知各类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周期性检定, 预防超周期计量检定、漏检问题的发生。依照相关标准以及工作要求, 有序强化对各类器具设施的规范管控, 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通过技能训练以及教育培养, 提升检定工作的完成质量, 确保被检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正是鉴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才须格外注意避免由于漏检和错检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5 由安全角度提升计量检定工作水平
5.1 优化计量检定工作环境, 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工作环境对计量检定质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完善环境条件, 对提升检定结果精准性, 确保设备服务寿命尤为重要。因此,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 在计量检定阶段中应处理好恒温恒湿条件, 营造一个更加可靠、优质的计量检定环境, 全面提升检定工作的实效性。
计量检定人员素质水平对整体检定处理结果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利于优化计量检定分析质量。为此应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提升其整体技能水平, 为计量检定人员创造多样的锻炼与提升机会, 令所掌握学习的知识不断得以巩固夯实, 促进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的全面融合。同时, 应充分激发计量检定人员的责任感, 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岗位的需要, 进而确保计量检定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5.2 扩充投入, 合理更新设备系统
优良的仪器设备可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降低计量检定分析的差错概率。为此, 我们应进一步扩充经费投入, 满足各项设备系统更新换代的需要, 有效解决应对计量检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为该项工作实现优质全面、安全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 提供完善的保障。
6 结语
本文透过对各类计量检定工作的研究分析, 明确了计量检定过程中对结果准确度、科学性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旨在从客观层面全面了解该类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对策, 进而确保计量检定的准确性, 提升实际工作价值, 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中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确保计量检定事业实现良好优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育才.实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l0.
[2]王风玲.计量检测作用应如何发挥[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3]米夏埃尔-屈内, 郑永军.2010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计量一国和欧洲计量的发展历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5.
[4]韩杰, 任启华.医学计量的重要性与计量检定工作的意义[J].中国计量, 2011.
角度计量 篇2
目前角度计量系统正向集成、动态的方向发展,考虑到计量检定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测量设备的精度有相当大的要求,而且对便携性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圆光栅系统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敏感,系统便于安装密封、结构小巧。
圆光栅是角度计量领域最常用的传感器件之一,圆光栅系统根据形成莫尔条纹时相互起作用的光栅尺的数目可以分为单光栅、双光栅和三光栅光学系统。
1三光栅光学系统模型
从名称上理解三光栅光学系统是由三个光栅尺组成的,由于在实际应用中透射式的三光栅系统会造成光栅成像质量下降,所以标尺光栅一般采用反射式光栅,从而使整个光栅系统只有两个光栅尺,这点在《计量光栅技术》一书中已得到理论证实[1]。
反射式三光栅光学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反射标尺光栅将指示光栅成像在指示光栅所在的平面内,从而使指示光栅与指示光栅像相迭合,形成莫尔条纹,此两个光栅尺达到的效果与三个光栅尺同时存在时一样。
相比较于双光栅系统,三光栅系统可以用使用面积较大的非准直光源,漫射照明即可,降低了光栅系统对光源的要求,降低了成本;由于三光栅系统对光栅间隙的变化不敏感,这就决定了它对振动条件的要求不像其他系统那样苛刻;为了达到要求的精度往往对粗栅距光栅进行细分,而三光栅系统可以采用细栅距光栅,降低了因细分倍数过大而带来的误差影响,而且不像双光栅系统那样对光学和机械连接等有较高的要求。三光栅系统对于衍射成像具有光学倍频作用[2],提高了系统灵敏度。
2系统成像原理分析
三光栅系统对粗光栅而言是几何成像,可用小孔成像原理来解释,如图2所示。当为细光栅时,光发生衍射,为衍射成像。
2.1 几何成像
图2中,按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指示光栅被照亮后会在标尺光栅后面L′处形成栅距为P0的指示光栅像。由几何关系可得:
即为几何像的成像条件。
由上两式可得:
当标尺光栅向上移动S1的距离时,则指示光栅像移动的距离:
2.2 衍射成像
当使用细栅距光栅时,光发生衍射现象。由傅里叶光学原理可得其成像条件为:
此时可得衍射成像的空间频率f0=2f1[L/(L+L′)];栅距P0=[(L+L′)/L]P1/2。
当L=L′时,无论在几何成像还是衍射成像条件下,S0=2S1恒成立,当标尺光栅移动S1=P1距离时,对几何成像来说其几何像移动的距离为S0=2S1=2P1=P0,显然没有光学倍频的作用;对于衍射成像来说,其衍射像移动的距离为S0=2S1=2P1=2P0。这时,标尺光栅移动一个栅距,莫尔条纹变化两个周期,对衍射像来说反射式三光栅系统具有光学二倍频的作用。
反射式三光栅光学系统与双光栅光学系统一样,通过变换指示光栅与标尺光栅的夹角和栅距比可形成光闸、横向、纵向莫尔条纹[1]。
3输出信号滤波分析
在反射式三光栅系统的应用中,误差处理是重要方面,主要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光栅制作误差、安装误差、电子细分误差等系统误差的处理已有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由机械振动、温湿度、噪声等因素造成的随机误差由于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无法通过事先的校正进行相应的补偿,使得输出信号的质量不高,这方面也是目前三光栅系统的研究重点之一。下面主要针对随机误差项进行信号滤波分析,以减小环境因素对系统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
由于从三光栅系统计数头中输出的为正弦信号,对承载信息的信号造成损害的正弦干扰进行抑制的传统方法,是使用能调整频率的固定陷波器,但由于无法事先确定转台的转速,也就无法获得正统信号和干扰信号的精确频率[3],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自适应滤波方案来解决的问题。
针对三光栅光学系统中莫尔条纹信号的处理过程,其自适应滤波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携带有用信息的信号和不相关的正统信号组成基本输入d(n),相关的正统干扰作为参考输入u(n)。图中的自适应滤波器为基于最小均方算法(LMS)进行抽头权值自适应的横向滤波器。它使用参考输入,对包含在基本输入端的正统信号进行估计[4]。
在本系统的自适应滤波过程中,输入数据为实数,则:
式中:s(n)是承载信息的信号;A0是正弦干扰的幅度;ω0是归一化角频率;φ0为相位[5]。
式中A和φ为不同于基本输入中的物理量,但ω0是一样的。
在LMS算法中,罐头权值的更新基于如下等式:
式中:M是横向滤波器的长度;常数μ为步长因子。
从图3中可见,基本输入d(n)减去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出即可消除干扰的影响。Widrow和Glover分别于1976年和1977年指出基于LMS算法的自适应滤波有以下重要特点:
(1) 消除器像自适应陷波器一样工作,其零值点由正弦干扰的角频率ω0决定。因此,消除器是可调的,其调谐频率是随ω0而变的。
(2) 通过选择足够小的μ,可使得消除器频率响应的陷波在正弦干扰处变得很陡峭。
4结论
本文首先结合计量检定工作的需要,提出了三光栅系统在角度计量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三光栅系统进行原理解析,着重论证了其几何成像和衍射成像的条件,并指出三光栅系统在衍射成像的条件下具有光学二倍频的作用。然后针对三光栅系统构成的轴角编码器的正弦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分析,自适应滤波器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滤波的效率和精度,为三光栅系统在角度计量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善锤.计量光栅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2]郑立.三光栅系统[J].光学仪器,1982,4(1):35-42.
[3]赵长海,万秋华,孙莹.莫尔条纹非等速运动的等转角处理[J].微计算机信息,2011,26(1):12-14.
[4]赵长海,万秋华,龙科慧.莫尔条纹信号采集的自适应采样系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6):143-147.
[5]母一宁,李平,于林韬,等.应用于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的相关自适应滤波方法[J].光子学报,2011,40(10):1452-1458.
角度计量 篇3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这场灾难不仅由金融系统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而且冲击到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 主要是公允价值会计 (孙再凌, 2010) 。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计量属性, 并给出公允价值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按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进行计量。王乐锦 (2006) 认为公允价值运用意义深远: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黄世忠 (2009)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应分别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进行应对。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加深了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原理以及实务影响的理解。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对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利润项目进行相关性检验, 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工具。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价值变动;而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两者核算范围存在明显差别、核算内容也不存在交集。但企业的营业收入对企业的最终净利润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的盈利水平, 在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会先考虑企业当年营业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变动情况, 对当年真实的盈利水平有基本了解, 然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调整当年净利润, 使原本不存在相关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形成“人为的相关性”。
假设二: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与假设一类似, 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水平的盈利, 会先比较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与上一年度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情况, 接着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 使当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水平。
假设三: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上一年度净利润存在显著相关性。
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是企业上一年度经营成果, 并且每年年末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无期初余额, 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上一年度净利润之间应该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目的是使当年度净利润维持在一个“目标”水平, 本文假设管理层在考虑当年净利润目标水平时, 可能会参照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 以上一年度的净利润状况为基础来“安排”当年度盈利水平。
假设四: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依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提, 因此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应该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企业可能从当年的营业收入状况和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的利润总额情况出发来调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调节当年净利润, 从而使得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失去相关性。
假设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盈余管理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提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本文假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样本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 (2007~2009年) 沪市上市公司, 剔除了年末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零或为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主要运用EX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营业收入 (ret) 、净利润 (val) 、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r)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V) 、营业收入变动额 (Bret)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 (b V) 。
四、描述性统计
以下分别以年末报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0的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在2006年, 样本公司将符合准则要求的投资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缺乏年初数据, 所以2006年没有公司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核算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各类资产。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衍生金融产品流动性下降, 价值大幅下跌, 对我国刚实施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表1中, 2008年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账面价值减至2007年末的一半, 反映在2008年当年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平均亏损73 811 973.49元。
五、相关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 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 (r) 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 V) 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额 (val-1) 在1%、5%、10%水平上显著相关, 2009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额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ret) 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样本公司在测试年度 (2008年、2009年) 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账面价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六、盈余管理模型
西方实证会计已经发展了许多盈余管理模型, 本文选用De Angelo模型进行样本研究。De Angelo模型假设当期可控应计利润部分为上一期总体应计部分, 因而本期非可控应计利润为当期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上一年总体应计利润。
在林舒、魏明海的《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中提到传统的De Angelo模型没有考虑企业当期正常成长带来的总体应计利润部分的变动。衡量一个公司正常成长的指标一般有两个:总资产规模变动以及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本文从营业收入总额变动对De Angelo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如下:
根据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 本文对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结合假设五, 将当年盈余管理与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如表6所示: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的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验证了假设五: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
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回归分析
在前述相关性检验结果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的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额、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上一年度净利润额以及当年的可控应计利润额存在显著相关, 而与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明显相关性。模型在2008年拟合优度为39.6%, 2009年拟合优度达到58%。
八、结论与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针对符合准则规定的资产或负债, 年末应当按照该资产或负债现行公允价值进行账面反映, 并将现行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然而通过对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其他利润表项目的相关性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本文认为样本公司在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则要求以该资产、负债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反映, 而是先考虑当年度营业收入实现状况及其变动状况、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及其变动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状况, 以使本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水平”, 成为利润调节器。此外, 本文只是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来分析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有效性不够全面, 研究面还有待扩大, 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 即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模式计量, 本文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性检验时, 未剔除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样本公司, 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剔除这一部分样本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 2007;5
[2].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研究, 2007;8
角度计量 篇4
1 国内数据库中大数据研究情况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被誉为“中国的SCI”, 包括有1200种在国内出版的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中的文献提供题录信息与引文, 已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人才选拔以及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广泛应用。利用该数据库的数据, 将会从一定角度反映研究领域国内重点发展情况。本文研究以CSCD为检索源, 分析国内大数据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1.1 大数据研究基本情况
以“大数据”为主题词, 检索CSCD数据库, 到检索日止有关大数据的文献共发表有1088篇, 从2002年开始发表量逐渐增多, 近十年研究热度较高。图1为CSCD数据库中大数据发表文献数量年代变化情况。表1为各年度大数据研究文献发表量的比重情况。在这些文献中, 以中国内地机构发表的文章约占98%, 其次是香港机构5篇、美国机构3篇和内蒙古机构2篇。对大数据的研究, 大部分都是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 有1071篇, 约占总量的98%;以评价形式发表有10篇, 其他6篇是以小短文形式发表。
1.2 国内机构和个人研究分布情况
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发表大数据研究文献最多, 其中中国科学院首当其冲, 发表了100多篇研究文章, 占总量的1/10, 并且涉及有20多个研究所开展大数据研究, 其中发表文献前十名的包括有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研究生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软件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等 (包括并列篇数) 。
从检索数据来看, 国内大学总共发表的大数据文献占90%, 国防科技大学发表了45篇, 位居第二位。国内有较多大学开展大数据研究, 涉及研究领域较多, 出现有一个大学两个不同学院都在做研究, 如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信息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表2为发表大数据研究文献前十名 (包括并列) 的机构分布情况。
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大数据文献最多的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孙志挥, 共计6篇, 但均未以第一作者发表。有4人发表了5篇大数据研究文献, 包括有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岩、武汉大学的李晓明、江南大学的王士同等。表四为发表大数据研究文献最多的前十名作者情况。
1.3 研究受基金资助情况
根据CSCD检索结果, 发表大数据研究论文的机构受到300多种基金资助或项目支持, 其中国家类基金或项目或计划占30%, 各部委基金或项目和各省市基金或项目占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最多占23%, 其次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和973计划。教育部和广东省以项目资助方式, 发表的大数据研究论文分别达到15篇以上。有13个省市地区资助。由此可见,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样也非常重视大数据的研究工作, 无论从国家、地区和机构层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1.4 大数据研究影响力情况
根据CSCD的引文报告显示, 国内大数据研究发表的论文引起关注程度较高, 每年的引文量的增长情况与发表量情况类似。在检索范围的有关大数据研究的1088篇,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有1047篇被其它论文引用过, 被引频次达1070次,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有1029次, 每篇平均引用次数0.98, 每年平台引用次数66.88。在研究界里, h指数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 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而对于大数据的论文情况而言, h指数为11, 表示发表的1088篇文章中, 有11篇被引用了11次, 占所有文献的十分之一。图2为大数据研究文献每年被引情况。
1.5 大数据研究方向及发表期刊范围
国内对于大数据研究范围较宽, 表现在20多个研究方向, 但目前为止, 计算机科学研究较多, 占所有研究文献的一半以上, 其次为工程、自动控制、地理、矿产、远距离传感、药物、能源燃料等。
相对应发表大数据研究的期刊覆盖范围也较广, 计算机类期刊最多, 其中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发表的顶居榜首, 占总数的6.6%, 其次为计算机工程占5.5。另外, 在期刊上发表超过30篇 (小于40篇) 的有4种计算机类期刊, 超过20篇 (小于30篇) 的有4种期刊, 超过10篇的11种期刊。表3为发表大数据研究超过20篇的期刊情况。
2 全球大数据研究情况
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 (SCI-EXPANDED) 涵盖176个学科的8, 600多种全球范围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SCI-EXPANDED中的文献代表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或会议文献, 可洞察最新课题发展趋势, 早已成为我国科研评价和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 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 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 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下面以SCI-EXPANDED为检索源, 分析全球范围内大数据研究的发展重点和趋势。
2.1 全球大数据研究基本情况
通过SCI-EXPANDED数据库检索, 大数据研究文献共有208篇, 表七为大数据年度发表文献情况。可以看出, 最近两年呈猛增发展态势, 2012年发表文献占总数的近30%, 虽然此文章检索日为2013年8月, 但发表文献已占总数的46%。其中有近58%是以期刊论文形式发表, 约26%是以“EDITORIAL MATERIAL”形式发表, 其他有会议录文献、评论、图书章节、书评和新闻条目等形式。表4为大数据研究发表文献类型。这些文献中97%以上都是以英文发表, 其他为法语和德语。93%以上发表的文献所属机构为公司, 其他为组织、学校、网络中心、政府等。
2.2 全球大数据研究重点方向
在SCI-EXPANDED数据库中, 大数据研究方向较为宽泛, 涉及近60个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较多一些, 发表有73篇文章, 占总数的35%, 包括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硬件设计、计算机科学理论方法等。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等方面也各有20篇以上。表5为大数据研究方向和数量分布情况。
2.3 全球大数据研究发表文献作者与机构分布情况
全球大数据研究在SCI-EXPANDED上发表的文献作者分布较为均匀, 也较为分散, 最多的作者也只发表3篇文章, 尚未体现某一作者发表较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 说明了大数据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还未出现对此研究的重点研究人物。
发表大数据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尚未有重点偏斜, 发表最高的是哈佛大学, 发表有9篇;其次为中国科学院7篇、斯坦福7篇、麻省理工6篇等。与文献作者分布相类似, 目前这种现象说明了, 大数据研究各机构正在开展, 还未有某机构在科研产出方面有特别突出表现。
在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方面, SCI-EXPANDED中发表大数据研究文献较多的国家是美国, 约占总数的47%, 其它分别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中国、荷兰等, 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表的文献数超过10篇, 共有23个国家或地区发表有大数据研究文献。与前两者分布不同, 目前美国在此方面研究表现较为突出。
2.4 基金资助与期刊发表分布情况
从SCI-EXPANDED检索结果显示, 大数据研究得到了11个基金资助, 共涉及31篇文章, 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4篇, 中科院基金3篇、GOOGLE基金3篇、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基金3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3篇、欧盟基金3篇、微软研究院基金3篇、中国863项目2篇、美国NSF癌症项目2篇等。
SCI-EXPANDED收录的大数据研究文章的期刊范围也较广, 发表文献超过10篇的期刊仅有两个, 第一为NATURE也仅有7.2%, 第二为COMPUTER, 为5.9%。并列第三的有两个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和IEEE internet computing, 各约占2.3%。
2.6 影响力情况
在SCI-EXPANDED中收录的大数据研究文献具有较高影响力, 现已发表的208篇, 被引次数达到4070次,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有4007次, 每年平均引用次数达116.29次。涉及4023篇文献引用,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达3986次, 每项平均引用19.57次, H指数达11。大数据文献引用次数的大幅度增加是在2005年之后, 在2008-2010年达到比较高的引用次数。图3为发表在SCI-EXPANDED中的大数据核心文献年度被引用情况。
国内外对大数据研究文献虽然总量不是太高, 但被关注程度较高, 研究范围也在拓展, 正在成为较热点的研究领域。最近两年各国基金投入此方面研究较大,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数据研究文献不仅数量上将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研究宽度和广度上也会有较大拓展, 影响力方面也会有更好表现。
摘要:大数据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SCIE中大数据发表文献情况, 对大数据的研发态势、热点、布局和影响力等指标进行剖析, 给出全球大数据主要研究概貌。
关键词:大数据,研究进展,文献计量学
参考文献
[1]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http://SCI-EXPANDEDncechina.ac.cn/index_more1.jsp
[3]Web of Science.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productsservices/webofscience/
角度计量 篇5
随着现代体育赛事的发展,“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竞技理念使体育比赛日益激烈,国家在体育运动中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具备大批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其人才储备,并以减少运动员伤病,提高成材率为目的进行科学训练[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预防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以及损伤之后怎样进行康复训练,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经统计可知,不少学者已在本领域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本领域理论研究,并对我国合理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年代分布、研究作者、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现状、特点及不足之处,并试图指出未来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检索平台,时间不限,使用主题词高级检索方法,检索主题词:“青少年运动员”和“运动损伤”或“运动创伤”;检索条件:精确。共检索到文献540篇(操作时间为2015年12月)。在相关数据采集时,根据文章主题词、关键词来判断是否为目标文章,剔除一些带有总结性的年鉴、简报和短刊后,共获得有效文献515篇(其中期刊类文献414篇、优秀硕博学位论文81篇、国内外会议报告文献15篇,报纸5篇)。根据所检索的文献资料,利用“Note Express Ink”版文献管理软件,对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2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
某一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能够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速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通过对收集到的515篇有效文献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可知,年发布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如图1),但有一定的起伏性。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文献量增长速度较快,并在2014年达到69篇的年发文量峰值,年增长率为19.15%,平均每年多增加12.5篇。根据图1数据,并结合我国体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可把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类研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缓慢发展阶段--(1980~1999年)
我国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关注起始较晚,有据可查的是王世俊在1980年发表的《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与治疗》一文,并率先指出青少年儿童在从事体育运动中所可能造成的运动伤害。在此阶段的20年间,发文量共42篇,年平均发文2.1篇,仅占总发文量的8.20%。究其原因:我国学校体育真正的常规发展是从1979年“扬州会议”起,自此开始重视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把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列为与文化课教育相并行的重点教育教学内容。但在此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尚处于恢复和调整阶段,体育课不受重视且上课时长短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缺少专门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队伍,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也随之较少。
2.2快速攀升阶段--(2000~2009年)
此阶段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处于研究数量快速攀升阶段,在此10年间发文量为176篇,平均年发文17.6篇,占总发文量的34.17%。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大踏步的快速发展趋势,尤其是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远。但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系统这种封闭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显现一些问题: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萎缩,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体教分离”[3]等。基于此,相关体育研究人员又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学校体育中来,并开始关注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合理锻炼方法及预防运动损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中运动人体专业的发生和发展,自2000年起,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出现在优秀硕博士论文中,由此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随着运动人体专业在高校的发展而日趋增多,在2015年达到81篇的历史最高篇数峰值。
2.3波动发展阶段--(2010年~)
在此阶段,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处于高产、波动、起伏的发展状态。在6年的时间里共发文297篇,占总发文量的57.67%,其中年均发文量为49.5篇,是第一阶段的23.6倍,可谓是硕果累累的研究发展阶段。但是相对前两个发展阶段而言,此阶段在2010年和2015年的发文量却有所下降,年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高产出的发展状态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相一致,但出现“负增长”现象的原因却与期刊时滞、研究状态趋于成熟有关。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政策不断改进和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依据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理论(采用公式:N=a0ebt,其中N为科学期刊的逐年累积数量,t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变量,b为期刊的连续增长率,a0为期刊统计初始的对数[4]),预计未来20年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成果将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3期刊类文献特征
3.1文献发表源特征分析
期刊可以客观反映文献的研究领域及其不同的研究方向,是评价研究价值的重要平台。通过对期刊种类和载文量统计,不仅可以分析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价值导向,同时也可以反映各类期刊刊载文献的种类及深度。
对414篇期刊类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发表源统计得(如表1):(1)刊载青少年运动损伤文献的期刊可分为7类:体育学院学报、普通院校学报、体育科技期刊、教育教学期刊、医学保健期刊、运动期刊和其他;(2)在我国刊载青少年运动损伤文献的期刊共有172种,刊均载文2.41篇;每篇信息含量2.59页/篇,其中刊载在体育学院学报的文章信息量最大为3.82,明显高于其他类期刊,这从侧面表明在体育学院学报上刊载的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文献较高的研究深度与质量;(3)教育教学类期刊在期刊种类和载文量数量上都居首,分别为41种、149篇,载文量占总文献量的35.99%;其次是医学保健类期刊(35种),但其载文量只有44篇,仅占总文献量的10.63%。(4)体育科技类(16种)期刊种类较少,仅占总种类数的9.30%,但其刊均发文量为5.19篇,平均发文密度远远超于其他类期刊。
3.2被引频率分析
一篇文献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是该文献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测度[5]通过统计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的被引频次得知(如表2):在414篇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中,被引文章共有200篇,被引率为0.48。文献总被引频次984次,每篇被引频次2.38次。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为46次,最低的为0次,且被引0次的篇数高达214篇,而被引频次在20次及20次以上仅有8篇。由此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的研究深度尚处于较低水平。
3.3基金文献比例分析
基金论文的比例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等评价指标。通过分析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中基金论文的数量、资助等级及特点,可以反映出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力度。结果显示:在414篇期刊类文献中,归属于基金资助的文献成果仅有16篇,只占总数的3.86%,其中有国家级11篇,省部级4篇,地市级1篇。由此可见,我国体育研究者对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缺乏重视,总体研究水平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3.4研究作者分析
研究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探讨作者的著述规律及其数量关系,可以发现和预测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和内容的分布及发展动向[6]。通过统计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文献的研究作者可知:
3.4.1署名作者发文量分析
由表3可知,1980~2015年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期刊类文献共376人(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篇数在1-4之间分布,篇均作者数为1.36人/篇。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共346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92.02%,该比例显著高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60.7%;发表2篇的共25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6.65%;发表篇数最多的是4篇共3人,仅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0.81%。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活跃的核心作者较少,这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形成及其不利的发展态势。
3.4.2署名作者合著特征分析
合著论文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论文,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比一般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7]。论文合著率和合著度是评价期刊论文质量的常用指标,论文作者的合著度是在确定的时域内,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反映了期刊登载论文作者的智能粘合程度;合著率是反映期刊论文作者优势互补的合作智能发挥程度[8]。通过统计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文献可知: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期刊类文献合著论文有156篇,文献总体的合著度为1.67(人/篇),合著率则为37.68%(见表4和表5),明显高于我国社会科学期刊合著率20.10%的指标。占总文献量的62.32%。
3.4.3署名作者所在单位分析
在刊物论文中给出作者所在单位,对研究论文作者地域分布、稿源主次顺序、不同类型单位作者的稿件投向、不同地域研究的活跃程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9]。通过对署名作者所在单位(第一作者)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体育院校(包括体校)、普通高校、医科所以及其他。在414篇期刊类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中,有162次(43.09%)来自体育院校,154人次(40.96%)来自普通高校,51人次(13.56%)来自于医科所,9人次(2.39%)来自其他单位。这说明普通高校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主要单位。
3.4.4署名作者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期刊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能显示出学科研究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水平[10]。依据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得知,文献第一作者分布在全国26个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数量排在前5位的有:北京、江苏、上海、河北和河南,共228篇占总文献量的55.07%。按照我国地区划分,将文献作者地域分为华东(98篇)、华中(30篇)、华北(156篇)、华南(56篇)、东北(51篇)、西南(17篇)和西北(16篇),共7地区414篇(如图2)。华北和华东是研究作者的主要地域(61.35%),而西南、西北地区的研究数量则较少(7.98%)。这表明研究作者分布较广,且大多数集中于部分区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4研究内容分析
4.1主题分析
根据研究者是否亲自收集观察资料,可将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综述研究[11]。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综述研究具有鲜明的分析思辨特征[12]。通过统计515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内容发现,其中实证研究有389篇,占总数的75.53%,综述研究126篇,占总数的24.47%。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
4.2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研究内容和主题的直接词汇,它既可以表达研究作者所陈述的主要内容,又为今后本领域的资料查询与借鉴提供重要的检索途径。关键词分析则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方法[13]。
4.2.1关键词频次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词频次的多少可间接反映某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学术范围和文献产量。利用“Note Express Ink”版文献管理软件及Excel 2015的分类汇总功能对文献关键词(期刊和硕博)统计:在495篇文献中有关键词的文献为495篇,有关键词的文献达到100%,关键词1776个,总频次7248次,篇均关键词数3.59个,经过“Execl 2015”的宏处理分析发现,含有3个关键词的文献最多,达到351篇占文献总数的63.64%,含3-6个关键词的文献共有409篇,占文献总数的82.63%,说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绝大多数在3-6个,符合正规的科技论文撰写要求。
4.2.2高频次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
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则表明相关的研究成果数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14]。经分析得知,频次≥55次的关键词所表述的内容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反映了本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之间内在联系。对出现频率≥15次的74个关键词进行归类汇总,将相似或相近含义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对关键词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具有“2脉4热点””的特征,即“2条研究脉络、4个研究热点”。
“2脉”---该板块展示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2条主题研究脉络。(1)在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大体为: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选择固定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指标收集,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频率、部位、类型等信息,总结发生运动损伤的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大部分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年限、性别、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因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热身运动、运动负荷大小、训练比赛安排、场地器材等因素),并针对原因提出预防本项目运动损伤的方法。(2)在综述研究中,主要以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为理论依据,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培养目标,以影响因素分析、对比研究、现状问题调研、对策研究、可行性研究为研究形式,以运动医学为基础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身体各损伤部位的功能性筛查和诊断。
“4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包括:(1)运动项目种类多元化:随着欧美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引进和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针对青少年所展开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程度与其自身竞技能力有一定内在联系,以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进行划分可知(如表6):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共包括43种,体技战能主导类运动项目是研究的主要项目(占总研究量的62.95%),且以“三大球”(37.05%)和“三小球”(9.35%)居多;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类研究数量次之(占总研究量的17.99%),其中如BMX小轮车、轮滑、滑板、跑酷等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中,研究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表明新一代青少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存在发展不完善的现状[15]。(2)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损伤:该板块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课或课余训练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体育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最重视的一个环节。该热点主要包括:体育课潜在安全风险、体育课程项目设置、课余体育训练中急慢性伤病等研究;(3)运动生理、生化、力学研究:该板块主要包括核心力量练习、功能性训练和动作筛查,以及各项目易伤部位(主要有肩、肘、腰背、膝、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及运动康复方法;(4)运动医学方法的介入:该板块主要包括现代运动医学诊断方法在青少年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如MRI诊断、肌电图(s EMG)、功能性动作测试(FMS)等方法。
5总结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三段式上升趋势发展;期刊文献的刊出多集中在“教育教学类”期刊上;文献被引率较低,基金类文献数量较少是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作者特征方面,第一作者发文篇数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作者工作单位以体育院校为主;在地域方面,我国华东和华北的部分省市对本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其他地区还需加快发展进程,以便促进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具有“2脉4热点”特征,即:2条研究脉络、4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越发受到重视,总体的研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研究主题侧重于理论性而缺乏实效性;研究内容呈现出运动项目种类和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6建议与展望
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应重点关注的环节,也是培养新一代优秀健康的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我们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勤于总结,勇于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完善青少年运动损伤领域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创新研究思维,拓宽研究范围
创新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理念。在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中,应根据现代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采用新颖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内容的种类,拓宽研究视野,强化问题思维能力,促进本领域的创新研究。
2.加强团体合作,形成核心作者群
随着目前科学研究中相互合作数量的不断增长,跨国和跨单位之间的研究合作逐渐成为目前科学研究中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在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中,研究作者应注重群体力量而多从事合作化研究,具体方法可以借助所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的力量,以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区域研究作者之间的沟通,加强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3.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
对于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应根据其自身身体发育、成长规律和心理性格特点,进行专门的细致化研究,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普及和传播,使研究价值做到最大化利用。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我国有关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领域研究呈逐渐上升发展趋势,但在近些年存在研究量波动发展状态;文献发表源种类繁多,以教育教学类期刊种类和发文量居首,但却存在发文密度低的普遍问题;被引频率和基金论文比例低,研究作者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建议:创新研究思维,拓宽研究范围;加强团体合作,形成核心作者群;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提高文献研究水平。
角度计量 篇6
近期, 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为代表的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造成了冲击, 由此引发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深层次思考。
(一) 对公允价值的认识
1. 公允价值具有“市场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公允价值的形成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形势瞬息万变, 公允价值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2) 公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市场, 公允价值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价值, 但是能否真正实现, 还需要在市场交易中进行验证。因此, 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 对市场形势的密切关注和准确判断至关重要。
2. 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
在公平交易或者有序交易的情况下, 决定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而由于受到市场形势、交易者个人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 公允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种动态的计量属性。
(二) 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 (SFAS 157) 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都规定, 公允价值计量有三个层次。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滥用衍生金融工具, 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主要运用的是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即估值技术。估值技术是指在估值模型中运用大量假设并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 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非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以下不同: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美国房市不景气, 居民不能按时还房贷, 次级债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格直线下降, 从而使得次级债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价格迅速下降, 由此引发美国金融风暴。由此可见, 在不成熟或者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 但很大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只能靠估计。由于市场的难以预知性, 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下对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的分析结果可能不准确。
2.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主观成分更多。
在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中, 主要是基于未来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 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主观判断, 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决策错误, 会计人员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是, 雷曼兄弟公司的会计人员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 人为地高估了其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盲目夸大了企业的资产价值。
从公允价值的特征来看, 公允价值计量关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是对交易物价值的恰当计量, 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计量也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可是, 由于环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以及会计准则的不完善,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优越性决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优越性
(一) 会计信息系统失灵不能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企业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而导致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案例数不胜数,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也是其中之一。因此, 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学者往往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盈余波动作为否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但是, 公允价值不该成为特定场合下会计信息系统失灵的“替罪羊”。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这些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违法操作和对资本市场变化的预期不准。二者的共同点是滥用衍生金融工具, 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整体失灵。在第一种情况下, 衍生金融工具被人为隐匿, 根本未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在第二种情况下,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无论使用哪种计量属性都不能准确计量。其次, 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性”特征, 公允价值计量应立足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当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时, 会计信息系统整体失灵, 依靠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在成熟的市场上,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是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再者, 公允价值的波动可能是由于会计人员估计的主观性和计量技术的不完善导致的, 由此, 我们不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过分苛求。会计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即使在其他计量模式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人为估计和判断, 因此这类误差是合理存在的。而且, 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 因计量不准确所导致的公允价值波动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二)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的优越性
1. 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较强的决策相关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数量剧增。从次贷危机的连锁效应可以看出, 经济事件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 而更多的是对企业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冲击。因此, 从会计的目标导向角度考虑, 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即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正常的资本市场上, 公允价值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它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反映当前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因此, 公允价值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 更具有相关性, 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基础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 在形式上是远期经济合同, 具有价格随其标的物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交易盈亏只能在未来确定等特征。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并不存在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 这就决定了只有运用公允价值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 往往容易造成其价格被高估。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有2 000多家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 但在此之前, 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大部分显示“良好”。由此可见,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的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并不能成为否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
三、将“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作为限制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标准
在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中, 雷曼兄弟公司是华尔街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最多、最复杂的金融机构之一。美国政府出手相救“两房”和美国国际集团 (AIG) , 而不救雷曼兄弟公司, 这种行为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国政府希望限制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从而遏制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行为。换句话说, 当某种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难度很大时, 它很有可能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寻求的就是避免或者减少这种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可将“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为标准限制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这将是一条可行之路。
雷曼兄弟公司就是由于大量使用将信用与次贷相结合的衍生金融工具, 导致公司财务风险过大, 并最终走上倒闭的不归路。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 其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将在历史舞台上消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在雷曼兄弟公司寻求外界帮助的过程中, 几乎没有企业有胆量、有能力从雷曼兄弟公司手中接下这些“危险品”。从众多企业的应变之策可以看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对其他类似企业的启示, 例如:美林银行在短时间内以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被迫改制, 即由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 这两家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 转而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储蓄业务。
根据以上论述, 笔者认为, 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 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应该受到限制, 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不应该受到过多批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 克服目前存在的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可以将“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作为标准, 把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不能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坚决予以取缔, 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当然, 对于具体操作标准应该如何界定, 还需要相关组织共同商议确定, 不能一蹴而就。要明确的是, 金融市场是不断发展的,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是可以得到不断改进的, 因此对于某项特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限制可以不是永久性的。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后续建设应该在肯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 有效剔除公允价值运用上有损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一些不良因素,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考虑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 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建立重大金融危机应对机制是个战略性难题。虽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比较少, 但是不能就此忽略其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前瞻性, 这就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金融工具品种。
2.考虑会计准则的防范性。衍生金融工具不是越多越好, 应当对其品种进行限定。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 以及大部分企业的两权分离程度较高的现实情况, 应当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以法规形式加以限制, 禁止使用不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对于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行为予以严惩。
3.促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 很多金融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的公允价值,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提高, 是一个基本问题。目前, 估值技术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等。而采用这些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或在实际交易时得到证明, 所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 必须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计量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