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2024-07-30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精选12篇)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1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对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内涵、科学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理念

从20世纪末至今, 人们虽把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逐步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对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内涵、科学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却一直在争议之中。本文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生存质量、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产品设计中, 便赋予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新的内涵, 这就是设计的主题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 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 以造物的实用价值的实现为基点, 创造出最适合人们实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 使产品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强调人、产品、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健康、和谐、持续的美好生活。

二、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性实用需求的功能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 首先体现在要使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上适合一般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特点, 创造出从目前讲最适合人性需求的物品, 使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这种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达到产品与人和谐的配合, 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评价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 首先要看它在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可靠, 还有价值、安全性和效率等方面。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因素,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评价: (1) 产品的造型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 (2) 产品的造型是否顺手和好使用; (3) 是否可以防止使用者操作时的意外伤害和误操作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 (5) 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维修。 (6) 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 能否被人接受。从上述原则可看出, 人性化设计要正确对待人、适应人、尊重人的能力限度, 只有符合人的感知和使用需要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其次,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更要重视老人、儿童和残障者的特殊需求。人性化设计是注重不同层次人性需求的设计, 所以要倾情关注特殊人群。老少残障者群体属于社会的弱势阶层, 在生活中他们随时会面临困难和危险, 比如外出就会遇到很多、很大的不便。设计师要把这些弱势群体的不便和风险纳入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比如中国设计的2008年奥运场馆和2010年世博园区, 老人、儿童和残障者在入馆入园中的无障碍通道、观看中的特殊区域和位置,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人类的爱心和物与人的和谐亲近。这就是当前呼声很高的无障碍设计, 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 除了功能上满足人性实用需求外, 还要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来实现精神文化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 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产品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有人称设计为“造型设计”, 虽然有失偏颇, 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引人注目之处。比如1994年意大利设计师推出的壁灯, 模仿了小鸟的造型, 灯盏两旁安上了两只逼真的翅膀, 在高科技产品中带进了温馨的自然情调, 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扑面而来, 且极富趣味性, 自然使人愉悦和放松。其次, 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 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会有具体的意义, 当色彩一经与具体的造型相结合, 便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 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 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如婴儿和小学生的用品颜色一般都很丰富, 这样才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成长的需要。再次, 产品名称的人性化设计。借助于语言词汇的妙用, 给设计物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 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 可谓是设计中的“以名诱人”。如同写文章一样, 一个绝妙的题目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给主题以无言的深化。一种好的设计同样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 诱使人去想象和体味, 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 激发购买欲望。最后, 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对于当今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非常重要。选择可以再循环利用和便于加工处理的材料为当务之急, 我们要合理利用人类有限的资源, 做到:一是设计能改善的产品;二是设计可再生利用的产品;三是采用低能耗生产的材料;四是采用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环保材料。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设计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产品的涌现, 伴之而来的资源及环境问题, 使人们不得不关注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传统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是以人为中心, 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 而无视后续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不是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 其核心是要体现人、产品、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 互促共生的关系, 这是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种设计要求设计师具有系统和统筹兼顾的观念, 从大环境中进行设计定位, 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预防污染、保护环境为指针, 将重点放在产品设计的创新层面, 运用创造性、新思维和富于想象力, 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绿色设计, 去创造新的产品, 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条件下, 尽量简化产品结构, 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使用寿命, 使设计更加完美。

一定意义上讲, 设计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当代人己经进入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时期, 设计更应当是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 是创造人类艺术化美好生活的, 这是设计的未来趋势, 也是后来人的责任。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2

一、首先把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放在活动设计的首位,以促进幼儿发展为落脚点,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对教材进行可行性分析,将教材和幼儿现有水平紧密结合,并在活动设计中反映出让孩子掌握什么,突出教育活动中的重难点。

三、树立目标意识,在基础性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制定适龄、具体、明确、有层次、具有导向性、且便于操作的活动目标。

四、充分考虑教育互动中的物质材料(教具和学具)。

五、重视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环节的递进性。

六、关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七、活动时间的有效分配。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3

关 键 词:以人为本 道法自然 工业设计 回归自然

前言:

设计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类一直生活在大自然和自身“设计”的世界。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日益恶化、人文环境浮华;“以为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商品经济倡导的今天被严重地曲解,设计沦为奢华、金钱和权力的附属品。因此,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危机。面对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物质丰富的今天,“设计”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感。这违背了“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本质,这一现象的产生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回到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为避免或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做出我们的努力。

一、“以人为本”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是指在产品设计中把“人”作为设计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将人的感受与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因素,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设计结果的尺度。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个体,我们属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求得生存的本能是自然属性的根本体现。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从属于人类。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前提。对生态链条任何环节的破坏,都将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毁灭。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更不能成为他们的主宰者,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是设计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师,为自然的生存而设计,像自然一样去设计和制造,像自然一样去生产和消费,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设计在本质上不单是某种经济行为,或是艺术行为,而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和改进的行为。“以自然为本”更加符合“以人文本”的人类发展需求,设计应是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设计。

二、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即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经》中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道法自然”思想的本质核心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回到设计的核心“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道法自然”的设计观念来扬弃“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并非意味设计不再考虑人的需求。实际上,“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可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偏执地认为科技进步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如果人类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那么科技的进步不但不能保护这种统一,反而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统一最大的威胁。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汽车排出的惊人尾气也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重(见图一)。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巨大好处时,必需要有“道法自然”的意识。“道法自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教授我们保护自然的方法,但是却给设计提供了指导思想:如何通过设计使人类接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回归自然设计

从设计的历史发展观察设计目的的变化。石器时期,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如木材)来制造生活产品;工业革命,人们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设计思想;现代社会设计提倡“以人为本”,设计以人为中心,目的为了更加方便人的使用;发展到未来,设计的目的必定会演变成以自然为本,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即“道法自然”设计思想。

“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强调“物—人—自然”的引导和回归,其思想核心被广泛地运用到设计领域,并且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

1.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停用在它的使用价值层面,而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注重产品的内涵设计,即“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把“人”作为一个首要条件来考虑,它体现了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性化设计”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带有鲜明的后工业工业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生活在“物—人—自然”的大环境中,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一味地进行功利性的活动而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心声,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到现在的人文精神关怀,要求设计中融入“人性化”因素使其具有情感、生命,赋予“人性化”的品格,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发展,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物—人—自然”三者之间巧妙融合的产物。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全新的生产环境,注重“ 物—人—自然”的共生存的思想。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关注人们自我情感体验与认知,这也是“人性化设计”的精神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整体设计虽然简介古朴但充分中体现人文关怀,采用仿生设计形态如“巢”,象征孕育生命,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希望(见图二)。它的成功证明人性化设计必然会成为设计趋势,当然这也是“道法自然”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物—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2.工业设计的可持续设计

将设计行为纳入“物—人—自然”系统,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争取适度利益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将“环境”因素视为设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即“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思想是站在人类根本利益上全方位的设计理念,它的观念来源于“绿色设计”。工业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就是在产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

nlc202309041206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并称为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从本质上说,这三大问题是一致的都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加剧,人类也意识到“物—人—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可持续发展设计成为整体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可持续意识体现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并将产品生产、使用、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减至最低。未来具有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持续设计是对以人为中心设计理念的提炼于升华,通过设计使“物—人—自然”达到和谐的发展。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时刻要有可持续设计的意识,注重设计中的“环保”概念,引导设计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设计主张合理使用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健康的、节省资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需求。日本Wasara公司设计一系列纸质餐具(图三),使用纸浆和蔗糖的混合天然的材料,虽然为纸质,但是产品在设计上考虑人体工学的舒适度,品质感强,暖色的色彩,让人有种先天的自然接近性。这与“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相一致:产品源于自然、顺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四、结论

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转向“道法自然”的设计思考,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本质。我们提倡“道法自然”设计理念,不是为了所谓的“理论创新”,而是为了改变设计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反映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实现“物—人—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老子著、徐澍、刘浩注释,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5] 钱竹,艺术与设计[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6

[6] 图片来源:图一:http://info.auto-a.hc360.com/2012/01/130856477779.shtml

图二:http://www.nipic.com/show/1/48/837896dbadb0fc49.html

图三:http://shijue.me/show_idea/5111f9209d71152cc300005f

对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几点反思 篇4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 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其理论内容已基本发展成熟,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设计领域, 这一理论思想占住很重要指导的地位, 被许多设计师用来检验设计是否合理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何为“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 随着人机工程学的兴起与广泛运用, 一些设计师简单的认为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使设计的产品满足人体的基本尺度, 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更舒适、更方便,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并非仅仅体现在满足人的基本尺度以及使用者的舒适性上。根据设计的对象的不同, “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因而“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 公交车站候车厅的座椅, 经常坐公交车的人都知道公交候车厅的座椅坐上去是极不舒服的, 时间久了会让人感觉难受, 可以说是极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是他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公交车候车厅的座椅设计中, 所设计的对象是整个坐公交车的人群以及在马路上走累了需要休息的人群, 因为候车亭的座椅数量有限而候车的人群数量众多, 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整个人群利益, 要防止一些人占座不起。因而在座椅的设计过程中故意设计得“不合理”, 让人坐久了感觉难受, 其目的就是防止一些人久坐不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非简单的让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更方便, 更愉悦。一些在设计过程中故意打破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则, 故意让设计不符合人体的基本尺寸, 来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 如防止一些意外的事故发生,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操作等。它同样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体现。

二、“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深层探讨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之所以深奥复杂, 是源于它的主体因素是人, 要实现“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全面的去研究人。而人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生物, 导致对它的研究也是相当复杂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人是以社会群体系统的方式而存在, 人与人之间, 人与群体之间, 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群体人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 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 既存在同一性, 又存在差异性。我们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从同一性角度出发, 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同时也要照顾个体人之间的差异性, 在不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条件下, 尽可能的满足个体人的利益。

设计活动自从诞生那一天起, 为人而服务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它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要求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 深层次的去实现人的存在和发展。这里所提到的“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不同, 它不仅包含个体的人, 更包含群体中的人以及整个群体, 是一个抽象概念的集合。“以人为本”的设计不仅是“利己”, 更是“利他”, 设计者既是为自己设计, 更是为其他千千万万的人而设计。因此设计者必须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仅要考虑使用者对产品物质上的功能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使用者对产品精神上的需求。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 不能仅仅只考虑使用者的利益, 还应考虑到使用者所使用的环境, 以及与使用环境有关联的其他人的利益。中国的青年设计师孟凡迪 (Meng Fandi) 设计的一款戒指闹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基座上设有两枚戒指和两个时钟, 可以分别设置闹钟的时间, 使用者戴着戒指睡觉, 当闹钟时间到了, 戒指会以震动的方式将使用者震醒, 不会影响房间里其他人的休息。

另外, “以人为本”的设计还必须体现在对社会群体中特殊人群的关注, 如贫困人口、孕妇、儿童、老年人还有残疾人等。这些人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享受生活。因而他们更需要设计师的关怀, 以为他们提供相对平等的生活环境。上海三星设计工作室为盲人设计的盲人专用手, 该手机在IDEA 2006设计奖 (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上获得了“概念单元”金奖。

三、如何在设计中实现“以人为本”

在设计活动中, 要从真正意义上去实现“以人为本”, 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条件的限制等。我们不追求百分之一百的完美实现状态, 在目前现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下, 去最大化的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首先, 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自然界的利益代表着全人类的利益。因此, 一切设计活动都应该以自然环境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可回收、易分解、无污染的材料, 同时还要考虑在产品报废后的回收, 要尽可能的做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 实现绿色设计, 清洁生产。任何一个对自然环境有害的设计, 都是违背“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当然这里所说的清洁生产不是指完全的零排放、零污染, 是指排放物的指标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排放物在一定时间内, 能够在自然界中自然分解, 基本对自然环境没有影响。

结语: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其深奥复杂, 并且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对“以人为本”这一理论思想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去深化我们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了解这一理论思想的精神实质, 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设计, 让我们的设计更合理、更人性, 从而带给我们的生活也就更舒适、更美好。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对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存在理解片面、不深入等现象进行分析, 探讨设计中“以人为本”这一理论思想的深层内涵, 提出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环境利益代表着全人类最高的利益, 设计要实现“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在设计中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词:设计,以人为本,环境利益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吕杰锋, 陈建新, 徐进波著:《人机工程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以人为本 篇5

历史组

蓝庭锋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去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变革考试和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预先筹划,精心构造,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传统的高中教学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本位”,重结果而轻过程,教师以书本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己任,学生以单纯记忆历史知识点为根本目的。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去确立教学方案。

一、以人为本,确立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换位”设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已有的状态,去确定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因此,要从服务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制定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这个目标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同时,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并与学生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相匹配。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集体授课时,应当将帮助个体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 就应该不一样。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就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在指导高中历史会考,我的做法就是提优补差,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大,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变“双基”为“三基”。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双基”为主,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的要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例如,我们的教学参考书把思想教育目标一律陈述为“通过„„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把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定位为“讲述”,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其情感、态度与行为方面的自觉行为是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思考的。以认为本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就是要变“双基”为“三基”,即认知目标、应用目标、情感目标,注重三者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任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自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如,设计《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双基”目标的同时,也应注重思想教育目标。要变“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当时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感受,并能根据当时世界趋势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对策,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以人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并自主进行思考分析的能力。教师应该从明确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有一定向导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寻求依据、确定答案,并促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 到的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教学进程,适时提出问题去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完全处于师生交流、情意共鸣、相互促进的状态中。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实际中,在学生获取戊戌政变信息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就不会失败。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学生还可能提出“英、日为何要掩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等新的问题。

(2)引入讨论机制,活跃课堂气氛。旧的历史课堂往往是老师“一言堂”,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大胆引入讨论机制,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被发现的真理”,而不是老师奉送的“现成的真理”,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如,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设计:学生了解辛亥革命过程后,教师提出两种评价观点,按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相应的两组。一组的论点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一组的论点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两组同学分别利用材料进行辩论,从中学习到“怎样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渠道。

(3)鼓励“角色参与”,提高学史兴趣。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历史教学则要再现历史的生动,叙述人的历史活动,要让学生跟随老师穿越时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角色参与”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历史。如,《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课的设计,从漫画中感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历史场景,可让学生排演历史话剧:指定几个学生扮演胡佛、罗斯福、希特勒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所作所为和言论。从而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体验成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感受历史的真谛。

三、以人为本,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以人为本”的教学 内容设计,要打破“知识本位”和过于严密的“学科体系”,真正从“学习的需要”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真正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去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加法”。所谓“加法”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新进展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如,设计《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课,可以向学生介绍国家九五科研攻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的考古成就。设计《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可联系当今社会热点,如巴以冲突、印巴矛盾、伊拉克问题,去追溯历史根源。设计《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可以利用福建地方史资源以拉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距离。总之,要把握日新月异的时代脉搏,追逐知识的前沿,用“鼓舞人心”的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前瞻性;要把准学生的思想动态,联系时代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内容的实效性。

(2)“减法”。所谓“减法”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裁减教材内容,精选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庞杂,存在各种“偏、难、繁、旧”的知识点。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材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实际需要,择其精者进行教学,而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课,教材涉及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有的知识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要大胆裁减与初中教材重复的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时代背景。

四、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认识、一个动态的认识发展过程。因为,它有人们一般所具有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又有情感、意志、能力等各种特殊的因素。这个认识过程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包括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与学生主动地探索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矛盾;还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矛盾,等等。新的时代、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教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和矛盾去构想“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1)优化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如:高三历史总复习,我们要制定总体规划,大体定出基础复习、专题复习、综合复习三个阶段,再定出各单元、各章节的计划,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师生都要心中有数,从而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加快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我们高中历史课大多安排在下午,是一天中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一段时间。一节课中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能持续三十分钟左右。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时间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使教和学始终处于最佳结合的状态。

(2)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课堂上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倒也能讲到、讲全、讲透,浑然忘却学生的感受。根本谈不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节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绝少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获得学会的机会,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微乎其微。学生将这种课称为“累死课”。当代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讲读法”、“图示法”、“话法”、“讨发现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情景创意法”、“历史研究教学法”等等。这些新的教学法开始变“以课本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学生如何学习”,而不在教多少学识本身。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学定教,围绕“学法”去设计“教法”。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或学习偏差,再根据这些“学”的因素回头来设计教学方法。如,高中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头绪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遗忘和张冠李戴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前后知识、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分散在世界史中错综复杂互相交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知识,按照纵向或横向串联起来,把历史知 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把历史知识学活。

(3)优化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要使教学媒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考虑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技能,喜欢上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可以用“人机对话”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五、以人为本,变革考试和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和教师的教业评价。历史教学和学习是一个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应该更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更重视参与程度和情感体验等。传统的以试题考试为主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也必须得到改变。适当引进开放型的考试方式,如史迹考察、撰写历史小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编制历史小报、文物收集和仿制、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课件和网页等等。

总之,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学蓝图的教学设计应该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目标“明”、气氛“谐”、内容“新”、方法“活”、过程“优”、评价“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操作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3,(2)。

4、金娣《历史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历史教学问题》,2002,(6)

5、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6

关键词:四维空间;展线设计;以人为本

一个展览,是对文化、知识、信息、观念和思想的传播,其表现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支撑的基础上。展览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主题性展览也需要根据展示的内容和性质及相关要求科学地策划与主题相符的展览。

策展的过程是一种观念形成的过程,展览的过程是观念传达的过程。我们不是为了展出一些作品而去策展,而是通过一些作品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其中展品、空间、时间、声、光、电、互动装置等要素都承载着我们需要传达的思维信息。

策划一次主题性陈列展览,必须对展品及场地进行调研分析,使环境与空间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效果。通过搜集展品信息,可以将策展的范围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可以使策展者提炼展示主题,总结、串联展线设计;可以使观展者在有限的空间中无限地利用“时间”,从而解读展示内容。

回看上海美院挂牌仪式与“不锈宝钢”“春华秋实”主题展览,使我想要探知其中的关联:我们策划一个仪式与两个主题展三者之间存在哪些联系?三者选址的原因及展示的风格是什么?三者放在一起,想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观念信息?

一、问题剖析

(一)对于展示主题与展品的分析

展品是展示的主体,单一作品也许不能完全表达一种观念及信息,但是通过分析展品的艺术特质、类型、材料及尺寸等信息,可以将展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分类。

不锈宝钢主题展中,需要展出包括清华美院、中国美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在内的共133件不同类型的“不锈宝钢”艺术作品。由于作品的尺寸及表现形式不同,我们根据本次主题展览的性质及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展品分类排序、组织陈列。

从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共分为三类:一类立体类作品,包括雕塑9组、装置4组;一类影像类作品13组;一类平面类作品103组,其中绘画作品90组、木刻作品2组、数字微喷1组、摄影作品10组。

春华秋实主题展中,展示内容包括“大事记”“春华”展览中20位先贤简介及作品展示、“秋实”展览中包括15位艺术家的简介及作品三个模块的展示内容。

在展览内容的设计阶段,策展人员需要根据展品的信息,针对一定的原则对展品进行设计分类,然后才能提炼出展览的主题,继而再凝聚藏品的甄选。

两个主题展中对于展品的分类意味着策展者想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表达不同的思想观点,由不同的思想点串联为“线”,使彼此相对孤立的展示内容联结成有关联的展示内容,从而形成一道引人思索的“展线”。只有构架“展线”,才能在展示的过程中达到不偏离主题的同时丰富展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起到展示的目的。

(二)对于展览场地的分析

展览场地是承载展品、延伸展线的地方,展览场地不只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而是一个“时间”与“空间”融合的“四维空间”。只有规划好展示空间,才能使展线串联顺畅进行。增强展示的教育性、趣味性、灵活性,从而达到展示的目的,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我们对展示设计环境比较熟悉,把握性比较大;其次由于展示空间相对规整且团块化明显,使我们设计的阻力大大减小;再次展厅相对固定,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空间规划。

由此展线设计的雏形初步形成,如(图1)参观流线图:

二、概念分析

(一)展线设计的概念

一个有深刻意义的展览,不是用各种展示手段把展品包装得很“花哨”,也不是把心思用在分割展示空间上,等等;而是透过每一组展品来表达一个展示点,通过各个展示点的串联使所想要表达的观念逐渐显露出来,为观展者剖出问题,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而后助其解决问题。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便是“观念先行”的先行者,他认为策展的核心是理念。展览的策划应该是策展人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說策划展览本身亦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展线设计”的思维方式是策展者对于本次展览的理解与归纳,展览本身也体现了策展者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协调能力。“展线设计”的思维方式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便使展览带有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团队的鲜明特色。

(二)展线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概念

设计为人,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应该以“人”的感受为先。展线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展览展示给观众的是视觉的空间,但是在观众的心里可以由此而形成另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好的展览、一条好的展线设计,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留给他一些知识。在这个可闻、可见、可问、可以以不同角度去观察、体验、感受、参与的空间内,展线引导着观展者的思维,使其完整有序地了解展示内容,领会展示意义。此时的展线就发挥了其服务于人、教育于人和制约于人的作用。

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讲的是宏观概念。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评判一个展览的“优”“劣”,其所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一个展览的设计,能够照顾到大多数观展者的心理感受,以“大局为重”,便是不失败的展览。

其次,展览的精髓主要是在向观展者表达艺术的思维与策展者的思维。策展者往往把握的是时尚的线脉,是时尚的开创者,而不是跟随者。他们的作用是引导、带领观展者进入、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维”中。

相反,在观展的过程当中,观展者的心理反应也为展线思维的建立提供了逆向的参考建议。展线设计与人产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

三、主题性展览的展线设计

(一)上海美院展线分析

“不锈宝钢”展示区中的艺术、设计作品,为同一个主题进行设计创作。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展示形式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根据其人流走向设计及展区分布,可以科学有据地分配展品的位置。

参展者在“不锈宝钢”绘画艺术作品的展示区内,使观展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在洁净的墙面拼凑以宝钢为背景的不规则装饰平面上,使得展厅有了“钢”的“硬度”。配合展厅内朦胧的天光与柔和的灯光,使得“旧厂房”披上了艺术的氛围,更显岁月带来的年代感与雅致感。宝钢与美院的结合,是“刚柔并济”的配合,也体现了美院人的“弹性”作风与“前卫”思想。如(图2)上海美院展厅效果。

从展厅出来,进入美院的走廊,就从“不锈宝钢”进入了“大事记”的展览环节。此处以时间轴为“线”,串联“大事记”的展示内容。由于走廊呈长条状且来往人流不仅有观展者,所以走廊的布置会相对活泼一些;采用视频展示与互动方式搭配,使得活跃的气氛中不失内涵,如(图3)“大事记”的展示构想。

图文影音的方式传递了信息,使观展者在行走的过程中产生形象记忆。时间节点的划分,总结了美院历年来跨越式成长的历程,展望了美院对于成长道路上的更高期望。

(二)展线在四维空间中的延伸意义

所谓“四维空间”是指在由长、宽、高所构成的静态三维空间基础上再加上时间因素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时空概念。我们在对展览进行前期规划和设计时, 需要考虑展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变化。

按照立体展示的新理念,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直从天花板延伸到地面,甚至将地面也作为展示面。这种方式会使观众有一种“走进”展览的感觉。

展线横向设计的长度和范围是不确定的,“大事记”环节的展现设计则为长廊式(通道式)展线。这种布局方法使展线利用率较高,动态线单纯,方便参观。

一个展览空间中,如果展品没有纵深的层次,就会显得单调、呆板。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营造丰富的立体空间感,增强展线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要增加展示面的层次。而“大事记”的展线设计方法则采用凸起法,把展示立面向外加厚、拱起,以达到突出展示内容的目的,这样就能使展线在纵深方向上形成层次。

四、结语

通过总结展线在竖向、横向、纵深和时间上的组合变化,可以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展线在四维空間中的延伸走向及其意义。

通过对展线的思考,可以总结出策展者对于此次展览的用意及此次展览的深刻内涵。上大美院是继承与发扬上海海派精神文明传统的地方,挂牌仪式的举办是对海派精神文化的先锋者努力的肯定与赞赏。“不锈宝钢”展出的是我美院对海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艺术精神。借用“不锈宝钢”的主题,表达美院“不锈”、精神“不锈”这种生机勃勃的活力。“春华秋实”展出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对发扬海派文化做出的努力。由此便不难看出策划一个仪式和两个主题展的原因是什么了。三者通过一条展线相关联,表达了对海派文化先驱者深深的敬意,表达了我美院人继承发扬海派文化的决心。

一条展线表达一个观念,承载一段精神,传承深刻意义。展览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学习,才能做出精彩的展览,才能诠释更深刻意义。

作者单位: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7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大批量生产的规格化、单一化、标准化产品已不像以往那么受青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多元化、个性化,他们越来越趋于选择富有创意的产品,借以表征符合自我的创意生活。这就要求设计师创造性地提升产品的精神蕴涵。因而过去单纯靠设计师个人品味进行设计的方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调研、搜集反馈信息已成为企业、商家生存不可少的课题。就像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一样,产品包装设计从以往追求视觉、听觉冲击力转向追求亲和力,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便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心灵沟通。

现代包装设计必须在不欺骗消费者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标新立异,这是现代包装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向广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无欺骗也是以人为本的起码前提,所谓标新立异就是指设计的新颖度。设计的新颖度同样离不开从人的角度出发。曾有一套中秋月饼的包装设计采用四川蓝印花布,整体包装素得清苦,有如嫦娥在寒冷孤寂的月宫,与消费者中秋佳节团圆的心理诉求相悖,最终导致了设计的失败。因此,必须认识到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满足人的需要,消费者是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设计是建立在被人理解的基础上,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一切源于眼睛”的观点在营销美学中同样适合。产品包装是通过形态、色彩、材料、质感等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的,所以产品在形态、色彩上需要考虑到人的心理方面、图形的象征性方面和联想方面、使用的舒适程度方面、产品的诉求对象领域以及人在使用空间方面的关系。

若想使人们在一瞬间被所要传达的信息所“击中捕获”,图形比文字更具可识性。尤其就远观效果来评价,直观的图形能在瞬间给人留下完整、深刻、强烈的生动印象,并能引人联想,达到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使信息得以真正的传达。如布鲁斯王朝CD包装,以“音乐王朝”作为标识语,荆棘束和滴血的心代表音乐灵魂,永恒的火焰代表其不朽的生命力。包装装潢中的图形要使购买者对商品有“直感”,并且规范消费者的直感反应和思维,才能成为销售的媒介。因此,它的表达相对直接。这种度的把握在于消费者能一目了然,设计能“直抒胸臆”为准。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造型同样也是产品包装全球化识别的重要途径。与名称不同,造型能相对容易地跨越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产品的识别度和认同度,可口可乐的轮廓型瓶子、香奈尔5号的方型瓶体和毕富的曲线型瓶体,都是现代包装设计中经典的独特包装造型,十分易于辨别,而其辨认的主要途径是造型。可口可乐的瓶子之所以闻名,据心理学家的分析,是因为可口可乐的瓶型能使人把握它时手感舒服。不仅这种瓶型独一无二,如形象标志,见瓶知货,而且其制作工艺特殊,不易被仿制。

对个人生活的重视,对个性化、多样化的尊重和追求,促使价值认识领域发生了从“所有价值”至“存在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的广告中,亨氏的瓶子被称为“世界上最出名的瓶子”,它利用瓶子造型的价值来谋取利益,虽然这些瓶子很明显没什么用处。但是这一瓶子的设计却符合了消费者的另一需要——精神需求。即在一定意义上,不同凡响的设计本身就为产品建立了一个外在的显著的符号形象,消费者选择的不是商品实物,而是设计,是一种非凡的创意。正是这种设计和创意及其所形成的产品样式与风格,使消费者获得消费的象征价值。消费与设计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曾说过,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人的自然尺度影响了人观察、接受和感受的标准。尺度大的造型通常被认为强大而有力,但亦可变得笨拙难看。尺度小的造型则表现出纤细、尖锐和虚弱,但也可被认为精致和有序。直线让人产生间断、有力、象征男性的感觉,曲线则使包装变得持续、柔和、饱满,具有女性的象征。圆形通常不如长方形显得有力,但却蕴含和谐、柔和与完美。包装的尺度设计并不简单,它有如“罗敷”之美,增一分则太长,矮一分则太短。它源于人的视觉感受、心灵感应和经验积累,其微妙令人无法言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敏锐的,人的眼睛可以区分10000种色调。不同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绿色使人感到悠闲、宁静和对草原、森林、和平的向往;而深蓝色会有收缩和冷的感觉,令人会联想到大海。人们可以通过颜色识别公司和企业品牌,甚至联想到具体产品;通过颜色的分门别类建立较为完善的识别体系;通过发明新的颜色给顾客创造新的惊喜和感受;还可通过颜色的组合搭配,创造更完美的感觉识别和独特的风格,使产品更适合于不同空间。设计不仅是为单个产品,而是考虑到产品组合、使用环境、使用方式、与使用者的生理关系、使用者的精神感受等诸多层面的综合设计。当一种颜色适合某个男人汽车的颜色,却不一定适合他使用的牙刷的颜色。一件衣服是否适合一个人,还要看它是在什么场所被穿戴。因此最好不要拿抽象色彩做实验,而要将它与具体的事物、销售产品及销售对象联系起来,以免在包装设计中与顾客产生偏离。尽可能把消费者对产品包装设计的美好感觉转移到产品上,让产品包装设计成为一种品格,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信念,成为消费的一部分。

产品包装设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本着尊重环境、保护自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制止不必要的浪费,充分利用再生材料,创作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活美学。现代技术和材料应该成为这一转化的积极因素。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历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的代表,他进步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学说的基础。其精神实质就是“博爱”,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井然有序,充满友爱,重礼、与大自然和谐融洽的社会。也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他要求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拥戴。而“仁政”则是要求关心人,重视人,爱护人,从人的角度需求出发,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中本的表现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人的利益发展为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生产目的都是朝着人的利益这一目标进行而对其它因素视若无睹。比如在向着“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大目标挺进时,必须以不违背大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否则,即使冲着这样一种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下去,结果却与人的意愿相悖,只有适得其反的结果。这并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工业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设计一词在辞海当中是这样讲的。设指的是规划,计划;计指的是计谋,所以基本意思就是设下计谋的意思,是指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语“designare”,是画上记号的意思,相当于制图,计划等意义。总之,设计就是设想,预谋,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

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在巴黎年会上对其定义做出了进一步的表述:“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新的品质和资格”。简单而言,工业设计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为基础,研究市场现在和潜在需求,分析人的生存,生活,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以消费者潜在和显在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出设计构思,分步解决结构,材料,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工艺,包装,运输广告直至营销,服务等设计。

从工业设计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设计的构思到最终的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来进行的。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所谓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不同的诉求对象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现代社会中,陈列在商场橱窗中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另人目不暇接。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社会不需要,那么就会造成产品的滞销。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一次失败的投资;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工业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为企业设计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企业再将产品投放到社会中以获得利润,社会也满足了相对应的需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也是评价一个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企业、诉求对象、社会、技术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利益,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总而言之,产品设计,需要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设计的以人为本,是和人的需要密不可分的。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于是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并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

三、诉求对象生理心理中的“以人为本”

在物质方面,工业产品首先是功能的一种载体,没有脱离了功能的产品,否则就是自己的艺术品。功能,是产品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产品功能的不断开拓,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理需要,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不仅仅要求产品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而是要求产品用起来更加舒服,更加顺手。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努力使产品适合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产品。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师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深入的研究人体的构造,习惯,以及心理等等,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机工程的一般原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视觉心理,消费者心理,诉求对象价值趋向,设计符号,人机界面等重要因素。

在精神层次,据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上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级的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产品的功能性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产品所附加的精神价值就成为了设计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也即我们所说的情感化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基本功能设施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之上,从诉求对象的情感层次出发,达到能和消费群体情感交流交融,不再冰冷陌生的一种设计。

人是有感情的,人对物产生感情其原因是产品自身充满了情感。人们在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会如同物质层次上的满足感那样的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说和察觉。从个人体验我们都知道产品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些产品的情感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购买决策而且也影响着购买后拥有该产品和使用它时的愉悦感觉。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人们心情、感觉、情绪产生影响。看似简单的产品能引起人复杂的情感。例如,对于设计漂亮的产品人们有强烈的拥有愿望,当拥有漂亮的东西会觉得很高兴,使用一些产品时候会有一些疑惑、困扰等等。

作为产品,首先应当让人们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就要喜欢上他,这是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要让设计的产品具有这样的效应,就必须让产品这一物的形态具有情感,从情感上打动人们,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产品是以物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如果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将设计的情感因素融入产品中时,那产品就将不再是单纯的物的东西,他就具有了人的情感,产品的亲和力就会更加的增强,很容易就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会与人们产生情感交流,从而实现以产品形式来达到易于社会沟通与情感的交流,而交流本身也是设计的过程,设计是在不断的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情感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让产品更加的易于人们的情感交流。

四、人机界面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首先,界面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物相之间的分界面,例如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就是二者的界面。界面设计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包括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机界面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人机界面是计算机术语,是指人和机器在进行交互时信息传达运输的界面。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设计产品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设计界面,因为界面是依附产品而存在,有了产品就有了界面,换而言之,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界面。

在设计产品时,设计师要考虑到用户和产品之间的沟通,信息的传递表达,于是在当今社会,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产品设计,而且还有了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甚至是产品用户体验这些分支。

不管是什么设计,只要有了产品,就会产生界面,不论是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而界面设计所围绕的根本就是用户,所有的界面设计都是建立在用户需求,用户舒适方便,便于认知的角度而建立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界面设计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用户使用方式方法,行为习惯等,其实也就是要求界面设计要“以人为本”。我们所说的“易用性设计”就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合理运用人机工程学,视觉心理学,设计符号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的设计,用户用起来会有亲切感,工具使用起来舒适安全,便于拿捏,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更加和谐自然。所以界面设计就更加依赖于诉求对象,用户群的分析。特别是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爱好特点,价值趋向等。举一简单实例,就像电梯控制操作界面,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生产商自己生产制造出来的。用户在面对开关门的俩按键时,反映速度以及识别速度相对而言,并不理想,有时候,面对这样的按键还要思考下,才能做出决定。这样的一种界面设计就不利于用户使用,体验师所作的就是能够很快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性设计。如下图所示,是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电梯开关门按键:

这样的一种界面设计,从设计符号角度看,识别能力并不是很强,需要用户一定的反应时间,这里指的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按键反应时间。在改进时,可以考虑用户平时习惯使用的一些图像,文字等信息作为这样的按键标识,以便于提高按键的识别度,认知度。这里使用用户常用的文字作为改进方案,方案如下图所示:

这里使用了文字代替了图片,虽然一般情况下,图片的识别度要比文字识别度更高。但是这里用户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文字,更具有亲和力,所以这样的按键更适合用户使用。但是这种开关的界面设计只是针对国内电梯界面的一种设计,对于外国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仔细观察统计之后会发现,用户在使用电梯操作界面时,关门要比开门频率更高,关门和开门共一百次的统计中,关门占据82次,占据绝大部分比例,所以从使用频率来看,关门这样的界面设计应该放在用户更加熟悉便于操作的位置,而从视觉心理学角度来看,用户眼睛一般的视焦点位于左上方,使用习惯都是从左往右,所以关门这样的一个按键应该放置在左方,所以改进方案如下:

如此一来,这样的界面设计就完全站在了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更好的识别度,操作性,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五、总结

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业设计当中应用的极为广泛,具有深刻的意义,设计师必须换位思考,站在用户角度,分析发现思考问题,才能做好“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设计师只有用心去关注人,关注人性,才能以的设计去打动人。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是为了自己设计,而是为众人设计,这就必然要求他朝着诉求人群方向角度思考问题,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摘要:本文从儒家基本核心思想——“仁”出发,引申孔子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产品设计当中,着重从诉求对象的角度出发,讲述产品设计时考虑诉求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及产品的界面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成为一种易用性设计,为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给以指导和借鉴。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篇9

1 人性化的公园包含的内容

1.1 优美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 也许是绿树成荫, 也许是有人文文化, 也许现代时尚, 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 丰富了城市的景观, 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美。

1.2 特色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可以是观光旅游的地点, 也可以是休闲养老的基地, 随着城市中的各种环境问题, 以及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增加, 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另外, 随着科技的进步, 工作时间的缩短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 人们走进自然, 观光旅游的愿望越发增强, 城市公园绿地, 风景区都可以以当地特色为主, 形成有特色的公园, 历史名胜, 都市景观等等。这些主题的公园都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气息和起到疏减压力的作用。

2 公园的发展和特征

2.1 公园是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城乡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多, 公共区域也随之增加, 其中之一便是公园。一般公园分为几类, 一类是以城市中心为主, 范围不大, 交通便捷, 满足附近居民的活动需要。另外一类是以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为主, 或者是绿地为主, 还有些公园有比较明确的主题, 如活动乐园。

2.2 公园的种类与逐步演化出来的不同功能

以发达国家为例, 美国早在1872年就设立了国家公园法案、包括国家公园、纪念物公园、军事公园、滨河公园、城市公园、自然公园等等。所以, 公园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 有单纯游园性质的, 也有参与活动性质的和游览路过的。但是, 无论是怎样性质的公园, 有一些基本作用或者是设计原则基本都是相同的:担负着一些功能, 满足人们的需求, 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公共场地。以一般城市公园为例, 我们简单探讨下公园设计的要点和方法。例如洛阳的牡丹园, 建于1956年, 是洛阳的代表性公园, 当时的定位是市民公园和文化历史公园, 该公园是在隋西苑遗址上规划建设的以洛阳牡丹文化为特色, 应用现代园林建筑风格, 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在牡丹园中绿化覆盖率大概为80%, 并且设置不少的活动区域。有水上活动区, 烧烤区, 观赏区。

公园的主题定位在牡丹花卉园, 公园广场可作为城市活动的区域, 每年的公园都会以牡丹为主题举办各式各样的游园活动, 吸引当地和外地来的游客参观。在设计形式上面, 牡丹园设计上突出了牡丹的主题, 以各式的牡丹为主, 以内容吸引人流也是一个公园设计的突出主题的方法。

公园设计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充分发挥公园特有的自然条件, 结合公园现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 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公园, 并且可以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等特点, 将公园定位成不同功能的公园主题。这是人性化公园设计的一个方向。

2.3 从实际功能考虑公园的设计

城市公园在设计中需要以实际功能出发, 以活动功能区域为主, 为附近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去处, 除了功能性为主的公园之外, 和美观的基础上, 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上, 人性化的公园同时也是利于人们生活习惯和行走习惯的公园。人们在穿越浏览一个区域的时候, 公园是否能满足人们的交通作用和休闲作用。比如有些公园建在闹市区, 可能会有公共道路穿插在公园中, 所以公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情况, 处理好步行和车行道路的交通关系, 优化本来的交通联系。

以国外的公园为案例, 这个案例是处于发达城市的一个典型的新型公园设计。瓦伦西亚中央公园, 这座新公园的建设将与高速铁路的发展结合起来。位于市中心的区域, 周围交通复杂, 并且密度高, 所以在这里设计的公园面积不能太大, 这座公园大约占地23hm2, 并且绿化面积60%, 一半的面积种植了花草, 而且设在新的轨道隧道之上。地块四周是城市的主要交通, 所以出入口和道路衔接的设计就会非常多, 处理的手法也比较特别。有标志的入口广场可以满足市民活动, 而且人行道路非常之多, 便捷的交通流线也是公园设计的特色之一, 在方正的场地之中有不同作用的空间, 比如为周围的住宅配备了必须的停车场和花园, 花园的部分和公园也衔接起来, 水系和草地流线型地衔接起来, 开阔的草地可以在日常为人们提供沐浴阳光的场地, 夜晚的时候LED灯亮起, 沿水边的道路就会凸显出来, 人们在散步的同时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

同时为了提升这个区域的集聚效应, 周围还有一些房地产的开发。其中包含住宅区停车场和花园, 占据43hm2的土地。并且成为城市的再开发计划, 有着异乎寻常的美丽景观。以下是公园的总平面图。

可以看到绿化的面积远远大于硬质铺装的面积由此可见在城市中的公园, 更加注重能否改善区域的小环境, 人性化的公园设计注重细节部分, 例如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 小而精致。在小空间中做文章, 不得不说到中国的古典园林, 和皇家园林, 虽然不是开放的公园, 但是修建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人的空间感受, 例如私家园林留园, 拙政园等。空间上小巧丰富, 色彩上颜色清雅, 在人流交通上, 通过人工的处理手法, 使得景致一步一景, 每个区域不同的角度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亭台楼阁, 小桥流水, 利用自然的形式装饰点缀在有限的空间中。小而精致别有洞天, 也是营造空间增加体验的人性化设计之一。

3 公园设计的实践内容

3.1 宏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在宏观设计中, 不单是考虑人的角度, 也需要从城市总体出发, 甚至是上位城市的总体设计入手, 分析公园设计的合理性, 满足区域的需求, 甚至是从生态角度出发, 改善区域环境。从城市交通综合能力出发, 考虑公园设置的地段是否可以解决人流的需要和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一个好的设计需要站在人的角度, 更需要在总体规划上进行布置, 不能随心所欲, 合理的设计前期必定需要严谨的分析。

3.2 微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细节的设计, 不单单在作用上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并且每增加一处细节, 就更加合丰富了环境的趣味性。让游览在里面的游人更加舒适。从人的感受角度来体现公园的价值。铺装材料的运用和座椅小品的布置, 灯光的设计和雕塑, 都是影响感受的细节设计。在公园设计中, 材料一般可以选用比较自然的材料, 尤其在小空间里, 自然的材料更加可以拉近人的感觉, 一般的材料有透水砖, 青石板, 卵石, 洗石子, 防腐木地板等等。不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自己对人性化景观园林设计的想法, 公园也是属于园林景观的一部分, 其中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到, 要把人类聚集作为一个整体, 从设计案例中讨论如何才是人性化绿色生态设计。人性化的公园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 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人们也意识到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园有大面积的绿化, 通过绿化可以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改善城市的环境, 改善热岛效应。同时也可以降低噪音, 通过40m宽的林带可以使得噪音降低10~15DB。

4 结语

最后谈到人性化的公园设计, 其实包含的方面非常之多, 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泛泛而谈, 公园的设计有很多是根据城市和自身的情况, 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联系起来, 考虑大的关系系统也考虑到公园中生态植物和人文的关怀, 才能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美·弗西德里克-斯坦那.生命的景观.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10

我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名相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文中记载“失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 本理则固, 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事业之所以能有稳固的开端, 是以人民为根本的, 人民为根本国家才能巩固, 否则国家势必会危亡。公元前 (490-421) 中世纪欧洲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 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及人本主义思潮。人们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权。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时期,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以认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而对设计对象做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一) 设计与文化的和谐

我国历史悠久, 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 如果脱离这种背景去设计, 设计就会在精神上被孤立。设计与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实践来看, 设计应当适应文化, 因为脱离了文化的设计产物是无法被人们所接受的;而文化又是设计的产物, 纵观设计的历史不难发现,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包豪斯”院校提出的“由繁至简”影响着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 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设计变得简化和有趣。

(二) 设计与宗教的共生

现代设计源于欧洲, 同时也源于欧洲的艺术和工业大生产的糅合。世界很多高端的艺术都源于宗教, 如文艺复兴使其的教堂壁画及中国敦煌的壁画等。最高尚的艺术源于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释放, 因此设计为了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必然进入以人为本的高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印度, 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藏传佛教经过了在中国若干年吸收、融合、发展和变化, 如今已经发展为极具中国特色一种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藏传佛教通过许多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无论是与佛教教义相关, 或是有只为纯粹装饰目佛教装饰纹样, 都使得设计作品成为村求代表本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风格的突破口, 都为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新设计元素。如今流行的装饰图案“宗教几何学”也是为满足人们个人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装饰纹样, 而这种装饰艺术对于现代平面设计启示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体会。

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一件事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每一次的改变事物的现状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设计的出现是体现人的思想并创造出合理的生活服务对象, 设计的完成也是人类合理规划的范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是客观决定的必然。由于人的个体化差异, 人的地域、年龄、受教育程度、人的需求、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原因, 使得不同的人对“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正确的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加以区分。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需求又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两种。不论在建筑设计还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客户所传达的需求有时是设计案例所依托的实体必须存在的理由, 如包装设计必须依附于色彩和结构;建筑设计必须依附于材料和空间划分, 这些都是客观需求。但往往设计师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还要考虑客户个人对宗教等精神层面的所带来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意识, 设计中的任何目的与结果都不单单是直接性的为人服务或完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而是从设计目的和设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性目的的满足对象需求, 在设计目的结构中, 最终都会落实到对人的某种需求的分析与满足上去, 最终都会以人类的“存在需求”为中心。

三、“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所解决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大道至简”的包豪斯美学标准至今影响了很多伟人, 比如乔布斯认为, 简约化设计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让人能直观地感觉到它的简单易用。设计上的简单并不总能带来操作上的简易。有时候, 设计得太漂亮、太简化, 用户用起来反而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不论是苹果产品的外观还是界面设计都遵循了“从简”的理念,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他的产品并没有因为简化而在操作上带来麻烦。反观当下的很多的设计作品一味追求形式化而忽略了包装设计的基本保护功能, 这种设计应该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一些极端的形式主义者认为形式是设计的全部, 因为形式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力的主要因素。但是他们只看重了形式却忽略了功能的重要性, 因此不断反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能在设计中及时纠正形式主义错误, 重新建立起设计带给人们的便利。

我们现在所推崇的“设计以人为本”, 当然也不应只注重产品功能而忽略或轻视产品外形, 而应该从设计的原始目的也就是人的需求这种深层次的元素出发, 对设计的各种层面、各种涵义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者在分析对象的需求时, 要考虑兼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层需求, 要有人与物和谐共存的意识,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因素, 能真正做到“设计为人”, 一方面, 要将设计品与人类划为一个生存空间进行思考, 形成一个人化的世界。另一方面, 人的客观需求和主管情感等因素, 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来表达出来。脱离了人的设计是不可能存在的, 设计最终体现出和打动人心的是设计的人性。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在认知观念上有了新的进展。作为设计者要正确地理解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优化自身的资源结构、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 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郭锐, 李龙生.设计创新思考[J].包装工程, 2004 (04) .

[3]赵俊芬.论人性化设计中的感情因素[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产品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11

随着我国近年来旅游热的逐渐兴起,国内度假酒店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却是酒店设计缺乏特色、趋向同质化,重要原因是没有贯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以度假酒店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探讨“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在烟台喜来登大酒店的工程中应用。

关键词:

度假酒店 以人为本 人性化

一、引言

近年国内度假酒店大量建设,满足了更多人对于度假和休闲的追求。然而大多的度假酒店在设计方面都欠缺深入考虑,导致建筑趋向同质化,人性化情怀缺失严重。在此过程如何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始终,在酒店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度假酒店一般位于风景较好的区位,主要是满足人们进行旅游和休闲娱乐的相关活动,能让游客在使用时方便、舒适,达到身心放松、享受自然之乐的目标。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度假酒店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度假酒店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1.总体规划

规划中巧妙利用海滨或风景区自然景色,注重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和融合,使得建筑自然生长,建筑和环境的有机、统一和谐,营造出富有人文情怀的布局形式。

2.建筑设计

2.1度假酒店功能分区

巧妙利用度假酒店良好的景观和朝向,度假酒店除设计客房区、餐饮区等基本功能之外,还要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休闲和娱乐功能,分区既要满足人食、宿、娱、购、行的各种行为又要满足内部工作人员后勤的服务行为,实现功能和资源的良好结合,使酒店功能布局划分明确而有机联系。

2.2酒店流线

酒店流线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最核心部分,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流线,才能使得酒店有条不紊运行。设计中应更加注重酒店的空间流线、创造舒适的环境,设计中切忌“拿来主义”,因地制宜地制订合理空间流线,成为酒店设计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项目实例——烟台喜来登大酒店

烟台喜来登大酒店是典型的五星级海景度假酒店,设计结合海景建筑的特点,突出海的主题,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富有借鉴意义。

项目位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景绝佳地段,得天独厚的海景是设计的先天优势和有利条件。项目通过将建筑和自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利用海景,塑造宜人舒适的建筑群体和开放空间,极大提升了酒店环境并且满足游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高度需求。

1.规划总体构思

整个地块位于秦山路与滨海路之间的半圆形地段,与渤海湾海面一路之隔(滨海路)在规划布局中,将主体建筑沿海面展开,六层的酒店客房部面向渤海湾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景。二层的贵宾套房通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个较大的私密景观花园空间,既拥有海景又提供了舒适而静谧的休闲空间。

规划中充分利用沿海自然风景,为了削弱建筑整体体形巨大而产生的压迫感,总平面采用相对分散的布局,力求消解自身,融入环境。

2.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

建筑整体风格典雅、不失大气,以空间的组合及建筑体量、造型的塑造,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和鲜明时代特征,形成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3.建筑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充分考虑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舒适性,满足其行为和心理需求。地下一层西侧为汽车库、中部为设备用房、东侧为桑拿及娱乐用房,主楼一、二层为酒店配套服务设施,三至六层为酒店客房,另有二房位于主体西侧。主入口及大堂设在二层。通过对建筑内不同功能的合理的、有机的平面组合,形成了清晰的流线及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满足了人们对使用功能及空间的要求,并且通过建筑间功能的相互融合,提升了建筑的品味和档次。整个酒店平面通过巧妙地布置和安排,达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4.交通流线

酒店动线设计充分利用海景特点,巧妙合理安排各种动线,让度假者在建筑行走和居住中不断感受海景,进一步强化海的主题。

4.1人行交通

各个功能区都有独立出入口,实现人流不交叉。酒店主出入口设置在南侧沿秦山路尽端的建筑中轴线上,会议中心主出入口设置在主入口西侧,健身中心入口设置在主入口东侧,贵宾客房入口设在地块西北角与主入口保持一定距离。物流及工作人员出入口位于主入口与健身中心入口之间。

住宿客人流线分析:以海景为主题,客人的流线加入看海的元素。主入口设在二层,客人乘车在到达门廊进入大堂后便可惊喜地发现,透过大堂的玻璃幕可远眺大海,波澜壮阔的海景尽收眼底。入口层向下可至中餐厅、全日餐厅、日餐厅、泳池和SPA,平层可至宴会厅、大堂吧、精品店及跃层客房。

向上为客房区。总平面布局以w形式面向大海,所有主要客用公共区及客房均有朝向大海的视线。

对外客流分析:酒店对外经营部分按功能要求分为宴会区、入口大堂区、休闲娱乐区,分别设置出入口。宴会区可直接由西侧宴会入口门厅经扶梯到达。入口大堂由南侧进入,经过宏伟的室外台阶与坡道可进入位于二层的大堂,休闲娱乐由东侧次入口进入,宴会区、休闲娱乐区均与大堂空间通过室内走道方便联系,形成全天候的室内通道。

4.2车行交通

由于本地块地形限制及酒店对景观的要求,利用北侧4m的景观步行道与南侧停车场相连作为消防车道环路,并在建筑中轴线两侧各设一个回车场地。

场地交通流线分析:室外坡道可允许来宾车辆及旅游大巴直接开到二层入口门廊,方便快捷。入口设在二层同时方便了其他辅助交通流线的设计。地下室作为停车空间在入口坡道左侧设两个出入口进出。

4.3其他

货物流线:设在入口坡道的右侧,通过建筑构架及绿化很好地隐蔽起来,不对客流产生干扰。

垂直交通流线分析:设有两组客用扶梯分别用于宴会厅入口、休闲娱乐门厅至二层商店等不同服务功能。一组电梯由地下车库设至一、二层公共区,一组四部客用电梯担负由一层至客房层的客流,一组货梯用于地下一层至客房层的后勤交通。裙房设有八部楼梯其中有六部楼梯升至标准层以满足人员垂直疏散要求。

后勤流线分析:后勤及设备区作为整个酒店的运营支撑,很好地与客流相对隔离,既方便供给,又不产生干扰。

垃圾处理流线:整个酒店的垃圾由专人收集,并运至基地内统一的垃圾处理场。

安全流线分析:涉外五星级酒店管理公司对消防标准较高,有专业的消防顾问负责审核,关注客人的安全,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带形走道的安全疏散距离,防火门耐火时间均严于国家标准。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 篇12

现代城市生活日益紧张, 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些年来空气、水体的污染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压抑, 城市居民对良好环境和纯净自然风光的渴望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就是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在居民区内部营造居住区环境和建设绿色生态体系, 以满足人际交往、感情沟通、放松心情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园设计方法有一下几种。

1 自然要素设计

社区公园, 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是城市水泥城墙钢筋森林中的一片“绿洲”, 是城市居民区的“后花园”, 社区公园自然景象丰盛, 植物繁茂, 山水姿色美丽, 能够用最真实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这种公园的自身定位要求其设计一定要环境优美、亲切宜人, 流动的水体, 惟妙惟肖的假山, 四季盛开的鲜花, 自然植物必不可少。

1.1 水体设计

“水为万物之源”, 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 很少有机会能感受自然界水体的魅力, 除了每年为数不多的几次旅游机会外, 很少有时间仔细享受自然界水体之美。人类原始生命是从绿色海洋中走出来的, 人类对纯净的水源自然有一种亲切之感。社区公园自身功能定位是城市社区的后花园, 是社区生活的桃花源, 这就要求社区公园在设计施工时必须要满足人们对水源的需要, 满足人们对于纯净自然水体的渴望。公园自然水体的设计应照顾到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个性需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个性爱好、生活习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要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尽可能的去满足适应所有居民的娱乐休闲需要。儿童区的水体设计要侧重满足儿童的玩耍, 嬉闹;中青年区的水体设计要能够让人舒缓减压;老年人的水体设计要注意养生保健, 舒适身心。

1.2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是社区公园的主要特色, 层次分明, 色调均匀的社区植物是社区环境的最主要承载物。绿色的树木, 鲜艳的花朵, 色彩纷呈的枝叶是一个社区公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符合人们欣赏习惯的植物分布, 能够更清楚的展示自然美和体现人与自然有和谐关系。因此, 社区公园植物选择与配置上, 一是要尽量选用乡土品种, 做到“适地适树”;二是树体大小上切忌盲目追求瞬时效果, 移栽大树和古树;三是植物的组合和配置上要注重疏密得当以及植物之间的相容性;四是要从立体空间的角度, 对植物个体进行结构定位。

2 交往空间设计

高质量的社区公园设计除了优美的植物, 纯净的水源, 生动丰富的假山以外,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空间结构的设计布局。合理的空间设计结构不仅能充分利用空间, 减少社区公园空间浪费, 还可以拉近园区景色与人的距离, 让游人感觉舒适、亲切。合理分离不同群体的园区景色, 做到别致有序, 紧密搭配, 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能充分享受自己的空间。

2.1 空间界线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 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 既可以为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 以决定是否加入, 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 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 座位布置

合理的座位布置是园区游人享受景色的基础, 在设计坐位时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来进行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面对面放置, 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 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 不利人们交往。

3 园路设计

3.1 园路设计原则

园路系统是公园景观设计的骨架, 设计时应贯彻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步行者优先原则。即在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中, 强调行人在公共环境中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形游步道原则。即设计时应从居民的行为特点出发, 设置环形游步道系统, 使居民通过运动, 减缓压力, 并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益处, 改善心血管循环状况, 减轻成人和儿童抑郁现象。

3.2 园路布置

社区公园内的园路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 人流量相对稳定, 并且其场地有限, 因此园路设计不宜过宽, 为方便轮椅转弯, 道路宽度为5英尺以上。一般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散步道。园路的布局应结合园林景观和活动场地的布局, 兼顾游览交通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充分体现园林空间布局的分隔、流通与穿插, 使公园的空间呈现丰富的多样性。

4 功能区设计

4.1 游览休憩区

老年人群是社区公园的活动主体, 形式主要有:闲坐聊天、带小孩、散步等。在老人活动场内应多设些桌椅坐凳, 便于下棋、打牌、聊天等。老人活动场一定要做铺装地面, 以便开展多种活动, 铺装地要预留种植池。

4.2 文化宣传区

主要有棋牌娱乐、吹拉弹唱、阅读写作、宣传表演等, 多为居民自发组织, 也要求社会或官方文化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引导, 在场地设施上做出相应的内容布置。从建设现状来看, 大部分的社区公园都有文化园地及文化宣传设施的设置。

4.3 康体活动区

主要有踢毽球、跳舞、太极拳、器械健身、球类运动等等民间体育活动。社区公园相应地提供大草坪、林荫广场等活动空间。

4.4 儿童游乐区

针对儿童活动多样性的需求, 设计应融参与性、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为儿童创造轻松、自然、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 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可采用活动量适中的智力型、体力型活动设施, 如沙坑、滑梯、转盘、翘翘板等, 具有“寓教于乐”的潜在作用, 让儿童们在游乐中增长知识。儿童游戏场的位置, 要便于儿童前往和家长照顾, 也要避免干扰居民, 一般设在人口附近稍靠边缘独立地段, 旁边应设坐凳供家长休息用。

5 结语

随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人口和居住密度增大等问题的日益突显, 社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它已经成为了人们改善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社区公园, 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为大家营造自然的居住环境,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引导大家健康生活, 让我们共创人们美好的“城市公共客厅”。

参考文献

[1]刘纯清.因地制宜,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J].园林科技, 2006 (04) .

[2]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马归民.城市公园中儿童活动场地的人性化设计[J].知识经济, 2011 (17) .

上一篇:仓库信息化下一篇:病毒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