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2024-05-21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精选9篇)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篇1

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 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设计使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色彩等要素更合理的结合, 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氛围。“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在产品设计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设计者思想、情感、意图在作品中的一种再现, 也是一个再造“意境”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过程。

一、意境是艺术终极追求的目标

“意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当我们读到“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样的佳句时, 都会免不了感叹:“这些诗句的意境真好”。唐代大画家张璨也曾在谈画的创作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这是对画中意境的概述。张璨认为“意境”是由“造化” (自然界的创造者即“自然”) 和“心源” (内心的感受) 的凝合而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 “莺飞鱼跃, 剔透玲珑”, 这就是“意境”。其实不止是诗和画, 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图形、广告、建筑和园林艺术中同样强调意境。所谓“前人写词, 后人描景”,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而且“意境”同时又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长理论中最具民族性的范畴, 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唐代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可以说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本质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 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 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 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是所有艺术终极追求的目标, 同时也是构成作品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和西方艺术的比较中, 则更可以凸显中国艺术这种追求“意境”的民族特色。西方古代艺术家是致力于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着眼点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对象。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而是扭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 很完美。他们是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 退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意境”可理解为“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在作画和其他创作活动之前的思维活动。然而,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意境”却不仅仅是作品成立之前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头脑中的思维活动, 还包括其作品成立之后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例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 其艺术家同样也认为“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都看不到同时代西方设计作品中的那种暴力感, 没有冲突与高潮, 没有草野气, 多是细致的、平静的抒情, 以冷澈的笔触, 平和的神情, 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这些设计都是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思想为根底, 带有日本自古以来的清愁冷艳的色调。由此可见, “意境”存在于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中, 它是艺术家终极追求的目标。

二、产品的意境功能

产品设计与文学艺术、园林艺术、绘画一样也有其“意境功能”。当你看到一件产品时, 不管你愿不愿意, 这件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调节你的情绪, 给你带来联想。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意境功能”。优秀的产品设计, 会给人们带来愉快健康的心情和各种美的享受, 带来对生活的热爱、创新和追求。产品设计—这种人类特殊文字的意境功能.时时刻刻都在熏陶感染着周围的一切人, 设计师们正是在运用各种材料, 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技术、探求和希望。他们不但是创造者, 而且还是教育者。

1. 形态的设计

形态的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数以万计不同的产品形态, 已经逐渐形成了它们自己的意境语言, 比如产品的大小:大, 表示高贵。小, 表示精致、精密。产品形态中的直线表示庄重, 尊严, 集中, 纪律。曲线则表示活泼、变幻, 情趣和亲切。产品形态中所营造的密实感觉会给人一种安全和清净的感受, 是坚固、力量、隔离的象征。而多变的曲线外形会给人一种空间的韵律, 是热情和活泼的象征。产品形态中营造的外延的空间则会给人一种思索和希望的感觉。

2. 色彩的运用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 万紫千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 创立了各有特色的色彩语言。其含义相当丰富, 对人们的影响又颇为明显。从古至今, 许多诗人都善于利用色彩去营造宝他们想要的意境, 例如,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旧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景物和色彩的最佳组合, 不仅清丽上口, 而且意境优美, 给人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因此, 我们在研究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意境时, 对色彩在其中的运用一定要多思和慎重。一件设计作品, 给观者的感受是充满活力的、稳定的、寂寞的、还是温暖的、寒冷的, 要由整体色调而定。根据我们国家多数人的习惯, 色彩往往能带给人各种感觉和产生不同的联想。

3. 装饰的运用

产品设计中意境的创造, 还可以借助于装饰, 起到点题与感情升华的作用。做得适当, 往往是画龙点睛, 全面生色, 有如神来之笔, 使得产品更有诗意, 耐人寻味。装饰中构件的处理、材质的选用、立面的布置, 产品的饰面等等都能营造出产品的意境。

结语

“意境”作为人为营造的一种氛围, 不仅是产品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表达特定物质功能之外, 最主要的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精神、人文理想, 表达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摘要:本文从“意境”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论述产品的艺术性与创新性的问题, 了解到“意境美”不仅仅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同样可以运用到建筑、园林艺术和产品设计中, 而且“意境”的表现在产品设计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由此, 揭示出优秀的产品设计是应该富有“意境”的。

关键词:产品设计,意境,设计思维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宋词英译中的意境美再现 篇2

【关键词】宋词 意境美 英译

一、导言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人喜爱写花前月下,亭台楼榭,男欢女爱、相思离别。词往往韵味悠长给人一种纤柔香艳之感。意境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合一。意境之说起源于先秦《庄子》、《老子》提出的“立象尽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意向”、“神韵”被钟嵘等人提出,汉代的刘勰提出诗词要讲究意境的“风”与“骨”。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译者在翻译古词时,不仅要把实景译出,还应该再现宋词的意境之美。

二、宋词意境美的翻译

如何把意境美传递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译者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许渊冲先生也曾说过:“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但我们可以巧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

1.译语陌生化。距离产生美感,异域风情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若能将一些晦涩难懂有文化障碍的东西异化,给读者更广泛的思考空间,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了,由于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做适当的处理也是有必要的。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中的“双鸳池沼水溶溶” 的译文:A couple of Chinese mandarin ducks in warm water,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此译文的点睛之笔在“双鸳”的翻译,译者把它译为“Chinese mandarin ducks”,“mandarin ducks”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在亚洲筑巢在树上比鸭子要小的鸟,单从这一解释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鸳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如果译者在前面加“Chinese”,则把视野缩小到了中国,读者便能感受到一种异域风情,他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些美丽而古老的中国神话或传说以及种种联想和想象。这样,意境美就流露出来了。译者若采用归化手法翻译成“love-bird”,虽简单明了,但韵味全失,意境淡化。

2.译语目的化。李文革曾说:“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组信息和语义结构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意境美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因为意境美首要的目的是让读者能感受到古诗意境中朦胧或清爽的自然色彩与深刻或恬淡的个人情怀。③所以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要为读者考虑做些调整,使读者更能感悟到那份意境之美。请看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译文: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 come again.In fragrant garden path alone I still remain.(许渊冲),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不可以被省略的,少了一个成分都会导致意思理解错或理解不通,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虚”处做适当处理,通其意而达其境。此句中,译者多加了一个主语“I”,这样就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译者将一切情景的感受者设为“我”,“我”叹息花落,“我”识燕归,“我”独徘徊。这样,读者也被他的情绪感染而联想到自己,体会到作者对春色衰败而惋叹的意境。

3.译语动态化。字里行间若能流露出一种灵动之美,那么读者脑海中呈现的画面便熠熠生辉起来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动词是关键。所以,译者在翻译古词时,应该巧译动词,如果动词对等词的使用准确了,整个画面都会变得灵动可感起来,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译文:The thatched roof slants low,Beside the brook green grasses grow.Who talks with drunken Southern voice to please? White-haired man and wife at their ease.East of the brook their eldest son is hoeing weeds; Their second son now makes a cage for hens he feeds.How pleasant to see their spoiled youngest son who heeds.Nothing but lies by brookside and pods lotus seeds.(許渊冲)译文首句添加了动词“slants”和“grow”。可谓一举两得。既使动词low 和grow押韵,达到了音美和形美又使动态之景得以呈现。后文“talk”、“hoe”,“make”,“feed”,“lie ”,“pod”等动词的巧用使得整个画面都变得灵动起来,其中“lie”用得最妙,把小儿子天真活泼的劲表露出来。通过这些动词,一家老小的生活面貌被词人描绘得惟妙惟肖、意境之美得以呈现。

三、总结

关于翻译中意境问题的探究,一直罕有人问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把意境美显现出来,笔者从译语陌生化,译语目的化和译语动态化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宋词意境美的翻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风景油画中的意境美 篇3

大自然的力量会给人们许多美的视觉享受, 如彩虹、冰、树、钟乳石等被称为“自然的造化”, 而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造化进行对照就产生了绘画, 这些画不仅仅使人在视觉上感到满足, 且还突出地展现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面对自然的风景画, 则更直观地体现这一点。

风景油画是一门讲究意境的艺术, 意境的高下是衡量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幅风景油画如果没有意境, 就等于没有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 意境是画面灵魂, 讨论风景油画的意境问题有利于理解油画语言如的独特性。意境并不神秘玄奥, 它是文艺家们的思想感情和描绘对象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主于美”, 色彩配置得当能给人以美感,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风景油画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色彩形式, 这需要作者对物象色彩的深刻理解。众所周知, 色彩在油画中作为视觉交流语言, 其艺术性并不在于它对自然色彩的刻意摹拟乃至仿真般的再现, 而在于它是提炼的、传神的, 抒情写意的色彩配置得当能给人以美感,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色彩是感情的语言, 是“眼晴的诱饵”, 对于风景油画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风景油画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色彩形式, 这需要作者对物象色彩的深刻理解。众所周知, 色彩在油画中作为视觉交流语言, 其艺术性并不在于它对自然色彩的刻意摹拟乃至仿真般的再现, 而在于它是提炼的, 绘画作品的设色赋彩的法则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样, 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传神的, 抒情写意的。

从客观到主观或从主观到客观的表现方式上, 有很多的感悟。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中国的风景油画作为与中国文化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的一种艺术样式, 一直面临着如何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有机融入的问题。因此风景油画写生作为一种最直接的与自然对话、交流、意与境会的方式, 就成为了本文思考的切入点。意境是指艺术作品应该是心灵的物化, 同时又是物的情化, 心物合一, 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意”, 着重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的情怀、胸襟、想象等, 意境中的“境”, 着重的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把内在情感以某种特定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一切意中之“境”, 都是现实客观自然的反映, 但这个反映不是模仿, 不是照搬照抄, 意中之“境”往往与生活实例有别, 正是由于有了意的加工与改造, 才使得“境”摆脱了现实空间的局限, 摆脱了“象”的约束。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且同时也是客观事物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对大自然的赞美是人类的天性。艺术家以个人的特殊视角, 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 他们的心灵和自然贴得更近, 他们以独特的心灵感受, 用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说出了人们想说而说不出的, 甚至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东西。艺术活动总是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 因此艺术作品虽源于现实生活, 但决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一切意境的形成都是以情感为基调。

情是意境的核心。在情与景之间的交融中, 感情得到扩散、抒发, 从而使景物也染上了情感色彩。对于风景油画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古代绘画就尤为注重色彩表现, 这从汉代的漆画、帛画、敦煌的唐代壁画, 大小李将军的山水画、黄筌父子的花鸟画可以窥见一斑。古今中外的优秀画家, 其作品都包藏着作者真诚炽热的思想情感, 这也正是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19世纪风景油画家柯罗, 对自然充满激情, 他的作品《孟特芳丹的回忆》就是一幅意境优美的杰作, 取材于湖边森林的一角, 以清晨特有的色调描绘了如镜的湖面和前景葱郁婀娜的橡树, 再配以点景人物姿态的刻画, 使画面宁静而抒情。这里没有污染, 没有恐惧, 有的是清新、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家这种对大自然的酷爱和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 带我们进入梦幻般的境界, 作品表达了画家对故地孟特芳丹的美好回忆, 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柯罗曾说过:“我既用眼睛又用心灵来表达一切, 我眼睛看到的一切还要用心灵去解释。”

意境并不神秘玄奥, 它是文艺家们的思想感情和描绘对象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者只有在感受外界景物的声音、色彩的基础上才能引起无穷无尽的联想,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徘徊欣赏, 描摹自然景物的神态外貌, 达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情景交融是意境产生的基础。外界景物在实际生活中固然有其客观的审美意义, 但进入艺术作品却常常染上艺术家的感情色彩。所以说, 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化合的结晶, 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色彩在表现意境上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色彩配置得当能给人以美感,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对于风景油画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凡高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地吸引我们, 除了绘画美本身以外, 更多的是由于他的热情与对象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可以从他狂放的笔触、生动的线条, 尤其是强烈的色彩中体会到深刻的意境, 形式美与意境美在他的作品里得到自然而然的完美结合。事实上, 不管是具象的作品, 抑或是抽象的画面, 都不能阻止色彩对于意境的作用。优秀的风景画是艺术家情感与形式美感的有机结合。作为风景画家重要的是在自然中发现美, 同时将思想感情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完整地表现出来, 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篇4

关键词:意境;意象;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雨巷》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对中国诗歌美学非常精辟的总结。中国诗歌讲求意境之美:境是自然之景,意是心中之情,情景结合,相融相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韵味。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和影响的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其代表诗作《雨巷》里,就充分运用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意象,把胸中之情与自然之景完美融合,创生出了一种隽永回环的意境,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篇之作。

《雨巷》作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血雨腥风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因投身革命文学创作,眼见革命遭受挫折,内心彷徨失望,体会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只能把心中的忧郁和痛苦通过诗歌进行抒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非常有名的诗作。

诗歌味外有旨,象外有象,体现了虚实之美

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诗歌要讲究“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就是说诗歌在意象和韵味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表面,诗歌之美最主要体现在诗歌的特定意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我们可以充分咀嚼出这样的味道,象之外还有象,味之外还有味。

诗歌中的雨巷、姑娘、丁香的香味、油纸伞、篱墙可以算作实在的意象,正是这些单个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油墨图画。这些意象的组合,为诗歌的含蓄、委婉的风格和徘徊、彷徨而略带忧伤的基调构筑了一个审美基础。但是我们单纯去欣赏这些意象还远远不够,这首诗歌最有魅力的地方恰恰是通过这些意象的构筑,投射到读者内心的主观想象。丁香姑娘从哪里来的?她又要到哪里去?姑娘的眼睛里为何结着愁怨,投出太息?作者为何希望这位消散了的丁香姑娘,再次从他身边飘过?丁香姑娘到底象征着什么……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诗歌的张力之美逐渐凸显出来,结合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心境和所处的背景,作者在诗歌中“埋藏”的主旨也就逐渐清晰起来。《雨巷》中体现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以及虚实相生的特点,充分展示了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

诗歌节律有致,韵味十足,体现了音乐之美

戴望舒在《雨巷》中为了表达自己徘徊、失落甚至是痛苦之“意”,不仅创造了与这种情绪非常吻合的“境”,而且在形式表达上采用了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他在描写丁香姑娘的时候,“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香/丁香一样的忧愁”;诗歌的结尾又重复诗歌的开头,但又略有不同。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诗歌氛围;同时,诗歌通篇押韵,读来节律有致,韵味十足,内容和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真正体现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诗歌委婉含蓄,雅致朦胧,体现了东方典雅之美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诗坛奇才,戴望舒也和当时期其他文学大家一样,既具有开拓革新的精神,也沉淀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

在诗歌中,诗人给读者营造一个迷离朦胧的意境:一个像梦一样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从长长的雨巷飘然走过来,然后向诗歌的主人公投来哀怨太息的目光,之后又擦身而去,消失于长长的雨巷。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画面感的意境,细细品味,含蓄隽永,余味悠长。《雨巷》虽然是中国现代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宋代婉约词的一些味道。它不是关西大汉手持狼牙铁板高唱“大江東去”的豪放风骨,而是一种哀婉低回“晓风残月”式的婉约画风。

同时,诗歌运用的意象颇具中国风的元素。姑娘像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踯躅于古色古香的小巷,这些意象准确而形象地勾勒出了中国江南小镇的典型风貌,读此诗就如同欣赏一幅水平高超的江南水乡中国画卷,给人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极具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把丁香作为诗歌的典型景物加以抒写和运用,表达诗人自己的情绪。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也一脉相承,将传统温婉的东方姑娘的情致刻画得非常传神。

结语:《雨巷》高度体现了诗歌意境之美

总之,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意境渲染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景因情造,情景交融,让读者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氛围内,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和音乐之美,奠定了作者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正线.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01-103

探析播音创作中的意境美 篇5

1 意境在播音创作中的重要性

优秀作品是作者内心真切感情的抒发, 所描绘的内容与作者内在的情绪、思想感情等融为一体, 作品显现出深刻的底蕴, 散发出意境美。在播音创作中, 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 还是朗诵者, 在拿到稿件时, 为追求更高的审美层次, 运用正确恰当的有声语言, 把自己对稿件的理解融合到播音中去, 用丰富的有声语言, 传达情景交融的画面。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情景交融、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 等等, 都是传达意境的表现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和技巧的运用, 把文字转换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使人们对这些作品产生美感, 并获得意境的享受。

朱自清的《春》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描写了初春时节, 山、水、太阳给人的生机勃勃的状态;“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颗颗小草的嫩芽冲破土地钻了出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把花儿写的如此美好, 使倾听者仿佛置身在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中。这些对景物的描写, 似乎让人们亲眼看到了春天的美景, 一片春意盎然。

1.1在播音创作中对于意境的营造

意境对于播音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意境, 自然会产生神韵。当我们播读一篇稿件时, 脑海中总会形成一个个连续的画面, 一些人物、场景、环境等不断地在运动着……应用有声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营造出喜悦、悲哀和愤怒的感情, 需要我们这些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创作中对作品感同身受, 然后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传达给受众。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二度创作”, 既要感受到具体的形象, 更要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播音创作中对于意境的营造, 首先应该注意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形象性即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物境”, 也是达到意境的第一层。张颂在《朗读学》中提出:“播音感受首先取决于作品文字语言的形象性, 没有形象性, 就没有叙述和描写, 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和艺术性可谈了”, 更不会产生“意境美”, 所以意境引发的美感, 首先就是生动的形象。叶绍翁的《游园不信》:“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隔着墙, 虽然只看到了一枝红杏, 但通过这枝红杏想到了墙内那关不住的春色。朗诵这篇作品时,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中的形象, 要通过有声语言把形象描绘出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更是集结了多重的形象:“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读这首诗时, 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与文字相关的画面。在阳光的照射下, 香炉峰生起了紫色的烟霞, 在远处看见瀑布像白色绢绸一样挂在了山前, 飞流直下的瀑布像有几千尺, 让人以为是银河落到了人间。有这样的形象作为依据, 我们在播音创作时才能有感而发, 触景生情。

在注重形象性的基础上做到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播音创作中意境美的核心。有情无景或者有景无情, 都无法创造出意境。在播音创作中, 对稿件应该有具体的感受和整体观念, 并要调动起自己的情绪, 使朗诵者的整个思想感情都处于运动状态。既要看到文字中的形象性, 又要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情感。

2 播音创作中追求意境美的意义和要求

播音员、主持人对有声语言进行创作, 加入适当的表达技巧, 可以展现出作品所描绘的画面, 传递出作品内在的深层情感, 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不断追求深层次的意境, 达到播音创作的最佳效果。达到播音创作的意境美, 有些条件是必备的。作为播音员、主持人, 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细心和耐心, 要深入社会生活, 真正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社会, 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情感。除了在生活中的历练, 还要具有作播音员、主持人过硬的基本功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摘要:文章探析了意境在播音创作中的重要性, 并对在播音创作中追求意境美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播音,创作,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吴郁.播音创作中的激情与控制[J].现代传播, 2012, (04) :77-78.

[2]邹俊.论播音创作的新闻性[J].视听界, 2014, (06) :42-44.

[3]李雪莹, 张全盛.浅谈准备稿件是播音创作的重要环节[J].黑河学刊, 2013, (06) :132-133.

探讨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美 篇6

油画风景写生发展至今,意境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绘画方式的独特的绘画方式,它具有鲜明的特点的独特的活力。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主要是将画家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一种意境。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正是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独特的构图和色彩的充分搭配使得其意境被充分表达。

一、中西方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的表达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风景写生被当做是一门学科来进行学习的。他们更多的认为油画风景写生是一个探讨自然的过程,但是又不能算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思考无意识心理的秘密和人们对于抽象形式的反应。因此西方的油画风景写生中有着严谨的科学性,认为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人处于对立关系。虽然都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油画风景写生却不同。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中不断地发展融合,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审美规范。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不主张极端的独立,而是强调界限和融合。从晚唐五代以来,人们就更多注重托物言志,主张“质朴、自然”,就逐渐形成了注重主观思想精神的表现这一绘画特点。因此在传统的中国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也很重要。意境美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结合体。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再加上高超的绘画技巧进行加工,使其被赋予自己的感情。最终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结合体,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随着世界艺术的不断碰撞,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不断交融,中国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独特的油画风景写生艺术,使其更加本土化、民族化。

二、油画风景写生中情感表达的意境美

油画风景写生又被认为是一种记录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和感悟大自然的方式。它的一个比较好的特点就是能够模仿自然的美,而这种美更是艺术家自我情趣和艺术情操的结合。大自然孕育万物,给人类带来很多启发。不同地区的景色,以不同类型的美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观景的过程中,艺术家更能够从中体会到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美,他们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这时候这种蕴含了情感的风景写生即带有着意境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天性,而画家则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把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在风景油画写生中最注重的就是要懂得情是意境的核心。西方的著名画家柯罗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风景画都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核对生物的无限热情。他的代表作《蒙特枫丹的回忆》就是最经典的一幅作品。它描述了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的景色。在画中不仅有池塘、树木、人物、草地还回荡着一首美妙而乐曲。其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这一美好回忆。清晨晨雾笼罩的河面。一切都融进的一片银色之中,空气清新而潮湿,画家倾入了自己的无限感受把观者带进了这样一幅无比美妙的景色之中,人与景的交融正是情与景的交融才能更加切合的表现出意境美。

三、油画风景写生中虚与实表达的意境美

虚实的应用在中国绘画意境中十分重要。在艺术中使用虚实结合这一理论最早源于老庄学说中的有无相生论。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在美学范畴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虚实的而应用很广泛。在我国的文艺作品中实是指在作品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即直接形象。而虚则是指在作品中有直接形象而引发的无限联想和深刻的意义,即间接形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读者回味无穷。而艺术作品运用虚实手法则更能表达出作者借物抒情的目的。简单来说,在绘画作品中,实即是在作品中直接能看到的;虚即是在作品中无法直接看到的但是能引起观者无限联想的间接的一些形象。这也是一种虚指引。在中国绘画中云雾、条纹经常用留白来体现,这也是一种虚的应用。任何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都要能够做到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样才能使观者有最真切的感受,回味无穷。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利用好虚实的手法,更容易将观者倒入自己的意境当中。例如,吴冠中先生的《长江三峡》就结合了西方的绘画技巧,充分的利用了虚实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国的山水意境美。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在中国茶UN阿瞳绘画中虚实的引用都非常难,尤其是对其程度的掌握,所以在西方的油画风景写生中引用适宜程度的虚实手法更加困难。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努力提高油画风景写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对其意境美的表达。

四、油画风景写生中构图表达的意境美

在绘画过程中虽然什么都可以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入画。在油画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景,要有选择的作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意义。如何在众多的景色中选取最合适的景色,进行最合适的安排,从而使其能充分体现一种意境,成为一幅完美的画作,这时候就体现了构图的重要性。构图是根据绘画创作的主题思想和绘画要求的题材而进行的组织配置和协调安排的基本绘画技法。在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绝不是将大自然的所有景色照搬进画作当中,而是选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然后进行安排在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的马远和夏圭,他们就是因为独特的构图而使自己的画作更加具有特点,已经表达的更加彻底。同时他们的表现手法也有相似。都采用了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创作手法。其中马远比较有名的作品《寒江独钓图》就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在画中只有一叶漂浮的扁舟和一个独自垂钓的老翁以及周边寥寥几笔的微波。除了这些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但是正是这几笔简单的构图和空白,表达出江面寒意萧瑟的氛围以及老翁独自垂钓的专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构图在油画风景写生的绘画过程中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意境美的表达更加深刻和有韵味。

五、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表达的意境美

色彩是表现画家感情的重要因素。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作品的景色色彩不一定要和实际景色相同,色彩的浓烈或是淡雅都与作者想要的表达的感情相关联。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然镜像的观察再结合自己的心境,对色彩进行夸张、提炼、概括,综合起来的感受就决定最终画中的色彩搭配。例如,莫奈的晚年作品《睡莲》,他以极度的热情来进行睡莲组画的创作,并且每一幅作品都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和笔画,因此每一幅《睡莲》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生命的,莫奈通过不同色彩的应用,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意境美。

综上所述,在油画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中对构图的刻画。色彩的选择以及虚实首发的应用都影响着画作意境美的表达,但是最重要的是画家自己情感的融入。只有画家真正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情感当中产生的画作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摘要:自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开启了户外写生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油画写生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画家寻求灵感和提高绘画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绘画方式。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的表达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其意境美的表达进行研究。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意境美,表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玥.探析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营造与意象表现[J].艺术品鉴,2016(2).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篇7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驾驭此类作品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深入诗词曲的意境中, 与作者同苦、同乐、同悲、同喜呢?

我认为,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借助联想和想象, 充分领略诗词的意境美。何谓“意境想象”?“意境想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与作品相适应的, 并能较好表现文章主题的虚拟的意境和氛围。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我采用了意境想象教学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受最深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元代曲作家马致远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此文用语极其“吝啬”, 全文仅用了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悲凉凄清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用白描手法, 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富有特征的事物构成了凄清的意境, 表现了羁旅之思。这样凝练的作品怎样使学生深入其中的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教学此文时, 配着低缓、略带哀伤的音乐, 我给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在关外, 深秋之时, 风沙狂起,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 一个衣着褴褛、满身灰尘、目光呆滞的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走在铺满风沙的古道上, 他低着头, 四周一片肃杀, 毫无生气。走着走着, 太阳已快落山了。

“唉”, 他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感慨。抬头一望, 只见路旁有几棵被老藤缠着, 已落尽叶子的树木, 树顶上还有几只盘旋飞翔的乌鸦, 那不是傍晚归巢的老鸦吗?再往远处一看, 那边有一条小河, 河上还有一座美丽的小桥, 河的那边还有几户人家, 此时已炊烟袅袅。他非常的高兴, 但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简短的兴奋之后他全身颤抖, 眼角泪水隐现, 脸上显现出痛苦的表情……在描述这个意境的时候, 我让学生闭上了眼睛, 把自己当作是骑马的人, 思考:“看到这样的景物, 他为何流泪?为何痛苦?”……通过不断地引导, 学生懂得了, 原来是因为这些事物触动了他的思乡、忧乡之情, 从而情不能自已。试想, 这样的上课方法怎会不受到学生喜爱, 怎会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我抓住了其中的两句名诗“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给学生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意境:两个朋友在铺满白雪的群山前依依惜别, 不忍分离。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要远行的朋友终于骑上了马缓缓向前走了, 送行的朋友泪含满眶, 不断地哽咽着, 默默地注视渐渐远离自己的朋友, 朋友已经转过了几道山弯, 消失在远方……可他还站在原地, 望着马在雪上留下的蹄痕, 默默无语、泪流不止。接着我引导学生融情入画, 带着这种情感把那个依依惜别的画面描绘出来, 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北宋一代文豪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一文, 意境豪放, 思想深刻,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 把它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然后选出好的作品感情朗读分享。瞧, 这是一个学生的创作:又是一个月圆之日, 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 我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 怎耐无人陪伴, 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亮, 浮想联翩, 那儿应该是一个让人没有烦恼的洁净之地吧?我多想乘着清风归去, 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 却是“水汽”结成的寒宫, 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 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 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 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只是, 为何月圆人不圆?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子由现在可好啊?家家户户都团圆了, 为何我举目无亲?月圆之日, 我们应该重逢了吧!一想到我的亲人, 我腹中的酒, 就化作了乡思的泪……

不, 我不能哭!泪水能代表什么?这不是苦, 我不苦, 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时盛时衰, 月亮会有阴晴圆缺, 而人间也会有悲欢离合, 其实想想, 我在这里, 子由在那里, 我们赏的是同一个月亮, 心中想的是彼此, 彼此互相祝福着, 这不也很美好吗?

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文的意境中, 感受作者的情怀,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当然, 要真正地掌握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意境想象的教学法,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教师真正地深入教材, 认认真真地备课, 充分全面地掌握教材, 对教材有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感悟, 才有可能把这种感悟化成引导学生学习的因素,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在复朗读的基础上, 借助联想和想象, 充分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篇8

一、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神韵。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传承使用的“以形示意”的文字,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字体形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文人墨客在汉字的书写创作中抒发、寄托内心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感情,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气、韵、神、趣”书法艺术。笔墨线条经过书法家高超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宣泄,被赋予了富有神韵的美感模式,或粗犷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各书体之间有各自的体态风格及意境差异,同一书体不同书写者的作品,也会有风格意境之别。篆书的方稳圆润、隶书的宽博厚重、草书的飘逸豪放、楷书的端正沉着、行书的俊秀潇洒,……中国书法以韵味无穷的意境和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

二、书法艺术与酒文化形成意境与气韵的共振,相得益彰

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源远流长。酒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人祭祀天地、神灵、祖先,以及与人交流的媒介。中国很多名酒本身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名酒五粮液就号称其酒窖已有600年的历史;山西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酿造;杜康酒也依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历史名句而打开市场。市场上自称有几百年酿造历史的酒品牌很多,各种酒冠以“老窖”也无非是想说明“酒还是陈的香”。每个酿酒企业都希望宣扬自身品牌的品质积淀,来提升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白酒包装,需要有一定历史感文化感的包装设计。

酒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渊源。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诗人都好饮酒,最著名的有王羲之、张旭、李白、苏轼等。他们以书名世,以文名世,以诗名世,同样也以酒名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千古。”或气势磅礴,或含蓄隽永的酒风饮咏,随着诗作和书法的传播深入人心,使中华美酒愈发增加了传统文化韵味。书法与酒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将书法字体用于酒包装,更是体现了酒产品的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对中国酒文化的气质表现,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书法本来就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一种实用手段,不仅具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具有意境美。书法的意境表达是“妙在笔墨之外”外的,“可以心契, 非可言宣”。书法的意境美,使得恰当的书体对酒的历史、风格、韵味甚至口感有着特殊的表现力。文字的艺术美结合酒的神韵, 通过酒包装这一载体, 使意境美寓于形式美之中, 流露了酒香飘万里、千年不衰的品质。在优秀的酒包装上,清峻、豪爽、浑厚、飘逸、清雅、古朴……,既是书风,又是酒韵,书法与酒形成了意境与气韵的共振,相得益彰。

三、解读酒包装中书法字体的意境表现

书法中不同的书体风格有不同的风格韵味。篆书方稳圆润、隶书宽博厚重、草书飘逸豪放、楷书端正沉着、行书俊秀潇洒。包装设计也需要根据产品特点的不同,选用恰当的书体进行表达。我国的酒包装,以书法字体书写酒名的非常多,其中不乏优秀的设计。由四川小林九兴设计中心设计的成都水井坊酒包装荣获第30届“莫比”金杯奖。水井坊设计的成功虽然在于包装整体形态设计的成功,但其中书法字体的恰当选择与编排功不可没。书法字体既是品名又是图形,排列上错落有致,具有韵律美和动感,突出了“水井坊”书体的优美清逸,同时与简洁优美的容器造型相结合,把美酒的神韵表达的淋漓尽致。

“古越龙山”花雕酒,酒名古典大气,包装上书法字体古朴、遒劲、厚重,与以陈为贵、甘香醇厚的酒品风格相协调,从书法意境上表现出酒的历史和文化。

书法字体不仅在中国设计作品上频频出现,日本现代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到书法艺术。古代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日本设计家在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应用形式,设计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日本的国酒称为“清酒”,清酒为纯米酿造,清香甘绵,酒精度较低。纵观日本的清酒包装设计,常于古朴的笔墨艺术中透漏出现代美学意境,形成了别有魅力的日本风格包装设计。日本设计在运用书法字体上,很注重书法的创造性和个性,书法往往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元素,大小错落的书法字体组成优美的富有水墨意味的抽象图形,既具有文字的表现力又具有图形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文字组合讲究对比、和谐、均衡、韵律等艺术特征,疏密有致、虚实相应,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风韵的包装风格。

结语

书法艺术在中国和日本酒包装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书法的意境美和酒意、酒气相得益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可以说书法艺术对于酒文化内涵的独特表达是其他元素难以替代的。但是客观来说,中国酒包装优秀设计相对较少,在对书法艺术的利用上,日本的设计值得我们借鉴。中国有着深厚的书法艺术土壤和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随着设计产业设计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独特的意境和神韵,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篇9

关键词:方明,朗诵,意境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自然,本真

“朗诵”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既是创作, 就体现出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创作能力。好的朗诵作品就是声音的艺术, 使听众在以听觉符号为象征的有声语言中, 感受情感的动态, 进入文字所描述的场景, 甚至穿越声音所表现的境界。即达到“文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 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先生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学涵养和精湛的朗诵技巧, 创作了无数经典朗诵作品。例如, 《蜀道难》《百年小平》《沁园春·雪》《对衰老的回答》《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他将“有境界自成高格”作为追求, 力求实现朗诵艺术高蹈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交织着动人的情感, 有的婉转流畅, 有的荡气回肠, 体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自然本真的意境美。

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核心

宗白华描述了意境创生的动人情景:即“在一个艺术表现里, 情与景交融渗透、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渗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为景, 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1]朗诵作为一种声音艺术, 也是一种律动的主体表现。体现出两个维度的审美接受:一是创作主体对文本的主体接受, 这种接受表现在朗诵者对诗词所提供的事物的感知与相关联想、想象的展开, 进而完成“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的转换。二是听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即由朗诵者的声音形式所引发的联想与想象。创作主体在朗诵过程中对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逼真, 朗诵者的感情多么真挚, 朗诵技巧多么纯熟等等, 都会影响听众的审美接受。在方明朗诵作品中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交融化合, 引人入胜, 成为他诗词朗诵意境美的核心。

方明先生曾多次朗诵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他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听众创造了雄浑壮美、气势磅礴、情怀豪迈的北国雪景。听众在欣赏朗诵作品时, 脑海里是连绵的画面, 胸怀中是激荡的豪情, 使人忘记自己和朗诵者的存在。此时, 朗诵者和欣赏者共同形成了朗诵艺术的审美场, 即“以具体的声音形象为基础, 但又不等同于艺术形象本身, 而是融彻了欣赏者的意兴情思。”[2]正如欧阳修所言:“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于意”, [3]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情与景的结晶,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4]方明先生的朗诵作品以情景交融为核心, 形神兼备, 因而能够创造出独特、崭新的意境。

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在意境的创造中, 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5]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 事物都存在于辩证统一的矛盾当中。阴阳相生、明暗对比、虚实变换。因而中国的艺术也表现出俯仰自得的气概与游目骋怀的意蕴。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中无不将“虚实相生”作为一种结构特征抑或创作手法。当然, 这里所说的“虚实”是艺术境界中的“虚实”。艺术家在创作中, 能够将虚与实这一种艺术手法辩证统一地运用, 就能彰显艺术作品意境的表现性与写实性。

在朗诵这种声音艺术中,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体现为一种对比关系, 即运用一定的具有对比关系的语言表达技巧来实现诗歌深层内涵与特有的气韵。例如, 抑扬的对比、开合的对比、缓急的对比、快慢的对比、高低的对比等等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 使朗诵作品的声音形式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从而彰显层次:如远近的对比、刚柔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强弱的对比、虚实的对比等, 从而达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

在方明先生的朗诵中,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被不着痕迹地自觉运用。他善于运用停连的变化疾步推进或留白思考;丰富内心景象, 赋予诗词灵性, 展现跃动的生命美;更善于运作气息, 并以此为桥梁, 推进情景交融, 形神合一。例如, 他朗诵的《蜀道难》一文, 就以变幻多端的声音形式立体地描绘出蜀道之难:开头就以情不自已惊奇感叹的口吻叹出“噫吁嚱!危乎高哉!”, 他用欲扬先抑的音高对比, 延长对比出又“危”又“高”的山势, 令人不寒而栗。“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以“实声——虚实结合——虚声”过渡的声音形式, 突出全诗的主旨。朗诵者继续展开想象, 用虚实对比、高低起伏、明暗相映、强弱交织的声音变化, 突出想象与现实、夸张与写实的浪漫主义手法:从“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的神话传说到“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奇观的展现, 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听觉感受;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体验。朗诵者积极调动一切感觉器官, 真听真看真感觉, 调动“忧惧”、“赞美”等相应的心理感受, 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 营造出幽邃的氛围, 使人身临其境。在这一朗诵作品中, 创作者以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与之相应的意境, 完成了有声语言创作的感受由“表层感触的物理场——中层感入的心理场——深层感悟的审美场”的过渡, 达到一种“接近真理的感觉的获得”, 因而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

此外, 方明先生在朗诵中还善于“留白”。著名画家黄宾虹曾说:“作画如下棋, 要善于做活眼。活眼多, 棋则取胜。所谓活眼, 即画中之虚也”。[6]朗诵文学作品, 也需要“做活眼”。在方明先生的朗诵中, “留白”与“活眼”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停连的运用和气息的控制上。例如, 《对衰老的回答》一文是这样开头的:

孩子们不会想到老, 当然新鲜的生命连死亡也不会相信。青年人也没工夫去想老, 炽烈的火焰不可能理解灰烬。但是, 总有一天衰老和死亡的磁场, 会收走人间的每一颗铁钉!

在这三句陈述句之间, 方明先生并不急于表达, 而是在每一句后面都做了稍长的停顿处理, 引发人们对于衰老问题的思考。

世界万物都处在动静相惜的节奏变化中, 静中有动, 动中取静方能彰显意境之美。在朗诵中,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才能准确超然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没有虚实相生的一系列表达技巧, 也就没有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与意境的浑然天成, 方明老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是生成诗歌意境的关键技巧。

三、自然本真的创作原则

自然本真的创作原则首先来源于方明先生的生命观。2006年12月23日晚, 中央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颁奖晚会上, 刚刚结束化疗的方明先生精神矍铄地站在领奖台上为观众朗诵了两首作品。《沁园春·雪》是他极其喜欢的作品, 曾在多种场合朗诵, 且每一次都能出新境界。在与病魔斗争期间, 他依然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抒发胸怀, 体现出奋发向上的品格。在朗诵《对衰老的回答》前, 他讲了一段话:“今年是我从事播音事业的第五十年, 本来想好好庆祝一下, 没想到竟和胃癌打了一场遭遇战, 由于各级领导和观众的关爱, 我和癌症的斗争已经初战告捷!”说到“初战告捷”四个字, 方明老师右手托起, 信心百倍, 体现出对疾病的藐视和对生命的珍爱。

其次, 自然本真的创作原则还体现在分寸感上。朗诵艺术的分寸感就是态度感情要以诗歌的内涵本质为依据, 既不能妄加渲染也不能无动于衷。我国意境理论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蒲震元教授认为:“知中国当代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艺术创造, 亦当重自然混浑成之美。齐越先生所说“主题红线贯全篇, 基调统一有变化, 感情真实有分寸;张松教授说“播音创作要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纵控自如, 以及注意群体的代表性与个人风格的有机统一等要求”, 便是对中国当代播音艺术重视意境之美的具体体现。[7]

方明先生的朗诵作品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坚持以客观生活为依据, 情取其真, 意取其深。在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 营造艺术氛围时, 方明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第一, 情感真实自然, 经过心灵的洗练。第二, 声音形式真实可信、庄重大方。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1.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5]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6]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

[7]方明播音朗诵作品[M].北京: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上一篇: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下一篇:美国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