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2024-12-25

构建和谐文化校园(共12篇)

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篇1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直接有力地影响、改善和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提高学生的涵养品位。因此,加强大学文化的建设,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建文化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有着深远、重大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与发展校园文化间的关系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之间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校园内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文环境的和谐。所谓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以和谐校园为载体,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和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三观”观念、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独有的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因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陶冶功能,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进而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筑牢先进文化主导地位,巩固构建和谐校园基础,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二、发展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一)校园文化具有引导功能

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功能把师生员工的“三观”观念、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向预期的发展轨迹,从而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譬如,面对当前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师生员工着眼于鸡西的发展,积极参与我市的规划与建设,在思想上、理论上、技术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为本市输送优秀人才。我校要引导师生员工将其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鸡西大学创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二)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黏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功能是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它是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而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校精神。这种凝聚力又将会促使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传统和作风,找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产生维护学校精神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譬如,近年鸡西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由千人校飞跃至万人校及2006年我校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若缺乏这种凝聚力,师生员工不能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缺乏荣誉感,学校肯定会在这些重要的工作任务中败下阵来,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便成空话了。所以,凝聚力是学校战胜一切困难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大学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譬如,我校在中俄文化交流周、城市之间比赛、为推动鸡西市发展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等活动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都能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大学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形象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重要因素,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四)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师生员工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和谐校园的关键。这种精神是无形的,是没有强制要求的,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又无所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譬如,“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是我校的校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在道德、治学、为人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指导作用,时刻告诫学生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为鸡西市、为学校、为个人打出成绩。而且,这一校训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的,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只有当学校的管理者、师生员工都能自觉地学习、遵守校训,实践和弘扬校训精神,才能更好地使“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的校训精神充盈在大学文化氛围中,发挥其陶冶功能。

三、发展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网络、校园景观等基础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直观外在的形象。而软环境建设则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包括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和谐融合的人文文化、良好向上的学术环境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

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追踪帮教、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等等。之所以将安全问题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头一项,是因为安全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校园稳定的根本保障,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和谐校园是深入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根本上讲,人就是发展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校园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频发,人心不定,发展校园文化也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二)将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制度治校体现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江泽民同志说过:“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违背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校园文化就会受到挫折,走弯路,迷失方向,将难以发展。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办事,处理好遵守国家大法、基本法规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关系。二是加强育“德”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品德素质,强化师德作风建设。三是建构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四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坚持先进主流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四)致力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

1. 建立融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2. 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大学的精神文化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及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上。

3. 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

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即是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和陶冶功能,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长期稳定及健康发展。本文作者从理论上论述了发展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 2005-6-29.

[2]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春华,李先国.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5-2-23.

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篇2

程河镇中心小学 乔小磨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日新月异,营造出了爱校乐学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最佳文明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学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下面将我校关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一些做法向领导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讨论会,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实行教师师德在评先表模、评优晋级中的一票否决机制。同时,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之中,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二、确保“两个到位”,即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始终确保人员和资金两个到位。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条线”管理,即“书记、政教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会、班主任”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派出所”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其次,为保证校园文化所需资金,学校领导参谋到位,汇报及时,宣传得力。即从“三勤”入手,“手勤多写”,在村交通要道,群众易聚的地方刷写标语,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嘴勤多说”不厌其烦地找区教体局、镇中心学校、村党支部、村委会当“说客”,讲外地经验;“腿勤多跑”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还是星期天,一有空就往领导处汇报工作,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三勤”的力量推动下,我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学校用这些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三、优化校园“三境”,即优化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视听环境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摇篮,是学生渐长、品德渐成的主要场所;校园应当是少年儿童的“学园、乐园、花园”。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得感染和熏陶。我十分欣赏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的治校理念:“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于老师、家长……

在优化校园环境上,通过“普九”建设和每年春季的绿化、美化工作,我校校园内已栽

种了雪松、水杉、冬青、石楠等数百棵树木和牡丹、月季、白玉兰、广玉兰、紫微、香樟、枇杷、桂花、探春、黄叶绿等30多个品种百株名贵花木,培植了数百平方米的草坪,并已建成了“四林”,即水杉林、银杏林、梨树林、桃树林;达到了“四有”,即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实现了“四化”,即绿化、硬化、净化、香化;美化了“四区”,即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使校园景致园林化,一景一物都折射出知识文明光芒,富有育人之意。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3万多元,大力兴建快乐活动设施,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便利。在优化班级环境方面,我校14个教学班都做到了“五个上墙”,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五旗”上墙;校训、校规、班训、班规上墙;《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名人名言、名人画像上墙;“八荣八耻”教育内容上墙。每班设有图书角,办有黑板报、手抄报,及时更换内容;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秋,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程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守则》,此外,我校还制定了《小学生德育评比量化细则》,张贴教室,实行日清管理,每月从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等十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学期末评出“十佳好少年”,予以表彰。在优化视听方面,我校制定了校训、校徽,明确了校树、校花、校歌,在学校大门两侧及校园围墙外明显的位置书写、绘出催人奋进的标语和图画,在教学楼每个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在校内醒目的墙壁上粘贴中国地图、万里长城、教育方针等巨幅教育宣传壁画,教学楼前的两个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文体器材保管室、荣誉室、微机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学校还建起了“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宣传好人好事,购买了彩电、音响等娱乐设备,先后成功地举行了小学生卡拉OK大赛、红军歌曲演唱会等多次文艺活动。经常做到广播里有声,橱窗里有影,版报上有字。这样,学校和班级,教师和学生;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合力,以整洁、优雅的环境,促进了高尚、文明校风的形成。

四、注重“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学校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月、举办“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熏陶作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少先队员”“先进班集体”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橱窗、标语等,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举行了“荣辱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开展了“告别粗俗、埋葬耻辱”的塑形活动等。通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外兴趣活动相结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二)配齐活动课教师。

(三)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坚持“五落实”:课表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效果落实,评价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兴趣小组负责人和活动课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2006年5月13日和11月10日,我校举办了小学生特长竞赛,项目包括歌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共评出五(3)班等8个优胜集体,对105名获奖小选手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举行了冬、春季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是校园建设与文明习惯相结合。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对新生的礼仪、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道德实践,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并不断检查和矫正,防止反复。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细则》《优秀班级体评选标准》《程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守则》等,从卫生、绿化、班纪、路队、“两操”、安全、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的约束,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卫生大检查等形式,发挥规范的督导制约作用。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以卫生、绿化为突破口,以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开展“快乐校园十育人”,“一日十好”,“天天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校园管理中,我校坚持在教学楼的四个楼层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为领导、教师、班级出主意,想点子,参与管理。学校采纳刘雪丽同学的建议后,在大门口设立监督岗,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得到控制,四个摊点很快撤走,使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自“悄悄话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近千条(件),学校均给予答复。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创编校歌、班歌,设计校训、班训。自办板报、节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思维,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繁荣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3

关键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三是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建设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系统,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成就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完整性。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统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德育工作目标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从领导到各部门、教研组、教师、年级、班级、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网格化管理的格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领导小组的多次讨论和研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立了从基础开始、挖掘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精神”形成的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

2.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避免出现活动对象单一化、活动本身无新意的现象,争取整合全校学生的特点,体现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在上述重大节日要求的德育活动的框架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如,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

二、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蓝图,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极力打造全新的物质文化氛围,努力做好校园校舍的规划与教学设施建设。在积极打造全新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将着力点放在隐性物质文化建设上,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定期出版报、LED大屏幕结合重大节日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字幕等。

三、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去支撑整个系统文化建设的实施

1.建章、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和规章制度,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2.形成集制度化、法制化为一体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通过开展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创造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才能使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和管理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执教得到落实,形成集制度化、法制化为一体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项博大精深且内涵极其丰富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刚刚起步的学校,还有待不断探索,努力思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谱写校园文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政教处.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素质.中学教育,2003(02).

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4

如今的学校已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更是陪伴学生成长, 促进其人格生成和精神塑造的乐园。因此, 学校应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 以课改为载体, 以“乐教、乐学、乐管”为策略,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使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先发展的趋势。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谈谈我们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以灵活的装饰点亮校园的景象

学校的装饰要隐含学校的办学思想, 体现“事事是教育, 时时是教育, 处处是教育”的理念。我学区的学校装饰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也体现着学校的个性, 如果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将中国经典故事 (如“二十四孝”、“名人立志故事”等) 以彩绘的方式挂于四周围墙, 名人格言挂于教室内墙, 山水字画挂于走廊, 以节约和节俭为主题的宣传画挂于食堂等等, 以这些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而在教室内饰和宿舍装扮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更体现了他们的主人情怀。走入这样的校园, 总使人产生爱恋之意, 处处精美的装饰展现着师生对校园的热爱, 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以多样的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

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一次次样式纷繁的活动就像是一场场专题晚会, 学生们尽情参与, 全情投入, 完全释放。同时, 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影片展播, 是为了丰富住宿学生的生活, 学校每周固定一天晚上为学生播放影片的活动, 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书画、摄影、手工比赛, 这是每学期定期举行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比赛, 参加面广, 类型多样, 一方面是对第二课堂成果的一次检验, 另一方面又是展示个人才艺的一次良机。

像这样在课堂之外, 由学校组织发起, 旨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还有很多, 这些都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平添了诸多色彩。

三、以核心的理念确立学校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学区的学校, 一校一旨, 如水阜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上善若水”, 水阜小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等等。这些宗旨的选取不但透露着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而且使校园文化建设不会缘木求鱼, 也更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以务实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是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编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以本土知识为基石, 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 产生对家乡的浓浓乡情和自豪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设置校本课程时, 重点组编了两套人文地方教材《水阜面面观》和《水阜人文地理》, 主要向学生介绍本乡的人文知识。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们对家乡有了详实的了解, 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又要有多样形式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又以完善的理论再来指导实践,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创新与发展, 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校园生活, 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弘扬红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5

——永新县实验小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简述

永新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和“龙源口大捷”发生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的故里,在我们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我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结合实际以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弘扬本土红色文化,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个主题教育旨在传承与弘扬适宜小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旨在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根据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从高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口号变成实际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教育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发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等主阵地的作用,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在校园内的墙壁、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

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着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红色的精神。

二、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了解本土红色文化,使优秀的革命传统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向外拓展红色文化外延,搭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上学期,少先队大队部组织近500名优秀少先队员,徒步前行三湾和龙源口等地,组织参观了三湾改编旧址和龙源口大捷纪念碑以及贺子珍故里,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真切地了解到了我们身边的革命历史故事,瞻仰了那些革命先烈,许多孩子观后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发奋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此外,学校政教处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同志,老红军,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张子清革命烈士墓前扫墓,缅怀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从而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革命路”远足活动等,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从小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学校要求语文教师每学期做好五件事:即课前组织学生撰写一条红色宣言,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供学生赏读。每天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

着学生的成长。音乐教师每学期做好两项事:教学生唱红歌不低于三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每节课都得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美术教师每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认真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1、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每个教室的布置都兼顾了共性与个性,创设了不同的风格与追求,班主任老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体现班级红色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足迹。

2、学校要求每天下午的课前唱,各班都得唱三首红歌,每天黑板上都能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都举行了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充分利用每周五的班会课,认真开展班级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每月举行了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期学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师生红歌赛、全校性的师生红色讲故事比赛、全校性的师生红色文化征文与红色文化楹联赛、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教师红色课件作品展等;学校每学期聘请了一位“红色”英模到校作红色经典宣讲报告。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五、制定了详尽的评价体系,评选了灿烂红色之星。

学校制定了《永新县实验小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细则》,在学期末的教师考评中,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单项检查不到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批评。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大力推动了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生态 篇6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三个结合”,即生态教育和艺术熏陶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景观景点与阅读功能相结合。一方面从硬件上构建“阅读生态”校园。学校内绿树成荫,移步换景,改建了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新芽广场,新建了“小舞台”“涂鸦墙”等,展示了各类有创意的主题雕塑、石刻,为孩子们充分展示文艺、诵读、绘画方面兴趣爱好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从功能上提供“阅读生态”场所。在综合楼新建了“悦读轩”,成为教师读书、研讨的园地;将图书馆“搬进”教室,让孩子们足不出“室”就能享受书香;修建“阅读天地”,每天定时开放,让各班学生均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建立“棋苑”,将石子路、对弈台、长条凳综合在一起,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在大自然中自由开展阅读等文化活动的乐园。

构建独具校本特色的阅读体系。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建设好校本课程,我校构建了一套适合儿童、适应学情校情的校本阅读课程,总结出了儿童阅读指导理念和基本策略。

固定式。一是每天确保晨诵和习字时间、内容、质量落实。在诵读自编《悦读 阅读》一书基础上,补充每天记诵的内容;二是每周落实周一升旗仪式之后安排的“好书推荐”环节中教师推荐的读物;三是每学期落实“童眼看江城”,即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引导学生读“自然”、读“社会”这本大书;四是“书香假期五个一”: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同游一处风景名胜,同背一组诗词,同录一段“育才之声”,同写一份书法作品。

活动式。校级活动:“经典浸润人生,阅读成就梦想”“世界阅读日”“诵中华经典 做美德少年”“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语文节”等系列活动都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节目。传统节日活动:学校抓住宣传中华文化的最好时机,将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变成孩子们阅读文化历史,亲近国学的良机。各班个性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其形式有故事会、书评会、辩论会、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家庭活动:学校鼓励孩子将读书活动带进家庭,建议学生建立家庭藏书柜,开展“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读书与交流。

书单式。学校有学生校本读物《悦读 阅读》,它立足文化的传承,挖掘文化的养分,诠释了教师们对语文的思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教师发展校刊《新能量》,该书开辟了“理论研究”“有效课堂”“书香满园”“主体德育”等栏目,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交流空间;有生态阅读专著《书香满校园》,它弥漫着教师们阅读的芳香,记录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心得,谱写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心路历程;有青年教师月刊《育才青年》,它为青年教师创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塑造充盈书香气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爱读书的人,这样方能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让教师爱上读书,浸润书香,把他们塑造成一位位充盈书香气的文化人就成为了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点。“悦享·漂书”让教师在愉悦的漂书中增添了读书的情趣;每周五的“教师阅读日”,成为了教师阅读的心灵港湾;每月的读书专题讲座,成为了教师心与心交流的平台;每月推荐的专家报告,成为了教师们净化灵魂的绚丽华章;“感动校长的人和事”专栏、“育才讲坛”成为了塑造教师爱岗敬业的舞台。

(作者单位: 武汉市育才小学开发区分校)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篇7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1]“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 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2]。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每一位成员, 一代又一代创造、奋斗留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 带有明显的学校个体的特殊性, 它全方位综合折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 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 或者说, 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 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生健康人格, 发挥学生的特长, 发展学生的个性, 增长学生的才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抓手, 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凸显学校特色的旗帜。“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客观要求, 是造就当代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选择”[3]。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 虚实转化

校园文化代表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体现了学校的精神, 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 为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生活信念、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育人环境、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4]。虽然校园文化的形式是抽象的、原则的, 但它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 通过校徽、校训、校歌表达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和学校氛围自然流露出来。一旦形成, “就能向校园的一切领域渗透 (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文化方面) , 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现实之中.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5]。“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切实领悟它的虚实互补、虚实转化和虚实统一”[6]。为优化育人环境,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具有学校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必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岗前培训中, 把对校徽、校训、校歌的学习理解、领会作为每个新生和新教师的必修内容。

文化既是可感的, 又是可物化的, 但对于具体的有生命的人而言, 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气象, 它稳定而多变, 内隐又显现, 因此, 我们要对“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有全面的理解, 给学生呈现的文化并不是越多越好, 越细越好, 越浓越好, 有形的往往是有限的, 无形的则往往是无限的。建设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 不仅需要我们有热情, 更需要我们对文化有理性的理解与尊重。

2. 前后贯通

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的灵魂, 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作为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 它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立在学校传统基础上, 是一种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延伸。特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 更需要不断的创新。既要不断总结学校在发展、提高过程中的好传统、好经验, 又要与时俱进, 创造出更多符合实际、形式多样、富有效果的新内容。国内外历史名校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 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从校训、校风到日常行为规范, 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教师的一言一行, 无不告诉学生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知道学校的提倡与导向”[7]。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 开辟新网页, 建立校史展览观, 一方面向师生员工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实绩, 著名校友的照片和事迹, 激励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培养学生“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另一方面介绍现有的教授、名师和教学骨干的奋斗历程和成功业绩, 让学生以这些老师为榜样, 发愤学习, 努力奋斗。此外, 通过各种典礼仪式, 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上的宣誓仪式, 对形成校园凝聚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时期的重点和学校的中心工作, 不断改进和提高它们的影响力。

3. 上下一致

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 着眼于精神建设, 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 从学校到院系, 从领导到群众,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工作的规划之中, 统筹考虑。学校领导要有效地利用环境, 通过激励手段, 把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 使他们心情舒畅, 努力进取, 施展才能, 大显身手。组织师生员工展开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 围绕校园文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索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的规律, 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正确理性的指导下健康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载体的院系, “在进行自身的文化建设时, 就必须反映和体现本院系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 在学校共性的校园文化之下, 各院系之间形成差异化的、多姿多彩的、充满个性和生命力的独特文化”[8]。要做好教师、学生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 通过他们的榜样和引导作用,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师生并重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就是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教师和学生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组织文化理念认为, 只有当其成员对它有深入思考和深刻理解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自觉行为。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更要体现对教师、学生两个群体的人文关怀,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师生心情舒畅, 激发出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正是基于这个思路, 一方面学校在提出“三个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 也要提倡“一切为了教师自主发展”, 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想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念。另一方面发挥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易被接受的导向载体之一, 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教师的参与, 才能真正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科技含量。要继续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学术氛围。改变原来单纯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的现象, 鼓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特别是在课余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业指导, 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 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教育性、群众性的功能。借鉴国外高校关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要求, 可以奖励参与的教师以一定量的课时补贴, 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最终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 教师以敬业为乐, 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9]。

5. 软硬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硬件包括校园环境、建筑物、各种办公教学设施、社团组织、活动中心以及规章制度。软件包括校风、教风、学风, 教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学校建设发展上, 要软件硬件一起抓, 注重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坚持发展优先, 育人优先, 质量优先, 协调优先。我们构建的是和谐的校园文化, 不是绝对自由、混乱无序的无政府状态。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的校园文化制度,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的纪律规范, 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 在校园环境布置, 校园建筑特色, 校园绿化美化程度, 教学科研设备水平上进一步加大投入, 增添显示文化教育氛围的景观设施, 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

目前大学宿舍已成为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建立宿舍管理机构, 教师 (不单是学生工作系统的教师) 要深入宿舍,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在宿舍区增设橱窗、黑板报、阅报栏, 组织以宿舍为主体的各项文体、竞赛活动, 发挥宿舍思想教育、人际交往、学习交流、文化娱乐、审美陶冶、自我管理功能。

6. 内外共融

文化是一个系统, 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关联、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影响越过有形的校园围墙, 作用于校园生活。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 也逐渐向社会开启窗户和大门, 以自身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校园文化, 影响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要利用校园内外的彼此交融、渗透, 把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融入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中。一要把地方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目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 存在重经济轻文化、与地方文化脱节现象, 没有真正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内容。一要以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二要实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走出去, 请进来, 利用各种资源, 让学生了解“包容会通, 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 了解“全面达小康, 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 了解“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只有了解家乡, 才能热爱家乡, 才能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三要加强校际联合, 开展与兄弟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 以提高学校在南通的形象。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从中发现规律, 丰富内涵, 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5]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

[3]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8.

[4]祖国华.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1:3-4.

[6]袁炳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 (教育管理) , 2008-3:29-30.

[7]刘红霞.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56-57.

[8]赵骏.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院系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 2008-12:21-22.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篇8

1 高校体育文化的诠释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方面,占主导地位,其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次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教学管理、体育交流、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物质层次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高校体育文化三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学校体育环境中共同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形象是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都可产生知名影响,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它集运动、健康、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特有的一种带有校园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及精神风貌。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及管理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和沉淀的文化传统,是广大师生员工直接参与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在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心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层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协调、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包括和谐的人际交往,深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信仰、审美情趣及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去塑造和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群紧密联系,要注重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体育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让大学生以发展的、全新的视野看待自己和未来,同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典范,用个人良好的人文素养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大学生。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 构建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

3.1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观念、运动环境及文化教育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感受和运动情感体验。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意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更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体格与人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寄托的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及体育拼搏精神,在高校中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各种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休闲娱乐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师生的双向交流,构成了和谐的高校特有人文校园文化景观。

现代体育文化的各种媒体传播,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与体育文化的其他载体相比,更具有突出的辐射力和传播能力,体育价值观、意识、理念等精神层要素可以迅速传播到体育有关的师生,并辐射到体育界范围内。高校内的校园网络建立的体育文化主页,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健身知识、竞赛大众健身信息、体育新闻动态等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声、图、文化、动画形式在校园网络上传播,使校园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

3.2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的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体育课和体育竞赛。目前高校制度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力度,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

高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代理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大力开发休闲娱乐课程,积极改造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特色体育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类:(1)引进时尚运动项目课程:拉丁舞、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健美等;(2)新兴休闲娱乐课程: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轮滑、攀岩、垂钓、飞镖、极限运动、击剑、门球、高尔夫等;(3)民间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改造项目课程:脚斗士运动、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腰鼓、踢毽子、秧歌等;(4)国外武技课程:泰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5)文化益智课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6)人文关怀下的弱势群体(病、残、胖、弱等学生群体)保健课课程:健身气功、太极拳、有氧运动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正逐步进驻高校体育课堂,这些充满浓厚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文化生活。

现代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国际、休闲与娱乐等内容多层次课程新体系。课程设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这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成具有当代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同时,在高校中形成和推动了具有和谐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场馆建筑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在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育人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校园内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塑;体育馆、建身房等处悬挂的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体育知识宣传等,学校的媒体广泛宣传有关体育信息、动态,这种体育文化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

4 结语

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及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构筑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氛围,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时代呼唤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拓展了高校的人文教育外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应从新视角、新理念、新思维认识当前教育全球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朝着正确导向、内容健康、品味高雅的方向发展,放大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教育,和谐,人文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梁永桥,李英春等.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篇9

关键词:和谐校园,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观念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一, 对公寓文化建设认识不清, 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良好的公寓文化是公寓实现育人作用的基础。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完全可以在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高校的特色, 展示着一所高校的特有风貌, 成为高校在对外宣传时展现自己风采的一张“名片”,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学校对公寓文化阵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往往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等等问题, 从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学生公寓文化。主要表现在: (1) 公寓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卫生的管理和作息的制度上, 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 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结果只能导致不能深入开展工作, 从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 对于上级关于公寓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而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没有进行认真地贯彻执行; (3) 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附属于后勤服务部门, 过多强调大学生公寓生活、学习的物质功能, 而忽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 更多地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来看待, 而没有把它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操作; (4) 对于公寓文建设的定位还是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制度文化建设上, 而不能更好地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乃至与学校的校风、学风等等结合起来, 往往在低层次“纯管理”或者是纯“服务”的水平上来回徘徊, 无法摆脱。这些做法说明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有效开展须进行思想观念和具体举措等方面的提升, 真正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作用。

第二, “以管为主”与“育人为主”的管理目标的冲突。过去高校往往实行的是“以管为主”的公寓管理目标, 实行“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在公寓中的言行举止, 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计划、严格的监督检查, 着重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此时的管理相对简单和容易操作。但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要求越来越多, 培养大学生成才服务是公寓文化建设的目标, 这与传统的“严格管理”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若继续执行“管”字当头的指导思想, 管理人员纯粹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 很容易将自己与被管理的学生对立起来, 造成“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突出, 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合法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 调动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促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第一,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介入, 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及室内设施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改善, 高校已由传统单一的大集体宿舍格局发展为现在的四人间或两人间与普通大集体宿舍并列的格局;在基本设施上, 公寓里面配置了卫生间、有线电视、校园网等等, 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公寓为大学生住宿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 为公寓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使学生公寓的硬件质量有了很大改观。

第二, 由于社会化的后勤实体是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的, 追求最大盈利是他们的目标, 其往往关注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因而会出现相关配套设施不全, 公寓管理人员服务质量不强等问题, 这样看就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完全肩负起育人的教育功能, 事实上, 完全社会化经营的公寓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这个问题上目前是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的, 这就会导致企业属性与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使高校公寓管理工作难于形成合力。

第三, 在后勤社会化中, 大部分高校将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交给后勤集团, 由于实行公寓化管理, 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居住的标准有不同的需求, 这样学校就不能像以前一样统一安排学生住宿, 这使得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处一室也成为可能, 学生的自主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 原来比较固定的班级概念在客观上渐趋弱化, 其组织功能也在降低, 这样大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 其独立性也随之显现出来, 这就会使公寓管理更为复杂化。

2 推进公寓文化建设的措施

2.1 注重公寓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舒适环境

第一, 优化公寓生活区内外环境:公寓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公寓文化, 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寓的文化建设要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想的视角出发, 从树种、花草的选择和搭配, 到道路和景观的设计, 大到亭台楼阁、绿化小品、喷泉, 小到路灯、指示牌、果皮箱等, 都应体现出美观、幽雅的气氛, 从而营造“处处是景, 愉悦身心”的环境美,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心灵。

第二, 注重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 从细微处着手, 做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新建的学生标准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 对原有的学生公寓极其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改建、更新, 在学生公寓里应有适量的文体活动场所、设施, 如建立公共阅读室、宣传报栏, 大学生活动中心, 健身房等, 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信息传媒手段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 健全规章制度, 强调规范落实

公寓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方面的“制度化”。第一、建设目标的制度化。基本的建设目标可以是:优雅清新的公寓环境, 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 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 任务分工的制度化。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具体, 务必人人有责。学校相关部门, 院系党员干部, 公寓后勤管理人员, 班主任, 辅导员, 宿舍导师, 学生会和广大学生, 都要各负其责, 行动起来。第三, 过程考核的制度化。过程的考核要及时反馈, 力求人人尽责。比如公寓管理人员细则、宿管委员细则、文明宿舍细则等等, 实行量化考核, 奖优惩劣, 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2.3 树立学生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建立“大学生公寓文化教育建设自治管理委员会”, 由校、系学生会、各班班委、寝室长等组成, 以健全学生民主监督机制。每幢公寓可以设让学生担任的“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管理人员, 分班、分系、分片设公寓信息联络员, 开展公寓卫生检查、公寓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 可以做到“管理从严, 严而不死”;充分利用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到公寓的检查、评估、督促、宣传和管理中, 甚至参与到对不合格者以及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教育, 维护自身形象、自身信念, 自己管理自己。第二建立健全公寓自治组织, 可以从学生中招聘人员协助公寓管理人员, 引导大学生组建公寓文化协会和社团, 团结更多地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宣传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设立公寓文化建设办公室, 就公寓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由经过选拔考核的优秀学生干部组成成员具体负责, 他们往往最了解公寓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切实需要, 所以在工作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是最贴近学生的, 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真正达到了管理的主客体的统一, 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4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

加强公寓里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贯彻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指示精神, 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思想占领学生公寓, 把学生公寓当作我们同落后、腐朽、不健康思潮争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另一个阵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人的思想倾向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也要看到,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 而学生的真实面貌在公寓里会全面地展现。为此, 我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要把公寓文化建设与高校传播、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将公寓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充分利用高校的广播、电视、校服、网站等媒体和群团组织积极宣传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大力弘扬主旋律, 让高雅文化进公寓, 让广大学生在各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寓教于乐。从而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 从而有力地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 其主要关键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所以要做好相关人员进公寓, 才能深入到学生中,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加以引导。第一, 党团基层组织进公寓。随着弹性学分制的实行, 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等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紧密型”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疏密型”、“松散型”, 大部分高校公寓在党团建设上是个空白点, 这就需要固定的、规范的组织来为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第二, 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对选派人员就进行集中培训, 明确工作职责, 挑选出素质好、业务精、敬业精神强的辅导员进学生学生公寓, 建立辅导员进公寓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 与学生同生活、同学习、同娱乐, 负责指导公寓里的学生党团组织并组织和开展具有创造性、指导性的思想教育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在公寓里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行为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 实行宿舍导师制。长期以来, 学生工作靠党团组织、辅导员等等往往解决的只是一般性问题, 学生宿舍导师工作却不同, 它具有一些基本特点:业余性, 学生宿舍导师是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 利用业余时间担任的;奉献性, 学生宿舍导师要具有奉献精神, 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亲密性, 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而是和蔼可亲的师长;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宿舍导师弥补了一般性教育活动、一般性学生工作的不足, “宿舍导师制”正是通过制度保证“导”的作用来充分发挥, 按“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学生宿舍, 了解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指导,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强化宿舍管理这个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的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 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使和谐的公寓文化成为他们健全人格形成的沃土和摇篮, 这样以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高校“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素质全面、心理体魄健康”的育人目标完成, 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运斌.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教师教育研究, 2006.3.18 (2) .

[2]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探源.思想教育研究, 2006 (9) .

[3]张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科教文汇, 2007.1.

浅议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 篇10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 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理智和情感的有效结合, 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 也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 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 具有自身的特点, 它经过长期的追求、提炼,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而形成一种核心价值观, 成为一种信心和精神, 激励校园人发展, 并融入学校每一个层面, 熏陶师生, 以巨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推动学校发展。大学的校园文化, 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最重要的依托之一, 具有丰富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 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位。良好的校园文化, 是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重物质文化建设, 轻精神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 高校通过拉赞助、接受捐款等途径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也为自己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是, 在这一建设过程中, 物质文化建设受到过分的、畸形的关注。比如过于重视面子工程建设。有的高校, 费时费力筹来资金, 却把钱用在建造豪华校门、观光餐厅、行政大楼等面子工程上。这些投资巨大、耗时特长的建筑工程往往被校方人为赋予了象征意义, 好像通过它们的一举建成, 学校的身价和社会声望就会一夜倍增, 办学实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大教育家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一所高校, 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 是靠其内在的精神、理念、学习风气和价值观。校园精神文化, 特别是其中的师生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主导价值观, 一旦形成, 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便能以其深刻性、主动性和习惯性来引导师生员工, 影响他们, 教育他们, 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为学校的发展, 学生的成长, 教师的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助推力。

(二) 校园课余文化活动建设缺乏新意

校园课余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精神面貌的展示。但目前高校的课余文化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重娱乐性, 轻教育性。大学课余文体活动总体上比较丰富, 但大部分活动娱乐性较强而教育性不足, 缺乏寓教于乐的意识, 很多课余文体活动往往是以大家热闹一阵收场等等。二是重学术性, 轻思想性, 缺乏普及。高校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活动, 但绝大部分学术讲座的内容学术味太浓,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的则较弱, 学生真正需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术讲座较少。三是重形式, 轻实效。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几乎格式化了, 这些活动没有很好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很难再调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 反而误导了大学生如何搞形式主义, 如何从形式主义的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荣誉, 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亟待加强。

(三) 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突出学校特色

所谓学校特色, 是指一所学校独具的, 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 是最为突出、具有典型意义, 显示巨大社会效益的校园魅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许多高校没有突出本校特色。首先, 没有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部分高校只注重现实的发展, 而忽视对历史资源的挖掘, 造成校园文化特色的断层。其次, 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有待提高。校园文化的内容多以群众性的文体形式出现, 这在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其内容和品位也要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求而提高, 否则没有高雅校园文化氛围, 就失去了高校文化的优势。最后, 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创新。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是传承传统缺少创新, 或是看到名校和其他高校的某项改革好而照搬照用, 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

一是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必须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校园文化的指导性机构主要是指团委、学工处等机构。这些部门应改进和完善各类文化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尽可能做到政治性、知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相结合, 自发型与指导型相统一。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总体计划, 经常督促, 坚决落实, 保证校园文化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建立和培养一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 确保社团组织的连续性, 人员的高素质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学校的各个部门要统一认识, 明确目标, 协调配合, 尽可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开绿灯,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科学的制度来保证, 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 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 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一旦形成, 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 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目前, 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都很下功夫, 而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远远不够。因此, 各高校应提高认识, 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政策, 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是以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直接关系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也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首先, 要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 学科构成合理的教师队伍。因为在这一教育工程中, 大学生虽然是主体, 但从很大意义上说,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是大学生素质工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直接决定着工程实施的成败。其次, 针对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偏重本学科、本专业教育而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 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理工科的基础知识教学, 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 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以奠定雄厚的知识基础, 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二是校园课余文化活动建设缺乏新意;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突出学校特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二是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三是以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

[1]李苏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7 (11) .

[2]郭成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篇11

摘 要:近年来,含山县清溪初中以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净化、香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多彩、文明、健康的主题活动为纽带,积极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今一个办学条件达标、校园环境优美、常规管理规范、人际氛围和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乡村学校,正以和谐优质、人民满意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一个条件并不完备的农村地区,学校是如何完成这一目标的呢?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

一、建章立制,倡导和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和谐校园”制度先行,用制度的力量来规范、引导、凝聚师生的行为和情感,是奠定和谐校园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清溪初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称晋升推荐方案》《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类管理;组织执行对象们学习交流,让制度“隐于心、显于行”。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评议制度,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各种途径如“家长会、校讯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齐抓共管的态势,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的转变。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有凭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校园管理的统一,这也为一所科学规范、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校园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

该校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迎新年掼蛋比赛”“庆元旦女教师跳绳比赛”“三八妇女节K歌比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等,鼓励并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县内外教学大奖赛、课题研究、个人研修等促进专业成长的活动。这些文体活动、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让教师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主题文化,彰显和谐

一所学校,基业长青的奥秘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高境界。因此,校园文化创建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是“清中人”的一致追求。

1.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主题教育的熏陶作用

该校建成了以“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达标活动,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别具一格、形式活泼的主题窗口就像一道道无言风景,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启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达到“主题育人”的目的。

2.坚持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该校出台《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要求班级文化在建设四项考量内容(班风、班级公约、1平方米面积的班级文化墙和班级特色文化角)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做到“个性化、人文化、特色化”,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班级多层文化阵地。

3.注重细节,增添厚度

主题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估量。2015年,该校在全面巩固原有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细节,消灭死角”的口号,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式,如“标志性文化、楼梯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标语文化”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给徜徉在其间的师生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如今的校园也是每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活动文化”,体验和谐

为了让和谐的氛围“可感觉、可触摸”,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活动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手段,成效也最显著。

为此,该校依托“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的开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兼顾青少年“三观”教育。一举多得,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台阶、有特色、见成效”。

充分整合和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创培养在学校,巩固在家庭,实践在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教学活动和舞蹈、棋艺、书法、绘画、手工等各种文体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就其位,各施其功,竞相添彩。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实现自主成长。

要注重班队活动开展。为了推动班主任提高班队活动实效,学校把班队活动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明令禁止占用班队活动课现象,规定每节班队活动课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学校定期对班队活动成果开展评估,让活动变成有源之水。

以和谐精神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篇12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推动高职院的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精神生活质量。校园文化规范、主导着学校里的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总有些滞后不前的迹象。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很晚,尽管发展规模与速度有明显提升,但纵观现有的职业学校,大多数存有编制混乱,基础薄弱,资源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而且由于大量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不很令人满意。

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如下:

1. 重视学生管理,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的招生已越来越困难,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甚至部分学校还面临着关闭或者限制招生的可能。高职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尽管有的学生就读是源自对某专业的热衷,但更多的还是迫于低分的无奈。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这也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也就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2.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软文化建设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学校的特色相脱节

当今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对自身的特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标准,面对生源日渐减少的状况,作为职业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认清职业学校的特色。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送出去的学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科学的育人应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永恒的追求,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开创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和谐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 构建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创设优秀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学校精神更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教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一所学校学风的好坏,无形中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校训和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厚德、博学”的学校人文精神。

2.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引进其他先进社会文化,使之与校园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学生一毕业,就要到企业或其他行业就业,那么,首先检验毕业生“质量”好坏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什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了解,从而在平时就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做到不但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文化也能实现对接,这样的学生势必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来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的理念、平等对待员工的理念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研究企业文化;三是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四是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3. 树立体现时代性要求的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校园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使命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未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发展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组织要取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可以断言,团队学习是组织永恒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为全体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4.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社会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落到实处就是“人”本身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扶持,校方的整体规划,师生的团结合作,逐步实施,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毕业与就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创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罗建平.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于晓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网络营销方式探讨下一篇:香港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