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2024-05-22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共12篇)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篇1

和谐, 是一个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范畴加以理解, 但归根结底, 它是人类社会追求美好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 和谐是一种现象, 它在院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法律、经济及伦理学意义的特殊人际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主要表现为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充满友爱, 是一种互动与双赢的关系, 其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在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医疗纠纷不断增加的社会环境下, 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医院的最重要因素。

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发展也同样源于有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的发展更是这样。但是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使医患关系不和谐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医疗纠纷是通过医患双方内部协调解决, 迫使医院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纠纷处理, 给医院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1.1 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 虽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已被许多立法所确认。但是, 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 依然缺乏对现行法律和现时医患关系特点的清晰认识, 仍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 这就为医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1.1.2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

经济学认为, 在完全市场竟争中, 完备的信息剥夺了任何交易者的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差异,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了自然淘汰过量服务的功能。医疗服务市场虽然有很多竞争者, 但由于具有垄断性和信息不可对称性, 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往往具不可替代性, 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替需求者作出消费决策。这说明就医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医疗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卖方垄断市场, 而垄断性又会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1.3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最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 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绝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个人基本不会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患冲突很少。

1.1.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医法两家难成共识。知情同意权的决定主体序位, 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 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 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 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和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时常遭遇困惑或尴尬, 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无理取闹者很难做到果断处理, 没能将事件进行有效、妥善的处理。一旦事情闹大, 有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

1.2 来自医院方面的因素

1.2.1 医院管理层缺乏职业化。

医院管理层职业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管理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和更新管理理念, 及时将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 并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医院管理层应坚持以法治院、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 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当作大事来抓。

1.2.2 当前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使医院的诚信度降低,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吃回扣、拿红包等, 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恩赐心理或权威心理, 人文关怀意识不强, 同时个别患者存在不良的求医行为, 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格尊重意识, 怀疑心理作祟, 辱骂甚至追打医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3 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

1.3.1 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 对医疗进程缺乏专业性了解与认知, 并且在病态下对事物的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很容易将医疗进程中出现的不满意转化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3.2 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

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带有一定片面性, 对医疗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 便会使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争议事件增加。

2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2.1 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

只有用真挚情感和艺术的沟通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医院生存和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 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统一, 是医院和谐的必经之路[2]。我院在医患和谐的实践上, 着力医院技术品牌, 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作用, 靠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理念文化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了“爱院、求实、创新、奉献”的哈院人精神, 编发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和《行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员工手册》, 规范了全院员工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全面系统地提升全院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我院还聘请培训公司, 轮流对全院职工进行素质培训, 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先进的医院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全院的文明现象, 服务的文明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2 提升收费和中西药房窗口服务水平。

医院对挂号、划价、收费窗口实行合并服务, 按楼层设置, 避免病人排队过度集中;在高峰时间段, 增设收费窗口, 杜绝病人排长队现象;改进出院结帐工作流程, 升级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缩短了出院结帐时间;调整中西药取药布局, 延长中午取药时间, 增加便民药房药品品种, 切实方便了患者取药。

2.3 建立服务文化,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抓住患者“医前、医中、医后”的三个环节, 创建人性化服务流程。力求每个环节做到更细、更精、更实、更优。购买了大型体检车, 走进厂矿学院, 走进农村社区, 上门为群众体检;成立了门诊病人服务中心和急诊“绿色通道”, 并按“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救治危、急、重病人;门诊365天天天开诊, 全程安排专家节假日坐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义诊和《健康常谈》爱心活动;还开展了导诊、分诊、陪送检查、陪送入院、预约挂号、邮寄检查报告等体贴患者的各种服务。这些能够满足患者表面和潜在需求的优质服务管理, 已成为我院文化创新的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 我院还先后开展了“满意工程”、“党建工程”、“关爱在医院”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认真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 努力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 站在患者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医疗、护理工作, 学会用坦诚和关爱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的苦楚,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 注重健康教育,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服务。种种人性化的服务, 使病人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尊贵, 医患关系渐趋和谐, 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消除。

2.4 以人为本, 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且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职业、工作、生活是否满意, 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服务。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冷漠、满腹怨言的医生, 能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 作为医院, 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和谐、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我院坚持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并把每年7月份作为纪律教育月, 年年有重点, 年年有创新。同时,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了精神陶冶。

2.5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依法行医,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论办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用爱心营造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具体体现,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卫生观, 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常抓不懈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继卫.构建和谐医院的意义、内涵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5-68.

[2]马静松, 史也夫.新时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8) :62-63.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篇2

构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篮球运动早已成了校园热门的运动之一,本文简单分析了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阐述了校园篮球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明确校园篮球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篮球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健身习惯,逐渐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优秀人才。

关键词 校园 篮球文化 和谐校园

篮球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一项运动,也是学生参与率最高的运动之一。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最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学校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篮球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篮球文化,加强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

一、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

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进行篮球这项运动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财富综合。一般而言,校园篮球文化包括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既属于意识形式的软文化,也属于物质形态的硬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是在校园中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与群体文化氛围。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文明、积极的方向发展,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综合型人才。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是校园精神的核心,凝聚着校园的人文精神及智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及认可,承载着强大的教育、文化功能。

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及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是通过其同化作用,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反应了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及制度规范,既是对篮球本身的一种竞技规则,又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综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与社会学有关,同是与生物学科、心理学科、教育学科及战略学科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额可以说是一种兼容性强的综合性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软文化,通过不断的渗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校园篮球文化的构建对和谐校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

首先,篮球远动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体格。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掌握增强体质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可以更好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其次,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篮球远动是将个人与群体进行联系的桥梁,能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最后,校园篮球文化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篮球是广大师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参与篮球运动,可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三、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对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都十分清晰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何构建校园篮球文化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亟需各学校的积极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重视体育教学,贯彻校园篮球文化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篮球文化直接接触的渠道,因此贯彻校园篮球文化首先应立足与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篮球文化的功能及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篮球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逐步的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并主动投入到篮球运动之中,成为体格健康的人才。

(二)营造学校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学校首先应该逐步完善学校体育馆、篮球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到篮球运动的机会。与此同时,随着NBA在我国各阶段学生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学校可利用优秀的明星球员的格言、成功经历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生活方式、篮球观念的根本目的,并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

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计划,对构建校园篮球文化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学校应积极举办篮球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篮球比赛中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适当的调节自我情绪,便于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构建校园篮球文化的途径多种,在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各部门的关心下促进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重要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推动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的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9—01

众所周知,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由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沟通不够,加之医方或缺少人文关怀,或违反用药原则,损害病人利益,导致医患矛盾突出。要使医患携手,共同战胜疾病,和谐文化是最好的粘合剂,和谐的医院文化更是医患间相互依存的精神家园。为此,我院着力从医院的办院思想、服务、制度、规范、流程等全方位嵌入和谐文化元素,构筑以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先进文化为表现方式,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激发职工活力为轴心的新型医院文化,为医患之间架起和谐与理解的桥梁。

1构建和谐的医院思想文化

首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思想教育为先,不断对医务人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按照院级领导、中层干部、医生、护士、新职工、窗口科室、临时工等不同层面进行学习;通过党支部生活学习、周会、全院大会、参观学习、专家报告会等不同形式进行培训;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要内容;并结合“五五”普法,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业特性的认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规范、服务规范和学习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卫生部《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守则》等结合起来,每年院领导给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两次,请市检察院相关领导来院给护士长以上中层干部进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课一次,加强反腐偶廉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还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白求恩精神教育,组织全院职工观看电影《大国崛起》和电影《龙须沟》,从而促进了职业德提高、工作责任心提高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提高,形成了“行医者,德先行”的思想准则。2009年医院收到患者及家属送来的锦旗5面、感谢信19封。医务人员拒收红包,54A次,共计25660.00元;拒收购物卡8人次,共计4300元。其次,改变服务理念,医院举行了“假如我是—个病人”的演讲比赛,要求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用心去体会“病人”与“医生”的不同角色意识,真正体会病人的需求,树立“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思想。三是制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四心”(爱心、诚心、细心、贴心)、 “五主动”(主动关心帮忙体贴病人、主动耐心安慰病人、主动热情接待新老病人、主动巡视病房、主动相送出院病人)、“六个多一句”(即入院时多介绍一句、操作时多说明一句、日常生活中多问候一句、治疗前多解释一句、治疗后多安慰一句、出院时多关照一句),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四是开展评比活动。促进整体提高。建立党员示范岗、芙蓉杯标兵示范岗、青年文明示范岗等平台,开展“五一先锋号”活动,形成“个个学先进,人人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2建立和谐的医院制度文化

要有意识地将和谐文化融入到医院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使钢性制度柔化执行,让员工主动依从制度调整自身的行为,使制度从生硬的他律转变为人性化的自律。

1)坚持落实药品动态监测和合理用药检查通报制度。医院纪检办每月对全院药品用量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对销售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抗生素和抗肿瘤辅助药品进行通报,实行降价销售。2009年对15种抗生素和19种专科用药进行降价销售使用。凡涉嫌不正当竞争的或有投诉的药品,予以限制、停药处理。 2)完善了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药品采购和销售的管理。2009年我院共采购招标药品约502个品种,金额1.8亿元,集中招标采购药品1.5元。未从非招标目录中引进新特药品。及时降低药品价格让利患者1342万元。医院与各科室、科室主任与每一位职工签订责任状,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回扣、提成。

3)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用药评价小组定期抽取药品用量大的病历、大金额处方,进行合理用药检查,开展处方点评,根据情节对不合理用药当事人,予以扣发奖金、职称降级等处理,并落实到位。制定各科住院病人药品比例,严格控制药费上涨,遏制了乱开药现象,较好地控制了药品收入比例,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监控制度。医院物价部门不定期抽取病历,检查收费情况和每日清单执行情况,严肃处理违反规定,乱收费、私自收费行为,做到规范收费和依法收费。2009年抽取病历52份,对13项违规收费的相关科室12人进行处罚,乱收金额全部退还病人。从而。降低病人住院费用,病人对合理收费满意度明显提高。

4)建立医德医风激励机制。对拒收病人红包者在医德医风简报中进行表扬,表扬一次加1分,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对收到病人表扬信的人和满意度在95%以上的科室通报表扬。有处罚有奖励,有批评有表扬,使刚性制度注入柔性因素,职工乐于接受和自觉遵守。

3推进和谐的医院沟通文化

有效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包容,比什么都重要。医患沟通最基本的是语言沟通,医院编制了《文明用语手册》,要求医务人员要讲究“说话艺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医务人员应注重情感沟通。医院要建立沟通制度,畅通诉求渠道。要求将沟通贯穿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即:门诊沟通、入院时沟通、出院时沟通、诊断沟通、治疗沟通、护理沟通、出院回访沟通等,只有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注视了患者,患者才会感受到同情、温馨和关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沟通就得以完成,医患之间,就有了融洽相处的根基。由于有了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投诉大大减少。

4创建医院的质量品牌文化

我院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健全质控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按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理念,出台《医疗安全管理办法》,将安全目标列入医院工作总体目标,努力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医疗服务零投诉、就诊程序零障碍的目标,严格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诊疗技术规范。坚持每周一次的院长查房制度,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和各科整改情况,形成了检查一反馈一整改一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提高青年医护人员的“三

基”水平,对45岁以下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了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并进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并对优异者给予奖励,此举进一步促进了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规范技能操作的意识。几年来,我院平均每年举行医护人员技术比武2次,院内培训8次,三基考试考核12次,形成了讲质量、爱学习、比技术、比服务的良好氛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全省急救技能大赛中,我院获得集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近几年来,我院成为市微创外科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听力检测中心等,逐渐形成了医院自己的品牌。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医疗质量大大提高,杜绝了医疗事故,减少了医疗纠纷。

5创新和谐的医院服务文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提升人性化服务,将人性化服务融入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举手投足中。年初,医院为提出人性化服务合理建议设立“金点子奖”使人性化服务遍及医院各科室,如门诊大厅免费为病人提供开水、一次性水杯、信纸、健康教育处方、雨伞、轮椅、担架等;内三科为离休干部代办出入院手续;ICU病房开展病人生日、节日送祝福、送礼物活动;妇科为病人免费提供针线包;内五、内八科开展住院别人电话回访、门诊病人预约服务;内八科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医院每年耗资近百万元为病人提供免费早餐、爱心电话、微波炉服务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开展,使病人倍感亲切和温暖,既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又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6丰富和谐的医院特色文化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院 篇4

1 和谐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基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价值取向的,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系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还包括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它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统一、兼容共性、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其特征体现为主导性、民族性、顺应性和谐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与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医院,承担着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在和谐文化指导下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医院。

2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医院文化是以和谐文化为指导,是与医院逐步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医院文化是将先进的、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精神和价值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给每一位管理者,在医、教、研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习惯、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医院发展之魂。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长期的、内在的、持续的作用。

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核--医院精神是医院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医院之魂。它注重人们价值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团队精神,从而使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医院文化一旦被释放将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并在医院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丰富和张扬,从而建立“以人为本”的生存软环境以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让愿景变为现实动力。达到上下同欲,尤其是医院发展到高速成长期时必须有支撑它的高成长型文化,医院文化就是通过对职工信念、动机、期望等文化的心理渗透和影响来沟通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对医院目标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医院内聚力、创新力和持久力,在这种内聚力目标的作用下,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在医院发展建设中将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融合、协调,从而进发出合力。使职工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医院的命运融为一体,拥有同一精神支柱和追求。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服务文化建设中,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工作目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体贴患者,善于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医患关系才能趋于和谐。

医院文化建设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指导。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文化管理强调人的心理认同,和谐医院的建立必须是在建立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自制性和主动性,启发人的自觉意识,从而达到自律和自信。价值统一是一个组织的个性特征,没有价值就没有方向,就不会产生忠诚感和认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情感和需要、信仰和价值取舍,只要个人潜能得到发挥,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医院精神是医院发展之魂,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医院要始终将倡导医院精神、培育爱院情怀作为思想建设发展的主旋律,要和组织的绩效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组织的最大价值。因此,我们要在秉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新现代文化,要以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为依托,不断探索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构建和谐医院 篇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医院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在构建融洽内外关系上走在前列,确保医院在和谐中创新发展。但从目前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和广大群众医疗需求情况来看,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关键的是要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辩证地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在医院内部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构建和谐医院的第一要素,有了高素质的医学和管理人才,医院就有了快速发展的保证。近年来,许多医院为了提高人才技术层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客观上讲,这一做法在改善医院人才结构、增强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医院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有的单位没能辩证地从医院人员构成与分布、专科特点与需求、医院现状与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地综合分析,结果造成引进或培养的人才没能很好地融入单位整体工作氛围中,在医院内部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相互不信任、互相排斥等内耗现象,阻碍了医院发展。因此,在处理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的关系上,必须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应本院院情的独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努力建设医院和谐发展与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文环境”。一要确立科学务实的引人思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实行“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并举的新思路。既要引进一些在全军、全国叫得响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重点解决好拔尖人才不多、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又要引进医院急需的基础性人才,充实到临床一线,解决好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更要着眼医院的长远发展,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要放眼全局,只要对医院的发展有利,都可以引进。二要走活“内育”培养路子。要用好内部资源,抓好自身造血工程,充分发扬科主任、老专家带徒弟的“老传统”,组织年轻技术骨干与专家签订帮带协议,狠抓技术骨干短期培训。同时要浓厚求学“攀比”氛围,创造条件,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业务骨干,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摔打提高。三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改善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完善薪酬福利配套政策,确保引进并保留人才,既为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毫无阻碍地施展拳脚、拓展事业,为医院创名牌、争荣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又要在全院推广全局观念,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消除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要将“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延伸到调级调职中,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人才内在潜能。前几年,我们医院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选拔任用上,按照“公开推荐、民主测评、资格审查、理论考核、演讲答辩、素质评估、党委研究、用前公示”等方法步骤,率先实行了“竞争上岗”,收到很好效果,在促进医院全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辩证地处理好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在医患之间构建平等尊重的亲情氛围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当前,医患关系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已成为社会一个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虽有社会转型、制度磨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在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相互缺乏沟通和理解。作为主导一方,要把这一矛盾处理好,关键要从医院自身抓起。一要转变服务理念。要在医院大力倡导“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变垂直的医

患关系为平行的医患关系,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要改变“病人是求医生看病”的陈旧观念,放下“救世主”的架子,要时刻把自己当作病人的朋友,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二要拓宽沟通渠道。重点要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医疗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地拓宽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疗信息,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近两年,我们先后在门诊大厅和住院大楼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保健知识、用药注意事项、疾病转归知识等内容。专门组织人员编印了各种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处方,在患者就诊后有针对性发给患者。医院还开设了糖尿病、偏瘫、心理疾病等专病门诊,帮助医患之间形成一对一就医的固定关系,将病人所有信息输入电脑,病人再就诊时医生只要调出患者名字就能得到病程治疗过程,而不需要复诉病情。这些细小的服务细节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功能性指南,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心理服务,促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三要健全法规制度。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最大的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原因虽有许多,但很大一部分是由医务人员言行举止等细小方面引发的。然而,现在对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端行为的规范和处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制度,行政司法处理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有时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对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进行法制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接诊医疗过程中话怎么说、衣怎样穿,甚至肢体语言应怎样表达,并明确违规处罚细则。同时,要扩大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不仅让每一个医务人员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要让每一个患者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监督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以引导医患关系最终走向和谐。例如,为彻底根治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问题,去年我们在全院广泛开展了“全程抓服务、实现零投诉”活动,专门成立了投诉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关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服务管理法规制度,确保对有损医院形象行为的科室和个人,惩处有依据,管理有章法。在病房楼、急诊室等处设立“医德医风投诉箱”,定期收集情况进行讲评。在门诊大厅安装《服务质量评价系统》,诊区环境、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等20多项内容,只要按提示程序点击,评价结果就会自动录入系统中。每月对科室和个人服务质量进行一次测评,对受到患者投诉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严惩。这些规定,有力地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理解,促进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三、辩证地处理好医院自身发展与群众卫生需求的关系,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为民形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院的最终目的。但从现在群众的医疗负担来看,包袱比较重,许多人根本看不起病,直接导致广大群众对现在的医疗保障和服务不满意。可是,由于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公,许多医院只能靠自主创收才能发展。然而,医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自身发展需要与群众基本卫生需求的关系,既要靠有偿对外服务收入推动医院发展,又要尽可能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才能走向双赢。一要加大内部管控力度。一方面,要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加强成本核算,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把人员、设备、床位、占用房屋面积、消耗水、电等都核算清楚列入科室成本,作为科室创收和人员奖金发放的比率,以增强医务人员节约意识,确保人人都自觉参与开源节流活动当中,减少跑冒滴漏,降低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医疗费用,重点要把药占比例和耗材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PET/CT等高价项目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批,规范医疗用药和器械的供应渠道,防止价格被抬高。同时,要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严禁私自收费或向病人索要红包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医

建设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物业 篇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在物业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多数物业公司的员工70%以上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物业公司员工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甚少,对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熟悉,造成工作方法简单、粗糙,表现在交往能力弱,不能与客户及有关单位进行有效的业务沟通。因此,对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不清或解释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影响了公司形象,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服务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是物业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要求员工按照企业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及流程工作,使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能恰如其分,并让员工知道每一步所体现的观念和意义,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服务技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通过导向、凝聚和控制作用,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优良的自我形象,向社会展示出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使企业在信誉、品质、服务等诸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物业服务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和抓住业主、使用人和潜在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他们对于企业的接受程度。有人说,成为一名好的物业人,就是要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也就是说物业服务工作其实就是不断地和业主、使用人等各种对象进行沟通。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企业的形象是通过这些员工的言行举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传递给了每一个受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这个物业企业的接受程度。所以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大使,而這个观念完全需要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单纯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是不能达到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当前,智能化、专业化已经成为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在管理、服务、体制、技术等方面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成员采取企业所期望的行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自觉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稳扎稳打,避免受到经济规律的制裁。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向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使全体员工认同其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自觉参与管理,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风格的影响力具有持续性、传承性和示范带动性,不会因为管理者的变迁而终止和淡化,对企业现在与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遵守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律,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紧密联系企业实际,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战略,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服务及管理方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文化支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既是物业服务的管理目标之一,又是物业服务企业文化传递给业主的良好载体。文化活动易于接受、老少皆宜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将文化在娱乐和休闲中更自然更广泛地传递给业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物业服务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与业主或使用人、业主委员会、政府各部门之间不仅是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文化交往的过程。企业的文化只有很好地与社会文化相协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物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住宅小区,更多的是对业主及其家庭的管理和服务。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服务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固然也是必需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业余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物业服务范围内的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形成小区的公共意识,构建文明、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万方物业公司奥林分公司)

(责任编辑:胡 正)

浅析医院和谐文化理论核心与构建 篇7

1 文化核心内涵

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首先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化需要, 也就是满足人类人性化的饮食男女类的需要 (这里暂且将人性界定为人的生理性本能, 而非人的社会性本质) 。这一阶段,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式的丛林法则起了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之后, 可以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对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设置。当然, 渐进式的文化发展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设置, 在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情况会复杂得多,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意识形态既会超前于经济基础, 也会滞后于经济基础。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种哲学基础作根基, 而在人类历史中诞生的所有哲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不外乎都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人类集体与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更加和谐、幸福地生存。这种终极目的和意义同样也是文化的终极目的和意义, 当然, 也是文化的“和谐”内涵和未来导向。

2 医院和谐文化的理论核心

“和谐”一词通常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和发展。有人根据构词法将“和谐”二字理解为人人有饭吃、人人可表达的物质与精神都得到充分满足与实现的动态状态, 这些理解都有可取之处。然而这里拟从美学角度探析医院和谐文化的理论核心。

2.1 “礼辨异, 乐和同”与“和为贵”

在中国, “盛世尊孔, 乱世批孔”的习惯沿续久远, 儒家思想中“礼辨异, 乐和同”以及“和为贵”的理论精髓作为美学范畴对于构建和谐文化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1) “和为贵”。

“和”不等于“同”, “同则不继”, “和”是两种以上要素基本上应合同一种规律或者同一种节奏有差异地存在与发展, 这里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强调一种趋向性。

(2) “礼辨异, 乐和同”。

“礼”强调等级差异, “乐”强调共同性, “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1]在儒家思想中“礼”、“乐”的概念都要比现在的指称范畴宽泛得多。在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中, 只有“礼”、“乐”彼此弥合, 才能达至一种理想的状态。

2.2 美是真、善、美以一定的尺度和谐相存的状态

“真”, 可以将之称为“理性”, “善”, 可以将之称为“感性”。在纯理性的世界, 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在纯感性的世界里, 人会陷落于感官的低层次重复满足;所以美是真、善、美以一定的尺度和谐相存的状态。具体到医院实际运营中, 物要既美观又实用;制度建立既要切中肯絷, 又要兼顾大众, 还得要有美的载体;医院人与人之间既要真诚相待又要善意相处。

2.3 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之所以赢得历史性的意义, 就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段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 既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 又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诸多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给医院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3 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 笔者认为医院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 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医院发展历史的总和, 也就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二是医院既往发展历史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作的调整;三是根据医院文化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所制定出的理想的医院文化发展蓝图。这三个部分关系既有节节推进的关系, 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此, 在医院和谐文化构建上, 一方面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美观与实用要兼顾。如创办一份医院刊物, 刊登管理层的寄语、医院的管理发展动态以及员工的创见与文艺作品等等,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使员工对医院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始终做到心中有数, 促进医院文化的形成;建立一个医院资料室, 收藏国内外优秀的文艺类书籍与先进的管理、专业技术类书籍, 或者电子版的前沿的医学科学技术案例等等, 组织或鼓励医院员工学习借阅;设立医院活动中心, 供职工及患者休闲与舒缓压力。一方面强调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人文知识学习,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如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以促使员工产生共同的发展理念, 倡导员工树立求大同存小异的工作合作态度, 使员工明确医院的发展前景与每一位员工的努力程度休戚相关, 形成和谐、高效的工作团队;创造各种条件以形成积极乐观、和谐有序的医院氛围。再者,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 关爱病人及家属,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促成人人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

总之, 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应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与现代社会和谐理论核心的文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150-151.

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沙洲 篇8

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张家港举办本次篮球文化论坛,就是要借沙洲之底蕴、沙洲之灵气,铸现代化体育强市之机,广泛开展群众篮球活动,提高民众身体素质,为构建和谐沙洲作贡献。

一、张家港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一)居民参与篮球的动机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健身体育的兴起是由人的根本需要所决定的。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需要是由社会发展至今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更多的民众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居民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为了增强体力、增进健康,有的为了解闷,有的为了消遣,有的为了改善情绪,还有的为增加社会交往,促进情感交流。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表明,健身价值取向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最主要的动机。篮球运动的交往价值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今天日益受到重视,生活的高节奏,造成了人情的淡漠,而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密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理解、信任、团结与友谊,促进邻里和睦友好关系的建立。当然,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价值取向多集中在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上。

(二)间接参与篮球运动的居民情绪高涨

张家港举办的各种级别篮球比赛中,不参与篮球运动者中喜欢观看篮球比赛的人占相当比重,这部分人对篮球运动较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做观众。作为健身运动,参与者只有通过运动实践才能达到目的。观众只对篮球运动的观赏性感兴趣,把观赏篮球赛而非参与篮球运动实践作为乐趣。当然,观赏比赛也是一种娱乐形式,既是对篮球技艺欣赏,又是对自身不能直接参与运动进行心理补偿,同样可以到达愉悦身心的目的,但不能发展体能,其精神和心理享受与运动实践者有明显的区别。张家港为了满足民众对高水平篮球欣赏需求,相继举办了村级篮球联赛,环太湖地区“骏马杯”篮球联赛,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杨舍杯”全国篮球联赛(NBL)。愉悦民众身心、提高欣赏水平固然重要,如果能把间接参与人群转化直接参与人群,将是发展张家港市篮球人口或体育人口的重要途径。

(三)参与篮球运动的形式多样化

篮球运动是一项活动形式随意性很大的项目,讲究速度、力量、技术、战术,比赛时打法千变万化,动作组合多种多样。可以一个练习,也可以多个进行。既可以半场比赛,又可以全场进行。比赛可以1对1,也可以几个相对进行。调查显示,居民参加篮球运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比赛和基本动作练习为主,比赛中以3对3最多,这与现今流行的3人制篮球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张家港市乐余镇,为了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为喜爱篮球运动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连续8年举办青少年暑期篮球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街头篮球。街头篮球的活动形式更加多种多样,既可以半场1对1、2对2、3对3、4对4,又可以单人单球或单人多球,利用身体各个部位完成对篮球的控制,形成独特的运动风格。比赛并不需要在正式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划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硬地,竖起一个篮球架,即可进行比赛,与传统的中规中矩的竞技篮球运动有很大的不同。街头篮球是传统篮球比赛的一种延伸,也是篮球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街头篮球文化方面的消费类型属于参与性体育消费。它带给青年人的冲击主要是着装选择更加自由与前卫。宽松舒适、与众不同是青年服饰的特点,能体现自我风格是选择的标准。款式以各种长短套装、棉质T恤、帽衫及肥大的运动短裤为主,颜色搭配鲜艳夺目,图案以字母或运动形象为主。另外,印有夸张图案的T恤、宽大拖沓的板裤、侧开拉链的运动裤、名牌运动鞋、棒球帽、包头等也是他们的行头。头发模仿黑人编成许多小辫子、染色的“鸡冠头”、耳环、贴纸文身、墨镜、随身听是他们的最爱。与传统篮球不同,街头篮球没有固定的规则,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在玩街头篮球时,年轻人可以展现自我,释放内心的情绪,宣泄不满;他们不仅仅是在打球,而且是在宣泄,街头篮球是技巧和力量的结合。街头篮球相对轻松,比较能激起创意,比较有机会以各种不同的新奇方式使球赛更有趣,更受青少年喜爱。

(四)社区、街道(村、镇)配套设施齐全

场馆设施是篮球运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为此,张家港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了足够的保障,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解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保证居民的活动场所。在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的同时,做好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群众开放工作,为群众健身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为促进张家港篮球文化建设给予物质保障。

(五)以现代科技和新闻媒体为手段传播篮球文化

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在张家港篮球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以现代科技报道、宣传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政府通过承办高水平竞技篮球比赛的赛前大肆媒体渲染,既起到了宣传篮球文化的目的,又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篮球文化品位。同时,媒体也十分积极关注基层举办篮球赛事和群众身边发展的篮球故事,比如各区、各村、各行业系统之间的比赛,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篮球文化,加强了对非体育人口或潜在的体育人口的宣传,使更多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被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吸引。

二、启示

张家港在构建本市篮球文化过程中,始终以立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在打造篮球文化城市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篮球发展的目的,为建设和谐沙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篮球场馆设施建设上,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了足够的保障,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为促进张家港篮球文化建设给予物质保障。在媒体宣传上,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篮球文化,积极关注基层举办篮球赛事和群众身边发展的篮球故事,加强对非体育人口或潜在的体育人口的宣传,使更多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被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承办高水平竞技篮球比赛,不断提高张家港篮球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李元伟.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实践体育科研, 2010, 31 (3) :5-12.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篇9

一、文化共生的内涵

“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彼此互惠互利。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早已载录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的概念被引入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意为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借鉴、协同发展、繁荣共存的紧密互利关系(2)。

文化共生指的是处于不同民族、地域和时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发展形态,即在彼此尊重中谋求共生发展,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兼容并包,旨在达成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荣是文化共生的核心理念,即具有各自不同背景的文化,通过彼此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为文化繁荣发展开辟生长的空间和条件,在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实现文化共生共荣的目标。

二、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在与周围人相处时,要想保持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古代,“和而不同”的理念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协调不同的思想见解,处理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和谐”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子》中载录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都体现了古代贤能之士对于“和谐”思想的体悟。和谐是理想社会的衡量标准,是人们热切追求的价值标杆。

“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3)重视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和交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在差异化的比较中共谋发展,秉持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接纳与包容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消除疑虑、摒弃隔阂,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这体现了由多元文化共生到和谐文化,再到和谐社会的逻辑脉络。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共生与和谐。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分别属于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最佳态势,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尺。

1. 和谐文化以良性的文化共生为基础

和谐文化的实现要经历一个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即一个从文化共生发展到和谐文化的过程。根据文化共生的性质,可将其大致分为非良性共生和良性共生,不同的文化发展态势影响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非良性共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文化改造、文化同化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等。这种非良性共生的形态在文化共生的运行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受到威胁,文化多样性将逐渐减少,迫使文化走上一条单一化的道路,偏离了和谐文化的轨道,抑制和谐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良性的文化共生,基于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多元文化互动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当良性的文化共生占据主导地位时,文化的本质特性得以体现,开放的文化系统之间得以实现互动交流,彼此尊重文化发展的路径和空间,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在差异中寻求共存之路,促进文化的繁荣共生。因而,良性的文化共生为和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实现的路径,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2.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相互依存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形态。文化共生,特别是良性的文化共生以和谐文化的内在价值作为发展的导向,而和谐文化深深根植于文化共生的土壤之中,以多元文化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衡量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价值尺度。文化共生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二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没有文化共生做铺垫,和谐文化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和谐文化的引领和规范,文化共生就缺失了前进的指引。文化共生是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阶段,文化共生强调的是多样性文化之间彼此交流、协同发展,和谐文化是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和文化形态。

3. 和谐文化是文化共生的终极发展目标

和谐文化呈现出文化发展水平的最理想状态,而文化共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路径。同时,和谐文化为多元文化的协同互补、长期共生提供了可能性。和谐文化的本质特性内在的规范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模式和交往秩序,为多元文化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交流、优势互补提供有序的文化氛围,使得多元文化得以实现互动交流、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文化共生是和谐文化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多元文化之间彼此交流、协同发展,和谐文化是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形态,所以和谐文化是文化共生的终极价值取向。

三、中国与东盟和谐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与现实需要

中国与东盟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和谐发展无疑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回顾历史,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亲密的地缘关系,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频繁的历史交往。同时,中国与东盟和谐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现实需要,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解决双方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逐步消除和谐文化建设道路上的瓶颈和阻碍,对双方构建和谐文化,推进区域和谐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1. 中国与东盟和谐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又名南洋,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国西南部的许多河流和山川纵贯南北,一直绵延至中南半岛。而中南半岛北部同中国山水相连,地势北高南低,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和山川呈现出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地理景观。如湄公河上游位于中国境内的河段被称为澜沧江,它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主要流经的国家有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被誉为“东方多瑙河”。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形成亲密的地缘关系,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便利。

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东南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东南亚文化。从文化的构成角度来看,东南亚文化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单一型文化,而是在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合型文化,处于中国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的双重辐射、交错重叠的地方,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地,是亚洲和澳洲民族文化交流和连接的大走廊。在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东南亚逐步形成与其他国家文化共生与包容的特点。此外,东南亚文化还有一个普遍特征,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差异。正是东南亚这种“多样中的统一”,使得东南亚文化与中华文明在开放的文化交流体系下,实现共生与包容性发展。

中国这个高文化中心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拼搏精神,对东南亚人民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新加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大部分民众都接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越南是中国汉字最主要的传入国,汉字文化的传播带来的是文学、艺术、科技等中国文化的流入。中国的风俗礼仪、传统医学也逐渐进入东南亚社会,艺术文学也颇受认可和欢迎。

华人移居东南亚始于南宋时期,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宋元时期,处于海上贸易的繁荣时期,在航海沿途许多华人留住在了东南亚。从明朝中期到鸦片战争前期,大约三百年间,福建和广州生活窘迫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谋求生计、躲避战事而迁居至东南亚。人数众多的华人已成为东南亚国家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人背井离乡、远居海外,他们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播中华文明,如饮食、文学、习俗等,从而使中国文化深入到东南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渊源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多元文化共生发展中重要的人文基础与合作发展的桥梁,为中国与东盟和谐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2. 中国与东盟和谐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递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风格,但是形式各异的多元文化之间通过交流和学习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的同时,又彰显出中华文化多样性共生的潜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走兼容并蓄、和谐共生之路,就能不断焕发出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相反,当各民族文化之间不能实现共生发展之时,不同的文化之间就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埋下隐患,进而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东南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受到了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和佛教文化等的影响,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使得中国与东盟文化发展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共生潜力。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日益密切,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给地区关系发展蒙上了不信任和疑虑的阴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受到西方媒体的大肆渲染。他们企图用这种歪曲事实的言论使东盟国家陷入焦虑、不安之中,从而恶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4)。近年来,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展现给世人亲切友好的大国形象和平等互利的发展理念,使东盟国家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机遇论”上扬,“中国威胁论”下降。但是,“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时半刻还不会消除。东盟国家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中国时心有疑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威胁论”一次次沉渣泛起,宣传强大的中国称霸东盟的所谓野心,诋毁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这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一直难以释怀,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东盟各领域的合作与交往。

第二,文化本位偏见仍然存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不同的国际身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存在某些误读和曲解。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量,文化本位偏见打上了历史影响的烙印,没有被削弱,反而被曲解和放大。这种历史的包袱积压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削弱了文化间的相互包容度。

第三,南海争端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东盟合作的最大政治问题,但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据史料记载,南沙群岛最早发现于汉武帝时代。在明清时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的管辖权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周边各国垂涎于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非法霸占岛礁,开采资源。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涉足南海争端,一方面,加强对南海的控制,从中谋取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试图削弱中国在南海的权益,遏制中国崛起。尽管南海争端问题涉及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少数东盟成员国,如菲律宾、越南等,但从全局来讲,仍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与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共生与包容发展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最后,随着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包含多样化的途径、更广阔的领域、多姿多彩的内容等。但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如多样性文化的差异在交流与合作中诱发误解和摩擦,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失衡,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壁垒的阻碍等,都有可能对地区和谐文化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建设中国-东盟的和谐文化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四、从文化共生的视角构建中国-东盟和谐文化

1. 在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协同发展中发挥主导文化的引导作用

主导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它是多元文化中的特殊要素,在文化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代表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主导文化描绘的蓝图下,“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体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5),从而实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关系,没有主导文化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和民族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将受到威胁,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没有多元文化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就不可能实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随之变的单一、枯燥,社会进步受到阻碍。只有实现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创造二者共生共荣的局面,才能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导作用;另一方面,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要形成共生的形态。

在注重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主体文化主导,客体文化相辅的格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6)。”在选择与东盟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路径时,要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主导作用,尊重东盟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存空间。在同他国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各自文化中有益的层面,既不能不加筛选的照单全收,也不能不加判定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甄选出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坚持本国文化主导地位的良性的文化互动。文化自觉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始终坚持本体文化的主导地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主导地位,就会在外来文化的丛林中失去自身文化的价值引导,被外来文化牵着鼻子走(7)。民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历史的印记。但在与东盟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敞开胸怀,接受东盟国家文化的精粹,将其融于本国文化之中,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而不是不加区分的一味排斥。

2. 树立共生的文化理念,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难免产生民族文化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树立共生的文化理念在地区和谐文化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尊重差异、兼容并包、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理念,要求我们摒弃本体思维模式,自觉树立共生的文化理念,尊重差异化的文化形态和民族特质,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理念,尊重有别于本国的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路径和生存空间,认可和接纳多样性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独特贡献,促成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繁荣共生的局面。

树立共生的文化理念内涵了尊重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意蕴。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关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东盟各国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东盟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从法律的角度予以保护。东盟国家的宗教多样性生动地展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宗教的发展密不可分,尊重并保护宗教文化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题中之意。

3. 发挥外交活动、经济合作、华人群体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交、贸易、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8)。”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为对外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平台。丰富有效的外交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展示本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优势,还可以增进互信,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传播、沟通、交流和协调共生。“中国-东盟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系列产品,如陶瓷、书法、饮食、时装等,通过具体的文化载体传达中国文化的神韵,增加文化认可度和认同感。

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还得益于健康的经济发展和频繁的贸易往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和谐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动力。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在推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的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在内容上丰富了传统文化固有的模式,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立足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魅力和软实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人员的往来,劳动力的流动,这些人力资源在交流沟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视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文化共生发展。

在东南亚地区,有数以千万计的华侨华人,他们继承和弘扬祖籍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接纳和珍视在住国的异元文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包容、自强、和谐的文化大局观,开拓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间,发掘文化共生的可能性。他们默默无言的架起了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桥梁,以传播者的身份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出去,以推介者的身份将东南亚文化引进来,以推动者的身份促进本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和谐共生。近些年来,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无论是政府机构组织的还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交流,华人华侨都不遗余力的积极参与,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积极促成中国与东盟的文化经贸合作。华侨华人已经成为架设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在促进文化交流、继承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要: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中国与东盟的历史渊源和共同利益,使得双方的和谐文化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以文化共生的视角构建中国-东盟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外交活动、经济合作、华人群体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共生,和谐文化,中国-东盟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张永缜.共生:一个作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理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0-64.

3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_3496858.htm,2005-09-16.

4蒋玉莲.影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3.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7.

7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8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篇10

1 要充分认识医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同等重要的作用

医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医院整体文化, 从而确定医院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保证。

医院物质文化首先表现在医疗技术。高超的医疗技术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医生角色的知名度对患者就医行为成正面影响, 知名度高的医生能取得患者更多的信任与配合。其次, 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小、设备优劣、环境好坏等也对患者选择医生产生影响。特别是现在患者对高、精、尖设备和对大医院的崇拜, 常常左右患者的择医行为。所以, 卓有成效的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医院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非技术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这种非技术因素的核心就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德。医德是医患关系最好的调节剂, 医生的行为方式在诊疗过程中是注重于病还是注重于人, 表现在医疗行为的目的性、医疗方案的完善性、医疗手段的合适性、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医生的态度、举止、语言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活动。作为医生, 对患者的帮助不仅仅依靠技术措施, 而且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依靠自身的同情心、关切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尊重患者, 从而发挥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的主动权。为做到医患关系的人文模式, 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医务人员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这就要求医院积极创造和谐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典型、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 不断建设医院精神文化, 为改进医德医风, 融洽医患关系不断努力, 同时也是改进医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医院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建设, 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增强职工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判断一个医院规模大小, 实力强弱与否, 首先应看这所医院拥有多少人才。因此, 医院管理者要稳定人才、引进人才和会用人才, 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 还应为他们营造一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 增强医院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尤其是要吸引、留住和重用对医院至关重要的特殊人才。医院文化建设能促使职工把高尚的理想、情操及坚定的信念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精神需求, 使个人的潜能尽可能得到发挥, 形成一个人人各尽所能、人人尽情创业的文化环境。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符合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让职工心灵深处意识到离开医院的发展目标, 个人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失去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就需要医院坚持以人为本, 结合本院实际为职员提供宽松、舒适、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共同努力。

3 要建设优美的医院环境, 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

众所周知,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 是医院长期兴旺发展的保证和条件, 能够为医院赢得信誉、赢得患者、赢得社会、赢得发展的机会。因此, 要发挥医院文化的实际效益, 在加大人才资源建设的同时, 重视医院外在物质形态的建设。实践证明, 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 是社会和患者对医院各方面具体评价的综合。它取决于医院对新科技、新知识的把握和应用, 取决于医院的医疗服务、特色优势、职工素质、医德医风及设备、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 医院形象是医院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功能和能力的综合表现[2], 是医院的内在气质在公众面前的外在展现。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决定着医院的前途和命运, 其意义非常重大。因此, 医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重视医院的医疗、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如开展医务人员形象工程建设、爱心工程建设等[3]。为患者营造优美、温馨的就医环境, 使医院物质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4 要弘扬医学职业精神, 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职业精神是全体医务工作者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行为方式和规范准则, 它明确地诠释着医学伦理观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 这种完善结合就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核。健康向上的医学职业精神可以振奋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精神状态, 鼓舞斗志, 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没有医学职业精神便没有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务工作者责任心的缺失和临床技能的缺乏, 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首因。因此, 没有医学职业精神便没有和谐的医疗大环境。如何树立医学职业精神, 首要的是医院管理者要把医学职业精神作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发展、适应新形势的战略举措, 主动引导广大职工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个性和共性结合、表层和深层结合、短期和长期结合等基础上, 培育医院精神, 塑造医院形象, 不断探讨搞好医学职业精神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通过加强医患沟通行为的规范管理, 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4]。只有这样, 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摘要:医院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路径。因此, 医院管理者应把医院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的医疗工作中, 使医院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董日生, 熊东亮, 王燕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5) :340-343.

[2]曹冰.医院形象刍议[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4) :55.

[3]杨益民.浅谈医院服务中的人性化[J].医学与哲学, 2006, 27 (8) :56.

践行三相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 篇11

同化于优,推进文化整合

大庆炼化公司是在中国石油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持续重组的大背景下成立的。面对改革大潮的激烈冲击,有许多工作亟待去做,有许多矛盾亟待解决。经过广泛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到,重组后显现的所有矛盾,都表现为文化的冲突,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千难万难,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员工思想、融合员工感情、干群团结一致向前进最难。思想统一,必须冲破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于是,我们把文化整合与资产重组同步运作,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引导企业重组改革,实现两个企业重组“1+1>2”的目标。

从学习入手提升能力,从战略出发确定思路。我们先后邀请多位著名专家来公司讲授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先后组织240多人次到海尔、青岛啤酒、海信、双星以及多家同行企业进行学习考察,选派180多人次参加各地举办的企业文化培训班,还广泛开展了多层次、系统性、群众性的企业文化知识集中培训,使公司上下对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和操作实务越来越清晰,以各级领导为主体的企业文化骨干队伍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先后两次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第一次是企业重整初期确立了企业文化建设“53344”的总体思路,即:构建文化管理五大平台(铸魂、炼魂、聚力、强制、塑形),打造“三相”炼化团队(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实现三个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从哲学层面处理好四个关系(正确对待微观与宏观的矛盾,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与团队的矛盾,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确对待道德与利益的矛盾,处理好奉献与维权的关系;正确对待企业与企业的矛盾,处理好有序竞争与提升自我的关系),遵循四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继承创新原则,管理者“首位”原则)。第二次是在前六年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确立了“践行三相文化,构建和谐企业”“12345”发展思路,即:坚定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这“一个根本信念”,推行企业和员工“两个形象标准化”管理,打造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团队”,构建人企、人际、人机、人境“四个和谐”,突出基层特色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人才文化和班组文化“五个重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企业提供文化支撑。

以“优优组合”的思维承接文化底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整合文化理念。重组前的两个企业都有辉煌的发展历程,都有深邃的文化渊源,但这并不意味两个企业重组后,就会自然形成一个文化优秀的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文化融合上的取舍和扬弃。我们把开展全员无形资产总结活动作为开展文化测评的载体,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征集文化故事、开辟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对重组前两个企业的文化背景、文化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结合重组前两个企业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求同存异,去粗取精,求新思变,实事求是分析了两个企业都有以国家使命为己任的基本价值观,都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也都蕴涵着勤俭办企和“三老四严”的企业作风;科学分析了两个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上的客观差异,确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可以坚持,哪些需要摒弃;深入研讨了企业重组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对公司今后发展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定位。在中国石油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和核心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继承大庆油田优良传统及原林源炼油厂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经验,重点体现炼化特色和时代特征,集中领导层和广大员工的智慧,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提炼了公司的文化理念, 形成了现在已是第五版的《企业文化手册》,使每一版《企业文化手册》都成为阶段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融化于情,打造“三相”团队

用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第一次重组时,由于两个企业经营情况和文化背景不同,有不少员工对改革重组不理解,对重组后的发展信心不足,加上企业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出现的矛盾,两个企业员工队伍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情感“隔离墙”。我们深切感到,拆掉情感“隔离墙”,把两股绳拧到一起,靠行政或其他手段仅能解决表皮问题,只有文化整合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才会实现最成功的整合。在之后的文化整合中,我们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石油东部“重变轻”战略调整等重大机遇,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世界级聚丙烯和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的美好愿景,以此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圆满完成了第一次重组整合任务。在二次重组整合中,借鉴第一次重组的成功经验,我们坚持用共同愿景逐步实现“四个一致”:理念一致、制度一致、管理模式一致、行为规范一致。工作中,我们既坚持以往成功的管理原则、管理标准,又尊重两个生产区的文化传统,在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上认真考虑其差异性,既尊重历史,平稳过渡,又灵活对待,针对个性化的问题采取特殊的办法,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了队伍稳定和生产平稳,保证了二次重组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1.面对面沟通。除了按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外,定期开展两级厂长接待日活动,员工代表与党政领导面对面坐在一起,员工提出问题领导当场给予回复,7年来接待日回答和解决员工意见与建议1454条,切实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2.信息化平台沟通。将公司全部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文件体系以及所有不涉密的信息都挂在网上,还开辟了网上“总经理热线”,总经理网上累计答复员工来帖1600多条。3.内部媒体沟通。公司开办了有线电视,定期发布新闻,传播公司理念,解读员工心声。自办了《员工学习手册》和《基层建设周刊》,活跃的版面、精选的专题、朴实的内容、大众的写作非常贴近员工,讲述员工自己的故事深受员工欢迎;建立了文化新闻网,集中反映企业文化建设动态,截至目前,总访问量达到48.2万多人次。

用真情关爱营造员工真心认同的家园氛围。首先是采纳工会工作意见,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原有保险项目的基础上,为员工增加了团体大额医疗保险,使包括退休、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在内的所有患病员工,年度医疗报销费用最多可达到18万元。改革健康疗养政策,完善病疗办法,对有毒有害岗位实行了强制排毒疗养政策,7年来已经有14189人次享受了疗养。每年拿出800多万元实行免费午餐,及时为岗位员工配备劳保用品及女工特殊保健用品。其次是帮扶困难员工。支持工会建立了“温暖基金”,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捐款,全体员工自发捐款,累计帮扶困难员工894人次共计199.25万元。第三是为员工送温暖。通过生日贺卡、家庭访问、手机短信、小型生日会等形式,为普通员工过生日2万多人次,拉近了干部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距离。公司还有1700多名党员与困难员工结成帮扶对子1339个,从生活、精神、工作等方面进行帮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数千个。第四是特别加强了环境改善工作。除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之外,新建或完善了公寓楼、装置员工小餐厅、厂前员工食堂、员工浴池、员工健身活动中心、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文化广场、南湖公园、停车场等,投资700万元新打7口深水井改善了林源区水源质量,完成了林源生活区燃气、供水、采暖管网和照明等多项改造。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增强了广大员工的恋“家”情结。

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在构建激励平台中,对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一线员工中的不同类型人才,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重奖;公司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已评选出567项科研成果,奖励额度达600多万元,单项科研项目奖励最高达到了50万元。在构建成长平台中,实施了“121”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与石油大学、哈工大和大庆石油学院等高校联办研究生班、举办生产技术运动会、岗位练兵、“师带徒”等措施,现已基本实现培养10名掌握炼化前沿科学技术的学术带头人、100名科技创新人才、100名高级管理人才、1000名高级岗位操作人才的奋斗目标,还在岗位工人中推行星级操作员管理办法,总计评选出全能和星级操作员92名、技术尖子和技术能手151名,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的员工分别达到77.3%、34.9%和14%,高级工比例达到58%;坚持择优竞聘的选人用人机制,共有163人通过竞聘走上了科、处级管理岗位。在构建展示平台中,持续开展“金银铜点子”评选活动,总计评选出“葛立彬滑梯”、“王彬工作法”等有价值的点子3342个,充分展示了员工的智慧;公司每年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有特殊才能的员工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内化于心,铸造企业之魂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努力培育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公司部分青年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缺乏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还开展了“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新时期大庆炼化人特训营”活动,使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广大干部员工积极为实现企业奋斗目标建功立业。30万吨/年聚丙烯工程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是当时建设“两个基地”的重点工程,温家宝总理曾经两次到现场视察。为了早日建成投产这套世界级规模装置,公司上下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激情与梦想体现在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具体行动中,参战将士不计时间、不讲报酬、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克服了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国外设备订货多、安全施工节点多等诸多困难,仅用16个月就实现了优质、安全、文明施工的目标,提前完成中交并一次开车成功。我们还凭借良好的质量信誉,依托大庆这座光荣的城市和中国石油的品牌,成功中标了为国家体育场(鸟巢)铺装2.1万平方米地毯项目,在加班加点、优质高效赶制地毯中,公司上下一路开放绿灯,再次以大庆和铁人精神圆满完成任务,使大庆炼化地毯成为大庆乃至中国石油唯一直接为奥运会场馆服务的产品。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培育勇闯难关、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诠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具体内涵,引导广大员工自觉秉承“严细认真、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勇于拼搏、自愿奉献。为了满足建设大庆百年油田的战略需要,开发和生产污水回注的驱油用抗盐聚合物,保住油田市场份额,实现建设世界级油田化学品基地目标,我们组织了科研攻关大会战。公司副总工程师周云霞率领课题组成员,几个月吃住在现场,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攻关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100多次实验,终于研发出完全使用国产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抗盐聚合物,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我国聚合物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该产品在大庆油田普及应用后,已回注聚驱污水16.5万吨,增产原油3005万吨,仅去年就为公司争创效益21970万元。该项目被评为中国石油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周云霞还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努力培育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我们认真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把广大员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引导到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中,为实现企业富强、效益富裕、精神富有的较高境界提供道德支撑。深入开展了“敬业尽责,以企为家”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算单位挖潜增效账、生活质量变化账、业务素质提高账、工作环境改善账等,看改革的成果,看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使广大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特别是去年中国石油掀起新一轮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热潮后,我们分四个阶段、六个专题开展了“身在大庆学大庆,铁人身边做铁人”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员岗位责任心得到了普遍加强,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作贡献的热情。员工违纪现象明显减少,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增强,职业道德素质显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物化于制,提升管理水平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规范的文化内涵。我们在“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核心经营理念以及质量、安全、环保、人才等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建立了以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体系认证为基本形式的基础管理体系,建立了旨在规范经营、强化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继过去整合编写了涵盖31个专业、175项总计16篇企业全面管理制度之后,去年以来又发动群众,对公司1139个岗位责任制和79项安全环保规章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成了炼油、化工及生产辅助系统共80个车间(装置)新版操作规程的制定和评审工作,不断完善岗位定期工作台历,实现工艺卡片“三级管理、四级监控”,实行了生产操作变动监控四级管理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规范运作,使文化理念有了可操作的执行标准。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落实的文化品位。我们坚持公司“四严”管理原则和“七化”管理标准,积极选用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制度的坚决落实。针对一袋混有杂物的聚合物产品在客户中造成的不良影响,2001年开展了“6·12干粉混杂事件说明了什么”的大讨论活动;2003年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六查六整顿”活动;2004年开展了“安全教育大讨论”活动;2005年开展了“细节管理年”活动,从细节入手强化了十个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落实,使细节管理意识变成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开展“创、争、推”活动,以强化学习力为切入点,以提升执行力为着力点,以打造创新力为落脚点,有效地推进了文化与管理在思想观念、组织领导、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目标上的“五个一体化”;2007年开展了“基层建设年”活动,促进了基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今年,又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践行三相文化,构建和谐企业”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加强了文化管理通过鲜活载体向基层的推进力度。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创新的一致性,增强管理创新的文化潜质。我们遵循“管理无定式”的客观规律,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的束缚,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思想、管理措施。在去年装置检修过程中,公司严格实行了全面受控管理,高标准坚持安全文明检修,做到了污油不落地、废气不排空、检修无噪声、废物不乱扔,实现了“绿色停工、绿色检修、绿色开工”的目标;群策群力,在中国石油系统率先编写出《安全文化手册》,成为安全文化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持续组织开展了“安全直通车”活动,分期分批将几千名生产一线员工家属请到工作岗位上参观,切身体验安全生产对亲人的重要意义,进而把安全教育与亲人嘱托相结合,把安全管理向家庭延伸,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落实到本质安全之中,推进了广大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转变;建立了内控管理体系,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切入点,使公司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实现了规范、有序、正常运行。销售公司推出“五心”服务活动,把企业形象和人格形象融入到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客户满意率由4年前的91%上升到现在的100%。信息中心把“网络有线,服务无限”的理念融入信息服务的全过程,为公司提供了稳定优质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强化于基,推进文化深植

企业文化倡在领导,根在基层,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了企业文化由上至下向基层的不断深入推进工作:

以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形成总体推进格局。不断加强以创建“四好班子”为统领的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使公司好的和比较好的领导班子达到95%以上;不断加强以创建“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支部建设,有20个党组织,197名共产党员和26名党务工作者成为全公司学习的榜样,还有4个基层党组织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党组织;不断加强以创建“五型”为标准的班组建设,去年在自下而上的全员评选先进标杆基础上,选树红旗车间、班组和优秀车间主任、书记、班组长典型49个;不断加强基层“学做”活动的深入推进力度,系统收集、摘要整理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资料》,专门购买了学习资料和学习光盘下发基层,公司上下形成了“八学”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编撰《大庆炼化榜样》一书,系统总结宣传了34名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学做”先进典型。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优良传统为魂的企业文化,通过基层建设,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植根于大庆炼化这块热土。

以深入发展基层特色文化形成重点推进格局。以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为统领加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上下一般粗”。把中国石油企业母文化与每个单位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创新,是向基层深植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深入践行具有炼化企业特色的“三相文化”过程中,要求各级干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抓基层、抓班组、抓典型,研究和解决基层特色文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专门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大会,系统总结和宣传了10个基层单位以争创基层“企业文化示范单位”为载体,发展特色文化的经验,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基层特色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人才文化和班组文化的工作思路,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以扎实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形成形象推进格局。不断改善企业视觉形象,是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连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仅去年就投入1182万元,对基层主控室、培训教室、副操室、员工餐厅、办公楼等46个工作场所进行装修,更换部分操作台、操作椅、更衣柜,统一设置中国石油标识、理念板、制度板,配置学习桌椅、书柜、资料柜、盆景、餐桌等物品,使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培训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把节能减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外排污水合格率、环境空气达标率、厂界噪声达标率均达到100%,污染源废气达标率达到98%,树立了炼化人与环境和谐的形象;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标识的户外规范使用,并安置38块厂区公路指示牌,实现了纵横道路数字化规范管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出台了《大庆炼化公司企业形象管理规范》和《大庆炼化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坚持做到了日检查、周讲评等等 。

以三个推进格局深植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之根,为公司持久发展企业文化夯实了深厚基础,开始彰显日趋增强的发展后劲。

外化于形,塑造企业品牌

通过有效的媒体宣传扩大影响。7年来,在中央、省、市以及行业内部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8400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报纸上就发表宣传稿件近千篇。在国家“两会”、省党代会、哈洽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中,我们都策划了专版宣传。

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流动广告塑造品牌。几年来,我们在哈尔滨、大庆等城市人口流动大、位置突出醒目的地方竖立多块高空广告牌;连续五年冠名了齐齐哈尔到北京的T47/48次列车为“大庆炼化号”,在列车的床单、被罩、座椅、茶杯等日用品上印上大庆炼化的标记,列车每天滚动广播大庆炼化公司简介和主要产品介绍,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次对大庆炼化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有效的央视专题参与推介形象。2002年第十七届足球世界杯期间,我们抓住机遇,组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球迷世界杯”活动,获得全胜奖、最佳组织奖、最佳配音奖,央视五套8小时播出,3亿观众收看,公司3位领导在现场讲话,展现了良好的炼化人风采。之后又连续几年参加央视体育频道《全明星猜想》、《雅典猜想》、《第二次球迷世界杯》等特别节目,数百名普通员工走进中央电视台,大庆炼化公司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队伍。2005年和2007年,我们两次组织由运动员和基层标兵、劳模组成的参赛队伍,前往法国参加欧洲强势节目《城市之间》的录制。第一次活动共有中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四个国家40个城市代表队参加,我们和天津队联手赢得了比赛冠军;第二次活动我们与海口队组成中国联队,力克哈萨克斯坦和美国队,夺得第三届《城市之间》国际版总决赛亚军。作为文化使者,我们两次代表中国工人登上世界文化交流舞台,并把中国石油、黑龙江及大庆品牌带出了国门,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石油人、黑龙江人、大庆人及大庆炼化人的风采。

通过有效的VIS系统导入塑造品牌。把中国石油VIS视觉识别系统落到实处。公司及各单位的办公楼、会议室都制作和安装了企业标识,对各种标语牌进行了重新制作和更换,按照《视觉识别手册》的标准制作了手提袋、信封、贺年卡等。在与产品用户、友好企业、专家学者的交往中,努力通过增强视觉形象冲击力,增加对炼化公司的良好印象分。借助企业文化建设,大庆炼化公司已经成为市、省、全国知名企业。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篇12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湛江卷烟厂成立至今已有30余年, 在这风风雨雨的三十年中, 湛江卷烟厂取得了许多辉煌, 这与我们几代湛烟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尽管今天的成就值得庆贺, 但我们仍然清楚地感受到部分职工身上的不良思想仍然突出, 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具体表现为:

1) 工作中漫不经心, 得过且过, 缺乏责任心。例如某些职工在工作专挑容易的, 对于困难工作能推就推, 推不了就应付了事。

2) 对生产原料及厂内的公物及设施不爱惜, 随意浪费。例如部分车间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只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 造成生产原材料的浪费, 还有部分职工在使用生产设备时不知爱惜设备, 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

3) 职工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 无法有效地配合完成工作。例如部分职工在工作中只当“推手”, 不当“抓手”, 给厂内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改善存在于职工中的各种不良工作习惯, 厂领导班长除了推行绩效考核制度用以约束职工的工作行为之外, 更旨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系列为广大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并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在把握人的本性及需求的基础上, 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

2 实施措施

我厂近年来在公司“共创喜悦新生活”以及“真心传递喜悦”等双喜精神指导下, 注重“喜”文化的传播, 寻找职工心中喜悦之事, 将职工之喜与企业之喜融合, 以达到企业与职工的共喜的目的,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旨在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 在职工中培养“家”精神,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1 打造“亲情”湛烟, 增强职工的归宿感

为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湛江卷烟厂近年来招收了不少大学生, 这些新生力量的注入, 使湛江卷烟厂的职工队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其中不少新大学生迅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担当起了重要作用, 成为了湛江卷烟厂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这些新大学生中许多人都是独自一人远在异乡,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难免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扰。湛江卷烟厂领导察觉了这种情况后, 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协商, 组织了“相约湛烟, 和谐家园”大学生亲属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方式是利用中秋佳节的时机, 邀请近几年入厂工作的大学生的家长及亲戚, 到厂里看一看, 聊一聊, 让家属们了解我们企业, 顺便看一下自己的子女所生活的城市, 让家长们对自己子女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让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在中秋佳节团聚的家庭得到了团聚的机会。座谈会上, 大学生们因为得到了在自己的亲人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兴奋不已, 纷纷施展才华, 贡献了多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而家长们则从自己子女的表演及汇报中, 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以及改变。

本次活动共吸引了四十多个家庭的七十多名亲属参加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 湛江卷烟厂很好地演绎了广东中烟公司“共创喜悦新生活”以及“真心传递喜悦”的内涵要求, 将四十多个家庭的喜悦汇聚在一起, 成为其乐融融的大欢喜, 同时将湛江卷烟厂这个大家庭的亲情关怀传递到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们心中, 犹如一家人一般度过一个特别的中秋佳节。

2.2 完善厂长接待日制度, 建立厂与职工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 为了更好地在职工中宣传与贯彻厂的管理理念及制度, 同时解决职工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拉近厂领导班子与普通职工之间的距离, 厂在2008年开始实行厂长接待日制度。厂领导的接待时间定在每个月的10号与20号, 来访的职工只需提前预约, 就可以在接待日当天与轮值的厂领导进行深入交流, 而厂领导一般会当场对职工的诉求做出答复, 就算无法当场答复的, 也会在会后责成有关部门向来访职工做出一个全面的解释。厂长接待日制度的开展, 为基层职工们提供了与厂领导进行平等深入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为厂领导更好地把握基层职工的思想动态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卷接包车间一名职工长年因工作及生活的原因纠结在思想的误区,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班组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通过厂长接待日厂领导的促膝长谈, 耐心解答, 最终打开了来访职工的心结, 调动了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厂长接待日制度的开展, 搭建了职工与厂领导的沟通平台, 畅通了职工民主反映意愿和要求的渠道, 引导教育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3 开展各种送温暖活动, 切实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

为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 构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我厂每年通过走访慰问、扶贫济困、权益维护、精神关怀、强化服务等, 对全体职工, 特别是对劳动模范和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 切实把湛烟大家庭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当中。

我厂每年的元旦春节期间, 都组织开展主题送温暖活动, 为困难职工送上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如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 我厂开展以“缓解职工难、情暖职工心”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除组织全厂职工召开喜迎新春座谈会外, 还对患病、家庭困难、军残等75位职工进行了送温暖活动。另外, 近年来我厂还多次通过组织劳模座谈会、新入职职工座谈会等形式多不同的职工群体进行了慰问, 切实做到帮扶困难职工、服务广大职工、稳定职工队伍, 构建幸福湛烟, 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4 开展大型职工生日会, 让喜悦共享

为了加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宿感, 贯彻执行“真心传递喜悦”双喜文化价值观, 同时加强企业的人文关怀力度, 企业近年来一直为职工举行庆祝生日的活动。活动开展的方式有发生日卡、祝福短信以及举行职工生日会。其中在生日会上, 厂专门集中了近两个月生日的职工一同庆祝生日, 由厂领导宣读祝福致辞, 并与寿星们共同分享了生日蛋糕, 共饮了香槟酒, 许多员工情不自禁发表了生日感言, 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通过举办员工集体生日会, 加深员工的企业归宿感和集体荣誉感,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形成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和谐氛围, 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湛烟!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使我厂的职工在工作生活中有了明显的变化:

1) 整体职工队伍的责任心提高了, 通过“家”文化的思想教育, 职工对企业的态度由单纯的工作单位逐渐转变成为了像家的一部分, 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平时没人敢管的管理盲区现在有人管了、平时没做到位的自检工作现在有人做了、平时不经意间就浪费掉的材料现在有人注意节约了。

2) 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融洽了, 通过各种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使职工更加了解企业, 主要体现在现在职工是更多地去理解和执行企业新颁布的规章制度,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抗拒和逃避。

3) 职工的情绪更加稳定了, 通过开展各项困难帮扶和慰问工作, 使职工现在遇到了困难能找到合适的部门帮忙解决问题,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出现情绪波动, 甚至影响工作;同时, 新入职的大学生也更加脚踏实地, 安于本职工作。

4 经验总结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企业文化活动,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总结经验如下:

1) 开展企业文化激励, 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情感激励, 必须至上而下, 由领导以身作则, 才能引起职工的共鸣, 才能调动职工的情绪。通过领导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来感染职工, 让职工认同企业, 从而自觉地提升责任意识和归宿感。

2) 开展企业文化激励, 把握职工思想动态是核心。开展企业文化活动, 关键是要了解目前职工中的主流思想动态是什么, 才可对症下药,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活动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职工思想动态调查上。

3) 开展企业文化激励, 宣传是重要一环。文化最关键是要宣传, 想要在职工群众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必须将宣传工作做到位。为此, 应拓宽宣传渠道, 创新宣传方式, 保证宣传质量, 确保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能正确地传达给每一位职工。

5 借鉴意义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下一篇:知识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