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2024-05-22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共9篇)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1

一、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内涵

(一)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含义

美国会计学家Stephen Zeff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并且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会计报告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结果,同时还会影响管理当局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加拿大会计学家William Scott认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理论上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只要公司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作出充分披露,市场便会识破由于会计政策变更所引起的盈余变化,因而不会对其作出价格反应,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会计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公司的会计利润,进而影响公司证券的价格,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具体表现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为,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说,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地披露是制定会计准则的重要目标,但经济后果问题常常阻碍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这一目标的实现。利益集团为了争取对己有利的会计准则颁布,极力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的制定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寻求微妙的平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用来改变会计信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各环节,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能够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为获得良好的市场形象,企业管理者极有可能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用来改变会计信息,人为扭曲企业经营业绩,甚至出现经营者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利润操纵。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探讨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规范了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压缩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空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并最终产生会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情况下,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企业会计政策前后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有的会计政策选择本身具有灵活性,所以企业可以根据经济环境以及客观情况的需要,适当调整会计政策。然而,会计政策的频繁调整不仅会削弱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增加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难度,同时还会给公司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于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但是估计毕竟是根据现有资料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或后来的发展可能不得不对估计进行修订,这就是会计估计变更。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就是通过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达到利润调节的目的。新会计准则针对这一现象,较大程度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制了企业利润调节的范围。1.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以后来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因而按这种方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存货的价格。在存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得发出存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当期利润偏高,同时期末存货以最早的较高价格确定,造成当期资产虚增。在存货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一些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的企业可能会变更为使用先进先出法,人为地降低成本、抬高利润。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对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行为进行了遏制,使存货成本的计价更加可靠。2.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商誉、生物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七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在计提后不允许冲回。这样一来,企业利用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大大缩小。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初衷,是为了挤出企业资产的水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谨慎的会计信息。但因为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主观性很强,运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会计利润是很多企业惯用的手法,在企业效益好的年度大额计提减值准备,以调减利润;在企业效益差的年度选择冲回巨额减值准备,人为实现盈利;或为避免退市风险,在前一年度计提巨额减值准备,一次亏足,然后在下一年度转回,形成利润,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新会计准则正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发生减值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并且更为主要的是,从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规范了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控股公司可以很容易地左右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通过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将利润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新会计准则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对关联方的定义作了明确的扩展,包括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三大类,且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该企业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三)对政府补助进行了明确规定

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区域的发展,政府通常会对有关企业予以经济支持,如无偿拨款、担保、注入资本、提供货物或服务等。新会计准则首次界定了政府补助的定义及形式,将政府补助定义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所以必须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需要说明的是,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但这与其无偿性并无矛盾,不表明该项补助有偿,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因为政府补助可能由于企业不能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而被要求返还,所以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能以收到补助本身作为确认的结论性依据,此举削弱了企业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随意性,有效地防范了企业利用政府补助进行利润操纵。

当然,新会计准则体系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有时易被操纵。这种计量方式要求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公允价值”到底公允不公允很难加以界定。二是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处理。对于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要求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但在实际运用中,无形资产研发过程非常复杂,两个阶段很难明确区分,这就导致企业利用此来调节利润。(注:本文系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经济后果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2

关键词:每股收益;国际会计准则;经济后果

每股收益是衡量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财务报告使用者借助每股收益指标评价公司的盈利潜能和未来获取股利的前景。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关于每股收益的会计准则。但在中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今天,我国《每股收益准则》与IAS33及美国SFAS128相比,还是存在

一定的差异。

一、每股收益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1.基本每股收益的比较

基本每股收益反映的是完全未经稀释的每股收益,通过比较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差额,可以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信息。基本每股收益的国际比较可从该指标分子的计算基础与可操作性两方面进行。

(1)分子的计算基础不同

IAS33和我国《每股收益准则》都要求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按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损益除以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当期净损益包括在本期内确认的全部收益和费用项目(甚至包括所得税费用、非经常性项目以及少数股东权益)。SFAS128则要求分别计算和列报基本每股经常项目收益和基本每股净收益,这里的基本每股净收益的计算与IAS33及我国每股收益准则中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一致,但基本每股经常项目收益是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经常项目收益除以本期内加权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结果。这就是说,在确定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时,我国《每股收益准则》采用的是包含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内的收益,而SFAS128采用了经常项目收益,即剔除了非持续经营和非常项目因素的影响。

(2)计算的可操作性差异

我国《每股收益准则》对一些项目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IAS33和SFAS128均对不同方式的企业合并、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如何包括在每股收益的计算中均作了不同的规定,我国的《每股收益准则》没有提及相关计算处理方法,实务中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可能会产生指标计算的不一致。又如IAS33、SFAS128及我国《每股收益准则》都指出,企业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化,但总的资源不发生相应变化时,应对当期和所有列报期间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调整。至于如何调整,我国《每股收益准则》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IAS33和SFAS128对此作了具体解释,对认股权发行包含红利因素的调整作了规范,指出用于计算股利发放前各期基本每股收益的普通股股数,是该认股权发行前的普通股股数乘以下列因素的结果:在行权前的每股公允价值÷理论上的每股行权公允价值。

2.稀释每股收益的比较

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我国《每股收益准则》与IAS33号和SFAS128相比总体相对简化,特别是有关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虽然对所有具有稀释效应的潜在普通股都应要求考虑其影响,但准则只作了有限的说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潜在普通股的差异

考虑到我国目前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品种相对有限,《每股收益准则》虽然将潜在普通股定义为赋予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和其他合同,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但只原则性地说明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权、认股权证等,其他未作进一步说明,对具体的示例也采取比较简化的做法。而IAS33对潜在普通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具体说明,包括期权、认股权证及其等价物,可转换工具或现金结算的合同,购入期权和签出卖出期权等,对在何种情况下具有稀释性,并如何计入潜在普通股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2)分子的计算基础不同

在衡量某些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时, IAS33和SFAS128及我国《每股收益准则》都使用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作为“控制因素”或“参照数”,即规定当且仅当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或增加每股持续正常经营净损失时,潜在普通股才能视为具有稀释性。IAS33和SFAS128同时指出,这里的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是指在扣除优先股股利和分离出与非持续经营及非常项目有关的正常经营的净利润。

这样,IAS33和SFAS128都分离出了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影响。但我国《每股收益准则》中的“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并未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包含的内容同前者存在一定差别。而以此为标准计算出的稀释每股收益也必然存在差异。

3.每股收益信息披露的比较

IAS33要求所有呈报期间在利润表上同等地位地列示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SFAS128要求在利润表上列报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经常项目收益以及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净收益。对于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信息,我国《每股收益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可见,将每股收益作为表内事项进行披露是我国《每股收益准则》的一大改进。它一方面说明了每股收益指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每股收益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趋势。

三、每股收益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

新的每股收益准则的实施产生了很明显的经济后果,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的计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2005-2007年这三年每股收益从高到低排在前二十位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每股收益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5-2007年这三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每股收益排在第二十位的石基信息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2.17元,这个平水比2006年排在第一位的S山东铝的每股收益1.55元还高出0.62元;而在2005年可以排到第二位,仅比第一位贵州茅台的每股收益2.37元低0.2元。由此可见,在施行新的会计准则的2007年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未施行新会计准则的2005和2006年这两年,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除了2007年中国股市处于熊市阶段,对每股收益有很大贡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每股收益准则》的实施。

《每股收益准则》实施对每股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要求在计算每股收益时需充分考虑股份变动的时间影响因素后加权计算得出基本每股收益;另外,与国际准则相接轨,还要考虑潜在的稀释性股权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所以在新会计准则下,定期报告中将不再出现原来为投资者所熟悉的按全面摊薄法计算的每股收益,取而代之的是基本每股收益,它将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基本指标。相对于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进一步考虑了股份变动的时间因素及其对全年净利润的贡献程度,从而会对每股收益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3

1.1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涵义及其影响。

早在1978年, 美国学者斯蒂芬·泽夫就提出“经济后果”一说, 并将其理解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制定对经济的影响或者说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表现有三个方面: (1) 对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接受者的影响。 (2) 对“搭便车者”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 在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时, 不仅法定使用者会获取信息, 而且他的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雇员、中介机构、媒体等非法定使用者也可无代价地获取信息。 (3) 对报告公司自身的影响。报告公司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形象, 可以选择使财务报告更“漂亮”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 这种影响实际表现为了公司凭借实施会计准则的权利, 采取粉饰报表、操纵利润的行为。

1.2 会计准则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后果。

另外,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的经济后果是通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实现的, 宏观层面的经济后果则是会计准则直接产生的经济后果。第一, 微观经济后果。微观经济后果的直观表现为会计准则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通过企业的会计政策实现的。会计政策会对企业的会计报告产生影响,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生成不同的会计报告, 不同的会计报告又会对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 可能会使一部分人受益, 而另一部分人受损。第二, 宏观经济后果。宏观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直接产生的, 在宏观层面上对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相应地增加社会成本, 包括制定和实施准则的机构运行成本以及准则制定者的决策失误给社会带来的间接成本等等。

2 我国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经济后果分析

2.1 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一些会计政策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后果的分析。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作出了重大修改, 许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发生了变更, 这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 在这里简要地分析一下借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变更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2.1.1 借款费用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规定, 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借款费用会计政策的变更, 出现的经济后果是, 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 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 提高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2.1.2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执行后, 将对原有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和计量。首次执行新准则时, 尚未摊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全额冲销, 并调整留存收益, 这将导致上市公司2007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减少。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时, 按照现行准则, 只要报告期末没有出售, 即使账面实现了盈利也不能体现为当期收益, 而新准则将短期证券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 按公允价值入账, 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增加当期利润。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中

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更能反映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使交换产生利润, 产生了新的经济后果。当然, 在运用新准则过程中, 应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市场, 防止某些团体滥用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2.1.4 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中详细规定了债务重组可能产生损益的几种情况。第一,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第二,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第三, 当债务转为资本,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 也可产生损益;第四,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 也可产生损益。这意味着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 一旦债权人让步, 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使上市公司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一张漂亮的利润表, 并大大提高每股收益。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法改善在投资者和债权人面前的形象。

2.1.5 固定资产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将对拥有较多固定资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中, 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 如果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并计提折旧, 如煤炭行业的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应计入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账面将增加, 折旧也相应增加, 从而导致企业当期利润减少。另外, 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 这样,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后, 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就会非常谨慎, 这将有助企业当期利润的增加。

2.1.6 无形资产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

新会计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 将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利润。正如某券商在一份针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 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2.2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是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必然会导致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具有经济后果。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经济后果又有负面的经济后果。

正面的经济后果: (1) 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下降, 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 (2) 企业的税负减轻。由于企业在新的会计准则约束下产生的会计收益会普遍降低, 据此调整得到的纳税收益随之降低, 企业的税收负担将普遍减轻, 同时这也是企业吸引外资的一个因素。 (3) 准则制定机构的准则制定成本降低。能够以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果为借鉴, 充分吸取其经验和教训, 既大大减少了准则制定成本和风险, 又借以提升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

负面的经济后果: (1) 使近期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 (2)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 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如果他们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 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 学习新准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 我国的审计机构将面临丢失部分市场。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 我国的独立审计机构实力太弱, 会计准则国际化很可能导致国内审计市场的部分丢失。 (4) 政府的税收收入可能减少。

3 对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同时, 应不断提高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 使其具有更宽广的视野, 高素质的准则制定人员有利于预测准则的经济后果, 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

第二, 有利于准则制定模式的确定。我国当前的准则制定模式应以规则导向为主, 辅之以原则导向, 即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使它们分别发挥着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作用。

(上接第75页)

第三, 有利于准则制定过程的改善。在准则制定程序上逐步实现利益各方广泛参与, 最终实现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平性。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评述 篇4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投融资活动

会计稳健性, 又称为谨慎性原则, 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Devine(1963), Sterling (1967) 及Staubus (1985) 指出会计的稳健性普遍存在于外部财务报告中。Ball, Kothari和Robin (2000) 与Ball (2001) 都认为与稳健性相关的经济损失或坏消息的及时确认是财务报告最重要的特征。

一、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研究会计稳健性形成原因的文献,而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且出现时间较晚。我国则从2008 年开始出现了少量针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检验,包括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务融资效率和权益融资效率的影响;其二是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用检验,主要是通过考察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现有投资项目和未来投资项目的影响,从而检验会计稳健性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一)会计稳健性对融资活动的影响

就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融资效用的影响来说,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Watts,2003),债务契约是稳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杨华军,2007) ,因此对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契约中所发挥的真实价值进行验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Moerman (2008) 则从稳健性对二级贷款市场买卖价差的影响考察稳健性在债务融资中的效用,认为如果稳健性能够减少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那么贷款的买卖价差就会降低,结果表明稳健性对贷款买卖价差的影响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证明了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债券二级交易市场的效率。

与会计稳健性的债务融资效用研究相比,对权益融资效用进行检验的文献则相对较少。Francis,LaFond,Olsson 和Schipper ( 2004) 检验了盈余质量与投资者要求回报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盈余质量较差的公司对应着较高的债务和权益成本,然而在以会计稳健性替代盈余质量时,却并未发现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显著关系。Lara,Osma 和Penalva ( 2006) 认为Francis,LaFond,Olsson 和Schipper ( 2004) 选用的稳健性计量方法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与稳健性之间的相关性,他们采用多种计量组合的方法对稳健性进行计量,实证结果证明了稳健性与事前资本成本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首次验证了会计稳健性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会计稳健性对现有投资项目的影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管理者为了防止被解雇,存在隐藏不利投资项目损失的动机,稳健性能够使股东和董事及时得到投资项目净现值为负的信号,针对不利投资项目采取适当措施(Watts,2003)。Ahmed和Duellman(2007) 认为如果稳健性能够降低管理者执行负净现值投资项目的动机,那么越稳健的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就会越高,同时未来特殊项目支出的可能性就越低。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与Watts (2003) 以及Ball 和Shivakumar (2005) 的观点一致: 稳健性能够降低与管理者投资决策相关的代理成本,而并不是如准则制定者认为的那样不是财务报告的一个可取的特征,但并未对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直接证据。

由于与未来投资项目相关的资产并未反映在公司当前的报表中,因此相对于会计稳健性对现有投资项目的影响而言,会计稳健性与未来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Roychowdhury,2010)。会计稳健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到公司的未来投资项目,一方面,会计稳健性能够使投资决策的结果在管理者任期内及时得以反映,抑制了投资过度;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有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外部资金,缓解投资不足。

二、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从研究领域看,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企业融资效率体现为很多具体的方面,如债务资本成本、企业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权益资本成本等,会计稳健性对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从融资的渠道看,我国现有文献集中于会计稳健性在银行信贷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其他方面涉及较少。与此同时,会计稳健性融资效用的内在形成机理在于其有助于保护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但稳健性对投资者的利益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还缺乏直接的经验证据。在会计稳健性的投资效用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观测到的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稳健性对投资的直接影响,而可能反映了会计稳健性与好的治理机制共同对投资产生的影响,会计稳健性与其他治理机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深入探讨。另外目前关于投资不足问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考察会计稳健性对融资的影响,间接地检验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寻找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1] Ahmed,A.S., Billings, B.K., Morton, R.M. and Stanford - Harris,M.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 - 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4).

[2] Ball,R.and Shivakumar, 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

[3] García Lara, J.M., B García Osma and F.Penalva. Cost of Equity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 Working Paper,2006.

[4] 孙铮, 刘凤委, 汪辉. 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6).

[5] 牛建军, 王立彦. 会计准则改革与谨慎性分析[J].首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2006.

[6] 刘凤委,汪杨.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5).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经济后果

看, 会计准则国际化将造成国与国之间既得利益的重新分割, 会计准则的制定必将成为国与国之间博弈的对象。本文从经济后果观的角度, 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经济后果,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日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全球化的进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形成, 必然要求会计国际化, 并且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也得到普遍的认同。会计国际化必然带来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 从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就是会计国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美国学者泽夫认为, 所谓“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即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 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由于会计信息主要是由会计准则来规范和制约的, 因此会计准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不同内容和质量的会计准则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会计准则也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并不是体现在会计准则本身, 而是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这一运动过程中, 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会对已有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 不同的选择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会计报告, 而依据会计报告进行决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便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 从而最终影响社会中经济利益的分配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一) 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概念。

所谓国际化, 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寻求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达到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 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践来看, 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以会计准则国际化为核心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 就是从经济后果角度看待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界定国际化会计准则的产权, 从而使制定或采纳的会计准则对国内利益主体受益最大、受损最小。即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为获取最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 都称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二) 按影响范围分类。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一些利益集团有利的同时必然会对另一些利益集团造成损害, 按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影响的范围可分为两类: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本国产生的经济后果, 包括本国的利益集团和政府两部分。会计准则国际化使得当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公司放弃了他们原来的标准, 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其他国家的标准。这些变化将产生经济后果, 称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本国利益集团产生的经济后果。另外, 会计准则国际化后将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重新确定会计报告收益。而纳税收益是以会计报告收益为基础, 会计准则国际化后会计收益的低估将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 政府税收减少。因此,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政府牺牲税收收入以换取外国投资, 取得长远的利益, 产生相应的经济后果;二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外国产生的经济后果。在本国利益集团承担经济后果的同时, 外国投资者会从会计准则国际化中获得利益, 而外国利益集团所得的正是本国利益集团所失的。

(三) 按影响效果分类。

按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影响的效果进行分类, 分为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

1、正面的经济后果, 即会计准则国际化所产生的可理解的益处。

主要包括:第一, 大量吸引外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大大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会下降, 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第二, 企业的税负减轻。由于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约束下产生的会计收益会普遍降低, 据此调整得到的纳税收益随之降低, 企业的税收负担将普遍减轻, 这同时是企业吸引外资的一个因素;第三, 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 提高本国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本国经济长远发展。

2、负面的经济后果, 即会计准则国际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制定成本。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文件的草拟和讨论费用、准则制定机构发生的草案试运行成本。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 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如果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 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 学习新准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计人员的培训也将给各企业和组织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二, 转换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会计系统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的改变成本, 包括因为新准则与当前国情不相适应而导致的损失、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而需对其他准则法规进行调整带来的成本等等;第三, 税收收入减少。当引进新会计标准产生的税收影响, 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 因而会减少政府税收。会计准则国际化成功的经济后果条件是本国及外国各利益集团均会因会计准则国际化而产生的正面经济后果大于其负面经济后果, 称之为净收益最大化。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产生经济后果的动因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产生经济后果的主要动因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产品市场国际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突破了时空界限, 形成了全球性的统一市场。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 其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会计向国际接轨的主要动力。顺应时代潮流的跨国公司的纷纷涌现充分体现了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因此我国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活动, 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媒介的会计信息, 某种程度反映着经济体的资产实力、资信情况、风险状况及财务状况, 而准则作为生产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标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而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大于成本的目的, 我们必须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维护我国的利益。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政策及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 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 展开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 通过对现行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辩证思考, 使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真正能“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适应中国国情”。基于前文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会计国际化中, 我国应加强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 并且内外兼修———对外积极谨慎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对内完善自身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因此, 我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注重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

在我国以政府主导准则制定的模式下, 为平衡各方利益集团, 尤其是当前不可忽视的多元经济成分, 规范其行为的会计准则, 其制定和实施必须充分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只有对其执行情况充分把握, 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为准则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证据。

(二) 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

我国应在适当保留本国特色的前提下, 积极主动地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在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展动向的同时, 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三) 谨慎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

我国是能从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取得收益的, 但会计国际化带来的成本也不可忽视。因此, 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 要实现我国的净收益最大化, 除了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为我国争取更多的收益外, 更要谨慎行事, 尽量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我们在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同时, 完善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备, 就无法在会计国际化中保持竞争力, 从而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制度变迁成本, 我国无法从会计国际化中受益, 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会计国际化的目标。

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会计国际化已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我国作为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 会计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效果。科学客观地回答这一问题, 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永峰, 张双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J].财会通讯, 2009.1.

[2]崔慕华.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J].准则研究, 2007.8.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所得税法,后果

一、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为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做出规定, 提供规范。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两者既有很大的区别, 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准则对税法的目标实现, 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包括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会计记录的影响等;反之, 税法同样对会计主体的纳税, 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包括对会计计量的影响等。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与税法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会计准则对税法目标实现的影响。税法主要的目标就是把应该征的税征上来,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但是能否征上来, 或者能否征准确, 足够, 与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会计核算关系很大。税法对会计主体何时记录, 何时不该记录与税收有关的经济业务, 有严格的要求。例如, 税法规定的购进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等。税法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开据的时限也作了规定。

二、会计准则—所得税法分离的经济后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 会计事务的增多, 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中, 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会计准则以税法为依据, 税法总揽会计准则。另一种是会计准则与税法相分离, 会计准则独立于税法。有些学者认为, 我国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 应使会计准则与税法适当分离。因为, 会计准则与税法具有差异性。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宏观经济部门、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税法则旨在规范税收分配秩序,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及运用税收杠杆调整经济运行。

然而, 并不能因为其旨在范围的不同, 就将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进行分离, 由上述内容可知, 会计准则与税法具有相关性。会计准则与税法均为会计核算应遵循的规范, 因此两者相互关联, 并不对立。离开了会计准则的规范, 税法目标的实现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没有会计准则的指南和规定, 没有会计核算的严格要求, 就无法保证税收政策的进行, 就不能保证应收税及时, 准确的收上来, 财政收入也就失去了保证。与此同时, 税法也约束着会计主体的记录, 没有税法的严格要求, 将会计独立起来, 对于会计主体何时记录, 何时应该记录, 何时不该记录与税收有关的经济业务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国家征税直接涉及到会计主体的切身利益, 如果税务机关出现随意征税的现象, 就会侵犯会计主体的合法权益, 影响会计主体的正常经营, 这是税法不能允许的。因此, 税法哎确定税务机关征税权力和会计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 相应规定了税务机关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会计主体应该享有的权力, 如会计主体享有的申请减税免税权、延期纳税权、多缴税款要求退还权、不服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权等;税法还严格规定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 如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事和对造成会计主体合法权益损失的要负赔偿责任等。所以, 税法不仅是税务机关征税的法律依据, 同时也是会计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 会计主体的行为如何, 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得如何, 对税法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而会计准则的目标就是为了统一核算标准,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不同层次部门的需要,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税法和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将两者分离, 必将造成重大的经济后果。

三、正确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虽然会计准则与税法, 关于应征纳税经济活动的确认、记录、计量、计算和申报, 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总体上还是趋于一致的。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制定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者不一致的地方, 要经过充分的协商、讨论, 最终才能加以解决。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税法, 对会计主体违法、违纪以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予认可。之所以造成两者的不一致, 有些是因为各自的目的不同,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等造成的。有的则属于税法给予会计主体的一种纳税优惠等, 体现了税法对哪些企业、产业的限制。

作为会计工作人员, 既要认真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 也要遵守税法的规定, 在纳税问题上, 如果两者要求不一致, 应该以税法为准。会计人员一定要深刻领会会计准则和税法, 要吃透其精神。不仅要遵守约束性、限制性规定, 还要弄清楚哪些规定是保护纳税人权益的, 哪些是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在用好这些规定和政策中, 这就涉及到税务筹划的问题。如在筹资过程中, 如果选择租赁、发行债券、长期借款等形式进行筹资, 筹资所支付的利息、股息和股利在税后利润中支付, 不能为企业节税等。在投资过程中, 就要考虑国家规定的哪些地区、哪些项目、产品可以减税、免税或实行低税率, 哪些不能等。因此, 如何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如何进行税务筹划, 这对于企业来说, 是个极其重要的理财问题, 也是有关税务观念的转变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善善:《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发展》, 《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1) :325-326。

[2]《浅析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中科软件园》, 2007 (12) :112-113。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7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观”这一理念是由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者泽夫提出的, 他认为“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会对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行为造成一定影响, 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 还代表着一系列的经济利益关系, 具体体现为不同的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人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会计准则是生产会计信息的规范和要求, 准则又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进而决定了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分配, 因此, 因此本文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属性。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不例外。按照给利益主体带来的经济后果性质分类,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对经济体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经济后果。

(一) 有利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有利的经济后果, 主要包括使各国经济体之间的会计信息具备更好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大幅降低了资本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吸引外资和提升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时的不可替代性, 加上会计作为商业语言这一属性, 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 减少各国准则之间现存差异, 对于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降低国际融资成本, 提升国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 加强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等方面都会带来有利的经济后果。

(二) 不利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不利的经济后果主要指会计准则国际化引起的制度变迁成本。会计准则国际化意味着各国的会计准则需要进行不断地协调、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会使各国、各国相关会计组织在对准则的学习、比较、研究、探讨、协调、论证等方面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终推广实行新准则时, 对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介机构等从业人员进行的大量培训, 也会产生高昂的成本。同时, 本国的企业会计系统在会计准则国家化进程中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 会产生一系列的包括信息等级、市场效率等方面的改变成本。

三、我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

我国在推进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是:使我国更大限度参与国际贸易, 提升我国产品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以最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要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往来, 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努力争取更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抓住我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这一有利时机, 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上努力做到使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适应中国国情”。本文认为,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中, 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 注重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衡量

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化时, 要认真研究准则国际化会给我国带来那些弊端, 反复衡量再作决定。权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与弊, 是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 以争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 积极稳妥地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

我国要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 适当保留符合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深化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 并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实务做法, 以提升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以实现为我国争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 是指会计准则在影响国家之间利益分配而造成的经济后果, 主要表现为一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收益和成本。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主要表现为降低融资成本、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贸易,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和变迁成本。为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益最大化, 我国应从多方面考虑,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威廉·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 陈汉文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孟永峰, 张双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观”这一理念是由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者泽夫提出的, 他认为“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会对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行为造成一定影响, 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 还代表着一系列的经济利益关系, 具体体现为不同的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人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会计准则是生产会计信息的规范和要求, 准则又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进而决定了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分配, 因此, 因此本文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属性。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不例外。按照给利益主体带来的经济后果性质分类,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对经济体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经济后果。

1.有利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有利的经济后果, 主要包括使各国经济体之间的会计信息具备更好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大幅降低了资本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吸引外资和提升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时的不可替代性, 加上会计作为商业语言这一属性, 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 减少各国准则之间现存差异, 对于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降低国际融资成本, 提升国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 加强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等方面都会带来有利的经济后果。

2.不利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不利的经济后果主要指会计准则国际化引起的制度变迁成本。会计准则国际化意味着各国的会计准则需要进行不断地协调、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会使各国、各国相关会计组织在对准则的学习、比较、研究、探讨、协调、论证等方面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终推广实行新准则时, 对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介机构等从业人员进行的大量培训, 也会产生高昂的成本。同时, 本国的企业会计系统在会计准则国家化进程中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 会产生一系列的包括信息等级、市场效率等方面的改变成本。

三、我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

我国在推进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是:使我国更大限度参与国际贸易, 提升我国产品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以最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要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往来, 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努力争取更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抓住我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这一有利时机, 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上努力做到使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适应中国国情”。本文认为,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中, 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 注重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衡量

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化时, 要认真研究准则国际化会给我国带来那些弊端, 反复衡量再作决定。权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与弊, 是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 以争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 积极稳妥地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

我国要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 适当保留符合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深化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 并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实务做法, 以提升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以实现为我国争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威廉.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陈汉文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孟永峰, 张双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 篇9

一、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存在性检验

1. 检验方法。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对现行会计准则颁布的经济后果存在性进行检验, 选择非正常收益率作为研究变量。在检验中, 以现行会计准则颁布日为事件日 (t=0) , 取事件日前后5日为事件窗口, 计算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内的非正常收益率。然后运用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上市公司的非正常收益率在事件窗内是否显著异于零, 由此判断市场对现行会计准则颁布是否有显著反应。

本文选择市场调整模型来计算非正常收益率ARit。市场调整模型就是用市场组合报酬率Rmt作为正常报酬率的估计值。因此, 对于样本总体中的某只股票, 其非正常收益率ARit就等于该股票的实际报酬率Rit减去相应时期的市场组合报酬率Rmt。Rit=Lnpmt-Lnpi (t-1) 。其中, Rit表示上市公司i在t日的实际报酬率, p为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 Ln为自然对数。Rmt=Lnlmt-Lnli (t-1) 。其中, lt表示t日的上证综合指数。ARit=Rit-Rmt, t=-5, -4, …, 0, …, 4, 5。

2. 现行会计准则颁布的市场反应检验。

由表1可知, 在[-5, 0]的事件窗口内, 非正常收益率的总体趋势是在下降。这说明在六个交易日的非正常收益为负, 其中四个交易日的t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下显著 (t为-5、-3、-1、0时) , 由此可以认为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向市场传递了信息, 而且在短期内投资者认为该准则的实施将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账面盈余指标, 可见市场的反应是消极的。但是, 在[1, 5]的事件窗口内, 非正常收益率逐渐增加, 说明该准则颁布之后非正常收益为正, 市场对之前的消极反应进行了反向修正。

3. 检验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 t=0时的非正常收益率均值明显异常于其前后五日, 这说明对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市场做出了明显的反应, 从而证明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经济后果。

二、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假设。

已有的研究文献证明我国的会计制度变更通过以下途径对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债务契约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但是影响不大。

假设2:企业规模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企业规模与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监管政策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短期内其与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具有负相关关系。

假设4: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成阻力因素。

2. 研究设计。

(1) 变量选择。 (1) 因变量:本文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中期报告和年报中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作为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2) 自变量: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取自然对数、配股倾向虚拟变量、扭亏倾向虚拟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作为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的变量。

(2) 检验方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 观察变量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率是否有显著影响, 考察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回归模型为:

其中, CAR= (当期利润总额-当期经营利润) /期初总资产, CARi为上市公司i在对应时期 (中期或年报) 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α0、αn为系数;ei为随机扰动项。自变量Vi分为二组:A组为主要财务变量。A1为资产负债率;A2为对数总资产, 即总资产取对数;A3为配股倾向虚拟变量;A4为扭亏倾向虚拟变量。B组为股权结构变量。B1:流通股比例= (流通股A+流通股B) /总股本。B2:法人股比例=法人股/总股本。B3:国有股比例= (国家股+国有法人股) /总股本。B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B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3) 样本选取。选取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剔除其中数据不完全的样本, 最终确定样本数量为36家。本文有关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股票价格来自大智慧股票软件。研究所用的统计软件以及数据处理软件是SPSS13.0和EXCEL。

3. 实证检验结果。

(1) 2007年半年报检验结果及分析。

注:F值一栏中, 上方为F统计值, 下方为F检验的双尾P值, 下同。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A组主要财务变量的F检验的双尾p值为0.001, 说明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影响;调整后的R2为0.375, 说明能够解释其市场反应中的37.5%。而B组股权治理结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并不是很高, 且其系数均为负值。

(2) 2007年年报检验结果及分析。从表3的检验结果中发现, A组主要财务变量的F检验的双尾p值为0.066, 说明A组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调整后的R2为0.147, 表明解释程度为14.7%。B组股权治理结构变量的F检验仍未具有显著影响, 但其系数与对2007年半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结果一样都为负数。

4. 结果分析。

(1)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债务契约的变量, 在2007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中, 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的影响均不显著, 且系数均为0。这说明2007年实施的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很小, 假设1成立。

(2) 对数总资产是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 在2007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中, 单个变量的p检验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且系数为负。由此可见, 企业规模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且规模越小对会计改革做出的反应越大, 假设2成立。

(3) 配股倾向虚拟变量和扭亏倾向虚拟变量反映证券市场中一些特殊的监管政策。在回归检验结果中, 配股倾向虚拟变量从显著到不显著, 扭亏倾向虚拟变量的系数从负值变为正值。这说明由于监管政策的滞后性, 在会计改革后的短期内, 上市公司有可能会利用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等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但随着现行会计准则更加全面地实施, 市场修正了这种看法, 致使配股倾向虚拟变量在2007年年报中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率的影响变为不显著, 假设3成立。

(4) B组变量在2007年半年报和年报的回归检验中, 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均没有显著影响, 但对市场反应的系数全部为负值。其中流通股比例变量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的单个因素的p值在半年报和年报的检验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股权结构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而是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4成立。

三、结论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存在经济后果, 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债务契约对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影响不大;企业规模对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有显著影响, 但规模越小其市场反应越大;监管政策的滞后性使得其在短期内与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呈负相关关系;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成阻力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跃堂.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财经研究, 2000;8

上一篇:急性颅脑创伤下一篇:构建和谐医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