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2024-05-10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通用8篇)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1

2月,财政部发布了一系列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构建起了一个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从具体内容看,新《基本准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会计目标进行调整

原《基本准则》第十一条,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个表述主要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并将其单列出来放在突出位置, 却没有突出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使用信息的要求,不符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新《基本准则》第四条对会计目标的表述调整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同时指出:财务

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新《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克服了原《基本准则》的不足,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满足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

众在内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如果国家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那么,国家也和其他投资者、债权人一样,从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了解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并作为决策的基础。

二、对一般原则补充完善

原《基本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规定了12项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从根本上说,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而规定的,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在基本准则中规定“一般原则”难以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

新《基本准则》对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首先,将第二章的“一般原则”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使之更能体现本章的内容实质。 其次,对原《基本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增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放到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九条里; 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放到第九章“会计计量”中的第四十二条里;由于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属于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与计量, 所以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其内容体现在具体的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标准中。同时对原《基本准则》中的其他各项原则的内容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三、对会计要素重新定义

在原《基本准则》中, 会计要素有六个部分构成,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对各会计要素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新《基本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 这是因为,国务院于制定并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已经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为了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保持一致,新《基本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定义作了相应重大调整,取代了原《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 除了重新定义六大会计要素之外, 又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 如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2

由于新、旧《准则》都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以下分析的主要是新、旧《准则》与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之间发生了变化的差异, 不包括在旧《准则》中存在、在新《准则》中予以保留的差异。

1. 总体差异变化分析

(1) 谨慎性原则的差异变化。事实上, 《新准则》与新《税法》都存在谨慎性原则, 但理解不一致。《新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 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而新《税法》对此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 更多的从反避税角度出发。《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规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准备。但新《税法》维持了过去的做法, 不允许除坏账准备外的其他资产准备在税前扣除。

(2) 重要性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了重要性原则, 即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 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 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 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而新《税法》沿袭过去不承认重要性原则的做法, 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项目, 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计算所得。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新《税法》并不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而更偏向于确定性原则。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下, 《新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等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加大了会计与税法核算口径上的差异。

(4)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原则的差异变化。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 强调风险转移和经济利益, 原税法更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应税所得, 强调产品转移和实质利益, 要求确认收入的时点为收讫销售额或取得销售额凭据当天, 仅在扣除上运用权责发生制。新《税法》对此做出了突破性的调整, 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 具体差异变化原因分析

(1) 《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新《准则》实施后增加了许多与新《税法》的差异。例如, 新《准则》对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取得的试运转过程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 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 规定按实际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视为具有融资性质的行为, 按照销售商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作为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 公允价值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税的金额进行摊销。据初步归类分析, 由于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达20项。

(2) 《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新准则》的实施同时在一些方面减少了与税法之间的差异, 例如, 向本企业职工发放本企业的产品、非货币性换出存货、债务重组偿还存货等, 按新《准则》视为销售, 从而使其与税法的差异消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情况外, 通过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时, 资产转出按公允价值销售确认损益, 与所得税处理一致。初步归类分析, 由于《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有5项。

(3) 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新《税法》的实施也在一些方面增加了与《新准则》之间的差异。例如, 新《税法》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及根据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放宽了对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额度的限制, 规定企业居民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无疑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 由于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有4项。

(4) 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新《税法》同时充分考虑了新《准则》推出后所出现的差异扩大情况, 在缩小差异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例如, 新《税法》删除了有关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中有条件的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有关规定, 与新《准则》保持了一致;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 允许扣除, 使其与新《准则》在工资扣除上基本一致, 并缩小了以工资为基数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会费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 由于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有7项。因此, 《新准则》与新《税法》实施后的差异是扩大的, 如何协调差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新《税法》与新《准则》差异协调的措施

1.税收制度适度引入资产负债观, 吸收多种计量属性

我国新《准则》体系采用资产负债观, 并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税收制度中也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观。当企业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就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因此可以减少纳税调整成本。

2.在税法中除了应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外, 还应采用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一样大量应用谨慎性原则, 但新《税法》未运用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会计原则, 从涵养税源角度来说, 减值准备计提后留归企业, 未流出企业, 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保纳税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再者, 减值部分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 从权责发生制来看也应该在税前扣除, 否则使企业多纳税, 有失公平原则。因此笔者认为, 在新《税法》中应该应用谨慎性原则。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强调了税法的独立性, 与《新准则》对应事项的差异变化拉大, 对其自身管理也带来了挑战。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得税的变化 篇3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前,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以《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和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大改革。首次把所得税作为一项单独的会计准则,和原来相比其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核算方法的变化

旧会计制度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对年所得税核算会计方法选择的余地很大,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又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并且规定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择上还可以选用递延法和债务法。而债务法又包括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暂行规定中的债务法实际上是指损益表债务法。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新增了“计税基础”的概念

我国新制定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使用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等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例如某企业某年1月1日购入机器一台,取得时按有关规定确认的成本为180万元,企业预计该机器合用年限为5年,税法规定该机器使用年限为6年,净残值暂不考虑,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折旧的提取均采用平均年限法,则该设备在当年年末,其计税基础为150万元,其账面价值为144万元。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的期间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例如,某企业计提产品保修费账面金额为60万元的预计负债,而按照税法规定有关保修费在实际发生时可以税前扣除,即未来期间可从税前扣除的金额总计为60万元。则该负债的账面价值为60万元,减去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6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0元。

三、用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用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是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结果,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结果。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根据该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将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如上面的例子中,计税基础为150万元,而账面价值为144万元,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便为6万元(150 万元-144万元)。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不同,时间性差异侧重利润表,反映的是当期差异,而暂时性差异侧重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关系是:

(一)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例如:固定资产原值9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为方便计算不考虑残值),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而税法允许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若采用损益表债务法计算则每年计提的会计折旧为1800元,而按税法每年提取的折旧分别为3000元,2400元,1800元,1200元,600元,两者之间每年的差额分别为1200元,600元,0元,-600元,-1200元。根据时间性差异的定义可知,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一项时间性差异。

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如下:

根据暂时性差异的定义可知,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税额。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一项暂时性差异,由此而知,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例如企业有一台设备,其账面价值为2万元,重估的公允价值为3万元,会计和税法都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该设备的剩余年限为5年(为方便计算暂不考虑残值),会计按照重估的公允价值计提折旧,而重估资产增值并确认入账,而根据税法规定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因此税法根据账面价值计提折旧。若采用资产负债表计算如下:

从计算的结果可以判定这是一项暂时性差异。

若采用损益表债务法计算则每年计提会计折旧为6000元,而按税法每年提取的折旧分别为4000元,两者之间每年的差额分别为-2000元。可以判定这不是一项时间性差异,因为资产的增值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权益中,而不是计入损益表,所以,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不是时间性差异。

四、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账务处理的变化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但在新准则下,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是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的。由于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不同其账务处理也就相应地有所变化,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120万元,会计上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税法上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8年,为计算简便不考虑残值,假设该企业税前会计利润每年为48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但从第3年起,所得税率从33%改为25%。

(一)采用损益表债务法计算如下表,根据下表资料,各年的应交所得科税,递延税款及本期所得税费用计算及会计分录列示如下:

1. 第1年

本期应交所得 = 73×33%=24.09(万元)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25×33%=8.25(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24.09-8.25=15.84(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25.84

递延税款 8.25

贷: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24.09

2. 第2年

本期应交所得税=65×33%=21.45(万元)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17×33%=5.61(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21.45-5.61=15.84(万元)

借:所得税 15.84

递延税款 5.61

贷: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21.45

3. 第3年

本期应交所得税=57×25%=14.25(万元)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9×25%=2.25(万元)

由于所得税率变动应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金额=已确认递延税款金额的累计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原所得税率)

本期由于所得税变更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25+17)×(33%-25%)=3.36(万元)

本期递延税款的借方发生额=2.25-3.36=-1.11(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14.25+1.11=15.36(万元)

借:所得税 15.36

贷:递延税款1.11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14.25

4. 第4年

本期应交所得税=49×25%=12.25(万元)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1×25%=0.25(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12.25-0.2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递延税款0.25

贷: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12.25

5. 第5年

本期应交所得税=41×33%=10.25(万元)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7×25%=1.75(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10.25+1.7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贷:递延税款 1.75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10.25

6. 第6、7、8年因金额相同故计算及账务处理也相同。

本期应交所得税=33×25%=8.25(万元)

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15×25%=3.75(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8.25+3.7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贷:递延税款3.75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8.25

(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出的各年应交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本期所得税费用及会计分录列示如下:

1. 第1年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20-40=80(万元)

该设备的计税基础120-15=105(万元)

该设备年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5-80=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25×33%=8.25(万元)

应交所得税=(48+25)×33%=24.09(万元)

所得税费用=24.09-8.25=15.84(万元)

借:所得税15.84

递延所得税资产8.25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09

2. 第2年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20-40-32=48(万元)

该设备的计税基础=120-15-15=90(万元)

该设备年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90-48=42(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42-25)×33%=5.61(万元)

应交所得税=[48+(42-25)]×33%=21.45(万元)

所得税费用=21.45-5.61=15.84(万元)

借:所得税 15.84

递延所得税资产5.61

贷: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 21.45

3. 第3年,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税率降为25%,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新的税率进行调整。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20-40-32-24=24(万元)

该设备的计税基础=120-15×3=75(万元)

该设备年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5-24=51(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51-42)×25%=2.25(万元)

由于税率变动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影响额=(90-48)×25%-8.25-5.61=-3.3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借方发生额=2.25-3.36=-1.11(万元)

应交所得税=(48+51-42)×25%=14.25(万元)

所得税费用=14.25+1.11=15.36(万元)

借:所得税 15.36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11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 14.25

4. 第4年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20-40-32-24-16=8(万元)

该设备计税基础=120-15×4=60(万元)

该设备年末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8=52(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52-51)×25%=0.25(万元)

所交所得税=(48+52-51)×25%=12.25(万元)

所得税费用=12.25-0.2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递延所得税资产 0.25

贷: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 12.25

5. 第5年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20-40-32-24-16-8=0(万元)

该设备计税基础=120-15×5=45(万元)

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5-0)=45(万元)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45-52)×25%=1.75(万元)

应交所得税=(48+45-52)×25%=10.25(万元)

所得税费用=10.25-1.7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75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10.25

6. 第6、7、8年相类似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0

该设备计税基础=120-15×6=30(万元)

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30(万元)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30-45)×25%=-3.75(万元)

所交所得税=(48+30-45)×25%=8.25(万元)

所得税费用=8.25+3.75=12(万元)

借:所得税 1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75

应交税金 — 应交所得税 8.25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4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xx[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5] 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6] 吴健. 企业会计规范问题探析[J]. 上海企业 , 20xx,(07)

[7]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示意图[J].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5,(01)

[8] 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 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新会计准则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变化 篇5

资本公积为企业在发展经营阶段中基于外界捐赠、财产的重新估算增价以及股本溢价而构成的专项公积金。

其同企业的根本经营收益并无关联,而是同企业的资本密切相联系的贷项。

资本公积的形成需要投资方向企业投入资金,因此其所有权由投资方掌控,同时投资的金额将高于法定资本。

我国近几年对于该项会计科目的研究内容虽较多,然而对其概念的界定却没有形成全面共识,各个业界学者则保持者不同的观点。

本文由传统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管理相关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的实践业务囊括内容入手,进行了新旧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核算产生内容变更的相关比较分析,并探究了具体成因,挖掘了当前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内容包含的相关问题,对有效应对变更差异、合理解决资本公积科目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资本公积核算变化

1.原会计准则资本公积科目具体核算

原有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规定,资本公积为一项较为特别的会计科目,其包含的核算工作内容类别丰富、较为复杂。

设置则涵盖资本溢价、赠予企业非现金总体资产以及股权投资、外币折算与关联交易差额、转账拨款、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明细科目等,用于核算与之相对的具体事项内容。

上述资本公积中他类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则涵盖现金资本的赠予、债务重组、公积转入、明确不能支付的相关款项等。

2.新会计准则资本公积核算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形成了显著的变更,同原有资本公积内容比较,规定进行了全面精简,只包含资本溢价以及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明细科目。

同时贷方登记的相关企业其资本公积提升数、借方资本公积登记降低数以及期末的余额总量位于贷方,映射出了企业具体资本公积的实际总量。

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资本公积会计科目实践核算的具体内容变更主要变现在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为减少的内容,即将六类非经常的损益会计业务进行了减除。

为同国际领域会计准则操作体系实现良好的对接,其资本基金会计科目将不会囊括一些非经常损益的具体项目。

即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科目去除了政府拨付款项、外币具体折算以及关联交易的相关差额,授予捐赠以及企业债务重组的具体收入、应予以支付却不能履行的资金款项等。

另外,新会计准则将资本公积之中的他类资本资本公积会计科目明细内容中的具体核算事项也进行了对应的简化。

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也丰富了一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其中资本公积增加了资本溢价以及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核算明细内容。

资本或股本的溢价会计科目,在核算阶段中,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一般类型企业资本溢价的核算、股份企业发行股票的具体股本溢价。

同时还丰富了相同控制模式下,企业经营合并相应的资本溢价。

相同控制管理下,企业经营合并构成了长期持续的股权投资,因此应于合并日依据获取的被合并对象权益账面体现的价值份额,进行长期股权经营投资的会计科目借记,并依据享有投资对象企业已经宣布却没能发放的各类现金股利以及资金利润,进行应收股利会计科目的借记。

依据支付具体的合并对价相关价值,进行资产科目的贷记,也可借记负债会计科目,依据相关差异额度,借记也可贷记资本公积其中的股本溢价会计科目。

当其中冲减有限,则需借记有关盈余公积,也可进行利润分配之中没有进行利润分配相关会计科目的借记。

再者他类资本公积之中的核算项目内容也实现了优化丰富,主体包括,基于权益法规定核算模式,增加了长期的股权投资相应变动业务,企业自行应用的房产;通过存货转成利用公允价值原理进行计算的房地产经营投资项目业务;将用于出售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及企业从保有直到逾期投资经营进行二次分类的具体业务内容;用于销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更新与贬值的经济损失、递延税包含的资本公积具体业务;基于权益结算相关股份的支付以及通过转换形成企业债券权益内容的明确等业务。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形成资本公积会计科目核算变化的根本成因

1.同国际准则全面对接,促进会计信息综合质量的优化提升

传统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体制令较多非经常出现的损益项目列入到资本公积内容中,囊括了捐赠授予的资本收益,企业重组获取的收益、政府机构专项投入款项、关联性交易存在的差异以及应予以支付却不能担负的款项内容。

其最终目标在于预防企业、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进行的不良盈余操纵以及将会计报表非法粉饰的.做法。

当前,国际会计管理准则内容中相关非经常损益明确的定义为,企业通过非日常的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动,包括流入以及流出,应将其认定为营业发展外围的收支内容。

2.将历史成本作为根本计量基础,剔除外币差额折算

外币资金的资本投入为非货币的投资项目,当企业获取投资方投入的外币形式资本时,新会计准则规定,应利用交易日,也就是期汇率进行折算,将不再应用合同内容约束规定的汇率进行折算。

同时向企业投资的外币资本同对应的货币项目形成的记账本位币总体额度将不存在折算的相应差价。

3.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以及核算贴近国际领域,有效预防利润造假

新会计准则为贴近国际领域,令会计科目与核算内容增加了股权的长时期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保有直至期限规定的投资、可进行出售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及可变化成债券的相关科目,丰富了项目内容。

该类新增项目之中包含有关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科目的内容,具体目标则在于预防公司利润造假,导致其虚增以及虚减现象。

一旦投资价值形成了变更,倘若令相应的价值变更归记到公允价值损益之中,将会令公司利润形成波动,并较易变成一些公司企业为实现利润的虚增与虚减而应用的不良手段,为此应令其归入资本公积之中的他类资本公积科目内容之中。

四、结语

总之,新会计准则为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将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内容进行了优化变更,对提升会计信息总体质量水平极为有利。

我们只有科学探寻新旧会计准则的存在差异,进行有效对比分析,方能优化会计准则的完善发展,令其指导企业、单位的经营建设,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盖地,杜静然.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会计研究,(06).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6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不需要上交的政府补助结余,应计入()科目。A.营业外收入 B.资本公积

C.主营业务收入 D.其他业务收入

2、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需特别强调()原则。A.重要性 B.谨慎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客观性

3、下列项目中,会使企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有()。

A.因本期支付巨额广告费而产生的可以递延到以后扣除的金额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上涨 C.国债利息收入

D.根据期末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

4、A公司2007年初按投资份额出资180万元对B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占B公司股权比例的40%,A公司没有对B公司的其他长期权益且没有承担额外损失的义务。2007年B公司亏损100万元;2008年B公司亏损400万元;2009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30万元。2009年A公司计入投资收益的金额为()万元。A.12

B.10

C.8

D.0

5、下列有关收入确认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附有商品退回条件的商品,退货可能性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须在退货期满时确认收 入

B.销售并附有购回协议下,应当按销售收入的款项高于购回支出的款项的差额确认收入

C.资产使用费收入应当按合同规定确认

D.托收承付方式下,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6、下列金融资产中,不应计提减值准备的是()。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贷款及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7、《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A.成本法 B.购买法 C.权益法 D.现值法

8、对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企业应在行权日根据行权情况,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

A.盈余公积

B.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C.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D.未分配利润

9、工业企业下列存货相关损失项目中,不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是()。

A.收发过程中计量差错引起的存货盈亏 B.责任事故造成了存货净损失

C.购入存货运输途中发生的合理损耗 D.自然灾害造成的存货净损失

10、下列金融资产中,不应计提减值准备的是()。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贷款及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1、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A.成本模式

B.公允价值模式 C.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

D.重置成本模式 12、2010年1月1日甲公司向丙公司支付现金500万元,受让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60%股权(甲公司和丙公司同受A公司控制),受让股权时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应计入()科目。A.财务费用 B.资本公积 C.营业外收入 D.营业外支出

13、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A.成本模式

B.公允价值模式 C.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

D.重置成本模式

14、某公司董事会批准了一项股份支付协议。协议规定,2008 年 1 月 1 日,公司向其 100 名高级技术人员每人授予 1000 份股票期权,要求该部分技术人员必须从 2008 年 1 月 1 日起在公司连续服务 3年,服务期满时才能够以每股 5 元购买 1000 股公司股票。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每股16.8元。2008年有 9 名高级技术人员离开公司,公司估计三年中离开的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将达15%;则2008年公司发生的相关管理费用应为()元。A.509600 B.432000 C.560000 D.476000

15、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企业应当对()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A.1月1日 B.12月31日 C.7月1日 D.首次执行日

16、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科目。

A.资本公积

B.投资收益

C.营业外收入

D.资产减值损失

17、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吸收合并下应()体现。A.计入合并当期的合并利润表

B.计入母公司的个别利润表

C.计入合并当期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D.计入母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

18、下列各项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内部产生的商誉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B.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该资产价值恢复时应予转回 C.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均应按10年平均摊销

D.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自用土地使用权应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

19、A公司直接拥有B公司60%的表决权,直接拥有C公司80%的表决权;而B公司直接拥有D公司20%表决权,C公司直接拥有D公司45%的表决权;则A公司通过B公司和C公司间接拥有D公司()的表决权。A.80% B.60% C.65% D.9% 20、甲公司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0万元,发生广告费支出2160万元,且广告费已作为销售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该类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允许当期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允许向以后纳税结转税前抵扣。由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360

B.250

C.300

D.12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应当确认为投资损益的是()。A.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

B.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净损益

C.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2、某盈利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假定没有其他纳税差异或调整事项,则该企业进行计提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时,应使用的会计科目有()。A.应交税费 B.资本公积

C.递延所得税负债 D.所得税费用

3、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应借记或贷记有关的()。

A.利润表项目

B.资产类会计科目

C.资产负债表项目

D.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

4、下列业务事项中,可以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变化的有()。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B.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C.收回应收账款

D.取得长短期借款

5、下列有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B.合并价格通常是最客观、最公允的

C.本质上不属于交易,而是内部资产、负债的重新组合 D.合并应发生于关联方之间

6、.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等,属于初始直接费用。A.手续费 B.律师费 C.差旅费 D.印花税

7、下列情况投资企业应该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的有()。

A.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B.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C.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仍然具有共同控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D.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8、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

A.永久性差异

B.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C.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D.时间性差异

9、甲公司(制造企业)投资的下列各公司中,应当纳入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有()。

A.主要从事金融业务的子公司 B.设在实行外汇管制国家的子公司 C.发生重大亏损的子公司

D.与乙公司共同控制的合营公司

10、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分别是()。

A.新设企业合并

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C.吸收企业合并

D.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1.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在确认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继续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2、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3、企业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相对出售前的总额较大的,剩余部分应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无形资产的成本只能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5、无论是为换出资产而发生的相关税费,还是为换入资产而发生的相关税费,均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6、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无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均应先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归集。()

7、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房屋建筑物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8、某企业2009年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500万元,尚未支付。按照税法规定,计提的辞退福利在实际支付时可以抵扣,则2009年末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为500万元。()

9、现行所得税核算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10、企业如果回购其职工已可行权的权益工具,应当借记“所有者权益”,回购支付的金额高于该权益工具在回购日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甲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2009年公司共实现利润712万元。发生纳税调整和税收差异事项如下:① 为售出产品计提80万元产品质量保证金,且公司当年尚未向顾客提供产品售后服务。② 以银行存款支付当年发生的罚款8万元。假定甲公司所得税按年计提,则2009年公司应交所得税额为万元。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7

一、会计科目不同

《准则》设置了150个一级科目, 除适用于特殊行业的50多个科目外, 其他90多个一级科目适用于一般企业, 《小准则》设置了66个一级科目, 而《小制度》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小准则》的科目名称, 除“短期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外, 其他科目与《准则》科目名称完全一致。除个别科目外 (如长期借款、资本公积、营业税金及附加等) , 科目核算内容与《准则》也基本相同。但是《小准则》与《小制度》相比, 会计科目发生了较大变化, 除取消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 增加了“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外, 很多科目名称均发生了变化。

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在会计计量方面, 《小准则》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不再采用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如对小企业的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 不允许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 包括《准则》中允许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确认方法向《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界定标准看齐, 以消除减值准备计提导致的暂时性差异;对小企业的负债按实际发生额入账, 不考虑其公允价值, 另外, 借款利息确认时也不需采用实际利率法, 直接按本金乘以借款合同利率计算利息费用即可;对小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量时, 无需再考虑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而直接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加上相关的税费入账。这种单一的计量属性虽然会相对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却可以大大简化小企业的账务处理。

三、存货处理方面的变化

《小准则》存货类科目除删除了“发出商品”和“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外, 其他科目基本照搬《准则》的规定。科目设置与《小制度》相比, 变化较多。具体处理方面的变化如下: (1) 取消发出存货后进先出法。这个规定是向《准则》靠拢。主要在于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项目的金额不能准确地反映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 会严重歪曲存货的实际价值, 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尤为如此。 (2) 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小制度》中被取消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在《小准则》中得以恢复, 核算内容与以前相同。另外, 《小准则》规定, 存货盘盈盘亏均计入营业外收支项目, 盘盈不再冲减“管理费用”。

四、简化了对外投资核算

《小准则》将企业的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沿用《小制度》中的方法, 并未采用《准则》中对金融资产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的划分方式, 但调整和简化了部分核算方法。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 短期投资收到股利或利息时的处理。《小准则》规定, 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实际收到的股利或利息计入投资收益。这个规定与《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相似。而与《小制度》规定的“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实际收到股利或利息时, 冲减投资成本”不同。 (2) 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的处理。《准则》规定, 债券的溢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而《小准则》规定, 债券的溢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这个规定与《小制度》中长期债权投资的处理相似。 (3)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小准则》要求小企业统一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删除了《准则》和《小制度》中允许采用的相对复杂的处理方法———权益法。并明确指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 不再通过“投资收益”核算。

五、固定资产处理方面的变化

《小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调整主要体现在: (1)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小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 (含相关的借款费用) 构成。这个规定与《小制度》和《准则》中提及的以建造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资本化的分界点不同。区别主要在于不需做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 只需进行简单的竣工决算判断即可。与此同时, 借款利息资本化条件, 也由《准则》中规定的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变为工程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 不再考虑《准则》原来设定的三个借款利息资本化条件, 在操作上大大简化。但应注意的是, 《小制度》明确指出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的利息可以资本化, 一般借款就算用于固定资产购建, 其所产生的利息也不允许资本化, 而《小准则》却并未对此做出限定, 可以理解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只要是与固定资产购建相关的资金, 只要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费用均可以资本化。 (2)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成本的确定。见前述第二点“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3) 固定资产折旧考虑税法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面, 为缩小固定资产折旧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小准则》向税法靠拢, 最低折旧年限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执行。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而不必考虑税法的规定”。 (4)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小准则》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后继支出划分为改建支出、大修理支出和日常修理费, 对于这三种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而言, 对于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一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但已提足折旧和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除外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大修理支出在发生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在摊销期内平均摊销;日常修理费计入当期费用, 可计入当期“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5) 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理。《小准则》沿袭《小制度》的规定, 将固定资产盘盈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 并未采纳《准则》中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处理方法。

六、无形资产处理方面的变化

《小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基本与《准则》一致, 如对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处理规定以及增设“累计摊销”科目的做法。这些新变化, 原《小制度》中均无。《小准则》简化了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判断。《小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开始至停止使用或出售时止;有关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 可以按照规定或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 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而《准则》规定, 企业应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应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只需在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即可。很明显, 《小准则》简化了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判断。

七、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向税法靠拢

《小准则》规定, 小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及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等;长期待摊费用采用平均年限法, 在其摊销期限内进行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内容向《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靠拢, 而这一核算内容要大于《准则》中规定的内容。

八、负债处理方面的变化

负债处理方面的变化表现在: (1) 会计科目发生变化。《小准则》的会计科目沿用《准则》规定, 新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用来核算小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补贴、社保等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新设“应交税费”科目用来核算小企业应交的各种税费。“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交税费”的核算内容也基本与《准则》一致。取消了《小制度》中的“其他应交款”和“预提费用”科目 (另补充: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企业仍可设, 但是编制年报时科目余额需为零) 。 (2) 历史成本计量。见前述第二点“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3) 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处理方法发生变化。《小准则》规定企业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记入“营业外收入”, 与《小制度》中规定的记入“资本公积”不同。 (4) “长期借款”科目核算内容发生变化。《小准则》规定“长期借款”科目只核算各项借款本金, 对于长期借款利息费用, 通过“应付利息”核算。这主要是考虑到小企业的长期借款利息一般每年都需支付, 很少存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与《准则》及《小制度》规定不同。

九、所有者权益处理方面的变化

所有者权益变化较大的是资本公积。基于小企业资本公积影响因素少, 《小准则》简化了资本公积的核算。规定资本公积仅核算资本溢价 (或股本溢价) , 不再考虑除此之外, 在《准则》中需考虑的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其他资本公积, 核算范围远远小于《准则》及《小制度》中的规定。

十、损益类项目核算的变化

损益类项目核算的变化表现在: (1) 会计科目的变化。《小准则》中损益类会计科目名称沿用《准则》规定, 与《小制度》比变化较大。但各科目核算内容与《准则》不尽相同, 如“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税金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四税一费” (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及教育费附加) , 还包括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 新增的这些税费在《准则》中一般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这样一来, 在对各项税费的处理时不需再细分哪些是与业务相关的税费, 哪些是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税费, 简化了核算, 消除了误会。 (2) 收入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变化。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相对偏低, 不能恰当地进行职业判断。在收入确认方面, 《小准则》要求小企业以发出商品或者提供劳务交易完成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作为确认标准, 即确认收入时更侧重于看发票是否开具、款项是否收到, 无需按照《准则》和《小制度》中规定的以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来判断是否确认收入, 即收入确认时不再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时, 为规范收入确认的时点, 《小准则》还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的确认时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收入计量方面, 《小准则》要求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的金额, 不再采用《准则》中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这也是《小准则》中历史计量属性的体现。 (3) 简化了所得税的处理。《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先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 (即当期所得税费用) , 再计算递延所得税, 利用公式“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净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净增加额”计算确认所得税费用。而《小准则》要求企业直接将计算的当期应交缴纳的所得税确认为所得税费用, 不考虑递延所得税, 即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十一、财务报表方面的变化

财务报表方面的变化表现在: (1) 增加了现金流量表的披露。《小准则》规定, 小企业提交的财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4个部分, 不需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很明显, 现金流量表已由《小制度》中的非强制披露变成了强制披露。 (2) 利润表披露格式考虑税法调整需要。《小准则》的利润表披露格式基本借鉴《准则》的框架, 按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四步披露。对于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可能涉及调整的项目在报表中单独披露, 如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研发费用等。对于企业发生的各项税费也单独披露, 方便税务核查。 (3) 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披露。考虑到小企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小准则》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披露格式, 只需披露各单个项目的现金流, 不需披露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各种小计, 各项目更加清楚明了。除此之外, 《小准则》要求现金流量表只需按直接法披露, 无需披露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和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信息, 大大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4) 简化了附注内容的披露。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大为减少, 更加直观, 披露要求也有所降低, 但在附注中要求企业增加纳税调整信息的披露。

(编辑余俊娟)

参考文献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企业 篇8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80-01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負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当年经营绩效的影响 连青霞 2008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史敏 2008

[3]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蕾 2007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6]吴健.企业会计规范问题探析[J].上海企业,2006,(07)

[7]本刊编辑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示意图[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01)

[8]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秦琳(1990-),女,汉,山东济宁,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邢玮(1988-),男,汉,山东枣庄,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上一篇:情系空间,心牵网友散文下一篇:嘿我成功了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