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2024-08-25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精选12篇)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1

商品削价是指企业的商品由于残损变质或质量低劣, 不能按原售价出售, 或由于商品款式陈旧过时, 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或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造成商品呆滞积压等原因, 企业对这类有问题的商品, 只能按低于原进价的售价出售, 即进行削价处理, 以减少库存积压, 加速资金周转。商品削价在商业零售企业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加强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 合理处理商品削价产生的损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近年来, 对于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商业零售企业, 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商品削价会计核算的意义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涉及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 甚至取消了原来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中用于核算商品削价的会计科目“商品削价准备”。因而商业零售企业的广大财务人员各执己见, 争议颇多。尤其是实行“售价核算, 实物负责制”的商业零售企业, 由于其设置的“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分别是按含税的零售价与含税的进销差价来核算的, 因此进行削价商品损失核算时显得更为复杂, 各商业零售企业各行其是, 无统一之规。

对削价商品损失的核算, 看似问题不大, 但能否处理得当, 将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企业如果能合理进行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 就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实际状况, 加强经营管理;如果能及时地处理商品削价产生的损失, 就能将损失合理地体现在损益中, 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当前商品削价的核算处理方法及其弊端

当前, 商品削价的核算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 提取商品削价准备, 以弥补商品削价损失。采用此方法的企业, 逐月按进价计算的库存商品期末结存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商品削价准备, 计入商品销售成本。提取时, 借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 贷记“商品削价准备”科目。当商品削价损失发生时不论库存商品是按进价记账还是按售价记账, 都不用调整“库存商品”科目的账面记录, 而是编制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弥补, 即借记“商品削价准备”, 贷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

这种方法仍然按照1993年实施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处理, 对于执行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是不适用的。而在没有实际发生削价损失的情况下就预先提取商品削价准备, 既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也不利于商品削价准备的核算和管理。某些企业甚至把“商品削价准备”作为调节器, 任意调节利润, 给审计和监督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种方法是不提取商品削价准备。不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 可以在商品削价损失发生时直接转销, 将损失体现在当期的损益中。会计处理如下:

1.库存商品按进价记账的核算。如果企业的库存商品是按进价记账, 则在商品削价损失发生时, 按低于原进价的新售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 按高于新售价的原进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以此来体现商品削价后的实际情况。

2.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的核算。如果企业的库存商品是按售价记账, 在商品削价损失发生时按低于原进价的新售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 按高于新售价的原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月末削价售出的商品和其他已售商品一起分摊已售商品进销差价。即削价商品还是按削价前的进销差价额调整商品销售成本, 将商品销售成本调整为原进价成本, 并将削价损失体现在当期损益中。月末分摊商品进销差价并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进行账务处理的时间错了, 即削价损失应在削价的当期就进行账务处理, 而不应在取得削价收入之后再进行。二是对于实行“售价核算, 实物负责制”的零售企业, 发生削价的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没有进行调整。如果发生削价的商品到期末仍然没有出售, 则报表和账簿上反映的库存商品价值就与实际不相符。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商品削价核算初探

(一) 账务处理时间的确定

商品削价应该在当期进行账务处理, 而不应该在取得削价收入之后处理。其理由有两条, 其一, 商品削价在当期不进行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关于存货计量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明文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商品发生削价, 其售价已经低于进价成本,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若在削价收入取得之后进行账务处理, 由于削价商品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销售一空, 往往很难在当期取得削价收入, 从而也就无法确定削价损失能否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削价当期就进行账务处理, 既能保证削价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又能保证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是真实的存货价值。

其二, 商品削价的会计处理在取得收入之后进行, 会给实行“售价核算, 实物负责制”的零售企业的会计核算和实物负责人的工作带来困难。首先, 它给实物负责人的盘点和作账造成麻烦, 因为在未完全取得削价收入前会同时存在已取得的削价收入和未卖出的削价商品, 而此时实物负责人的削价商品仍然是按原售价核算的, 所以实物负责人在盘点和作账时就会很困难。其次, 会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 因为在未完全取得削价收入的时候, 已取得的削价收入应如何处理, 是否应与正常商品销售收入分开, 在有关会计制度中都没有规定, 导致商业零售企业各行其是。

综上所述,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商品削价应该在当期进行账务处理。

(二) 具体账务处理

商品削价的会计处理必须区分商业零售企业的库存商品是采用进价记账还是采用售价记账。库存商品采用售价记账的企业, “库存商品”科目是按含税零售价核算的, 所以该科目核算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即:进价成本、进销差额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属于企业的收益, 商品削价时, 必须将调整后的新售价换算成不含税的价格与商品进价成本进行比较, 才能计算出实际发生的损失。按照不含税新售价与进价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同时, 借记“商品进销差价”、“存货跌价准备”, 贷记“库存商品”。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规定,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余额在贷方。即当发生商品削价时, 由于新售价低于原进价, 在调减“库存商品”科目的同时, 调减“商品进销差价”的金额应该以削价商品原来产生的商品进销差价的金额为限。这样才能避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余额出现在借方。

如下例所示:

某电器商城有一批电风扇, 采用售价记账。原售价1500元, 进价1200元, 因换季进行削价, 新售价为1170元。有关购进、削价、出售以及结转本年利润的账务处理过程如下。

1. 购入商品

2. 商品削价

注:商品进销差价的冲减以原商品产生的商品进销差价的余额300元为限, 不足以冲减的部分由存货跌价准备弥补。

3. 削价商品出售

4. 结转本年利润

这样进行账务处理思路清晰, 简便易行, 更重要的是完全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首先, 商品发生削价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关于“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 即使这批削价的商品没有售出, 企业发生的损失也已经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被及时准确地反映在报表上。同时, “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存货的抵减科目, 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项目反映了商品发生削价后的真实价值。其次, 商品发生削价, 及时调减“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余额。对于采用“售价记账, 实物负责”的企业, 避免了原来对库存商品不进行任何调整, 账实核对困难的混乱局面。第三,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调减的金额以原削价商品产生的余额为限, 不足的部分由存货跌价准备弥补,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规定, 避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余额出现在借方。

如果商业零售企业的库存商品采用进价记账, 则不涉及“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核算, 相对比较简单。发生削价时按不含税新售价与成本价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削价商品售出时按进价结转成本, 同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商品出售及结转利润的会计处理同上例, 在此不再赘述。

四、商品削价的涉税处理

关于商品削价损失进项税额是否转出的问题, 有人认为削价损失部分的进项税额在购进商品时已进行了抵扣, 因此, 企业在削价出售商品时, 就应将由于削价销售商品损失部分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理由如下:第一, 商品削价损失的进项税额转出会造成重复征税。从计税原理看,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 削价商品售出后并不一定立刻离开商品流转环节。由于地区差异、市场行情、销售信息、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区域削价销售的积压货物, 在其他区域可能是行销商品;前者的削价损失, 可能转化为后者的销售收入。诸如此类经营性削价, 会引起增值税额的波动, 如果把商品削价损失进项税额予以转出的话, 会造成总体上的重复征税, 加重税负。

第二, 商品削价是指商品因市场行情变化、季节变化或商品本身质量、性能的自然变化等原因, 以低于原进价的售价销售商品。《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而最新修订的, 于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对条例第十条所述的非正常损失做出了明确解释。即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而商品削价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属于这种损失, 因此, 商品削价损失进项税额转出于法不合。

摘要: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涉及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 因而商业零售企业的广大财务人员各执己见, 争议颇多。本文结合实例, 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商业零售企业商品削价的会计核算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商品削价,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沈烈, 张西萍.商品削价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会计, 1996 (4) .

[2]孟德军.浅谈商品削价准备的会计处理〔J〕.上海会计, 1997 (6) .

[3]刘汝燮.例释商品削价准备金的计提和核算〔J〕.四川会计, 1996 (3) .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2

1、工会经费按应付工资总额的2%提取。

2、计提时,根据职工的不同岗位计入相应的借方科目: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3、实际发生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其他相关科目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第二十二条 工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其平衡公式为:资产 = 负债 + 净资产。在会计期间内,其平衡公式为:资产 + 支出 = 负债 + 净资产 + 收入。上述公式表明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十三条 资产是工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经费集中存款、有价证券、暂付款、借出款、库存材料、投资、专用资金占用、应收上解经费、应收上级补助、拨出经费。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第二十四条 负债是工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上解经费、应付补助下级经费、暂存款、借入款、代管经费、拨入经费、拨入专项资金。

第二十五条 净资产是指工会的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专用基金、投资基金、经费结余、预算周转金、后备基金。

第二十六条 收入是根据《工会法》以及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业务活动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 会计新准则 林场企业 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的林场企业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原有的会计制度也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股份制林场、集体林场以及个体林场在内的经营单位都实行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使得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而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原有的会计制度,没有充分考虑林木资产的特点,其会计核算缺乏时间价值以及历史成本的考虑,使得会计核算不完整,也不利于林木资产的经济价值的准确计量。因此,根据林木资产的特点,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科学、合理以及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为林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就如何加强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做具体的分析。

一、在坚持新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

在提出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5号文件中,对生物资产做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对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既要与国际惯例相符合,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比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已有的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以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对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要按照固定资产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根据一定期间的要求对该生物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同时,还要对资产负债表的相应项目或者是在每年的年末对生产性的生物资产实行减值测试,然后根据减值测试的结果对计提资产进行损失的测算,而母树林与采穗圃都是属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对于公益性的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则是与社会效益或者是社会责任相类似,该生物资产主要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其中,防护林以及治沙林等林木则属于此类型。消耗性的生物资产主要包括小型的苗木,对这一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要与企业的存货相类似,企业在会计核算时要定期的非公允减值实行评估,并且按照可回收金额对账面价值进行计提跌价准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5号文件对林场企业的资产的会计核算都提出了具体的准则,而林场企业要在坚持新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并可以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对林场企业的会计科目重新进行设置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林场企业可以在原先的五大林木资产的账面上,按照五号文件的要求,根据商品林以及公益性的林木设置两类会计科目,从而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根据林场的实际需求,按照林木资源的管理进行会计科目的划分,比如在公益性的生物资源下设防护林以及特用林,或者是在商品林下设经济林、薪炭林以及竹林等会计科目,用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同时,还可以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的方法,根据林场的费用进行会计科目的重新设置,将造林费、保护费以及营林的设施费等按照支出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核算,并且在每年的年末进行结转林木资产。

三、利用公允减值进行计量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相比,很多改变是围绕资产负债表这一项目进行的,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就是新会计准则改变的有力体现。对林场企业来说,其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很长,因此,林木资产的历史成本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其林木的价值的,这就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引入时间价值以及公允价值,而这两项会计科目的引入为林木资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满足林木资产的核算要求,也为其准确、客观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条件。同时,对于林场企业的经营中筹集资金时发生的成本,可以在满足资本转化的条件下将利息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入林木资产的成本中,这样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相关性的原则。

四、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修改管理体系

林场企业在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进行了会计制度的修改,同时,还要对林场企业的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修改,以满足林场企业的生产要求,也是坚持新准则的需要。首先,林场企业要调整内部的管理体系,根据林场资源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公允价值以及资产减值进行修改;其次,林场企业还要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操作准则,重新设置会计科目,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重新的编制;再次,林场企业还需要对原有的会计系统进行不断地更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进行调整,为会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做好准备。

五、结语

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林场企业要根据其要求重建会计体系,以保证准确、客观的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林场企业适应国家化、迎合整个林业行业发展的要求。林场企业要在新的会计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打破原先的经营模式的限制,为新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林场企业的经营特点,建立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体系,这也是促进林场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淑玲.浅谈新准则下如何加强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财经界(学术).2010(22).

[2]袁钧.探索在新会计准则下完善林业会计核算.现代商业.2008(35).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4

新准则债务重组主要有四种方式:①以资产清偿债务 (包括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 通常债务人用于偿债的非现金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②债务转为资本。③修改其它债务条件。④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本文仅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为例作粗浅探讨。

一、用固定资产清偿债务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五条和第十条规定, 对债务人来说,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来说,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重组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 冲减后仍有余额的计入当期损益。

例1:2008年10月1日A公司从B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 价款10万元, 增值税1.7万元, 代垫运杂费0.3万元, 双方商定2009年1月结清货款。B公司于当年年末计提坏账准备0.6万元。因A公司发生财务困难, 经双方协商同意, A公司以一台设备原价12万元, 已提折旧5万元, 公允价值10万元偿还债务。B公司将受让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A公司债务账面价值=12 (万元)

A公司获得的债务重组收益=债务账面价值-转让设备的公允价值=12-10=2 (万元)

A公司获得的资产转让收益=转让设备的公允价值-转让设备的账面价值=10- (12-5) =3 (万元)

1.债务重组日, A公司的账务处理:

(1) 注销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清理 7万

累计折旧 5万

贷:固定资产 12万

(2) 清偿

借:应付账款——B公司 12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万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2万

(3)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借:固定资产清理 3万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利得 3万

2.债权重组日, B公司账务处理:

B公司发生的净损失=债权账面价值-受让资产公允价值= (12-0.6) -10=1.4 (万元)

借:固定资产 10万

坏账准备 0.6万

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 1.4万

贷:应收账款——A公司 12万

3.接上例, 假设该设备公允价值为6万元, 其他条件不变。

债务重组日, A公司账务处理:

(1) 注销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清理 7万

累计折旧 5万

贷:固定资产 12万

(2) 清偿

借:应付账款——B公司 12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6万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6万

(3)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 1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1万

4.债权重组日, B公司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 6万

坏账准备 0.6万

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 5.4万

贷:应收账款——A公司 12万

二、用存货清偿债务

如果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同时结转成本。需要注意的是用存货抵偿债务时, 应交增值税应当以该种货物售价 (即公允价值) , 而不是以成本价计算。结转成本时, 如果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一并结账。

债务人应将债务账面价值扣除商品、材料等物资公允价值和增值税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债权账面价值扣除商品、材料等物资公允价值和增值税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2:A公司从B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 价款10万元, 增值税1.7万元。因A公司财务困难, 到期无法偿付, A公司用一批产品抵偿该债务, 该批产品售价8万元, 成本7万元, 已计提跌价准备0.5万元。B公司对该债权计提坏账准备 0.5万元。

1.债务重组日, A公司账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B公司 11.7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8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36万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2.34万

同时:

借:存货跌价准备 0.5万

主营业务成本 6.5万

贷:库存商品 7万

2.债权重组日, B公司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8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36万

坏账准备 0.5万

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 1.84万

贷:应收账款——A公司 11.7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5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纪金莲 黄晓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6期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所有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都要用到的一个准则,使用面十分广泛。文章分析职工薪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使广大财务人员转变观念,正确核算职工薪酬,完整确认和计量成本费用。

[关键词]职工薪酬;取消;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金融企业  递延所得税  核算管理

金融企业是指其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得到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同时其业务的正常进行还需要取得相关银行的银行业务许可证、证券公司业务许可证以及保险业务许可证等多项生产业务证明,才能建立金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基本框架。也正是由于金融企业自身的生产职业过程需要得到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诸多公司的许可证明,上述公司也会对金融企业每年的生产业绩进行评估以及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对金融企业的未来进行评估,预计其可以用来抵消金融企业所交税金的资产。在当前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对于自身的递延所得税进行复核与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也较为艰难的过程,加强对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管理已经成了金融企业必须做到的管理重点。

一、新会计准则下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主要内容以及核算方式

(一)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主要内容

综合来讲,递延所得税是由于时间性的差异对金融企业自身资产以及税金的影响才产生的一种税款,是一种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及相关时间阶段的税率计算、影响金融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交付税款的税款。在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中,其主要计算的内容包括对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资产进行核算、对金融企业依据税法规定用于下一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进行核算、对金融企业税款内容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具体项目进行相关明细的核算以及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相关账务进行处理与核算等等。其中递延所得税中的相关账务主要包括对借贷双方的资产以及负债内容进行核算。

做好递延所得税主要内容的核查工作对金融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其能够在核查过程中准确的计算出当前阶段金融企业所得税的费用以及出去税款后的企业近利润值,有效的反映出当前阶段金融企业的生产成果;其次其能够凭借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内容清晰明确的反映出当前金融企业自身的资产明细,对金融企业内部的负债情况、股权情况以及固定资产情况进行清晰的描述和记录;然后,抵押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能够对金融企业自身依法纳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帮助;最后,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能够凭借核算过程中对金融企业资产明细的调查以及核算,帮助金融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二)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式

关于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式,事实上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早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采用资产负责表债务法,要求其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递延所得税进行核算管理。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对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进行复核管理,首先要做好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税基础的计算工作,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负债计税基础,进而根据暂时性差异的税款计算方法对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税款进行计算与核查。其中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当前阶段的适用税率得出结果,并且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与确认除了需要遵循资产确认的一般方法以外,还需要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规定执行,例如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应该以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企业能够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行差异的应纳税所得税额为最高限度;而抵押所得税的负债计税基础则与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方式一样,但是需要遵循新会计准则内对于递延所得税的诸项规定内容,例如企业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责等。同时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计算还应该保证计算时的谨慎性,保证计算内容符合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最后,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税款费用以及相关收益进行计算,其计算方式应该是由当前阶段后金融企业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结果减去金融企业的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结构、再减去金融企业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基础结果、再减去金融企业期初的递延所得税基础结构,最后得出的内容就是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税款费用。

二、加强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质量的管理措施

(一)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关于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规定的学习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与以往的企业递延所得税方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项目差异,同时企业抵押所得税的核算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金融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关于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规定的学习,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和条例,为提高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质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二)建立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金融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核算工作制度,对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中的诸多项目,包括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基础、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以及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对递延所得税计算结果的影响等等都作出明确的内容描述,对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核查内容以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监督控制工作都作出详细的规定,保证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能够在该制度下良好运行。

(三)建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以及核算工作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工作,在复杂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当长时间的工作期限内,时间上的差异性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金融企业可以建立递延税所得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通过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各个项目环节详细、规范的描述和计量工作,将递延所得税对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影响一一清晰的描述,推进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系统化,进一步保障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在我国颁布并施行了7年的时间,这7年的时间内,各个类型的企业均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工作进行了诸多改变。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金融企业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和领悟,加强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体制的建设,保证自身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取得优秀的结果,促进企业自身的资产管理工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刚,李瑞波.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管理[J].金融会计,2009,(12):4-10.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7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大小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其中,需要关注的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来说,核算方法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纳税基础的概念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只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以“资产/负债”观为收益确定理论,计税差异部分源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引入了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概念,并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或负债时,应该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确认计税基础。这就为后续会计核算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奠定了基础。

2. 核算方法不同

旧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两种确认方式,即资产负债表确认方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式。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只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方式,根据这一方式,企业应根据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估算未来期间能够抵扣或应该缴纳的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方式上,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切合企业现代发展的需要。

3.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上的差异

新所得税会计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一般原则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理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原则类似。其次,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上,对于适用税率的确认,新所得税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上,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存在减值,后续期间企业应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回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正好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量的原理类似,方式相反。

4.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更简化

按照新企业所得税准则的规定,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是相对于原有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来说的,即指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相比于旧制度的核算方式,其计算方式更为简单,即用公示表示为: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二、新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方法举例分析

例如,大海公司为一个上市公司,2007年1月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为存货项目计提的跌价准备)为33万,递延所得税负债(全部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为16.5万,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根据2007年颁布的新税法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变更为25%。

该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为5 000万,涉及所得税会计的交易或事项如下:

(1) 2007年1月1日,以1 043.27万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3年期到期还本每年付息国债。该国债票面金额为1 000万,票面利率为6%,年实际利率为5%。大海公司将该国债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缴所得税。

(2) 2007年1月1日,以2 000万元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五年期到期还本每年付息公司债券。该债券票面金额为2 000万,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5%。大海公司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税法规定,公司债券利息收入需要交所得税。

(3) 2006年11月23日,大海公司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支付购买价款等共计1 500万元,12月30日,该设备经安装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大海公司预计该设备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允许采用年限平均折旧计提,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5年,假定大海公司该设备预计净残值复合税法规定。

(4) 2007年6月20日,大海公司因违反税收的规定被税务部门处以10万元罚款,罚款未支付;税法规定,企业违反国家法规所支付的罚款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5) 2007年10月5日,大海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某股票;支付价款200万元(假定不考虑交易费用)。大海公司将该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12月31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5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及减值损失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出售时一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 2007年12月10日,大海公司被乙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其赔偿因未履行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12月31日,该诉讼尚未审结。大海公司预计很可能支付的金额为100万元;税法规定,该诉讼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允许在税前扣除。

(7) 2007年计提产品质量保证160万元,实际发生保修费用80万元。

(8) 2007年未发生存货跌价准备的变动。

(9) 2007年未发生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

大海公司预计在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解析]:

(1)依据新所得税准则,大海公司2007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为:

应纳税所得额=5000-52.16+200+10+100+160-80=5337.84(万)

实际利息=1043.27×5%=52.16;会计折旧=1500×5/15=500;税收折旧=1500/5=300,差额为200;应交所得税=5337.84×33%=1761.49(万)

(2)大海公司的07年的暂时性差异如下:

账面价值=1500-500=1000,计税基础=1500-300=12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

账面价值=150, 计税基础=20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

账面价值=100, 计税基础=100-100=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

账面价值=80, 计税基础=80-80=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

(3) 所以, 大海公司2007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33/33%+200+50+100+80) ×25%=132.5 (万) ;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32.5-33=99.5 (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6.5/33%×25%=12.5 (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12.5-16.5=-4 (万)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99.5-50×25%) -4=-91 (万)

所得税费用=1761.49-91=1670.49 (万)

(4) 相应的大海公司07年确认所得税费用的相关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1670.49

递延所得税资产99.5

递延所得税负债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761.49

资本公积12.5

三、完善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对策

1. 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核算方式的应用

新的所得税准则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完全取代了旧制度下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等三种核算方式,这一核算方法的采用大大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企业财会人员应该着重加强这一核算方式的应用。一方面,企业应该以适用的税法为基础条件,准确界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计算确认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特殊情况的处理工作,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去确认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差异。

2. 强化新所得税准则实施中的监督监管工作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有严格的监督管理环境,不然在实施中很容易出现法制观念淡薄、会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所以,监督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更新相应的监管手段,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由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总之,要在保证财务人员充分形式会计权利的同时,确保准则执行的法制性。

3. 强化财务会计人员在新所得税准则知识上的培训工作

短时间内的准则变更使得很多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可能一下没有办法完全适应过来,在实际执行会计所得税核算操作时难免犯一些差错。所以,强化企业财务人员对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方式的培训,无疑将是有效改进新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田学明.新所得税准则在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 .

[2]徐俐.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应用对策[J].管理观察, 2008, (5) .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8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分析

(一)对电力企业资产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定义,企业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管理活动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都包含在固定资产范畴内,同时取消了固定资产中单位价值的限定。这项规定使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产生了一定影响,原本被归为存货,用于定期更换使用的设备备品及备件,在新会计准则下被重新定义为固定资产。而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部分的资产,无论是否办理了竣工决算、将会使用,都须进行估价,并确认折旧,竣工以后需对原来的暂时估价进行调整,而不进行折旧额调整,但不会对企业当期利润产生影响。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建工程当年完工决没有在当年行竣工决算的,年底会计将对按批复概预算金在建工程进行估价,归为固定资产范畴,同时计提折旧。次年决算后,再根据实际产生金额,如小于原估价的须进行重新调整。

(二)对电力企业利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调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提取后日后不允许转回,电力企业须谨慎处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防止对利润产生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借款费用的重新修整,原来的专门借款范畴扩大至一般性借款,实现了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这对电力企业利润核算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无论何种形式的借款,均可作为借款费用资本化,降低了借款利用费用化,增加了当期利润。

对企业所接受的捐赠资产要求其必须纳入当期损益当中,电力企业在过去的会计准则下,会将捐赠的固定资产的33%纳入递延税款项目中,无须交当期所得税,直到该固定资产处置后再与所得税一起核算;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下,企业将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计入当期损益中,对企业利润的核算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对电力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引入计税基础的概念,要求企业获得资产或产生负债时,须按计税基础计算,按其相应的归属,纳入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中,这对电力企业核算要求更加严格。对企业资产状况的动态记录可保证企业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核算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而电力企业固定资产中的线路、输变电设备等的使用年限,会对企业计算基础和会计基础差异产生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探索

(一)做好基础性转变与调整

1、思想观念的转变与调整

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的领导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做转变,对集约型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必要的优化,在明确会计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角色定位的基出上,根据政策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

2、工作方式转变与调整

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电力企业应处理好管理与经营的关系,做好工作方式的转变与调整,使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化,使核算的管理功能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效联系起来。积极做好管理模式的转变,构建集约式核算模式,加强管理真空防范,提高会计核算整体效率和质量,避免风险因素。

(二)采用科学规范的会计核算模式推进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采用科学规范的会计核算模式,在企业内部所有部门推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及流程,集中财务要素资源,做好信息处理。做好会计制度及流程的统一,对电力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会计核算数据保持统一口径;对电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对会计流程进行统一,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本核算流程、资金结算流程、售电核算流程等进行统一规定,使会计人员按统一的流程进行企业内部数据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统一性与准确性。集中并统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各要素,使数据统一、完整,上报及时,通过统一的处理方式,可推进企业会计核算的专业化发展。

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建立会计管理信息平台系统,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所需的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减少核算工作中的误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的规范管理下,应按要求,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从思想上、行动上、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上进行根本性调整,科学规范地推进会计核算模式,使电力企业能够适应新会计准则,在保证核算结果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摘要: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会计政策及实务操作均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这些都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资产核算的影响、对所得税的影响等,因此电力企业应做好基础性的转变及调整,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做以调整,采用科学规范地推进会计核算模式,提高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关键词:会计核算,电力企业,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高杰.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若干研究[J].财会研究,2012

[2]李华华.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供应企业执行情况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9

(一) 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规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估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所得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颁布以前, 对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 也可以采用利润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能反映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形成的时间性差异。递延法是将本期由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应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 不调整由于税率变化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余额造成的影响。新准则实施以前, 我国债务法以利润表为导向, 注重时间性差异, 但利润表债务法不能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金流量。

(二) 所得税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

长期以来, 会计人员重视从特定期间的, 即利润表的角度分析会计中所得税与税法中所得税之间的差异, 尤其是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税法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处理程序计算得到的会计利润, 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得出的应缴纳税所得的收益总额。利润表债务法按照收入费用观, 从时间性差异出发, 确认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额, 而资产负债表法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 在考虑时间性差异的同时, 更侧重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

(三)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新所得税准则首次使用了“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其中,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四) 新所得税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 其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 在其发生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对可抵扣暂时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如果在本期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那么在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将产生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若果在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 企业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那么就不能冲减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 对于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有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过程中未能作出合理判断而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二、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的确认

(一) 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期间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 是指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综合结果。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 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前发生额, 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的所得税影响。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新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 按照预期收回的资产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应当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确认金额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但当交易不是企业合并或交易的产生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时, 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 只有企业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未来能获得可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对商誉的初始确认以及既不是企业合并, 又不影响会计利润的和应纳税所得额的交易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同时, 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与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同时满足以下两种情况的也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1) 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 (2) 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能转回。

三、所得税的计量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 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不一致时, 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 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下面将以实例说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计量。

A企业取得甲设备的成本为150000元。会计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折旧年限为5年, 无残值。税法规定的的折旧年限为3年, 直线法计提折旧, 不考虑减值。假设每年计提折旧前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 第一年年初无递延所得税余额, 所得税税率25%, A企业不存在其他税收差异。A企业所得税计量如下:

会计规定的年折旧=150000÷5=30000 (元)

税法规定的年折旧=1500003=50000 (元)

1、第一年年末。

年末账面价值=150000-30000=120000 (元)

年末计税基础=150000-50000=100000 (元)

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20000-100000=20000 (元)

年末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20000×25%=5000 (元)

本年应确认的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5000 (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 (100000-50000) ×25%=12500元 (元)

2、第二年年末。

年末账面价值=120000-30000=90000 (元)

年末计税基础=100000-50000=50000 (元)

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0000-5000=40000 (元)

年末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40000×25%=10000 (元)

本年应追加确认的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5000=5000 (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 (100000-50000) ×25%=12500 (元)

3、第三年年末。

年末账面价值=90000-30000=60000 (元)

年末计税基础=50000-50000=0 (元)

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00-0=60000 (元)

年末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60000×25%=15000 (元)

本年应追加确认的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0-10000=5000 (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 (100000-50000) ×25%=12500 (元)

4、第四年年末。

年末账面价值=60000-30000=30000 (元)

年末计税基础=0 (元)

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000-0=30000 (元)

年末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30000×25%=7500 (元)

年末应调整减少的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500-15000=-7500 (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 (100000-0) ×25%=25000 (元)

5、第五年年末。

年末账面价值=0 (元)

年末计税基础=0 (元)

年末暂时性差异=0 (元)

年末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0 (元)

本年应调整减少的与甲设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500-0=7500 (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 (100000-0) ×25%=25000 (元)

由此可以看出,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企业的所得税计量要比较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会计计税基础, 计算暂时性差异, 对符合确认条件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所得税会计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和收益的分配, 因此财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正确确认和计量所得税, 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新所得税准则取消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 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 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本文将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出发, 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方法。

关键词: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参考文献

[1]、龚海君,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2007年第3期

[2]、兰福印, 王珺, 浅谈新旧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比较及影响, 经营管理者, 2010年第5期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10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在投资核算方面的比较

新准则将投资业务进行了重新分类, 将其分为四类:长期股权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涉及到投资核算的业务, 新准则与旧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股权投资。一方面, 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计量方面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中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支付的全部价款, 其计量基础是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认分为企业合并取得和非合并取得, 合并取得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比起旧准则来看, 更加细致, 也更加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 后续计量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对有控制权的投资采用的是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中用的是成本法。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方面, 初始计量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规定取得成本支付的买价 (不包括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 、相关税费等, 新准则规定其初始金额的确认应该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 相关的交易费用应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另一方面, 后续计量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规定, 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获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 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冲减成本;短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价, 如果市价低于成本, 就要计提投资跌价准备。新准则规定, 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其账面盈利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比旧准则复杂, 但是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 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方面, 初始计量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长期债券投资在取得时, 实际支付的手续费和税金等费用一般构成初始投资成本, 新准则下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一方面, 后续计量也发生了变化。新准则规定没有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收益要按照其摊余成本以及实际利率计算, 实际利息收益和票面利息收益之间的差额应该计入利息调整。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方面, 初始计量发生了变化。新准则中规定, 应该按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的交易费用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如果支付的价款中报好了已经到期但是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者是已经宣告发放但是还未发放的股利, 都应该单独确认为收项目。另一方面, 后续计量也发生了变化,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参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理, 更加注重按照持有意图来对投资进行划分, 同时, 后续计量中也更加关注公允价值变动, 能够更好的反映投资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下投资核算对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进行投资核算的基本目标就是给信息使用者提供需要的信息。新准则在制定中也明确了决策有用观的导向, 有条件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使得会计信息和企业的相关性更强。一方面,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法相比, 能够更加迅速的反映投资市场价值的信息变化, 使企业的价值与市场价值更加贴近, 更加清晰的揭示投资风险。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按照其摊余成本确认, 这样会计上就能够充分反映市场风险, 有利于管理者把握投资风险, 也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真实的判断企业的资产质量, 可以较为完整的反映投资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需要估计, 很多资料的取得都需要取得相关证明材料或者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 所以可能会增大企业的成本, 加大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 纳税调整的内容增加。例如: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税法要求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 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应用会使得税务和会计在投资收益确认的时间和金额上产生更加大的偏离, 使税法和会计在计量所得税费用时, 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内容。

2.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对企业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对投资进行了重新分类, 对于那些已经提取的资产减值, 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金融资产减值的提取采用旧会计准则的方法, 允许冲回减值准备, 恢复资产原值;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则是减值损失一旦确定, 不能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资产减值方法改变, 对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不会再随心所欲的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企业利润, 对资产减值的计提也会相对合理。

3.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核算变为成本法对企业的影响。新准则下,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变更为了成本法, 这样, 在子公司取得盈利时, 母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将会减少, 这种变更会影响母公司的当期损益, 但是对公司的合并报表没有影响。

4.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投资是一项综合性的财务行为和经营行为, 尽管新会计准则将其分成了四大类,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投资的种类繁多, 对不同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品种需要不同的会计准则来核算与规范, 这样就给企业的投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择企业投资项目和投资品种时, 要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财务论证, 包括投资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的选择与确定、后续的计量原则、减值测试以及提取减值准备等, 都要根据新准则进行论证和确认。

三、新投资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投资会计准则实施几年来, 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是否可用。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大亮点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相关收益。但是新准则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前提和假设的, 给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判断空间。

2.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是否可行。新准则规定, 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该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实际上, 这种核算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方面, 母公司按照成本法核算,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再按照权益法调整, 客观上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也可能无法真正反映母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 成本法核算给母公司留下了运用控制权决定利润及股利分配来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3.减值测试的要求较高。在会计实务中, 怎样进行减值测试, 新会计准则和指南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实施减值测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都有新的较高的要求。

对于新准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建议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 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

总之, 新准则将投资分为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更加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考虑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够,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引入了混合计量属性;新的投资会计准则不仅与国际准则更加趋同, 对国家会计准则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下, 企业应该对投资重新设置核算办法和会计科目体系, 以便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荣霞, 郑海峰.试析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J].煤炭经济, 2008, (7) .

[2]戴荣辉.新会计准则下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浅析[J].财会通讯, 2009, (7) .

[3]汪雪.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8, (3) .

[4]吴亚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引入公允价值和商誉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8, (9) .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11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职工薪酬 会计核算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详细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变化明显的一个方面是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新准则是首次在一个准则中系统地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比拟原会计轨制,主要有以下一些变化。

1.新准则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

1.1职工薪酬的定义与其内涵的变化新准则中职工薪酬的定义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新准则中首次明确地定义职工薪酬的内容,它有别于以往的狭义范围,是指广义的报酬,是对现行所有职工福利的一个涵盖和总结。新准则定义的职工薪酬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补助和补贴等工资类薪酬,也包括以往包含在福利费和期间用度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工伤、生养保险) 等,更是增加了诸如辞退补偿、带薪休假等职工薪酬形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新准则明确职工薪酬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基金。

1.2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的变化新准则规范和明确了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较以往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1.2.1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不同。新准则划定企业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将应付的职工薪酬计入资产、本钱或当期损益。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养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也应当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将应付的职工薪酬计入资产、本钱或当期损益。

1.2.2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中未涉及企业是否提取职工福利费以及提取的详细比例,而在以往的实务操纵中各类企业不尽相同, 有的按工资总额的14 %计提职工福利费并留存余额,有的则按实际列支不留余额。从一定程度上看,新准则趋向于取消提取14 %的比例的划定,职工福利费的列支由企业把握。

1.2.3新增了辞退补偿的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知足下列前提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用度: (1) 企业已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 (2)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按新准则的划定,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相称于计提了一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预备金,提前将该笔用度列入本钱或用度。

1.3信息表露的变化新准则同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表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表露的范围和内容。新准则同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表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表露的范围和内容。新准则划定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表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

1.3.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补助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1.3.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养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1.3.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1.3.4为职工提供的非货泉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據;

1.3.5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1.3.6其他职工薪酬。同时划定,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目、补偿尺度等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予以表露。

2.新准则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职工薪酬是按照其发生地点进行归集,按照用途进行分配的。出产产品的工人、提供劳务的工人、车间治理职员、进行基本建设工程的职员、自创无形资产职员、行政治理职员工资薪酬等,分别通过“出产本钱”、“劳务本钱”、“制造用度”、“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治理用度”账户核算,发生时:借记“出产本钱”、“劳务本钱”、“制造用度”、“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治理用度”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科目。与原应付工资的核算轨制比拟,职工薪酬分配渠道扩大到无形资产本钱。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应当按照职工所在岗位进行分配。分别通过“出产本钱”、“制造用度”、“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治理用度”账户等核算,借记“出产本钱”、“制造用度”、“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治理用度”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保险费”(或“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住房公积金”) 科目。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用度或住房公积金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职工负担部门) 、“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保险费”(或“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住房公积金”) 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处理类似,分别在“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账户和“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账户中核算。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给职工时,应将该产品的本钱及视同销售的税金合并作为应付职工薪酬的入账金额,分别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科目,结转本钱,借“主营业务本钱”,贷“库存商品”。以外购商品作为非货泉性福利提供应职工的,应当按照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应计入本钱用度的职工薪酬金额。企业无偿向职工提供住房等资产使用的,应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作为应付职工薪酬的入账金额,分别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的账户,借记相关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对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划定,公道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负债,同时计人当期损益。辞退福利的计量因辞退计划中职工有无选择权而有所不同:

(1)对于职工没有选择权的辞退计划,应当根据计划条款划定拟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数目、每一职位的辞退补偿等计提应付职工薪酬,分别借记“治理用度”等科目,贷记“预计负债———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2)对于自愿接受裁减建议,因接受裁减的职工数目不确定,企业应当参照或有事项的划定。根据预计的职工数目和每一职位的辞退补偿等计提应付职工薪酬(预计负债) ,分别借记“治理用度”等科目,贷记“预计负债——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3)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实施完毕、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计划,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治理用度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用度,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用度。账务处理上,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借记“治理用度”、“未确认融资用度”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科目;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用度”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用度”科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陆明. 对职工薪酬准则会计核算的几点熟悉[J] .贸易会计,2007 (2) :10 - 11.

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 篇12

一、存货会计核算的规范

2014年新会计准则的存货部分基本沿袭了2006年版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等企业资产应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计提减值准备,即存货跌价准备。文化传媒企业中,图书产品是其存货构成的重要部分,相关的原材料、半成品也是文化传媒企业存货的构成部分。文化传媒企业如同工业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市场销售影响经营绩效的问题,例如图书滞销就会造成存货成本增加,降低文化传媒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

文化传媒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期末对存货计提减值准备,但这对于文化传媒企业而言并不容易,因为文化传媒企业的销售产品一般为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受主观影响非常多,例如某些话题、人物、文化的流行就会导致相关文化产品的突然热销,反之亦然。所以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做好高频次的市场调研,这样才能有效地搞清市场需求,分析市场销售情况,科学预测市场销售未来情况。一旦发现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销售低于预期,就应当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市场对文化产品突然需求大增,满足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就应当及时进行减值准备的转回。由此可知,文化传媒企业的市场销售调研,对于会计核算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文化传媒企业应当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便适时获取所需原材料,对于图书出版,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及时做好市场调研,与经销商建立良好关系,及时获取销售渠道中的反馈信息,推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根据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发掘文化产品,这样才能促进销售,并降低存货风险。

二、应收账款会计核算的规范

2014年新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属于金融资产,并应设置专门备抵账户,记录应收账款因信用损失导致的减值,并要求企业披露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当期计提、转回、转销、核销和其他形式的变动金额。由此文化传媒企业也应当计提坏账准备。目前我国图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还要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所以很多文化传媒企业都放宽了赊销政策,这也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然而应收账款时间的延长,容易导致文化传媒企业资金链风险的增加,而新会计准则要求文化传媒企业及时确认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并加强披露,这就要求文化传媒企业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将应收账款数量与回收情况作为市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同时做好信用评估工作,对于市场客户的资信程度做好调研,合理评估,结合客户资信状况来制定差异化的信用政策;文化传媒企业财务人员也要对于应收账款做好明细分类核算,并定期分析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科学、规范地做好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同时文化传媒企业财会人员也应定期对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金额、账龄以及变动情况,及时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文化传媒企业的管理层,以辅助管理层制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信用政策,并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提高文化传媒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

(一)文化传媒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

(1)特许权。在现代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体制下,发行等特许权是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来进行会计处理,一般而言文化传媒企业取得特许权时就可以确认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历史成本法来确认并计量。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导致文化传媒企业无偿取得的特许权,可按照现行成本法进行无形资产确认并计量。根据特许权的有效年限规定,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在规定年限内进行合理摊销,未规定效力期限的特许权,则属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类别的无形资产,无需进行摊销处理。

(2)著作权和作品内容。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将著作权和作品内容往往列入存货来进行会计核算,但随着销售的完成,著作权与作品内容在会计核算上就丧失了价值,这样的会计核算理念,在目前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是不合理的。按照著名的信息经济学中“长尾理论”,即当成本足够小的时候,冷门产品也会有着巨大的市场销售空间。所以对文化传媒企业而言,著作权和作品内容的价值并不是随着销售而消失的,而是能长期为文化传媒企业带来经营业绩的。所以著作权和作品内容应当被文化传媒企业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中外购的著作权和作品内容、版权文化传媒企业应按照成本入账,自创的著作权和作品内容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将为达到出版条件时所发生的支出,归集并分类,将符合资本化原则的支出按照成本法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文化传媒企业的产品,其市场接受程度不断处于变动之中,且变化较快,所以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及时对市场进行调研,发现文化传媒产品的价值确实低于其形成成本,且未来恢复到成本价值的可能性较低时,可计提减值准备,或将此无形资产转销。

(3)作者资源与客户资源。文化传媒企业的作者资源与客户资源往往以合同的形式出现,如果是外购取得的,可以按照购入时发生的成本以成本法确认为文化传媒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其他方式取得的,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同的价值计量,一般按照科学合理的预期收益折现法计算出来的金额作为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并在后续计量中,以合理的期限和摊销方法进行摊销。非合同形式存在的由于辨认性较差,可计量性也较差,所以一般不作为文化传媒企业的无形资产确认。例如乐视网具备远超其他视频网站的版权采购能力,所以乐视网的版权价值较高。

(二)文化传媒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1)进行理念更新。2014年新会计准则基本沿袭了2006年版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内容规定,然而我国很多企业在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上不够规范,而且相关理念和方法也不够科学,文化传媒企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例外,而且图书、音像制品等作为文化传媒企业的主要产品,本身就是无形资产,可以说文化传媒企业基本上是以生产、经营无形资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所以文化传媒企业无形资产经营的理念和会计核算方式至关重要。在改制背景下,文化传媒企业应当撇弃作为事业单位身份时期忽视无形资产的理念,应当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经营管理,要认识到无形资产对文化传媒企业经营绩效提高的重要作用。开拓思维,以提高无形资产使用效率。

(2)文化传媒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及披露。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存在着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实施不够规范的问题,很多文化传媒企业将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列为存货,估值较低。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这些资产应被列为无形资产。另外出版物及版权特许使用权,客户资源、与作者的关系也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土地使用权、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也应当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目前很多文化传媒企业并未加以确认和核算。文化传媒企业不仅其自身出版权、商标、著作权及相关合同是无形资产,与作者的关系、客户资源(合同)等也都是长期性的无形资产,因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并且能产生收益,虽然目前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规定对于文化传媒企业而言较狭隘,文化传媒企业只能在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作为会计确认并计量,对于准则规定以外的无形资源难以做实质性的会计处理。但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在年报信息中披露这些无形资源,披露相关数量、范围等量化程度,以提高外界对自身发展能力的认知程度。根据乐视网2015年财务报告中的内容,乐视网音像视频产品的版权是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其中乐视网2015年版权业务收入为776088695.58元,占总收入比例为5.96%电视剧发行收入为296129962.75元,占收入比例为2.27%。根据2015年年度报告,乐视网披露了无形资产的构成及确认标准,并对于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标准进行了区分,基本与2014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乐视网有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而网络视频版权是作为无形资产处理的,那么这样的收入与企业资产出租收入会计处理是相近的。

(3)无形资产耗费成本的会计处理。很多文化传媒企业将无形资产形成过程中的投入进行了费用化处理,导致管理费用颇高,拉低了文化传媒企业的经营利润,然而很多研发活动,应当作为资本化处理,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百家讲坛》节目系列图书,这一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概率较高,所以相关的费用支出,能够归集为图书形成成本的,应当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而不是费用化会计处理。作品内容也不例外,由于能够继续重复利用作品内容,也应当按照无形资产来进行资本化会计核算。对于文化传媒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往往难以判定研发和开发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所以往往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其投入大部分作为研发阶段的费用化处理,例如对图书出版前期的调研、约稿、审稿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按照研发阶段的费用化处理,而组稿、设计、排版等支出,列为资本化处理,但是这样的划分,往往对文化传媒企业无形资产造成了低估。而英美两国文化传媒企业,一般将编辑、制作、生产文化传媒产品及影视作品环节前发生的支出,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所以本文建议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对研发活动进行合理划分,科学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以图书出版为例,将前期的市场调研作为研究阶段,而将后续的立意设计、约稿审稿、组稿、设计排版等作为开发阶段,对于图书出版前景的调研,由于属于文化传媒企业业务的预测情况,与具体某个图书产品的形成,相关性并不大,所以宜作为费用化会计处理;然而凡是有助于形成某个图书产品的成本支出,都应当进行资本化会计核算。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基于自身情况,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做好文化传媒产品研发活动阶段的划分。

(4)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理。

第一,无形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计提减值准备,然而一经计提,则不允许转回。但文化传媒企业的无形资产其外延性和增值性较强,所以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应当慎重计提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对于很多无法按照成本法确定其价值的无形资产,文化传媒企业应当聘请外部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合理的价值。

根据乐视网2015年年度报告,截止2015年12月31日,乐视网的无形资产为487983.24万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8.74%,占比较高,主要是采购的版权增加所致。如果购买的版权不能及时进行商业变现,或随着影视剧的更新速度加快,无形资产可能面临一定减值,会影响到公司经营现金的流入。乐视网认为自身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包括了广告业务收入、付费业务收入、版权分销业务收入以及终端业务收入等多种模式,而多种收入模式并不依赖于单独某一部影视剧作品,而是基于乐视网公司持续不断扩充的“影视剧库”产生的,实现了单片影视剧简单加总无法产生的聚合效应。乐视网公司的全部影视剧内容组成“影视剧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项整体资源。不断丰富的“影视剧库”是乐视网公司持续经营的核心资源,是乐视网公司用户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主要保障,高速推动着乐视网公司各项基于“影视剧库”的业务运营,因此乐视网公司只适用于以“影视剧库”整体作为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而非针对单个影视剧作品。具体而言,乐视网公司是以“影视剧库”资产组账面价值与“影视剧库”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相比较确定减值金额,从该理念和计算方法出发,2015年乐视网并无资产减值发生。

但是本文认为乐视网这样的会计处理不够精细,首先假设多种收入模式基于持续不断扩充的“影视剧库”产生,并不科学合理,例如影视剧作品的内容也是吸引流量,产生多种业务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乐视网采购的都是不知名的电影、电视剧,那么虽然经营成本较低,但是仍难以产生较高的收入,所以应当将影视剧作品的内容优劣作为乐视网无形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例如某一明星发生了重大负面新闻,导致其作品吸引力大幅下降,再比如某些影视剧作品由于政审问题、尺度问题、内容文化问题等互联网视频内容监管因素,会导致影视剧作品被停播,这将导致乐视网对已上线的网络自制内容进行重审或下线,对自身经营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乐视网应当对该影视剧进行资产减值,尤其是影响力较大的影视剧,本文建议应当在这些负面事件发生时,对于影响力较大的影视剧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可以采取单一影视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对比,来确定资产减值金额。但是由于乐视网在会计处理上,并没有细化到对于单一影视剧带来的收入进行核算,笔者建议乐视网可以结合一定标准对于单一影视剧收入采用总收入分配的方式来确定,例如采用该影视剧浏览次数/总浏览次数作为分配比例。

第二,无形资产摊销。根据乐视网2015年的年报披露,可知乐视网已遵循新会计准则,对于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按照平均分配法进行摊销。但是本文认为乐视网无形资产目前以流行影视剧为主,而流行影视剧是存在一定的热播期限的,超过自身流行期限内,其浏览量会大幅下降,这时该影视剧无形资产客观上是存在贬值现象的。所以本文建议乐视网应当采用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来对具体影视剧资产进行摊销,而加速摊销系数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来确定。实际上,美国上市的视频网站公司,基本上也是采用加速摊销法来确定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价值。

三、结论

总之,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文化传媒企业的资产和商品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价值易变动,且消费周期较长,所以在会计核算上,文化传媒企业应当基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并加强相关信息披露,使外界对于自身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有更真实的了解,这对于文化传媒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都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改制工作,文化传媒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来运营和发展,这意味着文化传媒企业也要执行2014年颁布的最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文化传媒企业在存货会计核算、应收账款会计核算、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相关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乐视网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新会计准则对文化传媒企业的影响与应对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文化传媒企业,资产减值

参考文献

[1]许西加:《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纸质图书出版物计提跌价准备》,《现代商业》2015年第7期。

[2]张白鸽:《从财务视角分析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出版广角》2014年第1期。

[3]谭志军:《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外资》2013年第11期。

上一篇:江西永修下一篇:平面图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