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精选11篇)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1
摘要:从2013年1月1日起, 《小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尽最大可能使小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保持一致, 减少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以减轻小企业财务人员纳税申报的工作量, 是财政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仍有不少差异, 纳税人只有掌握这些差异, 才能避免纳税风险。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旨在督促小企业建账建制, 提高核算水平, 也有助于税务机关根据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征税, 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成本计量、使用年限、净残值的确定, 折旧、长期费用摊销的方法和期限, 资产损失的界定, 外币折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等方面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保持一致。但是, 毕竟立法机关和立法目的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仍有不少差异, 纳税人只有掌握这些差异, 才能避免纳税风险。
一、对小企业的判定标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小型、微型企业, 是指除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三类小企业外, 应按中小企业划型规定的标准划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分别对16个行业按照企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确定了小型、微型企业。
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必须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具备建账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件, 并且要求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三个指标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
二、对投资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投资的持有期限将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小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成为短期投资;将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 (超过1年) 的投资成为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根据性质又分为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按照投资的性质将投资资产分为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两类, 不考虑投资企业持有期限的长短。
对于企业取得投资资产的计税基础,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短期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计量是一致的, 均规定以支付现金取得的投资, 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 以购买价款为成本;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不计入短期投资的成本, 由此差异造成的以后会计期间收到这部分内含的现金股利 (债券利息) 时,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处理也有所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冲减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而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应计入投资收益。另外, 由于计税基础和初始成本存在的内含股利 (利息) 数额的区别, 小企业以后处置这部分投资资产时, 二者计算的投资收益也会不同。
三、对借款利息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借款利息费用 (减利息收入) 是小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用, 除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外, 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准予扣除。包括: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由此可见, 小企业之间的借款利息费用, 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对于计入费用或有关资产成本中的部分要作纳税调整。
四、对工资薪酬支出的职工界定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应付职工薪酬, 是指小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强调的是为小企业提供服务。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确认的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 是指企业发生的合理的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工资、薪金支出, 领受工资、薪金的员工强调的是与任职或受雇有关。《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职工的范围更加宽泛, 包括:1.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2.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 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3.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 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 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可见, 为以上第三类人员支付的报酬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不属于职工薪酬, 应属于相关人员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而支付的劳务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凭合法的支付凭证才能税前扣除。
五、对在建工程的试运行收入处理等存在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副产品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不确认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是根据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 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原有会计制度中存在的永久性差异项目依然存在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永久性差异在小企业计算本年利润时都要作为成本费用抵减收入;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均不予税前扣除, 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相应的纳税调整, 具体包括:企业发生的不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当年工资、薪金总额14%的职工福利费、2%的工会经费、2.5%的教育经费;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企业发生的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上部分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赞助支出;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
[2]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编委会.《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培训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4]翟继光.《企业所得税法》释义.立信会计出版社[M], 2007.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2
学习宣传《党章》、《准则》和《条例》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根据省州要求,经县委研究,决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学党章、学准则、学条例”专题集中教育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通过开展“学党章、学准则、学条例”专题集中教育活动,学习、遵守、维护党章和党内法规,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切实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实现富民强县和推进依法治县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专题集中教育活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教育引导 领导干部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全县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无顶风违纪,作风有新转变,促进全面依法治县。
三、活动方式
专题集中教育活动安排在2015年12月份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具体开展好“十二个一”学习教育活动。
(一)组织一次中心组专题学习。全县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安排一次《党章》《准则》《条例》的中心组专题学习,切实担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任。中心组专题学习时间不少于1天,会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学习资料通过“XX县电子政务”平台下载,会议围绕主题集中研讨。
(二)举办一次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县委举办1次科级 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专题培训班,使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意识,锻造优良作风。
(三)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围绕专题集中教育,对照《党章》《准则》《条例》的规定,认真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确保党的纪律成为刚性约束。
(四)党政主要领导讲一堂廉政党课。全县各级党委(党组)要围绕教育活动主题,专题安排一次廉政党课,由本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专题辅导。
(五)开展一次廉政谈心教育活动。按照干管权限,结合廉政提醒谈话制度,分级开展一次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干部职工之间的廉政谈心教育活动。创新方式,采取提问式谈话、测试式谈话,增强谈心教育效果。
(六)组织一次党纪党规在线考试。教育活动期间,通过“XX纪检监察网在线考试系统”,参学人员登录系统完成在线考试。
(七)开展一次案例警示教育。利用近年县内查办的典型案件,通过动员大会和“三纪”培训班以案说纪,采取案例通报、典型案例剖析、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加大警示教育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案发单位开展点对点警示教育,达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作用。
(八)组织一次学习教育活动访谈。教育活动期间,安排部分乡镇、县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就专题集中教育活动在XX电视台开展访谈,并在XX信息网和XX纪检监察网集中播放。
(九)开通一档解读专栏。在XX信息网、XX纪检监察网和XX手机报开通“三学”解读专栏,将《党章》《准则》《条例》逐一解读。
(十)举办一次“廉政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主要征集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春联共五类作品。作品内容应紧紧围绕宣传廉政(洁)文化、弘扬优良作风、讴歌勤廉楷模、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廉政资源等,释放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十一)开展一次访贫思廉活动。以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村干部、特困职工、重疾伤残等原因导致生活贫困的家庭为对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走访帮扶活动,进一步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百姓呼声、净化干部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使各级党员干部在访贫、知寒、送暖、助残的具体活动中切实增强廉洁从政、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思廉、倡廉、践廉、保廉。
(十二)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专项督查内容,重点检查各单位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章》《准则》《条例》情况和执行遵守党内法规情况。
四、组织领导
(一)提高思想认识。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我们党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受到党章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严治党首要的是严明党纪。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强化党的观念,增强组织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是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县委履行主体责任,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专题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协助县委抓好全县活动。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巡回督查组负责对所督查乡镇和单位进行督查抽查。对各乡镇各单位的督查抽查结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党员干部个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抽查结果作为学风评价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县委宣传部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专题集中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各单位要加强对专题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注重“六个结合”。与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相结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与学习宪法相结合,增强宪法意识,深刻认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的重大意义,掌握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的要求,做到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作为巩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与狠刹“四风”相结合,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州党委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加大以案释纪力度,加大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力度,强化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观念,强化“不敢”的氛围;与学习先进典型相结合,学习先进人物的崇高品德、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在全县掀起学习党章、争当先进的热潮。
(四)处理好两个关系。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处理好长期任务同阶段性成果之间的关系,各单位要对开展专题集中教育活动进行 总结,评估各项教育措施的效果,形成推进《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3
关键词:增值税;新条例;影响
一、准确划分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的范围
我国原来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现在要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了,这是一般纳税人企业的重大利好消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固定资产范围有所不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不是说企业的所有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都能抵扣。
会计准则的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因此,它的范围包括机器设备和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
而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固定资产和不动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第二十三条规定:“所称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因此,增值税条例中的固定资产不包括不动产,只包括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也就是说,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固定资产范围要小于会计准则的固定资产范围,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额,不等于用于建造不动产的货物可抵扣进项税额。
另外,虽然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上述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都能抵扣。如作为“运输工具”的汽车的进项税额,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即:征消费税的汽车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其他汽车能扣抵扣进项税额,而征收消费税的汽车是指小汽车,所以,企业购买的汽车一定要分清汽车的类型,轿车和中轻型商务客车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而货车和大型客车可抵扣进项税额。这也是从预防出现税收漏洞角度考虑的,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外了。
允许企业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是这次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型改革的核心。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降低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对企业来讲,都是重大的利好。
二、税率方面的变化
1.矿产品税率的变化
1994年税制改革时,部分矿产品仍实行计划价格和计划调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旧的条例颁布不久,经国务院批准,出台了财税字[1994]第22号文件,明确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税率由17%调整为13%。这一政策对采掘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使用低税率,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矿产资源基本都作为原料使用,矿山企业少缴的增值税在下个环节进项税额而补征回来,政策效果不明显;导致征纳双方要对这类使用低税率的货物与其他货物划分,增加了征收和纳税成本。
现在,新条例颁布后,出台了财税[2008]171号文件,明确矿产品税率为17%,即:新条例实施后,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由13%恢复到17%。此次转型改革后,矿山企业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整体税负有所下降,因此即使将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对矿山企业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2.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有所降低
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即使取得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不能抵扣销项税额,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由原来的6%(商业小规模纳税人4%)降低至3%。
三、混合销售按照主业征税的例外范围有所扩大
混合销售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增值税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混合销售征税的一般原则是按照主业征税,即: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人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一般原则中有例外,新条例和原条例都例外的规定,即:生产企业销售自产货物并提供建筑业劳务,可分别交增值税和营业税,由于营业税的税率较低,所以,这种例外对企业是有利的。
原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第117号)文件规定:“混合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第一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第二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第三安装使用的产品必须是自己生产的,并且产品必须符合政策列举的自产货物目录。要求的自产货物范围仅限于(1)金属结构件:包括活动板房、钢结构房、钢结构产品、金属网架等产品;(2)铝合金门窗;(3)玻璃幕墙;(4)机器设备、电子通讯设备”,而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①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可以看出,与原政策相比,新条例取消了自产货物范围的限制,避免了例如销售铝合金门窗并提供安装可分别计税,而销售塑钢门窗并提供安装要全额征增值税的不合理现象。因此,企业要分别核算,充分享受该政策变化带来的好处。
综上所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内可为企业减负,同时增加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长期则可以刺激投资,扩大内需,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资本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当前,金融危机正向纵深发展,实体经济面临挑战。此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增值税转型改革对经济发展若干影响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2]徐春蕾:浅议增值税转型改革[J].科技信息, 2009, (02).
[3]坍 檀:增值税转型恰逢其时[J].财会学习, 2009, (02).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4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
新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在近日发布了, 条例注重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协调, 缩小了应税所得与会计盈余间的差异, 实现了简化税制的目标。
一、新会计准则加大会计盈余与应税所得差异
据分析, 会计盈余是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利润总额, 强调客观与公允。应税所得是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确认的应税收益, 强调及时足额缴税。这些不同, 导致会计盈余与应税所得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更强调截至某时点, 累计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间的差额, 更体现对差异动态变化的关注, 加大了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间的暂时性差异。新条例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在缩小应税所得与会计盈余差异方面进行了调整, 增强了新企业所得税制与新会计准则间的互动。
资产计价差异得到协调, 首先会计盈余与应税所得之间资产计价的差异得到协调, 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比如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税法在对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时, 由于对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等处理不同, 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由企业自主确定, 允许计提减值准备。现行所得税法规定, 固定资产税前扣除基本是按年限平均计提折旧, 还规定每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且不许计提减值准备。
条例考虑到企业设备更新的实际, 对折旧有所放宽, 允许因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
再如无形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 可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而现行所得税法规定, 所有研发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可税前扣除;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按不低于10年期限摊销, 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
二、工资等扣除项目差异大大缩小
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 强调风险转移和经济利益。税法更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应税所得, 强调产品转移和表见利益, 要求确认收入的时点为收讫销售额或取得销售额凭据当天。税法仅在扣除项目上运用权责发生制, 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确认扣除。
条例对此差异作出突破性调整, 规定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如在扣除项目方面, 工资、三费、借款费用等的扣除差异大大缩小。按新会计准则, 计入工资总额的职工工资和社保性缴款等均可据实列支, 而按现行所得税制则都有不同的税前扣除限额比例, 当期进行纳税调整, 不作为暂时性差异。
条例统一缩小了这些差异, 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 允许扣除;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费等支出, 分别可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和2%的部分内扣除。这些变化, 有利于企业降低纳税成本, 吸纳人才。
再如借款费用的扣除变化。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规定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允许其借款费用资本化, 以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投资状态。
条例承认了会计准则这项精神, 规定企业为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 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成本, 意味着可递延到以后各期税前扣除, 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三、有些扣除项目继续保持差异
对业务招待费、企业准备金计提等扣除项目, 条例则继续保持与会计准则间的差异。
如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 按会计准则均可据实列支。而按现行税法, 对业务招待费, 内资企业在销售收入3‰-5‰的限额内可据实扣除, 外资企业分行业按收入3‰-10‰的比例扣除;广告费支出, 内资不超销售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 外资无限制。
条例对这几项支出继续实行限额扣除, 但有调整。业务招待费支出, 统一按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不再分行业, 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这样处理利于保持税收的稳定性, 也能避免企业随意进行税收盈余调整, 将过多支出计入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
再如各种准备金的计提。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 主要基于谨慎性考虑, 确保因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动能真实反映。现行税制中, 对会计计提的各项准备金, 除按税法标准承认的坏账准备金和金融企业提取的准备金外, 其他各项准备金均不许税前扣除。
总的来说, 此次企业所得税制调整, 在缩小计税所得与会计所得差异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但长期来看, 未来税法还应逐步体现会计的核算原则, 适当引入公允价值, 使税额征收更符合实际。不过, 在计算收入、成本、费用时, 税法与会计准则有些方面的差异则应继续存在, 如赞助费支出, 保持这种差异, 有利于阻碍企业规避税收。
参考文献
[1]、张金星.《浅谈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知识经济.2009/01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篇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执行本 办法。
补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会计科目的设备
1.本办法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摊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
科目。
2.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 分别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本办法对其核算内容进行 了补充。工程施工合同预计损失准备通过在“存贷跌价准备”科目下增设“合同预计 损失准备”明细科目核算。
3.施工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拨付所属资金”、“上级拨入资金”和 “内部往来”等科目。
(二)补充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
1233周转材料
一、本科目核算施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周转材料是指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多次使用,并可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而 逐渐转移其价值的材料,主要包括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
二、本科目应设置“在库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三
个明细科目,并按周转材料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采用一次转销法的,可以不设置以上三个明细科目。
三、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周转材料、施工企业接受 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周转材料、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周转材料 等,以及周转材料的清查盘点,比照“原材料”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四、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分期摊销、分次摊销 或者定额摊销的方法。
(一)一次转销法。一般应限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于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二)分期摊销法。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
(三)分次摊销法。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次数摊入成本、费用。
(四)定额摊销法。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和预算定额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 定额,计算确认本期摊入成本、费用的金额。
五、领用、摊销和退回周转材料时,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一)采用一次转销法的,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借记 “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按其全部价值,借记本科目(在用周转材料),贷记本科目(在库周转材料);摊销时,按摊销额,借记“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 本科目(周转材料摊销);退库时,按其全部价值,借记本科目(在库周转材料),贷记本科目(在用周转材料)。
六、周转材料报废时,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一)采用一次转销法的,将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作为当月周转材料转销额 的减少,冲减有关成本、费用,借记“原材料”等项目,贷记“工程施工”等科目。
(二)采用其他摊销法的,将补提摊销额,借记“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本科 目(周转材料摊销);将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作为当月周转材料摊销额的减少,冲减有关成本、费用,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等有关科目,同时,将已提摊销额,借记本科目(周转材料摊销),贷记本科目(在用周转材料)。
七、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施工企业,月度终了,应结转当月领用周转材料应分摊 的成本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记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八、在用周转材料,以及使用部门退回仓库的周转材料,应当加强实物管理,并 在备查薄上进行登记。
九、本科目期末借力余额,反映施工企业在库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以及在用周转材料的摊余价值。
1281 存货跌价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施工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
二、在本科目下设置“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明细科目,核算工程施工合同计提的 损失准备。
三、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 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
合同完工确认工程合同收入、费用时,应转销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按确认的工程 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按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 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同时,按相关工 程施工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 “管理费用”科目。
四、“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应按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进 行明细核算。
五、“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完工 工程施工合同已计提的损失准备。
1506 临时设施
一、本科目核算施工企业为保证施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而购建的各种临时设施的 实际成本。
二、施工企业购置临时设施发生的各项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 科目。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才能完成的临时设施,发生的各有关费用,先通过“在建工 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本科目。
三、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不需用或者不能继续使用的临时设施通过“临时设 施清理”科目核算,按临时设施账面价值,借记“临时设施清理”科目,按已提摊销 额,借记“临时设施摊销”科目,按其账面原价,贷记本科目。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收 回的残料价值,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临时设施清理”科目。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临时设施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临时设施 清理后,如为清理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临时设施清理”科目; 如为清理净收益,借记“临时设施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四、本科目应按临时设施种类和使用部门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施工企业期末临时设施的账面原价。
1507 临时设施摊销
一、本科目核算施工企业各种临时设施的累计摊销额。
二、施工企业的各种临时设施应当在工程建设期间内按月进行摊销,摊销方法可 以采用工作量法,也可以采用工期法。当月增加的临时设施,当月不摊销,从下月起
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临时设施,当月继续摊销,从下月起停止摊销。摊销时,按摊 销额,借记“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本科目只进行总分类核算,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需要查明某项临时设施的 累计摊销额,可以根据临时设施卡片上所记载的该项临时设施的原价、摊销率和实际 使用年限等资料进行计算。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施工企业临时设施累计摊销额。
1702 临时设施清理
一、本科目核算施工企业因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临时设施 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
二、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不需用或者不能继续使用的临时设施,按临时设施 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已提摊销额,借记“临时设施摊销”科目,按其账面原价,贷记“临时设施”科目。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收回的残料价值,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等科目。临时设施清理后,如为清理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如为清理净收益,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三、本科目应按被清理的临时设施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应研究 篇6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应;研究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及影响
1.对资产方面进行的改革以及影响
首先,会计准则对资产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并且将减值的准备排除在外。这一方面的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十分的深远,这一改革体现出了对税法的准则,同时也变现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一致性,降低了中小企业纳税核算的任务,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资料的项目减少,显著降低了小企业投入的成本,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总体上提高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这一改革让税务机构的征税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强化了税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控制了小企业会计政治自主选择的范围,防止小企业人为调控利润的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真实性,让银行信贷机构等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并且有效的缓解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其次,会计准则的改革对小企业的存货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存货项目改变了以往先进后出的存货规范,对于已经满足出货要求的存货,其借款可以资本化。这一改变让小企业自主选择存货核算的空间逐渐的见效,提高了相关成本以及收入间的匹配,让存货项目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性,保障了政府的税收。同时这一改革也初步完善了小企业存货项目的核算力度,使得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能够切实的反应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收入状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进一步优化了小企业的金融环境。
最后,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企业所购入的固定资产在完工之前需要经借款费用计入到企业固定资产当中,并不需要通过使用资本化条件以及预定进行相关的区别。企业完工的企业有借款资本化来进行决算,一般使用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对于无法使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核算的无形资产,其折旧以及摊销的年限一般不会超过10年,根据不同的收益对象,摊销的途径十分的多元,并不需要逐一的列入到管理经费当中。这一改革降低了小企业会计的工作量,也缩减了会计素质差异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差异现象,提高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降低了小企业财务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盈利的能力。
2.负债方面的影响
小企业长期的借款所产生的利息必须要按照本金以及借款的合同利率来进行相应的提取,这和会计准则之间存在这一定的差异。首先并不需要考虑负债后存续期间的现金流动问题,这就表明并不需要更具实际的利率进行各期的摊销,可以说提高了中小企业长期借款的渠道。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小企业当中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占比还不足5成,这表明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小企业并没有实施新会计准则,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实际的实施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且会计信息质量普遍较差,造成之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相关操作的熟练程度还比较低。通产小企业所录用会计工作人员一般为经验丰富的高龄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变通性,若录用青年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也不能有效的完成会计工作。其次,小企业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都在使用其他的会计政策以及体制,当转变为新会计准则的时候,必然会加大小企业的成本投入,当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基础的情况之下,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更新与优化。因此小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具体措施
1.完善核算流程以与内部调控体制
小企业由于其经济力量的限制,所聘用的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通常并不能构建成一个完善的会计团队,这导致小企业内部核算能力较差以及内部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内容的遗漏或错误。小企业必须通过相关的会计代理公司以及会计事物所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
2.与财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税务机构在对小企业进行税务核查的时候,在重视小企业账簿的真实性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提高对账簿核查的真实性,降低出现误差的情况,并且共同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其中包括简化小企业纳税调整事项,推动税负的公平性等。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防止出现核查误区,提高准则的有效性。
3.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税务机构的配合工作
银行等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的配合税务机构的工作,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综合平台,并且要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对小企业会计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实时的监督与交流,防止出现重复监督的情况,有效的制止小企业出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保障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为小企业创造一个合理的金融发展的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个层面的制度也在不断地跟上,通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与努力,紧紧抓住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机遇,不断强化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小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东.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及问题浅析[J]. 现代商业,2012,29:226-227.
[2]司子健,朱亭璇.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应分析——基于蚌埠市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05:66-69.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7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 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 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第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 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
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 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
第二节收入
第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 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 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
第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
前款所称公允价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第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一) 项所称销售货物收入, 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货取得的收入。
第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二) 项所称提供劳务收入, 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第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三) 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 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第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四) 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五) 项所称利息收入, 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 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 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得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利息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十九条企业所利税法第六条第 (六) 项所称租金收入, 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七) 项所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条 (八) 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 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
接受捐赠收入, 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九) 项所称其他收入, 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一) 项至第 (八) 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 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第二十三条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一)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 以及
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 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四条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 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 (一) 项所称财政拨款, 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 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 (二) 项所称行政事业性收费, 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 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 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 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 (二) 项所称政府性基金, 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 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 (三) 项所称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是指企业取得的, 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节扣除
第二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 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 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第二十八条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 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 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
除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另有规定外, 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不得重复扣除。
第二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成本,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
第三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费用,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第三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 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第三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转让财产损失, 呆账损失, 坏账损失,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企业发生的损失, 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 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
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 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 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第三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其他支出, 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第三十四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 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 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 准予扣除。
第三十六条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 不得扣除。
第三十七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准予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第三十八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 准予扣除:
(一)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生债券的利息支出;
(二)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第三十九条企业在货币交易中, 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 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 准予扣除。
第四十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条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第四十三条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
第四十四条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第四十五条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 不得扣除。
第四十六条企业参加财产保险, 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 准予扣除。
第四十七条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 按照以下方法扣除:
(一)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 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
(二) 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支出, 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 分期扣除。
第四十八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 准予扣除。
第四十九条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 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 不得扣除。
第五十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就其中国境外总机构发生的与该机构、场所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 能够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费用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 并合理分摊的, 准予扣除。
第五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第五十一条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 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一) 依法登记, 具有法人资格;
(二) 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 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 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
(四) 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
(五) 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
(六) 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
(七) 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八) 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
(九)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十三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 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第五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 (六) 项所称赞助支出, 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8
《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企业所得税法》没有对固定资产残值比例作出限制性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固定资产净残值比例由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确实没有净残值的,残值率可以确定为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残值率定为零,其实质上未确定固定资产残值。为避免税务机关有类似的要求,建议残值率一般不确定为零,但可以将残值率确定在1%-3%之间为宜。
十七、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有多处规定,但相互之间不同,到底应该按几年摊销?
《企业所得税法》将长期待摊费用归为四类:(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实施条例》规定,上述四项长期待摊费用,分别按以下方法摊销:(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十八、关联企业之间共同承担日常的费用,是否适用费用分摊协议?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摊。《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企业可以依照上述规定,按照独立交易原则与其关联方分摊共同发生的成本,达成成本分摊协议。企业与其关联方分摊成本时,应当按照成本与预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则进行分摊,并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报送有关资料。企业与其关联方分摊成本时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自行分摊的成本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前,就“企业与关联方之间能否相互承担或分担费用;如果共同分担,应当如何分摊”的问题,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财会[2002]18号)中曾有类似规定: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相互承担费用的核算,应按照《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执行。如果因企业管理体制等原因,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共同发生的期间费用(以下简称“共同费用”),应当于共同费用发生前,与其关联方协商确定共同费用分摊的比例和方法,按管理权限经双方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或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执行(上市公司在其上市申报材料中已包括的综合服务协议等所确定的费用分摊比例和方法除外)。有关分摊比例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重新履行上述有关程序。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确定或变更的共同费用分摊比例和方法,除应当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外公布外,还应当报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备案。
十九、企业购买的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是否要按10年摊销?
企业购买的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按《实施条例》规定,可以按照直线法计算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如果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也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根据财税[2008]1号文件的规定,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二十、变价销售损失属于正常损失,可以申报税前扣除吗?
《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
“规定扣除”是什么含义,目前没有明确。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申报扣除。企业存货因为质量问题、保质期问题、款式陈旧等原因需要降价,降价后造成的损失属于正常损失,可以直接在所得税申报时扣除,不需要办理备案或者审批手续。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满进行处置,导致财产损失,企业提前出售、变卖固定资产造成损失,同样属于正常损失,不需要办理备案或者审批手续。企业需要注意两类不同损失的税务处理程序是不一样的,不可混淆。
二十一、超标准为员工购买住房公积金要多缴税吗?
《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为员工购买的社会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可以税前扣除。根据该规定,企业为员工超过政府标准购买住房公积金要进行纳税调整。
例如,根据规定,企业应该为某员工每月支付500元的住房公积金,企业为了提高福利标准,每月为该员工支付800元的住房公积金,每月超过300元。超过的300元存在两项纳税调整:一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超标准的住房公积金要作纳税调整,增加企业所得税负担,每年由此多缴企业所得税为:300×12×25%=900(元);二是这300元要并入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交纳个人所得税,按10%的税率计算,每年多缴税360元。该员工每年多获得3 600元的住房公积金,企业与个人合计要多交纳1 260元的税金。
其他社会保险项目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企业应该尽量避免并改变福利政策。
二十二、企业购买雇主责任险是否可以税前扣除?
目前企业为员工购买的保险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根据国家规定购买的社会养老保险和补充社会养老保险;二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购买的各种意外保险和财产保险;三是作为员工福利制度一部分的各种社会商业保险。
所谓雇主责任险,是承保企业所雇用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从事与企业业务有关的工作,而遭受意外或患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或死亡应承担的医药费用及经济赔偿责任,包括应支出的诉讼费用,由保险人在规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定期享受该险种的保障,它实际上是对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的补充。所以,企业购买的雇主责任险属于职工的人身安全保险,属于三类保险中的第二种,可以在税前扣除。
二十三、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汇兑损益如何处理?
《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汇兑损益中属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部分不能税前扣除。例如,公司董事会作出利润分配决议时,汇率为10元人民币兑换1欧元,公司账面可供分配的利润为1 000万元人民币,董事会决定分配这1 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并根据当时汇率约定为100万欧元。实际支付时,汇率已经变成10.5元人民币兑换1欧元,企业实际支付1 050万元人民币,发生汇兑损失50万元,这部分汇兑损失不能税前扣除,应进行纳税调整。
如果在利润分配时发生了汇兑收益,这部分收益应该继续保留在未分配利润,不需要并入当期利润而交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并入利润,实际上会导致重复缴税。
避免出现这类情况发生的关键是:利润分配决议以单一币种作出,例如直接决定分配多少人民币利润就不会出现利润分配的汇兑损益,简化了税务处理。
二十四、高管人员的境外考察、培训费是否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9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主要变化分析
加入世贸组织后, 内资企业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旧税法已无法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针对其不足, 新税法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重大变动:
(一) 适用范围的变化
旧税法将纳税人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实行分别对待, 由《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范内资企业的纳税行为, 外资企业则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使外企能够享受“超国民待遇”。新税法实现了内、外资所得税法的合并, 统一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并按国际通行做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分别规定其纳税义务。
(二) 税率的变化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是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旧税法对内外资企业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税率, 根据企业利润水平对内资企业分别规定了33%、27%、18%三档税率;外资企业税率为30%, 并有3%的地方所得税率, 同时对一些特殊区域实行24%、15%的优惠税率。新税法统一规定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同时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确定适用15%的优惠税率,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确定适用20%的优惠税率。
(三) 收入确认方面的变化
旧税法规定将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等全部纳入到征税收入的范围。新税法明确了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作为收入总额, 对不征税收入及免税收入不再加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四) 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
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前扣除政策, 统一规范了对工资薪金、三项职工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捐赠支出等税前扣除项目的扣除办法和标准, 简化了所得税核算方法。如:
1. 工资薪金和三项职工经费
旧税法规定对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制度, 而对外资企业采取据实扣除制度, 规定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分别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2%、1.5%计算扣除。新税法放宽了对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的限制, 实行据实扣除制度, 取消了计税工资的概念;将三项经费的计税依据由“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 将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提高为2.5%, 允许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超过的部分。
2. 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
旧税法对内、外资企业业务招待费支出实行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 (5%、3%) 限额扣除, 同时规定根据不同行业对内资企业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采用不同的比例进行扣除, 并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新税法采取了与国际做法更接近的处理方法, 规定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合并在一起进行计算, 准予扣除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对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 公益性捐赠
旧税法按具体受益对象规定了不同的扣除比例, 新税法对此做出了重大调整, 规定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统一按利润总额的12%扣除, 与旧税法中按应纳税所得额3%的比例进行扣除相比, 实质上扩大了捐赠税前扣除的基数和比例。
(五) 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变化
新税法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 加大了产业优惠力度, 使内资企业能更多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体现在:保留了对基础设施投资、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优惠不再局限于外资企业;企业只要发生研发费用, 不论其增长幅度如何, 均可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将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设备范围规范为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 且不再限于国产设备;规定所有企业只要安置残疾人就可按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 同时按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六) 新增反避税条款
新税法增加了“特别纳税调整”的规定, 如增加了对关联交易及转让定价避税的调整, 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 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合理方法调整。企业可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 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 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同时税务机关有权按合理方法对企业实施的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的的安排进行调整。
二、实施新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现实意义
新税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经济环境, 其多项变化对内、外资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助于改善外资引入质量、促进内资企业发展、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更透明、更稳定及更具预见度的税制。
(一) 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新税法通过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 消除了差别待遇, 使各类企业处在相同的税收环境中, 有利于减轻内资企业的税务负担,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有助于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将税率由原来的33%下调为25%, 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负, 为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二) 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减少“假外资”的政策性
由于旧税法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有很大差别, 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实行额外照顾, 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相对较高, 因此引起许多内资企业为了享受到各种外资优惠政策, 千方百计利用税制和政策的差别实施所谓的“合理避税”, 如携资本到国外注册一家公司, 再通过这家公司返回国内投资, 带来许多“假投资”现象, 造成国家税收的巨额流失, 两税合并将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大大减轻该现象。
(三) 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新税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外企的税收负担, 影响到外资投入的积极性, 但是从长远看, 不仅不会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 相反可以通过促使其调整业务模式、投资机构和投资地点等,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提高其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 这将有助于引进外资质量的提高, 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四)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新税法制定的优惠政策更倾向产业目标, 新增了一些对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科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将优惠原则从过去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 将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 有利于鼓励内资企业加大公益性投入
新税法提高了公益性捐赠的计税基础和扣除比例, 有助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促使其积极回报社会。新税法从综合角度出发, 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进行公益性捐赠, 保证纳税人可以从公益捐赠中得到一定的社会利益, 有助于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压力。
(六) 将反避税制度化有助于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新税法进一步完善了转让定价和预约定价立法的内容, 建立了涵盖范围较广的全面反避税制度。通过将反避税制度制度化、规范化, 赋予企业提供合法交易证明材料的义务, 明显加大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逃税的风险和成本, 使得反避税制度得以体系化, 增强了反避税制度的权威性。
新税法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各部门必须准确把握这些变化, 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脚步, 促使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杨双艳.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变化分析[J].河北企业, 2008, (8) .
[2]魏芳, 高新杰.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变化及影响[J].会计之友, 2008, (6) .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10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 针对劳动行为的, 旨在企业内部适用以组织生产, 规范经营管理过程的行为规范。根据《劳动合同法》, 规章制度起码应当包括八方面的内容, 即是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员工培训、劳动纪律与劳动定额。
1.1 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权利, 履行劳动义务。《公司法》规定, 制定公司基本的管理规章制度是董事会的职权之一, 而且公司制定重要管理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工会和职工代表的意见。ii由此可见, 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来自于法律授权, 是法律尊重用人单位自主经营权的体现。故规章制度有在单位内部的法律效力, 也可以作为裁判机关裁判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
1.2 规章制度的法定生效要件
并非任何情况下规章制度具有上述的法律效力。只有在其满足法定的必备要件时, 规章制度才具备法律效力。这些要件有:一, 制定规章的主体须要合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适格的主体是单位、职工 (代表) 大会和工会;二是, 内容须要合法。内容上除了须要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必备条款、不违反强制法律规范以外, 在权利义务的设定上须要达到单位与劳动者的基本对等, 不能剥夺员工民事、劳动法律权利;三是, 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须要合法, 民主和公示是必经的程序。
2. 企业规章制度应注意的实体问题
2.1 内容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
具体分为几个方面, 其一, 在休假方面, 不得违反法定年假、产假和病假待遇;其二, 在工时制度方面, 不得擅自改变标准工时制, 未经批准而宣布适用综合工时制或者不定时工时制;其三, 不得违法赋予单位以某些行政处罚权甚至刑罚权利, 如罚款和禁闭思过;其四, 不得违法为员工设定无过错责任;其五, 不得违法设定押金或者保证金, 或者扣押员工证件、证书等。
2.2 规章制度应尽可能具有合理性
尽管规章制度没有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 但是在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设定上, 应具有比较明显的公平性。权利向单位和部分劳动者倾斜, 而更多的义务施加于另外一部分劳动者是不可取的。
2.3 规章制度在逻辑体系上应注意严密性
规章制度制定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在一定权限范围自行“立法”权。从立法技术上讲, 制定规章须要遵循权利义务责任相对应、相匹配。应特别注意规章制度中对违反规章的行为的处罚办法。另外规章制度不应过分抽象和原则化, 以免导致不可操作, 例如在解除劳动合同方面, 规章制度应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对解除条件做进一步的可衡量的具体标准。
3. 实践中企业规章制度应注意程序问题
3.1 规章制度制定主体适格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 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应是单位。一般认为, 有权制定规章制度的应是单位的最高行政机构而非下属的某个职能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规章制度具有同一性和权威性。
3.2 规章制度的部分内容制定应严格遵守民主程序
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是单位自主经营权的体现, 但一旦涉及到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时, 制定规章制度不仅不能违反实体法律规定, 而且在程序上须有民主程序。即单位在制定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事项时, 须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再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决定。经过该程序之后, 仍不能达成一致的, 单位可以单方面决定。但应注意, 单位单决不能违反强制法或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否则单位将面临规章不被裁判机构认可的法律风险。同时, 单位应注意保留经过民主程序的证据。
3.3 规章制度要经过公示程序
在公示程序上单位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公示方式须要便于企业取得已公示的证据;二是规章制度应尽可能避免作为劳动合同附件的形式予以公示, 否则企业需要更改规章制度时将面临重新约定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3.4 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条款应报送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虽然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效力与是否备案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忽视备案程序, 单位会违反行政法规从而招致承担行政责任。
4. 总结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法制化的要求。而规章制度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评价基础, 在劳动立法保护的倾向明显偏向劳动者一方时, 用人单位在制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规章制度时, 必须要把握好战略达成、自主经营与合法性、合理性方面的平衡。为良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理顺关系, 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胜方.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11.
[2]周长征.劳动法原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 篇11
2009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实施细则》正式实施, 与旧营业税条例相比, 新营业税条例关于施工企业总分包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旧政策的基本规定。旧政策规定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新政策则规定以工程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二是与原营业税条例相比, 新营业税条例取消了总包人为分包业务扣缴义务人的规定, 改由分包人自行申报缴纳。三是旧条例规定, 只能实行一级差额征税, 也就是说, 只有总包人才有资格实行差额征税, 而新条例取消了此项限制, 只要是纳税义务人, 不论是否具备施工总承包资格, 都可以实行差额征税, A企业分包给B企业, 可以按差额征税, 同样B企业又分包给C企业, 也可以按差额征税, 可以实行多层次的差额征税。
二、施工企业总分包的主要特征
工程项目分包主要是指在建设单位 (以下称“发包人”) 同意的情况下, 总包人将其承包的非主体的或专业性强的部分工程施工内容另行发包给其他具备相应资质的其他承包人, 并与其签订分包合同。由于施工工程对技术、工艺等存在多样化、专业化要求, 不同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也便应运而生, 使得多家施工企业同时承建施工同一项工程或者是一家施工企业总承包后再分包给若干个其他专业施工企业的情况普遍存在。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相关管理规定, 一个工程项目如果有两个以上施工企业同时交叉作业, 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总分包协作制。因此, 也就出现了总承包合同和专业分包合同, 前者是总包人与发包人订立的, 后者则是总包人与分包人订立的。按照《合同法》规定, 总包人不仅要履行向发包人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也要对分包工程向发包人负责;分包人则对其完成的工作成果向总包人负责, 并与总包人一同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 从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看, 施工企业总分包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工程专业分包需要在总承包合同中约定或经发包人同意;总包人与分包人对分包工程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符合合同约定或发包人认可的工程专业分包属于施工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工程专业分包的这些特征, 决定了工程分包业务的税务与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三、施工企业分包营业税费申报缴纳的相关问题
1、纳税人义务。
根据新营业税条例规定, 施工企业的总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分包企业时, 应以工程项目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如果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 承包人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 以发包人为纳税人, 则发包人属于法定的代扣代缴纳税义务人, 在与分包人办理已完工程价款结算时, 还应以与分包人结算的工程价款为依据计算并代扣代缴其营业税, 并向分包人提供《建筑业总承包及分包单位结算工程款完税证明》。但如果承包人不是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法律责任的, 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义务人, 而不再由发包人缴纳税款并提供完税证明。在实际操作中, 承包人代扣缴分包人营业税费后, 应对分包人开具相关代扣税款凭证, 以防止产生总包人不提供相关凭证或分包人不接受代扣缴等不规范行为, 出现漏税或重复纳税现象。
2、纳税地点。
由于存在区域性税收政策的竞争, 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大型施工项目在纳税实践中分包工程的纳税地点常常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相关条例规定, 施工企业项目存在分包时, 总包人应按营业税纳税地点规定扣缴分包人应缴的营业税。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当施工项目为非跨省分包时, 扣缴人可以在工程所在地代扣缴分包人营业税费;二是当施工项目为跨省分包时, 由总包人在其机构所在地代扣缴相关分包人的营业税费, 即总包人在其所在地代扣缴各层次分包人的营业税费。
3、境外承包机构营业税扣缴问题。
如果项目工程的总承包人为境外机构, 且其在中国境内没有经营机构或代理者的, 不管此工程是否实行分包, 全部工程应纳的营业税税款均由建设单位扣缴。
四、施工企业分包抵税会计处理
总包人把承接的工程部分分包给施工企业后, 涉及到分包抵税的会计处理问题。现阶段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依据的是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然而, 无论是原来的《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还是现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均没有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做出明确的规定。
目前在施工企业会计实践中, 对分包工程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认为分包工程与自己没有关系, 分包工程的收入与支出均不通过本公司收支体系核算。这种方法表面上符合新条例规定的“总承包企业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方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却不能全面反映总承包方收入与费用;二是将分包工程纳入本公司的收入, 将分包工程所支付的工程款作为本公司的成本, 与自己承建的工程做同样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全面反映了总承包方的收入与成本, 同时按照这种方法确认的收入与新条例规定的营业额的正常差异属于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的调整范围, 不影响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因此,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 总承包方在核算分包工程时必须按照第二种做法进行账务处理。
根据新营业税条例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 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因此, 从各地税务机关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 基本上都是从税收税源控制的角度去考虑, 对于实行工程项目总分包的营业税费会计处理, 目前在全国各地税务机关仍然存在以下两种操作方法:一是总包人按项目总的价款在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相应营业税费, 根据已缴纳的营业税费的完税凭证以及工程分包备案的其他材料, 再给分包人开具代扣代缴完税证明, 分包人所承担的营业税费在代扣代缴完税凭证上体现;二是分包人直接在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相应营业税费并开具建筑业发票给总承包人, 总承包人凭分包人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和纳税完税证明到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具给发包人总的建筑业发票同时办理分包抵税。
举例:甲公司承包一个合同值为1000万元的工程项目, 并把其中300万元的部分项目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人乙公司, 工程完工后, 该工程项目最终结算值为1000万元, 分包人乙公司与总包人甲公司对该工程结算如下:工程分包结算300万元, 其中营业税费9.99万元 (按3.33%计算) 。最终总包人甲开具1000万元建筑业发票给建设单位, 分包人甲开具300万元建筑业发票给总包人。
根据营业税新旧条例的特点, 分别分析工程分包抵交营业税费的会计处理:
首先, 按照原营业税条例的规定要求, 总包人甲公司作为营业税费代扣代缴义务人, 对工程分包业务实行营业税费的代扣代缴并向分包人出具完税凭证。
其一, 总包人会计处理:
办理分包工程结算时:
其二, 分包人会计处理:
办理分包工程结算时:
根据总包人给分包人开具的代扣代缴完税证明9.99万元 (300*3.33%) 到工程所在地进行申报抵税, 同时给总包人出具300万元建筑业发票。
其次, 根据新营业税条例的规定要求, 分包人作为工程分包业务的直接纳税人, 分包人自行在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同时向总包人出具办理分包抵税的建筑业发票和完税证明资料。
其一, 总包人会计处理:
办理分包工程结算时:
根据分包人在工程所在地实际申报缴纳营业税费的完税证明9.99万元 (300*3.33%) 复印件并加盖分包人单位公章, 以及分包人给总包人出具的300万元建筑业发票, 到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申报抵税, 同时给发包人出具的1000万元建筑业发票。按实际差额700万元 (1000-300) 申报缴纳的营业税费:
其二, 分包人会计处理:
办理分包工程结算时:
到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实际申报缴纳营业税费9.99万元 (300*3.33%) , 同时给总包人出具300万元建筑业发票以及附送完税证明9.99万元复印件并加盖分包人单位公章。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分包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健康的施工项目分包市场必将被培育出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施工企业分包工程的抵税问题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后, 施工分包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纳税义务, 积极面对分包工程营业税费扣缴的会计核算问题, 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敏:谈建设工程分包及其会计处理[J].华章, 2009 (4) .
[2]王彩霞、张春光:建设工程分包营业税的缴纳及会计处理[J].农场经济管理, 2009 (5) .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条例】推荐阅读:
营改增《实施办法》解读五:企业会计处理10-15
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研究论文05-28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07-10
陕西省《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实施办法11-18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06-30
金融会计企业会计07-09
会计文化建设企业会计06-12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06-2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