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企业会计(精选12篇)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根据其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 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性质、资产设备类型等, 选择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 适合本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系列会计理论、方法的过程。会计涵盖内容复杂, 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系统反映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近年来, 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组织、个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使得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越来越多, 财务信息失真, 损害市场健康发展的秩序, 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会计作为世界企业财务的通用语言, 对企业、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会计伦理作为“非正式的”道德约束, 是对法律约束的辅助和补充, 适度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 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发展状况, 为企业管理者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维持企业长远发展。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理论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 会计理论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另一方面, 良好的会计政策选择又能丰富、完善会计理论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伦理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选择内涵、目标、利益实现机制、各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 (1) 会计政策选择内涵。会计伦理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从内涵上是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必须以实现最大化最大多数利益相关群体的最大利益为宗旨, 端正企业动机, 坚持会计伦理观念, 客观、公正的展现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2) 会计目标。目标理论注重有价值的会计行为, 即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负债等情况, 综合平衡各方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 实现均衡动态下的利益最大化。 (3) 利益实现机制。会计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的、正式的法律体制, 还需要伦理、习惯等非正式的会计规则来约束企业行为。会计伦理不是对企业政策选择的束缚, 而是更好的实现最大利益的一种开放。为了塑造企业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 提升会计实施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质, 以从根本上避免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失当、失职行为,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促使财务过程和谐运作,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中常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机构的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的管理团队人员、外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政府机构既要制定适当的会计政策, 维护社会环境的和谐, 又要以税收的方式分配企业利润, 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合理确定政策空间,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企业自律的能力。企业管理团队人员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责任人和实施者, 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必须通过合理、灵活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平衡。对外部投资者而言, 投资利益最大化是其投资的根本动因, 但是现有的委托代理行为难以避免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带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此, 加强会计政策选择必须遵守会计伦理, 才能兼顾各方利益。最后, 债权人是企业债务权利的所有人, 拥有对企业真实经济状况和具体会计政策的知晓权, 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对企业的偿债能力, 有一个合理的了解, 对债券人决策提供依据, 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经历的时间不短, 却依然存在着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选择动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实现企业利益的内容之一。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 不顾企业的健康发展, 利用自身管理机会的优势,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法的会计政策,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实, 质量下降, 误导其他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 不利于企业发展。 (2) 选择的形式随意,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缺乏专业素质, 随意性大, 没有真正从企业的利益、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 政策选择单一, 很多管理者侧重于选择操作简单的会计政策, 造成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严重影响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决策的制定。 (3) 选择效果不具有长期性,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持续、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科学统一的选择程序和内在的一致性, 大多数会计政策选择仅仅是将相关政策进行机械的堆砌, 缺乏整体优化的融合。 (4) 选择的环境失衡,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弊端难以根除, 严重影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环境。此外, 我国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中常见的董事长和经理两职集一身现象, 严重阻碍了三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使得策选择权的失衡。
国内学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主要都围绕技术层面展开, 然而作为一种价值论理判断, 任何一种会计政策选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价值, 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后果。因此,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是合理解决问题的关键。 (1)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失。会计政策选择失误的根源是会计伦理缺失, 使得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相关的依据, 使得企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企业、社会的发展。 (2)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位。伦理缺位是指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所应体现而没有体现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权利与诚信等道德精神, 使得伦理精神贯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功利主义的误解, 片面追求功利, 导致信息失真;我国的道德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道德评价失去作用;会计信息不对称, 使得管理者在无人监督时, 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出现“道德风险”。 (3)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越位。企业管理者依据特定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解决特定的道德问题。然而, 面对不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的主体, 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 另外机会主义倾向诱使企业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目的的强调自身的伦理理念, 误导其他利益相关者。 (4) 缺乏健全的会计伦理体系。会计工作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和制度。然而企业会计活动的环境变幻莫测, 加之现有会计制度体系自身的缺陷, 使得原有的教育、伦理要求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会计伦理体系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加强法律建设时, 要加强会计伦理的“非正式约束”建设, 通过改变行为人的伦理价值, 提高会计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5)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公允、平等的伦理精神。中国的企业管理体制受中国传统等级制度影响较深, 会计核算监督过程绝大部分由管理者所决定, 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授意会计人员进行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时, 会计人员往往采取服从态度。
伦理环境指给经济主体设定、规范一定的体制和制度, 提供伦理遵守范围, 体现在政策、法规、条例、管理规章等制度, 影响、制约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 包括内、外两部分。无论是内部的企业文化环境、监督自控和审计体系, 还是外部宏观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 都是伦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伦理环境有益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管理者行为。因此为了防止伦理失当现象, 必须积极优化会计政策的伦理环境,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优化:
第一,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性质、阶段、目标、利益矛盾以及行业发展特征等因素, 充分发挥内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 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有效执行;此外, 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会计、审计、统计三者统一, 减少由于信息失误带来的决策失误问题的发生,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 加强外部监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 新型行业不断涌现, 必然要求新的会计政策选择关注外部的监督环境。企业的外部监督集中表现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监督体制。政府监督表现在宏观引导和行政监督, 财政、税收和银行等多部门通过分工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确保监督有效。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舆论监督, 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审查。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 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会计政策变更的实际操作者对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地位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缺乏实效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性, 保障会计主体公平、客观、和谐的社会工作环境的公正程度以减少非会计因素对会计信息失实的影响。此外, 提高会计地位, 有助于激发会计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财务状况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 加强企业会计伦理教育。加强企业会计伦理下会计政策选择, 教育先行。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企业会计主体会计行为自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系列引导活动, 使得企业会计主体自觉履行会计伦理的义务。会计伦理教育是以会计伦理要求和社会总体道德要求为本质, 促进良好的社会伦理风尚为目标, 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再教育两种。会计政策选择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其基础就是建立在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既要满足企业短期的经济利益, 也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既满足企业具体业务的要求, 又符合企业整体因素的协调。因此, 会计伦理教育是优化会计伦理环境的长久战略发展方向。
第五, 发扬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注重伦理的价值和导向, 是管理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资。儒家伦理思想坚持“仁、义、礼、智、信”, 两千多年来一直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注重“礼治”、“德治”、“人治”注重人格修养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普遍的仁爱, “义”要求社会责任感, 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 既是当代社会伦理体制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人与人之间需求关系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人人生而平等问题上, 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不能全盘照抄。因此, 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的源泉, 有值得企业会计主体借鉴的特色,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找准契合点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作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纽带, 为了让企业的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 获得产出最大化, 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 其具体程序分为以下六步:第一, 识别机会。正确认识企业的经营业务性质是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决定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第二, 明确目标。目标决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向, 将企业的各种目标与相适应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分类, 整理, 确保有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第三, 拟定方案。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当前存在的现状, 多角度审视问题, 通过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提出更多、更好和更富有创造性的方案。第四, 筛选方案。根据各个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 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和恰当性以及相对优势、劣势, 共同确定最满意的方案。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方案筛选必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第五, 执行方案。充分调动企业有效的资源保障方案的顺利执行, 通过目标责任制、有效授权、合理的报酬制度, 实现权、责、利三者有效结合, 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第六, 评估效果。对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评估是指将会计政策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 检查是否出现偏差。若存在偏差, 就要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 进行是适应性的调整, 以便使调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和变化的环境。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会计政策的选择、调整, 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2
随着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与之相关的研发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率亦在不断增加,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里研发支出已经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支出。
由此引发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理由,即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理由。
会计政策的选择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二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政策
随着传统会计体系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中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之时,新的会计准则应运而生。新会计准则的出现,必然掀起一场会计政策与制度改革完善的风暴。以下就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对企业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政策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从新会计准则的管理方面来讲,其管理体系不仅是全面的,同时还是健全的,它在规定了具体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而这些意见能够完善整个会计体系。在其出台以来,对其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它较之传统的会计管理体系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更为系统化和全面化,其从各个层面对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进行诠释,同时还规范了相关的经济业务,这就提升了其约束力和影响力。对其进行剖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
1.1全面性
在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其在相关的指导准则和一些相关的基本原则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概述,不仅如此,其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上的规定不仅全面,且完善,这就使整个的管理体系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较为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其会处理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业务,同时还规范、要求了企业的经济业务,从企业管理来讲其就更加具体和全面。
1.2可操作性强
新的会计准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规定了企业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同时还对相关的一些报告、记录进行管理。除了这些,新准则还规定了一些指导原则,并且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方法介绍和分析,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提高。
1.3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加强了层次性,而最高层次则为基本准则,其作为实施其他准则的原则与基本而存在。一般的具体原则,则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管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另外,新会计准则中将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像分离的原则,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以此来更好地树立企业纳税信用,提高纳税企业的信用等级。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出现,其相较于传统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的核算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其中对于企业的资产以及负债,对于相关权益产生的损益都要进行确认。基于新会计准则之下的这些原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中,对自身的财务运行进行严格的管理。此外,在企业会计资产管理方面,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资产的确认。在新会计准则中,在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委托贷款以及常规核算等方面的管理都已经与传统的会计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有效地改善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明确积极的上报财务情况。有助于企业整个的财务体制健康持续的发展。
2.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应该注意的会计管理事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在会计核算上产生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表现在企业对利润的操控上,它有力的控制了企业对于利润的调节空间,确保了企业利润反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同时,新会计准则中,极大的增强了对所有者权益权益变动情况的分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对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进行真实有效地反应,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整个经营状况有整体的把握。相对于企业而言,这样做能够很好地避免盈余管理,以此来更好地确保财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新会计准则中,将“资产减值损失”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单列,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利用某些项目损益的调节进行虚假报表的操纵,确保了企业的有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确保其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各项业绩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掌握。
2.2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政策变化以及管理要点的分析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分析看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其在可操作性与相关管理性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就使的企业内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整个会计管理工作更加有据可依,有效地降低了整个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对企业的费用资本化以及债务重组进行有效管理,这就可以避免由其所产生的虚报利润。
三、结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适应企业的发展,在竞争中占取一席之地。新会计准则就是在传统会计准则基础上的一次改革与完善,其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甚至是经营管理势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首先要在明确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变化的前提下,合理的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规范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健康持续的运营。(作者单位:济南铁路局日照疗养院)
参考文献:
[1]朱磊.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几点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03):133—136.
[2]宋可为.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14):81—8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篇4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 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 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 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特点:1、选择不是个别原则、方法的简单汇集, 而是一种整体优化。即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各组成部分应有内在一致的目标, 受统一的政策思想指导。2、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作出选择, 而已有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 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 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 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 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 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 最终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因此, 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 在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上, 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政策选择时, 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 侧重于:1、为了获得纳税好处。即许多企业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 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2、为了筹措资金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 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 必须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行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 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 急需贷款时, 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够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粉饰报表, 如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 以利于申请贷款。3、为了企业自身物质利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取得工资奖金的具体数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标准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 (亏损) 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 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这些都是反映当期经营成果的指标, 管理人员为取得更多的奖金以提高其现值, 往往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而对于怎么样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资本运作、风险投资、提高资金盈利能力的企业会计政策, 很少有人考虑。
(二) 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证券法》、《税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够完整和协调, 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而且法律法规间有时存在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另外,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目前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监管和处罚不力的问题。
(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不充分, 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不高。
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 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但是, 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 都没有达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四) 在政策选择效果上没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 各项会计政策均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总目标。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不注重会计政策组合的整体优化, 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使得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 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如随意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随意改变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等, 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而根本无法评估政策效用。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
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现实的约束性。一般来说, 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动机, 它也应在会计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除非会计规范中尚未做出规定, 因而会计规范本身是否完善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
首先,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会计政策的制定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 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发展逐步完善的。虽然会计政策的制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 但为了保证会计政策的严肃性, 也不能随意修订。因此, 会计政策在制定时必须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保持较长远的适用性,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其次, 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 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 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再次,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要有广泛参与性。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来看, 参与制定以理论界人士、政府官员居多, 实务界、银行界人士居少, 没能充分体现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民主性。因此, 应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审计机关、会计职业团体纳入准则制定机构中, 以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最后, 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 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 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会计政策披露上, 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 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
(二) 完善公司治理, 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就必须构建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权力制衡, 限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首先, 明晰产权, 通过产权制度协调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利益。产权的明晰界定, 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 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 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作用, 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 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其次, 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应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以增强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再次, 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如果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不当或不合法而发生财务信息的歪曲反映, 给公司和股东造成损害, 而公司因故没有对其追究责任时, 任何一位股东均可以依据法定程序, 代表所有公司股东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追究民事赔偿责任的制度, 从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最后,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防止“内部人控制”, 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效率, 促进公司决策科学化。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由此产生的会计影响等, 应受到独立董事的监督, 并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 各利益相关方或独立董事对管理当局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其做出解释或予以调整。
(三)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公司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 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法律效用, 有利于健全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然而, 注册会计师也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 也可能出现注册会计师为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情况。因此, 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一旦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 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 以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谨慎职业态度, 独立、客观、公正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 以减少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确保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让他们充分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确保会计人员做到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主观判断能力, 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 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 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介绍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及本质基础上,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端生, 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会计研究, 1996.8.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 2003.7.
[3]黄彤.缩小会计政策可选择空间的建议[J].广西会计, 2001.4.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与原基本会计准则相比,新基本准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整体结构的变化:原基本准则为十章,分别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以及附则等。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除新增了第九章“会计计量”之外,将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2、修改了基本准则的目标。原基本准则的目标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基本准则则将目标修改为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说增加了“规范会计行为”.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旧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新基本会计即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4、对会计的一般原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不仅表现在基本准则章节名称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新会计准则将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章节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基本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新基本准则则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将会计原则修改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同时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纳入基本原则的范畴,并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
5、对资产定义作了修改和调整。原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新准则则将资产界定为: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很明显,新准则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且在表述上更为简洁。
6、调整了资产的分类及特征概括。原准则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六类,并对这六类资产进行了比较祥尽的定义与解释。新准则则删除了资产的具体分类,而交由相关的具体准则进行明确。除此之外,新准则对资产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强调资产具有三个特征: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7、新增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原准则仅对资产进行了定义,并未明确资产的确认条件。新准则则明确:资产不仅要满足资产的定义,而且还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唯其如此才可以确认为资产。如果仅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能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在附注中作相关的披露。
8、修改了负债的定义。原准则认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即为负债。新准则则明确: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9、删除了负债的分类,新增了负债的特征。原准则将负债分类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两类负债进行的详细的解释和定义。新准则删除了有关负债分类的内容,其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定。新准则特别了负债的三个特征: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这种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0、增加了的确认条件。原准则并未对负债的确认条件进行界定。新准则则规定某一交易或者事项能够确认为负债必须同时满足负债的定义和负债的两个条件: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11、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简单地界定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12、删除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分类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新准则删除了这些规定,并交由有关的具体准则进行规定。
13、对收入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原准则对收入的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准则的定义则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强调了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14、新增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新准则修改为“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由原来的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质。
15、调整了费用的概念界定。原准则所作的费用概念界定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新准则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将费用的概念界定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6、费用的分类及特征的调整与修改。原准则在对费用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还对费用进行了分类,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期间费用。新准则则取消了这种分类。
17、新增加了费用确认的条件。新准则规定,确认费用不仅要求有关事项满足费用的军政府,而且还须满足两个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且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18、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新准则规定企业计入损益、与所有者投入酱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的、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这样也就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篇6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 重要性 影响因素 问题 解决问题对策
一、前言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应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政策选择具有会计决策的主导作用。在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揭示时,会计政策的选择是财务人员确定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企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准确掌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政策选择是评价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一)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原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对会计核算所制定的会计规范;财务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财务交易内容;财务规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要遵守的会计行为规则;财务惯例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遵循的标准。
(二)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对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而拟定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会计政策选择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在会计尊则的指导下,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并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管理者、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各方的利益和权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是市场宏观调控的推手,在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提高民生的基础上,对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政府必须要履行的职责。而作为企业,及时获取政策信息,根据政策方向调整会计政策选择,真实的公示企业财务信息,有助于与政府政策对接,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掌舵人,其需要对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会计政策选择则是管理者执行经营行为的主要工具。
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的财力来源,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投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自己的资本利益能够最大化,因此,需求的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政策选择对于投资者判断投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联体,会计政策的选择紧密联系这每一个与企业相关的人的自身利益,因此,作为会计人员正确选择会计政策,是确保企业链条上的所有人都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的关键环节。
三、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缺乏规范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是准确、客观、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信息,然而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获取利润。由此产生了企业公示信息严重失真,逃避监管、偷税漏税、控制股价等不法行为。
(二)会计人员地位及职业判断力不强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的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企业经营的财务信息,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通常较为被动,财务决策权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财务人员只能提供会计政策选择参考,不具有决策权。此外,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调整,财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面临着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大,较为随意
会计准则给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框架,但是给予企业选择的空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难以明细政策选择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这导致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较为随意,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缺失。
(四)CPA监管及处罚力度薄弱
作为企业经营的财务监督者,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企业财务监管时,并未做到财务信息公示的公正、公开,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评价不够准确。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会计师与企业私下勾结弄虚作假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这导致无法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四、解决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会计政策选择要具有全面化、整体化和规范化。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中的各种风险,会计政策行为要以重实效轻形式的原则,依据会计准则正确选择。在会计选择中,以企业整体经营能力为对象进行研究,建立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惯例,通过规范政策选择方式,保证会计信息价值的准确性。
(二)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与职业水平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命运,因此,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应具有权威的话语权。此外,针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应加强会计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会计参加职业技能进修培训课程,使财务人员能够面对会计政策选择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培养会计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建立制约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与外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会计法,和加强政府的监管与执法力度,以约束企业及注册会计师行为,保证企业会计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设立规范的会计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会计秉承会计职业原则保证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企业外部控制体系,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规范企业行为,对于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五、结语
会计政策关系到国家政策的执行、企业经营的发展、相关人员的切实利益,因此,需要正确的、真实的、规范的进行选择,以实现促进社会进步,企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针对目前企业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规范行为、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与水平、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等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性参考,提高会计政策选择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叶晓霖.基于会计伦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16).
[2]李秀敏,张君妍.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贸.2015(02).
[3]李春霞.会计政策选择思考.[J]学术纵横.2013(08).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篇7
(一)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包括: (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常不按规则办事, 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来是一只颇为引人关注的大牛股, 一些业内人士对其经营业绩充满憧憬。然而, 陆家嘴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 公司似乎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 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误导、隐瞒、编造谎言等手段来掩饰真相, 进而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些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 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通过合法渠道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各个利益集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以便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进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 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 在资本市场上, 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然而, 有些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 仅侧重于减少纳税支出或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样就加剧了对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扭曲, 这种扭曲将会严重导致会计政策在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败。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体现。 (3) 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达不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型倾向,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这些最终将导致一个结果, 即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无法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项目, 是各项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前提, 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二)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成因包括: (1) 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遵纪守法, 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管理者拥有对企业的管理权, 因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决策的权力。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由于管理者只关心任职期内的短暂现金流量, 所以管理者在不同任职期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管理者在上任之初, 为了来年的经营业绩改善打下基础就有动机调低当期报告盈利, 并将接上任当期的低盈利归咎于以前的管理层。而在之后的年度, 则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 来显示在较短时间内经营业绩得以大幅度提升, 以避免自己被其他经理人代替, 一般来说, 管理者作为企业实际的控制人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一方面, 这种信息的优势, 使得管理者能够比较公允地选择出能实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引发了相应的委托———代理问题, 管理层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 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而不是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2) 企业财务人员行为不规范。目前, 我国会计准则普遍呈现出一个新特点, 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财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后, 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财务人员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现有会计人员的报酬契约越来越多的与业绩相联系, 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和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会计人员更偏向激进的会计方法,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多为自己捞钱。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 主要影响的是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 而会计人员报酬整体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 不按照实际的职业判断标准来选择会计政策, 因而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现象。 (3) 企业内部监管力度薄弱, 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在企业内部, 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决策人物, 其决策导向直接体现着内部监管力度的强弱。而管理人员却受于自身利益和其他相关者利益集团的契约约束, 在监管方面除了失职外, 也存在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部门, 即使是高级管理人员违法乱纪, 内部监督部门也能及时秉公执法, 以便做到公平、公正、正确引导。但是, 现实中的企业监督并非如此,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都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受控于高级管理人员。导致的后果是监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 会计规范体系本身不健全。为了有效地规范我国的会计业务和管理,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虽然一项新的会计准则出台, 一般来讲新会计准则会优于旧会计准则,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更加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 管理当局总能另辟蹊径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其自身谋利, 使得会计准则的约束机制“失灵”。 (5) 外部审计人员不严格遵守审计规章制度。从经济角度来看, 审计工作就是为预防财产转移, 而审计人员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企业影响的特殊权力, 使审计人员具有向企业获得利益的条件, 而企业必须向社会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对审计人员所提出的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一些注册会计师奉行“信誉至上”, 便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维持客户数量, 增加收入等手段, 最终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走形式、唱假戏, 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建议
(一) 优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优化经营管理者, 并不是将经营管理者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 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渠道 (改变环境、素质教育、讨论分析等) , 使管理者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选择最有利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通过强化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 加快企业文化道德建设, 提高管理者的时间观念, 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 可以提高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的参与程度。因为企业会计政策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而其他相关者参与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约束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以确保管理者做出理智的决策。同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法律约束来优化管理者的行为, 一旦管理者违法乱纪, 应进行罚款和降级处理。情节严重的, 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 注重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从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可以从法律实务、会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鼓励或强制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律作为第二学位, 或者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适当增加法学课程, 或者将会计学中的《经济法》和《税法》提升为学位课, 鼓励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法学双学位。对已工作的会计人员, 向其提供多种渠道来学习巩固会计理论知识, 并定期进行考核与激励, 使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知识体系, 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在会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 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同时, 政府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并以发展会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制度为前提,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设立法律实务为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科目, 必须要求从事会计人员参加考试且取得相应证书。
(三)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会计责任。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对会计政策起到约束作用主要看企业管理当局是否重视,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保证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特有的局限性。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监督部门无法独立、正确的发挥其积极性作用。企业应该借鉴一些发展比较好、内部机制比较健全的企业, 再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营造一个舒适、理想的管理环境,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权力制衡, 以帮助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同时, 还要建立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包括声誉激励机制, 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 报酬与业绩相对应的激励制度。
企业会计计量政策选择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对策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从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上看,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故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但整体上讲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与合理。企业应考虑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在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大量的调研、取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选择体系,正确认识当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双面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一)企业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分析。
我国旧会计准则在实务上,对于初始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最佳估计金额等,对于后续计量基础有摊余成本、成本与市价孰低、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旧会计计量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对于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的应用较为谨慎。
为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现行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以前相比,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并作了审慎的改进。
(二)引入公允价值的影响
1、公允价值将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非货币(即实物)交易为例,在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
2、运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传统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其仅仅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价值进行计量,许多信息得不到反映。引入公允价值后,即将发生的价值也将计入会计信息内,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真实性使得其不能够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这样,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还要长期地共存下去,形成双计量的局面。
二、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以下多种原因,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面临诸多困难。
(一)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规准则不健全。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估价方法却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应用指南,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计量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同时,多种准则的规定对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不一致,比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会计处理等都不同。
(二)公允价值确定困难。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与发达的经济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行业垄断情况严重、缺乏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等,这使得”公平交易”这一公允价值计量前提都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自然难以确定。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贴现率的选择与市场风险相关,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也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而我国的市场环境还很难为这些数据的取得和计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容易引发利润操纵行为。
管理当局和利益集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主要原因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规准则的缺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估值技术的多样性、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强等。这些原因使得涉及主观判断的公允价值计量很容易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同时也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监管难度。
三、完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交易信息系统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难以为交易对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运用对策。
(一)健全会计法规和理论体系。
加快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提高立法和执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一是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自由、诚信的交易平台和规则体系;二是细化公允价值估价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具体的计量标准和方法,降低估价方法的可选择性;三是建立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规范,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的确认依据、计量标准、估值方法等。
(二)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公平交易”,培育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二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交易活动的透明度;三是优化市场报价机制和资产评估系统,使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四是构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内、外部监管体系。
(三)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相关人员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管理经验,还要求其掌握多种跨学科的专业技术,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在实践中,要加强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一方面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公允价值会计培训,完善员工的知识体系,巩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四)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进行验证的独立第三方市场。
为了加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意识,完善法规,严格监管。要加大中介机构对会计报告鉴证责任,同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执业水平、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政策、经济制度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经济事项也越来越复杂,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具有多样性。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影响,在政府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企业恰当的会计政策。明确当前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静,张白玲.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策略分析[J].商业会计,2012.2.
[2]翁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14.
[3]钟晶,孙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及其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4]李伟霞.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10.
[5]张志娟.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4.
[6]程海梅.浅谈会计政策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7.11.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9
一、会计政策概述
(一) 会计政策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在编制会计报告时, 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法规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1]。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二) 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1.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 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 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 即对以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因此,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同时, 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即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之处, 也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 此时企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2]。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将导致企业各个关系集团之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 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 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现实中常常有不少企业利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会计信息, 从而对非法的行为进行粉饰, 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 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
2.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 信息不对称。公司所有者无法全面了解经营者采取的行动,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经营者在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上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进行会计政策的逆向选择行为, 选择那些能为自己牟取最大效用的会计政策[3]。下面引入一个博弈论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行为选择过程。由于经营者存在信息优势, 具有对相关信息是否进行披露的选择权, 经营者的选择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此, 本文假设:经营者选择充分披露的情况为H;否则为D;而选择H和D使得经营者和投资者所得到的效用各不相同。表1中为各策略组合下经营者和投资者的效用水平。
接下来分析表1中的组合。①RH组合。当经营者选择H时, 投资者将会选择购买 (B) , 因为此时投资者选择B得到最大效用10。②组合BD。当经营者选择不充分披露D时, 投资者选择不购买 (R) 所得到的效用为5, 大于 (B, D) 组合下其选择购买 (B) 所得到的效用4, 因此组合BD亦不成立。③BH组合。如果投资者选择B, 经营者会发现选择D将会得到更大的效用 (9) , 这样BH也被排除。④RD组合。如果经营者选择D, 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R;同样, 如果投资者选择R, 经营者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大效用水平的D。RD 是唯一的能使每个参与人都能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的战略组合, 这种战略组合称为“纳什均衡”。所以, 该博弈的最终预测结果是RD而并非最优效用组合BH。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在于, 管理者的信息优势为其实现了超额利益, 由于存在不利的经济后果, 如果此时投资者选择投资, 则其财产会受到掠夺, 使得此种情况下投资者选择不投资, 最终双方无法达到最优结果。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双方立足于协调,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及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其次,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 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说, 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 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但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它首先影响经营者, 但如果影响经营者, 也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这是因为由于会计政策的变化, 经营者很可能改变企业的实际经营策略, 从而可能影响公司价值[4]。会计规范制定者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 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此, 会计规范是规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协的基础上暂被利益各方认同的准则。
最后,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 它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 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 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 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 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准则。因此, 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 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 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的经营范围、业务种类逐渐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 其经营自主权也不断扩大。会计环境的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必须在会计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与公允的同时, 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5]。
二、会计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在我国, 会计政策一般是国家或政府为规范会计运行, 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 从而在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收益, 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 所有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 各个会计主体必须严格地遵循宏观会计政策的原则和程序, 做出符合其规范的选择, 不能超越国家规范而滥用会计政策。
公允性原则。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 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益协调而不是损人利己。经营者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决策过程中, 应当体现如何巧妙地平衡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兼顾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要求, 不得做出损害或剥夺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会计政策选择决策。
一贯性原则。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但是, 也要灵活理解和运用, 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企业就应该从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情况出发, 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成本效益原则。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操作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考虑自身经营特点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 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 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如果操作成本大致相同, 则企业应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择优选择最能恰当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谨慎性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 而应持谨慎的态度, 合理地核算企业的或有事项, 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风险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
三、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 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1项基本准则, 该会计准则涵盖除小企业外的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 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 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2006会计准则外, 对于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 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 2006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 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 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 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6]。另外, 2006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许多理论和做法与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异, 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新理念的贯彻执行, 该准则中的一些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产生了相应变化。这些账务处理的变化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与实施, 对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新的任务与考验。
(二) 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现实中如何选择、如何计量, 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变得尤为重要。譬如2006企业会计准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大胆而又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就更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在我国, 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包括一系列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包括: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期间估计、残值估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期间估计、或有负债确认、外币报表折算、开发成本确认、借款费用范围、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计价、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7]。
(三) 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影响很大, 下面将讨论部分具体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的损益影响。
(1)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物价上涨时, 上市公司存货的成本减少, 利润增加;物价下跌时相反。
(2)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必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导致费用减少, 利润增加。
(3)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提出给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4)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股票期权费用化, 利润降低。
(5)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当期损益, 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 增加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6)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 借款费用化金额减少导致企业利润增加。
(7)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我国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购买法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而权益结合法采用账面价值计价, 通常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这使得购买法下资产价值高于权益结合法。另外由于购买法下可能产生商誉, 也会导致购买法下资产价值偏高。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由于折旧、分摊等转化为成本费用也较高, 因此购买法下合并利润小于权益结合法。另外, 购买法下, 合并前被并企业的收益作为购买成本的组成部分, 而权益结合法则直接将这部分收益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因此, 合并当期权益结合法下的报表收益大于购买法。
(8)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 母公司应当将其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这样提高了报表的完整性, 减少了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四) 会计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 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会计政策改革的进程, 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因此, 会计准则和制度往往是在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业务特点, 逐步建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 并不断完善现有会计规范体系。而由于我国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 加之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有限, 整体素质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到较高标准, 所以,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 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 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务水平, 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 在遵守合法性原则和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同时, 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 有效执行会计准则的建议
1.准则与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 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 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另外,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尚不成熟, 仅有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 如在退休金会计等很多领域都没有出台具体的准则规定。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强制披露、强制审计和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 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模糊。如果对经济犯罪加大惩罚力度或者更加明确惩罚条款, 这样一来, 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的企图时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 当其成本相对较大时, 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 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犯罪率。
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说,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 加强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 规范会计政策选择。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充分、准确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制管理当局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会计政策操纵企业利润, 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 应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 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特别是会计政策的选用、变更应予以充分及时的揭示[8]。
参考文献
[1]程海梅.浅谈会计政策的选择[J].财会研究, 2007 (11) :34-36.
[2]高山.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 23 (5) :65-71.
[3]梅丽华.浅议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J].当代经济, 2007 (10) :38-39.
[4]林波, 邱玉莲, 朱琴.论有效市场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J].科技创新月刊, 2007 (8) :144-146.
[5]翁秋雄.浅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J].东南传播, 2007 (9) :160-161.
[6]王炼鹏.新会计政策改革的启示与看法[J].广东科技, 2007 (10) :187-188.
[7]卢燕玲.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7 (9) :16-17.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10
一、会计伦理分析
(1)会计伦理重要性。第一,会计需要会计伦理。会计本质是由信息系统和活动管理组成,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了解经营情况和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以会计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信息系统。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将具体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得以全面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使用者也会向会计人员提出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双方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这是会计本质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同时也令会计伦理价值得到实现。活动管理从会计本身职能出发,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监督管理作用。管理工作更加具有伦理特性,会计工作中需要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之间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就成为会计工作的重点之一。第二,会计伦理的价值。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首先,经济价值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其次,会计伦理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标准规范,为企业人员提供精神支持,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会计伦理精神价值最佳体现。第三,会计伦理具有社会意义。现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混乱,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反映出会计从业者的思想建设工作不充足。会计伦理的提倡会将公平、公正、客观、务实的伦理观念渗透到社会各界,不仅有利于会计行业发展,更加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程。
(2)会计伦理的相关理论。会计伦理的理论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结果理论、义务理论以及儒家理论。结果理论指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确切的经济利益或实现人生理想等,重视行为的最终结果。结果理论中最为突出便是功利主义,即把行为最终结果或实现的经济效益当作行为的标准判断依据。功利理论能够成为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原因。功利理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会计行为目的也是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两者本质上相同。功利理论拥有可行性,特别是在企业会计行为中,追求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更加容易实现。义务理论更加偏向于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义务理论要求尊重客观实际条件,遵守相关伦理规范。义务理论应用到会计行为之中,更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不弄虚作假,客观公正进行会计工作。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其宣扬仁义礼智信,应用到会计行为中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义代表公平正义,而不是完全追求利益,会计伦理中就是需要这种思想来指导会计行为。企业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失去道义,不能因为企业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诚信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会计行为更要遵守诚信。会计人员所处理分析数据不能弄虚作假,要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重要性。首先,虽然企业都会有现行的会计准则,但是大部分准则具有局限性,会计政策选择就有了发展空间。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一些新兴业务难以在过去会计准则中找到依据标准,这时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除此之外,会计准则制定时往往以企业利益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相关者利益。会计政策选择的出现可以在企业利益与其他利益之间进行协调,保证两者之间利益平衡。其次,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经营事项覆盖面广,很多时候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经验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时保持相应的灵活性,需要更多的自主处理空间,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准则空白。
(2)会计政策选择相关原则。会计政策选择原则主要包括公正性、整体性和动态性。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会计信息分析判断,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有权利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因而公正性原则显得格外重要。会计政策选择要公正地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准确表达,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会计政策。会计信息处理需要多方面数据,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准则标准就能分析,需要遵循整体性。会计政策选择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会计政策选择就需要动态调整。
三、相关建议
(1)改善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环境。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需要良好的会计伦理环境支持,因而一定要改善政策选择时的伦理环境。第一,完善企业有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监督。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相关审计部门定时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调查。第二,外界监督要落实到位。企业内部存在问题自身不容易察觉,社会和政府监督就必须落实到位。政府对企业政策选择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相关会计师可以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企业问题,帮助企业正确选择政策。第三,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要提高。并非所有企业会重视会计人员的工作,甚至会强行干涉会计人员的工作。只有企业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会计工作才可以公平公正进行,会计信息将会更加准确。
(2)基于功利主义的选择原则。功利主义是会计伦理的最主要原则,基于功利主义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也要遵循相关原则。首先,会计政策选择要合法,法律是会计政策选择时不能逾越的界线。国家制定会计政策依据公平公正原则,一旦企业超出政府允许,必定会损害他人利益。同时,会计政策选择应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修改。其次,企业制定会计政策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但某一项政策为企业带来利益,也会损害到一部分相关者利益。企业就要合理分析会计政策的经济效果,保证最大经济效益和最小投入成本。最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会计政策选择步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步骤主要分为六部分,将在下文中进行简单介绍。第一,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明确分析对象。第二,企业需要根据以往案例分析,选出多个会计政策备用。第三,会计人员对政策进行分析处理,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相关会计伦理原则,特别要注重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性。第四,企业管理人员选出最佳会计政策。关于一些重大会计政策,管理人员要集体讨论通过,保证意见统一。第五,社会和政府监督执行。对会计政策实施过程全程监督,一旦与原有政策出现偏差,要及时督促企业进行纠正。第六,后期调整。企业会计政策落实之后,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分析,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会计政策,必要时可以更换政策。
会计伦理与会计政策选择本应该同步发展,但是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逐渐忽略了会计伦理的重要性。其实基于会计伦理下的会计政策选择才可以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良好的会计伦理环境有利于政策选择时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政策选择的经济效果体现其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张靖.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时代经贸,2013(20).
[2] .胡宝云.论会计伦理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及优化.经贸实践,2015(10).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政策;选择
一、什么是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的是企业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依照《企业会计准则》选择适合本企业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原則,并且在会计核算中面临诸多方法可供选择时采用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办法。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方法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任何会计业务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具体而明确的会计政策上。在分析会计政策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必须在国家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方法之内进行选择,对于会计准则不允许的,不能够选用。如果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只规定了一种处理方法,就不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二是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是会计政策,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可靠性、及时性等都不是会计政策,但它们都作为选择会计政策时因素。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要重点考虑风险性、重要性以及实质性这三个特点。
二、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选择的余地太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同类交易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并且允许企业自身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国家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想给企业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会计准则留给企业的选择余地太大,导致企业挑选会计政策显得很随意。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以采用成本法,也可以采用权益法。选择核算方法的标准对企业控制被投资的单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要取决于领导的职业判断,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操纵也就无法避免了。
(二)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情况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不按会计准则来办,造成部分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现象。一家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这家公司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而是采用了隐瞒事实、掩盖真相的一些方法,向股东或者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虚假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导致利益相关者做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不够规范
虽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着很多重要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尽管如此,却并没有详细规定披露的格式,对不按规定进行披露的行为也无相关的处罚规定。很多企业对选定的会计政策从没有深入的解释为何使用该政策,以及使用该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模糊的披露或者根本不披露会计政策选用的原因,从而掩盖其选用这种政策的真正目的。
(四)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合法合理的方法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他情况,为各个利益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方便投资人更好、更正确的进行投资决策。这个时候若是进行了不合理、不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给投资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假象,并且让投资人进行错误或者不合理的投资,在经济市场内,资源的配置就会变得更加的混乱。一部分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由于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侧重于减少纳税的费用和从银行中取得贷款,这样就更加错误的加剧了会计政策选择,这种错误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在其他方面产生失误和偏差。
三、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提高财务人员能力和素质
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对其到决定作用,所以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应该从法律法规、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如果不懂法律法规,就会在会计政策中作出不合规定的选择,因此,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其次是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与激励,使他们全面、系统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另外,政府还要大力给予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便捷的会计资格证考核服务,让他们能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证件。
(二)适当的控制企业会计政策权
首先,应该适时的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保持较长远的适应性,尽量的减少真空地带,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现象。国家如果需要修订会计准则,应该注意借鉴国外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条例,适当的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方面的规范应该更加的明确和具体。
(三)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倾向
在贯彻会计的中立原则,使会计行为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选择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对于来自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会计人员应该坚持客观、平等的立场,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为了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采用AICP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会在《改进的企业报告——用户导向》中提出了核心收益率的概念。核心收益率能够客观、现实的反映企业的各方面指标,而且能够排除资产重组、政府补贴等这一类的项目对企业评价的影响。
(四)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
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企业自身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它能对会计政策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管理者要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实施,另一反面,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和监督部门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借鉴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一套较完善的制度和方案,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报酬和业绩相对的激励机制。
四、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管理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遵循谨慎、认真、合理三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正确与真实,并且保证企业更快、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乾惠敏 刘磊.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会计之友,2012(29):27-28.
[2]李晓琼.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控制浅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2(15):177-177.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 篇12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政策选择是由特定的主体来完成的, 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目标。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制定者, 即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者。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与会计目标是一致的, 会计目标的确定过程就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确定过程。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受托层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所以, 新会计准则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就是制定出能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的目标是上市公司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约束下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是由企业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多样化、复合型的, 如有出于管理报酬、筹措资金、公司上市、公司配股、避免处罚和避税等目的选择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所以在具体会计目标指导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以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的第二章中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要求, 主要包括真实可靠性、内容完整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多个方面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符合企业总体目标的原则
会计政策作为企业生成财务信息的基本方针, 当然应当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然而,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对其历史、现状的充分了解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恰当估计, 特别是对其总体发展趋向的合理预期。也就是说, 企业公允的对外揭示的财务信息应当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内在财务机理的恰当反映。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其发展目标应当是明确的, 这不但是合理有效地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 也是恰当选择会计政策的先决条件。在谋求长期发展和准备结束经营的不同情况下,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截然不同的。因而, 特定企业从其总体发展目标出发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2、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 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特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 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 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所以当会计准则发生改变时, 企业就必须重新选择会计政策。
3、决策有用性原则
新会计准则首次采纳了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做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的信息”。即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通过通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 以帮助其做出相关决策。决策有用性要求财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公允的, 因此, 会计行为主体必须在了解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基础上, 恰当选择和调整会计政策, 以便使财务信息在使用者决策过程中的效用最大化。
4、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即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必须在提高企业应付风险能力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方面有所作为。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报告不确定的损失, 也并非完全排斥对能够确立的可能收入的预计, 而是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 慎重地选择会计政策以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但是, 无论任何情况, 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不允许以“谨慎”为借口, 建立秘密准备, 给人为地操纵会计计量留下空子。
5、重要性原则
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 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 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重要性包括两个方面:计量重要性和披露重要性。计量重要性主要是指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采用什么样的计量尺度收集数据, 对计量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衡量。披露重要性主要是指对所运用会计政策揭示的程度, 由于附加揭示的成本微不足道, 所以相关性成为判断披露重要性的首要标准。另外, 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 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 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注重实质, 即应使交易或其他事项按实质和财务事实而不只是按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在实际工作中, 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 因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就必须以实质胜于形式作为重要原则。例如, 会计核算上将融资注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就是因为从经济实质来看, 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这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客观, 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会计政策选择机制设计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企业管理当局, 这一理论基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广泛分离, 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出现的现实。管理当局作为企业资源运营的实际操作者, 具有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同时, 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出现大量的机会主义, 损害了企业各缔约主体的利益, 也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所以企业应根据会计所处的环境建立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执行会计政策选择内部环境的约束机制;而注册会计师、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
1、内部机制
公司治理是委托人、代理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 它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主体是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签约者, 会计政策选择以剩余控制权的形式出现, 是公司治理的对象, 会计政策选择权应当归属于企业各个缔约主体, 而不仅仅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因此,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关键力量, 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必须明确体现内部约束层次, 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到具体执行机构, 都应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 能够通过正规、合法、科学的程序实施会计政策选择, 以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 这些代表能够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 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 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具体执行机构则是构建会计政策委员和周期审核小组, 由其具体选择和审核会计政策。
2、外部机制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其权利由一系列的正式契约所规定, 这类契约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通用契约”, 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消费者权益法》、《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其中会计准则是会计政策选择最直接的外部约束机制, 它直接规定了企业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某种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的制定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 留给企业较大的选择权。因此, 应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和提升投资者品质等来建立健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约束机制。
四、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
会计政策选择权作为一种剩余权利应该属于企业各利益主体,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当有足够的重视。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来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保证此目标的实现,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坚持相应的会计原则, 还要设计完备的内部机制, 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当会计环境发生改变时, 企业应当在新会计理念和规范的指导下, 考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实际调查, 重新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需要的会计政策体系。本文在新会计准则理念指导下构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 籍以为企业作出符合自身的会计政策体系提供参考意见。
总而言之, 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 它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 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会计实务, 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吴水澎:会计准则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基本理论——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些看法[J].上海会计, 2008 (1) .
【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推荐阅读:
企业会计核算政策08-07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07-0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10-28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10-12
会计政策的选择08-26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08-31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10-03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10-30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11-02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