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的选择

2024-08-26

会计政策的选择(共12篇)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1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正式制度: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为了强制约束会计政策选择而出现的, 为了维持这种强制性, 国家不仅需要提供成文的规则, 而且要建立保证这种强制性的权威性的实施机制及惩戒制度。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财政部是国务院的一个部委, 其制定的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属于部门规章的范畴, 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法律强制力;再者,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这两个层次都强调了会计规则的强制力。2006年2月至3月间, 我国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分批发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次的会计准则体系从总的来看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和我国国情的统一, 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正式制度, 虽然在不断完善, 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会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做出明确规定。企业的千差万别、经济业务的错综复杂这些因素使得会计准则应如何对会计政策选择做出规定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而言, 下一步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系统建设是重中之重。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实施机制:CPA审计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 但由于会计的较高的技术性等因素, 会计准则并没有同时确立如何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这就需要实施机制来保证会计准则的落实。离开了实施机制, 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规定, 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 规定要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2006年初新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331号———期初余额》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被审计单位一贯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或对会计政策的变更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和恰当的列报 (包括披露) 。”第六条进一步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期初余额是否反映上期运用恰当会计政策的结果, 以及这些会计政策是否在本期财务报表得到一贯运用。当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这些变更是否恰当、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列报是否恰当。”由此可见, 新的独立审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 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的监督作用。

注册会计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 加上多为常年审计, 是除了公司管理层以外最清楚被审计上市公司情况的人, 能够发现上市公司不合法或不当选择的行为, 并可以在审计过程中, 通过协商和谈判, 引导上市公司进行公允呈报。因此, 在会计政策选择博弈过程中, 依据博弈规则行使裁判监督权的注册会计师的执行作用不可低估。

三、会计政策选择控制的非正式制度:内部控制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第2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助于经营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预期目标。会计政策选择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职业判断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约束下进行才能结合经营者的意图和企业的目标。从会计流程看, 每一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 这些判断的过程中, 都会涉及会计政策的选择, 内部控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是适当的, 可以以内部控制规范来强化会计准则的强制作用。我国紧随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也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并对与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相关的、可能会对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提出具体要求的控制规范、对与财务报表编报相关的控制规范和为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制度支持的控制规范予以明确, 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内控机制。当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也存在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例如要使股东利益真正得到保护就要进一步增强董事会的功能, 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 但是具体规范未对我国的董事会内部控制进行规范。

综上所述, 控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应是内部控制的一项职能。可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未对会计政策选择做出明确规定, 这是内部控制规范不完善的地方。在一个完善的会计政策选择控制机制下, 由董事会、经理、会计负责人组成的内部控制链应对会计政策选择起直接的控制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企业相关者的利益, 而仅靠市场力量无法形成一种对会计政策有效约束的机制, 所以必须人为设计或强化会计政策选择的控制机制。针对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和问题, 一个完善的会计政策选择控制机制不仅由政府加以监督, 更应由企业的各方利益主体参与, 并由正式制度——会计准则、非正式制度——内部控制及其实施机制——CPA审计组成。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2

有效的纳税筹划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亦要兼顾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是否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要视其是否满足五项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否则计入当期损益。

值得注意的是准则中有关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判断均难以在实务中有效实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而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关于研发支出的税前扣除理由,国家税务总局12月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从事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当期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并允许再按当期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税法的规定通常是硬性的,而研发活动本身以及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却是柔性可控的。

另外,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亏损可在5年内于税前扣除。

基于以上法规,假设企业实行5年的滚动预测,那么,企业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纳税筹划,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活动,逐年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资本化处理,以此达到平滑各年利润,减少各年的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不断增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注意制约研发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尽量用于那些即将完成的研发项目,以促使它们尽快转化为无形资产,转变企业经营的不利趋势,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费用化处理,尽量避开出现亏损的局面,待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后,再考虑增加研发支出,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例一]ABC公司为开发一项新技术共发生研发支出550万元,该项目于年底前完成。

当年不考虑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为80万元,预计未来5年不考虑20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140万元、160万元和180万元,假定公司2012-中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基于以上预测,ABC公司可将研发支出中的500万元界定为资本化支出,其余的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2012年末纳税申报时将500万元的资本化支出转作为无形资产列报,当年所得税前不予扣除,但从起按其成本的150%即750万元,分10年摊销,每年摊销75万元。

这样公司2012年扣除研发支出后的税前利润为5万元,预计2013-20的5年内,扣除了上述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应纳税所得分别为25万元、45万元、65万元、85万元和105万元,5年间每年的所得税税负较无形资产加计摊销扣除前大幅下降。

可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可只局限于当期,而是应当在合理预测未来应纳税所得的基础上作跨期的考虑。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3

[关键词] 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信息 对策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意义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会计政策选择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它保证了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法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即会计政策是企业贯彻会计法规,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方针,是在会计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会计法规规定的具体应用。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通过会计政策的规范,约束了各管理主体的具体会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管理主体在会计核算中的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其三,会计政策选择是决定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财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所以,会计政策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财务信息使用者具以进行的经济决策的正确程度,从而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和健康发展。最后,选择企业会计政策,可以确保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而这些财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券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

二、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实证研究也部分地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通过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配股现象。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格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本线,不惜代价采取合法或非法手段力保10%,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微利现象。已经有一定或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上益率保持哪怕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损就行;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与盈利或是首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下伏笔。这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作利润和粉饰报表的手段主要有: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潜亏挂账;利息资本化;巨额冲销;坏账准备;存货计价;收入的实现与确认;长期投资的计价;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伸缩等。以上种种形行为和方式,无一不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监管,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集团博弈斗争的结果。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会计政策逐步有了较大的可选择空间,而允许企业有微观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本意是让其能选择最能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却成了企业经营者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并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导致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主要是:

1.利益驱动。众所周知,当前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他们取得工资奖金的具体数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标准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亏损)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由于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管理人员为取得更多的奖金以提高其现值,往往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出于政绩考虑。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待遇与其经营业绩挂钩,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就相应地授予什么级别的荣誉称号。这样,厂长经理们为了自己的仕途,就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由于国有企业跟当地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地关系,地方财政、政府目标都跟企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于迎合政府偏好,企业管理当局也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3.筹措资金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行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急需贷款时,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够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

4.达到上市的目的。为了从证券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许多公司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根据我国证券法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连续三年盈利的经营业绩。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及上市,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盈利。

5.在出资的需要。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就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但是,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 的配股有严格要求。有关 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属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的公司略低,但也不能低于9%。在这种监管措施的影响下,10%的净资产收益率便成了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业绩优 及发展的分水岭。净资产收益率10%以上意味着该公司具有资本扩张的能力,而资本扩张被看作是公司发展潜力的象征。于是,监管措施的影响、公司自身对配股资金的需求以及投资者简单的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存在,促使企业在会计年度结束时测算本年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若达不到就会做系统工程,重新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的净资产 收益率达到10%。

6.逃避处罚。上市公司并非公司股票一上市就万事大吉,由于经营业绩不好会受到各种处罚.首先,凡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公开做出解释和道歉外,将停止上市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有的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还是会 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其目的。其次,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按目前情况,公司取得发行股票且上市 交易的资格非常不容易,公司股票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是莫大的损失,而且丧失上市资格意味着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因此,上市公司为保住上市资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有利自己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利用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延期确认收入及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等方法转移不良资产,获取暂时收入,都是十分常见的手段。

7.为了逃避税收。在一些“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内部 人认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在我国先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国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的会计政策,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

三、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措施

1.企业应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将是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要。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做出了特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企业应注重会计政策选择效果的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業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不断加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在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4.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我国企业应在遵循其他报表信息揭示的一般原则下,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公正性,使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越来越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立军:《企业会计政策及选择原则的探析》,人大复印资料, 2005年

[2]戴德明:《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4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固有风险的基本理论

会计政策属于政策定义的延伸, 会计政策实质上是企业财务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一定环境下, 应用于会计这个特定对象有着具体的内容和含义, 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最能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的总称。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当前环境下,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 对特定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是会计准则, 它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容仍然难以举尽, 其本质是为目标服务。

会计政策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行为, 在解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上,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明确显现出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性, 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 会计准则基本构成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界限。

会计固有风险特征包括会计固有风险的客观性、会计固有风险的隐蔽性、会计固有风险的可变性、会计固有风险的不可计量性和会计固有风险的单一性。具体地说, 由于客观原因会计反映不可能尽善尽美, 会计固有风险多发生在会计日常账务上, 风险的暴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新风险产生, 并在各个会计期间体现的程度不同, 本身就难以确切地量化与表示, 其单一性, 只能给使用者带来损失, 不能带来收益。

会计固有风险来源包括会计前提假设的缺陷、会计目标不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计量基础的多样性、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固有风险的后果是会计固有风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侵蚀市场经济的诚信基础、不利于公司的生存发展。会计固有风险加速非会计固有风险的恶化, 引发社会对会计界的信任危机。

二、会计固有风险具体表现形式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及固有风险。“契约”一词源于拉丁语Nex, 契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契约理论在早期主要是完全契约理论, 既指一种协议过程和结果。不完全契约理论最早由麦克尼尔提出, 经济学意义上的不完全契约是指对于未来的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包括进去, 并且一些相关信息不能被第三方证实的契约。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 会计准则是不完全的合约, 建立的必然是一种框定关系的协议。

完全契约假设契约方是具有完全理性的,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遵循原则导向。这就导致会计准则中存在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也就是说,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准则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必然结果。在会计契约中增加大

量、详细的条款甚至会更可能引起争议, 在现实中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即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可能并不合适。即只能建立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 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如对钢铁企业和医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问题, 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不完全契约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它做了如下重要假设, 一是所有或然状态的不可描述;二是环境的复杂性;三是信息不对称;四是第三方的不可证实性。拥有完全契约的理性当事人可以预见所有或然事件, 签订契约的各方拥有会计信息的数量是不同的, 缔约的环境非常复杂也使得在现实中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合法性, 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固有风险也一直存在于会计准则中。是造成会计固有风险的直接原因, 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中注协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固有风险的动因, 要认识到会计固有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是原则导向的结论。要认识到会计固有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遵循理论防范会计固有风险, 会计准则制定者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会计准则规则必须十分明确;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会计固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有限条件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减少人为因素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会计政策表面上看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强调从不完全契约理论来解释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 从行为人道德规范上加以引导, 通过会计伦理的建设, 提高会计政策的公允性, 把会计固有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

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 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人为因素, 也必须遵从理论发展规律,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会计准则导向是由契约不完全性所决定, 人为力量只能顺应理论发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既要考虑到人为因素, 也必须遵从理论发展规律, 减少会计固有风险的发生,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会计准则导向是由契约不完全性所决定,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应当有多重解释, 人为力量只能顺应理论发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煜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现状·选择原则·影响因素》, 《会计研究》, 2004年第10期。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5

关键词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信息

1 引言

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如何按企业经营管理要求提供会计信息,如何让会计信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然而,会计信息是靠会计政策的规范来生成的,不同的会计政策规范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通常,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总有许多认可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企业应当在国家会计法规(包括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地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某种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探讨 篇6

摘要: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现代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将会计政策选择作为重点内容,只有最恰当的会计政策才能避免会计作弊事件的发生,所以企业应通过选择正确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这对推动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层次迈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问题;选择建议

一、前言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原则与方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开始意识到会计政策的重要性,其不仅与企业会计事项初始发生至会计报表编制等全过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会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充分了解企业的盈亏状况,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不当对企业的利益分配、投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其能否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发展,从而使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内涵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根据特定主体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以及程序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多种会计原则与方法进行定性及定量,从而帮助企业完成拟定会计政策的整个过程被称为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在选择过程中会受到国家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的约束,只有在会计规范体系的约束下才能帮助企业正确选择会计政策。现阶段我国会计政策主要由强制性会计政策和可选择性会计政策组成,其中强制性会计政策主要由我国现行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行为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会计政策为主要内容,企业在执行强制性会计政策过程中不允许其根据自身需求来对其进行变更,例如,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划分以及会计报告期限格式等。可选择性会计政策是指国家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中留给企业自行进行选择的一些会计政策,例如,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以及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会对企业会计行为中的报表编制等全过程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会直接反映在其经营成果方面,这是因为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于同一种会计事项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进而会对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盈亏状况、利益分配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产生极大影响,所以现代企业要结合自身产业的实际情况来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从而使企业通过会计行为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公平对待各方面利益,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会计报表中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水平。

三、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因素分析

1.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

现代企业必须要遵循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准则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所以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合法性这一特征,在其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银行法以及证券法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会产生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是否可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例如,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该类产业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同时也意味着其会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极大影响。

2.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目的

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均有着不同的经济目的,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均会制定不同的经济目的,而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目的往往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例如,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为了减少税收支出会采用增加费用的方式来使其报表中出现亏损,这样便可以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税收支出。再者,部分企业为了在经济市场中获取更多的投资则会对会计报表加以粉饰,通过编制虚假利润的方式来吸引社会投资,还有企业会通过选择平滑利润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盈利,帮助企业可以达到上市的目的等。

3.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不仅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员工以及顾客的利益等,同时也要注重其是否会对政府、债权人、供应商等多方面利益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是因为上述多方利益主体都希望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偏向己方,这也是导致一些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具备公允性的主要原因。例如,政府作为经济市场中的一方利益主体以税收为主,所以其希望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政府便可以从企业中获取更多的税收收入,但是该种会计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说其十分容易受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4.企业的经济形势

现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经济形势也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对的是十分萧条的宏观经济形势,则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均会以稳健的会计政策为主,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该种经济形势下的自身实力不会受到影响。现代企业在面对十分蓬勃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抛弃所使用的稳健会计政策,而是采用一些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来推动企业在该阶段可以快速发展,帮助企业在整个经济市场中进一步开拓市场,所以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形势这一关键因素,否则势必会对企业未来发展态势产生一定影响。

5.会计人员业务能力

商品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是企业关注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会计行为中往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与诱惑,部分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会采用一些有失公允的会计政策,并且在其会计行为过程中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擅自改动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报表的粉饰来掩盖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部分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较差难以正确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导致企业的会计行为与整体经营管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其不仅要选择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同时也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能否满足企业发展要求。endprint

四、解决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认为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依旧存在较多的弊端与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不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所以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加以限制,如果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给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过大,则部分企业会投机选择会计政策来为自身获取一些不法利益。再者,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过程中应处理好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这是因为当前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依旧要考虑商法、税法等经济法规,只有让会计人员在会计行为过程中避免受到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才能确保其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具备良好的公允性、真实性。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应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会计准则作为重点,这是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会面临更多较为复杂的会计事项,如果现行会计准则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规定一些较为超前的经济业务,则会导致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具有最大程度的选择权,所以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过程中应确保会计准则具有前瞻性,这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正确选择会计政策。

2.加强社会职能部门的监督

本文认为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注册会计师予以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中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要求每一个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都要重视其给予的意见,只有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检查制度才能不断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再者,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在我国企业监督环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监督过程中的审计质量,一般可以采取将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告知全社会的方式来实现对其的社会监督,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各项问题。

3.基于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会计政策

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面临不同的环境、经营规模以及经营状况,所以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其必须要基于上述几个方面来选择会计政策,只有遵循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才能真正的反映出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这对确保会计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公允性、有效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折损较大、更新较快的企业则要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计提折旧,所以本文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其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这一原则,要根据企业自身环境的不断变化来灵活的选择各种会计政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仅是其经营管理中简单的财务问题,其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未来发展态势产生极大的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盈亏状况、利益分配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均有很大联系,所以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烟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规范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9)

[2]唐雪涛.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3(1)

[3]欧阳晓春.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3(37)

[4]蒋格格.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1)

浅析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7

基于此, 本文从会计政策的含义入手, 提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并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 使企业的财务活动更加稳定, 保证资金更加安全, 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企业在以后的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开展活动提供参考和重要依据, 这对于企业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

“政策”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有多种含义: (1) 《新华词典》的定义为: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历史路线而采取的行动准则。 (2) 《韦氏词典》的定义为:政策是指特定主体 (政府机构、组织、个人等) 从备选方案中根据给定的条件所选定的用于指导和确定当前行动和决策的总则。

根据理解, 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四点含义: (1) 政策是某一特定主体有意识制定的, 用实现或者影响既定目标的产物; (2) 政策有预定的目标或直接的作用目的, 其核心构成政策意图或思想。通过主体的活动得以贯彻实施; (3) 政策的内容在层次上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一般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以特定的环境为依据而制定的规则、条例、方法和措施等; (4) 政策基本属于准法律性质的范畴,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效力。

会计政策属于上述政策定义的延伸, 但应用于会计这个特定对象有着具体的内容。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政策的含义是指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核算、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时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即企业在政府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

1. 会计政策选择权监管能力较弱

由于中国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国家作为大股东, 存在着所有者的缺位现象, 大部分法人股约束弱化, 而小股东又无能为力且不愿意参加公司治理。在公司治理的结构中, 中国公司监事会成员75%以上来自公司内部。监事会在法律上被赋予了应有的监督权力, 缺乏足够的制约企业决策行为手段, 因此监事会的监督权经常流于形式。监事不知事, 监督不力的现象广泛存在上市公司中。

2. 会计政策选择在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的确定是一个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的全部过程。作为一种理论, 应该具有应有的适度超前性, 它不仅仅能够诠释会计实务, 并还要能预测未来趋势。中国会计准则的超前性表现在对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长期工程合同的规定以及对所得税核算方法的规定上。委托贷款这种投资形式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并不常见, 中国大部分公司仍采用应付税款法。国外的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则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这些政策的规定表现出极大的前瞻性。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较差。

3. 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统一选择程序

很多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 选择程序和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统一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 产生了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 自由确定资产的折旧率, 合并会计报表自愿的扩大范围, 提前或延迟确认的收入, 改变长期投资价值的方法。例如对存货的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可以采用不同的比例, 对费用的归属期选择与间接费用的分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残值和在产品成本的估价可以采用不同标准。这种做法的意义是使上市公司具有灵活的理财自主权并且提供了相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

4. 会计政策选择人员综合能力较低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能力, 它是指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时, 根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等一系列的会计标准并结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考虑现实和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 分析、判断、选择经济的交易和事项的决定,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职业判断会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 例如主体因素, 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增加了会计处理的空间, 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情况下, 中国会计人员不善于运用职业本质和职业判断的分析方法来思考会计概念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 当有新的复杂的业务需要处理的时候, 他们不想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进行综合判断, 找到一个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而是借助外界的帮助或是借用其他单位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有的甚至会模仿其他单位的处理方法, 不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目前中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低, 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建议

1. 不断完善会计政策法规

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要继续完善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新的与国家会计准则标准相一致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宏观会计准则的完善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于优化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的经济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的过程和时间都还比较短, 各项和会计政策相关的法律都还不是特别完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规范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首先应该保证各项会计政策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尽量使资本市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此外, 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要保持广泛的民主参与性, 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增添新的活力。

2. 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企业行为。企业的经营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因此, 要实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最优化, 就必须首先实现企业行为的最优化。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从而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过程中, 要加强公司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 建立相应的薪酬激励政策。同时, 还要赋予企业实际经营者更多的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权利,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监督制度。

3. 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8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目前,我国会计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强制性会计政策是国家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由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内容。如会计期间的划分、会计年度的起止日、记账方法、记账本位币、会计要素划分及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报告的构成、格式、编报期限等。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包括: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借款费用的处理等。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会计报表。

(一)企业政策选择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

以存货计价方法为例,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等产生影响。

例1:某材料期初库存100公斤,每公斤10元,10日购入50公斤,单价12元,价税款以银行存款支付,20日出售100公斤,每公斤售价为15元,收到价税款已存入银行(增值税税率为17%)。

1. 先进先出法:

分析:购入材料支付600元,增值税的进项税额102元;出售材料获得的收入1 500元,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255元。销售材料的成本为100×10=1 000(元),期末库存材料的成本为600元。

会计报表:货币资金:1 053元;存货:600元;应交税费:153元(100×15×17%-12×50×17%)。营业成本:1 000元;营业收入1 500元,形成利润500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 755元(1 500+25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702元(600+102)。

2. 加权平均法:

分析:购入材料支付600元,增值税的进项税额102元;出售材料获得的收入1 500元,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255元。材料的单位成本=(1 000+600)/150=10.67(元);销售材料的成本=10.67×100=1 067(元);期末库存材料的成本=1 600-1 067=533(元)。

会计报表:货币资金:1 053元;存货:533元;应交税费:153元。营业成本:1 067元;营业收入:1 500元,形成利润433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 755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702元。

比较:因选用的会计政策不同,对利润的影响额为67元。

同样,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以成本计量的,既要计提折旧,还要计提减值准备,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需计提折旧,也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例2:甲企业为从事房地产经营开发的企业。2007年8月,与乙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约定将甲公司开发的一栋精装修的写字楼于开发完成的同时开始租赁给乙公司使用,租赁期为10年。当年10月1日,该写字楼开发完成并开始起租,写字楼造价为9 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9 200万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2007年10月1日,甲公司开发完成写字楼并出租:

2007年12月31日,按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报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增加9 200万元,“生产成本”项目减少2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增加200万元(利润总额增加200万元)。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假设2007年计提折旧20万元,未发生减值):

2007年10月1日的处理同上。

2007年12月31日:

会计报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8 980万元(9 000-20);“营业成本”项目:20万元(利润总额减少20万元)。

比较分析:在房地产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采用成本计量多形成220万元的利润。

(二)会计政策的披露

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采用的重要的会计政策,不具有重要性的会计政策可以不予披露。企业应当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包括: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5.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为取得生物资产而产生的借款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6.无形资产的确认;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8.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9.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10.借款费用的处理;11.合并政策;12.其他重要会计政策。为避免企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会计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除非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发生会计政策的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二、会计估计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不同的会计估计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对会计报表形成影响。

例:某企业购入价值20 000元的管理用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税法允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各年未抵扣折旧前会计利润均为500 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率为25%。

1.直线法:

第一年:因企业在会计上和税法上均采用直线法,所以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500 000-20 000/5=496 000(元),应交所得税=496 000×25%=124 000(元);而且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相同,均为16 000元,也没形成暂时性差异(即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那么所得税费用也是124 000元(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分析:在直线法下,计提的折旧为4 000元,所得税费用为124 000元,从而形成的净利润为372 000元(500 000-4 000-124 000),交纳所得税124 000元。

结论: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固定资产”项目:16 000元,“应交税费”项目124 000元,“管理费用”项目:4 000元,“所得税费用”项目:124 000元,“利润总额”项目:496 000元,“净利润”项目:372 0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计提的折旧=20 000×0.4=8 000(元);应纳税所得额=500 000-4 000=496 000 (元)(因为税法只允许扣减4 000元)。应交所得税=496 000×25%=124 000(元);计税基础=20 000-4 000=16 000(元);账面价值=20 000-8 000=12 000(元)。

因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从而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16 000-12 000)×25%=1000(元)。所得税费用=124 000-1 000=123 000(元)。

分析: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计提的折旧为8 000元,当期所得税费用为123 000元,形成的净利润为500 000-8 000-123 000=369 000(元),交纳所得税124 000元。

结论:“固定资产”项目:12 000元,“应交税费”项目:124 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1 000元,“管理费用”项目:8 000元,“利润总额”项目:492 000元,“所得税费用”项目:123 000元,“净利润”项目:369 000元。

比较:折旧方法不同,会造成年折旧额的提取不同,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损益的折旧费用不同,从而影响利润额。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形成的净利润比在直线法下形成的净利润少3 000元。无论采用的折旧年限是多少,折旧方法是哪种,当每年的获利水平相同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交纳的所得税总额是相等的,交纳的所得税也是相等的。

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及其发展 篇9

(一) 会计政策按其所覆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 宏观会计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发布的为提高会计质量、规范企业单位会计行为准则的总和;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时候, 在国家规定的会计法规内, 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去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方式。

(二) 企业单位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在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客观、有效的财务信息, 但由于企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可以根据经济事项需求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这也为企业单位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提供了法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说会计是一门精确性较强的学科, 但由于其实际上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一些经济事项自由选择会计决策的特性, 所以说事实上, 会计管理方法、会计理论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三) 一方面, 会计主体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财务报表编制的目的是在于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为其作出投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信息相关利益使用者做出不一样的投资决策行为和不一样的利益分配, 最终影响整个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公司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 总是会倾向于采用有利于自己发展和生存的会计政策, 但不一定能真实、客观、有效的反映实际上的财务信息;而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则希望企业单位提供的财务真实、客观, 以便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投资决策行为, 反过来利益相关者的投资行为又会影响企业单位的经营, 所以说, 会计决策选择的本质就是企业与相关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各方相互合作、相互博弈的过程。

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一) 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单位中, 管理者充分掌握着企业的信息, 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会从分红计划和平滑收益出发来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同时, 企业单位所有者给到管理者的报酬是以管理者所创造出来的业绩决定的, 所以管理者可能会为了提高自身的报酬,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的手段来对利润进行操纵。另一方面, 在企业单位业绩不佳的时候, 管理者为了给投资者树立稳健的经营形象, 迎合资本市场对企业稳定性的偏好, 也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的手段来营造稳中有升的财务形象。

(二) 利益相关方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在股权结构的企业单位里, 债权人、股东是对信息的掌握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其为了维护其产权利益, 保障资本运营的安全性, 在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 往往会采取有利于资本保全的政策。一般情况下, 他们会要求在稳健的前提下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 允许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入, 且可以多提补偿成本。债权人则考虑限制企业单位在经营成本、固定资产、现金流量方面对其不利的影响的原则来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三、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实务的启示

(一) 分步发展与逐步完善会计政策的选择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向市场经济发展演进的过程, 全国各地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 各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也千差万别, 现在的会计政策还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用于所有的企业单位, 而是要根据客观经济改革发展的形式分步骤、逐步推进。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程度和范围, 应该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分阶段确定。另一方面, 政府制定的会计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和时间内, 其有理性还是比较有限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熟悉, 往往会被市场主体发现破绽和漏洞, 在利益的驱动下, 市场主体会钻漏洞谋取利益, 而政府一旦发现这些漏洞存在的时候, 便会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来堵塞漏洞, 因此政府和市场经济主体又会展开新一轮的针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

(二) 会计政策选择是相关经济主体利益再分解和再融合的过程

会计政策选择和制定是相关利益方为了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权衡博弈斗争的过程。会计准则和政策, 从策划、制定到企业单位实施应用, 每个环节都会有会计选择行为的存在, 利益各方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参与到会计选择的过程中。会计主体与利益主体就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博弈, 政府出台的会计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就市场利益主体博弈进行妥协均衡的结果或是产物, 所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既是经济利益博弈也是政治利益博弈。另一方面, 会计政策选择也是企业内部利益的调整和划分。在做每一次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都是为了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通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或是力图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与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博弈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经济实践中会计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 促使企业单位的会计实务越发完善并且能够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和分析控制。所以企业单位应该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 总结其使用带来的经济成果和效应, 从而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 会计政策选择应坚持实用化和理性化统一

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具有自由化和低层次的特性, 在选择会计政策对某些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 其考虑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为了能够获得纳税好处或是为了获取融资项目。很多企业会通过使用盈余管理手段将财务报表做成亏损或是没有获利, 从而避免纳税或是推迟纳税,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 财务报表就很难做到客观、准确、有效性, 导致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也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 今后我国的企业将会全面考虑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坚持成本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减少会计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国家在制定会计政策的时候也要逐步实现法制化, 从而使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更加规范并向高层次发展, 实现我国会计的现代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家制定的宏观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还是企业单位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实际上都是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相关利益使用者和政府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 这些利益方之间的博弈一方面会使会计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一方面会使社会财富和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会受到来自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因素的制约, 也会对社会经济利益分配起到杠杆和提供决策信息的作用;同时, 会计政策也是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 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 也直接规范和约束会计实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政策总会出现漏洞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 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还是会存在于经济活动中, 所以会计准则和理论应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提高社会对其公认度, 并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实现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高绍福.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历史, 现状及趋势[J].现代商业, 2011, (32) :23

[2]蒋国辉.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 2010, (15) :74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工作,选择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业务更加复杂多样, 财务信息质量将更多的与会计政策选择相联系, 会计的确认、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与报表的生成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程度, 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和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 进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学者提出,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 为减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 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 但是,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却给予了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内涵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定义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 (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 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 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 从会计政策的角度,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 如会计期间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等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如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 就不得随意变更, 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显著提高, 也使企业会计政策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 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如何选择会计政策, 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致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 甚至影响社会经济。

1. 经济成本因素。

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各利益主体通过会计信息获得收益。经理及股东均希望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提高其所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 (1) 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发生的费用使经理和股东拥有的利益减少; (2) 为了理解会计信息、增强职业判断能力而支付的教育、培训及信息搜集费用; (3) 信息质量的提高经理及股东带来的损失, 如政府可能因为企业利润过高而干预, 或使企业存在潜在的被收购行为等。如果增加会计政策选择的投入, 无论这种增加来自政府还是经理和股东的自愿行为, 都会使企业成本增加, 考虑这些成本是必然的, 这就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成本如果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 这一政策的选择就不经济, 且毫不必要。如果某些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过高, 就会造成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缩小。

2.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因素。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仅是记账方法和盘存方法的选择, 更是对确认、计量、控制、报告和分析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和选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权衡, 积极参与筹资、投资、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决策, 选择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同时, 会计人员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产生出来的, 会计人员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会计人员选取会计政策的空间。目前, 上市公司通过滥用会计政策时操纵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 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比弄虚作假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更具隐蔽性。会计职业道德以职业良心和职业精神为核心, 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正直、客观的工作态度。正直要求会计人员在选取会计政策时平等对待各契约主体的利益, 不存在损害某方利益的动机, 客观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职业道德强调会计人员对各契约主体的贡献, 对社会的贡献。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旨在促使企业在准则、制度允许的前提下选取会计政策,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后果分析

1. 选择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国外企业的动机大同小异, 并体现自己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概括以下为几个方面:

(1) 规避市场管制动机

目前,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 政府对企业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公司为了达到目的, 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与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 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应对市场管制规则, 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

(2) 隐性的分红动机

一般来说, 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 为了提高货币收入水平, 经营者有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动机。但是,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 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 要有政治前途, 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 如扭亏等, 这些目标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 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短期化, 不考虑企业未来的长远利益。因此, 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 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来得“立竿见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经营者可能会选择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3) 债务契约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契约假设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 财务状况较好的, 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上市公司基本不存在为债务契约而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 只有那些丧失配股等股权融资资格, 以债务融资为主的公司, 才可能有明显的为债务契约而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

2. 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不仅仅是企业会计核算技术规范的变动, 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

(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影响, 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政策选择在两个环节易于引起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 二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许多项目的会计处理都掺杂人为的估计和选择, 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的处理方法都各不相同, 这样会加剧会计信息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面, 并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 如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与可比性, 造成投资者决策失误等, 所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以不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前提。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所谓经济后果, 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它首选影响管理者, 然后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这是由于会计政策的变化, 管理者很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实际经营策略, 从而可能影响公司价值。经济后果的出现, 按照司可脱的观点, 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扼要地说, 它们源自企业签订的契约, 特别是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影响, 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 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 管理人员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的可靠信号披露内幕信息, 解决企业内外部利益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总之, 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但会影响企业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四、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不规范的原因

1. 会计政策自身的不完备性。

(1) 会计准则、制度自身不完备性, 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制约。

(2) 会计准则的普遍适用性与经济事项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成本和收益权衡的结果, 一项制度 (准则属于制度的范畴)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因为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作用往往是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风险企业的同类经济事项甚至性质模糊的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同一准则进行处理, 或者某一事项可以采用若干不同的处理方法。

(3) 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人们在进行决策选择时, 总不能避免与未来打交道, 但未来究竟如何, 却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把那些无法预料和难以测量的变化定义为不确定性。

2. 操作领域的不规范性。

在这些不规范的会计选择中, 滥用会计政策的现象极为普遍。滥用会计政策, 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时, 未按照规定正确选择或随意变更而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有时, 对于合理选择和滥用会计政策之间仅仅有一步之差。目前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

(2) 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在同一事项或交易的会计处理中, 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这一特征, 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五、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我国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 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应适当分散股权, 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 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一是改善董事会结构, 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二是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 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三是尽快推进国有股及法人股流通, 切合实际改变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

3.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 上市公司在无法通过“实质业绩”实现“报表业绩”时, 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因此,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 特别是巨额亏损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4.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现有的会计人员, 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使其知识得到更新;对不称职的会计人员要调离会计工作岗位;要坚持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 培养一支具有风险意识、廉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参考文献

[1]程明娥.谈会计政策变更.财会月刊:会计版, 2005 (4) , 55.

[2]郑春美, 张巍.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6) .

[3]刘华珠.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J].当代经理人, 2006 (11) .

[4]叶陈云.试论会计寻租、会计管制及其经济效果.会计之友, 2004 (3) :14-15.

浅析新时期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 篇11

关键词: 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工作 知识经济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经济,科技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面世,形成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逐渐向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更复杂,知识经济、会计行业无疑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变得更多样化,企业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会计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计政策选择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信息质量高低,进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那么知识经济给会计工作带来哪些挑战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会计目标、计量及控制体系受到了挑战,知识经济让知识产品和企业资产无形化,会计计量难度几何增长。会计内部的控制体系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其次是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出挑战,具体表现在知识产业产品的个性化、高增值性和高风险性。笔者首先介绍会计政策相关概念,并根据会计工作的挑战对规范政策行为提出几点对策。

一、会计政策相关概念

会计政策指企业会计在核算时应该遵循的具体原则和企业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首先应当有政府按照会计准则和现阶段会计制度制定的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工作原则和方法,其次企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提供的一些会计原则中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政策当中,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借贷记账法、资产划分及会计报告格式等属于企业必须执行的会计政策。非强制性的会计政策指对同一种经济事物不同类型的会计处理方法,像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存贷是企业成本的计算等,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一定的余地。但非强制性会计政策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尤为慎重。

在企业进行经济业务时,一些强制性企业政策必须遵守,由于会计工作的模糊性让一些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必然,会计对象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会计工作实际上并不准确,会计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为因素产生的选择问题,并且我们无法用对和错评价会计工作,为多种会计政策并存提供条件,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条件和因素

在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呢?通过定义知道,对同一经济业务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时,企业才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企业管理层面上的,企业的会计政策与特定社会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其选择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并且其选择要符合目标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有很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成本因素的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财务信息质量,而财务信息质量与企业收益息息相关。在政策选择上,首先考虑获取利益的多少,除了获取的利益外,选择政策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内,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的费用、增强会计职业能力和判断力的教育费用及提升信息质量产生的费用等。其次是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因素的影响。会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对记账方法、计量、控制、报表、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上,这就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各种影响因素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决策。再次是会计工作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都会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及对策

(一)动机

1.减少社会市场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的管理下,企业的交易、配股等行为都受到政府制定的会计指标的管理。企业为了赢取更多利益,往往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操控利润和减少市场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利益最大化。

2.隐形分红。

会计利润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为了提升自己的分红、工资收益,企业管理者会选择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

(二)改革

1.完善会计准则,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

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尽可能完善企业会计管理结构,尽量健全企业内部的约束力度。在具体改革中,首先应当改善董事会结构,提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督力度。其次,企业要尽可能解决现阶段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

2.加强对公司会计政策的监察力度。

上市公司上报业绩时往往选择会计政策重组等方式实现其筹资的资格,因此,加大对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亏损较大公司的会计政策监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会计政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升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会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信息质量,因此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等培训工作,对不合格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剔除,对新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保证持证上岗制度。最后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升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温琳.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翟胜宝.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J].会计研究,2009,03:11-17+94.

[3]杨成文.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J].会计研究,2005,09:8-13+95.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 篇12

(一)会计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会计实务的多样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具有现实意义的条件是对于同一个经济业务被允许的会计方法的处理有着不同的选择时才生效,因此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

会计业务拥有着不确定性。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由奈特发表的著名论文中,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种是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即风险。另一种无法采取随机事件确定的概率计算。这两种不同的范畴区别在于:前一种情形对于可能的状态分布是已知的,而不确定性是因为人的认识的局限使得对未来和可能的状态的预期有了偏差。

会计领域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企业的管理人员凭借自已的工作经验,来估计对对方企业的信用,做出对应收账款收回的判断,这就使得应收账款收回的比率成为会计判断中相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不同人的选择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管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或企业的经济性质在经济社会中都体现出多样化,不同类型企业会采取会计准则来成为企业的指导准则。企业经济性质决定了每种方法的会计事项的实际处理。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和客观必然性

1.会计政策选择的三点阐述。首先,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该对与其具有关联利润的不同方面来真实的披露信息。其次,是影响种类繁多和日益繁琐的企业会计实务。由于完全不同的商业氛围,企业的不同决定规模经营也不一样,体现在公司的财务现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要合适且合理的披露会计原则就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第三,会计计量和报告两者主观能动。人们主观的希望采用会计计量和报告过程的方法进行提供稳定真实的会计信息,这些是要由货币计量来作用的。

2.客观必然性的产生。第一,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会计确认和计量,初始确认和经济交易的计量和确认并且在这之后再次进行。第二,会计从业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和公平。第三,变化的会计环境就要摸索和筛选适合企业的会计政策,来确保有效的会计信息,完整的企业经营目标。

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一)经济成本因素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构造、组织形势和资本收集方法、经济成长程度这一系列。会计信息的质量尤为突出的就是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效而变化,全部利润有关联者因为会计信息而获得利益。

(二)政治因素

通过国家和阶级与被反映的政治关系。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会计的执行步骤和方式,因为考虑到政治以及法律因素,企业为了减少对经理人通过会计数据与股东利益的政府的限制,需要一定的递延收入或减少会计政策会计盈余。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精神与物质财富,通常来说,提倡集体主义国家依赖整体与连贯性,倾向为使用审慎的会计计量方法,来面对将来事件得不稳定性。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经济影响的原因

首先是对是管理人员受到影响,其次是企业的投资者也受到了影响。不断变化的会计政策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战略的决策较容易被管理人员左右,公司利益受到损害。事实是,管理者可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内部信息的获取进行揭露,来减少企业内部和外部利润有所联系的人产生的信息交流不平等的现象。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1.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利润。现如今的企业,为减少管理成本,企业的股东和领导者都签有以披露的会计信息为标准的奖励标准、业绩标准,管理人员的回报受到会计信息显示的获利大小的影响。

2.对债权人的影响

会计政策的选择加大了债权人的合同成本和风险。当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时,如果获利,股东则拥有了多半的收益;如果失败,根据有限责任法的规定股东不需要赔偿所有损失,债权人要在责任范围内进行赔偿。

3.对企业的影响

关于成本。财务利益要想实现最大值就需要较低成本,由此可见会计政策选择也很注重追寻成本的最小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要尽可能的将成本降到最低。会计政策的不同企业成本也不相同。

4.对于政府方面的影响

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的宏观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理者的政策选择制约,以此加重政治成本。通常情况下,较少的利润报告会使政府降低对企业不利影响的选择并可能增加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四、会计政策选择策略

(一)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的提出

会计政策选择策略或盈利策略是泽米鸠斯基和黑格曼首先提出的,两人提出当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产生相反的动机应该如何抉择?通常来说管理者会认真地考量政治成本和合约对盈利的作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组合的选择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方法

合理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首先要充分把握好会计政策选择的流程,遵循收集、分析、决策和反馈信息四个流程。不断丰富理论和内容,促使会计人员学习新的知识,熟练应用新的技能,以便良好的进行会计工作。

五、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

法律体系存在许多漏洞,有法不依的状况屡见不鲜,这样下去会危害个人及社会的经济利益。为此范围的可试用界限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政策限制的多样性和差异作用于不同的约束行业,要对会计政策的多样性进行限制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给予区别对待的限制条款。

(一)建立一个正确的会计准则指导方向和激励机制

树立正确方向的会计和审计执业的会计准则可以基于广泛的原则来处理经济业务,我们需要对内部财务核算一个完整的,一贯的,明确的概念框架。

(二)制定会计政策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进性

由于相关利益者的作用,它会使会计政策的发展受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制约。为确保会计政策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随意修改和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结合我国的实情制定出切实可用,并且长远使用的会计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

首先,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而且应该有至少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报酬以及对一些重大关联交易给予建议。其次,要规范董事会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双方可以诚信对待的关系,并且要明确相互的责任。

(四)强化和确保管理层的监督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在公司不可以使审计机构仅仅有执行企业经营的董事构成,应该更多的由非执行董事构成,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谋私,让其监督和审计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与此同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以便在遵循职业素质操守的状况下,不违反法律。

(五)明确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减少选择空间

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进行确认并以此作为前提,能够清楚地了解规范性原则,降低隐瞒会计报表可发生性,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无法忽略的,然而我们国家的现在的状况是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落后,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不成熟,大大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引起高成本,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六、结语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利益,会计人员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既要坚持职业道德,还要对管理者经营目的得以贯彻,这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培养一支具有危机意识,专业知识丰富,较高素质的财务队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先驱条件。企业要从多方面规划和完善会计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所以选择正确的会计政策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栾甫贵.会计制度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8.

[2]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邵毅平.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J].上海会计,2006(05).

[4]陈继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J].财务与会计,2005(06).

[5]陈继初.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若干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结构防护下一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