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会计政策选择(精选6篇)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 篇1
截至2009年4月23日, 我国共有150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 共有507家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 其中, 378家的变更原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 (更名) 。从会计政策变更的角度来看, 绝大多数属于政策性变更, 并且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国家所规定答案政策性变更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一些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粉饰利润, 操纵公司利润。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及种类
会计政策变更是属于会计调整的一种, 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和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根据财政部200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政策变更可分为强制性变更和自发性变更。强制性变更指的是企业按照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的要求被强制地做出的变更, 强制性变更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 不以企业管理当局的意思表示为转移。自发性变更指的是在强制性变更以外的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变化要求来选择会计政策的变更。
二、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制度背景
目前所出现的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现象是有其根据的。首先, 会计政策变更有其法律基础, 根据200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 符合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的变更, 或者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变更, 是合法的变更。其次, 并不是所有的会计变更都属于合法的变更,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一是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二是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最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 “企业按照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时, 应按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如果没有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 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企业为了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变更会计政策时, 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三、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后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 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政策, 允许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然而, 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规范。因此, 大部分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变更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变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相关信息的质量, 不仅影响到财务信息使用者据以做出的经济决策的正确程度, 更加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和健康发展。
首先, 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导致的企业信息不对称,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扩大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不对等, 使得双方的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 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其次, 滥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误导经济行为, 使得企业内部传递错误的信息, 不仅对外部经营发展不利, 也损害了投资者和委托人的利益, 直接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秩序混乱, 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四、治理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对策
第一,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的现代产权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发展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也能够解决所有权虚化以及所有者缺位等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的任意性, 从而减少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滥用。其次,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征求意见稿) 》的相关规定, 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的各年度内公司治理的情况包括:董事会的构成及独立性、董事会工作评价、独立董事工作情况及评价、各专门委员会的组成及工作情况、监事会的构成及其监督作用、旨在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独立性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实际状况, 及与本准则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改进公司治理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提高会计政策变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可以防止经营者侵害其他股东的权益, 减少会计政策变更的滥用。
第二, 完善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滥用使得上市公司竞争秩序出现混乱, 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 因此,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 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首先, 完善和制订会计专门法, 目前, 我国会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许多上市公司都滥用会计政策变更, 但大部分都没有被查出来, 公司的经营者们心怀侥幸的心理穿梭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追逐企业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因此, 出台一部专门的会计立法是十分必要的。其次, 完善其他相关立法。目前,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和治理的其他法律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但仍没有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和治理做出很详尽的规定, 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对上市公司暂停上市或终止规定, 往往使得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自主选择性很强, 因此, 加强其他相关立法的制订和完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刘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04 (3) .
[3]、李维安.公司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 篇2
论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公共选择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会计信息和会计准则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必然是一项社会公共选择,各相关利益集团都竭力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成了一项具有广泛经济、政治后果的社会力量博弈和斗争。
作 者:戴奉祥 DAI Feng-xiang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刊 名: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年,卷(期):3(1)分类号:F233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 公共选择 博弈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篇3
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核算时选择具体原则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种企业内部行为,它是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广义的会计政策选择除包括其狭义的涵义外,还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使会计政策的制定朝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它是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会计的经济后果论是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经济后果论是会计学家泽弗在其一篇著名论文中首先明确提出的,是与“技术论”相对立的一种理论。“技术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范畴,它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真理性。而“经济后果论”认为,会计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范畴,它具有经济后果性。所谓会计的经济后果性,不同学者因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其有不同的表述,主要的表述如下:一是遵循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各个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和既得利益;二是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意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三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归纳起来,它们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会计的经济后果性通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体现;另一方面会计的经济后果性影响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说,如果会计没有经济后果性,就不会有会计政策选择,因而将经济后果论作为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充分依据的。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
企业管理层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执行者。既然会计的经济后果性需要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利益。
(一)有管理报酬契约的企业,企业管理层的报酬通常会和会计利润相挂钩,而会计政策影响会计利润,企业管理层就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在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中,经理人员更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
(二)有债务契约的企业,若债务契约中有以会计数据定义的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和费用的会计政策(亦即不再遵循稳健性原则)。如果在某种会计政策下预期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便会重新选择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企业越有可能违反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条款时,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报告收益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
(三)经济学家把政治活动视为财富转移的竞争,财富转移最直接的方式是税收,因此,所得税是企业要承担的政治成本之一。企业要想使其承担的政治成本降低,必然选择可降低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况且较低的盈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企业的政治成本越大,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转至以后各期的会计政策。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几乎不进行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或者说管理层对可能影响其利益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这种反常现象,该作何解释呢?对此,笔者的初步思考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要发生成本的,并且我国在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小,企业管理层首选的是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只有当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且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越来越大时,企业管理层才会转向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企业管理层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造成了他们对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需求的不足。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
早期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几乎完全被企业管理层控制,这时的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是执行层面的供给,是企业内部的供给,是隐秘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有一套公认的会计政策去规范企业相互之间会计信息的交流活动。由于从客观上来说,会计制度的制定不可能由所有企业共同制定,因此,政府介入就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方式。因为政府具有强制比较优势,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来发表意见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会计政策的制定权就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了政府手中。
会计政策制定权的变迁,表明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方式发生了变化。此时会计政策选择供给表现为制定层面的供给。它是企业外部的供给,是公开的供给,同时也是有限制的供给。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笔者认为,与其说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不如说会计准则增加了会计政策供给的透明度,规范了会计选择供给方式,减少了会计政策选择供给量。
可见,由非正式的会计政策过渡到正式的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制定权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政府手中的过程,就是会计政策供给由执行层面向制定层面变迁的过程,是人们节约交易费用、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的过程。
四、会计政策选择机制的完善
关于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理由是:从前面关于“供给”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主要是受需求驱动的,供给量已经小于需求量了,如果再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只能造成更大程度的供不应求,为供给方带来更大的好处。因此,应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程序”,理解并尊重企业干预会计准则制定的行为、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来,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
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篇4
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其所得,理由主要来自于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由于研发支出成功与否以及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很难合理确定,使得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一个两难的理由。
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那么一些企业花巨资投入开发的专利技术就不能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正确地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
虽然这样做符合稳健性原则,且可减少当期的所得税支出,但显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得到正确反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反之,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处理,那么又会由于一些失败的研发支出而导致虚增资产和利润,这又明显违背了稳健性原则。
因此,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策略相比较而言无疑是一种可取的策略。
基于上述理由,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研发支出规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如前文所述)。
由于准则中对于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规定过于抽象,导致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但同时也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企业可借此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选择:一是以资产负债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
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资本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这一重要经济资源,并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
二是以利润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
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费用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并可降低当期利润,减少所得税支出。
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低的中小型企业。
另外,许多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不是单一项目,而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多项目共同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应根据上述会计政策的选择采用适当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间进行分配,以取得会计政策选择的最优效果。
[例二]DEF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①针对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共发生研发支出30 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②经过可行性分析,确定甲、乙项目正式立项,丙项目放弃。
甲、乙项目立项后,分别发生材料费20 000元和30 000元,人工费40 000元和50 000元。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6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80 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140 000
③甲、乙项目开发过程中,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 000元,假设以银行存款支付。
对此共同性间接费用,企业应依据财务报告的目标,合理选择分配标准在甲、乙项目之间进行分配。
假设按甲、乙项目直接人工比例分配结转研发费用。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4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50 000
贷:银行存款 90 000
④期末,甲项目顺利完成结项,并以银行存款10 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借:无形资产——甲专利 110 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10 000
借:管理费用 3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30 000元,开发阶段共支出240 000万元,其中甲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成本110 000元,乙项目仍在进行中,丙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总之,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比之过去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合理合法地选择会计政策,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郁.无形资产研发与管理税务理由探讨[J].财会通讯,2012(6)上.
[2]石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足与改善[J].财会通讯,2012(7)上.
论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5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信息;会计政策选择
本文在对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的基础上来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通过产生的影响来分析建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主要是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2.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是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二是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实践中,会计政策选择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种影响是正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
供保障。另一种影响是负面的,由于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不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原因
会计政策选择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它保证了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通过会计政策的规范,约束了各管理主体的具体会计行为。其三,会计政策选择是决定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2)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復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来,就给会计政策选择带来了空间,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二是会计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事物发展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会计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利得或损失,即通常所说的“或有事项”。
三是任何一个会计制度或准则都不是包罗万象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处理原则和规范。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守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
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守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
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征、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结构、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
会计政策选择要体现谨慎性原则。会计政策的恰当选择必须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对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潜力有所帮助。
会计政策选择必须诚实守信。企业管理者及其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者与执行者,都应做到诚实守信。
2.加强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新形势下为适应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除披露“公司基本情况”和“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完善会计报表项目注释的内容,并对表外事项的内容进行充分披露,使报表使用者通过阅读会计报表附注,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把握会计报表内容的实质,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
3.要加强对会计政策动作的监管
企业外部主要是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验证制度,由独立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外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会计报表进行验证,实施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以促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动作能够逐步规范和科学,并能切实维护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德珍.浅谈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现代商业》.2009年第33期.
[2]刘德珍. 浅谈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年第27期.
[3]傅贵勤基.于会计政策选择视角的会计信息质量分析.《财会通讯》.2011年第9期.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 篇6
关键词:公共选择会计政策选择界定关系
0 引言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IASC,1993)。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抑或是微观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都是一个社会公共选择与博弈的过程。由于会计政策选择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必须逐步完善。会计政策制订和实施的这一特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一旦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谋利,政府发现后便会采取对策以完善原来的旧准则、制订新准则予以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随即便展开又一轮社会博弈,进行新的会计政策选择。这样,经过多次博弃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政策选择逻辑是一个社会博弈和社会公共选择过程。
1 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而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用其奠基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按照另一个公共选择学者缪勒的说法,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它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公共选择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公共选择研究的集体决策范围包括国家、政府、国防、警察、消防、教育、环境保护、财产权、分配等等政治问题。
2 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从会计政策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财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无不是相关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可以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有关各方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对其投资决策行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相关利益各方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
3 公共选择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既包括航标、路灯等物质产品,也包括由政府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如法律、政策、天气预报、社会保障等。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必要的,但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所以自利性的任何个人皆无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付出代价的动力;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的供給要么不足,要么为零。因此,个人具有搭便车动机的结果就是: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生产和供给,必须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来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任务。而由于公共物品不能象私人物品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率地供给,因此就需要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每个人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因此集体选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社会需要什么”,即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偏好进行加总,然后再作出社会决策。集体选择是指参与者依据某种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进行的有序的公共抉择。但由于在比较不同个人利益效用偏好时存在难以量化等诸多困难,至今为止,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代议民主制都未能成功地解决个人偏好的加总问题,即尚未找到一种可能把个人偏好集合为理想的社会偏好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规则。现有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至多只能算得上在强势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妥协均衡的产物,只是一种相对较为满意的博弈结果。
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任何人掌握了该信息,不会减少其他人享用这一信息的可能性。会计信息也不例外,公司会计信息一旦通过会计报表这一载体在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就成了公共物品,市场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均等的机会免费获得。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政府有必要通过制订规范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这种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强制性管制,所以会计准则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一种公共物品。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推荐阅读:
会计政策的选择08-26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08-31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10-30
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05-23
会计政策选择的管制06-0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07-0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10-28
滥用行为07-04
药物滥用08-07
权力滥用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