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研究(通用7篇)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1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
指的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具体处理方法和具体原则,
2.会计政策与一般会计原则的区别。
3.会计政策变更的界定
(1)原则:只有同一业务前后政策的不一致才可以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
(2)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①与以前有本质区别的全新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②初次发生的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③的确是同一业务前后所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但这一业务不是重要业务,按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不视为会计政策变更来处理。
4.会计政策的变更条件
(1)强制更改
即: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更改。
(2)主动更改
即: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可以使会计信息变得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人员可自主地修改会计政策。
5.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及选择标准
(1)追溯调整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视同该业务从一开始就是用的新政策,并依此思路将以前政策下的所有会计核算指标进行“翻新”。
(2)未来适用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新的会计政策仅适用于当期及以后各期业务,对以前的业务无需调整至新会计政策口径。
(3)两种方法的选择
①企业依据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a.国家如果明确规定了政策衔接方法的则照规定去作即可;
b.国家未作明确规定的,按追溯调整法来处理。
②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提供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信息的,按追溯调整法处理。
③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何种情况都只能用未来适用法。
6.追溯调整法的会计处理程序
(1)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指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政策,据此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此调整不包括对已分配过的利润或股利的调整。
此数据的取得须经过五个步骤:
①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②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③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只有在同时具备如下条件时,才需考虑所得税影响。
第一:所得税核算方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第二:基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产生了新的时间性差异。
这是因为会计政策的变更是会计行为而不是税务行为,不会影响到应交所得税,这样能影响到“所得税”的就只有“递延税款”了,而“递延税款”的出现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二是时间性差异。
④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⑤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3)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①调整政策变更当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②调整政策变更当年利润表的上年数。
(4)会计报表附注说明
「例解 1」
a公司初开始对某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无残值,会计上采用4年期直线法折旧,税务上按 5年期直线法口径认定折旧费用。1月1日起会计上改用4年期年数总合法计提折旧。该企业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所得税率为30%,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为15%,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计提,公益金按净利润的5%提取。
根据以上资料,按追溯调整法作出折旧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解析」
1.新旧政策下的折旧对比表(见表2)
2.折旧政策更改所造成的影响(见表3)
3.调整分录
(1)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
递延税款 6
贷:累计折旧 20
①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前两年少提的营业费用20
贷:累计折旧 20
②借:递延税款 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
③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
(2)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1.4
———法定公益金 0.7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
2.1
4.报表修正
7.未来适用法的处理程序
由于未来适用法不对以前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只是在当期和以后各期用新政策,所以并没有账面的会计处理,但要在附注中注明新旧政策下当期净利润的差异额。
8.会计报表的披露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①追溯调整法下的累积影响数
②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③比较会计报表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3)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
1.概念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估计,比如:坏账损失的估计、存货跌价损失的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等。
2.特点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3)进行会计估计并不会消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这是因为估计是建立在具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而不是随意的。
3.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变更的概念。同一个估计项目的估计口径发生变化时,即为会计估计变更。如:同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由5年改为3年。
(2)会计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
(3)未来适用法的处理思路
①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②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③为了保证一致性,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
4.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无法分清时,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处理
5.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对净损益的影响和其他项目的影响;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三)会计差错的更正
1.会计差错的分类
(1)采用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2.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
(1)本期发现本期差错的,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2)本期发现以前的小错误则视为本期差错处理
(3)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
①重大会计差错的确定标准
当此项交易或事项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在10%及以上时,应将其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
②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原则
a.属于本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本年度的相关项目;
b.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c.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原则处理。
即:
a.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年报发生数
b.属于以前年度的,调整报告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3.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4.会计差错更正的报表附注披露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陈述和原因以及更正方法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5.对于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处理
(1)表现形式:
a.秘密准备的计提
b.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c.随意调整费用的摊销期限
d.其他
(2)处理原则
只要是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就按重大会计差错原则来处理,而不论其涉及金额的大小。
「例解2」
甲公司20初开始对某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原价为100万元,摊销期为5年(税务的摊销口径为),2000年末该无形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为72万元,末的可收回价值为42万元,假定发现企业20未进行无形资产的分摊和准备计提,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0%,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无形资产 18
(2)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注:年末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00-20-8-18-18=36(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
值42万元,应反冲减值准备6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3(=1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
(4)借:递延税款 0.6[=(8-6)×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6
(5)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8.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4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 0.84
———法定公益金 0.42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1.26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界定
(1)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2)理解的关键点:
①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12月31 日;
②财务报告批准报告日是由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是指报告年度次年的1月1日至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之间的期间;
如果在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至正式报出之间又发生了需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则需重新修正报告内容并再次确定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此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期间界限就要延至新确定的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如果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又要重新确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又得依此类推;
④不是卡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所有事项都定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是那些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或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既包括不利的事项也包括有利的事项;
⑥中止营业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因为它涉及到非持续经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事项是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会计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3.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①总的原则
视同编制当时就知道此事项,将相关报表项目调整至应有的口径,其本质也是追溯调整。
②具体原则
a.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b.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c.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应调整相关项目
d.所需修改的报告项目
a.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c.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2)具体会计处理
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例解3]
甲公司自2000年初开始对管理部门用设备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60万元,折旧期为5年,假定无残值,税务上采用 10年期直线法认定折旧费用。甲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末可收回价值为30万元,20末可收回价值为11 万元。2003年的年报于4月25日批准报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日为203月10日。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甲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所得税率为33%。注册会计师于年3月1日发现甲公司因工作疏忽未对此管理部门用设备作相关会计处理,提请企业作出调整。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甲公司的调整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 10
(2)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贷:累计折旧 4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注:2003年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12-12-10-10-6=10(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11万元,可判断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所恢复,又因为小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60-12-12-12-12),说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并未全部恢复。以可收回价值11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相比,认定期末应提足准备为1万元,由于已经提过了6万元,应反冲5万元,在补足了少提折旧4万元后,应反冲营业外支出1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98(=6×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8
(4)借:递延税款 0.99[=(4-1)×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99
(5)借: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6.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03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0.603
———法定公益金0.3015
贷
: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0.9045
4.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当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2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更正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恰当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 (财会字[1998]28号) 。在该准则中, 对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
一、会计政策变更
1. 会计政策变更的定义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 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2. 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
从本质上来讲, 会计政策变更实质上是对一贯性原则的否定, 或者是对一贯性原则的特殊使用。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 因此在企业的会计政策上要求一贯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上不能随便发生改变, 要前后一致。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随意变动,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荡然无存, 这样一来,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就无法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核。
一贯性原则在会计政策变更上的使用, 决定了会计政策不能随便发生变更。但是, 会计政策并非完全不能变更, 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 会计政策也可以随之发生变更。
3. 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 企业不该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对会计政策作出变更, 因为如果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势必会无法比较会计信息, 无法正确评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这样一来,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会大打折扣, 评估企业的业绩时也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如果一个企业存在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 企业的会计政策就可以发生变更: (1) 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2) 当变更会计政策后能使企业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如果企业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和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不能算作会计政策变更。如果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属于第一次发生或者不重要, 这个时候为了适应这种经济行为所使用的新的会计政策也不能算作会计政策变更。
以上会计政策变更从本质上来讲没有违背一贯性原则, 因此这种会计政策变更是有效的。
4. 会计政策变更的一般处理方法
在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时经常采用的是:追溯调整法、当期法和未来适用法。
追溯调整法从本质上来讲是换一种眼光来看同一事物, 也就是说要用新政策的眼光对企业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重新评估。也就是说, 要对企业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采用新政策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只是一种模拟的评估, 并不产生实际效应。在这种追溯调整法下, 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没有因为会计政策的变更而变更。
当期法是指当会计政策变更时, 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累计影响数, 然后将累积影响数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内。并且当期法不用调整企业的比较财务报表中的数据。
未来适用法是指对企业未来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估。也就是说, 发生变更的会计政策对于变更当期或者将要发生的经济行为有效, 而不对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有效。
5. 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
如果会计政策发生了变更, 就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注明: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以及理由、本年影响数和累积影响数、什么原因导致累积影响数有误差。
二、会计差错更正
1. 会计差错的定义
会计差错, 指在会计核算时, 在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 会计差错的分类
会计差错不同, 更正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 要想更好地完成会计差错更正, 必须对会计差错进行准确的分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 可以将会计差错分为以下两类:
(1) 当年会计差错和往年会计差错。这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会计差错产生的时间来划分的。当年会计差错是指会计差错的发生时间和发现时间都在同一年度的差错。往年会计差错是指会计差错的发生时间和发现时间不在同一年度的差错。根据发生和发现有着时间上的差异, 因此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总在发现时间的前面。又因为每年度结束时, 企业都要完成当年的年度经济上的总结, 在总结的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本年度的会计差错, 而对于往年会计差错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因此当年会计差错比往年会计差错要多得多。
(2) 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这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会计差错的大小来分类的。判断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的标准有两个:形式标准、实质标准。其中, 形式标准是定量标准, 具体判定方法是当差错率 (差错额与实际金额的比例) ≥10%时, 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否则就是非重大会计差错。当会计差错使会计报表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对报表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时, 按照实质标准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在对会计差错进行界定时, 常常会出现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相矛盾的情况, 这时应当按照实质标准进行界定。
3.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中指出,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有: (1) 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 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 会计估计错误。 (4) 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 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 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 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等等。
4. 会计差错与错账之间的关系
会计差错并不等同于错账, 会计差错是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环节出现的错误, 而错账只包含记录环节出现的差错。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上来讲, 会计差错包含错账。
总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经济行为涉及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会计差错更正问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 因此, 作为一位经济研究者, 要时刻保持敏锐的目光、睿智的头脑, 及时对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 (财会字〔1998〕28号) [Z].1998.
[2]张鸣.会计政策变更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6) .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并分别采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这对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会计实务中,有时很难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因此有必要对于二者作一番比较分析。鉴于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分别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一)会计政策。第一个层次为“原则”层,是指会计确认的原则,即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其他要素正式录入会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和借款费用资本化原则,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原则等。第二个层次为“基础”层。是指会计计量基础,它是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事项所采用的基础,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第三个层次为“方法”层,是指依据会计确认原则,按照一定的计量基础,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它是企业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存货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等。
(二)会计政策变更。(1)会计确认原则的变更。会计确认是将交易和事项列人财务报表的过程,因此确认原则的改变必然导致会计要素改变,应当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2)会计计量基础的变更。会计计量基础是指对会计要素进行量化的价值属性,对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如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也就意味着会计政策发生了变更。(3)会计方法的变更。会计方法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对会计要素进行的量化过程。会计方法变更必然导致会计要素数量的变化,因此会计方法的变更也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一)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以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正是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财务报表中有的项目是不能精确计量的,只能进行估计。会计估计有三个特征:一是会计估计源于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二是会计估计是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的;三是会计估计并不会削弱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可靠性。
(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可见,会计估计变更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或前提;二是上述前提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后果。
三、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辨析
(一)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为判断基础。会计确认原则的变更必然会引起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变化,反过来可以利用财务报表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会计政策变更的依据。如商品流通企业原来的商品采购费用要求列入营业费用,但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要求,应当列入存货成本。列报项目的变化必然是由会计政策变更而引起。
会计估计变更只会引起列报项目金额发生变动,而不会引起列报项目的变化,因此据此可以推断为会计估计变更。
(二)以会计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为判断基础。计量基础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会计判断,因此涉及计量基础的变更为会计政策变更,而不是会计估计变更。
(三)以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是否涉及不确定性因素为判断基础。如果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受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那么该变更为会计政策变更,不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四)难以区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时的判断基础。当一项会计变更既涉及会计政策变更又涉及会计估计变更时,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例如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某项机器设备的折旧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快速折旧法,这项变更既涉及到会计估计数额的改变,同时也涉及到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应当认定为会计估计变更。
四、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案例分析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究竟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属于会计估计变更,是颇具争议的。折旧方法本身是会计政策,但是由于涉到了对固定资产使用方式变化以及预期经济收益变化的判断,所以既可以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也可以认定为会计估计变更。而按照我国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准则的规定,当一项会计变更难以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时,应当认定为会计估计变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而对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的判断是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做出的,这符合会计估计的定义。另外,即使在确认原则、计量基础和折旧方法都确定了的情况下也仍然无法确定固定资产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金额,因为每期折旧金额的计算是建立在对固定资产未来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估计的基础之上,即如果不借助于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估计,就无法估计固定资产折旧金额。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认定法,准则对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往往都出于减轻工作量的需要,而不涉及任何会计估计,因而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的存在是会计内在不确定性的产物,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而不得不进行估计。而发出存货的计价是能够得到发出存货的入账价值的准确数字的,可以不进行估计,会计方法的变化纯粹是为了减轻会计核算工作量的需要而进行的会计选择。因此,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不符合会计估计变更的定义。
五、结束语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变更的属性,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固定资产折旧分摊方法的选择和资产使用寿命的预计,属于判断事项,折旧方法应该定期地加以复核。如果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应当改变折旧方法,这种改变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变更的属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为: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例如从直线法改为加速折旧法或者从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是会汁政策变更。可见,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属性的认识,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将固定资产折旧变更认定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都有依据。事实上,有时候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并不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因为企业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发生了什么变化而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变更或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进行估计,而纯粹是调节利润的需要,这样的会计变更不能认定为会计估计变更,因为只有在会计变更能够提供更多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才允许变更。换言之,没有会计估计变更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是不允许的。
参考文献:
[1] 刘莹,黄胜.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辨析[J].商业会计,2011(18).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4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会计实务》考点试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预计在9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政策是指()。
A.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B.企业在会计确认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C.企业在会计计量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D.企业在会计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2.下列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中,不属于企业会计政策的是()。
A.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核算
B.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C.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D.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核算
3.当难以区分某种会计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时,通常将这种会计变更()。
A.视为前期差错处理
B.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C.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D.视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4.会计政策变更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采用未来适用法
B.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中任选其一
C.必须采用追溯调整法
D.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可以合理确定时采用追溯调整法,不能合理确定时采用未来适用法
5.大华公司发出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2008年1月1日将发出存货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2008年初存货账面价值为(账面余额等于账面价值)40 000元、50千克,2008年1月、2月份别购入材料600千克、350千克,单价分别为850元、900元,3月5日领用400千克,用未来适用法处理该项会计政策的变更,若期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520 000元,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金额为()元。
A.6 000
B.8 500
C.7 500
D.8 650
6.采用追溯调整法计算出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当()。
A.调整或反映为变更当期及未来各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只需要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其累积影响
C.重新编制以前会计报表
D.调整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上期金额
7.某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2 000元
B.期末对原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
C.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D.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
8.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事项是()。
A.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B.将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C.因固定资产扩建而重新确定其预计使用年限
D.由于经营指标的变化,缩短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
9.S公司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10月以600万元购入W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期末按成本法计价,2008年5月W公司分配2007的现金股利,S公司收到现金股利5万元,S公司从2008年1月1日起,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末该股票公允价值为450万元,该会计政策变更对S公司2008年的期初留存收益影响为()万元。
A.-145
B.-150
C.-112.5
D.-108.75
10.某企业于20×6年12月1日购入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并投入使用。该设备入账价值为1 800万元,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年限为5年(与税法规定一致),预计净残值为零(与税法规定一致)。该企业从20×8年1月开始执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同时将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变更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企业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万元。
A.90
B.-90
C.270
D.118.8
11.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下列各项目中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是()。
A.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
B.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C.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
D.会计估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12.对下列会计差错,正确的说法是()。
A.并不是所有会计差错均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B.前期差错的性质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C.本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非重要差错(不考虑日后事项),应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和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
D.本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要会计差错(不考虑日后事项),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13.某企业一台设备从2007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其原值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600元。该设备2009年的折旧额为()元。
A.19 500
B.19 680
C.27 500
D.27 600
14.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实现净利润8 500万元。该公司20×8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6年少计管理费用4 500万元
B.发现20×7年少提财务费用0.10万元
C.为2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10%改为5%
15.某上市公司2007的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发现了2006的一项非重大差错。该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B.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C.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D.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16.甲公司于20×7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作为长期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20×8年6月15日甲公司发现该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误用了成本法核算。甲公司20×7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于20×8年4月12日批准报出。甲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7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B.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C.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D.按非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600元。该设备2009年的折旧额为()元。
A.19 500
B.19 680
C.27 500
D.27 600
14.甲股份有限公司20×8年实现净利润8 500万元。该公司20×8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6年少计管理费用4 500万元
B.发现20×7年少提财务费用0.10万元
C.为2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10%改为5%
15.某上市公司2007的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发现了2006的一项非重大差错。该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B.调整2008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C.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末数和本年数
D.调整2007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和上年数
16.甲公司于20×7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作为长期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20×8年6月15日甲公司发现该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误用了成本法核算。甲公司20×7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于20×8年4月12日批准报出。甲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A.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7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B.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
C.按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D.按非重要差错处理,调整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20×8利润表的上期金额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政策项目的有()。
A.收入的确认
B.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C.存货的计价方法
D.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2.下列各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A.按规定存货期末计价的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B.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发生改变
C.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从15年改为8年
D.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3.下列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情形有()。
A.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B.第一次签订建造合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C.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由分次摊销法改为一次摊销法
D.由于持续通货膨胀,企业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4.某股份有限公司对下列各项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中,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有()。
A.由于物价持续下跌,存货的核算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B.由于银行提高了借款利率,当期发生的财务费用过高,故该公司将超出财务计划的利息暂作资本化处理
C.由于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固定费用相对过高,该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平均年限法
D.由于客户财务状况改善,该公司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原来的6%降为3%
5.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A.根据会计准则、规章的要求而变更会计政策
B.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C.对初次发生的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D.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6.企业对于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应披露的内容有()。
A.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性质、内容
B.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
C.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调整金额
D.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7.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有()。
A.企业账簿因不可抗力而毁坏引起累积影响数无法确定
B.企业因账簿超过法定保存期限而销毁,引起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无法确定
C.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能够确定,但法律或行政法规要求对会计政策的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
D.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国家相关准则规定应追溯调整
8.下列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B.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C.如果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不应于当期确认
D.如果会计估计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期间确认
9.会计估计的特点包括()。
A.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B.会计估计应当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C.会计估计相应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D.会计估计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10.10.下列各项目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A.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年数总和法
B.将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C.将存货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D.因出现相关新技术,将某专利权的摊销年限由10年改为6年
1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A.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由9%改为7%
B.存货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C.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由15%降低为10%
D.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由15%降低为10%
12.企业发生的下列事项中,不应作为重要差错更正的有()。
A.由于地震使厂房使用寿命受到影响,调减了厂房的预计使用年限
B.根据规定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考虑到利润指标超额完成太多,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C.由于出现新技术,将专利权的摊销年限由8年改为5年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区分 篇5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划分过于宏观,作为一个普通的会计人员不好把握。所以,判断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最重要的依据是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在新旧会计准则中作出的判定存在一些差异。旧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而新会计准则却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判定为会计估计变更。笔者比较赞同新会计准则的判定,因为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实质来看,它是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未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来确定的,根据未来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变化,固定资产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而根据这种变化采取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当然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并且,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是对未来期间固定资产实现经济利益方式的估计作出变更,所以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由此可见,在对交易和事项的估计进行变更的情形下,采取新的方法就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二、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改变
确认坏账的方法有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在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而在国家规定采用的备抵法下确定坏账准备金额的方法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在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变更又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同样是“方法”的变更,为何前者为会计政策变更,而后者为会计估计变更?
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需要从问题的实质入手。首先来看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之间的变更。备抵法是在期末根据应收账款可收回的情况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金额的大小,先计提坏账准备,再在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同时确认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直接转销法则不预先计提坏账准备,而是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确认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在备抵法下,期末在充分估计坏账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预先计提坏账准备,有助于在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上真实地反映特定时点上资产的价值。而直接转销法下,待实际发生坏账时才确认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因而在发生坏账之前的那个期末就可能虚增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也正是基于此准则规定不得采用直接转销法确定应收账款的价值。从以上论述可以得知:无论是备抵法还是直接转销法,都是为了确定应收账款在特定时点上的价值而使用的方法,而一般来说,对会计确认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所以在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之间进行变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然后来看计提坏账准备时账龄分析法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之间的变更。备抵法下需要在实际发生坏账损失之前预先估计将来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以及金额的大小,而无论是账龄分析法还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都是根据未来将要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以及金额的大小来确定应当计提或者冲减的坏账准备金额。因此这两种方法不是用于确认应收账款而是用于确定未来最有可能形成的坏账的金额,这属于为取得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三、存货流转计价方法的改变
关于存货流转计价方法的变更,大家都很清楚是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既然是会计政策变更,就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教材上对存货流转计价方法的变更按照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这又是为什么呢?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6
一、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变化
(一)定义有变化
新准则在定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对原有术语的名称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一些新定义:
1.取消了“会计估计”、“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定义,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
2.增加了“前期差错”、“会计估计变更”和“追溯重述法”的定义。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误报。由于在实务中,对一项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还是前期差错更正的判断经常有分歧,因此,新准则增加了对“会计估计变更”的定义。即“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由于本准则主要是对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三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处理和披露进行规范,因此,准则将在这些情况下可能会分别采用的“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这三种会计方法均进行定义,增加了对“追溯重述法”的定义,即“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3.修改了“会计政策”的定义。原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所称的会计政策,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宽泛,实质上包含了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会计处理方法,甚至还包含某些非会计假设。
(二)增加了准则的范围条款
新准则第二条规定,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纳税影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原准则没有论及。
(三)增加了会计政策一致性条款
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但是,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原准则没有提及。
(四)进一步规范了关于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限制的条款
1.原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政策变更的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2.当对前期追溯采用会计政策不切实可行时,新准则区分了两种情况并提供了解决办法:(1)如果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的某一期或某几期的特定期间比较信息的影响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当在“追溯调整法”切实可行的最早期间(也可能是变更当期)的期初,将新的会计政策运用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并对该期每一受影响的权益组成部分的期初余额进行相应的调整;(2)如果在变更当期期初确定所有期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的累积影响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当自最早的切实可行日调整比较信息,采用未来适用法运用新的会计政策。
3.当以追溯重述法更正前期差错不切实可行时,新准则也区分了两种情况并提供了解决办法:(1)如果确定差错对列报的某一期或某几期的特定期间比较信息的影响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当重述“追溯重述法”切实可行的最早期间(也可能是发现差错当期)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期初余额;(2)如果在当期期初确定差错对所有前期的累积影响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当自最早的切实可行日重述比较信息,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差错。
(五)前期差错的处理方法
1.原准则第十五条规定: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2.新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新旧准则对比而言,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但对于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新准则明确称为“追溯重述法”。
(六)会计估计的要求
新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原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七)披露差异
1.会计政策变更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和“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等信息。
2.前期差错更正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和“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等信息。
另外,新准则第十八条还增加了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的规定。
二、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从总体上看,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和差错》已经趋同,准则的定义、内容、处理方法和披露都没有大的变动,而且语言更加简单、易懂。经过对两个准则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还存在以下几处差异:
(一)《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除增加对“重要性”术语的定义外,还强调采用会计政策和更正差错(包括计量项目中的差错)时如何应用重要性;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对重要性的概念和运用进行描述。
(二)《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对“不切实可行性”进行了定义。“不切实可行性”是指如果主体在做出所有合理努力后仍然无法采用某项规定,那么即可认为采用该项规定是不切实可行的。对于以前某一特定期间而言,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即可认为追溯调整某项变更的会计政策或对差错更正追溯重述是不切实可行的:1.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的影响不能确定;2.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需要对相关期间管理层曾有的意图作出假定;3.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需要对有关金额进行重大估计,并且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比较与分析可能将有关这些估计的下述信息与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1)对确认、计量或披露这些金额时存在的状况提供证据的信息;(2)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获得的信息。我国会计准则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三)《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对于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清晰地规定了管理层应如何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尤其是在没有适用准则和解释公告的情况下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参照的文献;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这方面内容的论及。
(四)《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第32段对可能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进行了举例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不仅取消了会计估计的定义,而且没有对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进行举例。
(五)《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第37段中增加了对确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规定的例外情况,如果会计估计变更导致了资产和负债的改变,或者仅与权益项目相关,主体应当以调整变更当期相关资产、负债或权益账面金额的方式予以确认;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对是否损益影响作出区分。新准则第九条的概括规定,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六)“不切实可行性”是在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或更正重大差错的情况下,豁免适用追溯调整法和追溯重述法以及相关披露要求的惟一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增加了一个单独的部分,称之为“关于追溯调整和追溯重述的不切实可行性”,阐述了在对前一期或前几期的比较信息进行追溯调整和追溯重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切实可行的情况。比如,前期数据可能没有按照某种方式收集,结果是难以追溯采用一项新的会计政策或追溯重述一项前期差错,此种情况就属于“不切实可行”。而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七)关于会计政策的变更披露,《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要求而不是鼓励主体披露有关信息,包括该主体尚未采用准则或解释公告的事实以及与估计采用该项新准则或解释公告对主体在首次采用期间的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相关的已知或能够合理估计的信息;我国会计准则对这方面没有作出要求。
会计政策变更研究 篇7
北京市会计从业资格档案注册变更办法
北京市会计从业资格档案注册变更办法 市属各单位、各区县财政局: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若干问题解答(二)》的通知要求,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因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工作单位到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或中央有关部门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的,应当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四款的.规定办理从业档案调转手续,并于办理调转手 续后30个工作日内到新工作单位所在地区财政局重新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凡持我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会计证)及备案的会计人员申请将会计从业资格档案转 到外省市,请携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会计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手册及接受单位所在 地区省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的通讯地址到所属区县财政局会计科办理手续。持有外省市及中央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部门发放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如申 请将会计从业资格档案转入我市,需携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变更登记 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关资料及我市接收单位介绍信到所接收单位地区财政局会计科进 行登记,各区县财政局会计科待市财政局接到对方《会计从业资格变更登记表》函件后即办 理转入手续。此办法自9月16日起执行。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 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