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政策研究

2024-06-28

配套政策研究(通用12篇)

配套政策研究 篇1

一、引言

离岛免税政策是指对在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免税商店内付款购物, 并在机场隔离区内提货离岛 (不包括离境) 的游客实行限次、限额、限量和限品种免进口税购物的税收优惠政策。离岛免税有别于离境退税, 并非国际通行惯例, 目前仅有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中国台湾金门及海南岛四地施行。

自2011年4月20日旅客离岛免税政策落地海南以来, 国内多位学者已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如邹立刚通过分析海南与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制度及离岛免税制度, 指出现行政策偏于保守, 需要较大改善, 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栾庆琰分析了海南现行退免税政策的利弊, 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及具体做法, 指出了完善海南购物退免税制度的积极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性建议;赵振华、赵国静指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能够促进海南经济发展, 对建设国际旅游岛有着积极作用, 但仍偏于保守等。但大多数研究仍旧停留在定性阶段, 量化研究数量尚少。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实地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从有别于之前研究的游客角度出发, 对离岛免税政策及其配套服务做出综合性评价, 并据此对海南省离岛免税政策作出改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评价指标构建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 认为影响游客离岛免税购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离岛免税政策相关限制 (X1) 、商品供应 (X2) 、员工服务 (X3) 及基础设施 (X4) 等四项, 各因素均下设不同指标, 具体指标体系见图1所示。

(二) 问卷设计

因调查对象主要为在离岛免税店进行购物的游客, 问卷以便于填写且占时较短的客观题为主。问卷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平均月收入、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等;第二部分是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满意度评价, 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 分别设计“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以及““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两组评价, 并按“5、4、3、2、1”进行赋值, 以此反映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的态度。

(三) 主要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由于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满意度描述多以自然语言表达, 存在较大模糊性, 难以保证计量精确, 本文将采用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 (L.A.Zadeh) 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

本文样本于2014年11月21日至25日期间取得, 包括工作日及双休日时间段, 以在海南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购物游客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填写并即时收回。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9份, 回收率为97.56%, 其中有效问卷410份, 有效率为91.11%。

三、评价分析

(一) 信度分析

本文在基于问卷数据作出分析评价前, 为确保其可靠性及有效性, 首先采用科隆巴赫 (Cronbach) 信度系数进行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本次调查问卷整体及各因素信度系数α均大于0.8, 说明其量表信度良好, 可靠性程度较高。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第一部分“游客基本信息”数据显示:从性别属性上看, 离岛免税购物群体中女性占比略多于男性;从调查受众年龄分布上看, 以经济状况较好的青壮年为主;从职业分布上看, 主要以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有固定收入人群为主;从学历分布上看, 前来免税店购物的游客中高学历人群占比近八成, 占据主要位置;从居住地上看, 各地区游客分布较为平均;从家庭平均月收入上看, 主要以高收入群体为主;从出行目的上看, 逾八成游客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旅游形式为来琼主要目的。

第二部分“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满意度评价”数据显示:从重要性角度上看, “交通便捷度”、“质量可靠度”、“价格优惠度”、“服务态度”及“配套完善度”均被予以“比较重要”以上评价, 其他指标重要性程度也均处于“一般”以上;从满意度角度上看, 游客对“环境舒适度”、“配套完善度”、“质量可靠度”、“购物有序度”及“服务态度”等指标满意度较高, 对“免税限额”、“免税限量”、“免税限次”、“离岛方式限制”等因素满意度较低;从游客对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差距上看, “价格优惠度”、“交通便捷度”、“品种丰富度”及“离岛方式限制”差距较大。

(三) 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为避免仅采用单一方法而造成评价结果失真, 将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的熵值法结合使用, 以期实现科学客观的指标赋权。综合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的熵值法, 对其分别按1:1赋权, 可计算得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游客满意度指标权重, 具体见表1所示。

即离岛免税游客购物影响因素中:

离岛免税游客购物影响因素权重

离岛免税政策因素权重Wx1= (0.4442, 0.2151, 0.1147, 0.2260) ;

商品供应因素权重Wx2= (0.2089, 0.1811, 0.2562, 0.3538) ;

员工服务因素权重Wx3= (0.2135, 0.3714, 0.1753, 0.2798) ;

基础设施因素权重Wx4= (0.2861, 0.2140, 0.2609, 0.2390) ;

(四)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据上文可知本文中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集U包括离岛免税政策、商品供应、员工服务、基础设施等4因素, 而每一因素又分别由不同指标构成, 即U=Uij;评价集V=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权重集W如上文计算所得。

构造各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rij}m×n, 其中rij=Nnij, N为参与问卷调查游客总数, nij为对第i个指标作出j项评语的人数, 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影响因素满意度评价具体见表2所示。

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N (., +) 模型, 根据公式S=W×R, 可求得离岛免税政策相关限制X1、商品供应X2、员工服务X3及基础设施X4评判向量分别为:

进而得到离岛免税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客户满意度二级评判向量:

对各评判向量进行去模糊处理, 结合上文评价集V=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 (5, 4, 3, 2, 1) , 分别得到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商品供应、员工服务、基础设施及综合整体满意度评价值:

离岛免税政策游客满意度评价值Px1=3.0984

商品供应游客满意度评价值Px2=3.4750

员工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值Px3=3.6829

基础设施游客满意度评价值Px4=3.7316

综合整体游客满意度评价值Px=3.4580

四、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 游客满意度结果分析

由上文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知:

综合整体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3.4580, 位于满意度评价“一般”至“比较满意”之间,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更倾向于“一般”评价。表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整体基本满意。

离岛免税政策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仅为3.0984, 位居4个影响因素之末, 评价结果趋于“一般”。其中, 免税限额、免税限量、免税限次及离岛方式限制满意度评价值分别为3.07、3.16、3.23、2.99, 各指标游客满意程度均较低, 尤其离岛方式限制指标, 已低于“一般”评价值。表明游客对海南现行离岛免税政策的购物金额、数量、次数及离岛方式的限制仍不满意, 特别是目前仅限乘飞机离岛方可享受免税的限制更是亟待放宽。

商品供应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3.4750, 位居4个影响因素第三, 游客满意度评价位于“一般”至“比较满意”之间,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更倾向于“比较满意”评价。其中, 品种丰富度、品牌知名度、质量可靠度及价格优惠度满意度评价值分别为3.37、3.69、3.80、3.30, 各指标游客满意程度尚可。表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商品供应情况基本满意, 特别是商品质量可靠度及品牌知名度方面, 均能得到较高评价, 但仍有改进余地。

员工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3.6829, 游客满意度居于4个影响因素第二, 介于“一般”至“比较满意”评价间,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更倾向于“比较满意”评价。其中, 产品了解度、服务态度、交流流利度及响应顾客速度满意度评价值分别为3.60、3.72、3.70、3.68, 整体处于同级指标较高水平。表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店员工服务水平较为满意。

基础设施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3.7316, 位居4个影响因素之首, 其评价同样位于“一般”至“比较满意”之间, 但表现更倾向于“比较满意”评价。其中交通便捷度、购物有序度、环境舒适度及配套完善度满意度评价值分别为3.46、3.76、3.90、3.85, 整体处于令游客较为满意水平。表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基础设施方面满意度较高, 特别是免税商店环境布置的舒适程度与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方面, 更是得到游客的高度认可。

(二) 满意度评价的IPA分析

IPA分析法 (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 又名“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 顾名思义, 即分别以游客对离岛免税购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为横轴及纵轴, 并以其平均值为分割点, 构造四象限矩阵。

当指标评价值位于第一象限时, 说明该类指标重要性及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 应予继续保持;当指标评价值位于第二象限时, 说明该类指标重要性较低, 而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 可暂缓改进;当指标评价值位于第三象限时, 说明该类指标重要性及满意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改进顺序可滞后;当指标评价值位于第四象限时, 说明该类指标重要性较高, 而满意程度较低, 属于急需加强改善区域。

由图2“游客离岛免税购物重要性-满意度象限图”可知:服务态度、响应顾客速度等指标位于该图第一象限, 说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商店员工服务态度及响应顾客速度均较为满意, 应采取保持策略;品牌知名度、质量可靠度、产品了解度、交流流利度、购物有序度、环境舒适度、配套完善度等指标位于该图第二象限, 说明游客对以上指标满意程度较高, 也应采取保持策略;免税限次、品种丰富度、交通便捷度等指标位于该图第三象限, 以上指标虽游客满意度不高, 但因其重要程度同样不高, 可暂缓改进;免税限额、免税限量、离岛方式限制、价格优惠度等指标位于该图第四象限, 由于该象限指标重要程度较高, 而满意度较低, 亟待改进。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游客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限额、限次、限量及离岛方式限制, 商品供应价格优惠度及品种丰富度, 基础设施交通便捷度等指标满意度不足, 本文提出如下改善建议:

从政策制定层面上看, 目前离岛免税政策限制仍较多, 进一步开放已成亟待之需。离岛免税政策惠及的主要是中等收入群体, 而目前的免税限额显然不足以满足其购物需求;目前海南政府力争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及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免税购物次数限制显然不利于游客一年之内多次往返海南休闲度假的计划;并且对离岛方式的限制要求游客必须乘机离岛方可享受优惠, 将打算乘火车或者轮渡离岛的游客排除在政策之外, 缩小了受惠群体范围。因此在政策修订上, 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变化, 加大开放力度。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 免税店方面应引进更多的高端国际品牌, 增加部分商品库存量, 提高商品品种丰富度, 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在商品价格上面, 与国外甚至国内专柜活动价相比, 海南免税店优势并不明显, 免税店方面应综合考虑商品进价、人工、租金等成本因素, 尽量提高商品价格优惠度, 使游客享受到更多的价格优惠。同时由于免税店向机场配送商品需要时间, 顾客需提前到免税店进行购物, 这无形中给游客行程安排造成诸多不便, 需通过协调商品配送时间, 改善配送条件和领取程序, 采取多样化的免税购物提货方式等措施解决。

从监督管理层面上看, 海关应该以有效监管为前提, 高效运作为目的, 始终坚持“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 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与服务;构建信息化管理的监管平台, 实行风险式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管理模式, 营造旅客购物的良好通关环境和氛围;积极研究和综合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项优惠政策, 进一步推动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有效实施, 促进海南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立刚.海南国际旅游岛旅客购物制度及其完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9 (06) .

[2]栾庆琰.海南离境退税政策和离岛免税政策探究[J].中国商贸, 2012 (06) .

[3]赵振华, 赵国静.国际旅游岛离岛免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行政与法, 2012 (02)

[4]顾芳芳, 陶卓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游客满意度研究[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01) .

[5]李万莲, 王梅.基于服务质量测度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宏村为例[J].财贸研究, 2010 (03) .

[6]廉同辉, 余菜花, 包先建, 卢松.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资源科学, 2012 (05) .

[7]张纯, 吕斌, 孙莉.游客体验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宜昌市景区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 2007 (04) .

配套政策研究 篇2

抓紧制订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一、<水价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已成为21世纪我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特别是为尽快改变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的现状,迫切需要通过价格等经济调节手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作 者:张红兵 作者单位:水利部经济调节司司长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15)分类号:F2关键词:

加快配套改革完善相关政策 篇3

一、要积极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市民化转变

加快农牧区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核心问题是农牧区人口逐步非农(牧)化,逐步减少农牧民的数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越低,农业就业人口越少,经济就越发达。2002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81%,同美国、日本的差距很大。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从业人员650多万人,其中从事农牧业的达535万多人,占8235%;2002年内蒙古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说明内蒙古经济相对落后。内蒙古农牧区人口1318万人,其中劳动人口6255万人,约有168万人为富余劳动力。作为战略目标,必须逐步减少种植业在农牧民收入中的份额,逐步减少农牧民数量,推进农牧区人口的非农(牧)化。解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扩大农牧业内部就业渠道。农区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农区粮食多,饲草料来源广,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且可以实现农牧互补。同时畜牧业又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牧区虽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但草场载畜能力有限,大部地区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因此,应以控制牲畜头数、减少人口为重点,走少养、精养、提高品质、加快周转的路子。二是加快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这是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应以旗县城关镇和建制镇为中心,大力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饮食业、流通业、中介服务等产业,为农牧民离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三是引导扶持农牧民发展劳务经济。这是发达省区许多地方的成功经验。发展劳务经济要充分发挥城镇的网络辐射功能,推进投融资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牧民进城门槛,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吸引农牧区劳动力和资本向非农(牧)产业拓展;要积极组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及国外转移输出,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大面积、大力度地加强对农牧民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力。

二、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党自改革以来在农村的一贯政策。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三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一些地方以土地流转的名义将农民承包的土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或集中起来搞工业区;二是一些集体经济组织以“反租倒包”的名义收回农民土地,再发包给第三者耕作;三是有的地方政府以调整结构或搞现代农业的名义,将农民土地经营权收回,租给工商企业搞开发。因而造成农民失地或丧失土地经营权而又得不到合理补偿,同时对国家粮食安全也构成威胁。针对这一问题,《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区分公益性和建设性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土地(草场)是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农牧民的“命根子”。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稳定和完善土地(草场)承包关系,近期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宗旨,就是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完善土地(包括牧区草场)制度,无疑是保障农牧民生计和实现农牧区稳定的关键所在。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党和政府农村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只有合理流转,才能打破小规模农户经营下的地块分散、规模不经济的格局,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这种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就是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充分尊重与保持农户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权的前提下进行;自愿就是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流转土地;有偿就是土地流转的收益要归农户所有。农户的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经营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这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核心。土地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今后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都将加大,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解决好在土地(草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农牧区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要进一步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继续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对于进一步规范国家与农牧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农牧业税收制度不论农牧民从事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商品率如何、效益高低,只要使用了土地、草场就必须缴税,且平均税收负担,而不是对商品流转额或者对生产经营所获利润、其他性质的净利润所得征税。这既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收入的职能,也难以调节收入分配,同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符。同时,现行涉农税收超过农牧民的承受能力,不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拓农牧区广阔的市场,刺激农牧民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市场支撑。而农牧民负担重又影响农牧民的购买力,容易激化农牧区干群矛盾。近几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40%,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这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决定》提出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现行对土地征税为对进入商品市场的农产品征收商品税,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所得征收所得税,并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者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改革必将产生四个方面的明显效应:一是进一步减轻农牧民税负。商品率低的农牧民和地区将基本上不再承担农畜产品税负,普通家庭联产承包户免征个人所得税。要逐步降低农牧业税率,逐步走向城乡统一税制。同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涉牧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就会大大减轻农牧民负担,体现了国家对农牧民的关怀;二是消除农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制度障碍。这有利于挖掘优势农畜产品的市场潜力,优化产品结构,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有利于提高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地保护农畜产品市场;四是苏木乡镇干部将由过去以主要精力催粮收款变为提供公共服务。这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精简和干群关系的改善,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毫无疑问,在落实农牧区税费改革政策的同时,要加快各项配套改革,如推进旗县和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调整苏木乡镇建制 以及农村教育等配套改革。

四、要切实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

配套政策研究 篇4

一、江苏省服务业结构分析

1、传统服务业增加较快,文化教育卫生产值稳步上升。

从江苏省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可以看出其在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表1提供了江苏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以不变价格(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的产值构成变动数值。一般来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结构关系能反映产业部门之间的产出关系或物质平衡关系。为排除价格因素干扰,表1的分析是以不变价格计算出的实际值来表示。

从表1可看出,长期来看,江苏省服务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逐年增加,但近几年增加的速度并不明显。从具体服务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行业仍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文化、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催生了教育、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其产值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比重也在逐步上升。

资料来源:1991-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2、服务业就业量增长态势明显。

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实践表明,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更多需求,第一、二产业部门劳动力就业将不断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上升势头。江苏省服务业的就业比例一直在持续增加,2007年达到37.1%。从内部部门来看(见表2),就业量最大的部门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教育、金融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依然就业量比较大,但是就业量趋势在不断下降。而教育、卫生行业,虽属新兴行业,但是江苏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得教育行业就业人数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城乡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扩大,使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行业吸纳就业能力也比较强。

资料来源:2004-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计算而得,以2003年为基期

3、层次结构不尽合理,新兴行业比重远低于传统行业。

为了对江苏省服务行业的规模现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选择2006年的截面数据与浙江及北京、上海的数据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从江苏省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服务业中金融保险、房地产比重最大,达到30%以上。而江苏省服务业水平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与我国的一些省份和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资料来源:2007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从表3中,我们看出,江苏省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2.29%,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都比较低,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只占到服务业的4.89%;金融保险业只占9.22%,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浙江。此外,信息咨询、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很低。这些行业的相对滞后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

4、地区发展不够平衡,苏北水平相对偏低。

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导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具体到服务业方面,发展也很不平衡。苏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实现服务业产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65.15%、16.73%和18.12%。从各地区内部产业结构来看,苏中、苏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7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苏南地区为11117元,苏中地区为4380远,苏北地区为3001元,我们会发现苏南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苏中地区的2.5倍,苏北地区的3.7倍,差距相当明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利于提升江苏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二、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来分析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表4是2000-2005年江苏省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的相关数据,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以上述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分析人均GDP (X1)和城市化水平(X2)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Y1)的关系,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关系,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612个百分点。不过由于苏锡常地区工业一直相当发达,增速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工业处于高比重,占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服务业比重,因此2004年和2005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不过在2006年服务业又重新开始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2001-200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然后我们来看,人均GDP (X1) 和城市化水平(X2)与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Y2)的关系。

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就业比重上升0.799个百分点。因此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服务业就业人数,解决江苏省的就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们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3)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Y1)的相关系数是0.64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3)与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Y2)的相关系数是0.976,而且通过了R检验。这就说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使得居民更多的进行服务业的消费。

三、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业、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等。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呈现投资快速增长,供需两旺,对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强;江苏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应重点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旅游、节庆活动等系列产品,比如苏州乐园、周庄、灵山胜境、中华恐龙园、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景点;商务服务尤其是会展服务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商业活动,目前南京、昆山、连云港投资建设了三大国际展览中心,这三大国展中心是江苏省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功能和定位各有特色。

2、保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应以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突破口,以研发设计和增值服务提升制造业水平;沿江地区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现代物流业并重,推动二三产业互动。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等行业,依靠长三角地区的地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实现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带动作用。苏中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餐饮业等行业,有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苏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应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前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和空间。应重点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包括卫生、社会保障等行业,有效地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对优势产业和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以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

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应该以大城市为龙头,进一步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建立徐连城镇聚合轴、宁通城镇聚合轴、沪宁城市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选择部分发展较好的小城市重点培育成为中等城市,比如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的沿海地区的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该塑造特色重点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在推动区域城市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考虑大力开发江苏的文化资源,利用南京、苏州、镇江、徐州等城市三千年的建城史,打造城市特色。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的商业、交通运输、通讯等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江苏服务业的发展是个重要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邬凌云, 李宗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J].江苏商论, 2006, (10) :65-67.

[2]曹卫, 张艳.江苏与沪浙粤三地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江苏统计.调查与分析, 2003, (8) :21-23.

[3]姚华荣.江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5, (9) , 29-32.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章节配套练习 篇5

第一章 劳动就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各国劳动立法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B)P2 A.劳动合同立法 B.就业立法 C.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立法 D.劳动争议立法

2.2007年最新颁布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5条是禁止对以下哪类劳动者设臵歧视性限制的(A)P3 A.农村劳动者B.城镇劳动者 C.老龄劳动者D.退伍军人 3.“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此规定出自我国(C)P3 A.《劳动法》第11条 B.《劳动法》第12条 C.《劳动法》第13条 D.《劳动法》第14条 4.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的相关法规是(A)P6 A.《妇女权益保障法》 B.《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 C.《就业促进法》 D.《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5.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的相关法规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国家规定的 D 级劳动强度的劳动P7 A.一级 B.二级 P7 C.三级 D.四级

6.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 B 周岁的未成年人 P7A.15 B.16 C.17 D.18 7.对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工作统一组织管理的部门为(D)P10 A.国务院民政部 B.国务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地方残疾协会 D.地方民政部门 8.内容含盖“妇女就业保障”、“未成年人就业保护”、“残疾人就业保障”、“退役军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是(A)A.《劳动法》 B.《妇女权益保护法》 C.《残疾人保障法》 D.《兵役法》 9.用人单位到高等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应安排在每年(C)P14 A.11月10日以后 B.11月15日以后 C.11月20日以后 D.11月25日以后 10.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是《劳动法》中哪一条的规定(B)P17 A.第87条 B.第88条 C.第89条 D.第90条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就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分别是(ABC)P1 A.合法性 B.限于国民经济领域C.在一定期间内达到一定量 D.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 E.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2.我国关于公平就业的四部法律保障了公民劳动就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保障了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公平就业。这四部法律分别是(ABCD)P4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

B.《劳动法》 C.《就业促进法》(2007)D.《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7)E.《怀孕歧视法》 3.我国对特殊就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ABCD)P6 A.《劳动法 B.《妇女权益保障法》C.《残疾人保障法》 D.《残疾人就业条例》 E.《雇佣年龄歧视法》

4.特殊就业保障是国家对以下哪些特殊群体的就业所采取的特殊保障措施。(ABCD)P6 A.妇女 B.残疾人 C.少数民族人员 D.退役军人 E.大学毕业生 5.劳动力市场准入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E)P12 A.劳动者准入管理B.用人单位准入管理 C.职业介绍机构准入管理 D.校园招聘管理 E.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

6.我国对退役军人就业保障的相关法律有(ABCDE)P10 A.《劳动法 B.《兵役法》 C.《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兵退出现役安臵暂行办法》 D.《退伍义务兵

安臵条例》

E.《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臵暂行办法》

7.劳动监督体系内,监督主体包括(ABCD)P15 A.劳动行政部门 B.相关行政部门 C.工会监督 D.个人监督 E.舆论监督

三、名词解释

1.【劳动就业】是指处于法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参加国民经济中某个部门的社会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并以此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状况。P2 2.【劳动监督】称劳动监督监察或劳动法监督,是指法定监督主体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服务主体遵守劳动法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偏、处罚等一系列监督活动的总称。P15 3.【劳动监察】是指法定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依法进行的监察、纠举、处罚等一系列监督活动。P17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走访和电话等形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合理要求,依法应当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的活动。P22 第二章 劳动合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与劳动合同相关的是以下哪部法律(D)P27 A.《劳动法》 B.《合同法》C.《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对《劳动法》的相关条文进行详细解释的是(C)P27 A.《劳动法》 B.《合同法》C.《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3.对实施多年的各地方劳动合同条例已确定的劳动关系模式都有重大调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方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的法案是(D)P28 A.《劳动法》 B.《合同法》C.《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是指(B)P30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以完成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临时性劳动合同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C)P30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以完成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临时性劳动合同

6.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B)P32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7.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A)P32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8.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D)

P32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劳动者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提前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C)P35 A.10 B.20 C.30 D.40 10.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B)P34 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任何形式 D.无固定形式

11.劳动者有下属哪一项情形时,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C)P36 A.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B.严重失职,营私舞弊

C.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1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C)P38 A.劳动者 B.劳动仲裁机构 C.工会 D.法院

1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限一般为(A)P41 A.1~3年B.3~5年 C.5~7年D.9~12年 14.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A)P44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临时性劳动合同

二、多项选择题

1.目前,在我国,现行与劳动合同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ABC)P27 A.《劳动法》 B.劳动部《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E.《融资合同法》

2.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也就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E)P28 A.合法 B.公平C.平等自愿 D.协商一致 E.诚实信用的原则 3.竞业限制的人员一般限于用人单位的(CDE)P33 A.基层管理人员 B.普通技术人员C.高级管理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E.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4.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ABCDE)P39 A.劳动报酬 B.工作时间 C.休息休假 D.劳动安全与卫生 E.职业技能培训

三、名词解释题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P30 2.【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P39 3.【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P46

四、简答题

1.简述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P29 答: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都要保证向对方提供完整的信息。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完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另外,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2.简述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P31 答: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保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简述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条件。P36 答: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4.简述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P38

答: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职业培训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现行职业培训法规是根据 规定的原则制定的。(C)P49 A.《劳动法》 B.《劳动合同法》 C.《宪法》 D.《就业促进法》 2.我国职业培训的发展阶段是指(D)P50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针对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帮助初次求职者、下岗失业者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的一种培训是指(A)P50 A.就业前培训 B.学徒培训 C.转业培训 D.在岗培训

4.以初次求职的劳动者、失业职工、需要转换职业的职工、农村劳动者、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复转军人等特殊群体人员为培训的对象的职业培训形式是(A)P51 A.就业前培训 B.学徒培训 C.转业培训 D.在岗培训

5.主要以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和初级业务人员为培训任务的学校正规培训形式是(B)P53 A.技工学校培训 B.职业(技术)学校培训 C.成人高等学校培训 D.普通院校培训

6.在我国的职业培训实体中 是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是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力量(A)P59 A.技工学校 B.就业训练中心 C.综合培训基地 D.社会力量办学 7.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经学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的相关法规是(C)P61 A.《劳动法》 B.《劳动合同法》C.《职业教育法》 D.《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 8.工人考核中,有关工人生产工作成绩的考核以 为主(A)P62 A.定量考核 B.定性考核 C.笔试考核 D.面试考核

9.工人考核中,有关工人技术业务水平考核以 为主(C)P62 A.定量考核 B.定性考核 C.笔试考核 D.面试考核

二、多选题

1.我国现行职业培训法规主要包括(ABCDE)P50 A.学徒培训法规 B.技工学校培训法规 C.就业训练法规 D.职业教育法规 E.工人考核、技师聘任法规

2.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包括(ACDE)P50 A.《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B.《关于加强就业训练中心工作的意见》——属于就业训练法规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E.《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

3.企业职工培训中对企业职工进行的相关培训包括(ABCDE)P53 A.思想政治 B.职业道德 C.操作技能 D.管理知识 E.技术业务 4.我国的职业培训实体包括(ABCDE)P59 A.技工学校 B.就业训练中心 C.综合培训基地和培训集团 D.社会力量办学 E.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5.工人考核的形式包括(ABCDE)P62 A.录用考核 B.转正定级考核 C.下岗转岗考核 D.本等级考核 E.升级考核 6.工人考核的内容包括(ABC)P62 A.工人思想政治表现 B.生产工作成绩 C.技术业务水平D.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E.对企业的贡

献程度

7.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包括(CDE)P64 A.《学历证书》 B.《学位证书》 C.《技术等级证书》 D.《技术资格证书》 E.《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8.技术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包括(ABCDE)P66A.初级 B.中级 C.高级D.技师 E.高级技师

三、名词解释

1.【职业培训实体】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各种培训机构。

2.【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P64

五、简答题

1.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符合哪些基本条件? P58 答: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①有组织机构和章程;②有合格的教师;③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以及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④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四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重点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是我国哪部法律规定的(C)P72 A.《宪法》第41条 B.《宪法》第42条 C.《宪法》第43条 D.《宪法》第44条 2.我国现时工时制的主要依据是(B)P72 A.《劳动法》 B.《国务院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 C.《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D.《劳动合同法》

3.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种工作时间制度被称作(A)P73 A.标准工作时间制度 B.最长工作时间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 D.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4.以周、月、季、年等为计算周期的特殊工时制度是(D)P74 A.标准工作时间制度B.最长工作时间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 D.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5.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等职工实行(C)P74 A.标准工作时间制度 B.最长工作时间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D.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6.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等行业中的需连续作业或者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职工实行(D)P74 A.标准工作时间制度 B.最长工作时间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 D.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7.关于晚婚晚育,我国是实施一定的奖励的。具体体现在哪部法规中(D)P79 A.《劳动法》 B.《劳动合同法》 C.《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8.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法规是(C)P81 A.《劳动法》第43条 B.《劳动法》第44条 C.《劳动法》第45条 D.《劳动法》第46条 9.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中的规定,确定职工带薪年休假的天数时,最多不得超过(B)P81 A.一周 B.两周 C.三周 D.四周

10.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B)P81 A.5天 B.10天 C.15天 D.20天

11.职工累计工作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 P81 A.5天 B.10天 C.15天 D.20天

12.从事矿井、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的岗位或者国家规定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小时(C)A.8小时 B.7小时 C.6小时 D.5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作时间包括(ABCDE)P70A.劳动作业时间 B.准备工作时间 C.结束工作时间 D.法定非劳

动消耗时间

E.法规或单位行政安排的离岗从是其他活动时间

2.特殊工时制度包括(CD)P73A.标准工作时间制度 B.最长工作时间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 D.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E.最短工时制度 3.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对象包括(ABCDE)P74 A.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B.外勤人员 C.推销人员 D.部分值班人员 E.出租汽车司机 4.各国法定节日一般包括(ABC)P77 A.政治性节日 B.宗教节日 C.民族习惯性节日 D.领导人诞辰日 E.公休日 5.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ABCD)P77 A.新年 B.春节C.劳动节 D.国庆节 E.妇女节 6.我国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ABCD)P77 A.妇女节 B.青年节 C.儿童节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E.光棍儿节 7.缩短工作时间的保护对象包括(ABCDE)P82 A.从事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者 B.从事夜班工作的员工 C.哺乳期内的女工 D.怀孕的女工 E.未成年工

三、名词解释题1.【公休日】又称周休息,是指劳动者在一周(7天)内,享有连续休息在1天(24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

四、简答题

1.简述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安排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P70 答:①保障用人单位生产任务的完成; ②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休息权; ③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④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第五章 薪酬福利 [重点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劳动法》第46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P88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人分配 D.按级分配 2.对工资总额的构成、工资的种类、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的法规是(A)P89 A.《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B.我国《劳动法》第5章C《最低工资规定》D.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3.对工资分配原则、分配方式、工资水平、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的法规是(B)P89 A.《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B.我国《劳动法》第5章 C.《最低工资规定》 D.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4.对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时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有关工资支付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的法规是(D)A.《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B.我国《劳动法》第5章 P89 C.《最低工资规定》 D.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5.对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和违反规定的处理等作了具体规定的法规是(C)P89 A.《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B.我国《劳动法》第5章 C.《最低工资规定》 D.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6.适用于难以量化的岗位和工种,如管理和行政人员的工资标准是(A)P90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和补贴

7.比较适合于类似自动流水线操作员等容易量化的岗位的工资标准是(B)P90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和补贴 8.计件工资的核心是(D)P90 A.单位工作时间 B.单件劳动定额 C.单位时间的标准工资 D.计件单价

9.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是指(B)P91A.工资 B.奖金 C.津贴D.补贴

10.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报酬是指(C)P92 A.工资 B.奖金 C.津贴 D.补贴

11.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报酬是指(D)P92A.工资 B.奖金 C.津贴 D.补贴

12.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各种社会福利院职工特殊保健津贴都属于(B)P92 A.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 B.保健性津贴 C.技术性津贴 D.年功性津贴 13.高空津贴、下井津贴、野外工作津贴、高温作业津贴、气象站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等属于(A)P92 A.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 B.保健性津贴 C.技术性津贴 D.年功性津贴

14.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属于(C)P92 A.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 B.保健性津贴 C.技术性津贴 D.年功性津贴 15.“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相关法规是(D)P94 A.《劳动法》第45条 B.《劳动法》第46条 C.《劳动法》第47条 D.《劳动法》第48条 16.按照《最低工资规定》,全日制就业劳动者适用的最低工资标准为(C)P95 A.年最低工资标准 B.季最低工资标准C.月最低工资标准 D.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17.按照《最低工资规定》,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为(D)P95 A.年最低工资标准 B.季最低工资标准 C.月最低工资标准 D.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18.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 支付劳动者工资。(B)P100 A.100% B.150% C.200% D.300% 19.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支付劳动者工资。(C)P100A.100% B.150% C.200% D.300% 20.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支付劳动者工资。(D)P100A.100% B.150% C.200% D.300%

21.在企业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清偿顺序首先支付欠付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的相关法规是(C)P101 A.《劳动法》 B.《劳动合同法》 C.《企业破产法》 D.《企业租赁法》

22.某人本月工资总额为10000元、本月其他收入为2000元、物价补贴为500元、子保费为200元、电话补贴为300元、房租补贴为500元、住房基金为500元。个人所得税起征额为1600元。其月应纳所得额为(D)P107 A.8000元 B.8100元 C.8200元 D.8400元

23.某人月应发工资为1850元,当月工资扣医保30元,扣公积金120元,该月发放奖金1200元,适用所得税率为10%,速算扣除额为25元,该人应缴纳所得税为(C)P108A.150元 B.125元 C.105元 D.95元

24.职工福利基金的主要和常规来源是(A)P111 A.按国家规定从企业财产和收入中提取 B.企业自筹C.向职工个人征收 D.福利服务收入

24.按国家相关规定,计提职工福利费是按工资总额的(C)P111A.10% B.15% C.14% D.18% 25.我国《公司法》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按 计提公益金(A)P111A.5% B.10% C.15% D.20% 26.被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以外的职工福利支出是(A)P111A.职工福利费 B.公益金 C.工资 D.奖金

27.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如兴建职工宿舍、职工俱乐部的是(B)P111 A.职工福利费 B.公益金 C.工资 D.奖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同工同酬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CDE)P88

A.劳动者的学历相同 B.劳动者的年龄相同

C.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相同 D.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工作量 E.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

2.《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指出,工资总额包括(ABCDE)P89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津贴、补贴 D.加班加点工资 E.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计时工资的标准一般分为(CDE)P90A.年 B.季 C.月 D.E.小时 4.属于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包括(ABCE)P92 A.高空津贴 B.井下津贴 C.野外工作津贴 D.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 E.高温作业津贴 5.属于年功性津贴的是(ABC)P92 A.工龄津贴 B.教龄津贴 C.护士工龄津贴 D.工人技师津贴 E.班(组)长津贴 6.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包括(ABC)P107A.工资、薪金所得B.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C.对企事业单位的承保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E.稿酬所得 7.实行比例税率的个人所得包括(ABCDE)P107 A.劳务报酬所得 B.稿酬所得 C.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D.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E.财产租赁所得

8.专门性职工福利机构包括(ABCDE)P110 A职工福利基金管理机构B职工住宅管理机构 C职工生活管理机构 D职工文体管理机构 E女职工福利管理机构

9.职工福利基金的法定来源主要包括(ABCD)P111 A.按国家规定从企业财产和收入中提取 B.企业自筹C.向职工个人征收 D.福利服务收入 E.政府财政拨款

四、名词解释题

1.同工同酬:即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不分其性别、年龄、民族等差别,对同等数量、质量的劳动支付相同的劳动报酬。P88 2.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P94 3.职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或劳动福利,是指用人单位和有关社会服务机构为满足劳动者生活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向职工及其亲属提供 一定货币、实物、服务等形式的物质帮助。

五、简答题

1.工资具有的特点。P86 答:①工资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获得的。②工资的标准必须是事前规定的。③劳动者工资的支付依据是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④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定期支付。⑤工资的形式和水平由企业依法自行规定。

3.简述确定计时工资的步骤及计时工资的优缺点。P90 答:确定计时工资的步骤主要包括:先确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等基本因素;以上述评估因素来确定劳动者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再根据上述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并参照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来发放相应的工资。

计时工资的优点是操作较为简单,评估较为容易;其缺点是只能反映劳动者应该提供的劳动量而非真实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因此,这一工资形式适用于那些难以量化的岗位和工种,如管理和行政人员。

2.《劳动法》第49条指出,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的因素包括哪些? P95 答: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应纳所得税的范围包括哪些? P105 答: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③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保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⑾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六章 社会保险 [重点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实行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是《劳动法》中(D)P114 A.第70条的规定 B.第72条的规定 C.第74条的规定 D.第75条的规定

2.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于(A)P114A.1949年10月B.1950年1月 C.1951年6月 D.1955年2月

3.在整个社会保险基金中,数额最大,支付时间最长的基金是(D)P117 A.医疗保险基金 B.失业保险基金 C.工伤保险基金 D.养老保险基金

4.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是(A)P118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C.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D.失业保险

5.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设立的保险实施办法是指(B)P123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C.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D.失业保险

6.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表现形式是(A)P123 A.企业年金制度 B.企业公积金制度 C.企业公益金制度 D.企业资本金制度

7.在人们生病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由国家或社会向病人或者受害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指(B)P125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 D.失业保险

8.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管理原则是(B)P125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属人加属地原则 D.一切从简原则

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 构成。(A)P125A.个人账户 B.企业账户C.社会账户 D.政府政府

10.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C)P125A.20% B.25% C.30% D.35% 11.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 管理。(C)P128 A.定点用人单位 B.定点政府部门 C.定点药店 D.定点金融机构

12.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受伤、患病、致残或死亡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并为因上述两种情况导致死亡的职工的供养亲属提供抚恤金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指(D)P130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D.工伤保险

1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认定为(B)P132 A.工伤 B.视同工伤 C.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D.自然死亡

14.醉酒导致死亡的情况认定为(C)P132 A.工伤 B.视同工伤 C.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D.自然死亡 15.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期限。《工伤保险条例》第20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D)P135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16.失业保险的对象为(C)P141A.退休职工 B.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C.失业职工 D.在职职工

17.失业保险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是(A)P142 A.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财政补贴 C.基金利息 D.征收的滞纳金 18.我国生育保险按照 组织,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B)P146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属人加属地原则 D.一切从简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ABC)P114 A.国家基本保险 B.企业补充保险 C.个人储蓄性保险 D.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E.财产保险 2.在我国,社会保障一般包括(ABCDE)P114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 D.优抚安慰 E.社会互助

3.我国《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ABCDE)P115 A.退休 B.患病、负伤 C.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D.失业 E.生育 4.我国《社会保险财务制度(试行)》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包括(ABCDE)P116 A.养老保险基金 B.企业补充养老基金

C.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 D.医疗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E.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 5.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ABCD)P117 A.被保险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B.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C.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收益和利息收入 D.政府的财政补贴 E.个人或企事业单位的捐助 6.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方式包括(BCD)P118 A.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B.购买国库券C.购买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 D.委托国家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放款

E.购买私营企业债券

7.以下情形中,属于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形是(ABCDE)P144 A.重新就业 B.应征服兵役 C.移居境外 D.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E.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8.领取失业保险金时应出具的证明材料包括(ABCD)P144 A.本人身份证明 B.所在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

C.失业登记及求职证明 D.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E.本人的收入证明 9.在社会保险中,职工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的险种是(CE)P148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失业保险 E.生育保险

三、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P114 2.养老保险:也称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117 3.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P136 4.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险制度。P141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组成部分。P115

答: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

2.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P116 答:①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②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③职工个人缴纳的储蓄性养老保险费;④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⑤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⑥单位和个人

缴纳的生育保险费;⑦按规定加收的滞纳金;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存储利息及兑付有价证券利息;⑨基金保值、增值的收入;⑩政府给予的补贴;⑾职工社会保险基金异地转移收入;⑿社会保险基金其他收入。

3.简述养老保险的特点。P117 答:①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②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③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臵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4.简述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条件 P121 答:(1)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①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②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即特殊工种,退休年龄为:

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

③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

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2)累积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满15年的

5.简述工伤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P130 答:①工伤保险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在劳动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事故使劳动者负伤或残废,雇主即应

负担赔偿责任。

②工伤保险费由雇主承担,劳动者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

③工伤保险的待遇标准相对较高,受伤害者享受的服务项目较多。6.简述失业保险基金所需资金的来源。P142 答:失业保险基金,也就是失业保险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失业保险费,包括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的两部分,这是失业基金的主要来源;

②财政补贴,这是政府负担的一部分;③基金利息,这是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收益部分; ④其他资金,主要是指对不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征收的滞纳金等。7.简述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条件。P142 答:《失业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义务满一年的; 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③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8.简述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包括的内容。P122 P149 答:(1)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①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②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即特殊工种,退休年龄为:

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

③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

岁,女年满45周岁。

(2)累积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满15年的 第七章 劳动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等国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替代“劳动保护”这一术语的是(C)P151 A.劳动安全 B.工作卫生 C.职业安全卫生 D.职业素养培养

2.职业安全卫生的同义词是(C)P152A.劳动安全 B.职业保护 C.劳动安全卫生 D.工作安全 3.人类最早的劳动保护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C)P152 A.《工厂法》 B.《矿山法》 C.《矿工保护法》 D.《劳工法》 4.中国最早的劳动保护相关法规是(B)P152 A.《共同纲领》B.《劳动法大纲》 C.《工厂安全卫生规程》D.《矿山安全法》 5.新中国建国以来,伤亡事故的第一个高峰是在(D)P153 A.1950年上半年 B.1952年下半年 C.1956年上半年 D.1958年下半年 6.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会议是(C)P153 A.三届人大一次常务会议 B.七届人大二次常务会议 C.八届人大八次常务会议 D.九届人大一次常务会议

7.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相关法规是(B)P154 A.《矿工保护法》第6条 B.《宪法》第42条 C.《刑法》第134条 D.《劳动法》第44条

8.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犯罪作了明确具体规定的相关法规是(B)P154 A.《宪法》第42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4条至137条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章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9.提出了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侵犯未成年人利益的责任者的惩办,并规定了量刑标准的法规是(B)P154 A《宪法》第42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4条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章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0.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保护方面的责任、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义务、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与处理以及统计制度的相关法规是(C)P154 A.《宪法》第42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4条至137条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章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1.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进行劳动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禁止劳动的范围的相关法规是(C)P154 A.《宪法》第42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4条至137条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章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2.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等方面为劳动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定依据的法规是(D)P154 A.《宪法》第42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4条至137条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章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3.劳动保护管理的五项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是(A)P154 A.安全生产责任制 B.安全生产教育制度C.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制度 D.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调查处理制度

14.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C)P158A.1年B.2年 C.3年 D.4年

15.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体现了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哪项权利?(C)P159A.获得法律保障权 B.知情和建议权C.批评和拒绝权 D.紧急避险权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保护实现的途径包括(ABCDE)P151

A.改善劳动条B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C.保证劳动者的适当休息D对女工实行特殊保护E.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

2.职业安全卫生中,“安全”是对急性伤害而言的,是指工作中不发生对人体的急性伤害事故,如(ABC)P151 A.坠落 B.电击 C.机械伤害 D.失眠 E.抑郁

3.我国与劳动保护有关的主要基本法规包括(ABCD)P154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劳动保护管理中应健全的五项制度是(ABCDE)P154 A.安全生产责任制 B.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C.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制度 D.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E.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调查处理制度

5.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以下哪些企业需要取得安全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活动。(ABCDE)P158 A.矿山企业 B.建筑施工企业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E.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6.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包括(ABCDE)P159 ........A.获得法律保障权 B.知情和建议权 C.批评和拒绝权 D.紧急避险权 E.要求赔偿的权利 7.《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ABCDE)P164 .........A.受培训、教育权 B.职业健康权C.职业病危害知情权D.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 E.检举权、控告权

8.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主要包括(ABCD)P167 A.工业卫生设施 B.安全技术设施 C.个人防护设施 D.生产辅助设施 E.仓储保管设施

9.属于工业卫生设施的内容有(ABDE)P167 A.噪声、噪音的防范措施 B.强光的防范措施 C.饮水设施 D.防辐射措施

E.防暑、抗低温措施 10.我国对女职工进行劳动保护的相关法规包括(ABCD)P172 A.《劳动法》 B.《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C.《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D.《妇女权益保障法》 E.《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

三、名词解释题

1.劳动保护: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P151 2.职业安全卫生:是指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P152 3.特种作业:指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又重大危害因素的作业。

四、简答题

1.简述用人单位如何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 P163 答:(1)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2)采取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3)达到自律管理要求 2.简述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P163 答:《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① 受培训、教育权;②职业健康权;③职业病危害的知情权;④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 ⑤检举权、控告权;⑥拒绝作业权;⑦参与民主管理权。劳动者在享有职业卫生保护权的同时也有责任履行下列义务:

① 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②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③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以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④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

应及时报告。

第八章 离职、退休与裁员 [重点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6条、3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劳动者提前 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D)P183 A.15日 B.20日 C.25日 D.30日 2.劳动者因为年老,或者因工致残、因病致残等经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依法判定退出生产、工作岗位养老休息的情形是指(D)P183A.退职 B.内退 C.裁员 D.退休 3.我国职工退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二是(B)P183 A.个人贡献大小 B.个人缴费年限 C.个人身体状况 D.个人工资上涨至上限 4.对擅自离职的技术工人,以旷工论处,给予除名处理。被除名的技术工人,自除名之日起一年内,其他....单位不得录所依据的相关法规是(B)P187 A.《全民所有制单位技术工人合理流动暂行规定》B.《企业职工奖惩条例》C.《劳动法》D.《劳动合同法》 5.员工主动辞职或者自动离职,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所依据的相关法规是(C)P189 A.《劳动合同法》第24条 B.《劳动法》第24条C.《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20条

D.《全民所致单位技术工人合理流动暂行规定》第11条

6.我国用以规定退休人员的法律基础是(D)P191 A.《劳动法》B.《劳动合同法》 C.《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男工人、职员年满60周岁,连续工龄满5年,一般工龄满 的应该退休。(C)P191A.10年 B.15年C.20年D.25年

8.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损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人,男年满 周岁,应该退休。(B)P191 A.45 B.55 C.65 D.75 9.男工人、职员年满60周岁,连续工龄在15年以上的退休费为本人工资的(C)P192A.60% B.65% C.70% D.75% 10.专职从事革命工作满20年,因身体衰弱不能继续工作而自愿退休的工作人员的退休费为本人工资的(C)P192 A.60% B.65% C.70% D.75% 11.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B)P197 A.0.5 B.1 C.1.5 D.2

二、多项选择题

1.退休待遇包括(ABCDE)P183 A.退休费 B.医疗费 C.护理费 D.异地安家补助费 E.车旅费

2.在我国,与离职、退休、裁员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ABCE)P185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C.《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D.《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E.《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

3.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主要遵循的相关法规包括(ABC)P191 A.《国务院关于安臵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 B.《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规定》 C.《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D.《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臵规定》 E.《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

4.《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第5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裁减的人员包括(ABCD)P197 A.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E.违反用人单位相关规章制度的

四、名词解释题[退职]是指职工不具备退休条件,但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必须退离工作岗位,并获得一定物质帮助。P183

五、简述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程序。P195 答:裁员是集中地辞退员工,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

② 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

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③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④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

⑤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

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第九章 工会与职工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会最早产生于(C)P200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2.世界上第一个以保护工会法律地位为宗旨的《工会法》,诞生于(C)P200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3.按工会成立的组织原则,可分为产业工会和(D)P200A.企业工会B.地区工会 C.工会联合会D.职业工会

4.将凡从事同一职业的熟练工人都组织在同一工会内即为(D)P200A.企业工会B地区工会 C工会联合会D职业工会

5.我国工会运动的发展史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代表的统一的工会组织是在(C)P201 A.1921年 B.1937年 C.1948年 D.1949年

6.我国公布实施新修订的《工会法》是在(B)P202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D.2003年 7.根据修改后的《工会法》特别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C)P202 A.维护雇主合法权益 B.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C.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D.维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通过是在(A)P202A.1992年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9.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是(C)P202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C.《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 D.《中国工会章程》

10.2003年9月26日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是(D)P202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C.《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 D.《中国工会章程》

11.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两个主要的机制和手段:一是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二是(D)P203 A.罢工 B.示威游行 C.暴力手段 D.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2.规定“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的相关法规是(A)P205 A.《工会法》第25条 B.《工会法》第53条 C.《劳动法》第55条 D.《劳动合同法》第7条

13.《工会法》中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 向工会拨缴经费(D)P207 A.8% B.6% C.4% D.2%

14.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C)P209 A.工会 B.职工俱乐部 C.职工代表大会

D.商会

15.企业职工奖惩制度中,对职工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处分。属于(A)P212 A.行政处分 B.经济处罚 C.刑事制裁 D.以上都不正确

16.对职工给予罚款、扣发工资、降低工资级别等处分。属于(B)P212 A.行政处分 B.经济处罚 C.刑事制裁 D.以上都不正确

17.职工有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应给予(C)P212 A.行政处分B.经济处罚 C.刑事制裁 D.以上都不正确

18.《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6条规定,对违纪职工罚款的金额一般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D)P213 A.50% B.40% C.30% D.20%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与工会相关的立法包括(ABCD)P202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C.《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 D.《中国工会章程》 E.《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工会的具体职权包括(ABCDE)P203 A.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 B.对不适当解除劳动合同提出意见权 C.对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提出意见权 D.工会有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的权利 E.工会有依法调查、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的权利 3.我国《工会法》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有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的,工会有权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这些情形包括(ABCDE)P204A.克扣职工工资的B.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C.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 D.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E.其他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

三、名词解释题【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P210

四、简答题

1.简述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的方面。P202 答: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包括就业的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得到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二是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主要是指维护职工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事务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两个主要的机制和手段:一是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二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的具体职权包括:工会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对不适当解除劳动合同提出意见权对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提出意见权;工会有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的权利工会有依法调查的权利;工会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 [重点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是(D)P231 A.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B.在我国境内签订、履行的劳动合同的当事人

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以及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D.军队、武警部队的事业组织与其拥有军籍的人员

2.从劳动争议的具体内容方面看,以下不适用于劳动争议的是(C)P232 A.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B.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C.发生在没有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如发生在职工与职工之间、企业行政领导之间的争议 D.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在我国《劳动法》中,对劳动争议进行了专章规定的章节是(C)P233

A.第八章 B.第九章 C.第十章 D.第十一章

4.目前,我国与劳动争议有关的法律、法规中,专门针对劳动争议的处理进行规定的是(C)P233 A.《劳动法》 B.《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D.《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5.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之一的调解程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D)....P233 A.《劳动法》B.《关于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D.《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6.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之一的仲裁程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固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B)....P233 A.《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 C.《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的通知》 D.《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7.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之一的诉讼程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D)P234 A.《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 C.《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的通知》 D.《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于(C)P234 ..A.2001年3月22日 B.2001年4月1日 C.2001年4月30日 D.2001年5月1日

9.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时可在 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B)P235A10日B15日 C20日D.25日

10.《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的处理劳动争议的一般程序为(D)P235 A.调解——仲裁——协商——诉讼 B.仲裁——调解——诉讼——协商 C.诉讼——仲裁——调解——协商 D.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原则当中,原则是进行调解的本质和前提(A)P236 A.自愿 B.依法 C.实事求是 D.平等

12.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 内结束。到期没有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D)P237 A.10日 B.15日 C.25日 D.30日

13.《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8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区的,由 的仲裁委员会处理(A)P239A.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 B.用人单位母公司所在地

C.上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 D.同级工会所在地

14.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 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D)P241 A.20日 B.30日 C.50日 D.60日

15.我国的仲裁时效为(D)P241 A.20日 B.30日 C.50日 D.60日

16.企业对仲裁委员会因紧急情形作出的部分裁决不服的,可以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9条的规定,向原仲裁委员会申请(D)P243 A.撤销裁决 B.协商 C.调解 D.复议

17.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 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超过期限起诉的,一般不予受理(A)P244 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包括(CDE)P234 A.企业职工代表大会B.社区居民委员会 C.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E.人民法院

2.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设立要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必须保证调解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三方原则”。“三.....方”指的是(BCD)P236A.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表 B.职工代表 C.企业代表 D.企业工会代表

E.企业所在社区的代表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要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采用“三方性”的组织原则。“三方”是指.......(ABC)P237 A.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B.同级工会代表C.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 D.企业商会代表 E.企业所在社区的代表

4.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ABCDE)P238 A.现行调解 B.解释 C.查清事实、依法处理 D.回避E.公正处理

5.法院在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ABCDE)P245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双方当事人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 C.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D.回避 E.着重进行调解及密切与有关单位配合

四、名词解释题 1.【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时人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P231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是指企业和职工发生劳动争议后,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遵循一定原则,通过宣传国家法律和政策,促使企业和有争议的职工达成协议,从而把劳动争议解决在企业内容的一种活动。3.【部分裁决】: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争议案件终结裁决作出之前,发现劳动者再生活上遇到困难或因工负伤、患病需要治疗等紧急情况,性爱对案件进行初步审理后,作出的要求用人单位预先支付劳动者工资、医疗费用的裁决。

五、简答题

1.简述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内容。P231 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

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指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我国境内签订、履行的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如中国境外的企业或劳动者与我国境内企业和公民;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以及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个体工商户与学徒、帮工,以及军队、武警部队的事业组织与其无军籍的职工。

2.简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P238 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者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①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②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③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④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3.简述劳动争议诉讼必须具备的条件。P243 答:①起诉人必须是当事人; ②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裁决后,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 ③必须有明确的被告; ④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即必须提出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⑤必须有事实依据;⑥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第十二章 涉外劳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有关外国人在中国内地就业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管理法规是(A)P246

A.《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B.《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C.《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D.《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2.目前我国有关中国人出国就业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管理法规是(B)P246 A.《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B.《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C.《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D.《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3.根据我国的外资企业法律制度,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仍然属于我国的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目前对我国劳动者与我国的外资企业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管理的主要法规是

(C)P247 A.《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B.《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C.《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D.《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4.对于台港澳居民在中国内地就业所引发的劳动争议,适用的法规是(D)P247 A.《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B.《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C.《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D.《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5.规定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必须为该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经获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后方可聘用的相关法规是我国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A)P248A.第5条 B.第8条 C.第9条D.第10条

6.规定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持职业签证入境,入境后取得《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方可在中国境内就业的相关法规是我国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B)P248 A.第5条 B.第8条 C.第9条 D.第10条

7.我国新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从 起实施(C)P249 A.2005年1月1日 B.2005年5月1日 C.2005年10月1日 D.2006年1月1日

8.规定用人单位支付所聘用外国人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法规是(A)P250 A.《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22条 B.《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23条 C.《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24条 D.《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25条

9.《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规定对劳动合同由职工个人同企业以书面形式订立的是(B)P252 A.第7条 B.第8条 C.第9条 D.第10条

10.《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规定企业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公休日、探亲假、婚丧假、女职工产假等假期的是(B)P254 A.第23条 B.第24条 C.第25条 D.第26条

11.《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规定企业因订立集体合同与工会或工人代表发生争议,争议双方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组织争议双方协商处理;企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经双方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是(C)P255 A.第23条 B.第24条 C.第25条 D.第26条

12.《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规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按照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险机构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是(C)P256 A.第15条 B.第16条 C.第17条 D.第18条

二、多项选择题

配套政策研究 篇6

硬件设施、软环境改善能否支撑海南全力打造的“国际”概念?能否推进国际旅游岛的服务升级、思路转化?有待现实版的演练。

高铁-串接地产潜力圈

2010年12月30日,海南东环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从海口至三亚仅需90分钟,海南“同城生活圈”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但在市县基础设施配套和轻轨支线交通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轻轨对海南地产的作用短期内难以显现。

海南步入“高铁”节奏

家住海甸岛的周军,在海口一家私企工作,问起他们一家三口过年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那肯定就是坐东环高铁回妻子的娘家探亲了。“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小时候根本没机会坐火车。出岛读书才体验到坐火车的感觉。”周军的妻子也表示坐东环高铁回万宁娘家很享受:“头等舱每人才63元,而且不到1小时就到了,比汽车快多了……”

2010年12月30日,东环高速铁路正式开通,海南从此昂首迈入高铁时代。东环高铁用250公里的时速和90分钟的时间,将海南东部犹如“珍珠”般的6个市县串了起来,海口和三亚形成了一个半小时生活圈。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南东环高铁客流尾大增。为保证运力,从2月6日起,列车开行对数增至每天21对42趟,动车组列车最短间隔时间为20分钟一趟,平均间隔23.5分钟发送一趟,东环高铁客运最高日发送旅客已突破3万人次。

北京游客高女士告诉记者,东环高铁的开通她一直都十分期待:“每年冬季都要带全家老小来三亚,之前因为交通不方便,很少去海口和周边去观光,现在有了高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票价比想象的还要低。”

长期以来,海南旅游存在地区发展差异,整体呈现“南热北冷”格局。东环高铁开通,游客和本地居民纷纷选择这一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旅游企业也围绕高铁调整旅游线路、旅游产品,高铁沿线形成的“同城效应”正逐步转变海南假日旅游的传统格局。

据海南省省长助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陆志远介绍,海南东环高铁开通对于海南东线主要市县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是明显的。海南沿东线高速公路布点的三天两晚游、两天一晚游等传统旅游线路不再是游客的唯一选择。推动旅游向深度化、体验化转变,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时更专注于提升旅游品质、游客体验,一些别具文化特色、拥有原始景观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始涌现。推动海南省旅游发展向均衡化转变,给沿线旅游景区、度假酒店、“农家乐”等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日游客源明显增加;推动旅游要素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散客选择东环高铁出行,在站点附近租车自驾成为一种新型的出游方式。此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压力得以缓解,推动了假日旅游市场价格实现均衡、合理。

海南东环高铁通车运营后,初期计划开行动车组10对,从海口东站出发往三亚方向的动车最早开车时间为早上7点,最晚开车时间为晚上20点30分。从三亚站出发往海口东站方向的动车最早开车时间为早上7点,最晚开车时间为晚上20点10分。海口东站到三亚实现1小时22分到达,较高速公路平均行车时间3小时缩短了一半。

东环高铁建成通车填补了海南东部地区的铁路空白,与拟建的海南西环快速高铁线共同构成了环岛旅游观光快速铁路,形成环岛快速铁路网之后,游客大约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环岛一周。同时,通过粤海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有机连接在一起,除了改善海南交通区位相对边缘化状况、极大便利海南与内地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外,更多的是给海南经济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沿线房产概念更新

高铁成各楼盘争相展现优势的卖点:“我们的楼盘地理位置优越,最重要的是交通十分方便,距东线高速公路及东环高铁都是五六公里,东环高铁开通后,到海口只要50分钟,到三亚只要半小时。”万宁兴隆的某楼盘销售员对记者说。近日,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分别拨打了东环高铁沿途市县——义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一些楼盘销售电话。发现这些楼盘的销售员在向记者推销他们的房子时,都在打“东环高铁”牌,诸如“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紧邻东环高铁”,“售价相对海口、三亚很便宜,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据海口秀英区的某楼盘销售负责人透露,近期许多外地投资客前来置业时,一听说项目位于高铁站点旁,二话不说就下了定金。一位来自山西的孙女士表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因城际高铁的出现,均带动沿线房价大幅增长,海南部分楼盘因高铁的开通,很可能沿袭一线城市案例,成为又一轮增值目标。

“高铁地产”未显吸金效应

尽管多个市县的楼盘均以高铁为卖点,但记者调查发现,海南东部大部分市县楼市仍然较为低迷,东环高铁开通以来,对海南楼市的刺激作用尚不明显。

位于文昌清澜的文昌万业房地产经纪中心清澜分部2010年3月成立之初,该地区才2家中介,如今清澜地区房地产中介已增至7家。该公司负责人林植说,自去年4月份以来,文昌楼市成交量非常少,尽管房价没有太受影响,但疯涨情况不可能再现。据其分析,由于文昌的房地产去年才刚刚起步,包括文昌在内的海南二线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还远远不够完善,高铁对文昌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刺激作用有限。

海南东部市县的一些标榜“高铁社区”的楼盘名不符实,大多数没有直达高铁车站的公交线路或班车,甚至离高铁20公里左右的楼盘也打出“高铁牌”。琼海市位于轻轨旁边一处楼盘今年1月份开盘,打出了“坐享高铁站旁的便捷生活”的巨幅标语,但置业顾问何子怡说,目前从楼盘还没有去高铁车站的公交线路,只能打车和坐摩托车。

海南陵水清水湾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策划专员表示,高铁开通将提升海南东部区域的价值,但要建立在各个市县完善相关配套的基础上。申原地产海南分公司总经理谢青则认为,高铁交通的概念在开通前就已经被开发商提前预支,目前对房价的整体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现在受海南房地产整体市场低迷的影响,高铁概念将被进一步弱化,“高铁短期的刺激作用可以忽略。”

“一日生活圈”考验三亚楼市

业内人士认为,海南东环高铁开通后,东北部市县被纳入海南岛的“一日生活圈”。由于沿线市县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的房价比三亚低很多,这些二、三线城市可能会分流三亚的部分客源。

三亚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刘树国认为,三亚的区位优势及气候优势无法替代,东环高铁的开通未必会影响到三亚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未来三亚的房地产走势,刘树国用了“考验”和“信心”两个词来总结。

nlc202309031000

专家乐观评价东部区域价值

尽管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市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东环高铁对海南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但从长期来看,东环高铁的开通将提升海南东部市县的区域价值。

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高铁从时空上重新设定了中国的版图,原先认为偏远的地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它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机遇,更直接的是地价上涨带来的投资机会和当地政府财力的极大提升。因此,高铁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交通工具的改进,而是观念、生活、投资机会的改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复锋说,东环高铁首先对提高海南东部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价格有一定拉动作用,比如近几年三亚的上地价格比毗邻的陵水要高3~5倍,东环高铁开通后,三亚、陵水等地有了形成“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基础,三亚将辐射带动陵水的旅游经济,陵水和三亚土地级差收益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夏锋认为,一个“高铁社区”每平方米一般要高出周边的楼盘300~500元,一方面东环高铁将提高海南二线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另一方面将平抑、降低重心城市的楼市价格。

中原地产海南分公司总经理谢青的观点是,从长期来看,南于城市便利性因素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三亚度假型的高端客户群体有可能被分化,随着围绕高铁站点支线交通的逐步布局、区域经脉的打通和市县经济的发展,会支撑高铁沿线的房价往上走。

海南合纵连横地产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希闻认为,随着东环高铁开通,海南“同城效应”开始显现,将来可能会分流海口的常规性居住度假养老客户。海口和三亚的房地产市场会受到不利影响,为海南东部其他城市带来机会。

他认为,东环高铁和国际旅游岛的棚关政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但并不能成为开发商涨价的理由。在客源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发商盲目涨价只能伤害海南房地产市场。

免税-激荡商业热情

“离境退税”政策出台了,国人开始聚焦“离岛免税”的时间表。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否已渐进步入“购物天堂”的行列?海南离真正成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免税岛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国际旅游岛试水“离境退税”

2011年第一天,海口市生生百货、民生百货和三亚市夏日百货3家商场都挂上了“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定点商店”的牌子,成为首批离境退税试点商场,这标志着我国的离境退税政策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海南打造免税岛的梦想也迈出了现实中的第一步。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和他的团队就创造了一个概念:国际旅游岛。在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整体设计中,自然包含着免税政策的设想。迟福林的理想是,参照韩国济州岛、日本冲绳岛等地的做法,将海南打造成日用消费品免税区。外国游客离境购买免税商品无次数、金额和数量限制;本岛居民购买免税日用消费品无次数、金额和数量限制;内地游客购买免税商品无次数限制,但有金额和数量限制。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对免税政策有了明确的态度。在国务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中,关于免税政策的描述只有短短52个字:“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另行上报国务院。”不少企业和部门随即开始宣传自己将在免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获益,一些准备去海南的游客也希望能够早日在海南买到免税商品。

半年后,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海南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务院批准。随后,相关部门又制定了试点管理办法,完成了信息系统建设。

2010年12月27日,海南省召开了离境退税政策新闻发布会,海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吕勇向众多媒体宣布,离境退税虽然在国际上运行范围很广,操作方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却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对现行退税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政策实施后,将刺激境外旅客旅游购物,可增长40%左右。”吕勇在新闻发布会上称。

首月“退税”未显“热情”

《三家退税定点商店开出28份离境退税申请》,2011年1月5日,海南本地媒体的一个新闻标题,展示出海南正式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4天来的最新“战绩”。据海口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一个月,验核129票退税申请业务,退税货物总值46万元,退税金额约5万元。

按照海南离境退税规定,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起退点暂定为800元,退税率为11%,相当于给商品打了个九折。境外游客是指在我国大陆连续居住不超过183天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离境退税税种为增值税,境外旅客在办理退税时可自行选择退税方式和币种,应退税额计算公式为:应退税额=普通销售发票金额(含增值税)×退税率,这意味着在海南岛购买800元钱的退税商品,就可以获得88元钱的退税。

三亚夏日百货是海南仅有的3个离境退税定点商店之一,柜台服务员表示,来商场购物的境外游客原本就不多,近来每日退税申请单都是个位数。不过,店门口悬挂着庆祝商场成为退税定点商店的横幅,倒是吸引了很多境内游客驻足咨询。

早在夏日百货之前,中免集团三亚免税店已经于2009年9月正式营业,这也是海南全省的第一家免税店。记者多次出差在该免税店内看到,装修豪华的商场里主要销售国际名牌奢侈品,价格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元,但顾客寥寥无几。据三亚中免集团免税店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店免税商品价格比统一价低10%到40%,由于主打奢侈品,这块免税价格还是很具诱惑力的,可由于境内游客无法享受到免税优惠,开业至今一直经营惨淡,在开业当年,这家卖场就亏损了856.8万元,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三亚夏日百货统计,境外游客人均消费为3000元人民币左右。俄罗斯游客占境外购物者80%以上,其次是日本和韩国游客,与三亚接待的各国游客入境比率吻合。到海口的境外游客多来自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

服务对接需求迫在眉睫

业内分析认为,客流有限、商品有限、特色有限是“离境退税”遇冷的三大原因。2010年,海南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587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6万人次,仅占市场份额的2.56%。而境外游客若从琼转道中国其他地区离境则不能享受此政策。

国家规定的退税物品为21个大类,分设海口、三亚两地的三个指定离境退税商店中,大类内的小类商品逾700种。从一个月试点情况分析,境外游客主要采购的商品是服装、皮革制品、饰品等,其中服装占76%。但三大商场的服装产品种类、品牌并不丰富,主打的少数国外品牌多是国内生

nlc202309031000

产,离时尚前沿有相当距离,商品价格优势不显,可选商品有限。

此外,外国游客青睐的有中国特色商品鲜见,市场宣介推广力度不强。目前,海南的境外游客绝大多数由旅行社组团而来,而目前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对此项政策知之甚少。定点商场和旅行社没有形成市场链条。海口生生百货总经理单荣生说,品牌服装、手表等商品价格即使退税11%,对国外的游客也不具吸引力,而茶叶、高档滋补品等中国特色产品属于食品而不在退税产品之列。因而海口境外购物退税者寥寥。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项新政,暂时遇冷并非意料之外,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同家“稳妥摸索积累,先行先试”的原则。然而,海南欲通过新政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观光购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收入的急迫现实不容回避。

知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表示,不能拿一个月5万块钱来评价离境退税政策的好坏。他认为,一项新政应看其长期效果,海南在增加定点商场、丰富商品供给、简化手续、加大宣传等方面需要改进。海南辰达集团董事长翟宁认为,海南能否成为“国际购物中心”,将每年逾千万名离岛、离境游客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有赖海南脚踏实地打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提升与周边知名购物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离岛免税”有望年内出台

海南“离境退税”政策尘埃落定。与此前多位人士所预计的不同,国人“离岛免税”政策并未同时推出。据悉,“离境退税”政策和“离岛免税”政策都将在海南试点,但具体的施行要看相关政策的准备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海南岛目前全年游客数量已超2000万人次,国内游客占到95%,人数远远超过境外游客。正是因为海南庞大的国内游客数量,才让国人“离岛免税”被严重关注。

然而在海南省召开的离境退税政策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材料中,对“离岛免税”只字未提。三亚旅游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称,境外游客离境退税并不是海南旅游部门最为看重的,境内游客离岛免税更加重要。离境退税是离岛免税的铺垫和预演,不过从“离境”到“离岛”,并不是一字之差那般简单。

海南的其他官员也表现出慎重的态度。三亚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李柏青虽然和众多人一样,深知目前国际旅游岛最亟需落实的政策之一就是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而其中的国人免税正是核心问题,吸引力也最大。但他还是告诉媒体:“当务之急是退税政策的落实,不要贪大贪多。”

财政部科研所税收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许文认为,将退税受惠人群由境外游客扩大到国人,即对国内旅客也实行购物退税或免税政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他表示,在海南实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符合国际惯例,实践中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进行借鉴。但对国内游客给予购物退税,并不符合出口退税的目的。

记者从海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海南目前年乘飞机离岛游客数量和人均购物金额测算,实施该政策年免税规模在20亿元左右。而离境退税政策的年退税规模不到千万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认为,离岛免税购物的潜在市场预计每年高达200亿元左右。但是,海南能否最终实现离岛免税政策的利好,同样面临制约离境退税政策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的挑战。

“‘离岛免税’政策将会很快推出,应该不会拖过2011年。”迟福林表示,“‘离岛’比‘离境’更复杂,海关理顺如何进行管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再长也不会拖过今年,今年上半年应该会出台。”在三亚市旅游协会1月底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传出一条最新消息:今年5月份。针对境内人士的“离岛免税”政策的制定将有望成为现实。

迟福林认为,退税政策是中央赋予海南省的一个大的方针政策,是要海南大步走,但是执行上需要分步走,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国际购物中心。第一步,是实现离境退税;第二步,尽快使海南岛成为我国第一个日用消费品免税区,扩大免税限额,免税的品种增至所有日用消费品;第三步,要学香港建成国际性购物中心。

商业地产渐成投资高地

近期,在地产新政特别是二套房贷打压下,海南普通住宅地产受影响较严重,量价齐跌,加上“离岛退税”的利好推动,投资者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海南商业地产。据记者调查发现,近期海南商铺租金普遍上涨。以同贸路上一家60平方米的文具店为例,每月租金为9000多元,比2009年上涨了3000元。诸多业界人士认为,三亚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涵盖住宅、公寓、商业、酒店、写字楼等多元业态的度假综合体。

由于目前投资渠道的缺乏与通胀压力的存在,再加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前景利好因素的刺激,海南商业地产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热钱爆炒的“蒜头”或“绿豆”。“国十条”成为海南旅游地产的利空,但却不影响商业地产。“国十条”之前,住宅及旅游地产的首付款是总价的20%~30%,而商铺是总价的50%;“国十条”后,住宅与商铺的首付比例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启动资本持平,但住宅和旅游地产利空不断,商铺优势凸显。而看好商业地产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纯粹住宅和旅游地产已越来越少,琼海市则规定今后不再出让纯住宅用地,新建项目均有商业配套的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8.4%,其中商业地产可谓功不可没。迟福林认为,“离岛免税”政策一旦推出,将会给海南免税购物行业新增160万名顾客,至少带来20亿元的市场大蛋糕,真正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性购物中心。

楼市传媒董事长、中房协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蔡鸿岩认为,发展城市中心区综合体、持有型商业物业,不仅有利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更有利于海南楼市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产发展中,更重要的是发展旅游及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商业地产,以旅游带商业,以商业养旅游。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也是未来海南商业地产必然繁荣的佐证。”

尽管海南商业地产前景充满种种诱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海南常住居民少,支撑商业发展的硬件欠缺,且整体商业地产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现有发展模式也较单一。而建设国际旅游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预期收益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多变数与风险存在。

专家提醒,离岛免税为海南带来的是长期稳定的客流,这些人会否选择置业,不仅取决于政策短期影响的热度,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可持续城市规划以及房地产本身的品质。三亚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刘树国表示,在目前的背景下,三亚房地产开发企业更需要注重品质,精心做品牌,理性推产品。

配套政策研究 篇7

鉴于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的现状,政策在落实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保证在政策落实与实施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高效地实现行动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配套政策实施中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中最活跃、最具效率的部分,是推动当代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株洲整个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也可看出,其一方面依托骨干企业与大企业,同时也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但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相比,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与对中心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总体有待完善

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行动计划中可看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然是有限的。如骨干企业备受政府重视,发展主要力量是大型企业,而且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力量弱且较为分散,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还是不够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就有限。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认识。近年来,有些政策逐渐被取消了,或虽然保留了部分优惠政策,而且仍存在着对中小企业客观上不公平——如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重视大企业集团,而对中小企业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更苛刻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等。

2. 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包括《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增加了具体的对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的政策,但受到了具体限制,对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如技术交易、信息和人才管理、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收效也并不理想。

3.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完善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资金不足、科技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虽然出台了《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民间资金难以激活,担保行业没形成规模,银行认可度不高,国有商业银行惜贷怕贷,使中小企业受资金制约的影响比较严重。在《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里有专门的政策,但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偏低、贷款满足率不高、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等仍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4. 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

株洲尽管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可从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受部门、地区等条块分割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仍然存在信息沟通不充分、服务质量有待完善等问题。市场信息的搜集、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市场调研等本应由社会服务体系来承担的任务实际上仍然主要由中小企业自身来完成,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融资担保、法律咨询、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等服务平台使用效果也不理想,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少,消耗了中小企业家的大量精力,直接影响了企业活力和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5. 创业意识和创业园区还需政府不断进行引导和扶持

目前株洲根据轨道交通产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基地和园区等,但如何催生大批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在数量上有大的发展,还需不断完善创业园区的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并不是短期内即可完成的,仍需不断扶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政策对骨干企业的扶持相对较明确,而对配套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仍然较模糊,从而带来实施的不确定性。

二、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配套政策的实施策略

可以看出,要保证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配套政策的实施,必须结合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政策所处的环境与中小企业现状综合权衡,因势利导才能少走弯路,保证轨道交通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并有效实现向其它产业的扩散。

1. 政府主导是重要保证

政府主导是促进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配套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因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次,各项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如法律法规、融资政策、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园的引导等,特别是在内地民营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尤为需要;其三,政府主导可保证产业配套政策的连贯性与长期性,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也可依托产业更好地理清新形势下株洲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套关系及中小企业的现实要求。

2. 由点到面、分阶段推进实施是现实要求

对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中小企业配套,必须从政府、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三个方面着手,分阶段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核心企业的独特地位,而其它中小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面积地推广相关政策易导致执行上的偏差,因此通过试点,分阶段推进可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既增强产业发展的信心,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为其它产业或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3. 保证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向中小企业扩散是抓手

配套政策的实施效果最终体现在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与发展能力上,提升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是现实要求。要保证管理与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管理水平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注入永续活力,也可为其它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4. 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归宿

政府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前期做好政策的实施是重要的,但政府最终将落实到服务功能上来,最终的归宿是促使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础来进行。

(1)以市场为基础,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

优化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以市场竞争为根基,以制度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动力,培育龙头企业及产业集群。推动企业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运用业务外包、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国际化战略,扩大国外市场规模和控制专利技术与国际品牌。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贸易指导、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销售网络,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为发展成大企业大集团夯实基础。

(2)加快流通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及对外贸易

从沿海发达的专业市场的发展过程来看,专业市场的出路在于调整和创新。政府可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提升专业市场的发展水平,建设若干相关产业的重点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产品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推动市场主体由个体批发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推动区域性的、固定的市场向跨区域的、开放式的市场拓展;推动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型。在发展专业化市场的同时,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实行分散生产和集中销售相结合的国际贸易新形式,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及占领国际市场。加强与跨国公司的专业化合作和吸引国际采购商,更好地利用其国际分销体系,开辟出口新渠道,培育品牌。

(3)探索与推行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企业竞争将不再是一个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基于供应链的竞争,基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集聚的同时也是一条条供应链的集聚。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融合中小企业的经营,实施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不断开展增值活动,以此获取新的竞争优势。通过供应链管理,可将原先松散联系的企业形成合力,并将产业区外的企业连接在一起,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5. 有赖于政府、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

(1)抓好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做好技术创新与转化,保持株洲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地位

针对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占主导的现状,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这对保持这些企业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短期内要继续抓好,这方面株洲已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2)充实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及大型企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总量,人民就业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产业集群首先必然是产品的多元化,即某类产品或多类产品中(即相关产品或产业)高中低端产品并存,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结合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特点与区位优势发展相关产业的总量,增强龙头企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充实产品结构金字塔的中部与底部产品数量与质量。解决其生产能力,既可提高产业总量,又可吸引广大劳动力,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3)系统有效地技术扶持与政策扶持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扶持与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应充分考虑技术扶持与政策扶持的系统有效性,应结合本区域产业基础,人的观念、物质条件和认知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

6. 发挥社(协)会组织协调职能是重要手段

政府应充分重视行业协会及商会的作用,通过协会(商会)帮助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实践表明,通过行业协会或商会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这是政府很难做到的。政府可注重宏观经济的指导,而不干预其日常商务活动,将以往的只是举办几次联欢会的协会(或商会)变成为企业寻求应对市场变化的协调组织,有效地提升地方产业应对能力,同时可减轻政府管理的难度。随着产业环境逐渐成熟,各种专业协会,尤其是业界自发组织的行业协会,在地方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同时,政府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发达地区的同业公会,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测量、标准、测试和质量控制中心,研究与开发实验室,集群发展研究机构等的有效结合,为支持企业创新和学习创造了良好商业环境。对发展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7. 不断创新与人才战略是中小企业的动力源泉

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的构建最终要依靠人才,突出实施人才战略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制度创新着手,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着力集聚并用好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紧缺的各种人才。与株洲本地的轨道交通高职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对接,加强对专业性教育培训活动和机构的指导,把培训和教育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以培养高级技工为重点,将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工培训落到实处、做好产业工人技术升级等工作,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同时,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加强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二是做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作。政府可通过各种途径形成企业家素质提升的制度,创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适应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

[2].罗海藩.长株潭城市群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配套政策研究 篇8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在“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兴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具有较雄厚的装备工业基础。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 齐齐哈尔市的装备工业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军工、铁路、采矿、机械冶金等领域提供大型装备设备和关键部件。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齐齐哈尔市的装备制造业因配套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战略是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齐齐哈尔市大力发展装备工业的重大机遇。本文将探讨如何选择优势企业、配套协作模式, 从而为科学构建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一、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主导产业的选择

要建立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首先要找到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只要一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地区, 则本地区就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分析的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而竞争优势则侧重现实的竞争态势。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

(一)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产业间竞争优势分析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五类产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2002-2006年的数据表明:从工业总产值上看, 五类产业均呈上升趋势, 专业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 2006年专用设备总产值703911万元, 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46%, 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 分别为25%和26%;从工业增加值上看, 从2004年到2006年, 五类产业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 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年工业增加值为174857万元,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 分别为156546万元和89050万元, 金属制品业仅为685万元;从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方面看, 专用设备制造业都具有较大优势, 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16630万元, 而金属制品业仅为18万元;从创新能力上看, 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大幅上升,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较高, 分别为2394830万元和2162328万元。

(二)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区域间市场竞争力分析

区域间市场竞争力评价可以采用区位商的方法, 如从市场销售收入角度来计算齐齐哈尔市某一产业在黑龙江省的区位商, 就可以判断该产业在黑龙江省的市场竞争力。计算公式如下:

Pi= (pi/∑Wi×pi) / (pi*/∑Wi*×pi*)

Pi代表区位商, pi代表齐齐哈尔市i产业的销售收入, pi*代表黑龙江省 (全国) i产业的销售收入。Wi代表齐齐哈尔市i产业工业总产值在黑龙江 (全国) 所占比例。Pi越大, 表明该产业市场竞争力越强。

专用设备制造业在黑龙江省和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对市场竞争优势, 区位商分别为2.15和3.00;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相对市场竞争优势, 区位商为1.40。

资料来源:根据《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2007》、《黑龙江统计年鉴2007》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三) 基于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是齐齐哈尔市的优势主导产业, 和其他装备工业产业相比, 具有较强的产业间竞争力和区域间市场竞争力,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2006年, 齐齐哈尔市有2家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齐齐哈尔市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72.9%;2家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齐齐哈尔市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2.5%;1家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齐齐哈尔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87.6%。这些企业是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主导产业中的主导企业。

二、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网络模式探究

在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中, 主导产业应专注于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而将零部件的生产领域, 科研、销售、物流、服务等其他业务通过各种形式外包给配套的中小企业。这种资源外包型的配套协作一方面有利于主导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产业链, 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配套协作网络模式分类

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配套协作网络模式可以分为四大类:中心型配套协作模式、多中心型配套协作模式、金字塔型配套协作模式和嵌套型配套协作模式。

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多为中心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 其他企业围绕在周围, 核心企业通过将非核心资源外包给合作商, 与之构成配套协作网络;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成长阶段, 就会出现多中心型配套协作模式, 该模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企业, 企业无明显的强弱势之分, 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资源, 依靠相互合作来完成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间是平等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关系;这个阶段也有可能出现金字塔型配套协作模式, 即由中心厂将资源发包给一次协作厂, 并由其视需要情况再转包给二次协作厂, 层层发包形成, 中心厂仅需要管理一次协作厂便可达到管理整个体系的效果, 这种模式需要中心厂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甚至是行业垄断能力, 因此, 该模式也往往会受到反垄断政策的限制;当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就会出现更为发达的嵌套型配套协作模式, 即多家核心企业通过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外包构筑相对稳定的配套网络, 构筑主体网络。与此同时, 各核心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围绕该核心企业形成子网。此外, 围绕在各核心企业周围的各类中小型企业间也存在交易关系, 由此, 所有参与外包的企业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一起, 有中心型配套协作网、多中心型配套协作网络、子网络之间的交互渗透, 从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综合体。配套协作网络模式是渐进变化的, 无论是变革的企业数量还是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过程是先扁平化, 再水平化, 最后网络化。

(二)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工业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 已经与发达省市有了一定的距离, 这使得齐齐哈尔市的装备工业既具有全国装备工业发展的共性, 又具有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特性。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应立足本市经济发展的特征, 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主导原则。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构建一般是首先由政府引导, 给已具有潜在优势的企业适度的政策扶持, 如优惠的税收政策、廉价的土地价格等吸引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但政府毕竟是一个有限资源和有限理性的组织, 不可能完全妥善和成功地安排一切事物。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还应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 以市场作为主导, 根据市场需求组织配套网络, 以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2.利润优先原则。利润是企业组织形式变革的最根本动机, 获得丰厚的利润是配套协作体系未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也是衡量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齐齐哈尔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其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 应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作为首要目标。

3.协同创新原则。企业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相对成本优势, 更重要的是源自其动态创新能力。配套协作和产业集群的静态利得是使企业从一个地方化了的投入-产出联系中受益, 更深层的动态利得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能培育和增强学习创新能力的特殊环境。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的发展应突破传统的成本优势和交通限制理论, 快速提升其创新能力。

4.开放协作原则。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应突破地域束缚, 建立开放式的协作配套, 即一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 立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展开协作配套, 这有利于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发挥区位优势, 建立稳定的协作网络。

(三)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发展路径

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属中心型配套协作网络模式, 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种模式虽然不够稳定, 创新能力也较差, 但交易成本较低, 配套较为灵活, 有利于遵循初期的利润主导原则。随着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的成长, 其配套模式将变为金字塔型配套协作模式, 这个阶段对中心厂的规模和能力要求很高, 配套企业对中心厂的依附性较强, 整个体系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厂的市场竞争力。多中心型配套协作网络的创新能力略高, 稳定性较强, 但外围配套的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不利于在整个体系内降低成本, 形成集群竞争力。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的高级模式将是嵌套型配套协作, 外包范围最广, 遍布世界各地, 合作企业数目庞大, 生产成本较低但交易费用高昂, 而网络成员间相互信任、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会促进彼此长期的交流、学习和合作, 还会大大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企业成员间的关系不是依附, 而是依靠共同体发挥取得整个网络的发展, 网络的稳定性较高。

总之, 应顺应市场规律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配套协作模式。初始阶段要利润优先, 围绕主导产业的中心企业选择交易成本低且相对灵活的中心型配套协作模式;然后逐步过渡到多中心型配套模式,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建设;最后形成更为开放的、具有高效创新能力的嵌套型配套协作网络。

三、加快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政府对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影响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的。促进配套体系建设,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育地方品牌和产业龙头企业

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是地方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 也是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要在优势装备工业产业中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齐齐哈尔市地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加强宣传推介, 协助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二) 改善投资环境

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结合齐齐哈尔市实际, 争取重点产业项目, 加快“数字区域”建设, 建立相关产业信息平台, 定期向社会发布本地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消费投资等情况。减少政府收费, 降低企业外部成本;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 降低创业门槛, 运用财政优惠扶持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让利给重点产业和企业, 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 提高区域人口的教育培训水平

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就业观, 为配套体系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 这是配套体系成长壮大, 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 营造产业载体以吸引企业聚集

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 加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应结合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政策性优势, 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市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所6个) , 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的载体。通过筹办各类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新技术、新设备推介会、贸易展会等形式, 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交易平台。

[本文系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为RK-802]

摘要:装备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齐齐哈尔市是我国重点工业城市, 已具备一批根基深厚的装备工业, 但仍缺乏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本文借鉴产业集群、外包等相关理论, 分析了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问题, 并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产业集群,外包

参考文献

[1]欧志明, 张建华.企业网络组织的演进及类型研究[J].决策借鉴, 2002 (1) .

[2]李相银, 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比较[J].经济纵横, 2003 (8) .

[3]李成金.德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研究[J].软科学, 2006 (4) .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吴照云等.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6]齐齐哈尔统计局.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7]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配套政策研究 篇9

自2003年开始林改以来, 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林改配套政策。截至2012年底, 全国确权集体林地27亿亩, 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7.7%;发证面积25.78亿亩, 占确权林地的95.5%, 894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 基本落实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 (1) 林改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 为深化改革, 巩固林改成果, 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林地流转、林业科技服务、采伐限额制度改革在内的林改配套政策, 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不仅涉及到林农的切身利益, 而且也涉及到林业的稳定与发展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 林改配套政策及实施效果备受各界关注。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 林改配套政策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1) 对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林业政策的研究和借鉴。 (2) 对林改及配套政策实施后的现实绩效评价。徐晋涛、孔凡斌、张蕾等学者通过对江西、云南、福建、辽宁等省的调查数据研究, 认为林改的经济绩效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森林资源的增长以及良好的社会效应。[1~3]张自强和高岚构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满意度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 则从农户主观价值判断角度, 运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林改及配套政策进行了评价。[4] (3) 对林改配套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圻通过借鉴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设计了林权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5]李挥基于多省调查数据对政府是否应该补贴森林保险、补贴多少、补贴效果及农户的支付意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6]谢屹和温亚利等依据在江西省的调研数据, 运用Faustmann林价公式和林木销售价法对农户林权流转受益的合理性和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优化制度建议。[7]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中对单个配套政策的评价较多, 而对当前林改配套政策整体性评价较少;二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林改配套政策现实绩效的比较和评价等方面, 往往忽视林改配套政策的主要落实对象———农户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同时, 缺少对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主观价值判断 (subjectivevaluation) 是行为决策的一个必要成分,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偏好, 对客观事物给自己所能带来的需要满足程度进行预计、比较和判定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对主观情感的体验, 从而对该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以确定该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与偏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与偏好。林改确权后, 林改配套政策是影响农户林业生产经营决策行为诸多要素中的主要因素, 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和参与度间接反映了林改政策的配套效果。因此, 本研究从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角度, 通过分析湖南省50村5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 揭示林改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林改配套系列政策对农户林业经营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并以此为国家进一步出台和调整林改配套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撑。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采用数据均来自国家林业局课题“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跟踪监测研究 (2012) ”, 调查在2012年的7~8月完成, 调查样本数据为2011年的截面数据。调研样本分布在湘北、湘中和湘南具有代表性的茶陵县、慈利县、凤凰县、衡阳县、花垣县、会同县、蓝山县、平江县、新邵县、沅陵县等10个县, 每个县随机选取5个村, 每村抽取10户样本, 一共500户。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揭示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的主观价值判断对林业生产经营决策行为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具体来说, 基于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和林改配套政策参与两个方面的主观价值判断角度, 分析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地流转、林业科技服务、中幼林抚育补贴、林业税费、林木采伐指标审批等7项与林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主要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主要变量的设计如下。

(1) 自变量。首先, 林改满意度划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和“不清楚”。有学者认为, 农户选择“不清楚”表示其对配套政策缺乏认知, 不能构成具体评价。[8]本研究认为, 农户是政策信息传递的最终接受者, 农户能否接收到相关政策信息是对林改政策宣传是否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一种评价, 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因此, 将农户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4类 (即不清楚=0;不满意=1;一般=2;满意=3) 。其次, 农户林改配套政策参与。各项参与林改配套政策变量都用二分类数据表示 (即参与=1;没有参与=0) 。第三, 因林业是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的行业, 考虑到林地规模是影响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关注、响应和评价的关键指标, 本研究将该指标也作为一个处理变量, 将农户家庭林地面积分为3类 (50亩及以下=0;50~100亩=1;100亩及以上=2) 。

(2) 因变量。林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环节是农户林业生产投入, 具体表现为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因此, 本研究用农户林业资金投入 (含种苗、化肥和农药、机械或蓄力、税费等) 与林业劳动力投入 (劳动时间表示, 含雇佣劳动力工时) 作为因变量来反映农户对林改配套政策主观价值判断作用下的林业经营决策情况。根据研究设计中变量特征, 本研究采用4×2×3协方差分析技术进行实证分析。即林权抵押贷款等7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不清楚=0;不满意=1;一般=2;满意=3) ×农户参与配套政策 (参与=1;没有参与=0) ×家庭林地规模 (50亩及以下=0;50~100亩=1;100亩及以上=2) 。本研究首先考察7项配套政策满意度评价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的主效应。其次分析农户参与政策、配套政策满意度评价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的交互效应。最后揭示出家庭林地规模、农户参与政策与林改政策满意度评价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的交互效应。

3. 研究假设

(1) 主效应假设。林改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激励农户从事林业生产经营, 实现和巩固农户收入增加、森林资源增长的林改目的, 各项林改政策的侧重点和对农户林业生产经营的牵引各有不同, 主要表现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主要是解决农户林业资金问题, 进而推动林业劳动力投入;森林保险政策能有效降低森林经营风险, 为农户经营林业提供保障;林地流转政策能满足林改后农户林地经营的自主权、缓解林地细粹化与林业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林业科技服务政策能促进农户科学经营林业, 提高生产投入要素效率;中幼林抚育补贴政策能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压力, 带动林业劳动力投入;降低林业税费会降低农户的林业经营成本、增加收益, 提高林业经营积极性, 促进林业生产投入;森林采伐是林农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林改后政府对林木采伐指标审批政策进行了调整, 宽松的审批制度会提高农户林业收入预期, 刺激林业生产投入。因此, 本研究假设:H1:农户对7项林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与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成正比。

(2) 交互效应假设。农户参与林改配套政策, 在理论上应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促进其林业生产经营。同时, 林地规模对农户林业经营、林改配套政策的关注和响应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 本研究假设:H2: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森林保险政策、林地流转政策、林业科技服务政策满意度与农户参与各配套政策的交互效应, 与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成正比; (2) H3:林权抵押贷款等7项政策、农户参与政策、林地规模3项的交互效应, 与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成正比。此外, 购买森林保险是申请林权抵押贷款的前提, 因林权抵押贷款政策与森林保险政策有较强的关联性, 本研究假定:H4:林权抵押贷款政策与森林保险政策的交互效益与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成正比。

三、实证分析

协方差分析技术有3个基本假定, 即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性。本研究的样本都是通过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获得, 通过P-P图、Levene检验等发现, 样本数据基本符合Bray、Maxwell及郭志刚等学者提出的多元协方差分析的要求。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 以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作为因变量, 以林权抵押贷款等7项配套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农户参与林改配套政策、家庭林地规模作为处理变量, 以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林业收入等作为协变量, 对数据进行多因素协方差分析。

1. 主效应分析结果

注:未报告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协变量情况, 下表同。

如表1所示, 林业税费政策对农户林业资金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F值为5.67, P值小于0.01) , 其他林改配套政策与资金投入都是正向关系, 但不显著;而林权抵押贷款、林业科技服务、林业税费政策对林业劳动力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其他林改政策与对劳动力投入都是正向关系, 但不显著。农户林业劳动力投入比资金投入明显对林改配套政策更加敏感。实证检验结果部分支持H1。

2. 交互效应分析结果

如表2所示, 林权抵押政策与农户参与林权抵押政策、林地流转政策与农户参与林地流转政策交互效应, 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都有十分显著的正效应 (P值低于0.01) , 与H2部分假设相符。林权抵押与森林保险政策的交互效益, 对农户林业资金投入有显著正效应, 而对劳动力投入为正向不显著, 与H4部分假设相符。可能的原因是林权抵押主要是解决林业资金问题, 可能对促进林业劳动力的投入有滞后性。森林保险政策与农户参与森林保险政策交互效益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都是正向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湖南省2011年对全省公益林进行了政策性统保, 而商品林保险在全省范围内还未真正开始组织实施。根据国家森林分类经营原则, 公益林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在林农以采伐作为主要林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 农户对公益林缺乏利益期待, 因此, 没有积极性对投保的公益林进行更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林业科技服务政策与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政策参与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都是正向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政府林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户林业经营需求不完全匹配, 从而对接受林业科技服务的农户没有产生很大的林业经营推力。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27.2%的样本农户不清楚政府是否提供林业科技服务, 14.8%的农户表示对政府提供的林业科技服务不满意, 14.8%的农户表示对政府提供的林业科技服务感觉一般。

如表3所示, 林改配套政策、农户参与政策和家庭林地规模的5项交互效益对农户林业资金、劳动力投入都有十分显著的正向效益, 与H3假设完全相符。说明在考虑林地规模情况下, 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经营有重要引导效应。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农户主观价值判断的角度, 评估了林改配套政策对林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 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经营有重要牵引效果, 其中, 林业税费政策是影响农户资金投入的主要林改配套政策, 林业劳动力投入比资金投入对政策更加敏感。与已有文献相比, 本研究从政策实施对象对政策的满意度和参与度角度来评估林改配套政策对林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比较不同配套政策对农户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作用的差异, 对政府出台和调整林改配套政策、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 落实商品林森林保险和林权抵押政策

林业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大、农户缺乏资金投入是共识, 因此, 真正落实森林保险和林权抵押政策能降低林业经营风险、获得林业资金投入, 从而吸引农户积极从事林业经营。截止2012年底, 全国已有17个省开始对公益林进行政策性统保, 但针对商品林的森林保险并未完全展开。林改后, 单户小面积林地购买森林保险将大幅度增加保险公司成本 (样本农户家庭林地面积在50亩及以下的达71.2%) , 因此, 由政府推动以村或小组为单位购买商品林森林保险才能解决供需两难的问题。同时, 森林保险是农户办理林权抵押的前提条件, 林权抵押能有效解决农户林业资金来源, 进而带动林业劳动力投入。

2.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进一步改革林业税费和中幼林抚育补贴政策

税费和补贴是政府林业资金收、支的主要渠道。有学者认为, 降低林业税费率具有双面性。一方面, 可提高林业经营者的收益率;另一方面, 将减少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 增加风险而导致降低林业经营者的收益率, 因此, 应合理计算税费率以达到平衡。[9]此外, 国家的补贴政策并不普及, 从调查数据来看, 获得抚育补贴的农户是极少数 (0.6%) 。笔者认为, 林业是有较强外部溢出性的行业,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后, 生态环境的回复和平衡迫切需要政府财政加大对林业的扶植, 以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生态功能。

3. 完善基础林业科技服务工作

提供林业科技服务是基层林业站的重要工作内容, 能有效提高林业投入要素的的生产效率, 降低林业经营成本, 增加农户收入, 而样本农户中只有42.4%接受过林业科技服务。在调研中发现, 农户主要对林下经济、经济林等短期内增收的科技服务十分感兴趣, 因此, 提供农户需求相匹配的科技服务是当务之急。

4. 完善林权交易市场, 尊重农户意愿

一方面, 林地流转能解决林地细碎化与林业规模经营的矛盾;另一方面, 也要关注林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林农利益损失问题。在逐步完善林权交易市场过程中, 农户的利益和意愿应该放在第一位。

5. 发展林下经济, 放松林木采伐指标审批政策

林木采伐指标审批政策是为了平衡国家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目标与农户林业经营短期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林改后, 各地政府对林木采伐审批更加宽松和透明。笔者认为, 只有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户增收, 才能真正遏制农户的短期行为, 实现国家森林生态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晋涛, 孙妍, 姜雪梅等.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J].林业经济, 2008, (09) .

[2]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户林农收入增长的视角[J].林业科学, 2008, (10) .

[3]张蕾, 文彩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基于江西、福建、辽宁和云南4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科学, 2008, (08) .

[4]张自强, 高岚.基于农户视角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满意度评价[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02) .

[5]刘圻, 褚四文, 高跃等.林权抵押贷款:银行惜贷现状与证券化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05) .

[6]李挥, 王会超, 陈诚等.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效率分析——基于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调研数据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7) .

[7]谢屹, 温亚利, 公培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流转收益合理性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J].林业科学, 2009, (10) .

[8]Calvet A.L, Rahman A.H.the Subjective Valuation of Indexed Stock Options and Their Incentive Effects[J].The Financial Review, 2006, (41) .

贯彻落实农机政策须完善配套 篇10

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现阶段, 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如江西省吉水县有18个乡镇, 249个村委会, 2297个村小组, 耕地面积38823公顷, 全县人口47万。到2009年, 农机总动力为63万千瓦, 农机具10万多台套。农机维修网点120多个, 农机维修人员1000多人。据此, 还有220多个村委会没有农机维修网点。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乡镇, 在交通不方便的乡镇村, 有的农机总动力达10000-20000千瓦, 各种农机具1000台以上, 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一旦出现故障, 农民要跑到几十里路的圩镇去修理, 有的甚至需要到县城修理。由于有的村没有农机维修点, 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同时, 缺乏修理技术, 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农机维修点, 修理设备简单且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四无”, 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维修场地, 无量具, 无拆装专用工具。有的人修理“本领”就是拆换零配件。有些农机经他们“动手术”后, 照旧毛病百出。造成农民机手多花钱, 农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此外, 无水稻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维修网点及维修人才。有些地方从县到乡镇都没有插秧机和收割机的专业维修点, 没有专业维修人员。插秧机和收割机厂家的“三包”服务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给农民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造成极大不方便。

农机维修业是促进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与农机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机化发展规划, 从而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人员培训工作同等对待。每年的培训工作任务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基于目前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的迅猛发展之势, 加上前几年农民购买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的维修的高峰期即将到来, 农机管理部门可与厂家联合, 加强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人员的培训, 尽早解决县乡村无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点以及无专业维修人员的问题。

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要做到农机大修不出乡镇, 小修不出村。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 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 即农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建立一个农机维修网点, 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 确保农机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在5-10公里内比较合适。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柴油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质量标准以及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 以便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农机主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 履行职责,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审定、修理工考核、维修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工作。转变工作观念, 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加强机耕道路建设

目前农村机耕道路存在无人管理、路况差的问题。据了解, 在一些乡镇村, 原先兴修的一些机耕道路, 由于管理和养护维修不明确而造成机耕道路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无人养护维修、路况差的现象。同时, 农村机耕道路缺少资金、无法兴修和养护。兴修和养护机耕道路的资金得不到落实, 需要兴修的机耕道路无法动工兴修, 需要养护的机耕道路无法养护, 使原有的机耕道路日益损坏。此外, 机耕道路建设不标准、不规范, 存在农机事故隐患。农机事故隐患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

为了确保农机能顺利下田作业, 应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9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该促进法赋予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应把“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制定管理法规, 依法管理。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 地方政府应制定《机耕道路建设和管理办法》, 明确农村机耕道路的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使机耕道路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 还要制定机耕道路建设规划、申报验收、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程序和要求, 确保机耕道路建设顺利进行。

机耕道路的建设做到四个结合。在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中要实行统一领导、精心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兴修和养护相结合的原则。为落实机耕道路建设的资金, 要做到“机耕道路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 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 与村村通公路建设项目相结合,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步伐。

制定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技术规范。农村机耕道路是乡镇村既可供简易农用机动车行驶, 又可供各种农业机械行走的农村道路。它包括村组道路和田间道路。如果按国家公路建设技术标准来建设机耕道路, 资金花费大, 不现实。因此, 要因地制宜, 科学指导, 珍惜财力, 节约土地资源。

提高农机基建与技术水平

近几年, 各种农业机械发展迅速, 但农机停放场、库棚缺乏。有的农机手用完后, 把农机放在屋檐下, 有的放在院子里, 有的一年四季都露天停放。经过一年四季折磨后, 农机的机件锈蚀, 油漆脱落, 发动机冻裂……农机“患病”在身, 技术状态变差, 事故隐患增多, 怎能正常工作?将严重地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以后的农业生产, 造成经济损失。

加快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 农机手要提高农机停放保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机械长年不停地为机手工作, 为机手发家致富而效劳, 应该给它们做个“窝”。让它们白天为机手工作, 晚上在温暖的“窝”中歇息, 加上机手对它们精心维护保养, 使它“身强力壮”, 技术状态良好。有条件的地方, 应结合新农村建设, 改建新房的机会, 把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列入其中的内容。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地方, 农机手也可临时搭建一个简易棚或用塑料布等遮盖机具, 只要能抵挡风雨烈日、霜雪就可以了。

农机主管部门要派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入户, 向农机手宣传农机停放保管的重要意义, 指导农机手做好农机停放保管工作。

推进农机供油点建设

90年代中期以前, 农民购柴油不出乡镇, 有的不出村, 给农机用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后来, 经过“成品油市场的整顿”, 乡镇的农机供油点都被取消。现在的加油站都建在国道、省道旁, 建在县道旁的也不多。近几年来,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 农民纷纷购置农机从事粮食生产, 各种农业机械涌入千家万户。但是, 农机需要用油, 农民来回跑二三十里去购买, 有的甚至更远, 农民购油十分不便, 不仅耽误农时, 还要添置盛油的油桶存油, 增加开支。同时, 安全运油和用油的知识缺乏, 容易引发事故。有的农民叹气的说:购农机容易买油难。

配套政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 区域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模式

The Mode of Regional Institution Innovation Of Pudong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Suggestions

XuQuanyong

Abstract:Based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ory,the mode of regional institution innovation was put forward.The features of Pudong comprehensive reform was annalyzed.Some suggestions for Pudong comprehensive reform were given.

Keywords:The Pudong comprehensive reform Regional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e mode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39-04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区,之后,相继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我国综合配套改革是全方位的深入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改革,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發挥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攻克我国改革难点的改革,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后在区域上对改革进行的实验与探索,其目标是为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试验。就全国来讲,各方面共同推进难度比较大,风险高,且缺乏经验,因此选择浦东新区等区域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进行推广。

1.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缘起

1.1 是非均衡制度创新向到均衡发展的需要。

综观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历程,主要采用了非均衡的推进方式。具体来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先于政治与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造成了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在经济领域内部,也采取了先易后难的不均衡改革方式,例如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滞后于产品市场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滞后于非国有经济的改革,产权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的发展等等。从地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滞后于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这种非均衡的改革开放的方式,较好地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协调与发展的新时期,即科学发展时期。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领域的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要。

1.2 是从单项改革为主到综合改革的需要。

三十年来,我国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是局部改革和部门改革较多,综合协调改革较少,经济体制改革多,其他方面改革较少,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某些不协调成本,即由于某些方面的改革滞后,出现了体制前进中的“瓶颈”等问题[1]。例如,制度创新在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改革较多,限制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不多;经济体制改革较多,政治体制改革较少;非公有经济发展和竞争性产品的发展较快,而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共产品发展滞后;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作用较多,克服市场经济局限,引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改革较少。由于制度创新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因此需要创新改革方式,发挥综合配套改革的作用。综合配套改革是在先前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制度创新方式,改变依靠单项改革逐步推进的改革方式,要发挥区域政府在综合协调多项改革的优势,发挥各项改革之间的互动藕荷作用。综合推进改革,来化解先前改革的遗留问题,突破改革的“瓶颈”,是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1.3 是发挥多元改革主体积极性与协调多方利益的需要。

诺思等曾经把制度参与创新主体分成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2]。狭义的制度变迁主体是指制度的直接变革者或创新者,而广义的制度变迁主体是指所有与制度变迁相关,表示了相应态度,施加了相应影响和发挥了相应作用的主体,包括反对者、阻挠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等。不同利益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和不同的作用,有的同盟或协作,有的领导或跟随,还有对抗、中立等等,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复杂[3]。

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利益主体不断增多现象,他们对改革持有不同的态度[4],持续改革需要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调动各方改革积极性。特别要注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利益主体,或者说是以往改革方式中的获利集团,很可能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例如,我国一些垄断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显然是获取了改革滞后之利,它们对综合改革的态度就可能不那么积极。因此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调动多方的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性,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1.4 是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管理的需要。

自从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被撤销以后,各项改革的“部门化”倾向十分明显,尤其是学界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争论很大。一些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借改革之名,行争取本部门的权限和利益之实,这种“部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其次,缺乏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机构来对各项改革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协调。也就是说,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组织保障。

因此,为了保障各项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前急需解决体制改革的组织保障问题。可以设想两种方案:一是恢复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一是成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协调。显然,目前仅依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是难以承担综合配套改革重任的,因为综合配套改革不单纯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还涉及到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政府职能等诸多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体制改革。因此把浦东等这样的独立行政区域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区,有助于加强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发挥区域综合进行改革的优势,协调各项改革之间矛盾,有利于推进全面改革的任务和实现全面协调改革的目标。

2.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制度创新模式

2.1 区域制度创新模式的划分依据。

对于制度创新模式,制度经济学家有许多精湛的研究。拉坦认为制度变迁是由技术以及其他因素诱致的,即“诱致性制度变迁”[5]。此后,林毅夫对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诱致型制度变迁”和“强制型制度变迁”的概念[6]。所谓“诱致型制度变迁”是指单个行为主体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强制型制度变迁”是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实行的制度变迁。黄少安认为应该从制度创新主体的构成、地位与作用方向与强度等多方面来划分制度创新模式[7]。

我们认为区域制度创新的模式主要是依据制度变迁主体及其作用来划分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依据:①制度创新的主体的构成。制度变迁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单个行为主体和政府。在我国,政府又分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地方政府“经济人”的地位日益强化,其制度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制度创新的手段不断增加,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者,其利益与中央政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②制度创新的内容。制度变迁的内容可以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在经济制度中是公共产品的制度变迁和竞争性的产品制度变迁。③制度创新的动力。与制度变迁的内容相对应,制度创新的动力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诱致性制度变迁”认为单个行为主体的自身经济利益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受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政治动力推动,社会动力则是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社会价值而进行的制度创新。④制度创新的手段。制度创新的手段被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被用于新的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安排结构的收入[8]。

2.2 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制度创新的特点。

2.2.1 制度创新主体的复合性。

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制度创新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多种制度创新主体共同作用的一种区域制度创新模式。中央政府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主体之一。首先中央政府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发起者,虽然我国一些地区多年改革开放,区域内部有着进步进行制度创新的要求,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综合配套改革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浦东的试验,对实现国家整体核心利益的一种制度探索,因此国务院对其制度创新目标十分清晰,例如中央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有明确的目标——“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其次,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引领区域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经济、政治、社會、文化纲领将引领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再次,从改革的内容来看,许多改革的内容必须有中央政府的直接参与。例如浦东对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必然需要改革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的各个部门在浦东的管理方式改革,仅仅依靠浦东内部政府的改革是不能够实现的,中央政府必须参与其中;再比如,金融体制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地方金融改革的方向与速度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金融改革的步伐。因此中央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之一。

另一方面,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央赋予地方制度创新与探索的权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制度创新作用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其改革的目标是,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发挥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制度创新作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等也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主体。

2.2.2 制度创新内容的复杂性。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制度创新是以突破我国体制改革难点为核心的全面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制度是与人们具体行为集有关的规范体系,它由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制度装置构成。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支配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就是构成经济环境的基本规则类型的例子。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被用于新的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安排结构的收入[9]。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制度创新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制度装置等各个方面,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不仅仅包括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要涉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

我国30年的改革在时序上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先在意识形态约束小、改革阻力小和技术上较为简单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开始,而将阻力大、困难多和复杂性强的改革往后推移,整个制度变迁中制度安排和制度装置方面的改革较多,制度环境的改革较少,我国制度创新进入了需要突破制度环境的这个“内核”阶段,即到了改革形成“制度”的“制度”,例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对形成市场交易规则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在这些制度“内核”领域进行改革的试验,突破我国体制改革难点和重点。

2.2.3 制度创新动力的多样性。

从区域制度创新的动力看,地方综合配套改革是在国家利益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地方和单个行为主体积极性的改革。制度创新产生收益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我们将制度创新的受益主体不同分为个体收益、地方收益、国家收益、社会收益和政治收益。综合配套改革是实施国家战略的试验探索过程,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是根本利益。但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制度创新主体的制度创新行为不一定符合国家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其他制度创新主体不一定有积极性去推动中央政府所要求的制度创新。例如,一些政治改革、社会改革不能够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改革甚至降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地方政府不一定有积极性去推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综合起来,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制度创新既可能给区域内个体和地方政府创造的收益,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制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给区域内部个人和地方政府带来收益,但是有些制度创新也会可能使地方政府的直接经济利益受损,例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行政活动受到居民的约束,地方政府支出较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官员的政绩。因此综合配套改革应该把国家收益、社会收益作为首要的改革目标,在国家利益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地方和单个行为主体积极性。

2.2.4 制度创新手段的综合化。

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要综合利用多中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政府在综合协调改革上的作用。在我国先前的制度创新中,制度创新的主要通过单个项目和单项规则逐步推进的,因此制度创新的产生的了制度安排的不协调,并且产生了制度变革中的利益阶层,阻碍了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土地批租,外资优惠政策等等。综合配套改革要改革制度创新方式,地方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发挥多种多个部门、多种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制度创新的任务。例如,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需要多方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需要对多种体制、法规更新,必须多方面共同参与和协调。第二,综合配套改革要继续发挥减政放权的手段,赋予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发挥地方与基层的在改革中的制度创新作用。第三,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自治作用。很多规则是在企业和个人等个体搏弈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自发形成规则往往比政府设计的规则更加符合社会规则,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各种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将企业与个人在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他们对制度创新的作用。第四,综合配套改革要加强中央政府的规制与制约作用。由于地方政府和单个行为主体有着自身的利益,它们自发的制度创新形成制度和规则与国家制度创新的规则存在偏差,特别是地方政府往往利用政策进行政策寻租,在改革中可能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阻力。因此,要加强中央政府对综合配套改革的规范与引导,促进综合配套改革对我国整体制度创新的作用。

3.合理发挥不同综合配套改革主体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3.1 正确定位不同类型制度创新主体在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作用。

中央政府的作用。与传统的“诱致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不完全一致,中央政府是综合配套改革制度创新的主体之一,中央政府在综合配套改革的作用可以总结为:①确定制度创新的边界。具体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将引领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为其他制度创新主体提供了制度创新的空间与边界;②对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行为进行的推动、规范、制约作用,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行为,减少改革的阻力,引导制度创新沿着国家的利益方向发展;③中央政府将发挥协调和管理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和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制度创新。④中央政府主动将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其主要职能之一是执行中央政府的任务,在实际中主要表现为制定地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对整个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协助其他主体的制度创新行为,并提出改革要求。其次,它是组织和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主体,是改革具体政策的制度创新主要设计者和创造者。再次,它应该发挥对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行为的支持者的作用,充当前三者制度创新的“第二行动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前三者的制度创新能力。

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发挥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等体制创新中的作用,特别是三者参与政治社会活动,从而推动制度创新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综合配套改革应该重塑制度创新的政治、社会动力。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区域内部的全体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把区域内部人民关心、维护与提高区域公共利益、的动力激发出来,成为区域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要通过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创新公民各个利益群体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机制,利益代表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手段是,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适当合理向社会“分权”或者“还权”于社会。完善社区自治、民间救助和慈善团体,使公民在广泛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

3.2 加强对综合配套改革管理与考核。为了加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大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地方政府、所在的省(市)政府一些部门构成,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国务院及其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具体改革事务,但是在改革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责权不明确,综合配套改革的效率不高。因此,要在进一步明确综合配套改革的各个制度创新主体的责任,以法律、法规的等形式明确制度创新的责任和权利,为各个制度创新主体提供制度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不仅仅改革的内容复杂,改革的难度大,改革的风险大,因此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综合配套改革考核制度的研究和设计,建立全面反映综合改革绩效的政府考核体系,切实把改革的制度创新效应作为政府考核指标,增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发挥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示范作用。

3.3 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的立法。由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它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其对法律制度供给的要求更高。如,国务院在批准上海市浦东新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时指出,要通过试点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制度环境。在这样的先行试验中,相当一部分要破旧立新,需要对现行法律进行变通和修正,而一般性地方立法不能对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其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要考虑试验区内的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全国的效应,这就要求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供给不单要考虑试验区本身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到对相关区域的协调乃至辐射全国的示范效应。一般性地方立法是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其效力显然只能在立法机关所辖的行政区域内生效。因此,应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建议给予经国务院批准的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关的特殊的授权立法权。

注释

①参见;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J],经济研究,2005(1):4~14

②参见:戴维斯和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84页

③参见: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J].2000,(4):37~49

④周小亮.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207页

⑤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339

⑥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384

⑦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9,(1):66~73

⑧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270

⑨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270

参考文献

[1]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

[2]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A].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3~10

[4]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J].2000,(4):37~49

[5] 樊纲.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6] [美]道格拉斯•C 诺思著,胡志敏譯.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1):1~7

[7] 金祥荣.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温州模式”与浙江的改革经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板)[J].2000,(4):138~144

[8] [美]道格拉斯oCo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大病医保,好政策还需好配套 篇12

大病医保是由政府主导, 为参保群众提供重特大疾病和大额医疗费用等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方式, 解决参保群众患大病后因病致贫问题。大病医保纳入全民医保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 但其顺利实施还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条件。

首先, 明确政府在大病医保中的主导地位。政府要加大投入, 逐步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 用于支持群众看大病。大病医保需要政府在机制推动、政策制定、筹资管理、监督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将全民医保的人群优势和大病医保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和特殊医疗需求的双重目标, 真正做到全体国民“病有所医”。

其次, 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大病保险以特定重大疾病, 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为保险对象, 其风险构成更为复杂, 风险保障额度更高, 管控难度更大。因此, 需要严格界定重大疾病范围, 通过将大病医保纳入全民医保范围, 可以避免商业健康保险对参保对象的风险筛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承办大病医疗保险服务, 发挥基本医保的公共经办平台优势和大病医保的市场专业服务优势。既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促进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同时,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也是改革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创新社会事业管理的有益探索。

再次, 开辟医疗机构大病诊疗绿色通道。大病医保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商业保险公司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三方协议, 对参保群众大病医疗费用实行即时结算, 开辟医疗机构大病诊疗绿色通道。重大疾病往往病情严重, 病期较长, 费用高昂, 对于患者来说需要相应的绿色通道, 以便获得及时的诊疗。

最后,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病医疗救助。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需要彰显慈善救助和社会公益的道德良心, 因而需要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病医疗救助。目前, 一些公益基金开始参与中国农村部分地区的儿童大病医保, 例如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起的“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 以湖北省鹤峰县为首个试点地区, 引入商业保险, 儿童免费获最高20万元赔付。还有一些慈善组织通过对特殊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例如天津市开展的“天使微尘基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行动, 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重大疾病患者提供救助, 从而彰显慈善公益理念。

大病医保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大病医保的商业化运营存在政府监管的盲区, 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还没有规范化等, 这项政策的实施还需要时间, 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好政策有了好配套, 我们相信, 在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协同推进下, 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以及商业补充保险相衔接, 形式多样的大病保障制度, 定能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健康权益。

【配套政策研究】推荐阅读:

配套政策解读07-07

机具配套07-19

配套模式05-21

配套方案05-31

配套养殖06-09

金融配套06-20

生产配套07-09

教育配套07-29

配套加工08-08

配套改进08-09

上一篇:液压辊缝控制下一篇:定性定量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