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制度(精选12篇)
配套制度 篇1
摘要:要巩固和发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就必须推动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等重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六方面。如果配套改革搞不好,我们整个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能前功尽弃。
关键词: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改革成果
0 引言
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影响和对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益也已初步显现,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林权证基本发放到了林农手中。进一步理顺了林业产权关系,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大幅度降低了林业税费,减轻了林农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稳定,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巩固和发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就必须逐步建立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继续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确保配套改革象主体改革一样有序平稳地推进。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等重要,如果配套改革不搞好,我们整个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能前功尽弃。
1 大力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将山林分给农户后,是要调动最广大群众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将劳力、资金投向自己的山上,给自己建金山银山,给国家、社会、子孙后代留绿水青山。
(1)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部分地区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经常接到群众举报,各地森林公安、林业执法人员虽然保持高压态势,但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利益熏心,大肆采伐林木,造成了一定范围内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保护森林资源,打击乱砍滥伐,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把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到位,宣传到千家万户,不要使老百姓造成乱砍滥伐了、违法了还不知道。其次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乱砍滥伐的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对一些苗头现象要坚持露头就打。再次就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禁止砍伐。保护森林资源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做到一方面要堵,一方面要疏。源头上要如何堵呢?对吃木头的小型加工企业要坚决关闭,特别是吃杂木的小型木材加工企业坚定不移地关掉,对烧木炭的坚决制止,烧木炭是最破坏林子的,还有就是用木材生产香菇要禁止,同时,对重点风景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改烧沼气,不能再烧木材了。林业产权改革还要有一个疏的渠道,要给农民看得到的实惠,要按上级的规定,采伐指标坚决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毛竹达到采伐年限的要让群众采伐。在林权制度改革让利于民的工作中,要让林农切切实实得到好处、实惠。再次是探索森林资源转让运行机制。摸清辖区内森林资源转让的市场潜力,在指导集体林资源转让和林农小规模森林资源转让的工作中,探索两类型森林资源转让的监督方法,规范森林资源转让的操作,搭建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信息发布、资料审核、组织竞价、交易签证、组织交割功能,实现辖区内森林资源转让公开挂牌、公正转让,为全市森林资源转让提供操作细则。
(2)构建新型护林体系。如鹰潭市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70人,人均管理森林面积2855.7hm2,仅靠这个部门力量要把森林资源管理搞好远远不够,必须紧紧依靠乡(镇)、村、组各级组织力量和林农自发性林业“三防”协会,建立新的管护体系。在形式上,可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固定小班资源,按照“工作站人员———监管员———护林员———固定小班”的框架建立管护体系,每个工作站管几个监管员,每个监管员管几个护林员,每个护林员管几个固定小班,固定小班林业经营活动由护林员逐级反馈,提高信息量和管理覆盖面。在组织架构上,可由政府统一组织护林和林农“三防”协会自主护林相结合,共同构建全方位的护林网络。
(3)加强林业执法建设。(1)注重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广大群众特别是林业经营者懂法、知法、守法。(2)注重打击,林业公安、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执法人员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林业法律法规,纠正“放水养鱼”、“雁过拔毛”、“内松外紧”等错误行为,严禁以罚代法、以罚代刑。(3)注重综合执法,改革现行林业多重执法、职能交叉、重权轻责、权责脱节、人员臃肿、执法不到位的执法体系,对林业执法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综合执法组织,提高林业执法效率。
(4)推进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创新。一是完善林业执法队伍。以定编进财政为工作重点,全力解决基层林业工作站,基层木材检查站人员经费进财政,解决林业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以增强林业执法队伍的战斗力。二是推行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分配制度的改革。满足林农对木材生产计划指标的迫切愿望,体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将生产计划指标直接分配给林农,推行林木采伐两榜公示制。三是推行林业综合执法。整合林业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增强执法效果。四是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每年坚持开展一次征占用林地大检查,把宣传林业法规与打击违法犯罪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保护林地和依法使用林地的自觉性。
(5)建立反应灵敏的森林资源保护动态监测网络。参照统计调查的方式,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反馈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的最新动态,以便管理机构果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2 切实维护广大林农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维护林业产权的长期稳定,使林农吃下定心丸,敢于投资林业,勇于建设林业,并从林业建设中获取收益,增加收入。其次,要坚决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把林权证作为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再次,要切实巩固林业税费改革成果,建立林农减负的长效机制,高度关注涉林收费和林农减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防止林农负担反弹。对此,各地、各部门不能搞政策变通,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维护改革的严肃性,保持政令畅通,绝不能以各种理由乱开口子,搞乱收费,加重林农负担。第四,要放活林业经营。森林作为一种资源,既要看重其社会属性,也要发挥其商品属性。否则,林业产业就无从发展,也会挫伤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加强对公益林管理的同时,对商品林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木竹垄断经营,确保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产销见面,价格随行就市,真正使经营权放活。第五要完善流转机制,积极引导林农在不改变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森林,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统一管理。积极引导林农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要急于流转山林;确需流转的,要引导其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损害林农利益。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
(1)尽快抓紧完成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是配套改革的“龙头工程”,是集中展现林业部门执法、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是观察林业生产要素流动和林农经营心态的“晴雨表”,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抓好。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选择合适的建设场所,配套先进的工作设备,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扩大交易的范围和数量。重点要抓好各类林产品专业市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完善相关市场规则,制定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木竹检量、林权档案查询等四项收费标准工作。
(2)组建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乡(镇)林业技术人员为基本力量,成立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属县(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分支机构,在县(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的总体框架内,开展森林资源评估信息采集、木材检量、林产品信息提供、林业生产技术指导、林业科学技术服务等工作,形成市场运作机制。
(3)推动林业小额贷款。组织协调试点乡(镇)加强与农村信合社合作,按照省信合社与省林业厅《关于全面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与信合社签订林业贷款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总结摸索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经验,年底形成林权证抵押贷款操作办法。
3 不断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对林业生态建设要逐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责、权、利相统一的公益林投资体制,对从生态效益中直接受益的旅游、水电、山区开发等单位,要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对林业产业建设,要建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非公有制投资为主体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业流动,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森林培育、林产品加工和非木质资源开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的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抓紧制定出台林权证抵押贷款实施意见及操作管理办法,启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4 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
(1)鼓励森林资源适度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森林资源适度有序向林业大户、经营能手流转,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促使林业投资规模化、集约化。为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贱买山林,防止山林过度流转造成农民失地,规范交易行为,集体、个人所有或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须征得所在乡镇政府同意,所有林业产权交易活动必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国有林和集体林必须进交易中心公开拍卖,鼓励个人所有或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实行公开拍卖。引导农民出让转让森林资源部分股份,农民出让转让的森林资源面积不得超过其经营面积的50%。森林资源流转后必须到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凡没有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不得分配木材生产计划。
(2)建立林业发展基金。到2010年,县财政每年筹措50万元建立林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社会造林苗木补助、项目造林工作经费和公路两旁林相改造。
(3)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加快构建林业信贷平台,鼓励驻县金融部门加大对林农的信贷力度。推行评级授信制度,驻县金融部门和县林业主管部门抓紧联合制定《铜鼓县林农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区别授信制,建立林农信用等级档案,提供分类服务,对信用好、实力强、等级高的林农实行利率优惠、优先贷款;继续完善“林农欢”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推行林农联保贷款;鼓励在林业“三防”协会基础上组建林业合作社,形成信用共同体,按林农申请直接贷款。
(4)建立林业担保制度。为满足林农生产资金需求,由政府牵头,吸纳龙头企业或林业经营大户,共同建立林业担保基金,加入担保基金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享有组织权责。林业担保基金首期注入100万元,按倍增原则提供相关信贷服务,支持农民贷款用于发展林业生产。
(5)建立森林保险制度。为增强农民抵御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县有关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保险业务,并不断拓展其它林业保险业务。
5 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的领导,使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摆上重要位置,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把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要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重视和抓好配套改革工作,经常听汇报,抓调度,认真研究和解决配套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建立领导责任制,落实人员分工和工作责任,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组织机构仍然是各级林改领导小组,机构不能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能落实,确保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坚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林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抓好林改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不折不扣地执行林改的各项政策,自觉服从林改的总体安排,积极配合搞好改革,形成林改工作合力。要从维护林农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决不能搞政策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民争利。
(3)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林改不断深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般性的号召和原则性指导是不行的,光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一定管用,必须到改革实践中去找答案、想办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林区,深入林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应对措施,保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6 结束语
实施配套改革,是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林权制度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其保驾护航。只有以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改革中存在的林地林木流转、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林业规模经营等各种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提高改革成效。开展相关配套改革,不断优化林业发展环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促进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林业经营收入。主体改革的完成仅是林改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巩固和拓展林业改革的成果,关键是要做好林业产权改革后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并且把这些在实践上证明有效的配套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之能持久起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善文.林改后集体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经济,2007,(3).
[2]张正.南平市集体林产权改革成效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程徽明.郎溪县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
配套制度 篇2
一、预公开制度
1、凡是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都要在一定范围进行预公开,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根据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公开。
2、预公开要根据不同情况,利用公开栏、印发征求意见稿、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
3、预公开期限一般不少于半个月。
4、预公开工作的实施,要经我社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5、对预公开后收集到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公开。
二、党务公开聘请监督员制度
1、为保障党务公开工作的贯彻落实,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2、党务公开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及时征求、收集和反馈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向党员、群众宣传本单位党务公开的内容,促进党员、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落实,监督和协助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对党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及时进行整改。
3、要定期召开党务公开监督员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时随时召开,互相及时通报党务公开工作有关情况。
4、要积极支持党务公开监督员的工作,认真听取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和落实。
三、党务公开意见建议收集办理及反馈制度
1、党务公开意见、建议的收集办理由党务公开办公室承担。
2、党务公开办公室应经常收集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认真研究,及时办理,对重要意见和建议,应及时向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3、意见和建议的办理结果,应以适当形式进行公开。对署名的意见、建议,应将办理结果当面向本人反馈,并进一步听取其意见。反馈时限一般不得超过半个月。
4、对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办理及反馈情况要认真登记,详细记载。
四、党务公开档案制度
1、党务公开的内容应归档保存。
2、归档内容:在公示栏、宣传栏、会议传达公开的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等;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归纳、整理的意见、建议及整改意见;通过文件、会议等形式公开的内
容。
3、党务公开内容档案保存工作,由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
4、党务公开内容归档工作的具体要求,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5、党务公开档案保管时限暂定为3年。
五、党务公开报审制度
1、对拟公开的内容事先由党务公开办公室提出;
2、报本单位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定,单位第一责任人审签;
3、审核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切实提高责任心。
4、对难以准确把握的重大事项,要详细填写《党务公开审核表》,报区委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
六、党务公开备案制度
1、设立《党务公开工作备案本》,对每一期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等进行登记备案。
2、党务公开备案工作由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并落实具体责任人。
3、党务公开备案的具体内容包括:公开期数、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限、承办科室、审批意见等。《党务公开工作备案本》必须与公开的内容相一致,并集中保存,长期备查。
4、《党务公开工作备案本》是考核督查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填写,确保所填内容及时、完整、清晰、准确。
七、党务公开咨询员制度
1、党务公开咨询员由我社政工科主要同志担任。
2、咨询员主要负责党务公开的日常管理工作。
3、做好会议记录及各类材料的收集、校对、印发工作。
4、受理、解答有关党务公开的各类咨询,认真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社领导的指导,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5、做好咨询登记工作。
双滦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配套制度 篇3
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有关负责人也强调,电话和网站的举报设有严格保密措施,群众可放心举报,而且举报将做到件件有回音。问题是,这样的激励能够真正获得公众信任,产生足够的举报动力吗?
对此,恐怕公众心中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道理最简单不过,就是因为缺乏配套机制与制度。比如,如果举报得不到回音,会有怎样的问责机制?那些举报的回音会不会沦为种民意敷衍呢?到底拿什么看得见的制度约束,来保护举报人的安全呢?这一切的制度存疑,自然会让12309失去应有的激励驱动。
举报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它不仅有利于公民自身权益的保护,更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特别是对那些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举报,有助于司法机关尽快找到破案线索,最大程度地把被贪官侵吞的财物追索回来。这实际上也寓示着,作为权利行使的举报,本身就是种复杂的利益博弈。这也必然要求12309应该真正提升举报者的话语权,强化其在利益博弈中的地位。
种种事实说明,权利的实现,从来不是靠权力表态就能完成的。现在,尽管相关部门也强调电话和网站举报都设有严格保密措施,但公众最需要看到的,还是强大的问责机制生成,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配合。
过去,我们对举报人的保护,缺乏专门的法律,相关规定的法律位阶偏低,适用范围太窄,内容多是原则性的,笼统、模糊、抽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此,寻求法律对举报人的制度性保护,才会成为持续的民意诉求。遗憾的是,对这样的民意的制度回应,显然步履沉重。现在,12309的開通,就应该视为次对相关法制完善的倒逼。
配套制度 篇4
2006年以来, 遂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省委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以及市委提出的“加快创业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丽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抢抓工作机遇,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推进经济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 努力在思路上不断创新, 措施上不断求实, 机制上不断完善, 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目前, 全县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7.05亿元, 涉及林农8187户, 使“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林权证变融资证”,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有效缓解了当前农村融资难问题, 遂昌县的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2 成效分析
2.1 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
当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 社会关注的热点, 林农期盼的焦点, 也是林业发展新的切入点。各级政府把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普遍加强了领导, 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 下设工作机构。采取有力措施贯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部署配套改革任务。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专题调研金融部门如何支持林改工作, 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 有力推动了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
2.2 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核心是推进森林资源流转、盘活森林资产、转变经营机制。遂昌县相继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关于扎实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配套改革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 为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各项改革举措扎实推进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配套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加强了林权登记管理工作, 实现资源和林权证管理动态化、日常化、规范化。建立了林权管理机构, 完善林业要素市场, 规范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程序。森林资源资产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化服务体、林业专业合作社也正在迅速发展。
2.4 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既是林改的基础工作, 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 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 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林改示范区率先行动,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制定操作规程, 已初见成效。
3 目标和任务
(1) 实行商品林和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
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 对其林地经营方向可以自主决定, 可以选择单独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模式, 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公益林可以合理利用, 可以开发林下种养业, 开展景观旅游等。
(2)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
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向资产、资本经营转变, 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 减轻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的压力, 维护农民利益和林业发展, 为依法公平交易提供政策保障, 放开林权流转方式,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选择流转方式。
(3) 突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 可实行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产权。对未承包到农户的公益林, 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要保障公平交易, 防止农民失山失地。
(4)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加大林业信贷投放, 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5) 扶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
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施优惠的贷款贴息政策, 引导林农合理投放资金
为进一步激发林农参与林权改革的热情, 遂昌县出台了优惠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对林权所有人或林权共有人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按央行的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50%执行;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和2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 由县财政给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准利率50%的贴息;对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特困户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 县财政给予全部贴息。该县积极引导和鼓励林农将林权抵押贷款的资金投向一些风险小、成本低、效益高的行业, 主要是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 种植高山蔬菜、特色茶叶, 以及生态移民等。
4.2 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出台, 要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步伐, 明确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任务。每个市必须至少选择1个县 (市、区) 作为市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试点县 (市、区) , 并在年底前明确试点任务, 开展实质性的贷款工作;已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县, 争取当年贷款规模有较大增长。
4.3 强化政策支持, 推动山区经济发展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 落实整合70%以上支农资金的政策,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欠发达县特别扶持等项目资金, 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使用现状, 重点扶持园区建设。在全面落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基础上, 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项目为依托, 在生态高效基地、基础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科技推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有力推进了产业发展。
4.4 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各地要适应改革的新形势,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落实必要的人员编制。要建立林权管理机构, 林区县要设立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 其它县 (市、区) 也要明确林权管理机构, 切实承担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文斌.遂昌县林权抵押贷款的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 2009 (6) :97~99.
[2]唐隆校.遂昌县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 2011 (5) :22~23.
配套制度 篇5
据悉,至今我省已有780多家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3300多人,设区市及省直共有多家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6万多人,
今年,我省将继续抓好事业单位全员聘用试点,以教、科、文、卫、广电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规范招聘信息发布、组织报名、笔试面试、考核聘用等程序,加大指导监督力度;抓紧制定《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考核意见》、《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安置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后工资问题的处理意见》、《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退休条件认定的试行意见》等配套政策。
配套制度 篇6
关键词:制度改革 集体林地 解放思想
海北州认真学习《青海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并制定了海北州户籍制度改革林业配套政策实施细則,并要求各县制定本县的户籍制度改革林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确保转户农牧民群众林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根据文件要求,组织人员对涉及转户后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处置机制建立、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调查,海北州未发生因转户造成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的纠纷,未接到群众信访、上访事件。
根据海北州户籍制度改革林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海北州从政策上给予农牧民支持。但是由于海北地处高寒,造林成本高,造林成活难,成林更难,经济效益甚微。导致农牧民造林积极性不高,没有申报造林的农牧户。海北州主要存在的是农牧民转户问题。因此在实施细则中有详细的规定,对保障农牧民群众权益给予了政策支持。
1 本地区及各县户改革林业配套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1 继续履行林地管护和经营的责任义务。农牧户整户迁入西宁市区的,允许5年过渡期内继续保留林权,农牧户整户迁入其他城(镇)的,允许在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在过渡期和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的,必须履行承包林地(林木)的管护及经营责任和义务,接受林地所在地林业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承包林地履行了规定的责任义务,经林业部门检查合格的,按原渠道领取管护费。对转户后不按合同履行责任义务的,停发不履行管护责任义务当年及以后的管护费,不再续签管护合同。对因不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义务导致林地、林木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1.2 实行委托管护和经营。对转户后没有条件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履行承包林地管护和经营责任,短期内又未能实现流转的,应当将全部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等委托村(牧)委会管护。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将管护费全额转移给村(牧)委会,未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由委托人比照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费标准定期向村委(牧)会支付管护费,由村委(牧)会承担全部管护责任和义务。在委托管护期间承包林地产生的其他权益仍然归承包户享有。同时,应当把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对于村民的委托,村(牧)委会不得拒绝,并应当签署委托协议严格执行。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的委托管护期限不超过5年。
1.3 积极引导林地依法流转。转户后可依法对林地、林木进行流转。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给本村的农户或其他林业经营组织。房前屋后的林木,可以随宅基地、农房流转或在县林业部门监督下采伐。
1.4 鼓励转户农(牧)户自愿退出承包林地。对整户迁入西宁市区落户,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由县级政府一次性给予5年过渡期内,剩余年限的管护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按退出前一年实际给付的标准执行。
对迁入其他城(镇)的,在承包期内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自本地户改革5年内退出的,比照前款过渡期政策给予补助;五年后退出的给予1年的管护费补助资金。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实行“均股均利”的林地,林地收益不足实际管护支出的,迁出农牧户可自愿放弃股权,不予资金补助,不承担管护责任。
对承包期满,交回村(牧)委会的林地不再给予资金补助。
凡退出或者交回的承包林地上的林木,属于公益林的人工林木由县级政府按评估市值(指实物价值)给予补偿。属于公益林的天然林木则不予补偿。属于商品林的林木,由所有权人对林木进行处置,达到工艺成熟的林木可以申请更新采伐,但不得皆伐;为苗木的应当做销售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优先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苗木用于本地营造林工程;幼龄林林木,可通过林木所有权流转继续本周期的培育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无条件接收已转户农户退出或者交回的林地、林木,并承担管护和经营责任。
1.5 委托收购。对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土保持区、重点湿地保护区、风沙重点治理区等重要生态区位和生态异常脆弱区域的林地、林木,可由县政府委托林业管理部门从转户农牧户手中收购,实行统一管理。
1.6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经营林业,培育林权流转市场。凡有能力的城镇居民、下岗职工、公司法人等各种社会主体可以通过林地、林木流转取得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成立或组织林业管护经营组织,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税费征收、林业贷款、林业投资、技术支撑、财政补贴、林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林业单位同等待遇。
2 主要做法
防止转户后对承包林地的经营管理出现真空状态,造成林地生态功能降低甚至破坏的情况发生,各级林业部门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一是加强与户改部门和乡(镇)、行政村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村民转户情况和林权处置情况,做好林权流转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加强林地管护和经营履约情况和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林地管护经营政策。三是加强诚信履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林权流转和委托管护,严厉打击损害林地林木的行为。
3 群众对户改林业配套政策的诉求与主张
一是林业投融资配套政策不完善,林业从金融机构融资仍然困难。主要表现为林业发展开发的金融产品不多,特别是与林业生长周期相适应的长期贷款项目缺乏,融资成本较高。二是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突破难。目前我国实行森林采伐计划限额制度,林农不能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在《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修改之前,难以有较大突破。三是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森林抗风险能力低。由于缺乏政策性森林保险,林农遇到天灾人祸,得不到补偿,使生产恢复难。四是林业产权流转不畅。
4 下一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办法,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制度,为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提供森林资源流转平台。林权明晰后,林地林木成为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活的资产,林权流转大量出现。如何规范流转行为,做好林权流转过程中的登记管理,目前各地都是自行探索,急需出台全国统一的办法,避免林权流转出现混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2006年底就下发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对评估机构和专家进行了规范,但至今仍未批准评估人员,致使各地从事林木资产评估的合法、合规性受到质疑。
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回报。因此,只有推进林业融资体制改革,开展以林业小额贷款为重点的林权抵押贷款,才是林业融资的一条必由之路。
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育苗给予扶持等惠林政策,要落实资金来源,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文献:
[1]秦忠文.立足省情 解放思想 全面推进海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热带林业,2008(12).
[2]吴晓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重要环节[J].浙江林业,2008(11).
[3]贾治邦.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林业经济,2008(11).
配套制度 篇7
1.1 地理位置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东接罗平县, 西连泸西县, 南毗邱北县, 北邻陆良县, 东南与广西自治区的西林县交界。国土总面积2783km2。
1.2 社会经济情况
师宗县辖10个乡 (镇、街道) 、1个国营林场、1个森工管护局、110个村委会 (社区) 、794个村 (居) 民小组。全县国土面积417.45万亩。总人口42.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5.5万人, 占83.4%;非农业人口7.0万人, 占16.6%。2014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8.5亿元。
1.3 森林资源概况
师宗是云南的重点林区和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 森林资源丰富, 发展林业的条件优越。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51.78 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60.31%, 其中集体林171.27万亩、国有林80.51 万亩。林业用地中乔木林149.42 万亩、灌木林地53.79 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1.03万亩、其他林地37.54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3.8%, 森林总蓄积量533.76万m3。2014年, 全县实现林业产值53347万元。
2 师宗县林改工作现状
2.1 主体改革完成情况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 师宗县林改工作于2007年8月进行试点, 2008年4月全面启动, 按照“县级领导, 乡镇组织, 村组实施, 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 顺利完成了建立机构、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林权勘测、内业资料整理、输机制证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各阶段的工作, 主体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9年中旬通过省市检查验收。涉及8个乡 (镇) 、109个村委会、817个村民小组, 共6.2万户、33 万人。目前已顺利完成了集体林确权面积154.69万亩, 确权66183宗地, 确权率96%;集体林均山到户面积137.6万亩, 均山到户率85.7% , 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82.5万亩, 均山到户率80.6 %, 集体统一经营的公益林签订了责任书并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面积55.33万亩;排查纠纷500 起, 涉及面积6.61 万亩, 调处481起, 调处面积6.33万亩, 起数调处率96.2%, 面积调处率95.8%;发放林权证29335本, 签订均利协议20073 份, 发证面积143.82 万亩, 发证宗地61777宗, 发证率93%。
2.2 配套改革推进情况
坚持以规范林权管理为核心, 积极搭建林权交易平台, 组建了林权交易中心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设立了林权管理、行政许可办证、林业规划调查和资产评估、林业抵贷款业务、林业咨询等“五大”服务窗口, 建设了占地600亩的木材交易市场及木材加工基地, 先后办理林权流转11宗5.7万亩, 引进并培育龙头企业3户。与人行师宗县支行联合下发了《师宗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 全面启动林权抵押贷款及林业小额贴息贷款业务, 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笔140万元、林业小额贷款贴息194.6万元, 惠及林农101 户、龙头企业2户。出台了《师宗县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 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社12个, 入社农户1000余户4500余人。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组建了林业综合执法大队, 实行林业执法统一归口管理, 从根本上解决了林业部门分块执法、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扎实推进林木采伐管理, 推行林木采伐管理公示制, 依据《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深入开展涉林收费项目清理, 对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 将收费标准、收取办法等逐一向社会进行公布, 严禁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对215.8万亩林地开展了森林火灾保险业务。
2.3 改革主要成效
2.3.1 激活了产业发展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得实惠、生态效益得增长、林业产业得发展”的目标, 形成了“党政重视、群众参与、各界投资”的多元化林业发展格局。建成了占地600亩的师宗县大同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 每年可加工植物油料5万t、交易木材10万m3、生产细木工板5万m3、纤维板10万m3。目前, 进驻交易市场的加工销售企业已达31家, 特别是华海木业等木材深加工企业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木材深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林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了全县林木种苗基地的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经营性苗圃81个, 面积4000余亩, 仅林改以来就新增经营苗圃46个, 每年生产以红花木莲、滇朴、香樟、枫香为主的各类绿化苗木500万株, 生产造林苗木2000万株。
2.3.2 保护了地方生态
通过林改, 实现了“耕者有其山, 耕山有其利”的改革目标, 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林业, 认识到林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林农的信心不断增强, 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各乡镇结合实际, 以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 以优势林产业和特色林产品为依托, 加强经营管理, 建立“在林地上分, 在管护上合;在种植上分, 在经营上合;在管理上分, 在服务上合”及“统一经营、统一造林、统一管护、统一采伐、共同发展”的林业经营新机制, 不断强化林业经营管理, 在全县初步形成了林农自我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保护与管理机制, 乱砍滥伐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林业保持了良性健康发展的态势。
2.3.3 拓宽了增收渠道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人工商品林采伐工作的开展, 实现了产权明晰、利益到人, 林农愿意投入, 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林农的林业经营收益明显提高。通过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 村集体可以从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主要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基础设施建设, 还有一部分用于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入。
2.3.4 完善了服务体制
通过改革, 组建了林权交易中心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林权流转工作逐步规范, 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4 配套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
2.4.1 林权矛盾纠纷亟待调处
(1) 多年沉积下来的国有林与集体林之间的“老、大、难”问题, 矛盾深, 处理难;
(2) 由于林改时, 个别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林地区划时不够认真、工作粗糙, 造成四至不清、界线不明, 致使村民、村与村之间争林争地情况时有发生。
2.4.2 林权流转亟待规范
一是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林地流转时不按规程操作, 以至于造成部分林地承包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等问题, 导致集体森林资产的流失, 群众意见较大, 甚至出现群体性上访。二是村干部急于将林地、林木变现, 轻承包、重转让, 造成林地、林木权属大部分被外来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得, 而林农竞争力弱, 林农基本上难以获得林地、林木, 难于解决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2.4.3 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林权抵押贷款又手续繁琐、加之贷款利息又高, 林农贷款、融资较难, 森林保险业务只涉及森林火灾, 林权抵押贷款放贷仍存有较大风险, 金融机构存在担心与顾虑, 许多商业银行不放贷, 阻碍了林改的深入和林业的发展。
2.4.4 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单位和群众对林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认识不够, 且林农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不大, 已组建的覆盖农户数不多, 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2.4.5 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加大
由于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 且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 致使林农不愿意将自己承包的山林划为生态公益林, 对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山林确权到户的管护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滥伐、盗伐及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
2.4.6 森林采伐政策不配套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目前, 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 林农申请采伐难度大, 群众因采伐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3 配套改革对策与建议
3.1 妥善处理改革遗留问题
认真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检查, 查缺补漏, 巩固林改成果, 提高林改效益。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 对改革中的各类材料, 严格审查核对、整理分类, 作为历史资料分三级档案专柜保存, 依法管理。对历史遗留下来森林资源流转的隐患与问题, 要认真对待, 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切实摸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林木林地流转情况, 并对每宗森林资源的流转进行认真分类与排查, 凡是合法的、群众满意的应予以确认;凡是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非规范流转, 要认真分析原因, 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2 强化资源流转体系建设
(1) 在流转市场的建设上, 建设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平台, 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流转、变更、供求信息等服务。
(2) 严肃查处部分干部职工利用职务之便, 伙同投机商倒手买卖、低价套购群众山林的活动, 维护林区正常的产权流转和林农群众的合法权益。
(3) 借鉴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制度, 由林业部门牵头, 吸收社会资金入股, 尽快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 对一些暂时流转不了的和已到期但无法偿还借款的林木林地抵押物进行收购, 试行森林资源储备。
3.3 积极探索林权扶持机制
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 争取经济林 (果) 发证试点县工作, 大力推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力度, 降低林农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 简化贷款手续, 扩大覆盖面, 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 完善森林资源评估、登记手续, 解决林农弱势群体评估费用高、贷款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各种贷款贴息资金, 降低林农贷款成本。
3.4 完善林木采伐管改革
对师宗县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做法和经验要进行总结推广,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对林木采伐指标制度要进行修订完善, 简化审批程序, 以便于操作;对还在研制的电子软件要抓紧进行突破, 并及时组织安装实施。
3.5 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建设
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维护其经济利益,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切实增加收入。同时, 选择经济条件好、合作意识强、林农素质高的乡镇村, 引导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
3.6 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和管护机制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 依托森林云南建设, 利用林地资源开展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家禽养殖、“森林人家”森林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充分挖掘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 激发林农自觉保护生态林、经营生态林的积极性。
3.7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探索建立专业林权评估准入机制, 为权利人提供评估服务。完善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办法, 科学合理地分配采伐指标, 赋予经营者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机制, 优化森林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资产变现, 维护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8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广泛开展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绿色小康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继续坚持采伐限额管理,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开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师宗县林业局.师宗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森林资源现状[R].师宗:师宗县林业局, 2015 (4) .
[2]师宗县林业局.师宗县编制“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资源调查报告[R].师宗:师宗县林业局, 2014 (10) .
[3]赵锋泓, 奉钦亮, 覃凡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广西林业发展水平影响的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 2015 (12) .
[4]张自强.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的演进轨迹及机理——基于制度兼容性理论的文献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6) .
[5]占陈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15) .
[6]万建蓉, 许晓红.浅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 2014 (12) .
配套制度 篇8
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 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国土总面积163080.00hm2, 林改涉及8镇12乡95个行政村1401个村民小组, 5.19万农户, 总人口29.96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24.62万人, 非农业人口5.34万人。根据贵定县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02428.82 hm2, 其中:国有权属林地面积533.96hm2, 集体权属林地面积101894.86 hm2;全县森林覆盖率43.43%。计划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面积101894.86 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62655.07 hm2, 商品林面积39239.79hm2。
二、林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林地经营主体分散, 部分林地主体缺位
在林业“三定”时, 大部分村、组主要按当时的实有人口平均划定自留山, 分配责任山, 而且是按照有林山和荒山, 远山和近山, 好林和差林进行搭配平分后抓阄确定林地经营主体。责任心强和有劳动力的家庭林地管理得当, 林木长势好, 林分质量高;管理不力的林地现状差, 效益不明显, 甚至无效益。有的村、组集体林地仍由村、组统一管理, 没有明确管护责任人, 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
(二) 林木采伐受到限制, 处置权得不到落实
长期以来, 林业在助农增收上效益不是很明显, 老百姓在发展林业产业上积极性不是很高。我县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 正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保护生态优先, 对森林采伐实行严格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农民无法预期对经营的林分采伐收益, 处置权得不到落实, 极大地影响了经营积极性。特别是1985年全省出台林业政策十八条, 鼓励成立乡村林场、联户林场、联营林场, 当时很多造林大户和承包大户经营的林地早已成林, 但多年未能采伐获得经济收益, 管理早已不能支撑下去。同时, 商品林采伐程序多, 给采伐许可证和运输证的发放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收益受到影响。因此, 就有一部分农民群众参与改革和林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呈观望态度。
(三)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影响确权发证
林业“三定”时发证不规范, 部分林地一山多证、有的一证多山, 基至证地不符, 一些宗地界线模糊, 无明显地物标志, 林权纠纷较多, 加之有的纠纷历史久远, 纠缠不清, 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工作难度大。加之林权纠纷行政裁决和法院判决执行难, 矛盾纠纷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 林权流转不规范, 经营权益得不到保障
我县自1985年以来有150多宗林地流转, 由于当时体制机制不健全, 农户又对林权流转概念模糊, 自主参与积极性不高, 导致流转合同不规范, 价格确定不合理, 没有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权证, 这些潜在问题在林改中突现出来, 使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五) 林业基层办公条件简陋, 人员奇缺
我县目前仍有5个中心林业站是借用50~70年代修建的砖木瓦房办公, 另15个林业站也只有办公用房, 未达到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要求, 办公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各项林业任务的加重, 林业技术人员一岗多责, 一人多职现象普遍存在, 多项工作兼做, 分身乏术。
(六) 林改工作内容多、要求具体、程序严格工作经费投入就大
林权登记材料和林权证打印、林权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多。目前省州县配套的工作经费用于完成林改任务还有很大缺口。
三、政策配套措施的建议
(一) 建立保障经营者处置权的森林采伐制度
林木采伐政策管得过死, 林权权利人的采伐权受到限制, 其处置权得不到落实, 林农收益受到损失, 影响护林造林积极性。因此, 要在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制度的前提下,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采伐管理制度, 对公益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对商品林采伐予以放宽。建立保障经营者处置权的森林采伐制度, 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 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流转的社会服务体系
要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尊重历史, 取信于民。对于基本按政策执行, 但存在流转合同不规范, 价格确定不合理, 多数群众有意见的流转山林, 应在维护流转合同总体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只对不合理环节进行修改, 予以登记, 发放林权证;对于暗箱操作, 违背绝大多数农民意愿, 群众反映强烈的山林, 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尽快按照上级出台的林权流转政策制定我县森林资源有偿流转管理办法, 确保林权流转依法、依规、有序。同时, 要建立相应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机构, 加强对林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和科学指导, 解决经营户在林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
(三) 尽快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我县还未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工作, 要在林改过程中完善公益林界定, 积极向上争取, 按照现行的75元/公顷的补偿标准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进行补偿, 保障林农的收益权, 充分调动林农护林造林的积极性。
(四) 完善有利于商品林业发展的税费制度
首先要简化征税环节, 取消与林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费, 应制定木材加工、森林采运和营林各阶段税率逐渐减低的政策。其次在林业税费项目上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要求。再次是征收的林业费金要专款专用, 取之于林, 用之于林。
(五) 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集约化经营林地
虽然经过确权发证, 明确了经营主体, 但目前我县广大老百姓在森林经营管理上没有科技支撑, 难以保证森林资源的效益发挥, 确保收益。要合理的引导林农成立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集中管理、连片造林, 大户承包, 联户经营和协会管理等不同措施, 集约化开发林地资源, 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 发挥林地资源经济最大化。
(六) 建立符合县情的投融资政策体系
林改后, 林农开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会提高, 特别是利用荒山开发茶叶、金银花种植, 将会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 需要建立符合县情的投融资政策体系。一是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建设, 重点放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上, 特别是生态公益林的建设, 还要进一步加大现有森林资源的管护;二是成立林业投融资鼓励政策, 大力招商引资, 加大商品林的建设;三是结合县情建立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制度, 采取“政府扶持、银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担保体系, 尽快出台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资产抵押贷款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勇, 缪光平.重庆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析[J].林业经济, 2007.
配套制度 篇9
根据文件要求, 组织人员对涉及转户后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处置机制建立、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海北州未发生因转户造成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的纠纷, 未接到群众信访、上访事件。
根据海北州户籍制度改革林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 海北州从政策上给予农牧民支持。但是由于海北地处高寒, 造林成本高, 造林成活难, 成林更难, 经济效益甚微。导致农牧民造林积极性不高, 没有申报造林的农牧户。海北州主要存在的是农牧民转户问题。因此在实施细则中有详细的规定, 对保障农牧民群众权益给予了政策支持。
1 本地区及各县户改革林业配套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1 继续履行林地管护和经营的责任义务。
农牧户整户迁入西宁市区的, 允许5年过渡期内继续保留林权, 农牧户整户迁入其他城 (镇) 的, 允许在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在过渡期和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的, 必须履行承包林地 (林木) 的管护及经营责任和义务, 接受林地所在地林业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承包林地履行了规定的责任义务, 经林业部门检查合格的, 按原渠道领取管护费。对转户后不按合同履行责任义务的, 停发不履行管护责任义务当年及以后的管护费, 不再续签管护合同。对因不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义务导致林地、林木损失的, 依法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1.2 实行委托管护和经营。
对转户后没有条件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履行承包林地管护和经营责任, 短期内又未能实现流转的, 应当将全部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等委托村 (牧) 委会管护。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将管护费全额转移给村 (牧) 委会, 未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由委托人比照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费标准定期向村委 (牧) 会支付管护费, 由村委 (牧) 会承担全部管护责任和义务。在委托管护期间承包林地产生的其他权益仍然归承包户享有。同时, 应当把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对于村民的委托, 村 (牧) 委会不得拒绝, 并应当签署委托协议严格执行。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的委托管护期限不超过5年。
1.3 积极引导林地依法流转。
转户后可依法对林地、林木进行流转。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给本村的农户或其他林业经营组织。房前屋后的林木, 可以随宅基地、农房流转或在县林业部门监督下采伐。
1.4鼓励转户农 (牧) 户自愿退出承包林地。
对整户迁入西宁市区落户, 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 由县级政府一次性给予5年过渡期内, 剩余年限的管护费补助资金, 补助标准按退出前一年实际给付的标准执行。
对迁入其他城 (镇) 的, 在承包期内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 自本地户改革5年内退出的, 比照前款过渡期政策给予补助;五年后退出的给予1年的管护费补助资金。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实行“均股均利”的林地, 林地收益不足实际管护支出的, 迁出农牧户可自愿放弃股权, 不予资金补助, 不承担管护责任。
对承包期满, 交回村 (牧) 委会的林地不再给予资金补助。
凡退出或者交回的承包林地上的林木, 属于公益林的人工林木由县级政府按评估市值 (指实物价值) 给予补偿。属于公益林的天然林木则不予补偿。属于商品林的林木, 由所有权人对林木进行处置, 达到工艺成熟的林木可以申请更新采伐, 但不得皆伐;为苗木的应当做销售处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优先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苗木用于本地营造林工程;幼龄林林木, 可通过林木所有权流转继续本周期的培育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无条件接收已转户农户退出或者交回的林地、林木, 并承担管护和经营责任。
1.5 委托收购。
对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土保持区、重点湿地保护区、风沙重点治理区等重要生态区位和生态异常脆弱区域的林地、林木, 可由县政府委托林业管理部门从转户农牧户手中收购, 实行统一管理。
1.6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经营林业, 培育林权流转市场。
凡有能力的城镇居民、下岗职工、公司法人等各种社会主体可以通过林地、林木流转取得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 成立或组织林业管护经营组织, 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在税费征收、林业贷款、林业投资、技术支撑、财政补贴、林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林业单位同等待遇。
2 主要做法
防止转户后对承包林地的经营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造成林地生态功能降低甚至破坏的情况发生, 各级林业部门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一是加强与户改部门和乡 (镇) 、行政村的信息交流, 及时掌握村民转户情况和林权处置情况, 做好林权流转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加强林地管护和经营履约情况和检查验收工作, 严格执行林地管护经营政策。三是加强诚信履约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林权流转和委托管护, 严厉打击损害林地林木的行为。
3 群众对户改林业配套政策的诉求与主张
一是林业投融资配套政策不完善, 林业从金融机构融资仍然困难。主要表现为林业发展开发的金融产品不多, 特别是与林业生长周期相适应的长期贷款项目缺乏, 融资成本较高。二是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突破难。目前我国实行森林采伐计划限额制度, 林农不能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在《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修改之前, 难以有较大突破。三是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森林抗风险能力低。由于缺乏政策性森林保险, 林农遇到天灾人祸, 得不到补偿, 使生产恢复难。四是林业产权流转不畅。
4 下一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办法, 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制度, 为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提供森林资源流转平台。林权明晰后, 林地林木成为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活的资产, 林权流转大量出现。如何规范流转行为, 做好林权流转过程中的登记管理, 目前各地都是自行探索, 急需出台全国统一的办法, 避免林权流转出现混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2006年底就下发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对评估机构和专家进行了规范, 但至今仍未批准评估人员, 致使各地从事林木资产评估的合法、合规性受到质疑。
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配套政策, 着力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回报。因此, 只有推进林业融资体制改革, 开展以林业小额贷款为重点的林权抵押贷款, 才是林业融资的一条必由之路。
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 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 对森林抚育、育苗给予扶持等惠林政策, 要落实资金来源, 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文献
[1]秦忠文.立足省情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海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热带林业, 2008 (12) .
[2]吴晓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重要环节[J].浙江林业, 2008 (11) .
[3]贾治邦.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林业经济, 2008 (11) .
配套制度 篇10
一、《建筑法》规定与配套法律制度不协调方面分析
建筑业法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必须综合发挥其规范作用, 由此其内在的协调统一是相当重要的。然而, 分析现行《建筑法》的规定, 我们却发现了诸多与配套法律制度规定不协调、不统一之处。
(一) 调整范围过窄, 难以体现基本法的作用。
《建筑法》第二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建筑活动, 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此规定将《建筑法》的调整范围局限于“建筑活动”, 而非“建设工程”;而且是“建筑活动”中的“房屋建筑”, 而不能涵盖包括水利建筑、道路建筑、桥梁建筑等在内的所有建筑活动, 因此就无法对房屋建筑工程之外的其他专业工程进行调整, 加剧了建设行业管理的分割局面。长期以来,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与其他各类专业工程的技术特点不同, 形成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专业部门各管一方的局面, 如水利部、铁道部都下设了专门的建设管理司, 对专业工程进行管理。《建筑法》实际上沦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门法”, 而没有发挥建筑业法律体系基础法的核心作用。
从宏观上看《建筑法》的调整范围过窄导致与其他法律规范中配套法律制度的不协调, 造成整个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内在无序性。例如,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都是调整“建设工程”的法律规范, 其调整范围远远大于《建筑法》的调整范围, 然而这两部行政法规又是典型根据《建筑法》制定的配套法规。根据行政法原理, 作为执行性行政立法不得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调整范围的扩大, 无疑是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创制, 显然有悖行政法原理。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即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解除地域和行业间的壁垒, 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由于《建筑法》仅对同一类社会关系中的部分主体进行调整, 而对另一部分主体却不予调整, 影响了建筑业统一市场的建立, 从而为建筑业市场的混乱留下了法律上的先天缺陷。
(二) 制度缺位, 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新态势。
“社会变化, 从典型意义上讲, 要比法律变化快。”在改革开放的总体政策推动之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其中建筑市场也更趋成熟, 出现了《建筑法》立法时所未考虑到的新情况, 其下位法中应对“新情况”虽然做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由于效力等级低, 不利于建筑业整体的规制。
第一, 某些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反映在建筑业即是建设工程的中介服务机构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态势。目前, 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招投标代理机构、检验检测机构, 它们在建筑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然而规范其活动的主要靠原建设部的部门规章。在《建筑法》中, 除了“工程监理”方面有所规定之外, 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层面监管制度处于缺位状态, 造成中介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第二, 工程款支付缺乏保障制度。拖欠工程款问题是目前建筑业管理的一颗毒瘤,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前, 由于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 承包商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索工程款, 从业人员也难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自己的工资。2004年财政部、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建设部也出台了治理拖欠工程款的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说, 法律规范效力等级偏低, 且尚未对拖欠工程款现象予以有效根除。
二、《建筑法》修订与完善设想
《建筑法》原本是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法, 决定整个建筑法律体系的价值定位、发展方向, 其他法律规范中确立的配套法律制度必须与之相协调, 否则即应作出修正。然而, 从目前配套法律制度与现行《建筑法》的诸多不协调之处来看, 其根本原因是现行《建筑法》的规定不完善以及滞后性造成的, 若教条维护《建筑法》的基本法地位而修订相关法律规范, 必然造成我国建筑业整个法律体系的滞后, 削弱其对建筑业的规范和推动作用。因此, 对实施十余年的《建筑法》作出修订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第一, 修正立法目的, 拓展调整范围, 完善整体架构。《建筑法》必须尽快与WTO接轨, 同时也吸取其他国家建筑业立法的经验, 将现有的《建筑法》第一条立法目的, 修正为“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 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制定本法”;将第二条调整范围, 拓展为“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建设工程活动”包括建筑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维护等全部阶段。进而, 使得《建筑法》在整体架构上有质的变化, 成为统帅、协调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基础法。
第二, 设专章规定“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该章包括若干节: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招投标代理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每节针对不同中介服务机构的特点, 对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制度、中介服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 完善工程款支付制度。首先在源头上, 建议在《建筑法》中确立“建设工程不得由承包单位带资、垫资、垫款进行施工”的强制性规定, 减少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进而缓解拖欠工程款的现象, 并且与《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规定相协调;其次, 确立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具体可包括:投标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预付款保证担保和保修金保证担保等, 以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建筑法》作为建筑业的基本法, 应该统领相关法律规范中的配套法律制度。然而, 从现行《建筑法》来看, 有些规定尚未与其他配套法律制度很好地衔接。为了保证整个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 应对现行《建筑法》进行修订。
关键词:建筑法,修订,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配套制度 篇11
从严治党信仰担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思,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一、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切入点
从严治党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2014年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现在,许多党员干部的整体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勃勃生机,也让广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们少数党员干部的作风与党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有的干部学风不正,玩风太盛;有的纪律观念仍然松弛,工作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有的干部办事推诿扯皮,庸官懒政缺乏担当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投资环境,损害政府形象,制约经济发展。党的作风问题无小事,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破坏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就会使党委政府失去公信力。要想使干部作风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就要把第二批群众路线的理念变成党员干部的行为、意识和原则,变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的长期要求和常态行为,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转变作风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要一锤锤地敲,直到把钉子钉牢,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部门日常应该加强对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把巡查和抽查常态化,加强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纪律检查监督和明察暗访,通过调查问卷、行风评议等形式广泛接受各界监督,对违反《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和《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党员干部给予严格问责和严格处理。组织部门对那些“疲疲沓沓混日子,平平稳稳占位置的平庸官”;对那些“言而谆谆,行而藐藐”没有担当和作为的“太平官”;对那些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没有原则的“圆滑官”,要敢于较真碰硬,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干部用人机制,给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的干部以警醒,组织上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评价干部,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那些有魄力、有精力、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对于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干部在评优、提拔、绩效等各个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从严治党的灵魂
总书记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可所底乎?”一个没有坚定政治信念,没有政治定力的干部终将走向政治生涯的尽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党员干部抵御诱惑的法宝,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念”。在名利方面,每个干部只有坚守住道德的底线,保持清醒的理性,才不会被诱惑所左右,思想才不会抛锚,行为才不会出轨。那么如何对干部进行坚定地理想信念教育,砥砺干部的品行操守,养育浩然正气呢?首先,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和“熔炉”作用,把党性教育课程纳入主体班日常教学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党校不仅是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党校要努力为党培养一批铁一般信仰、铁一般意志、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必须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的必修课,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灵魂和主题,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的重要体现。各级党校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教育,不能只限于反腐倡廉教育,还应包括政治信仰教育、对党忠诚教育等丰富内容,在所有主体班次中都要开设党性教育课程,要求每一个在党校学习的学员都要系统地学习《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让每个学员的党性修养得到锤炼,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为民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其次,各级组织部门要多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相信每个党员干部在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面对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时,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灵魂也会得到净化和洗礼,也可以分批让党员干部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可以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净化思想心灵,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员干部经受住考验和诱惑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也只有有了高尚的道德操守,有崇高的信念和信仰,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履职,务实苦干,敬业奉献,我们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了坚强而可靠的人才保障。
三、党的自身组织建设是从严治党的保障
一方面,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首先是管好干部,其关键是从严治吏,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各级纪委要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于违规违纪干部绝不手软,对于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零容忍,坚决打击,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各级纪律检查监督机关要经常有步骤地组织一些党员干部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观看廉政戏剧晚会和警示教育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心灵受到触动,让党员干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深入吸取经验教训,自觉增强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反腐倡廉工作既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做到治标和治本、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形成领导干部“不愿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和机制。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开创了党建新格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着力把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员队伍中来,习近平曾提到荀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受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理政者要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领导干部也有楷模,也有国之重器,焦裕禄同志就是我们的楷模和一面镜子,我们要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像焦裕禄同志学习,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夯实党的建设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
配套制度 篇12
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
截至目前, 全市集体林改共确权面积320万亩, 发放林权证面积303万亩。其中, 林业用地面积98万亩, 已全部发放林权证;非林业用地上有林地面积222万亩, 全部建立了林权登记台账, 其中的205万亩以村为单位、按林种发放了林权证, 这部分仅对林木发证, 不对土地发证, 仅赋予其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
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的成效
1.林权流转平台建设进展顺利。
肥城市依托公共服务中心, 成立了林权流转平台, 推进“一站式”服务, 开展林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 同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技术服务等, 实现了林权流转的规范化、便民化。其他县市区也都在结合各自实际, 整合现有资源, 充分借助已经建立的公共服务中心、农经管理、农村“三资”管理服务平台等, 加快建立林权交易服务平台。
2.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了林业发展融资难题。
根据《泰安市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 (泰金办发[2010]2号) 的要求, 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协助承包户利用林权证开展抵押贷款, 开启了森林资源资产向资本转变的“绿色银行”大门, 破解了林业发展融资难题, 实现了抵押借款人和银行的“双赢”。2009年5月份, 宁阳县鹤山乡农村信用社成功办理了全市第一份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截至目前, 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 675万元。林农贷款后用于林业生产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兴办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等, 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农收入大幅增加。银行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实现了信贷产品创新, 拓宽了资金应用渠道, 提高了经营效益。
3.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现了创新。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林权流转, 都需要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于山东省没有出台统一的评估办法或实施细则, 新泰市和宁阳县勇于创新, 积极为林农融资搞好服务, 努力为金融机构化解风险, 做到了让金融机构认可、放心, 借款人便捷、满意, 有力地推动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开展。新泰市林业部门与具有评估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联手, 由林业部门组织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进行林木资源评估, 并出具评估意见, 然后由评估机构做出评估报告, 金融部门认可。宁阳县林业部门组织3~5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林木资产评估小组, 负责全县林木资产评估工作, 由评估小组出具评估报告, 金融部门认可。
4.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
泰安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展开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农民林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508个, 民营林场50家。2012年度山东省首批林业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认定总计80家, 泰安市下港乡兴林林果专业合作社等11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榜上有名, 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肥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200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之一, 为全市探索了路子, 积累了一定经验。
5.林下经济方兴未艾。
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对林业而言, 发展林下经济, 可以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短期得利、长期得林, 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 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全市各级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 创新模式, 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 泰安市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达到10万亩, 产值达到9.4亿元。
三、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泰安市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配套改革阶段, 但在林农收入增加、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林权流转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 除肥城市已经建立起林权流转平台以外, 全市大部分林权流转平台和林权管理中心尚未成立, 硬件和软件设施还不能满足需要, 制度尚不够健全, 林权流转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另外,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林木林地价格持续上涨, 早期的非规范流转隐藏的历史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2.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 (仅限农信社) , 贷款利率高、额度小、周期短, 与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不符, 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森林保险还没有开展, 金融机构仍然存在一定的思想顾虑,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
3.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林权流转、林权抵押缺乏一个可靠的评估体系, 包括林木资产评估的专业队伍, 中介及评估标准等。
4.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这几年, 泰安市涌现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 但覆盖农户数不多, 组织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 自身经济、人才、技术条件有限, 经营粗放;工商、税务部门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登记注册难度大, 许多合作组织只能维持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 难以发展壮大。
5.林下经济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是规模小。已确权的320万亩林地中, 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在100万亩以上,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基地仅10万亩, 发展空间极其广阔。二是没有统一标准。林下经济是新生事物, 现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三是投入不足。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缺乏, 财政、信贷等支持力度不够。
四、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林权流转平台作用。
林权流转平台和林权管理中心在功能定位上, 要承担林权确认、林权初始登记、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 收集和发布林权流转供求、林权抵押、市场交易行情等信息, 组织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招标拍卖、挂牌拍卖等交易, 提供法律法规和科技咨询服务。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 均要纳入林业产权交易平台依法公开进行。已依法实行承包经营的森林资源, 也要依托这个平台进行流转。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授权单位, 要根据相关规定对流转行为提供服务和监督管理, 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
对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及评估人员执业资格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专业知识学习, 并向考试合格人员颁发资格证书。
3.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加快建立政府牵头、银林联手、林业部门与中介评估服务机构联合的协调推进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林果大户、林业合作社和林果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4.加快培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政府推动, 群众自愿。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如果单靠林农自身的力量是做不起来或做不好的, 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 大力支持, 做到帮办不包办, 参与不干预。在林农自愿和明确利益的基础上, 鼓励、推动林农以亲情、友情和资金、技术为纽带, 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 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将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地结合连接起来, 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情。二是政府搭台, 会员自主。政府部门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引导林农联合组建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销售等专业协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实行自主决策、民主管理, 政府加强引导, 做好服务。三是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政府部门帮助和指导林农制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章程, 指导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制度建设, 确保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不受侵犯, 使合作经济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四是政策扶持, 促进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项目、税收、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对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支持,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5.大力发展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