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能力

2024-10-09

配套能力(共9篇)

配套能力 篇1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有利于节约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以及减少耗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也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住宅的舒适度,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经济结构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先后下发文件、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各城市积极申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为落实国家的要求, 对试点城市和示范项目进行有效指导, 我们有必要对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建设进行研究。

1、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 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在诸多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 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的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比较成熟,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配套能力进行研究。

1.1 相关配套文件和政策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山东应用的比较早, 山东省政府也积极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 先后下发了《山东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山东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山东省范围内符合相关要求的建筑必须进行能效测评标识, 《意见》还明确了设立省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

1.2 近期规划

山东省先后编制了《山东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 (2008~2012) 》。《山东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 (2008~2012) 》是第一部省级政府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规划。该规划系制定了全省城镇新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目标;要求5年累计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36亿平方米, 建设1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基地、10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示范工程, 全省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万平方米, 新建太阳能暖房30万平方米,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0万户, 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3300处。

1.3 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2005年以来, 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与建筑构造》 (图集号:L05SJ904) , 《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 (图集号:L07S J906) , 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将太阳能系统作为建筑的一个构件加以考虑, 与建筑同步设计, 将太阳能很好地融入到建筑结构之中, 既提供了新能源的使用又不破坏建筑, 实现了太阳能“由零散购买逐步向工程化、源头化的模式转变”。《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对设计、材料、施工安装及验收等方面都作出了较为系统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对全省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提供了较完备的技术依据。

1.4 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情况

山东省建设厅确定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济南市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督站等5家单位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 承担山东省新建、改建工程和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能效测评工作。2006-2008年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部分施工完毕后, 均委托河南建科院等单位进行了检测。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积极引进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检测设备, 培训检测人才, 具备了开展能效检测的条件。省内其它能效测评机构也正在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能力建设。

2、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配套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技术标准编制、科技研发、推进机制建设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仍然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全省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各项配套性政策体系不健全, 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关联性和完整性, 仅在个别方面做出了规定。山东省对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更是相形见绌, 虽然有一些支持性文件, 但由于缺乏操作细则, 执行效果较差。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有一系列的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导, 我国还处在制定和完善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的阶段, 许多配套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未制定, 操作性较差。

2.2 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

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与建筑构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 对太阳能和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具有相当好的推进作用, 但是其他相关技术标准和图集并不完善。仍然缺少专门针对高层建筑热水系统一体化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等能源复合系统应用、被动式太阳房、新农村太阳能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或者规范、图集。

2.3 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系统性较差

绝大多数住宅小区或公共建筑项目都在规划设计确定之后才确定应用太阳能技术和地源热泵等技术, 在规划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太阳能集热板的安装空间, 对于地源热泵需要的用地也未能科学预留, 这都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在规划区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外观及造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光伏系统的类型、构件色彩及尺寸以及与建筑的结合形式, 无法形成良好的立面效果, 地源热泵设备与建筑暖通系统不能在建筑设计阶段有机结合。

2.4 相关产品及技术问题尚待解决

目前, 许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 虽然在可再生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某些技术仍然不够成熟, 比如:没有专业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软件, 集中式太阳能供热水系统的计量收费问题、太阳能产品标准化和模数化问题、部分太阳能系统的管件和接口质量问题、太阳能建筑构件生产的标准化问题、系统的电子控制设备质量问题、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箱换热效率问题、光伏系统能量转化效率问题等、地源热泵系统热量平衡问题、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结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的应用和推广。

3、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建设的措施

3.1 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法规

一是尽快出台《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明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法律地位。二是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 明确全省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三是确定以省级示范工程的形式, 重点支持以下技术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采暖空调、光电转换、照明;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地区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利用土壤源热源技术供热制冷;农村地区利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和利用太阳能光电进行街区照明, 以及利用水源、土壤源热泵等进行供热制冷。

3.2 加强科技研发和标准制定

鼓励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建筑设计研究员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方亚地源热泵空调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优势, 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研究, 应对山东山东省水源热泵地质水文条件评价与应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复合系统建筑应用、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动式太阳房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评价技术标准、太阳能与燃气锅炉复合系统建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并出台相应的标准、规程。

3.3 加强能效检测

应尽快制定《山东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规定》和修订《山东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组织省级能效测评机构进行能力建设, 力争使具有全部检测资质的单位达到3家。在新建 (改建、扩建) 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示范城市、示范县的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中, 全面开展能效测评标识工作。

3.4 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措施

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的要求, 认真抓好城市、农村示范的实施工作, 检查项目落实和建设情况, 督促地方政府落实申报报告的各项内容, 指导示范城市制定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的意见;不断总结示范城市和示范县示范中取得的经验, 为下一步全省的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组织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抓好省级示范项目的管理, 督促、指导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制定完善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方案, 对可再生能源部分完成的工程及时委托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力争把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真正作成精品工程, 切实达到预期的效果。

4、结语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 系统的技术性也比较强, 这种配套能力建设是联系国家、城市以及具体项目的一个纽带。只有在这个环节做好, 才能保证国家的政策和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试点城市和项目能够有效实施, 节能减排环保的预期效果能够达到。

摘要:本文对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能力

配套能力 篇2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

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概况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背景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选址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源

第三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运作方式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

(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图

2、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目标段范围 图

3、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表

1、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表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 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配套能力 篇3

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配套体系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 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

1. 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 不仅是依靠一个或几个企业大集团, 还要视其产业配套体系如何。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能为企业在有限的区域内提供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 从而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 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的综合成本,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2. 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投资环境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和传统的梯度转移原理, 当高梯度地区的要素成本, 包括像劳动力、土地、能源、水资源这些成本上升以后, 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要下降, 企业就会向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但事实上, 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 近几年来, 虽然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 但这些地区不仅仍是外商投资的首选之地, 而且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转移, 或者转移不成功, 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 产业集群异军突起, 已形成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产业配套这一后天优势, 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生产的综合成本, 进而具备了明显的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 但却缺少产业配套条件, 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

现在大多数的中西部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相互竞争, 大多都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来吸引投资, 但是这种优惠不可能是无休止的, 而且当大家都采取大体相同的优惠政策时, 每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也就不再突出。因此单纯靠服务、靠优惠、靠传统优势,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商引资的“瓶颈”问题, 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 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 抢占发展先机。

二、梧州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现状

梧州地处广西与广东两省的交界, 是广西最靠近珠三角的城市, 也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之一。长期以来, 梧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与区位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以粤港澳为主的外来投资,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也使梧州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然而, 长期以来, 梧州却忽视了产业配套体系的构建, 尤其在加工贸易产业配套方面更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

1. 加工贸易产业链短, 配套能力差

根据香港贸发局的一项调查, 受此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严重的企业, 日常的生产运作一般涉及1个~5个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配套。但梧州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短, 配套能力差。因本地暂时没有相配套的产业, 梧州的进料加工企业基本不能在本市购进料件进行加工。

2. 其他相关配套条件有待完善

一是交通物流滞后。目前梧州的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虽拥有西江黄金水道, 但港口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滞后, 往返港澳的定期班轮尚未开通, 而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未建成通车, 梧州机场目前仅开通往南宁的航线。可见, 交通物流条件的制约, 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延误交货时间, 使梧州企业接单能力处于弱势的同时, 也降低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梧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企业方面, 中小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加上大多数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信息不透明;在银行业方面, 信贷政策不配套, 贷款担保方式不灵活, 创新意识不足;在机制和环境方面, 缺乏从事小企业征信活动和作用评价的资信评级机构, 担保机构少、能力弱, 担保体系不健全。

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大。劳动力供应充足与否, 是加工贸易企业考虑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成本看, 梧州相对于广东有一定的优势 (梧州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5 0 0元, 珠三角地区如东莞为690元、深圳为810元) , 但目前本地企业也存在招工难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

四是有关中介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梧州缺乏健全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 难以满足企业的服务需要。截至2007年底, 梧州共有行业商会、协会1150多家, 这些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机构人员少, 资金短缺, 开展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少, 服务层次偏低, 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三、完善梧州产业配套体系的对策

1. 充分认识推动产业配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将产业配套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中

由于产业配套在产业发展中处于配角地位, 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常常受到轻视或忽视, 这是推动产业配套的最大障碍所在。政府应主动将产业配套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中, 鼓励传统行业基础性产业配套, 以此带动传统行业的改造和提升, 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配套企业和产品, 将它们列入支持和振兴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2. 成立专门的产业配套指导协调机构, 组织推动产业配套

产业配套过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目前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普遍不太健全的情况下, 为加强协调和配合, 政府可成立产业配套协调办公室, 归口政府改革发展职能部门, 为本地企业与外商和大企业进行配套做好服务, 解决配套中的难题, 配合企业做好招投标工作。

3. 立足内外配套, 建立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产业转移要内外配套。外在的配套包括物流、银行、中介、教育、保险、信息等服务, 而内在的配套主要是相关产业链条的配套行业。

(1) 内在配套方面: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1) 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载体。要吃透当前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内容和精神, 紧紧围绕梧州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优选产业配套项目, 有针对性地寻找招商对象, 确定引资重点。梧州作为广西的老工业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拥有林化林产、轻化、食品、制药等优势产业, 中恒制药、三威林产、神冠蛋白肠衣等龙头企业和新华电池、田七牙膏、双钱龟芩膏、冰泉豆浆晶等名牌产品。因此, 梧州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 一方面应优先承接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等有政策性倾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进料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梧州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引进相关项目, 推动产品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2) 实行产业链招商。一是深入调研引进企业的产业配套情况, 理清产业配套招商“信息源”。安排每个项目服务人员到企业调查了解主要原辅材料的上游供应商和主要产品的下游厂家, 登记汇总, 形成产业配套招商“信息源”。二是主动帮助联系配套企业, 拉长“产业链”。对已引进企业积极帮助寻找企业配套, 招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已有企业功能配套的企业, 并在项目选址上相对集中, 便于企业拉长“产业链”。三是服务好已有企业, 通过“以商引商”完善产业配套。

(3) 鼓励全民创新创业, 引导民企大力创办配套型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本地民间资本, 培育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比从区外进行招商引资更为重要。为此, 应鼓励全民创新创业, 放手发展民营中小企业, 引导民企大力创办配套型企业。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降低中小企业投资配套产业的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

(2) 外在配套方面:着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

(1) 完善配套载体。以梧州现有的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基础, 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 做好园区规划, 科学合理布局, 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 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 服务到位;创新园区投融资平台, 树立经营园区理念, 建立和扩大多元化融资渠道, 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 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土地供应方式,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 盘活存量土地, 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集约使用土地;创新园区招商模式, 围绕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 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

(2) 畅通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 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本地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就地提供低廉、便捷的资金配套服务。建立产业配套专项基金, 为大项目的落户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补贴。

(3) 健全物流服务。一是在硬件上, 加快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梧州在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 应加快物流园区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 重点发展商贸、农产品、医药、工业等现代物流业, 着力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物流基地。二是在软环境上, 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 提高大通关效率, 实施贸易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加工贸易审批工作, 尽快实现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转变。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实行加工贸易系统联网, 实现电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提高管理效能。

(4) 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员工待遇, 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 吸引市内外务工人员就业。二是广开招工渠道, 建立劳务输入长效机制。通过积极开展“以工招工”、网上招工、主动外出招工和劳务专场招聘会等形式, 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三是强化就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整合市内培训资源, 建立健全培训档案管理、信息上报、培训合格证管理、联动培训等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方式, 实施“培训跟着产业走, 教室建在基地”的培训模式, 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 采取用工企业与乡镇及市县职校技校联合办班的形式,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四是创优务工环境, 为员工构筑暖“巢”, 让员工留得下、稳得住。如, 对长期在园区务工或夫妻都在园区务工的员工纳入享受购买本市经济适用住房范筹, 并免费办理落户手续;子女入学享受与企业所属区域生源同等待遇, 免收学杂费及借读费。此外, 设立相应的工业园区派出所、金融服务网点、工业园社区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 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劳动权益。

(5) 加快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加快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制度, 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各中介机构也应加强自身建设, 围绕做好企业的“政策辅导员”、“业务培训员”、“市场引导员”和“解决突发问题消防员”等方面提高其服务能力。

(6) 推进产业配套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产业配套推进手段的不断创新。除了贸易洽谈会、产品博览会等传统手段之外, 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在区域范围内, 由企业或行业中介机构出面、政府支持, 建立不同行业的产品配套网, 引入电子商务, 建立产业配套信息化平台, 通过服务于区内外配套企业, 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配套能力。

摘要: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 既是引导也是促使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形成梯度转移。梧州作为广西最靠近珠三角的城市, 要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必须尽快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篇4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2005年以来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完善改革推进方式,推进攻坚阶段改革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主要目的是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通过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改革发挥试点和带动作用。

一、国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意义

尽管我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问题还很多。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改革远未成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使得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在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应运而生的。国家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可以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经验,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面上的共性问题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平稳有序推进改革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之中。没有实践的探索,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试点地区最起码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对今后面上改革工作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总结,这对试点地区的遴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试点价值和推广意义。作为试点地区来讲,应该对进一步改革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主要目标定位搞清楚,想明白,慎重应对。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区,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是:一是地域有代表性。试点地区在全国范围或东、中、西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能够代表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内容有典型性。试点地区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能代表本地区的普遍性,所确定的改革任务能反映本地区改革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对推动全国或一定区域面上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三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有较为健全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推进机制,能够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已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工作基础。通过试点,能够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新体制建设提供示范。五是有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群众对改革的认识程度深,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能正确对待改革成果,社会承受能力比较强。

三、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

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了一个基本框架,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障碍仍然存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配套性强的改革。改革的风险性、复杂性大增强。经济改革也对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综合配套必须先行先试。其主要特征:一是改革的综合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方面,从改革的范围和领域来看,以前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如今的改革层次更深,利益主体更广泛,涉及社会领域、政府体制、涉外经济、生态环境在内全方位。二是改革的配套性。从改革试验的内容来看,各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不仅不同领域的改革是相互协调,互为条件,而且在同一领域改革的内部,也要求不同改革措施之间协同配合,互相支持。

四、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不同于以前较为单一的改革模式,因此综合配脱改该配套改革的路径是围绕着要求来设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改革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动力和主体是国家;二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的动力来自经济利益主体对制度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变迁过程,制度的转换替代都需要时间。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的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的,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有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的原则,尽管在强制运作,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照这些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综合配套改革中,我们要很好的进行转变,就是要综合配套改革既不能延续以往的强制性改革,更不能是诱致性改革,应将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的诱致性改革。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与核心

任何改革的实质与核心都在于制度变迁。实质是一个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来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土地、劳动、技术多种要素相配套的结果。我们以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使得我国产生一种路径依赖,制度创新以及演进的动态累积的过程,制度本身在改革过程中要成为一种内生动力。建立以内生性制度为保障的本地化发展新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更好的推动区域发展,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

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情况

截止2008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圈(群)。10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也获国务院批复。

配套能力 篇5

关键词:自主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发展观

1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基本情况介绍

1. 1 建立背景及意义

在安徽省建设创新型省市的基础上, 在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 安徽省于2008年10月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该试验区的建设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应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 加快自主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将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加快实现了安徽省跨域式发展、经济崛起的现实经济发展要求。

1. 2 试验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和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 2010年上半年,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175.4亿元, 同比增长53.5%, 其中新产品产值242亿元, 同比增长达69.6%; 实现增加值327.7亿元, 同比增长36.5%, 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 6% 。其中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0% 和59.5%, 同比均提高了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上半年, 全省共获授权专利1932件, 同比增长80.7%。其中合芜蚌试验区获授权专利1073件, 占全省的55.5%。合芜蚌试验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已初见端倪, 逐步成为安徽省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模式的强大经济引擎。

2 蚌埠试验区发展现状分析

( 1)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 淮河的中游, 京沪线与淮河的交叉点上。它不仅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皖北的商贸中心, 加工制造中心, 同时也是仅次于省会合肥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市拥有自身的交通地理优势, 2011年高铁京沪线的全线贯通, 蚌埠南站已然成为这条高铁线上的重要换乘点,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

( 2) 多年来, 蚌埠依托自身便利的交通优势, 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 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8年, 安徽省正式启动了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蚌埠市及时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积极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深化对外战略合作,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效。

( 3) 近年来, 蚌埠市围绕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自主创新性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了以高尖端人才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新材料产业为新型产业的产业体系。①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深圳配天, 中航三鑫, 广西柳工等制造业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高端机械、特种交通装备及关键功能部件。②蚌埠市以自有资源和政策培育了安加生物、丰原生化等一批骨干企业, 加快生物高技术在化学合成新药、基因工程药物和传统中医药的推广应用。③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基础材料—电池组件—应用产品—工程服务”为主线的产业链。以自身强势项目的新型玻璃粉体材料为发展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也初具雏形。

( 4) 几年来, 蚌埠市为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积极实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依托自身教育发展优势培育优质人才的战略, 国家级孵化器等8个国家创新服务平台和12家省级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引进了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院合肥分院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了国家玻璃及晶硅制品检测中心、蚌埠市大学科技园等。拓展创新性平台, 组织科技攻关, 相对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已基本完成。

3 蚌埠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3. 1 蚌埠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蚌埠市的自主创新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一些问题:

( 1) 自主创新仍然集中在少量的大型乃至国有大型企业, 小微企业仍需鼓励。在蚌埠市的所有企业中, 以规模较小的自营企业和集团的分支机构为主, 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基本没有自己的研发实验室。而集团的分支机构依赖于总部的研发, 也没有创新性成果。这些都不利于蚌埠市创新发展。

( 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牢固。蚌埠市现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四所高校和若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并没有全部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应用中, 创新性成果应用机制较为薄弱。

( 3) 政府部门相关的政策不到位。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够, 同时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没有充分利用。

( 4) 创新环境有待加强建设。蚌埠与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在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还未真正形成, 故意侵权以及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等行为屡见不鲜。

3. 2 促进蚌埠试验区发展的对策

( 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产业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创新。提高自主创新, 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中心,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创新性产业园区和基地, 产业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 鼓励他们敢创新、多创新, 将创新用于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 2) 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应该作为“媒婆”, 利用政策, 促进校企合作。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重点引进和培育创新性高技术企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高技术人才勇于创业。

( 3)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完善制度和法律的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奖励制度, 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环境。

( 4) 加大政府对创新性企业投入力度, 完善投融资制度。政府要消除小微企业对创新投入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担忧, 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完善银行放贷制度, 减少审批手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吸引更多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支持创新性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敏, 葛秋颍.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 2012 (5) .

[2]赵海明.合芜蚌新创想[J].中国外资, 2009 (3) .

[3]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关于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EB/OL].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74/n483730/25871383.html.

[4]王勇勇.蚌埠市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1:13-15.

[5]郭红微, 郭秀颖, 杨晓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中国市场, 2014 (8) .

配套能力 篇6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时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促进安徽省转变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安徽省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8年10月17日,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本目的是发挥科教创新优势, 带动全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肥、芜湖、蚌埠3市是安徽省十分重要的3个经济和工业中心, 其中, 蚌埠市是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 而合肥市与芜湖市, 分别对应皖中和皖南地区的发展。蚌埠市对皖北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 促进蚌埠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提高皖北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省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蚌埠市自主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一员之后, 蚌埠市确立了将新兴产业作为全市发展引擎的战略目标, 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蚌埠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 聚集了“华光玻璃集团”、“台玻集团”、“新威国际”、“德豪润达”、“奇宏电子”、“雷士照明”等国际集团企业, 并建设中建材超薄基板项目, 拉动电子信息业产业链。

玻璃产品是蚌埠市的标志, 而华光玻璃集团通过自主创新, 建立浮法玻璃和信息显示材料生产线, 成为全省唯一的浮法玻璃及深加工生产基地、世界导电膜玻璃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

(二) 创新资源丰富

蚌埠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 整体创新水平较省会城市合肥具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蚌埠市科研机构众多, 并拥有1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创新资源丰富。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2年, 蚌埠市拥有科研机构208所, 研发人员5190位, 博士109位, 用于研发的经费支出达到69878万元, 基本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见表1)

(三) 专利申请量提高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发“太阳能光伏生产线”荣获第十二批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奖第四名, 天润化工的发明专利“制备聚丙烯酰胺的引发体系”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奖”, 成为我省唯一获奖项目。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919件, 其中发明专利707件, 有效发明专利624件, 是安徽省自主创新发展的突出城市。 (见表2)

三、促进蚌埠市自主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 提高创新经济发展总量

蚌埠市政府应当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鼓励“华光玻璃集团”、“丰原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将其先进技术和经验分享给更多中小企业, 促进创新交流。

同时, 市政府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创新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 更要根据实际情况, 维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 健全激励机制, 带动创新经济的发展。

(二) 优化创新环境

首先, 整合科研资源, 构建创新平台。比如, 以政府为主导, 着眼市场需求, 在网站上发布科研信息, 共享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场地等, 在共享资源的同时达到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 加快产学结合的步伐。加强蚌埠市现有高校、科研院所同蚌埠市企业的交流合作, 让更多高校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实习、参观, 让更多研发人员有机会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最后, 通过政企合作, 孕育更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让自主创新思维在良好的环境中培育壮大。

(三) 加强人才引进

随着蚌埠市自主创新的不断发展, 各类企业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创新竞争的本质与核心将是科研人才的竞争。而蚌埠市要保证在自主创新中保持优势, 引进人才是关键。然而, 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引进优质人才, 是蚌埠市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

中高端人才引进的成本较高, 而且需要优越环境的吸引, 而低端人才虽然成本低、数量多, 但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需要, 因此, 建立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十分必要。这样的服务平台可以对低端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 并以“高质高效高薪”的创新工作环境吸引中高端人才的加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形成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的“人才产业链”, 更好地服务于地区自主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配套产业 篇7

力源LY-HPVMF-L系列液压变速装置, 是液压系统操纵元件, 主要由主泵、马达、补油泵和阀组件等组成, 适用于联合收割机和小型工程机械行走驱动系统作变速操纵部件。作业时, 主泵由动力装置带动, 通过柱塞与转子内容积的变化产生液压能, 液压能传给马达变成机械能, 为执行元件提供扭矩, 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小、噪声小、转换效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23-01 37-01 28-02 20-02 45-02

泵排量mL/h 23.437.028.020.045.0

马达排量mL/h 23.437.028.020.045.0

补泵排量mL/h 7.07.07.06.710.0

旋转方向泵:逆时针, 马达:双向

工作转速r/min输入3 000, 输出0~3 000

额定压力MPa2121211621

最高压力MPa2825282125

进口压力MPa 0.080.080.080.080.08

回油压力MPa 0.280.280.280.150.15

油液精度μm10 (-20~80℃)

总效率%≥73

20100725 康达 (单粒王) 指夹式排种器

康达 (单粒王) 指夹式排种器, 是配套使用于玉米播种机上的排种部件, 靠播种机动力驱动工作。该排种器对种子大小与形状适应性强, 与气吸式排种器相比, 具有工作阻力小、动力消耗小、噪声小和故障少等特点。主要技术参数:排种单粒率≥97%, 空粒率≤4%, 作业速度≥8 km/h。

20100726远科4YT-4B型玉米籽粒收获割台

远科4YT-4B型玉米籽粒收获割台, 是配套使用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上的收割装置。该收获台采用全链条传动, 作业中不出现喂入死角、不缠草、漏收率低。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mm 1 950、2 780、1 250

配套主机4YZT-4B型玉米籽粒收获机

收获幅宽mm 2 134、2 360、2 500 (3种幅宽可供选择)

“2率”%含杂率≤3.5, 总损失率≤1.9

20100727 大农DTG系列涂塑水带 (2)

大农DTG系列涂塑水带, 是同灌排机具配套使用的输水管件, 适用于农田灌排、环保喷洒以及消防和建筑工程等给排水作业, 具有耐老化、使用方便及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内径工作压力长度

mm MPa m

100DTG-02 100±2.5 0.2~0.6 20~100

100DTG-03 100±2.5 0.3~0.9 20~100

100DTG-04 100±2.5 0.4~1.2 20~100

125DTG-02 125±2.5 0.2~0.6 20~100

125DTG-03 125±2.5 0.3~0.9 20~100

125DTG-04 125±2.5 0.4~1.2 20~100

150DTG-02 150±2.5 0.2~0.6 20~100

150DTG-03 150±2.5 0.3~0.9 20~100

150DTG-04 150±2.5 0.4~1.2 20~100

200DTG-02 200±2.5 0.2~0.6 20~100

200DTG-03 200±2.5 0.3~0.9 20~100

200DTG-04 200±2.5 0.4~1.2 20~100

20100728 精工S系列农机用链条

精工S系列农机用链条, 是套筒滚子式传动元件, 适用于农业机械中低速传动机构作传动部件, 具有抗拉力大、耐磨损、耐腐蚀、运转噪声小和维护简单等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S-32 S-42 S-45 S-52 S-55

节距mm29.21 34.93 41.40 38.10 41.40

滚子直径mm11.43 14.27 15.24 15.24 17.78

内节内宽mm15.88 19.05 22.23 22.23 22.23

销轴直径mm4.457.005.725.72 5.72

销轴长度mm26.734.337.737.7 37.7

内链板高mm13.219.817.317.3 17.3

链板厚度mm1.82.82.82.82.8

极限载荷kN827181818

平均载荷kN21.650.836.136.1 36.1

配套产业 篇8

中南系列水泵机组, 是以KP系列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泵水设备。该机组泵体注水后, 即使水位低于吸水管底部也无需加水, 当水位高于吸水管底部时泵体会自动加水, 同时还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小、动力性能稳定、油耗小、操作方便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

水口直径mm405080100

长度尺寸mm570520570650

柴油机型号178F170F 178F 186F

动力功率k W4.03.04.06.3

标定流量m3/h5223040

标定扬程m42161516

自吸时间s/4m40180120160

燃油消耗g/ (k W·h) 480458428398

结构质量kg46395269

20100842金飞鱼FDP-C (L) 系列柴油水泵机组

金飞鱼FDP-C (L) 系列柴油水泵机组, 是由水泵和柴油机组成的泵水设备。主要特点:采用压铸铝合金泵体, 结构坚固、体积小、质量小、使用寿命长;采用加大容积燃油箱, 连续作业时间长;采用风冷柴油机作动力装置, 维护保养方便。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2030B3040

最长尺寸mm470470560640

水口直径mm508080100

额定流量m3/h22303664

最大流量m3/h36455096

额定扬程m15101316

最大扬程m26182531

自吸时间s/4m70120120180

柴油机功率k W2.792.794.045.66

柴油机排量m L211211296418

燃油箱容积L2.52.53.55.5

结构质量kg38414867

20100843万路达WP系列水泵机组

万路达WP系列水泵机组, 是以汽油机为动力装置的自吸式泵水设备, 适用于农田排灌及其他生产用取排水作业, 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流量均匀、故障少、使用成本低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WP-10B WP-20WP-30 WP-40

功率k W3.05.56.58.0

流量m3/h18335580

扬程m17292925

20100844神农水WB40系列水泵机组

神农水WB40系列水泵机组, 是以电动机为动力装置的固定式灌排机具, 适用于农田、养殖排灌和工程泵水等作业。主要特点:采用机械密封及油封, 密封可靠;电动机与水泵直轴连接, 结构简单、质量小、启动排气方便、动力消耗小、流量大、使用寿命长。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40-11040-115 40-130

电动机转速r/min2 900 (电压220 V)

电动机功率k W0.751.101.50

扬程m141522

流量m3/h101522

20100845亚圣系列水泵机组

亚圣系列水泵机组, 是以汽油机为动力装置的小型泵水设备, 具有耗电量小和移动方便等特点。

配套措施是关键 篇9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2013年8月15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员单位包括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 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 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设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 (设在中国人民银行) , 承担金融监管协调日常工作。这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轨道。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完善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 加强银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稳定的时候, 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是若出现银行业系统性危机, 单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手段, 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表外业务不断丰富, 理财产品市场迅猛发展, 导致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都有所上升, 银行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拨备以覆盖新业务产生的新风险, 而同时监管部门也应提升风险监管方法, 在更加全面的风险监管视野下履行监管职能。

中央银行在致力于制定较为合理的基准利率的同时, 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将监管重点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 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 不断强化监管协调和合作, 将监管方式从传统的事后检查、补救转向事前预警、预防, 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以逐步适应金融市场产品日益多元、丰富, 跨业经营的迹象愈发明显的金融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健全自主定价自律机制

2013年9月24日,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会议通过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指引》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规则》, 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 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 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会议选举了首任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主任委员。

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在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 央行2013年10月25日宣布贷款基础利率 (Loan Prime Rate, 简称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生成。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 制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贷款基础利率是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的参考基准, 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各银行可以根据客户风险程度自主定价, 客户也可以根据资金情况评估筹资成本。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 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转变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 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 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加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是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立法建立的, 在投保机构出现倒闭、破产等规定情形时, 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一般由投保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缴纳保险费,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置措施维护存款保险基金安全。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须要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商业银行退出机制两大体系来“护航”。当前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依然依靠利息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银行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加, 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很关键。同时, 商业银行作为微观市场主体, 优胜劣汰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退出机制是给商业银行增加一种约束, 使得银行自行承担从事风险业务的后果。目前我国面临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制尚不健全、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另外, 还应积极解决包括明确退出的法律框架、退出后不良资产的处置、个别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问题, 同时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 使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符合市场规律。

实践表明, 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 有利于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 让储户、投资者对未来都有稳定的预期,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强市场约束, 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有利于稳妥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和中小银行, 为培育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创造条件;有利于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利率市场化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形成多方面的监管合力与制衡, 增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关于支持金融稳定和改革部分称:“中方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包括出台银行处置条例。”此前,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周小川行长首次提到存款利率市场化时间表:“存款利率放开肯定是在计划之中。我个人认为, 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稳步推进

对于银行而言, 在贷款利率放开后的一年里, 同业存单的发行是其中最大的亮点。2013年年中的银行“钱荒”造成的影响巨大, 同业存单的发行可以说是在“钱荒”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政策。

2013年12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同业存单业务, 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促进货币市场发展。12至13日,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分别发行了首批同业存单产品, 发行总量为340亿元, 期限涵盖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今年以来, 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迎来大举扩容, 相继有数十家股份行、城商行、农合行及外资行加入同业存单发行队伍。据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统计, 截至7月18日, 已有25家银行发行了同业存单, 发行金额累计达2010.7亿元。

【配套能力】推荐阅读:

机具配套07-19

配套模式05-21

配套方案05-31

配套养殖06-09

金融配套06-20

生产配套07-09

教育配套07-29

配套加工08-08

配套改进08-09

配套制度08-18

上一篇:中华饮食文化精神下一篇:银杏树栽培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