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企业论文

2024-07-31

配套企业论文(共12篇)

配套企业论文 篇1

昆山经济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制约内资企业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存在较多的争议。实际上, 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 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昆山经济的重要组成和推动昆山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固力量。2007年, 昆山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45.76亿元, 其中上缴地税23.37亿元, 占昆山全市入库地税的42%。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外资企业进入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昆山的经验表明:外资经济与内资民营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 无论是昆山私营企业的数量, 还是昆山私营企业的规模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据2007年年底的统计资料, 昆山市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名列江苏省第一、资本总额名列江苏省第二。昆山在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宝贵的经验对于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本土企业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1 昆山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民营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昆山的民营经济主要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组成。在改革开放之初, 农业是昆山的主导产业, 昆山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与昆山的外资经济发展相比, 昆山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逊色, 但在此期间, 昆山积极利用外资进入形成的有利生产环境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蓄势。进入21世纪后, 昆山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无论从民营企业数量还是从民营企业规模上均出现了高速的增长时期。表1显示了2001年以来昆山新增个体工商户户数、注册资本和新增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的变化。2001年, 昆山新增个体工商户为1500户, 2005年猛增至11596户, 之后经过短暂的调整, 2007年止跌为升, 达到9174户。在私营企业方面, 2001年全市私营企业数2245家, 2007年发展到4231家, 年均增速11.14%, 月底逾个体工商户增速的24个百分点。2007年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达到106.30亿元, 约是2002年的6倍, 年均增速高达40.73%, 约超过个体工商户增速的10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2002—2008年昆山统计年鉴及2002年昆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

尽管昆山民营经济起步较晚, 规模和实力不如外资经济, 但从近年来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上看, 昆山外资企业的增速有所下降, 而民营企业的增速呈现出高速上升的趋势。2007年昆山民营企业的增速已远远超过外资企业。从平均看, 1998—2007年, 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分别实现增速39.24%和22.08%, 前者比后者高出17.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的环比增速均有升有降, 外资企业的环比增速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 而民营企业于2005年开始逐年上升, 2007年增速增加到56.91%, 远高于外资企业的28.57%水平, 表明民营企业正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已成为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1.3 民营服务业绩效超过民营工业

昆山民营企业的生产结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高级化。作为“世界生产工厂”的昆山, 近年来, 从事服务业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正在日益壮大。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昆山民营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服务业和工业角度看, 民营企业工业利润发展缓慢, 甚至某些年份出现倒退现象, 而民营服务业利润发展迅速, 从2001年的0.61亿元快速发展到2007年的29.32亿元, 年均增速90.68%, 远远高于工业利润的16.91%水平。民营服务业利润于2005年超过民营工业利润, 并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2 昆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民营外向配套经济快速扩张

近十年来, 昆山民营经济紧紧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 充分利用外资的带动作用, 与外资企业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 促进了内外资企业的相互融合, 使昆山外向配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民营企业参与的外向配套协作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 在经营业绩总量上也不断提升。本土配套民营企业数目从1997年的199家快速发展到2005年的958家, 2007年发展势头更强劲, 达到1503家, 比上年净增445家, 占全市私营企业数的比重升至7.14%。2007年配套项目数也获得了较快的增长, 达到1878个, 比上年净增318个, 近十年来的年均增速达17.5%。2007年, 民企实现配套销售额316.17亿元, 同比增长25.3%, 约占全市私营企业销售收入的75%,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销售额2.03亿元, 占0.64%;第二产业完成销售额238.77亿元, 占75.52%;第三产业完成销售额75.37亿元, 占23.84%。配套利税由1997年的1.61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33.3%, 年均增长高达35.4%, 占全市私营企业利税的72.77%, 配套利税额和配套销售额的增速均超过企业数增速。

不仅如此, 经过多年的发展, 昆山民营配套经济已经从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单向配套向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配套转变, 已经从低层次的依附外资企业向高层次的民资、外资互相融合发展, 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已进入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新阶段。外资企业为民营企业配套不仅说明昆山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已规模化, 研究开发技术已高端化, 也表明昆山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产业集聚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昆山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作用。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 昆山累计引进5300多个外资项目, 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等主导产业。相应地, 民营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也明显呈现出产业集聚现象。1520家民营配套企业也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印刷包装等一系列专业化的配套体系, 并且在布局上明显具有区域性特征。2007年电子信息项目220个, 销售额62.39亿元, 占工业配套销售额的21.53%, 高出2006年1.53个百分点;精密机械项目442个, 销售额41.38亿元, 占比14.28%;民生用品项目252个, 销售额41.09亿元, 占比14.18%;精细化工项目120个, 销售额29.1亿元, 占比10.04%。五大优势产业与外资主导产业相呼相应不仅带来了地区品牌效应,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降低了配套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升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加大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外资和民营配套经济的产业集聚为其他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 通过产业关联、要素流动和政府规模化服务等途径促使非配套民营经济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

2.3 政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民企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做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的坚强后盾, 这样才能加快和加深民企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在信息方面, 政府强劲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以外向配套为纽带, 极力推动外资企业和内地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并专门搭建信息平台, 透明市场的供求信息, 减少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生产的盲目性。

在政策方面, 为了促使更多的民企实施“三自创新”, 提升市场竞争力, 政府不断加大对外向配套企业的奖励力度,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或核心产品的配套项目进行重奖。

3 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3.1 实证分析

为了较为准确地衡量昆山民营产业集群度, 本章采用了哈盖特 (P.Haggett) 提出的区位熵概念。区位熵又称为专门化率, 常常被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用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门化程度, 其具有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1)

其中, βij表示j区域i产业对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 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总产值, qi表示j区域所有工业的总产值, 即undefined为行业数) , qi表示高层次区域i产业的总产值, q表示高层次区域所有工业总产值, 即undefined为次区域数) 。这个指标测度j地区的生产结构与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 借以评价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程度。如果βij>1, 表示j区域i行业的集群程度大于高层次区域的集群程度, 其值越大, 该行业集群程度越高, 本文用该区位熵指标测量昆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集群程度。鉴于昆山民营企业总产值在所有内资企业中的比重很高 (民营企业被定义为昆山除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 , 如2001年达63.72%, 2005年达81.80%, 2006年为80.25%, 而民营配套规模在民营企业中的比重也较高, 如2007年民营配套销售额占全部民营企业销售额的75%, 所以本文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减去外资企业总产值的结果大致表示昆山民营配套企业的总产值。需要强调的是, 昆山民营配套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 所以, 本为主要考察制造业的民营配套的产业集群度, 选取样本数据为2002—2006年昆山市2位数分类的26个民营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 并根据区位熵公式计算产业集群度, 具体结果见表2。

数据说明:原始数据来源2003—2007年江苏和昆山统计年鉴, 表中数据根据区位熵指标计算而得。

表2显示, 在26类行业中, 昆山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个制造业行业相对于江苏省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程度, 而且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业集聚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与昆山民营配套企业的产业集聚情况一致。

由于缺乏昆山的制造业分行业FDI数据, 在分析中, 是用昆山分行业外企资产占分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表示FDI在各行业的分布, 这里也只考虑上述26个产业的外资分布情况, 具体结果见表3。

资料来源:2003—2007年昆山统计年鉴。

下面用定量的方法分析FDI对昆山民营配套企业产业集群的影响, 检验是否明显存在FDI促进昆山民营配套企业的集群发展, 因此, 我们考虑如下模型:

lnQWit=α+βlnFDIit+εit (2)

式中QWit表示昆山民营配套i产业t时的区位熵, FDIit表示昆山外资i产业t时的FDI份额。因为昆山民营配套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强劲支持, 所以在式 (2) 中引进财政支出变量, 进一步考察外资对昆山民营配套产业集群效应是否存在虚高现象, 把式 (2) 转变成下面的计量模型:

lnQWit=α+βlnFDIit+γlnCZt+εit (3)

式中CZt表示昆山政府的财政支出额, 其数据来源于2003—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

以不变系数模型为前提, 即β为固定系数, 不随个体变化, 反映外资对民营配套产业集群的平均影响水平。不管是模型 (2) 还是模型 (3) , 它们均有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 混合效应模型视α为常数, 无个体自身影响。固定效应模型视i个体成员方程间的截距项α不同, 用来说明个体影响, 即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 在估计中, 每个个体估计一个不同的截距项。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 随机效应模型的最大特点是认为截距项α是成员的随机变量。式 (2) 和式 (3) 的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

3.2 结 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没有考虑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下, 外资对民营配套产业的集聚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 混合、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下的FDI系数在0.23~0.30, 相差很少, 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不为零, 表明FDI份额每增加1%, 则民营配套产业的区位熵将平均提高约26%。值得强调的是, 在引入政府财政支出变量之后, FDI系数明显提高, 其值在0.26~0.42, 也均在1%水平下高度显著, FDI份额每增加1%, 则民营配套产业的区位熵将增加0.32%, 不存在虚高现象。表4也表明政府财政支出对民营配套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正面影响, 混合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中的政府支出变量系数分别为0.32和0.35, 且在1%水平下高度显著, 但在随机效应模型中系数变为0.18, 不显著。为了检验政府支出对民营产业集聚是否存在明显的积极作用, 我们采用Hausman检验法, 检验结果显示在5%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 表明财政支出确实对民营配套产业集群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 财政支出每增加1%, 则民营配套产业区位熵平均增加约0.34%。总之, 实证结果和昆山的现实一致, 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明显有助于民营配套产业的发展, 促使民营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文理.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1) .

[2]杜文忠.“苏州模式”:反思与肯定[J].经济地理, 2005 (3) .

[3]黄晓茜.浅谈苏州的“外资依赖症”[J].财经界, 2007 (8) .

[4]李雪根.苏州模式的贡献[J].中国改革, 2007 (2) .

[5]李玉梅, 王冬生.“苏州模式”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济, 2004 (5) .

[6]张国华, 张二震.开放条件下的昆山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配套企业论文 篇2

第五讲 企业文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来学习企业文化。首先我们看看海尔的文化特色:

在海尔的企业,你可以看到海尔的工人在厂区内行走的时候,始终是走在马路边上的黄线内,如果你去问他一声:你为什么在这个黄线内走?他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应该走在这里。因为从他到海尔那一天,他就知道,他接受过这样的文化训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脑子里。如果你再走进海尔的车间,你会发现,海尔的车间是光明、整洁的,而且海尔员工的服饰也非常的统一,这同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件事,“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你会遭到罚款吗?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那你还那样做?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同样的,还有一些企业的文化也很据典型性,比如华为的“狼”文化,蒙牛的“木匠”文化等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个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失败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致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灵魂和支柱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才将其单独立项加以规范。

本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二)如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风险

(四)企业文化创新

(五)企业文化评估

一、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因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才能活出精彩,活得有价值。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将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致被击倒;才能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现代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通常认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所有这些特征,几乎都与企业文化有关

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之所以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不可否认的是其拥有“核心技术”,但同样重要的在于历代同仁堂人前赴后续、不懈追求,始终恪守和培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心,存心有天知”的文化传承。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甚至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要真正落实到位,都必须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统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就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如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强势品牌及品牌组合,而这种强势品牌往往与强大的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这种产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产品。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品牌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它向消费者传递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底蕴,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性标志。拥有自己的品牌,不仅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定位,而且能在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心中产生强大的品牌力量,有助于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强化顾客对产品的联想,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第一,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一种行为是企业所崇尚的、鼓励大家去做的,哪一种行为是企业反对的、大家不应该去做的。正像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那样,一个企业的行为取向也是由企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家的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这已经成为左右企业的关键因素。通用电气的价值观中,“诚信”是首要内容,杰克?韦尔奇说:“第一个就是诚信。这永远是最首要的一条价值观”。默克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制造药品是为了人们的生命。记住这一点,利润就会滚滚而来”。TCL的核心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联想的核心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业、创新、诚信正直、多元共赢”。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设计要满足这四个原则,即与企业最高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充分反应企业家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结合。企业核心价值观虽是企业最稳定的因素,但也非一成不变,要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改变适时做出变动。

再比如,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简短而内涵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这是成功企业不变的法则。为此,应当注重以下方面:

一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要注意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整理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二要着力博采众长。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广泛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取世界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中的先进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三要根据塑造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实际行动。

第二,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第三,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挖掘创造潜能,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全体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是关键。俗话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久而久之,这群绵羊就会变成“狮子”。要建设好企业文化,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狠抓落实,这样才能取得实效。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谋思路、定对策,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要深入调研、制定规划,认真梳理整合各项工作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推进。要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规范,通过梳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员工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进行细化,逐步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以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以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共生死,真正实现“人企合一”,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风险

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不存在风险呢?答案是否定的。

指引第三条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四)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失败

这说明:

1.企业文化的定位应当是积极向上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企业领导者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2.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不断地开拓创新,否则,企业不可能在竞争中最终胜出。企业创新来源于员工,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的氛围。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合称为一个过程,鼓励全体员工积极追求目标,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3.诚信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舞弊。每一个公司都会有拒绝舞弊这样的规章制度,但它是一种硬性的规定,企业自我监督难免会动力不足。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弱化这种由于硬性规定而对员工造成的抵触,将之内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是杜绝舞弊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4.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否则可能最终会导致并购重组的失败。跨文化管理要分四个步骤,即识别文化差异、控制和利用文化差异、防范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进行文化整合。前三个步骤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真正的核心步骤在最后一步即对两种文化进行整合,建立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享有“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美誉的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轿车,堪称“蛇吞象”故事的现代版。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它们之间不乏相同点。回顾收购后5年多走过的历程,在肯定收购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同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并不讳言联想曾经走过的弯路,他的经验之谈中包括:对境外并购交易中文化融合的难度,估计多高都不算过分。他甚至由此发出感叹:“文化磨合决定收购的成败!”当初评估收购风险时,柳传志认为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市场流失、员工流失、文化磨合和业务整合。其中,文化磨合是他最为担心的。收购后维持上至最高管理层、下至销售人员不变,只是迈出文化磨合的第一步。在收购后的日常管理中,两国复杂的国情和两个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是给联想集团带来了种种不和谐的尴尬。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并购尤其是境外并购过程中,应当重视并购相关风险,尤其应防止忽视企业间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确保并购重组成功。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并购失败风险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企业并购交易开始前可研阶段和并购完成后整合阶段;而在约三成的失败案例中,风险均发生在并购前可研阶段。因此,企业在并购前,应当重视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的重点放在并购双方在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能否相互融合等方面。企业并购完成后是否会发生文化冲突,应当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

企业并购完成后,应当特别注重文化整合。

一要在组织架构设计环节考虑文化整合因素。如果企业并购采用的是吸收合并方式,则必然会遇到各参与并购企业员工“合并”工作的情况。为防止文化冲突,既要在治理结构层面上强调融合,也要在内部机构设置层级上体现“一家人”的思想,务必防止吸收合并方员工与被吸收合并方员工“分拨”现象。如果企业并购采用的是控股合并方式,则应在根据公司法组建企业集团时体现文化整合。要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

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规范集团文化,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允许子公司企业在统一性指导下培育和创造特色文化,为下属企业留有展示个性的空间。

二要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企业运行中,进行深度的文化整合。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整合方式:以并购方的文化进行整合;以并购方的文化为主体、吸收被并购方文化中优秀的一面进行整合;以并购双方的文化为基础创建全新的优秀的文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过程相对都会较长。境外并购尤其如此。不变的原则是,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再造,确保企业并购真正成功。

四、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形成并用以指导领导和全体员工行为后,应当保持相对稳定,防止朝令夕改。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能发生改变,企业文化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展。

第一,要着力构建企业文化评估体系。

企业文化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和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着力关注以下主要内容: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各方文化的融合度;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等。在此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注重评估指标的导向性。要突出关键指标,确保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

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估内容和指标功能,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估标准。

三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既要引导企业通过对照评估标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兼顾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提升文化评估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第二,要着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持续动力。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评估结果的利用,既要巩固和发扬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又要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文化缺失,研究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以及企业内外部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变化,着力在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企业形象等方面持续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其中,要特别注意通过不断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跨越。

企业的软环境,不仅事关企业形象,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仅事关当前,而且事关长远。在复杂多变的后危机时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同时存在。为抢抓这一重要机遇,企业尤其应当重视企业文化软环境建设,让持续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走跨越发展之路。

五、企业文化评估

指引第九条指出:“企业应当建立企业文化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落实评估责任制,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是动态的。在企业文化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定期的诊断、评价和测量,使之量化,从而准确呈现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比较现实与期望的差异,比较本企业与全行业的差异,衡量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适应性。测量、评价、再测量、再评价,对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估的内容可以设计为对企业精神力量、制度文化力量、凝聚感染力量、推动创新力量、激励力量和约束力量进行评估。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评估体系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注重评估指标的导向性。要突出关键指标,确保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

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估内容和指标功能,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估标准。

三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既要引导企业通过对照评估标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兼顾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提升文化评估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企业文化的评估也要重点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对他们的评估内容可以设置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对全体员工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方面起到多大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他们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等等。在对并购重组的企业文化评估中,要将并购双方的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融合度作为评估内容。

配套企业论文 篇3

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外商对华投资的“一枝独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亮点,其中,民营企业和外商的配套协作无疑是推动彼此快速发展或强劲增长的动力。

为总结和推广我国民营企业与外商配套协作的经验,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配套协作,做强做大配套产业,《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和《国际商报·中国外资周刊》将于12月4日—5日在北京联手推出“首届民营资本与外商配套协作论坛”。

此次论坛是国内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配套协作论坛。论坛将邀请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外国驻华使领馆高级官员、全球500强企业的高层主管、知名的专家学者到会。分别就民营企业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与外商配套协作的机会、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战略的新走向及民营企业的机会空间、民营企业在哪些领域易找到配套协作的机会、政府在配套协作中的作为以及如何促进配套协作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配套信息平台的建设与配套协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配套协作与各地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如何进入外资的核心配套协作层、民营企业与台商配套协作的六大机遇、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外资产业链的难点、配套协作与产业集群优势等议题进行演讲,以期为与会的来宾提供一场集权威性、实用性、大信息量为特色的民营企业与外商配套协作的“智慧盛宴”。

不论您身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台资或港资企业的管理层,还是在当地主管民营经济或外资工作、亦还是担任各级工商联、商会、开发区、招商局的负责人等,我们均盛情地邀请您,期待在这初冬的季节里,与您相聚、相识,共谋配套协作产业的发展大计。

一、组织机构:《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国际商报·中国外资周刊》

二、报到时间:2004年12月3日

三、论坛时间:2004年12月4日、5日

四、论坛地点:北京

五、费用:2880元/人(含会务费、资料费、午餐、照片等)

六、报名办法:请将已填好的(出席确认表)传真至论坛组委会会务组,会务费请汇至以下地址及帐号:

汇款地址:北京海淀区长春桥路新起点嘉园4号楼807室(邮编:100089)

帐户名称:《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西城区支行苏州桥分理处

帐号:14605608091001

报名处(论坛组委会)《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

联系人:李小姐、何小姐联系电话:010-82562431/82563039

传真:010-82562431/82563039

《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方略研究》推介

《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方略研究》是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研究丛书之一,是同名课题研究成果集成。编委会主任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万良适同志,主编为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德春同志。

配套企业论文 篇4

一、《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政策响应及落实情况

1.《配套政策》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情况

为落实《纲要》和《配套政策》在税收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2006—2007年,有关部委出台了9项实施细则(见表2),至此,国家层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形成了由《纲要》、《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组成的层层分解、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2007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部分实施细则的条款上升为法律条款,给予了保障。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规定。

近年来,国家层面还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配套文件,增强相关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有关实施细则(见表3)。

2. 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政策实施情况

《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相关财税政策的落实。一是做好政策宣传。科技部汇总梳理各部门制定出台的实施细则,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已出台的70多项细则,并在科技部网站开辟“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专栏,全面宣传介绍相关政策。科技部还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二是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科技部举办多期《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专题培训班,有2000余人次参加。组织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政策制定的有关人员,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地区进行政策宣讲。三是持续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评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评估中心连续5年对《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价。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科技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落实。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还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方面,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

相应地,各地方从政策宣传、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认真推进《纲要》和《配套政策》相关财税政策落实(见表4)。

3. 几项关键政策的落实情况

(1)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随着宣传培训工作的深入而提高。2012年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科技评估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421家企业中,表示“很熟悉”和“比较熟悉”该政策的分别占23%和47%,“不知道”该政策的仅为3%,较2010年度低2个百分点。

各地享受政策的企业户数和减免税额实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问卷调查显示,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占60%。2008—2011年各年度,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及减免税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家企业因享受该政策而减免的税额在120万~150万元之间。

东部地区政策落实力度大,发达省市表现突出。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来看,2011年度排前5位的省(区、市)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和深圳,共15360家,占总数的73%。从减免所得税额看,2011年度排前五位的省(区、市)为上海、江苏、深圳、北京和浙江,合计195.91亿元,占总数的61%。

(2)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绝大部分地区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优惠。截至2012年底,全国37个省(区、市)中,已有33家企业**享受到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曾申请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897家,占14%,实际享受了该政策的为728家,政策申请兑现率为81%。

企业对该政策的知晓度提高。问卷调查显示,7%的企业表示“很熟悉”该政策,只有少数的企业表示不知道该政策,需引起关注。

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策申请和享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再次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两项比例最低(见表5)。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见表6)。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11年认定工作完成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上述6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5%。2011年西藏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全覆盖。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3年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1392亿元。据对37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大约为687.71亿元***。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动基地建设等多种措施,贯彻实施三项法规制度,使三项制度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

在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科技部采取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启动中国火炬“企业导师”行动、组织发动留学园建立联盟、推动孵化器的天使投资等措施,积极推进了孵化载体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4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27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纲要》及《配套政策》实施以来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财税政策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对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作用,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1.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度问卷调查,3851家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中,有98.41%表示享受政策后,研发投入比享受该政策前有所增长(见图1)。根据问卷统计,被调研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4.8%提高到了2011年的5.5%。

问卷数据还显示,自2006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来,已享受该政策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图3)。虽然企业研发投入及经济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综合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以及经济贡献有正向作用。

2. 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加快了企业机器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申请和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还比较少。从已享受该政策问卷调查企业的反馈看,企业对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激励作用”较认可。如图4所示,在已享受该政策的728家问卷调查企业中,25%的企业认为“作用很大”,59%认为“作用较大”,二者合计超过84%。

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科技骨干企业群体的加速形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营业总收入156223.1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总产值140338.9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增加值33460.7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10997.8亿元,同比增长12.1%;上缴税收7378.7亿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创汇4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2008至2010年的3年间,有关部门累计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达1392亿元;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351.2亿元,为企业所得税优惠总额的近10倍。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0381.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4.2%。有的经济发达省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超过1/3(如江苏达37%)。另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7家,占全部31 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85.9%;在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501家,占全部67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的74.6%。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外科技资源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含港澳台)5433家,在境内建立科研机构4350个。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途径支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已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质押金额达人民币318.5亿元(含外汇)******,推进了中小企业质押贷款融资。银监会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单笔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得到进一步落实。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6%,同比增长25.8%。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

三、当前财税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纲要》和《配套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更高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 部分政策普惠性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支出才能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使得“限定领域”范围外的研发活动和投入享受不到政策支持,降低了政策的普适性。

注: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标准进行划分。

由于申报环节较多、地方科技与税务等部门间协调沟通不畅、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和自身重视不够等原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全国仅有2万余家企业受益,仅约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1万家)的一半,覆盖的企业面还比较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被调研企业(2570家)未享受到该政策优惠。

2. 部分区域不同规模企业政策落实需进一步协调

政策落实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不同规模企业差异等现象,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规模较小企业所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对3851家已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享受政策比例较高,逾6成的大中型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微型企业享受比例较低,仅有不足半数的小企业享受了政策,微型企业中享受政策的更少,比例为12%(见图5)。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区域落实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见表7)。据2011年度28省(区、市)最新统计数据,享受政策企业数、减免税额排在前5位的省(区、市)均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区、市),两项数据占全国总数比重分别高达73%(不含河南、广东)和61%。尽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实施7年,部分中西部省(区、市)的政策受益企业仍然很少,如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山西2011年度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均达不到30家。

3. 对中小微企业激励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立法后评估问卷调查显示,67.4%的受访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或者比较困难。评估中还发现,存在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发展不足,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

注:企业数项中为26省(区、市)的统计数,加计扣除额和减免税额项中为28省(区、市)的统计数。

中小企业“创业难”问题依然严峻。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规定为例,立法后评估认为,目前创办企业仍存在时间长、手续多、场地缺乏等实际困难。据介绍,在此次立法后评估中曾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很多与会者反映,现在设立企业很复杂,要提供很多材料,有些材料并不是法定,而是主管部门或办事部门自己定的,还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前置性审批。

四、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现《纲要》及《配套政策》提出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要求,许多领域专家特提出以下建议:

1. 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对财税政策的需求,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特点,适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大激励力度。

2. 提高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

修订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取消或放宽研发领域限制,放宽和细化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范围,提高加计扣除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研究解决相关政策文件(加计扣除、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对研发费范围规定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3. 推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和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已近10年,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或者建议,希望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办班培训、分发解读手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地方和企业全面了解各财税政策的具体规定,熟练掌握与运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障碍。有关部门、地方还应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为企业申请和享受政策优惠提供便利。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中期评估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配套政策与措施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2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天津、甘肃、青海、新疆4省(区、市)未反馈是否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西藏在报告材料中表示,当地未有企业专门申请该政策,但企业调查问卷中,有1家企业表示已享受了该政策。

3为31个省(区、市)的合计数,天津、吉林、湖北、西藏、新疆兵团和宁波未反馈此项数据。

4“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的数据较2008年略微降低。

5《2011火炬工作年度报告》,2012年9月。

配套企业论文 篇5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等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是把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提高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为重点,严格问责,完善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投资责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们遵循依法合规,违规必究;分级组织,分类处理;客观公正,责罚适当;惩教结合,纠建并举的基本原则,在此制定企业重大决策过错认定标准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

一、重大决策过错的认定

重大决策过错是指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违反法律或国家颁发的文件,越权审批,擅自决策,法律手续不全或缺失等造成重大国家财产损失的行为。

重大决策事项主要包括;

(一)集团公司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重要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指示的意见和措施。

(二)集团公司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管理事项。

(三)集团公司计划、工作报告、财务计划、预算、决算等重大运营管理事项。

(四)集团公司及承资企业的改制、兼并、重组、破产或者变更、投资参股、国有产权转让等重大资本运营管理事项。

(五)集团公司及承资企业的资产损失核销、资产处置、国有产权变更、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等重大资产(产权)管理事项。

(六)集团公司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福利待遇、招工减员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七)集团公司员工考核及奖惩的有关事宜。

(八)集团公司及承资企业重大安全、质量等事故及突发性事件的调查处理。

(九)集团公司内部机构设置、部门职能调整方案及重要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修改。

(十)集团公司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一)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十二)对集团公司重大违纪事项的处理。

(十三)集团公司向上级请示、报告的重大事项。

(十四)其他有关集团公司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事项。

(十五)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应该集体决策的其他重要事项。

企业决策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其相应责任:

(一)违反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超越权限作出决策的;

(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决策的;

(四)未深入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盲目决策的;

(五)明知错误不加反对、不予制止,不负责任决策的;

(六)其他违法违规进行决策的行为。

二、企业重大决策过错的配套措施:

1.企业应当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制度,保证科学、民主决策。按照议事规则应由集体讨论决策的事项,由决策层进行表决,表决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属于集体决策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市政府以及市国资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企业内部控制程序,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国有资产损失的,追究决策层的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免除该个人的责任。属于个人决策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追究该个人的责任。

2.本办法所称集体决策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或经营班子对重大经营决策事项,通过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形式,研究讨论并获通过的决策。

3.市国资委发现企业重大决策失误,由派驻企业的监事会或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涉及其他部门的,市国资委可以联合相关部门派员参加。

4.调查组应当重点调查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损失的原因、数额。

5.国有资产损失的计算以直接经济损失为准。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责任人的行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

国有资产损失数额以调查组调查的时间为止计算实际损失数额,通过调查挽回的经济损失部分仍计算为实际损失数额。

6.调查组有权要求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企业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介绍有关情况,提供调查所需的材料,查阅有关会议记录、财务资料等。

7.市国资委依据监事会或调查组的工作报告和初步处理意见,在事先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后,做出最终处理意见的决定。依据此决定,市国资委对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人给予或建议给予处理。

8.对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人的处理分为告诫、扣除绩效年薪、免职和禁入处理。

上述处理可单独适用,也可合并适用。

9.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企业净资产25亿元以下,损失数额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净资产25亿元以上,损失数额占企业净资产1‰至2‰的,对责任人给予告诫、扣除绩效年薪处理。

10.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企业净资产在25亿元以下,损失数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净资产在25亿元以上,损失数额占企业净资产2‰以上的,对责任人给予扣除绩效年薪、给予或建议给予免职处理。

11.对属于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范围但其损失难以用金额衡量,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对责任人给予告诫、扣除绩效年薪处理;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或极其恶劣影响的,对责任人给予或建议给予免职处理。

1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人给予或建议给予禁入处理:

(一)重大经营决策失误有损国家的形象、声誉,或者在重大经营决策过程中故意损害国有资产的;

(二)弄虚作假,转移、销毁有关证据,或者以其他方法阻碍、干扰调查的。

13.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人及时采取行动减少部分损失的,可以从轻处理;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人及时采取行动减少大部分损失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理;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人及时采取行动挽回全部损失的,应当减轻、免予处理。

完善配套 经典大盘 篇6

关键词:大盘

早在2001年,“大盘”对福州购房者来说,还是一个小心翼翼猜测的概念。什么是大盘?大盘到底有多大?随后,业界衍生出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占地面积必须达到100亩(6.7万平方米)以上的楼房方可称之为大盘。大盘具备一定规模,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学校、医院、大型会所、商业中心等一应俱全。

2001年11月18日,名城地产在福州市中心以142亩地开发了大名城,从而拉开了福州大盘开发的帷幕……

随着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福州城市的规划,大盘继续着其规模优势。

2003年,随着1800亩的居住主题公园正式亮相,一个以“更大规模、更强实力、更多困难、更高要求、更新理念、更优居住”为特征的“后大盘时代”来临了。2004年,2800亩的江南水都以其庞大的规模所特有的重磅影响力激荡福州楼市风起云涌,浑然天成的城中之城,打造福州本土绝无仅有的品质楼盘,以豪宅尺度打造大众住宅之典范,为福州白领和中产阶层营造20年不落伍的品质生活。

最大盘项目:江南水都

开发商:融侨集团

项目档案:

2005年江南水都获CCPE2005年度中国地博会超级大盘十强楼盘;2005年江南水都·杰座获福州市首届“共筑诚信地产”;2005年江南水都获春季住交会福州楼市领军大盘;2005年江南水都获秋季住交会福州楼市英雄榜;2005年江南水都获家居文化节优秀人居环境楼盘;2004年江南水都·名筑多层F型四室二厅二卫获中国优秀户型;2004年江南水都·名筑获家博会福州看涨楼盘;2004年江南水都·名筑获家博会明星楼盘。

关键词:教育设施

红博智能全纳幼儿园、省实验幼儿园、香港小金星幼儿园联办的幼儿园、公立仓山实验小学分校、一所金山小学和福三中金山分校,9年制一条龙教育服务,江南水都为业主打造全程品牌教育体系,为孩子描绘全程无忧的成长蓝图。

关键词:文化体育设施

江南水都毗邻南江滨公园、福州展览城、金山文体中心、榕城广场、闽江公园、温泉SPA,周边还有氧运动中心,大型商场及系列性的大型会所。

关键词:商业服务设施

江南水都街铺不仅是社区的重要服务配套,更是两大新兴商圈的旗舰商业核心,吸纳南来北往人流、物流、金流,商业价值广阔。全通透式的商业街规划,个个店铺独立天成,又从整体上构成日常购物系统,特色鲜明。各种专卖店、品牌店、综合超市、专业商场等云集,通透齐全,澎湃互动,多业态多功能多方位选择,可以满足不同的商业需求!

融侨水乡酒店,内设豪华客房、海鲜酒楼、绿色网球场、高级视听馆、室内外游泳池、乒乓球台球室、形体健身中心、棋牌室、网吧、美容美发馆等,休闲娱乐设施齐备。

铁路施工企业的设备配套及管理 篇7

设备配套

铁路施工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设备规划应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相协调。设备规划应加强横向联合,重点发挥现有设备能力,在全面盘活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再考虑添置新设备。

合理配置设备

铁路施工企业的设备配套水平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归属和市场份额。铁路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国内相对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并能形成实力较强的施工机械化配套。因此,铁路施工企业的设备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应针对市场发展合理配置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设备。设备配置应充分考虑施工全面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在设备配置上,还应实现自主或联合研发设备、自主或委托加工制造,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以青藏高原为例,平均海拨高,与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相比差别大,主要表现在空气含氧量低、大气压力低、低温严寒、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和温差大等方面,并且远离工程机械的产地和主要用户地区,零配件的后勤保障困难。针对这些特点,设备制造商联手铁路施工企业展开联合攻关,通过结构改进,采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等措施,开发了适应高原施工环境的机型,保证了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

自购和租赁并重

目前,设备租赁模式得到了施工企业的普遍认可。铁路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设备需求采用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获取设备。自行配置大型专用设备,对于完成急难新任务,提高专业性强的施工项目的攻关能力、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极其重要。施工有高峰也有低谷,设备的需求也就有大量需求而供应不足和需求量小而过剩闲置的情况。配置一些特殊设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专用设备并集中管理,一方面,可以利用管理、经济措施调配设备,避免设备闲置的情况出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专门单位、专业人员,综合管理水平和综合技术素质相对较高,通过强化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降低使用成本。使施工企业和设备管理部门都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双赢。

设备管理

大型设备实行专业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铁建设,专用设备逐渐成为铁路施工企业采购的必需设备,这些设备投资大,管理、维护困难。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应成立专业的设备管理机构,对这些设备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这样可以进一步集中企业的优势设备资源,体现企业的综合施工能力,增加业主对企业的信任程度。

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基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把各项工作纳人“例行”范畴,避免或减少“例外”的情况。设备的日常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做好单机(车)核算,每台设备都建立卡片,每月对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和各项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于月底前进行成本盈亏分析。单机成本盈亏情况每月公布,并依此进行奖惩。实行单机成本核算能有效地控制配件、油料消耗,控制维修费用,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通过单机(车)核算,抓好其他环节的控制,搞好经营成本核算管理,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外,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制度执行,防止重使用,轻保养。认真执行设备管理的“二定三包”责任制,定机定人;严格执行设备管理规程,保证设备按时进行保养和大修,按照“十字作业法”做好保养,达到“三无”和“四不漏”;重点抓好强制保养,这是设备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把关设防,杜绝违章操作和使用。对于大型设备做好拆装、运输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年检或安全鉴定,保证设备的各种资质证书、手续齐全有效。

对大型专用设备坚持设备运行周分析会制度,周分析会可以对上一周的设备管理进行总结,提出上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周的设备管理工作计划。通过对上一周的工作总结,一方面可以对设备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考核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经验,为下一周的设备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培养和储备高新技术人才

施工机械品种繁多、构造复杂,涉及内燃机、电气、液压和电子等多种专业和技术。作为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械操作、保养及故障排除技术。施工企业日常应注意开展针对专用设备的不问断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对于所有工作人员在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都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法予以明确,并给以相应的奖惩,实现现代化设备与高素质员工的良性互动。

设备安全与安全生产相辅相成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杜绝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是提高市场信誉的重要环节,而设备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相铺相成。

停放安全设备在施工现场(少许在库管场所)往往由于人为故意或过失导致设备受到可见或不可见的损害,或者由于管理、使用环节不衔接而导致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因此,设备的停放场所、停放状态、停放保全各环节必须有不同岗位的制度性、程序化的明确责任分配到人的监管制度,避免在安放、停放状态下发生事故,以及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导致运行事故。

运行安全特别是自行式、轨行式、鞍座式、吊装、挖掘、开凿、烧焊、放射性检测设备等等,其运行、使用中极易导致人身、设施事故。因此,必须结合施工方案,对地基强度、隐蔽工程和设施、周围环境、人员防护、施工对象材质和性质等予以确认,再使设备就位运行。

组装就位安全大型、特大型、大规模、大范围、结构性设备,在组装、拼装、就位、安放时,必须在按技术要求作业的同时用程序化设备管理制度交叠控制作业。即应将此状态视为在保管状态。

配套企业论文 篇8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1. 强化对内控制度的宣传。

企业应当以发布配套指引为契机, 重视和加强内控宣传。宣传对象方面, 既要注重向企业内控管理人员、内部审计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宣传, 更要注重向企业管理层人员宣传, 同时也要注重向广大职工群众宣传。宣传方式方面,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会议等媒体。宣传内容方面, 既要注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体系、重要内容和风险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宣传, 同时还要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内控典型案例, 加强对企业的正确引导。通过立体、持续的内部控制宣传, 在企业营造一种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崇尚诚实守信的内控文化, 为全面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 不断深化内控培训工作。强化培训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有

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培训范围要做到全覆盖, 从企业管理层到执行层, 从企业领导到普通职工, 都要接受内控培训。培训工作可以视培训对象的层次, 分别由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企业高层人员甚至企业主要领导授课。培训方案尽可能具体细致, 并依培训对象不同而有所调整, 对管理层的培训, 要注重内控的理念、权利与责任等内容;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要注重业务操作技能;对广大职工的培训, 要注重基本知识的普及。同时, 将内控培训纳入企业新提拔干部、新聘员工的必修课程。

二、加强企业领导的重视, 健全内控管理组织机构

1. 企业领导对内控工作应予高度重视。

企业领导层应真正担当起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责任, 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控领导小组, 加强对内控工作的指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领导和组织内控规范实施工作, 以身作则, 带动企业上下全员参与到此项工作中。

2. 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适当机构, 负责内控制度的日常工作。

有条件的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比如, 中石油成立内部控制部, 中石化在企业改革与管理部设立了内控制度处, 具体牵头组织内部控制相关工作。

三、结合实际, 健全规章制度, 形成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

企业应当统筹规划, 缜密安排, 根据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规定, 结合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 对现行内控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梳理优化, 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1. 制定本企业的内控手册。

企业可以成立由内控专门机构牵头、各专业部门参加的内控手册制定小组, 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找出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点, 结合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规定,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形成每项业务的控制流程。同时, 按照“授权有度、风险受控、程序规范、操作透明”的原则, 对企业相关业务权限进行合理划分, 形成企业的权限指引。业务控制流程和权限指引构成企业的内控手册。

2. 完善与内控手册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

对企业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与内控手册进行对照, 与内控手册不一致的, 要进行重新修订。需要补充制定的制度, 则要重新起草、制定相关制度。

四、强化监督手段, 完善内部监督评价与考核体系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发现和整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加以改进,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1. 强化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的、持续的监督检查。按照监督的主体, 一般分为管理层 (董事会、经理层) 监督、单位 (部门) 监督、内部控制机构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从监督形式上, 分为月度专门会议、季度业务流程穿行测试、半年自查和年度综合检查等。

2. 适时开展专项监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 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3. 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 将企业下属单位 (部门) 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与本单位 (部门) 领导班子及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严考核、应兑现。

完善和实施内部控制, 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在现实的国情下, 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完善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要将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使其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效保障。

摘要:2008年5月22日, 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弥补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空白。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 2010年4月15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如何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政部等五部委, 2010年

配套企业论文 篇9

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 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是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

执行中有何问题, 请及时反馈我们。

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配套企业论文 篇10

“近年来, 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 国内门窗系统逐渐兴起。一些传统的铝型材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门窗系统的研发工作, 如兴发、广亚、坚美、伟业等知名铝材企业, 并为研发门窗系统、优化门窗产品设计做出了很多贡献。白云认为, 系统门窗其实就是为实现绿色节能、安全舒适标准提供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 门窗配套产品企业需要以广阔的系统思维来发展、完善自身的产品线与服务, 的全貌, 更需要与行业更多优秀的企业通力合作。”

门窗系统化是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由于系统门窗的高性能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的享受, 另一方面系统门窗的应用和发展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绿色、节能、环保发展战略。系统门窗其实就是为实现绿色节能、安全舒适标准提供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

门窗配套产品如何真正地、深入地融入到系统门窗发展趋势中?在白云化工看来, 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以更广阔的系统思维来发展、完善自身的产品线与服务, 也需要与行业更多优秀的企业通力合作。密封胶是门窗幕墙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白云化工针对这种转变推出了一条龙的全程服务, 创建了自己的体系。首先, 在项目前期设计审核时开始介入, 判断接缝是否合理, 在众多的产品中, 提供最为合适的本套系统窗的密封产品;其次, 前期设立项目型测试, 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再有就是对工人进场的技术交流和培训, 规范动作合理打胶, 并督促质检人员制作相应的表格记录下操作流程, 事后可以追踪。最后, 销售过后对整个的幕墙工程或者是门窗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再根据我们自己的一些知识、经验汇总办法之后分享给行业, 以达到真正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白云化工有30年密封胶研发技术沉淀和相关产业研发生产经验 (比如系统门窗中重要的节能材料——隔热条技术, 曾在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此外, 一流的研发队伍, 有前瞻性的市场团队, 这都是白云化工面对转型的优势。

与系统门窗强强联合, 坚持高端品牌要素战略, 危中求机布局市场新格局

“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况, 给门窗幕墙行业敲响了警钟, 产品销量明显降低。行业低迷之时, 也是行业格局重新布局之际, 高端市场会随着市场对质量、对品牌的重视而愈发充满活力。白云化工坚持高端品牌要素战略, 重新布局市场新格局, 在全面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 丰富产品生产线, 与系统门窗强强联合。”

建筑门窗幕墙的行业走势与房地产市场的“阴晴”状况休戚相关。近两年房地产“遇冷”直接导致楼盘开发增速减慢, 门窗幕墙行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白云化工看来房地产行业市场低迷对以生产高端产品为主的品牌企业, 不但不会受到影响, 反而会迎来高速发展的良机。房地产行业的此次洗牌肯定是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其实整个门窗幕墙行业应该也是这种发展趋势。市场越低迷, 消费越理性, 对品牌、服务及品质的追求就越强烈。白云始终相信, 行业低迷之时, 也是行业格局重新布局之际, 优胜劣汰, 高端市场会随着市场对质量、对品牌的重视而愈发充满活力。白云化工不会改变走高端品牌路线, 在经济新常态下, 重新布局市场新格局, 在全面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 极大地丰富中空与门窗领域产品线, 引导行业往正规化、专业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新产品研发将秉承“需求万变, 超越需求”的营销理念, 不断研发出符合或引领市场发展趋势的新产品。

越来越多系统公司的出现, 让白云化工可以实现强强联合, 强势聚合。品牌学中有一种战略叫做“要素品牌战略”, 如英特尔处理器与众多大品牌计算机之间关系, 相互提升。

中国密封胶经过近30年的发展, 目前来说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 都达到了世界相当高的水平。目前, 国内有两百多家做密封胶的企业, 但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幕墙生产制造大国, 但是与强国还是有一定距离, 要想成为强国首先就要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 安全是产品最本质的源泉。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他们把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不但要有好的产品质量, 更要担起安全的社会责任。从整个行业长远发展来说, 必须要有一个领先品牌引领行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必须有一些企业来担起这个重任, 他们要汇聚更多社会的力量, 抓住目前行业的现状, 秉持安全的理念, 引领密封胶行业可持续性发展, 行业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研发专注安全节能绿色, 高度契合《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广东省绿建行动以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为切入点, 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白云化工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直贯彻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为导向原则, 并相继推出多款相关的产品。”

2013年11月11日正式颁布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将国务院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落到了实处。提出, 从2014年起,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40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底, 绿色建筑占全省新建建筑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新近还公布了《2015年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工作要点》, 马上还要出台《广东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这足以说明广东省政府对于绿色节能的高度重视。广东省绿建行动以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为切入点, 主抓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 以设立示范基点。

白云化工一直重视安全、节能、绿色、环保理念。早在2002年就率先在同行业内通过英国BSI公司的质量、环保、安全健康三标体系认证, 2011年三标管理体系又通过德国莱茵TUV认证, 是行业内唯一一家通过境外权威认证公司三标认证的企业。在产品研发方向上, 也一直朝着绿色、节能、环保、安全方向发展。

经销为主兼顾直销, 华南市场经营诚信度高, 品牌认知度高

“建筑密封胶行业各家的营销模式都有雷同之处, 但又保持各自特色。白云化工一直采取以经销为主兼顾直销的营销模式。华南市场经营诚信度较高, 对品牌的认知与认可度都比较好, 基本上保持经销模式。”

建筑密封胶行业各家的营销模式都有雷同之处, 但又保持各自特色。白云化工一直采取以经销为主兼顾直销的营销模式。在华南基本上保持经销模式, 个别比较大的施工企业采取集团式采购。华南, 尤其是深圳, 素有中国幕墙门窗的发源地之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深圳已拥有众多100强施工单位, 部分施工单位与白云化工同岁, 白云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消费理念越来越往品牌、服务等理性方向发展。白云化工在华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比起华北、华东来说要高。

与其他地区相比, 华南靠近沿海, 毗陵港澳台, 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也是很多政策的先行试点。因为地域的原因, 思想理念比较接近港澳地区, 经营诚信度较高, 对品牌的认知与认可度都比较好。这里的经济非常活跃, 也非常具有竞争力, 在走出国门迈向海外、培育国际视野上,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5年是白云化工成立30周年庆典年, 是公司全力布局市场新格局的一年, 也是打造全球密封胶领袖品牌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全球密封胶领袖品牌”是个很宏伟的愿景。白云化工希望能够在未来五年里, 实现这个宏伟愿景的第一步。实现全球密封胶领袖品牌“初级阶段”。具体来说, 涵括三大业务战略:第一, 建筑密封胶市场扩大化:以综合实力媲美国际一流密封胶企业, 着力扩大国内外建筑密封胶市场份额;第二, 工业密封胶市场主导化:以科技创新和品牌优势抢占工业密封胶爆发性市场, 公司经营资源逐步向工业密封胶方向倾斜;第三, 白云品牌国际化:以民族品牌的责任加快白云品牌国际化进程, 实现白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草莓高效种植配套技术 篇11

1. 品种

根据市场需求、自然条件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选择优良适栽品种(可参考表1),使草莓品种得到合理布局。

2. 栽培方式 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采取多种适宜栽培方式,调节采收上市期,创造草莓淡季高效益(参见表2)。

3. 育苗 采取组培脱毒技术进行秧苗脱毒,建立专门秧苗繁殖圃,由于秧苗质量对草莓生长发育影响极为显著,因此应按照不同栽培方式对秧苗的要求进行育苗(参见表3)。

4. 管理技术 草莓是柔嫩多汁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因此,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市场。保护地栽培的,应重点注意保温始期、休眠控制、激素应用等技术环节的管理。

病虫害防治应特别强调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根据本地区常见病害选择相应的抗病品种。②利用花药组培等技术,培育无病毒母株;从无病地引苗并在无病地育苗;按照各种栽培方式的要求培育壮苗。③施足优质基肥,促进草莓健壮生长;采用高垄栽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掌握合理密植,降低草莓株间湿度;进行地膜覆盖,避免果实接触土壤;防止高温高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切忌发生徒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园地卫生,消灭病菌侵染来源。④在草莓栽植前的炎热季节,于保护地内每亩施作物秸秆等有机物1000千克左右、石灰氮50~60千克或适量硫酸铵,然后深翻起垄,地面覆盖透明塑料薄膜,垄间灌水,密闭保护地14~20天,将土壤温度保持在40~45℃。⑤必须使用农药时,主要选择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可使用中等毒性以下的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可使用硫制剂、铜制剂。

配套企业论文 篇12

为了帮助我国企业能够尽快对本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梳理、优化和尽早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部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是, 企业在履行应用指引中关于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其应有的表率作用。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2010年4月26日,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 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 (此次发布18项, 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 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 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发布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建成并有效实施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它的适时出台, 将对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它能为企业战略、董事会职责、风险评估、员工薪酬、诚实守信、受托责任和审计等问题设定了良好实务标准,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防范经营和管理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二、我国企业应如何应用配套指引来完善社会责任

1.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 建立绿色环保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需要从内部的控制环境入手, 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而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品行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操守、诚信、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一项内控制度就是再好,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 因为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完全防止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正当地使用权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处于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 权力较大, 其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过程, 如果他们滥用职权必然会导致一些控制程序失效。所以, 不能忽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

因此, 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 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文化的培养与优化,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支持现行的内部控制政策, 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 使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在企业中积极营造追求绿色环保的企业内部氛围, 要求员工要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 控制从生产一直到销售建立起绿色环保体系,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风险评估, 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企业应正确看待社会责任, 做好风险评估, 权衡好社会责任成本与收益, 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 合理地践行社会责任, 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例如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设立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避免和及时解决重特大事故发生, 把群众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3. 完善问责机制,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维护消费者权利

业务发展靠正向奖励来促动, 而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则必须有惩戒机制来保障。企业要完善内部的问责机制, 在加强结果问责力度的同时, 应建立过程问责机制。对已经暴露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出现问题的事件, 应严格实行结果问责;对未造成突出风险或损失的内控违规问题, 应逐步推行过程问责。例如明确各个部门和员工的职责, 规范生产流程, 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 互相监督, 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维护消费者权益, 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4. 加强信息与沟通, 保护员工权利, 构建和谐企业

企业确定履行社会责任, 要加强内部的信息与沟通, 只有上下一致, 及时沟通, 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这才更有利于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群体, 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自发、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例如企业应积极倡导员工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供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的意见, 进行规划和践行, 维护企业利益, 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

5. 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 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加强联系, 协调管理。同时, 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组织部、人事部的参与配合。另外, 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 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6. 健全管理机构, 理清管理权限。

一般而言, 内部控制的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二是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目前,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设立管理控制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其中, 职务分离是重要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 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 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 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 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7. 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严谨的内部控制, 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 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 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 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 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 防止权力乱用, 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7

上一篇:房屋财产下一篇: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