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品种

2024-10-14

配套品种(精选11篇)

配套品种 篇1

育成和栽培优良品种是蚕业生产增加茧丝产量和收益的一项高效技术措施。由于蚕桑生产逐步向大户集中发展和多批次养蚕的需要, 生产上急需栽培几个优质、高产和抗病性强的桑品种。欲获得适应配套栽培的若干桑品种, 需在长期多品种桑园栽培比较试验的基础上, 将早、中、晚熟桑品种按一定比例组合栽培, 从而满足多批次养蚕所需饲料的要求。

1 材料和方法

1.1 参试品种

浙江品种有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新桑1号、丰田2号、丰田4号、丰田5号、丰田10号、丰田16号、强桑1号、浙9202、浙408、浙9507、和浙9601等;川渝品种有川852、川7431、蜀果1号、嘉陵20号、圌桑1号、圌桑2号、圌桑3号、圌桑4号和圌桑6号等 (圌桑系列品种由笔者选育)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品种有育711、苏湖16号、育72—1和金10等;广东品种有大10、试11、粤桑2号和粤桑11号等;还有陕桑306、鄂桑2号、湖7920、皖桑1号和桂等品种。

注:2003~2006年为三期的养蚕均值, 2006~2008为二期的养蚕均值。

1.2 选拔指标

在丘陵旱地建品试桑园, 进行中等春伐肥培管理, 20%以上;养蚕叶质与荷叶白相仿或超过;抗逆性与川852相仿或超过;枝条伸高, 不倒伏;叶片肥大, 易棌摘, 秋叶硬化迟等。

1.3 试验方法

按四川桑品种田间试验细则, 在本所十几块丘陵旱地嫁接供试桑品种, 株行距1.5×0.5m低干, 小区面积33~50m2, 2~3次重复, 调查第2~4年的农艺经济性状。叶质的养蚕鉴定在室内的5龄蚕期进行, 每品种3次重复, 小区150~300头, 调查养蚕成绩。

1.4 桑品种配套应用

将中标的若干桑品种, 大致按早生种30%, 中熟种50%, 晚熟种20%的比例分片或地块栽培, 全年5~10月养蚕6~7批调查每批蚕期的产叶量。与川852同批蚕时的产叶量作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叶产量

全年667m2第2~4年平均产叶量, 与荷叶白5块品试园888~1564kg相比增产20%以上的有农桑14号、半田2号、丰田4号、半田5号、半田10号、半田16号、浙9202、浙9507、浙9601、浙408、强桑1号、川7431、蜀果1号、圌桑2号、圌桑3号、圌桑4号、鄂桑2号、金10育72-1和皖桑1号等品种。按优中选优和生长势及抗逆性等表现, 选拔出十余个品种参加生产上的配套应用示范, 其品试成绩见表1。

2.2 叶质的养蚕成绩

如表1所示, 比荷叶白产叶量增产20%以上的高产品种, 除待作生物鉴定外, 其养蚕成绩均超过荷叶白;其中有半田2号、半田5号, 丰田10号、丰田16号、浙9601和鄂桑2号等多倍体品种, 叶片耐老化, 萎凋慢, 叶质优。

2.3 抗逆性

本试验以抗旱性 (旱期止芯条率或条基黄叶数) 、黑枯型细菌病抗性和平均条长等指标来评价。抗逆性强或较强 (较荷叶白强) 的有半田5号、农桑14号、半田10号、金10、圌桑3号、半田16号、强桑1号和鄂桑2号等品种。经本省经20个生产部门的示范推广验证确认本文评价。再以秋叶硬化期, 受红蜘蛛及桑粉虱为害后的饲料价值等作为抗逆性的次级指标, 与荷叶白相比, 圌桑3号和上述多倍体品种的秋叶硬化期迟5~10d;被红蜘蛛和桑粉虱严重为害的桑叶失绿褐化, 荷叶白的褐化叶蚕几乎拒食, 而多倍体品种的叶则可为蚕基本食下。

2.4 配套应用

为供给全年多批次养蚕所需饲料, 栽培早生中熟品种, 春伐春叶产量比荷叶白增产40%以上。加上秋叶硬化迟的高产品种, 为提早多养春蚕, 养好晚秋蚕提供饲料品种条件。

江油春蚕大多在4月28日前后出库, 晚秋蚕约在8月25日出库。本所约栽培30%的早生品种, 春蚕出库时间提前至4月15日, 晚秋推迟到9月5日, 每批蚕间隔约20d, 全年养蚕6~7批次, 皆使蚕食到适熟桑叶。如川852和荷叶白等中生晚熟品种, 春伐桑春叶高峰约在5月25日, 提早到5月12日调查单株平均叶量, 鄂桑2号和丰田10号比荷叶白和川852高50%左右;2006年10月10日调查, 秋叶硬化迟的丰田5号、丰田16号等品种的产叶量, 比荷叶白高30%。

3 小结与讨论

3.1 中选品种评价

表1所示的中标品种, 皆叶片肥大, 米条长产叶量高, 能提高采叶效率。荷叶白667m2产叶1000~1500kg, 在本省属中等产量, 丰田2号等10个品种增幅23%以上, 为农户栽培可以量著增加单位面积的产茧量。还有叶质优, 枝条结构好, 抗逆性强, 比荷叶白增产24%以上的高产品种, 在现在土质和肥培措施下推广, 有明显的商业价值。

3.2 配套应用

建议欲早养春蚕和养好晚秋蚕, 重点放在早生桑品种上, 如鄂桑2号和丰田10号等。其面积不少于1/3。其次选栽秋叶硬代迟的品种, 如丰田5号、丰田16号、圌桑3号和浙9601等。若密植栽培, 宜栽鄂桑2号、丰田16号和浙9202等品种 (还适条桑收获) 。良田沃土桑园或肥培水平较高的农户, 可应用丰田2号、丰田5号、鄂桑2号和浙9601等品种。对桑园面积较少的农户, 所栽品种不宜过多, 用2~3个大户和业主, 宜4~5个。

3.3 选育种建议

为筛选抗逆性强的和早生的高效桑品种, 近十来年, 笔者引进了长江流域和两广的超高产品种。经桑园品试栽培, 仅少数品种表达超高产特性。有的在育种地表现抗逆性强, 在这里则明显逊于川852和实钴11-6;有的还表现枝条易倒伏, 或枝条抽长较慢。究其原因, 除这里的土质和肥培水平不及育种地外, 跟外省品种无川桑遗传基础有很大关系。如江油品种“圌桑3号”, 以育711×江油9号 (地方种) 杂交, 从F1优株培育而成, 具备高产、优质和抗性强等特点就是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潘一乐, 桑树种化与蚕业发展。蚕业科学, 2003, 29 (1) :7~8

[2]张正国, 桑树良种在江油的作用, 四川蚕业, 2003, (4) :47~49

[3]唐华伦, 等4人, 桑人工四倍体品种半田5号 (新塔桑) 的应用试验, 2006, (2) :27~29

[4]张正国, 桑人工三倍体品种半田2号经济性状的试验调查, 蚕桑通根, 2004, 35 (1) :14~17

[5]张正国, 桑树新品种鄂桑2号经济性状的调查试验, 蚕丝科技, 2006 (4) :15~17

配套品种 篇2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获奖等级: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

主要完成人:张健,李敏,苏家乐,宰学明,李玉娟,陈惠,陈尚平,谈峰,王莹,丛小丽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紧围绕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系统地开展了盐碱地改良、耐盐植物资源挖掘引进与评价、耐盐植物盐碱地直插、耐盐植物无性快繁、耐盐植物新品种选育和困难立地条件种植等技术研究。最终筛选出以竹柳、滨梅为首的耐盐碱苗木共计25科,56种,6142株(丛),建立了主要耐盐植物的快繁技术体系,解析了盐碱地主栽品种柳树耐盐的生理生化机理,确立了耐盐植物早期鉴定技术体系。本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3篇为SCI论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了5000亩耐盐植物核心基地,并将这些耐盐植物推广到江苏省各个沿海县(市),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580万元,社会效益15亿元。该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沿海盐碱地景观,增加了盐碱地树种多样性,遏制了盐碱地土壤盐渍化,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而且在沿海省、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耐盐植物产业,带动了沿海地区农民致富增收,解决了沿海景观建设与土壤改良相结合的难题。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开辟了沿海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促进了花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主要技术创新点:

(1)筛选出一大批可在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植物品种

项目组从国内外引进多个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品种,最终筛选出以竹柳、滨梅为首的耐盐碱苗木品种共25科,56种,6142株(丛)。

(2)建立了主要耐盐植物的快繁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项目组系统地开展了以滨梅、竹柳为主的耐盐植物无性系快繁技术研究,并以此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3篇,该技术在沿海县市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3)解析了盐碱地主栽品种柳树耐盐的生理机理,确立了耐盐植物早期鉴定技术体系

系统地进行了耐盐柳树形态指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研究,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可在一周内快速鉴定出植物的耐盐能力。

(4)快速改良了沿海地区盐碱地

根据江苏沿海滩涂的实际情况划区分块,通过工程措施—深沟高垄、降渍排盐;

水利措施—三沟配套、纳淡洗盐;生物措施—植被覆盖、扣青培肥等手段进行盐碱地综合改良,在江苏如东东凌地区3万亩新围垦滩涂进行实地试验,两年内使土壤含盐量从平均值12.1‰降到平均值3.4‰。

(5)运用困难立地栽培技术在江苏沿海地区建立了大片耐盐观赏植物生产基地

从土壤改良、盐碱地整理、壮苗选用、种植时间、水分管理、肥料管理、返盐处理、涂环栽植和绑扎扶正培土九个方面着手研究沿海滩涂耐盐观赏植物困难立地配套栽培技术,并建立核心基地5000亩,推广10万亩。

主要完成人:

张健,男,硕导。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江苏耐盐植物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南通农院设施农业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农科院盐土学科执行专家,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创业导师。一直从事耐盐树种引种筛选、遗传育种及高效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敏,女,硕士。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耐盐植物分子育种。苏家乐,男,硕士。江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花木育种。

宰学明,男,博士。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副教授,从事耐盐植物栽培。李玉娟,女,学士。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副研究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陈惠,男,学士。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副研究员,从事植保技术研究。陈尚平,男,学士。江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花木栽培。谈峰,男,大专。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王莹,女,硕士。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研究实习员,从事耐盐植物育种。丛小丽,女,大专。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技师,从事耐盐植物栽培。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贡献

张健:耐盐植物品种引选;耐盐柳盐碱地直插技术研究与实生选种;耐盐柳杂交技术研究;耐盐柳耐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耐盐柳盐碱地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李敏:耐盐柳品种选育研究;耐盐柳品种示范地区种植试验研究;耐盐柳品种栽培技术研究。

苏家乐:耐盐植物品种引进;耐盐植物品种生长观察;耐盐植物生产对比试验;耐盐植物品种示范与推广。

宰学明:耐盐植物滨梅品种引进;耐盐植物根接技术研究;耐盐植物嫩枝扦插技术研究;耐盐植物根插技术研究;滨梅无性快繁技术体系建成与应用推广。

李玉娟:耐盐植物品种引进与快繁技术研究;耐盐植物生长性状观察;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耐盐植物繁育与示范。

陈惠: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耐盐植物育苗技术研究。陈尚平:耐盐植物快繁与育苗技术推广。谈峰:盐碱地困难立地栽培技术研究。王莹:耐盐植物快繁与育苗技术推广。丛小丽:基地建设与管理。

主要完成单位

单位名称: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地址:江苏如皋薛窑 邮编:226541

配套品种 篇3

一、超级稻推广应用的意义

(一)超级稻的概念

超级稻品种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等有效途径育成的产量潜力大,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水稻新品种。也即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1989年,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最先提出培育“新株型水稻”后,又称“超级稻”育种计划。我国是从1996年启动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二)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之所以能够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育成和大面积推广种植了杂交水稻,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着眼于更长远的粮食安全的考虑,迫切需要技术上有更大突破,超高产的水稻育种和推广应用被提上议事日程。超级稻具有很好的增产潜力,我国从“九五”开始启动超级稻育种项目,育成了两优培九、协优9308、Ⅱ优162等第一代超级稻组合,百亩示范亩产超700kg(单季稻)。“十五”期间又育成了汕优明86、Ⅱ优明86等第二代超级稻组合,百亩示范亩产超800kg(单季稻),特优175和Ⅱ优明86两个组合200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前后两次以1185.5kg/亩和1196.5kg/亩的产量(单季稻),打破了印度于l974年创造的1184.4kg/亩的世界纪录。

(三)梅州市超级稻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梅州市是广东的“农业大市”,全市总面积1.59万km2,耕地面积25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00万亩,占80%,户籍人口50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0万人。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十九年获得丰收,200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其中梅县、兴宁、五华被列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大县,平远县、丰顺县、大埔县被列为省粮食生产大县。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27.60万亩,粮食总产119.86万t,2010年全市推广优质稻面积达214.22万亩,推广超级稻面积达130.05万亩,是全省超级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点140个,面积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但是,我市粮食自供能力尚较弱,粮食只能基本做到口粮的自供自给,作为畜禽食品和工业加工原料的粮食只能靠外调。在耕地面积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超级稻生产,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增加粮食总产,才能满足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和保障粮食安全。

二、我市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一)超级稻示范推广基本情况

我国于2005年设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认定和推广第一批超级稻品种,至2009年,经国家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有69个,广东省农业厅至2009年也确认了7个超级稻品种,目前,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共认定76个超级稻品种。我市从2005年开始,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省内外种子育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进超级稻品种到梅州进行试验、示范种植,2005年至现在,我市引进的适宜梅州市种植的超级稻品种有天优998、培杂泰丰、天优122、国稻1号、淦鑫688、Q优6号、博优998、万金优133、华优665、五优308等10多个。我们在引进、试验、示范的同时,积极摸索和总结出一套与超级稻配套的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以实现良种配套良法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兴宁、五华、梅县建立超级稻示范基地,通过创办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带的方式加快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10年,全市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597.07万亩,其中 2005年种植46.94万亩,2006年种植88.67 万亩,2007年种植93.65万亩,2008年种植110.09万亩,2009年种植127.67万亩,2010年种植130.05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组合)9个,创办各级示范点140个。推广面积较大的有兴宁、五华和梅县,据统计,2010年兴宁市推广超级稻面积达50.44万亩,五华县推广面积达39.01万亩,梅县推广面积达15.21万亩,三个县(市)推广超级稻面积共104.66万亩,占全市2010年超级稻总面积的80.47%。国家和省认定的适宜我市种植的10个超级稻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是天优998、天优122、博优998 和五优308。2005—2010年,天优998推广应用面积达289.66万亩,五优308面积达190.25万亩,天优122面积达100.16万亩,博优998面积达63.48万亩,培杂泰丰面积达35.34万亩,华优665面积达12.7万亩,万金优133面积达12.32万亩,Q优6号达10.4万亩。

(二)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绩

2005、2006年经省专家验收小组对兴宁、五华县早、晚造超级稻种植示范片进行实割验收,“百亩核心区”天优998和培杂泰丰平均单产600.0~630kg,“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 550.0~610.0kg,高产田块单产达 732.9kg。2007年兴宁市福兴梅子村培杂泰丰“百亩核心区”,早造经省、市专家组现场实割验收平均单产达 751.6kg,“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 665.8kg,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586.5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99.0kg;晚造经农业部超级稻验收小组实割验收,平均单产663.2kg,比同区内的主栽品种增产 144.6kg,增长 22.9%,高产田块单产达 715.3kg;超级稻“百亩核心区”全年平均单产超过 1400kg,创当地超级稻高产纪录。2008年兴宁市早造超级稻天优998、晚造培杂泰丰“百亩核心区”,经省市专家组现场实割验收亩产分别达641.3kg和707.4kg。2009年早造兴办的超级稻天优998“百亩核心区”亩产为705.6kg。2010年经省、市专家测产验收,全市水稻各级超级稻创高产示范点平均亩产均在550kg以上,其中,兴宁市创高产示范点早造亩产达675.22kg,晚造达696.1kg;五华县创高产示范点早造亩产达643.98kg,晚造达670.57kg;梅县创高产示范点早造亩产 631.1kg,晚造669.65kg。梅江区、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等县(区)超级稻推广也取得显著成绩。

2005至2010年每年推广超级稻面积逐年增加,6年来共推广超级稻面积达597.07万亩,据省、市农业专家多年来测产验收结果,超级稻比当地主栽普通杂交水稻品种亩产增加50kg以上,2005—2010年期间,市场收购稻谷价格约每kg1.60~2.60元,按平均价2.1元/kg计算,对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效益100元以上,对比当地主栽品种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9707万元以上。此外,超级稻品种表现为抗虫、抗病性强,推广应用其配套技术后,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态效益明显,深受群众欢迎。在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在农技人员亲临指导和跟踪服务下,均取得了预期的产量目标。超级稻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不仅当年稻农实现了增产增收,而且普及了水稻集成种植技术,提高了稻农整体科学种田水平,这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超级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超级稻品种与普通水稻种植相比,超级稻栽培在施肥时间、施肥量、苗峰、苗数控制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在引进、试验、示范的同时,结合我市的生产积极摸索和总结出一套与超级稻配套的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是合理安排播种期。超级稻多为感温型中迟熟三系或两系杂交稻组合,应根据生态条件,合理安排好播种期,适时早播。早造应安排在3月3~5日播种,播种后应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冷害。晚造安排7月5~8日播种为宜。

二是塑盘培育壮秧。秧田要施足有机肥,每亩大田用种量一般为1.5 kg,采用塑盘育秧,早造秧期20 天左右,晚造秧期12~13d。

三是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每亩要抛足2万科,基本苗达6~8万苗以上。抛栽后要注意调控大田的最高分蘖数,提高成穗率和培育大穗。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30万苗左右,有效穗数达21~22万穗。

四是科学施肥。一般每亩施氮量在12~15kg为宜,配施适量磷钾肥,N:P:K肥的比例为1∶0.5∶0.7,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3∶2。幼穗分化前的前期肥应占全期总施肥量的70%左右。

五是合理用水,以水调肥。泥皮水抛秧,抛秧后田间保持薄水;浅水促分蘖;当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80%时开始排水露晒田,晒田以多露轻晒为主,以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保持田间湿润壮胎,浅水扬花,灌浆至黄熟期保持田间湿润,维持后期根系活力,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六是综合防治病虫害。根据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做到发现有病虫为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就及时防治,使用农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少残留的对口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三、抓好超级稻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确保超级稻丰产示范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由梅州市农业局牵头成立“梅州市超级稻示范推广协调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同时由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牵头组织,联合局科教科、市种子站、市农科所共同实施示范推广。并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等有关单位的专家组成“梅州市超级稻示范推广专家小组”,健全超级稻栽培技术指导体系。实行超级稻示范推广行政领导和技术责任人负责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

(二)加快品种配套与技术集成

超级稻品种目前仍然比较单一,必须进一步加强广适型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加强适宜我市种植超级稻品种类型配套,才能满足超级稻发展的需求。我们积极开展高产高效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品种技术相统一,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从技术上深挖超级稻产量潜力,促进超级稻大面积平衡增产。根据超级稻品种的需肥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确定适宜种植区域,指导农户科学用种,确保高产高效。超级稻长势强,对肥水和气候都有相应的要求,在播种、施肥、灌水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做好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规范化示范栽培技术、水稻控释肥施用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推广,充分发挥超级稻显著的增产效益。措施上做到“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播、插(抛)期,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获(超级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见附件)。

(三)搞好培训,加强技术指导

在超级稻示范推广和科技入户过程中,我们采用“专家组→ 技术人员→ 示范户→农户”的培训模式,实行科技人员到户、技术到田、要领到人,抓好关键农户、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田到田的办法,突出超级稻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强化以核心农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充分发挥核心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做好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采取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搞好技术员、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的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水平。据初步统计,2005—2010年全市共举办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130多期,培训技术员和农民共2.6万人次,印发资料5万多份。

(四)狠抓示范,以点带面

我市积极配合实施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重点做好国家级超级稻示范县(市)兴宁市、五华县和梅县的超级稻推广工作,抓好超级稻“百亩核心区”和“千亩示范片”,并将示范区逐年扩大其他县(区),通过各地广泛参与、层层示范、级级带动、以点带面,促进超级稻生产快速发展,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释放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潜力和效果。在示范推广中还实行“3个结合”:一是超级稻示范推广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产业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建设相结合,搞好超级稻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利用好这些项目建设和实施的有利平台,为加快超级稻的示范推广打好基础。二是超级稻示范推广与水稻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我市每年均实施省发展粮食生产专项项目,重点推广超级稻和配套技术。三是超级稻示范推广与良种补贴相结合。从2007 年起,每年将省级良种补贴110万元用于推广超级稻品种。此外,兴宁、五华、梅县等超级稻种植大县(市)还围绕超级稻示范推广实行物化补贴、高产达标奖励等多种形式扶持措施,包括给示范户免费提供示范种子或给予农资补贴等,有力地调动了示范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四是超级稻示范推广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结合。2008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我们积极创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办好6个国家级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示范面积20万亩。在办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过程中,我们结合超级稻推广,示范推广超级稻品种和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单产在600kg以上,远远高于省下达的亩产550kg的创建目标。梅州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厅的肯定和表扬,其中,兴宁点被省农业厅评为“2008年度广东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单位”,五华和梅县为“2008年度广东省粮食高产创建表扬单位”。

四、结论

梅州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大市,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只能保证基本自供自足,水稻作为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和最主要的口粮作物,承担着粮食安全的第一重任。随着耕地资源紧缺、气候因素不稳定性、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等影响,粮食生产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引进、示范和推广种植超级稻,对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种粮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种植超级稻可以较好有利于解决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压力问题。

玉米优良品种种植配套技术 篇4

一、长治市玉米种植优势

长治市种植玉米优良品种具备的条件有:一是自然条件适宜, 长治市气候温和, 光热水资源丰富, 有利于农业生产, 年平均气温8.7℃~10.3℃, 无霜期为151~184 d, 降雨量为550~650 mm, ≥10℃的有效积温为3 100℃~3 500℃ (玉米的有效积温≥2 800℃) , 特别是在4月以后, 光、热、水分布同玉米生长发育基本同步, 更是有利于玉米种植。二是生产水平领先, 山西省是国家春玉米的主要产区, 长治市占全省的14%, 占粮食作物的50%, 玉米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7%, 是玉米的“千斤市”。在基本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为挖掘玉米优良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 加快玉米生产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用相关的配套措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玉米种植配套技术

1. 备耕期

(1) 精细整地

耕地要做到耕深、耕到、耙平、靶碎, 达到上虚下实, 保墒良好, 同时耕地要及时, 整地作业尽量在秋季前茬收获后进行, 避免春天动土。春天动土不仅熟化时间短, 且春季气温上升快, 风多风大, 跑墒严重, 影响播种出苗, 如播种前遇雨, 也可浅耕, 及时耙耱保墒, 趁墒播种。

(2) 种子选择

要尽量选择耐密植型高产品种, 耐密型品种不完全等同于紧凑型品种, 有些紧凑型品种不耐密植, 耐密型品种除了株型紧凑, 叶片上冲外, 还应具备小雄穗, 坚茎秆, 开叶距, 低穗位和发达根系等耐密植的形态特征, 密植而不倒, 果穗全, 无空秆, 而且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 耐阴雨雾照能力, 有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影响力。

(3) 种子处理

播前4~5 d, 将种子放到阳光下曝晒1~2 d, 注意勤翻动, 目的是降低种子含水量, 使其含水量保持一致, 播种后种子能够迅速吸水膨胀, 以增强种子活力, 提前出苗1~2 d, 由于春季是各种病菌和害虫生命活动弱的阶段, 此时它们对药物抗性低、敏感、所以种子包衣更有效地防除病害。

(4) 配方施肥

玉米粗放施肥成本高, 养分流失严重, 改为配方施肥的具体措施为: (1) 按照玉米的需要和目标产量科学合理地搭配肥料种类和比例; (2) 把握好施肥的时间, 提高肥料利用率; (3) 采用在需要时期开沟深施, 科学管理; (4) 水肥结合, 以肥调水, 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 很难发挥它的增产潜力。

2. 播种期

土壤表层土0~10 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 可以播种, 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深度为4~5 cm, 根据土质情况, 黏土地浅播, 砂土地深播。

播种时要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生产条件, 因地制宜地将现有的种植密度增加500~1 000株/0.067 hm2。如果每0.067 hm2增加500株左右, 通过增施肥料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落实, 每0.067 hm2可提高产量50 kg左右。

3. 出苗期

播种后气温在15℃以上, 田间持水量60%~70%时, 幼苗生长适宜。50%以上的幼苗出土为苗期, 苗期要及时查苗、补苗。三叶期间苗, 五叶期定苗, 定苗时可多留10%的苗, 去除田间的弱、小、病苗, 留壮苗齐苗, 确保苗齐、苗壮、苗全。并加强肥水管理, 如果底肥施足时, 苗期不追肥。

4. 出苗—拔节期

一般为30~35 d, 气温在18℃以上拔节, 田间持水量70%宜穗分化, 气温达到20℃以上时, 以致根系发达, 达到壮苗,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 (地膜玉米除外) 。要注意防治地老虎, 黏虫等虫害。

5. 拔节—抽雄期

一般为25~35 d, 最适气温为25℃~27℃, 空气湿度在70%左右, 田间持水量70%~80%, 一般控秆促穗, 达到穗大粒满, 此时为玉米成长的关键时期, 要适时浇水、追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结合中耕培土, 穗期主要防治玉米螟, 大小斑病。

6. 抽穗—成熟期

一般45~50 d, 最适气温为20℃~24℃, 田间持水量60%~70%, 此阶段要重施攻粒肥 (占总施肥量的10%) , 灌溉时, 旱时浇水, 涝时排涝。玉米一生需水量为400~600 mm, 乳熟—腊熟期占20%~30%, 为防治玉米贪青晚熟, 可采取隔行去雄和扒皮晒熟等措施, 防治病虫害, 主要是防治玉米螟, 黏虫, 棉铃虫和大小斑病的发生。

7. 收获期

配套品种 篇5

关键词 花生 ;仲恺花1号 ;配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16

江西是中国花生主产区之一。花生是该省继水稻、油菜之后的第三大宗农作物。在保障食用油安全,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江西省花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单产也有所提高,年均栽培面积15.81 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 %以上,年均总产量36.35 万t,单产2 303 kg/hm2。但从总产和单产来看,与全国其他主产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花生生产多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种植方式,种植花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对食用油的需求,生产投入较低;二是花生主栽品种多乱杂和严重退化,目前仍以20世纪80年代育成的粤油116、粤油58、汕油523和地方老品种为主,由于这些品种种植年限较长,已出现严重的退化和混杂现象,而新品种种植面积又小,严重制约着江西省花生单产的提高;三是除品种外,栽培密度不合理、施肥打药不平衡、田间管理不到位;四是江西花生有63 %种植在红壤旱地,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偏低,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缺少灌溉条件、夏秋干旱的影响大,连作现象严重[1-3]。因此,引进、筛选、培育和推广利用适于江西产区的高产或超高产、抗性强、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的新品种,并集成与新品种特性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良种良法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良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江西产区花生生产实际和仲恺花1号生长发育规律,赣州市旱作所(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赣州综合试验站)对仲恺花1号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抗病性(田间自然)进行了鉴定,并从该品种最佳种植规格、种植模式、测土配方施肥与新型肥料应用、不同收获期、地膜覆盖、化学调控、保水剂应用等方面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以期充分发掘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4-5]。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已集成了仲恺花1号在该地区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模式。

1 试验产量表现

1.1 集成技术在不同播种密度下的产量

仲恺花1号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产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集成技术在最佳播种密度下(水肥条件较好土壤为27-30 万苗/hm2,旱薄地种植以30-33 万苗/hm2),可获得5 640 kg/hm2和4 620 kg/hm2的高产。

1.2 集成技术在各地生产示范中的产量

仲恺花1号适宜水旱轮作水田、旱薄地紫色土、沙壤土、旱薄地红黄壤等不同类型土壤种植,表现为耐肥、耐瘠、耐旱、耐涝。集成技术在大余、于都、南康、信丰、泰和、樟树、进贤、崇仁、彭泽、鹰潭等地代表性花生种植土壤类型的生产示范中,产量达到3 975-5 400 kg/hm2,比当地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达22.41 %(表2)。

1.3 集成技术在各地高产创建中的产量

在大余、信丰、于都、南康、樟树等地的高产创建中,仲恺花1号均为主推品种,通过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各地平均产量为:大余5 827.7 kg/hm2、信丰4 872 kg/hm2、南康5 025.2 kg/hm2、樟树4 723.5 kg/hm2,均达到高产创建目标任务(表3)。

2 良种良法集成技术

2.1 种植模式的确定

2.1.1 轮作

采用的花生轮作方式主要有水旱轮作(早稻-秋花生、春花生-晚稻)和旱旱轮作(春花生-蔬菜、春花生-玉米、春花生-秋芝麻、春花生-甘薯、春大豆-秋花生、冬油菜-春、夏花生等)2种方式。

2.1.2 间套种

仲恺花1号适宜花生玉米套种、花生木薯套种、花生幼龄果园(茶园)套种等套种方式。

2.2 备耕播种

2.2.1 整地起畦

一般水旱轮作要求冬季深翻冻土,以利于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旱旱轮作播种前要求撒施生石灰土壤消毒(一般施生石灰750 kg/hm2),同时也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经过深翻冻土和土壤消毒后,一般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即可以整地起垄(起畦)。

2.2.2 基肥施用

根据花生需肥规律和产量指标要求,遵循“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则进行平衡施肥。建议尽量以增施有机肥料为主,适当减氮、增加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一般每公顷施腐熟鸡粪或养分含量相当的其它有机肥15 000-30 000 kg,氮(N)120-150 kg,磷(P2O5)75-90 kg,钾(K2O)120-150 kg,钙(CaO)90-120 kg。并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情况,适当增加硫、硼、锌、铁、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将全部有机肥和40 %的无机肥结合整地时做为基肥施入,其余60 %的无机肥结合播种时撒施于播种行内并拌匀。

具体方法:中等地力田块每公顷施肥量:45 %-48 %(NPK同比例)三元复合肥450-525 kg,切忌化肥与种子直接接触而烂种;生石灰粉750-1 125 kg(补钙、消毒、调酸),在整地前(播种前15 d以上)撒施;钼酸铵300 g(或0.3 %钼酸铵浸种2 h),硼砂7 500 g,硫酸锌、硫酸镁各15 000 g,拌细土撒施在播种沟内;瘠薄地、新垦荒地增施农家肥15 000 kg或饼肥1 500 kg,要求充分发酵、完全腐熟,并增施钙镁磷肥750 kg,生石灰粉增至75-1 125 kg。本土盖种,厚度不超过3 cm,防止盖种过厚和土块过粗而影响出苗。

2.2.3 种子处理

种子剥壳前在阳光下晒2 d,种植前1 d或当天再剥壳,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选饱满、无虫咬、无病菌、无发芽的籽粒作种子。在茎腐病、根腐病多发地块,每千克种子用2 g 2.5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每千克种子用3-5 g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0.04 kg喷洒,边喷洒边搅拌均匀,晾干种皮后播种。在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地块,每公顷用4 500-7 500 g 30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均匀拌于150-300 kg细土或细砂中,播种时沟施或穴施;也可将一半药剂拌种,其余一半在花生播种后与除草剂一起喷洒于地表。

2.2.4 适期早播

适时早播是高产的关键。春播要根据当地春季的气候条件,以5 cm土温连续5 d稳定通过12 ℃(昼夜平均温度)为标准。江西省从南至北一般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春分到清明前后)播完。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以适当提早播种。大暑至立秋前是秋花生的播种适宜期。旱坡地种植要适当提早播种,可在大暑前后播种,减少秋旱影响。若过迟播种,由于后期低温干旱,荚果结实发育不良,空果多,产量低。

2.2.5 合理密植

仲恺花1号在江西省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27-33万苗/hm2为宜。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密度在24-27万苗/hm2,不宜超过30万苗/hm2,当密度达33万苗/hm2时,产量反而下降。但在旱坡地区,种植密度可调控在27-33万苗/hm2。

旱地采用小畦深沟,宽行窄株密植的播种方法,可以发挥边行优势,充分利用光能,为仲恺花1号花生建立一个优良的丰产群体结构,即每畦1.6 m包沟,沟宽30 cm,每畦种植5行,每穴播2粒种仁,行距25 cm、株距18 cm。播种密度为29-33万粒/hm2。也可采取开沟浅播、适行距、单粒精播的新方式,取代挖窝深播、宽行距、多籽粗播的习惯。每穴播1粒精选种子,统一行距33 cm,株距8-10 cm,保证每公顷27万株苗以上。

肥水条件好的地块起垄种植,花生垄距80-85 cm,垄面宽55-60 cm,垄高15-20 cm;每垄2行,行距25 cm,密度为15万穴/hm2,穴距16 cm,每穴2粒;单粒精播时,密度为19.5-22.5万穴/hm2。

2.2.6 芽前除草

地膜覆盖播种的,播种盖土后覆膜前喷施乙草胺、都尔、金都尔等芽前除草剂预防杂草,露地播种的,播种后3 d内必须喷施芽前除草剂。一般每公顷用50 %乙草胺乳油1 500-1 800 mL,或95 %金都尔60 mL,加水50-60 kg均匀喷施在土表。

2.2.7 地膜覆盖

春植仲恺花1号花生采用覆膜栽培不仅可使花生的播种期提早10-15 d,且可以协调温、光、水、肥、土、气的关系,达到保温、保湿、保肥并减少病虫发生,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花生的品质和产量,提早上市,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经覆膜的地块,可保持整个生长期土层疏松,有利于花生根系的生长,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运转;且覆膜地对太阳的反射光,能增加花生叶背对光能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花生的结实率和饱满率。在播种完毕,喷施芽前除草剂和防治地下害虫杀虫剂后,土壤墒情满足种子萌发条件的地块可即行盖膜,选择宽度适宜,厚度不低于0.004 mm,透明度不小于80 %,铺展性好的常规聚乙烯地膜。畦边地膜用泥土压紧,使其密封;畦面应在适当位置用泥块压好,以免地膜被风吹开、撕裂。当花生幼苗长出显绿时,应及时进行清棵蹲苗。秋植仲恺花1号花生可露地栽培。

2.3 田间管理

2.3.1 清棵蹲苗

清棵蹲苗,是指在播后10-12 d,当大部分幼苗有2片真叶展开时,及时把埋在土壤中的2片肥大子叶清出,促进1-2对侧枝早发、快发,实现多花、多针、多果的目的。出苗期间应及时做好清棵蹲苗,查苗补苗,确保花生苗全;覆膜花生应及时撤土,破膜放苗,及时抠出压埋在地膜下面的侧枝。

2.3.2 水分管理

仲恺花1号花生是比较耐旱的作物,需水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要保持土壤干爽,一般播种后至盛花前中午如大部分植株不出现因旱反叶就不需要灌水,即采取不旱不灌的原则,通过控水来促苗矮壮节密;盛花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开花结荚,如长时间内无有效降水,在花针期和结荚期花生叶片中午前后出现萎蔫时,有条件应及时浇水;后期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止雨后渍水,以防烂果。

在江西省干旱半干旱红壤地区,可利用保水剂的保水性能,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花生的持续抗旱能力,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花生的产量,以60 kg/hm2保水剂随基肥一起条施,增产幅度最大,增效最为明显[5]。

2.3.3 除草培土

中耕能防除杂草,疏松表面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生长期间田间草害严重时要进行中耕除草,花针期如土壤板结影响果针入土则进行培土。在田间杂草旺长期可喷施1次芽后除草剂,即每公顷用精喹禾灵60 mL+灭草松200 mL混和液,配成50 kg药液,均匀喷施在杂草茎叶上,可有效防除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阔叶杂草。

2.3.4 及时追肥

花生有根瘤菌共生固氮,氮肥施用应适量,且必须早施速效氮肥,促进早生快发,早分枝,保证苗期生长良好。根据田间长势长相,氮肥、钾肥、微量元素等应及时追施。

3.3.5 病虫防治

确保仲恺花1号生育期,保持收获期有一定数量的绿叶数,是达到高产的关键。而要达到青棵活熟,防治病虫害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

2.3.5.1 地下害虫防治

既可采用30 %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 500 g/hm2或60 %高巧悬浮剂种衣剂450 mL/hm2拌种保护,也可在播种后在播种沟内喷施40 %毒死蜱1 000倍液、30 %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 500倍液等药剂,预防金龟子、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造成的缺苗断垄。

2.3.5.2 病害防治

仲恺花1号高抗锈病,中抗青枯病,但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及叶斑病等病害偶有发生。除药剂拌种预防外,一般根据调查,在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发病初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75 %百菌清500倍液、50 %多菌灵8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进行粗水喷淋,而叶斑病则选择上述药剂进行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隔10 d使用1次,轮换使用,共喷施2-3次。

2.3.5.3 虫害防治

仲恺花1号花生全生育期都会受到虫害危害,苗期一般以蛴螬、小地老虎、蓟马、蚜虫为多,中后期以斜纹夜蛾、卷叶虫、红黄蜘蛛、叶蝉等为主,成熟期一般为蛴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蛴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除播种期药剂拌种外,也可喷杀,方法是用40 %辛硫磷800倍液或用52.25 %农地乐1 000倍液于傍晚全畦喷杀;防治蓟马、蚜虫、叶蝉可分别用20 %好年冬1 500倍液、10 %吡虫啉1 500倍液、1.4 %甲维盐2 000倍液喷杀;卷叶虫、斜纹夜蛾可用48 %乐斯本1 000倍液、2.5 %功夫菊酯2 500倍液、5 %锐劲特3 000倍液等农药傍晚时喷杀。

2.3.6 科学调控

2.3.6.1 化学调控,预防徒长

花生始花后40-50 d即花生结荚前期,当植株主茎高度达30-35 cm、且有徒长倾向时,应每公顷用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 g,或壮饱安30 g,加水40-50 kg叶面喷施。可使花生植株矮化,防止徒长倒伏。施药后若生长仍过于旺盛,可隔10 d左右再喷施1次,确保植株高度控制在30-40 cm。

2.3.6.2 叶面喷肥,预防早衰

生长中后期植株有早衰现象的,每公顷叶面喷施0.2 %-0.3 %磷酸二氢钾水溶液40 kg,连喷2次,间隔7-10 d;也可喷施其他经过肥料登记的叶面肥料,如芸薹素等。

2.4 适期收获

2.4.1 收获时期

仲恺花1号成熟性好,春植生育期120-130 d,秋植在110-115 d。春植花生如果用于翻秋繁种,可以提早半个月左右收获,收获后尽早播种,以尽量避开寒露风的影响,如果要获得高产高油,则尽量延长生育期至130 d左右。

2.4.2 收获标志

一般顶端2-3片复叶明显变小,茎叶转黄,中部叶逐渐枯黄脱落,70 %以上地下荚果果壳变硬, 网纹清晰,荚果内海绵层收缩并有黑褐色光泽,籽粒饱满,种皮呈淡红色时,即可抢晴天收获,久旱后到了成熟期不可等雨收获,以免产生芽果。收获后尽快摘果、摊晒,以防霉捂和黄曲霉毒素感染。晒足4-5 d(留种的种子切忌在水泥坪上暴晒),将荚果含水量降到10 %以下后,在干燥、阴凉、无鼠害的地方妥善储存。

2.4.3 清除残膜

覆膜花生收获时,应将地里的残膜拣净,减少田间污染。

3 小结

仲恺花1号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主持选育成的花生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州市旱作物科学研究所为国家花生南方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点之一,2005-2007年的试验期间,仲恺花1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6]。本研究从2008年起对仲恺花1号进行了引进和示范种植。经过全省多点多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适应性广、株型适中、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主茎高46.5-55.5 cm,分枝长51.8-60.2 cm,总分枝数7.0-7.8条,有效分枝5.6-6.17条。叶片大小中等,叶色绿。单株果数13.0-16.5个,饱果率75.2 %-84.8 %,双仁果率75.4 %-81.0 %,百果重145-170.4 g,出仁率为68.5 %-73 %。中抗青枯病、高抗锈病、中抗叶斑病,耐旱性、抗倒性和耐涝性均较强,适宜江西各花生产区种植。并在此基础上,江西花生产区把仲恺花1号确定为主栽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2008年以来,通过设立仲恺花1号优质高产示范核心区,在抓好生产示范的同时,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结合高产创建和农民技术培训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良种更新换代,并通过建立花生秋繁基地等方式,加快良种的普及推广。6年多来,该品种一直表现高产稳产。目前,该品种在江西花生产区种植面积已达近13.33万hm2。

花生新品种仲恺花1号的引种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结果表明:仲恺花1号适宜江西各花生产区种植,产量达4 500 kg/hm2,比当地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达20 %以上,值得在本产区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才,邹晓芬,宋来强,等. 江西花生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165-166.

[2] 刘 毅,伍先明,方先兰,等. 江西花生低产原因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38-39.

[3] 陈志才,邹晓芬,宋来强,等. 江西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10,6:18-21.

[4] 钟秋瓒,陈荣华,申昌优,等. 保水剂在红壤旱地花生上的应用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32-34.

[5] 钟秋瓒,陈荣华,方先兰,等. 红壤旱地花生“3414”肥料试验施肥效应研究[J].花生学报,2013,42(3):16-22.

配套品种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土壤情况

试验于2009~2010年在位于N50°15′,E127°27′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试验地进行。0~20 cm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3.51%,全氮0.174%,全磷0.168%,速效磷61.3 mg·kg-1,水解氮65.3 mg·kg-1,pH 5.73。

1.2 材料

供试品种为东农44、东农49、黑河43、黑河45、合丰37、合丰42、蒙豆9号和蒙豆16共计8个不同熟期的大豆品种。

1.3 方法

试验共分4个播期:第Ⅰ播期为5月11日(为当地正常播期),第Ⅱ播期为5月21日,第Ⅲ播期为5月31日,第Ⅳ播期为6月10日。每个播期均为8份参试品种,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6 m2,行长2 m,垄距0.6 m,3行区,密度30万株·hm-2,施纯氮、磷、钾分别为27、69、27 kg·hm-2,人工开沟,单粒点播,生育期间二产二趟,拔一次大草。

每小区取中间1行定点观察15株。分株记载播种期、出苗期(Ve)、始花期(R1)、生理成熟期(R7)和完熟期(R8)。未正常成熟时,记载收获或初霜时生育时期。对定点观察的15株进行考种,记载每株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和每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大豆出苗情况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同一品种播期不同,出苗率不同。早播出苗率较低,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率相对较高,在参试的8个品种中,东农44和蒙豆16出苗率较低,其它品种出苗率接近常年水平,说明不同品种对低温的适应性不同。

2.2 不同播期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由表2看出,第Ⅰ和第Ⅱ播期出苗较慢,由于前期持续春涝低温,播种到出苗较晚;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出苗时间缩短。这主要是播种后期温度增高,较适宜种子萌发出苗。各品种间在同一播期出苗快慢也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品种的发芽势决定的。由表2还可以看出,4个不同播期播种时间虽然依次相差10 d,但同一品种的成熟期却相差不足7 d,而且随着播期的推迟,总生育日数相对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缩短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时间,从而导致减产[1]。

虽然成熟后期霜期较晚,但黑河43和黑河45两个品种在6月10日播种,虽达到生理成熟,但产量低;蒙豆9号和蒙豆16两品种在6月10日播种,未成熟,所以这4个品种不适宜在第四积温带6月10日以后种植。此外,由于这两年大豆生殖生长期间持续干旱少雨,落花落荚较严重,导致植株变矮,且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特别是晚熟品种,表现尤为突出。

2.3 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由于试验年度内前期低温湿害,大豆开花结荚期干旱少雨,导致营养生长不充分,生殖生长期干旱,光合产物积累量相对较少。相对而言,早播丰产性要好于稍晚播期。越晚播种,产量越低[2]。

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由表3可知,第Ⅰ播期的株高最高,第Ⅱ、Ⅲ、Ⅳ播期的株高差异不明显;第Ⅱ、Ⅲ、Ⅳ播期的主茎节数比第Ⅰ播期少1~2节;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呈递减趋势,单株荚数的变化幅差为3.2~9.2个,单株粒数的变化幅差为5.4~25.3粒,单株粒重的变化幅差为1.2~7.0 g。

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就品种而言,蒙豆9号和蒙豆16在6月10日播种(第Ⅳ播期)未成熟;东农44、东农49、合丰37和合丰42在6月10日播种完全成熟。

2.4 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各参试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第Ⅰ播期与第Ⅳ播期的产量变化幅差为827.6 kg·hm-2,对小区产量的方差分析,品种与播期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品种之间产量差异大于播期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同一品种不同播期的出苗率不同,早播出苗率相对较低;不同品种同一播期出苗率也有差异,说明不同品种的抗寒能力不同[3]。

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总生育日数缩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也相对缩短,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导致晚播大豆产量下降[4]。因此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适期早播,达到丰产的目的。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

各参试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虽然大豆的产量形成受土壤、气候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播期可以选择,建议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适期早播,利于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杨永华,盖均镒,马育华.春夏秋播种季节条件下大豆生育期遗传的差异表现[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3):1-6.

[2]张桂茹,杜维广,陈怡,等.播期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3):34-35.

[3]王金陵,杨庆凯,吴宗璞.中国东北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298-314.

配套品种 篇7

1 苗木繁殖

采用亲和性好、根系发达的川梨 (棠梨) 作砧木, 进行嫁接繁殖, 培育健壮苗木。

2 园地选择

2.1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5~23℃, 生长期平均气温15.8~26.3℃, 1月平均气温3~12℃, 极端低温-3℃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800~1500 mm, 无霜期250天以上, 空气相对湿度50%~70%。

2.2 土壤条件

质地良好, 疏松肥沃, 有机质含量1%以上, 土层深厚, 活土层最50 cm以上, 地下水位1 m以下, 土壤p H值6~8。

2.3 地形地势

坡度要求15o以下。坡度为6o~15o时宜修筑水平梯地, 水平走向应有3‰~5‰的比降。

3 建园定植

3.1 土壤改良

采取挖定植穴或定植沟的方式进行改土。因爱甘水树势中庸, 改土时定植穴或定植沟深度60 cm、宽度100 cm, 每667 m2分层填压作物稿秆加人畜粪等2000~3000 kg、油枯200~300 kg和过磷酸钙60~80 kg。早蜜、翠冠和圆黄等品种树势均比爱甘水强, 改土时定植穴或定植沟深度80 cm、宽度100 cm, 每667 m2分层填压作物稿秆加人畜粪等3000~4000 kg、油枯300~400 kg和过磷酸钙80~100 kg。

3.2 栽植密度

爱甘水可适度密植, 每667 m2栽植83~111株;早蜜、翠冠和圆黄等品种每667 m2栽植55株。平地及坡度在6o以下的缓坡地, 栽植行向为南北向;坡度为6o~15o的山地和丘陵地, 栽植行向与梯地走向相同。

3.3 配授粉树

授粉品种按主栽品种的20%~25%配置, 授粉树在园内均匀分布。爱甘水适宜授粉品种为圆黄、翠冠、早美酥和早蜜;早蜜为绿宝石、圆黄、翠冠和华酥;翠冠为圆黄和华酥;圆黄为华酥、绿宝石、早蜜和翠冠。

3.4 苗木栽植

于10月中旬—11月下旬苗木正常落叶后进行。在定植穴或定植沟上定准定植点, 挖深、宽35 cm左右的定植坑, 将苗木立于中央, 理顺根系, 扶正苗木, 纵横对齐成行, 边填细土边提苗木并踏实, 做好直径为1 m的树盘, 灌足定根水, 覆草或地膜保水保湿。

4 栽培管理

4.1 土壤管理

幼龄果园采取树盘清耕、行间间作方式;间作物可以选择绿肥、豆科作物或矮生蔬菜等, 成年果园采取清耕休闲法或清耕覆盖法, 覆盖物以作物稿秆为宜, 秋季结合施基肥翻压入土。

4.2 肥水管理

施肥量按照N、P、K比例为1∶0.5∶1和每生产100 kg果实需0.5~0.6 kg纯N标准计算。每年施肥3~4次, 春季施以N肥为主的萌芽肥, 花期视树势情况施保花保果肥, 5月中旬施N、P、K肥配合的壮果肥, 秋季 (8~9月) 重施基肥。基肥以作物稿秆、人畜粪和油枯等有机肥为主, 占全年施肥量的70%左右, 在树冠滴水线处挖深20~30 cm、宽20~30 cm的环状沟或条形沟施入。生长期进行2~3次叶面施肥, 前期喷施N肥, 后期喷施P、K肥, 并根据树体情况喷施微量元素。叶面肥浓度为:尿素0.2%~0.3%, KH2PO40.2%, 硼砂0.2%。也可喷施营养全面的果树专用叶面肥。

在生长季节的需水临界期, 如萌芽期、新梢旺盛生长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 如遇土壤干旱应及时灌水。灌水量以根系密集分布层即地表下40~60 cm土层充分浸透为度。灌水方法可采用树盘灌水、沟灌或穴贮灌水, 有条件时可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法。花芽分化前和果实成熟前应适当控制水分。雨季要及时疏通果园排水沟渠, 避免渍水。

4.3 整形修剪

幼树期按照“轻剪、少疏和尽快扩大树冠”的原则培养树体骨架, 同时注意开张枝条角度, 促进花芽形成。爱甘水干性较弱, 生长势中庸, 树姿较开张, 宜培养成多主枝自然圆头形或半圆形;早蜜、翠冠和圆黄生长势较强, 干性明显, 一般采用基部3主枝的疏散分层形。

盛果期注意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加强结果枝组的更新, 维持健壮树势。在冬季修剪的基础上, 重视夏季修剪, 采取拉枝、拿枝、摘心等方式控制树体旺长, 疏除过密枝, 改善内膛光照, 降低微环境湿度。

4.4 花果管理

在花期遇天气不良时, 可以采取放蜂、挂花枝和人工授粉等措施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根据“旺树旺枝少疏多留, 弱树弱枝多疏少留”的原则进行花前复剪, 在花蕾分离期疏除过密、过弱的花枝 (花序) , 每667 m2留花枝1.5万~1.8万枝。在花序伸出至初花期进行疏花, 疏去中心花留边花, 每花序留2~3朵花。在谢花后2周开始疏果, 1个月内完成, 每667 m2留果1.2~1.5万个。先疏去病虫果、畸形果和小果等, 保留果形端正、着生方位好的果, 每花序留果1~2个。盛果期每667 m2产量控制在2000~2500 kg。

在疏果定果后 (5月中旬—6月上旬) 进行果实套袋。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 于套袋前均匀周到地喷1~2次杀虫杀菌剂。套袋采用微透光、易排湿和蜡质木浆纸的梨果专用果袋。采收前1周应摘除纸袋, 以利于果实外观着色和果实糖分转化。

4.5 病虫防治

冬季结合修剪清园, 剪除枯枝、病虫枝和僵果, 集中烧毁, 刮除树干翘皮, 铲除果园杂草、枯枝和落叶, 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冬季修剪后喷1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灭越冬病原菌和害虫。在生长期, 根据黑星病、黑斑病、锈病、轮纹病等主要病害和食心虫类、蚜虫类、蝶类、蛾类、螨类、介壳虫类、梨木虱等主要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相应的防治方法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配套品种 篇8

1燕宽板栗的选育综合分析

1.1 选育方式

燕宽板栗是板栗当中的新品种, 因此采用实生的选中方式, 在经过多年的初选和复选之后培育而成。在选择过程中遵循“早熟、丰产和优质”的选育原则, 并根据五莲县的种植环境特点, 适当侧重于板栗树的树形、生长习性和适应性。在初选时, 应采集无病虫害并且健壮时间为1 年以上的结果枝为接穗, 采用大树高接的方式, 进而实现在嫁接之后提前结果, 进而能够得到最佳的综合评价。复选主要考虑优株无性系、种植经济现状以及田间的抗逆性等因素, 同时继续评估种植。对于决选, 应采用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栽种结合的方式, 对优系的核心农艺性状进行统一的综合评测, 最终选育出最佳的板栗新品种。

1.2选育过程

“燕宽”母树最早被发现于1992 年, 在母树原地对其进行经济评估之后, 认为燕宽板栗具有早产、丰收和大粒的产品优势, 板栗整体质量较为优质;1995 年将燕宽板栗母树上1 株壮硕的果枝嫁接到河北省果树研究中心的板栗进行选育栽植。在以后的几年里, 燕宽板栗逐渐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被逐渐引入, 经过近20 年的观察分析, 燕宽板栗的整体水平均优于其它品种板栗。

2燕宽板栗的特征

2.1 植物学特征

燕宽板栗树势较为中庸, 整体呈现出半开张状态, 树姿紧凑性一般, 树冠为圆头型;灰色的树皮是燕宽板栗树的主要特点, 无论是1 年还是多年的燕宽板栗树, 皮孔的分布通常不是很均匀;母枝长38.36cm, 粗0.89cm, 节间2.36cm, 无茸毛, 树枝较为中等。叶片多为椭圆形, 叶先端逐渐变尖, 长约17.60cm, 宽度为8.62cm, 叶厚0.36cm, 整体为黄绿色, 背面呈现出稀疏的白色星毛状物, 叶姿边缘逐渐上翻。雄花花序的平均长度为13.51cm, 每果枝平均有雄花序8~9 条。刺苞为椭圆形, 淡绿色, 当板栗成熟时会有一字裂纹, 中等苞皮厚度, 苞皮均重为44.6g, 每苞都包含坚果2 粒, 出实率为42.6%。

2.2板栗坚果的品质特性

燕宽板栗整体为椭圆形, 红褐色, 表面明亮无毛, 经线不明显, 底座中等大小, 接线平直光滑, 整齐度较高, 平均粒重为9.6g;果肉淡黄色, 黏糯, 整体质地较为香甜, 含水量为57.6%, 可融性糖含量为17.5%, 淀粉含量为49.6%。

3燕宽板栗的种植技术要点

3.1 燕宽板栗的栽种密度

p H值5.5~7.5 的丘陵地形是最佳的种植区域。若种植土壤条件优良, 则可按照2m×4m的株行间距进行种植;若土壤条件较差, 则应按照2m×3m的株行间距进行定植。在种植一定时间之后, 树冠扩大, 则应该进行隔行或隔株间伐操作, 尽量让板栗树的株行间距保持在4m× (4~7) m, 进而让其能够正常的生长并结果。

3.2 种植肥水管理

采收板栗果后, 应立即施加基肥。施肥量为每生产1kg施入基肥15kg, 并及时翻耕已施入基肥的树盘。之后, 在每年的3 月下旬~4 月上旬、7 月下旬~8 月中旬各施入1 次氮、磷、钾复合肥, 总体施肥量为每生产1kg板栗, 相当于施肥0.5kg。

3.3树形修剪

自然开心形是“燕宽”板栗树的主要特点, 树干高可留至少0.9m, 互相交叉的树枝可保留4 或5 个。1m2的面积内应选留无病虫害的母枝7~10 条。在秋冬季节修剪时, 应保留树木上的中庸枝, 及时剔除细小弱枝。粗壮树枝可以在树木基部以上3m的位置进行短部截枝,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树枝在隐芽部分形成结果树枝。

3.4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红蜘蛛和桃蛀螟是燕宽板栗树栽植过程中最常见的2 种病虫害, 可适当种植一些向日葵或玉米等寄主植物, 并在一定时间后将其烧毁, 这样就可以将虫卵一同杀死。若病虫害情况较为严重, 则应该向树叶的正反面及时喷洒防虫害药剂。

4结语

综上所述, 燕宽板栗是五莲县板栗种植业当中的重要产品, 比起传统的五莲明栗, 燕宽板栗具有更加优越的种植优势, 因此对当地的板栗种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航, 商贺利, 刘庆香, 李颖, 王广鹏.板栗新品种‘燕宽’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1)

配套品种 篇9

玉米是饲料之王,在饲料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优质的高能量精饲料,而且是最佳的青贮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发展优质青贮玉米和粮饲兼用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优质、高产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势在必行,已成当务之急。

京科932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针对我国当前对优质、高产饲用玉米的需求选育的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以自选系京X005为母本、自选系MX1321为父本,于2013、2014年参加北京市夏播青贮玉米区域试验,2015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京审玉2015008)。该品种品质好、生物产量高、抗倒性好、综合抗病性强,适宜在京津冀地区夏播种植。

1亲本选育及特征特性

京科青贮932杂交种的组合为京X005/MX1321。父母本均为自选系,其中母本京X005来源于国外杂交种X1132x,按照“高大严”选系方法,即高密度、大群体、严选择,并变换多个不同地点,同时经配合力测定等程序,在S4优穗行中利用分子标记鉴定并选择血缘偏向Reid群的优株,利用DH育种技术诱导和加倍,再经扩繁和多点鉴定及严格筛选,获得了自交系京X005。该自交系株形半紧凑,北京地区夏播生育期105 d,春播123 d,株高210 cm,穗位80 cm,穗长18 cm,穗行数14~16行,穗粗4.5 cm,果穗长筒形,白轴,籽粒黄色偏硬粒。抗大小斑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毒病,一般配合力高。

父本MX1321以国内P群自交系MC30、1145和JN15组成混合群体,按照“高大严”选系育种技术,并变换多个不同生态区,同时经IPT配合力测定等程序,多代自交选育,直至纯合稳定。该系幼苗叶色深绿,株型半平展,株高210 cm左右,穗位100 cm左右。果穗长筒型,穗长20 cm,穗粗5 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40粒左右,籽粒深黄色,硬粒,穗轴红色。雄穗发达花粉量大,分枝8~10个,花药紫色,花丝红色,穗柄长3~4 cm。该系高抗大小斑病、矮花叶病毒病、茎腐病、南方锈病、黑粉病等,保绿性好,活秆成熟。

2010年冬在海南组配京X005/MX1321杂交组合,2011和2012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试验点鉴定,该组合连续两年表现综合抗性好、生物产量高,命名为京科青贮932。

2品种特征特性

京科青贮932在京津冀地区夏播播种至青贮收获期105 d,需有效积温2 900℃左右。幼苗第一叶鞘花青甙紫色、第一叶尖端勺状、叶片边缘紫颜色,上位穗上叶与茎秆角度30°左右;上位穗上叶长剑形、叶鞘绿色,株高270 cm左右、穗位95 cm,穗位与株高比约1∶3,株型半紧凑,茎粗2.5 cm左右。雄穗抽出期55 d左右,最上面一个节间长15 cm,雄穗抽出剑叶的长度30 cm,雄穗分枝长8~12 cm,雄穗侧枝上冲,雄穗小穗颖片紫色、花药(新鲜花药)红颜色,雄穗主轴与分枝夹角30°左右,雄穗小穗密度中等,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15 cm左右,花丝红色、果穗向上,穗柄长5 cm左右、苞叶长度25 cm左右,穗形长筒形,穗长23 cm左右、穗粗5 cm,穗轴红色,穗轴中部直径2.5 cm左右,果穗籽粒14~16行。硬粒型、粒色黄,粒顶部黄色,籽粒近楔形,籽粒中等,穗轴颖片红色。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病害接种鉴定,该品种抗大、小斑病,高抗腐霉茎腐病。2013年平均倒伏率为0.5%,平均倒折率为1.0%;2014年平均倒伏率为0.3%,无倒折。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品种植株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5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8.11%、粗蛋白含量7.83%,等级为一级。

3区试产量表现

2013年参加北京市夏播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在6个参试品种中居第3位,产量16 950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2014年北京市夏播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在9个参试品种中居第5位,产量13 365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 157.5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81%。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 655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7%。

4栽培技术要点

京科932种植密度以4 500株/667 m2为宜,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播期在6月上中旬。可使用玉米精良播种机直播,出苗前进行药剂封闭除草。注意肥水管理,施好基肥、种肥,确保苗全、苗匀、苗壮;追肥以尿素为主,350 kg/hm2左右,确保子粒灌浆充分;在生理成熟后适时收获。

5适宜种植区域

经多年区试、生产试验以及多点示范结果表明,京科932适宜北京及周边地区夏播种植。

6制种技术要点

6.1制种地选择

京科932的父母本生育期较长,在甘肃等地应选择海拔相对较低、热量充足、无霜期大于150 d、土壤条件为沙壤土或壤土的区域、地力及肥水条件上等、灌溉条件便利的地块种植。

6.2播种时间及花期调节

甘肃地区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15日之前,当5 cm地温达到10℃时播种,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母本一次播种完成,父本分两期播种,第一期父本与母本同期,单行等株距均匀种植,适当加大父本播种量。当50%母本扎根时(在张掖大约7~9 d),在膜床中间点播(满天星种植)第二期父本,株距100 cm。

6.3种植密度

父母本总保苗密度为5 500株/667 m2,其中母本4 500株/667 m2、父本1 000株/667 m2。出苗后至抽雄前分3次去杂,根据父本、母本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及生长状况,严格组织去杂,带4片叶摸苞超前去雄。在整个去雄期间,做到及时、彻底,不留断枝,风雨无阻。父本散粉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并清出田间。

6.4种子收获机加工

配套品种 篇10

1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绿竹属,合轴丛生型,竿高6~9 m,竿直径5~9 cm。鲜笋味鲜美清甜脆嫩爽口,形状弯曲,呈船状纺锤体,笋节靠母竹者内向较短,而背向母竹者则较长,切割处为一平面,又像马蹄,故名“马蹄笋”。笋长约25 cm,基部直径8~10 cm,单笋质量450~500 g。笋皮未见阳光时黄白色,见光后变绿,光滑无毛,质地坚硬。笋肉柔软,脆嫩,纤维少,味甚鲜美,清甜,营养价值高。在闽南地区种植于6月开始出笋,7—8月为盛笋期,9月为末笋期。平均每667 m2产量1 500~1 800 kg,最高可达2 200 kg,是鲜食、菜肴两用笋,深受消费者青睐。竹竿可作家具、农具或劈蔑编织竹器,或作造纸原料,其中层竹材可入药。该品种可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及浙南、皖南等地种植,适宜在山谷、河边、河流两岸、房前屋后种植。也是绿化观赏景观理想竹林。

2 果菜两用型台湾绿竹笋绿色食品A级质量要求

2.1 基本要求

具有本品种的固有特征,笋体饱满完整,黄白色,不得有萎蔫、裂茎,无病虫斑痕和机械损伤。基部平面洁白干净无黏土,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笋肉纤维细嫩新鲜。笋尖青绿不能太深。

2.2 等级

果菜两用型台湾绿竹笋按单笋质量分为一等、二等,各等级质量指标(长度、基部平面直径、可食率等)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果菜两用型台湾绿竹笋质量指标

3 果菜两用型台湾绿竹笋绿色食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1 合理留养台湾绿竹笋母竹,培植良好生态环境母竹丰产园

根据台湾绿竹笋丛生发笋生长以及形成合理生态绿竹笋母园的特点,进行合理留养适量的新生母竹。绿竹笋母竹园保持合理的密度和年龄组成是保证绿竹笋持续丰产的根本措施。2009年本公司种植的台湾绿竹笋,成片栽植的每丛每年固定留新母竹3株,每丛绿竹笋保留有母竹6株,其余的全部割笋。满3年生的老母竹在当年冬季砍除,并挖掉前次砍伐的老竹蔸头,做到年年割笋,年年留母竹,“公孙不见面,丛生变散生”,保证台湾绿竹笋旺盛健壮生长,均匀分布。挖除老竹蔸头后,要结合施用有机农家肥盖土,不要留下穴痕,以免积水烂蔸。

台湾绿竹笋的母竹留养以盛期出土的笋为好,因为这时出笋多,可以在竹丛中适当位置上选择分布合理、生长健壮的绿竹笋作为母竹。太早留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绿竹笋产量;太迟留则成竹质量差,冬季母竹梢部尚未老熟,易受寒害。

3.2 合理施肥是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台湾绿竹笋无公害合理施肥方法上采用4种方法:

3.2.1 蔸施法 在幼壮龄竹子蔸上坡,沿竹蔸30 cm左右开半月形沟,沟深15~20 cm、宽10~15 cm,将有机质肥施于沟中后加土覆盖。

3.2.2 沟施法 沿水平带方向开沟,水平带间距2~3 m,沟深、宽各20 cm,将有机质液体肥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于沟中后加土覆盖。

3.2.3 穴施法 一般结合竹笋采收时进行,待挖出的绿竹笋头伤口晒干2~3 d后,将有机质肥施于挖笋的穴中,并加土覆盖。

3.3 科学供水管理,促进绿竹笋生长旺壮

台湾绿竹笋一年中以春、秋两季生长最为旺盛季节,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一是春季出笋期,春旱缺水必然导致笋产量下降,母竹生长受阻;二是秋季孕笋期,母竹生长旺盛,积累大量养分,此时期需水量迅速增加,在水分适宜条件下笋芽分化量增加;如果秋季久旱缺水,必然影响来年的笋产量。因此,在春、秋季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溉或喷灌补充水分,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健壮。

3.4 无公害病虫防虫措施

在台湾绿竹笋无公害病虫防治措施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坚持以物理防治、人工搏杀法、诱杀法和生物防治,运用生物源有机杀虫剂0.3% 印楝素既防治害虫,又保护天敌。

3.4.1 病虫害防治方针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治方针,保护好竹林周边森林环境,绿竹笋园周边应适当保留阔叶树,丰富森林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合理的生物链,稳定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台湾绿竹笋园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台湾绿竹笋的自然控制作用,增强台湾绿竹笋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3.4.2 营造绿竹笋园技术措施防治 对台湾绿竹笋园可冬季垦复,夏季除草,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优化绿竹笋园结构,科学施肥、给水,促进绿竹笋健壮生长,提高绿竹笋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和忍受能力。及时清理清除病、虫危害竹笋(枝叶秆)和老弱残竹,清除绿竹笋园内病虫源和传播源,改善绿竹笋园生态环境。

3.4.3 物理防治 (1)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如绿竹笋园内用黑光灯、高压泵、频振式诱杀灯等诱杀螟蛾、夜蛾类害虫等。(2)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进行诱杀。绿竹笋园内用糖醋液、性信息素、卤水或在麦麸皮、饼肥等食物中掺入适当的毒剂诱杀害虫。(3)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人为设置害虫潜伏条件引诱害虫潜伏或越冬,然后杀灭害虫。(4)利用害虫有爬上绿竹笋上危害的习性,设置阻隔带、阻隔环或毒环捕杀害虫。

3.4.4 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保护和利用螳螂、瓢虫、草蛉、蚂蚁、食蚜蝇、猎蝽、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及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害虫的卵、幼虫、蛹达到治虫和降低害虫危害的目的。(2)利用微生物治虫与防病。a)利用细菌防治:普遍应用苏云金杆菌(BT)等菌剂防治害虫。可采用绿竹笋园内喷霉喷粉方法。 b)利用真菌防治:应用白僵菌、绿僵菌、蚜霉菌等防治害虫。可采用绿竹笋园内喷雾喷粉方法,在温度适宜绿竹笋园中湿度较大时效果更好。c)利用病毒防治:利用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害虫。d)利用生物制剂防治:利用藜碱醇溶液、苦参素、苦楝素、鱼藤根、除虫菊素、双素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c)利用微生物治病:如用农用抗生素(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农抗120、华光霉素、农用链霉素等)抗菌剂(401、402)等微生物农药防治病害。(3)采用保护和招引食虫鸟,鸟类能捕食竹林中螟虫、舟蛾等害虫的成虫、幼虫。

收稿日期: 2013-12-24; 修回日期: 2014-03-10

作者简介: 黄德发,男,漳州市芗城永发果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电话: 13850524137

本 刊 声 明

本刊刊登的稿件,视为作者同意本刊对该文稿、图片拥有复制、汇编、发行及在网络、光盘等数字传媒上进行传播宣传的使用权。所付稿酬已包含上述使用费。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中国瓜菜》编辑部

配套品种 篇11

2013~2015年水稻新品种龙庆稻3号配套栽培技术项目共示范应用3.5万hm2, 其中2013年6 133.33hm2, 2014年1.1万hm2, 2015年1.79万hm2。2013年项目田平均产615.4kg/667m2, 比对照田增产45.2kg/667m2;2014年项目田平均产636.7kg/667m2, 比对照田增产53.5kg/667m2;2015年项目田平均产630.9kg/667m2, 比对照田增产49.8kg/667m2。项目田三年平均产630kg/667m2, 比对照田平均增产50.2kg/667m2, 总增产2 633.23万kg, 总增收7 899.69万元 (水稻价格按3.00元/kg计算) ,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科技进步点

2.1 品种优势

我们自2013年开始对水稻新品种龙庆稻3号进行试验、示范, 对其品种特点、产量等性状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特征特性:龙庆稻3号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7天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 300℃左右, 主茎11片叶, 株高90cm左右, 穗长16cm左右, 每穗粒数90粒左右, 千粒重27g左右。

2013年我们在庆安县平安镇和平村村进行了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试验选取龙庆稻3号、龙粳31、垦稻12和龙粳29四个品种, 其它生产因素均相同。试验结果如表1。

经过试验示范研究得出:水稻新品种龙庆稻3号与庆安县原主栽品种龙粳29、龙粳31和垦稻12相比, 抗倒伏性强, 活秆成熟, 空瘪率低, 丰产性能好, 产量高。

2.2 技术优势

2.2.1 应用智能催芽技术, 有效促进了苗均苗壮。利用大、小型机械、微电脑控制系统, 把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水分等条件设置成固定程序, 来进行大量的统一催芽的技术。智能催芽分小型催芽机和大型催芽基地两种类型, 小型催芽机每次催芽1 000~2000kg, 大型智能催芽每次催芽15 000~30 000kg。种子集中后, 统一晒种, 统一测定发芽率, 设置浸种水温12℃, 时间7天, 破胸水温32℃, 时间12h, 催芽温度25℃, 时间12h。晾种温度10℃, 时间1~3天。智能催芽模式下, 催出的稻芽标准整齐一致, 芽长2mm以内。低温浸种让种子充分吸足了水分, 适温催芽有利保护了酶的活性, 在寒地旱育苗的环境中, 有效促进了出苗整齐和壮苗。

调查结果表明, 智能催芽车间催芽和小型催芽机催芽育出的秧苗整齐均匀, 为培育壮苗打下了基础。而传统催芽育出的秧苗, 大小不一, 整齐度差, 出现严重二类、三类苗。

2.2.2 应用毯式盘育秧技术, 增加有效分蘖数。应用毯式钵体盘育秧技术缩短缓苗时间, 及时进入分蘖期, 延长有效分蘖期, 增加有效分蘖数, 增加有效穗数, 为高产奠定基础。

毯式钵体盘育秧是一个新型物化技术, 毯式育秧盘底部有1cm深是独立分离的小钵体, 上部是1cm不分离的平土层, 秧苗根系一部分在底部的小钵体里盘旋生长, 一部分在上部平行生长, 相互交织, 起苗时, 根系交错如毯, 因此得名毯式盘。插秧时, 盘在小钵体里的螺旋根系, 在分苗时不易受到伤害而完整的插到本田, 从而使缓苗时间显著缩短, 温度适宜时, 插秧第二天便生出新根, 一天就进入返青期, 迅速开始分蘖, 比普通秧盘的秧苗要提前分蘖3~5天, 增加了一个早期分蘖, 奠定了高产的基础。

从物候期来看, 毯式盘返青期和分蘖期比普通盘提前, 返青期提前4天, 分蘖期提前7天。毯式盘育出的秧苗插秧后提早进入返青期, 及时进入分蘖期, 有效延长了有效分蘖期, 增加了有效分蘖数, 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2.2.3 应用机械插秧技术, 缩短插秧期, 节本增效。应用机械插秧速度快, 能有效缩短插秧期, 降低插秧成本, 提高插秧效率, 实现秧苗插在高产插秧期, 为秋季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机插秧与手插秧测产结果分析得出, 在相同条件下, 机械插秧深浅一致, 提高了分蘖率, 相对增加了产量, 机械插秧比手工插秧平均增产45.7kg/667m2, 增收137.10元/667m2 (稻谷按3.00元/kg计算) 。而且机械插秧成本低于人工插秧, 应用机插秧既节本又增效。

2.2.4 应用科学施肥技术, 提升肥料利用率, 节本增效。应用科学施肥技术, 减少肥料施用量, 提升肥料利用率。总体原则是水稻本田施肥实行降氮肥、稳磷肥、增钾肥, 重视后期施肥。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配方施肥的处理田较常规对照田增产46.7kg/667m2, 增幅8.0%。而且处理田的施肥量少于对照田, 肥料成本低, 产量高, 增收效益显著 (见表2) 。

摘要:通过对水稻新品种龙庆稻3号栽培各单项技术的逐项研究, 形成了完美的配套栽培技术, 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 增加了水稻种植户的收入,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龙庆稻3号,配套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秋菊, 李明贤, 迟力勇, 等.优质水稻新品种龙庆稻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2010, (4) :129-130.

【配套品种】推荐阅读:

机具配套07-19

配套模式05-21

配套方案05-31

配套养殖06-09

金融配套06-20

生产配套07-09

教育配套07-29

配套加工08-08

配套改进08-09

配套制度08-18

上一篇:竞争合作下一篇:经济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