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物流

2024-09-10

配套物流(共3篇)

配套物流 篇1

长期以来, 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管理体制混乱, 设备陈旧, 损失率大、效率低, 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形成了“瓶颈”, 制约了物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 我国已有超过6000家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发展呈现下列四大态势:方向发展纵深化、细分化;支付、物流系统完善化;服务外延化等。而配套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服务, 需要从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进行理念创新;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进行功能创新;由实物流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实行服务模式创新;在相关人才培养上探索新路。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实践来看, 如, 阿里巴巴、博库书城等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鼠标+水泥”之路。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物流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 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1. 物流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利用电子商务, 消费者只要通过网上点击购物, 就可以完成商流过程, 但是商品和服务使用价值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实现。某一个企业单独开展电子商务网上活动, 是难以独立建立配送网络体系的, 只有建立和发展整个社会的现代配送网络体系, 有效地解决社会物资流动, 才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物流的发展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保证。

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 物流实际上充当着商流后续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没有物流作保证, 电子商务给供需双方带来的便捷等于零。由于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是不受地域限制的, 那么对企业来说,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商品送到顾客手中, 是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此而言, 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

对于涉足电子商务的生产企业, 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之后, 配送的成本过高、速度过慢, 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低成本转移服务, 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3. 电子商务正在改造物流。

首先, 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物流就是送货和库存的观念。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运动空间。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物流活动时, 物流的多项职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通过组合, 寻求物流的合理化, 达到费用最少、距离最短、效率最高的目的。

其次, 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的运作环节和方式。传统的物流活动从属于商流, 物流的运动方式伴随商流而运转。电子商务状态下, 物流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 通过网络上信息传递, 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适时控制调整, 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实现柔性管理。

电子商务改变着物流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缩短了最终用户与生产厂家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 使客户直接在网上面对供应商并提出个性化要求。同时, 由于网上时空的零距离特点, 使企业交货速度的压力变大。因此, 物流系统中的港口、车站、配送中心、运输线路等设施的布局、结构和任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4. 电子商务和物流相辅相成。

对企业发展而言, 电子商务和物流, 二者一个都不能少, 尤其对一些处于具有技术、资金密集特点行业的企业, 如果能使二者得到整合, 并加以协调发展, 不仅会直接获利, 而且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高效低耗的配送体系, 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

(二)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物流模式面临的问题

1. 物流时间过长。

在货物运输中, 运输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同时, 散装、集装运输技术未得到普及, 装卸效率低, 城市内运输道路面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适应, 车辆运输速度下降,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减缓了物流速度。

2. 物流费用较高。

通过调查显示, 有的生产企业原料供应物流占采购成本的平均比例为5.4%, 销售物流占销售额的比例为7.74%, 商业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为1%, 物流业总体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 已超过40%,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 物流效率较低。

物流系统运转效率, 主要反映在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三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 代表着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电子商务有利于物流信息化的建立, 通过信息共享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因此, 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两者有机结合, 使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业向多功能、优质服务、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

(三) 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问题

1. 物流业发展缓慢, 满足不了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需要。

每到过年过节, 因物流服务跟不上而导致的快递“爆仓”现象成为广西排在第一位的消费投诉。

2. 商业环境相对落后, 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省市没有集中的仓储配送中心, 使共同配送、专业化配送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制约着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3.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滞后的物流服务体系以及网络体系, 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新物流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4. 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尚待完善。

物流涉及公、铁、水、管、航多种运输方式, 行业发展跨越地区、跨部门, 需要统一化、标准化从而实现电商配送过程各环节的无缝链接。没有一部专门的物流法规及电子商务法规, 极大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 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方面专业人才缺乏, 配套电子商务运作物流项目的针对性课程很少。

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

6. 物流网营业点、配送中心不健全, 很多地方没有营业网点。

由于现在电脑的普及, 网购的流行, 农村、城镇的网民也开始网购, 但是物流配送变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现代物流应对电子商务的配套措施

(一) 现代物流服务的理念创新

物流企业要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特别是在配送服务上的优势, 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一对一服务。如, 海格物流以创新服务理念在业内崛起。近年来, 海格物流在服务模式创新上突然提速, 以其提供的“粤港沪一站式物流”、“Milkrun”、“危险品运输”和“物流信息技术”等特设案例吸引了包括沃尔玛等全球500强企业基业内极大的关注。海格物流赢得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奖的关键就在于“现代物流战略思想与现代信息化手段融合形成的合力”。

1. 物流由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传统物流服务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对于服务商而言没有服务差异, 导致收益上也没有差异。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现代物流服务则在基本功能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出增值服务, 以一对一解决方案应对电子商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确定物流外包领域时, 首先选择运输、仓储、配送等非核心业务, 然后逐步延伸到可能涉及售后支持等核心业务。最终, 随着第三方物流深入合作, 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 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系统化物流。

2. 物流由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

物流服务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 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 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 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为电子商务提供有效支撑。因此, 在开发物流项目时, 要重在业务流程再造、供应商协调、CRM等管理层面的服务上下功夫, 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 应借鉴日本经验, 制定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 使物流企业运作过程有章可循, 则在物流发展过程中不用受到各种本不该有的限制, 以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3. 由实物流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 就是“用信息替代库存”。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 提高物流速度和效率, 带动物流配送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现代物流用现代的知识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 成为集运输、仓储管理、品流通加工、配送、客户服务以及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

(二)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对策

1. 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

配送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产物, 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活动, 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要使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中心环节和最终目的。配送中心是集货中心、信息中心、散货中心的统一。因此,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运作应面向配送, 面向市场, 面向客户。此外, 组建区域型仓储中心, 改变单一的送货的观念, 利用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对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可以达到双赢。

2. 电子物流。

电子物流 (E-Logistics) 也可称为物流电子化或物流信息化, 它是指利用电子化的手段, 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 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电子物流的目的就是通过物流组织、交易、服务、管理方式的电子化, 使物流商务活动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 以实现物流的速度、安全、可靠、低费用。

3. 促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

传统的物流活动在制造商向最终客户传递商品的运作过程中, 都是以商流活动为中心, 而在电子商务方式下, 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 信息改变了物流的运动方向和运作方式。电子商务下配送呈现如下特点: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

在网络物流系统中, 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物流设施或者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处理能力, 而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调度, 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软系统。推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 将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结合, 将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 提升物流业实力从而为电子商务交易最终实现提供物流保证。

(三) 培养电子商务与物流运作复合型人才

据有关统计显示, 我国物流人才中, 特别是第四方物流规划人才, 物流项目设计与推广人员紧缺。既懂电子商务同时又具备物流运营专业知识的人才基本没有。到2012年, 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达20万~30万人, 而具备两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数量更是庞大。

(四) 借鉴国外电子物流解决方案

可以借鉴美国式物流中央化, 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从整体上统一规划物流管理。也可借鉴日本式高效配送中心, 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物流成本最小的效果。如, 运用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代理, 即TPL, 由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

三、结语

电子商务和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 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电子商务的兴起, 对传统物流组织产生极大影响。电子商务物流趋势是主流, 但是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以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运作, 还是传统的物流服务方式。在现有的情况下, 电子商务与物流缺一不可, 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要通过服务理念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促进物流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参考文献

[1]靳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胡建波.供应链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3]丛书编委会.电子商务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配套物流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下午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胡夏超,是世博物流物业管理中心一名普通的前台客服员,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迎世博、讲礼仪,优质配套服务地产》。在开始演讲之前,本人先要申明:以下之言论仅代表胡夏超所扮演的演讲人之观点,不代表胡

夏超本人之观点。

论点针对标题“迎世博、讲礼仪,优质配套服务地产”,本人的理解为:“迎世博、讲礼仪”是契机,“优质配套服务地产”为目标。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天地人,《孟子·公孙丑下》有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可理解为机遇或是气候条件,地利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则是人心所向。在古代,天时地利人和往往也是军事较量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百万大军,就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那么在现代,我们如何让优质配套服务地产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呢?本人认为还是“天时地利人和”,而现阶段就是这样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契机,其理由有三:

一、五年一度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这是天时。

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是地利。

三、上海招商局物业作为为数不多的上海世博会指定物业服务提供商,不仅在业内彰显了公司自身的品牌地位及优势,也使公司部分人员能有幸进驻世博会现场。在为世界各地来宾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物业服务水平(特别是接待礼仪方面),这是人和。

配套物流 篇3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机制下竞争方式的推进, 物流已经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在物流经济产业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也是构建物流经济带, 拓宽物流经济空间的主要举措。校企合作作为现代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 破解职业院校软硬件资源整合难题的有效途径, 从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与实践中, 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 融入改革理念, 创新教学体制, 缓解技术教育资金不足的有效手段, 更能够从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综合效益上获取理想的目标。

一、校企合作模式及浅层次合作的弊端分析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 旨在从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整合上, 从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市场化需求上进行深化融合, 破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瓶颈问题, 也为企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质量在于合作性育人, 尤其是从深化教育改革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在深入发展进程中, 其模式是多元化的, 其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用校企联合方式来办学。衡阳技师学院经常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 2014年一年讲座达5人次;还聘请了行业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3部。对于企业来说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生产目标, 而学校教育则以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本。企业派驻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人才教育中, 特别是学校师资与企业的合作, 从定岗进修或共同参与课题中来促进知识技能的融合, 发挥各自的人才优势和技术实力, 进而为增强学校人才的实践性, 提升学校人才就业率创造了条件。二是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衡阳技师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再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 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实践中, 然后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 这种工学交替理论的深入, 就是从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企业岗位实践中来认识理论, 应用理论, 促进校企双方对育人目标的完成。企业可以从岗位人才需求上提出“预订”, 而学校在学科设置及教学组织上进行针对性培养, 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环节来保障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率。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方式, 通过具体合同的签订, 从校企双方资源整合上来凸显职业学校科研与教学能力, 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多方融合, 有助于让学生从进校门到进岗位一站式完成。该校物流专业与上海利丰物流、新邦物流、佳吉快运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每年订单班毕业的学生都顺利进入实习工资岗位, 学生企业反映都非常好。这种模式从教学实效性上能够保障学生就业, 也基本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尽管校企合作模式多元化, 但就其内涵及合作层次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多种弊端亟需要加以改善。一是对于合作机制及人才培养长远目标缺乏保障。特别是从企业短视行为的普遍存在, 对于政府财政或政策的支持上, 一些企业缺乏难以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上加以调整的思维。企业都是已利益为中心, 学校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之间时间漫长, 收效甚微, 企业并不是特别愿意对学校的教育做过多的投入。二是校企合作上企业参与度普遍不够, 特别是对于学校来说, 在适应市场、转变办学理念上, 多数学校主动发起校企合作, 而企业响应度或参与动力不够, 也影响了校企合作成效的取得。三是校企合作中双方自身因素影响较大, 特别是在顺应企业人才需求上, 学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优化, 来凸显职业教育专业性和适应性, 而在学生毕业后对企业需求又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有力保障, 加剧了校企人才培养矛盾。四是院校自身科研能力不够也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

二、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在校企合作中的运用

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的支撑, 特别是对于物流资源和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来说, 要从区域间、部门间的合作中来优化物流设施及资源的整合, 促进物流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阶段性的, 对于联合与互动需要从多方面的来加以改善和保障。

(一) 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必要性研究

发展现代物流业, 注重对物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特别是从校企合作中强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 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销售及再生资源的有效回收。可见, 在培养物流企业运输配套设施专业人才中, 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 着力从物流枢纽中心上来优化交通运输业、搭建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与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 凸显物流运输效率和整体优势。如加大对高速路网的建设, 完善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实现省际间各类路网的有效互补, 强化枢纽衔接与集疏运配套, 发挥运输配套一体化管理合力。注重信息技术在运输配套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从城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合中促进各主体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如针对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更新与升级, 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极力解决运输工具的调度, 防范交通运输堵塞, 降低交通运输“三废”的治理。

(二) 以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建设为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物流运输配套设施是构建现代物流格局的重要环节, 在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上, 要积极从物流技术入手, 构建利益共享, 凸显“产学研”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局面。在师资教学上, 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的优化, 特别从教师参与物流企业实践, 从企业岗位技能上来优化知识体系, 增强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如做好物流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高效的物流配套配送网络, 强化城市群间可达度。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 特别是从物流业技能实训和实习上, 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如利用实训来加大对校企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注重实践知识讲座的开展, 增进校企人才的流动, 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提升合作成效

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需要将各实训工作纳入课程教学与改革中, 教师要从校企合作中做好帮扶引领工作, 切实从运输配套设施的运用中增进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物流科研实践中, 从企业物流到供应链物流, 强化对协同理念的贯穿, 促进物流产业各环节、各子系统间的合理化运作。如结合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实际, 从合作上鼓励企业对技术服务、营销服务、检验测试、材料零配件等设备的维修、运输和金融服务工作, 优化各产业集群配套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注重物流产业中介机构的引导, 从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上, 强化场地、资金、人才的培训。

三、结语

总之,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体系的构建关键要从实训中强化与企业的关联, 并能够从物流学科特点中, 发挥平台优势, 破解教与学的矛盾, 从深化校企合作层次上推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物流以其多学科交叉而成为新兴的专业, 特别是在物流系统资源配置、物流产业运行协作上, 从物流企业与相关人员、设备、物料、信息等构成要素中来科学规划与实施, 来促进物流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模式, 在物流专业教育实践中, 强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 凸显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文章将以衡阳技师学院物流专业发展为例, 从物流运输配套实践中来探讨其发展方向及改革路径。

关键词:衡阳技师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运输配套设施,教改模式,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应龙, 刘娟, 张玉华, 张咏梅.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的建立——以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09) .

[2]占挺.GZ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与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配套物流】推荐阅读:

机具配套07-19

配套模式05-21

配套方案05-31

配套养殖06-09

金融配套06-20

生产配套07-09

教育配套07-29

配套加工08-08

配套改进08-09

配套制度08-18

上一篇:创客模式下一篇:企业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