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政策解读

2024-07-07

配套政策解读(精选8篇)

配套政策解读 篇1

2016两会学习心得――完善“二孩政策” 的配套政策

备受瞩目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开幕,我认真收听、收看“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每一年,这份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瞩目。而今年具有如此高“含金量”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不同的亮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亮点之一的是完善“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

李克强总理提到要继续完善“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二孩政策”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新政策已经落地,克强总理强调加强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有助于政策的落地。如果不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就会影响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问题。若干年以后,人口短版孕育的危机就会更明显,所以现在必须抓紧,真正要落实到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于优化人口结构意义重大,关键是政策要落实,配套要跟上”,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胡娅莉、阚延静两位代表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二孩”话题。她们表示,伴随“放开二孩”而来的高龄产妇多、危险病例多现象,已经给本就紧张的儿科产科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政策、人才方面的瓶颈亟待解决。,符合两孩生育政策的已婚育龄妇女中35岁以上的比例约占60%。“高龄产妇”特殊的医护要求,直接导致妇产和儿科床位以及医护人员供不应求,对产前筛查与诊断、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专项技术服务需求大幅增加。此外,高龄妇女怀孕分娩,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部分地区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抬升趋势,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临床上,生育二孩产妇中,头胎实施剖宫产的占到50%,有的地方比例更高”,延缓了产妇出院时间,占用更多医护资源,“比如凶险的前置胎盘剖宫术,一台手术要上20多个医护人员”。

与巨大的需求相比,是“十三五”期间全省儿科产科资源的巨大缺口。按照测算,预测未来5年,全省年均增加14.4万人,至“十三五”期末,全省产科、儿科有效床位应分别增加至3万张和2.5万张,才能满足育龄妇女安全分娩需求。目前,全省产科和儿科床位缺口分别约为8000和6000张,产科儿科医生数量缺口分别达到1.5万人和1.2万人。此外,县级70%为妇幼保健所,未设住院床位,服务能力较弱。

“由于儿科产科工作脏苦累,风险高,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取消了儿科专业设置。”除了高等院校恢复相关专业设置,医院加强对专业医护人员培养之外,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责任落实,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健康发展。比如对照国家标准要求,对绝大多数县级机构进行改造建设或添置设施和装备。此外将妇幼保健机构以及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建设纳入江苏省“十三五”建设规划,启动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配套政策解读 篇2

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现阶段, 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如江西省吉水县有18个乡镇, 249个村委会, 2297个村小组, 耕地面积38823公顷, 全县人口47万。到2009年, 农机总动力为63万千瓦, 农机具10万多台套。农机维修网点120多个, 农机维修人员1000多人。据此, 还有220多个村委会没有农机维修网点。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乡镇, 在交通不方便的乡镇村, 有的农机总动力达10000-20000千瓦, 各种农机具1000台以上, 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一旦出现故障, 农民要跑到几十里路的圩镇去修理, 有的甚至需要到县城修理。由于有的村没有农机维修点, 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同时, 缺乏修理技术, 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农机维修点, 修理设备简单且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四无”, 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维修场地, 无量具, 无拆装专用工具。有的人修理“本领”就是拆换零配件。有些农机经他们“动手术”后, 照旧毛病百出。造成农民机手多花钱, 农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此外, 无水稻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维修网点及维修人才。有些地方从县到乡镇都没有插秧机和收割机的专业维修点, 没有专业维修人员。插秧机和收割机厂家的“三包”服务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给农民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造成极大不方便。

农机维修业是促进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与农机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机化发展规划, 从而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人员培训工作同等对待。每年的培训工作任务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基于目前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的迅猛发展之势, 加上前几年农民购买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的维修的高峰期即将到来, 农机管理部门可与厂家联合, 加强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人员的培训, 尽早解决县乡村无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点以及无专业维修人员的问题。

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要做到农机大修不出乡镇, 小修不出村。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 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 即农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建立一个农机维修网点, 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 确保农机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在5-10公里内比较合适。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柴油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维修质量标准以及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 以便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农机主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 履行职责,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审定、修理工考核、维修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工作。转变工作观念, 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加强机耕道路建设

目前农村机耕道路存在无人管理、路况差的问题。据了解, 在一些乡镇村, 原先兴修的一些机耕道路, 由于管理和养护维修不明确而造成机耕道路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无人养护维修、路况差的现象。同时, 农村机耕道路缺少资金、无法兴修和养护。兴修和养护机耕道路的资金得不到落实, 需要兴修的机耕道路无法动工兴修, 需要养护的机耕道路无法养护, 使原有的机耕道路日益损坏。此外, 机耕道路建设不标准、不规范, 存在农机事故隐患。农机事故隐患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

为了确保农机能顺利下田作业, 应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9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该促进法赋予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应把“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制定管理法规, 依法管理。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 地方政府应制定《机耕道路建设和管理办法》, 明确农村机耕道路的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使机耕道路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 还要制定机耕道路建设规划、申报验收、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程序和要求, 确保机耕道路建设顺利进行。

机耕道路的建设做到四个结合。在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中要实行统一领导、精心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兴修和养护相结合的原则。为落实机耕道路建设的资金, 要做到“机耕道路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 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 与村村通公路建设项目相结合,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步伐。

制定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技术规范。农村机耕道路是乡镇村既可供简易农用机动车行驶, 又可供各种农业机械行走的农村道路。它包括村组道路和田间道路。如果按国家公路建设技术标准来建设机耕道路, 资金花费大, 不现实。因此, 要因地制宜, 科学指导, 珍惜财力, 节约土地资源。

提高农机基建与技术水平

近几年, 各种农业机械发展迅速, 但农机停放场、库棚缺乏。有的农机手用完后, 把农机放在屋檐下, 有的放在院子里, 有的一年四季都露天停放。经过一年四季折磨后, 农机的机件锈蚀, 油漆脱落, 发动机冻裂……农机“患病”在身, 技术状态变差, 事故隐患增多, 怎能正常工作?将严重地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以后的农业生产, 造成经济损失。

加快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 农机手要提高农机停放保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机械长年不停地为机手工作, 为机手发家致富而效劳, 应该给它们做个“窝”。让它们白天为机手工作, 晚上在温暖的“窝”中歇息, 加上机手对它们精心维护保养, 使它“身强力壮”, 技术状态良好。有条件的地方, 应结合新农村建设, 改建新房的机会, 把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列入其中的内容。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地方, 农机手也可临时搭建一个简易棚或用塑料布等遮盖机具, 只要能抵挡风雨烈日、霜雪就可以了。

农机主管部门要派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入户, 向农机手宣传农机停放保管的重要意义, 指导农机手做好农机停放保管工作。

推进农机供油点建设

90年代中期以前, 农民购柴油不出乡镇, 有的不出村, 给农机用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后来, 经过“成品油市场的整顿”, 乡镇的农机供油点都被取消。现在的加油站都建在国道、省道旁, 建在县道旁的也不多。近几年来,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 农民纷纷购置农机从事粮食生产, 各种农业机械涌入千家万户。但是, 农机需要用油, 农民来回跑二三十里去购买, 有的甚至更远, 农民购油十分不便, 不仅耽误农时, 还要添置盛油的油桶存油, 增加开支。同时, 安全运油和用油的知识缺乏, 容易引发事故。有的农民叹气的说:购农机容易买油难。

配套政策解读 篇3

摘 要:今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出生率的增加,人口结构的优化,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大多数家庭不愿响应国家二胎的号召,其原因是孩子抚养成本的增加,而赡养老人的压力过重,当年的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恰巧是如今的适育夫妇。所以,双重压力使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这对此项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对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建议,旨在使“全面二孩”政策达到应有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政策调整;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 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45-2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渐进的政策调整。我国因解决紧张的人口压力问题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标志着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始,号召中国家庭“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12月4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新宪法,规定国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法律义务。由此,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大量出现。当时,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计划生育政策也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2 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的原因探析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30多年在抑制人口快速增长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没有因过于膨胀的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末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3.68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5.21‰。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属于“少子化”的国家,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同时,我国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达到了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新标准的临界值,开始引起国家重视。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我国今年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通过调控人口出生率调整我国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危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究竟抚养孩子的成本有多高使适龄生育夫妇放弃了生二胎?主要是源于以下6个方面:

2.1 孩子教育费用高昂

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为关心的,因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暂且不将九年义务教育列入考虑范畴,单单是孩子的学前教育就十分令家长困扰。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稀缺,虽然有足够的学前教育学校,但是师资力量较强的学前教育紧缺,加上家长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优质学前教育十分昂贵,这成为渴望要二胎的父母最为担心的。

2.2 家庭生活成本增加

孩子出生不仅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也需要资金的付出,如奶粉、尿布、衣服等儿童用品。奶粉的质量令家长堪忧,购买国外奶粉成为多数家长的解决办法,进口奶粉需要付税款,价格较国内奶粉高出很多,成为家庭一笔不小的花销。儿童用品需要较高的品质才能保证质量安全,所以儿童用品价格较成人用品高出许多,许多想要二胎的父母不得不将此作为考虑因素。

2.3 赡养老人的压力大

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多为一对夫妇上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一个独生子女需要抚养,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成长到现在当年的独生子女正是现在二胎的适育夫妇,他们无兄弟姐妹帮助抚养老人,同时又要抚养孩子,虽然今年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十分宽裕的家庭,是不敢也没有经济能力再抚养一个孩子的。

2.4 住房问题

学区房是一个令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都辛辛苦苦赚钱买学区房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如果生二胎便要考虑此问题,因为幼儿逐渐增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难以获得,学区房因为较多的需求而价格上涨,令许多夫妇负担不起。而且,生二胎增加了家庭人口数量,需要更大的住房面积,中国的住房问题本来就十分困扰年轻的夫妇,如今生二胎大大加重适育夫妇的负担,使想要二胎的夫妇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准生证的不易办理

为了确保孩子合法出生,中国夫妇仍然需要得到政府发放的“计划生育服务证”,根据程序要求,准父母需要到居委会、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他们法定家乡的其他机构盖上十几个章,才能拿到准生证。所以,准生证的不易获取,也成为影响适育夫妇是否要二胎的一项考虑因素。

2.6 交通工具的不便

新生儿的出生虽然令一个家庭喜悦,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如出行的交通工具需要家长慎重选择。虽然私家车在中国家庭的拥有率持续上升,但是较多家庭还是负担不起私家车的。这时便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为我国人口总量多,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对于大多数考虑要二胎的适育夫妇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3 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是为帮助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如今,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政策又进行调整的目的是帮助遏制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只是出台“全面二胎”政策不能解决中国人口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因为赡养老人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便压在了一对独生子女夫妇上。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进行支持和帮助适育二胎的夫妇。对国家继“全面二孩”政策后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3.1 出台相应教育政策

当今的国家财政为了经济的发展,只有较少比重的财政资金用于教育,虽然教育的投资回报更高,但是具有滞后性,需要一定的时期后才能显现于经济发展上。并且,“全面二孩”政策需要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大多数学前教育达到优质水平,使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受教育公平。

3.2 保障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

如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甚至出现大陆居民到香港地区抢购奶粉的事件出现。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的质量不合格,易引发就医的患者增多,会增加医院的就诊人数,从而引发医院的就医资源紧缺,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并大大增加家庭的就医成本;药品的质量不达标,从而拖延患者及时医治,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儿童的疫苗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所以,国家应加大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惩罚力度,使得从根本上减少适育二胎夫妇的担忧。

3.3 加大医疗保险的力度

在中国,一场重病可能会使原本小康的家庭变得贫困。所以,使老人的医疗问题得到保障,便减少了一个家庭生二胎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加强药品的监管力度,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使需要赡养老人的适育夫妇减轻压力,有经济实力抚养两个孩子。

3.4 提供住房补助

国家不能较多的干预房价,市场应该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可以为生二胎家庭提供住房补助,使生二胎的家庭减少此方面的顾虑,并且可以减轻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的住房压力。

3.5 简化办理准生证的程序

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亟待提高,因为较为烦琐的行政程序,大大拉长了办理证件的时间,使得人们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政府在人们的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民服务,简化办理证件的程序,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3.6 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公共物品占有量十分少,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决定着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2020年实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2):47-53.

[2] 陈友华.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J].学海,2016(1):62-66.

配套政策解读 篇4

一、政策集中学习

最近国家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出台一系列宏观性意见和配套措施,其中与人员安置和生产劳动组织有关的政策要点如下:

(一)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

要点:提出了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其中专门对职工安置工作提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把职工安置作为重中之重。

1.保障职工利益,安置方案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2.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转岗培训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由失业保险支付稳岗补贴。

3.实行内部退养,发放生活费,不再缴纳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

4.依法依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593号)

要点:自2016年开始,全国所有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即按照现有合规产能的0.84核减。同时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保证职工正常节假日休假休息。

(三)人社部《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32号

要点:强调在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框架内,用市场办法,解决人员安置问题。

1.支持企业内部分流。一是开展转岗培训,政府给予培训补贴;二是企业开展双创和多种经营,采取灵活工时稳定现有岗位,不裁员或少裁员,政府给予稳岗补贴。目前,公司权属单位中,2016年的稳岗补贴,大部分单位已申领到位。

2.对不能安置离开企业的职工由政府进行再就业帮扶,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政策支持,组织跨地区劳务输出,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

3.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发放生活费,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内退人员所在单位破产的,可以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或预留社会保险费和生活费。内退人员在企业职工安置方案通过时一次性确定。

4.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托底,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

5.强调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企业合并分立的,职工工龄连续计算,实行内部退养和转岗安置的,变更劳动合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6.对企业拖欠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退养费用、经济补偿金等,应由企业或所属集团公司等筹集资金解决。中央财政设专项奖补资金。专项奖补资金结合地方和中央企业任务完成情况(与产能挂钩)、需安置人数、困难程度等因素,进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统筹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安置工作。

(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6】118号)

【略】

(五)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土资规【2016】3号)

【略】

(六)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安监管四【2016】38号)

要点:1.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即按照现有合规产能的0.84(276除以330)取整数核减。

2.做好节假日停产和恢复生产的安全工作。煤炭企业要建立停产企业和复工的管理制度,制定恢复生产的方案和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做好应急值守、安全调度和恢复生产前的检查工作。停产期间保证正常的通风、排水,保证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安排瓦检员正常巡查。恢复生产前,必须安排人员对通风等主要生产系统、采掘地点、机电硐室和关键岗位进行检查,消除隐患。

(七)国家煤监局《关于全国煤矿生产能力重新确定工作部署会议精神》

要点:

1.解读了276天工作日的由来:全年365天-11个法定节假日-78个休息日(全年52周,每周运行1天半休息);

2.按照矿井生产能力核减而不是按照企业或者集团的产量核减;

3.即将开展两个专项行动,一是督查276天确定产能和按照备案工作日制度组织生产的情况,二是6月份开始各省煤监系统超能力生产专项检查;

4.2016年生产天数前4个月按照原生产能力和330个工作日考核,从5月1日起开始按照重新确认的产能和276个工作日考核。

二、工作措施

(一)跟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加强研读,借鉴同行好的做法,出台《瘦身减负工作实施意见》,对内部退养、创新创业、人员分流问题进行规范。

(二)完善内部两级劳动力市场办法,建立人力资源配置平台,在权属企业间灵活调配人员。

(三)化解产能矿井输出人员统一按借用关系管理,出台《集团公司借用人员管理办法》,规范原劳务输入输出单位的用工机制。

配套政策解读 篇5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配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要舍得给好政策,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

工业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并作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贵州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配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调整与完善已迫在眉睫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

当前我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进程滞后全国15年左右。“十一五”期间,贵州工业年均增速为11.6%,2009年为10.2%,在西部处于末位,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排全国倒数第6位。工业发展的相对落后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也影响了全省人均GDP的提高。2009年,我省GDP占全国总量的1.16%,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总量的0.93%。以上这些数字说明,贵州的工业还是落后的工业。从省内外发展经验看,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走“工业强省”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宏观政策形势严峻。一方面,我省掉在国家政策的空档之中,既没有享受到沿海沿边的特殊政策,也没有享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老政策和新政策。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实施了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广西、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条条都有含金量,并附带许多支持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意见,又把我省部分地区划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我省工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我省要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 5倍,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至3位”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配套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配套政策不完善的三种表现

国家政策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尽管是一种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在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进行微调,但这对于经济总量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贵州来说,对工业投资较快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将会增大。

产业政策的限制。2008年7月,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该区划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类共216个功能区。国家将根据全国功能区划分,制定相应的以区域产业分工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对于处于“生态调节”功能区省份的产业结构将作出一系列限制。实际上,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并列出淘汰类、限制类和鼓励类产业目录。以高污染、高耗能为标志的重化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将受到限制或禁止,而贵州仍然是以重化工和有色冶炼等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省内相关政策尚未配套完善。虽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随之也制定了相应的《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支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配套文件,但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土地、人才、环保等配套政策。尤其是支持工业强省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当前贵州投融资渠道单一,机制不活,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没有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投资方式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以至投资增长速度在全国,特别是在西部省区一直居后。2001年至2009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为21.4%,分别低于全国和西部1.2和3.2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全国工业投资增长平均速度为25%,周边省份中,四川为46.4%、湖南为36.8%、重庆为31.7%、广西为30%、云南为18.8%,而我省仅为14.9%。

创新措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针对贵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省份的经验,要实施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配套完善好以下政策措施。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现阶段,我省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无论在财政上还是在项目建设上,争取国家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要争取国家对贵州实行差别性的产业政策。如,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虽然属于高耗能行业,在全国来看存在过剩,需要限制发展。但是对贵州这样的西部落后省份来讲,这类产业是符合地区要素禀赋优势的,仍然具有扩大规模的空间,并且这类产业的发展也是由工业化初期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应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差别性产业政策,在产品结构、节能减排等方面降低准入标准,支持贵州实现资源就地加工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继续争取国资委、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工信部、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加强与央企对接。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离不开中央企业的力量,要抓住国家出台的鼓励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提高集团控制力等政策机遇,加强与中央企业联姻。特别是要利用好国防科技工业和“三线建设”的基础,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军促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发展壮大贵州在西部乃至全国有突出地位的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

抓紧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产业政策的整体性、协调性出发,统筹规划和协调现有的工业强省政策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促使工业与其它产业共同构成高效运作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压缩传统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规模,逐步降低这些产业在支柱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出台相关的支持资源深加工的配套政策,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实现由“卖资源”向“卖加工产品”的转变,使产业链沿着“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相关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金融部门要及时出台利用民间资金和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政策;国土部门要出台利用存量土地,集中保证大项目和重点工业园区的土地,实行工业用地耕地占用指标和土地整理指标跨地区调剂的政策;组织人事部门要出台有利于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等。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仅要有好的政策、好的举措,更需要有好的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运作方式。

应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对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完善运行机制,明确组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职能,建立完善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解决好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和力量分散的问题,统筹好项目建设、技术开发、园区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各项工作,形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整体合力。要加强舆论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宣传,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让人们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工业的发展。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利用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及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等,建立专项资金,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加大对重点领域内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推动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合理调整。

鼓励金融机构对优势工业企业实行综合授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

配套政策解读 篇6

试点政策研究报告

遵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课题组

根据省重大问题调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明确各市(州)党委、省直有关部门开展省委2012年度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工作方案》(黔调研„2012‟5号)精神,我市承担了省委2012年度重大问题调研课题——加快推进遵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研究。市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课题组,制定了调研工作方案,开展了系统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遵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与启示

自2008年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中共遵义市委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的指导意见》(遵发„2008‟14号)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农村户籍制度、城乡公共财政制度“六个创新”为主题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先后在全市选择了9个试点镇进行改革试验,市财政共安排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施改革试验项目28个,撬动地方政府和拉动民间资金3.8亿多元,形成了“三资转换”、“村庄城镇化”、“村民组改居”、“信用工程”等一批改革试验的制度性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出了积极有益探索。

(一)坚持城乡规划统领,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各试点镇坚持城乡一体发展理念,科学编制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一系列规划,通过四年多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仁怀市茅台镇实施“中(枢)茅(台)互动”,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实施了“三大统筹区”,即服务国酒茅台,打造优美环境统筹区;依托优势产业,富裕城乡居民统筹区;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改善民生统筹区。遵义县龙坑镇以融入中心城区为方向,大力推进三化互动,形成了以和平、龙泉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以保利未来城等城市综合体开发、龙坑果蔬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共青湖旅游会展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以金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余庆县松烟镇以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为依托,以发展微型企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两公里半径社区服务圈”。

(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一是规范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各试点单位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奖励办法等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审查、签订合同、公示、备案、纠纷调处等制度,统一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大力推动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使农村生产方式向组织化、规模化、企业化转变。如湄潭县制定了《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试行)》、《湄潭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方案(试行)》和《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暂行办法》,从资金奖励、财税优惠、临时用地优惠等方面,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二是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着力破解“农村发展无钱、城镇建设无地”困境。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村通过增减挂钩集中农民居住,将节约的土地指标挂牌出让,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问题。同时,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增加农民分红收益。2011年,全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132.5亩,除安置区预留用地20亩外,为城镇建设提供112.5亩建设用地指标,按每亩33350元标准补助农户,项目区农户增收441.88万元,有效解决了“城镇建设无地”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三是循序渐进实施村庄城镇化,着力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滞后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整合各类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实现城乡空间融合、设施共享、功能互补。如余庆县松烟镇通过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引导农民离土进镇就近就业创业,保持农民原有土地、房屋宅基地等权利和利益不变,使之同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工业园区化、管理社区化、就业本地化。

(三)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一是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三资转换”。组建农村资产评估委员会,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和宅基地、茶园以及农村实物权“四权”的确权、登记、颁证,通过产权的流转、抵押贷款和市场交易,把农村“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和资本,发挥市场配置农村资源要素的基础作用,又一次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市“三资转换”实践,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的普遍认同,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凤冈县召开专题会议,2012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市推广“三资转换”改革试验经验。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大力实施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创建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建立授信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定期考核,动态授信,并适时调整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以适应“三农”融资需求为目标,创新金融产品,实行差别贷款利率、灵活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小额贷款产品,大大提升了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市已创建信用组4842个、信用村602个、信用镇56 个、信用县2个(凤冈县和余庆县)。通过“三资转换”和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大大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五)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体系。一是整合乡镇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水平。改革试点汇川区董公寺镇将乡镇职能机构集中整合为“两办三中心”,即党政办、社会管理办、财务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把社会事务办、国土、计生、林业、城建、公安等有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的部门集中到服务中心,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整合了公共服务人员,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把更多人力投入到服务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上来。余庆县松烟镇开展“三代”便民服务活动,即代收缴相关费用,代办相关证件,代销生产生活物资,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二是创新村民自治模式,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成立组议事会,加强对村民组内部事务管理;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村级公共事务的监督,增加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度,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透明度,改善了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和谐。三是重组城市社区,创新“城中村、城郊村”治理模式。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以村管城”、“城中村”等现状,通过“村改居”、“组改居”,解决原来村委会功能不适应城市管理和服务要求、集体资产权责不明等问题,改变过去为民作主、替民当家的运行方式,让农民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改革试点红花岗区长征镇在处理集体资产时,由村民大会决定,通过清产核资、量化入股、公司化经营,既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增加了群众财产性、经营性收入。

(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一是在中心城区近郊实施城乡融合社区。改革试点红花岗区长征镇通过实施“凉水城乡融合社区”项目建设,解决辖区内无房户、困难户、外来户的住房问题。遵义县龙坑镇探索出“一元管理,五项配套”户籍制度改革,即城乡户口一元登记,配套城乡土地承包权、计划生育、支农惠农政策、医疗保障、劳动就业政策,让农民户籍“农转非”后自愿选择享受城镇和农村户籍带来的相关权益。汇川区董公寺镇依托海螺水泥厂、物流、城市休闲旅游,实施“烂田扶贫搬迁工程”,将近郊高山地区的烂田村129户村民退宅还耕,整体搬迁到城市新区的拓展区集中居住,完善配套功能,建设“康居小区”。二是在县城城郊区依托产业发展推进村庄城镇化。改革试点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依托茶产业,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完善医院、学校、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推进“村庄城镇化”。湄潭县黄家坝镇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范土地流转,在官堰村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三是在县域中心镇中心村依托工业化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革试点仁怀市茅台镇以服务国酒茅台和服务白酒业为中心,将大量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由政府、企业、农民共建农村新型社区,配套供水、供电、排污、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卫生等公共设施,推进村庄城镇化。余庆县松烟镇以“失地农民安置园区”和“返乡民工创业园区”项目为载体,走“增减挂钩,乡镇统筹,集体开发”和“集体土地,社会投资,社区管理,农民产权”的路子。同时,在一些中心村将相邻的村寨、新农村示范点、群众聚居地整合组建农村新型社区。

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三化同步”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任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是一项独立的农村改革,也不是一项专门为解决“三农”问题而设计的改革,而是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综合配套改革的举措、系统推进城乡一元化发展,其根本任务就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三个集中”:即推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集中、农业产业向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基地)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村庄集中居住区)集中,这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设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时,必须把改革试验的内容与“三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放在“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大局上来谋划。

启示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环节。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问题,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中心环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农村集体土地分为耕地、建设用地和非利用土地,改革的重点是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保障农民对土地流转、经营、开发等过程中的各项收益。耕地流转,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耕地退出机制。建设用地,重在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相对不足和农村建设用地相对充足以及同质同价问题。非利用土地的开发,重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分配和开发方式的创新。征地制度改革,重在提高被征地农户的补偿标准、创新安置方式。

启示三:“三资转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农民拥有的资源(生产资料)主要是承包地、宅基地、农村房屋、林地等,要让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必须突破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使农民或农村集体拥有的“死”资源转化为“活”资产和“活”资本,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支持,畅通城乡资本流通渠道,鼓励城市工商业资本向农村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启示四: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点上试验、分步推进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方法。实践表明,影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点、城乡人口分布,而且还包括区域的地理地形、空间区位、地域文化等等。针对“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城市带小农村、小城市带大农村”等不同类型区域,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和举措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改革实践中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与此同时,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还必须统筹考虑改革成本风险、制度运行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等,在实践中必须采取系统谋划、点上试验、分步推进的方式推进。

启示五:党政主导、部门支持、群众参与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相关方的利益调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利益调整面最大的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改革只会停滞不前。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突破现行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党政主导和部门支持,改革也会停滞不前。因此,在设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时,必须坚持广大农民群众是改革的受益者、参与者、推动者的理念,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明确职能部门具体支持举措,允许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合力推进,方能及早实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破冰”之实效。

二、加快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构想 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遵义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省“十二五”规划提出“把遵义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积极制定遵义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方案”,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遵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可见,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又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立足全省发展实际,全力支持遵义在全省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集中、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村庄相对集中居住区集中“三个集中”为方向,把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分步推进,大胆探索、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点上试验、封闭运行、逐步推广,协调推进其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近期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示范,远期为西部内陆地区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代化道路探路子。

(二)主要目标。通过3—5年的改革试验试点,在突破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障碍上取得一批有实效、可操作、能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通过5—7年的时间,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对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趋于均等化,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协调性明显增强,——到2015年:在湄潭试验区、全省农村改革试点县、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集中实施一批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试验项目,其他综合改革配套推进,形成一批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试验成果,逐步在市域范围内推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和配套举措初步形成。

——到202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全域推进,改革试验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框架和举措更加完善和成熟,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批改革试验成果得到省委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一批改革试验成果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并力争一项或几项进入中央决策,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贡献。

(三)工作推进。总的工作架构是:省统筹、市推进、点试验。支持遵义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国家交给贵州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建议省委、省政府明确具体工作机构加以统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和协调,督促省直相关部门研究出台配套支持措施,指导遵义市具体抓好改革试验。遵义市具体抓好工作方案的起草和实施,具体指导试点单位抓好改革试验,及时研究、总结、提炼改革试验成果。试点镇及其所在县(区、市)集中抓好改革试验项目。

三、加快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任务

按照“全域遵义”的空间发展理念,以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村庄相对集中居住区集中为着力点,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城乡一体发展理念,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胆破除“三化”协调推进过程中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加快“三化”同步发展步伐。

(一)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产权明晰、用途管制”原则,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性流转机制,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总结提升农地流转经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科技化、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村耕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探索“以质抵量”方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平衡和集约节约。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和节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调剂,实现区域用地平衡。在符合土地利用规范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将集体建设用地以出租、出让、转让等形式发展中小微型企业,让农民享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探索非利用土地指标用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新机制。严格界定征收范围,提高征地标准,探索征地补偿市场化,创新被征土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开发未利用土地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新机制以及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折抵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新途径。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定耕地保护基金基金使用办法。

(二)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农村产权是农民变市民的原始资本和基本社会保障。在农村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改革创新,盘活农村资源,增强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开展农村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以户为单位颁发权属证书。建立市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县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服务中心),有条件的镇乡建立农村产权服务站(中心)。开展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出台农村产权评估办法。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办法,加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力度。放宽农村产权评估机构设立条件,出台支持社会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服务机构,鼓励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在依法依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参与农村产权服务。搭建政府融资平台,提供担保服务,化解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收储机制。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三)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破解当前面临的金融制度瓶颈已成当务之急。培育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加农村有效担保物种类,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深化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贷款管理机制。实现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重点支持涉农项目建设。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服务范围,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银保结合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开发服务农村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四)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支持县、乡适时调整行政区划。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与各级政府的关系。积极开展扩权强县工作,推进遵义县、绥阳县撤县设区,推进湄潭、桐梓撤县设市。加快推进乡镇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扩权强镇工作。稳步实施“村(组)改居”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四、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支持遵义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国家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需要省委、省政府从省级层面赋予遵义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权利,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出台支持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措施。配套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投入非常大,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省、市县改革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予以支持。遵义市要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实施好改革试验试点项目,及时研究、分析、评估、总结、提炼改革试验成果,为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省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遵义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支持遵义开展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按照国发2号文件精神,工作方案建议报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配套措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实施。遵义市要调整充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组建一支精干队伍全面抓好改革试验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建立定期听取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解决改革试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遵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改革试验工作。

3.加大政策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在遵义市先期试验试点范围内允许比照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省直相关部门在制定配套措施时要本着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点上试验、封闭运行的原则,大胆放权搞活,鼓励先行先试。

4.及时总结推广。建立改革试验成果评估制度,适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各改革试验成果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完善改革试验成果,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定期召开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讨会,扩大改革试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赵强社: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典型模式与路径反思 《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7期; 2. 党双忍:《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年4月第1版 3. 杨翼:《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重庆日报 4. 国家信息中心:《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城市模式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0年11月第一版 5. 徐同文:《城乡一化体制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4月第1版 6. 张占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年3月北京第1版 7. 程志强、潘晨光主编《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8. “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0 9. 王雪珍《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7 10. 党双忍《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 11.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12.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 13. 铁明太《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 14. 黄小晶,骆浩文,苏柱华《城乡发展比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 长:管 群 中共遵义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宋晓路 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戴贵兵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兴万 市政府副市长

赵命容 市政协副主席

黄天俊 市委副巡视员

成 员:龚永育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陆道宏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陈 鹤 市发改委副主任 骆 伟 市农委副主任 刘红梅 市财政局副局长 马 松 市公安局副局长 李兴义 市住建局副局长 樊春培 市银监局副局长

马林波 贵州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驻遵义办事处主任 祝荣富 市委政研室业务二科科长 王永东 市委政研室业务二科副科级干部

执 笔:祝荣富 王永东

配套政策解读 篇7

一、《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政策响应及落实情况

1.《配套政策》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情况

为落实《纲要》和《配套政策》在税收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2006—2007年,有关部委出台了9项实施细则(见表2),至此,国家层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形成了由《纲要》、《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组成的层层分解、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2007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部分实施细则的条款上升为法律条款,给予了保障。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规定。

近年来,国家层面还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配套文件,增强相关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有关实施细则(见表3)。

2. 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政策实施情况

《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相关财税政策的落实。一是做好政策宣传。科技部汇总梳理各部门制定出台的实施细则,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已出台的70多项细则,并在科技部网站开辟“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专栏,全面宣传介绍相关政策。科技部还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二是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科技部举办多期《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专题培训班,有2000余人次参加。组织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政策制定的有关人员,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地区进行政策宣讲。三是持续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评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评估中心连续5年对《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价。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科技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落实。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还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方面,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

相应地,各地方从政策宣传、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认真推进《纲要》和《配套政策》相关财税政策落实(见表4)。

3. 几项关键政策的落实情况

(1)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随着宣传培训工作的深入而提高。2012年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科技评估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421家企业中,表示“很熟悉”和“比较熟悉”该政策的分别占23%和47%,“不知道”该政策的仅为3%,较2010年度低2个百分点。

各地享受政策的企业户数和减免税额实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问卷调查显示,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占60%。2008—2011年各年度,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及减免税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家企业因享受该政策而减免的税额在120万~150万元之间。

东部地区政策落实力度大,发达省市表现突出。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来看,2011年度排前5位的省(区、市)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和深圳,共15360家,占总数的73%。从减免所得税额看,2011年度排前五位的省(区、市)为上海、江苏、深圳、北京和浙江,合计195.91亿元,占总数的61%。

(2)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绝大部分地区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优惠。截至2012年底,全国37个省(区、市)中,已有33家企业**享受到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曾申请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897家,占14%,实际享受了该政策的为728家,政策申请兑现率为81%。

企业对该政策的知晓度提高。问卷调查显示,7%的企业表示“很熟悉”该政策,只有少数的企业表示不知道该政策,需引起关注。

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策申请和享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再次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两项比例最低(见表5)。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见表6)。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11年认定工作完成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上述6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5%。2011年西藏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全覆盖。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3年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1392亿元。据对37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大约为687.71亿元***。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动基地建设等多种措施,贯彻实施三项法规制度,使三项制度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

在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科技部采取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启动中国火炬“企业导师”行动、组织发动留学园建立联盟、推动孵化器的天使投资等措施,积极推进了孵化载体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4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27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纲要》及《配套政策》实施以来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财税政策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对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作用,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1.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度问卷调查,3851家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中,有98.41%表示享受政策后,研发投入比享受该政策前有所增长(见图1)。根据问卷统计,被调研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4.8%提高到了2011年的5.5%。

问卷数据还显示,自2006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来,已享受该政策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图3)。虽然企业研发投入及经济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综合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以及经济贡献有正向作用。

2. 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加快了企业机器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申请和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还比较少。从已享受该政策问卷调查企业的反馈看,企业对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激励作用”较认可。如图4所示,在已享受该政策的728家问卷调查企业中,25%的企业认为“作用很大”,59%认为“作用较大”,二者合计超过84%。

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科技骨干企业群体的加速形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营业总收入156223.1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总产值140338.9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增加值33460.7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10997.8亿元,同比增长12.1%;上缴税收7378.7亿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创汇4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2008至2010年的3年间,有关部门累计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达1392亿元;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351.2亿元,为企业所得税优惠总额的近10倍。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0381.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4.2%。有的经济发达省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超过1/3(如江苏达37%)。另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7家,占全部31 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85.9%;在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501家,占全部67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的74.6%。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外科技资源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含港澳台)5433家,在境内建立科研机构4350个。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途径支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已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质押金额达人民币318.5亿元(含外汇)******,推进了中小企业质押贷款融资。银监会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单笔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得到进一步落实。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6%,同比增长25.8%。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

三、当前财税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纲要》和《配套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更高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 部分政策普惠性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支出才能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使得“限定领域”范围外的研发活动和投入享受不到政策支持,降低了政策的普适性。

注: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标准进行划分。

由于申报环节较多、地方科技与税务等部门间协调沟通不畅、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和自身重视不够等原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全国仅有2万余家企业受益,仅约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1万家)的一半,覆盖的企业面还比较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被调研企业(2570家)未享受到该政策优惠。

2. 部分区域不同规模企业政策落实需进一步协调

政策落实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不同规模企业差异等现象,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规模较小企业所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对3851家已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享受政策比例较高,逾6成的大中型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微型企业享受比例较低,仅有不足半数的小企业享受了政策,微型企业中享受政策的更少,比例为12%(见图5)。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区域落实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见表7)。据2011年度28省(区、市)最新统计数据,享受政策企业数、减免税额排在前5位的省(区、市)均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区、市),两项数据占全国总数比重分别高达73%(不含河南、广东)和61%。尽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实施7年,部分中西部省(区、市)的政策受益企业仍然很少,如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山西2011年度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均达不到30家。

3. 对中小微企业激励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立法后评估问卷调查显示,67.4%的受访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或者比较困难。评估中还发现,存在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发展不足,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

注:企业数项中为26省(区、市)的统计数,加计扣除额和减免税额项中为28省(区、市)的统计数。

中小企业“创业难”问题依然严峻。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规定为例,立法后评估认为,目前创办企业仍存在时间长、手续多、场地缺乏等实际困难。据介绍,在此次立法后评估中曾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很多与会者反映,现在设立企业很复杂,要提供很多材料,有些材料并不是法定,而是主管部门或办事部门自己定的,还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前置性审批。

四、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现《纲要》及《配套政策》提出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要求,许多领域专家特提出以下建议:

1. 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对财税政策的需求,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特点,适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大激励力度。

2. 提高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

修订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取消或放宽研发领域限制,放宽和细化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范围,提高加计扣除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研究解决相关政策文件(加计扣除、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对研发费范围规定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3. 推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和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已近10年,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或者建议,希望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办班培训、分发解读手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地方和企业全面了解各财税政策的具体规定,熟练掌握与运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障碍。有关部门、地方还应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为企业申请和享受政策优惠提供便利。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中期评估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配套政策与措施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2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天津、甘肃、青海、新疆4省(区、市)未反馈是否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西藏在报告材料中表示,当地未有企业专门申请该政策,但企业调查问卷中,有1家企业表示已享受了该政策。

3为31个省(区、市)的合计数,天津、吉林、湖北、西藏、新疆兵团和宁波未反馈此项数据。

4“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的数据较2008年略微降低。

5《2011火炬工作年度报告》,2012年9月。

配套政策解读 篇8

硬件设施、软环境改善能否支撑海南全力打造的“国际”概念?能否推进国际旅游岛的服务升级、思路转化?有待现实版的演练。

高铁-串接地产潜力圈

2010年12月30日,海南东环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从海口至三亚仅需90分钟,海南“同城生活圈”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但在市县基础设施配套和轻轨支线交通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轻轨对海南地产的作用短期内难以显现。

海南步入“高铁”节奏

家住海甸岛的周军,在海口一家私企工作,问起他们一家三口过年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那肯定就是坐东环高铁回妻子的娘家探亲了。“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小时候根本没机会坐火车。出岛读书才体验到坐火车的感觉。”周军的妻子也表示坐东环高铁回万宁娘家很享受:“头等舱每人才63元,而且不到1小时就到了,比汽车快多了……”

2010年12月30日,东环高速铁路正式开通,海南从此昂首迈入高铁时代。东环高铁用250公里的时速和90分钟的时间,将海南东部犹如“珍珠”般的6个市县串了起来,海口和三亚形成了一个半小时生活圈。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南东环高铁客流尾大增。为保证运力,从2月6日起,列车开行对数增至每天21对42趟,动车组列车最短间隔时间为20分钟一趟,平均间隔23.5分钟发送一趟,东环高铁客运最高日发送旅客已突破3万人次。

北京游客高女士告诉记者,东环高铁的开通她一直都十分期待:“每年冬季都要带全家老小来三亚,之前因为交通不方便,很少去海口和周边去观光,现在有了高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票价比想象的还要低。”

长期以来,海南旅游存在地区发展差异,整体呈现“南热北冷”格局。东环高铁开通,游客和本地居民纷纷选择这一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旅游企业也围绕高铁调整旅游线路、旅游产品,高铁沿线形成的“同城效应”正逐步转变海南假日旅游的传统格局。

据海南省省长助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陆志远介绍,海南东环高铁开通对于海南东线主要市县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是明显的。海南沿东线高速公路布点的三天两晚游、两天一晚游等传统旅游线路不再是游客的唯一选择。推动旅游向深度化、体验化转变,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时更专注于提升旅游品质、游客体验,一些别具文化特色、拥有原始景观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始涌现。推动海南省旅游发展向均衡化转变,给沿线旅游景区、度假酒店、“农家乐”等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日游客源明显增加;推动旅游要素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散客选择东环高铁出行,在站点附近租车自驾成为一种新型的出游方式。此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压力得以缓解,推动了假日旅游市场价格实现均衡、合理。

海南东环高铁通车运营后,初期计划开行动车组10对,从海口东站出发往三亚方向的动车最早开车时间为早上7点,最晚开车时间为晚上20点30分。从三亚站出发往海口东站方向的动车最早开车时间为早上7点,最晚开车时间为晚上20点10分。海口东站到三亚实现1小时22分到达,较高速公路平均行车时间3小时缩短了一半。

东环高铁建成通车填补了海南东部地区的铁路空白,与拟建的海南西环快速高铁线共同构成了环岛旅游观光快速铁路,形成环岛快速铁路网之后,游客大约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环岛一周。同时,通过粤海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有机连接在一起,除了改善海南交通区位相对边缘化状况、极大便利海南与内地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外,更多的是给海南经济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沿线房产概念更新

高铁成各楼盘争相展现优势的卖点:“我们的楼盘地理位置优越,最重要的是交通十分方便,距东线高速公路及东环高铁都是五六公里,东环高铁开通后,到海口只要50分钟,到三亚只要半小时。”万宁兴隆的某楼盘销售员对记者说。近日,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分别拨打了东环高铁沿途市县——义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一些楼盘销售电话。发现这些楼盘的销售员在向记者推销他们的房子时,都在打“东环高铁”牌,诸如“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紧邻东环高铁”,“售价相对海口、三亚很便宜,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据海口秀英区的某楼盘销售负责人透露,近期许多外地投资客前来置业时,一听说项目位于高铁站点旁,二话不说就下了定金。一位来自山西的孙女士表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因城际高铁的出现,均带动沿线房价大幅增长,海南部分楼盘因高铁的开通,很可能沿袭一线城市案例,成为又一轮增值目标。

“高铁地产”未显吸金效应

尽管多个市县的楼盘均以高铁为卖点,但记者调查发现,海南东部大部分市县楼市仍然较为低迷,东环高铁开通以来,对海南楼市的刺激作用尚不明显。

位于文昌清澜的文昌万业房地产经纪中心清澜分部2010年3月成立之初,该地区才2家中介,如今清澜地区房地产中介已增至7家。该公司负责人林植说,自去年4月份以来,文昌楼市成交量非常少,尽管房价没有太受影响,但疯涨情况不可能再现。据其分析,由于文昌的房地产去年才刚刚起步,包括文昌在内的海南二线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还远远不够完善,高铁对文昌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刺激作用有限。

海南东部市县的一些标榜“高铁社区”的楼盘名不符实,大多数没有直达高铁车站的公交线路或班车,甚至离高铁20公里左右的楼盘也打出“高铁牌”。琼海市位于轻轨旁边一处楼盘今年1月份开盘,打出了“坐享高铁站旁的便捷生活”的巨幅标语,但置业顾问何子怡说,目前从楼盘还没有去高铁车站的公交线路,只能打车和坐摩托车。

海南陵水清水湾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策划专员表示,高铁开通将提升海南东部区域的价值,但要建立在各个市县完善相关配套的基础上。申原地产海南分公司总经理谢青则认为,高铁交通的概念在开通前就已经被开发商提前预支,目前对房价的整体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现在受海南房地产整体市场低迷的影响,高铁概念将被进一步弱化,“高铁短期的刺激作用可以忽略。”

“一日生活圈”考验三亚楼市

业内人士认为,海南东环高铁开通后,东北部市县被纳入海南岛的“一日生活圈”。由于沿线市县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的房价比三亚低很多,这些二、三线城市可能会分流三亚的部分客源。

三亚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刘树国认为,三亚的区位优势及气候优势无法替代,东环高铁的开通未必会影响到三亚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未来三亚的房地产走势,刘树国用了“考验”和“信心”两个词来总结。

nlc202309031000

专家乐观评价东部区域价值

尽管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市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东环高铁对海南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但从长期来看,东环高铁的开通将提升海南东部市县的区域价值。

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高铁从时空上重新设定了中国的版图,原先认为偏远的地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它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机遇,更直接的是地价上涨带来的投资机会和当地政府财力的极大提升。因此,高铁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交通工具的改进,而是观念、生活、投资机会的改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复锋说,东环高铁首先对提高海南东部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价格有一定拉动作用,比如近几年三亚的上地价格比毗邻的陵水要高3~5倍,东环高铁开通后,三亚、陵水等地有了形成“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基础,三亚将辐射带动陵水的旅游经济,陵水和三亚土地级差收益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夏锋认为,一个“高铁社区”每平方米一般要高出周边的楼盘300~500元,一方面东环高铁将提高海南二线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另一方面将平抑、降低重心城市的楼市价格。

中原地产海南分公司总经理谢青的观点是,从长期来看,南于城市便利性因素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三亚度假型的高端客户群体有可能被分化,随着围绕高铁站点支线交通的逐步布局、区域经脉的打通和市县经济的发展,会支撑高铁沿线的房价往上走。

海南合纵连横地产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希闻认为,随着东环高铁开通,海南“同城效应”开始显现,将来可能会分流海口的常规性居住度假养老客户。海口和三亚的房地产市场会受到不利影响,为海南东部其他城市带来机会。

他认为,东环高铁和国际旅游岛的棚关政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但并不能成为开发商涨价的理由。在客源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发商盲目涨价只能伤害海南房地产市场。

免税-激荡商业热情

“离境退税”政策出台了,国人开始聚焦“离岛免税”的时间表。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否已渐进步入“购物天堂”的行列?海南离真正成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免税岛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国际旅游岛试水“离境退税”

2011年第一天,海口市生生百货、民生百货和三亚市夏日百货3家商场都挂上了“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定点商店”的牌子,成为首批离境退税试点商场,这标志着我国的离境退税政策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海南打造免税岛的梦想也迈出了现实中的第一步。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和他的团队就创造了一个概念:国际旅游岛。在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整体设计中,自然包含着免税政策的设想。迟福林的理想是,参照韩国济州岛、日本冲绳岛等地的做法,将海南打造成日用消费品免税区。外国游客离境购买免税商品无次数、金额和数量限制;本岛居民购买免税日用消费品无次数、金额和数量限制;内地游客购买免税商品无次数限制,但有金额和数量限制。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对免税政策有了明确的态度。在国务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中,关于免税政策的描述只有短短52个字:“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另行上报国务院。”不少企业和部门随即开始宣传自己将在免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获益,一些准备去海南的游客也希望能够早日在海南买到免税商品。

半年后,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海南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务院批准。随后,相关部门又制定了试点管理办法,完成了信息系统建设。

2010年12月27日,海南省召开了离境退税政策新闻发布会,海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吕勇向众多媒体宣布,离境退税虽然在国际上运行范围很广,操作方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却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对现行退税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政策实施后,将刺激境外旅客旅游购物,可增长40%左右。”吕勇在新闻发布会上称。

首月“退税”未显“热情”

《三家退税定点商店开出28份离境退税申请》,2011年1月5日,海南本地媒体的一个新闻标题,展示出海南正式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4天来的最新“战绩”。据海口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一个月,验核129票退税申请业务,退税货物总值46万元,退税金额约5万元。

按照海南离境退税规定,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起退点暂定为800元,退税率为11%,相当于给商品打了个九折。境外游客是指在我国大陆连续居住不超过183天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离境退税税种为增值税,境外旅客在办理退税时可自行选择退税方式和币种,应退税额计算公式为:应退税额=普通销售发票金额(含增值税)×退税率,这意味着在海南岛购买800元钱的退税商品,就可以获得88元钱的退税。

三亚夏日百货是海南仅有的3个离境退税定点商店之一,柜台服务员表示,来商场购物的境外游客原本就不多,近来每日退税申请单都是个位数。不过,店门口悬挂着庆祝商场成为退税定点商店的横幅,倒是吸引了很多境内游客驻足咨询。

早在夏日百货之前,中免集团三亚免税店已经于2009年9月正式营业,这也是海南全省的第一家免税店。记者多次出差在该免税店内看到,装修豪华的商场里主要销售国际名牌奢侈品,价格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元,但顾客寥寥无几。据三亚中免集团免税店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店免税商品价格比统一价低10%到40%,由于主打奢侈品,这块免税价格还是很具诱惑力的,可由于境内游客无法享受到免税优惠,开业至今一直经营惨淡,在开业当年,这家卖场就亏损了856.8万元,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三亚夏日百货统计,境外游客人均消费为3000元人民币左右。俄罗斯游客占境外购物者80%以上,其次是日本和韩国游客,与三亚接待的各国游客入境比率吻合。到海口的境外游客多来自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

服务对接需求迫在眉睫

业内分析认为,客流有限、商品有限、特色有限是“离境退税”遇冷的三大原因。2010年,海南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587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6万人次,仅占市场份额的2.56%。而境外游客若从琼转道中国其他地区离境则不能享受此政策。

国家规定的退税物品为21个大类,分设海口、三亚两地的三个指定离境退税商店中,大类内的小类商品逾700种。从一个月试点情况分析,境外游客主要采购的商品是服装、皮革制品、饰品等,其中服装占76%。但三大商场的服装产品种类、品牌并不丰富,主打的少数国外品牌多是国内生

nlc202309031000

产,离时尚前沿有相当距离,商品价格优势不显,可选商品有限。

此外,外国游客青睐的有中国特色商品鲜见,市场宣介推广力度不强。目前,海南的境外游客绝大多数由旅行社组团而来,而目前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对此项政策知之甚少。定点商场和旅行社没有形成市场链条。海口生生百货总经理单荣生说,品牌服装、手表等商品价格即使退税11%,对国外的游客也不具吸引力,而茶叶、高档滋补品等中国特色产品属于食品而不在退税产品之列。因而海口境外购物退税者寥寥。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项新政,暂时遇冷并非意料之外,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同家“稳妥摸索积累,先行先试”的原则。然而,海南欲通过新政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观光购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收入的急迫现实不容回避。

知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表示,不能拿一个月5万块钱来评价离境退税政策的好坏。他认为,一项新政应看其长期效果,海南在增加定点商场、丰富商品供给、简化手续、加大宣传等方面需要改进。海南辰达集团董事长翟宁认为,海南能否成为“国际购物中心”,将每年逾千万名离岛、离境游客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有赖海南脚踏实地打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提升与周边知名购物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离岛免税”有望年内出台

海南“离境退税”政策尘埃落定。与此前多位人士所预计的不同,国人“离岛免税”政策并未同时推出。据悉,“离境退税”政策和“离岛免税”政策都将在海南试点,但具体的施行要看相关政策的准备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海南岛目前全年游客数量已超2000万人次,国内游客占到95%,人数远远超过境外游客。正是因为海南庞大的国内游客数量,才让国人“离岛免税”被严重关注。

然而在海南省召开的离境退税政策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材料中,对“离岛免税”只字未提。三亚旅游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称,境外游客离境退税并不是海南旅游部门最为看重的,境内游客离岛免税更加重要。离境退税是离岛免税的铺垫和预演,不过从“离境”到“离岛”,并不是一字之差那般简单。

海南的其他官员也表现出慎重的态度。三亚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李柏青虽然和众多人一样,深知目前国际旅游岛最亟需落实的政策之一就是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而其中的国人免税正是核心问题,吸引力也最大。但他还是告诉媒体:“当务之急是退税政策的落实,不要贪大贪多。”

财政部科研所税收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许文认为,将退税受惠人群由境外游客扩大到国人,即对国内旅客也实行购物退税或免税政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他表示,在海南实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符合国际惯例,实践中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进行借鉴。但对国内游客给予购物退税,并不符合出口退税的目的。

记者从海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海南目前年乘飞机离岛游客数量和人均购物金额测算,实施该政策年免税规模在20亿元左右。而离境退税政策的年退税规模不到千万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认为,离岛免税购物的潜在市场预计每年高达200亿元左右。但是,海南能否最终实现离岛免税政策的利好,同样面临制约离境退税政策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的挑战。

“‘离岛免税’政策将会很快推出,应该不会拖过2011年。”迟福林表示,“‘离岛’比‘离境’更复杂,海关理顺如何进行管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再长也不会拖过今年,今年上半年应该会出台。”在三亚市旅游协会1月底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传出一条最新消息:今年5月份。针对境内人士的“离岛免税”政策的制定将有望成为现实。

迟福林认为,退税政策是中央赋予海南省的一个大的方针政策,是要海南大步走,但是执行上需要分步走,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国际购物中心。第一步,是实现离境退税;第二步,尽快使海南岛成为我国第一个日用消费品免税区,扩大免税限额,免税的品种增至所有日用消费品;第三步,要学香港建成国际性购物中心。

商业地产渐成投资高地

近期,在地产新政特别是二套房贷打压下,海南普通住宅地产受影响较严重,量价齐跌,加上“离岛退税”的利好推动,投资者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海南商业地产。据记者调查发现,近期海南商铺租金普遍上涨。以同贸路上一家60平方米的文具店为例,每月租金为9000多元,比2009年上涨了3000元。诸多业界人士认为,三亚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涵盖住宅、公寓、商业、酒店、写字楼等多元业态的度假综合体。

由于目前投资渠道的缺乏与通胀压力的存在,再加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前景利好因素的刺激,海南商业地产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热钱爆炒的“蒜头”或“绿豆”。“国十条”成为海南旅游地产的利空,但却不影响商业地产。“国十条”之前,住宅及旅游地产的首付款是总价的20%~30%,而商铺是总价的50%;“国十条”后,住宅与商铺的首付比例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启动资本持平,但住宅和旅游地产利空不断,商铺优势凸显。而看好商业地产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纯粹住宅和旅游地产已越来越少,琼海市则规定今后不再出让纯住宅用地,新建项目均有商业配套的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8.4%,其中商业地产可谓功不可没。迟福林认为,“离岛免税”政策一旦推出,将会给海南免税购物行业新增160万名顾客,至少带来20亿元的市场大蛋糕,真正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性购物中心。

楼市传媒董事长、中房协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蔡鸿岩认为,发展城市中心区综合体、持有型商业物业,不仅有利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更有利于海南楼市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产发展中,更重要的是发展旅游及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商业地产,以旅游带商业,以商业养旅游。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也是未来海南商业地产必然繁荣的佐证。”

尽管海南商业地产前景充满种种诱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海南常住居民少,支撑商业发展的硬件欠缺,且整体商业地产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现有发展模式也较单一。而建设国际旅游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预期收益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多变数与风险存在。

专家提醒,离岛免税为海南带来的是长期稳定的客流,这些人会否选择置业,不仅取决于政策短期影响的热度,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可持续城市规划以及房地产本身的品质。三亚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刘树国表示,在目前的背景下,三亚房地产开发企业更需要注重品质,精心做品牌,理性推产品。

【配套政策解读】推荐阅读:

配套政策研究06-28

机具配套07-19

配套模式05-21

配套方案05-31

配套养殖06-09

金融配套06-20

生产配套07-09

教育配套07-29

配套加工08-08

配套改进08-09

上一篇:2009学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基础护理护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