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配套

2024-07-09

生产配套(精选10篇)

生产配套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安全、卫生、质优”的畜禽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利用林地中植物性饲料充足、动物蛋白饲料丰富、放养环境优越等优势条件发展林地养鸡, 使林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还可减少环境的污染, 保障了食品安全, 并且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地养鸡项目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将该技术简要阐述如下:

1 林地选择与鸡舍建造

选择无重大疫情威胁、远离人口密集区、远离畜禽交易场、屠宰场、垃圾处理场的林地, 林地荫蔽度要求在70%以上, 防止夏季阳光直射引起鸡中暑。林地四周应设防护网, 防止鸡只外逃和天敌侵入。

鸡舍建造应以“因地制宜、经济实用、便于管理和防疫”的原则, 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缓、干燥, 水电方便, 砂质土肥, 远离交通要道建设。适当搭建一些简易棚舍, 为鸡群提供一个栖息、产蛋、避雨、避暑的场所。棚舍多采用竹木结构, 顶盖用石绵瓦或油毛毡、稻草。棚舍中间高两边低, 四周挖好排水沟, 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舍内放置固定的料位和饮水器[1]。

2 品种选择

应选择与当地环境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耐粗饲, 抗病力强、适宜放养, 体型小巧、体躯结构紧凑、结实、反应灵敏、活泼好动, 肉质细嫩、味美可口的优良地方品种。如广东的惠阳鸡、清远麻鸡, 江苏的狼山鸡、鹿苑鸡, 浙江的仙居鸡、萧山鸡, 上海的浦东鸡, 河南的固始鸡, 辽宁的大骨鸡, 山东的寿光鸡, 北京的油鸡, 等等。都是可作为林地养鸡的优良地方品种。贵州省遵义市的当地优良品种竹乡鸡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率高、贮脂能力强、肉质鲜嫩, 是作为贵州省遵义市发展林地养鸡的首选品种[2]。

3 抓好饲养管理

3.1 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对鸡肉的颜色、嫩度等品质有比较大的影响, 育雏在舍内完成, 雏鸡4~6周龄后, 采用放牧加补饲的方式, 白天在林地放牧, 晚上在舍内补饲。

3.2 营养需求

林地养鸡由于采食林地内的青草、草籽、虫、蚯蚓等天然食物, 能够满足鸡体对部分营养元素的需求。但是, 对多维、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取量仍不充足;加之鸡的活动量大, 对蛋白质、能量消耗较大, 需要通过补饲来满足其营养需要。根据林地鸡的营养需求, 提供参考配方:玉米58.4%, 麦麸9.5%, 豆粕22.0%, 骨粉2.5%, 草糠6.0%, 食盐0.3%, 微量元素添加剂0.1%, 蛋氨酸0.1%, 氯化胆碱0.1%。

3.3 饲 喂

采用定时定量喂料。一般2~4周龄约3 h喂料1次, 日喂料8次, 5周龄约4 h喂料1次, 日喂6次。在放养第1周, 早、中、晚应进行补饲, 且尽量让其吃饱。第2周起中午可以免喂, 早晨饲喂量由放养初期的足量减至七成, 6周以上的大鸡可以降至六成甚至更低些, 晚上尽量让其吃饱。在进行喂料前后0.5 h给予充足的饮用水。

3.4 放养密度与规模

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改善鸡肉的品质。放养密度的确定应根据林地类型和牧草的数量与质量而定, 应按宜稀不宜密的原则, 一般每亩林地放养150~250只, 放养规模一般以每群1 500~2 000只左右为宜, 采用全进全出制。密度过大会因草虫等饲料不足而增加精料饲喂量, 影响鸡肉和蛋的口味;密度过小则浪费资源, 生态效益低。要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一不浪费, 二不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 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3.5 分群管理

在大群饲养过程中,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每一批鸡不可能生长一样, 个体间大小有差异, 总会出现一些体质较弱的鸡只。这些弱鸡, 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属于饲养管理不善所致。因此, 随着鸡的生长发育, 要及时做好大小、强弱的分群工作, 不断剔除病、弱、残、次的鸡只。对弱小的鸡群, 要细心管理, 创造条件, 促使弱小的鸡群生长赶上健壮鸡群, 以促使鸡群整群生长发育整齐。鸡群的大小, 可根据林地的面积及设备条件而定, 一般小群比较好养, 以200~300只为一群较好。

3.6 划区轮牧

放牧散养鸡应进行划区轮牧, 以合理利用牧草和减少对草地的破坏。将林地用铁丝网隔开, 划分为若干个小区, 待一个小区的草、虫不足时再转移到另一个小区放牧。这样, 不仅有利于管理, 而且能防止老鼠、黄鼠狼等对鸡群的侵害和带入传染性病菌, 同时也有利于食物链的建立。

3.7 适应性训练

在鸡育雏期, 要往饲料中添加适量切碎的菜叶或牧草, 逐步锻炼雏鸡采食、消化粗饲料的能力。脱温后, 只要天气合适, 室内外温差不大, 都应定时将鸡群放到林地里, 通过训练, 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延长活动时间, 直至鸡群能自由活动。饲喂量要逐步减少, 遵循“早少晚饱”的原则, 以调动鸡群外出觅食的积极性。

为了能让在野外自由活动的鸡群按时回舍补充水、料或休息, 或是恶劣天气来时能让其自行回舍, 在放养的初期, 就应进行必要的训练。可使用打锣、吹哨子、敲盆等方式, 以合适的响声, 对鸡群进行召唤训练, 让鸡群形成条件反射[1]。

3.8 适时出栏

根据林地养鸡的生理和营养成分的积累特点, 以及公鸡性成熟早、生长快于母鸡等特点, 一般肉用公鸡110~120 d, 母鸡130~140 d出栏, 此时出栏的鸡体重适宜、肉质细嫩、鲜味可口。采用全进全出的制度, 1年可养2~3批商品肉鸡[3]。

3.9 防鼠兽害

林地养鸡的天敌很多, 如老鼠、黄鼠狼、蛇等, 因此应做好灭鼠防兽害工作。

4 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疾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搞好疫病防治, 保证鸡只健康生长[4]。

4.1 做好消毒工作

每批鸡饲养前, 要对林地、育雏室、鸡舍及周围环境进行1次全面消毒, 尽可能地将场地病原微生物数量降到最低。在饲养期间, 每周必须将全区范围所有鸡只消毒1次, 免疫前后3 d避免消毒, 带鸡消毒注意不能用刺激呼吸道的消毒药。

4.2 科学免疫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防止疫病的发生,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免疫程序参考见表1。

4.3做好驱虫工作

在林地中, 鸡群采食蚯蚓、甲壳虫等, 最容易出现寄生虫病, 特别是蛔虫病和绦虫病。一般在放养1个月后, 就要进行第1次驱虫, 隔2~4周后再进行第2次驱虫。常用驱虫药物主要有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 可在晚上鸡群回舍补料时, 拌料饲喂。第2 d早晨要及时检查鸡粪, 如发现鸡粪里有成虫, 次日晚餐再驱虫1次。

对场地及粪便的处理相当重要, 只有将虫卵杀死才能有效防制该病。普通消毒药对蛔虫卵无效, 如果使用生石灰来进行消毒, 能杀死虫卵, 有助于防止该病的发生[5]。

摘要:从林地选择与鸡舍建造、品种选择、抓好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四个方面对林地养鸡生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 为广大养殖者进行林地养鸡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地,养鸡,技术

参考文献

[1]齐东.林下养鸡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05 (9) :38-39.

[2]王道坤.生态养鸡的关键措施[J].当代畜牧, 2007 (9) :5-6.

[3]李广勤, 周光政.商品肉鸡生态养殖综合技术[J].生产技术, 2005, 22 (15) :26.

[4]黄勤华.林下养鸡的疫病预防技术措施[J].贵州畜牧兽医, 2006, 30 (2) :41.

[5]班启刚, 赵章尧.林下养鸡应注意对鸡蛔虫病的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 2004, 28 (6) :29.

生产配套 篇2

运城设施蔬菜无害化生产配套技术的运用探析

探析了运城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在日光温室的运用,简要阐述对辣椒、茄子、西葫芦、豆角等品种的.选择及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合理灌溉.

作 者:李江娟 Li jiangjuan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局科教站,0440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14)分类号:S214.3关键词:蔬菜 无害化生产 病虫防治 合理灌溉

介绍几种马铃薯生产配套机具 篇3

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大顺农机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生产。该机播种深度、行距、穴距和施肥量均可调节,播种均匀,出苗率高。可一次完成深松、施肥、开沟、播种、注水、起垄(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功能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和性能可靠等优点。配套动力为29.4千瓦,作业行数4行,工作效率为0.53~0.8公顷/小时。

2. 2BS—2型机引马铃薯播种机

由山西省沁源县大型农机站研制。适合山区、丘陵和平川地区作业。该机采用单体组合形式,四连杆仿形机构,地块适应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具有机动灵活、传动可靠、种子排放平稳、碰撞少、胚芽损坏少等特点。该机外形尺寸(长、宽、高)为1320毫米、1000毫米、876毫米,配套动力为8.8~11千瓦,开沟器为锄铲式,播种行距50~70厘米,播种株距20厘米,播种深度7~10厘米,播种量1050~1500千克/公顷,工作效率为0.23公顷/小时,整机质量150千克。

3. 2ZZ—2型马铃薯施肥栽植机

由黑龙江省农业工程科学院开发研制。该机悬挂作业,可一次完成开沟、侧深施肥、播种和覆土等多项作业。配套动力为11~18千瓦,作业速度2.6~4.6千米/小时,作业行数2行,播种行距60~70厘米,株距20~40厘米,播种深度8~12厘米,施肥量225~375千克/公顷,漏栽率<2%,重栽率<4%,工作效率为0.40~0.53公顷/小时。

4. 2MB—1/2型马铃薯播种机

由山东省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制造。该机三点悬挂作业,机动性好,效率高。一次可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喷除草剂、铺膜、铺设滴灌系统等作业。具有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工作平稳、适应性强、维修简单等特点。该机外形尺寸(长、宽、高)为1800毫米、1400毫米、1600毫米,配套动力为22.1~25.7千瓦,播种行距24~28厘米,播种株距20~35厘米,播种深度8~15厘米,工作效率为0.2~0.27公顷/小时,覆盖地膜宽度100~130厘米,施肥量<6000千克/公顷,整机质量320千克。

5. 4U—1型马铃薯挖掘机

由黑龙江省农业工程科学院开发研制生产。该机适合于含水率为25%左右的黏重土壤、中黏土和砂壤土地上使用。可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甘薯)的挖掘、升运分离、放铺的分段收获作业及马铃薯放铺晾晒后人工捡拾。更换杆条后可收获甜菜、花生等块茎、果类作物。配套动力为11~18千瓦,收获行数1行,适应垄距65~95厘米,损失率<2%,工作效率为0.13~0.2公顷/小时。

6. TF—VS196型根茎作物收获机

由辽宁省沈阳天丰机械制造厂生产。该机主要用于马铃薯收获作业,还可以用于花生、洋葱、胡萝卜、甘薯、大蒜等根茎作物的收获作业。具有适用范围广、作业性能好、操作与维修简便、产品可靠性高等特点。该机采用三重旋转掘进式,异步振动筛工作时将根茎作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配套动力为36.5千瓦,输入轴转速450转/分钟,挖掘深度12~40厘米,作业幅宽196厘米,作业速度2~3千米/小时,工作效率为2.5~5亩/小时,整机质量490千克。

7. 4SD—280型振动式地下收获机

由山西省长治市农机试验鉴定站与长治市永成三轮车厂联合研制开发。该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广泛用于马铃薯、甘薯、花生等地下作物的收获,该机采用先进的振动铲筛合一式结构,具有构思独特、结构紧凑、使用维修方便、坚固耐用等特点。该机外形尺寸(长、宽、高)为2000毫米、1200毫米、700毫米,配套动力为13.2千瓦,收获行数2行,作业幅宽80厘米,入土深度0~40厘米,振动铲筛振频13~15赫兹、振幅30毫米,工作效率为0.067~0.13公顷/小时,整机质量135千克。

8. 4SW—1850型马铃薯收获机

由黑龙江省克山县力农农机有限公司生产。该机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分离、集条铺放等复式作业。作业时挖掘铲将马铃薯和土一起挖起,经振动筛转动和抖动后,将分离出的马铃薯传送到机后,置于地表。具有设计独特、结构新颖、坚固耐用、使用方便、通过性能好、不漏挖、不堵塞、漏土快、收净率高、薯皮无损伤、破碎率低和工作效率高等特点。该机外形尺寸(长、宽)为4250毫米、2150毫米,挂接方式为牵引式或悬挂式,配套动力为58.8千瓦以上,动力输出轴转速540转/分钟,收获行数3行,收获幅宽190厘米,工作深度25~30厘米,破损率≤3%,明拾率≥98%,工作效率为1~1.3公顷/小时,整机质量1580千克。

苹果套袋及配套生产模式 篇4

一、套袋技术

1. 纸袋选择

根据苹果品种、生产目标、经济状况合理选择专用纸袋。纸袋质量应符合《苹果育果纸袋》的要求。

2. 套袋时期与时间

套袋时期以落花后40天左右开始为宜。具体根据各地物候期而定。套袋操作时间以晴天为好, 要避开露水、药剂未干及中午强光时段。

3. 套袋方法

在严格疏花疏果基础上, 提倡全园全树套袋。 (1) 撑袋。套袋时, 一手托住纸袋, 一手撑开袋口, 使袋体膨起、袋底两角通气孔张开。 (2) 套果。手执袋口下2~3厘米处, 尽量使袋口向下, 套入幼果, 使果柄置于袋口基部, 避免将叶片和枝条装入袋子内。 (3) 叠口与绑缚。从袋口两侧依次按“折扇”方式折叠袋口成V字形, 在折叠处用扎丝扎紧袋口, 使幼果处于袋体中央。

4. 摘袋时期及时间

根据苹果品种确定, 一般黄绿色苹果品种可在采收时摘袋;红色品种在果实采收前10~30天摘袋。摘袋时间一般以晴天为好, 要避开露水、雨水、早晚低温和中午强光时段。

5. 摘袋方法

先去掉外层袋, 隔3~5个晴天后再摘除内袋。果实与枝条接触部位垫上防磨垫。

二、花果管理

1. 辅助授粉

花期通过放蜂和人工点授等方法进行辅助授粉。

2. 疏花疏果

(1) 疏花序:从花序分离期开始, 一直持续到初花期。疏花程度根据花量进行。选择优势部位, 一般间隔15~20厘米选留一个健壮花序, 其余花序全部疏除。 (2) 疏果:花后一周开始, 3~4周内结束。一般按间距20~25厘米留中心果, 疏除边果。

3. 合理负载

每50~70片叶留1个果, 留果枝应有10片以上功能叶, 调整好树体负载量, 实行以花定果, 按20~25厘米的间距留1个健壮花序, 每1个花序留1个中心果。

三、整形修剪

1. 冬剪

疏除树冠上部大粗枝、内膛徒长枝、过密枝和外围竞争枝, 以及树冠下部裙枝, 使树冠通风透光、结果枝粗壮, 结果部位均匀, 亩枝量达到7万~10万条。

2. 夏剪

疏除冠内徒长枝、主枝背上直立旺枝、外围竞争枝及部分遮光的新梢, 增加光照, 提高果实着色度。及时摘除枯黄叶片。

四、病虫害防治

1. 落叶到萌芽前

重点防治腐烂病、干腐病、枝干轮纹病、斑点落叶病和螨类害虫。清除枯枝落叶, 将其深埋或烧毁。结合冬剪, 剪除病虫枝、病僵果。翻树盘及刮除老粗翘皮、病瘤、病斑等。树体喷一次杀菌剂, 可选菌毒清或石硫合剂等。

2. 萌芽至开花前

重点防治腐烂病、干腐病、枝干轮纹病、白粉病、蚜虫类和卷叶虫。刮除病斑和病瘤, 涂抹腐殖酸铜水剂, 对大病疤及时桥接复壮。喷布多菌灵加吡虫啉。上年苹果绵蚜、瘤蚜和白粉病发生严重的果园, 喷一次毒死蜱加硫磺悬浮剂。

3. 落花后至套袋前

落花后7~10天喷第一遍药, 以后每隔7~10天喷一遍, 最后一遍药在套袋前3天左右喷施。选择优质、高效杀虫杀菌水剂、粉剂, 不能用乳剂。第一次喷药一般选择保护性杀菌剂, 第二次和第三次选用保护性和内吸性兼顾的杀虫杀菌剂。最后一遍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喷药后遇雨应补喷。

4. 套袋后至摘袋前

重点防治二斑叶螨、果实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可交替使用波尔多液和其他内吸性杀菌剂、杀虫剂。摘袋前喷一遍杀虫剂, 防治吸果蛾等。

五、着色管理

1. 摘叶

在摘袋前或后2~3天进行。摘除贴果叶片和果台枝基部叶片, 适当摘除果实周围5~10厘米范围内枝梢基部遮光叶片。

2. 转果

待果实向阳面充分着色后, 将果实背阴面转向阳面。

3. 铺设反光膜

摘袋后视树体透光情况在树冠下或全国铺设反光膜。

六、肥水管理

1. 基肥

秋季果实采收后结合深翻改土施入。以有机肥为主, 混加适量的磷、钾复混肥, 注意钙肥的施用。施肥量按每生产1公斤苹果施1~2公斤优质农家肥计算。施用方法以沟施为主, 施肥部位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挖放射状沟或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施基肥后灌足水。

2. 土壤追肥

每年三次。第一次在萌芽前后, 以氮肥为主, 并施入适量钙肥;第二次在花芽分化及果实膨大期, 以磷、钾、钙肥为主, 氮、磷、钾、钙混合使用;第三次在果实生长后期, 以钾肥为主。施肥量以土壤肥力和树体营养状况确定。施肥方法是树冠下开沟, 沟深15~20厘米, 追肥后及时灌水。

3. 叶面喷肥

全年5~6次。花期1次, 以氮肥和硼砂为主;谢花后、套袋前结合打药喷2~3次氨基酸钙, 可补施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套袋后喷2次磷酸二氢钾。常用肥料浓度: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2%~0.3%, 硼砂0.1%~0.3%、氨基酸类叶面肥600~800倍液。

4. 灌水

时间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保证全年供水均衡, 重视套袋前和摘袋前的两次灌水, 浇足封冻水。雨季当果园出现积水时, 要利用沟渠及时排水。

七、采收

1. 采收时期

根据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收。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种, 应分期采收。

2. 采收技术

生产配套 篇5

研究开发目标:

引种乌龙茶新品种,调整基地茶树品种结构,开展茶园覆盖遮荫技术试验示范与配套加工工艺研究,实施茶园病虫害区域多元化综合防治技术及茶叶初制与精制加工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主要技术内容:

(1)茶树新品种引进繁育研究

安溪县乌龙茶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采制季节过于集中,部分茶农粗炒温制影响茶叶品质。通过引种示范,可尽快筛选出适宜安溪县推广种植的优异品种,避免盲目引种,进而扩大福建省茶树良种的选择范围,使新建或改植换种的茶园良种化,更新茶园品种结构优化,加快福建省茶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寻求新的增长点,确实提高茶叶效益。

(2)提高乌龙茶品质的覆盖遮荫技术的试验与示范

夏暑乌龙茶由于强光高温气候难以制出好茶,而在茶园中采用覆盖遮荫技术是提高夏暑乌龙茶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3)老茶园生态环境、茶树树体和茶园土壤改造技术规范的实施

(4)茶园病虫害区域多元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

对茶园区域茶树主要病虫害与天敌的发生和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同时,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采取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以及通过植物、矿物源农药的筛选与应用,防治病虫害。

(5)乌龙茶初制新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6)乌龙茶精制微机投料与拼配自动化生产线中试

通过设计安装提升投料机、自动化称重机、多次限量拼配机和微机调控识别系统的建立,解决包珑茶精制投料摭配、人工操作存在的量少、碎末多、不均匀、不卫生的问题,提高茶叶品质,确保茶叶卫生和质量稳定。

奶牛生产九项配套技术 篇6

黑白花奶牛是我国奶牛中的主体, 也是我国最好的奶牛品种, 18月龄体高达124 cm, 体质量 (体重, 下同) 达390 kg, 头胎305 d、产奶量达5 000 kg以上, 乳脂率达3.5%。要选择祖代血缘关系清、生产性能好、个体年轻无疾病、体质外貌好、产奶性能高、繁殖性能好的奶牛饲养。

2. 建立谱系档案

每个奶牛场都要认真填写奶牛谱系, 记录奶牛的品种、牛号、来源、出生日期、初生质量、父母的生产情况、自身的生产情况。根据谱系的记录既可以进行选育和淘汰劣质奶牛, 又可以避免奶牛因近亲交配, 而生产出劣质后代。配种方式采用人工授精最好。公母牛之间血缘关系必须在5代以上。奶牛产犊在6胎以上淘汰为好。

3. 采用分群饲养

要根据不同的奶牛类群, 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对于犊母牛, 要采取早喂初乳、早期补料、早喂饲草、定时定温、定质定量、定人定牛、单头独圈、舍温适宜等措施;对于育成牛, 要采取粗料为主、精料为辅、先精后粗、大小分群、固定床位、加强运动、观察发情等措施;对于青年牛, 要采取全价日粮、补足蛋白、适时配种、定期检胎、按摩乳房、刷拭牛体、合理调教、人牛亲和等措施;对于成母牛, 要采取能量满足、蛋白丰富、先粗后精、少喂勤添、按时停奶、适时配种、产后护犊等措施。

4. 采用科学配方

根据奶牛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同而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在制定配方时首先要注意选料的安全性, 发霉变质的原料不能用, 没有经过处理的有毒有害原料不能用, 禁止添加的药品和添加剂不能用;其次考虑配方的营养性, 以满足不同阶段奶牛的生产需求;最后考虑配方的经济性。

5. 制作优质青贮饲料

奶牛青贮饲料的制作方法, 要掌握“窖、料、净、水、碎、快、实、严”8个字。即指青贮窖要光滑整齐, 青贮原料最好是多穗玉米, 且在腊熟期收割的完整玉米, 青贮原料要干净无杂质, 青贮原料含水量70%左右, 青贮原料要切成3 cm左右长, 青贮过程要快拉、快切、快封窖, 青贮原料要装好压实, 青贮窖要封闭严密。在这八个方面, 以“实”和“严”最为重要。制作优良的青贮饲料, 颜色为淡绿色或金黄色, 拿到手里感到松散, 且质地柔软湿润, 具有浓郁芳香的酒酸味, 不刺鼻, 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6. 饲料科学搭配

奶牛是草食家畜, 以吃食粗饲料为主, 为了多产奶, 日粮中必须配制一定比例的精料。精料的比例和产奶量呈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奶牛的基础精料4 kg, 每产1.5 kg奶, 就需要0.5 kg的精料, 精料不超过12 kg。奶牛全年吃食单一青贮料不得超过7个月, 否则会造成瘤胃酸中毒, 引起产后瘫痪, 因此青贮料和干草要混合饲喂, 并在精料中添加1%的小苏打来降低瘤胃中的酸度。建议成年母牛配方:精料10 kg, 青贮料15 kg, 苜蓿1.5 kg, 羊草 (碱草) 1.5 kg。

7. 采用奶厅挤奶

奶厅集中挤奶, 既可以省时、省工, 又可以保证生鲜乳的质量, 在以质论价的市场中, 奶厅挤奶是必须的。采用奶厅挤奶应做到:第一, 挤奶员应保证个人卫生, 勤洗手、勤剪指甲, 不涂抹化妆品, 不佩戴饰物。手部刀伤和其他开放性外伤, 未愈前不能挤奶。挤奶操作时, 应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戴工作帽。第二, 挤奶前应对乳房进行清洁与消毒, 用药液药浴乳头15~20 s后擦干。每头奶牛应有专用的毛巾, 鼓励用一次性纸巾擦干。应保证药液的浓度。第三, 手工将头3把奶挤到专用容器中, 检查是否有凝块、絮状物或水样物, 乳样正常的牛方可上机挤奶。乳样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兽医, 并对该牛只单独挤奶, 单独圈养, 不得混入正常生鲜乳中。第四, 应在45 s内将奶杯稳妥地套在乳头上, 使奶杯均匀分布在乳房底部, 并略微前倾。挤奶时间4~7min, 出奶较少时应对乳房进行自上而下地按摩, 防止空挤。挤奶套杯时应避免空气进入杯组中。挤奶过程中应观察真空稳定性, 必要时调整奶杯组的位置。最后, 挤奶结束后, 应在关闭集乳器真空2~3 s后再移去奶杯。不得下压挤奶机, 避免过度挤奶。挤奶结束后, 应再次进行乳头药浴, 药浴时间为3~5 s。冬季药浴后应将乳头擦干。

8. 制定防疫程序

要根据不同的奶牛类群及季节, 制定相应的疫病防控措施。

(1) 口蹄疫疫苗全年注射口蹄疫疫苗2次, 春、秋两季各1次或按免疫时间注射。成年牛3~5m L/次, 犊牛2m L/次, 肌肉注射, 瘦弱、病牛、临产前1.5个月、怀孕初期 (3个月内) 、4月龄以下牛禁用。近两年发生过口蹄疫的地区实行每年4次免疫, 每次免疫1个月后再注射1次加强免疫, 推广使用浓缩的口蹄疫疫苗。

(2) 乙脑疫苗春、秋两季各1次, 每次皮下注射1头份。

(3) 产气荚膜梭菌病多价浓缩苗 (猝死症疫苗) 春秋两季各注1次, 成牛2 m L/次, 犊牛1.5 m L/次, 皮下注射。

(4) 乳房炎疫苗分娩前2个月, 皮下注射5 m L, 15 d后再注射5 m L, 加强免疫。

(5) 驱虫每年春、秋使用虫螨净胶囊驱体内、外寄生虫2次。春季使用肝蛭净驱肝片吸虫1次。以上疫苗均贮藏于5℃~15℃干燥的暗处。

(6) 加强牛舍环境消毒牛舍每周消毒1次, 各种消毒药轮换使用。

(7) 春秋清圈消毒春秋时节彻底清除牛舍粪便, 运至郊外集中发酵处理, 然后使用白石灰、草木灰消毒, 垫干净消毒过的垫料。

9. 适度规模饲养

规范产品生产提高产品配套性 篇7

各位领导, 各位嘉宾, 媒体界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主要分管卫生陶瓷产品, 对与卫生陶瓷产品来说标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洁身器标准, 将对产品今后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2009年全国的卫生陶瓷产量大概是1.57亿件, 除了大约五千万件出口, 内销大概是一亿件。我到很多陶瓷厂了解情况, 他们也在组装洁身器产品, 我估计这样的陶瓷企业可能有上百家, 即便是这么多的生产企业, 洁身器的普及率还是很低。我也对我们协会的会员企业做了一个调查, 这些瓷企业生产的电脑马桶的数量都不是很多, 有的有几百套, 多的有上千套, 主要是日本企业做的比较多。在我在十年前就见过这个产品, 可是在国内一直推广不顺。今天这项标准出台了, 大家选用时首先要注意产品的质量, 因为它牵涉到电和水, 说到电就涉及到安全问题。其次要注意产品的使用寿命。坐便洁身器企业要做长寿命产品, 因为市场上配套的马桶产品, 一般三至四千元、多的七八千, 好的两三万, 这对一个消费者来说投入是非常大的, 但是因为小问题出了故障, 是会影响整个使用寿命的。所以标准出台, 不仅对企业将来的生产有一个规范, 也是个门槛, 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退出市场。

据我了解, 我国现在有八百多家生产马桶的企业, 马桶盖板的互换性和配套性还存在一定问题, 对于消费者, 如果盖板出了问题就要成套更换, 这对他们来说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所以我觉得今后企业要互相配合, 尺寸统一, 保证配套性, 互换性。日本主要有两家卫生陶瓷企业占了市场的百分之八十, 但我国卫生陶瓷情况和日本很不一样, 我们的产品是多元化的, 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要加强协作, 提高产品的互换性和配套性。洁身器产品将来如果能够保障产品的寿命、稳定性、使用功能、操作方便、有自己的品牌, 那么将来很多卫生陶瓷企业肯定更愿意购买洁身器进行配套, 而愿意自己去生产, 所以在这里我希望今后企业多加强交流与合作, 把它更好的推向社会, 推向市场, 谢谢各位。

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及产业模式 篇8

1我国羊肉生产现状

羔羊肉是指屠宰年龄不满周岁的羊所生产的肉, 羔羊肉较大羊肉具有肌纤维柔软、细嫩多汁、脂肪量适中、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和易消化等优点, 因此羔羊肉不但品质好, 而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较大羊肉高出30%~50%。另外, 羔羊育肥较成年羊育肥的饲料转化效率高 (0.5~1倍) , 增重速度快 (出生后到2月龄日增重可达180~230 g, 6月龄日增重可达250 g) 。发达国家羔羊肉占羊肉总产量的比例很高, 如美国94%, 新西兰80%, 法国75%。而我国目前仍以生产大羊肉为主, 羔羊肉仅占羊肉总产量的20%左右。形成如此大差距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缺乏高效的羔羊肉生产配套技术,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优质肉羊品种, 杂交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羊肉生产主要采用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的产肉性能低, 严重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发展。近年虽然从国外引入了很多优良品种, 但由于利用不当及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因素, 品种间杂交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1.2母羊繁殖效率低母羊繁殖效率低, 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育肥羔羊的数量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羔羊肉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我国饲养的地方品种羊多数母羊具有季节性发情特征, 导致母羊繁殖间隔较长, 全年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 并且各季节供给也极不均衡, 严重影响了羔羊肉的规模化和稳定性生产。可见, 利用母羊发情控制新技术, 如诱导发情、羔羊早期断乳技术等, 缩短母羊繁殖间隔, 产后尽早发情和配种, 将是解决目前我国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不足和季节供给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1.3育肥技术落后传统的育肥方式一般饲养到12月龄甚至更长时间才屠宰, 或进行补饲育肥, 结果增重速度慢、羊肉胴体品质差和经济效益低。羔羊强度育肥是利用羔羊早期增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进行强度育肥, 是目前育肥增重最快、羊肉生产效率最高的一项育肥技术, 但在我国肉羊生产中未得到广泛应用。

2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

2.1肉羊杂交高效利用技术从产肉角度讲, 绵羊好于山羊, 绵羊增重比山羊快, 进行舍饲肉羊生产不仅要考虑增重快还要考虑繁殖效率高, 也就是要选择那些产羔率高、常年发情的品种。在品种上, 按功能分为毛用、肉用、皮用、奶用等, 尽管不同类型的羊都长肉, 但由于其生产方向不同, 产肉效率相差很大, 例如, 早熟肉用品种羊的屠宰率高达65%~70%, 一般品种为45%~50%, 毛用细毛羊仅为35%~45%。因此在从事肉羊生产前先要考虑品种问题。在现阶段, 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是生产羊肉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利用引入肉用种羊与国内地方品种进行杂交, 如肉用绵羊杜泊、德克赛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夏洛莱等与小尾寒羊、湖羊杂交, 德国美利奴与一些半细毛羊杂交,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开展经济杂交进行商品羊生产[1]。该技术适合自繁自养场 (户) 。

2.2繁殖调控技术繁殖调控技术是指人为干预缩短母羊繁殖间隔, 提高繁殖效率。针对农区自繁自养场、户整体效益低、母羊周转慢、育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可以采用发情调控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来缩短繁殖间隔, 提高繁殖效率。

2.2.1发情调控技术大部分品种的羊是季节性发情, 生殖激素诱导是利用外源生殖激素对母羊进行处理, 使之发情和排卵, 以达到缩短繁殖周期的目的。

常用于诱导发情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 RH) 、促卵泡素 (FSH) 、促黄体素 (LH) 、孕马血清 (PMSG) 、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 (PG) 。目前国内生产的Gn RH类似物有促排2号和促排3号。FSH、LH和PMSG属于促性腺激素, 其主要作用于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卵泡成熟和黄体的形成, 从而诱导处于乏情期的母羊发情。PMSG的半衰期比FSH长, 在生产中只需注射1次, 操作方便, 并且PMSG的价格比FSH低, 尽管效果不如FSH, 但在生产中常应用PMSG。孕激素和雌激素属于性激素, 二者在正常的家畜体内会作用于生殖活动, 少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 促进发情的行为表现。还可以采用孕酮栓与孕马血清联合使用, 即在母羊生殖道内放置孕酮栓10~14 d, 在撤出孕酮栓前1 d注射PMSG 200~250 IU, 次日撤栓后便有母羊发情。

2.2.2早期断奶技术母乳喂养的方式, 一般为3~4月龄断奶, 其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哺乳的母羊由于要照顾羔羊, 其体力难以得到恢复, 因而延长了繁殖周期, 降低了配种利用率;2母羊泌乳3周后, 乳量明显下降, 60日龄的乳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羔羊的生长需求, 限制了羔羊的增重;3常规的断奶方法会导致羔羊的瘤胃和肠道发育迟缓, 断奶后的过渡期长, 会影响断奶后的育肥。

羔羊的早期断奶是在常规3~4月龄断奶的基础上, 将羔羊的哺乳时间缩短到40~60 d, 并利用羔羊在4月龄时生长速度最快这一特点, 使羔羊在短期内迅速育肥, 以便达到预期的体重。理论上来讲, 羔羊断奶的月龄和体重以羔羊能够独自生活并且能够以饲料为主要营养来源为准。3周龄以内的羔羊应以母乳为营养来源;3周龄以后可以慢慢消化一部分的植物性饲料;8周龄后瘤胃已经充分发育, 能够消化大量的植物性饲料, 此时可以进行断奶。

羔羊进行早期断奶的意义:1羔羊断奶后, 母羊可以减少体力消耗, 体力迅速恢复后可以为下一轮配种做好准备, 从而缩短了母羊的繁殖周期;2羔羊早期断奶后进行强度的育肥, 有的月龄达到4~5个月龄就可以进行屠宰, 增加经济效益;3羔羊早期断奶后可以较早采食植物性饲料, 促进了瘤胃的发育。断奶后用代乳粉饲喂羔羊, 可以为羔羊提供全面的营养, 从而促进了羔羊整体的生长发育, 并且还能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 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2.3工厂化快速育肥技术羔羊快速育肥是指对断奶至6月龄的羔羊进行强度育肥, 经过2.5~3个月的短期舍饲育肥使其达到40 kg左右体重的一项育肥技术[2]。其主要特点是精料比例逐渐增大, 强度高, 育肥增重快, 经济效益好, 周期短, 周转快, 可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 可全年均衡生产, 适合在粗饲料条件好、气候适宜广大农区和半牧区采用。肉羊育肥的实质是利用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通过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达到增加肌肉和脂肪总量、改善羊肉品质的目的, 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 羔羊出生后的哺乳期内, 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消化机能不健全, 生长发育迅速, 提高其成活率和完成有依靠母乳到采食饲料的过程的过渡是主要任务;断奶后, 其采食量不断增加, 消化机能加强, 骨骼和肌肉增长迅速, 各个组织和器官也相应增加, 是生产羔羊肉和肥羔肉的重要时期;当羔羊达到性成熟后, 生殖器官发育完成, 体型基本确定, 但仍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当进入成年期以后, 机能活动最旺盛, 生产性能最高, 能量代谢稳定, 虽然绝对增重达到高峰, 但在饲料丰富和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仍有迅速沉积脂肪的能力。根据以上规律, 羔羊育肥效果最好, 个体间强弱对进食量有明显影响, 强者吃的多, 弱者吃的少, 同时对营养物质利用和需要量也有差别, 导致育肥效果不同。羔羊快速育肥技术适合农区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肉羊生产。

2.4肉羊异地生产模式肉羊异地生产模式是指针对牧区、半牧区和农区3种区域, 自繁自养和专业育肥2种生产方式,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牧区利用草场, 山区利用山地资源繁育羔羊, 将断奶羔羊出售给广大农区, 缓解草场压力, 将羔羊生产转移到农区, 平原农区利用丰富的粮食作物、饲草秸秆和人力等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羔羊肉生产, 建立阶段化生产转移、利润共享的北繁南育、牧繁农育的异地生产模式, 将有利于提高羔羊生长速度和产肉率, 增加市场羔羊肉供给, 优化市场羊肉结构, 解决自繁自养场母羊繁殖周期长、整体效益低的问题, 实现牧区、半牧区和农区联动, 缓解牧区草场压力, 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农区农作物资源、人力、财力等优势[3]。

2.4.1牧区繁殖牧区利用草场自繁自养, 严格管理, 制定适宜的载畜量, 实施以草定畜, 放牧饲养, 增加牧民收入, 也可为广大农区提供育肥羔羊,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农区种羊不足, 同时也可减少草场压力, 实现草原肉羊生产可持续良性循环。

2.4.2农牧交错带繁育结合在农牧交错带可以利用山区和草场放牧, 也可利用农区的粗饲料资源进行舍饲, 特别是农户小规模实施半放牧半舍饲, 进行肉羊自繁自养容易盈利, 一方面可以为农区生产育肥羊,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留羔羊繁育。

2.4.3农区专业育肥农区利用丰富的粗饲料资源, 进行全舍饲商品肉羊生产, 在平原农区, 由于规模自繁自养场成本高, 盈利空间小, 异地羔羊快速育肥新模式, 从一定程度上可保障羊肉市场供应, 带动农民养羊积极性, 促进了商品羊生产, 如在河北省唐县和卢龙等地区, 逐渐形成了以肉羊育肥为主、屠宰加工分工明确、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肉羊生产形势。

通过实施分阶段和分区域生产, 可实现利润合理分配、生产有序布局、产业分工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草场过度放牧和农区种羊缺乏, 实现农牧协作均衡生产。

肉羊异地生产模式可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人力、财力等各种要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应用于肉羊生产, 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缓解牧区草场压力, 保护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就业, 对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勇, 敦伟涛.我国肉羊种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畜牧兽医, 2014, 3:29-33

[2]敦伟涛主编.肉羊60天育肥出栏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4.

生产配套 篇9

玉米在鄂北岗地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工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玉米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转化增值潜力和高功能营养价值的原料型农产品,受到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业的高度重视。产品价格的提升促进了玉米种植热的兴起,老区面积扩大,原来一些从未种过玉米的区域也调整结构开始了玉米种植。面对玉米生产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笔者通过深入新、老种植区,进行具体的田间调查,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块种植的玉米甚至在同一地块种植的同一品种的玉米,其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即玉米在生产中存在着极为普遍的不平衡现象。

为了便于比较,从调查的众多数据中选择了种植面积较大的登海九号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密度、叶片数、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分析,从中得出:种植密度高低相差34 605株/hm2,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91.73%;单株叶片数高低相差5叶,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29.41%;株高高低相差70.5cm,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35.46%;穗长高低相差8.9cm,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54.27%;穗粒数高低相差248.2粒,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60.49%。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生产中单位面积产量的巨大悬殊。据对100家农户种植的177块15.89hm2登海九号的调查,实际平均产量7 317kg/hm2,其中最高8 750kg/hm2,最低5 556kg/hm2,高低相差达到3 194 kg/hm2,高值与低值相比差率达到57.5%。如何把这种差异和悬殊缩到最小,是当前玉米生产中待挖掘的增产潜力所在。

2 玉米植株田间整齐度差、生长发育不平衡的形成原因

造成玉米作物田间生长整齐度差、生长发育严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实施栽培技术过程中措施落实不均衡、不到位所致。一是主观原因。一些农户认为玉米是一种粗粮或饲料作物可粗放管理,在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上与稻麦作物相比有一定差距;二是客观原因。玉米在生产上投入不足,包括物资投入(土地耕整、施肥、灌水、防治病虫草等)、劳力投入(精选良种、均匀播种、间苗定苗、封根培土、促平衡管理等)、技术投入(按需管理、定时定量管理、新品种、新技术运用等)等,均不能满足玉米平衡生长和健壮发育的需求。

3 玉米配套增产措施

3.1 播种

提高玉米生长发育的整齐度,播种是基础。研究表明,若苗期群体的整齐度较差,则弱苗在成株时株高虽有赶上壮株的趋势,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必须切实抓好播种基础工作,实现苗齐(出苗整齐,苗子大小均匀一致)、苗全(不缺苗、无断垄)、苗匀(株行距分布均匀,各个体生长空间一致)、苗壮(个体生长健壮,无病、无虫、无黄瘦弱苗)的壮苗目标。

3.1.1 精选种子、分级播种。

选用纯度高、整齐度好、发芽率高的种子,并按种粒大、中、小精选分级,单独或分片种植。一是选用籽粒整齐度好、大小均匀一致、纯度高的种子作播种材料;二是对籽粒不一致的种子进行大中小粒分级,分别播种,以保障各个体幼苗母体营养供应的一致性。

3.1.2 精细整地,均衡施肥。

确保耕层深浅一致, 基肥均匀深施, 保障幼苗早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和营养条件的一致性。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旋耕灭茬, 精细整地。结合旋耕施优质农家肥37.5t/hm2、磷酸二铵225kg/hm2、硫酸钾300kg/hm2, 混合施匀, 耙细整平, 创造一个深、松、肥、细的土壤环境。施好种肥, 施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75kg/hm2, 混匀施入, 种、肥隔离, 平耙覆土, 均匀一致。

3.1.3精确播种, 合理密植, 提高玉米植株在田间布局的均匀度。

精确操作, 实行划行起垄定距播种, 保证播种的行株距一致, 种子入土深浅一致, 播2~3粒/穴种子。实行育苗移栽的田块提倡按叶片伸展方向定向移栽, 移栽时玉米幼苗的第1片真叶一律向外且叶片与行向垂直, 并实行错窝种植。要保证播种密度, 一般紧凑中大穗型杂交种种植密度在6.00~7.50万株/hm2, 植株高大的大穗型杂交种在5.25万株/hm2左右。

3.2 促控管理

3.2.1 以水促平衡。

带水点播,保障出苗整齐一致;沟厢配套,旱能灌,涝能排,不因干旱或雨涝而出现弱势苗。

3.2.2 以定促平衡。

及时间苗,4叶时定苗,留匀苗壮苗,确保密度,提高整齐度。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方及时补种或带土移栽。生长期间剔除弱苗,拔节至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追肥等管理,剔除细弱苗和变异苗,减少养分消耗。剔除株数一般不超过田间总株数的5%。

3.2.3 以肥促平衡。

看苗追肥,施好平衡肥,促弱转壮,确保苗子生长整齐一致。

3.2.4 以土促平衡。

中耕松土,封根培土,促弱固壮。

3.2.5 去雄促平衡。

根据试验,去雄的田块空秆率不足1%,而未去雄的空秆率在3%以上。去雄方法是: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损坏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下1/2雄穗。授粉结束后,再将剩余的1/2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提高果穗生长的整齐度,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

3.3 病虫害防治

3.3.1 重点防治地老虎和玉米螟。

地老虎为害玉米的小叶或嫩叶,甚至咬断幼苗基部幼茎,造成缺苗;玉米螟则咬食叶片会降低其光合效率,蛀食雄穗影响授粉,蛀食苞叶、花丝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形成隧道阻碍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等。采取及时的药剂防治策略,把虫害消灭在造成危害之前。

3.3.2 杜绝草荒和苗荒。

化学除草与人工中耕锄草结合,及时间苗定苗,防止出现草荒苗、苗荒苗,保障养分集中供给定、留苗,促进均衡健壮生长。

3.3.3 及时防治病害。

大小斑病、纹枯病、瘤黑粉病等是鄂北岗地玉米的常发性病害。要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做好清洁田园,中耕除草,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等。药剂防治要做到药病对路,治早、治了。

3.4 适期收获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早收获,致使含水率偏高(>40%),容重低,霉粒、破损粒多,商品品质差,影响产量、品质和价格。要通过品种合理布局、抢时早播、早促早管,使玉米达到充分成熟之后,适时收获,提高产量和品质。

摘要:分析了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潜力, 在此基础上, 指出植株整齐度差、生长发育不平衡是鄂北岗地玉米生产存在的最大问题, 介绍了玉米配套增产措施, 以期为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生产潜力,增产,栽培技术,鄂北岗地

参考文献

[1]朱雪志.稻田春播杂交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5) :1078-1080.

[2]杨永强, 弓晓峰.玉米区域试验田整齐度差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种子世界, 2004 (3) :24-25.

[3]张进忠.千公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 2003 (2) :30.

生产配套 篇10

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油菜的常年种植面积在0.067亿hm2左右,产量1200 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左右[1]。油菜已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5大优势作物。目前,油菜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落后手工劳作生产方式来完成, 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世界主要油菜生产大国,普遍采用机械化播种与收获,20世纪很多国家油菜生产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些国家和地区油菜生产机械化和规模生产优势使油菜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并直接影响了国际油菜籽价格,对我国油菜生产形成重大冲击,也严重阻碍了油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油菜各生产环节能否做到适时、高效、优质、低耗,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菜自身丰产丰收、节本增效,而且直接影响到相关作物的适时播栽、增产增收。因此,解决油菜播栽、收获和干燥等主要生产关键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问题,对促进油菜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油菜生产的基本情况

我国油菜分为南方冬油菜和北方春油菜两大类,冬油菜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春油菜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南方苏、沪、湘、浙、闽、鄂、川、皖、渝、粤、桂、黔、云、赣、琼冬油菜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 种植面积的90%。其中,长江流域主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种植总面积的80%[2],也是世界甘蓝型油菜3大集中产区之一。

由于长江流域春季常有低温寒潮,降水量大,影响开花结角,病害较重,因此还应育成后期耐低温阴雨、抗菌核病能力强的油菜品种[3]。油菜耐低温弱光照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冬闲田种植作物,但现有的油菜品种生育期长,一般在5 月10 日前后成熟,缺乏满足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作物生产需要的早熟品种。同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怎样与机械技术相互配合,在品种性状上加以改良以符合机械化生产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的油菜生产仍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生产成本高。除耕整地与植保外,油菜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主要依靠人工作业,机械直播不足20 %,机械收获不足10 %,而面广量大的移栽作业几乎全部依靠人工。在油菜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力成本占60 %~70 %,耗工180~225 个/hm2左右[4,5]。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油菜种植则是全程机械化,每公顷用工量不到15个,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效益高。官春云院士认为,油菜生产要求有与其配套的技术和装备措施:一是研制出一机四用的播种机和一机四用的收获机;二是研制一次施用的油菜专用控释肥;三是选育早熟、矮秆、紧凑、抗性强、成熟一致且适合机械栽培的油菜新品种;四是研制油菜化学催熟剂,实现一次收获;五是建立冬油菜新的栽培技术体系[2]。

2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现状

近几年来,通过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延伸及其装备的发展,油菜地的耕整、排灌、植保等配套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但在播栽、收获和烘干3个关键环节上,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才开始起步,离全程机械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2.1 油菜直播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精少量直播是集播种、施肥、开沟、覆土功能于一体的复式、精确、高效直播油菜栽培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要点(试行)》指出,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是采用专用或兼用油菜直播机直接将油菜种子播于大田的轻简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播期以及茬口的选择、田块的整理、基肥施用、品种的选用与种子处理、机具准备、播种作业、田间管理措施等。油菜机械直播省去育苗、移栽环节,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力矛盾,有利于实现油菜生产的节本增效和稳产高产。

由于油菜性状特异,分苗投苗难度大,油菜移栽机械化技术以及应用还远不够。江苏、上海、湖南、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先后开展了油菜直播机械技术的研发和试验,有的机型已投入试用和推广。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采用稻麦条播机,改装排种器、调整行距后用于播种油菜。江苏省镇江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2BG-6B型油菜精播机,能一次完成旋耕碎土、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多道工序,边播种边施肥;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利用东洋P600四轮驱动底盘,在水稻芽种直播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2BZ-6型油菜直播机;上海浦东张桥农机有限公司研制的上海-50拖拉机配套2BJF-6型油菜直播机;安徽省天长市农机局研制的WXQ-8型油菜数控直播机。由湖南农业大学与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公司研制2BYF-6型油菜免耕直播机,可以一次完成油菜栽培过程中的播种、施肥、开排水沟和对已播种子、肥料覆土等4道工序,覆土效果好,播种精度高;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牵引式油菜直播机一次能完成开沟、灭茬、播种、覆土等6项作业,作业效率高。油菜免耕直播机的研究开发,实现了油菜生产的免耕栽培,解决了免耕直播油菜覆土的问题,减少了油菜移栽和翻耕点播环节的大量用工投入,提高了劳动效率,有效利用季节和土壤墒情,从而保证了油菜适期早播,为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油菜产量打下了基础。

2.2 油菜收获机械化技术

油菜机械化收获有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两种。分段收获是割晒、捡拾、脱粒的收获方式。采用分段收获法,充分利用作物的后熟作用,可提前收割,延长了收割期,籽粒饱满,产量有所提高,但缺点是生产率较低,劳动强度大。联合收获是收割、脱粒、清选作业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在油菜的角果成熟后期,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所有的收获作业环节,其特点是效率高,省工省时,尤其在气候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抢收。联合收获对收获时机要求高,收获过早,籽粒含水量高,品质差,出油率低;收获过迟,因过于成熟,菜籽易炸裂脱落,收获损失大。

近几年来,油菜联合收获机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南研发的有关油菜联合收获机已进入试用和推广阶段,如沃得2020型、五三4LZY-1.5型、洋马CA600型、向明4LZ(Y)-1.5型、碧浪200型、4LYZ-2型等。从技术层面看,目前这些机型基本上是在现有全喂入稻麦联合收获机基础上的改装,配套动力为30~50kW,属稻、麦、油兼用型,大都采用了装有侧立式往复切割器的分禾装置,改变割台长度等,收获损失均较大(总损失率达15%~20%),清洁度均较低(含杂率约为20%~30%),对油菜收获时机要求高,限制了机具生产率和年利用率的提高。

2.3 油菜籽烘干机械化技术

油菜籽烘干机械技术是油菜籽烘干设备将收获后的油菜籽从自然水分干燥到安全贮藏或加工要求时所需的水分比重并保持油菜籽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目前,广泛采用的干燥方式是加热干燥,通常有预热、水分汽化、缓苏和冷却4个过程。但针对油菜籽的机械烘干,其工艺过程、技术机理、作业标准和在线检测、监控措施的研究仍是保障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的技术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油菜机械化烘干技术的研发才开始起步,尽管谷物烘干技术及装备相对成熟,但难以适用于油菜籽的干燥,为此油菜籽的烘干工艺、干燥机理和适用装备的研究有待高度重视。

3 加速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对策

加速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必须加强油菜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成套机械装备的研究。加强产、学、研、推的联合技术攻关,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完善产品生产工艺工装技术,提升新工艺、新技术的水平,使油菜生产机械化装备适应性更广泛、性能更优越、功能更齐全、配套更完善,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3.1 加快油菜机械化生产装备研究

3.1.1 机械直播机

1)选择合适的厢面宽度。

厢面宽度太大不利于起土覆盖,尤其是南方地区油菜的前茬作物主要为水稻,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块粘性大,导致覆盖不良、播深不均匀;太窄造成覆土厚度过大,不利于安全出苗。因此,厢宽一般不大于2000mm[7]。

2)确定好排水沟宽度及深度。

开沟机动力的行走轮最好选择窄型轮,以减少对厢面的压实面积,降低土壤板结,同时要考虑排水的要求。排水沟宽度240mm,排水沟深度120mm[7]。

3)运用可调播量的排种器,可实现变密度调节。

油菜播种量与地域和播种期等因素有关,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要保证直播油菜浅播匀播,播种深度不超过10mm。例如,湖南地区一般播种量为1.5~7.5kg/hm2,排肥量225~450kg/hm2[7]。

3.1.2 联合收获机

1)设计适合油菜收获的收割台。

针对油菜的生物特性,研究适合我国种植油菜品种的油菜植株高大、分枝数多、植株间相互交织且含水率高的特性,在切割、拨禾、侧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加长割台以减少炸荚飞籽损失,减少拨禾轮对油菜的冲击次数,降低拨禾轮对角果的冲击以减少籽粒的损失,开发适宜油菜的切割特性的专用收割台等。

2)合理设计脱粒和精选部件。

针对油菜的角果细小、角果成熟度不一、含水率高的特性,通过物料性状分析、机构以及物料的运动与动力分析,对脱粒、分离清选部件进行创新设计,如增加机械设备密封性,以减少缝隙漏损,研究适宜油菜特性的脱粒工作部件。同时,可以考虑增加二次回收搅龙,设置杂余回收装置及杂余收集箱以增大分离面积,加密栅格式凹板筛或加密圆孔筛以减少脱粒损失等措施。

3)合理改装分禾器。

可以考虑用垂直切割器代替左分禾器,以降低割台损失。

4)选择合适的切割装置。

油菜的茎秆比小麦水稻的茎秆粗且坚韧,所需切割力较大,可以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切割参数和切割装置形式。

总体上说,油菜联合收获机目前普遍存在分禾困难、损失率及含杂率高等问题。油菜联合收获机械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相对落后于种植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实际油菜生产的需要。要通过关键部件的创新,着力解决当前机收损失率高、可靠性低等技术瓶颈,开发出高性能、高质量油菜收获割台和脱粒装置。

3.1.3 油菜籽烘干机械

改造现有谷物烘干机械设备。针对现有谷物干燥机械主要烘干稻谷的现状,为了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使其既能烘干稻谷,又能烘干油菜籽,达到“一机多用”的要求,为此需根据其干燥工艺流程改进设计其结构。稻谷烘干工艺为:稻谷预热升温—烘干降水—缓苏—冷却。油菜烘干工艺为:油菜籽预热升温—干燥降水—降温冷却。为此,可将烘干机的缓苏段和冷却段与主塔分开。烘干稻谷时,主塔完成预热升温和烘干工艺,辅塔完成缓苏和冷却工艺。除了对主要工作部件结构改进外,由于油菜籽粒物理特性与稻谷不同,因此烘干机的技术参数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对干燥降水工艺和干燥介质状态进行调整:一是提高介质温度,并降低表观风速,使颗粒内部水分均匀扩散、蒸发;二是增加冷却风量和冷却时间,即在辅塔的上部和下部均安装冷却风道。当烘干稻谷时,将辅塔上部风道关闭,使辅塔上部起到缓苏的作用。当烘干油菜籽时,将辅塔上部风道打开,使辅塔上部和下部均起到冷却作用,可加强油菜籽的冷却效果,防止吸湿回潮,开发小型移动式油菜烘干机械设备。在现有稻麦烘干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研发移动式和固定式的油菜籽连续烘干设备,解决梅雨季节油菜籽因不能及时自然干燥而导致发芽、霉变问题,保证既丰产又丰收。通过所研制的油菜烘干机,将收割机收获的油菜籽在一定区域(以村或组为单位)内集中烘干,将平均含水率降至7%~9%,确保其安全存放。

3.2 加快油菜生产机械化农艺配套技术研究

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技术与作物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等都有密切联系。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85%以上,种植方式70%为育苗移栽,30%为直播[1]。北方的春油菜产区基本采用直播的种植方式。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由于复种,生长季节短,目前大多高产品种不能满足直播生长期长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气候变暖和晚粳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水稻收获期越来越迟。晚粳稻收获期延至10 月底甚至11 月上旬,此后采用直播种植油菜,冬前已很难生长到足够大的个体,越冬安全性降低,产量大幅度降低。联合收获是实现油菜收获机械化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由于油菜作物成熟期较短,收获季节紧。在长江中下游的油菜产区,油菜的收获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的7~10 天时间,而机械收获要求成熟度高,使机械的适收期更短,影响了油菜的联合收获率。

1)通过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良等创造有利的机械化直播条件。

油菜移栽的效率低、成本高,从技术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机械化精少量直播是今后油菜种植的主要方法。采用机械直播技术进行油菜种植,播种期比育苗移栽相对较迟,满足油菜冬前生长的时间较短。为了保证机械直播油菜能够达到壮苗,安全越冬,应选择耐迟播、抗寒性强的品种;从植株性状角度应选择优质高产矮秆、株型紧凑,株高1.3m左右,主穗荚多,结实率、出油率高的油菜品种[6]。加强直播油菜防冻技术和油菜专用控释肥技术研究,提高油菜植株的抗寒性。

2)通过品种培育、化学调控技术研究等创造适合机械化收获条件。

油菜联合收获的一个关键技术指标是损失率,而损失率的高低与植株性状密切相关。不同品种的植株性状有显著差异。适合联合收获的油菜品种应当顶端结角性强、分枝相对较少、分枝较短、结角层相对较薄、角果不易炸裂、上下成熟度一致性好,机收损失率低,清洁度高,输送顺利,不易发生堵塞现象。培育矮秆抗倒伏、分枝少、抗角裂的新品种,并通过农艺措施调节油菜生长发育,可以促进油菜角果成熟一致, 在角果催熟后进行机械化收获, 破籽、落籽损失大大减少。官春云院士在研究油菜早熟品种培育和油菜化学催熟剂, 实现一次收获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宗锦耀.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对策[J].农机市场,2008(6):41-44.

[2]张蓝水.农艺农机联手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J].农机市场,2008(7):25-30.

[3]官春云.双低油菜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作物研究,2004(2):88-93.

[4]吴崇友,金诚谦,肖体琼,等.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现状与技术影响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7(12):207-210.

[5]吴崇友,易中懿.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的选择[J].中国农机化,2009(2):3-6.

[6]吴明亮,官春云,汤楚宙,等.2BYF26型油菜免耕直播联合播种机田间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172-177.

[7]平英华,彭卓敏.实现油菜机械化应从两大方面进行突破[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8(8):40-41.

[8]李耀明.我国油菜联合收割机的现状与展望[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5(1):40-42.

[9]Liu Houli,Fu Tingdong.Procedings of Interational Sym-pos-ium on Papeseed Science[M].New York:Science press,2001.

上一篇:日本近代外来语下一篇:深圳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