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式

2024-07-31

传播方式(精选12篇)

传播方式 篇1

回顾人类音乐传播历程,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不断叠加的阶段。

一是口传心授时代。在记谱法发明之前, 音乐更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 传播的范围仅限于人际, 传播效果也较模糊, 许多民间音乐的精粹因此失传。

二是乐谱时代。记谱法的发明, 使得音乐的形式 (旋律、节奏) 与呈现 (演奏、演唱) 分离。音乐作为一种符号开始以文本——“乐谱”的方式进行传播, 并且利用印刷术的发明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大范围地传播。文本作为媒介开始介入音乐传播,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音乐传播效果的模糊性, 更促进并发展了音乐传播活动的专门化分工。

三是媒体时代。1878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标志着音乐传播开始进入远程有声传播的时代。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专业性很强、分工细致的事情——作曲家创造了音乐作品的形式, 演奏家负责对作品本身的呈现, 录音师完成对作品的记录, 并最终通过发行商将音乐的载体 (磁带、唱片、CD) 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四是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日益崛起, 成为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类型的“第五媒体”。以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i Pod为标志, 短短十几年时间, 新媒体已经在很多时候取代传统媒体, 成为当下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

五是“自媒体”时代。在新媒体众多形式中, 自媒体无疑是近年来的热点。自媒体 (We Media) 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 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优酷”、“唱吧”等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传播的平台, 为每个人提供将音乐等各类信息传播出去的手段。

下面, 笔者将重点论述自媒体音乐传播及其对音乐创作的启迪。

一、“自媒体”音乐传播的方式

自媒体音乐传播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大类是评论和转发, 另一大类是二度创作和改编。

(一) 评论和转发

“评论和转发”是最常见的基于自媒体的音乐传播方式。音乐人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微博、微信、优酷等自媒体平台, 利用网友、乐迷在互联网上的即时参与、评价、讨论, 引发热议、制造话题, 并通过众多网友的转发, 实现音乐作品的快速传播。例如李代沫凭借一首《我的歌声里》而走红——在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之前, 他翻唱曲婉婷的这首歌的视频已经在微博被疯转, 许多网友纷纷发表个人看法, 大多表示其演唱功力不俗, 对这首歌曲的诠释甚至超出原唱者等。也许正是在网络中积累的这种人气, 才使得他最终获得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机会。

近年来“弹幕点评”方式也日趋流行。与普通视频分享网站评论内容只在播放器下专用区域显示不同, 弹幕点评会将观看视频者发表的评论或感想以滑动字幕的方式实时或准实时地显示在视频画面上, 将评论的文字和原画面叠加, 增加观看乐趣, 并依托视频分享网站传播给其他观看者。

“口碑”是自媒体“评论、转发”传播方式的核心。相比从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被动获取信息, 人们更容易接受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信息分享。例如, 一个无名歌者在手机“唱吧”平台上一首《我的歌声里》的走调版翻唱, 因为微博“大V”姚晨的一句点评“我都听哭了”, 引发众多网友转发, 这位歌者也由此一度成为有数万名粉丝的网络红人。

(二) 二度创作和改编

随着录音、录像、后期处理等方面的软件和设备的普及, 基于自媒体的音乐传播方式已不再仅限于文字的评论和转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原版音乐、视频的基础上, 尝试进行二度创作和改编, 形成新的“副本”, 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转发, 从而实现了音乐的快速人际传播。

例如, 由王太利作词作曲的《小苹果》于2014年5月3日发布后, 通过初期的网络“大V”转发、评论, 快速引发了全民规模的模仿和参与。从李小璐、柳岩等明星模仿唱跳, 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众多网友的纷纷加入, 短短几个月, 《小苹果》便席卷中华大地, 成为2014年头号“洗脑神曲”。截至2014年10月底, 仅优酷网这一个视频站点上, 各类《小苹果》模仿视频就已经突破13万个。

二度创作和改编使大众从音乐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变身为主动参与者。常见的二度创作和改编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翻唱模仿“卡拉OK”是翻唱模仿的最常见方式。而“唱吧”等手机“K歌”软件, 则让翻唱模仿从KTV延伸进了移动互联网, 并且通过翻唱音乐作品的上传、转发, 实现了基于自媒体的二度创作式传播。

重新填词是指在原版音乐的基础上, 加入个性化的歌词。例如深圳南海中学学生创作的“校园神曲”《小期末》, 就借用《小苹果》的旋律重新填词——“你是我的小呀小期末, 怎么得分都不嫌多”, 抒发了中学生们临近考试时的心声。

改编变奏是指对原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配器等重新调整, 形成新的作品。相比其他方式, 改编变奏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要求受众必须具备乐器演奏基础, 或者具备复调、和声、配器法等音乐理论基础, 才能较好地完成。

肢体模仿为了宣传歌曲和歌手, 很多音乐作品都会制作音乐视频 (MV) , 并设计配套的舞蹈等肢体动作。例如《小苹果》在拍摄MV时, 特地聘请了《江南Style》中“骑马舞”的编舞指导李朱善对舞蹈动作进行简化, 突出了“招牌动作”, 更便于普通大众模仿。于是, 《小苹果》一经推出, 我们便很快在网络上看到了各种模仿改编版本。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和模仿, 歌曲的影响力也快速席卷全国。

虚拟合作是指大众通过互联网, 虚拟地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二度创作过程中去, 观众亦是演出者。虚拟合作的二度创作方式, 在音乐创作者和参与者的组织与招募、网络传输、后期合成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已有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美国作曲家惠特克 (Eric Whitacre) 的“虚拟合唱团”。2013年, 惠特克收集了来自101个国家的共5095人演唱的《飞往天堂》 (Fly to Paradise) 片段, 再将所有片段合成为大合唱, 其成品不论是画面还是歌声都震撼力十足。

二、“自媒体”音乐传播的模式

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一方面, 模式具有构造功能, 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另一方面, 模式有具有解释的功能, 用间接的方式提供关于“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如何”的信息。 (1)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型, 用于描述大众传播: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参考“5W”模型, 笔者对现场演奏、乐谱、录制、自媒体四种音乐传播方式分析如上表。

相比其他音乐传播方式, 笔者认为自媒体音乐传播属于四次循环传播, 具体阐述如下。

在第一次传播过程中, 自媒体与录制方式相同。

在第二次传播过程中, 自媒体平台取代了传统的唱片公司, 音乐人无须签约唱片公司形成强绑定关系。音乐人与自媒体平台的关系更偏向于一种松散耦合的状态, 体现了自媒体平民化、普泛化的特点。

在第三次传播过程中, 网络评论与转发起到了录制传播过程中的广告宣传的作用。相比普通网民, 网络“大V”类似于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中的“意见领袖”——依靠“大V”的层层评论和转发, 最终可以形成人际的“N级传播”。

评论和转发并不改变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因此从“信息流”角度看, 音乐信息的传播仍然是“一级”的, 即音乐可以依靠自媒体平台直接抵达一般受众。但是从“影响流”角度看, 音乐影响的传播则是“N级” (多级) 的, 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评论和转发, 音乐传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在自媒体第三次传播过程中, 音乐的受众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主动和活跃的、被动和不活跃的。其中主动、活跃的受众, 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 从而形成了第四次传播。

音乐的二度创作与改编并非自媒体所独有。当年, 随着记谱法逐步完善, 音乐作者和演奏者逐渐分离之后, 基于乐谱的二度创作和改编就是音乐的重要传播模式之一。例如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 的《D大调卡农》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就被无数音乐人演奏, 并被改编为器乐独奏、合唱、摇滚等多种版本。

不过, 基于自媒体的二度创作和改编不限于乐谱, 还包括翻唱模仿、重新填词、改编变奏、肢体模仿、虚拟合作等多种方式, 已然成为大众参与音乐传播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于卡拉OK的自娱自乐, 很多网民会将自己二度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作品再次上传至自媒体平台。这些新的“副本”作品依靠自媒体平台的评论和转发, 传播到更大的范围, 从而形成基于自媒体第三次、第四次传播且二者交替出现的循环传播方式。

自媒体基于评论和转发、二度创作和改编的循环传播方式, 一方面使得某些具备良好自媒体传播特性的作品得以通过网络快速席卷全球, 另一方面也对现有音乐创作方式提供了很多启迪。

三、“自媒体”传播方式对音乐创作的启迪

1954年, 美国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提出, 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只有对信号拥有共通的经验范围, 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1)

按照这个理论, 在传播过程中, 如果传播者和接受者缺乏共同的经验范围, 就很可能导致传播失真的出现。因此, 具备良好的自媒体传播特性的音乐作品, 往往会选择大众共同的经验范畴内的一个或多个主题作为其标志性“符号”。

自媒体平台中热传的各类“洗脑神曲”, 歌词普遍浅显、直白, 主题词反复出现, 并暗含某种意义。《小苹果》的作者王太利曾表示歌曲的取名是因为“苹果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也最爱吃的水果之一, 用苹果比喻珍爱的人和物十分贴切”。这些作品还特别强调舞蹈的招牌动作的设计。例如《江南Style》选择“骑马”这一世界共知的动作符号作为招牌, 降低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门槛, 而《小苹果》的招牌舞蹈则将迪斯科舞蹈动作巧妙衔接, 使之具备有喜感、简单、易模仿的特点。

为了降低作品在模仿、改编、转发等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失真, 音乐作品会采取多次重复、强化等方式, 增强音乐的传播效果。例如, 一般歌曲的结构都有个“开始—铺垫—高潮—回落”的过程, 近乎“ABA”或者“AB”的模式, 但《小苹果》、《江南Style》等作品几乎都是“一A到底”, 顶多做了些变奏和加花的处理, 结构上是“A—A1—A2—A3”。这种结构短小、重复强化的旋律, 容易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更加适合自媒体碎片化传播方式。

另外, 这些作品大部分的拍子大都是4/4或者2/4, 相对于一般舞曲的3/4拍子, 节奏更加简单、明快, 律动性强, 容易带动听者的情绪。作品的配器也大多以电声、打击乐器为主, 对播放设备要求不高, 适合普通人的手机、电脑音箱等低端听音设备播放。

总之,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音乐传播方式, 正在改变着很多固有的认知。音乐传播的变革已经开始, 或许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和未来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以“零边际成本社会”为主题的著作中所言, “如果我们不拥抱变革, 便会失去这个时代”。 (2)

摘要:“自媒体”传播是人类音乐传播历程的最新阶段。音乐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的两大类主要方式一是评论和转发, 二是二度创作和改编。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 可以提出自媒体音乐传播的四次循环模型。另外, 基于施拉姆的传播经验范围模式, 可以简要分析出自媒体传播方式对音乐创作的启迪。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音乐传播方式, 正在改变着很多固有的认知, 音乐传播的变革已经开始。

关键词:自媒体,音乐传播,5W模型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5版) , 崔保国、李琨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美]吉摩尔著《草根媒体》, 陈建勋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美]谢因·波曼 (Shein Bowman) 、克里斯·威理斯 (Chris Willis) 著《We Media》,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版。

[4]陶荣婷《自媒体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载《东南传播》2011年第8期。

传播方式 篇2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传播思想,内容包含传播准则、传播者的道德标准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主要通过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等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对于当今的传播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传播思想;传播方式;传播历程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类自从产生,就依靠各种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传播观念,交流经验,分享知识,沟通情感,规范行为,实施管理。这些传播手段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运用语言,借助手势、表情、姿态和通过书信或其他机械媒介等进行的间接方式。可以说,传播与人类社会共生,又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先秦,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播事业,但却有着广泛的传播行为。这些传播行为使先哲们的思想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衣被中华民族数千年。诸子百家之中,几乎各个学派都涉及传播问题,但最重要的当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其中儒家的传播思想又占有极重的份量。本文拟对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孟子的传播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与孔子隔了两代,其思想则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在传播方面的言论也追随着孔子。首先,他认为必须通过“仁政”学说的.传播来规范人们的道德标准。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1](《尽心下》)通过传播“善教”的学说,从而激发人性深处的“四心”。这种“四心”,孟子将之作为传播者和交际者的最基本的修养和出发点。其次,孟子将“仁义”作为传播、游说的根本准则和主要内容。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时,梁惠王劈头就问:“臾,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您不辞千里来到我国,对我国会有利益吧,孟子则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梁惠王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第三,在传播道德上,孟子认为应该做大丈夫。他强调讲仁义,而反对讲利。他认为“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1](《公孙丑下》)没有正当的理由给我送钱,这就等于收买,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呢?传播者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四,在传播过程中,孟子认为要保持自我,不能因为受者的地位而改变自己的传播原则。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游说诸侯的时候,必须器宇轩昂,不卑不亢,藐而视之,不因其巍巍然而畏俱。这样,才可能志意舒展,从容大度,言语得尽。对于受者的态度是,诸侯不来见他,他不主动去朝见诸侯,因为他不是为了去求官,他曾明确表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滕文公上》)

二、孟子传播行为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礼崩乐坏统一的西周王朝已日趋没落,分裂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候国。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事实上各地诸候多下服从朝廷的号令。

各诸候国的君主又常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名义相互讨伐,攻城掠地,以扩大本国的地盘。到后来连“尊王”的旗号也不要了,公开撕杀。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到公元前四百余年左右。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此后直至公元前2秦统一中国以前的二百余年,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总体特征正如刘向所说:“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君,兵革不休,诈并起。”[2](《书录》)长期的兼并、掠夺战争,一方面使人民辗转沟壑,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各诸候国为求生存,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速了我国封建制的形成。

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候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于以采纳,但是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疾苦。他的这些思想反映出封建制度新兴时期,新的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的解放,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

三、孟子的传播历程与方式

孟子主要通过游说诸侯传播他的思想。孟子首先来到齐国。齐威王时,正是“稷下学宫”兴盛时期,孟子至齐不久,参与了“稷下学宫”聘为齐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齐威王对孟子礼遇,但是对孟子的“王道”“仁政”并无兴趣。于是,在公元前323年,孟子怀着怅然之情离开齐国。然后,孟子到了宋国。宋王偃六年,孟子从齐国来到宋国的新都彭城。孟子在宋劝导宋国大夫免除关卡和商品赋税,未被采纳,在宋仍不遂心愿,失望之后离开宋国,继续周游。公元前322年,孟子从宋国到达了薛国,在薛国短暂停留后,同年返回故里邹国,然后又到了鲁国、滕国。在滕国,滕文公“接待以礼,请孟子馆于上宫。”孟子在滕逗留两年,又到了梁国。当时,梁惠王已年届高龄,但他仍然尊称孟子为“叟”,可见孟子在梁所受到的礼遇。梁惠王卒后,梁襄王继任国君。孟子称梁襄王为“望之不似人君,近之而不见所畏”。孟子与襄王讨论过“天下恶乎定”的问题,孟子对曰:“定于一”,“不嗜日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认为只有德才能使社会安定,不喜欢杀人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梁襄王一心欲争雄于诸候,向往“霸道”,对孟子的“仁”、“王道”、“仁政”等学说并不感兴趣,而且讥讽为“迂远而阔于情”,孟子只得离开梁国。从梁国离开后,孟子再次来到了齐国。当时,正遇到齐宣王巡视范邑,孟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孟子此次来到齐国,正值齐宣王初立不久,延揽人才的时候。孟子继续担任齐国客卿。孟子对在齐国实行仁政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凭着象齐国这样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称王天下简直易如反掌。因此孟子去见齐宣王,说以仁政。哪知齐宣王一见面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告诉齐宣王只有:“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时齐宣王一心想凭武力称霸天下,对孟子推行的仁政、王道不感兴起,主宾之间不时发生争论,齐宣王甚至要求孟子放弃仁义主张和他一起推行霸道。孟子以必使玉人雕琢璞玉来比喻,说明治理国家要尊重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领导者不能瞎指挥,要求下级“姑舍汝所学而从我”。要尊重知识,尊重内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齐国是否攻打燕国一事上,孟子认为不应该攻打燕国,孟子和齐王发生了分歧。孟子素有“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当他的“王道”、“仁政”等主张得不到齐宣王的采纳时,他决意离开齐国。孟子辞去了齐卿的职位,返回故里。

游说诸候,是孟子一生事业上的辉煌时期。孟子结束游说诸候之后,退居故乡邹地,此时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聚徒讲学为主。参与者大都为随同孟子周游的高弟子,如公孙丑、万章等。讲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就以往的孟子言行,先由弟子提出疑难,然后由孟子解答,亦即由师徒共同整理、提炼,总结孟子思想,终于将孟子思想载之于行事,完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向往真善的崇高境界,他的传播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传播思想对于当今的传播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的传播行为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

[3]刘玉娥:孟子平议[M].北京:学苑出版社,.

传播方式 篇3

从2014年到2015年,利欧一直在探索一种全产业链的整合营销模式,即打造数字营销闭环,整合优质上下游资源以使协同效应最大化,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驱动的整合营销”服务。利欧针对中国市场状况,将客户分为实体经济客户和互联网品牌客户,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定制的数字化整合营销服务。

2016年1月,利欧启动“+A”创意热店平台,旨在为广告营销领域的创意人搭建一个能更好发挥他们创意实力的平台。他们可以自组团队、自主决策、自营业务,“+A”创意热店平台还将成为他们的创业孵化平台。“+A”模式的优势在于:“+自主”,创业者拥有充分的创造自由度和决策权;“+平等”,团队成员实行无职级差异的平行沟通,并能有效获得其他团队的支持和协助;“+分配”,充分落实互联网时代的分配机制,各创意热店将依据每年的营收额获得相应的提成,让创业者既能最大化地保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目前,“+A”创意热店平台引入的第一位创业者是创意人林俊明,首家创意热店“Jimmy+Amber”已正式启动。2016年,利欧计划启动最多不超过3家创意热店,2017年计划达到8家,每家创意热店都将控制在30~50人左右这种健康和具有灵动性的规模。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营销格局,利欧将在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洞察。利欧将与知名第三方调研公司进行合作,对消费者趋势和关键人群开展长期调研,从而实时了解消费者习惯的转变趋势,依据洞察精准投放;二是对未来媒体趋势的关注。利欧已着手布局互动娱乐板块,并将持续在内容营销和娱乐营销领域进行布局,涵盖影视剧植入、网生内容、影视剧制作以及其他的互动娱乐产业,期望打造出专业的“利欧互娱”品牌业务,成为国内首个集内容制作、内容营销、互动娱乐传播于一体的完整的“互动娱乐营销整合平台”。

2016年,利欧数字业务将继续正常地向前推进;另外一条线,是向互联网业学习,把整个公司与互联网大环境相结合,把创业孵化机制和平台机制做得更完善,吸引行业内顶尖的人才加入我们,一起做出能够给行业带去积极启示的模式,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2016营销关键词

多元化

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营销行业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蓬勃状态,在这种大格局下就会出现分化。IT、技术类公司进入这个行业,不断学习最新的模式,传统的行业领袖会面临挑战,同时,这也是年轻人最有机会的阶段,他们有机会与行业的巨人进行较量。2016年,在资本力量之下,整个市场将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阶段。对营销人来说,这一年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机会,也会失去一些自己认为不会失去的东西。

2015营销感悟

2015年,资本的力量对营销圈的影响十分显著。2014年,我们看到资本力量开始介入营销行业,到2015年,会看到很多数字营销公司借助资本的力量,把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发挥得更好。另一方面,资本的力量带动的不仅是行业内的竞争,而且还带来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互联网公司凭借它们的资本优势,吸引了很多创意人从营销界进入互联网行业。如何利用资本去推动行业的发展,是营销人2016年要思考的问题。

案例工具书

John Lewis的圣诞广告。我觉得不在于你的东西有多炫,是否用了比别人更新的技术,而是在于,在消费者的环境里,你总有机会在某个地方打动他们,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做到这点就是好的。

传播方式 篇4

2002年, 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 博客得到规模性增长;2006年, 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3300万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2008-2009博客市场及博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6月底, 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1亿人, 博客空间的规模已经超过3亿。由此可见, 在我国, 无论是博客用户还是博客空间的规模都是以飞快的速度与日俱增的。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人类交往最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而博客这种人际传播方式明显与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 (谈话, 写信, 打电话等) 有所不同。本文按照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一文中提出的“5W”模式再加上反馈这一要素来分析博客与传统人际传播的不同。第一, 传播者在范围上有所不同。使用博客的人数大约为1.81亿, 而博客使用者又体现了年轻化的特点, 30岁及30岁以下的博客使用者占到总数的86.1%以上。而交谈, 写信或是打电话, 一般人都可以实现。博客的传播者在数量和范围上明显少于传统人际传播。第二, 在传播的讯息上有所区别。博客的内容以心灵独白或生活记录为主。而交谈或是电话的内容虽然有涉及内心感受或生活经历的, 但显然内容会更加贴近现实而且话题更加广泛。第三, 传播媒介的不同。博客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 所以博客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传统人际传播在这方面的局限比较大。第四, 受众不同。博客的受众具有广泛性, 偶然性和匿名性。而传统人际传播的受者一般是传者已知晓的特定的人。第五, 效果不同。上文中已经提到博客对博客读者的效果主要是休闲娱乐, 学习和提升自我, 产生心灵的共鸣等。而且这个效果是突破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而传统人际传播的效果多种多样, 主要是交流信息。第六, 反馈不同。博客作者在写博客的时候是不能及时的收到反馈的, 通常要等到博客发表后才能得到反馈。而传统人际传播通常是当时当场就能收到反馈, 并可以及时调整内容。

博客以互联网为载体, 如上文所述, 与传统的媒介在各个方面都有有所不同。自然, 博客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影响。

博客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 博客的交往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浏览到任何地点的博客作者的博客, 相对的博客作者的所面向的读者可能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显而易见的, 这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方便程度。这也正符合了麦克卢汉在1964年的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 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看, 人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无论是博客作者还是博客读者, 使用博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博客作者从事博客写作的一个深层心理动因是塑造理想自我形象。2005年搜狐的《中国博客用户研究报告》显示, 赞同“知道有人关注自己博客时产生坚持的动力”、“我希望我的博客能够引起共鸣”、“希望我的Blog对别人有意义”的博客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64%、55%、55%。而博客读者也从阅读博客和参与评论的方式中了解了博客作者的生活近况, 间接参与其生活, 在博客上与其互动, 从中寻找到了社会归属感, 并且博客读者参与评论也满足了他们的自我表达与塑造。下面主要谈谈博客对博客作者的满足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拉杂斯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曾提到大众媒介有授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的功能。博客作者也被博客的点击量和发表文章所得来的名声授予地位。例如:ARORA等因在新浪博客发表化妆、时尚及生活心得等方面的文章而广受追捧和好评的博客作者都有过被化妆品或餐厅公关人员邀请试用或试吃的经历。因为博客赋予他们一定的地位而使他们产生了舆论领袖的作用。因为博客, 他们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 在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变得广泛而多元了。

上文中提到, 博客缩短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 从而大大便利了人际交往, 但如果人们过分依赖博客进行交往, 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 使人际关系机械化。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博客主要是使用文字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缺少语言的直接交流以及非语言符号的交流。一方面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 人们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 一些辅助性“语言”不能使用, 这又削弱了交流的直接性。博客交流无视了现实中的非语言线索, 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两人间距、环境作用等, 而将对话置于所谓的“社会真空”中。而非语言符号对语言信息有重要的补偿、替代、强调和重复作用。长期凭博客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寡言少语, 词不达意。并且博客用户在网络中塑造一种比较完美的形象, 使自己在网络交往中自信心大为增加, 但有可能使其恐惧现实生活, 逃避现实生活, 从而影响了他们用传统方式进行交往。

可以预见博客的用户人数和规模还将快速并持续增长, 博客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本文只是简单探讨了博客对人际关系的一些影响, 由于其个性特点它的影响应是多样化的, 而要了解一些深入具体和多元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摘要:2002年自博客概念引入中国以来, 发展迅猛, 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已有1.81亿的用户数量。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际传播方式,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多样化的, 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本文分析了博客与传统人际传播的不同, 进而分析了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博客,人际交往,影响

参考文献

[1]保罗.拉杂斯菲尔德, 罗伯特.莫顿.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思想传播, 1948.

[2]刘津.博客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局域网病毒传播方式特点 篇5

局域网(LAN)中文就是局部区域网络的简称,英文全称是Local Area Network,它主要是指在小范围内由服务器和多台电脑组成的工作组互联网络,属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分支,由于通过服务器把网内每一台电脑连接,因此局域网内的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同样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局域网病毒传播方式特点和途径: 1、由于局域网很大的一部分用处是在共享资源方面,而正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数据开放性,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 2、由于有些服务器属于低端服务器或者干脆是由普通pc改制而成,在性能上不是很强,因此各电脑在通过服务器和外界数据传输时,一旦服务器感染外界病毒,所有需要经过服务器的数据也会被顺带感染,进而造成整个网络感染病毒的情况,

3、局域网最大的特点就是网内计算机的数据快速、便易的传递,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任何与该电脑数据传递都必会感染病毒。 4、如果局域网中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又通服务器来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感染服务器,现在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会感染病毒。 5、网络使用者对病毒的安全意识不强,因此会造成经常性的病毒感染。 正是由于局域网内应用上这些独特的特点,造成局域网内的病毒快速传递,网内电脑相互感染,病毒屡杀不尽。

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飞跃谈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34

传统的教育传播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教授,学生在老师的教授进行受事性的学习。这是受比较简陋的设施和条件的制约,人们不得不因此而长期为之。这样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也因此而生腻且是严重地不感兴趣。优质均衡教育的发展,促使学校教育设施大为改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传播方式带来便捷。现结合自身高中教学谈谈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飞跃的相关问题。

一、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的丰富多彩

高中相关学科的课程教学,除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外,一般都是在照本宣科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仍然是在机械接受着,大量地重复训练着。就英语课堂教学看,学生在阅读着,机械记忆着单词、经典语段等。本可以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之丰富多彩的,但总会借故不去予以实施。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也不利于学生广泛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这也不能完全去怪罪于我们老师,高中学生学习时间如此紧张,如果我们再想利用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去从事一定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导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里接受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将英语课程置之度外。但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你越是顾忌,就越是顾忌不了。学生中偷偷摸摸地玩着的东西不也在蔓延着吗?他们并没有因我们的顾忌而不玩那些我们所认为不能去玩的玩意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去“以毒攻毒”,在课堂上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的丰富多彩。如何做到教育传播方式的丰富多彩,首先必须思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白板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实现传播方式的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利用博客去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以更多地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剪辑一些影视内容让学生更为丰富地、直接地接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课堂教学之余,我们也可以让一些外资企业的老板或者员工,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交流。

二、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的恰到好处

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必修模块之内容适应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一般来说比起选修模块内容则相对简单一点。它所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英语教学首先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从英语必修模块的学习上获取极大的效益。也就必须去兼顾到学生的整体需求,去整体考虑教育方式的传播问题。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近乎出现另类倾向,为了突出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课堂上、实践中过多地充斥着英语国家文化,但冷静一点去思考,没有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或者不去强调高中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那英语教育传播的方式再普遍和优秀,还不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现象。对此,窃以为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也必须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平时的英语教学,笔者注意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去进行传播,但也不忽视传统的传播方式。

三、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的创新利用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选修模块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为什么需要这样?也是我们大家心知肚明的。主要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应当说高中英语教学虽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基础教育,但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略有区别,因为这个时候需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渗透一定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我们必须看到,必修和选修模块结构安排合理,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前后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模块中的知识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安排顺序,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针对这样的情形,语言技能的训练 必须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把握住循环递进的特征,达到循环递进的效果。那也对英语教育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的英语教学笔者感到必须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的创新。应当说,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已经是比较完备的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教材也总会有它的局限性。怎样促使局限性的最小化?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比较创新地利用一些传播方式去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如比较大胆地将教材板块进行比较优化性的重组,又比如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取舍,还比如进行一些校本意义上的课程建设等。英语学习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学习,看上去比较难,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勤于思考,精于钻研,那对极具语言魅力的英语学习也完全可以绽放出亮丽的奇葩,绽放出人生的精彩。

实现英语教育传播方式飞跃的问题比较多,需要探究的领域也比较深刻,亟须我们创新地思考和探究。作为老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之义务,必须责无旁贷地去孜孜以求。

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改变 篇7

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其寻求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传统媒体有其自身优势,但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普及,这种优势在逐渐消解。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据一项关于“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调查问卷显示,以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占82.6%。相比之下,报纸、广播、电视则分别占到57.9%、14.4%和64.5%。由此可见,网络尤其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已然超过传统媒体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之首选,进而在信息传播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1.1 自媒体的概念

所谓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是指一种平民化、个性化、普泛性、自主性的信息传播载体,信息所有者以现代数字科技信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特定的个人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自媒体的概念由Shein Bowman(谢因波曼)与Chris Willis(克里斯威理斯)教授于2003年在“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将自媒体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该定义在世界范围掀起了较大影响,

笔者认为,自媒体的定义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学技术与全世界相关知识系统链接,发布或分享交流其新闻、意见、看法等的一种自主的、即时性传播工具。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

1.2 自媒体的特征与属性

1.2.1 个性平民化

自媒体从诞生之初便以其亲民化、亲和力与个性化广受草根们的追捧,自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真正让平民公众参与信息传播,并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从单纯受众变成了信息发布者。人们依托自媒体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每个人均可平等地参与到互联网表达平台,提出观点、寻找共识,构建自己的舆论阵地。难怪《时代周刊》撰文指出,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1.2.2 交互主动化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运作效率不高,维护成本高昂。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重要且明显的区别是,在自媒体上,人人都是作为信息的主动收集者和发布者,人人皆可选择收听观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可以参与节目的投票,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筛选,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切实改变过去“主导受众型”,变革为“受众主导型”,赋予媒体受众以广泛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1.2.3 传播即时化

自媒体时代,利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信息实时发布、更新,打破传统媒体条件下的“时间壁垒”,进一步增强信息互动性,利用网络媒介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扩大“受众”选择权,真正让“受众”去主导信息的筛选与传播,体现“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理念,实现传统媒体传播水平的整体提升。

1.2.4 内容丰富化

自媒体借助网络载体,实现了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广泛参与大格局,使得媒体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其媒体表达方式,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内容即时、拓展深化,从而使信息内容变得不仅丰富而且鲜活。自媒体可谓收纳了全世界的信息资讯并加以存储、发布、传播,而受众则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存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便捷。但应指出,自媒体信息因鲜明的表现了发布者的个人偏好,往往使得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缺乏体系性和系统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假信息疯传。

1.2.5 相关法律尚不健全

自媒体属于新生事物,其产生得益于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让草根的呼声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国家的、社会的、其他个人的合法权利边界,产生一些与当前法律体系、道德标准相悖的“杂音”。由于自媒体是新生事物,因而在立法与法律监管方面存在滞后,相关法律调整不健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传播信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如何对自媒体加强法律上的规范与引导,成为自媒体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

1.3 自媒体的价值意义

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将信息传播从高高在上的圣坛拉回到广大草根平民群体之中,使得操作更加简易、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更具时效、参与更加通畅,人们真正成为信息的所有者与自主传播者。无论是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信息传播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越来越重视来自底层草根的呼声,越来越关注草根群体的期待和诉求。如微博的兴起,使得社会许多热点事件、问题得到第一时间传播,不仅强化了社会监督,而且也督促了国家及相关机构、个人依法办事、依法作为,这无疑推动了全社会的向前进步。

2 自媒体时代对传统广播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广播信息传播的辐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更加广泛。传统广播的听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为广播打上了“老年化”标签;但随着网络、新兴载体如车载广播的出现,广播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逐渐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广播受众更加多元化。广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一般较为浅显易懂,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能从广播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点,从而产生共鸣。同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网络短信”等网际平台与广播的互动,弥补了以往传播只能通过热线电话互动的不足,从而拓展了其互动交流的方式与范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自媒体拓宽了信息传播者的范围,原处于新闻边缘、被动应对的草根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自媒体的挑战。

2.1 传播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体原有的市场垄断地位,基于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和网络传媒的信息双向互动自媒体传播机制,传统媒体已不再享有唯一的“特权”,而是与众多的网络自媒体等一并参与市场竞争,传统媒体传播主体地位被虚弱化和边缘化。自媒体所独具的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也对传统媒体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2.2 生产流程的转变革新了传统传播工艺

数字化技术在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媒体采编流程革命性的变化,使流程更为简便和高效,尤其在信息“选题”“组稿”“编辑”等环节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借助数字技术传输手段,出版内容单纯由文字、静态图片等扩展为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立体化表现模式,从而使“编辑”不仅仅局限于审读和校对,还包括了软件的测试和评价等。这无疑增加了编辑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也对技术性要求更加全面。数字传媒实现了“有形”到“无形”。

2.3 新闻源的转变打破了事件地理局限

以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动车追尾”事件为例,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人们用微博发布信息,传递爱的力量。事故发生时,即7月23日20时38分,网友“袁小芫”发出第一条事故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事故发生后9分钟,即7月23日20时47分,网友“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救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快点救我们!”之后,乘客们陆续用微博记录下事故现场的情况,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此次事故的详细信息。事故发生12小时后,微博上对此次事故的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其中寻人的转发量已经超过了50万条。与此同时,无数名网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纷纷在微博上为逝者哀悼,为伤者祈福。这类突发性事件的视频材料是主流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为了“新闻源”。

2.4 新闻理念的转变提高了微内容的影响

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一般表现为微内容,是与传统媒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而言的。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消费和使用媒介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大量不为我们所重视的内容,由于自媒体平台的搜索整合,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对传统的“巨内容”形成一种巨大的挑战。“微内容”实际上是构成整个传播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信息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功能诉求,只要用媒介某一方面的所长,就能完成整个消费的过程。按照传播学的“长尾理论”,即真正能够引起一个媒介质量评价以及竞争差异的东西就在厚厚的“长尾”当中,这个“长尾”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甚至它和大家的共同需要可能是无关的。它只是针对专门的需要,分众的需要,但是“长尾”的内容决定一个媒介的价值所在、它的竞争力所在。

3 结语

总之,由于媒体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受众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言人,主持人要在动态中把握主持人个人素质、受众和媒介本身的关系。在动态中打造自己的个性化主持风格,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才能受到受众的青睐与欢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现代传媒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笔者旨在对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对传统广播的影响和改变作出分析。

维吾尔族传统传播方式研究 篇8

一、茶会

茶会的意义是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给了每天忙于琐碎家务事的维吾尔妇女每月一两次出去和亲朋好友聚餐和相互交流、聊天、谈天说地的机会,这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好平台。茶会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交钱,交钱直接帮助了一些有需要的朋友。有时候也有2个东家商量互换做东时间的情况,如果有谁急需用钱就会把当次茶会让给他,其他人也会表示非常理解。通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了解身边的新闻,可以了解亲朋好友的状况。最近这些年有些茶会的组织者还通过这种聚会做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资助孤儿,帮助老人和有困难的人、贫困学生等,传达爱心,送去温暖。

二、巴扎

维吾尔人天生喜欢热闹,喜欢享受生活,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十分和睦。自古以来严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维吾尔社会尤其是在南疆一些偏僻的地区产生了自给自足的生产和商业方式。巴扎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许多地方除了有原名之外,还有以巴扎日的名称称呼的别名,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用一周的各天来命名每一个乡村的习俗。巴扎就是维吾尔族人民长期从事贸易活动和社会活动交往的中心场所。

巴扎上关于吃喝玩乐的项目应有尽有,如餐饮、市场、交易牲口、卖工艺品、杂货、斗鸡、杂耍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维吾尔族的巴扎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在和田、喀什等地区巴扎还保存着原有的风情。位于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也是巴扎文化现代化的标志。

巴扎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小群体聚集市场演变到现在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足见其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巴扎是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广场,是保存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例如,在巴扎上的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最基本的生活习俗;手工艺品反映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维吾尔族的热情的心;在这个复杂又全面的巴扎中可以看到维吾尔人喜欢聚居生活的影子。很多从内地和外国来的游客都会觉得看到巴扎生活才能体会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

对于一些偏僻地区的农民来说,平时农务繁忙、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着他们与外界的沟通。通过巴扎,他们可以在小范围内与自己的同胞互相寒暄、聊天、谈心、沟通,有机会碰到许久不见的邻村的人。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能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能交流彼此在生活和农事方面的经验。这些交流通过巴扎再分散到乡里,本地和外地的消息便在本社区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论。

巴扎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还成为调节、丰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及有效传播信息的场所。

三、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麦西莱甫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游戏,如敬茶舞、鞭带舞、对诗、判官司等,使整个麦西莱甫活动自始至终充满欢声笑语和盎然的情趣。

50年代以来,麦西莱甫活动更加活跃,民间嫁娶及节日期间多有举办者。它已成为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学艺术活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的最好形式。人们通过麦西莱甫的各种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歌颂美好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麦西莱甫有其惯例及准则,破坏其惯例准则的人则要受到惩罚或被禁止参加。因此它又是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传统习俗教育、文化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实这种惩罚手段也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会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式的娱乐方式,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

其中,伊犁麦西莱普有一个特色。在伊犁,“恰克恰克”在维吾尔族民间的盛行表现得尤为突出,涌现出了一批以伊沙木为代表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笑话艺人。讲笑话是没有办法在房子里准备好的,只有到了现场看到实地情况后,现场发挥才行,而且永远不能讲重复的笑话,这次讲的一定要跟上次的不一样。这些笑话艺人的大脑里得有多少智慧才能让笑话绵延不绝?这就是“恰克恰克”,它遍布在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时候其会通过讽刺一些社会上不文明、不恰当行为的方式来教育麦西莱普的参与者。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开朗、活泼的个性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伊犁人民的口才和对生活的热爱。

维吾尔民间传统的传播方式较多,出现了形式多样化、复合化的局面。随着当代媒体的冲击,维吾尔民间有些传播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如“恰依”,婚礼等逐渐发展。维吾尔民间对传统传播方式的传承以及传播方式的转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现在随着新媒介的加速发展,维吾尔族的人们也逐渐开始面向互联网,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以及传播、交流信息、及时了解事态变动等方面,进一步接近了国际发展速度。将新媒体和维吾尔传统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依旧任重道远,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世纪使维吾尔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摘要: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对于了解这个民族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实际意义。在新疆生活的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传播事业也很自然地和这种个性相融在一起,主要表现在维吾尔族的一般生活习惯当中。本文主要研究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几种传统传播方式,并介绍了这几种方式的主要内容、传播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俗习惯,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再比拉·艾哈买提.维吾尔族恰依文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方晓华.巴扎文化的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7(5):17-19.

网络文学传播方式特点分析 篇9

一般说来, 网络文学是指新近产生的, 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 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 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当今社会, 网络绕过了纸媒出版和发表的障碍, 网络传播发展迅猛, 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诉求互相融合和文学交流的创作提供了平台。目前, 文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变化,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 效果也越来越好。那么,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一、传播状态的自发性

自发性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 其传播是自发的传播。人们在网络中写作完全是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的开创性创作状态中, 写手们自由地创作, 没有人要求他写什么或怎样写。只要把自己所写的作品发到各大BBS、文学论坛, 作品创作就算完成了。在这里, 创作者没有必要去满足刊物和编辑的口味, 也没有必要去迎合大众的心理, 他们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创作发表, 作品只需在网上一贴, 就会招来知音。作品靠读者的频繁点击次数或访问量而实现认可。如果作品得到大量好评, 网友们自然会在网上奔走相告, 作品也就将在网络中被不断转贴, 从而得以广泛传播。如, 《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翠花, 上酸菜――雪村自述》《大学生自习室之歌》等作品遭到空前关注, 凭借网络媒体迅速风靡全国, 流行于中学和大学校园。当然, 也不少作品也是无人问津, 也很快就自动被淘汰掉了。

网络文学作品使读者享有充分的阅读和评论的自由。目前, 绝大部分文学网站都建立了论坛, 这些论坛一般都设有发贴、查贴、跟贴、回贴等功能。在这里作者和读者可以自由、及时地进行交流。虽然, 读者的评价有时只是三言两语, 但却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往往也能反映此文章的真实水平。

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文学的诞生使得文学创作在网络世界里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和特权, 而是让文学创作实现了平民化, 每个人都可以既是作者, 又是编辑, 又是作品的阅读者, 集三位于一体。网络文学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网站、博客、手机、电子书阅读器。

现在很多网站, 比如国内各大知名文学网站如幻剑书盟、翠微居、逐浪网、天下书盟、起点中文网等专门为网络文学创作服务;博客中国、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 也有为网民开辟的专栏。这些网站邀请、吸引、招聘一批有写作实力和有写作愿望的有影响力的作者, 在线写作, 发表专栏文章。网站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同时, 博客为网络文学的传播发挥重大作用。目前, 中国博客数量已超过1亿, 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0%以上。受欢迎的博客的访问量不亚于一个网站。不少网络文学就是通过博客得以广泛传播。博客是写手自己建立了一个受欢迎的博客, 另一种方式是写手充分利用广受欢迎的博客发表作品。

手机也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据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显示, 目前全国有1.17亿人用手机进行阅读, 占总人群数量的19.47%, 而且这一人群正在高速的增加中。手机阅读成为仅次于手机在线聊天的第二应用。另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2009年上半年的无线内容下载中, 手机游戏和手机阅读并列为用户使用最多的服务。在2010中国移动 (行情, 资讯, 评论) 阅读产业论坛上, 中国移动也发布了一项数据, 95%的手机上网用户愿意用碎片时间进行手机阅读。网络文学无论在PC阅读还是手机阅读上, 都将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网络文学还有重要的一个传播途径就是阅读电子书。一些出版商将网络文学作品制作成电子书。一些网民手拿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电子书具有五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信息完整并可长期保存, 随时阅读。二是可以离线阅读。三是便于继续传播。四是促销和广告信息形式灵活。因此, 这些优点也决定了电子书对于对于网络文学的传播发挥其重大作用。

三、传播时效的瞬间性

信息时代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网络文学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空壁障, 每个写作者能尽情发挥, 大大加快了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节奏。网络文学的问世不再像传统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往往需要一定周期, 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发表一篇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常简单。首先通过网站申请可以拥有自己的帐号。登陆账号后, 你就可以在该网站发表文章。发表后, 你的文章就会实时出现在网站上被数万计的网友阅读了。

网络文学传播如此迅速, 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文学具有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和传播结构上的特点, 这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发布一篇稿子或者浏览一篇最新的文章是何其容易和迅捷的事情。一篇文章在网络上发表, 从可能性上说,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都可以找到它, 进行阅读。而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由于传播的瞬间性, 网络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就短短几年时间, 其作品规模就已令人刮目相看。网络文学的这种创作自由度, 极大地激活了人们潜藏着的文学天才, 使之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

四、传播形式的互动性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形式, 具有单向性, 读者很难和作者进行交流。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互动性。互动性表现为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由, 文学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的自由。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天地, 这里没有权威, 没有等级, 任何人都是作者, 也是阅读者。网络写作是没有等级界限, 将每一个人还原为活生生的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将写作变成真正的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每一个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创作、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评论。特别是评论文字使得这种互动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评论文字, 使得网络作家在这种互动式的对话评论中激发灵感, 作品越到后来便越见精彩。《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写作过程中, 就有许多读者纷纷回应, 为其中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向作者求情, 希望不是个死亡的结局。不仅如此, 读者还在网上表达读后心情, 引发了读者和读者的对话, 它构成了网上文学评论的一道令纸质文学作品的作者羡慕不已的风景。

总之, 网络的交互功能和网络小说所具有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 使阅读者思路开阔, 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增加, 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 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大大激发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效果。因此, 网络小说, 越来越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所青睐。

参考文献

[1]陈东妹.反思网络文学[J].今日科苑, 2010, (2) .

[2]黎欢.试论网络文学的传播特质[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7) .

[3]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甲型肝炎传播方式的临床探讨 篇10

1 经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是引起甲型肝炎散发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患者的粪便污染外环境物体表面后, 经手间接触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HAv) 。这种经接触传播常见于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等易感人群的密集扬所。Mbithi等[6]曾报道过HAV在环境物体表面能保持其传染性达数天。将含HAV人粪便提取液放至5例志愿者的指垫, 并在0、20、60、120、180、240 min时分别测定HAV的含量, 结果在4 h末仍可检测到相当于0时HAV量的16%~30%[7]。

甲型肝炎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9,10]:①在一个地区发病连续不断, 整个流行过程较长, 常常有几个流行波, 但流行峰不太高。通过认真调查, 一般能搜索到首发病例, 且与未能及协上诊断、隔离有关;②家庭继发较为常见, 家庭引入率以婴幼儿和小学生为高;③流行强度受卫生水平左右;④采取措施, 改善卫生条件, 传播流行可以逐渐平息。

2 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饮食方式造成甲型肝炎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称为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许多食物都可以做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但其中以贝壳类水生生物尤为重要, 其次是家庭自办酒席, 食品制作过程中受污染等。

泥蚶属瓣鳃纲, 蚶科, 是一种海产双壳贝类软体动物。据分析, 自泥蜡捅捞起, 经长途运输至销售到食用先后经过15~20 d, 尚能引起肝炎暴发流行, 足见肝炎病毒在离开污染水体的泥蚶体内存活时间不少于15 d。在国内外, 因生食受污染的贝类引起肝炎暴发的事例很多。1983年初上海曾发生一起居民食用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 而在1988年1月又因食用启东县产的被污染毛蚶造成大范围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11]。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0]:①发病与不洁饮食史有关, 即不食不洁食物则不发病。发病者必食, 食者不一定发病, 且食不洁食物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食者人群;②驱除不洁食物因素后流行或暴发即可平息, 但往往有一个接触型余波;③供应不洁食物时间距离暴发时间的间隔符合甲型肝炎的潜伏期 (15~45 d) 。

3 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饮水方式造成甲型肝炎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称甲型肝炎经水传播。饮用水源或是集体自备的容器贮水, 一旦被患者或污水污物污染而有甲肝病毒, 常可引起供水范围的饮用者感染发病, 乃至爆发流行。

在1983年7~9月间, 内蒙哲盟通辽胡力海农场, 发生一次甲型肝炎暴发。其中发病96例, 发病率为15.5%, 有黄疽者占59.4%, SGPT增高占58.8%, 肝肿大占85.4%。采集发病后3~9 d患者大便标本5份, 免疫电镜下观察到甲型肝炎病毒颗粒。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本次暴发与水源受粪便污染有关。

因此, 经水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在国内外都是十分重要的传播途径, 则其传播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的范围相一致, 有饮用同一水源史;②在流行高峰前的一个潜伏期 (15~45 d) 有污染水源的情况或传染源存在, 如果小剂量不断污染, 病例终年不断;如一次大量污染水源, 则可形成暴发;③除哺乳婴儿外, 不局限年龄、性别、职业均可发病, 暴饮者发病尤多;④封闭水源或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 暴发或流行即可得到平息, 但是往往还会有一个接触型暴发波。

4 其他传播途径

4.1 经血传播

过去认为HAV经血传播可能性不大, 因为HAV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通过血液传播, 这是极为偶然的现象, 在患者发病前几天至发病后一二周内的血液才有可能。Yotsuyangi[12]首先利用PCR技术对人类感染HAV后的病毒血症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多数的病例仅在ALT达到峰值前, 血清中可检测到HAV的RNA, 而某些病例却在ALT达到峰值后, 甚至出现抗-HAV后, 血清中仍可检测到HAV的RNA, 提示感染HAV后的病毒血症期持续时间比过去认为的长。因此, HAV经血传播的机会也比以往想象的要多。

4.2 垂直传播

甲型肝炎的传播一般未见有母婴传播, 但是Watson等[12]报道了在美国某NICU发生过一次HA暴发, 有10例工作人员和4例婴儿罹患HA。其中10例患HA的工作人员均与护理同一例婴儿有关。在参与抢救该婴儿后未按常规洗手的工作人员患HA的危险性较高 (RR=4.9, P=0.02) 。该婴儿是一例早产儿, 其母亲在产后10 d被诊断为HA, 则推测该患儿是在出生前或分娩过程中被其母亲传染所致, 而10例工作人员和其他3例婴儿则是通过接触而感染HAV。

5 总结

原生广告:意想不到的传播方式 篇11

传统广告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广告与媒体内容相互分离,能够让消费者明确地认识到这是一则广告。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插播于电视或广播中,所以人们不得不容忍广告的存在。而互联网时代,人们挂在网上的时间却多是全神贯注的,这个时候被广告打扰就会令人非常厌烦,所以互联网广告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讨嫌”的标签。

80后与90后正在变成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而被称为“互联网动物”的他们很难被传统广告所打动。电视机开机率下降,PC开机率下降,微信的兴起,传播渠道碎片化日益加剧,这一切都在给传统广告传播形式带来考验。因此,广告开始向内容渗透,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原生广告的广告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形式是混进内容里,让人分不清楚哪个是内容哪个是广告,百度“付费推广,竞价排名”的盈利方式正是基于此。当消费者在百度上进行内容搜索时,百度的付费广告商家和消费者真正想要查找的内容会一起被搜索出来,甚至广告商家的排名更加靠前。另外一种形式是利用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利用新闻事件进行原生广告传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秒杀”,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极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反应。今年2月8日索契冬奥会开幕当天五朵雪绒花只盛开了四朵,大众汽车随即做了一条嵌入大众汽车图标的原生广告,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记住了大众汽车这个品牌。同时奥迪也非官方发表声明称“这件事真的不是我干的”,甚至到第三天淘宝上都已经有四朵雪绒花同款T恤衫进行销售了。这些企业的反应速度用“秒杀”形容,毫不为过。

生动有趣的广告形式是原生广告制胜最重要的法宝。2011年10月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逝世的时候,香港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网上发布了将苹果公司著名的“咬一口”标志结合乔布斯侧面剪影形成的一幅图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大量转载和评论。这则广告在完美地融入了苹果的品牌和灵魂的同时,也让设计者一举成名。

互联网时代,社会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变化为网状,这给公民带来了更加平等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是创意大师,只看你有没有天赋,用心不用心。

社会背景对宋词传播方式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宋词,传播,媒介

都市商业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宋词传播的转变, 统治阶级所实行的政治策略及对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所采取对文化的传播控制, 也这客观上影响着宋词的传播方式。

一、宋初词的口头 (吟诵) 传播

1、歌妓的传唱

由于市民阶层壮大, 有了对文化的需求, 大城市不断兴起。也导致了城市文化娱乐活动盛行, 而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之风也推动了宋词的传播。其中歌妓的出现更能代表宋词的传播方式。这一时期歌妓数量特别多, 究其原因有一下三个方面:

从国家方面来看:宋之初, 为笼络士大夫, 宋太祖, 公开鼓励大臣“多置歌儿舞女, 日饮酒相欢”偶尔有大臣不想买歌妓侍妾的, 皇上甚至出钱强迫他们买歌妓。

从大臣方面来看:皇上号召, 大臣们自然是积极响应, 只要有钱就拼命蓄歌妓以寻欢作乐。如:尤为宫人说:两府两制家中各有歌舞, 官职稍如意, 往往增置不已“可见大臣们置歌妓成风。

从市民方面来看:宋代的市民纷纷效仿统治阶级, 一般的词人家中都有歌妓。南宋名士方应龙, 本是布衣, 也曾“买女臣妾数十人”宋代私人家妓少则几十, 多则几百。由此可以看出宋词的传播媒介——歌妓的数量之大, 遍布之广, 影响之深。

2、男性歌者的演唱

宋词中描写闺情春怨的柔婉之语适合歌妓的演唱, 而宋词中大量的豪放之词, 大都是男性歌者在充任演唱的角色。当时有:“男不唱艳词, 女不唱雄曲“之说。北宋有名的男性歌者袁綯与唐代的李龟年可以相媲美。南宋有一位男性歌者:何琮, 他是一位精通音律、唱法高超的专业演员。如:词人冯取洽曾写过一首《沁园春》词赠送他, 并描绘他的唱词”无误袅袅, 翻入颚唇齿舌喉“, 还填了一首《水调歌头》让其演唱, 以祝酒兴。

除了以上几位男性歌者, 还有几位有其事而无其名的男性歌者。如:王灼《碧鸡漫志》中被词人讥笑的“善讴老翁”等等, 这些男性歌者对宋词的传播也有很大的作用。

3、小唱和唱和

士大夫文人与市井细民共同享受的另一种口头传播的娱乐性技艺——小唱, 又称为“前斟低唱”是宋代十分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分布在歌楼、酒馆、瓦舍和私宅等, 谢桃坊认为:“小唱是由简单的方式演唱流行的通俗歌词。而宋代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是提供给小唱艺人演唱用的。

唱和, 也是宋词口头传播的一种形式。唱和是人们聚在一起, 相约一起吟唱某一题目或者某一韵脚自作新词。其形式类似于次韵。苏轼词中开始有较多的次韵词。苏轼、黄庭坚和徐府曾经依张致和《渔父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与顾况《渔父词》 (新妇矾边月明) 词句唱和数首。

说书也是宋词口头传播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 要求少数的技巧高超, 说书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也是宋代的娱乐行的代表, 对宋词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手抄和印刷传播

北宋中期以来, 印刷和手抄已经逐渐的取代了歌妓的演唱而成为传播宋词的主要渠道。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依旧依声填词, 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仍然市场与乐妓交流, 但乐妓在宋词的传播中作用日渐衰落。

早在唐代, 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当时主要雕版印刷佛经和历书,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繁荣时期, 宋王朝还颁布了一系列书籍出版法来规范当时的文学市场。大量的文学作品也借助于印刷术风行于世。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每岀一篇, 顷刻会被楼板单传, 如苏轼的《与陈传道》:“市人逐利, 好刊某拙文”由于科技的进步, 印刷术的发展, 宋词也通过雕版印刷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宋词大都以单篇或集结出版的形式大量的进入文学市场, 如:《曲洧旧闻》卷七载:东坡所草吕慧卿贬谪之制词, “不日传都下, 纸为之贵”

雕版印刷的改进, 宋词大多集结成册。书, 这个相对于传唱而言, 可以算的上是理性的媒体, 它适应了宋末的词的特性即用典, 含有哲理和思考的有深度。宋代文学特别是词的书面传播媒介主要是抄本, 这些抄本传播主要集中在书会才人、说话艺人、歌唱艺人的手中。词的抄本, 使词能够克服时空的限制, 能够保存和传阅,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传抄的过程中, 产生笔误和加入抄着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词原有的艺术特性。

这一时期的词有全面雅化的趋势, 大多用典, 语言晦涩难懂, 此时, 词由明白晓畅的口头文学逐渐演变成雅洁难懂的案头文学, 因此, 很难获得歌妓的青睐, 不很难唤起广大市民的热情, 最终导致和着甚寡。由于造纸业和雕版印刷的发展, 使宋后期不再适合歌妓歌唱的词找到了新的传播途径即宋词以单篇或集结出版。随着创作繁荣和印刷术的发展, 受人们喜爱和社会欢迎的词作也被多次印刷。

宋词的印刷出版克服了传播的时空性, 使得集结出版的宋词即克服了时间的限制, 可以保存很久而不受影响;又克服了空间的限制, 集结出版的宋词可以传播到宋王朝以外的其他地方。如: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曹刘做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非常推崇“建安风骨”, 对三曹七子的作品评价也很高。试想如果没有三曹七子的作品作品流传到元好问那里, 元好问有怎么来评论他们的作品呢?同时宋词的印刷出版克服了歌妓在传唱过程中的错误和流变, 使宋代的词人之作有了确切的版本。也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和文献价值。

三、题壁和石刻传播

宋代, 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快速, 特别是交通工具的发展尤为迅速。宋代的汴京、杭州等城市中的车船运输甚为便捷, 陆路上的轿车、马车络绎不绝。“自南渡后至今, 则无人不坐轿焉”水路更是便捷, 如江浙一带“盖水路皆便多用船只”“江岸之船甚多, 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舟”等不一而足, 且速度很快。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杭州、苏州、南京、扬州等几乎连成一片。四面八大的交通, 使人们出行极为方便。宋代发达的交通条件, 使得文士们漫游成风。墙壁、山壁等传播媒介又都处于人员往来较为频繁的名胜古迹, 比较便于受众观览传播。

因此, 宋词出现很多题壁, 题壁作品多为无名氏, 有小部分是有名的词人所题之词,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些词因为题壁而得以流传, 如陆游的《钗头凤》。题壁诗词的内容主要是即时抒情、实录变迁及记录心声等等, 都是提诗词者的所见所想, 比较常见的是描写旅途艰辛、羁旅行役之苦、社会动荡、命运坎坷之痛、怀旧寄赠、同声相应之情等等, 总之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 思想等。把诗词写到墙壁上就是供往来商旅客人文人欣赏的, 所以, 词在艺术上一般质朴生动、通俗易懂, 在篇幅上也是短小精悍、便于记诵。比较符合大众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岳芬:《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汕头大学学报》, 2002年第六期第18卷。

[2]邱红、黄桃红:《宋代文化娱乐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影响》,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

[3]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5]王兆鹏:《歌妓唱词及影响》, 中华书局, 2006年4月。

[6]谭新红:《宋词传播中的男声演唱》, 中华书局, 2006年4月。

[7]赵鸿飞:《宋代都市商业文明及其文学传播性表达》,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7年9月。

[8]徐红:《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船山学刊》, 2002年第1期。

[9]杨昆:《宋代文化繁荣探源》, 《辽宁大学校报》, 2002年第1期。

上一篇:配套企业论文下一篇:“水的沸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