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播

2024-10-20

数据传播(精选9篇)

数据传播 篇1

英国大数据方面研究专家舍恩伯格的著作《大数据时代》让大数据在学界和业界最为重视的概念之一, “大数据”被认为是开启了时代的大变革、大转型。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也成为热点话题。用数据分析新闻, 发觉数据背后的信息, 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报道新闻也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的新模式。

1“数据新闻”概念界定

1.1 概念含糊

关于“数据新闻”其概念在目前通用的教科书中尚未有相应的准确定义, 在学术界权威的新闻传播类工具书中, 程曼丽主编的《新闻传播学词典》和童兵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也并给出具体的解释。“数据新闻”, 作为近几年诞生的新名词, 关于其概念界定, 学术界众多学者亦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1.2 相关定义解释

查阅有关资料, 在《数据新闻手册》中解释了“数据新闻”是指“用数据报道新闻, 它为记者的传统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也有学者 (郎劲松、杨海) 解释数据新闻是“利用数据驱动的报道, 具体的说是通过挖掘和展现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 利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 创造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更有学者称“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2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特征

2.1 改变文字为中心叙事方式

“数据新闻”依靠全新的生产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方式, 是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受众对于高质量新闻的需求以及精确新闻的经验积累, 传统新闻的模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新闻生产。“数据新闻”采用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极大地改变了文字作为新闻记录的单一性功能, 在处理复杂多变的新闻信息时, “数据新闻”通过动态分析与可视化视图呈现新闻内容, 增加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信息的可识别性。大数据时代, “数据新闻”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其采用视图结合的趋势化分析与解读, 更加精准地讲述新闻信息, 便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2.2 阐述重大新闻事件“议程设置”

阐述重大新闻事件, 为新媒体时代受众设置议题, 引导受众关注度, “数据新闻”在这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新闻媒体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 受到其他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在涉及重大新闻议题时, 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保持着较高的可信度。新媒体在涉及重大新闻议题时, 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上千篇一律, 缺乏深度报道, 与此同时, 新闻失真现象也是在报道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重大新闻议题的博弈过程中, “数据新闻”分析技术的出现, 各方媒体对于同一议题会有不同的报道方式, 记者在阐述新闻事件时有独特的解读方式, 公众在面对不同媒体呈现出的不同新闻内容有不同的“解码”方式, 从而“数据新闻”在宏大新闻事件的客观性报道中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个人的日常生活。

2.3 转变新闻记者社会角色

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 “数据新闻”的产生在一定程度的上加快了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由“新闻民工”、“社会记录员”向“综合型记者”、“全能记者”的转型, 同时提升了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传统的新闻记者单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 大数据时代对于记者这一社会角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新闻记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的报道者, 而成为新闻事件的有力阐释者。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记者通过数据化的分析强化了自身的“新闻敏感力”, 在处理互联网信息时代冗杂复杂的信息时更加游刃有余, 更加灵活多样。实现新闻记者自身转型是新时代对于传播者这一角色的新期待。

3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产生的影响

3.1 传统新闻理念的变化

“数据新闻”催生传统的新闻理念发生颠覆式变化, 作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产物, 其本质是一种“数据驱动型新闻”。数据的价值被充分的挖掘与利用, 动态的数字互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的理念, 激发新闻传播生产领域的大变革, 充分开发数据的价值与意义, 在新闻产业链引发“数据就是生产力”的思维革命。“数据新闻”对于报纸为首的传统纸质媒体在深度报道、新闻内容生产、版式编排方式方面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学者估计, 未来的数年“数据新闻”将引领纸质媒体展开一场新变革。

3.2 传媒业人才结构的变化

“数据新闻”在未来的数十年将会极大改变传媒业人才结构。相比于传统媒体, 作为一种需要深度数据分析和高度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兴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在对于专业人才结构需求上也亟待调整。记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采访与记录, 主播的任务也不再是在演播室播送与报道。名记者、名主播、名评论员的“三名主义”不再是未来新闻业乃至传媒业的新趋势, 相对于传统单一新闻学背景的专业人才, 数据挖掘、信息分析、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迎合“数据新闻”时代传播领域的结构需求。

3.3 新闻报道实践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出现刺激新闻报道实践方式的创新。传统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方式要求真实、客观、准确、时效性强;“数据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方式则要求完整、深入、有说服力、可视化。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参与使得新闻报道趋于形象化和多样化。新闻报道在大数据时代不断科学化调整, 规范化运作, 在实践方式上不断创新。新闻生产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中重新发掘报道的新规律、新趋势、新动向, 对于未来的新闻行业的变革意义重大。

3.4“数据新闻”负面影响

“数据新闻”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其一, “数据新闻”是完全由数据掌控的新闻, “靠数据说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但是固化后的新闻报道又容易形成新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报道范式, 丧失了新闻报道原有的属性。其二, “数据新闻”过于花哨的形式, 过于形式化的图表, 过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 使得新闻报道流于形式, 轻视内容。在开展深度报道之时, “数据新闻”的严肃性同样引发质疑。其三, 对于大数据的过分迷信与信赖, 受传者缺失正确的是非辨别和价值辨别标准, 新媒体对于同一新闻的单一“解码”方式使得受众丧失应有的思考能力, 成为“单向度的人”, 失去了数据新闻原有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结语

“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 以数据为支撑挖掘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意义, 并利用丰富多样的可视化传播创造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数据新闻”对于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对传统的新闻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或冲击, 刺激了传统新闻生产及报道的转型, 加快了传统新闻生产及报道的变革, 从而创造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诚如哲学上的辩证分析法, “数据新闻”亦存在双重属性, 在数据分析报道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 尽管“数据新闻”必然催生新闻产业链的大变革, 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新闻报道方式。

摘要: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近几年来, 有关大数据研究一直是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 大数据技术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提供了新模式, “数据新闻”正是以大数据分析报道为支撑, 以多种形态的可视化视图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传播新模式。基于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与实践, 本文试探讨“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新模式, 旨在为未来传媒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数据新闻,大数据,新闻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3 (1)

[2]郎劲松, 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 2014 (3)

[3]宋素红.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J].中国记者, 2014 (8)

数据传播 篇2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依托于计算机的网络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开始发展,开始急速的衍生和扩散,甚至可以说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大数据应该如何理解、网络传播下大数据又将如何发展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网络传播;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

一、网络传播下的大数据的诞生

自2005年Hadoop项目诞生,大数据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大数据无疑是在网络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新产品”,想要系统的认知大数据,就必须要全面而细致的分解它,应着手从三个层面来展开:第一层面是理论,理论是认知的必经途径,也是被广泛认同和传播的基线。在这里从大数据的定义、特征、问题等方面进行剖析。第二层面是技术,技术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手段和前进的基石。这部分主要是从大数据的开源、存储、分析和展示技术进行详尽的分析。第三层面是实践,实践是大数据的最终价值体现。大数据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到生活当中,此部分主要分析网络中的大数据应用。

二、网络传播下的大数据的理论分析

(一)大数据之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又称为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在网络传播时代下,大数据主要呈现了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2]2.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也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的数据即以文字呈现的数据结构,非结构化的数据则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类型。3.价值密度低(Value)。海量数据并不能充足证明其重要性,换句话说就是,数据多并不代表价值高。4.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

(二)大数据之问题所在

大数据、网络传播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但随着这种关系的不断行进和演化,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1.表面化。尽管大数据能够非常好地检测相关性,但是它并不会告诉我们相关性是如何得出的、得出的合理性以及哪一种相关性是有意义的。2.辅助化。尽管大数据搜集的数据是庞大的,有一定的事实证明比例,其可以辅助科学调查,但不可能成功地被完全代替。3.理想化。如今的大数据为世人展现的都是其不可估量的大好前途,但大数据的数据缺失、情况偶然、不准确数据不断地被循环利用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会引发更多的以偏概全,会导致思维的引向,甚至结论的错误。

三、网络传播下大数据技术的分析

(一)开源框架

HadoopHDFS,即HadoopFileSystem,是一款典型的开源文件系统,其主要面向大文件的文件系统,是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在文件存取方面,HDFS用NameNode存放文件位置信息,用DataNode存放文件数据。[3]当HDFS中存入大量的数据后,需要借助MapReduce完成工作分析。之后再从统计维度列出角度对统计值列出的数据进行排序,最后通过聚合完成统计维度数据项的计算工作。

(二)大数据存储技术

目前数据存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存储技术:1.分布式集群存储技术。分布式集群存储技术通常以大数据块为单位,将数据切割存储在多个节点,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中保存多个数据副本。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时,可以根据应用的特点,采用分别处理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操作的方式进行架构设计,既要保证事务操作的一致性,又要满足海量数据存取的性能要求。2.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技术。关系型数据库的操作语言是结构化的查询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两部分。DDL完成了数据对象和操作过程的定义,包括数据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主键、外键、索引、区分等,DML则完成了数据的操作功能,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也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数据。

(三)大数据分析技术

对大数据进行建模的目的是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即对数据进行多次ETL,经过多次ETL之后的数据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理解、使用和个性化,使得分析结果满足特殊岗位甚至单个特定人的需求。

四、网络传播下的大数据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数据服务能否帮助企业取得成功,还需要在行业应用实践中得到答案。

(一)大数据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应用

1.SNS业务应用介绍。SNS体现了Web对于人类社会需求的满足,人们通过Web应用满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SNS不同于支持组织互动和业务流程的传统应用,其主要实现了人与人以及由人创建内容之间的协同与共享。2.大数据技术与SNS应用。不同的社交网络应用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除了微博的热点话题,商务人士在SNS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留下的沟通、评论等记录,用户的通信行为也是反映拥护社会关系的重要数据基础。

(二)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对电子商务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用户行为,然后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大数据可以反映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对于当今的网络十分重要。但如何利用大数据?大数据如何管理网络的业务活动?种种疑问到目前为止还只是简单的分析描述,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大数据,挖掘其更大更广的价值,造福于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李金.快速充电站[J].人民公交,2016(3):108-109.

[2]王春研.大数据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156.

微博平台中数据新闻传播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微博平台;数据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4-01

自两会以来“互联网+传统产业”不仅仅只是被记载于政府报告中更成为一个全民热点话题。从最早的建立新闻门户网,到新闻栏目设置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广征线索,再到新闻客户端的制作这一切都是“互联网+新闻”跳出传统传媒的演变过程。目前,数据新闻或许是:“互联网+新闻”领域中走在最前沿的新闻品类。但数据新闻的价值在于对数据的发现和可视化的展现,因此需深刻的认识其价值,才能将其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一、在数据新闻传播中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原因

1.每位受众的接受能力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阅读数据新闻的受众中因门槛高这一原因造成这一阅读群体较小。即使数据新闻对数据实行了可视化处理,尽量做到简单易懂,但是相较于一些有图片有故事情节的新闻来说还是会略显晦涩难懂,抽象,在阅读过程中它需要受众对数理社科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能力,才能将数据背后的意义正真读懂。与此同时还需要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只有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花时间去分析理解。

2.传播平台的影响。

对于微博平台来说,它有着众多的用户,从某种层面上讲在新闻的传播上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数据新闻传播中是最佳的传播平台。微博在发布内容上每条不得超过140字,这一规定造成了通过微博传播新闻会有“碎片化”与“短频快”的特点,使它更适合运用在一些紧急事件的报道上,而不太适合于更加深入的分析报道。尽管对于数字被限制这一规定可以通过增加其他链接、微博加图片的形式来弥补,但是这些事需要每位读者再次点击才能完成,没有给人一种简单直观的感觉,而这隐藏在内部的一切信息都需要读者有较高的阅读兴趣才能被发现。

3.选择话题限制性的影响。

数据新闻仅仅是一个新闻类别,所以它也需要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贯模式。每一条具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具有时效性,趣味性,重要性,可读性,真实性的。而对于数据新闻来说,由于需要大量的数据,使得其制作周期变长,在时效性上有着明显的缺憾,又因为其对数据有较强的仰赖,选取话题上有所限制。正因如此,数据新闻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乏味的经济报道和一些纯知识趣味新闻上。

4.数据新闻里对于质的影响。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我们是为了将晦涩难懂的问题简明化,而不是化简为繁,在数据新闻中出现的一些图表,文字,图片等这些对于认知资源损耗过大,普通读者难以一目了然,因此在表述展现时就需要更加简明扼要。但事实上国内大多数的数据新闻都是做做表面功夫,只是一味的加入一些多余的图像与色彩,猛一看会觉得很有趣,但实则繁琐难懂,华而不实,让受众感到难以理解。

二、将微博平台这一领域发展成更有效的传播数据新闻平台

1.深度开发出数据新闻的价值。

数据新闻的依托是在庞大的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在某个层面上讲,这与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在定义新发生的事件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谷歌公司在面对庞大的数据时经过测试,可以提前预知到流感病毒未来传播的范围,这种预测的方式,不能等同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然而如果将此以新闻的制作方法公布,它就已经具备了新闻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新闻预见性。这就将媒体的瞭望放哨职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这种数据的预先透露,对于受众来说是有价值的!能够让受众防范于未然,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参见陈力丹对于新闻价值的十个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数据新闻尽管没有具体的人物以及具有争议性的故事情节但是他却将大数据加以凝练,所得到的信息是具有价值的,而且有着一定的影响面,当影响的层面越广时,数据整体就将数据抽样顶替了,这说明数据的最终结果将更加接近事实,大大降低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受众本身,因此数据新闻与受众息息相关(与受众的利益相关性越高,那么它就越具备新闻的价值),正因如此数据新闻具备了新闻价值的判定准则

2.加强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性。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和数据新闻息息相关,主要运用图像,简单明了的传递与沟通信息。以前在业界有存在一种“图解新闻”这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又不是完全等同,有着一定的分界,图解新闻往往是去粗取精将事物的人物关系呈现出来,而数据可视化却着重与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展现。不同类别的媒体,可视化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例如微博平台中的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方式主要是靠图片与表格,将图表做的异常夺目,以此来让受众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数据背后的价值。比如在《交互式导引:2012美国总统大学结果一览》这一新闻中,美国地图上用红蓝两种色彩来代替民主党与共和党,其支持率对比让人一看简单明了。当受众移动鼠标在地图上的图标时,就会出现具体的竞选投票数据,简单易懂。可视化的展现使每位受众对于数据的读取更加的简单明了化,而对于数据背后所暗含的事实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让这些枯燥难懂的数据变得更加有趣味性。之前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地图,是整个中国每个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标识图,每个收费站在地图上都使用红色标点注明,最终所展示出来的是“祖国山河红一片”以这种直观的方式阐释了中国公路的收费状况。其实这是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将收费分布,收费金额收费站统计等枯燥的数据变得具象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国情,数据新闻尽管投入大于产出,但是随着数据新闻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广大受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数据新闻终有一天会成为大众新闻阅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烁明.“门槛效应”对数据新闻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数据传播 篇4

公关传播环境变迁:从固定互联开放走向移动互联开放

移动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播技术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于, 并非是单一的新技术在起作用, 而是融合的技术体系在产生深刻影响。具体来说, 当前的信息传播技术正在呈现出移动化、宽带化、云端化、物联网化、自媒体化、大数据化等传播特征。从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看, 公关传播领域正在远离纸媒介传播模式, 走向数字化传播模式和云端数字化传播模式;正在远离单一化传播模式, 走向互动化和深度社会化传播模式;正在远离固定化传播模式, 走向泛在移动化和智能移动化传播模式。简而言之, 公关传播领域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和传播关系结构都发生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之下, 公关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在对这些深刻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进程逐渐清晰起来。

在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出现之后, 公关传播所依托的传播平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公关传播方式也随之调整。从1995年我国互联网大规模商用以来, 公关传播就进入了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从2009年我国3G大规模商用以来, 公关传播环境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开放历程, 公关传播从固定互联网传播阶段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

在移动互联开放进程中, 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应用进入了一个叠加、融合、渗透的新阶段, 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传播成为公关传播环境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正是不断走向开放的传播进程, 才使得大规模的社会化传播成为可能, 并逐渐成为公关传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社会化传播平台所形成公关危机, 自然也需要以开放的社会化传播方式来应对才能够有效化解。如果以封闭的方式、传统的方式, 来应对社会化传播平台上的公关危机, 结局只能是南辕北辙, 事与愿违。

公关传播内容变迁:从互联网图文走向互联网视频

自200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之后, 公关传播的内容形态也逐渐发生了新变化。笔者认为, 概括而言, 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内容形态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图文为主导的微博传播阶段。2009年8月14日, 引领中国微博发展方向的新浪微博开始内测。9月25日, 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和私信功能, 还提供了“评论”和“转发”功能。至2013年年初,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4亿, 日均活跃用户量超4000万;而成立仅两年的腾讯微信注册用户也已近3亿。在这个传播阶段, 在传播内容方面受到140个字内容限制的微博客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但是实际上微博传播本身已对图文传播的局限性有所突破。比如微博也曾尝试过语音微博, 2011年2月王菲在新浪微博发布的语音微博北京童谣“这么好的天儿, 飘雪花”曾经传诵一时,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业务方向没有继续下去。另外, 在对于文字内容140个字的突破方面, 微博采用链接方式、长微博方式、视频内容方式予以突破。但是由于当前3G的网络传播环境在支撑大规模的视频传播方面并不十分完善, 因此在语音和视频传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是以音频为主导的微信传播阶段。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至2013年初, 微信注册用户已近3亿。微信本身对于手机短信和彩信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 对于微博具有一定的替代和分流作用。微信之所以迅速崛起, 其主要特色在于它可以依托手机关联用户和QQ关联用户进行语音聊天。社会化传播色彩更为鲜明的语音交往, 突破了传统图文交往的局限性, 同时也形成了对移动通信终端语音业务的补充。但由于视频社会化交往的习惯尚未在微信平台上养成, 与此同时, 微信传播平台对于处理海量视频内容传播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微信的传播还主要处于语音的社会化传播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以视频为主导的微视频传播阶段。2012年, 在社会化传播的领域中, 微电影传播异军突起。2012年2月28日, 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开赛。2012年9月, 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启动。2012年12月18日, “中国梦——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系列微电影展”正式发布。这些都表明以微电影为代表的微视频正在经历风生水起的探路阶段。可以预见, 在2013年之后, 随着高速宽带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4G牌照的发展, 我国社会化传播的网络环境还将进一步升级, 这些变化将推动微视频成为社会化传播的主导内容。因此, 在未来的社会化传播和大数据传播阶段, 微视频传播内容将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并成为大数据传播的主力军。公关传播也将从图文主导的传播阶段逐渐演进到以视频为主导的传播阶段。但是, 未来以微视频为主导的传播, 自然也会融合图文传播和语音传播等传播方式。

公关传播关系变迁:从互联网传播到社会化大数据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阶段, 公关传播重要主体已经脱离了单一的互联网传播主体的身份, 从而成为具有移动化、云端化、物联网化、大数据化等特征的融合主体, 公关传播关系也经历了从单一的互联网传播向社会化大数据传播的转变。从2012年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关危机来看, 大量的公关危机诞生于社会化传播平台之上, 并在新的传播平台上生成广泛影响, 比如2012年7月, 著名快餐汉堡王的员工将脚踩两个储物箱生菜的图片发布在著名的匿名图片分享网站4chan上, 并写道:“这就是你们在汉堡王吃到的汉堡。”此事件导致该公司发布公开声明, 并于7月19日解雇了相关的3名员工。由此可见,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传播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 公关传播关系可以看作是人类传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社会化大数据传播阶段, 公关传播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时空关系的变化。公关传播关系中时空关系变化可以概括为“泛在移动高速连接”的生成。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传统传播时期那种很难跨越的固定而缓慢的时空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中国, 尤其2009年以来, 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

二是传播关系的变化。该变化的实质是社会关系互联网社会化和大数据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化传播日益普及, 不管是基于内容导向和开放交往导向的微博, 还是基于关系导向和封闭交往导向的微信, 都不再是单一化的社会化传播形态。基于内容导向的微博, 同样也可以具有关系拓展的功能;虽然微博总体上是开放的, 但是也附带了具有封闭交往功能的私信和密友等功能。微信也是如此, 虽然它基于关系导向、封闭导向进行社会交往, 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传播非私人内容、进行开放交往的可能。因此, 对于微博和微信而言, 关键就看传播主体群落在这个传播平台上来如何来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传播活动了。

大数据时代的城市传播 篇5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传播,空间型媒介

一、大数据与城市传播

在中国愈演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构成主体多元化、 层次多样化,这一社会结构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变动和重组以及媒体的极大变革。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异军突起,这为现代传媒的再结构化和再组织化、为城市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空间。而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城市虚空间的数据挖掘及数据的可视化应用将为城市精准传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风险预警。同时也开拓了城市传播学定量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2008年,王安中博士首次提出“城市传播”的概念,这是以城市实体空间和城市中的现代媒介作为基本传播面向的城市信息传播方式,其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城市对外交流构筑了多层级的空间系统。城市从理论上开始被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被重视,这解开了关于城市研究的极大桎梏。城市人类文明进程不仅仅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空洞的、客观的、绝对的容器,更与人们特定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居住”息息相关,与福柯关注的“权力” 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研究的空间哲学视角从一种背景中走到我们思考的前台。在大数据时代,城市传播应着眼于大数据的思维,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数据特征为城市多空间的精准传播服务,提高城市传播效率与竞争力。“流城市”的概念正是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任何一种新的传播空间都成为一种传播力和生产力, 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完善;倡导新的消费主张;助力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等。

城市传播视野中把城市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播主体,包含三个传播空间:其一,城市实体空间;其二,城市中现代传媒形成的虚空间;其三,以城市作为实体空间的传播和城市中现代传媒的虚空间传播相结合。这种对城市的研究早已开拓了传播学的视角,形成了新的传播领域。以麦克卢汉为先驱的媒介环境学派,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中开出了传播学研究效果论中除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外的第三朵花,从一个极其宏大的视角解释了人类文明与媒介发展的内在关系:媒介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性的角色。 这个视角的前提是对“媒介”的重新辩证:“泛媒介论”。1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空间数字化的背景下,已经绝对不是简单实体空间的排列与扩充的问题。在媒介环境学的视野中,城市空间开始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空间型媒介”,城市本身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作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 充满“斗争性”的传播主体,建构起自己的传播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引导者。大数据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范围,同时使信息具备了可视化等特点,网络使获取企业、家庭、个人之间空间组织和行为关系的数据成为可能,移动通信的普及化使位置数据采集精准化成为可能。数据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将为城市实体空间传播、城市文化传播、城市代际传播以及城市现代传媒的传播研究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文化传播

城市文化传播以城市实体空间为载体,在新时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城市公共图书馆为首的城市文化建筑群

信息化时代,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设置由传统单一的阅读空间向多元化的服务空间迈进,形成了馆内多终端阅读方式,针对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时长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满足不同读者通过不同获取方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实时获取不同内容的需求,延伸了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形成了“固定体系+ 流动体系+ 数字传播体系”协同服务的传播理念体系。因此,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使图书馆从提供信息和知识转变为以提供价值和意义为主。

(二)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文化传播的新型阵地,不同的文化主题形成了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和地方特色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以园区的形式存在、以产业链的形式运作,既宣传了城市文化、促成了城市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同时加深了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在大数据时代, 文化创意产业园要注重数字管道的建设,进行文化园区的虚拟空间延伸,创造更多的体验空间。

三、大数据时代的城市代际传播

城市代际传播是城市传播中重要的代际传播,是城市文明进行隔代相传的传播方式。

(一)旧城的传播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拆迁与重建造成的“旧城失忆”成为代际传播的最大障碍。 “从城市传播的角度看,旧城是‘城市记忆’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城市代际传播的功能,沟通着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1]

旧城作为文化符号,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后再开发和利用,将实体空间中的真实情景全盘数字化记录,供后人学习, 多维空间模态还可置身其中进行模拟体验。虚拟空间的资源流动性和超变异性为旧城信息断裂提供虚空间的储存和传承。

(二)文化遗址产业化

大数据时代,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建设为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遗产产生的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和给定仿真对象的结合,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作用于人,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通过对网民网络搜索引擎、出行轨迹、位置定位的数据分析,对用户群进行针对性的体验营销,形成文化遗产的虚空间延伸开发与实体空间的互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传承力度。

四、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现代媒介传播

城市中现代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户外流媒体以及多种形式的终端新媒体。流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让城市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实体空间中,极大地改变了人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一)城市户外媒体与手机媒体的互动

大数据让户外媒体实现了精准营销。渐起的城市户外媒体与手机媒体的合作广泛调动了市民的积极参与,形成了户外媒体的精准化营销,尤其是广告的传播。

(二)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网络传播与网络舆情监测

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物联网使城市从一个实体空间变成了一个数据空间,不断产生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的城市评价体系让城市的发展更加透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推动网络城市的管理和建设,对现实的城市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传播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利用分析舆情的背景、频率、空间等产生的数据,并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形式,从而接受公众的批评、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管理,形成官民互动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五、大数据时代城市新型文本的开发

城市精神性文本是城市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城市精神以及媒体所呈现的城市形象等。精神性文本是最根本、最生动的城市图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堵塞、城市污染、人口增多等城市病愈加凸显, 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越来越趋向于数据的支持技术之上的改良和城市危情预测。大数据时代将产生更加多样化的城市文本形式,智能化地助力城市传播。

六、大数据时代的城市传播的新进展

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也可以实现对城市市民实体空间行为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即数字化城市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庞大的城市建设体系,由城市中各个系统的城市部门构成,如智能交通、智慧家庭、智慧政府等等。在大数据时代中,城市信息被符号化、 数据化和存储化,并被加以处理和分析,城市处于“云端”,云层下面是无数的信息分析,以获取各种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大数据时代的“流空间”模型

“流空间”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错形成的新的流动的空间样态,大数据时代加剧了多样化流空间的形成。例如,在西安建设其他城市体验馆,在西安就可以通过实体空间和官网体验和了解其他城市的城市文化、空间的错置和镶嵌结合大数据的存储、分析等功能,使城市多空间传播更加精准化、回馈数据多样化。“流城市”模型打破了地方局限,使城市全球化传播成为可能。

七、结语

城市传播是与城市方方面面相关的庞大而复杂的传播体系。大数据时代,城市传播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形成大数据的思维,为城市各个领域的精准传播服务,形成全球城市互联互动系统,为城市的开放和对外交流, 为提高城市传播力度、文明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安中,夏一波.城市传播方略[M].新华出版社,2008:213.

[2]杨尚勤,张婉玉,苟秉宸.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研究[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第三届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144.

[3]李明伟.知媒者生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66.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篇6

一、大数据的特征

业界一般将大数据的特点概括为4个“V”:“Volume” (大量) “Variety” (多样) “Velocity” (高速) “Value” (价值) 。大数据首先强调数据的大。清华大学的刘建明认为, “大数据是巨量资料、浩瀚信息的另种称呼, 实际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盛行一时的信息爆炸的同义语。” (1) 第一, 大数据的体量巨大, 起始计量单位不是G, 而是P (1000个T) 、E (100万个T) 或Z (10亿个T) ;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类型繁多。第二, 大数据强调价值信息。海量的数据中包含大量垃圾信息、数据价值密度低,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只是一部分, 甚至是很少的部分, 如何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中, 迅速及时地分析获取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是大数据的核心和关键。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全球每年产生大量的数据, 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显示, 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 (兆字节) , 淘宝网站每天有超过数千万笔交易, 单日数据产生量超过50TB (1TB等于1000GB) , 存储量40PB (1PB等于1000TB) 。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 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 每天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 几十PB数据。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三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实施并推进大数据应用系统, 百度推出的大数据引擎具有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预测、大数据营销等多种功能。房产巨头万科也将和百度合作, 利用百度大数据探路社区商业, 创造经济效益。

二、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11年,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美国政府在2012年投资两亿美元促进大数据核心技术研究和应用, 从国家层面推进。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冲击, 传媒业界有人提出, “数据已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新核心竞争力” (2) , 大数据“蕴藏财富堪比石油” (3) , 而新闻业“未来超90%新闻由电脑撰写威胁新闻人员” (4) 。大数据对新闻传播活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数据,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增强传播效果, 更好满足受众需求和预测受众行为

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预测的可能性。面对繁杂多样的数据, 大数据可以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关联, 预测各种可能性。百度公司推出的大数据引擎具有预测经济指数、景点舒适度、疾病预测等功能, 充分发挥了大数据预测的优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明确受众对象, 了解受众特点, 进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的评论、搜索、收视行为等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有用信息,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总结出他们的行为习惯、个性爱好、心理倾向, 进而预测他们的收视行为。美国的Netflix公司通过大量的用户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喜爱观看1990年《纸牌屋》的用户, 同时也喜欢导演大卫·芬奇, 并且喜欢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 于是新版的《纸牌屋》根据观众的喜好来选择导演、演员、剧本、情节, 播出后很受欢迎。《纸牌屋》的热播并非偶然, 而是大数据的一个成功应用, 它是在掌握了受众特点之后, 根据观众的需要来预测观众的收视行为的一部成功作品。

2. 有利于内容创新, 强化新闻的客观性和深入性

大数据是一种量化工具, 擅长用数据说话。在传统新闻时代, 新闻报道中也会用到数据, 但主要是辅助新闻报道。随着信息大爆炸和社会化媒体的普及, 数据新闻业成为一种新闻形态。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文字为主, 数据新闻是数据为先、文字在后, 强调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新闻立足于公开的数据搜集和分析, 有利于发掘新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提高了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把握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客观性和深入性。在2011年伦敦骚乱中, 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 运用数据新闻对事件进展和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得出结论“Twitter在骚乱中利大于弊” (5) , 指出Twitter并非只是传播谣言, 在纠正谣言和动员民众恢复街区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谣言, 否定了政府关闭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计划的合理性。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提高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深入性, 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3. 加强受众互动, 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价值

在广播电视时代, 受众的反馈主要是通过读者来信、来电, 受众参与的及时性和广泛性都有一定局限性。新闻工作者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受众群, 不了解受众是怎样的一群人, 不清楚受众的行为习惯、情感特征、态度倾向。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 传播活动的互动性增强, 受众的反馈价值进一步提升。首先, 网民的上网行为属于传播活动的一部分, 网民的收视行为、评论意见等信息都会成为数据来源, 被传者搜集提纯, 从中抓取有价值信息;其次, 受众的反馈意见可以直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走向, 影响传播的效果。在美国热播电视剧《纸牌屋》的案例里, 网民不仅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观看节目内容, 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出反馈意见, 制作方根据网民的意见来安排剧情走向、场景内容、情节细节、机位设置等内容。可见, 大数据在加强受众互动、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价值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4. 促进传媒人才整合, 对传媒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媒体要应对大数据的冲击, 一方面要搭建数据平台, 另一方面也培养数据分析人才。在数据平台的搭建方面, 一些国内外企业已经在践行, 而数据人才的稀缺是个现实问题。麦肯锡公司预测, 美国2018年深度数据分析人才的缺口是14万—19万人, 既熟悉本单位情况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缺口是150万。事实上, 国外的一些公司已经采用计算机软件撰写新闻, 美国Narrative公司运用计算机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计算机写新闻稿的新模式, 将对新闻从业人员就业形成威胁, 此现象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 业界和学界已经在探讨传媒人才结构的调整问题。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提出, “新闻团体应该包括研究组、设计组、发布组, 研究组应该具备数据搜索、数据挖掘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设计组应该具备文字编写和分析能力, 发布组应该具备在网络平台、传统平台发布信息的能力, 具有这些能力的新闻人才能算合格的新闻人。”这就对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传媒人不仅要懂专业知识, 还要懂数据技术。

结论

总之, 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 在肯定大数据价值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大数据只是一种量化手段, 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其作用。首先, 电脑毕竟不能替代人, 电脑无法理解人脑的喜怒哀乐、心理特征, 如果我们被动的被计算机数据所左右, 就偏离了大数据的初衷。另外, 新闻传媒业要发展大数据也不能违背新闻传播规律, 不能脱离问题解决的导向。所以, 大数据价值的发挥还有赖于使用大数据的人,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要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导向, 来提高新闻传播水准。

注释

1刘建明.“大数据”不是万能的[N].北京日报, 2013-05-06

2刘长乐.数据已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新核心竞争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3-07/09/c-1249791 67.htm

3微博“数据财富”堪比石油, 载《广州日报》, 2012-6-9

4连线:未来超90%新闻由电脑撰写威胁新闻人员, http://news.sohu.com/20120504/n342319737.shtml, 2012年05月04日

数据传播 篇7

如果我们将信息看作世界的基本成分之一的话, 那么, 或许可以认为音乐的传播便是音乐信息的组合、传递和解码。由此, 当下热门的“大数据” (big data) 理念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幅音乐信息社会的崭新图景。通过海量的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 我们似乎可以对音乐世界的方方面面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在“大数据”中, 我们是否可能看到音乐风格、音乐作品、音乐生产者、音乐受众、音乐趣味等各方面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种种关联, 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后, 将其应用到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中, 为社会音乐生产服务?在音乐的传播中, “大数据”能做的是什么, 做不到的有什么?除了音乐产业方面的意义, 在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文化建设的层面, “大数据”是否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我们欢迎大家从各个角度展开实证的、构想的或是思辨的研究并来稿!

数据传播 篇8

如果我们将信息看作世界的基本成分之一的话, 那么, 或许可以认为音乐的传播便是音乐信息的组合、传递和解码。由此, 当下热门的“大数据” (big data) 理念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幅音乐信息社会的崭新图景。通过海量的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 我们似乎可以对音乐世界的方方面面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在“大数据”中, 我们是否可能看到音乐风格、音乐作品、音乐生产者、音乐受众、音乐趣味等各方面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种种关联, 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后, 将其应用到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中, 为社会音乐生产服务?在音乐的传播中, “大数据”能做的是什么, 做不到的有什么?除了音乐产业方面的意义, 在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文化建设的层面, “大数据”是否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我们欢迎大家从各个角度展开实证的、构想的或是思辨的研究并来稿!

以大数据再造智慧的广电传播 篇9

媒体自诞生开始就活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发行量、收视率都是决定媒体生存的重要数据。随着世界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大数据将成为撬动广电媒体融合的“棋筋”。与一般的互联网大数据不同,广电的大数据是一种媒体大数据,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创意与节目、节目与传播、以及传播与受众之间的匹配,它服务于广大电视台、有线网络运营商、新媒体播控平台、广告商,使传统的广播变成精准传播,是大数据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具体实践。

广电的媒体大数据包含多重维度和类型,于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而言,包含编目信息、标签信息、提取信息和引用信息;于有线网络等运营商而言,包含用户信息、终端信息、收视行为和消费信息等。媒体大数据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不同的节目内容具有不同的专业数据,新闻、综艺、体育节目可能需要不同的元数据,不同的传输网络或用户终端也可能生成截然不同的行为数据。但林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却要求“大”和“多”,只有数据量足够大、数据类型足够多,才能充分发挥出大数据分析的效力。一台、一网均无法单独满足大数据的要求,只有全行业充分数据共享,才能推动广电大数据的发展。

数据共享的关键是台、网间的数据共享,只有将电视台的内容标签、EPG信息等与网络运营商的用户信息、收视行为信息集成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媒体大数据,才能挖掘出节目与收视间的规律,建立广播电视的大数据模型和勾画出完整的用户画像。当前,台、网数据共享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统一的内容标签和用户采集接口,尽快制定行业标准,为数据交换奠定基础。

上一篇:住宅小区宽带接入方式下一篇:FDI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