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传播

2024-10-19

流言传播(共4篇)

流言传播 篇1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迎来飞速发展时期。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 不乏一些网络流言。网络流言一旦传播开来, 其影响一时难以消除, 加强对网络流言传播的管控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我们应清醒的意识到, “防范胜于补救”。本文强调了从法律层面对网络流言“传播者”的约束以及对网络流言“受害者”的保护、政府部门应摒弃“控负”思想, 切实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工作、各部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必要性与公众言论自由应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对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提高网民的“信息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言,流言传播,流言的影响,流言的管控

“流言”一词最早见于《书·金縢》中“武王既丧, 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国。”句中“流言”作动词用, 意为散步没有根据的话。[1]在《辞海》中, “流言”被定义为“散布没有根据的话”[2]。田大宪认为“网络流言是指通过BBS、博客、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等新媒体, 传播未经证实或无充分根据的信息活动及其内容”[3]申艳妮认为网络流言是“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 (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 传播使人相信的信息, 一般与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 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4]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 (Th e Butter fly Effect) 概念。它说明:事物之间不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而且还具有某种发展演变的连锁效应[5]。网络流言具备这样的连锁效应。因此, 我们要警惕网络流言的“蝴蝶效应”。

一、网络流言传播的原因及其特点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6]。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网络流言传播的现象也随之而来。网络流言传播渠道的具体呈现方式有:社交媒体、短信、博客、facebook、tw itter、微博、微信、BBS发帖、网络评论、QQ聊天等。

哪些原因导致了网络流言的传播?首先, 网民的媒介素养不高, 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自由的网络世界, 网民们缺乏足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知识,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其次, 商业利益的驱动。网络空间蕴藏着很大的商业市场, 很多商人被眼前的商业利益诱惑, 利用网络平台发布, 散播流言。再次, 社会矛盾严重, 政府公信力不足。目前, 政府履行职能的水平与公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公众容易被网络流言影响。然后,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 但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的脚步还未同步, 存在法律的空子。最后, 网络信息审核存在漏洞。由于网民数量大、种类多、短时间内信息量大;信息监测系统不够完善, 审核技术不够先进, 媒体很难全面审核信息。此外, 网络流言传播还受一些心理因素影响。首先, 宣泄心理。当人们内心不满或者心理不平衡时, 他们寻找到网络做自己的宣泄口。这就极易形成网络流言。其次, 好奇心理。好奇心理驱使流言传播者传播流言, 使信息受众了解流言。再次, 从众心理。“沉默的螺旋”理论证明, 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做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然后, 焦虑心理。当今当受众没有得到政府及时解释时会焦虑, 加之受到网络上不准确信息影响, 焦虑感会加剧。期望心理[7]。罗斯诺认为, 从社会性交换这个观点来看, 在流言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的欲望因传播而得到补偿, 接收者的欲望则因接收而得到补偿”。

网络流言传播有何特点?首先, 传播速度快。网络流言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信息一发布便被实时接收。其次, 传播范围广。网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使得网络触及到世界各个角落。因而网络流言能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 由面及体传播开来。再次, 传播版本多。由于网民的个人素养, 生活经历, 思想境界等的不同, 对于网络信息认知和理解不同, 致使网络流言传播版本多。然后, 对其把控的难度大。网络具有隐蔽性, 警察也不好侦查。最后, 网络流言传播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网络信息的泛化影响使得网络流言一旦散播开来便如覆水难收。

二、网络流言传播的恶劣影响

网络流言传播会产生哪些恶劣影响?

(一) 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现今一些网络流言传播对人们, 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年造成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例如, “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 郭美美在微博上炫耀自己住别墅, 开豪车等行为使得很多网友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一些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仇富”, “拜金”观念等。

(二) 个人名誉受到诋毁

很多时候, 大众通常只热衷于网络传播本身, 而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名誉的影响和对当事人造成的压力。尤其是名人明星, 他们自身具有着“话题性”, 其言行举止易被公众关注, 其个人名誉也易被流言诋毁, 有些甚至酿成了惨痛后果。例如, “韩国女星崔真实自杀”事件。网络上流传了“崔真实放高利贷逼死安在焕”的流言更给崔真实的个人名誉以重击。崔真实在不堪网络流言的压力下选择了轻生。

(三) 社会秩序受到干扰

网络流言传播使得社会秩序受到干扰。例如, “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流言一传出, 在短时间内便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局面。然后, 企业形象受到损害。一旦有针对该企业的流言产生, 企业形象便受到损害。例如, “抵制家乐福”事件。有传家乐福的大股东涉嫌资助达赖, 因而抵制家乐福的呼声越来越高。网络平台让流言愈传愈猛, 从而影响家乐福的企业形象。

(四) 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受到损害

良好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的无形资产, 对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具体体现, 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外化, 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一些网络流言的传播则使得政府和国家形象受到损害。例如, “河南钴60泄露”事件中, 政府对网络流言本就难以防控, 这样一来政府形象传播很被动, 政府形象也受到损。再如“军车进京、北京出事”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

三、对网络流言传播管控的途经分析

随着各种新媒介的诞生和演进, 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传播意义很大。首先, 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引导人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 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企业进行网络信息调查、检测网络市场、进行相关宣传、保持企业形象等, 从而保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企业正常运作。最后, 对社会和国家而言。若整个网络形象遭到破坏, 网上的信息你还敢相信吗?有时即便我们传递的是正确消息也会被认为是假消息。因为大家已被网络流言“坑害”了, 于是对网络上的信息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可见, 提高网络信息质量, 管控网络流言传播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还对提高我国网络环境在国际上的声望具有重要作用。若国际上认为我国网络环境流言四飞, 会影响整个国家形象, 从而有碍我国国民政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它也能用来杀人。”[8]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网络流言铺天盖地而来,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管控, 把网络流言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同时我们要明确事前防范措施比事后补救措施更重要。

(一)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控措施

第一, 从法律层面:早先的网络流言传播, 一方面没有相应法律约束, 网民认为传播流言不需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法律法规管控滞后, 缺少有关对应的法律制约, 一些部门不明确哪些事件该管和如何管, 导致传播网络流言的人没有受到应有惩罚。因此,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网络发展有法可依, 从法律层面对网络流言“传播者”的约束以及对网络流言“受害者”的保护。法律的严肃性使得网络运行商和门户网站这些媒介平台、一些团体以及个人都认识到传播网络流言的后果。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对散布和传播网络流言的行为及个人, 严格进行依法惩处, 从而减少网络流言的传播现象, 提升网民“信息幸福指数”。

第二, 从联系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层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接地气”。一方面,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网上政务公开, 加强信息透明度,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沟通, 提高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 当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摒弃“控负”思想, 应在第一时间内主动回应和澄清, 把网络流言扼杀在摇篮里。同时,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人民群众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教育, 倡导网络诚信。

第三, 从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层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宏观调控,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转变网络监管方式, 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优化网络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 促进技术革新。

(二) 网络运行商和门户网站的管控措施

第一, 从树立责任意识层面:应积极推动行业自律, 提高责任意识刚和媒介素养。一方面, 要理性权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不能随意发布不负责任的消息以获取经济利益, 要意识到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另一方面, 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积极推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在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措施和行动同时, 要亲近民众, 恰如其分的反映民意, 做好沟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第二, 从提高网络监测技术层面:网络运行商和门户网站应优化资源配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创新意识, 加大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网络技术革新, 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和筛检。

(三) 公众的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

第一, 从提高素养、学习知识层面:公众应提高道德、媒介素养,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理性思考, 提高辨别能力和道德自律, 文明用网, 健康用网。当发现了制造和散播网络流言的团体或个人, 应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

第二, 从言论自由应受法律约束层面: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秩序是每个公众应尽的义务。公众应清楚言论自由应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自由, 不掺杂任何不纯洁, 不健康, 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元素, 不参与网络流言的制造和散播。

结语

网络流言的传播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现象, 它的存在是网络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网络流言, 我们要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理智的头脑;科学的探索和分析;最后,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管控措施。

现阶段, 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水准。有些政府及工作人员没有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甚至出现以权谋私, 办事拖拉, 推卸责任等不良行为。党和国家应严整腐败之风, 促进政府更好的履行职能。人民对政府更信任了, 网络流言的能掀起的风浪就小了;网络运行商和门户网站的价值观有待提高、技术创新力度有待加大;公众个人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与时俱进, 才能不淹没在网络流言的洪流里。

网络发展至今, 我们要让它迈入进一步良性发展阶段,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 让更多人去利用它好的一面, 而不是挖掘它的劣根性。只要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 网络流言将不再猖狂!

参考文献

[1]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 博士论文, 上海大学, 2007年12月, 第5页.

[2]《辞海》第2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 第2544页.

[3]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 《国际新闻界》, 2007年第8期.

[4]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东南传播》, 2008年第12期.

[5]邢利军.《警惕网络流言的“蝴蝶效应”》, 载北京日报.

[6]《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统计数据分析》, 载中国报告大厅, 行业数据, IT.

[7]单松涛.《网络流言传播的心理分析》, 载《新闻传播》, 2012.04, 253页.

[8]龚建星, 刘毅选编.《体验宇宙——爱因斯坦如是说》, 第130页.

谈网络流言传播与新闻本位的缺失 篇2

一、网络流言与网络监督的内在区别与联系

“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这条新闻在2012年的冬天似乎呈爆炸之势, 所有的人都说2012的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了, 网络流传说这是玛雅人的预言, 还有人说那个时候全世界都会停电并且世界会处在一片混沌之中。然而网络上的某些人就抓住了2012年12月21日当天全世界电波都会受到干扰、全世界都会停电的话题大做文章, 导致21日前夕蜡烛成为了最畅销的产品。不单单是蜡烛, 零食、熟食、馒头等, 只要是不用加工就可以吃的东西都成为了脱销产品, 没有人考虑消息的真假, 全国的人们都处在疯狂的购物中, 大家早早地就回到家中等待那一刻的到来。然而, 2012没有到来, 世界也仍然在继续, 谣言不攻自破, 但是所有的谣言都不会不经历风雨就静悄悄地结束。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事件就给中国人上了一课, 日本核泄漏导致日本海被污染, 中国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想到了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盐, 于是食盐的各个版本传说就此出现了:有人说食盐能够防辐射。也有人说海盐被污染了, 必须趁新盐没上市之前把盐买够。那个时候全国食盐都成了社区大爷大妈必买产品, 后来谣言被随即公布的新闻公告遏制了。流言就是网络上流传的新闻, 一般都是由普通公民所公布, 依据没有权威性。

网络监督与网络流言的内涵完全不同, 二者虽然同是依托网络而生, 但是网络监督是通过网络信息监督党和政府工作, 在当代社会这也是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举措。网络监督时会混杂于网络流言中, 因此网络监督的行使就举步维艰了, 网络流言基本上都是传播一些信息来源不明的事件, 而网络监督有时也会曝光一些“大”人物, 对于网络监督我们绝不能漏掉一个, 然而对于网络谣言我们也不能姑息一个流言的发起者。

二、网络流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网络流言分为很多种类型, 有些是“善意”的流言, 有些是无意中产生的流言, 有些恶意攻击他人的流言, 有些是利己的流言。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流言都是无依据的, 有些人为了恶意攻击他人而编撰出了毫无根据的流言, 有些流言是部分属实的, 而有些流言则全部都是真实的事件。根据流言的类型也就可以看出流言的真假, 一些对于热点事件的延展一般都是无意的, 然而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恶意编撰出一些不属实的新闻事件。

恶意的网络流言看似微小, 但是其带来的危害还是对社会有很大的冲击的。当一些人炮制出虚假的新闻时, 大众的视听就会被改变, 同时人们内心的一些观点也会被动摇。同时有些事情还会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权, 网络上对于“郭美美”的事件已经爆出过很多了, 然而直到现在, 这些新闻竟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模糊的概念, 到底“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有没有瓜葛, 除了网络流言竟没有人给出准确的答案。在这个疯狂的年代, 有很多人为了能够成为网络红人不惜往自己身上泼污水, 为了炒作其极力扰乱大众的视听, 让观众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如何遏制网络流言及弥补新闻本位的缺失

如何避免网络流言成为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首先要建立一个网络信息监管机制。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让大众畅所欲言的空间, 然而杂乱无章的网络空间必然会给和谐社会的安定带来威胁。因此建立一个网络信息监管机制, 还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 都应切实起到监管的作用, 当一些不实流言出现时及时给予澄清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 分析流言产生的原因, 通过一系列对于流言的分析使流言从源头上得到遏制。

对于网络的监管不如对网络流言的及时反馈, 网络流言的反馈不是简单地对于网络流言的辟谣, 在适当的时期对某件网络流言进行解释。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透明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地在网络平台上与广大的网民进行交流。而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就是在不断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确认的过程。当一个流言被爆出时, 新闻官方网站如果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的信息就不会导致流言四散传播的局面。

对于流言制造者要严惩不贷。流言的制造者一般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 当一个人在某个流言中获益并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时, 他可能就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因此对于流言的制造者我国应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司法上的约束。

流言传播 篇3

2009年4月6日,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发生3.5级地震, 震中区震觉强烈, 无人员伤亡和其他灾情。但是市民情绪恐慌,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防震帐篷, 安徽省合肥市的300余万人寝食不安。一次只有3.5级的小地震, 却引发安徽省合肥市300余万人的避震避难浪潮。当地政府虽然及时发布了不会有大震情的消息, 但却没有赛过谣言的传播, 不安的气氛在人群中扩散。网名为“庐上人”的人说, “肥东地震达6.0级……据说肥东今天尸横遍野”。类似谣言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出去, 并不断产生新的谣言。

流言作为一种非正式传播渠道, 在社会遭遇重大变故或突发事件时总是非常活跃, 它是人们在特殊社会情境下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对流言的传播做出分析, 指出流言产生及扩散的机制, 并对此类流言的引导和控制作进一步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与区别

1、流言、谣言

对于流言的定义, 学者们多有分歧。流言研究的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 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 (1) 这一定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但其中口头传播又有过于片面之嫌。谣言和流言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 两者时常被等同处理, “区别谣言和流言的主要标志是有无明确的动机。谣言是恶意的攻击, 是造谣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是有明确的不良动机。而流言则不具有明确的不良动机……一般不是故意的, 而是无意的, 是如流水一样的自然发生、发展的。” (2) 上文实例中所用“谣言”在源起阶段的传播是有些人的别有用心, 但在实际过程中普通人之间的传播并未带有明显恶意性, 而是出于更复杂的原因, 因此虽称作“谣言”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里。实际上, 已有学者指出, “谣言是指不实之辞, 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论的扩散状态。” (3)

2、流言与传闻

这是一对经常被混淆并随意使用的概念, 然而在意义上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传闻的基础在于所传事物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 流言的基础则在于所传事物往往无法确切证实。而且, 传闻一般涉及的是个人的私事, 流言则与重大的事件和问题有关。” (4)

二、流言扩散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既然“传播流言的人传播的都是值得怀疑的证据”, 它为什么还会不断滋生呢, 难道以讹传讹是人的天性或本能吗?流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 它是人们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社会性的适应和心理上的需要。

关于流言的传播过程,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扩散公式简要地做出了准确的表达。该公式为R=i×a, 意思是:流言传播的广度 (R) 与该主题在相关人员生活中的重要性 (i) 和该主题证据的模糊性 (a) 成正比。许多学者对该公式提出了修正意见, 胡珏提出, 以事件的关注性替代重要性更为准确, 因为重要性是个很主观的概念,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对某件事重要性的判断都会有差异, 关注性的内涵有两种:一为接近程度, 一为重要程度。“前者是指同处在一个群体或环境中的其他个体……后者是指在社会公众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以及涉及公众生活的社会环境”。 (5) 同时, 他认为, 事件的反常程度也是流言产生的重要原因, 没有反常而只是重要、模糊的事件很难构成流言。

流言的扩散有许多区别于其它传播形式的特点, 笔者对此做出了以下分析:

1、新闻价值越大, 流言传播速度就越快

实际上, 新闻价值的大小也是相对的, 它指的就是相关事件对人们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 人们关心的是与自己在地理上或心理上距离感较近的人物或事件的新闻。地理上的接近, 比如本国家、本城市或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心理上的接近性较为复杂, 比如身份、地位、血缘关系上的同质性较多的人或较喜欢、关注的对象一般认为在心理上较为接近。这样的信息新闻价值大, 较易引起人们的社会性兴奋和心理性兴奋, 会被快速地扩散。“瓮安事件”中的主角是与当地广大民众休戚相关的两种人, 感同身受的所谓的“受害者”和身受其扰的“欺压者”。对于他们来说, 该事件与他们的关系极大, 民众的情绪很容易被迅速调动起来。另外, 有时候流言的内容关乎大多数人的利益, 比如非典的流言, 地震时关于余震、救援、捐款的流言、食品安全的流言。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流言得以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 流言的传播更能大范围地快速辐射, “流言的扩散也可看作是一种连锁和传染的反映。当出现传染时, 往往是一个人传染给其他一些人, 最终所有人都被传染。” (6)

2、欲望、恐惧加速流言的扩散

流言产生源于现实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而欲望和恐惧是流言传扩散过程中的催化剂。

人类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慌也许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正是流言滋生的土壤。在没有直接得知真实情况时, 总是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各种情况甚至听取流言, 取其合理部分, 并试着去证实真实情况。“流言之所以能流传, 是因为流言能对事物做出某些解释, 能消除心理不稳定造成的紧张感。” (7) 社会学家认为, 谣言是社会协调一致的有效媒介:所有发生的讨论均表达了我们参与其中的群体舆论。参与谣言也是参与群体行动。 (8) 在以上地震事件中, 对于已经做出避震行为或参与群体行动的人来说, 继续传播流言可能是解释其行为的最合理、最便捷的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性、暴力、死亡是人类最原本的欲望, 这些人类不愿承认的本原欲望的积压必然导致心理的不安和焦虑, 而流言是一种防卫机制, 它通过投射、外化减轻不安, 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2008年“瓮安事件”即是由于这种不满的外化引发的系列流言所造成的。据调查, 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等工作中, 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失职渎职, 对黑恶势力及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 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部分群众对政府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积怨很深。事件中的流言总是与奸情、凶杀、暴力、私权等联系在一起。人们将这些本原的潜在欲望投射到事件中人物身上, 本来极其简单的案情越来越复杂, 最后演变成一起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

除了欲望, 恐惧在重大事件中对流言的影响也很大, 人们在恐惧状态下极易相信流言。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干扰和影响, 人们看到了地震灾难的残酷无情, 正是这种恐惧导致人们的害怕与惊慌, 以致出现了集中的避震浪潮。小震之后, 人们出于恐惧和对家人朋友的关心, 相互告知地震的消息及可能发生大震的“流言”,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3、流言扩散的第三者效果

第三者效果理论认为, 接触某一讯息的个体会高估媒介讯息对他人, 即第三者的影响, 通常个体的“第三者受到讯息影响的认知”大于“自己受到讯息影响的认知”。结合这一理论, 当流言发生时, 人们会高估或夸大其对别人的影响, 而认为自己较少受影响, 继而会“合理猜测”别人基于流言认知的行为, 据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会采取相应行动。比如在2003年非典初期, 广州地区关于神秘怪病以及食醋、板蓝根能增强抵抗力的流言盛行。尽管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一流言, 但由于第三者效果的存在, 容易做出别人会疯抢食醋、板蓝根的猜测, 为了使自己或家人的利益免受损失, 也会做出疯抢的行为。

人们习惯于这种逻辑思维, 对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坏事、丑闻, 人们总是会特别容易轻信, 这也是第三者效果的一个反应。“瓮安事件”中死亡女学生的父母对女儿的死因不理解, 要求鉴定, 并对多次鉴定结果不满, 将死者尸体停放于事发地点。种种反常行为引起好事者的猜疑, 各种传言开始流传。流言的“合理解释”似乎更像是事实, 加之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人的丑闻。因此, 这起没有任何可靠事实根据的事情, 让许多人深信不疑, 而且以讹传讹。流言一旦开始流行, 其“合理性”就更是找到了靠山。

三、流言的舆论引导与控制

流言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 或者是正常渠道无法表达时的无奈选择。由于群体非理性的存在, 归属于群体的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时往往是冲动多变, 在遇到社会重大事件时就更是明显, 从“瓮安事件”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恶劣影响中可见一斑。“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 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9) 所以, 流言无论真实与否都需要正确地疏导。非理性的非正常渠道表达会产会混乱和不安, 这正我们力图避免的。对流言进行舆论引导与控制是大众媒介的心然要求。

另外, “社会公众舆论具有可导性”。“新闻传媒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巨大的覆盖面, 因此, 它往往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是公众情绪行为的催化剂”。“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 大众媒介在形成公众的意见气候时的重大作用。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舆论的可变性, 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 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舆论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看待和评说舆论的客体, 从而形成符合客观实际, 反映多数人意志的社会公众舆论;或者通过舆论的反作用, 促使舆论客体往好的方面转变, 形成新的社会公众舆论。 (10)

那么, 大众传媒如何对流言进行引导和控制呢?

1、正确“看待”流言, 透视流言背后的“民意表达”

在现代社会, 民意表达的渠道正趋于多元。大众媒介机构化的正式渠道仍然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率的渠道之一, 但是, 媒介信息尽管以“真实、迅速、充分”来自我要求, 但始终是经过机构“过滤”的, 表达难免遭遇“失灵”。流言尽管含有大量的虚构和空想, 但可能是政府或组织不愿泄露的隐私和秘密, 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使流言迅速找到扩散的途径, 这种流言是对民间声音的一种反映。正如“瓮安事件”中各种关于暴力、奸杀、私权的流言, 其反映的是民众对政府不作为、恶作为的各种不满。流言往往产生于民众的担忧、不满、愤怒, 是民众情绪的“晴雨表”, 需要慎重认识。

2、媒体要“善待”流言, 适时正确干预

有研究者指出, “大众传播媒介尽管没有制造流言, 但有时成为流言的强有力的中转站。”这不难理解, 有时流言的大范围流传本身的确是一个“新闻”, 媒体任何角度的报道都可能将流言的传播范围扩大。在人人皆为传者的新媒体时代, 流言也开始出现在版面或网页上。这给肩负流言控制的大众媒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 新闻报道要做到准确, 不报“流言”。与新闻—起刊登的耸人听闻的流言很容易使人们相信。不负责任的媒体极可能“炮制”各种流言, 有时是完全捏造虚构, 有时是从某种实际经验出发, 通过新闻报道将其推进为流言。另一方面, 在一些虚假的或危害性流言发生时, 媒体要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和稳定社会的重任, 对民众进行正确的事实描述和宣传引导, 以媒体舆论影响“意见气候”, 避免负面氛围的螺旋式扩散。合肥地震发生半个小时后, 有关部门首次启用了“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合肥市和肥东县的居民发放百万余条地震最新信息。除了发布安心短信外, 合肥市政府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手段发布震情信息, 稳定市民情绪。

3、及时、快速、全面地提供权威的信息

各种控制流言的机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损失和恐慌, 为此, 它需要尽快地传达重要情报。根据流言的扩散公式, 我们知道流言之所以广为传播, 在于人们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取其所关心的对象的真实信息。流言因渴望信息和安全的集体愿望而越传越快、越传越广, 众人的不安感助长了流言的传播。而如果能够提供权威的信息, “证据一旦清楚, 模糊性就不复存在, 话语就丧失流言的资格。” (11) 政府机构需要正确运用大众媒介发布事实真相并做适当指导, 以媒介舆论进而影响大众舆论, 消除流言带来的恐慌。简单地否定流言并不足以平息流言, 反而会加重人们的怀疑。

在政府主导宣传的社会, 人们往往对政府以及媒体存着很大的戒心, 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对政府和媒介发布的信息充满不信任才寄希望于流言, 这对控制引导流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及媒体培养公众对他们的信任, 保持信息透明。“瓮安事件”发生后, 高层和权威 (省委书记石宗源) 的介入, 事态走上回归理性的轨道。2009年3月, 石宗源面对媒体总结“瓮安事件”的经验教训时, 称坚持信息透明是迅速平息“瓮安事件”的最重要原因。 (12) 他提出这次事件的三条最主要经验, 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道, 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

4、建立流言监测与舆论监督系统

流言一旦产生并传播, 对它的控制便会困难许多, 防患于未然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因此, 需要建立科学的流言监控机制。流言的产生和扩散极为复杂, 但必然事出有因, 它可能是民众对某些关心的议题的期望, 可能是对某些问题的担忧, 也有可能是少数人的煽动和诽谤。流言监测不仅能全面了解流言的产生原因、扩散动向, 还可以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做出解答, 对流言的控制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流言总会不胫而走, 恣意蔓延。对于流言, 学界专家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结合“瓮安事件”、“合肥地震”事件,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言扩散的机制, 探讨了流言与舆论的互动, 并就流言控制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言,扩散,舆论引导

注释

1 奥尔波特、波斯特曼等著, 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2~2

2 江万秀、雷才明、江凤贤:《谣言透视》, 群众出版社, 1991:10~10

3 刘建明:《当代舆论学》,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79~179

4 (6) (7) (11) [美]R·L·罗斯诺G·A·费恩著, 唐晖、李华等译:《流言》,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0.06:11~11、29~29、43~43、59~59

5 胡珏著:《新闻与舆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138~138

6 (8) [法]卡普费雷著, 郑若麟、边芹译:《谣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51~51

7 (9) [法]勒庞著, 许列民等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8 (10) 丁柏栓、王雄、董秦等著:《新闻舆论引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5、14

流言传播 篇4

流言的定义

“所谓流言, 从语义上说, 是指广为流传而查无根据的话语。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是指通过非正式和非官方的信道大量传播的某种不确切的消息”。①

“舆论学者认为:绝大多数流言是无源、无名的, 它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希望对隐约感到的威胁作出反应, 因此, 流言是公众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一种应激状态”。②从“蛆橘”事件看来, 社会的不稳定经常是来源于对流言和信息的恐慌, 而后者又通常来自政府和民众间信息的不对称。

流言的题材大多涉及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其传播载体大致有两种:非网络传播和网络传播。前者是传统媒体上流传的令人瞠目的各种奇闻趣事, 内容逼真而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 而最终以科学定论结束流言的生命;后者是网络媒介, 包括网民用新闻组、各式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播信息, 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为流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蛆橘”事件流言产生的影响

“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 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③而流言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反映人们心理不安的状态, 信息传播不对称, 流言就会加剧事态的发展。当然, 流言有时也具备一定的危机警示, 对于流言轻易否定, 其中的合理因素可能被遮蔽。如果相关部门、媒体不严谨对待, 正确区分, 将会影响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政府反应迟缓, 对灾情、流言控制不利。某些宣传管理部门存在理念上的危机, 只重视本地区形象, 管理上为求“稳健”, 无视事实, 放弃社会责任。从9月21日事件发生, 到10月21日四川省农业厅对此次事件首次召开了新闻通气会。此时, 距旺苍县将疫情上报到广元市政府过去了两周, 距“蛆橘”疫情发现正好一个月。会上公开指责首次报道此事的记者。政府这一举动使得旺苍县和各乡镇的干部、果农对于后来的媒体讳莫如深。“根据中国《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大实蝇作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其疫情发布权力在农业部”。④然而这样的程序显然会耽误公布疫情和控制疫情的时间。政府时隔一个月才正式出来发表言论, 此时流言已经散布至全国各地。显然政府缺乏对传播规律的认识, 忽略了网络力量的强大, 试图封锁消息和采取鸵鸟政策, 其后果是严重的。

传统媒体监控不到位, 信息传达不及时, 延误遏制流言的时机。在人们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和舆论导向的关键时刻, 当地媒体在既有的宣传管理惯性思维的控制之下装聋作哑。相比之下, 网络的平台让信息空前畅通, 一些市民为寻求真相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指导”, 但是看上去似乎专业的分析让民众更加恐慌。传统媒体的信息反应机制表现出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疲态。“旺苍的橘农们表示:除了按照县里的要求处理果子, 也并未得到更多的通知。事实上, 9月26日前后《防治大实蝇疫情的公告》开始在疫区张贴, 公告中列出了此后防疫检疫的工作安排。截至10月3日, 旺苍县的蛆橘处理已近尾声。但是10月4日之前, 广元市和四川省均未传达更多消息, 媒体上也没见任何报道”。⑤橘子未出县, 传言遍天下。媒体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跟进报道, 人们甚至不知道蛆橘已经得到控制。

人心不稳, 流言殃及相关行业, 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流言的迅速扩散扰乱了市场, 人们拒绝购买橘子。一条生产线上的无辜者受到伤害, 四川的果农卖不掉橘子, 各地的果农也眼看着几乎是一夜之间柑橘滞销。经销商血本无归。

流言的泛滥进一步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在现在科技发达、传播路径丰富的基础上, 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无法阻挡, 已经完全没有不透风的墙。倘若传播势头足够猛烈, 受众的信息权利如果迟迟得不到实现, 将使媒体公信度和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网络流言的存在和大量传播是导致网络信息真假混杂、舆论理性与非理性交错、可信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立体式的舆论导向系统控制流言的传播

舆论具有持续性和强有力的特点, 一旦形成, 就会对公众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成为控制社会的一种力量。我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舆论引导网, 新闻媒体要与社会行政、立法、司法联合监督, 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为社会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信息发布环境。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发表讲话时要求“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上要灵活——政府和信息发布主体应该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渠道。各级领导人及相关宣传部门必须正确认识传播规律与传媒职能, 在应对新形势下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截至2008年5月1日, 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 为危机传播制定了基本的政策依据, 发言人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⑥政府公开信息有法可依, 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 要稳步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将群众知情权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才能使党的主张为人民接受, 遏制流言的发展。

下有监督——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引领者和社会守望者的职能, 重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统媒体有责任解释和澄清流言, 揭示流言的错误或矛盾之处, 揭露一些恶意流言的隐秘动机, 是控制流言的主要层面。与网络媒体相比, 传统媒体的真实度、可信度和权威性是网络不可企及的, 传统媒体应该把握这种优势资源, 及时提供和更新事态发展的最新信息, 告知政府最新公告, 为市民提供专业人士的建议和背景介绍, 力求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对待突发性事件要做到陈述事实, 不予主观猜测, 客观公正才能体现媒体的公信力。

外围要把关——加强网络管理责任人的内容把关和职业道德。首先, 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网络运作的管理, 强调社会责任, 重视网站人员职业操守的培养;另一方面, 对其中涉及非法动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 应加大处罚力度, 有关部门应及早完善法律法规, 确保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法制的威慑力。⑦其次, 网络媒体间要加强交流。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 对舆情作出准确分析, 及时回应网上言论, 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信息间相互流通相互核实, 抵制不实信息的散布, 增强网络的可靠性。最后, 网络可以推出丰富的健康的新闻以及娱乐内容, 以转移和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内部要提升——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公众尤其是网民的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水平。从终端需求上剥夺流言的存在价值, 以降低对公众生活的不良影响。各主流网站可以对事件进行议程设置, 引导网民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传授双方的互动中达到思想的提升。网站可以组织政府与网民的互动,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在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 此举一方面让领导人直接触及民意, 另一方面提高了群众看问题的深度和理性程度;在网民中培养和团结舆论领袖, 用一切积极的方式增强网民的责任素养、责任意识与理性判断能力。

结语

流言的产生有两大因素:一是事件的重要性, 二是信息的模糊性。对于任何涉及生活和利益的事件都会引发公众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危机传播中的流言控制必须保证信息的对称性, 这具体表现为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政府等相关部门、公众的信息实时互动。政府提供权威材料和咨询公布;媒介要建设好政府与民间的双向的危机信息沟通渠道;依法治国, 减少流言的负效应, 维护舆论传播的良好秩序, 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对流言的舆论引导是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如何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话语主动权, 信息公开如何做到宽严有度, 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还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注释

1杜骏飞等:《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陈力丹:《舆论》,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李普曼:《公共舆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蛆橘”传言流变调查》, 《中国新闻周刊》, 2008-11-14。

上一篇:草莓灰霉病菌下一篇:自然单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