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传播

2024-05-15

摄影传播(共9篇)

摄影传播 篇1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视觉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相对于文字来说,摄影打破了语言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没有国界的重要语言。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

1 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1.1 新闻摄影地位改变

在印刷过程中,图片的插入,最初是为了版面的美感,它是文字的赠品,后来逐渐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视觉时代,视觉元素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图片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媒介,发展到今天,图片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文字的影响,变成印刷媒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工具。

1.2 新闻摄影功能改变

新闻摄影最初的功能是记录,照片用于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是传达事实真相,这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原始功能。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在具备最原始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同时,这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摄影记者拍出的新闻图片,不仅要记录下事件真相,还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1.3 新闻摄影内容改变

随着视觉传播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图片对印刷纸媒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新闻摄影突破印刷纸媒的特点。因此,在现在的纸媒中,可以通过新闻摄影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甚至是图片的编辑等,判断出该纸媒的特点。简而言之,视觉信息的特点足可以评价出该纸媒水平的高低。

1.4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纸媒远远不及的,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新闻摄影的原始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事件深层理解的信息需求。人们希望图片可以在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还能表达感情,更具深刻的意义,能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新闻摄影正在逐渐走向深度报道的道路。

2 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

2.1 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语言主要通过形象传达其中的信息意义,从而实现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摄影的语言,要具有形象价值的特性。在形象上,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要与新闻传播规律相一致,更加关注瞬间的形象价值。

2.2 客观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语言,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事物的真实记录,因此,新闻摄影语言要具有客观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是一种叙述所发生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其意义在于新闻事件中的真相和事实,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视觉时代,新闻报道要抓住事件的纪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协调性。

2.3 情感表达特性

图像的意义就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和传达文字中的感情。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要更加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意义,使其成为与人们进行感情沟通的桥梁。新闻摄影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视觉上的传播优势,能够让受众身临其境,引导其进入事件的感情中,使人们在体验中接受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3 视觉传播下新闻摄影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在设计和传播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促进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发展。在“形”上,要借助抽象式的表达,丰富视觉表达上的内容,使其更具视觉化,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选择不同的角度或是距离,可使摄影图片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是意义。在“色”上,色彩上的运用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且更具吸引力和象征意义。因此,要更好地运用色彩和光影,重点突出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新闻摄影要在体现出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传播效果,并利用摄影的视觉优势,促进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且随着信息的大量涌现,人们通常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的效果也有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是视觉信息中重要的产生工具,新闻摄影的作用也将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主要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对新闻摄影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闻摄影,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育昕.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霍洁.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3).

[3]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2010(3).

论现代新闻摄影的传播特点 篇2

现代新闻摄影是运用新闻图像以及图文结合的形式来标榜现代社会的形形色色并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它比传统的文字新闻信息和广播新闻信息更具吸引力,这种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传播活动中更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是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状况而产生的传播方式。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巨大的社会功用,充分把握新闻摄影传播效果,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社会信息接受和阅读需求,显示出现代新闻摄影传播在社会中的价值。

从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图像信息时代文字产生的源头,人类认识事物的起点是从视觉图片认知开始而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表达。1842年世界上第一幅新闻摄影作品诞生,人类社会拥有了新闻摄影传播的视觉信息传播记录。现代新闻摄影传播在社会上作为一种功能运行的摄影是和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自从先进的摄影技术发展并应用于社会新闻摄影也就开始了自己的发展。现代新闻摄影传播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于摄影能够再现社会真实事物,客观地反映社会,这一点也是新闻传媒界所秉承的最基本的原则要求。

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现状

新闻摄影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摄影艺术的一种,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中要求拍摄真实的现场事件和瞬间画面,包括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事物和环境。这突出了现代新闻摄影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新闻信息内容和新闻摄影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新闻摄影的最终表现形式在于运用静态的图文结合表达方式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性有新鲜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现代社会人们对新闻摄影传播的认识正在从不断探索到深入发展的过程之中,国际社会对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早,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散见于相关的理论著作中。从心理学以及符号学的角度对新闻摄影传播进行初步探析,目前关于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最新著作是肯尼思·科布勒的《新闻摄影教程》,新闻摄影传播是为新闻传媒报道服务的,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新闻摄影传播要求新闻图片的完全真实性和可靠性,图像本身不能经过任何人工改变,保持在现场的客观拍摄面貌。此外,新闻摄影传播还有其时效性,这种性质是摄影作为新闻传媒的一部分之后,才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性质要求。新闻摄影的形象直观的表达效果给予现代新闻摄影传播以广阔而又稳定的舞台。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摄影传播诞生于1842年的德国,汉堡发生三天大火,当时的摄影记者比欧乌和斯特尔迪纳用摄影技术拍下了这场大火的情景,德国汉堡大伙照片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史上最早的新闻摄影照片而存在。我国的新闻摄影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央宣传部、中国记者协会以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通过讨论达成了一致共识:提出了新闻传播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的“比翼双飞、图文并重”的观点。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之下,新闻摄影传播逐渐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取得一定地位,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代新闻摄影传播迅速发展的原因

現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导致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革新,“读图时代”成为新世纪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大众阅读心理。视觉传播作为现代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阅读取向,人们对图片信息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对文字信息的浏览接受,通过图片获得必要的社会信息,取得视觉上的刺激与享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现象是:图像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模式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这种社会背景对新闻摄影传播活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今社会不可否认的一种形式存在,它以不同的面貌进入到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艺术等发展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这样的社会背景给新闻摄影传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视觉传播的形象性可以让其承载的信息内容和情感结构,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种族,这种传播方式明显优于抽象的语言信息传播。此外,新闻摄影的视觉传播特性能够使受众更加容易地对信息进行把握和认知。现代新闻摄影往往用独特的报道方式、感人的形象表达以及直观的视觉效果来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新闻信息接受方式,从而加深对新闻信息的印象,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摄影技术的创新让现代新闻图片传播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变化,电脑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在新闻传媒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新闻媒体能够借助于高倍数码相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整个新闻事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广大观众。随着照片处理技术的革新,图片传输速度和传输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现代摄影传播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新闻摄影的图片传播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视觉兴趣区,从而来吸引更多的读者,这是报纸媒体传播与其他形式的新闻传播进行竞争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特点

同样一则新闻信息,通过新闻摄影与新闻信息传播相结合,其效果一定优于纯粹的文字新闻传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别。现代新闻摄影传播有着和文字新闻信息传播和广播电视信息传播一样的基本特征,就是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然而产生出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就是因为现代新闻摄影在报道活动中使用了不同的信息承载符号,导致了传播效果相差千里。

现代新闻摄影传播模式的符号语义特征明显不同于文字信息传播的符号语义特征。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类:肖像、指标、记号。符号拥有表现客体的一些特征,我们称之为肖像符号;符号所表示的就是事物本身或者和事物的本质有着某种联系的,我们称之为指标;按照惯性思维和日常生活常识来解释某件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我们称之为记号。现代新闻摄像传播的特征属于肖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肖像类的符号传播更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记号类的符号传播更具象征性和明示性。符号传播的核心理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明示义表示符号本身与它表现的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含义则说明了符号与传播者本身的情感观念以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照片作为符号传播其隐含义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范围。

nlc202309031327

在现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图片的语义学特征表现在它的直观形象性,新闻摄影可以生动地展现新闻人物、事件的全貌以及具体客观的环境信息,它所包含的要素都是人们所共同感知的。现代新闻摄影传播是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种形式的组合,因此,也就同时具有这两种符号特征。

1.现代新闻摄影的直观形象性。形象的效果永远决定最终的传播效果,现代新闻摄影是一种图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模式,新闻图片的传播优势可以把可视性信息因素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以真实而直接地把新闻事件现场情况展现给广大受众。根据调查,对于一则新闻报道,人们对于图片信息的关注度一般要比对于文字信息的关注度高4~5倍。新闻图片有利于观众瞬间捕获新闻信息,形成深刻印象,并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就是图片信息的直观形象性的力量所在。现代新闻摄影传播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于图片的易于接受的特点而表现出良好的传播效应。

2.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瞬间形象性。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摄影所表现出的现场信息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表现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摄影图片给读者带来的信息和感觉是详细生动的文字信息所无法达到的,这就是图片信息给观众所带来的现场目击感觉产生的巨大传播效应。朱镕基总理在其就职演说中讲到:“无论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情之处时,新闻摄影记者抓拍了一张照片,展示了朱镕基总理的坚定信念和动情瞬间:紧闭的嘴唇、坚定的目光、紧锁的双眉等这些只能通过图片也只有通过图片才能展示出朱总理的风貌,才能表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

3.现代新闻摄影的现场可证性。新闻摄影图片信息以静态和瞬间的画面来表现新闻事物,满足了广大受众对于新闻现场的视觉刺激渴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闻摄影传播具有强烈的信息现场可证性。文字新闻通过新闻记者的文字采集、编辑来完成,而新闻摄影只能靠现场抓拍来完成,正是通过对现场瞬间形象的再现来实现摄影传播的现场可证性。在现实新闻事件的放生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众多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新闻摄影只能部分地反映新闻事实真相,因此,一个优秀的现代摄影记者善于通过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来捕捉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特征的图片信息。

4.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联想情感性。图片的符号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传达感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现代新闻摄影具有丰富的联想情感性,摄影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好媒体,新闻图片以瞬间形象来展示新闻事实,以点带面来传达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现给广大观众。新闻摄影传播就是通过图像的展示把人们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情境之中,这些情景都是由新闻摄影记者有意识地选择并展示给观众。这些有意识的选择可以很好地介绍新闻事件与人物刻画,并且把新闻感情和情景传递给观众,让受众能够根据图片信息来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评价。视觉信息在经过新闻传播之后可以让观众形成不同的心理联想,实现传授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并形成对新闻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

5.现代新闻摄影信息的综合性。新闻摄影包含了新闻事件同时表现出的多种信息综合,在新闻摄影传播中,照片是真实新闻的核心,其周围的文字解释、标题说明、排版方式、色彩設计等同样具有一定的信息指向性。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图片内外的信息综合展现。照片在摄影记者拍下的时候,编码就已经开始酝酿,摄影记者对图片的选取不是自由的,而是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来创作的结果,他拍到的图片对于主体来说必须具有某种现实意义或者象征意义。(2)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的相互结合展现。两种信息传播的共同作用,完成了现代新闻信息传播的任务,新闻照片的各种有效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按照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拿到一张报纸后,读者的注意力往往先集中于鲜艳的图片展示,然后会关注详细的文字说明,看完文字信息之后,往往会再回到图片信息中进行验证,直到对于新闻的完全理解和接受。好的图片信息和好的文字信息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二者的结合能够让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立于传播界的不败之地。(3)新闻版面设计来的信息展现。这是指新闻编辑记者通过排版设计、文字色彩调整、标题方位构思等来展现现代新闻摄影信息,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本文通过对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总体把握,讨论了现代新闻摄影的传播特征,让新闻从业者在以后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重视现代新闻摄影的重要作用,丰富并创新发展现代新闻摄影传播的理论结构,对摄影记者以及新闻图片信息编辑、排版、组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且能够在现代新闻传播中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编校:郑明扬

浅析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 篇3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摄影,纪实,形式,情感,视觉冲击力,真实性

如今,人类以视觉文化为主导,比事物本身更受欢迎的是事物的形象,比原作更加受欢迎的是它的复制品,图像被不断地复制。人类有很多信息都是依靠视觉感知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信息又是以图像的方式获得的,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完全胜过了文字的描述,它除了应具备的新闻价值外,更要体现自身的美学特征。我们要以美学的标准和眼光来对待新闻摄影,但是新闻摄影领域对美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

一、新闻图片的纪实美与自然主义

新闻图片是无可置疑的新闻事实,首先征服了读者的眼睛,其次再来征服读者的心灵。新闻图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拍摄者经过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美化了客观存在的实施。新闻图片比现实更加精炼、集中,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追求的是一种实态之美、自然之美,不可能有丝毫的夸张和想象。新闻摄影的那一瞬间必须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既要表现出事件当时发生的现场形象,又要表现出新闻事件的典型特征和社会本质,这又不同于图片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是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典型的反映。而今天读者从图片中得到强烈的美的享受,就归功于新闻图片在现实美的基础上达到高度升华的纪实美。

二、新闻图片的形式美与唯美主义

虽然新闻摄影追求美,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形式。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形式美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但却不依赖于内容。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表现形式,是摄影者自身素质和审美观的体现,这种美表现在图片的构图等一些外部因素上。但是,新闻图片必须尊重现实,正确处理任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闻摄影的过程中,不能虚构事物以及弄虚作假。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有很长的历史以及很深的影响,它在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的艺术以及文学领域之中。它强调的是形式美,主张艺术只因美而存在,无论是什么题材,只要表现了美就达到了目的。马克思曾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美既能反映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智慧、才能、理想,又能够反映出人们进行合乎规律的斗争和生产活动。

三、新闻图片的情感美与人文关怀

新闻的美感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维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情感被称为美感的核心,新闻的美感因画面而备具感染力。人们总是在面对具体的形象时敞开自己的心扉,这种画面形象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的形式美的结合,更能够发挥出拨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摄影记者往往是通过图片的内在感染力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把镜头对准真正打动人心的画面。

四、新闻图片的瞬间美和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过程中是不可以有太多构思的,往往需要通过即刻的直觉和现代摄影器材快速记录,才能发现和抓拍到新闻发生的瞬间。这一瞬间很快就会过去,新闻图片要抓住这一闪即逝的瞬间,供人们认识、观察和思考。早一点和晚一点按快门就能够影响到新闻图片不同的画面与形象,甚至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

视觉冲击力一般是来源于图片构图的新奇性以及视角的独特性,在定格的那瞬间,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不只是对相机本身技能的一种把握,而且还包含了摄影记者的文化积淀、知识积累、审视水平、个人思维的深度等。有些新闻图片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没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摄影者只有善于思考和创新,调动所有有利的时空因素,用新奇的眼光去捕捉新闻内涵,才能打破旧的新闻拍摄手法,展现出作品的瞬间美。

五、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给人们心灵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应该让人了解到事情发生的真相,新闻摄影作品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是其真实性。在数码技术介入摄影的数字时代,影像从贵族式的高雅沦落成大众化的通俗。数码技术的快捷高效改变了以前以快为好的新闻图片评价标准,现在的读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快,还要现场拍摄的具有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图片的信息含量应大,思想内涵应深。数码技术对客观世界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能够选择更好的图像处理方法。从主观角度出发,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呈现多元化的不确定性。

六、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新闻摄影备受重视和承认,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它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新闻摄影图片的质量。摄影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图片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满足视觉文化时代下人们对新闻摄影审美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玉,徐亚.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0(08):112-114.

[2]韩丛耀.新闻摄影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01-105.

[3]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7+92.

[4]马惠媛.当代视觉传播形态与利弊简析[J].科技展望,2015(07):12-15.

摄影传播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仅只是能当观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很明显大家对此的热情非常之高。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当身边发生什么新闻事件便可以第一时间拿出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上传到网络上引起点击率和全民话题。摄影如今已经不再是那么神秘,现在的摄影已经逐渐变得大众化。所以,在新的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不管是在摄影还是传播方面都将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要想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将新媒体语境进行研究,然后再对新媒体语境给整个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1 新媒体语境的概念

所谓的语境指的就是语言的环境,它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上下文的衔接、时间空间的转换、情景与对象的设立等等都是语境的因素。以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各个的学科与学术流派的不同对于语境的定义和基本内容都是不同的。它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被波兰的人类学家B.Malinowshi提出来,他将语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情景语境,第二种是文化语境,换言之也可以说是语言性的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在现实中语境可以反映出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的关系和状态,并且语境有时效性,有些话当下说挺新鲜,过后就没什么意思了,相当于网络流行语般。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基本上是依靠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1]所以说,新媒体的语境有着更鲜明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还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2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

新媒体的兴起确实给整个新闻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跟着新闻摄影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有: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过去的传播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播载体方面。过去的新闻传播方式还停留在纸质媒介方面,或者是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大部分时候所听到和看到的新闻都是已经发生了好几天的,没有时效性。而如今的新闻传播在形式上发生了强大的改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新闻得到了快速的传播,而且传播新闻的信息不再只是局限在报纸纸张大小,网络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只要轻轻点击相关新闻的液面就可以自己感兴趣新闻信息。现在很多的互联网的用户只要会用手机或相机的拍照和摄像的功能,就可以拿起这些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对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并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QQ等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视频,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片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这一连锁反应下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

(2)新闻摄影的越来越大众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如今只要会用手机与移动终端相机功能的人都可以进行新闻拍摄,摄影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很高深的一门专业。当有一突发的新闻事件正发生在身旁时,现场的目击人都可以利用手里的移动终端或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对现场进行新闻信息的收集,并且可以立刻将该视频或图片发布到网络上去,从而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摄影已经不再单纯的属于新闻工作者。

(3)改变了过去新闻摄影的生产流程。过去的新闻行业发布新闻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首先是采编到最后是新闻报道,这中间是有一个流程的。过去的新闻采编回来一般都是要进行再加工的,加工的目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来势必会给原有的新闻素材的原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现在的新媒体就不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拍客对周边的新闻拍摄更加的迅速,在专业的新闻报道出来之前,拍客拍摄的新闻就早已经发布到了网上,这样一来就给过去的新闻报道失去了时效性。

(4)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过于低俗化。普通的所谓的拍客或是自由拍摄者拍摄新闻素材,很大一部分人的动机是不纯的。有时候是拍摄这些去换取经济利益,或是想网络上获得大量的点击率,获得别人的关注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等。可是在这个网络三俗的时代,太过于正规的视频和图片是不能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兴趣的,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拍摄一些恶俗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受众的目光,甚至是将原有的图片进行PS修改成自己认为别人会感兴趣的样子,不惜扭曲事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导致大多数时候新媒体被贴上了恶俗的标签。[2]

3 应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的策略

(1)新媒体语境下专业的摄影人要改变自身的态度。过去新闻摄影还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行业,所以,在很多场合会得到别人的尊敬,时间一长后新闻摄影的工作人员有点骄傲自大。但是,现在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摄影师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完成,这给新闻摄影的专业性造成了很大挑战,而这时新闻摄影师和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太大的区别。

(2)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闻摄影行业的监管。目前,互联网上的大量垃圾新闻给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原则。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给摄影的从业者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一面。例如,以自己专业视角拍摄的图片被网络恶意进行PS修改,将原作品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扭曲,很大程度上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笔者在此呼吁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做好网络监管的工作,坚决抵制网络的恶俗化,清除比不利于健康的信息与图片和视频等,从而给新闻摄影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4 结语

过去我们国家封闭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加上现代科技的力量,如今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发展成了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阶段。而新闻摄影传播的设备和技术不知已经更新了多少代,关于摄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形式的来临不可抵挡的情况下,要正确地找到自身的价值,积极努力地去维护新媒体新闻摄影传播的发展,如此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业良好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亚东.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4(17):43.

[2] 伍玲.新媒體语境下新闻价值观的嬗变[J].青春岁月,2013(08):165.

摄影传播 篇5

一、《良友》画报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的传播

《良友》对华社、中国摄影学会、黑白影社、美社等展览以及学校影展、摄影家联展、个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传播,基本囊括了当时我国摄影界的主要展览,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一)《良友》对摄影团体影展的广泛宣传

《良友》是以摄影图片为主的综合画报,对摄影团体尤为关注,对其影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1928年成立的华社共举办过四次影展,《良友》均进行了宣传,将其“研究摄影艺术”的宗旨充分传递出来。第25期《华社摄影展览出品》刊载了左赓生的《音乐家》,展现了音乐家拉小提琴的表情与动作,生动自然,注重了影的衬托,郎静山的《试马》布局精巧,画面生动,“可与各国出品并驾齐驱”[1],作品中还有陈万里题词,评价了作品以证对择景认识;26期刊载了华社展览,有张珍侯的《留恋》、丁悚的《乐在其中》等,其中钱景华的《雪后》画面三分之二雪景,树与房屋显出层次,打伞人行于雪地,位于井字型黄金分割点中,极富韵味;33期《第二次华社摄影展览出品》刊载了郎静山的《作场一隅》、陈万里的《瓯江道中》等,其中胡伯翔的《合作》表现了乡村生产小景,有自然主义摄影之境;薛宸祥的《月上东墙》建筑与树之间月亮升起,注重了建筑的形式结构;34期《华社摄影展览出品》有李崧的《春池试裕》、朱寿仁的《江上风帆》等,其中陈玮庄的《江干》斜线条与行走的人物表现出动态,构图开放;周剑桥的《寺之一隅》表现出线条与结构,殿内柱子形成框架加强了纵深感;钱景华的《海滨》展现出海鸟飞舞的瞬间状态,42期的《第三届华社摄影展览出品之一》刊载了梁得所的《泥地》、潘达微的《村雨》、郎静山的《好鸟枝头亦朋友》、甘乃光的《夏日长》等,其中胡伯翔的《秋获》为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人们在秋获中的勤劳;陈万里的《月上柳梢头》树形有构成效果,显意境;李崧的《涛》在动感中表现出涛水气势,黄伯惠的《禾田上》对角线构图中主体人物突出,55期《华社摄影展览出品选刊》刊载了朱寿仁的《顺风》、胡伯洲的《夕阳归棹》、张珍侯的《雪后》等,其中胡伯翔的《石城晚归》右边石城层次排列,左边行人骑驴而归,郎静山的《鹦鹉》在复杂的环境中抓拍,虚化的背景突出了鹦鹉的状态,莫天祥的《残雪》以竹映雪,竹叶残雪颇具意味。从影展刊载可知华社摄影无论是艺术表现还是偏向现实的作品均注重了唯美与趣味,力求营造意境。同时也使读者认识到主要以报社摄影人员组成的华社,对摄影的认知更注重的是画意。

中国摄影学会展览图片资料鲜见,《良友》对其展览作品的刊载使摄影界对中国摄影学会“提倡艺术,研究学理”的认识更为深入。第27期刊载了林泽苍的《凝神》(中国摄影学会展览人像首选)人物形象突出,尤其注重眼神刻画;第37期的《中国摄影学会第二届全国展览会出品之一班》中郑叔屏的《雏形》(比赛第一奖)表现出小鸡刚从鸡蛋中破壳而出,正充满好奇的望着蛋壳,在简洁背景中主体突出,形态生动;林泽苍的《如蚁》以蚂蚁寓人,表现繁忙与勤劳,俯拍了人物劳动场景;刘理深的《观瀑》拍摄了人体背影观望瀑布;第54期刊载了吴中行的《雪花冻断杏花村》(中国摄影学会比赛第一名)雪花覆盖着树枝,树形有趣味变化,由近至远突出了村屋,雪覆盖中一池池水尤显韵味。

从《良友》对黑白影社的宣传,使其通过摄影“以表扬我国文化及增进中国在国际艺术界之地位”的主张广泛传播。第83期刊载了《黑白社影展》,既有传统意境表现的作品如吴中行的《松日》等,又有西方现代摄影韵味的展现,如王钰槐的《轮影蹄痕》表现了车轮之形与马形,车轮之影与马蹄之影,进行了对比。还有东方意境与西方印象相统一的作品,如王養之的《春草池塘》等,反映出黑白影社对摄影的探究,既发挥传统优势,又借鉴西方之长,以此探索将我国文化通过摄影进行传播;第106期刊载了《黑白社影展》,有叶浅予的《歌衫》、吴中行的《陇头老树》、陈传霖的《田间》等,陈昺德的《杀球》极具动感的表现出运动员瞬间起跳杀球的状态。从这期展览作品中可知黑白影社拍摄题材广泛,注重生活表现。

《良友》还刊载了景社、棣华社等影展,第7期《画意诗情———广州景社之杰作》刊载了罗植的《前村叱牲》注重了田间线条的表现,一斜线引导观者观看主体,人物与牛表现出悠闲的状态,潘大施的《绿阴斜照》注重了树形的排列与变化以及影的表现;第106期《棣华社影展》中陈国琦的《林影波光照读书》画面注重了树林、建筑与水影表现,展现了读书者的阅读环境。展览作品刊载有效的宣传了这些摄影团体。

《良友》对摄影团体的推介也使摄影团体认识到其传播作用,同《良友》建立联系,如美社就将其第一届影展作品投稿《良友》,第35期进行了刊载,并肯定“各地有此种组织,实美术界之好现象”[2]。作品有柴芷湘的《展卷何所思》、梁中铭的《马上黄昏》、梁鼎铭的《嘻!》等,其中高秋月的《手技》注重拍摄手的形态与影的构成,由手组成了兔子的形象;何珊元的《为他人作嫁衣裳》现实的表现出草屋外制衣人形象;张蓬舟的《乡塾的高材生》由儿童、大人从外向内张望这个侧面表现出乡塾高材生。由此可知美社“美与真”的摄影创作理念,体现了“联络美的摄影同嗜,扩大美的摄影运动”的宗旨。

(二)《良友》刊载了学校影展

《良友》重视教育影像的传播,积极关注并充分肯定了学校影展,在刊载学校影展时认为“摄影术在中国量与质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好的作品果然有美不胜收之概”[3]。学校影展在注重寓意、现实视野与展览策划等方面反映了时代气息。学校影展注重作品寓意,摄影家充分发挥想象,积极拓展摄影思路,探索创作主题,赋予画面意义,如第29期《上海复旦大学摄影展览会出品选刊》中周逖的《黄粱梦》、聂光地的《陷阱》等,聂光地的《朝吻》以两花形成吻状来表现情感;第27期《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摄影展览出品选刊》中陈希谢的《我亦寻春去》树林中女子打伞走向深处,显寻春之意;第60期《北平大学摄影学会展览出品》有蔡昆辉的《苏武当年》等,刘焯昌的《粗心》系静物摄影,注重对比,以水杯打翻寓意粗心;第122期中央大学摄影展览会中《虎视眈眈》《精神不死》等均注重了寓意。

学校影展注重了现实视野,聚焦生活场景。如第30期《上海沪江大学摄影展览会出品》刊载了陈春波的《乡村》等,其中倪治仙的《根本问题》拍摄了修鞋人正在修鞋的生动画面,作者目光聚集于街头小景,表现平民生活。复旦大学摄影展览会中吴世华的《试渔》、中央大学摄影展览会中的《西北旅行》等皆为现实视野下的摄影佳作。

学校影展围绕主题策划,更注重主题的聚集,如第78期《海滨复旦摄影学会展览》《天然图画,大同摄影学会展览》等。《海滨复旦摄影学会展览》有苏锦元的《画图天生》、陈云礼的《波光》等,以海滨为创作对象,其中方文槐的《云无心以出岫》横幅长卷表现出海面、远山、云彩,帆船增加了动感;张敏光的《青岛之夏》海滩人物与海面游泳人物形成对比,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形象简洁。部分作品具有了现代意义的自然主义摄影效果。《天然图画,大同摄影学会展览》有朱思程的《伞》、蔡笃泰的《阡陌》等,其中朱思程的《雪》拍摄小船的构成画面,船上覆盖着白雪,黑白灰展现出层次,均探寻了景物所蕴含的形式之美。

(三)《良友》刊载了展览会等影展内容

从《良友》刊载中可知民国时期举办的一些展览会中也展出了摄影作品,可见摄影展览为大众所欢迎而引起展会等关注。第79期《广州市展览会之摄影展览》有伍千里的《归途》、徐德先的《云海》等,黄伯申的《菜》拍摄了菜的形态以表现图案美,注重了层次变化、质感与影的表现,可与西方纯粹主义摄影家韦斯顿同时期拍摄的《卷心菜》(1931年)在选题、表现方面相比,足见摄影家的艺术探索;董定中的《座》表现场馆的线条与块面,画面的弧线与椅子形成的块面展现出结构美。《菜》《座》等突破了传统美术摄影范畴,以西方现代摄影相同的视野来察景观物。

良友全国猎影团的摄影与传播是良友公司组织的重要摄影文化传播活动,自1932年9月始,“历时八阅月,摄片逾万……摄得照片整理就绪……选出若干,于最近期内先后在国内各大埠(上海、南京、香港、广州、厦门、北平、汉口)公开展览,求社会人士之评正”[4],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良友》第80期刊载了《良友全国猎影团摄影展览之一部》,所刊作品既表现了风光影像,如秀美的《桂林山水》、壮美的《华山北峰远眺》等;也展现了名胜景观,如《十七孔桥》等;又呈现了百姓生活状态,如《午餐》画面船的弧度形成框架,船夫们在船上午餐的状态生动表现出来;还有视觉形式美的专项表现,如《栏影》拍摄了栏杆与栏杆之影,直接表现了图案美。作品大多标注了拍摄地点,表明摄影旅行团对全国各地的采访,以此传播《良友》所倡导的国家意识。

(四)《良友》刊载了摄影家联展和个展

《良友》刊载了摄影家联展和个展,体现了艺术家在时代语境下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注重传统文人艺术与现代摄影技术融合,如第148期《静山影展选》介绍郎静山作品“富有东方色彩,风格别具”[5],刊载了《绝岸烟村》《画簾春晓》《缙云梯田》《静观自得》等,反映出传统中国文人境界及对艺术的思考。二是立足现实,注重生活美的表现,如第78期《农村的与城市的黑白社卢施福陈传霖摄影展览》,有卢施福的《人生之谜》《慈航》《有所得》等,《福履绥之》表现出修鞋人专注修鞋的动态;陈传霖的《清歌一曲》框架式构图,窗内人物一清唱,一倾听,生动展现了城市生活的休闲;《酒家何处》S型构图,溪水增添了延伸感,以骑牛牧童展现酒家何处之意;《交叉》注重了线条与影,桥上钢架交叉而有变化,与影形成特有的线条趣味,远处都市建筑错落有致,拉车人形象突出,画面疏密有度,实为决定性瞬间佳作。这些说明当时的摄影家已经意识到影像表现生活的重要意义。三是注重了创意,如第99期刊载的吴印咸和美术家许幸之联展作品中吴印咸的《待吻》,以献花、美女为题材,以花寓吻意,以花形感受到动态。由此可见《良友》的编辑态度,既刊载了左翼艺术家展览,又在作品选择上侧重于创意类的艺术美。

二、《良友》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作品的文化意蕴呈现

通过《良友》画报的传播,使笔者相对系统了解到当时摄影创作状况,可知民国时期摄影展览的文化意蕴显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

民国时期摄影创作注重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作品注重和谐均衡中表现韵味,创作多以江边、湖畔、溪水、水影、柳枝、雪景、云光等在唯美中展现出一种意境,极具画意诗情,将传统文人的美学观赋予摄影创作中,如《良友》所刊载的华社影展中张珍侯的《夕阳芦港》、黄梅生的《倚树临流》、丁悚的《溪畔》、陈万里的《孤舟》、张珍侯的《微雨赋归》、王振玉的《雾》,美社影展中张有德的《苇间》、张静愚的《溪柳》,景社影展中罗植的《渡头夕阳》、潘大施的《平湖新月》以及《静山影展》系列作品等,可谓传统中国画在摄影创作中的反映。摄影传入中国后,中国文人将摄影术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寻找到的契合点即与传统绘画相结合,以绘画的意境、构图来进行摄影创作。民国时期的摄影创作注重传统文化的彰显既表现在创作内容,又表现在形式中,还表现在标题之中。标题的撰写注重了与作品相一致的境界,注重了对作品的主题、立意的提升,如《秋郊散牧》、《静养神自安》、《月上柳梢头》、《雪花冻断杏花村》、《半江帆影》等。

(二)大众生活状态的展现

民国时期摄影家选择的题材是宽泛的,不是仅限于画意,更将目光对准于社会生活,于生活中发现美。摄影家们在田间街头拍摄百姓生活,关注百姓生存、生产、生活状态,农夫、车夫、船夫、鞋匠等等形象,于作品中常见,更在表现状态中展现褒义,反映出摄影家们对平民百姓勤劳的赞美与歌颂,如华社影展中胡伯翔的《秋获》、中国摄影学会影展中林泽苍的《如蚁》、黑白社影展中计鹤鸣的《生计》、胡澜生的《刻工》,沪江大学影展中倪治仙的《根本问题》以及卢施福陈传霖影展中系列作品等,这些使我们感受到当时百姓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形式美感的表现

民国时期摄影家在创作中注重形式美感的表现,注重了对结构的理解与表现,在画面中展现了层次、比例,注重了点、线、面的视觉和谐,力求一种现代感的视觉呈现。如黑白社影展中王钰槐的《轮影蹄痕》、广州市展览会影展中董定中的《座》、良友全国猎影团影展中的《栏影》等,从画面的视觉形式中可知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摄影的影响,摄影家创作除叙事抒情之外,关注了视觉构成,用影像展现图案之美。一些摄影作品已与西方新客观主义摄影、纯粹主义摄影在创作观念、表现方法上同步,可见民国时期摄影家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探究。

三、《良友》画报民国时期摄影展览传播的文化影响

(一)为民国摄影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良友》画报的影展传播为民国摄影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与学习渠道。影展的举办旨在促进交流,提升影响,观展人数众多,如黑白影社第二次影展“观众由第一次的二万多增加到一倍有余”[6],足见观众对摄影的热情,然而传播范围仍有限,销售量最高达四万份的《良友》对影展高度关注与积极宣传,极大的拓展了影展的影响面,尤其是系列团体影展作品的刊载对民国摄影团体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使其摄影理念得以推广,摄影风格被广泛认同,创作方法被不断借鉴,有力的推动了摄影团体的发展。通过《良友》传播使更多摄影家们及时了解摄影界创作近况,促进摄影家们的借鉴、学习与创作,提升摄影创作水平。

(二)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与对摄影的认知

民国时期画报对摄影作品的刊载是大众对摄影产生认识的重要渠道,《良友》的影展传播提升了大众对摄影的认知,使大众充分感受到摄影的魅力,认识到摄影的“真”与“美”,关注于生活的美感与发现。“爱阅《良友》而对于摄影有兴味的一定不少”[7],《良友》广大读者在摄影欣赏中判断,在比较中辨析,审美水平亦在不断提升,这也取得了《良友》“普及教育,发扬文化”的传播效果。艺术摄影被列为正式门类出现在全国美展中,这与《良友》等刊物对摄影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三)为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史料

通过《良友》的影展传播可知民国时期的摄影创作概况,使读者得以全面了解知名摄影家的作品,从而改变之前的认识。如摄影界一直对郎静山先生集锦摄影进行广泛研究,而对集锦之外作品认识较少;对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术摄影作品研究较多,对表现当时生活状态的纪实摄影作品认识较少;对民国时期摄影家传统艺术表现研究较多,对现代形式美感作品认识较少。《良友》的影展传播丰富了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内容。

《良友》画报为学界研究中国摄影史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对其刊载的影展作品解析民国摄影创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使当代摄影家能充分借鉴早期中国摄影家的创作思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摄影创作紧密联系,在了解前辈大家作品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优秀摄影作品。

注释

1[1]陈炳洪.一九二七年世界摄影琐谈[J].良友,1928(25):32.

2[2]良友编辑部.美社第一届摄影展览[J].良友,1929(35):5.

3[3]梁得所.编者与读者[J].良友,1928(29):39.

4[4]良友编辑部.良友全国猎影团摄影展览之一部[J].良友,1933(80):22.

5[5]良友编辑部.静山影展选[J].良友,1939(148):26.

6[6]陈传霖.黑白影集(第三册)[M].黑白影社出版,1937(4).

7[7]编者.读者通信[J].良友,1928(25):39.

摄影传播 篇6

一、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传播发生的变化

(一) 新闻信息来源的更加多样化

新闻线索的纷繁复杂、辨识难度越来越大, 是新闻摄影传播改变的重要体现之一。尤其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水平。通过电子新媒体能够对新闻摄影实施数字化的处理, 然后将处理好的图像信息等在网络上传播, 使得互联网上的新闻线索错综复杂、难辨真假。这样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传播速度的加快, 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基于相关调查, 我国当前的互联网网民数量高达5.65亿, 单使用微博的公民数量就在4亿以上。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 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以及发展潜力的媒体形式。而这样的情况也进一步造成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 不但难以考证, 还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威胁。

(二) 图像的传播形态的改变

当前, 新闻摄影传播在各种网络平台开发出来之后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 这些平台大多具有裂变式的传播特点, 人们通过这些交流平台能够相互联系, 出现很大的人群交叠的现象。在最开始, 图像的传播者将文字与图像上传到相应的平台当中, 其认识的所有人都能够分享他的文字与图片, 而分享之后的用户同样拥有朋友与粉丝, 进行信息的次级传播, 形成一种裂变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 互联网络的使用让新闻的传播展现出新的形态与生命力, 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制造新闻, 既可以当记者也能够做编辑, 还能够进行新闻的传播。这不再是媒体的特权, 新闻的真实性也不再受到控制。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新闻摄影传播模式的改变, 其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分析

(一)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在中国,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载体综合性强、传播内容立体性强以及传播的受众面大的特点。基于新媒体而言, 要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了解它接受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需要一定的传播载体将其放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当前社会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传播载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除电视、报纸杂志之外, 计算机、手机等其他移动终端都成为新兴的传播载体。基于各种信息的技术条件, 传播的内容也不再限于单纯的文字与静态图片, 声音、动态图片、视频都是新兴的传播内容, 相互之间甚至能够穿插使用, 非常便于人们随时分享和观察周边的人和事。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非常庞大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网络的受众群体非常复杂。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多种不同的传播工具以及传播载体能够进行整合, 使其能够传播各种形式的内容, 不论什么年龄、性别或者是民族, 都能够享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丰富的传播内容, 其非常立体且综合性强。但是总的来说, 这些传播内容能够实现, 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互联网平台, 所以要发挥出新媒体的真正作用, 就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使其成为新闻摄影传播的前提与基础。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当前我们生活的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大众社会, 其将网络通信作为技术中心, 通过将上网技术进行知识普及, 最终能够让互联网传播限制实现接触, 新闻内容的自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改善传统新闻摄影传播中的传输时空局限, 形成无线网络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在当前, 使用手机通信设备都有供应商开发的无线网络连接功能, 其网络接入功能会促进现代社会网络系统的形成, 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将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开放性的, 具有广阔的覆盖面的数字网络结构。这样的环境下, 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趋于网络化, 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无形的空间当中。要与空间中的其他个体取得联系, 只需要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设备, 实现相互之间信息资料的沟通、分享与交流。

此外, 新媒体背景之下, 互联网络的应用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滞后性以及缺位状况, 真实有用的信息能够及时让广大受众看到。因此, 新媒体下的传播平台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工具, 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极大的保障。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 能够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将信息整合, 然后分享, 公众能够知道事件的现状情况,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和方式。

(二) 手机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 手机不再是单纯的语音通话工具, 而是一种包含拍摄、视频、网络连接以及娱乐等多个方面功能的设备, 也是当下人们工作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手机中大量软件的开发让其成为新闻现场的重要见证, 当前绝大部分的手机都拥有拍摄的功能, 尽管其像素和拍摄效果不及专业的相机, 但是并不能减弱人们对其的喜爱。手机的拍摄功能操作简单快捷, 同时能够及时地与网络连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当然, 手机的拍摄效果不如专业的摄影设备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技术的进步, 各大厂商也在逐渐改善手机的拍摄功能, 使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同时, 3G网络和WIFI网络连接方式的出现让手机等移动设备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分享和交流, 这样的进步也就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新媒体新闻摄影传播的过程中来。

(三) 将新闻摄影的专业性僵局打破

不仅是网络通信工具正在不断发展, 数码成像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使用手机进行自主的新闻摄影, 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的专业摄影工作的僵局被打破, 致使新媒体环境下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工作的专业化逐渐朝向公民化的方向发展。在网络平台当中, 甚至能够发现某些人自主拍摄的素材相较于专业的拍摄作品也毫不逊色。这主要是因为公民拍摄的资料完全反应的是现场的真实状况, 基于普通人的角度能够发现很多问题, 这也是大众传播的优势之一。近些年来, 很多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新闻第一手资料都是出自普通人之手。在动车事件中现场的情况都是普通人使用移动设备拍摄的, 这说明我国公民进行新闻摄影传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以及相关权利的发展, 形成交互式的媒体形态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为人们使用手机进行记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这样说, 直到现在, 我国大量的事件与问题都是人们自主拍摄传播, 然后由网友发现分享。在某些时刻, 这些关键的资料能够成为还原事实的重要证据。所以说, 公民摄影的存在有效的打破了专业人士进行新闻摄影传播的局面, 将公民从观众的看台上拉入到台前, 对当前的新闻规范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使新闻摄影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新媒体的背景, 公民能够得到更加宽广和自由的平台, 这样的模式能够增加公民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宽, 让新闻的自由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让更多人能够看到、知道和了解, 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很好的满足。在将新闻素材挖掘出来的同时让政府部门也重视起来, 维护公民的权益, 并且有效的监督政府的活动, 这也是公民新闻摄影传播的目的之一。在专业化的新闻拍摄格局打破的同时, 新媒体背景下, 公民拍摄还对传统的新闻摄影流程造成冲击。传统新闻行业中新闻事件的采编到新闻的发布都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流程, 新闻需要进行“二次加工”, 在经过去粗取精以及提炼之后才会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通常情况下不会让没有任何处理的原生态的新闻事件出现在荧幕当中。但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目击者将自己拍摄到的新闻事件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直接上传到网络中, 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再加工。这样传播的内容虽然粗糙, 但是具有强烈的第一现场感, 其原生态的面貌对传统的新闻摄影产生较大的冲击, 这样就使得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没有第一现场的时效, 会让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夺第一手的报道尽可能地缩短加工时间。

三、新媒体的发展之路

首先,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专业的摄影人员应该转变态度。虽然在胶卷时代新闻摄影是一项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但是当前已经进入到数字化信息时代, 大众对于新闻摄影行业存在的敬畏与神秘感以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荡然无存, 而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高傲”意识仍然存在。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每一个人能够成为新闻地记录者, 人人都能拍照的现实情况将新闻摄影的专业性大大降低。就算是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 在此时与一个单纯的摄影爱好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促进新闻摄影传播行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 新闻摄影者首先应当将自身的优越感消除, 以社会责任感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摄影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的技术, 基于自身的独特视角和职业敏感性将自身的作品与普通公民或者是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区分开来, 彰显出作品在精度和深度上的优势, 使专业的力量推动行业的发展。

其次,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大众进行新闻摄影传播的引导。因为当前网络中充斥数量庞大的不真实的信息与图片, 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带来严重的威胁, 尤其是公民的辨别能力较弱, 造成这些不实信息在网络中广泛的流传。大量的图片也对编辑的选择性造成影响, 将专业人员的摄影积极性打消。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管理工作, 将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清除, 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拍摄者和发布者, 这将传统新闻行业中的专业限制打破, 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因此, 媒体人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双刃剑作用, 充分维护新闻摄影传播的良性发展, 才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西莉.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编辑之友, 2012 (11) :55-56, 75.

[2]翟铮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专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J].中国记者, 2012 (3) :32-33.

[3]李鹏, 王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摄影教学改革浅析[J].新闻知识, 2010 (2) :92-93.

[4]姜楠.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8) :200-201.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篇7

1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概述

1.1 新闻摄影传播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以摄影图片的形式进行新闻的报道, 并附有简短的文字叙述说明,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的一种传播形式。过去, 新闻摄影传播多以报纸、杂志、电视等形式出现, 今天, 人们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信息为中心的大众化社会, 网络成为联系人与人的一个重要纽带, 网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信息, 并能互相交流。近年来, 手机移动数据网络和无线网络的逐渐更新普及, 使原来信息在空间方面的缺陷得到了弥补, 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和限制, 新闻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被动地接收, 大众也可以随时随地制造新闻。此外, 各种通讯设备的普及与推陈出新, 使我国实现了信息网络的全覆盖。这种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很大变化, 在新型的网络空间中, 人与人的距离被拉近, 在这个空间之中, 大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和互相沟通;同时, 可以传播分享一些自己的信息, 促进人们的联系和交流, 新闻摄影传播呈现出直播性、大众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1.2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可大致按三个特点划分:第一, 传播载体功能的综合性, 如电视、报纸、智能手机和电脑这些传统和移动终端设备等;第二, 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从声音、静态图片, 到动态影像、Flash和多媒体影片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机结合;第三, 传播对象的普适性, 新媒体将各种的传播设备综合运用, 把新闻摄影对社会的全部人群进行综合、多样、全面的传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网络信息传播下的, 通过网络, 新闻摄影传播具备了快速有效的应用和发展。由此可见,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 新闻摄影传播的有效进行与新媒体环境密不可分。新媒体这样的特点, 使新闻摄影传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空间, 对新闻摄影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传统新闻摄影传播媒体的滞后与迟钝的缺点相比,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将这一缺陷得到良好改善。

1.3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内涵

新媒体出现后, 由于新闻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全面, 加上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出现,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了解时事新闻, 可以自己记录和传播新闻。人们对于发表和评论新闻的热情不断升温, 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体现自身对生活的解读, 这些都是我国进入摄影大众化时代的显著体现。我们对信息掌握和了解的方式也更加依赖于摄影传媒, 新闻摄影在物质、文化和艺术等形态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形式发展到大众参与的新媒体形式的转变, 人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记录生活, 审视生活中。通过各种摄影设备将一些新闻记录下来, 并借助网络信息这个庞大的系统快速地将这些新闻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信息, 所以新闻摄影传播也就具有了实时性。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构造出了一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枢纽的信息系统。

2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发展及变化

2.1 我国新闻摄影传播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信息传播在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如纸媒、电视媒体还在肩负着重要的媒介传播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更多的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 受众人群都能无差别地享受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传播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实现当前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重要的要依赖网络。只有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信息, 新媒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否则就会如同一潭死水, 整个信息系统陷入交流障碍而彻底瘫痪。因此, 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因为其是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基础。

2.2 新媒体语境带给我国新闻摄影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 我国新闻摄影传播从以前为少数人提供信息的象牙塔媒介, 变成了可以服务大众并为大众提供各种信息的工具。广大群众不再像过去那样与世隔绝般对外界一无所知, 而是可以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很大保障。新闻人在进行新闻实时报道时, 可以将当时发生的事情通过图片文字或是短视频进行报道, 然后通过互联网将新闻第一时间分享给公众, 通过这种方式, 公众就可以及时获得各种想要获取的信息, 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 手机的出现与不断改进, 不再只是单一的通信工具, 也慢慢增加了拍摄功能。直到智能手机风靡中国市场后, 手机突破了原有的界限, 各种功能用途如同一台掌上电脑般包罗万象, 通过这种良好的传播方式让大众可以做到见证、参与、分享和表达等信息交流。

2.3 新闻摄影传播的命脉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新”字, 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其传播也必须快捷及时。新媒体的异军突起, 就像催化剂一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媒介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和报纸, 电脑、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等新传播媒介以及移动终端设备使信息的相互交流更加广泛与密切。传播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下也更多样, 更丰富, 从图片、文字、声音和静态图片以及静态影像, 到FLASH甚至是多媒体影片等多方面都有体现。这些传播方式不是独立的, 而是可以互相结合或是交叉应用到新闻传播中, 从而使新闻传播变得便捷、高效。而如今, 微博之类的软件出现, 博主发出一个信息, 他的粉丝就可以接收到他的信息, 并且进行分享扩散。这样的形式就使信息呈现裂变式的快速传播出去。而要做到新闻传播的高效性, 就必须借助摄影传播来完成。任何新闻都要依赖与视图效果, 因为视觉是最直观接收信息的途径。所以说, 当今的新闻传播是摄影传播, 是必须利用摄影的特性来实现新闻传播的, 可以说是新闻传播的命脉与关键所在。

3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3.1 新闻摄影传播的综合性

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大大拓宽了媒介的传播空间。一方面, 传播媒介的巨大变化, 新闻摄影的传播内容也发生变化, 静态影像、声音、动态图片、视频甚至三维影像等传播内容的丰富立体, 取代过去单一的图像和文字形态传播;另一方面, 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 都在积极的进行传播途径改革的转型。他们都在积极探索推出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微博、微信和APP信息客户端等互动平台, 电视台推出的读图栏目和网站推出的图片网站, 更进一步丰富新闻摄影传播的途径, 增强新闻摄影传播的强度和效果。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摄影无论从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媒介都由单一方式变得多角度、多视点。

3.2 新闻摄影现场的“直播性”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新闻摄影传播媒介的改变也使新闻摄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迎来了摄影时代的高速发展期。摄影人、摄影方式和传播媒介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闻现场在过去都是依靠新闻记者赶到现场去收集发布信息, 但这样往往会有时间上的延误和真实性的考较。现如今, 媒体的特权被打破, 公众参与到新闻现场的见证之中, 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记录下当时发生的真实场景, 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发布, 让大众及时了解新闻动态, 以及事件的后续跟进。如在法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周边经历过的人们用手机拍摄现场资料并及时发布, 全世界的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件事情, 并且可以看到一些现场资料, 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这次事件带给人们的痛苦。

3.3 新闻摄影专业的大众性

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 早已不再只是以前通过专业技术学习培训的摄影新闻人能够进行拍摄和发表信息, 大众也开始拿起手机或数码照相机拍摄生活的片段, 且这样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多。摄影从艺术的象牙塔走向了普通大众, 逐步发展成为“大众摄影”。很多时候, 大众摄影会超过专业摄影的价值, 因为公民往往能将突发事件现场的资料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并可以用做新闻摄影传播的真实佐证,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手机摄影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和重要性。如上文提到的巴黎恐怖事件, 当时的资料基本都会由事发现场的民众记录下来的, 更显得事件发生时期的现场感。大众拍摄的摄影画面可能不如专业摄影记者的精美精致, 但其及时拍摄的内容掩盖画面的不足。这一点也说明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专业的僵局被打破, 大众能在新闻现场及时摄影记录, 为还原事实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3.4 新闻摄影传播的交互性

通过新媒介的信息传播, 改变了传播方和受众方之间的交流方式, 传统媒介时期, 报纸、杂志和电视在传播新闻时, 受众基本处于单方面接受的被动状态。新媒体时代, 传受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发表新闻事件的感受, 并能提出对该事件报道的意见和建议。受众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监督者的作用。传播方能通过评论区的反馈意见, 及时了解受众的动态, 调整报道的方式。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 形成新闻摄影在新媒体时代的良性发展。

在当前新媒体的大环境下, 需要重视每个人在新闻摄影传播中起到作用, 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人, 都扮演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 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 极力维护新闻摄影的传播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现。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传播途径有了质的改变。新闻摄影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图时代。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发展下, 新闻摄影传播的实时性和大众性也得以突显。大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 知情权和舆论的力量日益突显。本文从新闻摄影传播概述、新闻摄影传播发展变化及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三个方面, 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予以辨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参考文献

[1]任悦.从“玻璃”到“魔镜”——新闻摄影的变革与后新闻摄影时代的到来[J].新闻与写作, 2011 (8) .

[2]王建勇.谈新闻摄影创新中遇到的阻力及解决方法[J].群文天地, 2011 (10) .

摄影传播 篇8

语境作为一种关系状态,有助于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同时便于人们利用互联网操作平台彰显自身个性,且通过新闻信息的实时共享达到交际目的。例如,今日头条APP等的涌现即是新媒体语境发展的体现,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闻摄影传播范围,同时带动了新闻行业语境的变化,满足了人们接收新闻信息的需求。以下就是对新媒体语境视角下新闻摄影传播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二、新媒体语境所带来的冲击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媒体语境所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线索繁琐化,即微博、微信等的涌现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新闻摄影传播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媒体人新闻线索考证难度,从而形成“滥用滥发”局面,威胁到了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且降低了新闻事件真实性。

第二,新闻评论门槛降低,如今日头条APP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事件互动性,即增设了新闻评论功能,允许网友随意发表自身见解,扩大了“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可能性,同时降低了新闻评论权威。

第三,新闻摄影泛化发展,即基于互联网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的背景,新闻摄影逐渐趋向于泛化发展趋势,带动普通大众自主参与到新闻事件传播中,且逐渐转化为新闻事件发送者,制造新闻信息。

三、新媒体语境视角下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一)互联网作用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增设照相功能,便于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手机工具分享、表达自身心情。但同时,随着新媒体语境的转变,手机逐渐成为新闻摄影现场的传播媒介。例如,纽约时报在2010年的阿富汗战地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传播真实性、及时性,即选取了由记者戴蒙·温特用i Phone手机拍摄的战地现场新闻图片,就此创新了新闻报道形式,且增加了新闻事件报道价值。再如,在“伦敦大爆炸”事件报道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获取更多新闻线索,鼓励普通大众向报社提供手机拍摄资源,继而通过手机拍摄功能的发挥,扩大了新闻传播速率。[1]此外,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大众在获取新闻资源过程中逐渐尝试将新闻摄影发布于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方式,对新闻摄影进行传播,就此提升新闻传播效率。但由于手机像素较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摄影画质。为此,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对其展开有效处理,保证新闻摄影传播质量,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新闻摄影专业性降低

在2011年甬温线铁路事故报道过程中,网友通过手机拍摄现场图片的形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传播,且借助微博、SNS网站等平台,提升了新闻摄影传播效率。从此次新闻事件报道即可看出,在当前新媒体语境的冲击下,逐渐呈现出“公民摄影”新闻发展趋势,即部分网友参与到新闻摄影传播活动中,利用手机摄影传播优势,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传播、记录。手机新闻摄影传播方式的涌现突破了传统新闻摄影形式的限制,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但同时降低了新闻摄影专业性水平。部分网民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秉承“热情第一位,技术不是问题”的传播态度,从而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提出了挑战。[2]另外,在新媒体语境环境下,新闻摄影事实验证难度增大,就此诱发假新闻报道现象。为此,在当前新闻行业发展过程中,基于突破图片发布渠道,提高新闻摄影传播效率的基础,亦应提高对新闻摄影专业性问题的重视,最终以专业的新闻传播态度增强新闻报道价值,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状态。

(三)话语规则改变

在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传播亦逐渐呈现出话语规则改变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源多元化,即微博、博客等逐渐成为信源获取渠道。到目前为止,微博用户已经达到2.1亿、手机网民达到了4.1亿。因而在获取新闻信息源过程中可有效应用QQ空间、博客、微博等平台。例如,在重庆最牛钉子户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借助网民力量,获取到第一现场图片,增加了新闻摄影报道震撼力,达到了最佳的新闻传播状态。[3]

第二,图像传播趋于裂变式,即基于Web2.0时代发展背景下,链接等新闻摄影传播功能逐渐涌现出来,继而以一键转发的形式增强了新闻摄影的往复转播,呈现出叠套的新闻传播格局,突出了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特色。为此,在当代新闻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事件感染力,加快新闻传播速率,应注重结合新媒体语境优势特点,建构图像传播关系网,最终通过“次级传播”方法的应用扩大新闻摄影传播范围,达到最佳的新闻事件报道状态,满足当前普通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规避低质新闻传播现象。

四、结语

在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迎来了新媒体语境带来的挑战,威胁到了新闻摄影传播的真实性。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新闻摄影传播空间,要求当代媒体人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应结合传播特点,即话语规则改变、新闻摄影专业性降低、手机成为主要传播工具等,对新闻摄影传播环节作出适当调整,达到最佳的新闻事件报道状态,且注重通过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利用,提高新闻事件传播效率,推进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彤.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特征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20(14):15+22.

[2]邵琰,李晓岚.新媒体与社会融合: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会变迁——第十三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3,12(06):150-156+51.

摄影传播 篇9

摄影这门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 就和科技的应用和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开始到银盐照相法, 人们的摄影活动一直被束缚在大大小小的底片上, 不得不一次次凭空“想象”着最后的画面, “非即时可见”似乎成了摄影者心中永远的痛。正是由于这种“即时不可见”使摄影似乎成为了一种“贵族专属”艺术活动, 所谓“专属”就是要求摄影者必须通过专门的学习, 长期的实践, 甚至要掌握光学、化学等等门类的知识,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才有可能管窥摄影浩瀚形式之一斑。这种较高的门槛是阻碍摄影文化普及的重大障碍, 这大大阻碍了摄影活动的延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 数码相机诞生了, 柯达公司发布第一台40万像素数码相机, 并投入市场销售, 正是这个小小的40万像素相机的销售彻底颠覆了摄影的传统理念, 随后1999年富士公司推出百万像素级数码相机, 再后, 各大厂商相继推出几百种数码相机, 规格早已超千万像素, 功能覆盖专业型、业余娱乐型、特殊应用型……“狼”真的来了。

首先, 数字摄影技术在新闻行业首先得到广泛的应用, 众所周知, 速度与效率是数字摄影最为显著的特性, 而这恰恰是要求快速及时报道的新闻摄影最最倚重的, 数字摄影技术和数字化网络通信的结合, 给新闻摄影开辟出了一条信息传输的高速路。数字摄影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从来没有如此被淋漓尽致的表现过。

在纯艺术领域, 摄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发展的历史, 在世界艺术史中也曾有过多次的争论, 摄影到底算做技术还是艺术, 各国艺术评论家各执己见, 争论不休, 数字摄影诞生以后, 这种争执自然有了一个定论, 就是原来固执的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 数字摄影丰富了传统摄影的表现形式, 摄影者不光可以对前期拍摄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通过后期处理, 还可以对最终作品进行更多控制, 曝光、色调、反差……

前期数字拍摄、后期软件制作犹如给摄影者插上了两只翅

谣及曲谱, 了解掌握桐城歌吟诵和歌唱的表演形式, 并摸清桐城歌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沿革;在普查基础上, 建立健全桐城歌档案数据库;建设以桐城六中为主的中小学校桐城歌示范区;成立桐城歌研究会, 探寻桐城歌历史变化和民俗活动的轨迹, 以及它与黄梅戏、与吴中山歌等民间歌谣的内在联系;创建桐城歌网站, 膀, 摄影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数字摄影还催生了两大现代艺术形式:数字影像艺术和现代图像艺术, 如果说数字摄影是现代视觉艺术之父一点也不夸张。

在民用摄影领域, 数字摄影以它的便携, 快捷, 直观, 快速编辑等特性迅速走近寻常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通过和便携的拍照手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数字通信网络上传发布自己的拍摄所见。摄影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 为每个人提供了一种展示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可能。摄影从来没有如此亲密的拥抱了大众, 世界从此真正的进入了读图时代。这意义如此重大, 有传媒专家表示:在未来若干年, 数字影像甚至会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类沟通的主要形式。一种全民传播的大时代即将到来。摄影之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技给每个人按上了千里眼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负面作用, 大量影像的充斥导致视觉轰炸直至影像垃圾的出现, 虽然在一定理论上每一张图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据统计:全球每天有上亿图片被发布、转载、传播。数字摄影的特性又导致大量低级、虚假图片快速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像不言而喻。近些年来, 一些摄影理论家、影像专家开始回顾、检讨关于大众化图像教育以及摄影与人文、摄影与伦理等摄影深层理论。提升普通摄影者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层次成为新时代大众摄影文化教育的主题。

如今当你行走于都市的街道、林荫、商场甚至餐厅, 不时会看到一些人举起手机, 相机无所顾忌的按下快门, 或许你已经被摄入了镜头, 成为他人博客空间内的一个特定的图像符号, 包裹着摄影者主观强加与你的种种所谓的理念, 接受成千上万人的品头论足。这就是所谓的“镜头暴力”,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拍摄者真的能够如实反映拍摄对象的意愿和面貌吗?他有无权利进入拍摄对象的私人领域?这些疑问或许对于职业摄影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职业道德问题, 但对于普通摄影者来讲, 尚缺乏这方面的自觉。如果拍照必须发生的话, 我们至少应该让拍摄对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一定层面上, 或许只有在摄影不再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 而是反映人与自我的的关系时, 才能真正避免“镜头暴力”的发生。现阶段, 只有加大摄影伦理的普及宣传和教化工作, 别无它途。

数码摄影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 数字化摄影技术还在以加速度发展, 随着生产成本的日益低廉, 会有更多的普通人拥有功能更加强劲的摄影利器, 摄影道德的普遍建立不能仅局限在职业摄影者, 它应该成为每一个拿起相机的人的约束。同时摄影媒体应该承当起摄影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万事有利必然有弊, 不管怎样, 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不仅为人类拓宽了视野, 也同时触及了人类的深层精神层面。我们还是相信, 作为一种和大众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 数字摄影正以它平民化的姿态走下圣坛、走进每个人的的寻常生活, 未来的数字影像会发展到何种形式, 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它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高效率、以灵活的创造方法确实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我们是否可以以对待其他大众艺术的宽容对待它呢。

运用现代传媒, 传播桐城歌, 扩大其影响。

作者简介:

上一篇:创意改变传统下一篇:教材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