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摄影

2024-07-26

感受摄影(通用12篇)

感受摄影 篇1

为了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完善的思考解决问题,今天下午学院专门请了一位专业的老师给我们开了一场关于摄影、策划方面的讲座,感受颇深。

本以为摄影就是拍照,是一件很浅显、很容易的事。可是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生动细致的讲解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点。老师围绕摄影的过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展现自己的拍摄作品,给我们讲述了从开始筹划拍摄的主题、目标,到拍摄过程中的技巧,再到后期的制作等一系列关于摄影的知识。从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摄影师真的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很有挑战性的事。每个摄影师都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仅对美、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而且对光和成像等物理方面的知识也有深刻的理解。也真是有了这些与众不同的基础,摄影师们才拍出了很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照片。无需更多言语的注释,仅仅通过照片上人物的表情、动作,事物的色调、状态等一系列元素就可以把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更让人叹服的是,很多经典的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情感不是我们用简单的言语就能陈述的,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摄影事业的伟大与传奇,让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通过老师对抓拍的讲解,看了他平时抓拍到的一些经典传神的照片,我也感受到了摄影所特有的乐趣与艰辛。听了老师的讲述之后才知道那一张张精彩的瞬间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是那么的多。本以为所谓抓拍嘛,就是在不经意间拍的就是了,很简单也很随意。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记得老师让我们看了一张他抓拍的舞蹈剧的某一瞬间照片,真的很传神,刚看到大家就哇的一片,感叹老师的技术高超,可是听了老师讲了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大家更多的是敬佩老师的不辞辛苦、细心踏实。原来在这场舞蹈剧的表演之前,老师就已经早早的看过它的彩排了,知道了它的亮点所在,也确定了他自己要拍的瞬间,所以等这场舞蹈剧正式上演的时候,抓拍也就相当于守株待兔了。此外老师还讲了一些他抓拍的事,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无论什么时候老师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相机....做个有准备的人

快结束的时候,老师又和我们分享了他个人一些关于如何写好策划书、如何有效的组织活动的相关感悟,受益匪浅。

感谢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些知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自己认识事物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从中我感受到,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行业,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精深之处,更多的时候不是它浅显,而是我们无知。在自己没有深入的了解一个事物之前,永远也不要小看了它。

感受摄影 篇2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对城乡摄影艺术文化的感受 篇3

一、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将大有作为。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工作者来说,主题应将重点放到乡村去。首先,我国乡村,地大物博,有西部的高山丘陵,有东部的平地海滩,有北部的山林,有南部的海岛水域,山河纵横,海阔天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为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天然的摄影主体。

其次,我国乡村有八亿农民,这是一个占绝对优势的数字。我国农民,历来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当然,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扬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改革,正是从乡村开始的,他们在改革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使乡村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乡村的改革实践,为摄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摄影主体。

再次,我国有不少摄影工作者早已深入乡村创作出一幅幅熠熠生辉的艺术作品,为摄影工作者做出了榜样,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土地革命时期的《斗地主》,有解放初期的《结婚登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小岛责任田》以及全国十六届影展金牌奖《希望》等等,不胜枚举。乡村(农民)确实是摄影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这也是给我们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到乡村去,拍摄农民劳动的喜悦,丰收的成果,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我们摄影工作者的主要课题。然而,大江东去,不免泥沙混杂,目前,在乡村摄影中同样也存在着偏离了“两为”方向问题,有的热衷于自我表现,不去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众中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倾向,必须加以克服。

一日“土派”,这些土派,并不脚踏实地去深入乡村生活,心贴心地了解农民,反映那里清香的泥土气息,他们专挑乡村的落后面大肆渲染,用“变色镜头”来对准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和问题,鼓吹所谓真实,混淆主流和支流。

二日“奇派”,这些奇派,不去反映乡村特点,表现农村文章,而总是将陈年旧古董,当作今日新风情,或无中生有,变成新奇古怪,哗众取宠,他们鼓吹猎奇,宣扬奇怪必是新鲜。

三日“田园派”,这些田园派并不热衷地反映农村日新月异的变迁,反映农民轰轰烈烈的业绩,亿万农民改革实践的主题,而是一到乡村就拍小桥流水,老树昏鸦,小孩放牛,好像农村题材就是这些小品,并无大器可造。

以上种种,尽管仅是前进中的一点小问题,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其发展漫延下去,将阻碍摄影事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方兴未艾的乡村摄影事业。苗头既萌,对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而应以文艺理论为武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明是非,使城乡摄影工作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辅导群众,普及摄影,摄影报道和艺术创作者是我们摄影工作者同时抓的四项任务,群众辅导,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群众基础工作,是我们摄影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必须从基层群众经常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摄影训练班(以镇、乡文化员为骨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要建立自己的摄影队伍,努力使这支队伍要拉得动,打得响,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县文化馆除每年办一次较有影响的摄影训练班外,在本县共建立了三支摄影队伍,经常开展艺术交流和理论上探讨,乡村就是我们摄影创作和报道的目标,在艺术素养上年年提高,发表展览影赛及讲评活动,同邻县进行文化走亲交流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橱窗宣传:目前,县城普遍建有宣传橱窗,我们不时地将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的照片通过橱窗布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育,其宣传效果好,宣传面广,而且不光为城乡的干部职工和群众所喜欢,也是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快阵地,多宣传典型,多组织专题。

宣传报道:这也为我们专业和业余摄影者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宣传阵地,而且县级的摄影工作者多半是党报的通讯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在众多的摄影作品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又有艺术性的片子给予发稿。一方面既反映了本地区的情况,更主要的是宣传了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这样,既为党报提供了照片,也锻练了自己的新闻素养。

网易公开课 透过摄影感受世界 篇4

课题一:分享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授课讲师是路易斯·瓦特,他的作品主要以城市的方式进行表达,因为他出生在美国的南部,后来跟随父母迁移到西部奥格兰,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来自他的迁移经历。后来他重点讲到在奥格兰他所遇到的一个爵士乐队的保留区。并竭尽全力把记录那个老爵士乐队的照片保留了下来,并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讲诉爵士乐队中每个人的经历。通过这个课时的学习,我逐渐感受到摄影是文明的手印。通过摄影我们能看到很多感人的瞬间,摄影把许多美定格住,让人来品读。影是真实映象瞬间的定格,它的这个特性就注定和其它的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摄影是一瞬决定了永久。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瞬间。照片背后的故事,瞬间以后的思考。一个摄影师他终会苍老,会死去,但他拍的有意义的照片可能永远不会消失,是永久地生存。而照片后的故事可能会深深地打动着几代几代的人。这是摄影师的伟大,也是摄影师的责任。去寻找照片中所含的普遍性的意义,而真正的普通性的意义就是能打动人心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善良;那一份心痛的侧隐、那一份共鸣的唏嘘;那一份悲怆的激愤、那一份无言的感动。“一个摄影家知道在花朵后面有全世界的苦难,经由这朵花,他可以触碰到别的东西。”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照片就是摄影师向我们展示的事物的本质。我感到摄影的强大功能,它居然能为城市和乡村的扩展提供最客观的直觉的评价,它可以涉及能源、环境、交通、经济和人们生存的便利和未来的状况。希望我们能在摄影普及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意义十分巨大。

课题二:与儿童合作的摄影。讲师通过对儿童居住环境和生活在状态的摄影,将其与教育和文化素养想联系。在讲师展示的作品中,有几幅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一幅是作者在英国马盖尔特和一名儿童一起拍摄的照片:这个名叫Ali Resa的阿富汗儿童通过自己的宣诉,表达全世界儿童对平等权利的渴望。Ali Resa由于家乡战乱,不得不离开危机四伏的家乡,在马盖尔特生活,作者在马盖尔特和许多儿童包括难民儿童合作,探寻避难和开始新生活的概念。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她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些儿童离开家乡在马盖尔特生存,他们有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可以说他们很勇敢,在坚强的生活着。讲师不仅在展示作品,而且深入细致的讲这些孩子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深深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感受。我相信每个听课的人都会由心发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思想。摄影作品并不仅仅是一个作品,他更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摄影家通过摄影告诉人们一个并不熟知的世界,解读世界上的人情冷暖,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希望每个人都能受到那种感染,摄影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生命的表达,我特别想为那些孩子祝福,希望他们能幸福。

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学习资料 篇5

1、摄影家的眼力

1.1摄影家的眼力

1.1.1一副好照片的基本原则:

(1)要有鲜明的主题或题材;

(2)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题;

(3)必须画面简洁。

1.1.2好照片要有主题

好照片要显示出主题是什么——我们称之为第一原则——并且确保观赏者也能一目了然。

1.1.3一副好的照片要有一个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1.1.4好照片画面要简洁

2.照相机和机头

2.1摄影所涉及的问题

1839年巴黎的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美国人乔治.伊斯门及柯达公司批量生产摄影产品始于19世纪90年代。

德国人提高质量将批量生产推向市场,20世纪20年代。

日本人将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

2.1.1什么是照相机

摄影比赛很“不摄影” 篇6

就像现在的许多考试一样,按照考试大纲和历届试题这样模子选拔出来的学生不见得都是优秀的学生,相反许多有能力、有潜质的学生被考试卡掉了。同样道理,摄影比赛选出来的作品是那些能规规矩矩按照规则完成“考卷”的摄影师的作品。然而,摄影的魅力却在于创新、反规则,在于摄影师个性的张扬和表达。

我爱摄影,但我心中的摄影与摄影比赛要求的摄影完全是两码事。还是那句话,摄影比赛中的摄影其实很“不摄影”,最起码不是我心目中的摄影。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比较关注摄影比赛。记得那时候得奖的作品就是一些“好人好事”之类的题材。好象要想获奖就必须得符合点什么……但是要把这一条作为摄影比赛的最重要的标准就会使摄影比赛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尽管我也仔细研究过比赛规则,而且尽力按比赛规则的要求努力过,但总因为拿不出符合要求的作品而与各种比赛失之交臂。

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以摄影为职业,随着对摄影认识的逐渐深入,慢慢地对参加比赛失去了兴趣。

与“不摄影”相对的是“很摄影”,就是指摄影当中最本质的、最核心的东西。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干什么工作都可以是艺术家,但就看是不是有天分。”比如,一场体育比赛中,有许多摄影记者都在拍摄。比赛结束,大家回各自报社发稿、交活,任务算完成了。但这里面有人的照片会让读者记住很长时间,甚至当人们连这场比赛的时间、参加比赛的体育明星、是谁获胜都忘记了,但还能记住这张照片。这就是一幅“很摄影”的照片。比如史密斯给《生活》杂志拍的史怀哲医生的故事,现在这个故事已经被人遗忘了,但是这组照片却永远流传下来。就像希斯廷的天顶画,当时画家是为表现创世纪而画的,是宣传品,现在剩下的是绘画、是艺术品。

一幅摄影作品,除去它的一些目的性的因素后看看还能剩下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了,它就没什么价值,如果还剩下很多让人回味、让人记住的东西,它就是很有价值的作品,我叫它“很摄影”。

“很摄影”和比赛本身显得矛盾。如果要“很摄影”常常就没有比赛的感觉,如果是比赛的也就常常谈不上“很摄影”,因为“很摄影”是不能比的。韦斯顿的作品确实好,也很抽象,但要把它们放在“景物组”或“风光组”里面去比赛就很奇怪。

各抒己见

首先,摄影比赛和其他比赛一样,是某一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摄影比赛的出现至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进步发展。摄影比赛的意义在于交流。通过比赛这一形式,将各地的图片迅速汇集到一起,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不难发现,参加进摄影比赛的人也许在摄影人当中不是大部分,但是关注摄影比赛获奖作品的人却太多太多,甚至很多非摄影人士。为什么呢?原因很多,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捷径找到创作的窍门和灵感;人们可以从这里浓缩性地了解到当前摄影界的状况;人们还可以获得超乎摄影本身的感受。

目前在中国,特别是网络普及以后,摄影比赛更是层出不穷,今后,全国的摄影人和组织者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普及性与权威性并存的比赛市场。即使各种级别和类型的摄影比赛繁荣热闹,还要建立一两个权威性的比赛。

杨玉辉(蜂鸟摄影网执行总监)

付羽 职业摄影师,以拍产品为主。除了商业上的拍摄,他也在业余时间里拍一些自己喜欢的所谓“创作”,比如风土人情、花卉小品、高山大川等。付羽也喜欢进暗房,自己做黑白片,他说那是摄影中最有趣的部分。

付羽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发表、是否在富丽堂皇的展厅里供大伙瞻仰,但喜欢有几个知己的朋友在一起聊聊自己的照片,提提意见。现在好了,有了网络,他把自己闲暇时拍的照片贴在网上,然后和关心他作品的网友们交流一下。

摄影之友电视纪录片摄影策划方案 篇7

策划人:覃琳岚

一、基本素材

(一)片名(暂定)1.当光影沿途散漫2.幻影信徒3.翅影成诗(选择其一)

(二)记录片的时长

记录片的时长约为: 5——10分钟

(三)主要传播受众

三峡大学在校师生、社会各界

(四)形式定位

写实与写意综合,以写实为主的记录一位爱好摄影的老人与一群朝气蓬勃

爱好摄影的大学生的故事

(五)组成要素

由解说、背景声、静态画面、动态图像、字幕和音乐等有机构成(六)主要内容

以记录一位名叫覃兆春的老爷爷以及三峡大学一群爱好摄影的大

学生的摄影生活为主线,着重体现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同时爱好摄

影,为了梦想而坚持,积极进取的故事。

(七)拍摄宗旨

通过电视手段和记录片的形式,展示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深爱摄

影的一群人的故事,宣扬一种积极向上,为梦想而坚持的精神。

(八)风格定位

采用写实与写意有机结合,彰显积极富有特色和“青春”气息的为梦想而坚持的情怀;风格表现上走清新、简洁、有教育意义的以

纪实为主的路线

(九)素材摄取

拍摄的线索分为两条。一条记录覃兆春爷爷的业余摄影生活,讲诉

他虽然已七八十岁但仍然带着他的相机四处拍摄,追寻梦想的故

事。另一条线索讲诉了三峡大学一群爱摄影的大学生,他们同样对

摄影有着莫大的热爱,他们带着相机,为了梦想而四处奔波不断努

力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1.静态实景拍摄:如老人迎着朝阳拍摄的情景;老人在电脑前整理照片的情景;老人端详自己拍摄的照片的情景;宜昌一些有特色的风景(如长江沿岸,公园一角等);学生们在实验室研究相机的情

景;草坪上他们思考的背影;学生们看一些摄影杂志的情景等。

2动态摆拍:.老人背着相机朝人潮中走去的背影;学生们在校园里

行走,讨论比划构图的情景,老人及学生们一天各自的生活片段等。

3.后期特效剪辑:如三维动画制作、特殊效果运用等。

(十)解说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起到了线索及连接作用,在最关键的衔接点把情绪、画面、同期声、现场连接起来,从而将该电视记录片的整体效果展现出来。

本片解说词力求简洁、准确、生动、温馨、清新、形象化,具一定的文化品位。

解说人员:由音色饱满、发音纯正的同学担任,男女生均可。

(十一)背景音乐及相关声效添加

要能体现记录片的主旨和风格,节奏根据老人和学生们而有不同的侧重,大气清

新,与字幕、音画构成和谐、温馨的整体效果;需添加特殊声效的部分则坚持符合主题的原则。

二、题材及拍摄意义

(一)题材

本电视记录片主要以记录一位名叫覃兆春的爱摄影的老爷爷以及

三峡大学一群爱摄影的大学生为题材,旨从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

热爱摄影的人群身上折射出一种积极向上、为梦想而坚持的人性的光辉。

(二)意义

我在街拍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爱摄影的朋友,他们大部分

是搞业余摄影的,在我遇到的那群人中,有一位七八十岁名叫覃兆

春的老爷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接触相机只有半年,但

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摄影,因此,我想忠实地记录身边爱好摄影的朋

友们的生活,不管他们是老人还是学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可以

看到青春、励志、梦想、奋斗的精神,我相信这足以鼓舞很多人去

追寻自己的梦想

三、主题

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爱好摄影的一群人的拍客生活,本片在激励

人们追寻、坚持梦想方面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四、结构

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前言部分、中期拍摄部分、结尾展望和寄语

(一)前言部分

1、片头与片名

(二)中期拍摄

分镜头从不同角度以静态画面和动态摆拍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拍

摄历程和心路历程以及对摄影的的全面解析,展现两条线索各自主

人公的摄影生活、抓独特的画面和人物进行特别补拍,力求全方面

体现主人公们的摄影历程。

(三)结尾展望和寄语

对主人公们的激励和祝福,对所有有梦想的人们的寄语、对老人

以及学生们的美好祝愿。

五、拍摄内容大纲

(一)前言部分

【主要画面】由老人和学生们所拍摄的照片构成的动画式片头展示。

【字幕】当光影沿途散漫的时候,沧海的日影会拍打着诗歌的节奏,翅影成诗。

(二)中期拍摄部分

第一段落

【主要画面】覃兆春爷爷带着他的相机在街头行走不断寻找拍摄对象的画面。

1.朝阳升起,老人在江边拍朝阳,可以由老人的镜头展示一些宜

昌有特色的画面,很好地运用空镜头。

2.老人结束拍摄后回家,整理照片的情景。

第二段落

【主要画面】一群三大的学生们相约一起拍摄校园的情景。

1.学生们在校园里拍照,可以借学生们的镜头很好地展示三大的一些风景。

2.学生们在草地上躺着,一起畅想未来的情景。

第三段落

【主要画面】老人与学生们在拍摄时偶然相遇,结为忘年之交,互相交流拍摄心

得的情景。

(三)结尾展望与寄语

【主要画面】清晨中的宜昌在熹微的晨光中醒来,带着无限的梦想和青春的激

情......老人与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追梦旅程,在由近及远的画

面中,背着相机的老人和学生们显出充满希望的光彩和更加美好的飞翔着的梦想......寄语人们、祝愿人们都能放飞希望、收获梦想。

六、拍摄进程

第六周:审核拍摄策划,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七周:按照策划书的具体要求收集拍摄素材(静态画面、动态摆拍等)第八周:将所收集的素材进行后期剪辑处理(添加特效和解说词、背景音等,形成良好的声画效果)

第八周:进行最后的检查和完善工作,力求达到最初的拍摄目的,准确表达

感受摄影 篇8

80后婚纱照?

80后风格的婚纱照是什么样的?

80后喜欢拍什么样的婚纱照?

80后个性婚纱照?80后婚纱照都怎么拍?

这些,都不是苏州80后,不是苏州80后婚纱摄影!

苏州80后视觉婚纱摄影,苏州8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到底是什么? 苏州80后婚纱摄影是怎么样的一家婚纱摄影店?

感谢您关注苏州80后:

苏州80后视觉婚纱摄影工作室是位于苏州市金阊区石路步行街金门路158号协和大厦18楼1818、由一群80后组成的年轻婚纱摄影团队,我们喜欢创新,我们追求画面的生动和内涵,我们全程三对一服务,致力于为每一个客人打造完美的视觉回忆!80后至今已为上万人提供高品质的摄影体验!

苏州80後视觉婚纱摄影创办于2008年,历经5年的发展积淀,苏州80後视觉婚纱摄影自然的拍摄风格吸引了苏州乃至全国时尚新人的关注。80后摄影主张时尚、自然、个性的摄影理念,没有模式化的工作流程,拍照真实且尊重个人,善于在轻松的环境中抓住美好瞬间,放大美丽和甜蜜。80后团队也以他们热情诚恳、团结积极的工作态度受到客人们的一致好评。于2010年80后婚纱摄影被业界誉为“苏城最受欢迎的摄影工作室”,并成为苏城年轻活力摄影工作室的代表。80后视觉服务特色

80后宗旨:做中国最受欢迎、最具创意的摄影品牌机构

经营理念:品质、真诚、创新

摄影理念:时尚、自然、个性

拍照特色:

专属摄影组全程三对一服务,资深团队创意拍摄

让每一对新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婚纱照拍照过程和值得典藏的婚纱纪念照 服务细致,重视每一个消费环节

用足够的耐心,真诚的沟通、专业的技术让婚纱照拍摄不死板

80后三大承诺:

承诺一:同等服务,80后视觉承诺打造苏城性价比之最

承诺二:品质满意客户定,拍摄效果尊重个人意见

摄影与摄影无关的年代 篇9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像闪电一样频频划过夜空。近十年来,几乎每年专业媒体都会做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摄影记者还会存在吗?

令人悲催。读图时代,为何职业摄影者的身份反而变得岌岌可危?

不能简单说,仅仅是因为大众掌握了手机和微博。因为工具和平台同样对职业摄影者开放。那么,或许透过对一个职业性摄影赛事的解读,能找到指向答案的某些线索。

今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结果一公布,国中便有人雀跃欢呼:由年度图片看,荷赛终于摆脱了战争灾难、暴力美学,实乃一大进步!此观点引发不少共鸣,由此十分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一系列对荷赛的无情批判,并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在转型这档子事儿上,当代艺术比新闻摄影灵敏多了。

果真如此吗?

表面看荷赛的年度图片,几乎永远都是战争灾难、妇女儿童,50余年,确实有点“嗜血基因”、“审美疲劳”的嫌疑。但这里面有个常识:战争灾难,是拍摄题材;妇女儿童,乃拍摄对象,他们都不是一张照片的终极目的,也不是一张照片最根本的评价依据。照片的终极目的,是它所要传达的观点与意义,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视觉形式有了精心锤炼的必要;对照片的评价,也才与摄影的本质具备了紧密的关系。荷赛对战争灾难的持续关注,与其说是对题材的偏好,不如说是它内在的价值观驱使它保持着这一姿态:永远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保持直接、逼近、尖锐的反映和揭示;永远对那些备受煎熬的命运保持真实的痛感——新闻摄影,永远要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出声音。这就是荷赛作为一项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核心价值,也是它举办57届以来,虽有诸多质疑但依然是这个行业标杆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知道,这一届年度图片,虽然画面是高举手机的海边剪影,但落脚点却是颠沛流离的非洲移民,它不表明什么进步,也和转型毫不搭界,它只是再一次证明:荷赛的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它如何调整评选设置,无论其视觉呈现如何变化,它始终以恪守它的准则为基线。除了年度照片,本届荷赛其它所有类别的获奖作品,基本上不是天灾就是人祸——这就是荷赛。

因此,所谓“荷赛进步了”的欢呼,不过是一次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误读。

这种误读,以及对这种误读的集体认同,暴露了一个隐蔽而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本能地只根据拍摄题材和拍摄对象来下结论,实际也在说明,我们的目光所及只停留于照片表面,而无法深入。我们只能在照片的外围指手划脚,而无法在它的核心指点江山——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依靠一种价值观来支撑;如果非要说到与新闻摄影相关的新闻专业主义,那么它是指独立、客观、服从于公共性,而不是“仰拍、广角、精致”这样的技术性描绘——还是与新闻专业主义相违的技术性描绘。

恰恰因为我们无法在核心价值观上讨论新闻摄影,因此我们只能在技术层面解读另一个场域中的新闻摄影;只能在题材、对象的范畴推演这个摄影的态势;在形式上遍地开花地模仿着,却总有为何“学不像”的困惑——所有的一切都不涉及本质问题。

我们围绕着摄影高谈阔论,所有的话题热闹好听,甚至义正辞严,所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让摄影,变得与摄影无关。

到这里,大致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读图时代,为何职业摄影者的身份反而变得岌岌可危?因为我们失落了一个宝贵的东西。不是发行量,也不是广告额——虽然表面看如此,而是我们的影响力——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一种媒体应该具有的价值观的体现。或者说,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张照片得以传播的根本理由。我们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自身也在加剧这种失落。

所谓读图时代,并非指这个时代充塞着无穷多的图片(每年全世界产生的图片数以百亿计),即并非以图片呈现的数量、频率和规模来定义,而是以话语更集中在图片上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当人们不再以文本为中心来诠释自身和身外,而是将它们(尤其是本身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对世界的“正解”时,“读图时代”才真正来临了。在这个过程中,图片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指其物质化的存在,而是指其代表的以图的方式呈现的理解。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禁要追问:职业摄影者提供了多少称职的“正解”?

短短数年,国内最大的新闻图片网站OF?与摄影师签约分成的比例就由5:5变为7:3。销售渠道变得如此强势,而产品如此低廉,你能说仅仅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渠道成为关键因素?

当下传统媒体纷纷转型,最红的当属“全媒体”之路:指媒体单位通过业务融合的方式,整合出版、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全部的传播产品,实现终端渠道上的高覆盖率。这个看似新颖的概念,源自美国道琼斯的“波纹理论”:即将独家新闻垄断,转变为多级内容倾销,同一条新闻可以在其旗下的各种媒体上卖上七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边际生产成本,最大化地产出综合收益——读者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其媒体矩阵的包围。但是,这样的“全媒体”真的能够运作起来,必须要强势的媒体地位、人力品质和内容资源进行强强叠加,形成足够重量的一块石头,击起的波纹才能足够深远。否则也是徒劳无功。《纽约时报》曾砸了4.1亿美元收购about.com,却无法与自身匹配,最后只能将其降价1个亿转手。

在“全媒体”好看的面子概念之下,摄影记者正在转型为视频记者,更多的情况是,一个记者同时写文字、拍照片和录制视频并担任主持人。显然,这只是一堆并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闻素材,一个消息,一个场景,一段事件,而非真正的“新闻”。

一个路人拿着手机都能拍一张现场照片,新闻的五个W,他大约能解决四个: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简单的事件描述(what)。但他没法解决最后那一个W和那一个H:即“为什么”(why)和“如何形成”(how)?这些,只能由专业的新闻记者来完成。信息的采集、发布已经不是新闻记者的优势和特权,分析、判断才是他们的强项。而照片不仅仅是现场,而是观点。因此,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解散了摄影部之后,又再次重组;而法国解放报干脆在一期报纸上将所有图片的位置都变成空白,以此来提醒人们,摄影,在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仿若走失的图片,和我们随处可见,避之不及的影像,又有着何种区别?endprint

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摄影区分为置于艺术、大众和媒体中的三种形态,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是以视觉表现的方式关心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这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也是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核心,当然更是新闻摄影的核心。而不同之处在于:新闻摄影采集真实、明确的信息并予以专业水准的视觉化,使人们在获得必要信息的同时获得一种对信息的理解与判断。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却不追求语义的明确与真实,同时它将理解与判断的权力交给观看者。而大众摄影,或者说全民摄影,更像是一种对于生活半径以内事物的随机性与个人化纪录。当代艺术家,有时会将新闻摄影作品或是大众摄影作品作为其创作的素材,以达到一种解构现实的效果。

这三种形态的摄影都要进入传播渠道,当代艺术希望传播成为一种互动,是N向的碰撞和发散。新闻摄影也有互动,但是在传者与受众之间进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将事实确定,观点明晰。至于大众摄影的传播,在人际传播之外,必须借助公共性平台。而到达公共性平台之后,并不可能处于完全平等地位。你的影响力取决于粉丝数,某种意义上说,依然是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掌握着大众的声音。

因此,将当代艺术与新闻摄影比较,以当代艺术的语义开放作为标准,而得出新闻摄影转型落后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这是另一种让摄影与摄影无关的做法——在一种混乱中,将摄影本身变为一个单一标准的衡量物。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现代技术惊人的进步,导致“距离消除”,现在历史被如此迅速地创造出来,以致它常常令我们惊诧不已。

去年新浪微博刚刚获得阿里巴巴5.86亿注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便称“微博用户一年减少近5000万”,微博俨然已成落伍的传统媒体。与此同时,来自日本的苍井空、波多野结衣老师们却通过微博,在一个流行盗版的国家赚到了比拍片更为丰厚的利润回报。这些此起彼伏的媒体波动,暗示着媒体的变化实际上是与社会人群的需求和体验息息相关的。

新闻摄影,可以十分敏锐地反映这种需求和体验。但是,这个行业面向新媒体的焦虑,将它的迷茫一览无余。它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摄影的样子。

感受摄影 篇10

儿童摄影的技巧

品薇摄影一直认为儿童是最好的拍摄对象之一,儿童的天性就是天真和快乐,充满着人类最原始和纯真的情感与行为,拍摄儿童不仅能留下他们成长的记忆,还能让成人重温许多儿时的快乐,减轻日益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儿童摄影除了一般人像摄影需要掌握的技巧外,还有其特殊的地方,在我十多年的摄影经历中,儿童摄影占了很大的比重,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特写此文,祝愿所有天下所有儿童健康快乐。本文所谈的儿童摄影不是影楼中专业拍摄,只是讲在家庭生活中的拍摄情况。

一、基础知识和器材准备

1、拍摄儿童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拍摄儿童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看到这篇文章的大部分朋友肯定都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象如何确定正确的曝光量及合理构图等,不用我再多说。不过在此我还是要强调几点与拍摄儿童关系较大的摄影技巧。首先是光圈和快门对拍摄效果的影响,比如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浅,高的快门速度能让运动“凝固”等。其次是闪光灯的合理运用及控制,我们应了解强制闪光、慢速闪光同步等不同闪光设置的作用,以及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闪光灯拍摄,而什么时候绝对不能用。此外还有手动白平衡、手动对焦及超焦距的运用等。关于这些摄影基础知识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看本刊以前的相关文章或其他摄影书籍,后文也将结合具体的实例为大家作一些讲解。

2、拍摄儿童的器材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摄儿童照片,首先当然要有一台相机。现在城市中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传统照相机,而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非常低的拍摄成本及“即拍即看”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儿童摄影。下面简单谈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数码相机来拍摄儿童。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和发烧度,单反数码相机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在镜头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到单反数码相机焦距的折算系数,一只大光圈的标头(装在单反数码上就成为标准的中焦人像头了)和一只超广角变焦头,应可以适合大多数拍摄要求。当然大多数朋友还是会选择消费级数码相机产品,拍摄儿童推荐大家购买手动功能强、镜头光圈和变焦比大的准专业产品,时滞和连拍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当然要拍摄好的儿童照片,器材的选择只是一方面,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大家不要一味贪高求新,只要用心,哪怕千元级的产品也能拍摄出不错的儿童摄影作品。

二、各年龄段儿童的.拍摄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时期,不仅在饮食和教育等方面各有特点,拍摄照片也有不同的技巧和方式。下面我就用图解的方式来给大家进行实际示范。

1、??母亲肚子里

当然拍不到BB本人,而是其母亲大人的大肚子,让宝宝长大后看看其出生前与母亲的“合影”,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你有医院的熟人,可以留下宝宝在母亲肚子里彩色B超的图象,绝对有纪念意义。

2、医院产房里

婴儿刚出生时一般都很“丑”,但非常有纪念意义。一定要注意拍摄清楚宝宝身上的“出身证”哦。

医院的光线条件不是很好,但小宝宝的眼睛是脆弱的,要注意千万别用闪光灯对宝宝拍照。弱光下拍摄相机的高感光度和大光圈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了。

3、满月前

满月前宝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中的小床上度过,拍摄条件比在医院时会好一些,一般在光线最佳的中午拍摄,可将BB的小床移到窗边,才不会造成快门过慢。

满月前小BB每天睡眠的时间非常多,你拍照时,一般都懒得理你,不过睡觉时,有时候会微笑喔。这时当然是苦守在BB旁的你不能遗漏的画面。

月子里和爸爸妈妈小哥哥小姐姐爷爷奶奶的合影不可少。

4、半岁前

满月后到半岁前小孩的变化很大,看到这里,我心中暗暗佩服我老婆大人,能变魔术般可以自己坐起来了。

这个时期做父亲的会很辛苦,老婆身体尚未恢复,家中有小孩,在经历寒夜起来泡牛奶、换尿片、唱催眠曲的百忙之中,别忘了拿起相机,帮小宝宝拍拍照,观察他们变化万千的表情和动作,分享成长的喜悦,且为它们留下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长的纪录。

5、一岁前

半岁后的小孩室外活动明显增多,不要忘记拍摄亲子出游的照片。在天气好时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可以增加抵抗力以及吸收维他命D到户外拍照时最好不要让婴儿与母亲直接面对阳光,可采侧光、背光或逆光的方式,然后再用闪光灯补光,拍出背景闪亮、表情自然的照片来。这个时期的小孩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姗姗学步了

6、三岁前

审美的摄影和工具的摄影 篇11

关于摄影的意义——包括作为大肆渲染现实的一种方法——对于我们最有指导意义的,莫过于1974年初中国媒体对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抨击。他们列举现代摄影——不管是静止的摄影或电影——的种种手法,逐一加以批判。对于我们来说,摄影与观看的间断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要点恰恰是通过一部分——一个引人注意的细节,一种瞩目的裁切方式——来观看整体)——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它却仅仅与连续性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有适合照相机的题材,那些积极的、启发性的(榜样式的活动,微笑的人们,晴朗的天气)和秩序井然的题材,还有适合拍摄的方式,这些方式来自排斥摄影观看意念本身的空间道德秩序观念。因此,安东尼奥尼受到了谴责,由于他拍摄了那些旧的或老式的东西——“他刻意寻找和拍摄破败的墙壁和早已被人遗弃的黑板报”;“无视田间奔忙的大大小小的拖拉机,(他)选中的只是驴拉石碾”——由于他展现了不合礼仪的时刻——“他令人作呕地拍摄人们擤鼻涕和上厕所的情景”——还有自由散漫的时刻——“他不去拍摄我们厂办小学教室里的学生,而是拍摄小孩子下课后跑出教室的情景。”而且他还被指控以自己的拍摄方式来诋毁正常的被拍摄对象:使用“灰暗和沉闷的色彩”,将人民遮蔽在“阴影”当中;同一个题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处理——“有的时候拍远景,有的时候拍特写,有的时候从正面拍摄,有的时候又从背后拍摄”也就是说,没有从一个单独的、处于理想位置的观看者的角度来表现;他还使用了俯角和仰角拍摄——“他的摄影机有意识地从很坏的角度来对准这座壮观的现代化桥梁,以便使它看起来畸形并且摇摇欲坠”;而且没有拍足够的全身像——“他绞尽脑汁贴得如此近去拍照,企图歪曲人民的形象,丑化他们的精神面貌。”除了大批量生产的被人敬畏的领导人,革命样板戏,以及文化宝藏的摄影图象外,人们还常常在中国见到一种私人的照片。许多人都拥有他们所爱的人的照片,钉在墙上,或贴在玻璃后面,放置在柜顶和办公桌台面上。这些照片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家庭聚会和旅途中拍摄的那种快照;但没有一张是抓拍的照片,就连这个社会中最生疏的拍摄者都觉得正常的那种照片——在地板上爬行的婴儿,什么人的半身像——都没有。体育运动照片将全队表现为一群人,或者是只有表演中最风格化的芭蕾舞场面: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待照相机的方式,就是为了集中到一起,然后排成一两排来拍照。没有谁会有兴趣去捕捉运动中的题材。有人猜测,这部分是由于某种要求行为举止和形象表现得体的古老习俗。而这正是照相机文化首次登场亮相时人们的典型视觉趣昧,当时影像被界定为某种可以从其拥有者那里偷走的东西;因此,安东尼奥尼由于“不顾人们的意愿强行拍照”,如同一个“窃贼”而受到了谴责。拥有一部照相机并不意味着允许随意侵犯,就像在这个社会中要看人们是否愿意那样。(照相文化的标准礼仪是假定,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被一位陌生人拍照时,只要拍摄者停留在允许距离之外,被拍摄者就应假装不在意——也就是说,被拍摄者应该既不禁止拍摄,也不摆姿作态。)和我们这里不同,我们在我们可以摆姿势的地方就可以摆姿势,在必须同意的时候就同意;而在中国,拍摄照片总是一种仪式它总要包括摆好姿势而且还必须要征得同意。如果有谁“有意识地潜近不明其企图的人而且将他们拍了照”,那就是剥夺了这些人和事摆好姿势以便处于最佳状态的权力。

安东尼奥尼在《中国》中用去了几乎是全部的系列镜头来拍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个国家政治朝圣的首要目的地,拍摄等待拍照的朝圣者们。安东尼奥尼展现中国人演示那一基本仪式,用摄影机记录下一次旅行的兴趣很明显:照片和被拍摄是摄影机最钟爱的当代题材。对于他的批评者们来说,参观天安门广场,留下一张纪念照的愿望是他们深厚的革命感情的体现。但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安东尼奥尼不去表现这一事实,只是去拍摄人们的服装、运动,和表情:这里是某某人蓬乱的头发;那里是人们眯缝着眼,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是他们的衣袖;一会儿是他们的裤子……中国人抗拒摄影对现实的肢解。特写不为人所采用。即便是博物馆里出售的古迹和艺术品明信片也不表现局部;拍摄对象总是正面对着照相机,处于中间,沐浴在静止的光线之中,而且是全景。

我们发现中国人很质朴,不理解破裂斑驳的门扇的美,无序中的别致之处,奇特的角度和意味深长的细节的魅力,废弃物中的诗意。我们有一个关于修饰的现代观念——美并不存在于任何事物之内,它有待通过另一种观看方式去发现——还有一个宽泛一些的关于意义的观念,摄影的许多用途都证明并有力地加强了这一观念。一件事物的变化越多,其意义的可能性就越丰富:因此,摄影现在在西方有着比在中国更多的东西可谈。除了《中国》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商品的项目有其真实性外(而中国人觉得这部影片丢了他们的丑也没错),安东尼奥尼表现的影像确实比中国人为表白自己而创制的任何影像都意味着更多的东西。中国人不想让照片意义太丰富,或者是太有意思。他们不想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来看世界,来发现新的题材。照片被认为应该去展示已经描述过的东西。摄影对我们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生产陈腔滥调,又提供“新鲜的”见解。对中国当局来说,只有陈腔滥调——他们认为这不是陈腔滥调而是“正确的”观点。

在当今中国,只有两种现实为人所知。我们将现实看作无望但却有意义地多元。在中国,规定要加以讨论的就是一个有着“两条路线”,一条正确一条错误的东西。我们的社会提供一系列间断的选择和感知对象。他们的社会是围绕着一个单一的、理想的观察者建构起来的;每一张照片都为“伟大的独语”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对我们来说,有着分散的、可互换的“观点”;摄影就是一个多元话语。当前的中国意识形态将现实定义为周期性二元论构造起来的历史进程,轮廓鲜明,具有道德色彩意味;绝大部分历史都被断定为不好。对我们来说,历史进程令人敬畏地复杂,时而有着相互矛盾的含义;艺术,例如摄影,从我们将时间理解为历史的意识当中吸取了许多东西。(这就是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增加了照片的美学价值,时间的疤痕使得拍摄对象更能打动摄影家们的心,而不是少一些兴趣的原因之所在。)这种历史观保证了我们了解尽可能多事物的兴趣。中国人唯一可以处理他们历史的用途就是说教:他们的历史兴趣很狭窄,充满道德意识,变形,见怪不怪。因此,我们意义上的摄影在他们的社会中没有市场。

中国为摄影设置的限制只是反映了他们社会的特征,一个由刻板、持续;中突的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的社会。我们无限制地使用摄影影像不仅反映而且还形成了这个社会,一个由否定冲突统一起来的社会。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个观念——资本主义二十世纪的“一个世界”——就像一个摄影的总看法。世界是“一个”并非由于它联合在一起,而是由于考察它的形形色色内容并不揭示冲突,却只是揭示了一个更为令人震惊的差异性。这个乖谬的世界联合体由将其内容翻译成影像而实现。影像总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或者使之共存,哪怕它们表现的现实并不和谐。

摄影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它还使之再循环——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中关键的进程。在摄影影像的形式中,事物和事件被当作新的功用,赋予新的意义,这些功用和意义超出了美和丑,有用和无用,良好的趣味和拙劣的趣味的区别。摄影成为制造属于事物和情境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特性泯灭了这些差别:“意味”。使得某物有意味就是它可以看上去像,或者类似他物。有一种艺术和一些观看事物的样式是为了使其有意味;为了补充这种艺术和这些样式,过往的作品和审美趣味会稳定地周而复始。循环后的陈腔滥调,变成改头换面的陈腔滥调。摄影的再循环从独特的客体中制造陈腔滥调,又从陈腔滥调中制造与众不同,生动的作品。现实事物的影像与影像的影像层叠交错。中国人限制摄影的功用,因而没有形象的层次性或丰富性,所有的影像都相互强化和重复。我们将摄影理解为一种方式,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通过这种方式说出来,任何目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现实中的孤立现象都可以由影像结合起来。在照片中,原子弹爆炸可以被用来做保险箱的广告。

2

对我们来说,独具个人眼光的摄影家和作为客观记录者的摄影家之间的区别似乎十分重要。这种区别往往被误认为割裂了作为艺术的摄影和作为记录的摄影。不过两者都是摄影本意的逻辑延伸:即从一切可能的角度来潜在地记录世上的万事万物。还是那位纳达尔,他拍摄了当时第一张最具权威性的名人肖像,进行了第一次摄影采访,同时也是第一位拍摄航空照片的摄影家。1855年他在巴黎从一个气球上进行“达盖尔操作法”拍摄时,他立即掌握了摄影对于战争制造者们的未来好处。

有两种态度强调了世事万物皆为摄影素材这一论断。一种是认为,在足够敏锐的眼光看来,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美或至少是意味。(对使得一切事物,无论是什么,都适宜拍摄的现实进行审美,这正是同时使得将任何照片,哪怕是全然功利性的那种照片,列为艺术成为可能的态度。)另一种态度就是将一切事物视为某种此刻或将来有用的对象,作为评判、决议和预言的东西。据一种态度看来,没有什么不该看的东西;而据另一种态度看来,没有什么不该记录的东西。作为一种使得所有人都有可能对于重要性、意义和美作出不偏不倚判断的小机械玩艺,照相机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手段。(“那可以拍一张好照片”。)通过收集使我们能够对目前发生的事作出更准确、更为迅速反应的信息,照相机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工具性手段。这种反应当然可能会要么具压迫性要么是仁慈的:军事侦察照片可能会是禳夺我们生命的帮凶,而X光片则有助拯救生命。

尽管这两种态度,审美的和工具性的,似乎创造出对人和环境相互抵牾甚至水火不相容的感情,那却完全是一个将公众从私人分离出来的社会中,社会成员被要求分担和以之安身立命的典型矛盾态度。也许没有什么活动像摄影那样使得我们如此完善地准备好以这些充满矛盾的态度来生活下去,摄影卓越地为这两者提供支持。一方面,照相机支撑了想象力为强力服务——为国家、工业和科学服务。另一方面,照相机使得想象力在作为私生活的那一神秘空间中富有意义。在中国,除了政治和道德说教之外就没有为审美感知的表现留下空间了,只有某些东西可以拍摄,也只能以特定方式拍摄。对于进一步与政治脱离的我们来说,有越来越多的空间有待用照相机能够胜任的感知实践来填充。更加新颖一些的摄影技术效果之一(影视,快速制作电影)已经将更多用照相机私下里拍摄的东西转换为自恋式用途——即自我监视。但是这种目前广为流行的在卧室里、理疗室内以及周末恳谈会上使用的形象反馈,似乎远比作为公开场合监督工具的视像潜力的重要性小得多。大概中国人终究会像我们这样工具性地使用摄影,也许这一种除外。我们倾向于将角色性质和机器运作的状况等而视之,这就使得广泛使用的物质性设备,即由照相机提供的来自外部的机械化处理,更可接受。中国人远为压抑的秩序标准不仅要求监控行为(机器运作状况),而且还要改变实质(内心);监督内在化到史无前例的地步,这表明照相机作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他们的社会里前景堪虞。

感受摄影 篇12

星锐外景作为国内顶尖级摄影机构,从2000年创立至今,已形成了星锐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品牌效应。其在全国首推的“绿色摄影”概念和体验式外景拍摄,获得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亲睐。

自2005年开始,星锐与湖南卫视合作,独家包装了超女、快男、快女,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掌门人丁野老师荣获2009年“中国人像摄影十杰”,多年来一直是湖南卫视的“御用”摄影师。

关于“星锐”两字的寓意,汪涵曾说,“星”字就像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而“锐”字则代表他们一直在进取、探索。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只要靠近他们,就能获得最美好的画面。自然糅合时尚的亲民角度,才是星锐的时尚观。星锐外景摄影团队,一直以热爱生活的态度,将其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星锐摄影文化传递出去。

星锐外景历程

星锐外景追求真实自然的风格

它像一束野菊自由绽放在城市的尽头 散发着持久静溢的清香

在风中缓缓释放出一种情感的力量

摄影是我们表达观念和情感的媒介它把即将逝去的美好变得触手可及

而心灵的感悟其实那早已存在相遇就成为一种必然

星锐大事记

2000年开创国内唯一的外景项目

2000年成立星锐外景摄影专店

2001年建立捞刀河外景基地

2003年成为湖南卫视主持人形象包装指定摄影机构

2003年拍拍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目形象片

2004年在摄影界首推[绿色摄影]概念

2004年拍摄[明星学院][绝对男人][星姐选举]形象片

2005年成立星锐外景[绿色摄影]旗舰店

2005年成为[超级女声]十强形象包装唯一摄影机构

2005年成为[湖南经视]主持人形象包装指定摄影机构

2005年拍摄[超级女声版]形象片

2006年成为[超级女声]选手形象包装全程摄影指定机构

2006年拍摄[我是冠军][名声大震][寻找紫菱]形象片

2009年星锐外景艺术总监丁野老师荣获中国人像十杰,并带领星锐摄影及造型团队登上《越策越开心》舞台

2010年成为湖南卫视 主持人包装指定摄影机构

上一篇:宽容方案设计下一篇:建筑企业内部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