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教学

2024-06-19

高校摄影教学(精选11篇)

高校摄影教学 篇1

全民摄影是“自媒体时代”的产物。其简单、便捷、高效、可传播的媒体特点,可选择、可美化、可围观、不限制的宣传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用照片记录生活和表达自我,随手利用移动设备拍摄,利用移动应用简单处理,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在自己设定的人员范围内必定引来无数关注,满足基本好奇心和表现欲,这种热点文化现象,就是“全民摄影”。

一、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

“全民摄影”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现在,在自媒体平台,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摄影图片问世,“全民摄影”表现出的特点,可概括为:

1.主题不限形式多选。“自媒体”时代,鼓励大家表现、展示自我,只要不触及法律、不传播不良信息,可随意发布。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手机用户总数达到15.3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也就是说,我国几乎人均一部手机,假设有2/3的手机具有高质量的拍摄功能,这近9亿的人群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和发布,这和拍摄主题、画面效果、内容内涵并无直接关联。

2.摄影器材选择多样。从目前的电子产品市场调研结果来看,大众购买摄影器材主要倾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具有高像素的智能手机以简单、快捷、轻便等优势当之无愧成为购买排行表榜首。

3.图片效果随意调整。如果说原来摄影入门难,器材贵和图片处理软件难是两大绊脚石,很多人拿到数码相机不会操作,拍摄出的图片离想象相距甚远。现如今,在智能手机应用市场,大量辅助处理图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层出不穷,专为各种美化画面的相机应用举不胜举,拍摄的图片都可以轻易添加滤镜调整画面、一键美化、添加装饰文字、实现完美版式设计等,效果实时可见,可反复修改,这都是不断激发大众拍摄图片的原因。

4.展示范围更加宽广。过去,摄影师拍摄了较为满意的摄影图片后,要通过报刊杂志网站的图片编辑等专业人士筛选后才能在公众的媒体发布,中间环节等待的时间长,受众面窄,要求严格。而现在,微博、微信、QQ、人人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展示平台更宽广,主题内容因为随意更加丰富。

二、全民摄影对高校摄影教学带来的影响

“全民摄影”让摄影已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如何提高学生摄影的艺术素养?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提升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都是摆在我们高校摄影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1.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盛行,人们面对信息的采集和吸收都进入快速的读图时代。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手机的像素不断攀高,入门单反的价格不断平民,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街头巷尾,无关年龄和职业,人人都能拍摄、分享、点评照片。面对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各专业都纷纷开设“摄影”相关课程,可见摄影已完全走入了国民素质教育。

对于教育而言,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来看,从原先要详细讲解相机基本构造和操作原理到现在的课堂所有同学都能拿出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练习;从原先听课反馈“知识点太难”到现在的“老师说完就拍,拍完就发朋友圈”,“想拍好看的照片让大家点赞”,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这完全体现了“全民摄影”带来的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

但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有手机就能玩摄影”、“拍不了好照片是因为器材不够高挡”、“照片不好美图来凑”等等,一味地追求最新最流行的移动应用或者更高档的摄影摄像设备,摄影技巧、图形要素、画面构图等基本的摄影理论因为觉得枯燥而不愿意学习,浪费人力物力并没有改善照片画面质量。有了相机不会拍照,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些不科学的观点和不严肃的学习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考

作为高校摄影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市场和种类繁多的自媒体平台,面对非摄影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普及类摄影课程,如果停留在老套的摄影教学模式,势必不会受到90后学生的拥护,在课堂上无法进行良好的摄影理念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在深入思索后,笔者在所授课程中,大胆尝试课程改革,整体授课减少单一理论讲解环节,鼓励学生用任意摄影器材拍摄,充分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在摄影实践指导环节,增加现场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1.趣味引导拍摄比参数指导更有趣。对于非专业的摄影教育应以兴趣为主,要了解学生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移动应用产品,了解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选择后会使用哪些功能,期望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课堂上,从这些兴趣点入手,教授如何选取合理拍摄角度、如何使用拍摄技巧,利用手中设备拍摄达到预想效果,配合专业后期处理软件,实现视觉更美的画面。

2.从优秀作品临摹入手比单纯参数讲解更有效。随着“全民摄影”的兴起,书店里、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摄影图书和视频教程,但大多在诠释照相机的使用和传统的摄影构图技巧,繁杂的参数和复杂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摄影学习道路上嘎然而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与其让学生漫无目标地完成拍摄,不如让学生挑选喜欢的优秀作品,从临摹入手,在拍摄现场教师一对一手把手指导,成像后进行作品比对,有参照才有超越。

3.媒体平台反馈比老师点评更生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更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授课同时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学生作品上传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依据教学经验总结,媒体平台的反馈因为更贴近生活,比教师的点评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激情。

4.提升审美比盲目跟风更内涵。摄影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取决于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画面的美感和作品刻画的细腻程度。即使用相同的相机、类似的拍摄技巧和相同的构图形式来创作,画面效果也会不同,这都与摄影师的艺术修养、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综合素养有密切关系。摄影者需要具备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审美情趣,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综上所述,在“全民摄影”时代,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并存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全民中求精华,在众生中求发展,将照片都变成作品,将手机都发挥成单反,摄影教学改革和创新任重道远。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普及,移动应用的不断更新,“全民摄影”已悄然到来。“全民摄影”在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的同时,对高校摄影艺术的影响也在不断渗透。笔者通过对“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分析,和由此产生的对高校摄影教学影响分析,对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改革摄影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摄影”时代下的高校摄影教育水平,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全民摄影,摄影教育,改革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何立明.咔嚓的力量[J].出版广角,2006(12):37.

[2]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

[3]孙茜.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4]王米雪.由当代摄影文化发展看高校摄影教学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高校摄影教学 篇2

关键词:摄影教学;多媒体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8-01

目前高校摄影教学高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比较单一,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甚至产生厌教、厌学现象。因此,教学与科研如何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出困境,已成目前高校摄影教学亟待正视、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摄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程往往是先理论讲授和教师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拍摄,这种授课方式看似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长时间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单纯的实践拍摄也往往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因学生过多而不能一一指导。此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激励学生创作等方面也很少顾及。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理念落后,重技术轻艺术。

传统的摄影教学以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技巧和技法,能够应对各种场景的实践拍摄为目标。教师授课的内容大多也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展开,如摄影器材的使用、曝光的控制、光线的运用、摄影构图以及各种专题摄影等。在这种“重技术轻艺术”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简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而对影像画面的内涵表现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也往往因缺少内涵难以打动观众。

(三)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取代教师。

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以后,有些教师让多媒体包办课堂,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出现。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熟悉学生,要及时对症下药,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而多媒体缺乏这种灵活性,它的一切反应受程序控制,无法处理教学中的特殊问题或偶发事件。另外,教师不仅是学生教学认识的指导者,同时也是情感的影响者。再好的机器也不能替代教师。

(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一些教师在摄影教学中盲目使用多媒体,忽视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补,结果花费很大力气,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多媒体技术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而且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取得好的效果,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一)以优秀摄影家的案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愉快而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学习摄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可以以成功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从中感悟到成功需要技巧,让他们从成功案例的内涵与主题中抓住摄影的实质与技巧,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教师选用的与摄影有关的成功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选用的案例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摄影艺术的大舞台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能认真地对待摄影案例中的内涵,认真地分析各种摄影技巧和有关的学习与探索经验,才有可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采集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如:河南摄影名家陈同文的作品蕴含了深刻的艺术内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学生不但可以领略到祖国各地的锦绣河山的大气磅礴,而且可以领悟到色彩在摄影作品中的科学运用;学生不但可以从摄影作品中陈同文个人苍劲挺拔的题字中领会摄影与书法的相辅相成,而且可以从摄影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中深受启发。教师应该将《陈同文摄影作品选》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推出,并且分析其中的艺术内涵。

(二)以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通过这一方法可以丰富摄影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题材的摄影作品充斥各大摄影门户网站和论坛,如蜂鸟网、色影无忌、中国摄影在线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实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互补。此外,还可以开发建设校内摄影教学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开设摄影讲座板块、作品展示板块、名家名作欣赏板块、互动交流板块等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栏目。

(三)综合考虑,突显科学性。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摄影学科特点、学生特征和使用软件类型来设计。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既要考虑摄影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多媒体效果,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除了考虑课件平面和动静的相互映照、音乐的搭配、色彩的和谐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要注意突出课件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达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得更准确、精炼、生动、直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更集中、典型、科学、精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摄影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摄影理论的理解,优化摄影课堂教学结构。

(四)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考评体系。

传统的摄影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试卷考核或提交相关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显得不够全面和完整。因此,摄影课程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在具体评价内容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直观的综合考评方式,主要由平时课堂考核、期末作品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等方面组成。既要注重学生摄影技能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艺术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这样既可以体现摄影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也能够体现出理论知识对摄影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校摄影课教学方法浅探 篇3

一、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提高高校摄影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以往的摄影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和示范的方法, 相对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已有的经验,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激发, 使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尤其是高校摄影课教学, 面对的是一群愈来愈成熟的青年学子, 他们有思想、有热情、有活力,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具备在学习中去判断, 去摄取知识的能力。因为学生不希望什么事情都按照别人事先设计好的计划去进行, 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所以, 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习摄影的积极性。

高校教育教学虽然具有重复性的特点, 容易流于公式化, 但教育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社会对摄影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相应改变, 摄影教师需要了解世界摄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开阔视野, 扩大认知框架, 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工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他们对图像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现力, 应该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式表现对象, 因为摄影专业具有特殊性, 它强调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需要与老师平等、坦诚地进行交流和探讨;需要知识渊博、为人谦逊, 具备丰富人格魅力的、兄长式的、朋友式的和引导者式的现代新型教师。

二、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及时扩充和提高相关学科知识技能。

21世纪要求高校摄影教师必须不断自我充实、提高, 实现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和自我超越, 应该对摄影学科的发展保持敏感, 适时补充必要的知识、技法。摄影学科具有人文性, 与语文、历史、地理、音乐、戏剧等学科结合, 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应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 用发展的眼光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更好地展现自己, 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发展的过程。发黄的讲义在我们的教学中再也不能出现了, 而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的提法也该改变了, 过去的一桶水或许因为放置的时间太久而变成了半杯水甚至腐水, 已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要。今天的高校教学要求师生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所以,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养成“教到老, 学到老”的终身学习习惯, 形成一种“为了创造而教”的思潮。摄影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行为, 尤其要强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及时吸收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比如, 随着摄影课程的扩展, 视频在摄影活动中越来越普及, 教师应该及时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计算机和影像艺术的新兴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熟练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摄影教师仍为数不多。摄影教师没有理由拒绝这些对造型艺术大有益处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见不求发展过于拘泥于固有模式的教学方法就会束缚教学的进步。

三、教学方法应该紧扣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紧扣学生发展的需要,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要我学”发展到“我要学”, 对摄影产生真正的热情。课堂上,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问题, 无不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激发兴趣, 激发情感需求和促进发展的评价非常重要。

(一) 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

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到生活中去, 与广泛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相结合, 这是情感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好的艺术作品都包含着很好的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是作者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情景、意趣和意境相结合的产物, 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教师、学生和作品三者之间, 教师是中介, 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美感。例如,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准备, 上课先讨论, 教师参与引导, 再做总结。有些难点或有争议的地方课后再进一步学习研究, 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另外, 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创作课等启发学生回忆生活, 由生活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观察、表现和创作,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促进发展的评价。

摄影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学生摄影作品的评价过程, 这是摄影学科的特点。我们在授课时发现, 当学生充满热情和富有个性地表现摄影作品时, 每个阶段都非常期待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这时教师如果简单地以个人的喜好来评价学生的作品, 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无法达到教师所认可的审美标准。教学中,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和独特性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在摄影中自由体验、感受,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任何单一被动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的教学方法都会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 教师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对摄影教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 帮助学生挖掘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帮助, 使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获得什么知识, 确立能达到的目标, 激发和点燃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 教师应该鼓励, 引导学生辨识方向, 激励学生奋发向前, 唤起学生内在精神动力, 鼓励学生不畏艰苦, 努力攀登, 走出学习困境。

教学中, 我们常常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是知识的发表者, 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直接体现的状况, 实践证明这是不恰当的, 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例如摄影教师的示范练习, 教学中为了讲明一种技法, 教师通常亲自拍摄演示, 许多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教师示范作品的表面影响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其实也就是更重要的东西———教师为什么这样表现?他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还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等等更多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用走近摄影家、走近幕后、与大师对话等这类教学方式来启迪、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凡是成功的艺术家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他们具有深厚的艺术情感、艰辛的创作过程和生动的事实材料。因此, 如果有条件, 就要与摄影家、民间艺术家等多座谈, 讨论、观看他们的作品, 或请他们上课、作报告、谈体会, 也可以直接到具有典型艺术特点的地方实践, 使学生具有更深切的艺术感受, 引导学生搜集古代或国外不同国家的作品资料, 了解他们的艺术生平, 形成多种形式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上好一节摄影课, 通常会采用几种教学方式结合的办法,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只有这样, 学生在摄影课上学到的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对他们日后学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之, 课堂教学时“教”与“学”、教师和学生的统一, 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直接经验和学生体验等弹性的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始料不及的智慧硬碰, 要鼓励学生互动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定目标。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科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树立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要创设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高校摄影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扩展和扩充相关学科知识, 使教学方式紧扣激发学生的兴趣, 善于给予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启发和帮助学生挖掘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教”和“学”有机结合, 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高校邦实用摄影基础课后题答案 篇4

C.可以实现比较高的快门速度 D.声音好听 单选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 A.画幅越大,同样像素数量下单个像素成像效果越好 B.同样画幅下,像素越低,高感光度时成像效果越差 C.同样的像素数量,卡片机和单反相机有着接近的成像质量 D.只有高端相机的像素数才够日常使用 4 单选 摄影中ISO代表什么?C A.国际标准化组织 B.光圈 C.感光度 D.快门 多选 高感光度的优点是:ABC A.便于夜拍

B.同样光圈情况下可以提升快门速度 C.同样快门情况下可以缩小光圈 D.可以增大通光量 多选 影响虚化的因素:ABCD A.光圈 B.被摄物体与背景的距离 C.焦距 D.物距 多选 raw相比jpg的优点:AD A.细节更多

B.直出文件画面更鲜艳 C.文件更小 D.更具个性 多选 下列参数正确的是:ABD A.class10的最低读取速度为10M/s B.U3的最低读取速度是30M/s C.sdsc最大容量4G D.sdhc最大容量32G 9 多选 下列匹配正确的是:ABC A.只拍摄jpg可以使用sdsc卡 B.拍摄视频可以使用uhs-1规格卡 C.拍摄RAW需要使用高速cf卡 D.手机拍摄可以选用cf卡

第三章 单选 影棚拍摄的要点是:D A.人要美 B.妆要画好 C.衣服要飘逸 D.灯光要布置好 单选 拍摄时机位应如何选择?C A.机位从高处俯拍 B.从低处仰视 C.从中间平视 D.依摄影师身高 多选 测光选项通常包括(ABCD)。A.局部测光 B.评价区域 C.中央重点测光 D.点测光 单选 相机对中性灰色的反射比通常在(C)。A.5-10% B.10-15% C.10-18% D.15-20% 3 单选 拍摄逆光人像最常用的是(B)。A.点测光 B.局部测光 C.区域测光 D.矩阵测光 多选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ACD)。A.相机类型 B.光线强度 C.光圈 D.对焦距离 多选 对相机传感器而言,影响模糊圈大小的因素有:AB A.光圈 B.对焦距离 C.光线强度 D.相机类型 多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广角镜头的焦距比较短,而长焦镜头的焦距相应比较长 B.焦距越长,就要求曝光时间越短 C.光圈的开口越大,则 f 值越小

D.镜头的最小光圈远没有最大光圈那么重要

5.1 多选 拍摄运动物体,快门可以设置为:BC A.1/160 B.1/40 C.1/50 D.1/140 2 单选 拍摄运动物体时,应向什么方向运动?A A.顺着运动者方向 B.保持稳定不要乱动 C.逆着运动者方向 D.上下移动相机 单选 正面拍摄运动物体时,拧动镜头是为了改变(C)。A.快门速度 B.光圈 C.焦距 D.色彩

1多选 M档能调整什么?ABC A.光圈 B.快门 C.白平衡 D.滤镜 多选 热靴闪光灯的用处:AD A.进行布光 B.光线更柔和 C.调整白平衡 D.引动闪光灯 单选 定焦镜头的优点:C A.方便携带 B.距离调整方便 C.成像较好 D.成像较广 多选 自然光的缺点:BD A.光亮度不够 B.受自然条件限制 C.色彩不好 D.不能持续 多选 闪光灯的优点:BC A.价格便宜 B.亮度好 C.配件丰富 D.便携 6 多选 M档需要设置哪些项?ABD A.光圈 B.快门 C.滤镜 D.感光度 多选 内置测光表上显示:ABCD A.0 B.-1 C.1 D.-2 8 多选 影响清晰度的客观原因有:ABCD A.光圈大小 B.相机稳定性 C.快门速度 D.对焦点 单选 光线在镜头哪侧会造成不清晰?C A.跟镜头同侧 B.在镜头侧面 C.正对镜头 D.在镜头上方 多选 构图方法有:ABCD A.中心点构图 B.对角线构图 C.S型构图 D.口字构图

7.单选 拍摄物品放大时,布光要(D)。A.缩小 B.增强 C.减弱 D.放大 单选 什么颜色的背景可以补光?B A.黑色 B.白色 C.灰色 D.黄色 多选 一个主光源在正上方,可以从(ABD)补光。A.下方桌面 B.侧面 C.上方 D.背后 单选 自制反光板最好做成什么形状?C A.平行支撑 B.正方形包围 C.三角形支撑 D.圆柱包围 多选 黑色反光板可以:BC A.补光 B.勾边 C.减光 D.以上都不是 多选 白色背景纸的缺点:BD A.反光效果不好 B.易脏 C.不便携带 D.易撕 多选 白色背景可选用:ABC A.无纺布 B.白纸 C.PVC D.墙面 多选 增加高光条需要的器材有:BC A.白纸 B.柔光箱 C.黑色胶条 D.反光板 单选 使用均匀布光法拍摄的高透明度的物品,会很暗淡,是因为:C不对 可能B A.光线反射多 B.光线穿过物体较多 C.光线被吸收较多 D.光线错开较多 单选 拍摄透明度较高物体使用遮挡物可以(C)。A.得到好看的高光 B.减少阴影 C.得到清晰的边缘 D.增加阴影

8.多选 拍摄美食尽量多用:BA A.逆光 B.侧逆光 C.顺光 D.侧顺光 单选 手机拍摄美食构图可以采用(B)。A.放在正中间 B.放在网格交叉点 C.放在网格线上 D.随意摆放 单选 利用()为画面制造动感。C A.黄金分割 B.自然延长线 C.对角线 D.框架 多选 拍摄较立体的菜品,应采用:AB A.降低手机高度 B.侧面拍摄 C.俯拍 D.从下往上拍

9.单选 第一次运行photoshop时,将“绘制模式”设定为“正常”是为了:B A.提高图片质量 B.提升运行速度 C.增加历史记录 D.恢复初始设置 单选 打开文件的快捷键是:D A.Ctrl+Q B.Ctrl+P C.Ctrl+S D.Ctrl+O 3 单选 关闭图层前的“眼睛”可以:B A.关闭图片 B.关闭图层 C.关闭编辑 D.置于底层 单选 工具栏的“移动工具”可以移动:C A.图片 B.颜色 C.图层 D.都可以 多选 下列哪些工具位于选区工具中?ABCD A.矩形选区 B.椭圆选区 C.单行选区 D.单列选区 多选 关于矩形选区表述正确的是:ABCD A.设置羽化后矩形选区会变成圆角

B.设置羽化后选区内填充色边缘出现淡出效果 C.选区设置比例后无论 怎样拖动都会保持比例 D.选区设置尺寸后始终保持固定尺寸 7 多选 快速选择工具提供哪些功能?ABCD A.通过点选设置选区

B.通过设置笔触调整工具敏感程度 C.可以一次性根据全部图层进行选取 D.选择自动增强可以平滑选区边缘 多选 关于裁剪工具的设置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可以选择不同的辅助线 B.可以选择是否删除裁切掉的像素 C.可以隐藏掉将被裁减的区域 D.可以设置裁剪框居中 单选 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时,单位中的标尺应该选择:A A.像素 B.厘米 C.英寸 D.毫米 单选 Photoshop标准文件是:C A.JPG B.PNG C.PSD D.TIF 1.物距210mm,像距340mm,则焦距为:C A.100mm B.120mm C.130mm D.150mm 2 单选 摄影中ISO代表什么?C A.国际标准化组织

C.感光度 D.快门 单选 拍摄光绘时不正确的快门时间可能是:C A.10s B.8s C.2s D.12s 4 多选 产品颜色较多,要如何表现?AC A.摆放好俯拍 B.每个颜色拍一遍 C.通过前景深,背景虚化 D.搭配物品 单选 根据同色系搭配方法,黑色应选择与(A)进行搭配,效果更好。A.灰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 单选 主体与背景之间如何找到强烈对比?A A.圈定范围 B.利用对角线 C.黄金分割 D.明暗反差 多选 以下可以锁定的有:ABCD A.透明图层 B.像素区域 C.位置 D.锁定全部 多选 关于选区快捷键表述正确的是:ABCD A.按住shift相当于添加新选区 B.按住shift相当于减去选区 C.按住alt+shift选择重叠区域 D.按住CTRL+D可以取消选区 9 多选 魔棒工具提供哪些功能?ABCD A.简单的选取纯色图案

B.取消勾选连续,可以一次性选取画面中所有的制定颜色 C.按住shift可以新添制定颜色所在范围的选区 D.按住alt点选可以减去相应颜色选区 10 单选 拍摄人物如何让人物目光有追随感?C A.将主眼置于黄金分割线 B.将主眼至于交点 C.将主眼至于中线 D.讲中线至于两眼之间 单选 拍摄透明度较低的物体光源应置于(可能A)。A.物品正上方 B.物品正下方 C.物品侧面 单选 拍摄透明物体,猪嘴闪光灯前放置(C)。A.白纸 B.PVC C.牛油纸 D.黑绒布 多选 无纺布作为背景的缺点:BC A.反光效果不好 B.不够细腻 C.不便携带 D.易撕 多选 手动制作反光板时需要准备:ABC A.黑卡纸 B.白卡纸 C.金属卡纸 D.透明塑料膜 多选 最常出现的底色有:ACD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灰色 多选 拍摄产品最常用的三种光源为:BCD A.白炽灯 B.自然光 C.长亮灯 D.闪光灯 单选 镜头上的数字代表的是:C A.镜头大小 B.镜头直径 C.镜头焦段 D.镜头重量 多选 产品摄影需要相机的什么功能?ABCD A.M档 B.微距镜头 C.热靴闪光灯 D.可以设置白平衡 多选 ?快门可以分为:ACD A.电子快门 B.机械快门 C.镜间快门 D.焦平面快门 单选 关于相机常用存储卡表述正确的是:A A.CF卡出现最早 B.SD卡最小

高校摄影教学 篇5

摄影教学是一门融合了机械、电子、光学、美学、文学、造型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能实践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依据和来源。

因此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而将摄影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大学生们通过对摄影课程的学习、课外摄影社团的活动以及摄影实践,将人文精神、科学知识、美学原理及相关信息等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各项素质。在高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方面,摄影教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中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热爱加强人文美学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只是光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以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美学素质的培养

摄影作为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独特视觉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图像展示在欣赏者面前的,它不仅具有瞬间性、纪实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审美艺术特征。因此,在摄影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包含美学原理、绘画、色彩、美术史、心理学等诸多美学课程,同时摄影教学又多采用教与学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用生动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教学内容,来分析中外优秀摄影作品,这种愉悦的视觉鉴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学修养。

这同时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美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建筑、舞蹈、心理学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加强对典型瞬间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语言的把握能力,从而促使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后天的开启,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的、记忆的、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隔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多生活、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以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

四、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评价是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文科学生中表现突出。而摄影教学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相机作为一种工具(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作为一种“高级玩具”又充满了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实验性,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并乐于探索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在摄影的学习中熟悉各种摄影设备,使用不同的装置,如观察光线和景物、确定快门和光圈的数值、灯光摄影棚的灯光设置、暗房冲洗实验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学习用计算机来实践数码照片的后期编辑与处理。这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结合点。

五、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胸存仁爱、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高校摄影教学 篇6

关键词: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 单反相机的大幅降价, 对现代摄影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摄影变成了简单易学, 大众普及的一门技术。但是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 只是纸上谈兵, 摄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 摄影技术的掌握和摄影艺术的培养要依靠反复摸索, 不断尝试, 对拍摄带着思考和情感进行创作, 表达出发自内心的东西。如何根据摄影课程自身的特点, 探索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目前高校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摄影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摄影教学模式单一

摄影教学大都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 然后通过实验项目提高学生摄影技能。摄影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设置上一般包含包括照相机结构与功能, 摄影构图训练, 摄影布光训练, 人像摄影, 风光摄影, 纪实摄影, 广告摄影, 室外动态摄影, 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等实验内容。大部分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 教师布置拍摄主题和操作步骤, 学生交出实验作品。这种摄影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全班学生“大锅饭”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摄影实验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时内教学

近年来, 由于摄影器材价格逐渐平民化, 学生使用的照相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实验课时毕竟有限, 在课时内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摄影技术, 但远远达不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必须让学生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外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课外给学生布置拍摄任务, 提高学生的拍摄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不断提高摄影技巧和能力, 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

(三) 摄影实验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摄影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改变以往重设备的局面。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摄影操作越来越方便, 一张照片就是按几下快门的事, 然而一副好的作品, 不仅需要前期精心的策划准备, 还要有创作灵感的素养, 在欣赏的过程中, 不仅从用光、构图等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要深入挖掘影像背后渗透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摄影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措施

(一) 摄影实验教学对学生分层次进行

从大一学生开始培养视觉素养, 例如参观具有浓郁作品氛围的摄影实验室, 参观高年级学生的摄影作品展, 跟随高年级学生参加一些室内、室外各种主题外拍活动, 培养新生对摄影的兴趣、调动新生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新生向高年级学生学习;大二学生组织举办各类影展, 和各地摄影协会的老师们一起参与大型外拍活动, 跟他们探讨学习;大三学生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服务活动, 例如到边远山区为村镇农民照全家福, 为毕业学生照合影和学位照, 为老师照证件照等;大四学生可以去婚纱影楼实习, 了解影楼的运作经营模式, 为将来如果要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或者参加各类的摄影比赛等。

(二) 摄影实验教学对学生分主题进行

摄影主题包括风光、静物、人像、新闻、花卉、建筑、动体等, 学生在拍摄前, 首先要先构思自己进行创作作品的题材, 是想拍摄室内人像还是静物?是拍摄动体还是静体, 是风光摄影还是新闻摄影?学生要构思准备以什么样艺术表现手段或创意来表现自己的作品, 提前在用光上, 在构图上构思如何表现主题, 做到拍摄前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而不是没有主题, 拿着相机看见什么拍什么, 人云亦云。利用开放实验室, 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主题、不同水平的摄影展览, 使学生的摄影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三) 摄影实验教学应该多渠道对学生开展技能训练

针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参加摄影比赛, 鼓励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对有科研爱好的能力的部分学生可以辅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为本院、本校、本地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创新创业培训、资格培训等服务项目。

(四) 数码时代摄影后期处理的重要性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包括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 缺一不可。20世纪末期, 著名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曾经说过“前期是乐谱, 后期是演奏”, 再美妙动人的乐谱, 也得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表达出来。因此, 摄影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修图软件的学习, 要把图片的真实性放在一位, 根据摄影师的想法, 尽情的进行二次创作。

三、结束语

摄影在我国仅有一百年的历史, 但发展速度迅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 高校摄影课程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观念, 为培养高素质摄影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稳, 徐强.浅议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黄晓洲.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9.

[3]刁爱梅.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改革.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高校摄影教学 篇7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教师, 数年来一直担任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 持续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对该课程的定位、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等若干现实问题, 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本文结合个人的切身体验与思考, 就该课程的定位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1 本课程的定位、意义与难点

本文所探讨的应用型摄影教育, 既不针对摄影专业, 也不包含专业院校, 而主要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设置的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 这类摄影课程通常面向视觉传达设计 (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插画、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等) 、动漫 (诸如CG游戏设计、影视动画及特技等) 以及环境艺术设计 (例如室内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景观设计) 等专业的学生, 这类学生常需使用摄影技能以辅助设计工作, 因而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此类应用型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 从技术角度言之, 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得好照片的方法和能力, 并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 将之适当地运用于设计工作之中;从艺术角度言之, 是通过摄影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长远来看, 对摄影技能与理论的学习, 不仅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 而且必将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与自我提升。

然而, 普通高校与专业院校的生源差异所带来的培养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差异, 常常令上述理想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专业院校主要招收艺术类考生, 这些学生通常接受过一定的美术基础训练, 在视觉方面有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 动手能力也较强, 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 教学的局面更容易打开, 不用在课程的入门阶段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普通高校的生源在专业能力方面欠缺较大, 这些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美术训练, 大多不具备摄影基础, 有的甚至从未使用过单反照相机。如何在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前提下, 渗透其基本的创作法则, 使其对影像之美形成初步概念, 是教师进行摄影授课之前的必要准备, 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虽然掌握充分的操作技术是学习此类偏重应用的摄影课程之必要步骤, 但摄影课毕竟不是照相课, 学生仅掌握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讲, 该课程前期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 如光学知识、相机构造、怎样曝光、如何构图以及简单的后期处理等, 然而, 此后的教学重点则需逐步过渡至构思拍摄创意, 制定并执行拍摄方案, 完善后期处理技术等方面, 上述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关联, 更加考验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而言, 摄影课程需从头开始, 要兼顾基础操作和审美判断两方面, 而希冀达成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的摄影技能足以辅助甚至启发其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学生最终成为有技术、会欣赏、能创造的综合型人才。应该承认, 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对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学现状而言, 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2 本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摄影是当今“读图时代”中兼具实用性、普及性、先锋性、交叉性等多种特性的一门艺术, 摄影理论与技术对其他各艺术门类的广泛渗入, 也深刻影响着现当代艺术的理念与走向。据笔者了解,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大多开设有摄影课程, 也正是出于对上述现象的考虑与重视。但是许多国内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正处于建设与完善中, 必然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核心专业课程的发展上, 而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改进则只能暂且置后, 例如此类应用型摄影课程就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就笔者个人的体会来谈, 深感该课程在硬件建设与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理念等方面, 都亟待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

2.1 硬件建设与管理方面

1) 摄影棚的建设与器材的购置。由于此类摄影课本身的特殊性质, 大多被定性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 这样的定性导致其地位很难与核心专业课程相提并论, 校方往往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比较有限, 使得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源变得十分稀缺。首先, 影棚的规模、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互匹配, 由于此类专业基础课通常面向若干个系或专业所开设, 一个影棚常常要供几十上百甚至更多学生的教学与练习使用, 授课时间外, 分配给每个人的平均使用时间就极为有限。此外, 器材的数量与性能也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鉴于摄影 (尤其是商业类摄影) 本身的特殊性, 摄影器材的性能高下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着图像的最终效果, 业内也普遍流传着“器材决定效果”的说法。加之各类拍摄器材种类丰富功能繁多, 其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 基于此特殊性, 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靠硬件的支持, 器材的种类、数量与更新, 均需达到一定的要求并与在学人数相适应, 反之, 学生若无法充分接触相关设备, 难以熟练驾驭各类器材, 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无从实现。

2) 影棚与器材的科学管理。由于摄影棚内的专业器材大多价值较高, 且易于搬动, 所以对其管理往往更为严格。一些高校为避免棚内设备的人为损坏和丢失, 禁止学生在授课时间以外或无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进入影棚进行练习, 使得学习资源稀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剧。摄影专业本身强调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良好结合, 需要充足的练习时间作为保障才可能达到, 然而受限于摄影棚的管理规定, 多数学生在课外时间不易获得自我训练或实现各种拍摄构思的机会。必须强调的是, 这种不充分的学习状态还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由于摄影作为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视觉传达手段, 与艺术设计的很多专业都存在交叉互用的关系, 而学生在摄影技术方面的不足, 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作品的最终表现。

2.2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专业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大量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后, 在师资数量与专业结构上面临的难题密切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匮乏、从事的专业与执教课程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等, 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下不少艺术类专业水平稍显薄弱的普通高校之中。

师资人数与专业水平是始终相互影响的两个因素:一方面, 由于专业基础课面对的授课对象范围更广、数量更大, 一名普通高校摄影教师的日常工作量, 在许多情况下都要高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的任教人员, 而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就不得不受到一定的局限, 长此以往, 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摄影教学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时下一些综合类高校的相关艺术类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积累不足, 摄影教师往往直接由美术或设计专业教师临时兼任, 由于对摄影艺术缺乏专门的深层次研究, 经验有限, 不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对摄影理论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 虽然也有些院校选择从其他院校或社会上外聘执教人员, 但总体来看, 多数高校不得不先解决教师数量上的缺口, 而后才能考虑甚至尚无暇顾及教师资质与能力等问题。

客观地说, 以美术或设计类专业身份兼任摄影课程的教师又是目前多数高校必须依赖的一支主要力量, 否则相关课程将存在无人可教的困境, 但未来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学校管理层从两方面予以支持和改善:一是在精神上对现任教师给予足够的理解,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为他们的继续学习与进步多开方便之门;二是在教学模式上鼓励每个摄影教师发挥所长, 分阶段分任务地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团队协作能够发挥教师的合力优势, 但同时也需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各有所长、独当一面, 避免同质化。

2.3 教学理念与国际先进理念的差距

为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 国内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摄影课程多以技术教学为主, 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技术"是什么?虽然教的是技术, 可是学生毕业之后鲜少能够顺利胜任工作需要。当然, 此问题带有普遍性, 不仅摄影课程如此, 不仅视觉设计类专业如此, 甚至许多专业都面临相似困境, 归根结底, 它与我国整体的教育体制乃至文化传统与大的社会环境都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对此问题的探讨不是本文能够涉及或解决的, 但针对摄影教育这一课题, 国外一些院校的现行通例与先进理念, 作为“它山之石”还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我国高校在传统的摄影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 通常分割为三大板块:技术板块、艺术板块、延展板块。技术性板块涉及照相机构造及其应用, 曝光技术与技巧, 暗房技术和技巧等;艺术板块类课程一般包括构图, 光线运用与处理, 构成性的平面与色彩, 主题与观念的表达等;相关联的延展板块课程则包括艺术概论、摄影史、绘画、传播学、计算机后期处理技术等。此专业课程体系在国内各高校同类专业中大致相同, 它倾向于割裂技术与技巧, 艺术与理论的弊端显而易见, 在具体的教学中若各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与教学统筹, 则学生很有可能偏废其一, 最终无法实现对摄影艺术的真正理解, 这对于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基础性质的摄影课程显得尤为突出。

据笔者考察了解, 国外院校的摄影课程大多不存在上述教学体系设置的壁垒, 且更为注重摄影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关系。例如德国多所艺术类院校已将摄影课程的整体内容全部纳入到视觉传播领域, 学生在具备基础技术之后, 便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既可偏重实用性的设计领域, 亦可选择自由艺术的创作, 还可以游走于设计和自由艺术之间, 从而把主动决定和规划自己未来走向的自由交给学生自己, 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十分多元化, 这种教育理念经过他们长时间的探索与实验, 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美国视觉艺术学院则打破一贯单纯传授摄影技巧的传统, 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观念意识, 以及把握现代发达资讯社会的敏锐度, 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会贯通, 例如当代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等, 这一做法也很具价值。

3 结语

面向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摄影课程有其特殊的针对性,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 全面提升视觉审美和创造能力, 进而有助于未来设计工作的需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既贯穿了对应用性的诉求, 也不能无视对艺术性、非功利性的传递。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摄影课程将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与后续提升过程中, 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理应获得更多的重视。而作为生源素质不占优势、办学经验积累尚不丰厚的许多国内普通高校来说, 更应正视自身在硬件、师资与教学理念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借鉴国外院校的先进经验, 努力寻求改善与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晓剑.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云梦学刊, 2010 (1) :127-128.

[2]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83-87.

[3]刘峰.关于当前高校摄影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199-200.

高校摄影教学 篇8

现如今,摄影技术的普及与简化,使得这门学科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泛滥的读图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就对拍摄与解图做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更是对高校摄影的教学任务提出了任务所在。谈到高校的摄影教学任务,我们可以粗浅的归类为美院类摄影教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方向,甚至是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与划分。笔者也是想就此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来浅谈摄影课程在非艺术类院校里的培养方向和教学侧重,对此作出求同存异的客观分析。

如今随着国家对实用型人才的广泛提出和大量应用,综合性大学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非同艺术类院校对摄影学术性与艺术性的专研,综合性大学的摄影系则更应趋向于一种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拓展。以本科摄影教学为例,除了开设传统课程,像摄影用光、构图、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以及史论方面的必修课程之外,对多元化和跨专业领域的涉足也应是课程的任务所在。比如摄影与印刷设计的联系;平面摄影与动画电影之间的共性;摄影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之间能带来怎样的转换和互利;甚至是摄影与文学、科技、医疗、自然、动物、政治等建立起来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当今我国摄影教育,尤为综合性大学摄影教学所要触碰的任务与问题。为了弥补传统摄影教育中的一些空缺以及国家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得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要做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也迫在眉睫。

在摄影教学往更广阔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摄影本体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课程并置,更应是中国当下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授课的新貌,其中更应不失讲座、研讨会、互评或一对一讨论等形式。虽然每所院校的摄影课程设置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究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在摄影实践中的相关技能,以及通过本专业和所受其他教育所辐射到的相关领域。因为作为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并不能确保全部找到对口单位,而当你不能站在一线摄影师的位置时,那么幕后的大量图片排版和文字编辑工作则需要有摄影修养和文学基础的人才方可兼顾得了的。其实,这不单单是对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所有院校、学科以及全社会提出的挑战。

当然,在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多借鉴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对摄影课程的设置。比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院,英国的伦敦艺术大学以及法国的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等。这里以文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美国摄影教育为切入点。旧金山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一所非常有代表性的跨学科院校——所有的课程可以开放性的学习,这种选课体系打破了科系之间的界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蓝图规划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和实践。其实这种对学科间界限的打破,不仅适用于美院,更应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展开教学;不单单适用于国外,更是我国教育体系应该跟进和补充的方向。好比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其中的门摄影课程——“城市景观”,这门课程主要探讨电影中地域性与政治、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对摄影的延伸,更是对电影文化语境的探讨。在授课时老师会选择地域性特点强烈的电影进行播放,尽管看的是电影,但讨论的内容除了摄影手段在电影语言中的应用,更多的是集中在对政治学、全球化问题、宗教种族问题、经济学以及类型学等问题上的延展性话题。正是这种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文化观点的扩张,才将使得摄影专业学生很好的填补本学科的局限性。

此外,我们也可建立一种小组或一对一讨论的授课形式,由一位老师带领三到五人为一组,通过在小组内展示并互相评论的方式来推动作品的进程。同时我们可以将讨论划分为三个体系——教师、同学和个人。教师的职能是参与性的指导,在讨论中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难点或建议,而非全盘给予;至于同学间的互评,则是对自己或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久此以来便会形成一种理性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在沟通中可以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无论是对今后的专业实践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回顾笔者的美院求学经历,再审视当下在综合性高校的就职体验,共性是有的,差异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面向学苗的不同,课程的侧重和调整当是教学研究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摄影系教师,以近期本系课程《印刷设计与制版工艺》为例,这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与摄影相关的知识链条。整套课程涉及到软件应用photoshop/illustrator,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元素,通过印前设计及印刷工艺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印刷品设计以及印前制作的能力。因为摄影、设计甚至是印刷在某种程度上归属于一条产业链,只有全方位的兼顾和认知,才能够应对职场对综合实用性人才的大浪淘沙。比如一本摄影书籍的制作,制作者应该像裁缝一样,不仅懂设计,还要精通材料。一位成熟的摄影书籍的监制,当他看到一个人的草稿,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完成这本摄影书籍的制作,包括整书的开本,纸张的甄选,印刷工艺,到最终的装帧方式等,这就需要敏锐的图片编辑能力和对各个流程的兼顾。

再者,也是笔者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更是立根之本——对摄影史的学习,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性价值。在这一层面上的疏忽尤为体现在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育上。由于我国摄影教育起步较晚,相对较为成熟的欧美教育体系对摄影理论的重视也是相对欠缺。像英国的现代摄影教育先锋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实践中获得的启发,对摄影意义的强调往往产生于其所处的语境当中。因而这里的理论支撑主要是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其他文化理论方面。通过对摄影史以及各类理论文本的大量阅读,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立足的传统和根基,同时也有待对边界的开拓。因为只有深厚的文化理论基奠,才能更好的指导于技术实践以及对待课题的深度、多元思考。比如“当代批评理论”的学习,就是介绍二十世纪以来各种重要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样的课程对于摄影创作其实并非有直接、指导性的意义,但是能够使得学生对当代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侧面推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作本身,把摄影本体做拓展化分析,把理论基础很好的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去。除了理论课程之外,在综合性高校的摄影教育体系中也应设置部分历史类课程,这包括摄影史,录像艺术史以及更广泛的现当代视觉艺术史等等。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学习理论、掌握历史的重要作用在于了解历史上哪些人提出过哪些观点,做过那些事,这样才有助于后人去借鉴、提取甚至是升华,更多的是我们通过史论课程的学习去积淀文化修养、美学意识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除了对史论知识的重视之外,搭建校与校、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交流、观展、实习平台也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摄影以舶来品之名传入中国,系统的教育体系自然相对欠缺,尤为综合性高校的摄影教育更是鱼龙混杂,为此有针对性的教学制定也是笔下论对的重点。说到交流、观展、实习平台,笔者以为应在教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学校应每年设定外出观展的机会,如此大的信息量也使得高校教师要不断跟进和学习最新的资讯,了解最前沿的动态,在业务能力上做到与时俱进,这无形中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制定了标准。其实近些年我国的美院摄影教育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同时对摄影这一后起步的学科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组织走访欧美、日韩等国进行学习交流或是以展览的方式推进学科的全球化,以此来促进教师了解当下国际摄影的近况,也使得教学和个人专业领域往更广阔的方向良性发展,这些都是作为综合性大学摄影教育应取得重视和弥补的方面。

对于高校的摄影教育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要大量的注入实践性教学,和市场挂钩,这就要适时划清与学术性较强的美院氛围的界限。可以说,摄影是一门集合了电子、光学、机械、文学、美学、造型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较强的技能实践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由于近些年来数字媒体、传播、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摄影不在是单纯记录历史和历史创作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说到商业价值,我们要更多的结合摄影教育中的实践性谈起。实践归结起来无非是思考和动手能力——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尤其针对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的同学而言,如何把实践转化为市场、转化为商业价值,这是在校期间应该预设的部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摄影设备,使用不同的装置,如光圈与快门的参数,影棚用光的设置,商业摄影的整体流程,甚至是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尝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对于实践本身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拍摄经验和心得;也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摸索出摄影在市场效应中的商业价值以及切入点。比如学校可以搭建起与企业合作实习平台,或学生个人在完成业内任务之余可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除此之外,也应注重图片后期工作的学习和编辑练习,尤其对于商业摄影而言,这关系到这个商业流程的运作,因此这些都是对摄影实践性最好的回馈。只有做到审美意识的升华和在摄影技术上的娴熟控制,才可置身于市场、社会中去,以此换取商业效应以及企业价值。

高校摄影教学 篇9

就目前的摄影教学模式而言, 我们在摄影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对摄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感觉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而非专业性的艺术类学生觉得摄影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无关, 学习过程显得被动消极、兴趣索然, 这就使得教学质量一直上不上去, 学习更是成了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把摄影课程教成为一门精彩生动, 同学们乐于参与的精品课程呢?我在日常摄影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在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与同行探讨。

1. 采用直观化、具象化、通俗化等多种手段来生动地传授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原理, 避免教条式宣讲。

摄影课程是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突出科技性和技能性特征。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 (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 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摄影课程中难免涉及大量的专业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呢?我发现,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多结合一些时尚类的摄影或是学生们喜欢的一些明星摄影广告, 或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谈论, 寓娱乐于教学之中, 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 把枯燥无味的摄影理论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 使得课程图文并茂、轻松愉快,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摄影专业知识。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 把直观化的照相机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例如, 我们在讲解光圈知识的时候, 可以结合照相机的实物, 用直观形象的方式, 让学生真实地观看镜头中光圈的样子, 感受光圈在拍摄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容易理解, 更便于深刻掌握。采用直观化、具体化、通俗化的教学方式, 比起传统的教条式宣讲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强化对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内部同一性、联系性方面的教学, 使学生懂得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要拍摄一张好照片, 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 而且需要思想、感情、理解力、想象力和鉴赏力的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 摄影不单单是一门孤立的艺术课程, 各种艺术门类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此, 在摄影教学的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 以增强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 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朝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丰富了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之后, 更能掌握好艺术的共同性, 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会有巨大的帮助。其实艺术类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并且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发展的。例如, 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模仿绘画艺术开始的, 现如今绘画艺术也需要摄影艺术的辅助拍摄完成照片再进行创作,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各艺术门类之间, 相互影响, 融会贯通, 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 推进艺术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3. 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 以及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优美情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 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 发现美的眼睛是必需的。除了摄影理论知识教学外, 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当有意识地教授摄影构图和造型, 训练学生追求美的形式感和优美造型, 提高把握光影变化规律的能力, 并教授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加入优秀的创意表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 知道什么是美, 以及美的形式和种类, 从而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 有意识地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对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同时, 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美学书籍, 普及美学的知识, 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此外, 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摄影展, 去感受摄影艺术家对于美的表达, 通过对优秀摄影作品的观赏和借鉴, 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在实践课程中, 可以带领学生模仿拍摄大师们的作品, 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提高拍摄水平, 最后发挥创意拍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普及的今天, 学生应该学好摄影, 会拍一些优秀的作品, 摄影艺术是现代人必备素养之一。

4. 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拍摄摄影作品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后期处理, 然后以U盘的形式保存拍摄作品, 带入多媒体教学课堂进行模拟授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课堂上或者是课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学生接受评论和意见, 后期拍摄中加以改进, 课堂形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讲解。这种传统的讲评方式难免有一些局限性, 学生被动地接受意见, 对后期的拍摄实践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现在我让学生自己站在课堂讲台上点评自己的拍摄作业, 表述自己的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 以及主题思想和创意表达,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 点评自己的拍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请同学参与点评。课堂形式以学生模拟讲评和同学点评的方式为主, 以教师的点评为辅,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拍摄作品之后, 不断地探索拍摄心得, 在日后的拍摄过程中可以更主动积极地扬长避短, 从而提高拍摄水平。采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可以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站在讲台上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 为最终走向社会做充分的准备;二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改变以往学生“被授课”的教学模式, 以互动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拍摄水平提升很快, 他们每一次讲评拍摄作品, 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比之前的拍摄有了进步, 逐渐的, 他们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也不断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 采用这四大对策, 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从厌学到爱学, 并提升了以摄影艺术为手段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上是我在摄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心得, 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摘要: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 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对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原理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二是认为摄影课程与自身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无关, 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去学习。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摄影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聂在垠.充分发掘高校摄影教学的美育潜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No.4.

高校摄影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摄影教育;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J40-4

1.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阶梯。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影像艺术、设计、传媒专业等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数字时代下,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正在向图像、影像、互动的方向转变。高校的传统学科教育已难以满足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市场需求,因而很多高校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也在原有基础学科基础上增加了新课程,以此满足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并无极其成熟的可借鉴资源下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的转变,又带来了一系列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高校摄影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合理化的调整,需要艺术平台与技术平台的合力支撑,更需要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眼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展开了分析,针对现状加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点参考和借鉴。

2.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现状

2.1教学理念陈旧,师资力量落后

基于摄影教学发展时间短这一现状,在现有的“ ‘师徒式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下,摄影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加之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导致整个教学环境处于呆板而了无生趣的状态。大多数的摄影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的全面性,而忽视学生个性与创新性的培养 。当前,摄影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评判一个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标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摄影教育的发展。此外,高校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摄影教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单纯认为摄影是一门轻松易学的课程,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摄影课是很多高校新增设的课程之一,师资力量和教师队伍的不及时更新必然导致与新开设课程教学体系和模式的不匹配,凡此种种,都是制约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教学理念的陈旧、师资力量的薄弱期待并呼唤着专业摄影教师的加入。

2.2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在摄影课程的设置上不尽合理。一般情况下,高校摄影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摄影基础课程,即摄影技术的基础知识;二是艺术摄影课程;三是概论类的课程。但很多高校尚处于传统的课程设置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多为传统的摄影基础课,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指导。而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日新月异,旧有的知识体系已然难以满足受众对摄影知识的需求,很多旧有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严重滞后,且缺乏弹性。

2.3教材知识更新迟滞,缺乏针对性

我国高等院校的摄影专业教材大部分并不具有针对性,且均为理论知识,缺乏案例教学。摄影教材也基本都是仅供校内人员使用,并没有得到推广。而摄影是一门很专业的技术性的学科,但由于很多高校在教材选用上的不合理,导致无法抓住摄影专业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整体水平不高。

3.我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举措

3.1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高等院校领导对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予以重视,及时更新摄影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时刻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由此,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必然助推着学生学习理念的革新,因而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了解摄影专业发展现状,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摄影专业和技术知识。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水平,各大高校务必及时优化师资力量,如可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来改善现有师资状况。首先,引进高层次摄影人才,保证摄影专业教师质量;其次,重点培养本校摄影相关专业教师,储备人才。第三,要建立健全摄影专业培养机制,为现有师资队伍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保证师资结构和专业水平都能大幅度优化和提升。第四,聘用摄影专家。至此,既充实了师资队伍,优化了师资结构,还能提升整体教师的教研水平,从而解决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依据现有情况,高等院校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更趋向合理化。攝影涉及的学科范围之广,使得摄影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更加科学、细致,也进而增加了课程设置的难度。因此,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教学活动的标准化、完整化,才能有效促进摄影专业的进步与完善。摄影教育并不仅仅是教授各种拍摄操作技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相机,而是应涉及学生的审美、视觉理解、表达、社会价值判断、情感交流等内容。需要增加视觉心理学、视觉艺术与视觉思维、视觉设计以及视觉传播等内容。

3.3集各方资源,编写高水平教材

教材建设也是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的质量目前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各高校要集各方资源,打造一支具有教材编写能力的优秀团队。同时做好摄影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采取精选与补充编写并重的方式,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而高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教材编写队伍,从而将最新的知识与教育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而目前高校摄影教育教学喜忧参半,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等院校急需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置等等很多方面来进一步解决本质问题。唯有如此,高校摄影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徐俏.摄影教育创新初探[J].艺术广角,2008(4):96.

数字艺术形态下高校摄影教育探析 篇11

一、在高校开展摄影教学的重要性

摄影艺术的形象思维能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 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品, 解释经验, 促进顿悟。摄影艺术为学生提供发现过程中的学习, 推动他们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在更深的层次把握对事物的理解, 发现并更新着他们的想象。

1. 摄影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与判断力

由于现有教育体制的原因, 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受高考影响较大, 所受艺术教育不多, 有的甚至是空白, 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审美感知与判断的过程, 是从心灵上对事物本质把握和从整体上认识审美对象的过程。用镜头去感知与判断,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眼睛, 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 学会平中见奇, 学会通过摄影艺术去充实生活、感受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幸福。

2. 摄影艺术教育能锤炼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意志品质

基于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我们要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摄影技能与技巧,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不断地丰富阅历, 积累素材。学生通过参加摄影艺术学习, 深入生活采风, 拍摄健康的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使学生不仅了解风俗、民情、地理, 而且更加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变化。

3. 摄影艺术教育不仅能使人性更加完美与充实

摄影艺术教育激活了人类潜在的爱美之心, 使学生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 使他们在由衷的对生活的热爱中, 获取知识, 施展才华, 使艺术的激情转变为生活的激情、学习的激情。

特别是艺术院校, 摄影作为一门基础平台课程, 是学生快速掌握色彩、构图等艺术基本形式的捷径, 也是学生今后艺术设计时素材收集、创意来源的手段。

二、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1. 成像不同

传统像机是用胶卷记录影像的, 一般其过程分为感光、化学反应、存储三个过程。而数码像机的原理则是影像通过镜头成像在影像感应器CCD或CMOS上, 影像感应器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再通过像机内的微处理器将电信号转为数字信号, 并编码、压缩成数字图像文件, 存储在存储器中。传统摄影的全过程为化学过程, 其相应的三个过程在数码相机中却由影像感应器、图像处理器 (ASP、DSP、JPEG压缩器) 和存储器三个部件分别完成, 全过程为数据流处理过程。

2. 摄影效率不同

传统摄影需要取景、拍摄、冲洗放大、加工校色等一整套复杂程序, 如果洗像效果不好, 还得重头再来, 效率较低。而使用数码像机可以在拍摄现场立即查看已经拍到的影像, 可以立即进行有关摄影的技术分析与调整, 并能立即看到调整后的效果, 因而也就能保证和提高摄影的效率和成功率。另外, 由于数码摄影不需要胶卷, 也省去了胶卷成本和冲洗放大的时间成本。因此, 数码摄影的效率要大大高于传统摄影。

3. 后期加工制作不同

传统摄影后期冲洗放大、加工校色等程序复杂繁琐, 而且一般在暗房内进行, 暗房阴暗潮湿、空气污浊、药液污染, 环境十分恶劣。数码摄影的后期制作就要简单得多、舒适得多、先进的多。利用数码像机、计算机、打印机、图像处理软件等一套系统组成的电子“暗房”, 摄影师不仅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 弥补了传统摄影是遗憾艺术的说法, 而且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轻松地设计各种效果、叠加各种背景、校正透视变形、进行照片合成等。

4. 经费投入不同

数码摄影离不开数码像机, 另外还需要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一系列配套设备, 而传统摄影只需照相机和胶卷。初看起来可能会认为传统摄影节省资金, 实际上恰恰相反。数码摄影投入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全套设备, 而传统摄影的照相机只是输入设备, 若算上后期制作设备, 则传统摄影的投入大大高于数码摄影。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数码摄影以其不用胶卷、不用冲洗、直接拍照、直观效果、直接传输、方便快捷等优点, 受到广大使用者的欢迎。随着电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数码摄影注定成为未来摄影的主旋律。

但是, 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拍摄技术上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比如在影别的运用上, 传统摄影可以根据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需要调节光圈和快门以得到不同的景深, 而数码摄影的光圈一般是自动的, 景深较大, 难以表现一些特殊需要的景物。其次, 数码像机一般是以中心对焦, 要达到传统相机的特殊效果有一定的困难。再次, 由于电子原件和电路的特殊性, 对光线的表现力常常不如传统像机, 尤其是对逆光景物的拍摄等等。数码像机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光学像机。

三、数字艺术形式对高校摄影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在高校的摄影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的摄影教学仍是坚持以传统相机为主, 要求学生使用胶卷进行拍摄实践, 不正视现实的数字时代的来临, 或很少提到数码像机的摄影创作、操作规范等。有的高校是过分强调数字艺术的作用, 认为数字艺术降低了摄影的门槛, 已彻底改变了延续160余年的传统摄影现状, 数码摄影几乎将摄影过程简化到无以复加地步只要按下快门的观念, 而忽视传统摄影在摄影艺术教育中重要性;有的高校虽是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相结合, 教师主要讲授传统像机知识, 而学生们普遍使用数码相机进行创作实践,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高校摄影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立足数码、继承传统

数码与传统不是一对矛盾, 而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兄弟,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和实践。在教学过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两方面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像机结构、传统像机与DC的区别、摄影用光、正确曝光、取景与构图的等各个教学环节, 利用数码相机的便利条件,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相互对应补充。在教学实践中, 强凋学生们要主动接受主题和意境传递感染, 培养和掌握摄前意识, 通过特殊地选择手段引发灵感, 创造出摄影艺术新形象。

2. 加大摄影技能、技术的传授

摄影是先有技术才有艺术。以摄影原理为中心, 摄影基本技术的步入, 融为艺术修养提高的循序渐进之中。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数码摄影的有利条件, 将技术基础性与表现意识相结合, 使学生完成技术技能的练习, 培植艺术修养, 培养个人对客观实体如何感受及其产生激情, 在艺术刻划表现上, 利用数码像机, 去运用和巩固摄影的基本技能。

3. 应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观念与技术的改变, 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创作创新的能力。摄影是观察艺术, 摄影也是观察中的感觉艺术, 所以, 艺术感觉是摄前意识的代言语。在我们的摄影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艺术摄影总体意识, 加强摄前意识的培养。摄影同时也是靠科技器材的使用过程来创造艺术作品, 但拍摄前构思意念的孕育和产生, 运用造型艺术的常规或反常规及其姊妹艺术潜能, 来沉淀主题、去经营画面等等, 都是对客观景物观察、感受, 具有摄影自身的选择性形象思维而引起的艺术与科技结合之作。因此, 拍摄照片, 更重要的是对客观对象的灵敏感觉, 在艺术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文艺学和社会学为中心, 在深入生活的社会实践中, 扩充知识领域, 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艺术摄影创作与设计中, 注重人的视觉感受, 张扬摄影艺术之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面对新的形势, 高校摄影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 认真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艺术形式对高校摄影艺术教学的提出新要求, 结合目前摄影发展的趋势, 提出了应立足数码, 继承传统, 注重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观点。

关键词:数字艺术,高校,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2]肖伟奇.论在摄影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 2002, 6

[3]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4]刘智海.基础摄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4

上一篇: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下一篇: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