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学教案(通用9篇)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篇1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 陈涵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摄影导论 第一节 摄影简史
第二节 摄影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第三节 摄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教学重点:
本单元讲述了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广告摄影发展的历史。重点是摄影的概念和基本特性,以及摄影的起源与演进的历史。
教学难点:
摄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如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摄影的概念和基本特性,理解它们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摄影的特性,提高学生对好的摄影作品的辨别能力,掌握摄影的概念、特性和摄影的历史。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照相机 第一节 照相机的类型
第二节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照相机的镜头 第四节 照相机的使用
第三章 闪光灯,滤光镜与摄影的附属器材 第一节 闪光灯 第二节 滤光镜 第三节 摄影的附属器材
第四章 影像的记录与存储 1学时 第一节 感光胶片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与存储设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讲述了照相机,闪光灯,滤光镜与摄影的附属器材以 影像的记录与存储,重点是照相机和影像的记录与存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照相机,并了解照相机的内部构造与镜头的使用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类型,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组成部分和照相机的镜头,了解闪光灯,滤光镜与摄影的附属器材以及影像的记录与存储,并熟练操作照相机。作业及要求:
1.户外相机操作实践。2.十张以上摄影图片。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五章 摄影曝光 第一节 什么是摄影曝光 第二节 曝光量的控制 第三节 常用曝光模式的运用
第六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第二节 摄影画面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影响构图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对光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对摄影光源的种类及运用
教学重点:
本单元讲述了摄影曝光、摄影构图和摄影用光。重点是曝光量的控制、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和对摄影光源的种类及运用。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构图能力和对画面光线处理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曝光的基本知识和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能够熟练运用摄影曝光知识,了解曝光在摄影构图以及光线处理时的作用。作业及要求:
1.2.通过户外相机操作实践,运用摄影曝光知识和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拍摄出五张以上户外与室内摄影图片。要求要曝光准确,运用形式美法则,有光线的处理,A4统一装订并刻录光盘一张。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第八章 彩色摄影 第一节 彩色片原理 第二节 彩色片曝光 第九章 数码摄影
第一节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第二节 数码摄影的特点 第三节 数码照相机的使用
教学重点:
本单元讲述了彩色摄影和数码摄影。重点是彩色片曝光和数码照相机的使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充分了解彩色片曝光和与黑白片曝光的差别,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差别。
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彩色摄影与数码摄影的特点,了解彩色片曝光和与黑白片曝光的差别,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差别,熟练掌握彩色片曝光方法,熟练操作数码相机。作业及要求:
1.运用数码照相机拍摄静物和风光摄影各五张,熟悉数码照相机的各个部件功能,理解摄影色彩知识。
2.要求有自己的想法,有独到的眼光,A4纸统一装订并刻录光盘一张。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第十章 摄影类型 第一节 商业摄影 第二节 新闻摄影 第三节 艺术摄影
教学重点:
本单元讲述了摄影的类型。重点是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充分了解商业摄影中的静态摄影和动态摄影以及艺术摄影中的类别。
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的本质,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作业及要求:
1.通过室内或户外相机操作实践,了解摄影的类型,根据自己的喜好,拍摄出五张以上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图片。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篇2
一、开展“项目引导教学法”的意义
技工学校的教育, 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 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常有这样的课堂表现:老师讲, 学生睡倒一片;或者, 一大片学生低着头, 玩手机;上课的老师感到困惑、沮丧、无奈。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有一些共性, 即文化基础差,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厌学比例较大。如果此时教师仍然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话, 不但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而且对他们技能培养也起不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我在担任《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引导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项目选择, 由项目引导教学情景设计, 让理论与实际结合, 充分体现由实际操作引领理论并使之贯穿, 将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融入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教师的讲课由主动式变为引导式或指导式,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主动探寻知识的行为。通过这样的顺势引导, 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 提高探寻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堂中也较多地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项目引导教学过程中, 一些平时厌学的学生, 也会投入到项目操作过程中, 当其完成一件作品时, 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会主动找老师问:“为什么我的不成功?”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耐心、团结协作的做事态度。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开展项目引导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开展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除了要对“项目引导教学法”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外, 还要懂得一些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方法步骤, 才不会使教学混乱,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项目引导教学法”案例
1.教案设计的意义
《声光控电路装配与调试》项目引导型教学方案, 把晶闸管等常用电子元件与逻辑门电路关键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 把电子电路的认识与焊接、装配与调试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融入项目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学生的操作实验中, 教师讲课由主动式变为引导式或指导式;结合学生在电路焊接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引导知识的学习、电路图的识读和工作原理的分析;通过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项目教学目标
(1) 掌握晶闸管知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逻辑门电路基本应用知识。
(3) 锻炼学生识读电子电路图。
(4) 掌握万用表对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测判方法。
(5) 掌握电子元器件基本装配技巧与调试方法。
3.教学方案及实施
任务一、声光控电路的电子元件认识和测试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操作, 老师边讲边做, 学生边看边做) 。
(1)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
(2) 色环电阻、光敏电阻、电容器等。
(3) 逻辑门电路集成元件CD4011。
(4) 整流二极管、三极管。
任务二、焊接装配与调试操作 (每个学生一套)
(1) 装配电路认识, 老师引导性地讲解。
(2) 学生装配焊接操作与电路调试。
任务三、装配电路故障分析
(学生对自己装配好的产品进行调试, 可能会有许多问题出现, 如下面提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
(1) 灯会亮, 但不会调光?
(2) 灯会亮, 不可以声控?
(3) 灯不会亮?
任务四、电子原理电路图识读
(在学生调试过程中, 依据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学习和分析) 。
任务五、电路原理分析和理论知识学习
(针对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 。
(1)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知识、触发电路知识学习。
①晶闸管结构和工作原理;
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与工作原理;
③单结晶体管结构与特性;
④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工作过程;
⑤电阻、电容组成充放电的延时作用。
(2) 逻辑门电路基础知识学习。
①基本门电路知识学习;
②复合门电路基础知识学习;
③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 (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用实验方法使学生掌握集成门电路元件的测试和使用方法) 。
(3) 声光控节能电子开关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针对学的知识, 进行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探寻故障的原因, 并采取正确方法进行排除) 。
①电路组成的元件介绍;
②CD4011组成的电路介绍;
③光敏电阻:有光照电阻值小, 无光照电阻值大;
④电路组成学习;
⑤声光控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任务六、对学生成绩评议与小结成绩评价
三、教案设计与实施的探讨
在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中, 往往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逻辑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听不懂理论课, 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师规定的验证性实验中, 实验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从上面的项目引导教学的方案与实施中,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设计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体现实际操作引领理论贯穿的一种新型教学过程, 将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融入操作之中, 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项目引导教学有开始与结束, 需有完成任务的设计计划方案, 规则上应有一个可看到的产品。如本案例中“声光控节能开关”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结束后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结果。所以, 项目引导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步骤, 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项目确定, 任务驱动
在“项目引导教学法”中, 教师首先要确定并设计好项目。项目要有引领知识学习和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 还要有可开展的实际操作性;项目要靠任务去驱动, 一个项目要有多个任务驱动;任务驱动要有串联知识的作用和实用操作能力培养教育的具体内容;项目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2.学生组织与设备资源分配
根据项目的不同需要, 设备资源的配套安排, 项目完成时间大概分配, 学生可以个人或多人分成小组, 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 共同或分工完成安排任务。
3.情景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条件接近的情景设置。如“声光控电路”必须提前准备: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电阻、电容、逻辑门元件CD4011、光敏电阻、驻极体话筒、电路焊接板、电烙铁, 调试灯具等, 可以创设出整个焊接操作、调试的情景。
4.必要的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 便于学生知识迁移需要, 选择一些内容, 带领学生操作并进行示范演示, 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验证实验以掌握元件的知识和功能;示范解决项目中的一些小项目等。
5.独立操作与探索
让学生独立操作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当装配完成时, 学生急于去调试, 教师要注意检查用电安全, 但不要代替学生操作。调试时, 会出现:“他的成功, 我的为什么不成功?”等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 而应当引导学生对装配电路故障进行分析, 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回顾, 再指导学生去查找问题, 最后总结学生产品中存在的多种问题, 进行问题分析、讨论。
6.协作完成任务
开展分工协作、项目任务驱动,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7.评价学生成绩
上面提到的“成绩评价表”, 它可以由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三方面完成表中各项评价, 然后求平均得到学生这个项目的成绩。
论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 篇3
关键词:摄影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
基础——专业能力发展之根本,摄影基础是摄影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良好的摄影基础能力,影像的表现和主题的表达都会受影响。摄影基础课程的设置正是为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保证以后的广告摄影、新闻纪实摄影等课程的顺利进行,让非摄影专业的学生以后也能以相机这一工具,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时也能以相机为媒介去表达主观的主题艺术创作。这一基础包括了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两大部分,技术基础主要是相机使用的技法和影像的控制和表现。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摄影作品将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基础是摄影基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行的摄影课程教学中,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是因为某一基础的薄弱导致拍摄能力和作品质量的下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细究摄影基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相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相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包括传统相机的操作和数码相机的操作两大部分。传统相机的操作应熟知胶片的类型,特性、安装以及相机相关各部件的功能和操作,学会装片、调节感光度、选择焦点、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等,并借助测光表获取基本准确的曝光,以此积累一定的曝光控制经验。数码相机则在了解焦点、快门、速度、光圈等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更多关于数码相机特有的电子功能运用。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相机的使用说明书是一本必读的工具书,每个学生都必须从使用说明书中详尽地了解自己相机的各个功能的操控,可以说,相机使用说明书是学习摄影入门必读的一本武功秘籍。
2 控制影像的基本方法
用相机控制影像的表现基本上是通过镜头、快门速度、景深等来表现的。不同的快门速度,不同的景深,和不同的镜头都有他不同的表现力。每一个焦段不同的镜头都有它不同的表现力,比如,标准镜头,它的所谓标准是指镜头的有效视域范围和人们观看一个场景的所能清晰地看到的区域是一致的,这种镜头叫标准镜头。但是并不等于这种镜头他的透视表现也会跟人们在观看物体时表现出来的透视感觉完全一致,所以才会有为了更好的表现肖像的透视比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85 ~ 135mm的镜头,从具体的影像表现中你能发现,用这一焦段的镜头摄影出来的肖像最符合人眼观察肖像时的透视比例关系,因此这镜头被称之为肖像镜头。而广角和焦段更短的鱼眼镜头,为了扩展视域范围,这类镜头表现出来的是具有强烈透视畸变的影像,近大远小的透视特征强烈地被表现出来并且强化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除了透视关系之外,不同焦段的镜头还存在着不同的景深表现。正常来讲,长焦段镜头的景深范围要比短镜头的景深范围小,空间距离感会被压缩。所以在选择镜头时应充分考虑拍摄对象和拍摄要求。运用不同镜头的特点进行创作。想要更为空旷、空间层次更为丰富的画面,就要选择焦段适中或偏短的镜头,想要获得更趋平面化的面面效果就得选择较长焦段的镜头。总之,要了解不同镜头的不同表现力,在摄影创作时,主观地选择合适创作主题和拍摄主体的镜头。而景深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镜头的孔径决定的,其中的原理无法在此详明。但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记住,孔径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小,孔径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大。同时还有焦点越远景深越大的成像特点,当然还有镜头焦段的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3 构图能力和主题的表现与表达
摄影构图需要一定的美学基础的支撑,所谓的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平衡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对角线构图等。运用这些规律能有效地建立画面的秩序感和美感,突出主题和主体。在拍摄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一副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作品中清晰的让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某一题材的一个情节或一个片段。总之主题必须鲜明,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要表达的东西。
第二,一幅好的照片主体一定要突出,要让人阅读你的作品时第一眼就能看到你的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建立清晰明朗的视觉流程,让观赏者的眼光能在你画面中一眼就注意到你的拍摄主体。
第三,一幅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画面中所有的元素只保留那些对主题表达有效的和能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被摄主体的元素,其他任何影响主体和主题表达的东西都要想办法让其在画面中消失或弱化。
4 画面的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后期调整能力
学会欣赏是一个摄影者必修的基本功之一,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才能从好作品里面学到更多的东西。摄影是一个瞬间还原现实事物,这是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决定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所以欣赏摄影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来评价:基本造型因素、技术与技巧、艺术表现的手法及主题思想等。
首先,摄影艺术是一门用光的艺术,因为光所以有了色彩、色调,塑造了形体,因此,欣赏摄影艺术首先要从用光、影调、造型等被欣赏者直接感受到的基础要素入手,从构图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入手,这些要素是建立一副优秀摄影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前提。其次,摄影技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也是成就一幅优秀作品密不可分的条件是触动欣赏者心灵之声的一根弦。第三,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欣赏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摄影家在艺术观、主题的指导下,根据创作的需要所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第四,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是贯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是一种内容与形式在画面上的统一和集中表现。总之主题是灵魂,形式、色彩、构图等都是围绕主题表现而存在的。主题不同,表现形式和构图形式也就不同。要学会从理解主题表现入手去理解和欣赏一幅摄影作品。
数码摄影盛行的年代,数字化的影像资料为后期的调整和处理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宽阔的空间,适度的后期手段对摄影的效果表达是有所帮助的,就像传统胶片摄影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的暗房技术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不要把摄影后期变成一个“做”照片的过程,人为地增加一些原照片没有的或者严重违反客观色彩、影像表现规律的东西(广告摄影除外)。所以,数码摄影的时代,还是要掌握一定的摄影后期的技术,才能对摄影的最终表现起到一定的帮助。
上述内容,笔者认为是摄影基础课程必须打下的扎实基础,特别是技术基础的内容,更应该是在摄影基础课程的练习中使其变成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将基础技术熟练掌握才可能在关键的时刻捕捉住关键的瞬间。而艺术基础的内容应该是一个积累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表现,在摄影基础上打下的艺术基础,将是这一综合能力提升的坚固基石。所以在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牢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摄影基础之根本,不应哗众取宠地在教学中,过渡地展示作品、点评作品而忽略了这些作品产生的基础技术要素。
参考文献:
[1]纽约摄影学院教材[M].
机械基础项目教学教案链传动 篇4
链传动的应用广泛,如自行车就采用链传动。
学习目标
⑴了解链传动的概念、工作原理。⑵掌握链传动的优、缺点。⑶会计算链传动的传动比。学习建议
与带传动对比着学习。分析与探究
3.2.1链传动的定义
链传动由装在平行轴上的主、从动链轮和绕在链轮上的环形链条所组成,以链条作中间挠性件,靠链条与链轮轮齿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方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滚子链传动。如图
3.2.2链传动的优、缺点。优点:
⑴没有打滑现象,传动比准确。⑵传动效率较高。⑶传递的功率大
⑷对环境要求低,能在恶劣条件下工作。⑸轴间距离远近均可。缺点:
⑴当速度较快时,容易产生摆动及噪声,因此不适合高度运转。⑵制造成本较高。3.2.3滚子链传动 1.组成
滚子链的结构如图。它由内链板
1、外链板
2、销轴
3、套筒4和滚子5组成。内链板与套筒、外链板与销轴间均为过盈配合,套筒与销轴、滚子与套筒间均为间隙配合,内、外链板交错联接而构成铰链。工作时,套筒上的滚子沿链轮齿廓滚动,可以减轻链和链轮轮齿的磨损。链条相邻两滚子轴线的距离称为链节距,用p表示,它是链传动的主要参数。
外链板内链板滚子
套筒销轴
2.接头形式
链节数常用偶数,接头处用开口销或弹簧卡固定。一般前者用于大节距,后者用于小节距。当采用奇数链节时,需采用过渡链节。过渡链节的链板为了兼作内外链板,形成弯链板,受力时产生附加弯曲应力,易于变形,导致链的承载能力大约降低20%。因此,链节数应尽量为偶数。
3.2.4链传动的传动比
z1n1pz2n2pv601000601000n1z2i12nz21
式中 V为链条速度,Z1为主动轮齿数,Z2为从动轮齿数,n1为主动轮转速,n2为从动轮转速,p为链条节距
实例训练:有一辆自行车,已知其前、后链轮的齿数分别为54、18,骑车者每分钟蹬75转,后轮轮胎直径为0.6m,试求该自行车每小时可行多少㎞?
3.2.5链传动的失效形式
在工作中,链传动也会出现各种失效现象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其失效形式有以下几种。1.铰链的磨损 联调工作时,销轴与套筒相对转动,因而引起铰链磨损。磨损增大了销轴与套筒的配合、间隙,使链节距和链长度变大,因而会产生跳齿或脱链现象。
2.铰链的胶合
由于滚子链结构使铰链润滑状况较差,随着链轮转速的提高,铰链相对转动速度加快,链节受到的冲击能量也增大,使铰链的摩擦表面产生胶合。
3.链条的疲劳破坏
由于链条一直处于变应力下工作,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后,链条将发生疲劳断裂。另外,链条与轮齿啮合过程中,滚子河和套筒会受到冲击,当转速较高时,就容易发生冲击疲劳破坏。
除上述这些失效形式外,链轮轮齿的磨损和塑性变形等也会影响链传动的正常工作。一般来说,链轮的使用寿命比链条要长得多。所以,链传动的承载能力主用取决于链条。
3.2.6链传动的张紧与维护 1.链传动中如果松边垂度过大,会引起啮合不良及链条振动,所以链传动张紧的目的在于调整垂度的大小。张紧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移动链轮来增大两轮的中心距。如果中心距不可调,链条磨损变长后可从中去除此1-2个链节,也可以采用张紧轮张紧。
2.水平布置时,应使链传动的紧边在上、松边在下。3.安装两个链轮时要尽量保证不歪斜、不错位。
4.经常清洗链条和链轮,去除灰尘杂物,减轻磨粒磨损。5.良好的润滑可以大大提高链传动的寿命。6.为了安全,链传动也要安装保护罩。技能训练:
1.观察自行车中的链传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链条的长度(链节数)是多少? ⑵链条采用的是哪种接头形式? ⑶计算该链传动的传动比。2.根据自行车的使用情况对其链传动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3.装满货物的人力三轮车在爬坡时经常推着车前进,从保护链传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道理。
4.自行车可用带传动或齿轮传动替代链传动吗?为什么? 学习小结
1.链传动的特点:没有滑动现象,传动比准确,传动效率高;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寿命长;轴间距离远近均可。
2.链传动的缺点:不适合高速运转且制造成本高。3.传动比等于链轮齿数的反比。
小摄影师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习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习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习,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习,加以巩固复习。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习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习。
在学生口头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习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2)画句找答案(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习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习。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习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小资料】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篇7
一、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
“全民摄影”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现在,在自媒体平台,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摄影图片问世,“全民摄影”表现出的特点,可概括为:
1.主题不限形式多选。“自媒体”时代,鼓励大家表现、展示自我,只要不触及法律、不传播不良信息,可随意发布。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手机用户总数达到15.3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也就是说,我国几乎人均一部手机,假设有2/3的手机具有高质量的拍摄功能,这近9亿的人群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和发布,这和拍摄主题、画面效果、内容内涵并无直接关联。
2.摄影器材选择多样。从目前的电子产品市场调研结果来看,大众购买摄影器材主要倾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具有高像素的智能手机以简单、快捷、轻便等优势当之无愧成为购买排行表榜首。
3.图片效果随意调整。如果说原来摄影入门难,器材贵和图片处理软件难是两大绊脚石,很多人拿到数码相机不会操作,拍摄出的图片离想象相距甚远。现如今,在智能手机应用市场,大量辅助处理图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层出不穷,专为各种美化画面的相机应用举不胜举,拍摄的图片都可以轻易添加滤镜调整画面、一键美化、添加装饰文字、实现完美版式设计等,效果实时可见,可反复修改,这都是不断激发大众拍摄图片的原因。
4.展示范围更加宽广。过去,摄影师拍摄了较为满意的摄影图片后,要通过报刊杂志网站的图片编辑等专业人士筛选后才能在公众的媒体发布,中间环节等待的时间长,受众面窄,要求严格。而现在,微博、微信、QQ、人人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展示平台更宽广,主题内容因为随意更加丰富。
二、全民摄影对高校摄影教学带来的影响
“全民摄影”让摄影已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如何提高学生摄影的艺术素养?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提升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都是摆在我们高校摄影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1.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盛行,人们面对信息的采集和吸收都进入快速的读图时代。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手机的像素不断攀高,入门单反的价格不断平民,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街头巷尾,无关年龄和职业,人人都能拍摄、分享、点评照片。面对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各专业都纷纷开设“摄影”相关课程,可见摄影已完全走入了国民素质教育。
对于教育而言,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来看,从原先要详细讲解相机基本构造和操作原理到现在的课堂所有同学都能拿出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练习;从原先听课反馈“知识点太难”到现在的“老师说完就拍,拍完就发朋友圈”,“想拍好看的照片让大家点赞”,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这完全体现了“全民摄影”带来的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
但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有手机就能玩摄影”、“拍不了好照片是因为器材不够高挡”、“照片不好美图来凑”等等,一味地追求最新最流行的移动应用或者更高档的摄影摄像设备,摄影技巧、图形要素、画面构图等基本的摄影理论因为觉得枯燥而不愿意学习,浪费人力物力并没有改善照片画面质量。有了相机不会拍照,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些不科学的观点和不严肃的学习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考
作为高校摄影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市场和种类繁多的自媒体平台,面对非摄影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普及类摄影课程,如果停留在老套的摄影教学模式,势必不会受到90后学生的拥护,在课堂上无法进行良好的摄影理念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在深入思索后,笔者在所授课程中,大胆尝试课程改革,整体授课减少单一理论讲解环节,鼓励学生用任意摄影器材拍摄,充分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在摄影实践指导环节,增加现场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1.趣味引导拍摄比参数指导更有趣。对于非专业的摄影教育应以兴趣为主,要了解学生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移动应用产品,了解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选择后会使用哪些功能,期望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课堂上,从这些兴趣点入手,教授如何选取合理拍摄角度、如何使用拍摄技巧,利用手中设备拍摄达到预想效果,配合专业后期处理软件,实现视觉更美的画面。
2.从优秀作品临摹入手比单纯参数讲解更有效。随着“全民摄影”的兴起,书店里、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摄影图书和视频教程,但大多在诠释照相机的使用和传统的摄影构图技巧,繁杂的参数和复杂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摄影学习道路上嘎然而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与其让学生漫无目标地完成拍摄,不如让学生挑选喜欢的优秀作品,从临摹入手,在拍摄现场教师一对一手把手指导,成像后进行作品比对,有参照才有超越。
3.媒体平台反馈比老师点评更生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更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授课同时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学生作品上传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依据教学经验总结,媒体平台的反馈因为更贴近生活,比教师的点评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激情。
4.提升审美比盲目跟风更内涵。摄影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取决于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画面的美感和作品刻画的细腻程度。即使用相同的相机、类似的拍摄技巧和相同的构图形式来创作,画面效果也会不同,这都与摄影师的艺术修养、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综合素养有密切关系。摄影者需要具备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审美情趣,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综上所述,在“全民摄影”时代,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并存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全民中求精华,在众生中求发展,将照片都变成作品,将手机都发挥成单反,摄影教学改革和创新任重道远。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普及,移动应用的不断更新,“全民摄影”已悄然到来。“全民摄影”在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的同时,对高校摄影艺术的影响也在不断渗透。笔者通过对“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分析,和由此产生的对高校摄影教学影响分析,对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改革摄影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摄影”时代下的高校摄影教育水平,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全民摄影,摄影教育,改革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何立明.咔嚓的力量[J].出版广角,2006(12):37.
[2]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
[3]孙茜.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声乐基础教学有感 篇8
一、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位置
位置,即歌唱时声音的位置,就一般程度上的术语而言就是“高”位置,表现为呼喊时腔体的状态。这一说法,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都能提及到,但对高中学生来说,真正能够领悟并做到却有一定的难度。声音竖起来“说话”,涉及到各种腔体都要打开、团结协作。有的学生领会到了,也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但只考虑各器官该怎样怎样,而缺乏整体腔体的状态,这样出来的声音发死、发僵,声音也没有色彩。这种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演唱出的声乐作品没有感情交融的特效。基于这一点,我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没有声乐基础的情况下先不讲一些纯理论的东西,而是采用强制性、模仿式教学。例如,打开口腔,先让学生练习打哈欠,感觉气流通过,然后在此状态下自然说话,说得越自然越好,越到高音时,气息越下沉,就像生活中叫人名字一样,自然地说,不要想到唱高音,就喉咙卡死,气息上浮。在具体的练唱过程中,先要有兴奋的状态,包括身体的感觉,整个人像要往上飘似的,然后腰椎用力,脚踩住地,小腹有对抗的感觉,口盖打开,然后,大脑要有预判,先于旋律想出歌词,思考着要怎么“说”,做到这样,优美的声音自然流淌出来。我觉得,这样要比先对学生强调位置的效果好的多,如果先强调位置,学生就会死死的僵在那,出来的声音打不开,严重影响了情感的再现。
二、学生演唱声乐作品应情感大于技巧
现在的考生演唱都有了正规、系统的功底,但唱出的歌怎么就没有“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强调位置、气息和演唱作品的难度,却从未认真品读学生演唱曲目的真情实感,致使其在演唱时不能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是基层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抓住作品当中的音乐要素及对其的敏感反应,在分析处理歌曲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功夫。例如,在力度处理上,演唱《七月的草原》时,歌中的“啊”字,就不适宜用太猛的气息,应在饱满的状态下控制气息弱唱,这样出来的高音轻盈、飘逸,听起来具有仿佛来自天籁的声音。反之,用力过猛,刻意强调音量,出来的声音会很冲,音色也就不美了。还有,在演唱《悲叹小夜曲》时,也不适宜用很猛的气息来演唱,但这首歌曲没有气息是万万不能演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运用好气息。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考时,歌曲情感的再现有时比气息、位置等专业方面更重要。考生能正确地把歌曲的情感得以再现,技巧稍差一些,也会取得好成绩的,运用好娴熟的技巧可以为表达情感提供绝对的技术保证。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尤为重要。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力都是先天存在的,但也有些是后天环境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比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和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感知能力,学生学习时就要有灵感的萌动,从而激发二度创作。比如,我教授的一名女民歌学生,音色特别甜,但音域较窄,适合唱民歌,对一些老歌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珊瑚颂》等演绎得韵味十足,但唱不了常思思式的民歌。在演唱《枉凝眉》时她怎么也唱不好。我指导她读歌词、理解歌词,激发她的二度创作,然后我来范唱。几次下来,她深刻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把情感融入歌曲当中,演唱得非常到位。教师对于想象的理解更多是生活的回放,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而学生的二度创作更多是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二度创作当中。
四、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好作品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驾驭能力,盲目追求彪高音,觉得学生能吼那么几声就可以演唱大作品,结果留的作品比较大,使学生恨不得天天除了练一点发声,就使劲地喊唱。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高音区站不稳,底气不足,缺乏流畅性,缺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记得我的一个学生,个人条件非常好,音质干净、有音高,可是低音下不来,他特别喜欢戴玉强的《我像雪花天上来》,前半部唱得确实不错,可猛地喊上去了,中音区就回不来了,行话讲就是塌了,没有了支撑,剩下的部分就特别空,也没了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所以这样的作品就不适合他。今年我有一个学生,音质比较厚实,唱了《梧桐树》等歌,在一次小考中被后学的落下了,她自己找原因决定不唱大歌,最后在省内联考时演唱《孤独的牧羊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点给了我信心,给学生定歌曲时,切勿偏大,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自身音质、音色和性格特点选好适合的作品,这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声乐教学要求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人云“言之不足,歌咏之”,我会从实际声乐教学基础做起,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飞翔。
(责任编辑 史玉英)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乐曲创作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学会利用作曲大师来创作简单的旋律,让同学们初步体验创作的乐趣,掌握简单的作曲方法与技巧,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学习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作品上传。
情感目标:通过简单乐曲的旋律,让同学们初步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利用作曲大师来创作简单的旋律,让学生初步体验创作的乐趣;
2. 创作一段美妙的音乐。
课前准备:范例作品。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出示教师预先准备的范例作品。
谈话:作曲大师不但能欣赏优美的乐曲,还能创作乐曲。刚才听到的乐曲就是小朋友自己利用“作曲大师”创作的乐曲。你们也想试试吗?
听教师播放的歌曲,评议。
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 1.复习二、三、四拍子的含义及相关的音符知识。
2/4:每小节有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3/4:每小节有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4/4:每小节有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我们音乐课上学的,节奏念成“走欧”(x—)的是二分音符,时值是二拍;节奏念成“走”(x)的就是四分音符,它表示唱一拍的时值。而念成“跑”(x)的则是八分音符,表示唱半拍,因此,我们知道二个四分音符等于一个二分音符,而二个八分音符就等于一个四分音符。
在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后,我们可以进行创作了。
2.简单介绍midi音乐。
创作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什么是midi。
midi音乐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音乐文件,也是互联网上最常用的音乐文件格式。 听教师介绍,回忆音乐课中所学的音乐知识。
了解midi音乐,知道这是一种音乐格式。 温故知新,回忆所学音乐知识,为midi的输入作准备。
了解midi音乐。
教师示范简单乐曲的创作。 1.构思乐曲。《小木偶人》,把它写在纸上。
2.选择拍号、调号,输入音符。
3.感受播放速度,确定符合乐曲的速度。
4.选用不同的乐器声音,感受乐曲。
5.播放欣赏所写乐曲,并传到网络台“发布音乐”。
注:教师板书操作顺序或课件展示操作顺序。看教师示范,记录操作步骤。 了解音乐软件的操作方法。
学生实践体验。 1. 按照书本上的音乐《小木偶人》在音乐软件中输入乐曲。
2. 教师巡回指导。
3. 欣赏自己编入的midi音乐《小木偶人》。 按照书本上的音乐《小木偶人》在音乐软件中输入乐曲。 实践体验,初步学会音乐输入技巧。
自主
创编 1. 回忆学过的歌乐曲,在纸上写下乐谱。
2. 确定拍号、调号。
3. 进行实际操作,编写midi音乐。
4. 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5. 上传编写的音乐。 实践操作,编写乐曲,感受midi音乐。 进行音乐编写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
小结 1. 表扬表现好,乐曲编写较好的学生。
2. 课堂交流,说说你在本节课中学会了什么?
3. 教师小结学生课堂表现:
同学们很聪明,在你自己的努力下已经会进行midi音乐的编写了,老师非常地希望小朋友们不断地努力,将来有一天在互联网上能欣赏到您创编的乐曲。
4. 下课。学生回答。
小结本节课所学所得。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07-18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07-26
摄影摄像基础教学大纲05-23
艺考摄影基础知识05-10
华师摄影基础作业答案10-10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08-26
《摄影基础》课程实训课程总结10-24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