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

2024-08-04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精选8篇)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 篇1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彭邦国

一、课程概述

《网络技术基础》是网络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以及要求而确定的。

二、教学内容

整个内容分为理论为主,课程以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主,主要内容有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布线系统知识、网络设备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新技术等。

三、教学特色

针对本课程不能实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加入了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实例,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为主动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教学气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设备极度缺乏,致使很多可以实验的内容不能亲自动手实践,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2、专项实验室建设迫在眉睫。

2011.6.26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 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目前,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 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 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材) 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 (本科) 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 (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 , 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 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 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 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 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 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 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 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鉴于这样的目标, 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 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 正如姜大源所言, 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 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 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 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 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 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 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认知内驱力 (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 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 一般说来, 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 (事实与概念) 和“为什么” (理解与原理) 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 , 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 这样, 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 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 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 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 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 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它将“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 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 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 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 (职业) 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 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既然是教育, 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 无论是什么知识 (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 的掌握, 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 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 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 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 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 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 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 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 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 越突出”。由此看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 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 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 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 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 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 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 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 同样也需进行分析, 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 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 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 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 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 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 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 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 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 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 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 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 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 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教师描述任务, 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 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 学生完成行动, 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奥苏贝尔还提出, 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 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 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 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 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 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 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 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 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 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 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具体实施中, 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 (职业) 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 (EWB) 、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 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 (第1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 (2006-08-21)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6/08/20060821082550.htm.

[6]王本发.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4) .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8]吴必尊.浅谈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OL]. (2010-10-27) .http://www.doc88.com/p-67211053820.html.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7-0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依据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确定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社区和康复等护理工作。

2.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总学时16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104学时,理实比接近1:2.突现了以实践为主,理论实践并重这一特点。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按着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能正确执行医嘱、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养成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护理行为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

1.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了科学出版社周春梅主编的案例版《基础护理技术》,北京教育出版社齐秀桂、郭丽光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以护士执业考试及就业为导向,从病人入院、住院到出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合为现在的5个模块:入院护理技术、生活护理技术、用药护理技术、危重症护理技术、出院护理技术。根据模块,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20个项目,如模块一入院护理技术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七个项目。

三、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了传统讲授、项目任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1)项目任务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本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均可使用此法。

(2)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设置临床护理工作,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护患角色,为学生实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程入院与出院病人护理、药物疗法等均可应用此法。

(3)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采用临床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本课程的危重症护理技术等内容均可应用此法。

(4)情境模拟教学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在实训室通过模拟护理活动,掌握知识、技能。本课程的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内容可应用此法。

3.考核与评价

(1)学生考核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态度、出勤、提问、任务完成情况及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技能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50%。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别由学院及系内教学督导教师、同行教师评价,学生网上评价的方式来综合评价每位教师。

四、教学资源

1.实训条件

校内:校内护理实训教学区分为3、4两层楼:拥有多间ICU及普通模拟病房、无菌操作室、形体室等且都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仪器设备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心肺复苏人、全功能基础护理人、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各种注射模型及气管插管模型等。

校外:本专业已拥有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临床实习与优先安排就业的需求,分布于包头、呼市、北京、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区。

2.教学团队

护理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全部拥有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另外还有来自附属医院的兼职教师6人。

3.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音教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校园网、链接相关网站,学生可以网上自学、观看视频、演练执业资格考试等。

五、教学效果与特色

1.教学效果

(1)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84%—92.21%;而且近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达 90%以上,目前区内外等都有我校毕业生。

(2)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学生在参加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同年在参加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2.教学特色

(1)内容设计创新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

(2)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项目任务教学及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在教学中按着医院真实工作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早日熟悉临床的工作过程;并且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使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3.教学改革思路

(1)需要继续建设稳定、专兼合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团队

(2)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内容进入医院见习从而进一步完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篇4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班级:电子1412 学号:14200106214

姓名:孙玮

指导教师:潘欣裕

2016年

07月

03日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一、基础部分(共55分,利用下列芯片,构建出具有验证其逻辑或时序功能的系统,实现仿真电路,并附详细参数计算及说明)1.1、基于74138、74148编码、解码系统。(10分)

图1

图2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图1为编码器电路,图2为解码器电路。他们的逻辑转换表如下所示。

图3

图4 74HC148在S=0电路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允许I0~ I7当中同时有几个输入端为低电

’’平,即有编码输入信号。I7的优先级最高,I0的优先级最低。当有多个输入时,编码器只

’’’会对优先级最高的进行编码,优先级较低的不会进行编码。当出现Y2、Y1、Y0都为0时,’’’可以用Ys和Yex的不同状态来区分。只有当S为0时。编码器才会工作,不为0 时,编码

’’器不工作,输出均为1。有输入时Ys为1,Yex为0,当使用两片接成16-4编码器时,第一’’片的Ys连到第二片的S。

’’ 74HC138只有当S1=1,且S2=S3=0时才会工作。数据由S1段输入,由A2A1A0来确定输出口,所以S1成为数据输入端,A2A1A0为地址输入端,以反码输出。

将73HC148的输出作为74HC138的地址输入可以实现完整的编码解码电路。’

’1.2、基于74161或74160的计数电路。(10分)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图5 图5所示为基于74HC161的计数电路。该电路是由两片74HC161级联实现的256进制计数器。其输入端逻辑电平如下图所示。

图6

’74HC161为十六进制计数器,其从0000到1111计数。RD为0时,74HC161不论其他引

’’脚的接法直接异步置零,当CLK为上升沿时,且RD为1,LD=0是芯片工作在预置数状态,’’同步置数;CLK上升沿,RD=LD=1,芯片处于计数状态,每来一次上升沿,芯片会有一次加一。图中芯片处于计数状态,~LOAD和~CLR接1,ENP与ENT接1,芯片开始正常计数。当数据加到1111时,在RCO处产生进位。此外,通过多个级联可以实现多进制的计数器。

1.3、基于74151数据选择器的功能电路。(10分)

图7所示为基于74151数据选择器的功能电路。图8所示为74151数据选择器的逻辑转换表。74151是八选一的数据选择器,使用ABC输入地址代码,可以选择八个数据中的一个,并在Y输出,~W输出Y的取反值。例如如图中所示,当输入为D0=D1=D2=D4=D5=1,D3=D6=D7=0,A=0,B=C=1,数据选择器选择了D3,所以表现在二极管上是不导通。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图7

图8 1.4、基于JK触发器的时序电路。(10分)

图9 图9所示为由四个JK触发器构成的十六进制计数电路。其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10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由图可见,各触发器驱动方程分别为T0=1 T1=Q0 T2=Q0Q1 T3=Q0Q1Q2。将上式代入T触发器

*’*’’*’(由JK触发器构成)的特性方程可得Q0=Q0Q1=Q0Q1+Q0Q1 Q2=Q0Q1Q2 *’’’Q3=Q0Q1Q2Q3+(Q0Q1Q2)Q3+(Q0Q1Q2)Q3。电路输出方程为C= Q0Q1Q2Q3。其电路状态转换表如下图所示。

图11

1.5、555的信号产生电路、施密特触发电路各一个。(15分)

图12 如图12所示为基于施密特触发器的整波电路。它的功能是将正弦波转化为方波信号。仿真的示波器截图如下图所示。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图13 如图14所示为基于555定时器的多谐振荡电路。其充电周期T1=Ln2*(R1+R2)C2,放电周期T2=Ln2*R1*C2,T=T1+T2。因此,图中电路所产生信号频率为f=1/T=476Hz。测量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14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二、提高部分(40分)

2.1、制作一个时钟电路,具有时、分、秒显示、重置、预置等功能,要求写出必要的设计过程,并画出对应的逻辑图,实现仿真。(15分)计数部分截图如图15所示;置数如图16所示;复位如图17所示。

1、秒钟设计:

秒钟是六十进制,用两片74HC160实现,第一片作为秒,十进制,第二片作为十秒,设置成六进制,并将第一片的进位信号连接到第二片的ENT与ENP;秒位满十进制进位溢出给十秒位计数信号,所以秒位计十次,十秒位计一次,从而实现六十进制。74HC160输出端接数码管读出计数。

2、分钟设计:

原理和秒钟一样,也是采用六十进制。

3、时钟设计:

时钟与之前两个不一样,设置为二十四进制,整体进行置数,当时钟达到24时直接置零,从头开始计数。

4、秒钟与分钟之间的连接:

当秒钟计到59时,会对分钟产生进位。所以用与门将秒位的二进制九和十秒位上的二进制五通过与门连接到分钟的ENT/ENP使得分钟正常计数开始,从而实现秒钟计数六十次,分钟计数一次。

5、分钟与时钟的连接:

原理与秒钟和分钟的连接类似,将秒钟和分钟上的二进制位的59通过一个与门连接到时钟的ENP/ENT,使得时钟得以正常计数,从而实现分钟计数60,时钟计数一次。

6、整体时钟的置零:

将各个位的CLR位引出来和六进制的复位连线经与门之后连接到单刀双掷开关上,CLR是低电平有效,所以当单刀双掷开关接地时,整个时钟电路时置零。

7、整体时钟电路置数:

将每一片的74HC160的输入端连接到一个开关,通过控制开关的连接控制输入1或者0。将所有芯片的Load端引至一个单刀双掷开关,低电平有效,从而实现同时置数。

以上就是设计时钟电路的简要思路。

图15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图16

图17

2.2、用两片四位全加器74283和必要的逻辑门设计一个数制转换电路,实现将输入的两位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十进制数的输入采用8421BCD码来表示,要求写出必要的设计过程,并画出对应的逻辑图,实现仿真。(15分)

图18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如图18所示为仿真的截图。其左端输入BCD码10001001,右端LED显示的是01011001,均分别为十进制数89。设计思路:

假设有一个两位十进制数X,其对应的八位BCD码为ABCDEFGH,即ABCD*(10000)BCD +EFGH=(X)10。上式=ABCD*(1000)B+ABCD*(10)B+EFGH,所以二进制为ABCD000+ABCD0 +EFGH=ABCD000+ ABCD0+0EFG0+H。由上式可知,H可以直接输出,其为二进制的最低位。然后我们可以用第一片74283将ABCD与0EFG求和,将得到的结果设为KLMN,进位为O。于是二进制数可以表示为KLMN0+ O00000+ABCD000+H。由此可见,M与N分别为二进制的倒数第三与第二位。而其前四位可由74283将ABCD与OKL相加得到,最终输出七位二进制数。

2.3、自主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且包含4个以上不同类型芯片的系统,要求写出必要的设计过程,并画出对应的逻辑图,实现仿真。(10分)

本部分我自主设计了一个四位二进制乘法器,其仿真截图如下所示。图中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了1011与1101,其乘法运算结果为10001111,与仿真结果相符。

图19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1412

姓名:孙玮

设计思路:

EDA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EDA;Verilog;对比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数字系统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IC设计领域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手工搭建电路到高级别描述综合电路的转换,从原有的基于印制电路板的方式逐步向基于芯片的连接转变。技术的变革使得电类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随之改变。目前,国内电类专业均开设了EDA技术基础这门课程。EDA技术基础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延伸,也是FPGA开发、数字IC设计的基础,学好本门课程对学生后续深造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EDA技术基础往往是电类专业高年级学生非常重视的课程。要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好编程语言,做到轻松入门

VHDL语言是美国在1985年推出的硬件描述语言,具有语法规范、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等特点,于1987年被IEEE采纳作为硬件描述语言标准之一。而VerilogHDL是一种与C语言相近的硬件描述语言,在C语言被广泛应用的学术界和产业界,VerilogHDL比较流行。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基础以及应用型人才所学知识在产业界的适用性,不妨以VerilogHDL语言为设计语言。

二、尊重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教学

人的学习行为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过程应当由简单到复杂,先一般后特殊。比如,教师可在最初的教学中使用简单的Verilog结构,在学生掌握简单设计后,再逐渐发展成一个个较复杂的例子。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看懂教材中的例子,输入验证,并解释仿真结果,将看懂教材例子作为自己模块设计的基石。

三、注重对比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对比教学是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理解了一个学习内容之后,很容易地通过类推、迁移掌握其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将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其对比,设计同步逻辑电路与异步逻辑电路对比。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同步逻辑电路的设计、异步电路的设计,又加深了对这几种电路异同的理解,各知识点相互促进,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见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EDA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是将企业界、学术界真实应用的电路系统作为案例进行课堂讲解和分析研究的过程,是将实际例子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产业界所设计或生产的电路模块中选择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掌握电路模块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为教学过程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CRC校验码产生器的设计、FIR滤波器的设计、交通灯信号控制器的设计、电梯控制器的设计等,这些例子既包含EDA设计的完整流程,又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项目。这些鲜活的案例既能让学生学会EDA相关知识,又能让其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较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他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学生不主动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不可能自我激发、主动探索。会思考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必备素养。会思考,方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有切入点,才能不断地自我激发并深入研究下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EDA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每教完一种模块的设计后,都要要求学生模仿所学模块,设计一个相似的但又有一些不同的模块,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尽管团队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开展团队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一个人学习、其他人旁观,一个人动手、其他人拷贝的怪现象,团队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部分学生有了偷懒的机会。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让他们既学会具体的EDA知识,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应用技能

实验教学既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EDA技术基础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设计的电路模块的规模要由小到大,难度要由低到高,逐步开展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电路模块的实现方法和设计代码,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围绕着设计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进行探究式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要面向实际应用,要有一定的复杂度,要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规范性的电子设计步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相同的逻辑功能,并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法在算法难易程度、运算速度、占用芯片面积等方面的优劣点。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总会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帮其解答,实验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对易错点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是验证性的实验,要设计一些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模仿、修改中逐步提升自己对设计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工程应用技能。

七、改革考核方式,关注考核的有效性

EDA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考核环节中应当加大对实验实践环节的评价。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通常以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会导致一流的实验报告,三流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采取如下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其中理论考试占比50%,实验考核占比50%;实验考核分别为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态度和操作以及实验后期对结果的分析与整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整个实验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在EDA实验中,实验结果往往以0或1组成的各种代码给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出其正确与否的。能否正确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其正确的原因,阐述其错误的理由是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EDA技术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找好切入点,选对教学法,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当适时引入业界应用案例,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钻研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欲望。

[参考文献]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 篇6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包括选择课题、电路原理图设计、组装、调试和编写总结报告等教学环节。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着重提高学生在电子电路应用方面的实践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电路设计、安装、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 初步掌握数字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 1)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初选电路;

2)通过调查研究、设计计算,确定电路方案;

3)选择元器件,安装电路,独立进行试验,并通过调试改进方案; 4)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 培养一定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包括: 1)学会自己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3)掌握一些测试电路的基本方法,实验中出现一般故障,能通过“分析、观察、判断、试验、再判断”的基本方法独立解决;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 掌握安装、布线、调试等基本技能,巩固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工程设计实践,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全面观点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课程设计课题 题目1: 可编程彩灯控制器 要求:

 基本功能: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脉冲产生电路、图形控制电路和存储电路。用发光二极管点阵(8×8)作为显示电路,显示内容的动画感要强。显示内容包括基本部分中南大学、班级、姓名、学号,其它自由发挥。图形能连续循环,图形大于64幅,图形间隔在20ms~2s范围内连续可调。 扩展功能:能手动和加压清零功能,有自动选画功能并且用七段数码管显示第几幅画。题目2: 数字电子钟

 基本功能: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个有“时”、“分”、“秒”(23 小时59 分59 秒)显示、且有校时功能的电子钟。 扩展功能::(至少选择一个,可全部选择)① 闹钟系统.

② 整点报时.在59 分51 秒、53 秒、55 秒、57 秒输出750Hz 音频信号,在59 分59秒时输出1000Hz 信号,音响持续1 秒,在1000Hz 音响结束时刻为整点。

③ 日历系统.(用发光二极管点阵(8×8)作为显示电路)题目3: 电梯楼层显示控制器

 基本功能: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用一位LED数码管显示电梯楼层位置;能响应每层(共5层)楼电梯按钮的呼唤(注意有优先权的问题),电梯自动行进到所需位置,停留4s ,发出开门信号。

 扩展功能:用发光二极管点阵(8×8)作为显示电路,显示电梯动态的上下状态。题目4: 迷你彩灯控制电路  基本功能:

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彩灯在追逐旋转中能突然停住,突然熄灭,且追逐、停止、熄灭都是随机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至少 在10个以上,用来组织图行。图行能组成追逐式、单向旋转式、双向旋转式、辐射式等多种图案。

 扩展功能:用发光二极管点阵(8×8)作为显示电路,同时显

示图案状态。

四、时间安排:

第18周:电子电路系统原理图。(用软件仿真,实现部分功能)该周星期三晚上6:00,0806班在民主楼130就原理图进行讨论修改。该周星期三晚上7:00,0813班在民主楼130就原理图进行讨论修改。第19周:电子电路的组装、调试与总结。

该周星期一上午进入实验室。该周星期三中期检查(基本功能部分应该完成),该周星期五下午验收(包括扩展部分功能)。

五、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见报告后页要求)

六、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评分方法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种,成绩的评定主要参照以下几方面:

1)学生独立设计电路的能力,占20%;

2)实验电路完成情况(具体视完成质量,先后,是否独立完成等情况而定),占40%; 3)指导教师考核,验收占20%; 4)报告,占20%;

5)下列情况之一者,要酌情减分:

有抄袭行为或有意给别人抄袭;损坏或丢失实验室物品,包括元器件、仪器设备和工具;迟交总结报告。

七、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用教程 中南工业大学 陈明义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介华

付录:

电子电路系统原理图设计: 在设计一个电子电路系统时,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部分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最后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画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的系统电路图。

一、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

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内容及要求,以便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方案选择

这一步的工作要求是,把系统要完成的任务分配给若干个单元电路,并画出一个能表示各单元功能的整机原理框图。

方案选择的重要任务是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资料,针对系统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条件,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做到设计方案合理、可靠、经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且对方案要不断进行可行性和优缺点的分析;最后设计出一个完整框图。框图必须正确反映系统应完成的任务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清楚表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根据系统的指标和功能框图,明确各部分任务,进行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1.单元电路设计

单元电路是整机的一部分,只有把各单元电路设计好才能提高整体设计水平。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本单元电路的任务,详细拟定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与前后级之间的关系,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具体设计时,可以模仿成熟的先进的电路,也可以进行创新或改进,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而且,不仅单元电路本身要设计合理,各单元电路间也要互相配合,注意各部分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2.参数计算

(1)元器件的工作电流、电压、频率和功耗等参数应能满足电路指标的要求;(2)元器件的极限参数必须留有足够裕量,一般应大于额定值的1.5 倍;(3)电阻和电容的参数应选计算值附近的标称值。3.器件选择

(1)阻容元件的选择:电阻和电容种类很多,正确选择电阻和电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电路对电阻和电容性能要求也不同,有些电路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很严,还有些电路对电阻、电容的性能和容量要求很高,例如滤波电路中常用大容量(100μF 一3000μF)铝电解电容,为滤掉高频通常还需并联小容量(0.01μF~0.1μF)瓷片电容。设计时要根据电路的要求选择性能和参数合适的阻容元件,并要注意功耗、容量、频率和耐压范围是否满足要求。

(2)分立元件的选择:分立元件包括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光电二(三)极管、晶闸管等。根据其用途分别进行选择。

选择的器件种类不同,注意事项也不同。例如选择晶体三极管时。首先注意是选择NPN 型还是PNP 型管,是高频管还是低频管,是大功率管还是小功率管.并注意管子的参数PCM、ICM、BVCEO、BVEBO、ICBO、、fT 和fe 是否满足电路设计指标的要求,高频工作时,要求fT =(5~10)f,f 为工作频率。

(3)集成电路的选择:由于集成电路可以实现很多单元电路甚至整机电路的功能,所以选用集成电路来设计单元电路和总体电路既方便又灵活,它不仅使系统体积缩小.而且性能可靠便于调试及运用,在设计电路时颇受欢迎。集成电路有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国内外巳生产出大量集成电路,器件的型号、原理、功能、特性可查阅有关手册。选择的集成电路不仅要在功能和特性上实现设计方案,而且要满足功耗、电压、速度、价格等多方面的要求。

四、电路图的绘制

为详细表示设计的整机电路及各单元电路的连接关系,设计时需绘制完整电路图。电路图通常是在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的基础上绘制的,它是组装、调试和维修的依据。绘制电路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布局合理、排列均匀、图面清晰、便于看图、有利于对图的理解和阅读。

有时一个总电路由几部分组成,绘图时应尽量把总电路面在一张图纸上.如果电路比较复杂,需绘制几张图,则应把主电路画在同一张图纸上,而把一些比较独立或次要的部分画在另外的图纸上,并在图的断口两端做上标记,标出信号从一张图到另一张图的引出点和引入点,以此说明各图纸在电路连线之间的关系。有时为了强调并便于看清各单元电路的功能关系,每一个功能单元电路的元件应集中布置在一起,并尽可能按工作顺序排列。

(2)注意信号的流向。一般从输入端或者信号源画起,由左至右或者由上之下地按照信号的流向依次画出各单元电路,而反馈通路的信号流向则与此相反。

(3)图形符号要标准,图中应加适当的标注。图形符号表示器件的项目或概念,电路图中的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一般用方框表示,在方框中标出它的型号,在方框的边线两侧标出每根线的功能名称和管脚号。除中、大规模器件外。其余元器件符号应当标准化。

(4)连接线应为直线,并且交叉和折弯应最少。通常连接线可以水平布置或垂直布置,一般不画斜线。互相连通的交叉线,应在交叉处用圆点表示。根据需要,可以在连接线上加注信号名或其他标记,表示其功能或其去向。有的连线可用符号表示,例如器件的电源一般标电源电压的数值.地线用符号上表示。设计的电路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还必须通过组装、调试进行验。

电子电路的组装、调试与总结

电子电路设计好后,便可进行组装、调试,最后对课题内容进行全面总结。

一、电子电路的组装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组装电路通常采用焊接和在实验箱上插接两种方式。焊接组装可提高学生焊接技术,但器件可重复利用率低。在实验箱上组装,元器件便于插接且电路便于调试,并可提高器件重复利用率。下面介绍在实验箱上用插接方式组装电路的方法。(1)集成电路的装插

插接集成电路时首先应认清方向,不要倒插,所有集成电路的插八方向要保持一致,注意管脚不能弯曲。(2)元器件的位置

根据电路图的各部分功能确定元器件在实验箱的插接板上的位置,并按信号的流同将元器件顺序地连接。以易于调试。

(3)导线的选用和连接

导线直径应和插接板的插孔直径相一致,过粗会损坏插孔,过细则与插孔接触不良。为橙壹电路的方便,根据不同用途.导线可以选用不同的颜色。一般习惯是正电源用红线,负电源用蓝线,地线用黑线,信号线用其他颜色的线等。

连接用的导线要求紧贴在插接板上,避免接触不良.连线不允许跨接在集成电路上,一般从集成电路周围通过,尽量做到横平竖直,这样便于查线和更换器件。

组装电路时注意,电路之间要共地。正确的组装方法和合理的布局,不仅使电路整齐美观,而且能提高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便于检查和排除故障。

二、电子电路的调试

通常有以下两种调试电路的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边安装边调试的方法。把一个总电路按框图上的功能分成若干单元电路分别进行安装和调试,在完成各单元电路调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安装和调试的范围,最后完成整机调试。对于新设计的电路,此方法既便于调试,又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该方法适于课程设计中采用。第二种方法是整个电路安装完毕,实行一次性调试。这种方法适于定型产品。

调试时应注意做好调试记录,准确记录电路各部分的测试数据和波形,以便于分析和运行时参考。一般调试步骤如下:(1)通电前检查

电路安装完毕,首先直观检查电路各部分接线是否正确,检查电源、地线、信号线、元器件引脚之间有无短路,器件有无接错。(2)通电检查

接接入电路所要求的电源电压,观察电路中各部分器件有无异常现象。如果出现异常现象,则应立即关断电源,待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通电。(3)单元电路调试

在调试单元电路时应明确本部分的调试要求.按调试要求测试性能指标和观察波形。调试顺序按信号的流向进行。这样可以把前面调试过的输出信号作为后一级的输入信号,为最后的整机联调创造条件。电路调试包括静态和动态调试,通过调试掌握必要的数据、波形、现象,然后对电路进行分析、判断、排除故障,完成调试要求。(4)整机联调

各单元电路调试完成后就为整机调试打下了基础。整机联调时应观察各单元电路连接后各级之间的信号关系.主要观察动态结果,检查电路的性能和参数,分析测量的数据和波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发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电路故障的排除可以按下述8 种方法进行:

信号寻迹法 寻找电路故障时,一般可以按信号的流程逐级进行。从电路的输入端加入适当的信号。用示波器或电压表等仪器逐级检查信号在电路内务部分传输的情况,根据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电路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有问题,应及时处理。调试电路时也可从输出级向输

入级倒推进行信号从最后一级电路的输入端加入,观察输出端是否正常,然后逐级将适当信号加入前面一级电路输入端,继续进行检查。这里所指的“适当信号”是指频率、电压幅值等参数应满足电路要求,这样才能使调试顺利进行。

对分法 把有故障的电路分为两部分,先检测这两部分中究竟是哪部分有故障,然后再对有故障的部分对分检测,一直到找出故障为止。采用“对分法”可减少调试工作量。

分割测试法 对于一些有反馈的环形电路,如振荡器、稳压器等电路,它们各级的

工作情况互相有牵连,这时可采取分割环路的方法,将反馈环去掉,然后逐级检查,可更快地查出故障部分。对自激振荡现象也可以用此法检查。

电容器旁路法 如遇电路发生自激振荡或寄生调幅等故障,检测时可用一只容量较大的电容器并联到故障电路的输入或输出端,观察对故障现象的影响,据此分析故障的部位。在放大电路中,旁路电容失效或开路,使负反馈加强,输出量下降,此时用适当的电容并联在旁路电容两端,就可以看到输出幅度恢复正常,也就可断定旁路电容的问题.这种检查可能要多处试验才有结果,这时要细心分析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这种方法也用来检查电源滤波和去耦电路的故障。

对比法 将有问题的电路的状态,参数与相同的正常电路进行逐项对比.此方法可以较快地从异常的参数中分析出故障

替代法 把已调试好的单元电路代替有故障或有疑问的相同的单元电路(注意共地),这样可以很快判断故障部位。有时元器件的故障不很明显,如电容器漏电、电阻变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性能下降等,这时用相同规格的优质元器件逐一替代实验,就可以具体地判断故障点,加快查找故障点的速度,提高调试效率。静态测试法 故障部位找到后,要确定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元件有问题,最常用的就是静态测试法和动态测试法,静态测试是用万用表测试电阻值、电容器漏电,电路是否断路或短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各引脚电压是否正常等.这种测试是在电路不加信号时进行的,所以叫静态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可发现元器件的故障。

网络营销的基础技术分析 篇7

1 Web技术

交换技术是一种意境被证实能解决网络瓶颈和提高局域网综合贷款的技术, 一个涉及良好、布局合理的交换机可以显著提高珍格格网络的性能。顾客和商家之间可采用信用卡、电子钱包、电子支票和电子现金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进行网上支付, 在网上直接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将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员的开销, 对于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现在已有SET协议等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Wbe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也是推动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的网络营销应用是以Wbe为基础的, 它构成以Wbe为主的网络营销构架的主要组件:客户端浏览、Wbe服务器和其他厂商的服务。以Wbe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架构更多是从一个围观的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发展, 并在技术方面全面阐述网络营销活动实现需要的环节。构成Wbe架构的组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Wbe客户端、Wbe服务器、超文本传输协议、超文本标示语言和通用网关接口。依靠它们各自的特点, 以Wbe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构架得以实施。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谈判、交易合同的传送、商品订货单的传送等都需要EDI。

电子商务通过服务传递系统将所有顾客订购的商品尽快地传递到他们手中。服务传递系统可以对本地和异地的仓库在网络上进行物流调配并通过物流服务来完成商品传送。在电子商务方式下, 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世界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交易, 使市场范围大大扩展, 叫一个房活动领域显著扩大。

2 在线支付技术

作为一种相互作用的营销体系, 直复营销特别强调直复营销者与目标顾客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以克服传统市场营销中“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下营销者与顾客之间无法沟通的致命弱点。一访问者也想指导现有客户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反应, 所以如果能饮用关系融洽客户的积极评价, 对企业的可信度有很大帮助。可以把客户的推荐信设计为一个网页, 作为对客户提供推荐信的回报, 把它链接到客户网站, 这也是一种双赢。

3 信息安全技术

企业的定价目标一般有生存定价、获取当前最高利润定价、获取当前最高收入定价、销售额增长最大定价、最大市场占有率定价和最有益产品质量定价。在网络营销中, 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开发期和发展期, 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市场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发展机会, 然后才是追求企业利润。交换的最优条件是使交换双方得到最大满足和最高效率的条件。与生产的最有条件相反, 交换的最有条件是不考虑供应弹性或认为供应无止境时, 从需求者角度出发, 力求达到支付不变而效果最佳的过程。

4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与一些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如网上银行合作, 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提供支付结算功能, 简化了过去资金流转的问题。对于配送方面, 网上直销渠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构造有效的物流系统, 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一些专业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建立有效的物流体系。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是指在企业能实行定制生产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技术和辅助设计软件, 帮助顾客选择配置或自行设计自己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同时承担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成本。

5 网络硬件设计

探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篇8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无心学习特点。想教好我们这些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电子类学生在理论课方面厌学情况更加突出。由于他们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没有很好的把知识贯穿与整个学习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学得好的,也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他们只有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外,理论知识都是一遍空白。

就目前技工院校的形势,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进行改进,现谈谈《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据了解,《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在我们技工院校,教师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的,就是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整堂贯思想比较严重。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这本书教学是很好的,但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很难把知识掌握好。由于它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是电子电气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以及为以后课程学习打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得不好,将会影响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经调查,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很难学,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技工学校学生普遍的基础不扎实。

2.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偏见,有一种“学理论无用”的错误倾向。

3.该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4.课程内容的安排只注重理论,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理论和实践教学不能统一。

6.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制约了教师的教学。

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一些见解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一体化的形势教学

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训这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的教学任务单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技术理论课与实训课融合在一起,实训到某一课题,只讲授所需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大好处,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与习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与行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爱学、善学、乐学,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我校11高电①、②班学生进行试点教学。在①班实施纯理论的教学,②班实施一体化教学,在期未考试中,我发现②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①班的好,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总结三点:

(1)“一体化”教学把实习训练课题与理论授课课题相对应,时间安排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也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认识,加深理解。

(2)“一体化”教学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时间,教师增进了对学生知识需求的了解,能切合实际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一体化”教学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师作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已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一旦实践,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操作试验中,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他们就会自觉地思考和提问,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因而,“一体化”教学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借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后,已明显示出“粉笔+书本”的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我们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具有以下优越性:

(1) 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电教媒体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也可以杜绝技工学校学生厌学的状态。例如在分析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逐步展现随着温度的变化,工作点逐步上移的过程,活动的图像形象地取代了书本上的静止图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激发学生去思考。

(2)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板书、绘图等,教学效率低。而采用电教媒体教学,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预先将大量的教学信息设置在投影片或计算机内,并且可以反复取出,不断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注意时间也将大延长,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们系有一位老教师,他讲电视机稳压电源电路时,他要提前二天的时间来在大白纸上用彩色笔画电路图,十分辛苦,并且讲课的效果不是很好,同样的课题,把这些学生放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他们很快就会学会。

3.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电子技术理论性强,若老师只顾“讲”,学生只顾“听”,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老师要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习题做到少而精,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多练。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老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关训练。通过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例如,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带一些元件,让学生观察识别。可把准备的放大电路或稳压电路的电路板发给学生,分组寻找元件,熟悉元件的外形和型号。老师则引导他们如何识别、如何用万用表去检测元件的好坏。又如,在上整流滤波电路元件对滤波效果的影响时,理论上较为抽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做实验,更换不同的元件或元件参数,通过示波器来观察波形的变化,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观点狭隘的考试只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这样的考试结果只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而对这种现状,我们学校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学生去钻研课程的重点,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应当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而并不十分重视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应该承认,教学质量是教出来的,学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我认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的考查;二是考核形成的多样化。全面的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考查,实践能力的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口头提问,书面作业,课堂练习,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只有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学习成绩。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我们技工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一边是教师想教好学生,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以后更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知识做好准备;一边是我们学生厌学的状态,上这类的课一大部分学生在睡觉,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才有助于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 谈振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大学教学 2003. 2

[3] 赟郭.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1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木头人》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父母必看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