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共9篇)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1
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广州市
番禺区
陈子峰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摄影比其他学科更重要,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关键词]摄影教学、教与学、实训、技术与艺术、创意培养
导言
本文所指摄影基础课程,是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技能强化”。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达到专业摄影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一、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只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对学生说:“要想摄影学得好,那你就把这门课程当作是一门‘玩意’,只要你觉得好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艺术的起源就是‘玩意’”。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
1、学生青春爱美的天性和风光如画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让他们拍一些人像、风光的照片,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让那些“零” 摄影知识的学生为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2、除了数码相机外,学院装还备了一批35㎜机械单反机及各种焦距的镜头,还有一架4×5英寸单轨座机,让学生用这些相机装上黑白胶卷(片)拍摄,从中认识到专业“摄影”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3、让学生体验暗房技术的神妙,他们会从亲手冲洗自己拍摄的胶卷、印放照片中获得乐趣。
4、教师要对学生多指导、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树立信心,成为摄影学习、创作不竭的动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参观各种摄影作品展览。
5、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熏陶。熏陶是来经典名作,解读就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向学生讲述这些优秀作品创作时的故事,使学生开阔视野。首先,让学生以各自的感受去阅读,对他们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及尊重;然后,才以“公式化”的分析去讲解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组合、技法的运用;最后,再陈述教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二、“教”与“学”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具有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的激情,并且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摄影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强有力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备课、过硬的实操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答案,而且在解释答案时必须有技术上的依据,例如:镜头上的光圈数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景深大小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有关系?等等。绝不能用模棱两可或想当然的答案去搪塞学生,更不能以“你们不是研究相机制造的”来敷衍学生。否则,学生会打骨子里看不起教师,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摄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器材、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组成。而且,内容几乎都是以器材为主,往往超过篇幅的一半。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过时,而新的知识却层出不穷,但教材却是多年不变。因此,教师要随时对教案进行修正,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删除陈旧的东西,订正修改讹误之处。
影像数字化正逐步成为主流,授课时渗入数字化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的知识,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摄影技术学习得更为扎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能动过程,是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智慧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摄影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摄影教育并不是孤立独行的,一定要与美术、艺术类学科及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
拍摄和照片的制过程作应当占较多的课时,暗房、色彩、灯光的技术必须掌握。每个班的计划授课时数为54节,而实训课时数就占了当中的34节。因为是摄影基础教学,所以特别注重黑白暗房操作技术,占了整个课程的60%。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步骤。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的表达效果远胜于干巴巴地讲原理。与影视动漫专业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动画课件。借助计算机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逼真地了解摄影各个环节的每一具体过程的细节。
以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卷片上弦→按下快门→光圈收缩→反光镜上翻→快门开启→光路产生变化→快门关闭→曝光后光圈回复→反光镜下落。把整个过程形象、生动、逼真、完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更透彻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
4、以实验室的方式进实践训练
整个实训过程都要按照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标准来进行。每完成一个课题,每人都要撰写一份《实训报告》,列明该课题在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到:
在拍摄阶段所使用的器材:相机、镜头、测光表、感光胶片的种类、影室灯的型号及光的输出量、反光板的位置等,并且要绘画摄影布光图。
在底片冲洗阶段,具体到感光胶片的冲洗方式,显影的配方、温度、时间等。照片印放阶段,所使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黑白放大相纸种类、曝光量、显影的配方、药液温度浓度等。
最后,要求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作出自我总结,发现当中的问题(技术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要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指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公示全班作品,让学生都来充当“评委” 相互评品,把自己对每一张照片的看法、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都打印在稿纸上,不署名,上交教师。教师用2至3节课的时间,结合《实训报告》讲评作品,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强调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实训课程是体现摄影教育专业特点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都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其教学方式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摄影实验室包括摄影室、暗房和计算机操作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施。学生对感光化学、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严按照标准的规程进行,拍摄时的测光和调焦、药液的配制、冲洗(包括相纸)时药液的浓度、温度和冲洗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允许那些“土”操作方法出现在实验室。
具体运用教学手段:
1、让学生正确理解调焦与曝光,如何做到调焦准确和曝光正确。(1)以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以点着火来解释镜头的调焦原理。
(2)打比喻:光圈大小=水管直径的大小、快门速度=放水时间、底片=水盆。推导出公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曝光量 VS 水管直径×放水时间=水出量
结果:底片曝光正确=水盆恰当地装满水;底片曝光不足=水盆没有装满水;底片曝光过度=水盆的水溢出并淹了水盆。
2、引导学生以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感光材料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化学:红纸在长期的光照下会褪色,只不过比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性低而已。中和反应:显影剂属于碱性,定影剂属于酸性。
化学材料的两重性:定影液既作为银盐的溶剂来使用,又起中和反应的作用。
3、必要时,适当做一些破坏性试验,如:拍摄时调焦不准确、曝光不正确;冲洗的温度和时间的配合不当;先定影后显影;超大倍率裁放照片等等。
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摄影。摄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严密的科学性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绝不能存有“将错就错”、“歪打正着”的念头,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也是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
不要过分地依赖后期的制作技术,制作只是拍摄的完善和补充(特技除外)。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好,才能获得一张完美的作品。否则,最终都是有瑕疵。
四、发挥学生的创意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去用心思考,按课题去完成作业,这就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等同于在社会工作中按合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要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并重。“创意培养”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讲授“图形创意”、“创意摄影”等知识的过程中,创意基础和创意理论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连接,相互融合,配合“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环境透视”等课程,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举例,多示范,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观察、勤比较、勤学习的习惯,上课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技能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以直觉联系想象。高尔基说:“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创作思维往往是以艺术的直觉为先导,为引爆点,才能构思出美的艺术作品。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实训是培养学生把摄影技术与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融为一体的重要环节,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与其他学科结合完成作业(即作品)。作品要表达出对美学、人文、历史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去做一次作业,而是去学习如何构思、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去完成一项创作。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即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以经典名作来体会照片制作的标准,让学生从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的相纸上的银颗粒上的黑、白、灰中感受色彩、光影的变化,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再与相类似的素描作品作对比,看两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挥“废照片”的余功,在上面进行“二次创作”:画面的重新裁剪、摄影角度的重新假设等等。
“利用技术的极点,发挥创意到极致”。利用每个技术方面的临界点做文章,如:不同速度的同步闪光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范围的两个极端;胶片的倒易率特性等等去进行创作。
面对数字化摄影汹涌的大潮,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当教导学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人的艺术思维绝不是象电脑、数字化技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思维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思维是向着自然、初始回归,是把任何时代都看作是同一时代。正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尤素福·卡什的《怒吼的雄狮》、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不朽的名作,并不因年代的久远而黯然失色。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是可以模拟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替代全部,正如当年的摄影术不能取代绘画、彩色摄影并没有使白黑摄影消亡一样。传统是没有疆界,没有尽头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摄影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物理学、化学技术为基础,从按下快门、经冲洗、印放(或计算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后制作出照片。这一过程绝不是按下快门或印出照片就结束了,无论是传统暗房工艺,还是Photoshop技术,都是作为后期制作补充的手段。而学生对于来说,现阶段摄影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其中的一门课程而已。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摄影名家,一切都从现在的摄影基础学习开始。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去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陈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
[2] 刘兵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3] 胡钢锋 《关于摄影教学管理的思考》
[4] 《中国摄影家》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3年9月2007第二期5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2
1 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课程内容的抽象和繁杂的特点。进行项目化教学必须从工程实际要求、实现专业能力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保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以“必须”“够用”为度, 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固有体系, 强调与专业结合必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实用, 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适用性、针对性, 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为一体, 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符合客观规律及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 体现专业基础课程要与专业结合特点, 更好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理念。
防止片面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只是按课时的多少来取舍。
2 项目设定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要来源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工作领域, 要求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科学性, 结合专业特点、职业能力需要。学生在 (工作任务) 项目的驱动下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操作技能、学会了理论知识, 达到了项目化教学要求。
(1) 典型性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中通用的技术、技能为依据, 包含了所要学习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学生感兴趣、生产中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
(2) 实用性是结合学生的基础, 从专业实际应用出发适当选择知识容量, 突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 能够反映出本项目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3) 可行性是在实训条件满足情况下, 学生、老师共同参与下, 按项目化教学要求能完成。同时, 学会新的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科学性是学生能够在完成本项目的基础上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机的对接和递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有利学生的后续发展。
避免出现设定项目时求大、求全, 出现了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出来的项目。如《机械基础》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这个项目被广泛运用。看是一个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包含了许多知识点的整体项目, 又可以分成若干子项目, 带传动设计、减速器设计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的能完成这样设计任务么?具有了完成这个项目的能力?即使完成了任务要求, 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么?不同专业的对同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与各专业特点来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用同一项目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如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强调对齿轮传动特点、结构及运行保养与调试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中设定项目为齿轮减速器结构分析更合适。如果用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显得太大、太全面了学生完成的难度加大, 不能独立完成, 没有了成就感, 影响学习积极性。
3 实训设施的问题
模拟真实情景组织项目化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观认识, 引起继续思考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模拟真实情景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过程模仿实情策化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真实演练、实际操作。实现以行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实际生产任务,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设施, 就不能实现真实演练、实际操作目的。项目化教学效果是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出现“纸上谈兵”现象。
4 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
4.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虽然项目化教学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 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全程参与、进行指导。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策化与组织、教学过程考核、成果考核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具体落实。这一切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工作教师没有高度责任心, 很难落到实处, 项目化教学效果体现不出来。
4.2 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设定、教学过程组织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熟悉相关专业知识, 教学过程中多向专业教师请教学习。专业基础教师工作任务根据专业间关联性来安排固定教师完成, 避免出现今年这个专业这个老师上课, 下一年又安排另外一个老师来上课的现象, 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专业课程结合。
4.3 教师要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
实施项目化教学由原来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老师相配合模式, 是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适应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势在必行。这方面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努力开展这项工作, 但是, 企业的支持程度不够, 下厂实习的教师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学习与锻炼机会。
5 教学考核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考核体系的运用, 建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 突出阶段考核、目标考核、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及时交流总结、认真分析随时出现的问题, 以阶段性的成绩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避免出现只重视结果考核形式。
6 班级人数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弱, 嫌脏怕累、实践操作能力弱是普遍现;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好, 自我意识强、主动配合能力弱。这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项目化教学班级人数少于30人为好, 保证任课教师有精力管理好班级每个同学的教学活动, 保证项目化教学真实想法的贯彻与实施, 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面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总结,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摘要: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进行了“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教学”改革,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专业基础课程“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便于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 更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荣《.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浅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专业课 机械 教学
如何真正上好《机械基础》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起始课、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首因效应,能很好的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所以上好起始课,在起始课中充分调起学习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感受机械的魅力,会对以后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绪论课安排了充足的学时,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实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发展过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并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机械基础是学什么的; 2、学机械基础有什么用; 3、怎样学机械基础,让学生产生学好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凡事易凭兴趣,充分利用好起始课,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1、以丰富的实际素材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课程的魅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机械基础教学课堂将变成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那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机械基础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现实中的实际例子,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常用该机构的模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这种方式能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例如:我们在讲解运动副这个概念时,先给学生们演示轴承与轴颈间的连接,轮齿与轮齿间的连接和滑块与导轨之间的联接,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连接的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运动副的概念,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
总之,利用大量现实实例,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让学生对本概念有了个足够的认识很好的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由于事物不容易表现、有些现实中的实例也无法把其实际带入课堂,学生缺乏相应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现在社会三维制图软件的逐步普及及应用,把大型机械带入课堂成为可能,采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UG等)可以很方便的制作立体零件模型、零件间配合的动画、零件装配等,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多媒体运用教学,多方面全角度的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达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机械基础液压部分,让学生识读液压传动图时,学生对各种阀体的样子、以及系统中各中阀处于不同状态时的液体流动方向,流动路线以及执行元件将产生的动作,往往难于搞清,此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阀体的形状,并通过动态形式反映阀的状态转换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液体流动路线变化以及执行元件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则学生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以灵活的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机械基础书本作业的知识点理论占绝大多数,容易形成抄书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在布置正常的书本作业的前提下,布置一些实际的作业,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当讲到四杆机构时,我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四杆机构的实际例子,并在可能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分析。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一种作业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很愿意去接触现实中的机械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一些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现实例子,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先实际接触,再概念解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又让学生对本概念有了个足够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概念。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是《机械基础》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3、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包括计算电动机所需的功率,选择电动机,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2、V带的传动设计(确定V带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3、齿轮传动的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4、轴(低速轴)的设计(初估轴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
(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最好用AutoCAD绘制)
①大齿轮的零件图
②低速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用AutoCAD绘制)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①尺寸的标注;②公差;③精度;④技术要求装配图包括:①尺寸标注 ②技术特性 ③零件编号
④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好用word编制打印)(1)目录(标题、页次);(2)设计题目: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传动装置简图;
(3)设计计算:①要有详细的设计步骤,最后应有简短的结论 ②对所引用的计算公式和数据要标有来源-即参考书的编号和页次 ③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内容,应附必要的插图 ;
(4)对设计后的评价(简要说明课程设计的体会,本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5)参考文献资料(资料的编号、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三、学时分配
1、准备阶段(.10天)
(1)设计前详细研究和分析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明确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根据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确定一个较全面合理的设计方案。
(2)复习有关课程,参考有关资料,对所设计项目进行方案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2、设计计算阶段(10天)
3、绘图阶段(20天)
4、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10天)
5、答辩或考察阶段(1天)
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所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2)周开勤主编,机械零件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邱宣怀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濮良贵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宗泽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龚溎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徐
灏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几点说明
1、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
2、完成任务:设计计算说明书、大皮带轮零件图、大齿轮的零件图、低速轴的零件图和减速器的装配图各一份。
3、考核方式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成绩单独记分。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应以设计说明书、图样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根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按四级记分制(优、良、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2)课程设计成绩计算方法:计算说明书占40%、零件图和装配图占40%、答辩占20%;(3)要求学生在答辩前应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叠好图样,装订好说明书;(4)通过答辩能进一步的把问题弄懂、弄透的目的,是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4、考核内容:
(1)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和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力;
(2)根据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条件,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零件的尺寸的确定,及在综合考虑结构和工艺要求,确定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
(3)正确选择设计零部件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4)正确掌握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要求;
(5)正确掌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
(6)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及计算机绘图零部件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步骤(1)设计准备
了解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设计内容和步骤;通过查阅有关设计资料,参观实物或模型等,了解设计对象的性能、结构及工艺性;准备好设计需要资料、绘图工具;拟定设计计划等。(2)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和传动件等的设计
拟定和确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传动比分配;计算各轴上的转速、功率和转矩;设计传动件;初算轴径;初选联轴器和滚动轴承。(3)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绘制减速器装配草图;进行轴的结构设计和轴系部件设计;校核轴和键联接的强度以及滚动轴承的寿命;设计箱体和附件的结构。
认真设计草图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关键。草图也应该按正式图的比例画,而且作图的顺序要得当。画草图时应着重注意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些细部结构可先以简化画法画出。设计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及时修正,边绘图、边计算、边修改以免造成大的返工。(4)完成减速器装配工作图
加深减速器装配图;标注主要尺寸、配合、零件序号;编写标题栏、零件明细表及技术要求等。(5)绘制零件工作图
绘制零件的必要视图;标注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编写技术要求和标题栏等(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写明整个设计的主要计算和一些技术说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第一周 设计准备、总体设计计算、传动零件计算、装配草图设计 第二周 装配图设计
第三周 画装配图及零件图
《税收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5
王晓晓
一、整体思路
在《税收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提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思想。它指导着我的教学实践,实践反过来又验证这一教学思想的正确性。
二、主要特色
1、倡导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是离不开学生参与的,虽然专业课的讲解很大程度上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但如果能够适时的转换角色,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是能收到很好效果的。
第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教学,将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教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讨论和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在课堂教学上提倡学生自己踊跃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作为教师并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发散思维。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和增强学生信心,同时也轻松掌握了知识。
第三,采用“开拓性提问法”。把每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学习新知识,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所要学习的范围内,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动动脑筋,努力思考。这样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时学生齐回答,有时找个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和学生在交流。另外在每节课讲完后,我都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每一章讲完总结本章的内容。通过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很难忘记,这样做遵循了遗忘的规律。
第四,重视“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道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对老师的印象。优秀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上要有创新外,在师德师风上优良品质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更加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上,如我注重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等等。
2、注重实务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我本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注重实务操作,培养动手能力。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和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我讲解理论的时候,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经济业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应用,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三、教改心得
税收基础课程的教改心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且还是一桶流动的水;二是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
效果更好;三是实务操作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四是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学生的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让学生满意。
电路分析基础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篇6
教材 《电路分析》胡翔骏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熟悉电路与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源,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线性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支路电流法。第二章 线性电阻电路
熟悉等效的概念,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掌握结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第四章 网络定理
掌握线性电路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第五章 多端元件和双口网络
掌握理想变压器VCR及阻抗变换性质。了解双口网络。
第七章 动态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熟悉电容与电感元件,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电容与电感的储能。开关电路初始条件的求解。第八章 一阶电路分析
了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熟悉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时间常数的求解。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第十章正弦稳态分析
熟悉正弦时间函数的相量表示,有效值相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二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阻抗与导纳。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了解用叠加定理计算非正弦稳态电路的电压电流。第十一章正弦稳态的功率
了解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共轭匹配)定理及非正弦稳态电路平均功率的叠加。了解功率因素及功率因数补偿问题。第十二章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
熟悉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特征阻抗,带通滤波特性。第十三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熟悉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同名端,耦合系数,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
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析 篇7
1 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及改革构思
1.1 现有课程的弊端
现在的课程体系, 是从学科派生出来。在我国, 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是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 从而不能从职业本质出发,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 我国的课程体系改革本身也存在严重弊端, 一直是知识添加型, 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造老课的做法, 使课程内容越改越多, 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看,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知识体系, 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 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 使高职课程失去特色。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 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70%以上, 而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毕业前用两个星期做模拟实习。最后给出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基本上是在做表面文章, 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做上一遍, 而更多的学生就直接将他人做好的作业抄一遍就算了事, 这能提高动手能力吗?再说到单位实习, 目前各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 将学生向社会上一推了事, 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习单位意见, 但水分不少, 单位出具假证明、假意见现象严重。通过这种实践,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提高吗?
1.2 改革构思
1.2.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普通高等教育会计学教学中, 主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 重在知识和理论, 枯燥抽象, 与实践相脱节, 学生学完以后, 无法掌握会计的实际运作方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动手能力差。而高职教育的重点恰恰是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运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 推行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 以模拟企业为依托, 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教学实践为纽带, 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 教、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在简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 可以一套模拟账务资料为例, 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 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循环步骤, 讲述会计期初的各种初始设置工作、日常经济业务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期末会计资料加工及前后会计期间的衔接方法, 将各类具体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步骤中, 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应在何时、做何事及如何操作的账务处理能力, 实现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1.2.2创新教学方式
(1) 以事例引出概念。
例如, 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 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 指导学生完成建账过程。一个企业要开展会计工作, 首先必须建账,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初设置, 其主要内容是设置企业所需的各类账簿并将相关初始资料登记到账簿中, 为日常处理作好必要的准备, 在此我们就引出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 以及“划分会计科目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建账”等相关理论, 在此基础上介绍建账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进行期初设置。完成期初设置后, 即可对日常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2) 以日常处理引出核算方法。
当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时, 首先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 在此引出关于会计凭证的相关理论知识, 讲授各类经济业务发生时应取得或填制何种原始凭证, 以及如何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处理相关的会计凭证。然后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接着介绍各类账页格式的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 以及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程序, 并由此引出账务处理程序的相关理论知识, 如:“日常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日常业务处理——账簿登记”, 以及各类账务处理程序下总账的登记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按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来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3) 以期末处理引出会计循环。
在会计期末, 必须在日常处理的基础上对会计资料进一步加工, 并在对账无误的基础上进行结账, 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报送各利益关系人所需的会计信息。首先介绍期末账务处理的内容和程序, 包括账项调整、成本计算与结转、结转损益确认本期财务成果等;然后介绍期末对账的内容和方法, 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从而引出财产清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最后介绍各类账簿期末结账的内容和方法, 实现上下会计期间的衔接。同时,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以及前期处理结果作出期末处理, 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账务处理。“期末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等各项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在一个会计循环各步骤中的综合运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经过改革, 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重心已从由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 转变为以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为中心, 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2 采用“学训结合”的教学方式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提出了“学训结合, 相互促动”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 在学习完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 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一套模拟账务资料, 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 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循环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设置账簿、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账务处理、对账、结账, 直至编制出会计报表为止的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 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实训过程, 让学生边学边做、学以致用, 边做边学、融会贯通, 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以实际工作步骤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 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 始终围绕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及内容, 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 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 融入实际工作需求中, 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 同时又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2 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企业资料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案例为基础, 精心组织挑选的, 要求学生完成从建账、日常凭证账簿处理到期末处理、报送会计信息, 并顺利过渡到下一会计期间为止的各项工作, 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完全相同, 因此通过该任务的完成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真实地反映了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2.3 课程实践的仿真性
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仿真性, 力求实现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包括:
(1) 创建真实的工作情境, 课程实践所处的会计实训室按企业会计部门形式布置, 把课堂变成虚拟企业会计部门的办公场所, 在课程实践中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资料, 能够从市场购买的如各类账簿报表等直接购入, 对无法购买的如销售发票、支票等按实物形式自行印制模拟单证。从而给学生建立起仿真的工作场景, 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工作情境。
(2) 突出课程内容实践性, 按企业真实的运作模式组织会计核算流程, 课堂所采用的与企业实际运用的会计方法、技能保持一致。例如对原材料出库业务, 在传统教学中, 会直接根据领料单或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相关账簿, 从理论角度来讲是完善的, 但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吻合。我们在教学中则会分析此类业务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采用根据领料单直接登记明细分类账, 月末对领料单分类汇总后编制材料发出汇总表, 据以编制记账凭证, 并据以登记除原材料以外的其他明细账及总分类账的处理流程, 这一处理方式与企业实际做法是一致的。
(3) 按实际会计工作方式展开课程实践, 还会计工作真实原貌。传统的会计教学中, 一般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提出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并在期末对会计数据的加工阶段详细地描述处理业务内容, 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误导, 因为实际工作中, 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以原始凭证来表达的, 而在会计期末对会计数据的再加工, 则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 在课程实践中, 我们对这两个环节都按实际工作情况加以调整, 日常处理阶段以原始凭证方式向学生提供业务资料, 学生通过原始凭证来解读业务内容并进行必要的后继处理。在期末处理阶段, 要求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前期实践结果, 自主分析判断处理。
2.4 教、学、做、练相结合
前已述及, 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 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会计工作, 针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引入相关知识,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 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 为了操作而学习知识, 从而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
2.5 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和行业动态
在教学中密切关注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动态, 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并与河南省财政局会计处、开封市国税局、地税局、外汇管理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积极的联系, 河南地区各单位会计核算将相关要求的变化, 实时体现在课程教学中, 以保证教学内容实时反映实际工作的变化。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一方面克服了会计教学抽象、枯燥的缺陷, 将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 学生在课程中训练的就是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能力, 符合职业教育注重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达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3 结 语
综上所述, 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要, 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边做边学, 手、眼、脑并用, 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 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达到看不出某节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在向这个方向推进。
摘要: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与此相应的, 高职会计学课程应调整教学重点, 重构课程体系;采用“学训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会计凭证
参考文献
[1]肖俊.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 2008 (9) :201-203.
[2]毕金星.《会计学原理》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经济师, 2004 (12) :96-98.
[3]张艳萍.会计学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机械基础;自信心;学习兴趣;创新素质
随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因此,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必须加大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从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要使学生真正喜爱上这门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堂课,要好好重视课程的导入,可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通过参观现代化实训操作设备,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同时指出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好本专业意义重大。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1.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
机械基础教学中,有许多概念理论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在理解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
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而很多理论和发现也正是在联想和思维的推动下发生和发展的。例如,在讲解曲柄滑块机构时,只要通过变换不同固定件的自制教具,并做适当演示,学生就很容易地联想到所见汽车的翻斗起落、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压力机的锻压等,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效果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想,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网站美工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9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网站美工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编辑、网页设计等方向)(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设计构图与视觉传达的关系,掌握平面设计构图的几种常用的表现方法,理解点、线、面等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CorelDRAW绘图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从而掌握利用绘图工具设计网页的方法,成为初步掌握网站美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侧重介绍网站美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网站和网页的基本设计思想,提高和掌握对色彩基础知识(色相、明度、纯度,空间混合概念,色彩搭配,色彩的心理、网页的色彩设计、配色软件的使用等)、平面构成(平面设计构图的形式要素、关系要素,平面设计构图的基本形式、平面设计构图的形式规律,平面设计构图的几种常用的表现方法等)、版式(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网页的版式构成与设计)及创意等相关的内容。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着重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后续课程: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网页制作三剑客、网络信息采集、网络信息编辑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1、基础理论部分
※对色彩基础知识、平面构成、色彩搭配、版面设计等美术基础知识应能较熟练的掌握。
※掌握并能利用平面绘图软件辅助设计、制作网页。
2、实训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的感知能力;一般色彩搭配能力;了解平面设计构图与视觉传达的关系,熟悉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掌握平面设计构图的几种常用表现方法;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对优秀网页版式分析模仿的能力;基本掌握一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最终能设计出优秀网页。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解答与网站美工(网页)设计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与网站美工设计相关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
要求学生能够一般的了解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72学时,4学分。其中:讲授33学时,实训39学时,开设一学期。见附表:
面授(含录象)10 9 3 4 6 33
章次 内容 实训 3 10 11 4 4 7 39
第一21世纪网页设计章 的审美 第二章
平面构成
第三色彩在现实领域章 中的应用 第四网页版式设计的章 图文魅力 第五绘图工具的基本章 应用 第六章 总计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1.文字教材
CorelDRAW与网页设计
文字教材是主要教学媒体,是教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对其他教学媒体起纽带作用,具有导学功能。本课程文字教材采用理论和实训合一化设计的方式,侧重实践教学环节,每章均设计有相应的实训项目。
2.视频教材
视频教材是辅助教学媒体,主要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在面授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对文字教材的强化和补充。
3.CAI课件和网络课程
CAI课件和网络课程将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介绍本课程重点难点的同时,提供自测练习和虚拟实验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4.网上教学
通过网上教学辅导、答疑、阶段性总结和复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环节建议
1、本课程覆盖面比较广、内容较多,在有限的课时内,应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灵活使用教材,以文字主教材讲授为主,遵循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训练。
2、每章教学内容都设有实践案例的作业练习,进行测验和考核。
3本课程考核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具体见考核说明。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21世纪网页设计的审美(3学时,含录像)
教学内容:
1.什么是网页
2.网页设计与美术基础知识
2.1网页与平面构成 2.2网页与色彩
2.3网页与版面
教学要求:
掌握:物体固有色与光源色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吸引到关注色彩与网页设计。学会运用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涂色方法。
理解:美术基础知识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变化、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区别。
了解:网页制作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色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平面构成(10学时)
教学内容:
2.1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2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
2.3重复
2.4渐变
2.5发射
2.6骨骼
2.7特异
2.8对比
2.9肌理
2.10图与底
2.11基本型的各种排列
教学要求:
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较灵活的运用于网页设计。
理解:基本型在平面设计中的各种排列及其审美法则。
了解: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
第三章 色彩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8学时)
教学内容:
3.1色彩的概念
3.1.1色彩的产生
3.1.2光源
3.1.3物体固有色与光源色
3.2色彩三要素
3.2.1明度
3.2.2色相
3.2.3纯度
3.3色彩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
3.3.1色彩表示法
3.3.2色彩的混合 3.3.3色彩的对比
3.3.4色彩调和
3.3.5色彩肌理
3.3.6无彩色与有彩色的相互作用
3.3.7色彩结构
3.3.8色彩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
物体固有色与光源色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吸引到关注色彩与网页设计。学会运用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涂色方法。
色彩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较灵活的运用于网页设计。
理解:美术基础知识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变化、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区别。色彩结构诸因素。
了解:色彩三要素及色彩表示法。
第四章 网页版式设计的图文魅力(2学时)
教学内容:
4.1网页设计的独特性与必要性
4.2网页设计的审美情感
4.3网页设计的装饰语境
4.4网页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
4.5网页的版式构成与设计创意
教学要求:
掌握:网页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
理解:网页版式设计的独特性与必要性。
了解:网页的版式构成与设计创意。
第五章 绘图工具的基本应用(4学时)
教学内容:
5.1CorelDRAW的基础知识
5.2工具箱基本应用
5.3图像填充效果
5.4位图的应用与编辑
教学要求:
掌握:在CorelDRAW中编辑位图、能够将各工具结合起来绘制丰富多彩的图形。
理解:CorelDRAW工作界面的基本操作、图像类型和常用格式、各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色彩的模式与调节。
了解:CorelDRAW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色彩的模式及位图的定义和导入。
第六章 CorelDRAW与网页设计(6学时)
教学内容:
6.1按钮的制作
6.2制作Logo
6.3绘制导航条
6.4制作广告
6.5文本的处理
6.6主页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网页布局与页面元素的制作技巧。
理解:在网页设计中图片的应用、按钮和文字的作用与添加。
了解:网页中常见元素的定义、赏析及绘制。
第四部分 课程实训
本课程的实训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赏析、上机操作与训练,能依据专业的审美观来自行设计各种网页,熟练掌握其基本方法与技巧,并能最终设计出各类综合性的网页。本课程共15个实训案例,实训总计39学时。
实训案例1:
实训:对21世纪网页设计的审美转达的认识。
要求:完成文字稿2000字左右,谈对21世纪网页设计的审美转达的认识。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提高学生对网页设计的认识,加深理解网站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实训案例2:
实训:网页与平面构成、色彩、版面设计的关系。
要求:完成文字稿2000字左右,谈网页与平面构成、色彩、版面设计关系理解和认识。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加深对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重要性的理解。
实训案例3:
实训:掌握重复、渐变、发射的构成练习。
要求:分别作三个构成的练习,手绘(30CM×30CM)在白卡纸上(黑白稿)作涂色练习。教师指导3学时或以上。学生课后练习40以上学时。
实训目的:反复调整三个基本构成的骨架结构和设计效果,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手绘的感觉。
实训案例4:
实训:学会作特异、肌理、图与底、对比、韵律等平面构成的练习。
要求:任选一幅手绘在白卡纸(30CM×30CM)上(黑白稿)作设计练习。教师指导3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手绘的感觉及学习手绘的技法。
实训案例5:
实训:设计三幅平面构成设计。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上机操作。教师指导2学时,学生课后练习40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手绘的感觉和学习手绘的方法。
实训案例6:
实训: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色彩识别知识、掌握涂色方法。完成1幅在白卡纸上(30CM×30CM)的手绘作业涂色(用水粉色)练习。
要求:绘制色相卡(12——24种色相pccs色相环),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色彩识别知识、掌握涂色方法。
实训案例7:
实训:通过学习,学会色彩调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调色方法。完成1幅在白卡纸上(30CM×30CM)的手绘作业涂色(用水粉色)练习。
要求:绘制明度渐变卡,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色彩调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调色方法。
实训案例8:
实训:通过学习,学会色彩搭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色彩调配方法。完成1幅在白卡纸上(30CM×30CM)的手绘作业涂色(用水粉色)练习。
要求:绘制纯度渐变卡,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色彩调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色彩调配方法。
实训案例9:
实训:手绘,完成8幅(30cm×30cm)的作业练习。有条件的地方可上机操作,完成8幅(16cm×16cm)的作业练习。(可选择完成)
要求:
(1)作标准色相环pccs色相环。
(2)色彩混合作间色、复色的调色混合练习
(3)原色对比
(4)间色对比
(5)冷暖色相对比
(6)明度对比
(7)纯度对比
(8)色彩单项调和
(9)色彩双项调和
(10)多色调和
(11)改变面积分割形状形成调和
(12)色彩与四季的联想——春、夏、秋、冬(形象任意设计)。教师指导6学时,学生课后40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运用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掌握涂色以及色彩调配方法,作平面色彩构成练习。
实训案例10:
实训:网页版式设计训练7学时。
要求:进行网页版式设计与创意练习,设计2—4个网页,教师指导7学时,学生课后要进行26学时以上的手工(手绘或粘贴)操作。
实训目的:通过对优秀网页设计的赏析,学生可以先借鉴后创新。
实训案例11:
实训:工具箱的基本应用。
要求:使用CorelDRAW提供的最基本工具绘制几何图像,选择运用了各种工具绘制几何对象的案例进行讲解,教师指导2学时。学生课后上机操作练习4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提高学生手绘各种图形的能力,创建栩栩如生的几何图形,并通过若干图形的组合,构造复杂的图形。根据学生的具体能力和要求,通过各种技巧为手绘出的对象进行适当的特殊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实训案例12:
实训:对象的编辑操作。
要求:在创建了基本的对象轮廓后,使用各高级工具和命令调整对象的形状,最终获得满意的效果,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要参考相关实例进行上机操作练习10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在本案例中,介绍了一些对象编辑技术,包括使用工具调整对象形状、曲线编辑、节点编辑等一些使用基本形状工具达不到的效果。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展现出所要表达的效果。
实训案例13:
实训:图像的填充效果。
要求:运用填充工具及相关技巧绘制出绚丽多彩的图画,教师指导2学时,学生课后要参考相关实例进行上机操作练习8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本案例的学习,熟练掌握图案填充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绘制出彩色的图画,通过相关工具和技巧的混合运用,绘制出各种图案效果,使作品不仅局限于对象的简单叠加,而且具有五彩缤纷的渲染效果。
实训案例14:
实训:位图的应用与编辑。
要求:使用滤镜对现成的图像进行处理,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搜集位图素材并参考相关实例进行上机操作练习6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在本案例中,介绍了一些使用滤镜制作的图像效果,通过本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不通过Photoshop,就可以直接在CorelDRAW中处理现成的素材。
实训案例15:
实训:CorelDRAW与网页设计
要求:综合运用CorelDRAW工具创建网页。教师指导4学时,学生课后搜集优秀网页做参照,自主选择页面主题制作网页。上机操作练习32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本案例的学习,熟练掌握设计网页版面与制作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美术思想来设计制作具有观赏性的网页页面。
实训考核要求
钟彩红 2012年09月24日 文章浏览次数:4
资源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关于实训考核的建议
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训完成情况,形成性考核由各教学点组织教师评定成绩,由省(市、自治区)级电大认定。实训成绩考核成绩的60%,中央电大将对课程教学和实训等情况进行抽查。
实训是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严格按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实训任务。根据开放教育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实训教学环节,建议采用以下考核办法:
1.一般要求学生集中在各教学点指定的画室和多媒体实验机房,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课程进程及时完成各个实训项目,所有实训结果都必须保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训的情况及时给出实训成绩。
2.部分学生自己具备实训条件,又由于客观原因无法保证按时参加集中实训,可自行按教学进程完成各实训任务,但必须参加阶段性实训考核,并以7次阶段性实训考核的成绩评定实训成绩。
阶段性实训考核的操作方法:一个学期安排7次实训考核,考察学生独立完成实训的情况,并要求在3小时内独立完成。每次考核后评定一个阶段的实训成绩,最终通过7次考核确定实训的总成绩。
3.各教学点必须将每个学生完成阶段性实训考核的结果保存一年,以备抽查。
表1 阶段性实训考核的内容(必做)
序 号
考核内容
实训2网页与平面构成、色彩、版面设计的关系(10分)
实训3掌握重复、渐变、发射的构成练习(选2种或2种以上形式进行综合练习)
(10分)
实训5设计三幅平面构成设计(选2种或2种以上形式进行综合练习)(15分)
实训6绘制色相卡(10分)
实训8绘制纯度渐变卡(10分)
实训9上机完成8幅作业练习(15分)
实训14 运用CorelDRAW工具绘制网页(30分)
阶段实训考核及要求
实训案例2:(必做)
实训:网页与平面构成、色彩、版面设计的关系。
要求:完成文字稿2000字左右,谈网页与平面构成、色彩、版面设计关系理解和认识。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加深对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重要性的理解。
实训案例3:(必做)
实训:掌握重复、渐变、发射的构成练习。
要求:分别作三个构成的练习,手绘(30CM×30CM)在白卡纸上(黑白稿)作涂色练习。教师指导3学时或以上。学生课后练习40以上学时。
实训目的:反复调整三个基本构成的骨架结构和设计效果,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手绘的感觉。
实训案例5:(必做)
实训:设计三幅平面构成设计。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上机操作。教师指导3学时,学生课后练习40学时以上。
实训目的: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手绘的感觉和学习手绘的方法。
实训案例6:(必做)
实训:通过学习,学会色彩调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调色方法。完成1幅在白卡纸上(30CM×30CM)的手绘作业涂色(用水粉色)练习。
要求:绘制明度渐变卡,教师指导1学时,学生课后8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色彩调配知识、掌握涂色以及调色方法。
实训案例8:(必做)
实训:手绘,完成8幅(30cm×30cm)的作业练习。有条件的地方可上机操作,完成8幅(16cm×16cm)的作业练习。(可选择完成)
要求:
(1)作标准色相环pccs色相环。
(2)色彩混合作间色、复色的调色混合练习
(3)原色对比
(4)间色对比
(5)冷暖色相对比
(6)明度对比
(7)纯度对比
(8)色彩单项调和
(9)色彩双项调和
(10)多色调和
(11)改变面积分割形状形成调和
(12)色彩与四季的联想——春、夏、秋、冬(形象任意设计)。教师指导6学时,学生课后40学时或以上。
实训目的:学会运用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掌握涂色以及色彩调配方法,作平面色彩构成练习。
实训案例9:(必做)
实训:网页版式设计训练。
要求:进行网页版式设计与创意练习,设计2—4个网页,教师指导7学时,学生课后要进行26学时以上的手工(手绘或粘贴)操作。
实训目的:通过对优秀网页设计的赏析,学生可以先借鉴后创新。
实训案例14:(必做)
实训:CorelDRAW与网页设计
要求:综合运用CorelDRAW工具创建网页。教师指导5学时,学生课后搜集优秀网页做参照,自主选择页面主题制作网页。上机操作练习32学时以上。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摄影基础》课程实训课程总结10-24
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08-26
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07-18
摄影基础教学教案09-07
摄影摄像基础教学大纲05-23
《摄影器材常识》课程教学大纲05-14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10-31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