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2024-05-19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共10篇)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1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我校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的特点, 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来都是“车之双轮, 鸟之双翼”, 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途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研室承担了全校13个电类专业五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路析分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 所以, 加强实践环节, 进行严格的工程训练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多年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着一定不足, 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其次是实验设备不足, 这些都制约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

1. 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实验中引入仿真实验, 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

上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学时少, 实验资源有限,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用EWB仿真软件开发出了三十多个仿真实验, 既有验证性试验, 又包括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弥补了硬件实验的不足,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2. 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加强各门课程的紧密联系。

把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目前“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主要是应用MATLAB研究信号的分解、合成及研究信号频谱特性。我认为仅仅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不够的, 这样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的概念, 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特性。我们应改革实验方针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例如可充分利用学生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所学知识, 在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行用硬件设计并实现信号处理系统, 用软件配合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给出的是学生在“采样定理”实验中用硬件电路及软件仿真得到的实验结果。图1为用硬件电路对正弦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信号波形与原波形的比较。图2为利用软件仿真对抽样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结果。

3. 改革实验时间安排,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课, 一般是由教师统一安排并以班级为单位, 实验时间规定为两课时。这种实验时间的安排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法和方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需要在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来验证自己的设计, 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我们采用两步走的思路, 验证试验在实验课内完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内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课下进行,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是实验室预约的方式自行选择实验时间来做实验, 疑难问题可向老师请教。通过实行开放式教学后, 无论从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次数上都具有弹性, 学生可在开放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上的一点体会。我们的教学改革与重点院校和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一定差距。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 需要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 2008, 15.

[2]俞承芳, 龚昌国.理科电子信息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3) .

[3]周丽芹, 葛安亮.工科电技术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 35.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2

【摘要】英语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双语教学是提高学员专业英语能力的有效 手段。本文分析了我校当前双语教学的现状,指明了进行双语教学的意义,讨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现状分析;意义;改革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英文教材英语教授、英文教材双语讲授和英文教材汉语讲授等形式。当前,英语在我军装备训练、教育教学、装备保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开展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是培养新型军械士官人才的发展方向。

一、我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员现状。我校士官学员绝大多数来自于基层部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入学前长时间远离英语学习,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低。虽然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但主要是培养学员的英语基础读写能力,对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帮助有限,同时士官学员普遍自学能力较弱,以示波器的使用为例,很多学员在电类基础课程实验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某一型号的示波器,但在专业课程学习时换了其它型号的示波器,操作界面和英文标识发生变化,就又不会操作了。

(二)教学现状。虽然学校也提倡双语教学,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大部分教员觉得英语在部队日常生活中用处不大,特别是士官学员学习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已经比较吃力,再用双语进行教学是“吃力不讨好”;二是部分教员教学中还是为了双语而双语,针对性不强,常常是应付学校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双语教学,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自认为学员应该知道用双语传授给学员,导致实用性不高,学员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

(三)硬件条件现状。学校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硬件条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没有配套的双语教材,当前我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多为地方高职高专教材,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二是部分标注英文的仪器仪表使用说明书过于简单,使用重点不突出,导致学员不能熟练使用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三是网络利用率不高,学员上网查阅资料机会少、技巧少、耐心少,无法及时获得需要信息,导致很多学员养成“等、靠”的惰性。

二、電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一)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英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在特定学科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施双语教学,通过课堂听讲英语、阅读英语教材和其它课外教材、用英语做作业和查阅相关英语信息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学员在学科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双语教学是军事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越来越先进,设计制造装备不可避免的使用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制造材料、电子器件,很多装备面板标识、操作说明书或器件使用说明都是英文的,因此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完全发挥现代武器效能的必然要求。

(三)双语教学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强,而我军参与维和行动及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全球性通用语言,对于广大官兵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很必要的。

三、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双语教学中要考虑学员的英语接受能力。双语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以二语/英语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与以母语教授的效果是否相同。只有学员的英语达到一定的能力,双语教学中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才会互补和互相促进。教学活动中要求实施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员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员的英语实际接受能力,如果教员将课程内容设计的过难、英语表述过于复杂或生僻词过多,学员势必难于理解课堂内容,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受到负面影响,教学效果势必事倍功半。

(二)双语教学要加强教员队伍能力建设。一方面,课程授课的目标是使学员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教员授课的一切方法、手段都要围绕实现授课目标服务,而双语教学中的英语仅仅是授课的媒介,若教员没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即使英语再好也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员为了提升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应使用或参考“原汁原味”英语教材,并能在课堂授课中用英语将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进行传授,使学员能够听懂并能进行课堂交流,所以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员还须具备良好的外语综合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升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合理设计中英文比重。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中,汉语、英语在一堂课中分别设置的比重?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员的实际接受能力、具体方法手段设计适当调整这个比重。但总的思想是相对简单的内容用英语讲授,电路物理量说明、概念定义用英语讲授并用汉语解释,复杂的电路理论、逻辑推导用汉语讲授并适当用英语说明。

2、用好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的实施必然要求课程学时的增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与职业教育“精讲多练”的要求相矛盾。多媒体课件可以刺激学员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其感知的高效率增强学员的理解能力,缩短学员理解知识所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对于我校学员英语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可以通过精美生动的多媒体对学员产生视觉、听觉刺激,提升课堂授课效果。

3、大力营造双语教学氛围。授课教员要具有双语教学意识,将双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员“习惯成自然”的适应双语教学节奏。在课前、课中、课后要重视与学员的交流,充分给予学员鼓励,调动起学员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传授学员需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锻炼学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史庆,高秋香,胡品慧,张士诚.认清双重意义,积极实施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 10

1. 引言

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等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几门主要基础课, 学好这些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他后续专业课程至关重要。

学习电类基础课程, 首先需要认真、透彻地学习掌握许多定理、定律及公式等理论基础知识, 因为它们都是前辈们或经数学分析推导, 或经实验验证、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是前人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由于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深奥, 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进行验证实验, 在实验室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数据测量, 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所以都强调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内容。但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时, 往往受教学课时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做大量的实验, 脱离了实验, 光学抽象的理论知识, 味同嚼腊, 因此学生最终还是觉得学习电类基础课程难度较大。

如果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运用EDA软件将电子电路仿真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 在课堂上, 一边讲授理论知识, 一边进行虚拟仿真演示, 不仅可加深对抽象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从计算机屏幕上能直观看到虚拟仪表显示的实验数据和虚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变书本上死的、静止的概念为活的、生动的数据和波形,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 由于电子仿真软件中收集了大量的虚拟电子元器件和仪器仪表, 一般的实验室不可能有如此设备齐全的理想实验条件, 而且仿真实验操作方便、快捷, 虚拟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又不存在使用不当损坏的问题, 可长年使用;因此, 仿真软件既可在学生机房统一安装开设仿真实验, 又可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利用空闲时间自行完成仿真实验,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极大地促进。

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软件公司纷纷推出它们的电子设计自动化 (简称EDA) 软件, 其中的电子仿真软件品种繁多, 而Multisim 10正是这众多软件中的佼佼者, 不仅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分析功能强大、易学易用, 且通过近年来不断地更新和升级, 功能越来越完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在高校电类基础课程中有效运用电子仿真技术, 既是新世纪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它也代表着新时代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潮流。

当然, 仿真软件再好也不可能代替实际物体, 而且仿真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也有缺陷。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还是应购置一些实验实训设备, 结合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

2. Multisim 10简介

Multisim系列软件均属于EDA软件, 其早期版本EWB是加拿大IIT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电路仿真软件, 它用虚拟的元件搭建各种电路、用虚拟的仪表进行各种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测试, 可对模拟、数字和模拟/数字混合电路进行仿真, 克服了传统电子产品设计受实验室客观条件限制的局限性。随着技术发展, EWB进行了不断升级, 国内常见的版本有EWB4、EWB5;之后, IIT公司对EWB进行了较大变动, 软件名称也变为Multisim V6;2001年, 又升级到Multisim 2001, 允许用户自定义元器件的属性, 可把一个子电路当作一个元件使用, 且开设了专门网站, 为用户提供元器件模型的扩充和技术支持;2003年, IIT公司又对Multisim 2001进行了较大改进, 升级为Multisim 7, 增加了3D元件及安捷伦的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仿实物的虚拟仪表, 使虚拟电子工作台更接近实际的实验平台。2005年, 美国NI公司收购了IIT公司, 并先后推出了Multisim 9和Multisim 10。Multisim系列软件发展到今天, 已升级至Multisim 11版本, 更加全方位的服务用户, 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带入了崭新时代。

Multisim 10是目前网上最普遍、且在各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的版本, 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⑴它用软件的方法虚拟电子与电工的元器件、仪器和仪表, 实现了“软件即元器件、即仪器”, 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

⑵它的元器件库提供有数千种电路元器件, 同时可新建或扩充已有的元器件库, 且建库所需的元器件参数可从生产厂商的产品使用手册中查到, 因此也很方便在工程设计中使用。

⑶它的虚拟测试仪器、仪表种类齐全, 除了基本的通用仪器, 如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及直流电源外, 还有一般实验室少有或没有的仪器, 如波特图仪、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器、失真仪、频谱分析仪和网络分析仪等。

⑷它具有详细的分析功能, 可完成器件的线性和非线性分析、电路的瞬态和稳态分析、时域和频域分析、噪声和失真分析、离散傅里叶分析、零极点分析、交直流灵敏度分析等。

⑸它可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 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及微控制器和接口电路等。可对被仿真电路中的元器件设置各种故障, 如开路、短路和漏电等。在进行仿真的同时, 软件还可存储测试点的所有数据, 列出被仿真电路的所有元器件清单, 以及存储测试仪器的工作状态、显示波形和具体数据等。

⑹它与传统的电子电路设计与实验方法相比, 具有如下特点:设计与实验可同步进行, 可边设计边实验, 修改调试方便;设计和实验用的元器件及测试仪器仪表齐全, 可完成各种类型的电路设计与实验;可方便地对电路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可直接打印输出实验数据、测试参数、曲线和电路原理图;实验不消耗实际的元器件, 所需元器件的种类和数量不受限制, 成本低, 速度快, 效率高;设计和实验成功的电路可直接在产品中使用。

Multisim 10的启动画面及工作界面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 Multisim10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3.1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举例

讲授电路分析三相电路时, 三相对称电源的波形、相序以及三相电路的功率等部分的内容都相对较重要, 教学时可借助Multisim 10中相关虚拟仪器的屏幕显示, 使内容难度大大降低,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⑴绘制如图3所示的三相电源电路, XSC1为四踪示波器。为便于观察和区分, 可将三相电源至示波器的导线设置为不同颜色。打开仿真开关, 双击示波器, 适当调整示波器按钮, 即可观察到UVW三相电源的波形及其相序。

⑵绘制如图4所示的带负载三相电路, 可以通过控制开关J1、J2、J3的断开或闭合, 实现对对称、不对称三相电路在三相四线制 (有中线) 和三相三线制 (无中线) 时的各线电压、相电压、相 (线) 电流和中线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等参量的测量。

⑶绘制如图5所示的两表法三相功率测试电路, 其中169.71Vpk表示相电压振幅为169.71V。依次点击两个功率表, 读取测出的功率。将二者相加得总功率。当然, 用同样的道理也可绘制出三表法功率测试电路。

3.2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举例

在模拟电路中, 放大电路的增益、波形失真、频率特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负反馈对其性能的影响应该说是整门课程的教学重点, 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设计如图6所示的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中。

⑴创建仿真电路。晶体管的参数选用:Q1的Bf=70;Q2的Bf=60。分别令vi=1mV和vi=10mV, 在断开J1 (无反馈) 和闭合J1 (有负反馈) 两种情况下, 观察vo的波形并记录。

⑵利用Simulate菜单Analyses功能中的AC Analysis对断开J1和闭合J1情况下电路输出vo进行频率特性分析, 在幅频特性图上找到使Avm下降为0.707Avm时分别对应的fL和fH。通过比较可看出负反馈对电路通频带的影响。

3.3 高频电路课程教学举例

学习高频电子线路时, 同步检波电路原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 因为学生需要对电路中涉及的四种信号的波形关系有比较清楚地认识;但一般实验室中根本不可能有四踪示波器, 只能用双踪示波器分两次观察, 不能很好地比较四种波形间的关系。而借助Multisim10中虚拟四踪示波器的屏幕不仅可将4种信号同时显示出来, 它们之间的相位关系也一目了然。

如图7所示为同步检波电路, 图8所示是四踪示波器的仿真显示波形, 从上到下第一个波形是A通道显示的高频载波波形;第二个是B通道显示的低频调制信号波形;第三个是C通道显示的调幅波波形;第四个是D通道显示的用同步检波器解调出的低频调制信号波形。

由于数字电路原理知识稍显简单, 学生学习难度不大, 教学也相对容易, 因此这里就不再对Multisim 10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举例。

另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Multisim 10的元件库中虽然收集了大量的常用电子元器件, 但有时仍会遇到许多传感器或新器件在元件库中找不到, 如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光敏电阻, 热敏电阻等, 怎么办呢?其实, 对于这类器件, 只要知道了它们的电特性或在电路中的作用, 完全可以灵活采用变通的办法进行替代, 这样可大大拓宽Multisim 10的应用范围。再说, 由于用软件仿真时不存在损坏和烧毁元件、仪器等问题, 因而只要设计好了电路都可以一试, 仿真成功了就可进行实际电路的组装和调试, 不成功再修改电路重新仿真。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4. 结束语

尽管仿真技术不可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切问题, 但它以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 为高校的课程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在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Multisim 10, 不仅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还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 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对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 掌握使用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技术, 将会对电子专业课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浅谈虚拟仿真技术及电子仿真软件[J].朱利洋.北京:电子制作, 2007年第10期

[2]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使用技巧[J].朱秋龙.北京:电子制作, 2008年第5期

[3]Multisim10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M].黄培根.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08月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4

【摘 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及应用,根据广西应用型专业集群转型的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阐述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群 电类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7-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软硬件结合的一个宽口径专业,同时与其他学科紧密关联。在各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宽口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涉及或从事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好的电类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具备较好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国内外、区内外不同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开设了不同的电类基础课程。为适应IT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群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目前,广西已全面启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以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作为广西独立学院转型试点专业集群,在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验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由于每个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因此开设了不同的相关电类课程。其中4个专业都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电类基础课程,而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还分别开设了数据通信基础和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电类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这两门电类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明显缺乏,特别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非常吃力。由于培养目标方案的不同和学时的限制,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可能按通信电子类专业那样再单独开设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转型作为广西独立学院转型试点专业集群,率先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门电类核心课程有机地整合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一门课程。通过改革,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成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统一和贯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群相关专业电类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既让学生掌握电类的基础知识,又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加强计算机专业群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IT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对软硬件综合能力创新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重课程间知识内容的融合与渗透,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为主线,通过有机整合以减少课程门数,达到提高课程群综合化程度的目标要求。电类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三大部分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因此,合并后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能只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门课程的简单相加,但这三门课程作为电类基础核心课程,关联度较密切,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应用与拓展,经过反复研讨,将改革的原则确定为“必需”、“够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提炼,既要让学生掌握电类的基础知识,保证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合并后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大部分的内容有效整合,其中电路分析基础的内容占30%,模拟电子技术的内容占25%,数字逻辑电路的内容占45%。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16学时并独立成课。电路分析部分主要讲解电阻、电感、电容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直流和交流电路,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典型电路的能力;模拟电子技术部分主要讲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特性、放大电路基础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使学生能对一般性的、常用的模拟电子电路进行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主要讲解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使学生熟悉数字逻辑电路基本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中规模集成电路为例,将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后,理论与实验的总学时与改革前一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加强。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转变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是教师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和演绎,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述和板书书本知识,而是要以多种教学形式和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许多概念和原理相对比较抽象、电路图和物理过程图示多的特点,授课过程中采用黑板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利用黑板比较适合进行习题讲解和完成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对于大量的电路、图形以及公式等,利用黑板板书费时费力,并且难以形象说明,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代替大量的板书,节省时间,而且表达清晰、直观生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主体采用PPT的形式,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精简和提炼,对课本的关键原理知识点配上了flash动画(如PN结的形成等),对课本的主要电路进行了Multism软件仿真(如晶体管放大电路等),并且把相关的Multism软件仿真和flash动画与PPT课件进行了有效完整的链接。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声、像等媒体有机结合,可以将电路中信号的复杂变化过程,逼真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因此,通过多种教学表现形式,有利于问题的讲解和分析,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强调基础,减少理论性。由于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概念多、单元电路多、内容涉及面广、分析方法也较为复杂,是学生开始接触电子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定性分析、强调基本概念,弱化解题技巧、减少理论性,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上。例如我们在讲授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时,重点讲授半导体器件的功能特性、应用及测试方法,没必要花太多时间讨论其内部结构以及载流子如何运动等问题。同样,在讲授门电路等数字逻辑电路时,重点讲授电路的功能真值表、时序图等,忽略芯片内部电路的分析,主要研究其输入输出特性。由于现代电子设备高度集成化,并且电子器件种类繁多、内部结构复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讲解,加强器件功能级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三)结合工程实际举例讲解。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引入课程理论在日常生活或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在讲解某个电路时,结合其实际应用背景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电路的基本模型时,引入手电筒的基本电路;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时,引入手机充电器的整流电路;用多媒体教室的功率放大器举例来导入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用电子钟举例来导入计数器的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用LCD视频信号传输中的LVDS信号来说明差分放大电路的优点等。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从而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行动。

四、层次化的实验教学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理论教学改革同步,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市场对软硬件综合能力创新人才的需要优化实验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每次实验课分必做实验和选修实验两个大模块,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增加选修实验。必做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是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选修实验一般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工程素质和探索精神,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未来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另外,对于部分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依托创新实践基地由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其完成设计性的、创新性的实验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为创新实践基地发现和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从事多项国家或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而且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过以上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统一和贯通全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电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加强,适应了IT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广西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群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喻大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

[2]梁野.中新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1)

[3]蔡惟铮,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6)

[4]熊瑛,刘松龄.民族高校《电路基本理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5]姚缨英,等.电类基础实验课程关联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C543)

【作者简介】李 和(1973— ),男,湖南浏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5

上机考试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响应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的课题,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无纸化考试以避免传统模式考试带来的诸多弊端。这种考试模式既可以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成绩,又可以节省对人力和资源的耗费,显著提高考试整体效率。

当前,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越来越多种类的考试系统被普遍开发。一般,在局域网范围内使用的考试系统可以采用.NET,VC,VB,Java等工具进行开发 , 同时C/S的数据库访问模式也被广泛采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在线考试、网络作业等计算机基础上的考试与教学得到了较大发展。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考试在使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软认证(微软公司的MCSE,MCDBA,MCSD等考试),思科认证(Cisco CareerCertification),惠普认证 (HP.UX),SUN公司的JAVA认证考试 ,以及TOFEL,GRE,等等。以上考试有些是通过局域网进行的,有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近年来,这种考试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机考改革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的理论部分, 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开来。

2.考试系统分析与构建方案

本系统采用C#.NET与SQL Server 2005联合开发 模式。 .NET的函数式编程形式与SQL便捷的存储查询方式有利于程序的编写和系统的构建。

为保证机考顺利有序进行, 必须具备一完善的适合机考的试题数据库。课程的试题数据库如何制作和完善,需要每一个课程组教师付出辛苦组建。使得考试题目可以实现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保证各个考生得到的试题均不相同,或题目选项顺序打乱,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考生作弊、试卷泄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整个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为系统各部分构架框关系图。

试题管理端负责对组卷、出题等流程,这均为考试之前教师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既可以对试题数据进行管理,如题库信息浏览、添加题库、浏览选择试题、添加试题数据、试题后台设置等,又可以进行考生数据管理(考场监控)。当然,统计评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

考生考试子系统即为上机答题环节。首先查验考生 机( 即客户机 ) 与服务器IP是否在相同的网段上 , 保证两端可以进行正常的信息交互。然后验证考生的准考证编号和登录密码。考生登录成功后选择相应科目并点击开始考试便可以答题。 开始答题后,考生可以对所有题目进行多次作答,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改动。考生可以在考试开始30分钟之后交卷,到考试规定作答时间系统也会自动交卷。完成交卷系统自动关闭,服务器可以按照考试要求判分立即显示出来或汇总到班级总成绩。

评分系统作为一项特色功能具备成绩统计、分类等功能,有利于后续开发多样化的成绩分析模块。分数的统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所谓“教学相长”。比如统计某次考试中考题类型的错误率, 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型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课时或者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在各级各类的机考系统中,题型大多是单一的客观题(单选题或多选题), 考生从选项中找出正确一项选中提交即可,考试结束后系统根据之前拟定好的正确答案即可很快统计出分数。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快速自动判分,针对我校电工电子四大课程考试还可以除选择题以外加入填空题、判断题。

3.考试系统综合评价

如下图2为我院自主开发的考试系统界面。图(a)为管理员、教师、考生共用的系统登录界面,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方可根据用户类型进入管理或者考试界面。为提高安全级别,特别加入了登录验证码防止恶意破解密码等行为。图(b)为考生考试界面,教师端设置好学生信息、考试时间等之后考生登录即可显示考试科目开始考试。

在平台建设完成后,实验中心首先试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本学期考试, 每个学生的考题均从本课程800道选择、填空题试题中随机抽取一套。另外, 我校为本课题作出较大尝试,首先对自动化专业采用课程改革后的方案考核成绩,电气专业维持传统的考核方式。

我校13级电气专业共296人,自动化专业共263人。两专业人数相近,入学成绩与前两年的课程培养方案基本一致,所以选取样本具有较高可比性。

如下表1为两专业学生本学期成绩考核项目与人数分布表格。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勤、随堂作业、期末考试。其中上课点名与课堂习题练习仅占到总成绩的30%,造成有些学生缺课现象严重,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活也较为懒散。到了期末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多数人都在突击学习, 补充因平时不重视而未学习到的知识点。个别同学甚至平时不学习,仅靠几天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考试。这样不仅与我们的培养目的相背离,而且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

高校应注重学生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鼓励他们在平时掌握扎实知识。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本学期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方式对成绩进行评价, 除了考勤和随堂作业外还加入多种上机考试。首先每阶段开放学生自主上机练习时间,在每次章节课程结束学生需要上机完成章节练习题,由于服务器搭建在校园网基础上,因此章节练习学生在宿舍或者机房即可自行完成。其次在10月底组织了一次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形式相同都是大家统一到机房进行考试。另外,各项所占比例也作出相应调整, 增加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对总成绩的影响,增加期末考试以外其他项目的考核分数比重,在不增加过多人力物力的前提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期结束后我们对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根据两专业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可见,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整体成绩明显高于电气专业学生。当然,考虑到考题难度变化为保证公平性, 对于期末考试保持两专业考生题目相同, 但为防止作弊保证自动化专业上机考试每个人的考题顺序不同。

4.结语

通过此项课程改革项目实验中心创立了电子题库, 实现了试题的数字化管理, 促进了教师整个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该系统较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使考试和判卷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这对于净化考场,杜绝作弊,改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上机考试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同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直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如今互联网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深入。

摘要:为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系统建设,针对目前高校电类考试模式单一的评价体系,基于无纸化考试系统构建了一套开放式网络考试平台。本文介绍了系统的构建过程,并通过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证明,该系统有利于发挥考试对于考生学习的激励作用,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得考试数据反馈,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6

一、对MOOC的一些实践性认识

在未参与MOOC建设之前, 笔者对MOOC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 知道MOOC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教师制作好讲课视频, 然后按周上传讲课内容, 挂在平台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但通过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的制作与建设, 笔者对MOOC有了进一步的实践性认识。

(一) MOOC必须具备的一些元素

一门MOOC课程必须具备的元素有以下这些: (1) 课件。课件是MOOC的主要元素, 是讲课视频或操作视频。一门MOOC课程的主体就是由一系列的讲课视频, 即课件组成。 (2) 证书。学习者学完一门MOOC课程后, 只要成绩达到要求, 就可以获得由中国的大学MOOC颁发的、主讲教师签名的中国的大学MOOC认证证书。 (3) 时间周期。MOOC的学习内容是以周为单位上传的。 (4) 时间段。一门MOOC课程的开设是有时间段的, 从第一周的内容上传开始至最后一周内容上传完毕后, 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完了就结束。 (5) 有讨论。在MOOC学习平台上设有专门的讨论区, 讨论区中, 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 也可以随时帮其他学习者解答, 学习者和教师团队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6) 有随堂练习、单元测验和考试。每一讲内容学完后, 都会有一些随堂练习供学习者练习;每一单元内容学完后会有单元测验供学习者测验, 以评价学得怎么样;整门课程学完后, 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些内容在最后的成绩计算中都占一定的比例。

(二) MOOC需要有一定的平台支撑

MOOC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支撑平台。目前, 中国综合性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爱课程网等。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网站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 以及“中国职教MOOC”,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运行、更新、维护和管理。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由职教建设委员会支持建设的职教MOOC都放在爱课程网的平台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于2015年11月24日至2016年2月6日在爱课程网站的中国职教MOOC频道上第一次开课, 目前第一次开课已结束, 选课人数多达7000多人。

从选课的人数和对象来看, 有在校学生、企业工作人员, 有年轻的、相对年长的, 选课的对象趋于多元化。爱课程网站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是一个很不错的MOOC平台。

(三) MOOC有一个宣传课程特色的窗口

如图1所示, 每一门MOOC都有一个介绍其特色和内容的宣传窗口, 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先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宣传窗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概述、证书要求、预备知识、授课大纲、参考资料、宣传片、开课信息、课程信息、授课教师团队以及进入学习窗口。

(四) MOOC学习窗口相当于一个超大课堂

如图2所示, 学习者一旦进入学习后, 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超大课堂的学习区, 因为有些MOOC的学习者多达几十万人。学习区中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团队和学习者群体, 授课教师团队会及时发布公告、课件、测验与作业以及讨论题, 并解答学习者提出或讨论的各种问题;学习者群体阅读和学习相关公告、课件, 进行测验和作业, 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也可解答其他学习者的提问。这些提问和解答具有非即时性的特点。学习者群体和授课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个学习共同体在相当于超大课堂的学习区中共同学习和讨论。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与实施策略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 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 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应当属讲课短视频。要使这些讲课短视频既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又让学习者感兴趣、学得有效果,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中, 我们从团队合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视频制作四个方面做了重点思考和深入的实践。

(一) 团队合作——“技术”+“沟通”

要制作一门MOOC, 除了授课教师团队外, 还需要一个能够完成视频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的技术团队。该技术团队应具备与授课教师充分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拍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之前, 授课教师先把团队对这门MOOC希望呈现的方式、需要达到的要求与技术团队做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拍摄样例之前, 授课教师先指导技术团队进行学习, 挑选一些自认为相对比较好的MOOC给技术团队观看, 让他们了解MOOC拍摄的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 由授课教师团队提出视频拍摄和呈现的方案, 技术团队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开始进行样例的拍摄。我们是以“电流及其测量”这一相对比较典型的内容为例进行拍摄的, 因为, 这一讲内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验和实践操作, 能够代表整门课程的特色。

样例的制作以及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沟通, 为后续整门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技术团队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 其策划能力以及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课程设计——“实用”+“碎片”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电类专业平台课, 既有理论知识, 又涉及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技能, 内容多而基础。因此, 整个课程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课程的认真梳理和分析, 最后, 我们采用“实用”+“碎片”的理念加以设计,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 课程结构基本完整。整门课程设计为8周内容, 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大模块, 其中, 直流电路4周, 交流电路4周。每周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安排为4—6讲, 约3—4学时。这样保证了课程结构的基本完整性。

第二, 教学内容实用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产生活, 并增加电工技术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能。如讲到交流电时, 主要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用电器, 学习时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讲到电阻器的识别时, 会增加贴片元件的识别等新的技术。

第三,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讲课视频分主讲视频和操作视频。理论知识以主讲视频为主, 适当穿插一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实践操作技能以操作视频为主, 拍摄具体的操作过程, 加一定配音。如电流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 包括1个主讲视频和4个操作视频。主讲视频以理论性知识为主, 操作视频以实践性知识为主。

第四, 视频内容长短合适。把每一周、每一讲内容做碎片化处理, 每个视频既要讲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 又要尽量控制在6—8分钟。让学习者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看完一个视频, 尽可能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 教学设计——“兴趣”+“方法”

课程设计完成之后,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每一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是每一讲内容设计之前我们授课教师需要拷问自己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始终遵循“兴趣”+“方法”的理念, 既要让学习者感兴趣, 又要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具体采用的策略如下。

第一, 巧导入, 吸眼球。在每一讲内容的导入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讲电压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时, 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从小黄在玩赛车时, 不小心把新旧电池给混淆了, 不知怎样区分这一生活情景入手, 引出电压及其测量这一内容。又如讲电阻与电阻器这一内容时, 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从电子维修人员在维修电器设备时, 需要快速识别出电阻器的标称阻值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电阻器如何快速识读这一内容。

第二, 借动画, 助理解。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 尽可能使用动画, 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安全用电这一讲内容时, 使用了模拟触电、急救的一些动画。又如讲到电流的方向时, 使用了自由电子流动形成电流的动画等。

第三, 活课件, 引注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多, 很多内容讲解时都是以PPT课件的形式呈现的。为了在讲解的过程中, 始终能抓住学习者的眼球, 吸引其注意力, 在做PPT课件时, 尽可能讲到哪儿, 课件就移到哪儿, 用课件的动感去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因此, PPT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

第四, 用实验, 解现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课, 有些内容用实验的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如讲RL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分电压之间的关系时, 采用日光灯电路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三个万用表测出总电压 (223V) 及灯管两端的分电压 (57.2V) 和整流器两端的分电压 (202V) 。从测量结果就可以明显看出, 总电压并不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因此, 可以用实验说明问题的, 尽可能采用实验来加以说明。

(四) 视频制作——“真实”+“用心”

讲课视频是MOOC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学习者是通过看授课教师的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进行学习的。为使学习者在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 既要感觉到授课教师的亲切、随和, 又要感觉到教师对其一对一的讲课。为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再结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特点, 主讲视频采用的是“画中画”的形式, 操作视频采用的是“过程”+“特写”的形式。这种视频需要录屏加拍摄同时进行, 比较费时费力, 但为了追求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感, 我们是用心做了, 总体效果还不错。

三、对MOOC建设后的进一步思考

制作一门MOOC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那么一门MOOC建设完之后, 除了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外, 还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起码还有以下三点。

(一) 让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

MOOC是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 但它不同于微课和精品课程。MOOC中的教师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相当于一个个微课, 但比微课更进一步的是, MOOC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都有微课呈现, 课程资源按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课程本身的结构形成了序列化。不像之前教师们做的微课和精品课程, 更多的是为比赛而做, 挑最容易呈现的来做, 不成系列, 因此, 微课和精品课程的使用率不高。而MOOC将课程资源形成系列后, 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源, 把静态的课程变成了动态的课程, 便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使用。

(二) 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MOOC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理解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先在MOOC中学习, 也可以在MOOC中复习巩固。另外, 有了MOOC资源后, 可以方便教师做翻转课堂。课前, 让学生看视频、做练习;课中, 可以对知识点、练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提升。

(三) 是对课程的精细化设计

做好一门MOOC的关键在于课程的重新梳理和设计、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和重新排序、每一讲内容的重新构建和呈现方式, 这实际上对于授课教师团队来说, 是对课程的一次重新梳理。因为,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把每一讲内容都会当成公开课那样来对待, 上一讲内容与下一讲内容之间的衔接, 每一讲的导入以及内容的精练性、实用性、趣味性等都是授课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 这样做出来的MOOC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来说, 更加精细, 质量会更高。授课教师是在原课程或教材的基础上, 又做了一次深层次、精细化的梳理, 对教师来说, 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四、结语

MOOC建设虽然是一个比较综合和精细化的工程, 但更重要的还是MOOC建设完之后,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把它应用好、推广好和改进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是今后我们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英文“MOOC”作为一种术语使用已经有七八年了, 但正式流行起来是2012年, 对应的中文“慕课”词语是在2013年初逐渐被人们使用和认识的。现把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篇7

设备制造与工程管理中要求技术人员“按图施工”, 绘制、辨识图形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掌握的技能。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掌握相关生产技能, 因此制图课程是一本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在制图手段更新之后, 传统的教学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不脱节, 毕业后有较高的竞争力。

1 绘图工具的选择

传统绘图使用图板、图纸、丁字尺、铅笔、圆规、直尺等工具, 由技术人员绘制图形, 由描图员复制图形。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的广泛应用, 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施工单位、业主均要求使用CAD制图, 除草图外不允许手工绘制。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CAD软件。

现在工程中使用的CAD软件包括:Auto CAD、中望CAD、浩晨CAD、天正CAD等。这些软件的作图原理基本一致, 使用方法大同小异。我校教师到各企业的调研, 发现工程单位一般使用Auto CAD, 而且在部分工程招投标文件里, 明确要求提供由Auto CAD绘制的电子版图纸。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校选用Auto CAD作为教学软件。

2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的设置

2.1 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企业调研过程中, 发现高职电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气班组, 企业对于他们的要求是, 能绘制、识读电气图样, 包括电气一次图、电气二次图, 设备原理图、设备安装图;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能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2 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

我校2009年开始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以外增设《Auto CAD》课程, 虽然受到学生欢迎,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1) 《机械制图》教授的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这门课掌握电气图样, 后继专业技能课程中也就无法阅读电气图形, 影响专业教育效果;而且无法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对于就业有影响。 (2) 《机械制图》与《Auto CAD》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学生一般先学习手工绘图再学习计算机绘图。学习《机械制图》时, 学生需要大量的手工绘图, 通过练习巩固识读图样, 但是工程中已经不再使用手工绘图, 这一技能练习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学习《Auto CAD》时, 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层, 绘图时需要回忆关于制图的基本知识, 学习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 2012年开始, 我校开设《工程制图及电气CAD》课程取代上述两门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Auto CAD的应用、绘制电气图样、识读电气图形、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这样可以通过Auto CAD实现电气图形的绘制, 在绘制电气图形的时候也在提高Auto CAD的熟练度, 而且Auto CAD中可以直观、动态地观测三维实体模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和项目教学

3.1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

《工程制图及电气CAD》总学时为60节课, 教学内容见表1, 通过本课程教学, 学生能熟练应用Auto CAD软件绘制电气图形, 能识读常见的电气图形。

为方便学生考取“CAD工程师认证证书”, 开设《Auto CAD实训》课程, 学时为30节课, 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采用高强度练习, 主要绘制机械图形。这两门课内容结合起来, 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一般要求。

3.2 制图课程的项目教学

单纯的绘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 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 学生根据项目绘制图形,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包括: (1) 110k V渭北变电站一次电气设计, 针对电气主接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高压开关柜盘面布置图。 (2) 35k V铜山变电站改造设计, 针对保护接线图。 (3) 南京江宁大学城电缆敷设, 针对电缆沟管图。 (4) 嘉泰隆大厦民用电气设计, 针对建筑照明平面图。

4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制图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提高, 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难以克服: (1) 学习环境要求使用计算机, 并安装Auto CAD软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有计算机, 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无法练习。单独依靠课堂学习, 掌握速度较慢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这样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2) 考核方式为上机操作 (50%) +考勤 (20%) +平时练习 (30%) 。上机操作时间只有10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绘制实际工程中的复杂电气图形, 因此考题是绘制简单的图形。平时练习时容易发生学生互相复制文件而不画图的情况,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程中的绘图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学校的教学应当随之改变,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使用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工具等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教育学生。Auto CAD软件的使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制图课程融合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电力技术类专业制图应当掌握的内容, 分析传统制图课程的缺点, 提出将用电气制图替代机械制图, 与AutoCAD融合进行教学。

关键词:AutoCAD,制图,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增良.电气工程CAD[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张妍.高校制图与CAD融合教学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8

为了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以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阅读+翻译”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并辅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还能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电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不能跟随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上电类专业英语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与各个高校的电类专业特色和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其次,电类专业知识更新特别快,而教材是没有办法紧跟变化的步伐,因此教材上的英文文献是相对“落后”的。

1.2 教学内容不灵活,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电类专业英语课堂上,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按“书”就班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并不考虑教材上的英文文献是否与本校本专业学生所学课程相符,也不过多关心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一味地按章节进行“翻译式”授课。因此,多数学生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就成了被动地“听”、被动得“译”。由于无法亲自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1.3 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

多数电类专业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词汇和英汉互译技巧的培养,并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大四的毕业论文写作中,面对英文摘要的书写和英文文献的翻译会变得“孤立无援”,最后只能依赖网上的在线翻译工具完成这些内容。

可见,在电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的。

2 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电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灵活、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这类辅助教学手段,可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增加一定的学习乐趣。

2.1 使用多媒体课件,节约板书书写时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电类专业英语教师可在教授课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方法、本专业的英语语法特点和常见数学表达式的英语读法等基础内容。然而现有的教材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比较简单、不全面。这就要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将这些知识点自我综合、归纳后展示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比如,专业英语具有长句多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选一个原理简单、层次较少的句子用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尝试着分析。之后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效果(如改变字体颜色、增加下划线等)对复杂长句进行拆句、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整句的含义。通过这种直观地形式,学生可以迅速地掌握专业英语的特点。又比如,对于一些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型,教师可在课件中先给出英文原句,让学生翻译。之后教师再可将正确和错误的翻译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再次进行深入讨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对该句中的所含关键知识点做以强调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避免再次出错。

大多数电类专业英语教材都附有课文参考翻译,课堂上学生会过分依赖这些翻译,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有些教师会选择不带翻译的教材,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课件来引导这些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对英文原文进行语法和所述内容的分析,再给学生观看含参考翻译的课件,以使学生完全掌握课文所述内容。

2.2 适时引入网络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教师在专业英语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先提出一个电类前沿技术作为讨论的主题,再让学生分组并上网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通过组内自学充分了解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然后,进行组间交流,让各组派出学生用英语向其他组介绍本组总结出的知识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整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将听、说、读、写、译这5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电类专业英语教师的任务较为繁重,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应当教授学生英文资料的检索方法、英文简历和论文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技巧、元器件和设备说明书的阅读技巧等。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边操作边讲解,将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纸上谈兵。

如果学生的英语能力普遍较高,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国外名校电类的公开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语感和语境,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利用英语在讨论时进行交流。其次,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索SCI、EI检索的英文学术论文,让学生学习各种前沿技术。

3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专业英语多媒体课件的取材是对课本进行的适度补充,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完全依赖补充内容展开教学,而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不可添加过多的动态效果,仅在必要的句型分析和说明中使用即可;过多的动态效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好的在线专业英语词汇翻译网站推荐给学生,方便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作为课外阅读资料,扩展学生的视野。不可选择过于复杂或与专业无关的网络英文文献,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在阅读和理解时会显得比较吃力。

第五,教师应明确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使翻译式教学变形成为“多媒体课件+口述”的教学形式。而是应按学生在不同时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获取信息量的大小,有机融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进而实现系统性、针对性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

4 结论

在电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是势在必行的。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徐杰.专门用途英语网络化教学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9-161.

[2]马秀欢.浅析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156-157.

[3]王倩.英语网络化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纵横,2011,11:218.

[4]黄慧.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48-149.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9

关键词:电气制图 电子电工 创新研究

电气制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学好该课程对于后续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以及今后的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电气制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为例,将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魅力课堂”。实践证明,在电气制图的课堂上,学生从先前的“不愿画、不会画、不肯做”到现在的“愿意画、高兴画、主动做”,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电气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电气制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示范画图,同时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画图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这种“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周而复始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解,学生很容易犯困或走神,但轮到自己动手画图时又不会,老师忙于一个一个地指导学生,经常顾此失彼,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又有好多还来不及得到老师的指导,严重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同时,传统的电气制图课都是在机房里进行,缺少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实践练习环节,其他课程也没有该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完该课程后,学生只学会了“照葫芦画瓢”,根据给定的图纸画出原理图、生成PCB,却不知道自己画的电路怎样用于后续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对于制板工艺流程更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画图能力,而是能够应用该软件实现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路原理、绘制原理图、制作PCB、元器件装配与调试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远远无法满足这些职业技能的教学。

二、巧用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电气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巧用屏幕录播软件,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教师在讲授新的画图技巧时,利用教师机上预装的软件边操作边录屏,并将录播好的文件通过网络共享。以项目《元器件符号的制作与应用》为例,教师将“项目及文件的创建”“P87LPC764原理图符号的绘制”“设置元器件属性”以及“添加PCB封装”四个子项目的画图过程分别录屏,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在自己画图练习时,“哪里不会点哪里”,既实现了分层教学,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2.巧用教学管理软件,打造师生互动平台

利用机房里预装的教学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屏幕广播”功能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清晰地看到教师讲解新课,或者广播某一位学生的画图过程,教师指出学生经常犯的典型错误,并讲解正确方法;“上传作业”功能可以让学生独立上传作业,避免个别学生画图时偷懒,交作业时通过局域网拷贝他人作业;“对话”功能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包括签到、举手、回答问题、提交简单作业等。

3.巧用局域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局域网,教师可以将学生画的优秀图纸共享,供大家学习参考;也可以将典型错误较多的图纸上传,但是隐去姓名等个人信息。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学生找出图纸中的典型错误和纠正方法,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了常见错误和修改方法。

三、车间进课堂,实现校企“无缝衔接 ”

1.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有的电气制图教材内容大都局限于软件设计,并没有涉及后续的制板流程。为了让学生就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PCB制板流程的教学内容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教师先在课堂上先通过PPT讲解制板流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亲手制作出自己设计的PCB电路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创新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建设PCB生产综合实训室,引进一批PCB工业制板设备,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入课堂,旨在打造PCB生产校企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够零距离学习先进生产技术。PCB工业制板可分为五大工艺板块:PCB设计、底片制作、金属过孔、线路制作、阻焊制作、字符制作。教师预先将每一个工艺板块的操作过程拍成微视频,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里,边学习边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见图1、图2)。

3.创新评价机制,增加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沟通、合作、演讲、文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课程设计是锻炼上述能力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将PCB电路板的制作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制作一个简易的电子电路,如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让学生熟悉PCB电路板制作流程,为下一个自选课题打好基础;二是制作一个与单片机、传感器结合的电子产品,课题由老师指定或自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从产品电路图的设计、PCB电路板的绘制、制作到产品的编程、调试,每个成员均要有明确的分工,PCB电路板的制作在课堂上完成,编程、调试在单片机课上或者课余时间完成,并要求每位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以及参加产品说明会,以此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很享受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还学会了通过网络搜索专业资料、制作PPT、制作视频、拍摄照片、撰写产品说明书、参加答辩等综合技能,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思考与建议

1.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研讨,增加一些典型的实用性较强的电子电路设计项目,完善并整合现有的《电气制图》校本教材。

2.更新教学设备

及时掌握电气制图的新知识和制板的新工艺,继续充实和完善电气制图课程的教学条件,将PCB综合生产实训室建成与企业工作环境完全接轨的“工作现场”。

3.提高师资水平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最新版制图软件的培训,通过下企业实践、聘请行业专家讲解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10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下一篇:柴油机主要部件的维护